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谈(通用12篇)
会计诚信谈 篇1
如今,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会计信用问题已经显露出来, 会计领域的诚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解析, 引发我们对会计诚信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诚信面临严峻的考验, 存在主观性的会计造假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有关规定对不同时期报表信息操纵调整, 使报表数据严重失去可靠性和可比性。二是通过调整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和收入费用来粉饰利润, 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达到欺骗报表使用者的目的。三是对会计准则或制度未做出会计处理规定的特殊业务, 采用显失公允的处理方法, 并通过虚列虚设资产投资项目造成账实不符。
同时, 会计本身的灵活性、选择性、滞后性以及职业判断从客观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增加了市场危险度。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危害投资者利益, 而且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还会引发会计行业信用危机, 严重损坏会计行业的社会形象。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利益驱使是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企业通过做假账目, 编假报表, 串通作弊, 虚报利润骗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并因此取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单位负责人也可以影响会计人员为了偷税漏税, 粉饰业绩来制作假帐, 编假报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也存在降低审计质量, 与各公司单位“合作”的行为。这些图谋攫取不义之财的行为, 都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是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在会计行业中, 从业人员除了受到法律的约束之外, 还要有自身的道德约束, 但某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财务, 追求物质利益, 这从本质上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乏和自律意识淡薄的结果。
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从股票发行到上市再到公司运作过程中, “内部人控制”现象异常严重, 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 大股东内部操纵,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等问题, 这种在公司战略决策中谋取利益的行为, 架空了所有者的控制和监管, 使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4. 会计自身的特点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客观条件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漏洞, 以及具体执行中的伸缩性, 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提高会计诚信的措施
1. 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对违反行业规范, 缺乏诚实守信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强制退出。例如, 要求造假的会计公司退市, 取缔造假的中介机构, 不允许会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从事相关职业, 以此督促企业和个人注重信誉, 诚实守信。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 改变企业治理结构,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充分体现企业的独立性,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才能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强董事会的核心地位;二是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法规,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 强化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要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坚持原则, 正确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所以我们要针对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弱化的现状, 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会计人员是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的素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稳步开展。首先,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会计人员只有掌握多层次的知识, 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次, 增强服务意识, 履行会计职责。会计人员的言谈举止无不展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 只有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才能维护好会计职业的社会形象。最后, 搞好继续教育, 实现终生学习。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适应时代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3. 健全法规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
诚信与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块基石。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修订完善的进度, 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内部控制可以将违法行为遏制在会计工作的初始阶段, 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一是提高会计负责人的自律意识。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二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 加强信用轨迹跟踪,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三是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建立内部控制系统, 加强对本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控制。
众所周知,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手段, 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自律自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要强化政府部门监督, 促使企业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从事经济活动。要强化金融机构监督,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监督。
4. 建立会计诚信评价机制, 完善会计信息档案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要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 完善《会计法》等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建立会计诚信制约机制,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建立会计诚信中介评价机制, 提高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完善会计诚信档案, 设立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改善会计环境, 重塑社会信用, 需要会计主体共同承担社会和经济责任, 需要会计人员实事求是, 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支撑。只有这样, 才能使会计诚信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斌.现代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2) :87.
[2]曹海.会计诚信问题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1, (8) :172.
[3]赵方圆, 周京梅.浅谈我国会计诚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3) :166-167.
[4]林鹏飞.对会计诚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2) :12-14.
[5]赵恒国.也谈会计诚信[J].商业会计, 2005, (1B) :23-25.
会计诚信谈 篇2
诚信本是为人之根本,本文试图中职生失信的原因,求其解决之道,以更好地践行诚信。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笔者曾针对在校在读的三个年级四个班级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了“中职生诚信度调查”,其中反馈的中职生诚信度情况堪忧。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诚信价值观是知行脱节的。在“您觉得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是否一定要诚信?”的问题中有97.62%的同学选择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心底都清晰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但遗憾的是在“您认为自己是个讲诚信的人吗?”的问题中有76.52%的同学选择了“基本是,特殊情况下会不诚信”。这至少说明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对“诚信”这种信仰的不纯粹,在行动上不能保证一定做到诚信。
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除了大部分学者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影响,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偏重技能训练等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下两点:
1、对诚信价值观认知模糊。在“您认为抄袭作业是否属于诚信行为?”的问题中竟有63.48%的同学选择了“否”。在“很多学生对征文抄袭、考试作弊等不以为然,您的看法是?”的问题中只有18.26%的.同学选择了“这是品质问题,绝对不可以”。
笔者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于内,信于外。对于中职生而言,就是要在学习时做到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在生活中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
2、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厌烦。在“您厌烦老师讲诚信的大道理吗?”的问题中有3.5%选择了“非常厌烦”,32.17%的同学选择了“厌烦”。
可见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方法基本上都还是说教式和灌输式,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主体参与,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实践行为的培养,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进一步厌恶这种思想的传承。
三、无痕德育的界定
笔者认为无痕德育是一种理想境界。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
科任老师的身份就能最好地在会计学科教学中实践诚信无痕德育,真正实现“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
四、会计课堂教学中无痕德育对策分析
1、经济案例渗透诚信无痕德育。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的经济案例除了分析本身课堂相关知识点之外,也可以对案例中的人或事做适当的价值评定。在会计范畴内,大多经济案例的出现都与其中的一方或多方存在不诚信的言行有关。
如在讲授会计法律制度的时候,增加案例“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般纳税人,在未发生存货购入业务的情况下,从其他企业买入空白增值税发票,并在发票上注明购入商品,买价1000万元,增值税税额170万元。财务部门以该发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纳税申报时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税款”教师在对上述行为违反了什么会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示“案例的行为同时违反了什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是你是会计人员,你会这样处理吗?”,这样很自然就引发学生对诚信本身的思考。
教师只要在阐明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同时引申后面两个问题,带来的效果迥异。前者是单纯地课堂教学,后者则是真正地把德育无痕地渗透到课堂教学。
2、时政热点浸润诚信无痕德育。笔者认为科任老师秉承教育首先是育人,让学生先成人的理念,可以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利用上课前三分钟请同学分享时政热点,并请主讲同学谈谈看法。这种分享看似浪费了课堂的时间,也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浸润诚信无痕德育的方法。
如在笔者的教学班级中就一直坚持课前热点三分钟。其中学生的分享甚至令笔者震撼。如学生在分享手机实名制的热点时,准确到位地阐明了其中利弊,充分赞同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的运营商应采取措施,通过抽检、举报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和治理“伪实名卡”。而且,学生由此引申对“网名实名制”提出了畅想,以致学生开玩笑地说“以后不能撒撒小谎”了。这表明了学生更好地接受了这种外在的约束,也渐渐明白诚信被提到了一种高度,其实这种看似远离课本的教学正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
