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能力培养

2024-09-17

维能力培养(共9篇)

维能力培养 篇1

随着人民银行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民银行对于信息数据的要求由分散逐渐转为集中, 各个系统服务器的部署方式也逐渐从“总行—省分行—地级市中支”的三级模式上收为“总行—省分行”的两级部署模式, 甚至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系统只部署在总行一级, 不再需要在下级分支行进行部署。系统信息技术的提高理应促进技术运维能力的提高, 但笔者在日常运维中发现, 基层央行的技术运维能力似乎没有得到较大提升, 反而在某个方面, 特别是反应处理层面的能力明显弱化。这与近些年来, 科技管理对基层央行运维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忽视了基层央行科技人员的运维培训以及基层央行科技人员缺少实战机会与运维经验有关。央行科技管理应注意当前基层科技运维存在的问题, 重新审视基层的系统运维, 加强运维能力培养, 从而使各级分支机构能更好地从事科技运维管理工作。

一、当前系统运维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运维实战机会减少导致基层科技人员经验不足

早期的人民银行系统服务器多为“总行—省分行—地级市中支”三级部署, 基层央行有自己的本地服务器, 基层科技人员须认真学习并理解信息业务系统是如何搭建和解除故障的, 实践机会比较多, 因而积累的运维经验也比较丰富。但在旧系统服务器上收、新系统服务器不再部署在基层后, 基层科技人员无须搭建系统服务器, 也不需要熟悉系统的流程原理。系统出现故障后由于经验欠缺, 基层科技人员不能马上判断问题所在, 只能向上级行报告故障, 请求上级行帮助解决。

(二) 进行新系统推广时未在基层科技部门推广到位

数据集中后, 由于新系统服务器不再部署在基层, 上级行在进行系统推广时忽视了基层央行科技部门的作用, 很多信息业务系统上线也不再要求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培训, 只要求基层业务人员参加培训, 基层科技人员对这些新系统根本不了解, 甚至是一无所知。有的新系统上线后未通知基层科技部门, 直至业务系统发生故障或者业务人员发生操作困难, 转向本地科技人员寻求帮助, 基层科技部门才知道有新的系统已经在相关部门上线运行。有的系统使用复杂或者客户端安装复杂, 如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养老保险统筹管理系统、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 基层科技人员先前从未接触过相关系统及其资料, 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维护手册, 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造成了业务故障问题不能马上得到解决。

(三) 信息业务系统各自运维, 缺少统一的运维知识库

人民银行系统内部运行着上百个信息业务系统, 许多信息业务系统运行多年, 已经总结出一套属于本系统的问题故障情况和处理方法。但是, 这些有效的运维知识并没有向下传递, 基层科技部门持有的运维知识少, 信息不同步。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当前的运维知识多以单独的信息业务系统为主, 各自发放, 利用邮件系统逐级向下传递, 知识传递方式单一, 而基层科技部门接收的运维知识分散, 科技人员按岗位负责相应系统运维知识的收集, 整个部门没有形成运维知识的整合管理, 缺少统一的运维知识库;二是信息业务系统多, 运维知识更新快, 上级行也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最新的运维知识用邮件发至基层科技部门。

(四) 联络方式单一,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数据集中后, 信息业务系统集中部署在全国数据中心或协同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由于这些新系统服务器不在基层部署, 有时上级机构只留给基层业务人员一个业务操作手册以及单一的电话联系方式, 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属于该系统的运维联络清单, 特别是各地分支机构的运维人员联络清单, 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当基层业务人员发现系统故障寻求本地技术人员协助时, 基层科技人员往往打不通电话, 联系不到指定的总行运维人员, 也不知道该联系附近地区的哪些科技人员协助解决问题, 导致问题并不能及时反映并得到解决。

二、加强基层运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基层科技运维工作是央行科技管理最为日常的工作之一, 战斗在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一线, 它的工作好坏能间接反映当前央行的科技运维管理水平。央行科技管理应注意当前基层科技运维存在的问题, 加强基层央行运维能力培养, 从而促进基层央行运维水平的提高。

(一) 采用远程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

自全国电视会议系统推广应用后, 全国人行系统的培训基本上都以远程电视会议的形式进行培训。采用电视会议培训, 有利有弊。在有利方面, 一是可以节省人员出行的浪费, 从而可以组织更多的培训内容和会议;二是可以邀请到平时很难邀请的专家为全国基层人员进行授课, 扩大了基层人员的视野。不利的是, 电视会议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参与培训学员间的沟通变得困难, 难以达到畅所欲言的互动交流和信息沟通的目的。当前, 科技运维培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都是远程培训, 效果不是很理想。建议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 现场培训为辅, 远程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每年的运维培训活动中, 可以组织一至两次的现场运维培训, 对现场模拟故障进行处理演示, 为基层科技人员给出正确的指导, 还可以为此更新联络名单, 方便培训学员会后的相互探讨与交流。

(二) 重视基层央行科技部门维护新系统的作用

虽然基层科技部门在新系统推广应用的作用在弱化, 但作为一线基层技术保障部门, 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他们, 才能第一时间帮助业务部门去发现故障问题所在并给出正确的应急指引。基层科技部门不需要部署本地服务器, 也不需要参与新系统的业务培训, 但应该了解新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在新系统推广应用时, 上级部门在向基层业务部门推广的同时, 也应将系统概况、系统用途、系统操作手册、系统运维手册、总分行技术联络人员等系统相关信息报送给基层科技部门。基层科技部门据此对新系统信息进行备案, 熟悉系统并对资料进行保存归档, 可以有效地协助基层业务部门应对业务故障出现的问题。

(三) 建立统一的运维知识库系统

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运维知识库系统有利于运维知识的集合, 系统可以定期汇总更新全国系统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案, 保证运维知识库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 运维知识库系统应该提供检索目录以及运维指引手册, 基层科技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知识库系统的运维指引手册或者检索目录进行检索, 找到所遇问题的解决办法, 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应对故障的处理能力。

(四) 建立通畅的运维沟通渠道

仅建立统一的运维知识库系统是不够的。知识库在知识领域中属于显性知识, 而在运维中, 隐性知识也相当重要, 它主要来源于工作经历以及学习交流。在这方面, 基层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逐渐减少, 不利于科技人员的隐性知识的积累。除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运维知识库系统外, 还应该搭建一个全国系统运维交流平台, 如论坛、微信群、QQ群等, 探讨和解决运维问题, 促进技术运维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 也能维持技术运维人员之间的信息联络, 能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同行援助之手。

维能力培养 篇2

电子政务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规划管理阶段、建

设管理阶段和运维管理阶段。相关研究表明,电子政务生命周期符合“二八”现象,规划、建设阶段约占20%时间,运维阶段约占80%时间。

可是,当前对这80%的运维工作却有待进一步清晰其职责。我们狭义上解释“运维”似乎就是纯粹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范围仅负责到设备故障维修、系统能够运行的层面,不涉及对信息的内容管理,更不涉及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融合的问题。

笔者文中所谈论的,是广义上的运维,是指在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以服务信息化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的电子政务运维工作。

目前,电子政务运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仅从硬件故障的角度考虑运维问题,认为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损毁由承建公司承担,不需要运维工作;二是认为建设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电子政务,信息应用意识不强;三是缺乏科学规范的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运维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四是缺少信息化运维费预算,科目运维费用难以审核;五是没有建立统一运维管理平台体系的理念和设计目标。

