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歌研究

2024-11-01

海子的诗歌研究(精选9篇)

海子的诗歌研究 篇1

海子在农村生活过十五年, 认为“关于乡村, 他至少可以写作十五年” (1) , 后在昌平教书, 显出了对缤纷现代生活的抗拒。其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 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 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这又需“巨大的元素”支持。故而其诗从家乡土地成长的同时, 其目光越过纷繁的当世返回古代社会、原始神话及大自然, 力图寻求人普遍的情感、心灵、精神元素和生命力, 寻求慈爱与温情、博大与宽容、勇敢与超越、热血与追求。其写作经过历史的栈道, 向整个人类生活背景辐射。基于这些原因, 海子诗歌体现出了三大特征:

一.原始质朴的特征

1.以词、句方式对古代乃至原始部落生活印记的复现。从“坛子”“鼎”“石头”“水勺子”“羊皮筏子”等生活生产器具到“山洞”“穴居的人群”“泥草筑起的房屋”等意象反映的居住方式, 从“打下果实”“鱼筐”“柴刀”“牧猪人”“猎鹿人”“渔夫”等意象暗示的劳动方式到“羊群”“野牛”“鱼群”“狼”“野花”“火种”等古代常见物, 从“原始的妈妈”“女巫”等称谓到“村民像牛一样撞进屋子, 亲他的妻子/又数着/十二粒麦种”的行为, 及对村庄的吟唱, 都使人看到遥远先人们从其诗中以文字为身体切近走来, 带着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这些给我们带来的有新鲜, 也有对原始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思考、回味。

2.对“以血亲指认的、温馨古老的诗性精神空间” (2) 的建造。经济日趋蒸升的20世纪80年代, “文革”暴露的人性弱点以商业形式展演。一些诗人迷茫, 忧伤, 失望, 海子远离繁华退回古代。他想“喂马, 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想在远离当下的时空建立供精神漂泊者栖居的家园, 召唤日渐走失的心灵真善美, 引发对现状的深省, 激起物欲压榨下日益减退的激情、热血、超越的勇气和壮志。

海子诗中, “母亲”“妻子”“姐姐”“妹妹”“父亲”“兄弟”“亲人”等是多次出现的词。这些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概念是其温馨诗性家园的基石。海子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村庄》中“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我妹妹很美丽”, 他如天真小童, 津津地向人讲述母亲、村庄和妹妹。“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 这类诗也很快将人抓住。在这家园, 他是天真善良的孩子,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他说“我是多么爱你/不爱那些鬼魂”、“我爱你的生病的女儿, 陌生的父亲”。其爱情表达还会是“冬天的人/像神祉一样走来/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或“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或“反复抱过的妻子是枪/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的独特感受。他旧情难忘,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这家园, 春天含情, “两个温暖的水勺子中/住着一对旧情人”;树林像兄弟姐妹, “对着原野和她/整齐地跪下/妈妈——她们嚷着——妈妈”;煤也充满温情智慧, “这没有泥土的日子/但是煤说:/火/闪着光”。

海子在这家园思考、质询与追求:“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 我的故乡?……”他说:“我俯伏在太阳上/把赤道紧紧拥抱/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你在何方?”即使他作为“圣斗士” (3) , 其诗仍含着血亲的温馨古老的情感并以此展开“对于家园、情义、良心的追诉” (4) , 这也正是原始古朴的表现。

3.表现出民间倾向。如“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这首谣曲让人想到北朝民歌中的情歌:质朴、大胆而直率。从内容看, 它像保留原始风情地区的相亲方式。又如“月亮月亮慢慢亮/照着一只木头床/河流河流快快流/渡过我的心头肉……”也像流畅的民歌。而“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那片我曾经吻过的地方”及“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等, 都可见民间文学影响。

二.植根大地的特征

1.表现在海子走进农耕社会而对生长万物大地的无限亲近。他把自己看成大地的孩子:“从地里长出了/这些温暖的骨头。”

海子以大地之子的赤诚对“麦子”内涵的挖掘使麦子意象牢牢确立。他对“养我性命的”麦子心存感激, “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他满怀赤诚欲入“麦地”内部:“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入麦地时历经苦痛, 他却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挚诚执着令人下泪。麦子作为农耕社会缩影, 与父辈以土地为纽带有血缘般的默契:“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以博大慈爱唤起情义与宽容,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 “我”“仇人”被麦地化为一体, 坦然而心存感激。进入麦子, 思考如荷重负, 其《一颗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说“一粒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我们不能/翻转手臂”;因麦子是我们存在的见证者, “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麦子穿越时空, 让人看到历史的沉重及大地上的苦难和坚毅。这些与劳动相连, 劳动使生存获得意义。这意义涵盖下的人不只珍惜麦穗光芒, 也能面对苦难和死亡时心如止水:“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此时的大地使灵魂获得依托。

海子诗中, 麦子凝聚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在农耕时代积蓄的生命力和情感、幸福与苦难, 这些在海子挖掘下像质朴麦子的根须裸出泥土, 人不得不讶然于大地上这真实存在。如西川所说, 读海子诗能“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 (5) 。海子对麦子的吟唱使一系列相关意象 (“谷”“青稞”等) 也在中国生长成“一个时代出版物上的诗歌” (6) 。

2.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挚诚贴近。花草树木河流山川走兽飞禽被海子安置诗中, 如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即使写爱情, 如“我爱你……马睡在草上/月亮照着他的鼻子”或“洁净的脚印/沾满清凉的露水……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 也充满自然的芬芳、神秘、美丽和宁静。“海子含着泥土, 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 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 (7) 其诗“是大自然在心脏中所讲” (8) 。这大地之子的声音令人想起自称“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叶赛宁说的“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面对大地我们应怀神圣与感激。

三.神秘与深邃的特征

1.这缘于海子对存在的思考。他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影响, 要做“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 照亮存在, “当众人齐集河畔, 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存在隐于日常生活深处, 去表象入内部才能靠近存在, 这靠近使其诗拒绝了肤浅。“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它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 诗人让“它们”作为存在而现身。入本真世界的海子发现“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太丰收/也太荒凉,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荒凉”外表下是存在物“太丰收”的实质, 此发现使其倍感充实, 放声歌唱。这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无中富含有。若对海德格尔哲学一无所知, 这样的诗 (包括其对麦子和大地的歌唱) 不易理解。“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也不仅有感慨时空邈远无垠的中国诗人传统情怀, 更寄予了存在主义思考。

2.表现在海子对沉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诗性挖掘上。如《亚洲铜》的“鸟”“海水”“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黑暗中跳舞的心脏”等意象都富含象征意味, 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 诗中“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正是民族集体与个体的归宿。海子对敦煌、青海、北方草地等意象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开掘也多显出神秘深邃。

上述三特征不是孤立的, 多是交织渗透的。“麦子”意象正是这些特征的凝聚, 成了海子诗的代名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的海子以其诗三大特征与同路者界分开, 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最耀眼的一环” (10) 。

参考文献

①⑤西川《怀念 (代序二) 》, 见西川《海子诗全编》 (以下称《全编》) P10,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2月第1版。本文所引, 凡未注出处者皆出自《全编》。

②燎原《重返“家园”与新古典主义》, 见《星星》98/11。

③④⑥⑩燎原《从“麦地”向着太阳的飞翔》, 见《星星》98/10。

⑦⑧《诗人是世界之光》, 见苇岸著《大地上的事情》P128。

海子的诗歌研究 篇2

摘要:本文试图从海子诗歌中太阳和麦地这一阴一阳两种意象中探索海子的意象世界。其中前者的代表是黄昏,后者的代表是粮食。这两种意象,一个是上升的,一个是下沉的。连接这两种意象的桥梁是天梯,而血液是一种过渡意象,一种夹在上升与下沉这一矛盾下的复杂的血与火的抗争。乳`房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以及对于各种矛盾的权衡。通过两种意象清晰的折射出海子真实的心灵世界,并且进入海子的世界,理解一个诗人,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世界也是矛盾的,每个人都像海子一样在与自己抗争,在与世界不停的抗争。