3、情景融入体验诚信无痕德育。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创设了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感悟诚信是什么,如何做到诚信等。
如笔者设立了“诚信图书馆”。笔者设置的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没有设定管理人员的,借书、还书全靠同学自觉、诚信。至今书籍不曾被据为所有,不曾被刻意损毁。当然还有诚信超市等等。
4、偶发事件深化诚信无痕德育。一次,在笔者讲授企业战略布局的时候介绍了“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没开始进行企业简介,有学生就脱口而出“我知道,是20xx年度广东省优秀诚信企业!”“对!”笔者知道时机又到了,顺势就设问,那是一家怎么样优秀诚信的企业啊?学生侃侃而谈,原来他关注了以“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诚信价值”为主题的20xx诚信广东峰会暨宣贯国家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大会,对获选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肯定学生的知识面广的同时,谢谢了同学的分享然后继续课程教学,一切是自然而流畅。
五、结语
小谈当下会计诚信问题 篇3
【关键词】会计诚信;诚信缺失;会计诚信重树;社会诚信风气
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较弱.缺少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的财务造假先后被披露;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ST黎明等上市公司先后被查出会计造假。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会计工作的诚信缺失行为(如做假账、假报表等)会给国家和企业在做经济决策时提供错误信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当下会计行业缺失诚信的起因
(1)会计监督机制不力,法制监管力度不强。对不诚信的处罚较轻,致使诚信的机会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由此减弱了法律的效力。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不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才会不断上演公司会计造假的闹剧。(2)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账。企业与会计人员存在雇佣关系,求生存的本能使会计人员不得不做假账。银广厦、蓝田股份,这些曾号称绩优股的企业竟然是“造假大王”,并且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的指使和策划下造假账。(3)“数字出官”催生假信息。部分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考核企业绩效,只看数字,不看实际,直接导致了会计数据失真,核算不实。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各种达标、验收、审批、检查就数据论数据,给弄虚作假者以可乘之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政绩升迁与假信息之间千丝万缕因果关系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对会计行业诚信进行重塑
(1)完善和健全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企业生存环境也只有在公平有序的状态下才可谈及诚信。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会计诚信的管理法规,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同时,规范会计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将对提高会计诚信产生强大的法律威力,从而加大会计造假者的风险和成本。(2)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优化会计环境。诚信教育要从大学在校学生入手,使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进入大学教程,使诚信深入人心。特别是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汁师,更应该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营造一个诚信的和谐氛围。在会计领域传播“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和“信”则“立”的诚信道德观念,工作中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占、讲究信用,同时应守法、守约,以信为本,从而建立起一套会计诚信教育机制,使会计从业人员自觉遵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行动准则,为共建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3)强化企业结构,加强对企业的诚信管理。既然有很大的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是迫于上级的打压,害怕丢饭碗而做出造假行为,企业自身应该加倍用心选人用材,并着力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通过法律和科学的约束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全社会的诚信风气
企业是否讲求信用是由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决定的,因此,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人们的诚信意识息息相关。应当看到,在我国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意识还很薄弱,因为人们的失信成本很低,甚至有时还不存在失信成本,这使得部分人越来越不诚实、不守信。诚信意识的培养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如通过规范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非正规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来灌输;还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向员工进行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培养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人才。总之,应在全社会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准则。重塑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迈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稳定发展的基本。
参 考 文 献
[1]索俊颖.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探析[J].现代商业.2008(3)
浅谈会计的诚信 篇4
一、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因素
1. 职业道德缺失, 缺乏法律意识。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会计人员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强, 没有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面对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同时, 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导致诚信准则缺失, 导致会计人员违法乱纪, 制造虚假财务报表事件频出, 不符合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谋取公司钱财, 给企业的财务造成较大的损失。另外,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循规蹈矩, 不思进取, 敬业精神极度缺乏, 不能按照企业的相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企业员工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强, 不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 还在运用传统的工作方法, 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 不明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造成会计专业能力的确实, 诱发诚信问题的产生。因此,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培养具有必要性。
2.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 缺乏有效的监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育阶段, 不够成熟, 对信息的公开、公正、有效地传递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 企业和投资人的信息获取渠道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导致两者对同一事情的看法存在较大偏差, 给经济犯罪提供了渠道。针对这一现象, 企业建立了审计部门, 设置专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进行监督。但内部审计由于从隶属关系利益关系来分析都很难保证它的独立性。但是该种审计方法具有形式化, 不能为企业的审计工作起到根本性的解决作用, 导致审计监督工作形同虚设, 无法在根源上避免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 没有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 受企业领导影响, 帮助企业进行造价行为, 导致审计部门成为会计造假的执行部门, 导致企业会计诚信度极大缺失。民间审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出现较多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民间审计单位独立性较强,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作为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民间审计, 审计的范围较窄, 无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监督力度不强, 导致监督审计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工作过程中无条件地服从“领导”。
企业的管理人员主要承担企业领导权和管理权的重任, 单位中的会计从业者与单位负责人属于从属关系。单位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及法制观念与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做到利益最大化, 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会要求会计人员通过做假账的行为,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给予会计人员施压, 导致会计人员诚信度缺失, 做假账、假报表、假数据现象频出, 导致企业经济不真实, 会计部门的数据信息混乱。该种行为不仅仅是丧失诚信缺失的表现, 对法律进行了触犯, 严重损害的企业的形象, 给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较大影响。通过查阅资料, 造假的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
(1) 偷税漏税。其特征是:多列费用, 少计收入, 达到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目的。多见于私营企业或效益好的国有企业。
(2) 粉饰业绩。其特点是:少列费用, 虚列资产, 多计收入, 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多见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 特别是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3) 贪污盗窃、转移国有资产。出具假凭证, 收入不记账, 办假手续报废资产, 将账目搞乱, 浑水摸鱼。多见于管理混乱的中小企业或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
4. 违法成本相应过低, 造假者有恃无恐。
《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规定了工作中可为与不可为的种种行为, 但却没有具体的量化处理措施。规定中说明了造假或违法的预期“成本”上限, 对从业者的威慑力度不足。起不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二、会计从业者诚信缺失的危害
1. 危害投资方利益, 市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如今企业、公司的投资方主要有国家、个人组成。企业或公司就有义务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 合理利用投资人的资金,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逐步增加经济效益。如果会计从业人员出具了失真的会计报表, 将会使投资方对形势出现误判, 导致投资方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比如:2001年“银广夏”事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提供虚假的出口报关单、购销合同和免税文件等行为, 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是企业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 导致企业的形象受到较大影响, 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2009年的“杭萧钢构”事件, 也是典型的会计人员诚信缺失行为,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的较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2. 损害会计行业整体声誉, 个人形象和自身利益。
会计诚信的缺失是一种“见光死”的行为,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 这种行为最终结果就是失败。昔日的巨头美国安然公司的惨痛教训说明了这一切。孔子说:“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人与人的交往中要牢记“巧诈不如拙诚”的古训。“银广夏”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 最终导致相关责任人被逐出注册会计师行业, 也使得帮助“银广夏”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倒闭, 引发了注册会计师整个行业的信用危机, 严重损害了全体会计从业者的声誉。
