政治计算题

2024-12-30

政治计算题(共12篇)

政治计算题 篇1

在2008年全国高考中,政治学科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大量计算题,并且都有相当的难度,很多考生面对这些计算题都感到束手无策,在考场中绞尽脑汁,但当看到答案时,多数都傻了眼。那么,政治学科的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来做呢?

政治学科的计算题,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考查学生更强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和调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应该说这充分体现了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对2008年政治学科的高考计算题进行一个剖析,以寻求最佳解决办法:

例1.(全国文综Ι第25小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

此题的解决分两步:第一步,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后,单位商品价值量有何变化。依据题意,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找到它们之间价值量相等的关系。那么,2008年的单位商品M的价值为(1+50%)M=15元,M=15÷(1+50%)=10元。即2007年生产一个单位M的时间,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后,可以生产1.5个同样的商品了,用货币表示其价值量就变成10元了。

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货币的价值,在现在仅为1-20%=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元,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是X=10÷80%=12.5元。

把前两步综合起来,综合式为15÷(1+50%)÷(1-20%)=12.5元。

正确答案为B。

例2.(四川文科综合第24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根据题目要求,分别找到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

价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价值总额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1)在这里,商品数量=2007年的产量10亿件+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所生产的产品数量(10×10%)=11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11×10=110亿元。(2)如果把2007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100亿元看成一个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其它条件不变,2008年劳动者数量增加10%,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1+10%)=110亿元。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是无关的。

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那么,2008年的商品数量为10×(1+10%)×(1+10%)=12.1亿件。其它条件不变,表示单位商品价格仍为10元,则2008年M商品的价格总额=12.1×10=121亿元。综合式为10×(1+10%)×(1+10%)×10=121亿元。

正确答案为C。

例3.(宁夏文科综合第12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B.120亿元C.130亿元D.132亿元

解析: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等内容。

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则商品价值总额也应增加10%,则为2007年价值总额100亿元+100亿元×10%=110亿元。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商品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此处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为干扰信息,不予考虑。

正确答案为A。

例4.(北京文科综合第33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B.0.80元C.0.85元D.1.25元

解析:此题考查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及其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25%,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此,2006年1元商品的价值量,2007年该商品的价值就应该是1+25%,即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了25%,才与2006年的价值量是相等的。2007年该商品价值为1÷ (1+25%=0.80元。

正确答案为B。

例5.(重庆文科综合第27题)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A.1400万元B.5600万元C.7000万元D.9800万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品价值总量、汇率的计算、企业利润等知识点。

根据结算当日的汇率,知识算出用人民币表示的每件商品价格为10×7=70,其次算出该企业的生产总值为70×100万=7000万,最后减去成本14×100=1400万元,就是利润,公式表示为7000-1400=5600万。

正确答案为B。

面对高考计算题,很多文科考生一看试题就胆怯了,完全做不到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审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面对计算题充满必胜的信心是做好试题的前提条件;认真审题,找准试题中所给信息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还要注意分析哪些是解决这个问题无用的干扰信息。高考复习的过程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切不可因为计算题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去解决它。

政治计算题 篇2

某制些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4)每双鞋的价值量。⒉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⒈ 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2)c=22×(8/4)×50=2200(元)v=8×50=400(元)

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3)m=2×4×50=400(元)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总双数=8/4×50=100(双)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⒉ 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

六、计算题

⒈ 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问:(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⒉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求

(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⒈ 解:(1)n=U/u=12/3=4(次)n=U/u=12/0.5=24(个月)=2(年)

答:(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为4次。(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为2年。

⒉ 解:(1)年剩余价值量:

M甲=v×m’×n=100/(9+1)×100%×10=100(万元)M乙=v×m’×n=100/(9+1)×100%×15=150(万元)(2)年剩余价值率 M甲'=M/v=100/10=1000% M乙'=M/v=150/10=1500%(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甲 =

= ==2.08(次)

n乙=

答:(略)

= =9.08(次)

⒈ 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

1、4:

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计算:(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2)剩余价值总额?(3)利润率?(4)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6)生产价格?

六 计算题

⒈ 解:(1)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8+10+10=28(亿元)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6+20+20=46(亿元)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 =4+30+30=64(亿元)(2)m甲=v甲·m'=10×100%=10(亿元)m乙=v乙·m'=20×100%=20(亿元)m丙=v丙·m'=30×100%=30(亿元)(3)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4)'==60/300=20%(5)P'=100×20%=20(亿元)(6)生产价格甲= K甲+生产价格乙= K乙 + 生产价格丙= K丙+答:(略)

=28+20=48(亿元)=46+20=66(亿元)=64+20=84(亿元)

10、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M’=m’×n=100%×1/4=0.25×100%=25%

12、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两大部类 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

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

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

13、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 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m’=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一道政治高考计算题引发的思考 篇3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该题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写出计算式1M商品=15元;第二步2008年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等式变为(1+50%)×1M=15元?陴1M商品=10元;第三步:该国货币贬值20%,等式变为1M=10元÷(1-20%)=12.5元。

一道平常的计算题,却给我们的教学引发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能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学教材中仅有“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实际上能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还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完整地交给学生,可用下图所示:

思考二:如何教会学生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价值量变化的计算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非是提高和下降两种,但提高或下降却有百分数和倍数的区别,计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对此我用“百分数率高乘”法和“倍数率高乘”法教会学生计算,取得较好的效果。

