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进论文

2024-08-11

科技改进论文(精选9篇)

科技改进论文 篇1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利用纳米技术, 极大提高了常规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这将有助于癌症的早期检测, 从而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是一种常规的医学检测手段, 通过模拟人体免疫系统对致病因子的特异性识别反应, 检测血液等提取物中出现的特定致病因子。然而, 这种测试的灵敏度较低, 通常只能进行疾病中晚期检测。

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周郁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纳米压印技术, 制造出直径约为60纳米 (约为人类毛发直径的千分之一) 的玻璃纳米柱规则阵列, 将他们与55纳米的超薄金属薄膜结合后, 制成表面等离子激源增强器件, 从而放大位于其表面的分子信号。通过将传统的检测器皿替换成这种纳米结构衬底, 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前列腺癌致病因子的检测灵敏度从每毫升5 400亿个致病因子提高到每毫升18万个致病因子。这项技术目前正在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检验, 以期早日得到商业化普及。

科技改进论文 篇2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发展;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企业科技成果保密管理的改进探讨 篇3

一、当前企业科技保密的管理现状

目前, 企业科研机构大多建立起了在保密委员会或企业负责人领导下的, 相关职能部门分类管理和指导, 科技项目承担主体具体负责的科技保密管理体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规范、管理科研人员离职、离岗及工作交接程序;信息网络部门, 实行内、外网络物理隔离, 开展敏感信息安全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 还成立有保密委员会或密码工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落实保密责任, 加强对科技保密管理的组织、安排、考核和教育、培训。

科技院所和企业科研部门, 大多制定出台了项目、档案等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审批表单、流程图示。基本覆盖了从项目策划、储备到项目结题、验收的项目实施全过程 (一般管理流程和输出见图1) 。

二、风险隐患及其原因分析

对于承担有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或军工项目的科研单位, 承担的多是事关行业技术、发展全局的涉密课题项目, 有些甚至应列为国家秘密。同时, 技术成果往往横跨不同学科领域, 研发委托外协多、链条长, 失泄密隐患多、风险大。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企业的科技保密管理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

一是保密责任落实、分解不到位。涉密岗位和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和保密承诺, 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加强。研究所对涉密岗位的定义和把握尺度标准不一, 存在应纳入未纳入涉密岗位的科研开发人员。

二是保密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涉及技术成果、企业秘密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专门化、针对性强的保密培训。新员工、科研人员存在着无意识失泄密的风险。

三是保密管理与业务衔接不紧密。缺乏统一的科技保密管理与审查机制, 制度要求与业务工作脱节。文档资料的密级标示上, 存在错定、乱定的情况;研发失败项目的过程文档、技术分析等资料, 还缺乏规范、明确的归档和管理机制;服务外包和加工委托上, 多由承担课题的研究室或项目负责人直接负责, 缺乏统一规范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审查;技术成果, 图纸、参数、代码等管理粗放, 缺乏区分使用对象的分层分类的版本区分和对外提供、借出的严格明细流程。

四是对员工出入口涉密管理把关审核不到位。员工入口把关上, 缺乏对拟聘任员工履历的背景调查, 一旦涉及竞业禁止、竞业限制、脱密期管理等事项, 将给企业带来法律诉讼风险;在员工离职管理上, 技术工作、项目资料交接上还缺乏明确、具体的项目清单, 对离职员工此后从事工作也缺乏针对性的限制和约束。

五是保密技术手段滞后、科研开发技术资料的管理分散。项目实施过程中, 缺乏统一规范、协同高效、适用实用的专门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科技开发活动形成的各类技术文档、开发代码、外委成果、阶段总结、设计图纸等的存放和管理上, 存在多处存放、多头管理的现象, 加大了科技保密的工作范围和管理难度。

六是信息资料产生、传递环节存在风险。技术资料的传输管理上, 员工外网电脑加班情况普遍;内网也存在安全防护和过滤机制不严密, 缺乏对科研开发领域敏感信息的专门化防护, 技术资料成果的失泄密风险较大。

三、全面加强科技保密管理的建议措施

不管是科研院所, 还是企业内设科研机构, 作为科研主力军和成果聚集地, 建立覆盖全面、简洁高效的科技保密管理体系, 既是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完善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等工作程序的迫切需要, 也是更好保障技术成果的价值实现, 推动技术知识的资本化的必然选择。

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 保密工作谁负责”的管理原则, 建议从保密制度建设、保密责任落实、人员教育培训、保密技术手段和法律防范救济等五个方面, 建立起既确保技术秘密安全, 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的科技保密动态管理闭环机制 (见图2) 。

(一) 紧密结合业务需要, 全面加强保密教育

科技保密工作与单位利益息息相关, 更是科技人员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开展重要涉密人员、重大涉密活动保密教育和科技人员岗前、在岗保密技能培训, 使科技工作者真正做到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 纠正和解决对科技保密工作的认识误区, 也让主观上失泄密的人员清楚责任、明白后果、形成警示。一是学习保密制度规范, 让科技人员强化保密意识, 明确保密重点;二是组织观看保密警示影片, 让科技人员认清保密形势, 增强保密观念;三是举办科技保密讲座, 讨论分析科技保密典型案例, 以案释法, 以案促防, 为科技人员做针对性强、适用实用的保密专题辅导。