关键词:海子;诗歌;意象世界

引言

“诗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文明的孩子,精神的天使,海子是以自身伟岸的人格,圣洁的灵魂来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人类精神的走向。”[1](70)在《诗?语言?思》中,海德格尔曾经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诸神逝去的暗夜,在此暗夜中我们惟有倾听诗人的歌唱,才能追寻到诸神的痕迹。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每一种意象都拥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们承载了海子深深的情感和浓浓的爱。它们是梦想,它们是生命。海子相信诗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的,因此海子提出“实体”这一诗学概念。“实体是什么?是分裂出去的主体。所谓‘自在之物’,说到底这乃是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2](p259)“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实体永远只是被表达,不能被创造。它是真正的诗的基石。才能是次要的,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和生命之光把黑乎乎的实体照亮,使它裸露于此。这是一个辉煌的瞬间,诗提醒你,这是实体---你在实体中生活---你应回到自身。”[3](1017)

海子用尽它的一生透彻的全是了海子自身却没有走出海子自己。海子是一个崇尚黄昏的人,在海子眼里“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海子是一个孤独的人,特别在秋天,“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表达的早已丧失。”海子的孤独更体现在《夜色》中:“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这就是海子的一生。在海子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海子用海子满腔的热情打造出种种意象,然而每一个意象都投注了海子挚热的真情。海子在海子1986年8月的日记里曾写到:“我是说,我是诗,我是肉,抒情就是血,诗是被动的,是消极的,也是在行动的深层下悄悄流动的,与其说它是水,不如说它是水中的鱼,与其说它是阳光,不如说它是阳光下的影子。”

就意象而言,它只是某种关联自身与外物的象征物或文字的山坡上,对于流动的语言的小溪则是阻碍。海子的天才在于海子把海子的语言凌驾于意象之上。海子创造了属于海子自己的意象。张炯在其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曾这样评价海子:“海子创造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意象序列,海子的诗歌语言比此前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海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海子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诗人。”[4]本文试图从海子诗歌中太阳和麦地这一阴一阳两种意象中探索海子的意象世界。其中前者的代表是黄昏,后者的代表是粮食。这两种意象,一个是上升的,一个是下沉的。连接这两种意象的桥梁是天梯,而血液是一种过渡意象,一种夹在上升与下沉这一矛盾下的复杂的血与火的抗争。乳房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以及对于各种矛盾的权衡。通过两种意象清晰的折射出海子真实的心灵世界,并且进入海子的世界,理解一个诗人,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世界也是矛盾的,每个人都像海子一样在与自己抗争,在与世界不停的抗争。

一、太阳:遥远的追求和方向

每一位诗人都是从骨子里深深的热爱着太阳的,因为越是追求温暖,骨子里越是寒凉。在海子的眼里白天是比黑夜更加黑暗的。海子渴望光明,海子喜欢阳光。太阳虽然遥远却可以温暖心房,太阳拥有巨大的能量和光芒,太阳照在太平洋上,可以把希望点亮。在海子的世界里,疯狂的太阳可以改变世事沧桑。

海子首先把把太阳当作自己。在《以梦为马》中,海子唱道: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的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太阳总会沉下去,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孩子说:“扶着你骑过万年的天空,飞马的头颅,你为什么要倒下,你为什么这么快地离去。你再也不能离去,莫非你不能适应大地,你这无头的英雄,天空已对你关闭,你将要埋在大地,你不能适应的大地。”[3](953)

海子通常是消极,或者是逃避的,然而在海子的骨子里,海子要做一个太阳。一个血腥的反抗的太阳,一个辉煌跳跃的太阳。海子是真正的战士。在熊熊大火中尽情的燃烧的战士,在历史上反抗,海子是愤怒的太阳在反抗。

“所以海子就叫太阳,太阳就是我,一个舞动宇宙的劳作者,一个诗人和注定失败的战士。总而言之,我反抗过生命以外的一切,甚至反抗过死亡,因此就在这上天入地的路途上,听见了这样一句话:地狱之火烧伤海子的面颊,就像烧伤的但丁一样。”[3](1035)

太阳拥有无尽的炙热就像海子对诗歌的热爱。用尽一生燃烧着自己。同时太阳拥有神奇的自然的力量。太阳给海子力量,也让海子忧伤。日出日落总是无常,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

太阳是一个永恒的遥远的追求。海子的一生就像向日葵,总有一个点让海子有一个光亮可以彷徨,能够有一个梦继续哀伤。海子是深深的热爱着这个世界的,海子的死亡升华成巨大的光亮,海子的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海子有太多的不舍和期待,可是爱又怎样,执着又怎样,太阳照着月光,终究躲不过离伤。没人能懂得海子的忧伤。

太阳带给海子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海子的《日出》这样写到:

暗的尽头

太阳,扶着我站起来

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

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

我再也不会否认

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的升起而解除

我再也不会否认天堂和国家的壮丽景色

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尽头!

醉后清晨,所有焦躁和恐慌都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释然,似乎全身换了全新的血液重新流淌,走出黑暗,成就幸福的人生,其实这只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幻象。就像人永远也到达不了太阳,只能遥遥相望,感受着温暖,体会着什么叫做黯然神伤。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接受现实不否认一些痛苦的存在,这样才是完全的幸福所在。抛却该抛下的执念。真正扶你站起来不是太阳,是你自己。

二、黄昏:自由的向往通向死亡

如果说太阳是一种美好和光亮,那么黄昏则是一种凄美和绝望,海子说:“在黄昏我梦见死亡。”黄昏是安静的,是人类灵魂最真实的时刻体现。海子也是真实而单纯的,黄昏带给海子的是深切的痛苦,黄昏将一切美好带走,让一切希望的灯熄灭。是黄昏让海子绝望。同时也是黄昏给了海子真正的自由,海子不再躲避忧伤,所有关于爱情的悲伤,都不再提起。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爱情保持一生,或者相反,极为短暂,匆匆熄灭。愿我从此再不提起。再不提起过去。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唯黄昏华美而无上。”[3](430)

海子披着黄昏的霞光,在死亡的边缘彷徨,充满了哀怨和恐慌。因为白天没有光亮,夜晚又很寒凉,海子温暖的心无处安放,所以喜欢上了黄昏,在黄昏里徜徉,可以自由的怀想。怀想秋天的落叶,怀想落日的微光,怀想星星能把梦想点亮。怀想一切的一切温暖的时刻,这样的怀想让海子心酸,心酸的眼泪可以把黑夜点亮。这样的黄昏让人向往。

海子徘徊于无数个黄昏,落日余晖,痛彻心扉。海子无法抗拒对过去的追忆,追忆那些与黄昏有关的记忆。当年的岁月凄迷,再也无法与爱的人再相依。海子是太过执着的人。一种意念跳进心灵容易,走出心灵太难。孤独的黄昏只有痛苦相伴。那些似水流年,回忆起来揉肠寸断。如果逃不过离乱,那就在绝望中涅槃。跳进无尽的深渊不如燃烧成火焰,与其说黄昏是生命的终点,不如说黄昏是希望的起点。在1989年3月26日的黄昏,海子真正的自由了,海子是真的勇士,海子不再受任何的束缚,海子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在那一刻,海子终于清醒,原来人生只是梦。只不过是在黄昏里醒来又在黄昏里睡去。

三、天梯:通向死亡的天堂

海子睡的很安详,海子睡在天梯上,看到黑色的大地在向海子召唤。

黑色七月的大地布满灰尘,黑色七月的天空没有光亮。黑色七月将我埋葬,在大地与天堂之间有一座桥梁,那是通向死亡的地方。天梯就是那座桥梁。

“我站在天梯目睹这一切,我再天空深处,高声询问,谁在?从天空中站起来呼喊,又有谁在?”[3](953)孤独的海子,在海子的诗歌里有太多有关死亡的意象,可是没人知道海子心灵最深处的伤。

海子站在天梯上,慢慢走向海子的天堂。海子高喊着没人能听懂的诗歌,海子很绝望。哪怕有人应和一声,海子也会犹豫一下。可是在苍茫的大地。没人看见海子正站在天梯上,海子的呼喊苍白而无力。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够了解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了解自己。海子最终没能了解一个事实。孤独是诗人的宿命,如果战胜不了孤独,那么终将寂寞一生。孤独能怎样,寂寞又能怎样,生活还是要生活。天空再美好,路还是要一步一步的走。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是在路上,而不是在天上。海子是生活在天上的,大地给海子太多的痛苦。只有天空能包容海子一切的伤。在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无政府主义的生活,海子也一样。

海子的.天赋无人欣赏,也无须要人欣赏。海子寂寞的来,寂寞的去。谁也阻挡不了海子的执着。海子执意的尽情的燃烧着自己。海子知道总有一天那火焰可以燎原。

天梯,是海子的向往,海子通向远方,这样一个神奇的意象,让海子充满想象,最终海子卧在天梯上,将灵魂分成两截,一个给辽阔的天堂,一个给宽厚的地母。

西川在《怀念》一文中写到:“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张赛亚洪亮的召唤?”[5](220)海子真正的自由了,从此,再也无人知道海子的小心脏装着多少大梦想。

