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水环境论文

2024-09-21

城镇水环境论文(精选12篇)

城镇水环境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中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尤为引人关注。当前我国小城镇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普遍繁荣昌盛, 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却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也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小城镇组团”概念的界定

规划意义上的“组团”一词最早的来源虽无从考证, 但业内人士基本认同其来源于地理学的形态类型分析法。小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四种类型:群带型、组团型、线型、散点型。小城镇组团是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其中一种类型。对于“小城镇组团”的概念,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定义, “由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缘上相近的小城镇组成的功能整体, 并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组团实体, 组团内的小城镇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系, 在功能上相互弥补与相互促进, 而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结合”。

随着福建省提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及福州市提出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的目标, 闽侯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区域重新定位、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等诸多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 闽侯县政府做出了青口、尚干和祥谦三镇组团规划发展的战略, 以加快融入福州都市圈的发展 (见图1) 。青口、尚干与祥谦三镇在地缘上相近, 可以在很多因素上合作以提升区域竞争力, 尤其是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三镇从区域组团的战略眼光规划与治理三镇的生态环境, 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生态环境组团治理的可行性

(一) 地缘与交通因素

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在地缘上相互靠近。青口镇北面与祥谦、尚干两镇接壤, 是福厦走廊进入省城福州市区的南大门;祥谦镇地处县东南部, 背靠五虎山, 面临乌龙江, 与福州南台岛隔江想望, 东与长乐营前镇接壤, 北衔乌龙江大桥与福州郊区城门镇相对;尚干镇则居其中, 西毗南通镇, 南连青口镇, 尚干镇西连五虎山脉, 南北面与祥谦镇毗邻, 陶江贯境而过。三镇都位于闽江的下游, 两两相连 (见图2) 。

此外, 三镇所在区域内交通体系发达, 纵向交通线有福厦公路 (国道324线) 、规划中的与福厦公路平行的公路、祥清公路以及外围的扈屿路与螺洲大桥联接线。横向交通线有滨江大道、祥谦大道 (穿过尚干镇主街区) 、省道、福银公路平行的公路, 围绕青口城区的环级公路二环路等。四通八达的内部交通体系为三镇组团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 社会因素

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历来同属一县, 且历史上三镇曾一起和闽江乡合称闽县七里, 后称尚干乡, 解放后, 改称祥谦乡。1983年, 一乡分为三镇, 分别是祥谦镇、尚干乡与青口镇。因此三镇不仅地缘相连, 而且人缘相亲、文化相融, 联系极为密切。而随着该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青口汽车城的开工建设, 三地内部联系日益增强, 分工日益明确,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 具有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基础。

(三) 自然资源因素

三镇组团区域内自然禀赋优良, 土地、景观资源较丰富。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地貌以低山丘陵、平原沙洲为主。三面环山, 西面有五虎山, 东部有铁马山、大顶山等, 区内水网密布, 中部是向北开敞的带形尚干谷地, 地势平坦, 零星小山丘点缀其间, 为河流一级、二级阶地、冲积平地。三镇地貌上的共同点有利于把三镇划入组团, 治理三镇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镇的这种地貌, 不仅使得土壤条件良好, 使得三镇农作物获得高产, 盛产花、果、鱼米、蔬菜, 成为福州市较富庶的地区;同时也使三镇境内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湿地、溪流、耕地、果林和山体等。除此之外, 区域内广阔的水域和漫长的岸线, 利用其五虎为踞、环绕陶江的地理特征, 可以形成“河网为脉、山水相生”的江滨城市景观, 使之成为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成为三镇组团治理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因素 (见图3) 。

三、小城镇生态环境组团治理的必要性

(一)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发展速度不协调

三镇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但三镇的环境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滞后。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面貌有较大改观, 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主要表现为设施配套不足, 三镇集中供水、供气系统还不健全, 工业与生活污水还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尤其是生活污水几乎都是直接排进区域内的河流中, 污染严重。

另外由于建设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到目前为止, 地区内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较为滞后, 集污管网建设则更为滞后, 污水处理能力较差。

三镇若以组团的形式规划生态环境, 合力促进该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共享区域内的一些环境基础设施 (见图4) , 就可以大大节约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减少重复投入。

(二) 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环境基础设施的滞后, 使得三镇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比如地区内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和集污管网建设的滞后, 造成污水处理能力较差, 使得三镇水源污染问题严重。同时三镇开发的总体粗放, 也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着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少, 建设用地扩展制约因素越来越多, 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现在三镇的发展规划中的部分项目也存在侵占湿地问题, 危及生态安全。

三镇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三镇的主导产业是现代制造业, 三镇都致力于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电子与建材产业以构建海西现代制造业基地。可以说, 工业化是三镇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目前区域内的大型项目和工业园区众多, 青口镇是东南汽车城和“戴克”汽车项目所在地;而祥谦镇也以工业强镇, 其境内的龙祥工业集中区、龙泰工业集中区、门口工业集中区、兰圃工业集中区、五虎片洋下汽车工业集中区等已初具规模, 主要以建材产业、汽车工业为主;在尚干镇, 则有南脚盛、综合场、龙醒等工业集中区。这些工业园区和项目在带给三镇较高的经济指标的同时, 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地 (见图5) 。

此外, 由于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人口和产业经济集中度较高, 三镇按照分工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 区域内几个大项目的建成也将极大地吸引三镇农民和外来人口来此就业。区域内人口的不断增长, 增加了三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除此之外, 三镇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台风、洪涝灾害频发, 也增加了三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小城镇组团一方面可以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共享, 节约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在环境管理方面也可以表现出它的优势之处, 区域内有众多需要跨镇合作的项目, 在小城镇组团背景下会有利于这些项目的协调规划, 从而有助于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

(三) 区域规划思想与小城镇组团

区域规划思想虽然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社会基于对大城市无限扩张以及城市病演变为地区病的忧虑, 为解决城市病问题而展开的思考, 但它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小城镇组团建设方面有很多启发与借鉴之处。芒福德的《城市文化》被称为区域规划的“圣经”。芒福德认为, “区域是一个整体, 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盖迪斯也在其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提出城市规划的对象应是整个城市地区, 要将乡村也纳入到城市研究的范畴。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则认为, “城市与乡村应当结合”, 并创造性地设想出一种城乡结合的模式, 融城乡功能于一体, 探索其合理规模和结构组织形态。