3. 国家税收的流失和企业资产的缩水。
企业炮制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其目的和动机无非是增加它的非法所得。想把原本属于国家、集体的资产转化为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员所有。企业或公司为了掩护其非法所得在会计报表中会采取多种掩饰手段, 比如:虚增支出、少列收入、多列费用、隐瞒虚报, 以达到逃避税务部门的税费征收或侵占企业或公司资产的目的。这些情况的存在必然使得国家利益受损或企业资产流失, 也必然损害投资人, 债权人的切身利益。
三、重塑会计行业诚信的对策
1. 以教育为手段, 增强从业使命感
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会计从业人员充分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强化诚信观念, 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受冷落的社会氛围。以学习、培训、外出活动等各种形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感, 强化服务意识, 敬业爱岗, 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 引导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做到自尊自爱, 确保会计信息及时, 准确。
2. 以制度为依据, 加大监管力度
由于目前很多公司的监事会成员是由控股股东提名产生。这就让公司的监事会仅仅是形式主义, 很难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应当从提高监事会的地位, 健全监事会的制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管职能。同时要明确单位主管的监管职责, 使其明白每个单位的主管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需要确保财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要求去实施各项会计工作, 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完善会计工作管理, 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 而不会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3.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使造假者望“假”祛步。
(1) 加大惩罚力度。发现企业的会计人员出现诚信缺失现象, 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出现虚假现象, 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处罚, 严重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加大对会计信息的核查力度, 扩大会计信息的核查范围, 大面积的打击会计造假现象, 在根源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 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度。
(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 导致企业的会计形象一落千丈, 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 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赔偿制度, 要求参与造价事件的人员给予企业赔偿, 受害人有权利行驶自身的权利获得赔偿。
(3) 落实退出市场的制度。对于那些出现违规、造假的企业或公司实行强制劝退制度。如, 上市公司要退市, 中介机构要进行整顿或取缔, 对会计造假的个人要取消他们相关的从业资格证, 迫使它们离开从事的相关职业。只有这样, 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才有威慑力。
(4) 加强会计从业者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每个企业或单位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都需要会计参与其中, 进行收入、支出核算。在规章制度确定工作方向后, 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对会计工作的质量取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选择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会计工作人员就很重要。现阶段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政治素质好, 有事业心, 专业知识和技术高超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结合企业发展情况,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奖励、考察和核查制度, 为企业各项会计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表现好的会计人员给予物质上的鼓励, 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得到提高, 有助于会计工作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会计诚信缺失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 危害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使内控系统失控, 会计秩序混乱, 滋生腐败和犯罪, 因此, 要加强会计诚信仅靠会计本身是做不到的, 这是一项艰巨的, 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张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剖析——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会计诚信与会计诚信教育 篇5
摘要: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主要与背景、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的问题、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了建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新秩序,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建立会计诚信的法律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内控机制等,使财务工作者能够遵循准则,严格自律,客观公正,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会计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危机;教育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可以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一、会计诚信危机的现状
21世纪,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会计造假形形色色,无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编造虚假会计凭证或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歪曲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通过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创造“账面利润”;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一般而言,会计造假主要有四种方式:(1)利用时间性差异,也称为“截期舞弊”。其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提前确认收益,另一种是延迟记录费用或负债。但是,不论采取其中的哪一种,都是通过时间因素实施舞弊的。(2)虚增资产价值。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值。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3)虚构利润。一度是美国也是全球头号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从以来,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就是利用了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通过复杂的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并利用下属公司大胆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高风险的运作,由此增加公司账面资产和利润。(4)披露不实。常见手段是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推迟披露。有的上市公司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如在揭示股东持股情况时,掩盖了许多关联方;有的公司只说明关联交易,未说明关联方究竟是何关系等。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
1.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失
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社会大环境失信行为有关,并受其直接影响。当前,某些地方由于某些原因,决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规则由于其经常性的变动而缺乏严肃性。在某些偏远地区,制度规则的朝令夕改更是严重。这种不稳定的制度规则,必然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收益预期,将导致人们行为的短浅化,并可能诱发人们采取非诚信行为来获取利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将使一些市场参与者采取不合理的甚至违规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计舞弊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常常成为他们使用的手段之一。
2.公司制度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如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造成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对大股东的约束流于形式;又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容易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等问题,这一切的不完善,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埋下隐患。
3.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服务,而代理人为了获得继续代理,也会主动讨好委托人,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长期代理报酬。会计师为了企业的某些利益和领导的满意,听从企业领导的意志,审计师也可能会为了得到长期丰厚的审计费用而与企业串通或对企业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这种委托代理的制约关系,决定了会计师很难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作出公正的.判断。所以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是理性看待会计诚信问题不能忽略的一环。
4.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如果将会计师的每次作假和不诚信看作一次博弈行为,尽管影响诚信博弈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却是博弈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游戏规则既定的情况下,是诚信还是不诚信,会计师要对决策后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收益高于成本,会计师就有可能选择不诚信;而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成本高于收益,会计师自然就会选择诚信。
三、会计诚信教育的建立
中国会计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诚信,不仅是企业应恪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朱基曾高屋建瓴地作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并强调指出“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1.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加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快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
要推动整个社会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应当首先解决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明确起来。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确定较高级别的信用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3.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加强诚信教育使会计工作者都遵循准则,严格自律、爱岗敬业,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我做起,“不做假账”,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正彬.强化会计诚信之我见[J].财会研究,2003,(1).
[2] 卞宇.对我国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3).
[3] 缑思聪.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2006,(4).
[4] 熊筱燕.小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3,(2).
[5] 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经济评论,2004,(7).
[6] 张小岗.浅谈会计的诚信教育[J].四川会计,2003,(10).