“百分数率高乘”法:即先写出等式: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P%,就在等式的商品的那头乘以1+P%。反之,如果是降了低了P%,就乘以(1-P%),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25题。首先写出等式:1M商品=15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等式变为(1+50%)×1M商品=15元?陴1M商品=10元。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50%则等式须变为(1-50%)×1M商品=15元?陴1M=30元。可用此方法的還有2009年全国文综卷I的24题,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24题,2008年四川文综卷20题等。

“倍数率高乘”法:即先写出等式,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P倍即在等式中商品那头乘以1+P,反之社会劳动率下降了P倍,则除以1+P。假如材料所给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则必须要换算成社会劳动生产率,二者成反比例。例上题中,如果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则等式1M商品=15元就变化为(1+2)×1M商品=15元?陴1M商品=5元。如果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2倍,就等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了2倍,则等式1M商品=15元就变为1M商品÷(1+2)=15元?陴1M商品=45元。

思考三:如何教会学生货币币值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计算

货币币值变化分为升值和贬值两种。币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格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但在计算时最易出错。正确的计算方法应为:首先写出等式,货币升值P%就在等式的货币那头除以1+P%,反之,货币贬值这P%,就在等式的货币那头除以1-P%。例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25题的第三步计算过程为:A.写出等式,1M商品=10元。B.该国货币贬值20%,等式为:1M商品=10÷(1-20%)=12.5元。假如货币是升值20%则计算过程如下1M商品=10元÷(1+20%)=8.33元。

但学生在计算时最易出错。常常升值P%就在等式货币那头乘以1-P%,贬值P%乘以1+P%。在上题中第三步则会出现以下错误计算过程:A.1M商品=10元。B.货币贬值20%等式变为:1M商品=10元×(1+20%)=12元。如果升值20%就为:1M商品=10元×(1—20%)=8元。

思考四:整个高三总复中的计算题归类复习

综观近几年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文综卷中,政治部分多次出现计算型选择题,这类题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学常识的内容,具体内容是价值量、货币发行量、股票价格、经济效益、国民收入,税收、银行利润及存款收益、汇率等。

高考经济学的计算题实际上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但大部分文科生的数学基础并不牢固,加之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因此遇到运算类的高考题就“犯晕”,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把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学生。总体要求是紧抓概念,牢计等式,掌握技巧,化繁为简。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可用速算法,如2010年武汉模拟卷: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客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10%;超过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超过5000元至2万元的部分,税率为20%。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72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是多少?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7200元,应纳税部分是5200元。根据累进税率。传统的计算法为:

实际上前三步都是固定数字,属于重复计算,可用速算法。即看应纳税额达到个税税率表中的哪一档,直接用零头算再加上前几档的固定数即可。如上题:就纳税额5200元,达到第四档,“超过5000至20000部分税率为20%”计算时直接用5200-5000=200元,这200元属于超5000到20000的部分,就适用20%税率,税金为40元。而前面三档的死数为25、150、450,直接加起来665即可。

总之,每部分或每种类型的计算题都有其技巧和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和总结,就能找出其规律,把简便和快速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考实战中不再为计算题烦恼。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文综卷I.

[2]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

[3]2008年四川文综卷.

[4]2010年武汉模拟卷.

[5]高中经济学教材:人教版.

破解政治计算题有招数 篇4

一、想一想:发现规律

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必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在高三“计算题专题复习”课教学中, 笔者曾向学生介绍过很多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解题方法, 推导出相关公式让学生套用, 可学生还是云里雾里, 无法有效解题。2010年10月, 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高三月考政治试卷中有一道计算题, 全班45位学生, 竟然有35位学生做错, 错误率高达78%。

题目:甲国某一时期,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 由于生产发展, 货币需求量增加20%,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了8万亿元, 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_____, 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 现在的价格是______。

A.28%44元B.25%40元

C.22%36元D.25%37.5元

在解题过程中, 对于“由于生产发展, 货币需求量增加20%”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学生都能算出是5万亿× (1+20%) =6万亿;对于“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 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 学生也能得出6万亿=8万亿× (1-x) , 算出贬值幅度是25%;在货币贬值25%的情况下, “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 现在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大都得出30元× (1+25%) =37.5元, 错选了D。实际上, 正确的应该是30元÷ (1-25%) =40元, 答案是B。究其错误原因, 是学生把“货币贬值率”等同于“货币通货膨胀率”。

这时学生就有些困惑了:为什么货币贬值率25%是原来价格除以 (1-25%) , 而货币通货膨胀率25%则是原来价格乘以 (1+25%) ?为什么货币贬值率25%是 (1-25%) , 而货币通货膨胀率25%却是 (1+25%) ?要回答这些问题, 涉及许多数学方面的知识, 教师也完全可以找出很多方法来加以说明。但笔者事后发现, 自己越是细讲方法, 学生却越无法掌握, 这是因为, 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 学生掌握的方法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有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足够了。那么,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吗?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笔者发现, 掌握下面两条规律,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解答政治计算题的效率和水平, 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律一:若“求值”与“变量”成正比关系的用乘法;若“求值”与“变量”成反比关系的用除法。

规律二:若“变量”是提高、升值、上升等的用加法;若“变量”是降低、贬值、下跌等的用减法。

二、试一试:验证规律

下面剖析几个实例, 以验证上述两条规律。

例1: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5题) 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 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 (贬值) 2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 2元B.1 2.5元

