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

2024-08-20

世界文化史(共12篇)

世界文化史 篇1

自世界石油工业诞生之日起, 就产生了石油企业。在这150多年的发展中, 一批优秀的石油企业脱颖而出, 并且一直处于领跑的位置。通过对优秀石油企业文化的剖析, 为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本和动力之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的尺度和标准, 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根本。美国兰德公司 (RAND) 曾花费20年时间, 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世界上的500家大公司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百年不衰的大企业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所有的企业都始终坚持着下面的四种企业价值观:一是用户价值高于产品价值;二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三是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四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正是这种价值观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力点”, 同时也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指出, 一个组织不只是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它同时也是人文团体。像其它社会团体一样, 它也培育了特殊的形式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 是一个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是企业员工凝聚积极性、提高创造性和增强归属感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用人方式、行为准则的集合体, 当然, 这里面最为主要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可以说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而成的, 深深根植于企业的内部。在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下, 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员工在相互认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气氛中, 为着共同的目标理想而奋斗, 使企业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从而赢得竞争中最后的胜利, 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与成长[1,2,3,4]。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本身和员工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 它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作用, 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就会持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新员工的熏陶和影响, 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立了企业整体与企业员工的依存关系, 从而使得员工本人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信念理想、习惯爱好与企业整体良好地统一起来, 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心理取向、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强的规范和软约束作用, 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调和各方面矛盾, 使企业成员能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 孕育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杜邦 (Du Pont) 公司企业文化案例

杜邦公司创建于1802年4月, 建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火药厂, 杜邦公司从此诞生。200多年的长寿企业, 在美国可谓凤毛麟角, 美国建国的历史也不过就是200多年;200多年的长寿企业, 在全世界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难能可贵的是, 如此一个长寿企业却充满青春活力, 长盛不衰, 不断发展且一直保持业绩有所增长, 杜邦公司好像一株参天大树, 树冠如盖, 遮天蔽日, 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这充分显示了作为“根系”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200年前, 当伊雷内·杜邦创建杜邦公司后, 即身体力行地倡导“责任关怀”的价值观, 建设“坚持创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企业文化。杜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责任关怀”四个字。“责任关怀”有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 视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充分保障人的安全, 关心人的健康, 处处体现依靠人、尊重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二是“坚持创新”, 不断通过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为客户、股东、企业和社会提供新的服务和价值;三是致力于“科学发现”, 通过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让科技为人类服务, 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杜邦公司以其200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表明, “责任关怀”为核心价值观的“杜邦文化”理念在两大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组织创新。杜邦公司通过自身努力, 致力于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让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5], 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了“杜邦关怀”。把“责任关怀”演化为“生产优质产品, 开创美好生活”和“创造科学奇迹”, 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材料领域的很多发明都是由杜邦公司完成的, 在今天已经商业化生产的40多种聚合物中, 约有75%是杜邦公司发明的。企业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又会推动企业的发展, 让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加快技术进步, 建立竞争优势。如果把技术创新看作“硬件”创新的话, 组织创新就是“软件”创新, “硬件”作用的充分发挥, 需要“软件”的紧密配合。在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作用是不同的, 前者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提供构筑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基础, 而后者的作用则在于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 两者相加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杜邦的发展历史中, 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19世纪末, 杜邦股份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杜邦从家长式管理走向现代企业管理;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 企业产品由单一火药向多种产品转变;第三次是上世纪60年代, 公司“有效的富有伸缩性管理工具”的建立, 标志着杜邦由家族企业向现代巨型公司转变。这三次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5,6]。

三、世界石油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文化。企业中存在着文化, 文化中孕育着力量, 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的核心竞争力, 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必要灵魂。总的来说, 世界石油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协调统一是世界各国石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只有这种企业制度和文化的高度统一性, 才能保证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7], 不至于出现企业制度与文化发展工程中的相背而行。“制度”和“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的两大法宝。企业制度强调的是企业的工作方式, 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法;后者强调企业的思想方式, 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法。“秩序是天堂最好的法则”, 对于企业来说, 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是维护企业能够正常经营秩序的必要保证。另一方面来讲,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是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企业制度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反过来企业文化则从思想上保证了企业制度能够贯彻执行。

2.“以人为本”是世界各国石油公司进行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是现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 是当今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点, 也是石油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一切要体现以人为中心, 服务人、尊重人、依靠人、塑造人, 充分调动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创造力,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和毅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使“人”的因素主导并影响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8]。

3.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生命源泉, 是企业在长

期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核心能力。它具有动态性和独特性, 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资源, 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性质。核心竞争力本身包含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正是这种调适和创新的能力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长盛不衰, 因此,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DNA”。

4. 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经历建造、修正、完善的过程, 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

杜邦公司的实践证明, 企业家直接主导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反映, 企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企业家的推动。创始人伊雷内·杜邦以其身先士卒的行动倡导“责任关怀”的企业价值观, 建设“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企业文化, 他竟然把自己的家建在工厂火药仓库旁, 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管理者对员工提出任何要求都不过分, 都会得到员工的赞同。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高度重视沟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信息渠道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 保持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同时, 要不断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进入新世纪, 杜邦公司宣布企业的全球定位, 将从严格意义上的一家“化学公司”转变为更加综合的“科学公司”, 因此企业目标由“生产优质产品, 开创美好生活”改变为“创造科学奇迹”。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而是企业长寿的“DNA”。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 由于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 企业文化的特征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 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经营环境, 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定位,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铸造百年之魂, 打造长寿企业[8]。

参考文献

[1]林黎明.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浅析[J].江苏航空, 2003, (3) .

[2]王成军.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J].理论学习, 2003, (6) .

[3]程华.用文化塑造独特的企业精神[J].深圳特区报, 2006, (4) .

[4]董晓宇.从惠普文化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软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 (10) .

[5]刘昆山.企业文化是“化工帝国”的长寿秘诀——美国杜邦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4/7/169055.html

[6]“责任关怀”——杜邦公司的成功秘诀[J].石油政工研究, 2011, (10) .

[7]董向玲.企业文化也是竞争力——对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报业, 2002, (9) .

[8]马建军.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新疆新闻出版, 2004, (10) .

世界文化史 篇2

——古希腊雕塑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制0904 姓名:郑帅

学号:091101131

2内容摘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我觉得是唯美+艺术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雕塑、古希腊、西方、抽象艺术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所以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兴盛起来,并且形成了人类雕塑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占埃及雕塑有着准确的造型、风格化的语言和相当内在而神秘的精神风貌。在古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纪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杰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萨的狮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长,仅面孔就高达5米,它和临近的金字塔一起构成了建筑之谜。它在造型上服从于“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个狮身人面,带着国王的头巾,与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较接近,它是当时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别的法老肖像一样在形式上给予人的印象是:庄严、雄伟、浑厚、稳固、犹如不可动摇的大山.无论是狮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别的古埃及雕塑,它们都是恒古不变的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塑家创造了越来越凭艺术家灵性和天赋使雕塑作品达到新颖活泼的形式,并一点一点的从平面趋向小的起伏。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给我们留下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写实性雕塑的千古典范。古希腊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在“古风时期”希腊雕刻处于“摸索”阶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则来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风”程式,这一时期的雕像形体大都比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总是落在双足之间。到了一批制作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青年裸体立像被发现时,人们看到旧的程式被突破了,人体的重心落在了一只脚上,整个人体因而放松,显得自然、真实。于是这一批青年裸体立像的出现标志着希腊雕塑进入“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即希腊雕刻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希腊雕塑在追求“真实的完美”,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的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从从亚历山大远征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辩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裸体的风俗也给厂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的国土,但在文化上它却是一个被征服者。罗

马人大量的复制和学习希腊的雕塑,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罗马雕塑沿袭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之美”的传统,但比希腊时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罗马时期许多军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为他们塑造肖像,甚至罗马人还经常性的用雕塑来留存死者的形象。这客观的在写实的道路是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罗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肖像雕塑和纪念碑雕塑上,这些肖像雕塑不仅形似,同时还十分的讲究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著名的有《奥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时在纪念性雕塑上以宏伟和庄严取代厂过去的优美典雅。

随着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它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前结束。中世纪的到来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宗教对雕塑产生的很深的影响,墓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影响了雕塑家创作灵感。当时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艺术中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倾向在中世纪达到丁顶点。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哥特式艺术成为完全为上帝歌颂光荣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杰山典范有巴黎圣母院和沙特尔大教堂。也许正是由于中世纪雕塑长期受到桎梏和压抑才会产生十五世纪出现的之艺复兴的非凡的爆发力。

从十四世纪起,在意大利,由于人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肯定和对世界的发现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将人作为了自己美学象征和追求的对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纪的上半叶这种思想得到发展与传播,从而彻底的改变了欧洲的面貌。许多雕塑大师在这时相继涌现。比如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博隆那等,文艺复兴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伟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标志着欧洲雕塑史上继希腊罗马以后的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创作了无数艺术精品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最经典的范式。十九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总结说“菲底亚斯的雕像由四个面构成,而米开朗墓罗的雕像则由两个面构成。”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形体构成变化不是轻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强调遣“应该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测量,因为手只会制作,而眼睛才会判断。”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运用强烈对比的造型来宣泄内心悲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风格主义,该时代艺术家们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一味的创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范式,摹仿前人的样式,使它成为了文艺复兴这一辉煌时代的后继衰落阶段。此后罗马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盛行于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它通过绘画、建筑构成了一种潮流,推进了欧洲的文明。这时最为重要的雕塑家是贝尼尼,他以几乎可以乱真的写实技巧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的作品在表达激情或宗教狂热时所使用的人体语言更加的复杂,这种“体积”的扭动,夸张的表情,起伏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使作为华丽的宫廷雕塑以其戏剧性的效果和纪念碑的气势,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比较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少了些庄严、肃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觉,它广泛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纪同时与巴洛克平行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古典主义雕塑。这种风格追求严谨、宏伟的和谐及平直的线条,它正好与巴洛克以曲线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最先出现罗可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并自觉脱

离了巴洛克风格,罗可可风格的雕塑在气势上不象巴洛克时期的那样有力,它追求纤细柔弱的艺术效果。罗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尔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艺术在罗马兴起,并且迅速扩大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该运动寻求以绝对美的理沦为美学理想,来抨击罗可可的肉欲倾向及形式繁琐。新古典主义雕刻流行于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卡诺瓦、丹麦的托尔瓦德逊、法国的乌东等。其中乌东在肖像雕塑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尔泰像》。

十九世纪,巴黎取代了罗马成为了欧洲的文化艺术的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义,除了上一世纪就有的新古典主义外还先后交叉出现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出现在欧洲,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渐渐衰落。浪漫主义运动宣告丁人与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表现了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它标志着艺术与往昔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浪漫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吕德,他是巴黎凯旋门著名的《马赛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征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现为正义而战的人民时激情涌动。还有大卫•安格尔斯和巴地斯特•卡尔波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世界文化史 篇3

国家兴则园林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 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万寿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nlc202309011537

清漪风月 绝世颐和

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nlc202309011537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世界文化史 篇4