浅谈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篇6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国内的有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夏等造假案也先后被曝光。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会计诚信危机”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是现代经济社会形态的怪胎,它的出现,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会计诚信”问题已不由分说地摆在了每个会计人员的面前,不容熟视无睹,不容泰然处之。
会计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我个人认为,需从国家、政府、社会、单位、个人五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国家要完善和健全法律。将会计诚信作为基本概念和要求写入《会计法》,明确各层次会计造假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增强全社会的会计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会计法》成为我国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会计诚信的真正大法。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更加具体明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督。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彻底清除无证上岗人员;二是定期对各单位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和奖罚,并与岗位资格聘任、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会计工作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上要制度化、公开化,实行依法行政。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依法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提高管理和监督水平。政府要加强政府监督,对违法从事会计活动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以起到警示作用。
再次是社会各方面要同心协力。会计诚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主要是抓落实,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对会计行业的各种违规行为要敢于揭露、积极举报、坚决打击。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做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狠抓行业监管,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另外对于单位来讲,要设立诚信档案,建立奖惩制度。要大力弘扬会计诚信,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在外部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在内部各单位要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单位内部监管、社会监管、政府监管三者有机结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人员本身。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广大会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能力,认真扎实工作。从自我抓起,从点滴做起,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要多学习、多实践。认真学习现代会计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在工作中要自尊自爱,并时时注意加强自我修养,防微杜渐,确保会计信息及时、准确。
二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思想,要高起点要求自己,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不做假账。
三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职业道德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会计诚信已显得愈来愈重要,失去了诚信,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空幻的。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我们要借这次“会计诚信年”活动的东风,时刻牢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警训,真正做到“执业以德、核算依法、遵循规则、笃做真账”,做一名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合格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蒙丽珍,韦善宁编著.会计行为规则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谈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 篇7
一、会计行业缺乏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今社会, 人们痛恨假情假义, 呼唤诚信, 寻求职业道德。当然, 就整个会计行业, 主流是好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会计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果。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有主观、客观等多方面。
第一, 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使一些不法分子违背职业道德、有机可乘, 造成不良后果, 诚信受到考验。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年虽然在经济工作中也出现过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 但在总体上社会风气还是健康的。五十年代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 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 遇到市场经济又迅速膨胀, 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 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 会计人员身处财经权利的关键地位, 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会计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不断完善, 但到目前为止, 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 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 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 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 正如有的会计人员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职业道德时所说:法律都管不了的事, 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第二, 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造成丢失诚信。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缺乏、败坏、沦丧, 主动违法犯罪, 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 故意伪造、变造、隐慝、毁损会计资料, 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例如, 原中国北方工业公司财务一处会计韩某, 以虚设账目、伪造收据、变造结算清单、多收少入账等手段, 骗取、侵吞公款和8家合作公司的代收款1412万元, 他没有做到诚信, 当然, 他也受到应有的惩罚。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 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频出现,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 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账的两难选择中, 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账, 表观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 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失范———没有做到“诚信”。
第三, 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 使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失去“诚信”。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 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上的从属性,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 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在工作中, 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精神, 坚持原则处理会计事务, 但同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 有些会计人员便做好“技术处理”, 以便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理, 所谓“技术处理”不外乎在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上弄虚作假, 掩盖问题, 欺骗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的会计人员, 自己一向爱岗敬业, 也能做到客观公正, 依法办事, 但是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的情况下, 也出于无奈, 放弃原则违心操作。更有甚者, 有的会计人员主动为单位负责人出谋划策、配合作假的行为, 主观动机虽有不同, 但都是一种故意作假行为, 而其中主动出谋划策的更是一种通同作弊的行为了, 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会计人员在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方面不能坚持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缺乏。
第四, 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 不熟悉法规, 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做不到诚信工作。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 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 又出于主观故意, 主动而为, 反映了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 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 但与教育程度不够也有关系。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 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领, 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拖拖拉拉, 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 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记账不符合规范, 账薄混乱, 账账不符, 报表虚假的现象在不少单位是司空见惯的。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 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 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新时期对会计人员诚信的更高要求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及原因, 但会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 克服困难, 力求做到“诚信”。要做到这些, 会计人首先需要国家政策、法律的保护, 其次需要单位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 也是最重要的, 是要求会计人从自身做起, 提高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敢于与不法分子做斗争, 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一块净土。具体来说,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 以法治假, 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会计法》从会计监督方面、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 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 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 那些胆敢造假者, 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 抓原始凭证, 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 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业务活动中, 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 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核算, 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治理造假, 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 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 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 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强化会计监督, 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 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 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 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时, 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会计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它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等, 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它能够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也为“诚信会计”搭建了强有力的基石。
(五)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第一,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 那么就会顶不住压力, 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第二, 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 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通过法律约束, 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 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否则,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 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第四, 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 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 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第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积累经验, 更新知识, 严格履行法定责任,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 坚决不做假账。
诚信, 作为会计人执业之本, 就要求会计人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做起, 树立自己的诚信意识, 树立与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为“诚信会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尚德.谈谈会计道德建设[A].2003年烟草会计学论文选[C].2003.