(二) 细化科研开发规范, 完善优化制度流程

科技保密工作的成效, 要始终坚持防范为主的原则, 从完善制度和强化管理入手, 有效消除失泄密隐患, 不断增强对失泄密的防范能力。一是突出抓好科技保密制度建设, 把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放在首位, 细化制定或优化科研开发活动指引 (标准规范) , 使科技保密管理法制化、经常化、规范化。二是突出抓好重点部位管理, 明确科技项目实施各阶段形成需要保密的技术资料清单, 按照分层、分类、分级的原则, 规范用途去向和管理职责, 严格借阅使用、对外提供的审查。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专业保密检查要与保密教育培训同行, 通过严格检查措施, 使保密检查经常化、专业化、技术化, 对检查发现问题, 现场剖析, 具体帮教, 督促整改, 既及时消除了失泄密隐患漏洞, 又达到了以查促教、以查促培的效果。

(三) 严格落实保密要求, 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以领导干部责任制为核心、以保密责任分解背书为主线的科技保密工作责任体系, 是有效落实保密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 也是做好科技保密工作的必要前提。通过明确保密职责、规定保密“必要动作”, 分层分类承诺背书, 将科技保密管理责任分解定位到技术秘密产生的每一环节、覆盖聚焦到涉密载体流转的每一角落, 切实做到“保核心、保重点”。一是紧抓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保密责任, 关键是以“抓领导、领导抓”找到突破口, 以抓促管, 营造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的科技保密工作格局。二是紧抓关键岗位涉密人员管理。一方面严格审查考核, 加强涉密人员入口管理, 加大对社会招聘人员工作履历与拟聘任岗位的比对审核, 避免出现因其个人违法违约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 综合运用竞业禁止、竞业限制条款和涉密承诺、脱密期管理等法律手段, 规范重要岗位涉密人员的离职行为。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行保密责任不力、发生重大失泄密事件等情况的单位和个人, 组织人事、绩效考核、纪检监察等部门, 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确保科技保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四) 统一部署系统平台, 集中管理科技资料

随着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资源媒介和载体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 科技保密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传统的“重视纸质项目档案、忽略其他介质信息, 重视成果输出资料、忽略实施阶段评估, 重视研发成功项目、忽视失败项目总结”科技项目资料管理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常态。在企业整体层面, 建立统一、高效的项目资料管理平台, 规划包括电子数据档案在内的项目资料的新的管理手段, 已是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提升科技保密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五) 加强科技项目规划, 做好法律防范保障

新的形势、新的变化, 要求科技保密工作必须要用法制观念和创新思维, 找出新的对策, 拿出新的举措。一是加强成果保护方式策划, 根据科技创新成果类型和特点, 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 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保护策略, 分别采取专利权、著作权和技术秘密等不同方式进行管理和保护, 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起点、水平、质量和效益, 避免重复研究或发生不必要的侵权纠纷, 确保技术成果价值最大化。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价值管理, 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使用纳入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当中。对企业接受委托, 以及外委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共有技术等成果, 通过合同协议进行产权归属及权益划分约定。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价值保护, 按照国家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关规定, 从创新战略和经营方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密切跟踪、持续分析市场、行业内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行为, 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

摘要:科技保密管理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重要法律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调整利益的重要作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 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和技术信息的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 建立并完善既确保技术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的科技保密管理机制, 既是落实保密管理要求的具体措施, 也是更好保障技术成果价值实现、推动成果资本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科技成果,保密管理,改进,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

[2]《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标志的规定》 (1990年10月, 国家保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第3号令) .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修正) 》 (国家工商局令第41号, 1998.12修订) .

[4]《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 (国资发纪检[2006]139号) .

科技改进论文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科技公司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种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于科技公司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科技公司的经营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本文就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探究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且对加强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做了比较细致的阐述。

一、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科技公司只有成功的应对了现代环境所提出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合理的进行成本管理才能够把握现代大环境所展现的机遇,才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的发展,而公司经营成本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内容多样化的工作。所以,我们不仅要找出公司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还要及时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体系,这样才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实现公司经营成本的管理,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科技公司的经营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

1.科技公司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简单地说,科技公司成本管理观念的落后主要指的是缺乏比较深入的市场的理念,只有产品的销售量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市场是每个科技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现在好多科技公司没有深入的市场理念,管理方法也缺乏严格的监管体制,导致产品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的科技公司只注重产品的数量,大量的生产相关的产品,以期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但是在不了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大量的产品得不到及时的销售,那么产品的成本相应的也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依旧存在很大的风险。

2.科技公司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在科技公司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方法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依旧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没有一套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本管理体系,有些科技公司虽然在理论上建立了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在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的执行,所以就导致了信息失真、成本预测的不精准以及成本的管理不严格和成本的决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都有待遇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提高和发展。例如,1720年英国发生的“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上第一例信息失真案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巨人零售公司”会计舞弊,“马蒂尔公司”会计舞弊案案件都给我们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