在明朝以前, 丽江大研古城叫“谷崩芝”——有仓库、有集市的村寨。集市就在现在的“四方街”。因为有了集市, 集市周围便逐渐形成了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商业建筑, 把露天集市包围了起来, 然后再逐渐发展为商业小镇。集市意味着商业行为, 而商业则更多地意味着与周边地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交流使得丽江的纳西族得以模仿和接受多种外来的文化。同时, 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外来的文化与本土的纳西族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另外, 由于丽江古城的木氏土司长期以来不排外, 在经济文化领域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 还从外域邀请进一大批手艺人、商人, 让他们沿河盖屋。大量的移民进入古城, 无形中又加快了各种文化的渗透。改土归流之后, 内地流官在丽江古城大力推行汉文化, 使丽江古城文化逐步增大了各种模仿的成分, 本土文化中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许多外来的元素。到了民国时期, 进入丽江的外来文化人大量增加, 新文化在丽江古城的传播急剧加快, “东巴文化”“白沙细乐”“纳西山歌”等一些纳西族原初的文化逐步向乡村、山野退缩, 在古城的居民中, 尤其是在古城的文化人中, 一些本土宗教和文化逐渐被视为“下里巴人”而受到歧视, 而一些外来的文化则成为了“阳春白雪”而备受追捧。

丽江古城的音乐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多元格局。内地的道教洞经音乐在丽江古城融入了一些“白沙细乐”等本土音乐的元素, 成为了古城的丽江古乐, 并且影响到了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些村寨。云南古老的剧种滇剧, 成为了丽江古城文化人最喜爱的唱腔之一。由于抗战时期茶马古道丽江至西藏的马帮运输异常繁荣, 藏族民歌的旋律在丽江古城也成为了古城居民喜爱的音乐之一。

在丽江流传得最广的音乐是两套大型古典乐曲。一套叫《白沙细乐》, 一套叫《洞经音乐》。《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老的音乐套曲, 与汉文化无关。原有12个乐章, 后来,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只完整地保留下了7个乐章。这部套曲源于一场发生在远古的战争, 是纳西先民的乐师们为战争亡魂创作出的一部哀伤动人的安魂组曲。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进入和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渗透, 《白沙细乐》在丽江古城越来越被边缘化, 乐队和乐手被逐步排挤, 只能逐渐退出丽江古城的文化舞台, 仅仅在乡村还得以部分保留。

在丽江古城流传得最广、参与的人最多的另一套音乐便是传自中原的洞经音乐。在丽江古城, 洞经音乐曾经是文人雅士、贵族富商们的“必修课”。

洞经音乐是明代传入丽江的道教音乐, 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改土归流后, 随着汉文化的快速传播, 演奏洞经音乐一时之间便成为了一种时尚, 能够加入洞经会、皇经会演奏洞经音乐和谈演洞经, 甚至成了当时衡量文化修养的标准之一。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 丽江范围内乐会及乐队组织很多, 爱好音乐的纳西男人几乎都参与着音乐团体的活动。当时活跃在丽江的乐会和乐队主要有洞经会、皇经会和乐会。在丽江古城, 洞经会又叫“坛经班”, 参加者多为贵族阶层和文化人中的音乐爱好者, 会长一般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担任。皇经会早期主要演奏道教皇经, 演奏的乐器和曲目比较简单, 后来改为用洞经音乐演出。其成员多为中层社会的音乐爱好者。乐会则是丽江城乡百姓自发组织的自娱性洞经音乐团体, 不演奏经典, 演奏的时间和方式都十分随意。在洞经会和皇经会正式活动的时候, 先必须完成道教的一整套规定程式。演奏要求也比较严格。然而在丽江古城, 洞经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宗教意义上程式, 成为了独立于宗教以外的单纯的古典音乐。古城人在闲暇的时候, 随便找一个借口, 大家就聚到了一起。各自带着心爱的乐器, 闲坐于花园之中, 然后便开始演奏洞经音乐。这种方式, 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也没有表演的性质。参与者除了自身喜爱音乐外, 常常还冲着不少演奏之外的乐趣。在丽江古城, 那些有名的才子几乎都是演奏洞经音乐的高手, 不少普通百姓也能用笛子、二胡奏出部分洞经音乐。

丽江古城的洞经音乐虽然是内地传入的道教音乐, 但在长期的流传和排演的过程中, 依然参杂进了丽江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元素, 演奏中使用的乐器除了汉传的以外, 还有在《白沙细乐》中使用的“苏古笃” (胡拨) 、“拨簸” (芦管) 等仅存于丽江的古乐器。演奏的风格在长期的流传中自然也带上了纳西族音乐的一些特点。

上个世纪90年代, 丽江古城古乐会——“大研古乐会”的30多位乐手, 到北京、南京和欧洲巡演, 以“人老、曲老、乐器老”的“三老”乐队成为了各电视台、电台与各报的热门话题。

在抗战时期,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中转站, 丽江的商号老板最喜欢请藏族做马帮头和赶马夫。马帮从西藏回到丽江古城后, 马夫们在古城附近的草坡上达起帐篷。入夜, 马夫们就会拉起弦子唱起民歌, 跳起欢快的藏族舞, 许多古城人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在那个时期, 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有, 因为那时每天都有马帮进出丽江。于是, 藏族的民歌、西藏的旋律便成为了丽江古城那一个时期的主旋律了。

民国初期至解放前, 随着外来文化人的大量进入, 滇剧传入了丽江古城。滇剧是云南古老的剧种, 发端于明末清初, 初成于清同治时期, 成长于同、光之时, 变革于辛亥前后, 兴盛于抗战之前。但滇剧在丽江古城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抗战之后, 在那个时期, 丽江古城的很多滇剧爱好者经常邀约排演滇剧, 还有业余滇剧组织“戏友会”。他们或在学校的礼堂里排练演出, 或在黑龙潭公园的戏台上举行演唱活动。在丽江古城的重大节日里, 滇剧戏友的节目往往成为保留节目。台下站着看戏的戏迷也是热情高涨, 遇到唱得好的“角”出场, 台下叫好声一片。遇到唱得不好的新手开唱, 台下会有人大叫一声“蹲”, 全场观众随即蹲下, 表示罢看。如今, 当年排演过滇剧的黑龙潭戏台还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丽江古城的音乐文化, 既体现了纳西族文化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又以一种多元文化的格局保留了多种音乐文化的形态因子, 从而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郭大烈, 和志武.纳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2]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M].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世界文化史是作业 篇5

——我对时间的感悟和理解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先举两个生活中常见到的事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当你很专注、很用心地作某件事时,不经意间,你可能会抱怨:“时间怎么走这么快?”当你听一堂枯燥、乏味的课时,你可能会反复地看时间,心里多么渴望时间能走快些,这样你就能更早的脱离苦海。

其实,时间并不能以人的意愿而发生变化,当然,你可以通过调整你的表或者手机,加快或减慢你的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的理解是片面的。在观看了《什么是时间》的记录片后,本文就着重谈谈我对时间的感悟和理解。

人们经常会说:“光阴如梭,时光荏苒”。“时间就是金钱”。

足以看出,人们把时间看的很重要,所以才有了“今日事今日毕。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为此,我们试图节省时间和充分利用时间。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淌;子弹从枪管飞出,冲向靶位;玻璃从高处摔下破碎……这些,我们早已是司空见惯了。我们认为,河水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流,子弹从枪管飞出冲向靶位,玻璃摔下必然破裂。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千万不要被这大家所公认的事实遮蔽了你的眼睛。简.娜.杰文说:“我们总是认为时间是一种事物,但是通过其瞬时性,以及时间自身的定义,完全否决了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许并不是我们以前想的那样。

从几千年至今,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都想出了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测量时间。应该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越来越准确。从早期的日晷到现在人们通过金属原子——铯原子测量时间。由于测量时间的工具日益改进和发展,人们也对时间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们经常会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比如,小时候和你在一起玩耍的玩伴,小时候的无拘无束。我们也总是憧憬着未来,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当美国总统(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能成为百万富翁等。可以看出,过去没有消失,而且未来也是存在的。

有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关于对时间理解上的分歧,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解释更能揭示时间的本质。即: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时间不仅仅是一种标签,时间是非常特别的个体;空间中的运动会影响时间的流动,时间会以不同的速率运动。我在这里以本片中的两个例子,谈谈我的看法。实例一:1971年,科学家做了个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钟,一个把它直接放在地面上,另一个放在一架正在航行的飞机上,结果显示了两只表上的差异,尽管时间差只有几千亿份之一秒。实例二;有两个人,一个人坐在长椅上,另一人下了车,此时他们的表走动都是一致的。但,随着下了车的人面朝另一个人走去时,他的表慢了下来,直至停下,表又恢复了正常。这些事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原因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但,这确实证明了爱因斯坦的解释。

另外,本片中也提到了,住在摩天大楼底部的人和住在顶部的人对于时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住在底部的人会觉得时间过的慢,这是受地面引力的作用。引力越强,时间流逝越慢。因此,时间的快慢是受影响的。

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称为“时空”。我们可以把任何事物想象成一个立体的整体,这个整体里面的各个部分都是存在的。即时间的过去、未来和现在都是存在的。所有曾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都是存在的。而“时间的向前性”理论由此被证明是不合理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自己,也许会通过时光机吧!

我们看到的河水向低处流,子弹飞出,玻璃破碎等也许只是我们传统的主体看法,这些现象都是可以反过来的。而这些现象之所以是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只是它整体的一种表现形

式。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的一点感悟,也许理解地还不够深,加上理解有限,就先分享到这儿吧!

二、从《贝希斯敦铭文》和《历史》的比较中谈我的认识 《贝希斯敦铭文》是现在所知的古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所有的官方铭刻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刻在贝希斯敦小镇(古米底地区)附近的高岩上。原文用古波斯帝国官方的使用的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分别刻写,形成互相对照的三个文本。铭文记述了冈比西斯(公元前528-522)末年,王弟巴尔迪亚(522年)被杀导致宫廷政变,大流士(前521-486)的起兵再政变,由此导致了波斯帝国境内的巴比伦、埃兰、米底、波斯等9个附属国和地区多次起义反抗大流士统治和争取独立,大流士合法地波斯假王手中夺得王权和镇压反对他夺位叛乱的及协助他夺权的六个贵族的史实。它是研究古代波斯大流士上台和镇压叛乱的最重要的史料。

著名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也同样记载了帮助大流士发动政变的六个贵族。但,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中有关这六个人记载之一的阿斯帕提奈与《贝希斯敦铭文》中的记载不同。问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本文试图探析这一问题。

《贝希斯敦铭文》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中都提到了以大流士为首的发动政变的七个波斯贵族(因塔弗雷奈、欧塔奈、高巴如瓦、乌达尔奈、美伽布朱、阿斯帕提奈、大流士)。但是,希腊人的记载和《贝希斯敦铭文》的记载有偏差。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大流士要求未来的国王要保护其余六人的后裔。而希罗多德则详细记载了七个贵族推翻假巴尔迪亚——高马塔的过程。在政变搏斗中,阿斯帕提奈被刺伤大腿,因塔佛雷奈失去了眼睛,高巴如瓦和大流士最终杀死了假巴尔迪亚,七人取得了胜利。沈奥德曼等编《剑桥古代史》指出“希罗多德不知道七人集团中的阿尔杜马尼什,而在《历史》中错误地用阿斯帕提奈带踢了他。”历史果真是这样的吗?