明白了现有的电子政务运维体系存在的不足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建立信息资产基础数据

建立信息资产基础数据、梳理业务流程,既是电子政务运行维护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管理的前提。按照业务部门、项目来源、信息资产要素等内容指导客户建立了信息资产分类目录和信息资产基础数据库。在业务流程上结合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要求,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明确了各业务流程的岗位及职责。同时,从业务对服务需求出发,梳理运维需求和目标、细化运维服务内容,并形成运维服务目录,明确运维服务级别,从源头上平衡业务部门对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平衡。另外,结合客户的组织架构,重新建立科学的运维组织架构,以及自行运维和运维外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做到职责清晰和任务明确。信息资产分类目录和信息资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业务流程的梳理,为电子政务运行维护预算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服务管理系统需求说明书,针对流程平台产品和体系架构各功能点进行详细的定义与说明,对目前业内流行的平台产品进行评测分析,并对产品选型决策提供支持;对项目的各个功能点的技术和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另外,对集成实施和产品选型进行专家审定和把关,并对各项投资进行预期的绩效评估,保证把资金用于项目的关键点上,降低实施成本。

加强运维外包管理的认识

近几年,政府信息化建设一般能够得到资金支持,但由此增加的机构和人员受到了编制等原因的限制,难以配套落实。纵观发达国家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外包已成为发展趋势。《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实践证明,服务外包是促进应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需求不断增长、业务融合不断深入,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外包也是我国电子政务由发展阶段进入成熟阶段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运维服务外包具有多种组合模式,可分为部分服务外包和全服务外包两种方式。前者是被动式服务,后者是基于职责的主动式服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利用了人力资源,后者是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并用。

同时,规范服务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服务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有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借鉴服务管理最佳实践ITIL,将服务管理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大部分。通过规范服务管理流程,可建立快速反应、优质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

模块化设计运维管理系统平台

借助监控工具和流程管理软件,建立统一高效的运维管理平台,运维管理平台的设计采用模块化、分层次的结构。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信息总线技术,具备良好的性能和扩展性,系统为用户提供了C/S和B/S的两种展现模式,为关注不同层面的用户服务,以方便管理人员使用C/S对网络进行专业管理,运维人员使用B/S对网络进行值班监控。

在组织管理技术上,基础构架管理是单位内部已存在的各种监控管理工具,面向网络一体化管理,采集基础构架中各种管理对象的配置、性能、事件信息,再将这些信息按统一格式分类并处理,信息统一后的被发送给业务转换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对来自基础构架平台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筛选,再转化成运维所需的业务信息发送给流程管理平台。流程管理平台接收来自用户或客户的事件报告信息,将这类信息自动转化为业务信息,并和来自基础构架的业务信息一起传送给上一级请求处理。

流程管理平台会判别业务信息类别,不同类别转入相应的流程管理。流程管理平台根据ITIL服务支持管理的要求,提供了主要流程模块的功能。网络监控管理包括与资源监测管理、告警监测管理、统一监控展现、报表管理,遵照ITIL服务支持管理的要求实现了每个流程管理的功能。

维能力培养 篇3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总体部署, 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由大变强, 发展重心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质量。但在运维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 运维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评判标准; (2) 用户选择和评价运维服务提供商缺乏差异化的方法; (3) 运维服务企业自身重视能力建设, 但缺乏行业最佳实践, 导致运维服务能力建设难度增大、成本提高, 甚至增加了选择未来前进方向的难度; (4) 提升运维服务行业发展质量需要评价方法支撑。

现有研究成果:

在以上大背景下, 2014年1月8日, 在中电标协信息技术服务分会 (简称ITSS分会) 成立会议上决定成立IT服务成熟度工作组。

2014年成熟度工作组重点完成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 让标准成为成熟度分级的最重要依据

现有资质的评定条件主要是根据企业所做项目的规模来评定, 而对企业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并无对应的评定要求。工作组的成熟度分级工作一开始就决定走标准路线, 让标准成为成熟度分级的最重要依据。

4月8~11日, 成熟度工作组在四川成都市召开了首次编写工作会议。初步提出将信息技术运维服务能力成熟度按从低到高的方式, 依次划分为基本级、拓展级、改进级 (协同) 和提升级 (量化) 四个级别, 同时根据每个成熟度等级的特征和关键指标要求, 基于四项运维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 提出了各个成熟度等级的要求。

6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封闭会议。六位ITSS架构师以及ITSS已颁布的国家标准的负责人悉数到场, 集体发力, 共同完善了四个级别的边界, 并针对每个级别制定了详细要求。

8月13~15日在山东海阳进行第三次封闭会议。主要成果是统一各级编写风格和级别要求颗粒度;增加了“关键指标”项;针对一级做了专题讨论和逐条修订。通过本次会议各级指标基本成型。

10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封闭编写工作会议。首先, 成熟度工作组编写组成员集中讨论完善了《信息技术运维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征求意见稿;其次, 在电子标准院、赛迪、赛宝等多家机构的参与下, 编写完成了成熟度宣贯材料和评估师培训教材;最后, 评估机构代表组织开展了“如何开展成熟度分级评估”研讨会。通过研讨会, 《信息技术运维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各等级标准基本成型, 具备了召开征求意见会议的条件。

(2) 广泛征求意见, 让甲方也更多地参与

11月, 成熟度工作组在华北 (北京) 、华南 (广州) 、华中 (重庆) 、华东 (南京) 、东北 (大连) 、西北 (西安) 召开六场征求意见会, 每场均有半数以上的参会人员为甲方客户, 这样既收集了甲、乙方的宝贵意见又很好地宣传了成熟度标准。六站会议共搜集反馈意见136条。

(3) 加强评估机构与评估师培训, 为2015年成熟度分级评估打下坚实基础

12月8~9日在北京封闭开会。在完成所有反馈意见的基础上, 编写了评估机构与评估师的培训教材, 并编制了评估师考试题库, 计划在2015年配合秘书处完成各省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培训、考核工作。

2015年工作重点:

(1) 1月完成成熟度模型评估师的培训与考试;

(2) 3月完成成熟度模型一级试点企业评估;

(3) 8月完成《成熟度模型》实施指南的编写;

维能力培养 篇4

21世纪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已经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也促使了培训这种手段和工具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从20世纪末到2013年,中国培训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雅致人生素质教育培训身处在这个行业也11年有余了。

在这11年间,整个培训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也在一直探索企业最缺的是什么。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为企业领导与员工安排了各种课程,培训讲师一节节课讲下来,学员们一节节课听下来,大家都很辛苦,可最后很多人力资源负责人依然慨叹自己企业的课程安排得不尽如人意,很多企业学员依然反映培训课上得天昏地暗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诸如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很差,员工的能力有限却不思进取,企业员工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能力较强的员工不愿意分享和团队合作,企业花费时间精力培养的员工频繁跳槽……如何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和员工职业化,这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由经验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显著问题。而要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平台,一定要有一批具有职业化素质的员工。

雅致人生素质教育创始人杨路老师带领旗下的讲师团针对这种企业发展现状开发了“职业化六维修炼”课程体系。(见图1:职业化六维修炼图)

如果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理念就好比树根,职业化精神就好比树皮,职业化心态就好比树干,职业化技能就好比树叶,职业化形象就好比花朵,职业化素养就好比果实。