C.1 8元D.1 8.75元

解析:解本题需把数学思维能力与《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难度虽然较大, 但若能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 考生就能进行以下推导:“2008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是用加法, 即 (1+50%) ,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是用除法, 即15元÷ (1+50%) =10元;“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 (贬值) 20%”是用减法, 即 (1-20%) , 而货币贬值则意味着购买同样商品需要付比以前更多的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贬值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价格的上升, 即商品价格变化与货币贬值成反比关系是用除法, 所以, 最终价格是10元÷ (1-20%) =12.5元, 答案应选B。

例2: (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26题) 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 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 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 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 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 600元

C.损失了美元1 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 60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民币升值和汇率变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 可以作如下推导: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20%是用减法, 即 (1-20%) ;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是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量在减少, 也就是原汇率用数学分子式表示为1/8的数值在变大, 由此得出其与汇率变动成反比关系, 应该用除法, 即1/8÷ (1-20%) =1/6.4。据此, 从“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 可以推算出他拥有的人民币为1000×8=8000元, 而“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后的汇率是1/6.4, 就可以得出他现在的1000美元只能换得人民币1000×6.4=6400元。因此, 同两年前相比, 小张现在的兑换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应选A。

例3:储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其收益主要是银行利息。假设某储户有5万元的一年期存款, 年利率为2.2% (利息税20%) 。当年居民消费品价格 (CPI) 指数上涨了15%, 则该储户一年后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是

A.1 01 2元B.880元

C.765元D.748元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储蓄存款和利息的相关知识以及通货膨胀这一热点话题。依据课本知识, 储户的利息收入取决于本金的多少和存款期限的长短, 据此, 学生很容易得出某储户一年后5万元的利息收入为5万元×1×2.2%=1100元, 扣除20%的利息税, 储户的实际利息收入为1100元× (1-20%) =880元。但对于CPI指数上涨15%后储户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学生就会误认为CPI指数上涨15%后, 现在货币购买力就相当于一年前的85%, 得出结论为880元× (1-15%) =748元, 错选了D。但是, 如果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 CPI指数上涨了15%应该是用加法, 即 (1+15%) ;CPI指数上涨则意味着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 两者成反比关系, 应该用除法, 即880元÷ (1+15%) =765元, 正确的选项应是C。

三、理一理:回归课本

要正确解答政治计算题,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解题技巧和进行适量的精题训练, 以提高解题的水平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增强解题信心。但仅此是不够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才是根本!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 笔者现把《经济生活》 (人教版) 中与计算题相关的知识简单整理如下。

1. 关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把握该知识需要区分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使用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分清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1)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成反比, 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价值总量无关。

(2)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无关, 与企业单位产品成本 (个别价值) 成反比, 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2. 关于外汇汇率的变动

首先, 要分清外汇汇率 (一定单位的外币=X单位本币) 与本币汇率 (一定单位的本币=X单位外币) ;其次要明白汇率变动与币值变动的关系。

(1) 外汇汇率下跌, 与外币币值成正比 (外币贬值) , 与本币币值成反比 (本币升值) , 反之亦然;同理, 外汇汇率上升, 与外币币值成正比 (外币升值) , 与本币币值成反比 (本币贬值) , 反之亦然。

(2) 本币汇率下跌, 与本币币值成正比 (本币贬值) , 与外币币值成反比 (外币升值) , 反之亦然;同理, 本币汇率上升, 与本币币值成正比 (本币升值) , 与外币币值成反比 (外币贬值) , 反之亦然。

3. 关于货币 (纸币) 发行量的变动

货币 (纸币) 发行量的多少, 会引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也会影响货币 (纸币) 的升值、贬值和购买力, 还可以用来解释当前通货膨胀预期这一经济热点话题, 因此, 对这一知识应予以高度的关注。

(1) 货币 (纸币) 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成正比, 与货币 (纸币) 流通速度 (流通次数) 成反比。

(2) 货币 (纸币) 购买力与通货膨胀、CPI指数上涨成反比, 与通货紧缩、CPI指数下跌成反比。

(3) 货币 (纸币) 购买力与货币 (纸币) 贬值成正比, 与货币 (纸币) 升值成正比。

4. 关于储蓄存款利息的变动

储蓄存款的利息收益要结合通货膨胀率 (CPI指数) 的内容, 分清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

(1) 储蓄存款的名义收益与存款本金、存期、利率都成正比。

(2) 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率 (CPI指数) 相关:年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益为正;年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益为负;年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益为零。

5. 关于商品价格的变动

商品价格的涨跌与商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有关, 也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 (纸币) 的发行量有关。

(1)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价格与商品供应量成反比, 与商品需求量成正比。

(2) 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价格, 一般地说, 商品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3) 商品价格与货币 (纸币) 贬值成反比, 与货币 (纸币) 升值成反比。

(4) 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成正比, 与通货紧缩成正比。

政治计算题 篇5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计算题的考查屡见不鲜,已成为一种稳定的题型,而考查又集中在价值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上,尽管在每年的复习备考中,师生们都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但效果不佳,考生们遇到计算题仍觉头疼。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公式解经济生活关于价值量的计算题,学生反映效果较好。一.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公式

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

2.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3.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

使用价值量=原来的使用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货币本身价值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

单位商品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货币价值)(升值用加法,贬值用减法)

5.单位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

单位商品的价格=该商品原来的价格×(1+通货膨胀率)二. 高考题举例分析

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某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11年该单位商品价值量=132÷(1+20%)=110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1+10%)=11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110×11=1210万元。