浅谈我国会计诚信问题 篇8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
会计行业是经济工作的一个中间环节,会计工作是通过会计人员的核算和监督对经济生活起反映和管理作用。会计工作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记录和核算。所以,如实反映、正确核算可以说是决定会计工作成效和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对会计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由此而见,会计职业与诚信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会计行业的诚信既对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因此作为一个会计人都应将诚实信用作为自己工作的生命线。
1 会计诚信
对会计诚信的定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其一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的定义:“会计诚信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会计服务”;其二是由杨雄胜教授首先提出的:“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就是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并具有精湛的会计技术,进而能提供一流的会计服务。
2 诚信问题的成因
2.1 会计人自身修养不够,难抵利益诱惑
经济利益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部分会计人爱慕虚荣,追求物质财富和豪华生活,不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时,就依靠自身工作权限,制造假账,欺上瞒下,获取利益。
2.2 相关各方不能洁身自好,会计人员身不由己
作为会计人员,在接受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也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愿意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愿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出任何违法乱纪之事,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事根本不能完全按照会计人员自己的意愿去做。会计行业,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是附属于某一个企业,因此它必须维护企业利益,但同时呢会计人员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要扮演好这种互相矛盾的双职能角色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般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企业的管制,因为他们能否在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企业工作下去除自身因素外,还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及在职消费等,都要由企业负责人决定,他们的任用、调动、撤职、免职等重大人事问题也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在这些因素驱动下,会计人员只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对企业负责,将国家和投资者利益抛于脑后,按企业负责人的旨意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只要企业负责人想做假账,对会计人员来说,除非不怕受到处分甚至被开除等问题的威胁,否则,他们是难以抵制和违背领导意愿的。
2.3 法律、法规不严,得大于失,导致某些人不以为然
我国对会计造假重经济处罚、重内部处罚,经济处罚由股东权益支付,很少或根本不追究单位领导人和造假人员的责任,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从而使某些人不以为然,助长了会计造假之风。另外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监督组织不完善、监督内容不完备,致使法律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监督机制。权利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行政权利干预执法,致使腐败现象屡教不止,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对称信用关系的存在,其恶果是违约者未必受损,履约者未必收益。
3 诚信问题的危害
错误的会计信息有什么危害呢?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投资者和债权人根据企业提供的一段时间的会计信息,对该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预测,对于那些未来有赢利能力、有偿还本金与利息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和提供贷款。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使其利益受到损坏。
3.2 影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混乱,进而危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会计信息在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通过行政管理还是通过市场管理,准确并可靠的会计信息都是重要的依据。分配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中的核心,社会财富分配与会计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许多机构、部门据以进行分配的预测和决策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财富分配政策的失效,而财富的非理性流动和非理性集中会导致生产关系的紊乱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3.3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信息看,一大批被查处的特大财经案例往往都与会计人员做假账相关;大量腐败现象的最终曝光,往往也是从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中找到凭据。因此,普遍的会计信用缺失现象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首先,直接影响了在校学习的财会专业学生,使他们受到会计行业无诚信的毒害;其次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我国大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过多的会计诚信缺失,会起到反面作用,使人们错误地看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最后会计诚信的缺失会危害会计相关人员自身,轻者将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 解决诚信问题的对策
针对诚信问题形成的原因,相应的解决应对措施如下:
4.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信
解决诚信问题,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提升会计人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诚信理念和契约机制,建立保证企业良性运行的道德约束,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自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使每一名会计人员形成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习惯。会计人员不但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守法,把守关口,还要宣传财会法规,依法办事,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2 加快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系统,增强单位及个人诚信意识。
首先着力打造信用考察系统。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转变监管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监管的力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其次建立信用档案,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4.3 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会计诚信缺失与国家法律规章和单位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在清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好单位内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人员离任审计等工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外国成熟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尽快建立赔偿机制。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会计造假事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针对公司造假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股民还没得到违规公司的一分钱赔偿。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其造假的预期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同时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5 结束语
诚信在会计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会计诚信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呼吁社会从上到下都重视会计诚信,相信通过全民的不懈努力,会计诚信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
摘要:中国会计面临诚信危机,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其成因何在,如何解决此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如何重建会计行业威信,树立会计行业新形象已成为每一个会计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者阅读了大量有关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资料,就自己的认知浅谈会计诚信问题的成因、现状、危害及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应对策略。
浅谈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篇9
关键词:会计,诚信,对策
1 建设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发挥独立性的制度
1.1 发挥有关会计独立性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
在我国随着公司治理机构要求的日益完善和保障小股东利益制度的健全, 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刚性法律制度中给予与会计人员独立性相对应的地位十分必要, 而新《公司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增加的第一百七十条指出: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 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第一百七十一条指出: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 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劳动保护与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保护内容存在一定差别。对会计人员来说, 受到用人单位的主要侵害往往不在劳动基准内, 而更可能是因受到单位负责人诸如强令、指示、暗示、胁迫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恐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法水平落后, 造成了在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基准外, 又出现了用人单位与会计人员间地位不平等而带来的权利义务失当。因此, 在《劳动法》中应考虑针对劳动精神损害的条款。
1.2 保障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及地位使其得以人格独立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 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 若在经济上始终依附于他人, 那么人格上就脱离不了他人的牵制。从前文的分析可知, 每个人都有自利、享乐的一面, 片面的以奉献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有违人性, 而且在实践中也会最终归于失败。政府和企业是各项资源投入通过契约结合而成的整体, 会计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也存在着契约, 如何让其在遵守会计伦理的前提下履约归根结底是激励约束问题。因此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 促使其人格的独立。应当指出此处的待遇除了基本的工资和福利以外, 还包括对其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有力促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会计从业人员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 关键是如何保证其尊重需求的实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爆发即是尊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格变异。
在我国, 会计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环境中, 心理在服从领导安排、保住饭碗和会计职业道德二者之间不断动摇、备受煎熬。这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上司或雇主可以很轻易地就剥夺其利益, 或者对其前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保证制度, 以此来对抗人为的随意性。如从法律的角度规定并贯彻会计从业人员不能被随意解雇的条文。让会计从业人员可以不必完全遵从于强权, 可以从容地至少是有所依靠地去践行会计伦理的要求。当然就具体如何让会计人员得到尊重的保障可以再行商议。
2 加强会计伦理教育
所谓会计伦理教育, 是针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它是社会总体道德要求和具体会计伦理要求转化为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社会会计伦理风尚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 是在接受社会总体道德和具体会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 提高会计伦理认识, 就是通过会计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认知和理解一定的包括会计伦理在内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会计义务和会计职责, 形成正确的善恶、是非、美丑、荣辱观念, 并能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伦理知识和标准来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从而增强履行会计伦理义务的自觉性。
其次, 培育会计伦理情感,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从业人员心理上具备由会计伦理义务和会计伦理现象而引发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羞耻感、病根感、鄙视感等爱憎好恶的情感。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行为不仅受会计伦理认识的支配, 更受会计伦理情感的驱使, 只有当会计伦理认识转化为一定的会计伦理情感时, 才能成为会计伦理行为的真正理性的机制。
再次, 磨炼会计伦理意志,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在会计伦理实践中表现出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与精神。虽然会计伦理意志是以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为基础, 但会计伦理意志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付诸会计伦理实践的主体性保证。因为如若没有坚毅顽强的会计伦理意志, 就很有可能在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已作出选择的会计行为过程中遇难而退, 甚至屈服于私欲或恶势力而半途背弃。