树根——职业化理念

树的成长依赖于树根,树根深深扎入大地,从土壤中吸收整棵树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常言道:树大根深。只有树的根系发达,树木才能长得高大茂盛,充满生命力。对职业人而言,职业化理念如同树根一样重要。职业化理念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基础,支撑着其职业化的发展。要想成功,就必须让自己的职业化理念根深蒂固。

树皮——职业化精神

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树皮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工作,并防止病害入侵树木,是树木丰茂繁盛的保障。如同树皮一样,职业化精神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支持,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保障。

树干——职业化心态

一个人职业的成败和树木能否成材是一个道理,树木成材与否主要取决于树干,一个人职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心态。树木的主干越直、越粗、越长,就越有价值,这棵树就能成为栋梁之材。同样,一个人的职业心态越好,他的职业发展就越顺利、越稳定、越长久,继而成为职业精英。由此可见,职业化心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动力。

树叶——职业化技能

树木的枝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有益于人类的氧气和氢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树木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这不但促进了树木的成长,而且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如同树木的枝叶能帮助其进行光合作用一样,职业化技能也能够帮助一个人在企业中拥有立足之地,体现出自身价值。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学习技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职业化技能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立足点,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

花朵——职业化形象

有的人职业形象很好,如同美丽的花朵一样引人关注;有的人职业形象很失败,如同荆棘一样让人敬而远之。从一个人的形象细节上可以看出其职业化程度,比如,员工穿得像学生、中层干部穿得像员工、保守型行业的人穿得像娱乐型行业的人,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奇怪现象,是非职业化的表现。所以,打造职业化形象,将自己修炼成为符合职业身份,被喜欢、被尊重、被崇拜的职业人是每一位职业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果实——职业化素养

在修炼职业化的进程中,职业化素养的完善是最后呈现给别人的果实,是职业人在商务活动中展现给别人的个人品牌溢价、个人情绪管理、个人涵养与品位修养等的综合素质和品质。这些是最基本的职业化素养,也是职业化之树结出来的果实。想要硕果累累,就要在职业化进程的每一步精心浇灌、细心培育。

树立职业化理念

对员工而言,职业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员工没有理解并接受自己所在企业的职业化理念,就感受不到职业所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工作中就会产生目标模糊、动力不足等问题。

理念不牢,地动山摇

香港演员刘德华主演过一部电影叫《墨攻》,他在片中扮演了一个颇具领袖魅力的“职业经理人”角色,名叫革离。电影描述赵国攻打燕国,但是必须先除掉夹在两国之间的小城梁城。代表墨家思想的革离帮助梁王守梁城。当时赵国有10万大军,而梁城军民合计才4300余人,力量如此悬殊,这本是一场没有任何胜负悬念的战役。但革离最终却凭借自己坚定的职业化理念,带领梁城军民战胜了赵国实力强大的10万大军。理念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世界上任何一次伟大的胜利都与正确、坚强的理念有关,无论是苏格兰独立战争还是我国的解放战争,都印证了这一点。

职业化理念没有标准范本可循,往往根植于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很多国外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如GE、惠普、微软、苹果等,而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员工要秉持职业化理念,这也是成为合格优秀员工的基础。外企如此,反观中国的企业和管理者呢?杨路老师带领其讲师团11年不断穿梭在全国各地规模不等的企事业单位之间,一边进行职业化提升课程的讲授,一边为客户量身定做全员职业化咨询服务。在与众多企业高管访谈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令客户困惑的问题,普遍的问题如下:

有的员工能力尚可,就是好像缺了点什么。到底缺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招聘了不少高学历的员工,却仍然感觉人才匮乏?

为什么多数员工都遵守了企业规章制度,可令我们(企业主)赏识的员工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很多员工可以在有效的激励下努力工作,却很难让他们拥有主人翁的感觉?

nlc202309011449

为什么有些员工辛苦工作、任劳任怨,可总是找不到提升他的理由?

为什么不少员工能够很好地完成销售任务,却很难得到客户的赞赏?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上面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每当听到企业高管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的心情都会比较复杂,这其中既有焦虑也有欣喜。焦虑的是,中国的很多自主创业的企业是先干活再整合思想的。企业领导者认为销售业绩比一切都重要,因此在他们全力以赴提升业绩的时候,忽略了企业思想的统一、共同信仰的塑造、职业化理念的整合等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和业绩一同前进、一同完善、一同成熟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游击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带动企业继续成长了,这时候企业领导者才开始考虑整合、变革和创新,同时希望统一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但是已经很迟了。因为这时企业里的员工早已经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乱七八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他们的理念很可能都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或者没有任何系统性和理论性基础,甚至企业员工之间根本就相互不认同。但这时想要把老员

工的旧理念全部换掉,统一成新理念,对一个企业来说简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举步维艰,所以很多企业在困难重重下就会放弃革新,就这样风雨飘摇地生存着,一旦大风大浪来袭,自然会被吞没。

令我欣喜的是,我听到了企业主和高管们的抱怨和困惑。企业高层管理者有了这方面的困惑,说明他们有了建立全体员工统一职业化理念的意识。虽然在建立职业化理念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只要痛下决心,请专业人士帮助企业实现思想和理念的统一,就一定能成功。而一旦企业中的思想和理念统一了,珍珠就串成了项链,一根绳就拧成了一股绳,个体就变成了团队,就会又有一个中国本土企业被点燃了引擎,在职业化理念的推动下腾飞了!

甄选与企业理念相符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之本,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职业化理念,从招聘与企业理念相符的人才开始。

在甄选人才时,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一桩美满的婚姻会给双方带来幸福的未来,同样,如果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不仅对企业发展有利,而且有利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和个人双方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与影响。所以,为慎重起见,企业在面试甄选之初,就会尽量选择与企业理念接近的员工。

面临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能够加入一家企业,是自己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的机会,必须抓住不能错过。所以,毕业生对面试要格外慎重,为了获得应聘的成功,必须提前做足准备。很多毕业生往往会准备这样的问题:你是哪里人?说说你的家庭情况?你会说几种语言?你有什么爱好?有空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你过去做过什么?介绍一下你原来的公司和工作内容吧?为什么要离职?你喜欢做什么?你是否愿意努力工作?你是否愿意按照上司的意图去做事?

但其实面试官会更关注这些问题:你所做的工作当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做的?怎么做的?为什么值得你骄傲?你最不喜欢的同事是谁?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她?你在工作中有没有经历过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请描述一到两件你做过的体现你具备创新精神的事情……面试官希望通过了解应聘者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不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从中明晰应聘者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氛围,以及在他心目中好人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应聘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就会从中体现出来。面试官进而将自己公司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与之相比较,具有同等学历或者能力相当的应聘者中,更接近本公司理念的那些人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将Open文化融入血液

对刚进入某家企业工作的新员工而言,刚入职的几周是非常难熬的时光——新的办公环境,陌生的同事,工作也不知如何开展……一切似乎都那么糟糕。

当新员工入职的时候,直接上司应该把他们引见给即将一起共事的领导与同事,以便于新员工快速熟悉办公环境以及同事。通过将新员工引见给老员工的方式,既表示了对老员工的尊重,又让新员工与老员工有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消除新员工的陌生感,方便彼此以后工作上的交流与配合。更重要的,在引见中新员工能最直接地感受到企业的职业化理念和企业的核心文化。

最短时间刷成企业色

员工的职业化理念一定要在新员工刚刚入职时尽快建立,而且有些时候需要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新员工牢记在心。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让新员工明白,培训不是福利,是让员工成长的动力,是把普通人培养成职业运动员的手段,因此,要系统化、科学化地安排培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而对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如果你不能以空杯心态接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做事标准,就建立不起来与企业共有的或接轨的职业化理念,就不可能尽快融入这个企业,就有可能被淘汰。进入一家企业,要么尽快适应,要么离开!