正确答案C 例2.(2010年湖北文综)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 16元 B.10元 12元 C.20元 24元 D.8元 16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甲产品价格等于它的价值量=10÷(1+100%)=5元。②单位商品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5,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2010年甲商品的单位价格=5×(1+20%)=6元。正确答案是A 例3.(2008全国文综)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项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08年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15÷(1+50%)=10元

②单位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4,2008年货币的价值下降(贬值)20%后,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即单位M商品价格=10÷

用心 爱心 专心

(1-20%)=12.5元 正确答案B 例4.(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C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09年甲商品的价值量=6÷(1+20%)=5元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09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0(1+20%)=12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09年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5×12=60万元。

正确答案C 【启示】: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一产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利用上面几个公式解答经济生活关于价值量的计算题,虽然简单快捷,但考生也必须在准确理解掌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等六个概念、十种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

三.高考题演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1、(2007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 第33小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2.(2008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宁夏卷 第12小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3.(全国高考文科综合 23)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 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4.(2008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 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4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5.(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I 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6.(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 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7.(2008年宁夏文综 第12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政治计算题 篇6

【关键词】 审读图表 比较 描述 阐释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26-01

每年的高考题中,基本都会出现图表题,很多同学对于这部分题都有抵触心理,究其原因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解答图表题的一些基本规则模糊不清,本文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与备考的学子们分享一下解答图表题的基本规则。

例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8题 2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参考答案略)

解析:本题中先来纵向比较:分别看居民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情况,即企业和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稳步上升,而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然后再来横向比较:即将我国的工资水平同世界平均水平做一对比,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横比和纵比的结果一综合,就将我国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概括出来了。

例二:(2012高考浙江卷41题32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过剩”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 表 2007-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及进口铁矿石价格

注:①行业集中度以钢铁行业前十大企业粗钢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率来衡量;②《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行业集中度指导目标为60%.

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和图指出钢铁行业的现状。(7分)(参考答案略)

解析: 第(1)问图表题。需注意的是不要忽视图表的标题和注解,图表的标题是对图表的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我们理解图表有着巨大的提示作用,所以不能忽略,另外,对于材料的附注,也不要忽视,附注分为两类,一类是图表本身不能反映的,必须借助文字说明的,比如本题的附注就属于此类情况,这类附注是我们尤其要重点关注的,因为我们的答案要考虑这个因素。另一类附注是简单的指明该图表的出处的,比如上一道题的附注“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这一类附注对于我们组织答案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例二表中概括要从标题中找出两个比较的对象即重点钢铁企业利润率和进口铁矿石价格,分析其变化的趋势。并分析二者的内在关联,还要与注解的要求进行比较,找到与“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不足之处。

综上,同学们在做图表题时,要把握住一些基本规则:

一、通过横比和纵比把握内在联系。从横向和纵向审读图表。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二、用心审读图表。图表的完整内容应包括:表头、内容、表注三个部分。图表不单纯指图表本身。

一审图表头,即分析图表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图表式材料的中心,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二审图表内容,对图表逐项分析。图表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审内容就是看在图表标题下的各个项目,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数据状态。图表的最大特点是纵与横的统一,审内容时不仅要纵着(竖着)看,还要注意横着看。根据设问,通过对图表式材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解题规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直接得出“图表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相互联系、内在联系、问题的原因”之类的答案要点。图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义,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特殊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比如1978年代表着改革开放,1992年代表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三审表注,附注或注释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

政治计算题 篇7

关键词:运动,合力,能量,建议,模型

江苏高考物理试题中计算题占的比重最大, 如何能够做好计算题的复习呢?我想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应注重几个基本模型的分析及其处理方法的归纳总结, 本文从高中物理中所涉及到的三个基本运动展开。

一、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这类问题与平衡问题一样抓住它的受力特征F合=0, 来求一些未知物理量。

例1、图1所示为带电粒子速度选择器的示意图, 若使之正常工作, 则以下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P1的电势高于P2的电势

C.从S2出来的只能是正电荷, 不能为负电荷

D.如果把正常工作时B和E的方向都改变为原来相反方向, 选择器同样正常工作

复习建议:先明确研究对象, 再抓住处于平衡状态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的受力特点, 明确受力情况, 这样解决此类问题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2) 匀变速直线运动。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牛顿运动定律结合直线运动规律。

例2、 (2013南通第一次调研) 小明用台秤研究人在升降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他在地面上用台秤称得其体重为500N, 再将台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 电梯从t=0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到t=11s时停止, 得到台秤的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取g=10m/s2.求:

(1) 小明在0~2s内加速度a1的大小, 并判断在这段时间内他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2) 在10~11s内, 台秤的示数F3;

(3) 小明运动的总位移x。

解析:在题目中有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描述, 其实超、失重问题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特例, 在复习时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本质, 从受力分析入手:

(1) 0~2s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

带入数据得:a1=1m/s2方向:竖直向下。处于失重状态。

(2) 设2s末电梯的速度为:v=a1t1=2m/s

10~11s减速运动:由vt=v0+at2得:0=2m/s-a2·ls, a2=2m/s2F3-mg=ma2, F3=600N

复习建议:像这样一个有关物体多过程的问题, 在复习中可以教给学生:要关注两过程交界处的速度, 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这样的思想在以后电场和磁场组成的组合场中用处很大。电场中匀加速或类平抛运动的末速度, 即为进入磁场的初速度。

二、平抛运动 (类平抛运动)

对于抛体运动问题的精髓在于将运动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 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通过直线运动的处理方式来解决, 同时应抓住两分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在解决例如电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例3、如图所示, 匀强电场中xoy平面内, 场强为E, 与轴夹角45°。现有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负粒子从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0射出, 与x轴夹角为45°, 不计重力。求粒子通过x的位置坐标及在该处速度的大小?