小城镇空间环境的发展不能只按照传统的规划概念制定土地利用的远景蓝图, 只注重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布署, 仅靠一味扩大小城镇规模是难以实现真正发展的, 因为受人口、用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在小城镇相对密集且地缘上相近的地方, 集中成片组团式的发展模式或许是现今小城镇发展的可行途径 (见图6) 。从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出发, 进行全面的规划, 使得区域组团空间环境的发展不仅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 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 保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四) 组团内部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小城镇组团角度规划生态环境有利于组团内部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三镇工业用地的布局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链的原则进行, 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 构筑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 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三镇区域空间布局与环境的有机组织, 充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营造21世纪的新型汽车工业园区 (见图7) 。

四、结论与讨论

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但一直以来生态环境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 环境保护的能力还较为薄弱。我们认为, 从小城镇组团的角度出发, 以区域联动、组团治理的思路, 对三镇地区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对策, 将有力解决三镇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里, 我们着重阐述如何建立三镇组团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三镇规划区内河道盘踞, 北部有乌龙江, 东西两侧有连绵的五虎山脉和东部山脉, 景观资源丰富。可通过对山水空间的利用和改造, 与城市功能布局相结合, 构筑三镇组团“两水两山五园多点”的生态格局, 形成“环山临水, 中有陶江、河网为脉、山水相生”的生态景观特征 (见图8) 。“两水”即流经青口组团北部的乌龙江与纵贯境内南北的陶江, 共同构成T型的水系景观轴, 通过水系、滨江绿地, 沿线的标志性建筑, 形成富有特色的立体的景观风貌带。“两山”, 即围绕青口组团的西部五虎山系、东部山系, 两大山系构成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五园”, 即北部的龙祥岛公园、西部的五虎山公园、东部的祥谦公园 (以林祥谦烈士墓为中心) 与青口镇林白水公园、中部的千家山公园等。“多点”即利用青口组团所处的山水环境, 主要建设多个中心景观节点, 如壶山公园。其它以标志建筑、公园绿地、城镇出入口为景观节点, 形成滨河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地、湿地及林地多样化的绿地格局。

在小城镇课题调研过程中, 我们也深刻体会到镇与镇、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组团治理成效的重要意义。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三镇中尤其是尚干、祥谦两镇由于行政分离不科学, 使得两镇出现了一些资源互争的激烈冲突;此外, 两镇为发展各自的小城镇旅游, 在林祥谦和林森两位名人的分属问题上也存在较为持久的争论等等。三镇之间在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层面存在的冲突矛盾, 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三镇之间长远关系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生态环境组团规划的顺利开展。因此, 我们也建议, 在生态环境组团规划与治理过程中, 三镇除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之外, 同时应注意从各个层面培育三镇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 以镇与镇之间和谐的关系为基础,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 从而实现各镇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金兆森.城镇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杜宏茹.新疆小城镇空间组团发展的战略思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9) .

[3]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生态学报, 2003 (9) .

[4]汤铭潭.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城镇水环境论文 篇2

我镇四项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为巩固“国家卫生镇”荣誉,增强全镇人民的社会卫生观念,全面提升全镇的环境卫生水平,我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美化、净化城镇环境。

领导高度重视,亲临指导。镇领导亲自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全镇市容环境卫生进行大检查,对部分“脏、乱、差”严重的路段和地区督促其马上整改,并限其在一周内彻底清理完毕,恢复整洁面貌,要求主管部门跟踪处理,抓好责任落实工作。

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清溪报社和电视台开辟《‘脏乱差’曝光台》新闻专栏,对全镇范围内“脏乱差”现象的责任单位予以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并重新与各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其责任。

全面开展“四害”消杀工作。镇城监部门聘请专业的消杀队对全镇所有公共场所和机关单位的横巷、下水道、垃圾点、主干道及绿化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四害”消杀。

大力整治城市“牛皮癣”现象。严格实行村委会负责制,由各村委会负责整治辖区内的“牛皮癣”现象,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对各村委会整治“牛皮癣”现象进行监督和考核,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评比。同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确保市容环境整洁干净。(苏

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 篇3

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大战略”的号角一吹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城镇建设的热潮。四川省颁发《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依据国家制定的方向明确了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安排、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新型城镇环境设计的新一轮研究热潮也正在慢慢展开。

1.概念界定

本论文研究的我国川西区域,包括川西平原及阿坝州和川西高原甘孜州等高原藏区所构成的经济、社会地理区域。多山地、高原,具有独特的巴蜀文化,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

本文所研究的城镇主要指发展规模较小,人口集聚程度较低,以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所在地,如理县等。川西城镇环境在目前情况下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研究现状述评

川西城镇环境研究侧重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城镇。2007年何康军学位论文《西部城镇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阐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论文《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现代适应性更新研究》引入整体性“活态文化”遗产保护观和适应观的保护更新策略,强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位论文《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寻求古镇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发展的适应之路,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城镇景观设计的方法、原则,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位论文《四川古镇景观色彩研究》分析古镇的色彩构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性。论文《川西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分析》侧重剖析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2011年谢光硕士学位论文《融合与互动四川民族城镇巴塘城市景观空间演变研究》为民族元素的保留和展现提供一定的方法,强调城镇景观设计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2015年邢西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与保护研究——以龙兴古镇为例》以文化景观为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文化景观的适应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延续传承历史城镇的地域文脉。基于此对于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缺乏系统性,未给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3.以文化传承建构城镇环境

川西城镇范围广、漫长历史进程各具特色,同时西部的少数民族较多,因此,川西城镇极具地域性。以文化建构城镇环境有以下的效用。

(1)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川西城镇的历史底蕴丰厚、地域广泛,其中不乏多个民族聚集地,及具历史文化特色,但多数已经被遗失。因此,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构并将其用于环境设计中,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设计中,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3)能改变我国城镇环境规划建设中缺少特色、千篇一律、文化流失、贪大求洋的问题。并顺应“保持设计中的传统与地域特色”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更加丰富。同时能提升城镇环境和旅游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大量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档案文献及大众传媒信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理论是离不开实践作为基础的。将会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取得宏观印象;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拓宽思路,研究深入。