《贝希斯顿铭文》中记载的政变贵族之六是阿尔杜马尼什(Son of Vahauka),而没有希罗多德提到的阿斯帕提奈(其它文献证实是普雷克萨斯培之子),布里昂特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大流士的阿尔杜马尼什可能在政变中就已经被杀死了。原因是,如果他还活着,一定显赫,然而,我们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而阿斯帕提奈一直是大流士的近臣,这在大流士的墓地铭文中——他被称为大流士的贴身卫士可以得到证明。另外,从波斯坡利斯挖掘的木楔形文字泥板也证明阿斯帕提奈一直活到公元前483年,比大流士活的还长。

希罗多德在发动政变的七个人中仅仅提到阿斯帕提奈,而不知道他在波斯的显赫地位。他的“阿斯帕提奈”在政变中受伤并从此退出政治舞台,很可能因伤重死去,其经历和大流士铭文中早死的阿尔杜马尼什相符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希罗多德不知道阿斯帕提奈的父名,但知道其子是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远征希腊的海军指挥官普雷克萨斯培。由于,波斯贵族的儿子经常获得和祖父一样的名字,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阿斯帕提奈的父亲叫普雷克萨斯培。在波斯首都波斯坡里斯出土的一件粘土封泥上的印文肯定了这一推测的正确,即阿斯帕提奈是普雷克萨斯培的儿子。

由此,我们知道了,被希罗多德误认为参加大流士七人帮的阿斯帕提奈虽然不是阴谋政变的七巨头之一,但同样是大流士极其信任和非常重要的大臣。尤其是在与大流士发动政变的七大贵族中的因塔弗雷奈因为闯宫殿杀卫兵而被大流士处死后,阿斯帕提奈就成为大流士最信任的两个波斯贵族之一,另一个为高巴如瓦,大流士的墓地岩刻像中,他(阿斯帕提奈)手持弓和战斧与手持长矛的政变七人帮中的高巴如瓦一起站在大流士的背后,铭文称其为

“(国王的)执弓官,手执大流士王的战斧”。这两个执弓、执矛高官的形象(比国王形象要小很多)也和国王(大流士)一起出现在贝希斯敦岩刻中。

正是由于阿斯帕提奈和七人帮中的高巴如瓦在波斯帝国中的地位仅次于国王大流士和太子,和希罗多德本人不懂波斯帝国的三种官方楔形文(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和民用的阿拉美亚字母文字,他只能不加核对地广泛使用在希腊人中流传的民间稗史。结果,往往是与真实史实有出入。

文化世界:解构还是建构 篇6

季:“解构主义”在我国学术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乃至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出现了类似西方的“解构”思潮。原初意义上的语义学的“解构”实际上已经被加以改造,从而直接等同于“破坏”、“摧毁”、“颠覆”,意味着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拒斥和否定。

郜: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和文化确实摆脱了僵化格局,渐渐呈现出松散性态势,这至少在理论上为多元学术取径,包括把西方某些思想家的“解构”策略运用于文化分析和文学批评提供了可能。但是,实际往往比理论更复杂。比如,要“解构”,先得问解什么“构”,或者,什么“构”非得用“解构”之法去解?这可不是光靠列举几条后工业后现代现象就可以对付过去的。像十几年来的“新时期文学”,也许确有某种统一的格局,某些因素对新的文学可能性甚至还有先天的压抑机制。所有这一切在所谓的“后新时期”都发生了巨变,一统局面突然不见了,后出的一些文学现象许多人都没有料到。或者可以说,“新时期”的某种“构”在“后新时期”自行瓦解了。但是,谁解的?是时下走俏的解构论者,还是他们引为同道的“先锋文学”、“后现代文学”?好像都不是。实际上,“新时期文学”自始至终就不是某个“构”可以囊括的。人们之所以觉得有一个“构”,多半因为某些非文学因素的笼罩。“解构”应该确实有值得一解之构,而不能只是虚构某些实际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但也并不值得去解的“构”,大肆操练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兵器。否则,“解构”恐怕要陷入无构可解的“无物之阵”,陷入虚无和比虚无更可悲的掩盖虚无制造虚无甚至玩弄虚无的境地。这是吃紧处,不得不一问再问。

张:解构主义在西方兴起是有内在的思想史理由的。但中国的“解构”思潮却重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多次发生过的一幕: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一个最新的西式武器来对付一切认为应该否定的东西。但这一次更缺乏内在的思想史和学理上的根据,带有更大的主观任意性。与西方解构思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里达辈要解的那个“构”不仅的确成其为“构”,而且根深蒂固(尽管他们对西方思想传统的解读或诊断在西方并未被广泛接受),但在中国现在已无“构”可解,任何传统都已是明日黄花。这样,解构在这里无边的扩张却恰恰暴露了中国式解构本身的空洞。

陈:如果拓展视野,从近代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或许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现在的中国实际并不存在类似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有待“解构”。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思想文化都处在持续的变动、即固有传统和西方冲击的双边互动之中。这一变动的基本情状就是传统的动摇、崩溃和西学的涌入。对传统的摈弃导致了固有文化根基的丧失,对西学浮光掠影则让国人的头脑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苏格拉底说:“变动时没有知识可言”,而文化理想的破败必使前此荫庇其下的人群在精神上骚动不已,它是从反面对文化建设的呼唤。然而对此问题的回应深刻显示了近代中国的根本性困境。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思想是在中西碰撞摩荡的框架中启动和发展的,所谓现代化问题是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代化即西方化是国人心照不宣的普遍观念,虽然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逐渐演化过程,但现代化或西方化主要侧重在器物这一最初引发冲动的层面,因而对三个层面往往缺乏清晰的区分意识。即使在“五四”时期,“民主”、“科学”也主要是用来作为解决中国具体现实问题的“器”而非“道”。发生在历史的现实冲动中的实用倾向打击了对文化建设的反省,从而忘记了庄子“无用”乃为“大用”的箴言。而从真正的西方经验来说,文化理想的建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立足这样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近现代一再提出各色建设方略,给出种种乌托邦承诺,却并没有一个持续的对文化理想、人文价值的关怀和建构。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这种关怀,而是说没有对这种关怀的持续重视。这个整体的态势也体现在相当部分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身上:在各种杂陈的思想观念中各据一隅,缺乏深入的学理探讨和虔敬的全身心认同,知识分子个人所执有的理想也处在不停的变动之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知识分子惊人的思想转变和跳跃,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不严肃的虚无态度的体现,正应了庄子说的“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试想以如此的担当者如何从事长期艰巨的文化建设工作?在这样的趋就之间,真正留存的不是可资发扬的思想文化资源,而是突现出来的一种基于意气的姿态。或激进或保守,都仅仅是一种姿态,其内涵却被掏空了。姿态类似于舞台上的一次性表演行为,局限于具体的情境,不断变换的姿态使固有的传统和引入的西学都成为表演的工具,根本不能导向文化的积累和建构。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后,只剩下舞台的空旷。应该反省的是,在姿态之外,真正该做些什么?

郜:今天我们也许能够看清楚,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一直隐伏着一个始终受到忽视的虚无主义过程。这当然不是指主观愿望的那种历史传统或其他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与怀疑主义,而是指由某种历史情境客观造成的虚无主义,学者深陷其中,如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不知虚无之为虚无,甚至那些一直高举虚无主义旗帜的人,也并不知道他自身所处的这个历史性和宿命性的虚无主义过程。这种虚无主义,就是价值之始终无由建立,意义之不断消失,传统之一坏再坏,学术信念、学术乐趣和学术应有的浪漫情感日渐稀薄。迤逦至今,便是时下所讨论的人文精神危机。危机其来有自,不是忽然发生的;一下子就找出克服危机的道路,当然也不切实际。如今要做的,首先只能是诚实地正视这种危机。现在且不说原本统一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的二分已经如何被当代学人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就姑且拿处于分离状态的思想和学术两端来说,向实践领域无限度开放的思想史固无思统可言,而始终被贬抑的学术史即使有统,也未能进入学者内在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一心向学的支撑。更不用说,百余年来学者思者在理论与实践之辨,在中与西、古与今之辨的滔滔洪流中始终没有他的锚地。总之,外在钳制和内在元气的自我损耗,不但不能使思想学术在这百余年里形成一个已经厚积而且板结僵化的“构”有待今日的解构论者去大解特解;学者和人文诸学科甚至连起码的学术规范、起码的价值认同和起码的思想可交流性都谈不上。纵观历史,我们其实一直处在自行解构和被他人强制解构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解构已使我们在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愈坠愈深,而我们通常用来对抗虚无主义的手段无非是更加激烈的虚无主义,或者是拿明显可疑的替代品来遮盖和粉饰这一虚无主义过程。

季:应当说,从八十年代以来所逐渐形成的“文化热”,其最初的出发点和倾向还是有着特定的文化建树意识的。但依据今天的视野来重新看待这一段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文化热”并没有真正为文化本身构筑起坚固的领地,以致今天烟消云散。当西方各种新思潮新理论被走马灯似地加以引进时,当各种新体系新观点被层出不穷地加以构造时,文化自身的意义却被淡忘,实质上被改写为功利主义的代码。此外,空前规模地引进西方新思潮新流派的局面,或许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潜意识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谈论西方新思潮新流派的结果,是自己成为这种新思潮新流派的权威阐释者,从而使自己占据某种文化霸权的地位。引进西人一定程度上竟是为了推出新人。表面上似乎是形成了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引进吸收并且相互对话的繁荣局面,但实质上,各种思潮流派仍然是在自说自话,真正的对话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难以形成。根本而言,“文化热”之所以会在转瞬间成为过眼烟云,关键在于文化自身仍然没有能够作为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真正分离的一个独立领域出现。

陈:这就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意识形态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并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内容充满意识形态的色彩,更意味着文化被意识形态化地加以使用了。文化不再是目的,而是工具,是手段,成为一连串的口号和姿态。口号和姿态只有感情的价值,而无理性的内涵。现代思想史上,胡适和蒋梦麟就曾直言不讳地提出,新思想是一种态度。杜亚泉当时就明确地指出,态度不是思想,思想不是态度,态度是感情,而思想是理智。这是一个合乎理性精神的正确结论。思想等同于态度,文化被意识形态化地加以使用,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思想和文化本身。

张:可见,无论是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来看,还是从我国的文化现状来看,真正有待“解”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逐渐形成的虚无主义。在不惜代价地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意识支配下,除了那个类似“天命”而实际仍较模糊的“现代化”概念外,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否定的,而且也确实不惜一切地一再否定。结果就是现在的为人行事没有任何原则和规范,只服从自己的本能冲动,所谓“跟着感觉走”是也。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近代以来士风日下,恰恰是与这种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成正比的。士风之破败无过于今日,而虚无主义之猖獗,也无过于今日。