最后, 确立会计伦理信念,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树立起发自内心的对会计伦理要求所具有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会计伦理信念虽然是在会计人员已有的会计伦理认识、情感、意志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 但它却是深刻的会计伦理认识、强烈的会计伦理情感和坚定的会计伦理意志的有机统一, 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事业的精神支柱, 会计人员一旦确立了正确的会计伦理信念, 就能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这一信念来选择自己的会计行为活动,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 消除个人意见差异, 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如果有人违反了“共同意见”, 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唾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将此“共同意见”定义为“同情”, 他认为最初的伦理规范来源于会在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以及在此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因此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及其人格重塑而言, 舆论的作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 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引导, 即通过各种舆论宣传方式如文字、声音、图片, 使会计从业者熟悉会计行业的诚信标准和诚信要求, 使其不仅仅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 而且使其明白哪些是失信行为, 使会计从业者处于一个共同的行业行为规范当中, 并且明确告知其不恰当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是对其应有文化人格和心理的潜在要求和约束。
其次, 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监督, 即舆论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 使会计从业人员和公众知晓在会计行业内有哪一些典型的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通过反映、放大一些社会上的会计行业诚信“热点”、“焦点”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 使诚实守信的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得到大家的认可, 为其将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穿透力、威慑力和影响力, 使一些失信的人员和机构得到披露和曝光, 让其无法在会计行业生存, 对害群之马起到惩罚作用, 对其他会计从业者起到警示作用。这一监督最终会促成会计从业人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十分重视“礼、义、廉、耻”, 是一个很爱“脸面”的民族, 一旦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 这意见就成为评判标准, 这是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无一不是官方舆论与民间非正式舆论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舆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性的人格塑造和文化人格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慧, 邹雅君.我国会计失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12) .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途径 篇10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做实在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不搞虚假;守信就是讲信用, 不失信, 信誉至上。“言必行, 行必果。”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朱镕基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十六个字, 对此最好的诠释, 即根据原始凭证按会计准则, 原则记账, 编制会计报表以及进行审计等。会计诚信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 (2) 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 (3) 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质量; (4) 精湛的会计技术和熟练的会计技能; (5) 优质高效的会计服务; (6) 强烈的守法意识、政策水平和制度观念;以上是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指导方向和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 又是经济资源, 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
1. 会计诚信缺失严重。
会计诚信对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按常理每一个会计工作都应该自觉地去遵守, 然而, 近几年来, 一些国家发生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 使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厦”、“琼民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是国内外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财政部在抽查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和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 以及国家审计署对一些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 都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见, 当前会计诚信缺失严重, 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 会计造假的方法越来越多, 手段越来越高明。
通过隐性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粉饰利润, 恶意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有关规定, 对不同时期报表内的信息进行操纵调整, 致使报表数据严重失去可靠行和可比性。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 造成委托人“虚位”。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提供者 (委托人) 报告受托人对资源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满足委托方监管代理方的基本需要。一般说来, 当委托人现实存在并对会计产生足够影响的时候, 总会有一股持之以恒的力量来督促会计履行诚信原则。此时会计诚信原则的体现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 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 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 会计造假行为便开始出现并且愈演愈烈。在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下, 确定的委托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是某个自然人的产权, 而是归全体人民所有, 或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国家所有, 但不管全体人民还是国家都是抽象的概念, 缺乏人格化的代表, 究竟由谁来行使所有权并不明确。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 由于改制不彻底, 造成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严重, 而国家这个最大的股东却是“虚位”的。
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沿处于发展阶段, 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并不太多, 相比之下, 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却大有人在, 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委托方的高度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只关心“今天”的利益, 因为“明天”他们可能不再是委托方了。他们对会计诚信的履行持冷漠态度, 有时甚至希望会计诚信丧失, 从而博取个人的利益。在股权分散流动的情况下, 能够行使委托方权利的只能是其代表机构———股东大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使得公司的实际最终控制权往往要么被形式上代表国有产权的法人股股东和管理当局共同掌握, 要么完全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所控制,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此外, 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往往互相兼任, 董事会不但不能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 反而还常常与经理层共同操纵上市公司。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 他们常常会从小团体或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 肆无忌惮地造假。会计诚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缺失的。
2. 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谨慎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 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由用人单位自己管理为主, 即由各单位自主地设置会计机构, 任免会计人员并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 (如财政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等) 仅是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在这一体制下, 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 并对本单位的行政领导负责。因此, 尽管《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有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 但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实际上难以履行。
从企业的管理关系上来看, 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 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他们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从会计信息的传递程序来看, 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 会计人员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所以, 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控制和指挥。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 假造账册, 账外设账。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除了无奈之外, 已别无选择。
3. 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
股份制的出现, 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以超然的立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就是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 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 委托人对于会计信息的判断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尽管审计关系到股东的切身利益, 但股东在审计谈判中并没有发言权, 与审计人员也没有直接联系。然而, 审计人员却需要与企业管理层密切合作, 以便对其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完成任务, 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具有商业性的企业一样希望与客户保持建设性的关系。也就是说, 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而损害其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 注册会计师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 反而变成人“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工具, 使得会计诚信进一步缺失。
4.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 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 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 《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 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 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 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事实上, 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十条明确规定了“股东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起诉公司……股东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起诉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此规定为实施民事赔偿提供了依据。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没有上市公司违规而进行民事赔偿的先例。司法界在此类案件的受理、判决方面也缺乏可借鉴的案例, 暴露出我国事务所普遍采取有限责任责任制, 即使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 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事务所出资人也仅承担有限责任, 这对注册会计师构不成巨大威慑。
可见, 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对参与会计造假者来说, 造假所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所获得的收益。更为严重的是, 当一家企业通过会计造假行为获益却没有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时, 其他企业就会跟着效仿。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形成了普遍不守信用和造假行为泛滥的现象,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的闹剧会不断上演。
5.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后续教育跟不上。
国家财政部门举办的会计专业职称考试已经持续了多年, 考试规模逐年扩大, 为会计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 新的会计规则不断推出, 如果会计行业管理部门后续教育跟不上, 就会使广大会计人员对新规则的学习了解、掌握不够, 造成会计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缺乏, 必然导致管理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中, 对新会计规则认识不足, 理解不透, 从而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再加上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使他们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诚信被抛至九霄云外。面临金钱的诱惑时, 丧失自我准则, 而沦为金钱和物质利益的牺牲品。
三、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1. 明晰产权, 重塑委托人。