解析:这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对于这样的问题, 应该关注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不难看出:在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其初速度方向与所受到的电场力是垂直关系, 与平抛运动这基本模型相吻合。这样就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分解!

在v0方向带电粒子作匀速运动:x1=v0t (1)

由几何关系得:x1=x2 (4)

复习建议:何时用到运动的分解呢?当研究对象运动的轨迹不是直线, 也不是圆周运动 (圆周的一部分) , 此时的处理绝大多数用到的就是运动的分解, 复习时可以选择些题目让学生找找此类问题的共同点。这样, 面对陌生题目可以迅速找到突破口!在高考中对于类平抛运动的考察绝大多数是与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相结合。只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将平抛运动的解决方法复习到位, 将这类组合场问题分开解决, 这样对于最终解决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三、圆周运动

1. 匀速圆周运动, 在近几年高考计算题的考察中基本都是以运动点电荷在有界磁场中的偏转为载体进行题目设计的。处理方法就是:确定轨迹、找圆心、通过几何关系表达出半径。可按以下几步去实现:

(1) 用几何知识确定圆心并求半径:因为方向指向圆心, 根据F一定垂直v, 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 (大多是射入点和出射点) 的F或半径方向, 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再用几何知识求其半径与弦长的关系。

(3) 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的规律:如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 从同一边界射出时, 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 沿径向射入的粒子, 必沿径向射出。

例4、如图所示, 一束电子 (电量为e) 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 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 穿过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的夹角是30°, 求:电子的质量和穿过磁场的时间。

复习建议:这个考察点通常与电场结合而形成一道综合性问题。

2. 非匀速圆周运动。

由于其速度是变化的而轨迹是曲线, 在求未知速度时无法使用直线运动规律来求未知速度, 此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是动能定理。在这里的复习首先应巩固竖直平面内几个基本圆周运动模型:

例5、如图所示, 在E=103v/m的竖直匀强电场中, 有一光滑的半圆形绝缘轨道QPN与一水平绝缘轨道MN在N点平滑相接, 半圆形轨道平面与电场线平行, 其半径R=40cm, N为半圆形轨道的最低点, P为QN圆弧的中点, 一带负电q=-10-4c的小滑块, 质量m=10g, 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位于N点右侧1.5m M处, 取g=10m/s2, 求:

(1) 要使小滑块恰能运动到圆轨道的最高点Q, 则滑块应以多大的初速度v0向左运动?

(2) 这样运动的滑块通过P点时受到轨道的压力是多少?

解析:本题通过单轨这个模型考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首先得清楚上面所提到的基本模型的临界状态, 在Q点滑块与轨道间无相互作用力, 只有电场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因此可以根据Q点的临界状态求出在Q点的速度v, 在分析M→N→P→Q。由于轨迹是圆周, 在寻求速度关系时, 用到的是动能定理。

设滑块到P点时的速度为VQ, 由临界条件知:

M→N→P→Q由动能定理得:

由 (1) (2) 得:v0=7m/s

(2) 设到P点的速度为vp, M→N→P→Q, 由动能定理得:

在P点受力分析如图, 由向心力公式得:

代入数据得:FN=0.6N, 方向:水平向右

复习建议:涉及速度变化的圆周运动中, 应考虑应用动能定理解决, 在使用时应强调:要分清有多少个力做功, 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 同时要明确初、末状态及运动过程中的动能增量。

四、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在物理高考试题中能量转化及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类问题是建立在能量守恒基础上, 通过做功实现能量的转化。其中包括,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关系、安培力做正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 、安培力做负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 。在近几年高考中常出现电磁感应方面的综合题, 这里所涉及的转化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

例6、 (2013温州八校期初联考) 如图20所示, 足够长的粗糙斜面与水平面成θ=37°放置, 在斜面上虚线aa'和bb'与斜面底边平行, 且间距为d=0.1m, 在aa'b'b围成的区域有垂直斜面向上的有界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1T;现有一质量为m=10g, 总电阻为R=1Ω, 边长也为d=0.1m的正方形金属线圈MNPQ, 其初始位置PQ边与aa'重合, 现让金属线圈以一定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 当金属线圈从最高点返回到磁场区域时, 线圈刚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线圈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不计其他阻力, 求: (取sin37°=0.6, cos37°=0.8)

(1) 线圈向下返回到磁场区域时的速度;

(2) 线圈向上离开磁场区域时的动能;

(3) 线圈向下通过磁场过程中, 线圈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解析:这题是线框穿越磁场的问题, 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是, 在穿越过程中要产生电动势, 而形成电流, 此过程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和摩擦所产生的内能。

(2) 线圈离开磁场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得:-mgxsinθ-μmgxcosθ=0-Ek1 (5)

(3) 从进磁场到出磁场, 线框下降的高度为:h=2dsinθ, 在此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EP=mg·2dsinθ, 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为:Q1=2d·μmgcosθ。线框是匀速穿过磁场的, 由能量守恒只在此过程产生的焦耳热为:Q=mg·2dsinθ-2d·μmgcosθ代入数据得:Q=0.004J。