一再消极地否定和批判,也造成了自己思想和文化立足点的缺乏,以致连说话都要借用他人的语言。走马灯般引进外来思想文化却不进行深入地理解,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时髦或赶上国际潮流来炫耀,则恰好说明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基点,即没有海德格尔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接受和理解。这样,我们看到在耳食之学与稗贩之学大行其道的同时,社会总体的思想能力和知识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面对当今的文化荒原和思想荒原,知识分子究竟应该作出怎样的回应?是仅仅满足于表达的快感,向自己虚构的敌人挑战,还是向自己挑战,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自己的文化责任和道德责任?近代以来否定与批判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建设的责任意识与肯定的道德勇气,结果,弥漫的虚无主义思潮造成了知识分子文化态度的轻率,无论对中国传统还是对西方传统,都缺乏真诚理解的兴趣,除非出于功利目的。如果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拆解的话,那么这种解构的目的恰恰是要肯定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文化建设不能单纯理解为回书斋做学问,而也是要在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重新肯定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郜:为此,有必要对当代学术中的“听”和“说”作出某种调整。以往,我们是只听不说,有耳无嘴,事实上是片面地听,被人揪住耳朵灌输,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听到。这十多年来,我们开口说话的机会渐渐多起来了,不知不觉又忽视了听。也许真正的听觉已经在以前只听不说的惨痛经历中给严重败坏了。果真如此,那才是最可怕的。八十年代起来的一辈人,首先面对的就是长期压抑的话语火山大爆发后留下的一片狼藉。他们一下子就被抛进声音的海洋,还没有弄清楚怎么一回事,就稀里糊涂跟着说起来,一说开去便不可收拾。听而不说固然可悲,说而不听甚至从来就没有好好听过,则更属虚妄。没有听就无法说,也不能说,说了徒增混乱,徒增蒙蔽。现在是说多了说累了需要静下来倾听的时候了。倾听什么?倾听被我们急切的说麻木的说为了说而说的说压抑太久遗忘太久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声音。听和说只有在人文主义自身的传统中才是可能的,才有意义,才是生产性的,才有趣有味。要进入这样的传统,更多的是要靠听以及听而然后说。既听且说,我们才有可能站在人文主义本位的立场谈论人文主义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反抗各种虚无主义的侵蚀,为思想文化培植稳靠的根基。

陈:对传统的把握和接受,从来都是通过诠释进行的。从学术中最为具体实在的部分来说,章太炎《汉学论》曾谈及黄侃关于读解“十三经”的意见:“余弟子黄侃尝校注疏四五周,亦言清儒说经虽精博,其根柢全在注疏,故无清人经说无害也,无注疏则群经皆不可读。”如果说这类学问是经由传统的阐释才能了解其对象,得以成立,那么思想本身就已构成一不断阐释的传统。思想的存在形式就是不断地为人所思。思想只有在思想传统中才是有生命力的,一个观念如若没有在思想传统中激起反响,它便趋于死亡。儒、道是一传统的存在,柏拉图、康德也不断为人诠释。身处思想传统之中,思想才是可能的。即使是激进的批判者,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在传统之中展开工作的,尼采《悲剧的诞生》对古希腊文化精神的阐释,福柯对现代知识谱系的分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读解等,莫不如是。确立传统意识,是现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规范之一。空所依傍往往是狂妄的表现而不是天才的证明,真正的大师无不是渊综百流的。近现代中国有很好的机会面对人类全部的宝贵思想传统,可以说,近代以下最好的学术传统就是中西古今的融合。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就说过:“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必以如是之胸襟方能延续传统,拓展新知,守先待后,承上启下。

季:回顾当代西方学术思想被引进到我国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建设的任务显得尤其紧迫。历史发展到今天,对西方学术思想所持的那种由来已久的排斥和戒备心理已经被证明为虚妄,从而使我们自身视野的拓展获得了全新的可能。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可能。要真正实现西方学术思想的所谓“创造性转化”,需要我们作出两方面的调整——这实质上也就是向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提出了双重的要求。把握和接受西方学术思想,要求我们以“对话”的态度对之作出“同情的理解”,真正的“对话”态度不会臣服于强制性的教训和灌输,或者只是机械性地模仿和搬运;真正的“对话”是在共同的论题引导下所作出的“意趣相投”的理解,这种“对话”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站在自身的坚定立场上进行领受和理解活动;那种认定西方就是好的、新的就是好的的消极心态,只会遮蔽我们自身原有的视野,从而难以实现真正的“视野溶合”。

张:当然,文化建设在相当意义上首先是自由思想的培养和建设。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还是西方的传统,没有健全的头脑和思想都无法将它们从外我之物变为在我之物。这就特别要提倡理性的精神。从胡适、蒋梦麟这样的人都不知道区别思想和态度来看,即使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理性思维的习惯也还是很薄弱的。冯友兰在三十年代就看到这一点,认为中国最缺乏理性主义的训练,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张东荪也一再告诫人们,民主是讲理(性)的人的制度,民主是启发人类理性的制度。他认为文明能否跳出呆板的窠臼与固滞的状态而入自己进步之境,全视理性能否抬头而定。回顾近代思想文化史,激情的呐喊与独断的宣传屡见不鲜,却少有清明理性的声音。这对于中国现代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暂且不论,独立思想能力的日趋萎缩却是一个人所共见的事实。因此,在提倡为学术而学术或为知识而知识,提倡学术纪律和学术规范的同时,也应该提倡理性的精神。没有理性精神,不可能为真理而真理,也不可能遵守学术纪律和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正如康德早已指出的那样,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才是自由思想的可靠保证。若无自由思想,真正的学术只是一句空话。

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区 篇7

居住建筑是澳门近代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遍布澳门各地。居住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发展之迅速、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代社会发展与构成的多元性。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方面, 中葡居住建筑亦呈现出不同特点, 尤其是在大型豪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圣珊泽宫 (图3)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礼宾府, 原为澳门总督官邸, 又称圣珊泽宫, 建于1846年, 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圣珊泽马路。圣珊泽为葡语译音, 原意为洗衣妇水塘, 由此可见当时建筑所处的环境。圣珊泽宫是一幢极富葡萄牙古典建筑色彩的两层高级别墅式建筑, 对称布局, 外墙为红色粉刷, 窗框及墙面装饰线条采用白色粉刷, 红白相间使整个建筑显得干净典雅。建筑外围有面积颇大的花园, 优雅美丽。这座建筑物最初的业主是贝纳迪诺, 后转售给赫伯特, 1923年由澳门政府收购, 曾用做博物馆, 1937年巴波沙任总督时确定为澳督的官邸。1999年澳门回归后, 该建筑主要为接待贵宾之甲。

2. 郑家大屋 (图4)

原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 (1842--1922) 的祖屋。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经商, 31岁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后对当时社会积弊深恶痛绝, 著《盛世危言》一书,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巨大影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约建于1881年, 位于澳门半岛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建筑占地约4000m2, 纵深达120多米, 是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主要由两组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坡屋顶, 多为两层, 辅房多为一层, 均为硬山建筑, 有的还做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建筑外围高墙, 主入口向东, 有高大门楼。由于地形所限, 建筑并非正南北向, 虽为纵深布局, 并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而是错置为两组, 按其与主入口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组群, 两者通过角部咬接。前面组群采用中国合院形式, 周围分别围有门楼、倒座、正房和附属用房等。中间为长条形开敞庭院, 上铺石板主要用于通行, 右侧遍植花木, 为住宅花园。后面组群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布置有两层正房, 室内空间高大, 屋顶采用传统中式木屋架, 但支撑屋架的柱子却是带线脚的西式方柱, 根据其规模和室内布局可知是本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 但在装饰与细部处理上都是中、西混合手法,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郑家大屋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中西混合式住宅, 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3. 福隆新街民居 (图5)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是澳门传统民居风格的代表。整条街现有民居50幢左右, 下层为商店, 上层住家, 每幢建筑面阔为3—5m, 进深9m左右, 地上二层, 平面为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60—90m2, 室内装饰简单。立面总高约8.6m, 双坡硬山顶, 墀头略有装饰, 白色墙面, 红油漆门窗是其特点。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型, 木楼板, 木屋架, 瓦屋顶, 地域特色明显, 红色的门窗给人印象深刻, 建筑特点突出, 目前已成为澳门旅游景点之一。

●近代行政建筑

澳门自开埠以后, 葡人蜂拥而至, 人口日众, 在这种情况下, 明清两朝对澳门重视的程度日渐加强, 对葡人进行防范约束, 曾出现一些颇有特色的中式行政建筑, 如朝廷召见澳葡官员的议事亭、粤海关澳门官部行台。但随着中国对澳门管制权的旁落, 这些中式行政建筑逐渐被拆毁, 目前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葡式行政建筑, 比较典型的为市政厅大楼与澳督府。

1. 市政厅大楼 (图6)

现为澳门民政总署所在地, 位于澳门半岛新马路。1783年, 澳葡议事会向中国购买了该地段, 并于1784年建成大楼。大楼由圣约瑟 (Patricio de S.Jose’) 神父设计。高两层, 地基采用麻石, 其他部分用砖石和石灰砌筑。1874年大楼遭到台风的破坏, 1876年重修, 主要变化在建筑的立面上。1940年再次加以维修, 保留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时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立面为古典式, 二层, 横向分为三部分, 中轴对称, 中部三开间, 两侧各四开间。门厅内墙裙上贴有南欧风格的装饰瓷砖, 墙壁上方嵌着载有历史事件的石刻, 它们原来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点, 后被集中在该建筑的门厅内。沿门厅向前, 拾级而上, 穿过拱形门洞是一方小小的天井, 天井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中间, 即门厅的上部为会议室, 原为议员们开会和总督上任、卸任或其他重大事件演讲之用。沿天井继续向前行进, 再穿过一拱形门洞就到了市政厅后的花园。花园中央的铺底图案原为地球形状, 上面标有根据《托得西拉斯条约》确定的分割线, 根据这一条约, 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瓜分全球, 最后在日本会合。此外, 花园中还立有两尊人物胸像, 其中一位为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

2. 澳督府 (图7)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建于1849年, 位于澳门半岛南湾大马路中段。建筑师为若瑟·多马斯·阿基奴。该建筑初期只是一座私人豪宅, 原为余加利子爵的私人产业, 后家族衰败, 产业拍卖, 1881年被政府投标购置, 遂成为澳督府, 后一直作为澳门的政治中心。建筑充满南欧特色, 占地面积达4645m2, 建筑前后有庭院, 侧面有花园, 堪称当年澳门首屈一指的大型豪宅。该建筑立面为葡萄牙古典式, 高两层, 正面朝向南湾海面, 对称布局, 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为粉红色粉刷, 下为花岗岩墙基, 山花、檐口等重点装饰部分为白色线脚, 角部有隅石, 入口处有门廊。二层回廊通畅, 左右两翼做成露台, 减轻了建筑的沉重感,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廊柱、隅石均为花岗石造。花园平面考虑到后高前低的地势, 正中布置花架, 两旁对称布置水池和草地, 增加纵深感。建筑室内现已按现代要求进行了改造, 分别布置有中式风格和葡式风格二类。澳督府在回归前一直是澳门的政治中心, 回归后, 它仍然是澳门有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澳门近代的公共建筑是随着澳门的开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色尤为鲜明, 类型丰富, 是远东一带的先驱。这些新式的公共建筑不仅为澳门社会带来了生机, 而且也成为西方新建筑文化最初传入中国地区的标志。例如仁慈堂、圣拉法艾尔医院、岗顶剧院、摩尔人兵营等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1. 仁慈堂 (图8)

仁慈堂是澳门最早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历史悠久, 由葡国王后莲娜 (D.Leonor) 于1491年8月15日创办, 为葡人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慈善机构之一, 原名“神甫慈善会”。