3.科技公司成本管理细节处理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技公司的成本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着眼与细节问题,减少由于细节问题导致的重大失误和事故。然而,现在好多的科技公司没有将成本管理的细节问题贯穿于从产品生产到产品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始终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益,也就没有对产品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做到最好。

4.科技公司成本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在科技公司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好多科技公司成本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比较低,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定法规严格的执行自己的任务,相关的`监管人员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这就从根源上导致了产品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失误。

5.科技公司成本管理中忽略产前和销售前的成本规划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覆盖面广,投资也相对较大,导致公司面临着很大的成本负担,就目前形势来看,好多的科技公司已经注意到对产品成本的管理。但是,更多的公司只注重产品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忽略了投产前的成本规划,这就导致很多科技公司在产品的投产前就失去了对相关产品成本的合理有效的控制,导致后期相关工作的运行和开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产品成本的控制工作,比如,在产前的成本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其中的物流费用,据相关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5%左右,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的35%左右,物流开支占销售额的20%左右,所以做好产前和销售前的成本规划能够避免潜在危险的发生,提高科技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科技公司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企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做好从产品的投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从根源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笔者参照现阶段科技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1.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覆盖整个管理的全过程,所以这就需要科技公司建立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一套全面完整的成本管理体制,并且严格的按照要求执行,让公司的所以员工都能够关心公司的成本,关注公司的成本,并且负有一定的责任。

2.实行成本否决

在公司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运作中,严格的成本考核能够树立成本的权威地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公司的成本控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以成本的指标为核心的模式进行成本控制,要敢于否决其他的经济指标,当科技公司在对产品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时,会有其他很多的经济指标,当其他的各项指标都完成的比较好时但是成本指标没有完成,此时就要对其业绩工作进行否决,成本是一切的前提和关键,所以要在完成了成本指标的前提下在进行其他经济指标的考核。

3.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成本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的关键就是在同行的企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所以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完善自己的成本管理体系,要对整个科技产品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能够为相关新产品的销售提供充足的依据,还要对企业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助于了解产品的价值,根据其反应的情况可以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加强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公司经营运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更快更好的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加强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能够为公司实现这个目标提供充足的保障,产品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提高产品的利润,能够为科技公司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使企业得到良性循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加强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能够节约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还能够节约资源和资金,防止企业由于原材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短缺而造成的问题,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产品的生产是通过最终的销售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而加强科技公司经营成本管理能够将低产品的成本也就能够使产品的价格进行下调,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得到更多消费群体的支持,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来说能够减轻一定的负担而且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科技改进论文 篇5

1 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完善, 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 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 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 农业科技培训很少展开, 农业科技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 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弱化、边缘化, 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在乡镇失去了同农民的桥梁连接, 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出现断层;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难以发挥带头作用, 无法发挥整体效益。长期以来, 基层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 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 难以引进人才, 新技术无法引进, 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2 资金匮乏

不可否认, 充裕的经费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 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 经费被截留或挪用普遍存在, 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支出, 支出不合理导致使用效率低, 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加之农业科技见效期长, 导致高新农业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而得不到较快发展, 农业发展也难以见效。

1.3 宣传不到位

再好的农业科技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否则一切形同于无, 但是也要看到, 在不少乡镇土地流转还没有大规模实施, 土地耕种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模式, 农业经营规模小、收益低, 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科技素质低, 农民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并不高;加之农业科技管理由政府主导, 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不高, 群众难以接受,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1.4 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不少农民仍然固守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 而部分地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实施, 因此, 在一些地方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这也导致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 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

1.5 科技骨干缺失

毋容置疑, 农民期盼农业科技, 而科技传播需要带头人, 不少农村缺少农业科技骨干, 缺失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一些农村即便有一些稍微上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 但是数量不多, 专业程度不高, 规模化不大, 一般性产品多, 高技能、专业化产品少, 基本上是简单加工, 科技含量低, 深加工的少, 缺乏打造精品意识, 事实上, 这都是科技素质欠缺的表现。

2 完善体系, 科学改进

2.1 实施产业布局, 推进科技发展

基层乡镇切实从自身出发, 制订每个村的发展实际, 实施产业布局, 或重点发展蔬菜生产, 或重点发展养殖业, 或重点发展特色种植, 使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特点,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突破, 为此, 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部门要深入工作第一线,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 确保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推进实施。

2.2 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才接受, 为此, 基层乡镇农科部门要勇于担当, 大胆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 可以作为牵线人, 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实力, 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 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引进来,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示范带头, 做好农技推广。

2.3 培养带头人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传播者, 这个传播者就是带头人。为此, 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选取那些热爱农村, 热爱科学技术, 思想觉悟高的有志农村青年, 把他们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储备人才加以培养;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农业技术培训, 或者送到农业院校进修, 把他们培养为有文化、有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 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 做好农业技术的辐射;基层乡镇农技部门要把国家惠农工程有效落实, 选择好的项目和技术, 选择好的示范村, 树立好的带头人, 通过示范带头, 确保农技推广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2.4 建立市场, 搭建桥梁