举一个例子,“惠普之道”作为惠普引人称赞的企业文化,包含了惠普最核心的职业理念。什么是“惠普之道”?就是惠普人做人、做事、做公司所遵循的思想标准与行为准则,它从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初创惠普的思想中来,后来又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地整合成现在经典的“惠普之道”。尊重、诚信、开放、创新是“惠普之道”最精髓的内容,它指引着惠普几代CEO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着数以万计的惠普员工沿着这个“灯塔”前行不跑偏。“惠普之道”不仅向新入职的员工灌输,而且融入了整个日常管理的流程之中,从宏观的企业战略到微观的工作执行,惠普人身上无不体现出“惠普之道”的特色。

惠普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强调,新员工要熟记“惠普之道”,不可以抵触“惠普之道”,要尽快将“惠普之道”融入血液,在平时工作中面对同事、客户、合作伙伴时,都要用行动去表现“惠普之道”。

作为一个新员工,我从对“惠普之道”一无所知,到非常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内容,这个过程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我离开惠普自己独立创业已经11年了,现在回想起“惠普之道”中的内容,依然能倒背如流,甚至如今我还在用“惠普之道”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管理公司。

现在仔细回想一下,惠普在这方面太厉害了,可以不吝惜时间地对新到岗的员工反复强调它的核心价值观、核心文化,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就建立起与老员工一样的职业理念。用惠普同事的话说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你从里到外刷成惠普色。”

惠普的做法非常明智,先用“惠普之道”的理念拴住员工的心,再用员工拴住客户的心,进而稳步提升企业的业绩和利润。

中国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也应该学聪明一点,从塑造员工共同的职业化理念入手,并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关于这一点可以像惠普学习,甚至开始时可以复制惠普精神,建立起类似“惠普之道”这样的职业化理念,并用一切手段将这种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

愿景是职业生涯的灯塔

什么是愿景?从字面看,“愿”字上面是个“原”,下面是个“心”,好似“原来的心”,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期盼,一种梦想。有了愿景,一棵树苗可以蔓生成茂密的森林,一粒谷子可以植满整片田野,一株爬山虎可以带来整栋楼的绿荫。愿景是实现未来的种子,是下一个努力的目标。聪明的职业人能够不断为自己编织一个个极具诱惑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愿景,并不断实现它们,然后再奔向下一个愿景。

愿景为我们的行动指引方向并激发热忱、汇集力量。愿景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企业与个人的远见、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有远见的职业人对未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会向大家展示愿景,时刻鼓励自己按愿景前进。

有远见的职业人是有前瞻性、目标性的。李嘉诚先生说过:“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中国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都是在强调远见的重要性。

对职业人来说,树立清晰的愿景是一种能力和品质,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有远见的职业人热情、智慧、有信念、有才干,他们面对机会时会贡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而他们身边的人也会从他们的远见中受益。

修炼成为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血脉相通的职业人,要从树立职业化理念开始。做一个有职业化理念的职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卓越的职业人!

把多人维IT能力化为己用 篇5

多人维网将其两个重要的因素:IT资源和IT管理, 打造成用户至上的服务, 为企业达成更好的效益助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项目需要找到满意人才

多人维网, 一直专心做IT技术服务, 自上线以来, 吸引了大批IT技术人才, 已成交近万单IT项目, 满意度较高的集中在网络技术、服务器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存储与备份技术、虚拟化技术、Web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软件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为中小微企业起步和发展铺平道路。

多人维担当你的CTO IT管理可放心

多人维网, 专业的IT技术团队+完善的平台监管机制, 是助力企业先进IT管理的省心途径, 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能力, 洞悉市场变化, 坚持产品创新, 对项目跟踪负责, 担当提升企业IT管理能力的CTO角色。

加入VIP店铺多人维做你的金牌销售

多人维也是一个在IT技术服务领域的大型资源性平台, 其本身就具有传播性。VIP商铺是多人维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 该店铺利用平台任务信息聚集地的优势, 为VIP会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推广以及商务助理等服务。通过这个平台, 政府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等可以向全国购买IT服务, 同时让提供服务的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服务与产品足不出户销售至全国。

运维能力的提升与规范化建设浅谈 篇6

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建筑智能化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面受到了各方的认可, 智能建筑的市场容量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如果仅从宏观数据来看, 建筑智能化工作确实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态势。然而, 若我们对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进行深入调研就会发现, 智能建筑的产业发展是“喜中有忧”, 部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并非处于良好状态, 与投资者的预期效益有较大差距, 使得用户产生两难的徘徊心理——用户既希望投资建筑智能化工程来提升建筑质量, 又担心这些投资打了水漂。要实现智能建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找到有效应对措施来突破这个困局, 破除阻碍智能建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而加强智能建筑的系统运维能力建设是可供选择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工程运维能力是制约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建筑的九大分部工程中,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初始设计环节就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智能建筑所占的设计费用比重不高, 专业设计单位很少配置该专业的设计人员, 一般是由电气设计人员顺带完成, 另一方面智能建筑系统包含比较多的子系统, 知识覆盖面广, 系统接口复杂, 设计师难以准确把握设计细节, 常规的处理方法是预留设计接口, 由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单位在详细设计阶段中把设计内容补充进来。粗放的设计模式容易造成智能建筑分部与其他工程分部脱节, 在施工阶段才能够发现设计上的各种瑕疵, 造成了工程设计方案的先天不足。而在施工阶段, 许多集成商并没有自己的核心集成技术, 仅仅是将产品供应商拼凑起来进行工程施工, 对各种产品缺乏整体统筹和有效整合, 造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与整体互动。而工程设计、施工这些前期环节中的隐患, 都将在工程移交后的使用过程中加以暴露, 影响智能建筑工程的运行状态。

随着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各方都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工程的运营效益上, 各方对智能建筑的概念理解更加贴近实践。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在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工程施工单位、用户单位仅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领域, 造成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分部重视不够、产品供应商不考虑与其他产品的互联互通、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移交后的运营工作支持乏力等现象。

随着智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大家逐渐破除了“各扫门前雪”的狭隘思维, 对智能建筑概念的核心部分达成一致共识——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这是智能建筑工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其余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目标而存在的支撑手段, 而要实现这个核心价值目标, 就需要工程的各个相关方相互配合, 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 还要为工程的运营效益做前期准备。虽然问题暴露在运营阶段, 但是, 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前几个阶段形成的, 因此, 加强智能建筑的运维工作需要从项目的各个环节来着手, 只有各方都重视并为工程的实际运营工作贡献必要的力量, 才有可能摆脱智能建筑工程“中看不中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