由于历史悠久, 加之政府协助以及大量私人捐赠, 仁慈堂物业很多, 遍布澳门各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慈堂大楼, 它是澳门最美的西方古典建筑之一。仁慈堂底层原有一座美丽的小教堂, 后面还有弃婴收容院, 楼上还有档案室和博物馆。目前仁慈堂底层功能已有所改变, 育婴院也不复存在, 只是楼上的档案室与博物馆依旧开放。现在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 始建于18世纪, 后于1905年重建, 是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 宽22m, 三角山花高16m。除花岗石基座外, 整个建筑均粉刷成白色。正立面为古典风格的券柱式构图, 中轴对称, 共七开间。三角形山花内有浅浮雕装饰图案, 色彩鲜明。立面柱子成对布置, 柱身上还装饰有束结, 颇有创新之意。柱子均立于基座之上。二层游廊栏板和顶层女儿墙做成镂空状, 加上立面线条丰富, 整座建筑显得很精致。

2. 岗顶剧院 (图9)

又称马蛟戏院, 葡文名为伯多禄五世剧院, 建于1860年, 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 是澳门最著名的新式剧院。19世纪中叶, 欧洲热衷于豪华剧院的建造, 效仿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院是当时的风尚。澳葡也追随这种时尚, 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 用以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的功绩, 并以该国王之名命名, 故称伯多禄五世剧院, 后来又改称为马蛟戏院, 俗称岗顶剧院。剧院建筑造型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 主体一层, 外墙为绿色粉刷, 饰有白色线脚。剧院正面为面宽15.7m的门廊, 上有三角形山花。门廊共三开间, 券洞宽约3m, 8根爱奥尼倚柱成对布置, 下有基座, 柱高约6m。山花及柱子较为简洁, 立面看起来雄伟庄重。檐部下面的主入口上写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 即伯多禄五世剧院的意思。侧立面九开间, 为连续券形窗, 每窗宽2.45m, 落地, 整齐而有韵律。屋顶为红色两坡瓦屋顶, 屋脊高12m, 屋檐高7.5m。平面为长方形, 长41.5m, 宽22m, 纵向布局。从入口门廊进入前厅, 然后是圆形观众席, 再后是舞台, 两侧有化妆间。观众席两侧是可供休息的空间, 左面布置有酒吧及餐厅, 右面为长廊, 设有直达楼座的楼梯。二楼观众席为月牙形, 依靠楼下10根排列成弧形的柱子支撑着。岗顶剧院是葡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昔日澳葡凡有庆典活动, 皆在此举行。

3. 摩尔人兵营 (图10)

现为港务局大楼, 位于澳门半岛妈阁斜巷, 由意大利建筑师卡苏索 (Cassuto) 设计, 1874年建成, 当时作为1873年到澳门的印度籍军人的营地。据记载, 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 建筑建成后不久, 澳门遭遇台风, 建筑被毁, 此后大修, 成为今天的样子。建筑位于西望洋山西南麓, 多为一层, 仅中部为二层高达6m多。建筑长67.5m, 宽37m, 建在花岗岩筑成的高台上。除东面背靠西望洋山外, 建筑其他三面均有宽达4m的回廊环绕。回廊转角处高起, 打破周边回廊单调的水平感。券廊在正立面开有19个具有印度色彩的尖拱券, 各拱券之间的上部以三叶饰点缀, 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的雉堞式排列的尖形装饰, 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通体粉刷成黄色, 饰以白色花纹, 与粗糙的花岗岩台基在色彩、质感上形成强烈对比。1905年该建筑被改为澳门港务局所在地, 除外观保持原样外, 室内大部分已被改造。

4. 东望洋山灯塔 (图11-1, 11-2)

随着海上运输的频繁, 在澳门海域与港口的夜间日益需要有导航的灯塔, 澳门东望洋山灯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灯塔建于1864年, 位于东望洋山的顶部, 外观为三层, 圆柱形, 高约13.5m, 外观顶部为红色筒瓦屋面。灯塔上部有二层瞭望塔, 底部直径约7m, 顶层收进, 直径约2m。灯塔主体为砖筒结构, 目前仍在夜间使用。该灯塔是中国及远东沿海最早的灯塔,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也是澳门城市的重要标志。

●近代军事建筑

澳门位于南海的边陲, 由于周围小岛在明清时期常有海盗出没, 以及后来西方海上殖民势力的进犯, 使得葡澳当局不得不考虑防御设施, 因此, 澳门各处遍布的大小炮台便形成为其在近代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类型。今天这些炮台遗迹仍历历可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位于今天澳门市区中心的大炮台 (图12) 。

大炮台在大三巴牌坊的右侧,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 它在整个澳门近代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保护者的象征, 还是缅怀昔日政治军事权力职能的纪念碑。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 始建于1617年, 至1626年建成,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大炮台山顶, 高踞澳门市中心。1623年, 首任澳督意识到炮台的战略价值, 遂从耶稣会会士手中抢夺过来, 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坚固的堡垒, 炮台从此成为澳督官邸。随着总督权力的增加, 炮台相应成为澳门军事政治权力的中心, 从1623年至19世纪中叶, 历任总督均在此举行就职仪式。同时, 大炮台也是澳门对外联系、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大炮台向来是军营所在地, 驻军经常更换, 并利用这里作为驻防地及军需品仓库等。1965年, 大炮台用做军营的历史告终, 同年, 澳门气象台迁至该处, 旧军营被拆除, 1995年气象台迁出, 大炮台被同时改造设计成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占地面积约10000㎡, 呈四边形, 上面有一个广场, 每边为一百步。四角各形成尖形的小平台。在大平台四角以及平台东、西、南三边放置数门大炮, 由于北面正对中国内地, 所以当时没有建立堞墙。平台南侧放着一口铜钟, 应该是作为当年发生战争报警之用。作为重要的防御中心, 大炮台经过了数次修葺。今日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 绿色如茵, 古树参天, 巨型钢炮, 雄踞四周。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 可俯瞰全澳景色, 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妈阁庙 (图13)

澳门是妈祖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 现存八座妈祖庙, 其中妈祖庙几乎就是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阁庙是闽人最早的建筑, 远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说当葡萄牙人首次驶进澳门海域时, 看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 问坐在妈祖庙前面的当地人, 此处是何地?答曰:妈阁。于是, 葡萄牙人就把澳门称为“Macau”。

根据历史记载, 广东香山县在宋代就有福建的移民, 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和莆田郑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正是他们成为妈祖信仰的积极传播者。澳门当时作为香山县辖区, 尤其妈祖又是海上保护神, 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澳门最著名的妈祖庙位于澳门丰富西南部的妈阁街上, 背山面海, 依崖构筑。妈阁庙正名妈祖阁, 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和四个独立的大殿 (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和正觉禅林) 组成。四个大殿分别建于四个平台之中。建筑群四周建有围墙。该组建筑始建于明代, 后历经重修, 现状大体上保持着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入口的一组建筑包括庙门、牌坊和正殿, 均用花岗岩建造。神龛是一个天然石窟, 只稍加整饬, 围以石壁石柱, 加盖翠檐翠脊, 宛如一座琼宫玉宇。大门之上楷体镏金:“妈祖阁”, 两旁楹联为“德周化宇, 泽润生民”。进庙门, 入牌坊便是一座小型正殿, 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为澳门闽藉商人所建, 1629年经历一次大修。现石殿门楣上刻字记载“明万历乙巳年, 德字街商建”以及“崇祯己巳年, 怀德二街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天妃娘娘妈祖的塑像。

在正殿后面的半山腰上是弘仁殿, 只有3㎡大小。它以山上的岩石作后墙, 以花岗石作屋顶及墙身, 殿内供奉天后, 两侧墙体的内壁上刻有天后的侍女及魔将浮雕。石质屋顶上也以绿色琉璃瓦和起翘的屋脊作装饰。

观音殿, 位于妈阁庙建筑群的最高处, 供奉观音, 采用砖石砌筑, 建筑造型为硬山式屋顶。入口门廊由两长方形柱子支撑, 一对石狮镇守左右。前廊两侧采用西式手法, 上部发拱券, 券中有拱心石, 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建造年代在民国期间。

在入口轴线的右侧为“正觉禅林”, 是由供奉天后的神殿及禅院组成。天后的神殿在前, 里面供奉着妈祖神像。对面有一个内院, 正对院墙有一个大圆洞, 仅为观望之用。在圆洞外墙之上题有“万派朝宗”, 两旁楹联为“春风静, 秋水明, 贡士波臣, 知中国有圣人, 伊母也力。海日红, 江天碧, 楼船凫艘, 涉大川如平地, 唯德之林。”神殿之门旁启, 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天后神殿之后是观音殿, 这种将妈祖与观音混合崇拜一直是澳门的地方特色。在澳门人看来, 这种混合崇拜并不矛盾, 更无所谓冲突。虽然观音来源于陆地, 妈祖来源于大海,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 妈祖是“海上观音”, 不仅没有心理障碍, 而且还使看似不同的两种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后神殿与禅院观音殿均为硬山式屋顶, 两边侧墙顶部为“锅耳”山墙, 外墙面涂鲜艳的红色粉刷, 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内院外的正立面, 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分, 中间高两侧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 上有屋檐及翘起的屋脊。“正觉禅林”由于在1988年遭受火灾被毁, 后按原样进行了重建。

妈祖庙终年香烟缭绕, 来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澳门的天主教堂

1565年在澳门出现了天主教第一所耶稣会会院, 耶稣会士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传教。最初澳门的天主教会隶属于马六甲教区, 1576年1月23日澳门主教区成立, 管辖日本、中国内地和越南等地的教务。天主教在澳门得到确立之后, 先后建立了修院、教堂、学校、医院、仁慈堂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 使教务得到了不断拓展, 尤其是设立了华人教区使华人教徒迅速增加。1988年林家骏出任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 使澳门天主教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澳门天主教的教务很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澳门的行政分区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区来划分的。每一区有一座教区中心教堂, 如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圣安多尼堂区等等。在众多的天主教堂中, 最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三巴牌坊、圣若瑟修院圣堂、玫瑰堂。

1. 大三巴牌坊 (图14)

位于大炮台山麓的大三巴牌坊, 是原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堂创建于1580年, 重建于1602-1637年, 亦名圣母升天教堂, 1835年毁于大火, 其仅存的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 是目前澳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堂坐北朝南, 前有宽20m的68级石阶。牌坊的正立面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同时, 还吸收了一些澳门本地的装饰图案, 并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进行建造。圣保禄教堂的设计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 他是一位数学家, 为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 由数学家设计教堂往往是欧洲教会的传统习惯。教堂从1602年动工到1637年主体竣工, 历时35年, 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都由嘉惠劳神父监督主持。

教堂正立面采用米黄色花岗岩砌筑, 共五层, 高24m, 宽23m。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 有三座大门, 采用长方形门洞, 中央的正门略大, 采用2-3-3-2的爱奥尼柱式布置进行分隔。正门上方有门楣, 上有Mater Dei (天主之母) 字样, 两侧的两座门上雕有IHS, 这是天主教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采用2-3-3-2的科林新柱式进行分隔, 形成了三个券洞和四个立着耶稣会圣徒的神龛。正中的左边是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的雕像, 相对称的另一边是东方传教使徒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 靠左边的石龛供奉着弗朗西丝科·德·波尔吉亚的雕像, 右边则是路易斯·龚萨加的雕像。位于正中央的相互对称的科林新柱式之间的嵌板上刻有棕榈树的浅浮雕。

