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原因

2024-08-27

堕落原因(共9篇)

堕落原因 篇1

一、总述

弥尔顿的著作《失乐园》与荷马的《伊利亚特》、维吉尔的《伊尼德》以及但丁的《神曲》同被奉为西方文学的史诗经典, 无论对后世的文学或是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史诗叙述了叛逆天使撒旦, 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 却仍不悔改, 为复仇寻至伊甸园, 并附身于蛇, 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 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的过程。在《失乐园》中, 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占据了较大篇幅, 较《圣经》而言, 《失乐园》更为详尽且生动的叙述了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不少研究者关注二人堕落的原因, 最普遍的观点认为, 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是源于撒旦的诱惑, 是撒旦为报复上帝变成蛇, 巧言令色, 诱骗了夏娃。也有学者认为好色是人类堕落的根本原因。他们的观点来自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 亚当所表现出来对夏娃同甘共苦的描写, 虽然夏娃只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 但是亚当却被她的魅力所吸引, 最终选择和夏娃一起堕落。还有学者认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是因为上帝意志的控制, 上帝是这部作品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控制力量, 撒旦的叛变, 逃脱, 诱惑人类以及人类的堕落全部被上帝看在眼里并且也在他的掌握之中, 失去乐园的整个过程其实只是上帝导演的一部戏, 而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不过是上帝的一个阴谋。

但个人认为, 以上观点都未涉及到根本原因, 亚当和夏娃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觉醒。

二、上帝控制说

上帝作为全知者, 他的控制可以说是最接近根本的亚当夏娃堕落的因素。撒旦潜入乐园诱惑亚当和夏娃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叛上帝并报复上帝对自己的惩罚。而在《失乐园》中, 撒旦的反叛是得到了上帝的许可的。撒旦之所以能够逃脱地狱, 潜入乐园, 诱惑人类, 关键不在于他自身有多么高的智慧或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而是控制着他命运的那股力量即上帝默许了他的这一行为。《失乐园》中, 撒旦在面对守乐园的加百列的审问时, 回答说“如果他要永远把我们禁锢在黑暗里, 就该把铁门锁得更牢固些”, 并且我们不难发现, 守卫地狱之门的恰恰就是撒旦的女儿“罪”和儿子“死”, 这与撒旦自己掌管地狱之门的钥匙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这些都是上帝的安排。

撒旦逃出地狱后, 便想方设法寻找通往伊甸园的路, 诗中提到“这时全能的天父从天上向下瞰视自己的作品和作品的作品”, 他把这指给他的独生子看, 说撒旦“计划直接飞向那新造的世界”, 他告诉自己的独生子, 人类将受骗, 撒旦诱使人类堕落的计谋成功。显然, 上帝早已经觉察到撒旦的行动, 但上帝并没有做出任何阻止撒旦进入乐园的举措。

上帝的意志再次出现在撒旦变作下级天使成功骗取了尤烈儿的指点的时候:“因为人和天使都不善于识别伪善, 这是唯一无形的罪恶, 只有上帝知道, 由于他的意志, 纵容它独步天上和人间。”这里再一次强调了上帝的全能性, 也进一步表明了撒旦的行为是上帝所承认的。伊甸园是上帝的心血之作, 而人类是他最引以为傲的生物, 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知道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即将遭受摧毁, 人们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上帝面对撒旦摧毁乐园的举动, 却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人类偷吃禁果被发觉后, 上帝安慰回到天上的守卫乐园的天使说:“当这个诱惑者最初越过地狱深渊时, 我就预告过将要发生的事情。那时我曾说过, 他将要得逞, 完成他的坏使命———把人引诱”。这里显然可以看出, 诱惑亚当和夏娃不过是撒旦的差事、任务。诱惑人类只是上帝布置给撒旦的一个任务而已, 而之前的所谓反叛上帝的种种行为其实是为了掩人耳目, 为了遮掩上帝这个真正的幕后主使。

从这的确可以看出, 撒旦的一切行为都是被上帝看在眼里的, 也是被上帝默许的。到此是否就可以下结论说, 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就是上帝意志的控制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上帝控制说只是亚当和夏娃堕落真正原因之上的一层掩护物。

三、自由的意志

上帝虽然提前知道了人类会因为受到撒旦的诱惑而堕落, 但是并没有干涉人类的选择, 而是给予了人类充分的自由。我们可以认识到, 接受诱惑是亚当和夏娃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地做出的选择。

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我们从亚当得知此事后的大量内心独白中可以看出, 亚当是为了爱情而背叛了上帝, 他的选择是自由的, 是受自身自由意志所控制的。十卷和十一卷则重点描写了人因偷食禁果犯了罪, 遭到了上帝严厉的惩罚, 他们在悔恨而凄惨的境地中决心向神悔罪, 并最终得到了拯救。弥尔顿再次强调了人类的自由, 即使获罪也依然能有赎罪的机会, 并且证明了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对其进行的惩罚是公正的, 因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所以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

上帝第一次在史诗中出现时, 就对人的堕落作了论述———“是他们自己决定, 他们自己的背叛, 与我无关。如果我预见到, 预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他们的犯罪也没有丝毫命运的动机, 或命运的影子;更无关我不变的预见, 他们背叛, 完全由他们自己造成, 出自于他们的判断和选择。因为我造成他们自由, 他们须保留自由, 甚至可以自己奴役自己”。表明了人失去乐园的责任在他自己, 与上帝的控制无关, 上帝并没有对人的选择作任何干涉, 并且他强调真正的忠诚决非被迫的服从, 它必须是出于自由的选择。人应该自由的决定自己对上帝忠诚还是背叛, 否则忠诚就是无意义的。

诗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不给予自由, 只是不得已而行之, 而非出于自愿;当意志与理性被剥夺了自由, 成为被动, 那仅是无益于空虚, 只服从于必然, 而非服从我;那凭什么证明他们的真诚、实意、忠顺和敬爱?他们又有什么值得赞扬?这样的顺从又怎么会使我高兴?”正因为上帝需要的是人发自内心的忠诚和服从, 所以他“不用丝毫外力去干预他的自由意志”, 而让人自己根据自己的理性自由的作出选择。上帝并没有对亚当和夏娃的选择作出干涉。弥尔顿认为, 如果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那么他对上帝的忠顺也就不是美德。同样, 如果他没有选择的自由, 那么他违背禁令也并非真正的过错, 因而上帝的惩罚也就无公正可言。

因此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是由于自身的选择, 与撒旦无关, 与上帝无关, 与其他任何事物都无关。而他们自身的选择恰恰是因为人类自由意志的觉醒。