四、麦地:海子的家乡

麦地就是海子的梦想,它像太阳的光芒,直射海子的心房。麦地是海子的故乡,是海子朴实的向往。麦地就是海子的天堂。在洒满夜色的村庄,映着月光的麦芒,指着远方思念的姑娘,像倾泻的河流,静静流淌。

麦地,朴实的和本来一样,麦地就是海子,在静静的生长。面对无数个不屑的眼光,麦地还是麦地,坚强的生长。没人懂得麦地的苍茫。起伏的麦浪,就像起伏的人生。痛苦而哀伤。麦地,多么朴实的声音,麦地,是海子快乐而短暂的童年,麦地,是海子痛苦又幸福的地方,那里深埋着海子的灵魂,梦走海子乡。

麦地是极普通极普通的农民的化身,在海子的灵魂深处永远保存着一份纯真,然而这份朴实也给海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在那个年代,身份的不平等,让海子的心灵过早的受到伤害。海子不能理解世事怎是这样的寒凉。在海子的心房种下了自卑的种子,海子更加孤独寂寞。

麦地是海子的归宿,就像落叶归根一样每当麦子高高举起沉痛和忧伤,茫茫的土地,泥土的气息难忘。在海子的身体,总有一段伤口,忧郁而彷徨,然而当海子的灵魂真正归于麦地的时刻,海子又是释然而快乐的。海子也有过天真幸福的时刻,虽然有些时候会有简单的梦,有些时候倦怠的身心无所适从。然而在麦地,那是海子的家乡,能够体会到有一股温暖在身体流淌。“土地,这让海子又爱又惧的地方,它有多么沉重,最初它戳伤海子的心脏,躁动海子的血,最后碾碎了海子的头颅,掩埋了海子的白骨。土地,这一切是开始和一切的终结。这永恒的令人不甘的轮回“。[6](161)纵然麦浪像一把把刀,割断海子的梦想,割断海子的身躯,海子还是深爱着海子的家乡,生活带给海子很多无奈,海子总有归于泥土的冲动,海子太爱那片土地。故乡总还是故乡,即使再让诗人寒凉那里永远都会留有温暖难忘。

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于本源的接近,绝非其海子。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为如此,那些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既然故乡的本质在于她接近极乐,那么还乡又意味着什么呢?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但是,唯有这样的方式还乡,海子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海子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因为海子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素质无的本性,出而还乡是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乡成为亲近本源之处。”[7](83)那些金灿灿的麦子曾经是海子的希望,正像那些希望疯狂的安插在麦地上。“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麦地》),“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黎明之二》)。然而“海子借着这柔弱的‘麦子’,维系着心中对美和纯洁的渴望,一厢情愿的要在工业化文明的城市中种植庄稼,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注定了海子的悲剧”[8]麦子成熟的时候,海子不再遥想远方,海子称自己为王,孤独的王,王者归来的时候,麦子又苦又香。

五、粮食:与火并生,是对生存的抗争

说向往,说忧伤,谈理想,谈荒凉,这一切都离不开生存的食粮,这是一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想要生存想要填充饥饿的灵魂,就必须经历水深火热的历练,生存是多么的不易,生存需要付出代价。海子的诗歌受到外界的排斥,海子的梦想无法施展,以及爱情带给海子的伤痛,一切的一切都给海子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一个天才少年,只能选择在火中历练。在火中愤燃。而那些填满粮食的嘴依然成为食火的嘴。无数的食火的嘴。海子们熄灭所有火焰,消磨一切抗争的力量,海子那样认真的燃烧着自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是时代使然,是命运使然。然而海子在那样艰难的境地,在那样一个有梦的年代,没有半点生存的尊严和权利。

海子说粮食是“谷”,“粮食——头顶大火——下面张开嘴来。粮食,头上是火,下面或整个身躯是嘴,张开。”[3](349)

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与生存抗争的,当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生存本身是很复杂的,因为生存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的事情。然而生存又是简单的。因为它是由自己的态度决定的。社会是一本大书,要想真正读懂这本大书,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的。海子的生活,已经足够让一些人羡慕了,可是,人都是不满足的,同样的东西,在有些人看来很完美了,可是在有些人眼里却很多缺陷,而这就在于人们不同的追求,其实,人活着没必要太执着,也没必要太过于追求平衡。世界已经是平衡的了,地球绕着太阳平稳的旋转,太阳也每天都会升起。生活每天都有新的色彩,身边有很多美好的风景。

然而在海子看来粮食并非仅仅是生存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当感情受到伤害,当事业面临考验,当家庭遭受苦难,面对生活的无奈,一个年轻的诗人该怎样释怀。生存是如此无助。那样复杂的心痛是怎样一个简单的粮食就能宽慰的。生活没有回头路,既然已经上路,就只能尽情的燃烧,不管生存多么的艰难与不易,诗人终究是诗人。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不可以嘲笑诗人的贫穷。然而海子并不贫穷,海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海子拥有博大的胸怀,海子理解这一切并饶恕了这一切。不管多么执着和热情,青春依然无处安放,海子在天地之间迷茫又神伤。到处询问,哪里是天堂,粮食--这一生存食粮,不只是饥饿和恐慌,还有荒凉。头顶星辰,寂寞难忘。

六、血液:王者的天性

没有了纯洁的向往,没有了灵动的思想,身体里的血液静静流淌,就像欲望在全身静静流淌。血流成江河,打击着心脏,身体里的血液滚滚流淌,带走所有肮脏和恐慌。就像一种体内淤积的疼痛突然的释放。那种快感指向心房,血液自由的流淌冲向梦的殿堂。

身体的血液流动,好像如火的欲望的跃动,它是一种希望的燃烧,而在海子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是伤感和悲愤。就像海子的《血》中这样写到:“淌出体外,每一次,再一次血红的大泽在我的肉上,在土地上,我曾经破鱼而出全身血腥,我曾经滚入太阳,全身血腥,我曾经手爪探火,拖着天空进入地狱,我曾经断头舞蹈入脐。炼地狱之火为心,心,由人间粮食哺育的心,民歌的心,苦于天上人间爱情的心,诗人的心。歌的心,我的伤感和悲愤的心。”[3](624)

血是和命运有关的,有自由的血,也有死亡的血,智慧的血,也有罪恶的血。血是从骨子里发出的是一种痛到极致的痛。只有流出了肮脏的血,疼痛和哀伤才得以释放。我想,海子的心是在不停的流着血的,那是一种凄美与华丽的盛放。然而盛放之后就是死亡。一个旧的灵魂死亡,才有新的灵魂升起。人生因为有血液的流淌而拥有光彩,流出来的诗血液,闯进去的是霞光。

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罪恶的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赎罪的,今生来赎前世的罪,今世来背前世的累。“星星也被血光照亮”。那是一种狂放,在血中跳吧,在血中舞蹈吧,你终将获得解放,自由就是怀抱着梦想跟着血液流淌,慢慢的靠近太阳,走向无尽的光芒。

结语

海子诗歌的陌生化技法探析 篇3

关键词:海子诗歌;陌生化;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22-03

海子作为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更加强调对于新鲜事物的体会,突出不同事物在观赏者眼中的质感,强调诗人心中情感。陌生化是海子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海子诗歌的特点。陌生化一词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希望改变人们生活的单一性,让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重新获取兴趣,真正体验生活百态。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在文学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法,能够提升诗歌内涵,拓宽诗歌表现形式,培养读者文学审美能力。海子在文学创作中已经将陌生化技法运用灵活,充分表现出海子精神世界。

一、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为查海生,出生在我国安徽省,是我国80年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海子是在进入北京大学校园后开始的诗歌创作,由于海子特殊的精神世界,最终在1989年,海子选择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其一生。海子仅仅创作了7年的诗歌,但是却为人们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歌,例如《亚洲铜》《夜色》《祖国(或以梦为马)》《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

海子诗歌的创作特点就是能够带领诗歌欣赏者走入海子精神信念中,了解海子所想要表达的永恒情感。海子在诗歌中实际将永恒表现具体化,让人们对于生命本质深度探究,海子诗歌为诗歌欣赏者营造出来一个海子眼中的生命本质情境,让人们能够眺望远方[2]。

