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月意象

2025-03-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唐诗中的月意象(共4篇)

唐诗中的月意象 篇1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的出现, 其使用的次数之多, 频率之高, 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的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据《全唐诗》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 在他的笔下, 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 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在李白的咏月诗中, 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 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 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 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 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但是他那种“不屈己, 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 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 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 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 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 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 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 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 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了见水中月, 青莲出尘埃”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写水中月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 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人格追求。“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明月” (《行路难》其三) , 劝人淡泊名利, 要善待他人和自身, 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他在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的同时, 追求的是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

二.“月”渲泄了诗人无限的心悲情愁

李白生性洒脱不羁, 潇洒飘逸,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 却潜藏着一股浓烈的心悲情愁。其实。自古以来, 多才、多情、多愁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 而李白式的情愁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式的渲泄愁情不是直露的, 而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 对一些客观事象来进行渲染的, 月亮这一意象, 渲泄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这首诗借月下赋诗抒发内心的苦闷情绪。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 本是寂寞的, 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 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从“花”想到“春”, 从“酌”到“歌”、“舞”, 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不仅笔墨传神,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于自己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 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 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 可是还不止于此, 甚至连今后的岁月, 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 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 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 以乐映衬孤独之苦, 使其苦更甚。他先以“我”的孤独来写月, 再以月的孤独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之月独酌, 在这欲有人却无人相亲之际, 他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轻巧地把月亮人格化了, 使本不与他相亲之月成为与他相亲之月。然而, 月的不知饮酒, 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 尽管李白表示“行乐须及春”, 透露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消息, 但在他与月的欢乐之中, 总让人感到有一些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李白的人生孤独感是相当强烈的, 月的孤独, 让李白深悟了自我的孤独。

三.“月”折射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

全诗意绪万端, 随意挥洒, 处处脉络贯通, 精气回转。“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以自我的有限生命形式和月所代表的无限生命源流的对照的方式, 写尽了人世的短暂及宇宙之无穷, 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 将人与月反复对照, 又穿插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 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神秘、奇妙的“月”形象, 以展示诗人孤高出尘的心灵。深奥的哲理, 化成了美好生动的形象意境。

月是美好的、永恒的, 人的生命同样美好, 然而生命的美却是短暂的、无常的。从短暂的、无常的生命中, 诗人领悟到了永恒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表明诗人已经能从个体生命的窠臼中摆脱出来, 放眼无穷的宇宙长河, 从中体验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 所以李白说“人攀明月不可得”。诗人又由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无常联想到历史的兴亡, 上升为一种历史哲学。“梁王已去明月在, 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各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 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 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 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明月, 已成为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 朝代更迭, 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 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 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

四.“月”突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

在诗歌中, 诗人用不同的笔触, 塑造了不同的月的特点,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抱琴时弄月, 取意任无弦。” (《赠崔秋浦三首》其二) “抱琴”在月下弹奏本身就非常淡雅, 然而这些弹奏却是“取意任无弦”, 没有定型的曲调, 只是随意的弹拨, 这种宁静可以说是已经静到空明的境界了。“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流露出的是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乡的那份深情。诗中以霜来形容月, 通过举头望月, 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 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清泉映疏松, 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 流光入朱户。对此空长吟, 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宏道, 兴尽愁人心。” (《望月有怀》)

月色欲尽花含烟, 月色如素愁不眠。 (《长相思》)

在诗中, 李白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的塑造和渲染, 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 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觉醒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作为咏月的集大成者, 对其后的苏轼、辛弃疾、李商隐等人的咏月诗词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李商隐的《代赠三首》 (其一) 。总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的创作艺术表现了巨大的魅力, 在李白之后的中国历史上, 月亮与思乡情结、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对于千万游子来说仍忘不了仔细品尝那月夜宁静下的思乡愁情, 只是没有李白那么细腻那么清彻罢了。

袁行霈先生指出,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的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 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 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 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 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李白诗歌艺术烟波浩淼中, 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 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 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 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 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同时, 这也使得中国文学史发展的长河中多了一道绚丽的风景———月文化。