亚当和夏娃在忠于上帝与得到智慧之间, 选择了智慧, 他们希望知道更为幸福的光景, 也就是选择了背叛, 选择了堕落。《失乐园》中, 当拉斐尔谈了些天国的太阳、月亮的情况以后, 亚当问了许多问题, 在这里显然可以看出亚当强烈的求知欲。诗中是这样描写的:“突然间亚当, 心头闪进了:万别错过这机会, 这次难得的会见赐予的机会, 来了解世外蓬莱的事物和形质。”亚当见到天使, 并羡慕他们高超的本领和光辉的形象, 他想知道所有这些事物。拉斐尔答复很可能在亚当内心激起了他后来为之犯罪的那些希望, 当时拉斐尔说:“时间会来临, 到时候人就可以跟天使一起……你的身躯终将化一切为精神, 随着时间而益增, 插翅而腾空, 同我们一样;可以随意选择留居这儿或者进天上乐园。”“由此亚当就马上压住了涌上心头的怀疑, 如今任凭求知欲领着, 仍然无辜”, 引语最后一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亚当出于求知的愿望将铸成大错, 而求知的欲望恰恰源于自身的选择和意志。

对于夏娃而言, 她听到了亚当和拉斐尔的谈话, 但夏娃不在上帝的使者面前时, 她提不了问题, 虽然她无疑跟亚当有一样多的求知的愿望。夏娃之所以受到了蛇的诱惑, 也是因为蛇的诱惑和她自身的愿望不谋而合。既然夏娃中午饿了, 她当时就很容易相信那条蛇的话, 摘下果子吃了。说她愚蠢是片面的, 愚蠢只是因为夏娃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知的愿望。撒旦的确是诱惑了夏娃, 但只是利用言语诱惑, 他并没有使用武力或者其他方式迫使夏娃吞下果子, 夏娃本身仍然具有选择的能力, 选择的空间以及拒绝诱惑的能力。之所以夏娃抵抗不了撒旦用知识树的果子作为引诱的方式, 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本来就怀有对知识的欲望, 也是她自己选择了智慧, 选择了背叛上帝, 选择了堕落。

同样亚当在违反上帝的禁令时, 弥尔顿表明他是在没有“丝毫外力的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地作出的选择。亚当得知夏娃已吃了禁果, 就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我们可以看到他痛苦的内心世界, 并直接观察他的内心活动, 看他如何自由地作出选择。在他还没有开口对夏娃说话和吃禁果之前, 他在完全知道后果的情况下, 经过认真思考已在心里作出了决定。诗中描写到亚当的心理活动:“……因为我已决定和你同死。没有你, 我怎活得下去呢?怎能放弃和你愉快的谈话, 深沉的爱, 而在野林里孤单地活着?即使上帝从我的肋骨里取出另造一个夏娃, 你的死又叫我怎么忘怀!”然后他才“死心踏地, 用平静的语言”开口对夏娃说话。在这里, 上帝没有进行丝毫的干预, 撒旦也没出现, 就连夏娃的引诱也发生在作出决定之后。亚当是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 而且他清楚的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也是亚当自己选择了和夏娃一同堕落, 选择了背叛上帝。这一切事实上都是受意志的控制, 是自我主动的选择。

四、结语

因此个人认为, 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在于自由意志的觉醒, 是他们二人的自由选择造成了自身的堕落, 并非撒旦邪恶的引诱, 也并非上帝暗中的安排。自由意志的觉醒使亚当和夏娃审视了内在的需要和渴望, 而人的生命正是因为拥有了自由意志而真正具有价值。即便亚当和夏娃因此而失去了伊甸园, 但人类的堕落归根到底恰恰是一种“幸运的堕落”, 它不仅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且还会最终为人类带来远比伊甸园更为幸福的乐园。他们二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摘要: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释了《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从各类观点主要是上帝控制说着手, 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 并联系弥尔顿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主要思想, 从更深层角度探究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 揭示二人堕落的真正原因是自由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失乐园,堕落,原因,自由意志

参考文献

[1]弥尔顿.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2]肖明翰.《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与人的堕落和再生.外国文学评论, 1999, 2.

[3]金发燊.《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外国文学研究, 1981, 12.

[4]陆红燕.《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探究.华章, 2012 (2) .

[5]殷宝书.弥尔顿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堕落原因 篇2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能堕落励志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论你是笼罩在失望阴影下,还是最近很不顺心,你都得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后去努力。否则,你就认命吧,一辈子浑浑噩噩,无所做为,别怪别人鄙视你、瞧不起你,因为你活该!

2.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3.不要对别人喜欢的东西冷言相向。

4.人生应该树立目标,否则你的精力会白白浪费。

5.七、假如事件没法转变,那就转变本人;假如没法压服别人,那就设法压服本人。假如山过不来,那人就从前!

6.思绪决议前途,观点决议目标,性情决议运气,生存方法决议康健!

7.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8.活着,要懂得舍得。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全会走,别抗拒,别挽留,别不舍,别担心。不要苦苦留恋逝去的东西,因为那本就不属于你。

9.五、风俗不加以抑止,会酿成生存的必须品,不良的风俗随时转变人生走向。人常常难以转变风俗,由于造风俗的就是本人,成果人又成为风俗的仆从!

10.人海中再回首,朋友真诚依旧,生命里重逢,心境平和温柔,往事如风,岁月如歌,漫漫人生路,苍桑几许,幸福几何!

11.你生来就不是豪门,没有王子公主的命就别学只有王子公主才能得的病,人家有时间、金钱去仰望天空、去抑郁彷徨,你没有,你必须奋斗,你生来就背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别把时间都浪费在埋怨、牢骚上,没有人对不起你;别把自己看得跟故事里的男女主角似的,人家天生漂亮、天生的富有,你呢,你能够给自己的优势就是能力,然而,如果你一味的颓废,就连这最后的机会都会丧失,成为一无是处的废物!

12.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13.秒后跳转到学习首页

14.严是爱,松是害,廉洁从政做表率。

15.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明天没有到来之前,谁也说不准是否还有明天。只有当下,是人生最可靠的拥有。无论多大的志向,都要从当下开始。珍惜当下的生活,是贫是富都流淌着自己的血汗。奋斗在当下,就是幸福。

16.青春如此华美,却在烟火在散场。

17.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8.耍小聪明的人,或精算细账目光短浅,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患得患失,薄德重利;或精明外露,说溜须话,干眼皮活,打顺风旗,危难时刻,行事多不仗义,与人多无深交,更少有患难朋友。

19.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20.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21.所谓的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希望,即使看不到未来,也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自己的未来不会错,自己的梦想不会错。

22.只有轮回继续转,日升月沉草木枯荣。是谁说过: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23.六、运气把人扔入最低谷时,常常是人生转机的最好期。谁能积聚能量,谁就可以得到报答;谁若怨天尤人,必会错失良机。

24.想哭吗,想骂人吗?想埋怨吗?想放弃想堕落吗?你没有这个权利,你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有许多事情要去做,你要做生意,挣大钱,当强女人,赡养父母,帮助他人,这是你到死都不能忘记的使命,这是你对自己的承诺。 想想自己有在努力吗,不,你并没有竭尽全力,怪不得别人会说你只会做白日梦,而没有实际行动,她们说的没错,你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白痴,只想不做,想有什么用?