(3)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川西城镇建设历经几千年的演进,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领域纷繁复杂。因此在收集资料中,采取重点分析,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对许多零散的资料进行综合。

5.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关于川西城镇历史文化研究。在大量资料研究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为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方法研究,将繁杂的历史文化资料中综合与分析。结合时代特性,可以运用解构手法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重构,将历史文化资源重构于川西城镇的环境设计中。

再次,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研究川西城镇空间形态;研究川西城镇现状及构成元素;研究各自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互融关系;

最后,历史文化重构下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研究其运用在川西城镇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方法、作用及评价。提升城镇景观文化内涵,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难点。首先,川西城镇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历史文化资料领域繁杂多样。在延续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遗失,导致资料缺乏实证支撑。其次,历史文化是具有历史性、现代环境具有时代性,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的需求最佳融合,构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特性的双重绩效。最后川西城镇覆盖的地域广、各地独具历史文化特色,如何将其形成统一架构、形成连续性的文化脉络,创造最优的文化、经济效益。

总结

在现代背景下,跟随科技发展的路径、可以使用多样的营造手法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中,将建构历史文化特征,又具时代特性的独特环境。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绩效,符合城镇建设的趋势。城镇环境设计的研究,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进而探讨环境与历史、地域、生活的互融关系,寻求具有时代精神、历史轨迹环境设计的发展之路。

(第一、第二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

重视小城镇发展中的水环境建设 篇4

一、水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水环境建设的总体原则,即以小城镇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并以此为出发点解决一切相关的水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是环境良好的社会。所以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的水环境问题将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意义十分深远。

二、水环境建设中的水量问题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量将是一个关系到人口生存状态和企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毋庸置疑,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的用水增长点,即人口的扩容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在这两方面发展中水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好这两方面的规划工作,在生活用水的规划中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积极应用节水器材和手段,厉行节约,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用积极的态度控制小城镇生活用水;水是工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制定工业发展格局时,要充分考虑到水量的限制问题,在选择项目上要遵循“量水而行”的原则,即以水定产。把握好这两个用水增长点对于小城镇水环境的建设十分有利。

三、水环境建设中的水质问题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建成,水质问题将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一件大事,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污水将直接困扰小城镇的发展。水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水的问题。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多是些规模较小、投资较少而污染力极强的企业,它们为大量污染水源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重污染企业的审批管理工作,做到污染强、涉及面大的企业尽可能的少批或不批,力争把治理水污染控制在源头。二是要认真做好水的重复利用工作。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城镇的用水压力,在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做好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为小城镇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服务。三是要做好小城镇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污水是水量相对稳定供给的可靠潜在水资源,由于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数量较大,在目前的条件下重复利用率相对较低,所以很大部分污水还是需要排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做好污水的净化和处理工作,全力加强小城镇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如污水处理厂、处理中心等。所有的污水均须经过净化后排出,把污染程度控制在最低,污染范围控制在最小,避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四、水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小城镇大多遍布农村,小城镇的水环境建设要依托其资源优势和特点,向生态小城镇建设全面看齐。小城镇与大都市相比存在着人口密度较小、城乡辐射半径较大的特点,小城镇的周边常常有一些河流、绿地、湿地等物理环境可以利用。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把小城镇建设中单一的水环境建设与综合型的生态建设相结合,让水环境的调节空气、改善环境、涵养水分和增强舒适感的作用更加显著,为建设“特色”小城镇寻找契合点。

五、水环境建设的其它问题

是小城镇水环境建设中要注意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对水资源保护的最有效办法。做好节水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水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建设水环境时要考虑到与环境发展的总体协调性,尽量减少黑(灰)色路面、广场的建设。在保护水的自然形态的同时要增加绿地和水景观的建设规模,逐步加大自然水体的利用面积,这样既可以增加水的作用力又能为小城镇提供水量的补充,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三是通过水景观的建设,增强城镇居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增加居民的亲水性,为水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索 篇5

一、前言

从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城镇发展的过程,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措施缺乏,居民谈不上有多少环保意识,甚至许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镇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

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

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主要应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地区,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乡镇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甚至处于零状态,这就导致了乡镇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乡镇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乡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更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污染防治资金不应低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3‰,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污染防治基金规模。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万事开头难,乡镇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里除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机制、创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乡镇政府尤其经济发达的乡镇要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投资环保产业,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按照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要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有偿服务。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供水。乡镇政府要引导乡镇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1)人员与培训。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2)执法装备。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置相关技术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现场执法能力,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力争在2-3年内达到三级水平(3)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第三,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

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三、结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在世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迫形势下,如何城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城镇化 环境问题 对策建议

一、农村城镇化。

1.1农村城镇化概念。

农村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指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多,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狭义上是指近代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广义是指地域的城市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第三,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走向现代化。

第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1.2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城鎮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与该地区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据城市蓝皮书公布的数据,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小城镇,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我国城镇普遍呈现结构单一、规模小、数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由于我国城镇化盲目追逐城镇化率和进度,忽视除经济以外的其它指标,又缺乏先进的技术、有力的监督,加之户籍制度、金融方面的限制,使我国城镇化发展也呈现一种外延粗放式发展、小城镇建设规模和自身发展、依靠政府扶持的发展,而不是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的发展、城镇之间相互联系式发展。也正是这种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无疑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阻碍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2.1土壤污染

我国是使用化肥、农药的大国。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民不懂得全层施肥,以及在农作物生长各个时期的施肥比例不恰当,使得农药化肥利用量大、使用率极其低下。而过度使用含磷、钾的化肥,会导致土地肥性下降,土地板结。此外由于利用率低,化肥农药会顺着雨水进入深层土壤,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原本可直接使用的水资源更加稀少。

2.2工业"三废"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进行工业化建设,而许多地方多是引进采矿厂、化肥厂等高污染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高耗能,在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环保意识不足,使得一些高污染企业不能拥有配套的净化系统。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过任何处理,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

2.3生活污染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也大幅度的增加,超过了以往生活垃圾自然式、分散式的处理方式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进度,缺乏统一的处理排污系统,管道建设不完整,生活垃圾不能统一的进行集中处理,只能随意排放至河流、土壤中,或者随意堆放,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整洁。

2.4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对植被树木的乱砍乱伐,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以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占地修建房屋,大兴水利工程等基础性设施,使得我国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空气污染也使得部分地区pm2.5严重超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严重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成因。