唐诗中的月意象 篇2

——以人教版为例

彭州市升平镇博爱小学 巨芬芳

【摘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月亮便是轻盈美丽的象征、忧伤的寄托以及思念的信物。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月亮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深入、具体的分析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月意象 教学价值 审美思维 语文教学启示

月意象作为自然意象的一种,是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它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旅夜书怀》、《琵琶行》、《石头城》、《虞美人》、《扬州慢》、《一剪梅》、《江城子》、《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有关月亮的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水中月、云边月、镜湖月,文中各种各样的月亮都在透射着一个丰富、广阔的心灵世界。

1、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1.1、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1.1.1、由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决定

月亮从外形上看,它有阴晴圆缺变化,时而呈圆形,时而呈曲形,满月给人一种美满、丰盈的视觉印象,弯月给人一种柔美、回旋之感。从月光上看,月光或柔和,或银白,或微黄,有光亮却不刺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新月如眉,让人想起楼阁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哀伤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有典雅艳

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有雄浑高古之美。月亮的外观特征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因此,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1.1.2、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作为一种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并阐述、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质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月一旦进入诗词作品,就成了表达作家情感的一种意象。最早关于月亮的神话出现在《山海经》曰“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同时,关于月亮流传最广的神话——嫦娥奔月,《淮南子》(高诱注)中出现: “娥(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3]伴随着古老神话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内容。

1.1.3、月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印迹

月亮以象征的形式贮存着我们祖先向文明迈进的历历往事,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心灵的颤动印迹,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月亮就是中国的一种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又称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是一种“种族记忆”。它们以作家的文学文本为载体,通过一代代人的解读、阐述而传承,使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心灵,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远。1.2、当今时代的要求

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浪潮下,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道德风尚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人的灵魂塑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上奉行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大众文化的风行,流失了经典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在文化浪潮中,变得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以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观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青少年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迎合潮流、趋向时尚、追求消费的一体化倾向,缺少一种对古人精神、对经典文化的关注。大众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压、肢解和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青少年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有着

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的情感、思想。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内涵丰富的月意象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就显得合情合理。1.3、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年龄都趋向成熟,在这一个趋向成熟的关键、特殊时期,学生个体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对未来有较多的幻想,并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热情及乐观。所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高中课标中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视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月意象作为一种经常出现、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离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月意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最容易激发他们审美情感,是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意象。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月意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月意象不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月意象的教学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这一丰富而独特的意象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2.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规定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4]月亮作为一种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形象,它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的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进来,给湿冷、幽暗的森林带来些许的光亮,柔化了那黑暗中似有的僵硬。明月之下,清泉宛如白练流泻于山石之上,给周边的寂静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使学生看到一个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同时,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5]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诗人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用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见了一轮蒙上淡淡的禅意的月意象,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2、感受明月意象,发展审美思维能力

高中生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鲜明,但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发展仍不成熟。[6]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月意象以空灵、飘渺为主要特点,学生很容易将月与个人、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有关月意象的诗歌,大多是借月想象,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以月意象为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就是借月想象最为成功的一位诗人。

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来看,他必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李白有着大气的宇宙境界,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人生。月光的飞动虚无、缥缈迷蒙与诗人跳跃的心境、放浪的形骸十分吻合,这也是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月亮的原因。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里明亮澄净的月成了诗人的人生知己,借着皎洁空灵的月色,李白在月光中畅游。他与月亮结伴东游,在月光中尽情翱翔,肆意的歌咏情感。诗人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诗人在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将进酒》中李白与月同饮,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感慨,此诗中

诗人倾泻着一种万古之愁、古往今来的永恒情感——就是如何在短促的一生中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生命取得永恒的意义。文中诗人借酒消愁,感叹圣贤的寂寞。并借月意象抒发了人生悲慨,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超越。人生就须尽情享乐,与月共饮,此时之月尽览诗人洒脱、豪放的性格。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体验,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尽情洒脱、超越,随着诗人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想象,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中体验情感,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丰富他们情感体验。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2.3.1、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月亮是温馨、完美、和谐的象征,孤臣游子浪迹天涯之际,他们常常借月思人。月不仅仅是李白的人生知己,也是寄托朋友之间深情之物。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儿虽圆,人却别离,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明亮,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足见月之多情;但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添诗人愁绪。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望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得一轮明月,托愁思是自然而然的事。