书店的堕落大学的伤痛 篇3

初来南开大学,我在这里也看到过类似的书店。大一开学不久,我第一次去学校的书店买书,当时拿着书目在南开大学西门找到一家书店。窄窄的店门上面悬着一块匾,用蓝底白字写着“儒林书苑”,与其他商店的匾没什么区别,名字里却透着一种不凡的气质。

走进书店,就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氛,大约40平米的书店内摆着三排高达2.5米左右的书架,书架两边从上到下摆满了书,店内的墙上也全是书,就剩下门口的一个角落作为收银台。进去不久,压抑的感觉很快消失,接之而来的是一股厚重之气,书店虽小,景状却也颇为壮观。店内一半书架用来出售教材以及各种备考资料;另一半则摆放各种门类的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等,应有尽有,其中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占据一层书架之多。整个书店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确实让人流连忘返。

当时我要买6本书,进去之前根本没抱多大希望,最终却在“儒林书苑”一共找到3本。没买到的那3本,我已经忘记了名字,其他3本的书名我记得很清楚,分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能在一家如此小的书店买到这3本书,让我如获至宝。从此,我就对“儒林书苑”情有独钟,常去那逛。

这个学期,也就是我大二的时候,当我走进“儒林书苑”,里面的情况没什么变化,仍然是满屋子的书。然而,当我走近熟悉的书架,希望淘到一两本中意的书时,却发现那些朴素的书籍荡然无存,取而代之全部是教材和英语四、六级试卷、雅思、托福、公务员考试材料等等,各种各样的考试资料堆积如山。我不甘心,继续在书架之间寻找,希望找到以前那些熟悉的书影,我转完了整个书店,最终还是没找到。

自此以后,我再也没去过“儒林书苑”。

如果说“儒林书苑”的变化致使我心中理想书店就此破灭,那么“书香缘”的倒闭则是南开大学书店消亡的一个起点。

“书香缘”是南开大学一家非常有品位的书店,老师经常给学生提起。书店出售各大出版社的优秀图书,门类齐全。据老师说,这家书店在南开大学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就在2009年3月,“书香缘”宣布由于营业困难,面临停业,书籍一律低价出售。即便如此,书店还是门可罗雀,这让即将停业的书店更显凄凉。

一位老师不无感慨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一届有幸,能够和“书香缘”碰上最后一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香缘”也正是葬送在我们这几届学生的手里。偌大一个南开大学,号称“百年南开”,居然容不下这样一家书店,一家二十几载风雨与共的书店。我不清楚,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如果说网络的兴起对传统书店打击很大,如果说天津图书大厦迫于生存压力而仅仅出售各种学辅书籍,这我都能理解。但是,在一所高等学府里,门类齐全的书店最终变成教材、学辅专卖店,几十年的品牌书店最终落了个停业的结局,这我绝对无法理解。

时代未曾堕落 篇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终于又尘埃落定,屠呦呦获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全中国为之震惊骄傲。但今年的气氛在喜悦之中,更显出几分沉重感。源于近日中国又一大新闻——中国娱乐圈当红明星黄晓明的婚礼。

一场耗资俩亿几乎让上海俩座机场瘫痪的“世纪婚礼”,一位获诺奖却在北京买不起半个客厅的杰出女科学家,一时间引发了无数人良知与心灵的思考。

俩亿的耗资和一生努力却买不到半个客厅。的确,在看到这种强练的反差时,我们会感到辛酸,甚至悲哀,我们会觉得中国正陷入一个“娱乐至上”的思想狂潮。这样的对比所体现出的是一个扭曲了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盛行的堕落时代。

然而我们也可以想,耗资巨大,是为了一场婚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终身大事”之说,由此可见在中国人心目中成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人生大事,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对相爱的人极尽心思把自己的婚礼设计得完美难忘。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是恰好拥有丰厚的家庭背景,于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世纪婚礼”脱颖而出。至此我们可以批评他们奢靡不懂勤俭,但是谈及不到时代的堕落。或许我们更应该祝福他们在“世纪婚礼”后依然能够白头偕老、相敬如宾。不是一场虚张声势的秀,而非带着羡慕而不能得到的情绪与盲目的“时代忧心”感慨不已。

相反,当我们用“在北京买不倒半个客厅”来衡量屠呦呦所获的奖金时,才是真正站在一种骨子里浸刻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上看待事件。北京房价高高在上,于是在北京买房成了一种有成就有地位的象征。与今年三月十三万人疯抢上海车牌一样,充斥着扭曲与虚浮、盲目与可笑。这样杞人忧天的断定与拯救了一百多个国家无数性命的高尚科学情操放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社会悲哀。

如果你觉得获诺奖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屠呦呦没有能办的起一场豪华婚礼的明星得到的多。只能说价值观的重心不同。在半生的努力中,她得到的是在自己痴迷并从事的事业中得到幸福、为造福人类而不懈追求的一腔理想。最终实现目标并获得世界认可,而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无上的荣耀,这也本身就非一场豪华婚礼可比。每个人生在世上,有不同的特长、从事不同的行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你不能要求一个影视演员能为全世界做出太大的贡献。同样也不能认为一个获诺奖的杰出科学家获得的奖金必须能买下什么。

堕落原因 篇5

作品中, 道连初始乃是一个让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的人物: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上流社会看到了他那惹人怜的样貌、丰厚的家产和贵族的气质;追逐纯粹艺术的画家看到了他未被浊世玷污的圣洁童贞;不受世人欢迎的个人享乐主义者看到了隐藏于他纯洁外表之下的狂躁内心。

道连的美不仅仅表现为从其先祖继承来的百合的面庞、雅致的红唇、湛蓝的眼睛、花样的手和优美的身段, 更体现为他有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至高的圣洁灵魂。这灵魂像魔一样吸引着画家霍尔沃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们所追捧的人正是自己期许要成为的人, 或是丢失了的原初的自己。霍尔沃德在为这张完美无瑕的面庞做肖像时, 不自觉地将灵魂投注其中。真正吸引这位画家的除了这简洁的美好外, 也许更多的是这灵魂充满着画家都无法解读的神秘。道连容纳无限可能的俊美外表, 显然涵纳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亨利的出现, 将道连的美引向另一个维度。通过亨利, 作品释出了道连身上带有艺术气质的根源——道连不同寻常的童年。文中关于道连童年的描述少之又少:母亲年轻时与人私奔、很小成了孤儿、遭外祖父嫌弃等。此太过沉重的童年经历, 使其小小年纪就深受压抑和饱尝孤独。这颗灌注许多不确定因子的灵魂, 像一个可以容纳任何的精美模型:有被现实社会认可的所谓真正绅士的向往、有从小被压制扭曲着的对自由的向往、有对未知的好奇的追逐……