海子的诗歌全部都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于生命中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了海子所特有的情感,在对海子诗歌欣赏中可以发现,海子诗歌是思想角度分析,海子是一个思想矛盾体,不仅仅能够将世界中的事物具体性表现,还能够将事物浪漫话、写意化。

二、陌生化技法生活反常化

陌生化技法在实际使用中就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传统的观念,强化了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只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能够为陌生化的文学作品所影响,最终于潜意识中冲击人们惯性的思维[3]。

海子诗歌就能够很好说明这一观念的。诗歌是诗人为读者提供的一个艺术氛围,更是诗人眼中的世界。海子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明白陌生化的重要性,因此海子诗歌为人们展示的是海子精神世界,并不是直接告诉人们一些人生道理。在海子的诗歌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人们在诗歌欣赏中都能够对理想中的世界有一个新认识。在别人眼中未来的生活可能是迷茫的,但是在海子眼中未来却是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的远方。在海子诗歌欣赏过程中,迷茫的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有了新的动力,更加愿意探索生命中的美好,了解生命的真谛。海子诗歌中所描述出的未来生活,在人们眼中是那样熟悉与陌生,帮助人们潜在的理想浮出水面,让人们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4]。

诗歌是这样,生活更是这样。人们都能够对生活有着新鲜的认识,推动人们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就像人们厌倦了传统的诗词后,就有了诗歌。特色是一件产品被人们所熟知的基础,陌生化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殊性表现形式,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核心技法。

三、海子诗歌中陌生化技巧表现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无形的将陌生化巧妙融入其中,让海子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陌生化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技法形式,能够让人们对于已经熟悉的事物有着全面的认识,人们对于事物重新感觉到新奇,增加文学作品美感。

(一)异化现实

异化现实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法的直接性原因,陌生化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突出性的表现形式。

1.决绝后的坦白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重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在诗歌中更是将这种想法表现的淋漓尽致。海子在诗歌中将生命本质抽象化的表现,同时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再次带向一个新高度。物质生活对于人们生活影响逐渐增加,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水平,道德伦理已经发生了异化。海子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改变感受深刻,创作出了“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这样的诗歌,表现出海子在尊重每个个体独立物质需求的同时,努力保持自身生活需求,厌恶与其生活在同一个空气中的想法。在人与人不断接触中,人们逐渐忽视对于人性的關注,往往在他人身上找到自身生活的价值,在个体无法确认自身价值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迷茫中[5]。

在海子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社会生活对于人们的影响,海子批判了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客观因素的改变,逐渐忽视自身价值,个体不断异化。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人们精神世界也是一种束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性。海子的诗歌就能够直观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以及海子对于这种变化的无奈。

2.反叛中的保留

海子对于生命本质解剖中,对于人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了解中经常需要直接面对生命中丑陋的一面。海子对于生命本质探讨中,更是无法躲避生命丑陋一面的问题,但是海子厌恶生命中丑陋的一面,同时还承认生命丑陋能够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正是人们拥有了生命丑陋的一面,才可以让人们对于自身有着更彻底的认识,才能鞭策人们不断向前、向上。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于生命丑陋可以说是最大化的夸张,海子甚至写出了“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这种诗句。丑陋的世界创作出丑陋的文学作品,但是人们在丑陋的社会中,还存在异化性的心理,也是海子诗歌所想要为人们所表现出的、他的精神世界。海子诗歌就是以这种异化的特点所被人们了解,在海子《秋日黄昏》中曾经写道“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种诗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每天所需要面对的痛苦或幸福,用更加清醒的头脑生活[6]。

3.沉沦里的依恋

海子诗歌是有大量对于现实生活批判性的诗句,但是主要还是对生命的歌颂,探索生命的真谛。就如海子所说的“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美好的畅想,这是海子在凡俗生活中对于生活的依恋。这种依恋是海子精神世界中无形的表现,是海子眼中的未来世界。海子更加关注对于人们心灵变化的了解,对诗歌创作中明确自身创作风格,需要诗歌对人们带来的情感。

在海子创作诗歌中,海子也在不断对自身成长进行反省,了解自身想法,进而创作诗歌。海子诗歌可以说是海子精神世界及自我认识的集中体现,在自我认识过程中,海子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反省中具有反叛精神。文学创作虽然提倡多元化共存,但是最终还是希望文学创作回归到人性中,探索人的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海子在自身反省中也曾经出现过迷茫,甚至是自我否定的时刻,例如海子在《九月》中就曾写到“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在对海子诗歌分析中应该了解海子诗歌中的陌生化技法,关注海子关注的对象[7]。

(二)海子诗歌中陌生化表现

在海子诗歌欣赏中,人们经常能够发现海子诗歌的特点,能够有效说明海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能。海子通过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海子眼中生命的真谛,让人们对于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1.言说策略

任何文学在创作中都是人们语言作用下的成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重要的工具,基于语言交往的交际关系更加局限,正是由于交际关系的局限让人们对于陌生化有了重新的认识。

海子在诗歌创作中经常通过第三方的言语将海子所想要表现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海子在《麦地与诗人,询问》中就写道“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人们在欣赏海子诗歌中,会在无形中进入海子为人们营造的环境中,用海子的语言表现出海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满,对于这个世界的呐喊。言说策略能够缓解人们在诗歌欣赏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让人们对于语言表现形式有着新的认识,丰富人们精神世界[8]。

2.审美观念

海子诗歌中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人们所没有想象到的世界,让人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感。海子诗歌用文学审美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在海子眼中社会应该是平和、安宁的,人们都能够在每天生活中感受生活,对于自身有着重新认识,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应该用外界的因素进行约束,应该在精神社会中无拘无束活动。在人们对于社会感觉到迷惘的过程汇总,海子对于这个世界全新认识,将生活中的美好尽情放大,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探索生命的真谛。

3.创作技巧丰富

海子对于生命及自身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后,会选择一种自身认为最适合的情感表现形式,因此海子选择了诗歌,也可以说是诗歌选择了海子。海子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技巧,让人们对于海子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海子诗歌中所想要表现的情感。陌生化技巧丰富了海子诗歌创作途径,让海子诗歌创作更加丰富,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触动人们探索生命真谛的想法,同时为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海子[9]。

四、结论

本文对于陌生化技法在海子诗歌中进行简单分析,了解海子诗歌创作中使用陌生化技巧的特点,了解陌生化技巧在海子诗歌中的表现意义。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A].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56.127.

〔2〕申玮.“玄学诗人”约翰·邓恩诗歌中的“陌生化”技巧[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6):79-81.

〔3〕王红涛,武娜.形式主义批评理论视域下看古诗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以“诗鬼”李贺为例[J].海外英语,2015,(13):182-183.

〔4〕陈燕.蕴含在混乱表面之下的意蕴和谐——论卡明斯“古怪的印刷体式”诗歌的“陌生化”技巧[J].太原大學学报,2011,(02):61-63.

〔5〕赵志.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以《诗八首》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01):19-20.

〔6〕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2008,(02):93-96.

〔7〕欧艳玲.论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的陌生化现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83-85.

〔8〕葛然.“陌生化”技巧的典范——约翰·邓恩和他的《跳蚤》[J].济宁学院学报,2012,(05):39-42.

〔9〕熊海英.艾略特诗歌中的陌生化技法[J].湖南社会科学,2010,(01):213-215.