3.1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首先,一些企业在当地的设立,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引进的,对其在当地投资设厂给予了政策上的补助,这些企业是当地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在短期内默许了一些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其次,环保部门建设不完善,经费紧缺,权利有限,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不能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管理。另外,小城镇环保部门也缺乏对其监督的机构,导致其职能缺失,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很难在小城镇落实,从而出现"无人能管"的局面。

3.2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整体上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政府关注的重点是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追求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问题没解决之前很难意识到环境问题,甚至会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此外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政府对环保宣传这一块的忽视,以及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观念很难改变,也使得当地人们很难从思想上、行动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3对城镇化含义的错误理解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就如同我国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GDP一样,都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但又被过度看重和追逐。而这就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全面性,只注重经济建设一方面,使得对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减少。例如,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镇区没有垃圾处理厂,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影响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不符合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四、对策及建议。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

从监督管理机制上,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化,政府和环保部门难辞其咎。首先,政府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唯利是图,只注重短期效益,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发挥其重要的监督监管作用,严格把关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其次,农村环保部门要履行其职能,提高其职员综合素质,另外,也要给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利,让其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决策中来。最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所以,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和舆论机制。

从法律上,一方面,我国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在小城镇,农村并不适用,所以要尽快完善适合其适用的单行法,明确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应该明确资源产权,只要产权得以确定,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生产生活外部性带来的环境问题。

4.2建立循环式经济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样,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学会变废为宝,建立起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而建设循环经济的关键又在于上下游生产链的建立,所以这也要求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紧密,而不是孤立存在,各自发展。此外,也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可以采取增肥改土措施,科学搭配合理使用化肥,做到以地养地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采用不同农作物交错种植或者每年替换种植方法,增强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以往低效的生产方式。最后,也要积极研发和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并对化肥污染做好专项治理工程。

4.3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增强政府,当地居民,企业的环保意识。一方面,政府自身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GDP,还要关注绿色GDP。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环保意识的宣传,使当地居民从思想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后,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公共责任心,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参考资料:

[1]刘德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2008

[2]杨凤华.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J].吉林蔬菜,2013(7)

[3]孙毅,李小雁.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J].商场现代化,2007(7Z)

城镇水环境论文 篇7

1 城镇水环境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量较少, 加之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高, 造成我国的很多水资源不能够使用的问题, 因此, 造成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的缺乏,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城镇的用水需求不断的扩大, 但是水资源的供应却不是很到位, 供需失衡, 严重的影响了城镇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镇各方面的发展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针对这种现状, 相关的管理部门也采取了先进的保护措施, 水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改善区域性的水环境污染, 但是由于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 较为复杂, 因此, 要想彻底的解决城镇水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城镇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水环境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的城市水环境污染处理规划缺乏严重的系统性, 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控制城镇水环境污染的决策过程中, 水环境、经济、人口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的协调, 同时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水环境的功能和效益, 造成了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加之系统的规划指标在规划技术上严重缺乏。而现有的城镇水资源污染的治理规划还不是很健全, 缺乏系统和完整的额理论, 城镇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也没有在规划方法和规划指标体系中加以体现, 可行性的技术规范严重缺乏。治理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 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影响了治理规划作用的积极发挥。

2.2 缺乏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综合考核与有效评价。国家和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规划、投资、运营以及处理效果的考核和管理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虽然近年来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没有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并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导致目前许多污水处理厂仍存在盲目建设, 规模过大, 投资成本过高等现象, 造成大量浪费。

2.3 标准体系的缺位和不当。国内目前已发布的技术标准, 无论在种类上和数量上与实际需求相比都明显偏少, 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并且缺乏引领行业、有关共性及指导性的标准体系以及基础标准的指导, 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 内容交叉重复, 技术术语不规范, 技术要求和表达不统一。

3 城镇水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3.1 提高民族改善水环境的意识。现在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人们生命安全已经有了严重的威胁, 尤其是对子孙后代生存环境将会有更大的影响, 我国已经对水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有了较强的意识, 但是光靠国家是不够的, 还要我们全民族共同的努力, 将水污染的控制意识提升上来。在国家舆论监督的情况下, 还要对群众进行宣传, 让群众也加入到对水污染情况监督的工作中来, 依靠群众和舆论的力量, 将政府只身控制水污染的居民打破, 实现全员参与, 将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象进行改变, 使水资源得到改善。

3.2 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各个区域在开发资源的时候, 应该以自然规律的实际情况为准,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真实去求, 并得到环境的允许, 将水环境彻底改变, 并向着人类需求的方向去发展。特别是重点水资源污染区域的布局, 更应该遵循相关的布局要求和开发原则, 将企业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 将那些布局过乱和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 依据环境容量的标准和差异, 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市镇和工农业进行水环境布局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水文地理情况, 以及实际的地理条件, 依据水质变化的趋势和各项功能的实际利用状况;同时, 还要依据当地的污染比例和排污强度等相关指标, 对水质情况不同的区域进行污染控制, 将水环境的控制方向和措施都进行优化改善, 以此为水环境的区域改善原则。

3.3 建设优良工业景观生态系统。工业“三废”实现零排放非常困难。因此, 需寻求具有综合功能的环境污染治理途径。建设一种能处理不同性质污染物的多功能综合污废水处理系统—工业景观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 建立包括工业企业在内, 并具有对含无机毒物与稳定化合物污水的工业处理设施, 或有对含有机污染物与生活废水处理的绿色地面和生长有能吸收与转化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土地子系统, 也有可以利用处理后的水资源的农田或水域生态子系统, 从而实现人工与自然共同协调完成变污废物为资源, 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过程。

3.4 污水处理产业化。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左右, 其中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三十几。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 导致约60%的城市河段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而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已建成的不少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为政府贷款或借款,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往往还要引进贷款国成套设备作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设备。进口设备不仅价格远高于国内, 在经过几年的运转后陆续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损坏。从管理体制上来看, 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是隶属于政府的事业性单位, 这种运作模式常常导致财政负担过重, 运行效率低下。面对水污染控制的迫切需要与建设资金短缺、运行经费不到位的双重压力, 只有尽快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 依靠市场经济改变当前的管理运行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污水处理的积极性, 多渠道融资,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国内对于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 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微观的应用技术层面, 对宏观层面、综合性科技问题的研究支撑较弱, 尤其是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之间的响应机制及规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 应在这方面加快速度, 为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实现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水环境改善、提高水环境质量指定出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加大,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破坏, 并且还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相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水环境污染问题, 从而改善水环境, 更好的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现本文就当前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进行研究, 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李世督.我国大中城市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企业导报, 2011 (14) .