复习建议: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 实质上是能量转化过程, 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必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因此, 要维持感应电流的存在, 必须有“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 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果感应电流通过用电器, 则电能又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如:纯电阻电路——焦耳热;非纯电阻电动机———焦耳热与机械能)

怎样做好电学计算题 篇8

通过试题、学生分析过程参考、解题过程中暴露问题的归纳、分析发现, 许多学生无从下手, 对串、并联的分析受到电压表、电流表等影响比较深, 两个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往往凭直觉而定, 造成电路性质分析错误, 进一步影响到试题的解答和考试成绩。

针对这一现象, 学科组内教师多次进行讨论、总结, 归纳出了本论文分析方法。本方法实用性强, 通俗易懂, 容易掌握, 在本年度的复习中, 学生对电学的掌握明显高于以往学生, 电学题得分率较高。

下面就谈谈初中物理电学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以备参考。电学类题目解题过程简单分成三步:

第一步:判断串、并联, 并注意是否有短路

判断短路方法: (1) 电源短路:电流是否会只经过导线和开关不经过用电器, 从正极直接流向负极; (2) 元件短路:看元件的两端是否只有一导线相连, 有的话电流只经过导线不经过用电器, 该元件被短路, 可去掉该元件。

判断串、并联方法: (1) 把电流表看成导线去掉, 将电压表看成断路去掉, 去掉被短路的元件, 只析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如只有一条电路路径即为串联, 两条或两条以上为并联。

第二步:判断电表的作用

电流表作用的判断方法:哪个用电器的电流经过了哪个电流表, 那么该电流表就有测量这个用电器的电流, 作用如水表。

电压表的作用判断方法:在电流路径上, 沿着电流路径的方向, 找出电压表的电流的进端和出端 (注意:一定要在电流路径上找) , 这两端之间的电压即为电压表所测量的电压。

第三步:结合公式, 找到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求出所求量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再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及电功率公式及特点进行计算。如下:

看清自己所要求的量, 在图中标出已知的量, 根据题目条件, 分析已知条件, 构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在P、U、I、R四个物理量中已知其中两个可以求其他两个物理量, 运用适当的公式解题。

在求解的过程中, 用不着把每一个物理量都求出来, 要根据所给的已知物理量找一种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很明显可以看出:练解答电学问题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还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问题在每一种状态下并不能直接求出计算结果, 这时要把两种或更多种状态结合起来, 找出各个关系图中相等的物理量, 列方程或列方程组去计算。以下结合例题来应用一下这三个步骤。

例1.如图1所示的电路,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当开关S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是0.5安。开关断开后, 电压表的示数是4伏, 电阻R2的功率是0.2瓦。则此时电流的示数是多少安?

解:当开关S闭合时, R2被短路, R1直接接电源两端, 电路中的电流为0.5安。

当开关S断开后, R1和R2串联, 此时电压表测得R1两端电压U1=4 V。电阻R2的功率P2为1.2W。

(1) (2) 联立可解得R1=20Ω

例2.在如图2所示电路中, 电源电压U=16伏, 并保持不变。

(1) 当S1闭合, S2断开,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 此时R1消耗的功率为3瓦, 求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ab。

(2) 当S1、S2都闭合, 滑动娈阻器的滑片滑到a端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1.2伏, 求电阻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

解: (1) 当S1闭合, S2断开,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b端时, 这时R2被短路, 则R1和Rab串联。

V表测量R1两端电压, 则U1=6伏

因是串联电路, 则Iab=I1=0.5安

(2) 当S1、S2都闭合,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a端时, R1短路, R2和Rab是并联。

A表测量总电流强度, 则I=1.2安

在R2支路上, I2=I-Iab=1.2安-0.8安=0.4安

∴P2=U2I2=16伏×0.4安=6.4瓦

巧解化学计算题 篇9

有些计算题可以根据化学式的特征进行分类归纳, 简化解题步骤, 提高解题速度。

例1.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分析:这四中物质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 可在化学式前加上适当的数字使每种物质含氮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即A、N2O B、2NO C、2NO2D、N2O3根据质量分数的求解公式可知氧元素的原子个数越多,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小, 其中A、B、C、D中氧原子个数比是1﹕2﹕4﹕3故答案为 (A)

例2.有一不纯的硫酸铵样品含氮量为19%, 若只含一种杂质, 则其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

分析:纯硫酸铵的含氮量大约为21.2%, 样品的含氮量为19%, 说明杂质的含氮量小于19%。同样在化学式前加适当数字使各物质中氮元素的原子个数变为相等, 只比较各物质中其它元素的质量总和, 值越大含氮量就越低, 即A、CO (NH2) 2B、2NH4HCO3C、NH4NO3D、2NH4Cl E、 (NH4) 2SO4比较画线部分质量A、32 B、130%C、52 D、79 E、104, 比104大的 (不含氮部分) 只有130故答案为 (B)

例3.求含相同质量铁元素的Fe2O3与Fe3O4的质量比是 (%%)

分析:根据化学式在其前加上适当的数字, 使铁元素的原子个数变为相等 (铁原子个数相等, 铁元素的质量也相等) , 即:3Fe2O3和2Fe3O4质量比为3×160﹕2×232=30﹕29故答案为 (C)