2.3.2、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明月似乎与情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月常用来烘托他们的离愁别恨。月意象通过它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人物形态与自然景致相照应,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联想空间,并且奠定浓重的愁绪。月夜是美好的,对“情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它引起了情人的相思情怀,并彻夜难眠。一轮满月,可引出浓重的思念之情和生离死别的遗恨。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苦待闺中的思妇,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当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花前月下。本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那些丈夫或情人远行,不

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无限的相思之苦、离情之恨、独居之凄切。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月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与“楼阁”、“朱阁”相映成趣,使学生看到一位登楼望月的思妇形象。月满而人不圆,更衬出词人内心的哀伤。在月亮如霜的月光之中,楼阁清晰,显得更加高大孤立,此时词人登楼远眺,更是“伤高怀远几时穷”,心中的相思之情久久萦绕在心中。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但隔不断两人深厚的情意。在明月清光映照之下,只有孤坟、短松。但此种生死难断的深情,令人叹惋!这一轮圆月传递着所有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月意象有一种思婉语悲的妙处。

月不仅寄寓情人分离后两地相忆的相思,也是情人在相互别离时必不可少的证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残月”寄予了离人多少落寞惆怅与伤心凄凉,面对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之月,有凄切伤感的色调。在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微风之中,在残月黯然独守天际之下,此时词人不得不离开,月在词人的眼中是满满的伤感、凄凉。“残”,代表不圆满,天边呈现一弯残月,正是离别之人心理感情的生动写照。2.3.3、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中国的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困顿,多借月来发泄,此时月意象成了诗人孤独、寂寞心态的渲照者。当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诸多坎坷纷至杳来时,明月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寄托者。

唐代泰元年五月,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工部员外郎的职务,携家眷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经过渝州、忠州,《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月光照耀下大江是如此的宏大,但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却是这等的渺小,诗人的孤独凄怆之情由此而生。在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

白居易是一位心系老百姓的诗人,他才华超群、正直敢言,有月一般美好的品格。他在任官期间,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期间他所作的《琵琶行》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离别之时,江水之月是那样的凄凉悲楚,恰似诗人此时的心情,离别时并不愉快,内心凄苦一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离别时听见琵琶声,一曲听完后,四周寂静一片,唯有“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月诗人并未赋予主观情感,而是借月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月光如水,琵琶声久久回荡,仿佛聆听仙乐一般。另外,琵琶女倾诉之句中,月亮也必不可少。“今天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明月成了琵琶女的寄情之物,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清辉的光,它照得琵琶女心寒。年少时,纵情欢笑、无所事事,月光如水,曾经的岁月就在那一个个有月的夜晚中流逝,而如今下场堪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内心的凄苦与悲痛无人可知,明月依旧,青春已逝,回忆年少往事,如梦一场,明月依旧明亮,可琵琶女内心凄苦一片,此时之月是“哀伤之月”。“秋光冷月”不光琵琶女如此认为,白居易亦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秋月映照之下,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在江水中沉沦的明月,不正是他们悲苦、漂泊的写照吗?

语文教材中这些情感的丰富月意象,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验情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凄清的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月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的内涵也日渐丰富,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诗篇。清辉遍洒的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月意象随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成了语文教材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月意象除了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价值之外,它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启示。3.1、运用月意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1.1、以月意象为载体,进行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情感体验、思想品质、文学修养等,月意象包涵了众

多的人文因素,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它的人文内涵,不要把语文课堂看成一成不变的,不只为考试而讲课,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以丰富的月意象为载体,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1.2、通过月意象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凋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

教师要深刻挖掘月意象这一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使学生在初步感悟了诗歌的景物美之后;能层层递进,进而感悟韵律美;甚至意象美;进而更深刻的领悟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月意象的分析,根据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审美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2、借月意象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辩证思考

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正如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东升西落,清辉洒人间;人生代代,沧海桑田,而月亮依旧。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因此,诗人们以他们那细腻的情怀,以月为证,写出了对历史、对世事沧桑、对人生的独特咏叹,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主体与客体的世界的交流中,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3.2.1、对历史的深沉咏叹