3 智能建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升系统运维质量

在智能建筑领域, 工程建设厂商是行业的主力军, 也是智能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许多工程从建筑设计、产品选择到后期维护等若干环节, 都是由工程建设厂商全部承担的, 这种态势构成了智能建筑行业初始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在智能建筑领域总体上是“一强多弱”的产业结构, 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毕竟工程建设厂商是整个智能建筑产业链中利润最多, 工程设计费用、工程运营费用并不足以催生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智能建筑的工程设计单位与工程运营单位来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

在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营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也是行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然而, 随着智能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 产业内部结构“细分”趋势有所发展,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相对密集的沿海城市和大都市, 已经出现了专业从事智能建筑的设计单位和运营单位, 这一方面使先进发达地区对智能建筑的质量要求更加细化, 工程建设厂商包打天下的局面已无法满足不断提升的质量需求。另一方面, 设计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市场总量也比一般地区高出许多, 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 必然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专业化服务单位凭借其质量竞争优势, 在智能建筑的部分领域同样能够得以生存、发展, 而这些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运营单位对提升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维质量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有助于理顺智能建筑“建、管、用”相结合的关系, 提升智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运维能力是智能建筑维保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建成并验收合格后, 将交由用户来运营。各个用户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 因地制宜产生了多种运营方式, 有的是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后期运营工作;有的是交由物业部门的工程部或者是弱电部门来负责。在沿海地区, 条件具备的用户可以委托给专业的智能建筑运营公司来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分不同的子系统与产品供应商签署外包维保合同, 各种运营模式不一而足。然而, 透过这些运营模式, 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 在不同的环境下, 用户正在开创性地探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 我们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无论运营模式在彼此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一种运维模式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在用户的运维需求与维保部门和人员的运维能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能够解决用户产生的运维问题, 费用在用户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并且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运维模式, 就能够得到用户认可并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有效运营模式, 因此, 探讨智能建筑的维保工作, 我们要将核心聚焦在运维能力的建设上面来。

运维能力的建设不能够泛泛而谈, 要对这项综合能力进行分解, 这样才可以指导运维工作实践。总体而言, 智能建筑的运维能力应该包括四项核心业务能力:一是状态检测与故障判断能力, 建筑智能化系统包含若干个子系统, 要清楚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部件状态、常规检测项目、检测工具等方面内容, 否则, 对系统懵懵懂懂, 无法对系统进行状态检测和故障检修, 那就谈不上对系统开展运维工作。二是要建立必要的业务流程, 不能够一提起运维工作, 就把它等同为故障排查工作, 虽然用户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比较大, 一些系统的操作流程是进行系统维护的必要基础工作, 如机房管理流程、交换机资源分配与优化流程、多媒体和公共广播等系统的操作流程、备品备件的采购与使用流程、用户保修与服务质量反馈流程等, 流程能否制定的科学而详细, 是运维能力强弱的指示器之一。三是服务内容与服务响应能力方面的建设, 能够对用户的需求及时响应并快速解决问题, 是用户对维保单位的运维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评判基础。用户的服务质量感知, 一方面在于维保单位能否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还在于是否对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 更高的要求是提前预测用户的需求并提供一些有增值意义的服务项目。维保单位既要关注问题的处理效果, 还要优化处理问题的效率。四是要注重维保人员和队伍的长期建设规划,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运维人员的业务能力要靠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实践锤炼来获得。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职业态度要进行必要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 可以到工程建设单位或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去参加短期培训, 同时, 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也可以形成“案例库”, 进行业务研讨和工作归纳, 长期的日积月累, 才能够逐步提升业务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种由实践而产生的能力逐渐构成了运维人员和运维单位得以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5 智能建筑运维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目前, 智能建筑在设计、施工、验收方面都颁布了规范, 而在运维工作方面, 则缺乏相应的指导性规范, 这也符合智能建筑领域的发展现况, 毕竟这三个方面工作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对工作规律的把握已经相对成熟, 制定规范一方面是提升工作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结果。虽然智能建筑的运维工作亟需技术规范来指导, 但是, 由于智能建筑的子系统构成相对复杂, 使得运维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相对比较宽泛、繁杂, 且不同的工程个案在运维方面的人、财、物投入与运维绩效数据相差较大, 难以用统一的规范来衡量, 加大了工程运维规范的制定难度, 在技术积累和工作规律把握还没有成熟之际, 各个单位都是在根据具体情况来探索各自的智能建筑运维工作模式。

已颁布的三个规范,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 与《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 (GB 50606-2010) 的制定年限也是有先有后的, 这也给予智能建筑运维规范的制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 虽然目前尚没有相关规范来给我们提供各种指导, 但其实每一种运营模式都是在为规范的制定而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就整个产业而言, 为了制定规范, 也要做出长期规划, 统筹开展各项基础工作, 可以打造行业级别的运营研讨平台, 先易后难, 先对一些基础问题达成共识, 例如, 系统的维保费用占系统建设费用多少百分比, 逐年增加的比例是多少, 系统的技术与功能报废年限及报废指标如何确定, 系统维保人员配置多少为合适, 人员的技术等级如何评估。这些相对宏观的问题, 在开展全行业的研讨并汇总足够多的运维案例后, 才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目前情况下相对合理的指导性数据, 而这些数据都是将来制定规范时必要的基础数据。在宏观数据指标取得相当程度的共识后, 将大幅度地推进运维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然后, 就可以对各个系统的运维工作进行程序和内容方面的探索工作。例如, 不同子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有哪几个, 哪些是需要按月、按季、按年巡检的关键部位, 哪些是易损件, 需要在运营一段时间后经检测后更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虽然存在数据方面的相对差异性, 但是, 总是存在一些统计上的共性数据, 这些来自实践的数据, 经过多个技术相关部门的加工与整理后, 对提升规范的指导性和实践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建筑运维工作的规范化进程中, 工程建设厂商仍然是主要推动力量, 一方面工程建设厂商在技术储备、熟悉程度方面跟其他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 要在规范化的建设中发挥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建设厂商也应该主动加强这方面的投入, 一方面是可以拓展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加强运维工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状况, 获取有效的信息反馈, 可以从整体上改进各方面工作。用户在运维工作中有两类忧虑:一是担忧工程建成后, 工程建设单位撒手不管, 工程无法有效运营, 投资效益低下;二是担忧工程建成后, 工程建设单位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用户进行不平等谈判, 运营费用远远高于合理价格范围, 运营资金投入成为一个不可捉摸的无底洞。针对这两方面的忧虑, 如果工程建设厂商能够在系统运维方面为用户提供详细的运维工作方案, 必然能够赢得用户更大程度的信任, 在市场开拓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另外, 由工程建设单位来承担维保工作还是自建维保队伍来开展工作, 用户单位同样会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权衡。开展智能建筑专业维保人员培训的院校、机构正在兴起, 市场上已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当技术基础的运维技术人员, 在沿海地区已出现了承担运维工作的专业化公司, 用户单位具备了自行组建运维队伍的可能性和其他多种选择方案, 在与工程建设单位的运维工作谈判中, 不是完全没有替代方案, 也拥有一定的博弈筹码。