浅论海子的诗歌创作 篇4

关键词:海子,诗歌,独特意象,民间创作立场,特点

有着短暂但极为灿烂生命的海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并不能被称为主流诗人。他在1984年至1989年的五年时间里,创作了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札记文学形式的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以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为基本方式的短诗。海子的诗歌创作体现了诗人率真的情怀、崇高的激动以及对本原性意象的痴迷,也深刻蕴涵了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他的诗歌不再单单以一种简单的对抗意识作为动力,更多表明的是一种“精神艺术独立”。[1]

一、诗歌中的独特意象

海子的诗有很多对村庄、麦地河流、太阳、大地等本原性意象的描写,“而海子对养育东方民族数千年的麦子的钟情,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最具先锋意义的乡土诗人的敏锐和深厚”。[2]如:“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3]

这些诗句朴实而意象奇特,反映了海子的农村生活。他生在农村,长在麦地中,麦地成为他灵感的源泉,也是他的最爱。这首诗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博大的世界,把全世界的兄弟们都召集在麦地里拥抱在一起,这是让人非常震撼、激动的场面。诗的开头与结尾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诗歌”形成了巧妙的对应。

村庄意象构成了海子诗歌价值与生命价值的双重源泉。如“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在这里海子把普希金和自己写在了诗歌里,普希金生在农村,海子也生在农村,普希金在当代的诗歌地位是王的地位,自然,海子把自己与王等同,表达了其要做诗歌之王的心境并且代表了内心的归宿。

海子去过西藏、青海等地,因此也写了不少关于草原的诗歌。如:“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草原意象在诗中是悲哀的饮唱,是人类生存背景的像喻,目击众神死亡,象征神性的彻底泯灭和人类生存诗意的完全丧失。如《日记》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眼泪。”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在听马头琴时的想象。马头琴的音乐确实比较忧郁婉转,让人有种凄凉悲怆的感觉,从而使草原的意象也愈加分明。

海子的诗歌的意象总体来讲是奇特的,而其诗歌正是通过这些意象坚守着他独特而高雅的文学精神领地,但并不排除有些诗句的内涵意义是艰涩费解的。

二、诗歌的民间创作立场

“民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内涵与外延是不一样的。本文中的“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4]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意味着新的审美空间,意味着文学创作中体现着一种与强大的政治意识不同的意识。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小山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只有25岁。海子在世时,他的诗歌作品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很少在主流诗歌刊物上登载,可以说,他几乎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里进行创作的,除了教书和与学生的简单交流外,交往的朋友也很少。他的诗歌创作真正是在孤独中思索历练的过程,他与自己身边,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可以感觉到的事物对话。海子与社会,与生活,与现实格格不入,他的诗歌理想,不是为了民族,不是为了政党,或者某个群体,也不是为了娱乐或者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人,这一本真存在的生命体。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奇妙的意象思维,思考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诗歌,体现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在今天,海子给诗歌界及当代社会带来的影响和震动,已渐渐平息,其诗集上那个戴着眼镜、头发有些凌乱、满脸胡子的灿烂笑容留在了所有海子的诗歌爱好者心里。海子是一个纯诗人,这个纯表现在他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的诗歌和当时的主流诗歌界格格不入,他始终在自我陶醉和自我饮唱中,带着极鲜明的个人生命色彩,体现了显著的民间创作立场。

三、诗歌的抒情性和感伤性特点

海子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抒情性特点。抒情性融入在每一篇的诗歌创作中,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性,其很多诗歌直接就是对每个对象的倾诉。如《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给母亲》、《给B的生日》、《献诗给S》、《日记》等。

《日记》中“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表达了诗人夜晚坐火车经过德令哈这个西部城市时,所感觉到的一种荒凉、冷寂景象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内心情感的火热、炽烈,诗人以姐姐为诗中的倾诉对象,反复诉说,体现了抒情性的特点,也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女性的崇拜。

很多人被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文字所感动。“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首诗看上去是充满期待的生的赞歌,是祈求尘世幸福的祷告,是最为光明、平静和干净的诗篇,因此被选入新高中教材,燎原也称这首诗温暖晴朗与世界一团和气。其实,了解海子的人都知道这首诗作于1989年1月23日,即离他自杀只有两个月。从时间上可以判断这不是诗人满怀希望的憧憬和祝福,而是诗人挣扎前的最后一跳,诗人利用了现代主义反讽的手法,“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对于诗人意味着今天没有开始,而明天已经不再到来。这是诗人作最后一次建构理想,这是对现实之痛。

海子的诗歌不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抒情和感伤并存,也不单《日记》如此,这一特点存在于大多数的海子的诗歌中。

海子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守卫的同时不住地远望,他用他的诗歌和行为对人类的精神家园作了最后一次无力的维护和挣扎,然后带着他最崇拜的诗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上路,用他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了他短暂的25岁的生命。在20年后的今天,商业的冲击把文学尤其是诗歌排挤到最边缘,拜金主义与大众文化,消解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我们愈加怀念海子的“麦地”和“草原”,愈加看重天真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09.

[2]王万森, 吴义勤, 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352.

[3]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海子桩的诗歌 篇5

1

面对坟墓所有的疑惑都难言,

那画面在脑海不受风雨腐蚀;

只身打马过草原,了尽欢乐;

春天里他说面朝大海的房子。

哭声,我两手空空能传递吗?

无比忧伤的母亲从早晨醒来,

爬上斜坡提住冥币,一把香

她最珍爱的儿子在岭头沉睡。

不在高贵的城,在埋人的岭

种上松树吧,让乌鸦来住巢;

在欢快的鸟声,他守望家园。

辉煌的桂冠是在东升的太阳,

他在百花园很在意追寻王位,

孤独是选择也是上帝的恩赐。

2

年轻的路径人烟罕至得发狂,

垂头的芦花抛撒灿烂的花瓣;

好像这些都面临衰败的秋天,

真的悲痛!这是矮小的墓碑。

他住进历史,闪电消亡复生。

当阳光斜照在潮水上的浮萍,

当月亮照在屋顶和窗前的树,

一切美好,可他没有了脉搏。

一群又一群的诗子从远方来,

像婴儿干净的手脚揣紧墓碑;

他默默的承受天下里的一切。

诗子们每次往返留下的背景,

如自由的秋风和水流的月色,

从他们的眼里已找不到浓雾。

3

天空一望无际,干净就干净;

那一片松树那一片埋人的岭。

平静的村庄,村庄里的禾苗;

红辣椒落在这一代人的嘴唇。

他的弓箭与一台黑白电视机,

是贫困也是孤寂潦倒的诗子。

如果书海的蜡灯已照亮黑夜,

那他何必去唤醒早晨的太阳。

他的头发欠了多少次清洗液,

爱在荒凉的山岗见不得春天,

在爱情的漩涡里他解读了恨。

梦中醒来面对中午用泪洗脸,

时间如一场暴风雨击在身上,

可如今岭上松树绿得无四季。

4

如果诗心的翅膀脱离了身躯,

在麦地的上空在炊烟在芦花;

包括美好的露珠与晚霞情人,

春天围着他,吹打他的衣服。

如果脚印只忠于朝圣的太阳,

拥有的声名能让他活一万年。

天上一位对红尘绝恋的游者,

驰过的地方便是最美的地方。

远方堆在远方,在三色叶上;

那烫伤的疤悼亡者两眼睁睁,

秋叶漂浮,他却在紧紧拥抱。

散播不幸悲痛如岭头的杂草,

寒冷的一切将灭于他的身边;

因为诗心如熔熔火火的太阳。

5

仰仗似的诗行能否慰藉死者,

他坐上了飞翔的王位如太阳;

他的修行如北斗星一样争光,

掌声与赞颂传递到我的手中。

为他恸哭,不是阴天不会来;

岭上的野花与狗尾草已新生,

春风细雨中有他揭晓的秘密。

追梦者在海上的船历经风浪;

飘荡又飘荡,迷茫支付迷茫,

大喊也没有一点回应的海洋。

乌云会遮住太阳还投下黑影;

可我心中在蔓延一首首曲调,

海鸥的鸣声,抛锚的击水声。

6

在爱情中美丽之花不会凋谢,

可春花并不愿让永恒来赞美。

如果不愿珍藏被吹走的花瓣,

如秋天里的黄叶一样的萧败。

他的血流趟在一块块的田地,

我的诗行得益于他给的勇气;

他问答了为何温柔的花夭折,

猜透一个人得走过生死熟径。

幽灵是不会依附任何的光环,

撒手人寰,他的诗冠如残垣

结下一生最悲壮的含笑而去。

出现“我是谁”在他睡梦中,

沉寂的歌者离开时会说什么?

所有的假设都无法立言成论。

7

如果他沉浸在欢乐的笑声中,

那么追逐编成了一连连水纹。

如果他获奖的画面有了的笑,

那么赞声在路途如轰雷般响。

回忆是以曾经的荣辱为天地。

如果曾经捡起,那去漫游吧!

幻化成蝶,打开了假想之门;

某一年某一月回到了陌生人。

如果纪念是一切闪烁的配饰,

那回忆也在等着人生的闪亮。

预言总是在未来的世界穿线。

就算我的脚印还看不见结果,

就算结局能让人哭了好几回,

我也愿为他留住落叶的瞬间。

8

“活下去”他的名声,

势利的气焰总让人执迷不思。

招摇,借诗子的名义戴孝服;

却怀一颗功名心,冷铁一般。

他的`才华辗转流传永久不衰;

谁踩踏风头戴上了不朽桂冠。

坏胎窃果之流难让死者安息,

一朵摇旗纸花被后来者耻笑。

自大挂在那里才不会被怀疑,

卖弄风骚攀登了辉煌的圣殿,

以此献给死者最长的惋惜乎?