[2]姚澄宇.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剖析与对策初探[J].给水排水, 2010 (S1) .

[3]王常婕.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J].科技风, 2010 (8) .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浅析 篇8

根据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 当接受某项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任务后, 就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 以逐步实施, 最终顺利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可以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规划准备阶段:

包括规划领导小组和编制技术组的组建、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召开动员会等;

2.调查研究阶段:

包括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试验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3.规划编制阶段: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包括环境保护总目标和各个分目标, 提出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拟定规划方案, 包括大气、水、声、固废和生态五个方面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协调;

4.编制规划文本阶段:

包括环境规划 (草案) 和必要的规划附件, 规划报告作为报批和监督实施的文件, 在编写时要突出重点, 文字简练、准备。报告文本应以规划结论为主, 辅以必要而明确的论证, 对技术过程不必陈述。

5.提交审判和实施:

县级市以及现政府所在城镇的镇级环境规划经地市级或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 提交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般乡级镇环境规划由所属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提交镇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部分总论

1.确定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镇环境规划应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 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区域环境建设现状、城镇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及水资源利用规划等, 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促进城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2.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

制定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原则。

(2) 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城镇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3) 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 在工业污染防治上要坚持从“摇篮到坟墓”的系统控制原则, 以源头控制、生产过程减废为主, 与废物循环和综合利用, 必要的污染治理和处置等手段相结合。

(5) 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 规划目标要切实可行, 规划措施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采用的规划方法以满足规划目标的要求为原则, 不要脱离地方技术与经济承受能力。

(6) 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 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7) 注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的原则, 尤其要注意与高层次的 (国家和省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相适应和协调。

(8) 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要为各项环境管理的制度的推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3.确定规划范围、期限和规划重点

规划的范围应与城镇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一般可与城镇的总体规划相一致;规划期限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其中应以近、中期作为规划的重点, 远期可作前瞻性规划。

4.制定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

为保证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 实现规划的超前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以及资料的统计分析

通过资料的收集、现场调研, 介绍城镇的区位、自然环境, 论述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了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对规划区环境现状进行监测, 统计主要污染源并进行评价, 找出该城镇的主要污染因子, 确定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对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预测分析, 为下一步规划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介绍城镇有关计划、规划, 论述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搜集有关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 对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介绍, 对比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现状, 找出城镇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的不同, 提出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 提出城镇发展和总体规划修改的意见, 为总体规划的修订提出建议。

第四部分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规划目标的提出

1.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可分为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和综合环境功能区划, 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可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声环境功能区划, 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进行环境功能区划时要特别注重对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 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

2.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环境规划目标就是在一定条件下, 规划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环境规划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单项目标和环境指标。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又可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不同的地区其环境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可有所不同, 但都应该能够反应该地区的环境规划目标, 表明规划所要达到的环境状况。规划目标要与该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 针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与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地发展。

第五部分环境规划草案的拟定和筛选

根据所提出的环境规划目标, 以及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结果的分析, 结合污染物现状评价的结果, 从已确定的该城镇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因子入手, 拟定出若干种环境规划草案, 以备择优。根据地区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 对拟定的草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排除不可行方案, 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同一个规划目标, 可有多种方案。

第六部分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和规划最终方案的形成

对已有的规划草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可以通过请专家论证, 进行对比分析, 权衡利弊, 筛选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环境规划草案。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完成任务的要求, 按照草案对比分析优选中专家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合理建议, 进一步对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 最后形成正式的环境规划方案。

第七部分总体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方案确定后, 应对方案进行结论性论述, 最终形成一个总体的规划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该城镇的城镇性质、区位特点, 给出环境规划的总体目标, 汇总出各个单要素的指标体系, 另外应该提出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对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对城镇总体规划完善提出合理的建议, 最终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为城镇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第八部分环境规划文本及图件的编制

环境规划方案确定后应该将所规划的方案编制成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用来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执行规划的一个法律依据, 文本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措词严密, 充分体现环境规划的方案和污染的防治措施。规划图件的组成:生态环境现状图、主要污染源分布与环境监测点 (断面) 位置图、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环境质量规划图、人居环境与景观建设方案图 (选做) 。规划附图编制的技术要求: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应为1/10000~1/50000;规划底图应能反映规划涉及到的各主要因素, 规划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规划附图应采用地图学常用方法表示。

参考文献

城镇水环境论文 篇9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最直接地表述是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过程已经结束,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将“城镇化”理解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弱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更不能将“城镇化”变成盲目造城,付出牺牲农业和粮食,牺牲生态和环境的惨重代价。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度量指标一—城镇化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预示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城镇化建设将进入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期。

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工业与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相融。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各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农村人”,“城市人”的无差别发展。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会议指明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与实现路径,提出了通过推进城镇化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任务,强调高度重视生态及保留农村形态和风貌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建设。

基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每一步都要依托相应的经济载体。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将更好地体现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与终极目标。

一、环境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城镇化建设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环境经济学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城镇化既可增加有效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不能同步进行,则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就会产生,“城市病”就将在城镇化过程中持续蔓延。

(一)城镇化的生态诉求与环境胁迫效应

充足的绿地、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应该是城镇化的生态环境特征。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让生产变得更加便捷、更有效率,是城镇化的初衷。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城镇化构想是,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城镇化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强烈诉求,其与生态环境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效应。城镇化的演进必然引起城镇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同时会影响城镇化演进的速率与质量。生态环境改善或恶化对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取向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全面地体现其经济发展的功能及全方位的价值取向。城镇化发展要有经济载体,要有产业支撑,因此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产业经济培育,充分发挥城镇的经济功能,有效地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这是由城镇化的根本宗旨与战略目标决定的。城镇化体现着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的转移农村人口,而是着眼于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城镇化发展要有农业产业支撑,通过城镇化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方便农民就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

区域的城镇化建设要从实质上实现该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求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城镇区域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城镇化区域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互动的态势。