产权是诚信的基础, 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 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诚信。明晰产权的核心就是明确委托人、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权、责、利, 为三者提供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他们各自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和责任, 并获取相应的收益。在市场经济中, 谁当股东, 谁当债权人, 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般来说, 最有积极性、最有能力控制企业的投资都选择当股东 (委托人) , 而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控制企业的投资者选择当债权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由国家来监督企业是一项成本很高而效率很低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国家更适合当债权人, 而不是股东。在契约不可能完备从而不可能让每个成员对自己行为完全负责的情况下, 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权 (可能大于或小于法定的控制权) , 却不拥有剩余索取权, 也不承担决策风险, 企业业绩仅是其“升职”的跳板, 因此他们只有短期行为而不关心企业的未来, 不考虑未来的人怎么可能讲诚信?将国有股权过渡一部分给管理层 (这意味着获取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 有利于他们关注企业的长期业绩, 培养其诚信。而管理层的诚信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诚信的建立。
2.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 向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委派会计人员, 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实行委派制后, 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 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 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 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 会计填数字”的现象, 较好地保证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得以履行, 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轶序混乱的问题。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 实行会计委派制后, 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加大会计造假行为的成本。
在《注册会计师法》中, 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被并列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两种组织形式, 而在实际运作中, 选择成本较高的合伙制形式的非常少。因此, 应限制事务所对有限责任组织形式的选择, 以提高事务所和个人执业的风险意识, 增加其对审计质量的关注。只有加速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时承担无限责任, 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 铤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同时, 还应当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并规范最低收费标准。这样, 不仅减少了行业恶性竞争, 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 任意减少审计程序以损害审计质量的方式来降低审计成本。更重要的是, 目前对违规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主要是包括撤销审计资格的行政处罚。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 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将提高行业“租金”, 这将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违法的机会成本。这相当于间接地增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处罚, 将有利于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
4. 强化会计人员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通过对诚信守信, 会计业绩优良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提高会计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荣誉感, 为会计人员树立学习榜样和标杆, 激发会计人员内在动力, 引导会计人员的行动方向, 使会计人员成真正为会计诚信规范的执行主体。
5. 建立正确的会计人员任用制度。
要建立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用人唯贤, 打破按资排辈的条条框框, 拉开先进与后进的距离, 真正重用有才有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使他们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有才无德或无德无才的人员给予适当的惩戒或清理出会计人员队伍。这样做, 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也有利于会计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
6. 强化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
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对潜在会计人员的培养, 即对院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进行的培养;二是岗前职业培训, 即对从事会计职业前的有关人员进行的会计职业短期培训;三是对会计职业、从业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其中, 在校培养是学生获取会计知识的重要时期, 首先要拓宽知识面, 让学生对会计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课程设置上要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现代化和会计改革的需要,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为他们从事会计职业奠定思想基础。岗前培训和在职培养则应着重让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理论的新发展和新的会计规章制度, 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避免被动性道德危机。
7. 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诚信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和潜在会计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 这是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主要途径。会计诚信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养,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立足于会计实践, 不能和实际工作脱节, 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保证会计诚信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结论
会计诚信是每个会计人员应恪守承诺的道德准则, 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 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必须从维护我国经济建设秩序大局出发, 从根本上加强教育和治理, 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 让诚实守信者得到回报, 让弄虚作假者无生存之地, 使会计诚信守信原则深入人心, 使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合理。
摘要:文章简述了会计诚信的内涵, 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提出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诚信缺失,重塑会计诚信,治理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 “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 2003 (1)
[2]卢振基.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会计之友, 2003 (12)
[3]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4]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 2003 (3)
[5]王广明, 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会计, 2003 (3)
浅谈会计诚信问题的法律规制 篇11
【关键词】会计;诚信;法律;完善
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能也在不断拓展,简单的核算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这种有价值的信息自然是要真实客观和有效可靠的,这也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外部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财务人员内在职业素养低下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用程度普遍偏低。本文仅就法律层面上对我国会计诚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就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制我国会计诚信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浅见。
一、有关会计诚信的法律层面问题
会计诚信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维护会计诚信,一要靠人、二要靠法律保障,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但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1.立法方面
(1)《会计法》
《会计法》是会计人员严格执行的行业基本性法律。我国《会计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9年10月修改,日臻完善,尤其是在1999年10月的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准则、明确了会计主体责任。但从其具体内容上看,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诚信问题,还存在如下3个方面不足:
①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界定不明确。《会计法》总则第四条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当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单位负责人具体要负怎样的法律责任等情形没有加以明确。
②举证制度设计不科学。《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地位较为弱势,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等行为进行举证就变得较为困难和复杂;
③责任追究缺乏具体规定,可行性不强。《会计法》仅在第四十九条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但对于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的民事责任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得对提供虚假会计报告者提起民事责任的诉讼很难实施;
(2)《公司法》
①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界定模糊,没有明确规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只是言明需披露信息的概貌,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无法有效合理的运用;
②《公司法》在第一百二十二条中仅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对独立董事的人数、比例及职权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使得独立董事制度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③对公司自身以及与管理人员之间各自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界定不够明确。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①对因共同侵权下的各赔偿主体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②对财产损失赔偿的时间界定没有考虑到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明显的提前效应,从而使得被侵权人向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证券民事诉讼缺乏可操作性,严重影响了民事诉讼的及时性。
③设置前置程序,限制原告的起诉。该规定只允许有条件进行民事侵权的诉讼,而且必须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公布了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的处罚或在财政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作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公布了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的处罚决定或在虚假陈述行为人未受行政处罚,但己被人民法院认定有罪的,并已经作出刑事判决生效的情况下才能提起诉讼。这种前置程序的设置极大地限制了对违法批露信息的上市公司的民事起诉。
2.责任制度设计方面
(1)关于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政府部门、主管机关或证券经营管理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的裁决和处理的一种行政处罚。虚假陈述的行政责任一般针对范围较小,损失较少、影响较轻、违法程度轻微的虚假陈述,对于这种虚假陈述,政府部门或主管机关一般只会给予批评教育、纪律检查、罚款等。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主要以行政责任为主,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则相对较少。
(2)关于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的设定对于严重的信息造假者威慑作用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刑事责任作保障,惩罚严重违法者,那么良好的会计信誉体系就不可能建立。在我国,除少数严重案件适用刑法外,大多数案件以行政法律责任为主,而且对公司的处罚力度要比有关管理层的力度更大一些。相比较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对虚假信息纰漏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我国刑事责任规定偏轻。
(3)关于民事责任
虚设、编造、提供虚假信息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其责任主体都应该对受害人进行一定的民事赔偿。民事赔偿也是解决证券市场虚假信息泛滥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美国,公民法律意识非常强,财务报告的责任主体最怕的就是民事赔偿,因为民事赔偿足够让他们倾家荡产,永无翻身之地。而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民事责任极不完善,如在《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列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考虑,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责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是我国信息披露立法的一个重大缺陷。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但对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规定得过于原则和抽象,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重塑会计诚信的法律对策
1.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1)《会计法》
《会计法》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法律,其他涉及会计行为的法律,如《证券法》《公司法》等应与《会计法》保持一致。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会计法》应进行如下方面的修改:首先,《会计法》在“法律责任”部分扩大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责任的范围,使得“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规定那个得以落实;其次,进一步完善《会计法》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民事责任。因此,加大对造假者民事责任的处罚应当成为今后立法修改的重点。
(2)《公司法》