农业成果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农民才信服, 才接受。这就需要农技管理部门真正走出去, 为农业科技找市场, 为科技成果找市场, 为科技成果和市场搭建桥梁, 使他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技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政府信息平台, 建立起农业信息资源库, 推广本地的农业产品, 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新的形势下, 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担负起建设新农村, 高效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历史使命, 积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文章列举了制约基层农业科技管理诸多因素,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改进措施, 指出了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对阐明发展农业科技有巨大意义。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科技改进论文 篇6

为了顺应全球知识经济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时代需要[2],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开始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高校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战略之一。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创业活动层面,发展基础薄弱”[3]。为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推进科技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科技部、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在大学科技园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工作。2011年,两部委联合发布《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的综合服务平台,简称“双实双业”基地。基地通过落实和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就业实践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模式。通过考察基地现状,挖掘基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寻求破解对策,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地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引领价值和功能。

二、基地建设的进展

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双实双业”基地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在问及“您认为科技园和‘双实双业’基地在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企业负责人认为作用比较大,近三分之一的负责人认为非常大。10%的负责人认为一般,1%的负责人认为基本没有。可见,基地在促进学生实训、实习、创业、就业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基地初具规模且呈现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发展态势

调查显示,基地在容纳企业数量、孵化学生企业数量、提供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数量、提供创业场地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呈现出非均衡性和差异性的发展态势。第三,基地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数量。基地提供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的园区企业共有3843个,平均每个基地有61个。其中,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最多(300个),昆明创业园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最少(9个)。基地共接收实习大学生26901名,平均每个基地接收427名大学生实习。其中,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实习大学生最多(2154名)。另外,基地共接收就业大学生14868名,平均每个基地接收236名大学生就业。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大学生就业数量最多(1442名),南通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大学生就业数量最少(11名)。第四,基地的创业场地规模。基地共有创业场地面积541548平方米,平均每个基地为8596平方米。其中,湘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场地面积最多(30000平方米),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场地面积最少(200平方米)。

(二)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学习交流平台

“双实双业”基地致力于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开展大学生实训、实习、创业和就业的实践平台功能,通过为大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承办或主办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开辟实习场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平台以及更多的成长与成才的机会。以基地承办或主办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例,部分大学科技园承办或主办了多达三场的创业竞赛。很多基地的负责人和科技园创业者都很认同基地的这项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的一位创业者表示,“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理想的创业场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打造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创业学习交流的平台。基地与大学的亲密契合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创业者建设了一个精神家园。

(三)基地落实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双实双业”基地依托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自由、灵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集传统课堂教学、深入企业实践教学、自行创办企业实践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4],促进了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成长。大部分基地负责人和创业者都对基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基地最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引领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双实双业”基地负责人表示,“相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课程等渠道,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中更容易、更有实际意义,科技园所能提供的支持和指导更具有实战性、更具有实效性。

(四)基地塑造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双实双业”基地具有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有利环境。一方面,这个平台中不乏有学生创业的成功者,其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具有标杆示范作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和培育之地;另一方面,这个平台包含了鼓励创新创业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能够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辅导,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及创新创业精神得以提升,帮助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实现理想[5]。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设立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并进一步塑造和培育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调查显示,尽管三分之二的学生创业企业负责人没有取得过科技成果,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创业企业负责人取得过国内外专利或成果奖,国内专利(27%)、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4%)、国外专利(1.0%)、国家级科技成果奖(0.8%)。这些具有创新激情的大学生进入基地,不仅会有助于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也为基地建设增添了无限的创新活力。人民大学“双实双业”基地负责人表示,“基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创业教育培训多侧重于创业理论知识传授,而大学生在科技园中能够真正创办企业,这里的环境更真实,为创业者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实践经验。”

三、“双实双业”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基地建设缺乏充分而持续的政策保障

为了全面推动基地的建设,各级政府和高校近几年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举措。然而,调查显示,基地及园区反应最多的问题都与政策有关。第一,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无法满足基地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地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问及“您希望政府和‘双实双业’基地在您创业过程中提供哪些支持政策,包括目前已有的支持和今后应该有的支持”时,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最多的政策包括:“提供专项基金政策”(28.20%)、“税收减免政策”(27.30%)和“投融资政策”(23.10%)。而在问及“地方政府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有哪些”时,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最多的政策包括:“减免工商注册费用”(19.9%)、“提供创业基金”(16.6%)、“提供贷款”和“减免税收”(12.6%)。由此可见,基地预期的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与政府实际提供的政策之间存在偏差。第二,政府提供的基地发展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地方政府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其他支持政策”(11.9%)、“其他财政补贴”(11.3%)、“评估奖励”(6.0%)和“没有”(2.6%)。这表明,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够细化,难以落实。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政策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缺乏充分而有效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二)基地建设缺乏有效而科学的管理和评估