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已空,潮寂寞,唯有旧时月仍在,昔时的繁华在这皎洁的明月映照下早已烟消云散,那轮明月见证了多少悲凉的历史,永远的注视着人间的变化。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月,本无所

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使月似乎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凄情,构成了一种凄清空灵的境界。在月的照印下,昔日的繁华风流云散,如今只剩狼藉累累的扬州。词中“冷月”成了战乱的见证人,此时之月承载着时代的凝重伤感。那一轮冷月静静的看着昔日的繁华纵逝,人事骤变,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之感。“冷月”是不变的永恒之月,观照着历史的变迁。3.2.2、对人事沧桑的悲剧感慨

月亮被描写成永恒的时空意象,用来寄寓悲剧意识。南唐后主李煜在词《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曾经是故国夜空的一部分,而今又是现在他国的一部分。月作为永恒之物,永远挂在昨日今日的夜空之中,而今李煜却为虏,自身的经历和亡国破家的遭遇,那无边的愁绪借月倾泻而出。词人通过月意象,传达出了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也传达了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永恒的月亮与变幻讯息的历史、短暂的人生一次次的对比,把人生的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绵。此词中的“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囚的愁容,月光中积淀着词人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词人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那其中包含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7] 3.2.3、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思考

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唤起了人们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因此月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孤悬天际,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之月寄托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怀。虽然词人此时是第一次遭遇贬谪,初到黄州,心中难免承受着许多的痛楚。但当他面对东去的大江、东升的月亮,什么样的疼痛都变得微不足道。人生如梦,多少时间、旧事在流水与明月的见证之下流转,而渺小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江中的一朵浪花,词人安静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容的坐看潮起潮落,没有一丝言语。他看到了无限的时空,有限的人生,再雄伟的人生在强大的造物者面前也骤然变得虚幻和荒诞。词人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自己超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及生命内涵。

诗人和词人这种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有着重

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的对待人事的沧桑,能从容的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境遇。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会一味的逃避,而是从容、乐观的看待磨难,积极乐观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他们面对雄浑的历史时,不会一味的感慨自己的渺小、无助,而是拥有正确的历史观:人生本来如此,历史的永恒与个人的短暂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我们只需尽全力去努力奋斗,没有必要妄自菲薄。通过月意象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月、人生月、宇宙月,并在这感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独特的、正确的、辨证的、超脱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仅仅被看做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传说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月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古典审美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月意象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在当代的文化浪潮中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赋予更多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重要、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李丹.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 包莉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报,2003,12(4).[4]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5]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3.[6] 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5.[7] 吕辉.多情的月亮---高中课文古诗中“月意象”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8]姚敏.独自莫凭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9] 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孙芬.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5]王金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圈,2007,17.[16] 张溪琳.山月不知心里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7]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18]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Analysis of moon image in the ancient poetry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Basing on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Ju fenfang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06100135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always been a special feeling on the moon.Dating back to mythical time, for example‘ chang e fly to moon’.The moon is as symbol of beautiful and soft, as token of sad thoughts and miss.The poems of describing mo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moon image is very rich in Chinese poetry.And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explaining moon image why appears frequentl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nalysing moon image what values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deeply and specifically.[Key words]

唐诗中的月意象 篇3

关键词:灯意象情深思深

《全唐诗》中的灯意象共有1563次,灯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黑夜,不同的情境里,那微弱而温厚的光给予人们以真切的光明以及种种细微和深刻的感受。象由心生,因而笔者试从此意象入手,去观照唐代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借一盏唐代文人的青灯,去品读他们的情深和思深,再现他们昔日的心路历程。