(三)城镇化建设中经济与环境的耦合与平衡

基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可将一个区域城镇化看作是一个环境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大系统,二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作用,互耦合成一个整体。在城镇化演进的过程中,环境是经济的基础,为经济活动提供资源、条件与空间,同时接纳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由于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经济系统的过量、超速发展必然对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制约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环境经济学将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经济系统无限制地、超速地向生态系统扩张,则其将非增长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从而产生高额机会成本。经济系统扩张的机会成本的不断增大将逐步抵消系统经济增长的效益,体现出经济系统增长的极限规律。区域内城镇化的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关系的平衡点由此而产生。必须在统筹规划区域中城镇化建设涉及到的经济与环境的关键因素,确定经济与环境的最佳平衡点,确定生态承载力之下的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方式。不能再片面追求城镇化水平,而是要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荣的城镇化,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的内涵与功能

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称。作为一种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及价值性,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运营就形成环境资本,作为资本就要寻求投入的回报,就要控制消耗的成本和进行相应的价值度量,环境价值链由此而产生。城镇化既为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其系统中的经济要素、环境要素就将基于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要求进行集聚、整合,形成区域环境价值链环,并按照城镇化发展模式运行,依据环境价值增值的需要来规范经济运作、度量环境影响,以寻求环境价值最大化,实现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必然处于一个价值链之中。而基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价值链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环境要素,要在一个环境系统之中运行,因此其实质是一个环境价值链。环境价值链的运营不仅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成本,还要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作为一种成本纳入到价值分析体系之中。同一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环境价值链外延连接成产业环境价值链,而某区域内各种产业的环境价值链又以直接、间接的不同方式连接,就构成了区域环境价值链,成为该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载体。将环境价值链的理论进一步延展,运用于城镇化区域环境经济系统,即产生了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的概念,其为城镇化区域的企业、产业及社会的生态环境价值链环。链环上所有成员的行为都将动态地影响环境价值链的综合价值,从而影响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环境价值链的构建与运营

(一)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与范式,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构建区域环境价值链。科学运用经济环境事项信息及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产业、人口、土地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区域环境价值链的环境成本计量与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的决策分析;评价研究区域环境经济系统中价值链的治理水平及系统运行质量;通过环境经济物质流、能流的循环与转化,环境经济信息流的传递与利用,环境经济价值流的增值,达到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优化、环境经济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基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城镇化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目标,运用环境价值链原理,构建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如图1所示。

(二)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的运用

以城镇化区域环境价值链为载体聚集资源,使得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物质资本与生态资本,在对环境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追逐中进入城镇化环境经济系统,投入到区域环境价值链投入产出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上的资本经营活动,让经济资源与环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让城镇化环境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资本产生最大的整合运营效益。

城镇化建设战略的设计与规划、实施与评价,要紧密围绕区域环境价值链的建构与运行,发挥环境价值链中的市场机制,促进城镇化建设企业的环境经济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程度的提升,在相应经济活动中将相应的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的目标决策函数之中,降低相应的环境成本,提高环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增值,使得企业经济绩效与城镇化区域环境经济绩效的协同。

参考文献

[1]李志忠.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2]李爱梅等.快速城镇化地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2)

[3]张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4)

[4]黄海鸿等.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9)

小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索 篇10

一、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生活污水。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排放量小、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 当前国内小城镇污水排放多采用明渠, 且大多年久失修导致内部淤积堵塞严重, 大多小城镇尚无污水排放管和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最终多采用渗井或明排等方式, 最终污水自然渗入地下, 而在部分区域, 污水渗入2m则会进入地下水层, 该种直接排放的方式对地下水体尤其是地下水包气带防污性能较差的区域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而采用明渠排放则不经任何处理则直接排入附近水体而带来污染。

2) 人畜粪便。当前大多小城镇多无卫生厕所, 而多为普通旱厕所, 其不设防渗设施而直接渗入地下, 长此以往则会污染当地饮用水安全, 而从旱厕中清理出来的粪便则大多和生活垃圾一起堆放至田边或河边, 平时影响空气质量, 在雨季来临则随雨水流入附近河道或水库而影响地表水质。对于建有养殖场的城镇, 大多养殖户也未设污染防治设施, 禽畜粪便随意堆放, 其中富含的氮磷成分则会随雨水等流入附近水体或地下水体, 该类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不仅可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 同时会导致禽畜疾病的发病率。

3) 农业面源污染。在当前农村农业生产中大多都片面追求高产、高效, 化肥、农药等用量逐年增加, 带来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复种指数的逐步提高, 农家肥用量的逐年减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良性结构丧失, 土壤日益贫瘠, 土壤、农产品以及附近的农业环境均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和破坏。

4) 工业污染。在当前小城镇中存在的工业企业多无序分散在农村居民点附近, 因而在影响环境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景观的和谐性, 同时大多乡镇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且能物耗较高, 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企业对生产中“三废”治理率低下, 大量废物甚至未经处理则任意排放因而严重污染环境, 甚至有个别类型企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均在不同程度上带来污染。

5) 水土流失。该类现象多指附近有河流的区域, 由于当地政府无相应财政经费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并且随着全球气候逐步恶化, 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6) 医院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镇中卫生院的收治能力及医疗水平均在很大程度得到提高, 但同时医院污废水排放以及医疗废物量也迅猛增多, 而大多乡镇并无污废水及固体废物处理设施, 导致医院废水和废物直接排放, 其在影响当地水体和大气环境内, 由于部分医疗垃圾具有很强的致畸、致癌作用, 因而其直接排放均会直接影响人畜健康。

二、城镇环境保护措施

1) 提高公众意识。导致乡镇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居民环保意识落后, 观念淡薄, 二是当地政府多只顾追求经济和政绩而忽视了环境影响, 因而在今后乡镇环保工作中应采取多方式教育来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公众参与环保来促进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改变当前因乡镇企业偏远分撒, 政府无力直接控制的现状, 而应形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机制, 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

2) 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区域内河流应通过违建拆除、护坡建设以及河道景观建设、河岸绿化等措施对河道进行升级改造, 在美化河道景观的同时保证河流水体水质;建立污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对区域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取分流或合流制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并保证处理水质符合标准后方可允许排放, 以免对地表或地下水体带来污染;建立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针对医院废水的特征采取相应工艺对其进行收集处理, 并待其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后方可排放。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活动中应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采用, 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打桩等措施逐步改进肥料结构, 降低肥料流失;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 并提倡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 同时应控制农膜的利用, 并制定其回收利用的方案;应调整农业结构, 加速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积极推广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