顺着潮水以热情为翼,飞翔!

路上求索吧,青春重在过程;

诗坛的蓬勃就如勇士的使命。

9

我们闪着泪光却照不亮黑夜,

有些热泪在亲人的肩上融化;

他亲朋哭号承受了这个不幸,

他冰冷的嘴唇再也不能开启。

万人记住的时刻传到了我耳,

落几滴热泪也算是一种回音。

如今那里温暖人就飞去那里,

我仰望那个高不可攀的悬崖。

天才的座椅如夕阳余晖消沉,

何况是一具鲜花簇拥的尸体;

无常与从明天起,谁不幸福。

饥饿与孤独同住在死亡帷幕,

惨不忍睹,死亡那刻丑与美?

他永远失去了可接触的温暖。

10

他有一个梦投向谁,陌生人

陌生人,你得到尘世的一切。

幸福如河流在秋风里的村庄,

可他面朝大海时举起了空手。

他所爱的化成了美好的诗稿,

优美是情人的谜语像风信子;

所厌恶的编织成灰色的睫毛,

饱受风雨的诳言蜚语般摧残。

羽化成仙无所忌惮遨游九天,

让春天荒凉的原野穿上绿衣;

让秋风献殷勤一般吹熟树果。

大地唯一,岭头有他的骨灰。

赋上他精魂是血染红的诗稿,

从诗歌作品中解读海子 篇6

海子原名查海生, 中国当代后朦胧派代表诗人。1964年3月24日,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河查湾, 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年仅25岁, 在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 海子用非同寻常的激情和毅力创造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广袤的麦地曾是他的玩伴和依靠, 麦地的记忆、对于麦地的依赖深深的刻在了海子的骨髓中, 海子能够理解麦地的纯朴、坚强、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无限宽容, 他也能够体会到麦地经受的苦难、疼痛和那无尽的沧桑。因此, 他创造出了“麦地”意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他的诗歌中, 看到麦地四季的轮回, 看到风吹过的痕迹, 鸟飞过的身影, 以及麦子茁壮而顽强的生命力。在其诗作《麦地》中, 这种对麦地的眷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中的麦子是粮食,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养成性命的麦子”, 而月亮则是人类的精神基础, 诗性启迪。“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 表明着物质与精神一直滋养着我们, 且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第三节“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的金子”这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父亲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 也赐予了我们精神的力量, 在海子笔下, 乡村及麦地, 如同爱你、理解你的慈母严父、如同注视着你、指引着你的神明, 面对赐予我们无限生命的麦地, 他意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卑微。而那些摧毁麦地的鸟, 就像侵害我们生命的种种灾难, 会时不时地划过我们生命的轨道。那家乡吹来的风, 飘过的云为我们送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 而麦地的丰收, 物质的收获也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第九节“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 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 麦地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一切的万物生灵, 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 “仇”是可以泯灭的, 我们和仇人也是可以握手言和的。整篇诗歌中, 时时出现的月光, 表明诗人虽置身物质世界中, 仍时时关注着精神之源, 这正是海子的可贵之处。

二.幸福的歌颂者

海子虽然有着深深的自杀情节、人格风裂倾向、时时表现出与世俗的疏离和对立, 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灰暗与矛盾, 才使海子能更深切地感受和体悟生存之不易, 幸福之不易, 从而能更发自肺腑的赞美生活、崇尚幸福, 例如其传世名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大海如同麦地一样, 是海子的安魂之乡, 奋斗之源, 理想之国, 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 是他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虽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 确是可以让海子真切的感受到的幸福。“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一切幸福的事情, 都从明天开始, 表明了海子对于幸福的殷切期盼, 也表明了今天的生活是没有幸福的, 是冗长乏味为世俗所牵绊的, 诗人想抛弃这一切的俗事, 投入明天, 投入山川, 投入河流, 投入幸福的生活。“喂马, 劈材, 周游世界”喂马、劈材和周游世界丝毫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但是诗人却巧妙的将它们融入到理想的幸福生活中去, 表明此种的周游世界并不是实体上的, 是在喂马、劈材这种琐事之中也可以从事的, 是思想上的周游世界, 是精神上的流浪。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的碰撞, 今天和明天的冲突, 亲人和陌生人的冲撞都构成了那一道道“幸福的闪电”, 全诗无处不体现了这种细微的幸福感。“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给”、“为”、“愿”等动词, 都表示了祈愿和赠与, 表明了诗人真诚的祝福他人, 但自己却选择了离开、不介入、拒绝被尘世渗透的姿态和生存方式, “只愿”表明了诗人的固执与决心, 像一名执拗的少年, 不顾大人的劝告, 一心追求认定的幸福, 为理想献身, 为幸福献身。

三.诗歌的殉葬者

对于海子来说, 人的一生似乎太漫长, 海子用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 领悟了六十年的人生, 因为他动用了冲刺的速度, 用全部的青春, 全部的生命, 全部的心神创作诗歌, 为诗歌献身, 并最终用死亡为其灿烂的诗篇画上了完美的惊叹号。海子的死, 似乎是计划好的,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透漏出了自杀的倾向, 以及可用的方式, 海子一共设计了8种可用的方式。分别为:斧劈, 源自《自杀者之歌》;上吊, 源自《自杀者之歌》;开枪, 源自《自杀者之歌》;跳楼, 源自《跳伞塔》;投河, 源自《自杀者之歌》和《水抱屈原》;沉湖, 源自《七月不远———给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蹈海, 源自《七月的大海》;卧轨, 源自《春天, 十个海子》。海子最终选择了其绝笔诗篇《春天, 十个海子》中的方式, 于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附近卧轨。

读者可以从海子这悲痛的文字中体会到他的悲伤, 无奈, 和凄苦, 像是要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世人看。看似是嘲笑自我的文字, 实为对世人的讽刺。分裂出了10个海子, 嘲笑现实中的实体———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为什么要长久的沉睡, 为什么?醒着的人和沉睡的人之间的对峙, 海子与那些自认为了解他的人之间的对峙。在痛苦的深渊中徘徊的海子, 用冷面来面对这个异样的世界。终于将内心中的悲愤宣泄出去, 十个悲伤绝望的海子, 他的灵魂, 记忆, 意志, 爱情, 信念, 情绪, 悲伤, 欢愉, 希望, 绝望, 围着被劈开的肉体起舞, 唱歌, 再欢快的动作也掩盖不住内心中的悲痛, 忍无可忍扬尘而去。凄清退却, 十个海子就剩下一个, 最后的一个, 喜欢黑夜、沉浸冬天、倾心死亡的一个。始于春天, 终于冬天, 冻僵了故事, 冻结了记忆, 回归乡村, 回到起点, 回赠大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被世人理解的心境, 只关注温饱, 只追求物质, 无视精神世界, 无视美丽的黑夜和黎明的世界也是海子所不能理解的。看不到理想, 看不到曙光的生活, 又有什么意思, “智慧愈高, 痛苦愈深”那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也走了。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试。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 或戏剧诗人, 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 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 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用他的整个人生抒写了一首他理想中的大诗。海子的诗, 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 而这种行动, 是用青春和生命作为手段及代价的。海子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但不得不说他死得其时, 死得其所, 正如骆一禾所写:海子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 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 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 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 一生便告完结。”海子选择了人生的顶点作为生命的终点。如果把海子的生命比作一朵花, 那么在诗韵文坛的万艳季芳中, 定是最为惊艳、可贵和压枝的那朵。

摘要:有人说“对于一个诗人或是作家毕生的写作, 有人习惯于慢跑, 而对于海子, 他却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生命的冲刺, 并迅速到达了终点与顶点。”还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歌的奇迹, 他的翅膀飞向天空, 灵魂却回到大地。”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文从海子对于麦地的热爱, 对于幸福的崇尚, 对于死亡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子性格特点, 通过对应的诗作分析使海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关键词:海子,诗歌,麦地,幸福,死亡