一、“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唐代文人情深

“灯”往往与“孤”相连,可以试着想象1200年前,静寂的黑夜中,浩瀚的长空下,一盏孤灯在静默地叹息着,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遥远的唐朝文人的孤独、愁苦,智者的索寞、寂然与情思。而每位诗人黑夜中的那盏“孤灯”又非决然相同的,而又非决然不同的。下文将着重对灯意象所表现的情感中的亲情进行浅易的分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人伦重亲情的社会。唐诗中以此类亲情为题材的诗作较多,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感恩的心灵和重亲情的传统文化情结。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屈原列传》),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有着最为浓烈而真挚的感情。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则是无时无刻的,亦是无微不至的,诗中母亲缝衣的镜头印刻在每个读者的心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的深笃之情,尽在眼中,催人泪下。虽然诗中并未出现“孤灯”的意象,但不难想象,慈母是在夜里微弱的灯光下走针纫线,缝制即将远行的孩子的衣服,那种昏暗的灯光下的母亲慈爱而伟大的身影,是多么令人敬畏啊!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颜师古的注解是:“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凡四十五日也。”也就是说,古代妇女比男人要辛苦得多。一盏油灯伴随着母亲度过黑冷的漫漫长夜,这种情境是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却的,“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孤灯中摇曳着母亲对游子的眷眷之情,也摇曳着远方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

《尚书·君陈第二十三》:“惟孝友于兄弟”意为兄弟之间友好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敬。实际上上溯到《诗经》,我们也可找到这种表现兄弟之情的诗作,如《唐风·杖杜》、《王风·葛菡》,都是写流浪异乡无兄弟相助的孤单和哀伤,而在唐代,文人对于兄弟之情则体味得更深:

悄悄初别夜,去住两盘桓。行子孤灯店,居人明月轩。

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及此暂为别,怀抱已忧烦。

况是庭叶尽,复思山路寒。如何为不念,马瘦衣裳单。

——白居易《别舍弟后月夜》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白居易《除夜寄弟妹》

在第一首诗中,先是写了与舍弟分别后的彼此相同的惨然的心绪——“去住两盘桓”,再续写两人不同的住所环境:孤灯店,居人轩。虽然在空间上他们相隔遥远,但心灵却是息息相连,“行子孤灯店”,是老哥哥对舍弟的担忧、牵挂和不舍。时令已是深秋,落夜满园,山路峭寒,怎能放得下心呢?怎能不牵挂他呢?可知道马瘦衣正单啊!或许诗人此时所盼望的惟有黑夜饥冷之时,舍弟能够找到一盏孤灯,安顿他的行程。孤灯,看似幽冷,却寄寓了诗人太多的牵挂和深情。第二首诗歌令人潸然泪下,除夕之夜本是家人围坐炉火,团聚欢乐的时刻,可是家人很久都未曾见面,相隔遥远,音信杳然,只有让彼此眼中的这盏孤灯寄予美好的新年的祝愿。这似乎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味深在其中。而眼前的孤灯和想象中弟弟和妹妹屋中的孤灯竟是包含无限意绪的,彼此正像眼前的孤灯,冥冥之中注定了分离与孤寂,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并未冲淡兄弟和兄妹之间的感情,反而愈远愈浓,愈久愈深。

除了母子之情,兄弟、兄妹之情外,还有一种亲情叫乡情。“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安士重迁,有一种对家庭眷恋的落叶归根意识,因而乡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刘若愚曾指出:“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对于西洋读者,这可能也显得太感伤”。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些作品中“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愁恰如春水,在孤灯的青影下,缓缓地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心房中:“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孤灯下,捣衣声里,楚角声中,飘荡的永远是游子深切而悲慨的思乡的浓情。“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李郢《早发》)“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黄滔《下第》)“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在异乡的孤灯下徘徊的是诗人孤寂而落寞的心灵。这一盏盏昏暗的异乡孤灯,照亮了诗人寒凄的住处,却温暖不了他们孤独而寒苦的身心。在思乡的孤灯下,情感与理智,愿望与责任,常人之情与荣誉之心交汇成一种深沉的乡愁,以乡愁之心观物,物也皆染上乡愁。诗人怀着那颗敏感的心灵,耳闻异乡的窗外风雨声,寒夜捣衣声,或是画角的哀鸣,或是秋虫的低唱;目穿天边残月,或是案上青书,而灯下垂泪到天明,此种境界中的“孤灯”,是诗人乡愁的象征与希望的寄托,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融入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情愫。身经生命的沉沦,或仕途的失意,或厌倦官场生活,或只身异乡飘荡的生涯中度日如年的诗人,便常常对故乡产生一种永恒的忆念和向往。“孤灯”昏暗的光亮,独处的静默无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的乡愁,而唐代诗人在表达这种乡愁之时,涉笔于“孤灯”,便增加了诗作的情感内蕴,“孤灯”是一种文人味极浓的意象,一方面,“孤灯”是诗人孤身一人的隐喻,看灯如见己,而又带有一种自怜自惜的意味,那孤灯之外远方的故乡则是游子心灵的归宿,“孤灯”给人以一种空间的遥远感;