6 结束语

维能力培养 篇7

一、论点的合理性存在于一定的前提条 件下, 讲清前提条件, 保证思维的缜密性

生活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同样的道理, 论说文中任何观点, 其正确性都是有一定条件的, 分析文章的观点不可忽视观点的相对正确性, 既要给予观点最充分的正面的论述, 也要对于不符合观点的反例予以关注, 从而进一步明确观点正确性意义的前提条件, 将各种与所持观点相悖的因素排除在前提条件以外。举个例子:“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论题很多学生都写过, 该论点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 但也有不为环境所影响的情况存在, 所谓“出淤泥而不染”。这种近似悖论的至理名言均出自我们古代先贤。显然, 两句格言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 各自仅仅揭示或强调了真理的某一面, 它的价值意义是以一定前提条件为背景的。环境影响人的前提是这个人抵制外部环境影响的意识不够明确, 意志力不够坚强;“出淤泥而不染”的前提则刚好相反。所以, 这两个命题虽然都可以围绕论点写出有说服力的论说文章, 但必须考虑到前提条件, 或者说论述必须做到对问题全面分析。

思维的缜密要求将可能不利于观点的漏洞考虑周全, 并诚实地交代清楚, 否则会成为别人攻讦的把柄。对此, 梁启超有很好的论述:“有许多人做文的时候, 自己知道他的主张有不圆满的地方, 便含糊说去, 希望人家找不出他的缺点, 这种办法在不要紧的文章不希望生效力则可, 否则绝不能行的。做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 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 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如若隐匿证据或推理的路径, 结果总是自己上当。一定在隐匿之点被人攻破。”[1]

文章的标题因为字数的限制, 同时也为了能够简洁明了地直奔主题, 显示主张, 所以往往无法顾及全面, 显得有些不管条件如何的武断。历史上很多为我们的民族津津乐道的格言警句莫不如此。今天我们读到的书报杂志上的很多文章同样有这个特点, 单看标题, 往往会起疑惑, 但是, 如果我们细读全文, 由于前提条件一一陈述清楚, 往往能够释怀。所以, 虽然标题可以因简洁而不必兼顾全面, 但正文的分析说理却丝毫不能够马虎, 必须将各种情况、各种前提阐述、论证充分。

二、层层剥笋, 追根溯源, 是实现思维品 质深刻性的重要途径

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 可以理解为实现优秀思维品质的一种横向思维路径;而层层剥笋, 追根溯源, 则是实现思维深刻性的纵向思维路径。对于一个社会现象, 不仅要看到造成该现象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而且要善于穷追不舍, 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思维路径, 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历史上韩信明修栈道, 其原因似乎是想借打通栈道来率军出川。项羽据此认为该做法愚蠢之极, 不予理会。殊不知明修栈道是假, 暗渡陈仓是真。项羽未能识破韩信计策, 为浅层原因所惑, 没有深入本质, 终致兵败。

文章写作同样如此, 如果不能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 则难言思维的深刻性和文章的高妙性。鲁迅先生写作《拿来主义》, 是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一味的“送去主义”: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戏剧等等。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奉行“送去主义”, 按鲁迅对原因的理解, “一者显得丰富, 二者显得大度”。鲁迅并未就此罢休, 而是继续追问:我们的思想文化真的丰富到“光热无穷”吗?我们真的只需要大方慷慨地施与吗?显然不是。如果一味“送出”, 终有送完的一天, 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我们还需要“拿来”, 特别是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这样一来, 立论就深刻了。

贾谊《过秦论》推衍秦亡之因:秦虽拥有数代先王遗留下来的强大基业, 牢固的军事要地, 强大的军队, 先进的武器和成熟的军事理论, 但面对各方面都远不及强秦的陈涉等氓隶之人的揭竿而起, 居然由此亡国。为什么秦能够灭亡各诸侯强国, 建立起“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丰功伟绩, 却倒在了实力根本无法与各诸侯国相提并论的陈涉等人的旗竿之下?显然, 秦的亡国与实力、势力的强弱无关。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只能有一个解释, 那就是强秦失去了民心, 秦政权已是外强中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对秦亡之因的推断, 是在逐一否定了其他各种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析理、认定秦政权存在暴政后作出的深刻论断。

三、敢于以怀疑一切的精神审视各种论 断, 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从根本上说, 正在于人类不满足于既有认识, 永不知倦地探索未知世界, 寻求新知。没有人类的对自我的不断反省、批判和超越, 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意义重大。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批判性思维总体上是非常欠缺的, 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很突出。徐中玉先生曾说, 语文教育“应把目标定位为培养有思想、能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青年, 而非驯服工具, 非缺乏大志的人。青年学生应有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2]。这是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深层次问题并找到了根本出路的。孙绍振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批判议论文教学使“不在少数的学生被弄得活得不像个人。没有形成 自己思想的能力, 满足于用自己的舌头讲别人的话”。他并进一步指出:“要活得像个人, 就要以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从流行八股中解脱出来, 对之进行反省、质疑。”[3]

“我思故我在”, 这一点, 美国语文做得不错, 值得借鉴。“美国语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的教育灵魂里有三个关键点———‘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新精神’。美国语文教材也 时刻强调价值观的多元化, 最明显的就是对于林肯的评价。林肯在美国人眼里, 几乎是神圣的。但在介绍他的时候, 课本同时介绍了他的‘敌人’罗伯特·E·李。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 南北战争时期南部最高军事首领。他对故乡的忠诚, 高过了对国家的忠诚。所以, 一旦‘北方佬’发动战争, 打到他的故土时, 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反对脱离联邦的天才, 还是回到了‘家乡的州’, 向那个‘靠剑维持政权’的林肯政府, 拿起‘自卫’之剑。‘他的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在教材中, 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也不强求千篇一律。这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 正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4]反观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往往为学生预设好观点, 学生要做的不是反思观点, 而是围绕观点蕴含的价值观进行正面阐述, 即使他的内心有十二万分的不愿意、不服气!1998年的高考题“坚韧, 我追求的品质”, 2001年高考题“诚信”, 2008年四川高考作文题“坚强”等高考题目, 就引导学生只能朝一个方向写, 拒绝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思考与写作。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害人不浅!

语文课标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5]之所以要改变命题方式, 或许就在于确定的题目尤其是议论性文章的题目很多是内含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 题目本身是下论断的题目, 不利于学生真实性、多元化个性品质的培养。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志者事竟成”“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知识就是力量”“知足常乐”等等题目即是如此。如果不问学生接受与否、喜欢与否, 将这些先下定论断的题目拿来要求所有学生必写, 很难激发学生真实的写作冲动, 最后学生迫于压力, 只能做些“伪圣”的、死气沉沉的文章。所以应该转而让学生多写话题作文, 自主确定写作角度并立论, 这样有利于他基于话题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特认识。

当然, 笔者也不完全赞同一味让学生“自主选题”作文。且不论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不利于完成具体写作目标任务, 无法与中高考作文命题实际很好地对接。单就思维能力而言, 如果学生看待问题形不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对于生活世界的认知处于茫然一片的状态, 缺乏对生活世界的自觉而细致的观察、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即便放手让他去自主选题进行写作也无法激发写的动力, 提升写的能力。所以,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命题作文, 谁命题的作文, 而在于面对题目, 他如何展开有序而深入的思考, 表达他对于该话题的看法和认识。所谓陈腐的话题同样能够翻出新意吸引人的注意, 所谓新颖的观点也会因为论述不当而显得漏洞百出弄巧成拙。只要题目来自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 学生就能够也应该基于真诚的写作态度来谈论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对于生活世界的感受, 从而实现交流思想的写作目的。当然, 如果要写命题作文, 应该避免题目里边先下论断, 先出现价值判断。