参考文献

[1] .《海子诗歌经典》, 2010, 中国画报出版社

[2]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谢伶俐, 鸡西大学学报, 2009年第9卷第2期

[3] .《海子诗歌的麦子意象》, 刘建杰, 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第3期

[4] .《传播一种幸福观-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马君成, 诗人诗作

海子的诗歌研究 篇7

诗的题目《东方山脉》给人一种居高俯视群山的感觉, 这种感觉发自内心对大地厚重的情感和祝福。又特别指出东方, 仿佛对东方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三角洲和碎花的笑/一起甩到脑后/一块大陆在愤怒地骚动/北方平原上红高粱/已酿成新生的青春期鲜血/养育火红的山冈成群”。[2]诗人凝视大地, 在他眼中, 这块东方山脉已不是以前的古旧土地, 而是充满生机, 具有喷薄的激情与青春的热血的土地。抒情主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让大川从胸中涌出/让头顶长满密林和喷火口。”这不禁使人想到《圣经》中神创天地的情节: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了。[3]接着神又造了植物和动物。二者都可以看出创造者的豪情, 对美好世界的赞赏与向往。

诗人继续说“为了光明/我生出一对又一对/深黑的眼睛和穴居的人群/用雪水在石壁上画了许多匹野牛/他们赶着羊就出发了。”很显然, 诗人在这里造了人, 并让他们经营农牧。这里像《旧约》所描写的那样, 上帝造了万物;同时又因看到这美好的大地, 而产生了一种空旷感。于是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 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 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4]后来又有神与诺亚的立约, “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 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 就是飞鸟、牲畜、走兽, 凡是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我与你们立约, 凡有血肉的, 不再被洪水灭绝, 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5]

诗人或许看到人类现实中的困境, 他向人们说着:

即使脚下布满深谷/即使洪水淹没了我的兄弟/即使姐妹们的哭泣/升到天上结成一个又一个响雷/即使东方的部落群没有写进书本/因而只在孩子琥珀色眼球里丛生/根连着根/像野草一样布满荒原/即使旗帜迟迟没有/从那方草坪上升起/因而文字仿佛艰涩/历史仿佛漫长

这与其说是陈说现实, 不如说是父母或长者对子女、晚辈的安慰, 虽然有太多的不如意, 但是诗人用的是“即使”, “即使”暗示所有一切都会有所转机, 一切都会变得美好的。这不正像在逆境中, 上帝告诉子民不要丧失信心。在《出埃及记》中, 以色列人看到埃及人追来, 就向摩西唠叨“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 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 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 不要搅扰我们, 容我们服侍埃及人吗?因为服侍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在这种困境下, 上帝对摩西说:“我要使埃及人的心刚硬, 他们就跟着下去, 我要在法老和他的全军、车辆、马兵上得荣耀。”[6]这是上帝对人们的安慰, 为了坚定子民的信念, 他一次又一次说道, 一次又一次帮助以色列人。

诗人为了使人们摆脱失望, 动用自己的本事给人带来希望和幸福, 诗人捞起来岛屿, 亲吻大地, 划分领土。最有意思的是诗人“把最东方留给一片高原/留给龙族人”, 让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活。仿佛诗人对龙族人有一种偏爱, 把最美最肥沃的土地留给了龙族人。又通过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典故, 既有对龙族人的辉煌的赞赏, 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这种特殊的偏爱, 在《圣经》中, 就像上帝就留给了以色列人流奶与蜜之地。“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 领他们出了那地, 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就是到迦南人, 赫人, 亚摩利人, 比利洗人, 希未人, 耶布斯人之地。”[7]在《创世纪》第十七章中:上帝对亚伯兰说:“我是全能的神, 你当在我面前做完全的人, 我就与你立约, 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亚伯兰俯伏在地, 神对他说:“我与你立约, 你要作多国的父……”[8]把最富有美好之地留给信仰自己的子民, 使其繁衍生息, 雄立于世, 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海子对中国的情结就像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情结一样, 带着眷顾和仁爱。

诗人也不忘鼓励人们, 告诉他们一切都会有的, 不仅有节日, 还有创造能力, 并呼吁把生命力释放出来。“把伏向小河的家乡丘陵拉直/列队, 由北压向南/由西压向东。”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还仿佛看到一个民族的强大, 像一支可以纵横南北的军队。上帝给予这个民族不仅是富饶的土地, 健康的体魄, 还有强壮的灵魂和征战四方的王者之气。这和《圣经》中上帝一再对他的子民说的一样。《旧约》中,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 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 凡你所看的一切地, 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 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 才能数算你的后裔。你起来, 纵横走遍这地, 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9]上帝一再对摩西说, 让他的子民让他的子孙万代永不泯灭, 让他成为万王之王。在这近乎霸气的慈爱中, 上帝给他的子民以极大的鼓励, 使他们在艰难中不丧失生活的勇气。同时也给了这个民族强大不屈的生命力, 以及雄于世界的自信和霸气。或许这一点上, 海子与上帝有同样的愿望, 那就是使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

最后一段诗中诗人提出自己的要求:把诗人的岩石和三角肌——身体和力写到族徽上, 把松涛——隐喻诗人的精神——当成照亮的火把, 把诗篇——喻指诗人的经历以及一生的情感和精神——传播。还让诗人拥抱世界。这些喻指诗人的精神或诗人成为整个民族的信仰, 让自己在这个民族中流传, 这是他的报酬。

这和《圣经》中上帝的要求基本一样, 上帝的付出需要子民的是子民对上帝的信仰。看看《旧约》中摩西传十戒:“除了我以外, 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 是忌邪恶的神。恨我的, 我必追讨他的罪, 自父及子, 直至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 我必向他们发慈爱, 直到千代。”[10]为了保证子民对自己的信仰, 上帝还设立很多节日和忌讳使子民遵守。

从整体来看, 这首诗是写龙族人的形成和发展史, 在诗中诗人不仅写自己民族的辉煌, 也写了对民族的祝福, 同时写出了自己和民族的关系。在诗中诗人把自己写成民族的创造者, 甚至是以色列民族中上帝的形象, 写自己如何创造世界, 如何拯救这个民族。他没有需要, 只有付出, 他的需要就是子民对他的信仰。他自信、高大, 言语之中有力量和慈爱, 同时也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像上帝那样, 他可以改变天地, 你必须听从。他的拯救是正当的, 无可选择。“我把最东方留给一片高原/留给龙族人/让他们开始治水/让他们射下多余的太阳/让他们插上毛羽/就在那面东亚铜鼓上出发。”仿佛可以听到“我是你父亲的神, 是亚伯拉罕的神, 以撒的神, 雅各的神。”[11]这个人是谁, 他是上帝。

很显然, 诗人在这里是借鉴了《圣经》的创作经验, 使用了上帝创世救世的原型, 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怀着拯救世人的豪情来写这首诗。这种抒写方式中包含诗人涉世未深的人生经历, 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构想, 拯救意识, 对神性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在早期诗歌透露出来的特征在后来的创作清晰可见, 也对诗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2]

拯救意识中包含诗人对现实世界对生活的关注, 从这里出发, 海子写出了关注百姓生活的作品, 如《海上》、《熟了麦子》;他开始对民族的命运密切关注, 写出如《亚洲铜》、《云朵》等杰作;更多的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这类最多, 如《重建家园》、《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而浪漫主义情怀, 使他一生都带着诗意的歌喉歌唱这个世界。神性的出现, 使海子的诗带有圣子般的光泽, 具有了动人心魄的魅力。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 诗人特意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在这贫困的时代, 诗人为何?可是, 你却说, 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 他走遍大地。”[13]这显示出诗人对神性的认可。总之, 这首诗中, 海子把这些蕴含自己上帝的形象中, 仿佛由此决定了他充满神性的一生, 就像上帝创造人类, 拯救人类的一生。

摘要:《东方山脉》是海子的早期诗歌, 同时又是海子的比较成熟的作品。在其中, 海子用了上帝创世救世的原型, 来表达自己的救世意识和浪漫主义情怀。这首作品中的不少艺术因素, 在后来的作品中不断出现, 因此可以通过本诗看海子早期诗歌对其后来诗歌写作和人生的影响, 以达到对其作品在整体上的更好把握。

关键词:海子,原型,创世救世情结,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西川:《海子诗全集.出版说明》, 第3页, 作家出版社2009版。

[2]海子:《东方山脉》, 见《海子诗全集》, 西川编, 第30页, 作家出版社2009版。

[3][4][5][6]《圣经》, 第1、1、7、66页, 中国基督教协会 (采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符号的和合本) 1989版。

[7][8][9][10][11]《圣经》, 第54、13、11、71、54页, (采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符号的和合本) 1989版。

[12]荣光启《:关于海子第一本诗集〈小站〉的出版》, 见《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诗:附小站.小站》, 荣光启选编, 第113页,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版。