二、巧用结论、事半功倍

技巧在于平时的归纳总结, 而计算题需要完整的解题步骤, 根据这些步骤归纳得出结论, 使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应用中事半功倍。

例4.用相同质量 (各为m克) 镁、铝、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得到氢气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解:设四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1、X2、X3、X4。

结合以上化学方程式, 分析X1、X2、X3、X4的值得出, 分子上数字2、3、2、2分别表示金属形成的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m表示金属的质量, 分母上的数字表示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此可归纳为公式

公式的适用范围: (1) 金属完全反应, 酸过量或足量; (2) 酸指稀硫酸或稀盐酸。

运用实例:

例5.相同质量的锌、镁、铁、铝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 () %%

解析:应用以上公式把金属的质量看作A, 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由此产生氢气质量最多的是铝。

例6.%2.4g不纯的镁带和足量稀硫酸反应, 生成氢气0.22g, 则镁带中含的杂质可能是 (%%)

分析:假设2.4g是纯镁, 生成氢气的质量应为:2×2.4g/24=0.2g, 由此可知杂质参加了反应并且比同质量镁生成的氢气要多。Ag没有参加反应将答案D排除, 并且相同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生成氢气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Mg、Fe、Zn故答案为 (B)

三、描准目标、层层突破

平时做题你要善于观察, 你会发现一些特征和规律。

例7.已知由硫酸铁和硫酸亚组成的混合物,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求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由Fe2 (SO4) 3和Fe SO4的组成可发现, 它们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并由铁元素、硫酸根两部分组成, 而且硫酸根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4、质量比为1﹕2。即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a%, 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a%-2a%=1-3a%

四、巧用差量、化难为易

例8.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完后, 称其固体质量减轻4g, 则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由化学方程式H2+CuO劬Cu+H2O可知, 反应前后只有CuO和Cu是固体, 并且Cu是由CuO失去氧元素得到的, 所以两者的差值应是氧元素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氧化铜的质量为X

例9.将一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会取出发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 烘干后称量质量增加了1.6g, 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被铁置换出来并附在铁钉表面, 铁与铜的质量差值可用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出。每56份质量的铁就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 差值8份, 根据差量建立比例式求出参加反应铁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X

五、巧用质量分数、化繁为简

一题多解是常遇到的, 但有些方法较繁琐并且很难理解, 而简单方法便于求解和理解。

例10.硝酸铵样品中含有杂质10% (杂质中不含氮元素) , 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首先求出纯净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硝酸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则有如下关系:

六、巧用十字交叉求解

例11%用25%的蔗糖溶液A和15%的蔗糖溶液B配成质量分数为18%的蔗糖溶液, 所用A、B溶液的质量比是 ()

政治计算题 篇10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 可能计算题并不是他们的困难所在, 但是对于大部分中等甚至是学困生而言, 计算题就是他们的噩梦。本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以及一些教师的启发, 认为表格法是解计算题, 尤其是电学计算题的最好办法。下面我将详细的介绍如何运用表格法解计算题。

例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20欧, 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 2A”字样。闭合电键S后,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位置时, 电压表V1的示数为4伏。求: (1) 电流表的示数; (2) 电压表V的示数;

对于这道电学计算题而言, 开始的简单电路分析, 我就不做解释, 直接进入表格法的运用。

首先, 从电路中知道, 对于总电路而言, 有U总, I总, R总。对于电阻R1来说, 有U1, I1, R1。对于滑动变阻器而言有, U滑变, I滑变, R滑变。

然后可以画出一个3x3的表格, 如图将各个数据填入, 由题目中可以直接知道的数据可直接填入表格一。

如上图所示,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张表格, 很明显, 我们看第二列的关于电阻R1的这一组数据, 可以马上得出流过电阻R1的电流的大小, 即I1的大小。算出是0.2A, 即I1=0.2A。填入表格中, 可以得到表格二

看电路图知道, 这是一个串联的电路, 由串联电路知道, 在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所以, 表格二中的第二行I总=I1=I滑变=0.2A。填入表格得到表格三。

题目中说道,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位置时, 电压表V1的示数为4伏。所以此时的R滑变=10Ω, 所以需要将表格中的R滑变的大小改为10Ω。

从第三列的数据中又可以知道U滑变=2V, 同样, 因为是串联电路, 所以U总=U1+U滑变, 所以可以得到U总=6V, 依题意, 可以知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 电压表V的示数为6V。

但我们的计算题, 肯定是不能以这样的表格形式写在试卷上, 那么, 我们要怎么将我们的表格翻译成我们的物理语言和计算题的格式呢?下面我就继续将如何翻译慢慢道来。

对于表格一, 其实质就是我们已知、求、解、答, 这几个步骤中的已知。即:

已知:U1=4V, R1=20Ω, R滑变=10Ω (即表格一得到)

依题意知道

求:I1, U总

对于表格二、表格三, 其实质就是我们计算题中的解这一步。

由于是串联电路, 所以有I总=I1=I滑变=0.2A (即表格三得到)

接下来就是答了, 这里就略去。

轻松做好高考政治主观题 篇11

一、分析设问

我们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不要先急着看材料,要先对设问进行深刻的剖析。哲学上有句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告诉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分析政治主观题的设问也不例外。在政治主观题的设问中体现了问题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在分析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找到设问的主体是什么。(2)找到设问的主体怎么样。(3)找到设问的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前两步是设问的关键。