基地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内部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和外部监管部门的科学评估。然而,调查显示,基地在这两个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基地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一方面,部分基地没有建立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部分人员在科技园工作获得经验后,都流动到投资公司,青黄不接的人员的流失导致基层工作没人做。因此,基地的负责人呼吁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解决基地团队稳定的问题,以保障基地的基本运营。另一方面,部分基地没有建立明确而严格的淘汰机制。在问及“‘双实双业’基地对在园学生创业企业有无淘汰机制”时,选择“有的”占80.4%,“没有的”比例是19.6%。第二,基地缺乏科学的外部评估机制。《办法》明确规定了“双实双业”基地的认定条件,教育部、科技部也要对基地进行定期评估。在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鼓励科技园(开发区)举办‘双实双业’基地”时,选择“评估检查”的比例为27.2%。这表明,基地建设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例如,在基地的监管和评估方面,某基地负责人称,“上级部门对挂牌单位没有实际支持,后续缺乏评估”。另外一个基地的负责人则认为,“基地建设的实效性有待提高,从概念性的层面过渡到实际操作性的层面,进一步促使基地建设更有落地的东西”。尽管今后教育部和科技部可能会加大监管和评估的力度,个别负责人还是很谨慎地指出了基地建设的局限性,“基地建设很重要,但不能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三)基地建设缺乏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协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基地直接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尽管基地在促进大学创业就业以及实习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基地的价值和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基地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融合协作力度不够,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一方面,高校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较为充分。调查显示,基地的合作高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支持科技园举办基地,主要包括“得到教师指导”(33.1%)、“联合申请项目”(29.8%)和“使用校内公共资源”(27.8%),而在“资金或减免费用”(7.9%)方面支持力度较弱。另一方面,高校对基地建设缺乏广泛而有效的宣传途径。在问及“您进入‘双实双业’基地之前,对它的了解程度”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负责人选择“了解一些”,三分之一的负责人认为“比较了解”。而在问及“学生创业企业进入双实双业基地孵化的最主要方式”时,仅有9.4%选择“基地主动介入”。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过于形式化,大学生入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空泛化”[6],影响了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基地在高校中深入推广其建设理念和模式,削弱了基地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吸引力,降低了大学生对基地定位的认知水平。因此,有必要突出基地和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双主体”地位,创新“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模式,实现基地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第二,各级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办法》明确了有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定位是“引导与鼓励”,高校的职责定位是“支持与配合”,基地的职责定位是“执行与落实”。但是,由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高校管理机制上的“条块分割”,不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协调不通畅,导致基地在实际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遭遇瓶颈,难以形成综合性、协同性的基地,难以有效地支撑大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的发展战略。

四、基地建设的建议

基地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和大学的作用机制,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挖掘大学智力资源以及大学创业企业的潜力。同时,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培育出一批知识和创意密集型大学生创业企业。

(一)拓宽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政策落实

建议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及基地运营机构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支持基地建设工作,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吸引各类资源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工作中来,为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议政府针对基地内的大学生创办企业、纳税、经营、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多个方面出台适用于国家所有地区的标准化政策,赋予基地特有的权利和资格,促进基地的良性发展。建议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在现有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由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社会机构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工程”管理部门,并推动出台支持力度更大的高校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创业项目、场地、资金等具体层面上。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推进基地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明确各级部门的责任,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建议拓展对基地政策扶持的内涵,让基地服务平台获得切实的支持,更有实力拓展相关业务,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议发挥市场化运作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责权利,建立政产学研有效联合机制。第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绩效考评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对基地的职责范围进行科学的量化,建立定期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对基地服务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支持和指导基地工作,从规划、政策扶持、管理运营考核指标建立等方面着手,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把对基地的要求适当纳入高校考核评估的标准,保障高校创业教育从理论真正延展到实践,并真正发挥基地的效用;设立基地专项基金,开展基地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优秀的基地予以表彰奖励。第三,组织基地间学习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开拓各种渠道,促进学习与交流,经常组织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间的学习交流。建议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各基地的项目与企业成果信息能够快速地扩大到全国。

(三)发挥科技园的先天优势,培育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

第一,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建议高校依托就业服务中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就业观念,对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奖励和激励;与企业合作,为期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经验和活动基地;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深入校2园0,1开6办年讲第座,1为2大期学下生提旬供刊创业指导及创业建议。第二,高时校要加代强(大总学第生创64业6培期训)和见习活动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建议在T现i有m高e校s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创业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加大组织高校学生毕业前的创业培训,通过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到科技园内的见习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技能,为毕业后的创业打好基础。建议继续完善和规范相关规章制度体系,对高校学生创业培训和见习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规范和推动高校学生创业培训和见习活动的有序、长效开展,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素质和技能。第三,提升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服务功能。建议集中和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各项优势,在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内建设“高校学生创业园”,设立多角色资金构成的“高校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引导优秀的高校学生创业项目落户“高校学生创业园”孵化。第四,建立有效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环境。建议加强创业文化环境建设,在政策优化、项目立项、企业融资、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指导,进一步优化园区创业环境。建议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倡导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通过政府主导,发挥舆论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地传播和弘扬创业文化;创造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力度。

当前,全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创业实践的校内外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双实双业”基地是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拓展,“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7]。伴随着基地建设的逐渐深入,基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一项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需要高校、金基地和融政府多方参与和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进N行O科.1学2的,2统0筹16、Fi规n划an和c监e管,基地自身亟待加强和(完C善u内m部ul的at组iv织e管ty理N,O高.校64亟6待)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整合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摘要:“双实双业”基地是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动共赢。然而,基地建设仍面临着以下挑战:各级政府的政策落实问题遭遇瓶颈,各级部门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地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因此,一方面,基地亟待拓宽政策扶持的内涵和力度;发挥市场运作规律,建立政产学研联合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绩效考评机制;组织基地间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基地的大学生企业亟需加快扶持政策出台,着力推进政策实施;发挥科技园和高校优势,培育良好的学生创业平台;建立有效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环境。

关键词:创业教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实双业”基地,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

[2]余江舟.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44.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

[4]贾芳.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江科技,2014(9):18.