任何一个人的存在状态, 主要源于对自我的设定。成为绅士或魔鬼、遵循道德还是追求艺术, 也许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 但最终的状态是由自己灵魂权衡过的选择。道连的改变, 是由追逐艺术美的灵魂决定的。所以在他面对那幅完美肖像画时, 许下:“如果我能够永远年轻, 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 要什么我都给!是的, 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2]如此诺言。

道连敢于如此疯狂的追逐自由, 很大一方面是受亨利的影响。亨利敏锐而犀利的觉察到了隐藏在道连本性里追逐艺术的因子, 潜藏着无可估量的人本性向往自由的因子, 而他了解这会将一个人带向何方。

因其自恋式的个人享乐主义, 亨利被追求清白名声的上流社会所排斥。这个对生命持有独特见解的玩世不恭者, 不但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 寻求感官刺激, 而且公然挑衅社会准则, 甚至要确立一种新的道德。他说自我克制是“野蛮时期残害人体的遗风”。鼓吹向诱惑屈服的最好方法是让自己置身“毒物”之中去体验。其中“除了感官, 什么也不能治疗灵魂的创痛, 同样, 感官的饥渴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3]这句话, 像精神支柱一样一次次宽慰着追逐自由的道连。

面对亨利, 道连原本是害怕的;但这根本阻止不了道连向其趋近。显然——与害怕相比, 道连更喜欢。这种害怕是被看透后产生共鸣的震慑。就像亨利所说:“你将永远喜欢我。我在你眼里代表着你从来不敢做的一切坏事情。”道连灵魂里挣脱束缚、追求自由享乐的种子在亨利的一次次言论中慢慢觉醒进而膨胀, 而仅仅是这种萌芽就已让道连如痴如醉地深陷其中。

从猛吸丁香的花香来逃避灵魂的沉痛开始, 道连的享乐充满艺术的气息。追求艺术之美是人的本性, 是人的存在、享受和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对爱情的追逐, 是道连追逐艺术之美行动的开始。西碧儿·韦恩, 这个生长在贫苦、情感虚伪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子, 能够在那样一个肮脏的舞台上华美地展现其生命的灵动和几乎圣洁的艺术, 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道连。她分明是他已渐渐丢失了的圣洁美好的自己。他喜欢她, 因为她身上有他所追索的梦幻, 就像他身上霍尔沃德曾所追索的艺术一样。他享受这种激情。

而道连不再爱西碧儿, 也是因为对艺术的坚守。现实中的爱情使西碧儿在艺术的舞台上丧失了激情, 她矫揉造作的表演几乎让他绝望。她甚至说出真正的爱情让她痛恨舞台, 这现实的庸俗让追逐艺术之美的道连厌恶。他道出西碧儿离开了艺术便毫无价值, 甚至无情而决绝地称她为长着漂亮脸蛋的三流女戏子。这一切, 不仅让道连原本寄托于西碧儿身上的艺术梦幻破灭, 也让他开始对其所追求的艺术产生了怀疑。这怀疑让他畏惧, 也让他痛心。西碧儿的死是道德与艺术冲突所导致的第一幕悲剧, 她的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西碧儿的死, 让道连学会了享受震惊和畏惧, 让他学会了欣赏死亡:“她的死完全是悲壮而无谓的牺牲, 具有以身殉志的那种虚妄的美。”[4]

在永驻青春的庇佑和亨利赠予的一本书的指引下, 道连无法停步地滑向了对人性中个人主义享乐的疯狂追求。亨利赠予道连的那本书据考是于斯曼1884年出版的颓废派巅峰之作《逆流》, 该书主人公德艾斯特毕生所追索的恰是一些怪诞反常的趣味——这引起了道连的强烈共鸣。道连明白这本书因写满了阻碍人成为正人君子的观点而不被主流社会认可, 但他仍无法摆脱这本书的影响, 其实也可以说他自己本就未曾想要从中摆脱, 那是种不自觉的趋近。渐渐地, 他迷上了作恶, 甚至开始喜欢狰狞面孔的肖像和镜中的俊秀强烈对比的刺激带给他的快感, 开始喜欢吸毒、失踪……也许只有靡菲斯特才能完全明了道连正干着怎样堕落的事情。

如果对桌布和银器的要求、对香精的探究、对珠宝的收藏、对绣品和壁毯的占有是肤浅感官的刺激追逐的话, 他对另一个生命即霍尔沃德直接实施的杀害则是对传统道德的彻底宣战。

霍尔沃德对其恶劣行为的揭露, 正值道连对自由毫无限制的享受无法平息之时。一股仇恨的力量促使他抓起刀子, 捅向这个曾给他艺术灵魂的画家。杀死肖像的作者, 成了混乱中道连的最好选择;这种罪恶恰是此时道连宣泄的至高形式。从杀死霍尔沃德起, 那个一开始能看清道连欲望的亨利显然不再是道连的对手!“有罪恶的渊薮, 可以不顾死活地干新的坏事来消除记忆中旧的劣迹。”[5]亨利的这句话使道连走向罪恶的脚步变得异常平静。

道连践行着亨利的各种观点:对人本性的强调、对罪恶的迷恋、对感官感受的疯狂追逐等等。他一方面满足着本能的各种欲望, 另一方面因沉谜于声色犬马的生活违背自己的良心而经受着应有的惩罚——画像的丑陋狰狞和灵魂的不停叨扰。

亨利一句“我很想结识一位真正的杀人者”, 几乎让道连昏厥, 因为他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杀人者。詹姆士·韦恩、贝泽尔·霍尔渥德、艾伦·坎贝尔, 不停地在他脑中闪现, 灵魂里布满了不安和宽慰的混战。这种阴暗的人生, 负载了太多无法倾诉和无从宣泄的压抑, 他开始对自己曾引以为傲和狂恋着的美貌厌恶起来。他隐瞒一切罪恶, 但终究逃不脱心灵的审判;最终, 他抓起曾将他拉向庸俗深渊的杀死霍尔沃德的刀子, 对准画像猛戳过去, 同时也杀死了他自己。躺倒在地的是具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的人;而那幅俊秀的画像, 原初一样, 安宁的挂在墙上, 圣洁无暇!道连的灵魂得以安宁。

道连对待爱情、罪恶、生命都泛溢着浓郁的艺术气质, 其中其死亡尤为甚。每一种自杀都是一种谋杀。道连将刀插入那幅面庞扭曲、面目狰狞的肖像画时, 他杀死的是一颗因堕落而狂躁不安的灵魂, 是对罪恶和邪恶的终止。这种自我毁灭, 让向下的人性止步于此, 拯救了其灵魂, 也完成了他对人性的超越。