4) 大气污染治理。在乡镇内用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 并逐步取代燃煤和柴薪的现状, 应通过鼓励农民修建沼气池等在生产能源的同时对秸秆和禽畜粪便综合利用;若条件允许应推广区域范围内集中供热模式, 以此来降低燃料消耗量并降低对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5) 优化工业布局。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则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应将乡镇企业逐步移至工业开发区等, 但应提高乡镇工业开发区的入门门槛以防大城市污染转移, 对较大企业应在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相应体系标准, 并采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能切实将工业园区打造成轻污染、循环经济的环境优美的新时代工业园区。

6) 加大财政投入。一个区域内环保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体现出该地域环保力度, 而环保产业中投资成本、资金使用方向及使用效率则直接决定着环保产业的数量, 但当前国内大多乡镇均面临资金不足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的现状, 导致该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环保产业投资成本高、资金循环周期长等特点, 因而导致当前国内环保产业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发展的现状, 因而政府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安排足额环保经费, 并逐步扩大经费规模, 并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资、融资和运营管理机制便于引导、支持多元化资金在环保产业的注入, 也可实施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等模式改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以提高治污效率和水平。

7) 健全相关法制。有效的环境治理应在健全的法制环境中实施, 因而在今后的乡镇环境治理中应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并应坚持按照相关法律办事, 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认识水平, 并可采取行政干预等措施鼓励更大限度的利用当地资源、设备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 而应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 最终彻底改变当前乡镇企业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结语

在当前国内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趋势下, 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 如何在小城镇发展中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色彩景观 篇11

黄丽丽

城市环境色彩景观是指在城市环境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系统所反映出来的整个城市环境色彩的总体面貌,城市环境色彩景观研究较为复杂,也是一项综合的研究,好的环境色彩景观的建立可以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形成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能够展示地方特色、人文文化、适合人居住的良好环境。 本文就在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环境色彩景观的发展状况及景观色彩规划、环境色彩组织的原则,及如何进行环境色彩的管理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城镇化 环境色彩 景观

注:本文系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哈尔滨地区环境色彩景观研究》的相关论文,项目编号:2014B075。

一、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色彩景观的发展状况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1.国外发展状况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日本城市整体色彩景观规划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起步较早,日本色彩规划中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究环境色彩设计的机构之一,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制定“城市建筑色彩试试法令”,给城市色彩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也是较早实施城市色彩景观的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城市。

国外大部分优美的城市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对于城市的色彩有着近乎严苛的规定,其实正是这些严苛的规定对城市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例如巴黎规定凡是与建筑色彩不协调的颜色都不允许使用,就连世界知名品牌“麦当劳”也不得不因为要与巴黎的城市颜色协调而把标志中的红色用金黄色取代,而店内的装修业选择了和环境相协调的暖色调。

2.国内发展状况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色彩的研究正处于论证阶段,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所以也没有更好的应用实践,以笔者居住的哈尔滨为例,说明一下目前城市环境色彩发展的状况。哈尔滨市辖8区10县(区),人口众多,哈尔滨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大的城市。哈尔滨色彩受气候、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哈尔滨在2008年确立了城市色彩主色调,建筑以米黄和米白相间的暖色调为主,另外,哈尔滨建筑较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建筑以折中主义风格、新艺术风格出现的较多,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奠定了原有城市色彩基调,既以米白、灰白色调为主,但近些年,城镇化进程较快,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对原有城市色彩有意无意进行了破坏,一些建筑只为标新立异、突出抢眼而和哈尔滨城市主色调搭配不和谐,对城市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随意建造,破坏了哈尔滨的整体色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序地把色彩组织到城市中去,需要城市景观色彩进行规划、符合相应的色彩设计原则及进行相应的色彩管理,本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简单论述,以期能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色彩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二、城市景观色彩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体系是一套科学的严肃的由相关部门执行的一套管理体系。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是研究和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的总体色调、合理安排城市功能的布局、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 色彩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综合性、地域性强的工作,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地域文化,还要预见未来城市的发展、布局和规模,事先做好评估和预测,也要协调好城市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关系,统筹各项的建设,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各方面协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学习、工作、居住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景观色彩规划可以归纳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总体规划是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从理性的角度对整个城市色彩进行整体规划,并协调相应周边地区的关系,整体地从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未来发展情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大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城市的主色调。

分区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从区域层面出发,对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和控制。 在城市整体发展和区域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各个区域进行研究,针对区域功能不同,确立不同的景观颜色倾向。分区规划确立各功能区域的色彩控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分区为依据,再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域的详细规划。参考总体规划中各功能区域的颜色体系,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景观,按照地理位置、功能、面积等因素,确定色彩基调,包括区域内单体建筑,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样式、风格、面积、功能等问题,最后确定单体建筑的色彩。

三、城市环境色彩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城镇化进程中色彩组织应遵循必要的原则,来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色彩组织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整体性与多样性,色彩组织的基本手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包括统一、均衡、韵律、强调、秩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很多情况下,手段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

1.整体性

某种色彩基调在整个空间中占有主导地位,就会给人整体统一的印象,色彩结构组织严谨,条理分明,具有整体性。与整体性相对应的形容词有:整齐的、整体的、均衡的、干净的、统一的、温馨的、有序的、清晰的等等。

具体手段来实现色彩的一致性,可以用同一色彩或同一色系色彩,对比的色彩通过明度和纯度的调整也可以实现一致性。例如,北京的住宅建筑和宫殿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苏州的黑白对比,都给人的感觉有很强的整体性。 颜色的整体性还和色彩的位置、面积等有一定的关联。 哈尔滨也确定了城市的主色调为米白和米黄相间的暖色调,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及基础设施等的颜色应与哈尔滨主色调搭配和谐。

能够达到色彩整体性需要色彩搭配结构严谨、调理分明,避免色彩搭配混乱,秩序性不强,连续性不够等问题。

2.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在景观中给人的色彩的表现是绚烂多彩、丰富多样的,多样性很多时候能形成丰富的色彩空间。与多样性相关的形容词有:多样的、有趣的、丰富的、温暖的、欢快的、活泼的、连续的、愉悦的、跳跃的、有序的、有规律的、有节奏的、有层次的,等等。