四、勇于创新, 发人之所未发, 培养具有 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敢于怀疑一切的批判性思维还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思维品质在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论见。这是议论性文章写作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清人袁枚说:“大概著书立说, 最怕雷同, 拾人牙慧。赋诗作文, 都得自写胸襟,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故好丑虽殊, 而不同则一也。”[6]

独创性思维品质, 首先体现在论见的独创性。论见的独创性不仅取决于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以及广博的学识学问水平, 而且也与他在其他思维品质上的修炼密切相关。如他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追根溯源地由现象揭示事物本质, 就容易发现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通识的弊端。这是他提出自己的创见的必要前提条件。反过来, 他要别人相信他的创见, 又须再次按照全面、辩证、深入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路径去审视自己的论见, 做到立论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形式妥当”、“事实真确”、“推理严密”[1]。所谓“形式妥当”, 意味着不仅要提出明确的论断, 而且要有对原因的充分阐述。所谓“事实真确”, 指论断存在的前提条件一定要正确, 或者说对原因的阐述要能够服众。“推理严密”意味着“拿真实的事推论出去, 由甲种事实推出乙种事实所生之影响”[1]。也即由甲事实向乙事实推论的过程要保证思维的严密性。总之一句话, 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论见也须经得住别人的质疑和辩驳。

其次, 独创性思维品质还体现在谋篇布局、论证方法、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写作技法上。譬如提出论点的方式, 有的喜欢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阐明立场;有人喜欢抽丝剥茧, 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的思路引向纵深, 让人读完后才恍然大悟作者的价值取向。在论证方法上, 有人擅长全方位举例论证, 让人在事实面前信服作者的立场;有人长于分析议论, 将深刻的道理借助严密的逻辑推理讲明白、说透彻。一些作者还擅长借助新发现的证据材料去加强或去推翻一个已存在的论断, 这样的文章常常出现在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中, 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语言表达的风格, 同样因人而异。布封说: “风格即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往往烙上了创作者独特的性格特征, 是创作者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力量, 每位创作者无不倾力打造属于他自己的言语品牌。所以, 每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可能不同, 但也可能相同。观点相同的前提下, 如果能够选择各自所擅长的写作技法进行论述, 或有意识地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也是一种具有个性品质的文章做法, 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行为而言, 同样是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的。

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无疑是大家都努力追求的, 但正如前文所述, 实现能够经得起别人质疑和辩驳的独创性, 并不那么容易。所以, 一方面我们应该具备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探求新知的强烈好奇心, 循着科学的思维路径努力追求这种独创性, 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可为独创而独创, 立哗众取宠之论, 行欺世盗名之实。这是需要谨记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作文入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徐中玉.语文教改大有希望.语文学习, 2004 (11) .

[3]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语文建设, 2012 (9) .

[4]美国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EB/OL].http://henan.bannei.com/baike/view9652.html[2012-01-19]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语文建设, 2012 (3) .

维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双机切换演练,信息系统稳定性,信息系统运行隐患

1 以双机切换演练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目标描述

1.1 工作策略

江西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 (以下简称“国网公司”) 2014“着力提升信息通信调度控制能力”工作的试点单位, 信息系统的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是此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依据国网公司对试点单位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工作内容, 江西公司信息运维团队精心研究双机切换演练工作具体内容、演练范围和演练方案的实施需求, 严格编写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方案。

双机切换演练方案根据信息运行系统的架构不同而不同, 通过对系统架构的分析和研究, 结合信息运行系统实际环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双机切换演练方案。依据信息系统的复杂架构和方案需求, 设计出标准的模板方案。以模板方案为基础, 再结合信息运行系统的架构进一步完善方案。信息系统双机切换演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据库集群。

(2) 应用系统集群。

(3) 负载均衡器集群。

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思路编写模板方案, 不仅在运维技术上是一种突破, 也使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将标准化的运维流程、灵活性运维管理思路、强硬的技术团队, 并用于双机切换演练工作中, 这使试点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

1.2 工作范围和目标

1.2.1 工作范围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主要是针对江西公司重要的业务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ERP系统、营销应用系统、门户目录、数据中心、统一权限、协同办公系统、企业网站共计8个应用系统。

1.2.2 工作目标

通过双机切换演练工作验证信息运行系统软硬件架构的安全性、稳定性、高可靠性、业务不中断性和系统冗余的有效性, 通过演练排查双机运行环境可能存在的隐患, 并对切换演练中出现的各类异常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解决系统运行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故障发生时双机系统切实有效, 提升信息系统运行水平。详细内容如下:

(1) 确定在线业务能持续访问。在业务访问程序中配置业务透明链接, 使得业务系统后台访问链接能持续进行。

(2) 确定灾备数据OGG不中断。保证数据库同步到灾备中心能实时同步, 在Oracle数据库集群节点上做OGG迁移同步。迁移OGG配置信息和OGG trail fi le从数据库节点到另外一节点数据库上, 保障正常使用共享存储中的数据。进而确定OGG数据同步与上海灾备中心不中断。

(3) 确定数据库集群正常使用。针对数据库集群的类别来划分数据库的集群切换工作, 如HA和RAC两种机制。确保后台数据正常使用, 业务系统数据生产不受影响;

(4) 确定应用业务系统持续访问。应用业务集群系统则是业务的对半切换机制, 保障一半业务系统能正常运行, 业务业务压力能够得到保障。

(5) 确定负载均衡器不中断性。负载均衡器是以集群方式部署, 关闭其中一个节点确保负载均衡器的实际工作意义, 业务的负载压力得到均衡。

2 以双机切换演练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主要做法

2.1 工作流程

依据当前运维管理演练工作流程, 结合双机切换演练工作特性, 信息系统运维技术团队的支撑, 以及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流程和演练工作策略, 演练保障工作以及应急措施。确保演练工作的有序进行。如图1流程。

2.2 流程说明

基于运维管理工作流程和制度, 成立演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保障演练工作持续进行, 协调调度运维团队人员, 把控整个演练过程, 控制整个演练过程风险以及演练工作持续时长。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主要是对信息业务系统的架构进行了分化切换演练, 并逐步进行切换演练。详细内容包括业务系统的数据库集群切换、应用系统集群切换、负载均衡器集群切换三个主要范围, 形成相应的三个演练阶段。每个阶段执行对应的切换内容, 并制定在方案中制定切换策略, 依照策略进行切换。

技术人员在每项操作后, 测试验证业务访问, 如发现业务访问中断, 这就表明此项切换失败, 并及时回退到操作之前状态。记录切换失败现象, 做以详细分析并得出结果, 进而找到问题所在, 进行问题的整改工作。每项操作后的测试验证正常方可进入下步操作。

测试完成后, 并将结果予以会报领导小组, 通知调度组演练已结束。双机换演练整个工作才完成。

2.3 组织机构

在日常运维检修工作许多情况是对业务系统的数据库集群、主机存储做演练演练工作。双机切换演练工作的范围则是基于对业务系统的架构进行切换演练。因此演练工作需要结合运维管理制度、演练工作保障和运维团队, 以便于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持续进行, 并成立演练工作组织机构, 确定详细的工作内容、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如图2是详细组织结构。