综上得知, 道连对于自由的理想即艺术的追逐, 曾被现实不断篡改, 生活与艺术一度交换了位置, 最终的“逆转”, 表达了他艺术战胜虚假道德的理想, 展示了人性复杂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奥斯卡·王尔德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9

[2][3][4][5][英]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1〉小说童话集[M], 荣如德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30.24.86.197

[6][英]Ann Varty.A Preface to Oscar Wild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著2005

[7]吴刚: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篇6

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可谓一言难尽。他懂五国语言 , 那么有才 华 , 那么勤奋,但大半辈子都在政治运动中蹉跎。“文革”中有一种批斗方式叫“坐飞机”,即从身后架起被斗者的双臂,令其弯腰 , 又从其身 后揪扯他 的头发,令其抬头望着群众。父亲担心自己挨斗时会经受不住, 就把头发剪得很短,以免被人揪扯,又天天在家里练习坐飞机。他在门背后练习时,我就坐在他的椅子上看,有时父亲会问我动作标不标准。少年时不懂其 中滋味 , 但三十多 岁后,想起这些,真觉得悲凉入骨。

一个人的人生观是许多事、 许多人,以及个人经历,甚至包括阅读所共同塑造的。父亲这代人以及父母家族所有人的命运,都让我看到个人的渺小和在命运面前的无望。无数个人的悲伤,无数个人命运的不可抗拒,导致我的悲观。我的宿命感好像与生俱来。人活着就是一件虚无的事,这没有办法。人生来就知自己有死的一天 , 活着是通 向死的必 然通道。只是人不是一个人活着, 是与很多人一起活着。大家结伴而行,能好好走,就好好走吧。

就算全世界的 人都烦我 , 又怎么样?

19岁那一年,我当了搬运工。这是我很感激命运的事, 仿佛上了人世间一堂大课。最初接触搬运工,我很受惊。比如他们总是随地大口吐痰,脱口骂脏话,还有女工们追逐着脱男人裤子。有天一个青工上班时说 : 我老娘在 我跟前啰 嗦,我烦不过,一脚把她踹到墙角,她半天都爬不起来。他说时兴高采烈,一边还比划, 听得我惊心动魄。当我来到棚户区 , 也就是我 的小说 《风景》 中写到的“河南棚子”之后,所受的震动更大。一个同事家只有五六个平米,他跟父亲睡上下铺,桌子是一个纸盒子,里面装衣服,平常铺块塑料布当饭桌。即便如此,他们对生活还是持一种达观态度。 当然,这种达观中也有无可奈何 , 用他们的 话说 : 怎么办呢?只能这个样子呀。他们的状态,不可能不影响我的人生观,以及我多年的写作态度。

知识分子相对自私,工人则豁达得多。这当然也是不同的工作方式所造成的。知识分子多数不关心他人之事,有时这是好事,但更多让人有冷漠感。工人却不。他们对朋友很仗义,江湖气比较重。他们活得有强度也韧性,扛得住人生的艰辛劳苦。知识分子眼里的苦难,在他们那里可能什么都不是。他们没有那么矫情,表现得很 自然 , 很放松 , 很坦荡。

我写过不少底层人物,像 《万箭穿心》 的李宝莉,她是我很喜欢的人物。她大大咧咧的,粗糙而没文化,但遇到大事却不糊涂,能扛得住事。在这点上,我是像她的。我遇事不会害怕,不会退缩,典型吃软不吃硬的那种人。年轻时我也很冲。1982年我还在上大学, 一次诗会上,老诗人让我这个在场唯 一的大学 生发言 。 我说,很多老诗人已经写不出诗来了,可他们还在使劲写,这是很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诗已经没人读了(大意)。那时太年轻,说话太不客气,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人,结果被批了很久,吓得我好几年开会都不敢发言。 其实不过是说了真话罢了。

我说话向来直率,时间一长,大家也习惯了,有时候还笑我“童言无忌”。至少在湖北 , 我的坦率 直接是很 有名的。自然有人会不高兴,不过我想 , 你不高兴 也不关我 的事。我其实多是对事不对人。 我也认真思考过:是改变自己性格的难度大呢,还是扛住别人 、 尤其是上 级的厌烦 难度大?后来想,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烦我,又怎么样?谁想烦就让他烦好了。多大个事呢?

如果一个人无所求,就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说话,没什么可以畏惧的。我可以扛住 我自己所 作的任何 选择,以及性格带给我的所有: 幸和不幸。

当下的知识分子圈比起从前严重退步。

在我看来,在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判断上,伪知识分子多以 对自己有 利无利为 标准,真知识分子则站在一个健康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标准上进行判断。当下的知识分子圈比起从前严重退步,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我写过一篇小说, 《惟妙惟肖的爱情》,谈到父子两代知识分子。前一代人虽然也有问题———比方被各种运动折腾得精神畸形,但到底有底线。 他们至少尊重知识,尊重规则以及尊重大学。现在却是无底线的为所欲为时代。官本位的学校已没有大学的尊严,没有学术自由的空气。大量知识分子迅速向权贵靠拢以及尽可能谄媚,尽可能为己谋利。说退步,还太温和了,知识分子一直都在退步,而现在,用堕落一词更准确一点。

我家的人都对政治不感兴趣。文坛有很多派,但我不属于任何一派。我也曾有机会当官,三十几岁时被选去当省人大常委。大家告诉我,这是要培养你了,但我就是没兴趣。 我这辈子就是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作 家 , 这是我最 大的欢喜 。 但我也不 算特别叛 逆的人。比方让我当省作协主席, 我也不想当,但同事们希望我不要拒绝,我想,只要能让我继续写 作 , 当也可 , 不当也可。多大个事呢?

像我这样的作协主席不是公务员,不是党员,基本也不管事。但这个身份还是会影响我说话的尺度。我认为自己只代表个人,但人家不这么看。 比方我在微博上批评鲁迅文学奖评委 “ 重人情而 轻文学 ”, 虽然这是事实,但到底还是不太合适。毕竟评委是作协请来的,而我是这家作协的主席。 妥协的事自然也会有。比如党组领导常是空降来的,他们从未在文学圈待过,会有一些不合适的决定。所谓妥协,就是我不参与。若说有没有限制, 还是看自己的人生态度,只要自己不拿自己当个主席使也就没什么。

我觉得这个社会的问题还是出在体制本身,改革是必须的。我常跟人说,看中国的改革有没有深入,就看作协和文联这样的机构有没有取消,或者以其他方式存在。

要警惕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堕落 篇7

道德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善与恶、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依靠社会习惯、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仰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社会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规范和主要内容是企业政工人员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但是,企业政工人员有它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对其工作的道德要求,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他们特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层次,起到表率作用。