海子的诗歌研究 篇8

关键词:海子,诗歌,幸福,尘世

每个人都有梦想, 没有梦想的人生会是苍白的。孙正义先生曾经说过:“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 以及毫无根基的自信而已。但是, 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有这么一位诗人, 他也向往大海, 他叫海子。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 明朗轻快的节奏写下一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有人说海子是向往大海, 但向往的又不仅仅是大海。那份对海的向往似乎明媚又似乎忧伤。那到底是一种心境呢, 让我们走进诗歌中去感受。

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7年, 年仅15岁的海子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 开始时在校刊工作, 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 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 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 他既不会跳舞、游泳, 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诗文解读

(一) 第一节

1、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似乎宣告了诗人面向尘世, 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 不再任时间在贫穷、单调和孤寂中逝去。“周游世界”是诗人的理想, 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 充分享有这个世界。

2、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 是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料。“关心粮食和蔬菜”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从这可以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 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

那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不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日常生活的人叫做什么呢?———不食人间烟火。通常情况下, 什么样的人不食人间烟火呢?爱因斯坦, 披着毯子出门, 不修边幅;当然, 还有中国古代的一些闲云野鹤, 他们整天在心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王国, 但是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毫不关心, 与身边的环境, 都是格格不入的。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 对生活漠不关心, 同样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于是踌躇满志, 打算重整心绪, 重建生活, 追求幸福。

3、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 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 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 在那里, 诗人可以面朝大海, 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 在此, 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 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4、小结

第一节中, 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 是个人的幸福, 诗人眼中的世俗生活是简单的、没有任何烦恼与羁绊的。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诗人认为这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平凡人的生活。这些就是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他认为这是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 生活虽然俭朴, 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理解仍然那么的理想化、浪漫化、主观化。但诗人没有真正的将自己与尘世的世界渗透到一起, 他想象的那种平淡生活终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预示着诗人今后命运的悲剧。

(二) 第二节

1、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 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 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诗人的幸福就是可以去过平淡的简单的世俗生活。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视角发生了变化, 推己及人到了他的亲人们, 希望把自己获得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 他要让亲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 也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奉献给亲友, 让他们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诗的情绪渐渐远离自己, 走出了自我, 这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2、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那幸福”如“闪电”一般, 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 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 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3、小结

第二节中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 无法独享。“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 这又是一种幸福, 是别人的幸福。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情绪形成了比照, 诗人不仅希望自己拥有幸福, 而且希望亲人能够分享, 这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对亲人的关爱之情。而文中前两节中提到了三次“从明天起”。“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意味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 并不拥有这种幸福。他所希冀的幸福, 只能寄托在明天, 寄托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中。

(三) 第三节

1、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 重新感受, 重新发现。同时, 我们知道, 山川河流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但是诗人为什么要再次为它们命名?诗人一直都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世界, 也就是他主观的唯心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他拥有为一切物质重新命名的权利。这也许与老子的“名可名, 非常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 诗人的幸福感受因过于强烈而溢出, 他用真诚的祝愿、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 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 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

3、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 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 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 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 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 背对尘世, 静看花开花落。

4、小结

第三节, 世界的幸福。诗人的感情再次升华, 诗人完全摆脱了自恋的情感抒发, 叙述对象不再限制, 扩展到了每条河流、山川, 也就是大自然和陌生人。情感的力度大大增加, 诗呈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前面两节都是偏重于“自我”感受, 而到了第三节诗的意旨表达超越了“自我倾诉”, 诗人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他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播与他人、他物, 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 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 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 使全诗进入了新的境界。

朱光潜说过:“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 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景, 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 使他神魂为之勾摄, 若惊若喜, 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了孤立自足之乐, 此外偌大的宇宙, 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 都像在这霎时烟消云散了。”由此可知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对世界和人间的博爱之情。

三.总结

人的生命总是要消失的, 而艺术的生命却因才华的闪光而得到延续。死或者对海子来说是一种解脱, 一种幸福的归属。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他是一个太纯粹的诗人, 以至于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他的性灵太过纯洁, 精神太过自由, 以至于对物质的世界无所适从。这首诗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 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海子对尘世幸福的肯定,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类美好的祝福,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美好的情感, 那份圣洁的爱。

只可惜他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至今已整整24年了, 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 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乡。海子, 海的儿子。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诗歌, 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它凝聚了海子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顾。

参考文献

[1]悠哉著.海子诗歌研究[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年.

[2]西川编.海子诗全集[M].作家出版社, 2009年.

[3]赵晖著.海子, 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海子的诗歌研究 篇9

1.痛苦与感激的载体——麦地

泥土的味道是乡村的美味,作为一个长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而言,麦田在其中不可或缺。而相较于水稻的以水为生,麦地直接依赖于土地,具备一种泥土的气质。这也是中华精神之所在。海子对于充满泥土气味的乡土情结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长久的生活在那里,且从贫困中走来。

首先,麦地—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它是人们生命的希望。而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是他对人的生命得以存活的一种感谢。海子的心目中,麦地和小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麦子得以成熟,为人类提供生命的物质是因为麦地的深情。而正是因为麦地的付出,人们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海子人为的给予这种希望是非常朴实和美好的,他幻想着麦田是肥沃的,麦子是丰收的,正如《麦地》中,“麦浪——/ 天堂的桌子 / 摆在田野上 / 一块麦地”。它或许是渺小的却为人们带来希望, 就好比《雨》中,“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 / 又弱又小的麦子”,也或者如“白杨树围住的 / 健康的麦地 / 健康的麦子 / 养我性命的麦子”,你能看到一种生命的和谐与身体的强壮。

其次,麦子蕴含着痛苦与沉重。中华民族于农耕时代是薄产的,海子以那时人们的心理和现实为出发点,将生命的延续与麦地相联系。这触碰的是长久以来我们所有人都深深体会到的,那时的一种现状——穷苦和饥饿。海子正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远离富饶、诗意、水润的南方水稻,而对北方干枯、贫瘠的麦地充满深思和向往,这是海子内心的一种悲哀。而这种感情则注定他的诗歌摆脱不掉痛苦的无法去排解的滋味。

他的“那一年 / 兰州一带的新麦 / 熟了 // 在水面上 / 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 回家来 // 坐着羊皮筏子 /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 夜里推门进来 / 油灯下 / 认清是三叔 / 老哥俩 / 一宵无言 // 只有水烟锅 / 咕噜咕噜 // 谁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 熟了麦子呀!”的吟唱,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那种过尽铅华的沧桑之感绝不仅仅是诗中所描绘的兰州物景那些薄弱的、机械的、单纯的文字。海子是从贫困、孤独和无助中走出乡村的,那是他少年时期贫困生活下对于粮食刻骨铭心的呐喊和渴求。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这“半尺厚的黄土”承载着不仅仅是这熟了的麦子,更是万千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依恋与敬仰,面对着厚重的大地与收获的粮食,就犹如仿佛面对着信仰与良心,麦子就是生存的根基。同时,麦子也是种子,虽然渺小,但和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未来和希望所在。

生命产生于劳作,诗歌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生存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孕育一切生命的大地,而诗情是以既是人们得以生存下去的无数劳作。正如荷尔德林曾经呐喊的那样 : “充满劳绩,但诗人诗意地 / 居住在此大地上。”我们因此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海子诗中的麦地,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寄托者他生存的依靠,由朴实的麦地,海子可以暂时逃离内心的孤苦和无助。而他笔下的麦子则是人与麦地,人与自然相互间的一种坦然和亲切。

2.富足与荒凉的栖息地——村庄

海子前期诗歌创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所创作的大地与村庄意象体系是他青春理想的寄托,村庄之上的河流、野花、房屋、雨水,每一个都是海子心之所向的精神符号,它们承载在富足,也浸透着荒凉。

“亚洲铜,亚洲铜 /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这个在海子心目中亲情的根源,家人的埋葬之地是他生存下去的希望。他的生命的意义,他的对大地的深情,乃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畅想,一切的一切。而同时大地也是农民生活的延续,也是他最终的归宿。他只是城市的过客,而大地则是他的归宿。“村庄里住着 / 母亲和儿子 / 儿子静静长大 / 母亲静静地注视”(《村庄》),那正大双眸的妇人是他的母亲,那是他向往的村落,而他的归宿和依托则是静静看着蓝天、白云的坚实的土地。“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这只小小的船是海子的记忆,让他在荡漾的水中寻找一种诗意。海子诗歌中充满生命的栖息之地,则是那质朴、宁静、美好的村落。这里有生命创造的根基,海子因此感到富足。

上一篇:酒店的成本控制下一篇:悲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