[5]王燕,孟民杰,黄韬在.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10.

[6]毛厌草.试论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创业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1):24-28.

科技改进论文 篇7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便是科技人才与外部科技环境相互作用的实际体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科技人才这个主体,继而衍生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辽宁省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近年来也有一些有效的政策实施,但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政策性强,灵活性不够,敢想敢说、不敢做或做得还不够彻底等不尽人意的地

一、重视成果效益,缺乏完整的培养体系

在当前这个大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科技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紧密联系,无形中给科技队伍以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压力。这样一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后续培养与科技能力的积累。据国家科技部统计,截至2003年,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占总数(9073人)的2.26%,其

金中一级科学组织主席仅1人,占0.4%,二级组织主席仅喜24人,占1.1%。直面现实,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差距,

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科学家队伍还是科技

成总体力量,在很多方面我们还需要努力。国家的可持续

发展依靠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赶超世界科技强国

任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而辽宁省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

展,应依靠一套更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重点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大专业能力的在职培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后续科技力量的储备,必须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可以将省内各重点大学设为科技人才进修基地,充分利用大学良好的科研设备和科研环境使科技人员能及时更新知识,重新调整知识结

其次,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将世界先进的科技项目与经验引进来,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前提。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更应该互通有无,这也不失为一种迅速提高的捷径,更何况科学技术最终的现实价值应该是造福全人类。同时,走出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足、看到差距,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二、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敢想敢做的创新意识

科技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一项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的理论成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几代科技人员的努力。一项优秀科技成果给社会带来的以及其衍生出的以之为基础的造福人民的社会效应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体现的,所以,“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更应该对那些孜孜不倦、埋头苦干,暂时还没有出成果的科技人员以政策和其他方面的鼓励,当然,前提是需要同时验证其正在从事的科技研究确实具有科研价值和发展前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1987年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也是在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经验后才提出的大胆设想,最终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高峰。

科技的出路在创新。科技无处不在,科技无所不在,这将是未来世界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现在人们在肯定那些脚踏实地的科技研究的同时,也应鼓励敢想敢做的创新意识,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三、成立科技创业基金,提倡科技人员自主创业

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信息通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新兴行业科技人才所占比重偏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公益型科技人才不足。在当今全社会提倡自主创业的大形势下,科学研究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应该会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科研成果并应用于相关使用领域,特别是在信息通讯等相对性质灵活的科技领域。

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首先,应提供给他们优惠的创业政策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其次,申报项目要符合省内首创、本行业先进,符合国家技术政策,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符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的基本要求;最后,创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建议以政府出资为主,提倡社会捐助或本金入股的方式,支持创新,鼓励创业。

四、论资排辈不可取,企事业单位分配重点应向科技人员倾斜

论资排辈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个别问题。在辽宁省某些企业、科研事业单位,这种现象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很大程度地阻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在辽宁省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组成仍以工资为主,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工龄和职称决定。所以,为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我们应对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办法进行改革。把分配重点向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重要的岗位倾斜,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鼓励科研成果与专业技术能力作为主要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以用人单位与社会力量为主的科技人才奖励制度。另外,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应将面向市场的应用性研究和实验开发等创新活动及通过开发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行为及效益作为评价依据,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不受职称申报的年限和程序限制,破格或越级进行职称评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科技,对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的评价及能力认可,仍被工作年限和技术职称所限制,显然与科技人员期待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和谐统一是不协调的。所以,要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应在营造“人才劳动能够得到合理报酬”,“一流人才、一流报酬”方面有所突破。科技人才的收入分配,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建立与经济效益和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对骨干科技人才采取特殊分配办法,实行年薪制、技术入股、协议工资等形式,单位自行制定分配方案,自主分配,允许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等。技术成果转化的,在项目完成投产后,在一定时期内,从实施该成果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和“大锅饭”,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改进论文 篇8

现行农业科技法律制度建设的考察

科技立法对农业科技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

在我国的科技立法从零散到逐步体系化的过程中,专门性的科技立法就对农业科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主要规定的8个方面的内容中,就包括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制度”(第14—16条)。2007年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直接涉及农业科技的法律规范包括: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第六十条规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属于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投入的主要事项之一。考察农业科技法律制度在《科技进步法》中的变迁可以发现,2007年修订以后的《科技进步法》中有关农业科技的规范没有实质性变化,基本可以认为是原1993年相关条款的集中、整合为新法的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属于对农业科技的纲领性、原则性规范,具有宏观指导性特征,属于宣示性条款,是国家农业科技指导方针的抽象性法律化表述。