第三层采用3-3的复合柱式, 两侧各采用两根上有圆球的方尖碑形柱将下层的柱子延伸上来。正中为一圣龛, 内有升天圣母, 周围环以一圈菊花图案, 表现了日本工匠对菊花圣洁的崇敬。石龛旁边有嵌板, 上面刻着天使形象的浮雕。柱间的嵌板上也刻有浮雕, 左边是一个生命之泉, 右边则为一颗柏树。两端的嵌板上分别为帆船和“圣母踏龙头”浮雕。第三层的两个尽端各有一个狮子雕刻, 骑在正面的墙体之上, 是东方装饰在这一层的显著体现。同时。第三层两端的缩小墙面上则有大片涡卷来连接。左侧的涡卷中有魔鬼的形象, 还有一个女性的胴体, 一支对准心形物的箭。由上而下刻有一条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 右边的涡卷内是一躯死神的浮雕, 上面刻着中文字——“念死者无罪”。

第四层采用四根复合式柱, 其基座简单、无装饰。中央为一圣龛, 内为耶稣的圣像。柱间的嵌板上刻着两位天使, 左边的天使捧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右边的天使则捧着打耶稣的木樁。

第五层为一三角形的山花, 最高处竖立着一个十字架, 山花的正中为一只鸽子, 周围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辰, 代表由天主所创造的宇宙。

大三巴牌坊正面墙体的构图显示了一种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 圣若瑟修院圣堂 (图15-1、15-2、15-3)

对教堂与历史性建筑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 这座教堂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它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一座附属于修道院的小教堂,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隐蔽的三巴仔横街上。它曾经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最早来华传教培训的基地, 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教堂于1758年落成, 建在一处高台上, 门前有几十级石板阶梯, 气势雄伟。1953年与1999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在第二次大修时因发现中央穹顶开裂, 故将原砖石穹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式仍依照旧制。

圣若瑟修院圣堂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称著。立面以米黄色粉面为主, 线脚都为白色。教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设有塔楼, 内置铜钟, 塔楼的屋顶为紫红色琉璃瓦顶, 高19m。底部中央入口为厚重的暗红色大门, 其上方为断裂的曲线形山花门楣, 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立面上柱式繁多, 柱头和檐部均有多重装饰线脚, 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中央顶部山花呈不规则的曲线形式, 其中部饰有曲线形浮雕图案, 中央镶有IHS的耶稣会标志。

教堂室内是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布局, 纵轴长22m, 横轴长13m。中央穹顶下部采用帆拱结构, 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仅存的带有帆拱结构的巴洛克建筑实例。

主祭坛是献给圣若瑟的。祭坛两边各有两根金叶缠绕的麻花柱, 其柱头为复合式, 金碧辉煌, 非常壮观, 柱头上以断裂的山花形式作为结束, 这些都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典型手法, 也是认识巴洛克风格的生动教材。

3.玫瑰堂 (图16)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化 篇8

从上表数据来看, 虽然高考涉及的内容相对有限, 但是本专题也是近现代世界史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1.从题型上看, 近两年高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是以材料型选择题出现。虽然考查的是世界科技、文学和艺术, 但是也并非只是考查记忆能力, 考生必须理解材料才能作答。

2.从考点上看, 2014 年考点全面铺开, 2015年主要考点覆盖也比较均衡。考生在复习时不能掉以轻心, 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3.从考查方式上看, 近两年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难度不大;注重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引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考查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针对上述考查特点, 2016年高考备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横向把握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蒸汽时代, 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积极对外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但中国仍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时代;政治上欧美国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浪潮。

2.列表比较。近代科技发展可以从科技和著名科学家两个方面列表比较。其中, 科学的进步可以从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电磁学的理论方面把握, 而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又表现在动力、交通、通信、机械、化工等方面。著名科学家可以从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及其主要贡献方面比较。对于文学、美术、音乐, 可以从其出现的背景、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等方面比较。

3.对于近现代科技, 要弄清三组关系。一是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力学。前者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后者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二是科技与思想文化。人类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 离不开文化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同时, 科技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三是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者只是否定了前者的绝对时空观, 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对于世界文学艺术, 要突出三个“重点”、厘清两条“线索”、树立一种“精神”。

(1) 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和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 三是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影响。

(2) 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 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 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 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产生了影视艺术,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入室探宝, 给人以美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22题) 16、17世纪, 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 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 “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进化论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期, 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内容, 产生时间是17世纪, 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 C、D两项错误。

变式练习 “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 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牛顿力学。牛顿在伽利略对物质运动的研究基础上, 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起了牛顿力学体系, 是物理学的一次综合, 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示例2 (2014年天津卷文综历史第5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 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 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 强者生存了下来, 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解析】斯宾塞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而不是简单的借鉴, A、B两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公然将以强欺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 应当否定, C项错误, D项正确。

变式练习彭新武在 《造物的谱系》中声明, “那个时代感到已经不再需要上帝, 不再需要将上帝当成解释万事万物的第一因, 而是认为, 全部的生命奥秘都能够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该思想最有可能出现在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天体运行论》

C.《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D.《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答案】D

【解析】题干涉及生物学, A项属于物理学, 错误;B项属于天文学, 错误;C项属于物理学, 错误;D项属于生物学, 正确。

示例3 (2015年广东卷文综第21题) 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 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 不再有平民, 不再有元老”, 可知作者对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从材料“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 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其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 A项正确。

变式练习 “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 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中领受灵感”, 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 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答案】B

【解析】材料所示的创作风格应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A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就是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B项正确;反映“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的作品应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 不是批判现实主义, D项错误。

【重点突破】

一、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二、进化论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及现代信息技术

四、文学的主要成就

五、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六、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七、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位科学家被誉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其成果可以解释的现象是

A.行星与恒星运行的规律

B.弹簧弹力的大小

C.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它挑战了上帝创造世界说、世界的不变性和神的威力, 让人类得以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审视自身的处境。”材料中的“它”是指

A.“九十五条论纲”B.《人权宣言》

C.《物种起源》D.《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对《物种起源》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 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

A.进化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B.马克思继承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C.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某种根据

D.进化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4.爱因斯坦评述一位科学家时说:“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 从这个基础出发, 他用数学的思维, 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在此, 爱因斯坦评价的是

A.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B.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C.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

D.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

5.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虽然对量子理论的思索比相对论多得多, 但是晚年仍坦然承认, “整整50年有意识的思考还没有使我更接近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费曼同样对此困惑不已, 甚至断言“没有人理解量子理论”。这说明量子理论

A.具有非科学性

B.存有高深性与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C.是科学家的想象

D.无法被普通人理解

6.16世纪, 英国思想家莫尔为人类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Utopia” (乌托邦) , 而20世纪中期以来, 科学技术正推动我们实现一个“E-topia” (E-托邦) 。下列对“E-托邦”的认识, 不正确的是

A.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

B.20 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促进其产生

C.推动社会发展, 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7.“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诗坛上, 他手握如椽之笔, 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 他又是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他”是

A.拜伦B.雪莱

C.海涅D.雨果

8.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①《巴黎圣母院》 ②《格尔尼卡》 ③《安娜·卡列尼娜》 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9.他们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 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时间的某一瞬间的捕捉, 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下面符合这一特征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

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10.“明度也有几乎难以觉察的变化, 甚至产生了在表面和深度之间的运动。画面的颜料质感, 由线结构的尖锐几何形聚成各种倾斜、带角度的平面来控制和支配。直线条和斛平面, 都用来暗示那种微妙然而强烈可见的人物和静物的位置变换。”此语评述的画家

A.以米勒、列宾、罗丹等人为代表

B.作品体现出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特征

C.强调色彩的作用, 画面丰富多彩, 辉煌瑰丽

D.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向日葵》等

11.右图是毕加索的画作 《戴折叠式大礼帽的男子》。2013年12月,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抽奖活动中, 美国青年杰弗里 · 戈纳诺凭一张138 美元的抽奖券抽中了这幅价值100万美元的画作。这一美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是

A.印象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2.“莫扎特是天之骄子, 从天而降;贝多芬则是大地之子, 升入苍穹。”有学者当年曾写道, 贝多芬对我的震动“几乎和莎士比亚曾使我受到过的震动一样大”。贝多芬高耸入云的身躯, 覆盖了一个世纪, 也覆盖了莫扎特。材料中“覆盖了莫扎特”的是

A.人道主义B.人文主义

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 每小题26分, 共52分)

13. (2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开始, 一些最卓越的学者一反唯古代学者是从的风气, 将观察和实验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基础。而到17世纪, 人们已经能够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以量化, 把已知的科学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西方深入人心,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 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如理论与实验、科学与技术、学科之间、学派之间、学术交流、思想与方法等的相互作用, 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三 (20世纪) 20年代末期,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挽救它们的命运, 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垄断资本集团努力开发新产品, 抢占国内外市场。为此, 它们不惜大量投资, 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国政府积极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和规划, 加强对科技事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开始从实验室向社会化的大科学过渡。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集中以及各垄断集团的联合, 则促进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 使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能力日益增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后, 为了建设经济和巩固国防, 发挥了计划经济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优势, 由国家集中管理科学技术事业, 推动了与重工业及国防工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当代科学技术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原因。 (10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20世纪末期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3) 根据以上材料, 谈谈你对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认识。 (6分)

14. (26 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影视艺术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影视艺术在人类业余生活中占的比重过大, 几乎垄断了大众精神生活;影视艺术使许多少年儿童都过早地了解了许多本不属于他们所处年龄该了解的东西, 不可避免地使童真、童趣大打折扣, 内心世界也染上了许多杂质;影视思维的平面性不断消磨着人类的想象力、智力, 破坏了人类的阅读思维, 让人类懒于思索, 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有些影视节目宣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渲染灯红酒绿、暴力、色情等内容, 凸显个体享受, 传播不良信息, 误导了观众。

———《浅谈影视艺术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流行的“权谋文化”诱发了道德观念的改变。近几年, 以电视上热播的 《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日落紫禁城》《孝庄秘史》《至尊红颜》《金枝欲孽》,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为代表的“权谋文化”作品, 过多传授权谋、权术之道, 以此制造看点吸引观众, 将斗争、篡夺、猜疑、嫁祸、收买等种种权谋手段无一遗漏地展现给观众, 以达到所谓超高收视率的目的, 以吸纳更多的广告费用为宗旨。王蒙和魏明伦在政协会议上, 对宣扬“权谋文化”、刻意吹捧专制帝王的所谓“正剧”进行了猛烈抨击。

———《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社会负面影响》

(1)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概括影视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 (16分)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影视文化。 (10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时间判断,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牛顿,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解释行星与恒星运行的规律。

2.C 【解析】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 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进化而来的, C项正确。

3.C 【解析】据材料中的《物种起源》“可以作为我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可选出答案。

4.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 “第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用数学的思维”并联系所学知识, 可知这与以实验为基础, 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相符, B项正确。

5.B 【解析】据材料中爱因斯坦、费曼对量子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可选出答案。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E-托邦”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 它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定程度上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造成了障碍, D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拜伦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又参加过希腊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A项正确。

8.D 【解析】《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D项正确。

9.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可知其为印象画派。C项是印象派的代表作。

10.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 B项正确。米勒、列宾是现实主义画家, 罗丹是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C项为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D项画作分别是印象画派莫奈、凡高的作品, 排除A、C、D三项。

11.D 【解析】观察图片信息, 可知毕加索的这幅画作采用了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 这符合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D项正确。