另一方面,“孤灯”下,诗人的心境是比较平和的,此时的所思所想往往是真实的,“孤灯”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又恰恰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乡愁这样沉重而永恒的主题。

二、“水窗席冷未能卧,挑尽残灯秋夜长”——唐代文人思深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而当时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又大大地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在这种状况下,唐代文人的思想意识变得自觉而深刻,他们善于深思、反思,而诗作中也表现出这种深刻的思想。李泽厚先生认为宋代的时代精神是“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而笔者认为唐代的时代精神不仅仅在马上,也在闺房,不仅仅在世间,也在心境,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那么其中处在不同阶段的文人遭际不同,而感受自是不相同,但是对于生命意识的自觉思索则是他们共同的永恒的人生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哀叹,还是对家国的痛思都根源于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它是唐代文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也使得唐代文人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生命的哀叹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白居易(《夜雨》

在此诗中,“所念人”、“所感事”应当是泛指,即所有诗人怀念的、远在它乡的、甚至可以说是普天下所有的人和所有深结于心中的难以忘却的事(家事、国事、天下事)。诗人的心绪是惆怅而复杂的,因为思念不得希望的渺远,因为思量不解饶肠的烦忧,况且又是风雨苍苍的秋夜(又是盛极而衰的中唐),残灯照壁,是怎样的一番苦味?“残灯”这个意象之中又融入了多少失意与无奈?它是诗人深思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具有“孤灯”的孤独寂寥之意味,更有一种残破、零落不完满的意绪旨归深在其中,透过“残灯”,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心灵经受创伤后的迷茫的心绪,看到诗人眼中中唐受苦百姓的坚忍的愁容,看到中唐士人对生命价值的不间断地质问,看到人们对于盛唐气象的苦苦的追忆。而从本质上说,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唐以后,人们在仰慕前日的辉煌、追寻昨日的残梦之时,对个体生命的体察和把握常常赋予一种社会的思索,表现出了沉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因而对生命的关怀也不再限于个体存在而表现出一种群体的民族意识,对生命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张扬充满激情,而是较内敛平和的,同时也充满着困惑与愤懑,因而,此处的“残灯”及诗人在其微暗之光中的细微而深刻的思想与感受就不能从单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联系时代、社会背景去多层面的解析。再看晚唐的诗作: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杜牧《齐安郡晚秋》

杜牧才兼文武,志在经世,但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受到牵连而屡受排挤与驱逐,“得洲荒僻中,更直连江雨”,他辗转出任刺史的黄、池、睦、湖诸洲,也都是些偏远的地区,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身心的巨大磨难和考验,体现在这首诗中则是一种对于生命人世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强烈的生命意识却呈现为另一种形态:这里似乎没有对生命的叹息和命运的感伤,没有厌弃和悲观绝望,一片云水野意,空灵清明。但是,细细读来不难发现,在这种清澄的表层下面,还沉淀着诗人对于整个人生和生命的空幻、觉悟和淡然。虽然没有浓墨重彩,但在这种质朴自然、平淡无奇中显露出来的是一种透彻了悟的人生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所表达的是一种静悟,是对灰色人生历程的诗意的解读,“残灯”与“孤枕”正是诗人心绪的时间与空间载体,是诗人对悲苦人生、风雨年岁形象化的寄寓对象。