坚持真理,抵制错误

目前我国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是信仰危机。而信仰的崩溃和道德的失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必然是正义失落、道德匮乏的社会。我国频频发生的多起没有道德底线的事件,说到底是这些人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正义感和责任感,因而无所顾忌,无所敬畏。一些官员贪污腐化,也是由于丧失了信仰,因而变得寡廉鲜耻,为所欲为。在当前形势下,政工人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企业政工干部的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党纪、政纪和国法。要在坚定信仰的烛照下,辨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就要坚持,错的就要抵制。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目前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一股假话、空话、套话之风,一些人喜欢说一些八股腔调的话,喜欢说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格格不入的话,喜欢说政治上永远正确的废话。作为企业政工干部,倘若不讲真话,怎么能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与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一个言行不一、说谎成性的人,是不可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求真务实的,是不可能在工作中去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政工干部,本来是做别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是给别人讲道理的,如果你所讲的都是空话套话假话,那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尤其严重,人们会由此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反感,从而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说假做假成为风气,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失范,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毋庸讳言,企业政工干部在一些地方存在形象不佳的问题。政工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欠缺良好的“专业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工岗位“入口”宽松。政工工作被视为“打杂”工种,几乎所有人员都能够胜任。在机构改革中,政工岗位通常被视为“闲置人员”的“收留所”;二是政工人才“出口”不畅。现在有年龄较大的政工人员,多数人是“从政一生”,专业技能范围比较窄小,岗位交流比较困难。企业政工人员较难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久而久之,其工作积极性往往受到影响。有的年轻政工干部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考取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以改变自己的专业和处境。面对这种状况,政工人员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劳动性质和特征,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财富与价值是由各种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一个企业中,政工人员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并非与企业财富无关。企业政工人员的劳动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奉献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复杂性、潜在性、综合性、延长性等特征。政工人员借助一定的手段、方式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问题,提升职工思想认识,以此调动职工生产与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物质财富的创造。

企业政工人员既然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那自己首先应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要耐得住寂寞,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要耐得住职务升迁的寂寞,耐得住经济上的寂寞,要有甘作人梯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联系群众,服务大局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机制的不适应,一部分企业出现暂时困难,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矛盾突出,使得一些地方不够稳定,发展滞缓,各方面矛盾大量汇集,群众告状、上访的比较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宗旨观念不强,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党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在他们那里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及时有效地把握群众的心态,群众情绪得不到及时疏通,从而形成梗阻。一些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相当冷漠,对群众意见和诉求极不耐烦,往往以种种借口或托词打发找上门的群众,有的采取踢皮球的办法将他们踢来踢去。有些人当了“官”就忘了人民,对群众的疾苦冷暖麻木不仁;有的私心重,遇事先替自己打算,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作为企业政工干部,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查摸群众的思想脉搏,要做到以诚相见,以情暖人,以情感人。听取群众反映问题,一定要有耐心,好听的话、刺耳的话都要听,要让群众苦有处诉,冤有处伸。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爱玛与潘金莲之“堕落”的命运 篇8

关键词:爱玛,潘金莲,命运,现实

“命运”二字, 自古以来就带有无穷神秘又现实的色彩, 从古希腊神话至后世文学它无不以独特的魅力占据着一席之地。

然而命运究竟是什么?莎士比亚将其归究为性格的影响, 福楼拜认为是人类文化 (社会文化) 在暗中支配, 托尔斯泰描述了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对命运的摧残。

《包法利夫人》和《金瓶梅》二书, 撇开其艺术创作的手法等不谈, 都体现出极浓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都对其后的同类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不但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且都隐含转折之意。本文选择其主人公爱玛和潘金莲做对比, 试分析这两者的命运, 究竟是时代社会的残酷摧残, 还是主人公本身性格的引导结果?

一、身世品貌

毋庸置疑, 两个女人都是尤物。在迈入婚姻之时, 还都是青春灵动、貌美逼人的。

夏尔看到爱玛这个农家“千金”时, “她的脖子从白色的翻领中露了出来。她的头发从中间分开, 看起来如此光滑, 好像两片乌云, 紧紧贴住鬓角, 又像起伏的波浪, 几乎遮住了耳朵尖”。这位女子不但颇有姿色, 而且相当懂得利用外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她关心一位女歌手初露头角、一家店铺开张大吉。她知道新的流行花样、上等裁缝的地址、树林音乐会和歌剧院的日程。她从欧仁·苏的小说研究家具, 也读巴尔扎克及乔治·桑的作品, 为她的贪婪寻找想象的满足”, 让自己在外省这种地方就像个贵妇人一般高雅。或者更准确地说, 她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外省的贵妇人。

至于潘金莲, 她“是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 排行六姐。……他父亲死了, 做娘的度日不过, 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 习学弹唱, 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 而且“他本性机变伶俐, 不过十二三, 就会描眉画眼, 傅粉施朱, ……梳一个缠髻儿, 着一件扣身衫子, 做张做致, 乔模乔样”。尽管身世不佳, 但这少女并未自怨自艾。和爱玛一样, 她“品竹弹丝, 女工针指, 知书识字”, 再加上“脸衬桃花, 眉弯新月”, 可谓品貌双全。也许在潘的心中, 除了出身不好, 自己哪一样不比那些个大家闺秀强?就像爱玛千方百计模仿巴黎贵妇人的时髦打扮和举止一样, 她也精心地装扮修饰着自己。

二、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的碰撞

十三岁时, 爱玛被父亲送去修道院读书。她在修道院里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感到压抑, 相反, 她从修女、神父的絮语, 同学间偷传的画册中攫取了多愁善感的养料。爱玛的感伤情怀在修道院里得以充分地滋长。假如她的一生都在偏远的外省农场度过, 这种对浪漫的追求情怀也许说不上有什么不合适, 当然也不会是一种缺陷。但是当她为了摆脱外省乡间的“平庸”而选择嫁给包法利医生以后, 便迅速地意识到幸福的幻灭。

尽管包法利是个老实人, 但过于老实就是平庸。他深爱着爱玛, 对她言听计从。为了治疗妻子的忧郁症, 他放弃好不容易站稳脚跟的托斯特而举家迁至永镇。他甚至原谅了妻子偷情的对象, 就因为在对方身上能看到妻子的影子。这样的爱情真挚无暇, 但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爵位, 家里也只是小康, 这都与爱玛幻想中的华丽生活相去甚远,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带给这位医生妻子无尽的痛苦, 以至于她不由自主地开始寻找自己浪漫主义情怀可以折射的影子。