1996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法》除了一些普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外,该法在第十三条宣示性地规定国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试验示范单位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更具体地规定农业科研机构为推进其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依法经营其独立研究开发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并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这种立法模式表现了农业科技转化法制在整个科技成果转化法制中的特殊地位。

以法律形式确立农业科技的地位

农业法是调整国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科技进步基础之上,基于此,农业科技就成为农业类法律关注的对象。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1993年颁布,并经2002年修订,2009年、2012年进行了两次修正)把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在同一章进行规范的模式(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农业科技制度,包括政府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规划、经费保障及对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和教育的鼓励、国家保护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其二是农业和农村教育。与科技法领域的相关规范相比可见,《农业法》第七章对农业科技之关注较《科技进步法》更直接、明确、全面,而且这种把农业科技法律制度和农业教育法律制度一并规定的模式也符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现实。当然,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普及的宏观层面考察,《农业法》有关“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的规范仍与《科技进步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存在一致性。

就农业科技推广来说,《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颁布,2012年修正)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指导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尤为具体、详细,指导性更强。《农业科技推广法》反映了《科技进步法》第二十三条所规定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法》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环节而立法,是《科技进步法》相关农业科技条款的贯彻、补充、完善。同时,该法也属于《农业法》中扶持农业科技推广等规范的贯彻、补充、完善。可以说,《农业技术推广法》受《科技进步法》、《农业法》的双重指导,而这种双重指导实际上复杂化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律制度的设计。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很好的法律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其提供激励、支撑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一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实施,我国以植物新品种权为核心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方兴未艾。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农作物品种创新,我国特别重视植物新品种保护和规章制度建设。1997年发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于1999年实施,同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200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9年6月,2007年9月修订)、《农业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2001年2月)、《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2008年2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2012年4月)等,最高人民法院也相应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7年1月)等相关司法解释,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突破1万件,提前3年完成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否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赖于科技法律体系的理性运作,但就目前状态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法律制度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立法缺失和多头执法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运行不畅

就农业科技法律体系而言,我国建立了《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法》等综合性科技法律,配备了《专利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专门法律,加之《条例》、《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构成了我国农业科技法律体系。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科技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立法空白,大量与科技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予以调整,如对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管理、农业科技基金管理、农业科技反垄断、农业高新技术管理等方面立法缺失较为严重。农业科技体系是由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目前我国高中等农业院校主抓农业教育,各级农业科研院所负责农业科技的研究,而大量农业推广工作则主要依靠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来完成,三者相互分割,尤其在省一级部门,三者都分别属于平行的三个不同管理部门管理,影响了相互间的配合与协作。

我国涉及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机构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各部门各自为政,形成多足鼎立的保护格局,突出表现为职能交叉和重复管理,无法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这种多元、多层级的行政保护体制影响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一些执法机关因在职能和管辖权限上存在交叉、竟合与重叠,经常出现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现象,致使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因执法依据、执法主体等问题发生扯皮与冲突。以地理标志保护为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商标法》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实行注册管理,两个部门行政审批原产地标志,所依据的法规不同,造成注册商标保护和原产地名称保护部分发生冲突。在处理地理标志的侵权纠纷过程中,若地方管理部门发现其中还含有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时,也只能就地理标志的管理问题进行处理,而同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商标侵权纠纷,却只能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处理,使得政府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效率低下,增加了权利人的维权成本。

农业科技立法过于原则化,现行法律规范不够明确

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农业主要是由政府强调“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这使得农业科技任务主要是在政策的推动下去完成,而不是依法进行。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政治氛围,现有涉及农业科技的相关制度大多属于宣示性条文,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这种过于原则化的法律势必造成执行的困难,使农业主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找不到可以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操作性机制和责任保障条款,这样就可能导致法律颁布以后无法有效实施,使相关立法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例如,《农业法》第五十条和第五十六条分别规定:“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然而,这些规定基本上都是倡导性的,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如何有效地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国家如何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具体问题,这部法律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尽管农业部的相关部门规章对这些问题有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层级较低,相关规定难以得到地方政府及农业科技部门应有的重视。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传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受到挑战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依照《专利法》确立了农业发明创造专利权利的保护等,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难以鉴定和辨别,加之农业科技成果往往被赋予公共属性,以致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其他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近年来,在其他行业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技术申请专利保护,而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并不多,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也不强,由于知识产权知识缺失而导致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同时,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立法尚显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但相对于越来越复杂和隐蔽的侵权行为,法律的保护仍显薄弱,而且现行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于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农业科技研发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和产品、微生物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等各种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引发了一系列现行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所无法解决的新问题,给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农业特征非常显著的植物新品种权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条例》在规范属性上是行政法规,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项新型的知识产权,以行政法规进行规范,对于协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和其他传统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带来实质上的不便,即在法律适用上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优先于《条例》所规范的植物新品种。此外,我国已经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以行政法规方式履行条约义务也属不当。