12.D 【解析】贝多芬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 材料强调贝多芬对“我”的震动和莎士比亚一样大, 莎士比亚时代的主流思想是人文主义, 贝多芬时代是启蒙思想, 据此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

13. (26分) (1) 对古代学者观点进行验证, 将观察和实验法引入科学研究, 促进科学问题的量化和数学化;资产阶级思想深入人心,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自身规律相互作用;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 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欧洲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10分)

(2)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垄断集团加大投资和研究力度;苏联计划经济对科技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二战对科技起了催化作用, 受战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 (10分)

(3) 科技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必须有较稳定的政治环境;必须有国家正确政策的支持;必须有良好的科技发展体制。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14. (26分) (1) 负面影响:在人们业余生活中所占比重大, 垄断民众的精神生活;语言图像的直接性导致人们的想象力下降;一些节目价值取向误导观众;暴力色情等作品腐蚀青少年, 影响他们的健康。 (8分)

正面影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进知识, 服务大众;影视广告促进经济发展、拉动消费;促进艺术鉴赏等。 (8分)

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传播中的定位 篇9

实施世界文化传播的主体———外语教师, 因其独特的身份,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外语教师首先是浸润在民族文化中的, 同时又对异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 担当着教育中直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异域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师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如果定位得当, 将有助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如果定位不当, 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教学不能架设起沟通中西文化之间的“桥”, 而堆砌起阻碍民族文化交流的“墙”。

除认清世界文化传播的目标外, 教学过程中, 外语教师必须有一种客观的、正确的民族文化态度。外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各文化现象出现差异的客观原因, 在作相关介绍时必须注意措辞, 保持自身语气态度的客观性, 正确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判断, 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草率下结论, 更不能剥夺学生客观判断的权利。

我们常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被描述:在人际关系中, 美国文化强调积极主动, 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追求和谐的被动接受;美国文化以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为特点, 强调变化和发展, 而中国文化则以封闭眼光看世界为特点, 珍视稳定、和谐。被动与封闭的措辞就已将中国文化置于一种劣势文化的范畴。如果外语教师也采用这种语调, 必然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持消极的否定态度。其实, 上述差异就像西方绘画和中国画的差别, 前者强调具体场景, 重形似;后者强调意境, 重神似。虽风格迥异, 但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艺术瑰宝。美国文化着眼未来, 中国文化珍惜过去;美国文化强调横向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纵向人际关系;美国文化尊重个性,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责任感。不能因为与西方不同, 就贬低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历史的借鉴意义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而竞争和合作, 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元素, 中西各强调一种而已。

这种民族文化的再定位也需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呼声频频, 似乎忽略了中国的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很多方面意义深远, 重视基础知识, 操练性、记忆性强。许多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在《论语》中就早有提及, 只是中国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一些极具情境性的“启发、暗示、点悟”, 讲究“点到即止、不求说破”, 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后人需细细寻找。西方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他们基础知识教育缺失凸显出的问题和缺陷, 但西方教育思想之不同, 在于常把内在关联组成思想体系, 并表达出来, 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质疑, 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观点。

在实际的世界文化传播中, 对本民族的文化提及甚少, 或仅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比目的语文化的参照系。而在对比的过程中, 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特殊地位和英语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优先地位, 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尤其是英美) 所代表的西方发达物质文化的强烈冲击, 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顺从, 在学生中培养西方强势文化的优越感, 进而促成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及错位。

首先, 世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 我们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 更不应是一方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在中国人力图学习地道的外语、学习异域文化的同时, 对方也在捕捉、模仿中国人的一些语言思维习惯, 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近年来, 特别是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汉语热”、“中国热”在世界各地迅速掀起。2005年10月,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2007年我国在世界各国知名大学建立的近150所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招生状况非常好, 就是其中的表现。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文化人格的人才, 使其以理解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内涵, 以客观的眼光审视所接受的异域文化信息, 而绝不应使教育对象越来越外国化。

其次, 我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不能脱离我国教育的总目标, 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身份。我国外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不是对外输送人才, 我们的教育投入也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培养出的英语很好、专业精通的高层人才, 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对祖国与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乃至信念动摇, 一旦面对他国丰富的物质文明, 就可能担当不起中华民族跃升的重任。外语教育工作者不应过于看重外语的工具性, 应注重外语教育所蕴涵的人文性和教育性, 应将外语教育置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框架之中, 使学习者在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最大限度地受益。

这样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中就有了正确的定位。传播世界文化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和文化使者, 能在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既增进双方了解, 又有利于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在向学生介绍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 必须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尊严, 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在拿来域外文化先进部分的同时, 也主动向域外送去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99页。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采风 篇10

为何这一座仅3.8平方公里的小镇却受到了国际社会如此广泛的重视,这与它本身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无法割裂的,于古,它是地方区域文化生活和建设的重要记录载体,体现着当时少数民族居民生活形态中最真实的一面;于今,它是旅游商业发展的重镇,是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得以继续维持生活和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经济来源。纳西族特有的宗教有千百年的历史,它独特的象形文字和经文古籍记录着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东巴文化”甚至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经典类型,是学术界探索连接人类生活史上某些断代空间的纽带,仅此而言,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就不容忽视。

坐落在滇西北高原、海拔2400米的丽江古城,作为商业开发的旅游重镇,每年也在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以纳西族、白族、藏族为主的民居建筑是丽江古城的主体,丽江古城的外部环境十分优渥,其上有玉龙雪山、黑龙潭,下有虎跳崖,旁有三江并流的奇景,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连成一条景观轴线。其古城内部以四方街为中心,顺着玉河广场分成的三条支流——西河、中河、东河形成三条放射状的条形居住区。从整体选址而言,丽江古城是面向东南,依山而筑;就居住分区来看,丽江民居大都坐西朝东,临水而建。

行走丽江,我以为,一个“水”字,是丽江的灵气所在。由于当地人将水视作神圣之物,城内的河道都是按自然生态的原样去发展和维护的,所以经由玉河广场的主河所分的三大支流衍生的河道都非常的完整,没有被截断,前后贯穿城内外,游客顺着任何一条古城内的支流逆行,都可以找到城门的入口。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空间和定义方向的重要依据,水在古城的地位不可估量。

古城的居民依靠水源存活,穿街绕巷的流水经过住宅,庭院,石桥,泠泠之声不绝于耳。出于对水源的方便利用考虑,丽江人发明了三眼泉井,上流饮用,中塘洗菜,下游漂衣,这种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珍惜体现了古城居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而这又与当地的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相呼应,作为丽江的主要本土宗教——东巴教,其教义中多神崇拜的观念便是由于对自然的敬重而兴起的。丽江人信仰自然神,认为神存在于每一种自然元素中,如水神、木神、草神,对神的敬重使得丽江人自古时起便有不滥采滥伐,擅自更改破坏自然环境的自觉。在我的速写中,白马龙潭寺的三眼泉井即是对于丽江人爱惜水源环境的一种实际记录。

有水就有桥,作为连接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几百座青石板桥、木桥横跨狭窄的河道,石亭、茶肆、酒轩依桥而建。桥是连接河道两旁的枢纽地段,人流量较无桥路段大,而有桥的河道附近,风景又为最好。人独坐于桥上,清溪沿着卵石从桥下缓缓流过,面前是依水而葺、沿河而立的小巷,尽头淹没在桃红柳绿中,一座座楼坊又于出挑处悬挂着一串串灯笼,精致的木制阁楼阳台从房屋内延伸到河道中,借着底座的支撑悬在河沿,茂盛的青藤缠绕着阁楼的一角垂落于清水之中,两畔的繁花姹紫嫣红,点点缤纷逐溪而下,与水中的锦鲤游嬉,此般美景,又怎不入画。

从大石桥到百岁桥,从万子桥再到崇仁巷,由桥至坊,由坊至巷,青石板的路面经古城内河千百次地洗涤而发亮,庭院深深,巷落曲径通幽,恰如蜂房水涡,引人入胜。盛夏的时光,古城内处处洋溢着繁花的香气,在高原七月的阳光下,酿出沁人心脾的芬芳。顺着四方街青石板漫步,每一条小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主题和风格,路边的花簪、驼铃、木艺琳琅满目。有织布机的吱嘎声从街边的铺子内传来,维持着古传统的纳西族人至今依旧使用木纺织机纺出布匹,刚刚打磨好的银器在强烈的阳光下折射着熠熠的光辉,映衬随风飘荡的绚丽布艺,连成一片迷人的色彩。

丽江老城区保留了丽江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建筑为传统土木混合结构建筑,仿照北方汉族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围合空间构造成每家每户独立的院落体系,大致结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二院”等形式。从这一点来看,白族民居受汉族影响确实较大,但它依旧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例如与传统院落对称格局不同:当地的滇西北民居大都是不对称的,没有正对前院中心的大门,人需从照壁边右下门入,经走廊可入正房一坊。即使在结构上有所改变,但凡人生活所需的卧室、书房、杂储厨房类空间却都俱全。在这样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天井内,冬日里可有充足的光线,夏日里透气又凉爽。院落内种植的盆景花卉越过墙头,也为院落外的街道增添一份生活的趣味,其青瓦飞檐与粉墙相互映衬,十分美丽,搭配着门前流淌而过的溪流,不失为一景。七一街,八一下段,南门新区,文冶巷内等老城区大都保留着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古建筑。

丽江古城不仅能从建筑结构上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和文化习惯适当调整外来建筑样式,同时在其内部城镇空间更是为我所用,经纬分明的汉族传统建筑思想未能在这里得到体现,古城内部的空间复杂,街连着巷,巷连着坊,无数条内河将古城分割成许多细小的碎块空间,街巷靠桥相连。

古城内部的地势并不平坦,为略微陡峭的长条状坡地。在这样的地形上修建起来的四合院式的民居既不破坏山体,又不显坡坎,入屋如履平地,远观又可明显看出建筑的高低错落,层叠起伏,布局上别具魅力。作为街道的公共空间被临街的商业铺面夹于其中,其后方为内院,内院后有河流隔断,这样连接两大空间的过渡和利用自然河流作隔断的方式在布局上是极巧妙的,既能增强居住空间私密性又可便于防火,万子桥小巷是这种布局的典型,只是其空间实在奇巧,我画了好几张速写,都难以表达出来。

从大的建筑布局到小的悬鱼、瓦当,丽江的一草一木无不透露出古朴、安宁的气息,而这种古朴和安宁来自历史年轮的转动。岁月的积淀,让小巷深处留下时光的悠远,时间的流淌,使纳西人的智慧得以流传。丽江的美,有多种含义,它友善、开放、质朴,让我们用笔去记录、用画去描绘、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悟。没有当地居民的友善,我们无法进入民居内部深入了解,没有东巴经师的细心描述,对东巴教的宗旨我们也难以领悟,而当地居民以至商铺店主的支持与接纳,使我们得在瓢泼的大雨和炎炎的烈日下有容身作画之所……

语言、文化与和谐世界 篇11

一、语言和谐是世界和谐的基础

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无论在日常交往还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话语权”,都离不开语言。人们通过语言可以达到沟通感情、交换看法和传播思想文化的目的。无法沟通或沟通不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进而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开展,影响和谐世界的建立。