潘金莲的遭遇比爱玛要凄惨得多。在幼年时期她就已经会“眉画眼, 傅粉施朱, 品竹弹丝, 女工针指, 知书识字, 梳一个缠髻儿, 着一件扣身衫子, 做张做致, 乔模乔样”了。这样的装扮说明潘金莲还是憧憬着浪漫的:仿照一般“才子佳人”的模式, 让自己通琴棋精书画, 能吟诗作对, 会涂脂抹粉, 只期盼能出现个如意郎君救她于水火之中, 带她双宿双飞。然而, 残酷的封建现实使她早早地就抛弃了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情怀。王招宣尚未注意到她就已身亡, 她又被变卖到土财主张大户家里。“张大户每要收他, 只碍主家婆厉害, 不得到手。一日主家婆邻家赴席不在, 大户暗把金莲唤至房中, 遂收用了”。这里一个“遂收用了”, 短短四字, 却极为触目惊心。可以想见当时潘金莲毫无社会地位, 只受尽欺凌侮辱。

主家婆不怪丈夫纵欲无度, 反而将怨气撒到无辜又身不由己的少女身上, “将金莲百般苦打”。但潘并没有完全忘却对浪漫的追求, 即便由于出身的限制不能嫁个大富大贵之夫婿, 但嫁个平凡却爱她的人以其品貌而言却并不是一个奢望。然而张大户为一己之私将她嫁给了外形丑陋、做炊饼为生的武大。不仅如此, 张大户与潘私会, “武大虽一时撞见, 原是他的行货, 不敢声言”。连老婆偷情, 或者说被人奸淫都不敢声言的丈夫, 如何能不把一个自比“鸾凤”“金砖”的少女对婚姻最初美好的憧憬给毁灭的一干二净呢。在这一点上, 不得不说爱玛要比潘好运得多, 至少包法利是真正爱着她的。

三、“堕落”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这一整部小说描写的, 其实就是爱玛在种种外因的引诱下, 在内心如火般对浪漫的追求的驱使下, 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最初的诱因就是那被福楼拜详尽描述的昂代维利埃侯爵府上的舞会。正是候爵家的这个舞会, 其豪华的气派, 高雅的客人, 以及珠光宝气的场面, 使长期在脑海中构思的神话在爱玛的眼睛里显了形。那个夜晚终于使爱玛梦境成真, 找到了自己原本可以幸福的生活方式。从此, 她开始奋不顾身地投入幻想, 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样子”, 之后的种种被抛弃、被侮辱的不幸便展开了序幕。

而在小说的最后, 山穷水尽的爱玛到公证人家中借钱, 她竟还陶醉于餐厅的摆设:“‘这才叫餐厅’, 爱玛心想, ‘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所以, 爱玛追求的浪漫, 并不是虚幻无形的, 而是一种他人的现实。由此在文学中产生了“包法利主义”一词, 法语中认为这是“unétat d'insatisfaction, surles plans affectifs et sociaux, qui se rencontre en particulier chez certaines jeunes femmes, et qui se traduit par des ambitions vaines et démesurées, une fuite dans l'imaginaire et le romanesque. (一种情感和社会层面的不满足, 尤其在一些年轻女性身上出现, 表现为极度却枉然的野心, 逃遁于幻想和浪漫之中。) ”其浪漫主义情怀和残酷的现实相碰撞, 最终败下阵来。不仅仅丈夫夏尔平庸不堪, 就是后来的几个偷情对象也都最终被证实只是平庸之辈。福楼拜的那支现实主义之笔也就顺理成章地安排了爱玛失败的结局, 以此挑明:这就是与现实对抗的结果。

潘金莲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突出, 要归功于《金瓶梅》对女性真实生活首创性的描写, 而潘又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 是如张竹坡所言:“单写金莲, 宜乎金莲之恶冠于众人也。”

自从张大户把金莲塞给武大以求日后厮会, 却不久纵欲身亡后, 尽管潘金莲和这些浮浪子弟经常打情骂俏, 但并没有要做他们妻子或情人的欲望。这种打情骂俏, 似乎只是为了满足她身为一个年轻貌美女子的虚荣心。做武大的妻子固然没有幸福可言, 做这些地痞流氓的妻子或情人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或者可能命运更糟。所以, 武大郎一要求搬家, 潘金莲马上就同意了, 并且拿出自己钗梳的私房钱来。

被禁锢于一个没有丝毫感情可言的婚姻当中, 精神空虚的时候, 出现了武大的弟弟武松, “看了武松身材凛凛, 相貌堂堂, 又想他打死了那大虫, 毕竟有千百斤气力”, 于是潘金莲爱恋上了自己的小叔。但当她认为武松是最具安全感、可以保护她的男人时, 伦理已经不允许她采取任何行为了。

心上人不好女色, 不理解自己, 不愿与之偷情, 留给潘金莲的只有绵绵不尽的悔恨与失落。西门庆乘虚而入, 捡到了便宜。而潘在大家族的生活中渐渐认识到, 要占据西门庆的欢心, 姿色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于是她天生的那些个小聪明就逐渐变成了工于心计的狠毒和凶残, 她的精力就变成了为人不耻的放荡和纵欲。

四、结局

经历了种种风雨, 两位女主人公最终的命运仍难逃一死。福楼拜对爱玛的服毒而死着实费了一番笔墨, 以至于文学理论家在将这部作品归入自然主义范畴时, 常常以这段描述性的文字为证:

“……爱玛像僵尸触了电一样坐了起来, 披头散发, 目瞪口呆。爱玛大笑起来, 笑得令人难以忍受, 如疯如狂, 伤心绝望, 她相信永恒的黑暗就像瞎子丑恶的脸孔一样可怕。一阵抽搐, 她倒在床褥上。大家过去一看, 她已经断了气。”

福楼拜出生医生世家, 因此不信宗教, 崇拜真实。在写到爱玛的结局时, 有个朋友去看他, 见他正恸哭不已, 便说可以不让包法利夫人死啊。可福楼拜却说:“她非死不可, 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爱玛必须死, 因为这就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她从早年被抛入修道院浪漫文化中时, 就已经注定了命运。爱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追求浪漫的过程中, 她的情人们一次次地打破了她的幻想, 当所有都成为幻灭, 她对浪漫的追求就走到了尽头, 等待这个激情浪漫女子的就只有死亡了。

至于潘金莲, 虽然着墨不甚多, 但死状却是比爱玛要凄惨得多:“……武松恐怕他挣扎, 先用油靴只顾踢他肋肢, 后用两只手去摊开他胸脯, 说时迟, 那时快, 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 剜了个血窟窿, 那鲜血就冒出来。那妇人就星眸半闪, 两只脚只顾登踏。武松口噙着刀子, 双手去斡开他胸脯, 扎乞的一声, 把心肝五脏生扯下来, 血沥沥供养在灵前。后方一刀割下头来, 血流满地。”