几点建议

构建协调的农业科技法律体系

尊重《科技进步法》、《农业法》等各自的科技、农业领域之综合性基本法的地位,在避免规范重叠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科技法制在农业法、科技法两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全面考察现有农业科技法律规范,围绕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推广、普及等环节或方面以单行法形式构建协调的国家层面农业科技法律体系。大力推动地方农业科技法制建设,使之成为执行国家农业科技法律而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做出的具体规定的平台,或者是国家尚未制定的农业科技法律的试验田。最终目标是形成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综合性基本法,国家层面农业科技单行法与地方性农业科技法规相协调的农业法律体系,从而在法律制度层面理顺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宣传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农业科技法律,制定相关实施办法或细则

利用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农业科技法律的重要意义和规定要求,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理解和支持农业科技事业,营造贯彻实施农业科技法律的社会氛围。各级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要求,抓紧启动农业科技相关法律的实施办法或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纳入各级立法计划。要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抓紧研究相应政策措施,在农业科技法律的基本框架下,对农业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经费保障等方面规定进行细化实化,并使其借重法律的明确及相对稳定的优点,使科技兴农建立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之上。

完善立法,建立适合我国农业现状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科技改进论文 篇9

当前阶段中小型科技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重要意义, 可以不断增强市场的活力, 同时对于增加就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阶段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管理能力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改进机制,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的中小型科技公司由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在创新管理方面的效率较为低下, 很难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需要对现阶段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创新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对“创新管理”认识不深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创新管理对于中小型科技公司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型科技公司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如果想得到一定的发展必须要走创新这条路, 现阶段的部分的中小型科技公司都已经认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 由于大部分的企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而导致在进行创新管理的过程当中, 往往过度关注单一要素的创新, 而对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与整合认识并不是非常的清楚。这种管理模式必然最终会导致只能从局部进行管理创新, 从而使得创新的效率得到严重的束缚, 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存在着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阶段中小型科技公司在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建立创新循环改进机制, 实现整个管理体系的自组织, 从而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竞争力, 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 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的过程当中, 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能力,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现阶段的企业家当中, 只有不到30%的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的教育经历, 而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明显低于这个水平, 因为大部分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都是由技术型人才担任管理,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 往往比较注重技术, 而忽略了管理, 同时这部分的人群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知识。虽然这部分管理者渴望企业能够走向成功,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创新激情, 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 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 在实际工作当中, 往往需要忙于各种事物, 从而导致抽不出时间进行相关管理知识的学习。同时这部分的管理者大部分都不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从而导致其无法很好的把握住市场机会, 此外在战略决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3. 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匮乏、融资困难

由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所从事的都是高新技术产业, 在企业的运行当中, 科研经费占据了企业运行经费的很大一部分, 特别是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就必然使得企业的资金较为紧张, 创新管理的投入经费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创新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同时这部分企业大部分也是处于创业的初期阶段, 规模较小,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在市场当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处于弱势, 无法进行大量的融资,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 当前阶段大约只有8%的中小型可以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 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阻碍。

三、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

1. 建立并完善创新管理要素组合模型

若要想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要素组合模型, 首先必须要对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创新系统当中所存在着各种要素进行总结与分析, 同时还需要对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协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 从而使得创新管理要素模型得到不断的完善。

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活动, 例如技术创新管理、渠道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等。为了使得企业在创新管理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得以优化配置, 以要素间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 不断摸索、改进创新管理指导范式, 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对此, 可采取组合预测法, 基于最优加权模型实现。其权重配置可通过主客融合的综合赋权策略实现, 以此确保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要素组合模型的优化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创新管理效益打下基础。

2. 测度创新管理要素绩效, 建立反馈机制

针对在上文中所提到创新管理要素组合模型当中, 我们需要根据创新管理的不同要素以及创新活动的特征, 设计出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权重配置策略与绩效测度算法, 实现对创新管理过程中的绩效量化求值。

对于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测定需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并对能力现状以及提升空间进行判断。采用分层次分析法进行融资渠道创新管理绩效的评价, 同时采用主观赋权法对不同指标进行科学的分配。采用KPI以及德尔菲法进行创新管理绩效的评定。采用栅格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从而对企业的文化创新管理进行测定。

3. 建立并完善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

在中小型科技公司诉建立的创新管理循环改机机制当中, 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 同时也有着对应的实现方案, 在对应的创新管理模型当中, 我们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MBO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与测定。同时对于评价的结果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 并按照反馈的信息对创新管理的要素组合进行调整, 从而使得要素组合能够实现不断的优化, 同时也使得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

四、结语

当前阶段中小型科技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小型科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由于创新对于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中小型科技公司现阶段的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方式, 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文当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对多种创新要素进行绩效评估, 并及时反馈调整的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创新管理方式, 并进一步总结了相关的构建策略, 希望能对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秦雪征, 尹志锋, 周建波, 孔欣欣.国家科技计划与中小型企业创新:基于匹配模型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4:70-81.

[2]杨实俊.中小型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技术创新作用及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08:196-197.

[3]刘洋.面向创新能力提升的我国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吕艺高.论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人本管理--以泉州中小型家族式企业管理创新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532-535.

[5]闵洁.设计管理在中国中小型企业中的创新模式探究[A].清华大学.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 (中文部分) [C].清华大学, 2013:5.

上一篇:甘肃武威下一篇:水泵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