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8.(1):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1.设问的主体:(1)全国人大代表。(2)全国人大。

2.设问的主体怎么样:(1)全国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及作用。(2)全国人大行使的职权及作用。

3.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材料一;在推动科技进步中。

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假设你是企业的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设问的主体:(1)自主创新。(2)经营者。

2.设问的主体怎么样:(1)自主创新的作用。(2)经营者的措施。

3.主体涉及的范围和方向:(1)材料二、经济常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2)材料二、经济常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有些时候,我们通过分析设问就能确定设问的答案,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结合材料才能使答案更加完整。

二、分析材料

从宏观上看,分析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设问所涉及的主体的知识点的范围包含了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这种类型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归纳出材料中所反映的涉及主体的知识点的内容即可。

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8: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这一设问的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为:审议

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而材料中所涉及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只有一个,那就是2003年,2006年的两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都收到了议案,这体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权。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而材料中所涉及的全国人大常委行使的职权是立法权和监督权。二是设问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直接通过材料来归纳总结,并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思维,围绕主题展开论述,这种类型的设问开放性较强,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种类型的设问时,不能局限于所学的知识点,要敢于创新。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第二问:主题所涉及的知识点:①自主创新;②经营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措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解答这两个问题并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精准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具体分析材料,通过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来归纳总结答案,因此,我们要从微观上分析材料。

从微观上看,分析材料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法。在政治材料中,基本上是一句话为一层。每一层概括一个内容,基本上每一层都与设问的答案有直接关系,这也为我们组织答案提供了依据,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1卷的38题的材料二(材料略)。

这则材料包括五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技术和品牌,第二句话说的是产品的竞争力,第三句话说的是产品的质量,第四句话说的是产品的销售量,第五句话说的是10年来企业的成果。

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答案和关键词:科技、品牌、竞争力、质量、销售量,围绕这些关键词我们自己组织答案即可。这还不够,答的时候要有引申,科技的直接成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这样答案就更加完整了。因此,我们在做题时,不能只看材料内容,还要对材料内容作出引申。

2.主体对应法。结合设问的主体找到材料的主体,然后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例如,2011年全国高考卷新课标卷38题的材料一:

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主体为人大代表的只有2003年的,其余材料的主体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后发现,1993年和2007年都是通过法律,1997年和2010年都是在进行执法检查,2004年和2006年的主体虽然为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但是侧重于强调议案的内容或意见,所以,应列入人大代表的职权。分类后,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以上方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方法。

3.标点符号法。当材料中涉及一些特殊标点符号时,也会给我们予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冒号、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一般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因此,我们分析时应把握住它们前面的内容;分号表示并列,设问中涉及措施或原因类型的题目时,这种符号会给我们提示。

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的材料三和第39题的材料五都包含了分号,这样的材料会对我们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暗示。

4.关联词语。在政治主观题的材料中同样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关联词。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表示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也……也……”“一方面……一方面……”,这种关系提示我们分析材料组织答案时,不能片面性。(2)表示递进关系:“不但(不光,不只,不仅)……而且(还,又)……”“……而且……”“……并且……”这种关系既肯定前面又肯定后面,但是更加肯定后面,它提示我们要有所侧重。(3)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都……”在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也屡见不鲜,这种关联词强调的也是后半部分,因此,我们在分析材料时要更加侧重转折词后面的内容。

5.分析分值。看分值来确定答案的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做好这些分析,我们会轻松做好高考政治主观题。

谈如何做好政治解答题 篇12

一、做好政治解答题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 做好解答题的第一步是搞清题目问的是什么, 这是做好解答题的首要前提。

政治学科分为三大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答题时看清题目要让你运用哪方面的知识来回答。

第二, 根据题目要求圈定范围, 在范围内答题, 这是答好解答题的关键一步。

根据设问要求和问题的指向, 要圈定一个大概的知识范围, 当然要在第一步设定的范围之内, 这个范围小则可以是某个知识点, 某个知识单元, 大则可以分步在该学科内的几课中, 不少同学往往就是一看题就下手, 写出一两个知识点就卡壳,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环节的流程没有把握好的表现。

第三, 经过分析材料和设问的指向精心筛选, 找准有效信息点, 这是做好政治解答题的核心。

作为答题者精心选择出来的知识点并不是处于平行地位, 答题时一定要有主次之分, 主要的要详细写并且放在前面, 次要一些的当然要放在后面。答案要写的精练, 不要啰嗦, 争取让人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要结合好材料, 审清题意,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步。

第四, 要把选定的知识点与该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表述, 演绎出一段水乳交融的文字, 这一步是题目与回答的完美结合。

在回答特定问题时也可以选择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相近或相似的名词、概念、主体等为依托, 在于考查期间的区分度、准确度 (比如GDP与GNP) , 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概括、整合知识的能力。如果这方面掌握清楚了, 反过来对我们拿分是有利的。

二、完成政治解答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答题是要调理清晰, 标明1, 2, 3, 这样可以让判卷老师一目了然。

第二, 有些题目需要你结合材料, 所以答题时, 要把你用到的材料也写下来, 比如说材料中的某句话, 体现了什么。不要仅把你知道的原理列上去, 还要结合材料,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如果实在想不起来怎么写, 就把你想到的尽量写在卷子上, 老师会挑着给你分, 但如果写都不写, 老师想给你分都给不了, 但切记是有关的, 不要跑题。

上一篇:清末民初绅士下一篇:维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