(二)对家国的痛思

对家国的情思具体体现在中晚唐时代,这里以晚唐为例,晚唐人困缚在离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阴霾氛围下,走不出历史的藩篱。精神家园失落了,前途渺茫无依,无数文人的责任感与儒家的济世精神曾一度激起他们的愁绪——国家、民族的未来在哪里?现实中经历坎途、挫折、失意和跌落,使他们看不到国家王朝振兴的力量,他们在思索中缅怀盛世,哀叹盛世的远去,对国运衰落产生了潜在性的悲剧忧患,他们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再次感发。这又是另一番悠远伤感的悲美。文人眼睹耳闻的是“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黄涛《书事》)的乱离之象,所亲身体验的是“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旅怀》)的流亡生活,所痛切感受的是“大道将穷阮籍哀,红尘深翳步迟回”(李咸用《途中逢友人》)的暗淡前程。灾难与痛苦折磨着整个社会,野蛮与黑暗吞没了一切,大唐复明的希望在他们看来是虚无的了。一些深感现实黑暗政治腐败的文人在诗文中表现出了一种愤世思想,这时的愤世是一种看不到时代曙光而诅咒失望的愤世,是一种深思的愤世是一种静默的不满与抗争。如下面的一首诗: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司空图《华上二首》其一

故国的再次兴盛已成明日黄花,永不再来,“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处处是衰飒之风,心寒之景,“未有涯”仅三字便道出了诗人内心沉痛而深厚的对于国家衰败的深切哀叹,看似平常心说出,但其后隐藏的情感则是极其复杂、极其沉郁的。“小栏高槛别人家”,则写出了晚唐文人共同的心灵感受——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的心灵找不到归宿,怀着高洁的品质,怀着对美好的渴望,在现实中历经创痛,于是理想破灭,身世家国的双重衰落,使得一切的一切在现实中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诗人抒发的是对历史时空及世事沉浮的感喟,所谓“山水永恒,人易湮灭”,是一种宇宙意识的沧桑感和空茫感以及尘世的幻灭感。“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则是晚唐文人的真实写照——担虑国事,辗转反侧,无力回天,惆怅不眠。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家国之痛,但在诗人注目的“残灯”单调而反复地照落花的情境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得到诗人那颗饱经风霜、千疮百孔的受伤的心灵,那是一种大悲之后的落寞,是一种思国思家的无助的苍凉,历史的剧变引发诗人无限的悲叹,人力微弱,如在汪洋巨浪中颠簸的一叶扁舟。“残灯”是衰败的唐王朝的写照,而落花则是复兴的希望,是诗人对于国家的深切而真挚的期望,但又是短暂即逝、杳杳无望的希望。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篇4

关键词:月意象,时空美,情爱美,象征美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 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 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的审美意义分析, 来领略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 领略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一、月意象的时空美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 在李煜眼里, 往事如梦, 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 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 杜牧《润州二首 (其一) 》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 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 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诗人由月想到古人, 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 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 使历史与现实, 今人与古人, 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 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二、月意象的情爱美

1、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 秋月高悬, 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 然而在词人的眼中, 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 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 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 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 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 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 其苦之深, 其愁之重, 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2、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 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 来照着这座“空城”, 在夜深的时候, “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 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感慨深沉, 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 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读之怆然。

3、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 尽饮须对月, 这样才有氛围, 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 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 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 醉眼望月, 如此, 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 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 月是唯一的听众, 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4、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 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 诗人苦闷之极, 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 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 与月亮同欢同乐, 随月亮同起同落, 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5、男女相爱之情

月是爱的禅意、爱的见证。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 唐人的情怀、渴念, 甚为壮阔、更为空灵, 情爱也甚是炙热、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 “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 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阶下清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月明之夜, 风雨之夕, 情人“各在天一涯”, 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时, 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李商隐《代赠二首 (其一) 》) , 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 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 也道不完, “欲说还休”,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月意象的象征美

明月在诗人笔下, 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 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 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 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1、以明月意象象征永恒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 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 周而复始, 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没有尽头, 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 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 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 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2、以明月意象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 人们认为日为阳, 故曰太阳;月为阴, 故曰太阴。因此, 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 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的歌咏, 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

3、以明月意象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 常年漂泊在外, 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 (《安陆白兆山》) , 故“月华若夜雪, 见此令人思” (《秋山寄卫慰》) , 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 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 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在古诗词中, 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分析和探讨古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审美意义, 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2]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无线收发系统下一篇: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