3 以双机切换演练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评估与改进

3.1 双机切换演练运维管理工作成效

江西公司的信息运维管理体系已经逐步成熟, 包括运维管理流程、管理制度、领导组、技术团队各个环节。通过双机切换演练工作巩固运维管理体制, 形成一体化、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氛围。结合实际性的运维管理方案, 解决运维工作需求和运维工作难题。基于实效性的双机切换演练, 不断地加强运维工作内容, 进而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运维技术团队的技能。通过双机切换演练工作得出如下成效:

3.1.1 运维团队水平的提升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的开展, 实现了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一体化工作思路。在此之前, 日常的运维管理许多工作都是在应用业务系统的针对性领域做运维检修和巡检工作, 没有基于业务系统的架构层面做整体突破性运维工作。基于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 结合一体化的运维管理工作, 使系统运维团队在团队协作方面得到提升, 带动运维团队中各个运维小组工作的协调性、积极性、实效性。在演练工作实施过程中, 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3.1.2 运维团队技术的提高

运维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运维团队技术的支撑, 同时双机切换演练工作的方案设计更是对运维技术的要求。在方案设计和编写过程中, 不仅需要了解演练工作的需求, 还要考虑到演练工作各个环节问题和技术困难。在演练实施过程中, 对突发性的问题进行解决。技术小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 解决故障问题, 保障不影响整个双机演练的计划时长。在演练时发生这些故障都是对运维技术团队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和抗压能力。这对运维团队技术是一种考验和提升的过程。

3.1.3 信息系统隐患发现

演练工作实施过程, 是一个对业务系统隐患问题发现的过程。并对切换演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异常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解决安全隐患。确保设备故障发生时双机系统切实有效, 提升信息系统运行水平。

3.2 双机切换演练运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2.1 演练工作模板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信息业务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中,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是基于对系统的结构设计标准模板方案。针对工作范围中的系统, 使演练工作的模板方案的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从切换演练的方案结构内容方面、演练方案切换策略方面、信息系统安全以及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方面需要进一步修订。

3.2.2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范围需要全面实施

当前江西系统双机切换演练工作当前仅完成的系统有ERP系统、营销应用系统、生产管理系统 (PMS) 三个系统, 对于其他系统还没有实施, 双机切换演练工作需要落实到各个业务系统, 排查所有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为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要求, 结合国网公司信息通信发展新特点, 按照“强基础、重实效、抓队伍、促应用”的工作思路, 聚焦安全运行关键环节, 以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核心目标, 需要全面开展双机系统切换演练工作。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与对策

3.3.1 培养运维团队技术素养

在接下来的运维工作中, 将技术团队技术素养进一步的培养, 对于团队的协作能力、技术能力都需要提高。同时强化团队专业知识, 积极组织培训, 培养团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面对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出现故障时, 能很快的梳理故障思路, 找到原因所在, 且能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对日常运维工作中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和统计, 得出一套独特的技术知识库。进一步细化团队在演练工作中的岗位职责, 专业技术领域分工, 演练工作流程的优化, 完善运维工作制度。进而提高运维团队整体素养, 保障了运维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3.3.2 使双机切换演练工作方案标准化

维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

大检修是“三集五大”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内容的提出与实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大检修体系的目标是对电网检修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集中的控制与管理, 从而使电网的运维成本得到较好的控制, 使电网运维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可以完成从维护、运营到检修、分析等多种角色之间的转换。

1 运维一体化模式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1.1 检修人员要熟悉电网运行管理

现阶段, 检修人员仅对输变电设备的维护与运营较为熟悉, 但是对电网的整体的运行规律以及负荷功率的具体分配情况却了解不多。运维一体化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而没有单独设置负责倒闸操作的人员, 因此检修人员必须对电网运行的整体规律进行学习与掌握, 以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工作人员应当对电网的运行状态有最基本的判断, 根据目前的运行状态制定较为详细的操作方案。设备的停运都要符合安全规程的标准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 工作人员应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运行方式之间的转换, 做出准确的决策。

1.2 工作人员应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电网的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自动装置以及继电保护装置。这两种装置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对电网的整体运行情况予以全面的监控, 同时可以辅助对电力运行的调度, 一旦设备在运行中发生了故障, 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故障设备切断, 并对故障位置予以基础的检测, 而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稳定。这对检修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作人员应当了解这些装置的运行原理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 如果有故障发生, 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找到故障位置所对应的装置, 并熟练的完成设备切断与设备转换等操作。例如, 当变压器因故障而停运时, 检修人员要立刻解除主变保护跳母联的功能, 并将功能切换到后备跳母联。

另外, 工作人员应当将知识结构细化, 对设备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 并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 掌握解决方法。在设备配备不齐全等条件下, 检修人员应当具备亲自动手将故障清除的能力。

1.3 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规程

除了最为基本的检修工作外, 工作人员应当对电力运行与调度的各项规程进行熟练的掌握, 这对电网运行安全与稳定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技术娴熟只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却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电力对社会生产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旦发生危险很容易造成人员与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与管理。要对设备进行检查, 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在交接班以及部门间的任务交接时, 要按照标准填写各种必要的手续, 并妥善留存。运维一体化这一模式下, 检修运维班组原有的外部监督模式转化为了自我监督, 这就要求检修人员要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 只有熟练地掌握规程并加以运用, 才能够为自身与他人的安全负责。

1.4 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作为复合型人才, 工作人员要完成多种角色之间的转换,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工作人员的身心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与挑战, 一方面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到较为艰苦的野外环境进行作业, 这对其体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运维一体化使其工作的内容增加, 工作人员需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 检修人员必须冷静应对。如果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 就很容易导致操作上的失误, 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 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 做好应对一切困难的准备。

2 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策略

2.1 规范整体建设以及作业流程

为了将运维一体化这一模式进行落实, 应当首先从整体上对电网建设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建设, 保证其作业流程符合发展要求。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复杂的工作得以简化, 为运维一体化的实现提供前提与保障。

一方面, 电网建设应当向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方向逐步发展, 使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 实现运营与管理的自动化。另一方面, 电网的建设要标准化, 变电站的功能配置、端子排布置、接口规范、回路设计以及格式输出等都要有各自的标准, 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变电站建设的统一性能够将运维工作的难度与强度降低;而回路设计的统一性, 则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建设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2 加强并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

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标准与规范。运维一体化的提出为电网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电网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运维一体化的关注度, 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 应当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 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规范。一体化模式下, 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自我监督与约束, 这种监督与约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程, 而规程就是从制度中提炼出来的。应当制定细致的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等, 使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 使操作流程规范, 进而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实现电网检修与运维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2.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从人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来说, 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对人才进行培训与考核。运维一体化下人才需要对电网的运行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身份除了设备的使用者外, 还是设备的检修者、维护者以及分析者。因此, 工作人员要对设备运行的规律、运行的原理以及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人员培训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既可以开展集体形式的培训, 也可以通过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 使人才满足综合性的发展需要,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确保其操作的熟练性, 在实践中促使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3 结束语

运维一体化是电网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 因此必须为运维一体化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并对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从而促进运维一体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晨, 陈希正, 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9) .

[2]李丹, 左厉.大检修中的运维一体化检修模式的思考[J].才智, 2014 (29) .

[3]范李平, 余剑锋, 姚迪.“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拓展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3) .

上一篇:数字视频远程可视化论文下一篇:提高育雏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