和谐世界需要公平、宽容、和谐的语言关系。语言和谐追求多种语言的共存与共融,各种语言不论大小,都应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坚持民族平等与语言平等的原则,既要尊重大国的语言文字,又要保护和发展小国的语言文字。合理地使用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既能维护官方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又能保持大众语言发展的旺盛活力,实现语言的和谐发展。多语言的共同发展将大大增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老子的道论,庄子的“不同而和”思想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倡导万邦团结。《论语·颜渊》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保患乎无兄弟?”倡导礼仪之交。孔子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均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家国一理,由和睦家庭、邻里,最终协和万邦。要充分发挥古代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和谐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努力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谐应遵循“真”、善”的原则。“真”——从内容的真实到表达的准确;“善”——包括敬(对别人)和谦(对自己)两个方面。“真”的原则偏重于理智,“善”的原则强调态度和情感。“真”和“善”的原则是相互为用的关系,“真”的原则包含着对对方的礼貌,“善”的原则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友善、开放、合作、和谐的世界氛围。

二、语言和谐是和谐文化的载体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的背后反映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倡导语言和谐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因素,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上的认同。人们往往认为沟通能力取决于对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而忽视了语言背后对所学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这种语言学习观念的支配下,就语言学语言,最终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西方通常将dog作为宠物来养,视其为人类最好的朋友,He works like a dog 的真实含义是说“他工作很卖力”,并无贬义。英语中adult books一词,表层意义为“成人用书”,但从文化内涵上讲则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这说明语言只有在其被运用的文化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视为是他人也应该接受的文化规范,这种观念是跨文化交际的落后和滞胀。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它受着历史传统、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必须在学习文化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而英美及其他西方民族则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中国人打招呼时除说“你好”外,还可谈及工资、年龄、家庭、子女等问题,而英美和其他西方国家人士往往对这样的语用方式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认为是在干涉他们的“隐私权”。再比如汉语中“红”,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等,而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诸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中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要构建和谐世界,营造和谐的国际交际氛围,就必须熟知诸如此类的文化特征,以便自觉采取得体的言语行为。

三、文化和谐是世界和谐的精神动力

文化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沟通,增强彼此的认同感,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全人类的文化价值融合和渗透是它的总体趋势,其间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构建文化交往中的平等、互惠、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共处的理念,既符合文化特质的本质要求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又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意义。

和谐文化是对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西方的“美即和谐”、“公正即和谐”,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的主张,都是和谐文化的思想渊源。和谐文化是文化领域的精华部分,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弘扬和谐文化氛围,创新和谐文化机制,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相互理解、尊重、关爱、合作,共生双赢的意识形态。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就是要自觉而理性地遵循文化生存的普遍规律,以人为本,构建多元文化共处的语境。这种语境包含三个层面:

人本文化——世界和谐的文化指引。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学实质就是人学,科学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联合国一份人文报告指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使人长期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地生活。这一论断突出了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本文化的视野既包括人维持生存,拥有知识、健康,争取自由的发展,又包括提高人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和谐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人本文化的构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将唤起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与热情。

关爱文化——世界和谐的前提要素。在国际交往中要宽容谅解,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在发展中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要多方培育和谐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约等意识和行为。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等美德。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心公益,在全人类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氛围。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后,国际社会通过多种方式向中国表示慰问、捐款捐物,有多支国际医疗队救援队在灾区开展医疗救助,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这充分表现了团结友好和互助关爱理念,进一步增进了民族情感与和谐的国际关系。

公共文化意识——世界和谐的显著特征。和谐世界本质上是“公共性社会”,这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竞争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社会具有在包容多元的基础上达成的开放、差异与共在、共生之特征,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生活界面。公共性、合作与关爱构成了公众参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维度。和谐世界的实践对公众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生活”体验过程。要大力倡导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爱护公共资源。只有树立公共文化意识,才能提升世界和谐的文化水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世界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凝聚人心的多元作用。中俄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载体,通过互办“国家年”活动,增进了两国普通民众的相互了解,深化了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汉学大会”,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弘扬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语言来处理问题,努力形成世界人民相互学习、友好相处的和谐局面,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方面。

国际文化,让北沟村走向世界 篇12

一、古迹与美景共存, 一个原汁原味的小山村

北沟村傍山而起, 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慕田峪长城脚下, 离长城不到2公里。农舍错落有致, 完全随着地形而建, 没有刻意去改变原来的面貌。村庄青瓦灰墙, 整齐、合理, 与慕田峪古长城遥相对望。村中转转, 上坡下坡, 沟沟坎坎, 不见一片垃圾, 没有半个烟头, 就连村民家养的狗, 也全拴在院子里。果树当篱笆, 鲜花做门墩, 村民家家不见高墙, 满院的庄稼、果蔬毫无遮挡, 直扑眼帘;花朵藤蔓间, 砖墁小径直通客厅。在这里, 客人真正可以体验到什么叫做返璞归真, 可以集回归自然和回归历史于一身。沉淀的历史和纯朴的民风, 可以让压抑的心, 轻盈地散发于山涧之中;可以让浮躁的心, 温顺地停憩在浑厚的土地之上;可以让疲惫的心, 在绿叶之中, 在红花之间, 焕发生机。

北沟村在村口修了一条长3000米的花卉大道, 村民们在道路两边种上串红、鸡冠花等, 村里还派专人管理。到了夏秋, 这里便形成了一条鲜花的走廊, 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煞是好看。在村里, 你可以在村庄里随便挑一家干净整齐的小院里独坐静思, 放飞心灵;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好友沏一壶清茶, 涤洗人生;可以和家人吃上一顿纯正的农家饭, 温暖情感。

当你感到精力充沛, 那就换上一身运动装, 去登山吧。险峻的箭扣、雄伟的慕田峪长城, 在不远的北山坡上向您招手, 欢迎着每一个健康活泼、轻盈畅快的客人。村里修建的山涧步道, 犹如一条可爱的小龙, 蜿蜒扭动着修长的身躯, 顽皮地向古老的长城盘旋而去。很多游人来到了这里, 不由自主弃车而去, 踏着时代的节奏, 闻着乡土气息, 走向长城, 走入历史。或许, 当你回家的时候, 或许会感到腰酸、腿疼, 但那又有什么呢?因为这时候你已经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了。

二、传统与现代共融, 一个和谐文明的小山村

实际上, 北沟的美不仅仅如此。淳朴的民风, 传统的文化气息与科学现代的生活方式, 更让这个小山村平添了几分魅力。走进北沟村,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一面面文化浮雕, 各种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如“二十四孝”、“程门立雪”、《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故事的形式在浮雕上生动再现, 点缀了环境, 陶冶了村民, 感动了游客。“十星户”、“十佳好公婆”、“十佳好儿媳”的照片、事迹被展示在了村里最显眼的地方, 让人驻足品味;村里每个星期六晚上开放式的传统文明大讲堂, 传播着文明古韵。如今, 传统文化教育点亮了北沟这个小山村的生活, “我家儿媳妇的优点”、“我为孩子感到骄傲的事”、“我打算为老人做的一件事”、“我和邻居的关系如何改善”是街道上村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漫步在干净、卫生、漂亮的北沟村, 听到的是孩子们天真的笑声, 看到的是老人们幸福的笑脸, 处处一片祥和的景象。村庄和平恬静, 人人自得其乐, 村民谦和礼让、憨厚好客, 让你不由自主地被感化, 恍惚走进了现实版的桃花源。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一个小山村很落后、很守旧。恰恰相反, 如果你用心观察, 你就会发现许多很先进、很现代的元素都被掩藏在了低调、古朴的外观之中。在这个怀柔区第一个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村子里, 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由村委会补贴购买的品牌电脑。在北沟村里, 只要你打开电脑, 到处都可以轻松玩转“你的地盘”。这个距怀柔城区25公里之遥的渤海镇北沟村, 现如今村民能“无线接收”, 坐知天下大事, 不用交一分钱的月租费就可以上网了。在村民家里, 灵巧的农妇会利用成本低的、环保的清洁能源———秸秆液化气为你烹饪美食。不仅如此, 塑胶篮球场、室内乒乓球、高档的棋牌室、数字电影院、时代感极强的健身广场, 都可以成为你茶余饭后的消遣处。而且, 这些设施都是、免费开放的。

村民们获取信息的宽阔渠道、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多种多样的与外界沟通方式;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热情好客、道德涵养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会让你亲身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三、国际驿站, 一个迈向世界的小山村

在北沟村村口, 一处雅致的农家院落上挂着别致的红灯笼。木柴门上挂着别致的招牌———小庐面。木篱笆院子里野花竞相开放, 几颗枣树、柿子树绿幽幽地展现风采。这是有着“中国情结”的美国人萨洋开的店。他来自美国加州, 和妻子在慕田峪村和北沟村先后开了三家小店:“小园餐厅”、“大路馆儿”和“小庐面”, 分别经营中、西餐, 来长城旅游的中外客人, 在山下就能喝着咖啡欣赏长城美景, 也能吃到可口的中式饭菜。店里饮食全部采用当地农村时令蔬菜, 新鲜而别有风味。

“小庐面”是第一个出现在北沟村的外国元素,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美籍华人唐女士误入北沟村, 却深深地被北沟村这种良好的长城视角、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所吸引, “这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什么不用呢?”“农村不一定脏、乱、差, 农村的厕所也可以没有异味。”她说。由此便翻开了外国居民入住北沟村的历史。在唐女士的牵线搭桥下, 以后几年中, 陆续有10多户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选择了把家安在北沟村, 成为了北沟村的“荣誉村民”。他们将租来的民宅加以精心的设计和完美的布局, 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西方元素, 中西合璧, 自成一体, 在北沟村搭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2010年, 唐女士在北沟村投资的另一个项目, 由原来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的“瓦厂”宾馆开始营业, 又吸引了更多的外宾来到了北沟村。每到周末节假日, 各种肤色的人出入北沟村, 与北沟村民共同生活, 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这些外来元素的刺激和影响下, 一批展示京郊民俗、以健康时尚为主题的农家院也开始出现在了北沟村。这里头要数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由扎根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经营管理的“北旮旯乡情驿栈”尤为突出。这个集绿色蔬菜种植、虹鳟鱼养殖、民俗餐饮住宿以及土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家院, 以绿色、天然、农家、价位实惠为宗旨, 除了提供餐饮服务外, 还专门向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的服务。游客可参与中国传统或北京传统节日及其他特色活动, 参与人们日常休闲及娱乐活动, 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纯京郊乡土旅游体验。

置身于北旮旯乡情驿站, 游客可以感悟到浓郁的农耕文化, 院内走廊西侧摆放着可供游人体验农村生活的石碾, 东侧是做豆腐用的石磨, 所有服务人员均是本村的农嫂, 他们做得一手地道的农家饭, 蒸白薯, 煮玉米, 棒米粥, 炸油饼等应有尽有。

更难能可贵的是, 北旮旯乡情驿站引进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通过标准化的管理, 将农家院的卫生水平、服务水平、餐饮水平拔高了一个档次。到位的服务和美味的佳肴不仅吸引了来自市区的客人, 同时更是接待了大量来慕田峪和村里观光旅游的外国朋友, 获得了良好的口碑。驿站主打的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家压肉” (又名拆骨肉) 、“炸元宵”、“炸油饼”、“豆面汤”、“摊米黄”、“豆饭”等菜品和小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具有怀柔特色的“吃虹鳟鱼、登山观长城”等休闲娱乐活动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而农家院星级酒店标准的卫生水平更是让游客们吃得舒心、住得放心、玩得开心。

上一篇:自然补偿器下一篇:动态客户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