新《公司法》已于2013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但是修订后的《公司法》在信息批露以及职责权限、责任认定等方面就公司治理结构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宏观布局和设置。第一,独立董事制度应确定独立董事的人数和比例,并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义务;第二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第三,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完善监事会的功能,真正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第四,明确公司和管理人员各自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
(3)健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机制
2003年1月9日,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预示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真正进入了司法实践阶段,它包括一般规定、受理与管辖、诉讼方式、虚假陈述的认定、归责与免责事由、共同侵权责任、损失认定、附则,共三十七条。但是,由于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使得该规定许多方面显得简略和模糊,缺乏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关于共同侵权条件下对各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划分,应对发起人或发行人和上市公司之外的虚假陈述人包括独立董事、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设定一个最高赔偿限额,在这个限额内虚假陈述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发起人或发行人和上市公司对剩余的赔偿额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二是由于会计信息存在的提前效应,应把虚假陈述实施日适当提前;三是取消对原告起诉的不合理限制。
2.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会计行业诚信建设
“市场经济作为信用经济,要求在道德上弘扬信任精神。”因此要更加注重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加强会计诚信道德建设。首先要不断提高会计行业的从业门槛,提升会计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化能力及尊荣感。其次,会计从业人员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理化水平;单位负责人应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监管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强会计信息监管力度,努力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把好关、参好谋。最后,要逐步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制度,建立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明确等级评价内容;最后,公布会计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进行舆论监督等。只有会计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诚信意识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我们才能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做到有法必依,会计诚信体系的建立才能得到法制保障。
会计诚信体系的重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治理。而这个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会计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守法意识。这还有待于我国法律工作者和会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有效构建我国会计信用的法律体系,尽快解决我国会计诚信危机日趋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智杰,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8-70.
[2]杨春平,会计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轮[M],法律出版社,2008,207-209.
[3]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7.
[4]黄瑞,完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5,11,18-19.
[5]高莲盛,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探析[J],财会研究,2007,1,12-13.
浅谈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探讨 篇12
一、导致会计诚信缺失原因
1、不良的社会环境是会计失信的背景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认为搞一些“包装”也无可厚非, 即使在对一些严重的做假行为进行批评时, 也往往是避实就虚, 泛泛而谈。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也未得到严厉的制裁, 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加上造假者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 许多企业和个人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 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 非常“走俏”。另外, 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 在“染色馒头”事件发生两天后, 温家宝总理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会计作为一个普通行业, 造成诚信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2、会计规范尚不完善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 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 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 由于忽略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所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如果资产估价低于真实成本, 负债估价高于实际金额, 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 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 加上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及时, 这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等。所以, 许多会计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出现些偏差。同时, 由于已有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 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3、信用制度不健全
诚信不单是一种契约, 更是制度的反映和体现, 诚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信用关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个有序的信用体系是建立在一个有效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目前, 我国还没有完全确立起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制度;金融制度、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还很不完善, 使信用活动缺乏制度约束, 其中最根本的是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达成一切交易的必要条件, 也是形成正常信用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产权界定不清, 将使行为主体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准确的预见, 增加交易费用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 造成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财产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造成行为主体缺乏遵守信用的内在动力, 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4、处罚不力、执法不严
由于我国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力度轻, 执法不严, 也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 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因为经济处罚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权益来承担, 即用本应属于股东的利益来偿还股东的损失, 由投资者来为公司的造假行为承担责任, 从而转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应负的责任, 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
二、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措施
1、实施诚信工程, 强化制度建设, 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而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并要加以时日方可完成。实施这项诚信工程, 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者, 享用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 实质上和纳税人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要守契约、讲诚信, 就要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 通过制度建设, 规范和保护诚信, 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 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 提高政府信誉度。如果掌握公共权力者不守诚信、不为民谋利, 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这样, 诚信建设才有根基, 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如果仅把诚信问题局限在商品交易或某一行业范围内, 只是向世人进行虚乏无力的呼唤。号召平民百姓守诚信, 却不着力规范自身行为、打造信用政府, 不追查为什么谁守诚信谁吃大亏、消除产生“无诚信”的根源, 那社会诚信危机恐怕还将持续。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依法治国的同时, 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从业环境, 对诚信社会、诚信经济显得尤为重要。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在各大媒体上披露其不诚信行为, 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对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 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和诚信的环境, 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 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 以示警示和教育。
2、加强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使会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减少会计造假的施展空间
近年来, 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发, 标志着我国会计法规制度逐步完善, 但相对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的经济事项的不断涌现, 会计法规准则必须及时充实调整, 一是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积极吸纳国际会计经验和科学成果, 保持会计制度、准则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尽量克服滞后性。二是要针对会计理论和方法上的固有缺陷和局限性, 如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原则等方面的主观随意性规定明确的判断、选择条件以限制这种主观随意性和空间。三是要及时调整会计法规制度准则, 增加会计法律制度、准则的约束力和适用性。
3、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产权不明所有者缺位、公司制度缺陷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要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 建立审计委员会, 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 形成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三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完善的内部制度保证。
4、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其一切行为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会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 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 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会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 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因此,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无疑是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因此, 对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 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5、推行诚信保险制度
根据国外的一些做法, 对公司, 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诚信问题, 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 保险公司必须赔偿, 这样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害, 必须加大对投保人的监督, 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降低监管成本。
会计诚信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 并且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其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完善, 再加上有利于这个时期的措施, 未必有利于下一个时期。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其不足之处, 进行总结、完善它, 从而保证会计诚信的建设。并且我们相信在常抓不懈、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会计诚信丧失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治理。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其中, 朱镕基总理对会计诚信给出了最好诠释, 那就是“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原则, 不做假帐”。
关键词: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6-12
[2]、王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会计行为《四川会计》2002.10:14-15
[3]、盖地诚信会计与会计诚信《财务与会计》2002, (10)
[4]、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2002, 4:17-23
【会计诚信谈】推荐阅读:
谈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05-26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07-04
会计诚信契约06-16
会计诚信教育08-29
会计人员诚信09-06
会计诚信危机09-28
会计诚信论文09-11
会计诚信缺失问题08-22
会计诚信与监督09-18
会计的诚信问题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