多样性能够产生有韵律、有生命力的、能够动态呼应的平衡,也能使环境色彩具有尺度感、层次感、节奏与韵律感,可以形成富有意味、充满活力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色彩应与主色调搭配和谐之余,还应注重色彩的多样性,使之在整体中不失变化,增加整个城市的活力。

3.独特性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景观建设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结合与统一的重要途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应该体现人们追求文化、追求知识的审美取向。城市色彩的运用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城市色彩景观是每个城市所特有的,城市色彩景观建设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城市色彩的独特应用也会成为每一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标识。哈尔滨很多区域建筑都具有古典主义特色,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经典,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筑的设计应多参考老城区的建筑主风格,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使新城区与老城区更为协调。

四、城市环境色彩的管理

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色彩需要按一定的规划进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好城市环境色彩的管理。

1.管理的规范性

(1) 建议成立色彩专项机构

城市色彩的制定包含科学理性的分析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既包含人们感性的认识又包含文化的认同,在制定城市色彩时,除了有相应的色卡、色标和规划图意以外,还应建立专门的色彩机构,由专门的色彩学家针对色彩搭配的具体方式和执行标准进行专门的规划。 除了具有专门的色彩知识,还要对地域文化、材料以及规划知识有相当见解,制定相应的色彩管理规范。

经过专业的色彩机构的分析和判断,使城市色彩规划有了相应的科学法规作为依据,在科学的前提下,避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实施管理层面上的失误。

(2)做好前期审查管理,建设期全过程的管理

城市色彩的控制,要做到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控制,做好每一部分的控制,重点放在前期审查的控制上。 建设前要把握好设计项目的审查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程序:

第一步,建设项目设计通知阶段,主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情况出具相应的建设项目通知书,在建设之前进行整体的色彩规划,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第二步,项目初审阶段:提交设计方案,组织规划、设计人员进行初审,主要审查方案是否符合政府的相关规定,是否符合设计条件的要求,设计色彩是否符合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第三步,项目方案专家审核阶段:主要是对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建立审查专家库,组织专家队以形成的方案进行会审,从专业的角度、科学的角度进行方案审查,较少由于个人的喜好而造成整个设计的偏差。 并汇总整个专家的意见并得出鉴定意见。

第四步,项目公示阶段:审查结束,对审查审批的结果进行公示,建设中的色彩控制,需要建设方提供的如外墙材料等材料样品的对照审查,来进行对项目的控制。 建设时,重点对项目质量的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管理参与的多方性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居住的场所 ,因此,城市环境对于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们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设时除了有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士和政府部门参与意外,还要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对设计的方案及时作出调整,在法国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一个方案出来以后,会公示给广大群众,让人们参与其中。 因此,色彩规划设计应进行管理参与的多方性,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整个城市环境的建设。

3.管理持续性的保障

色彩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色彩实施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管理,对色彩会有较深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比如建筑材料对色彩的影响很大,建筑材料的使用年限,材料过期就可能出现褪色、剥落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建筑的外观。 因此应根据预测及时更新或定期维护,保证建筑外观的形象。 法规虽已出台,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城镇水环境论文 篇12

1 某低碳城镇小区规划

图1为某小区平面规划图, 图上标出了低碳测试的测试点。图2为其效果图。某小区地处青岛大胶州湾生态居住岸线核心, 总占地面积1 500亩, 总建筑面积160万m2。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从南向北看某小区各建筑分布, 具有严格的布局, 遵循低碳理念, 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0%左右, 可以有效的减缓小区的碳排放量。

2 某小区建筑冷热环境分析

图3测量的是某小区A区风速变化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 A区的风速曲线图波动幅度较小, 说明风速变化不大, 而波动的原因可能是建筑、树林或山坡的遮挡作用所形成的微小的变化。其中3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北面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风速变化幅度不大, 并且其平均风速是最小的地方。2号风速线是反映两排建筑物之间的风速的变化情况, 其风速变化幅度很小, 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作用。1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最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看出风速的变化幅度较大, 原因是相邻建筑物之间形成的风洞效应所产生的。图4是对某小区A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下往上,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北面温度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南面温度变化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 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由北向南温度略有升高。其原因是南面靠近绿化带和湖, 而北面主要靠近公路。并且根据阳光照射的规律, 南面为向阳面, 北面为阴影区, 所以南面温度较高。

图5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风速变化情况, 1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风速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中部的风速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南面风速变化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 B区内的风速略有波动, 而北面的风速波动比两端风速波动幅度明显。其原因为建筑物的遮挡。图6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上往下,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温度变化, 2号温度曲线为两排建筑物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温度变化曲线, 由此可以看出, B区分为三个温度区。可知由北到南温度略有升高。基于南面建筑物比较集中, 人员密集。所以局部温度会高一些。

由图7可以看出, 区域间风速最大差值在0.6 m/s左右, 最高风速达1.22 m/s, 大部分在0.5 m/s左右,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总体趋于温和。该住宅小区风速变化不太明显, 这与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物对风速的遮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风速, 减少碳排放负荷, 有利于低碳节能。由图8可以看出, 由某小区住宅小区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 区域间温度最大差值在0.7℃左右, 最高温度达6.8℃, 大部分在5℃左右, 总体趋于温和,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建筑规划布局均匀合理, 建筑物均为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 有利于充分利用天然光源, 进行采暖和照明, 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常规能源的利用, 进而降低了CO2的排放量。

3 结语

本文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青岛市城阳区的低碳规划关键技术示范进行研究, 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为提升我国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水平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对科学认识我国低碳城镇规划的现状、趋势及相关问题, 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将会起到积极促进和引导作用, 能够为各级政府研究低碳城镇规划和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摘要: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规划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的不足, 围绕“控碳源”与“扩碳汇”技术与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技术,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青岛市城阳区某小区的低碳规划示范进行了研究, 对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冷热环境,建筑布局,低碳规划,小区规划

参考文献

[1]金石.WWF启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 2008 (3) :22.

[2]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气候组织, 2012.

[3]何涛舟, 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构建[J].上海城市管理, 2010 (1) :55-57.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8 (3) :33-35.

上一篇:乡土特色下一篇:乙肝病毒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