封建社会一向认为“万恶淫为首”, 只这一点, 潘金莲就不可能有善终。可不仅如此, 她还杀死了武大郎, 这在不把女性当成一个个体来看的时期, 更是大逆不道。虽然《金瓶梅》打破了以往中国长篇小说女性人物脸谱化的惯例, 用女性来当小说的主角, 却仍没能逃过封建的桎梏。所以当潘金莲不但偷情, 而且伙同西门庆毒死了自己的结发丈夫时, 无论作者再如何庇护——如借潘金莲在西门庆死后独自跪守灵堂表明其对西门庆还是有真正的爱情的——潘金莲之死却仍是不可逆转、众望所归的。对于当时的读者和作者来说, 这样一个女子, 莫说是安安稳稳地过完下半辈子, 就是在世上多苟活个几年, 都是不可思议且不能容忍的。于是, 《金瓶梅》中潘金莲被武松挖心的一幕便引得众人皆拍手称快, 直道是罪有应得。

爱玛和潘金莲本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两位斗士, 两者都勇敢地追求各自的幸福。但爱玛一直在奋斗, 直至失去所有, 以死解脱:潘金莲则追求无果, 选择与现实妥协, 甚至矫枉过正, 居然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尽管两者的个性迥然不同, 但最终都被时代判了死刑, 若一定要给“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夏尔在《包法利夫人》中的最后一句对白用在这里应该是相当贴切的:“C'EST LA FAUTE DE LA FATALITE (一切只怪命运) !”

参考文献

[1]齐烟, 汝梅校点.崇帧本《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 1989.

[2]戴鸿森校点.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3]马克思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 1987.

[4]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5]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6]牛贵琥.金瓶梅与封建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7]戈尔德曼著.吴添岳译.论小说的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8]勒内基拉尔著.罗芃译.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北京:三联书店, 1998.

[9]夏之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10]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堕落原因 篇9

让我们跟随巴尔扎克, 这位法兰西民族秘史的书记官的深邃目光, 审视外省青年拉斯蒂涅成长抑或堕落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来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拉斯蒂涅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什么;二是环境怎样对拉斯蒂涅产生影响;三是环境对拉斯蒂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四是我们得到的启示。

一、拉斯蒂涅所处的社会环境

拉斯蒂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在资产阶级冲击下, 封建贵族阶级节节败退, 日渐没落;而新生的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整个社会陷入了利己拜金的狂潮中万劫不复。

二、环境怎样对拉斯蒂涅产生影响

在作品开始时, 拉斯蒂涅还是一个“涉世未深”、“天良未泯”的贵族青年, 他从外省来到巴黎, 目的在于通过正当的“求学手段”, 以图得到一个较为稳当的职业, 挣得一份优裕舒适的生活。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可是, 巴黎社会的“珠光宝气”、“纸醉金迷”、“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 很快就熏染了他的灵魂, 迅速将他推向资产阶级的怀抱。在作者看来, 拉斯蒂涅性格的形成决定因素在于社会, 在于环境;这样的形象就具有了高度概括的社会意义。

拉斯蒂涅的成长是通过三堂“社会教育”课来完成的。

首先是和他的远方表姐、上流社会的社交皇后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谈话。鲍赛昂子爵夫人在情场失意、心灰意懒的情况下, 总结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告诉拉斯蒂涅:“拉斯蒂涅先生, 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是没有良心, 就越是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 人家就越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 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 到了站丢下来, 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还给拉斯蒂涅指出了一条达到野心的具体道路:“你要没有一个女人关切, 你在这儿便一文不值, 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和金钱万能的思想信仰, 出自一个世代名门的贵族夫人之口, 本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 在那金钱支配一切, 资产阶级妇女迅速取代贵族夫人的社会地位的历史潮流下, 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这番话, 不仅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上流社会的帷幕, 而且也是对于自己江河日下的阶级命运的无限悲叹。她的这番话, 加上她个人的悲惨遭遇, 对于拉斯蒂涅, 恰好起到了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

第二是与苦役监的逃犯伏脱冷相处。从他的嘴里, 拉斯蒂涅对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对拉斯蒂涅说:“要弄大钱, 就该大刀阔斧地干, 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可就是这么回事, 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 只消事后洗干净, 今日所谓道德, 不过是这一点。”“你知道巴黎的人是怎样打出路来的?不是靠天才, 就是靠腐败。在这个人堆里, 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 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伏脱冷的话使拉斯蒂涅深为震动, 但是他所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 却完全印证了伏脱冷的邪恶说教的“正确性”。这就不仅加深了拉斯蒂涅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认识, 而且大大助长了她的个人野心。

高老头之死, 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高老头一生为了两个女儿, 花尽了心血, 花尽了金钱, 但是当他在伏盖公寓的顶楼上奄奄一息的时候, 两个女儿没有一个来看他。他像是一个被榨干了汁的柠檬被撂在了马路上。拉斯蒂涅看见上流社会的残酷自私, 她们为了倾慕虚荣和寻欢作乐, “为了参加跳舞会, 即使踩着父亲的尸体走过去也在所不惜”。如同冰水般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 加之拉斯蒂涅看到的巴黎社会“众生相”:为了觊觎高里奥的财产, 伏盖太太竟乔装打扮, 媚态百出;贪图三千法郎收入, 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了官方的密探, 对伏脱冷暗下杀手;为了到手二十万法郎, 伏脱冷巧设陷阱, 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钮沁根大耍无赖手段, 鲸吞妻子的全部钱财。在两个老师的教唆下, 在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刺激下, 拉斯蒂涅发现, 不管是高贵的门第还是胆略与智谋, 不管是真挚的爱情还是崇高的父爱, 都斗不过金钱。这一切, 进一步“擦亮”了拉斯蒂涅的眼睛, 也决定了他今后所要走的道路。他的良心开始萎缩, 野心开始膨胀, 堕落开始加剧。他埋葬了高老头, 同时埋葬了作为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 从此他良心泯灭, 欲火炎炎地投向利己拜金的赌场, 由贵族青年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

在作者的精心描述下, 一个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外省贵族子弟, 就是这样, 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 逐渐沉沦下去。拉斯蒂涅性格的形成,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社会, 在于环境。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显而易见。

三、环境对拉斯蒂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人间喜剧》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 拉斯蒂涅更加地一发不可收拾, 靠出卖道德和良心、靠下流的手段和卑劣的行径, 终于挤进了上流社会, 成为银行家投机生意的得力助手, 得到伯爵封号, 当上了部长、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 成为一个阴险狠毒、寡廉鲜耻的政客, 完成了由贵族到资产阶级, 由淳朴的外省青年到寡廉鲜耻的野心家的阶级属性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转变。

一个默默无闻的贵族青年, 由于生长在资产阶级日益得势的环境里必然受到了金钱名利享乐的不断诱惑和深刻腐蚀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可见, 巴黎上流社会的浮华是他堕落的土壤和条件, 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哲学和尔虞我诈的道德原则是他变化的根本原因。巴尔扎克在描绘拉斯蒂涅堕落的过程中, 对于当时的社会罪恶, 作了一层又一层的揭露, 显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我们得到的启示

拉斯蒂涅的堕落环境的确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呢?在我们的身边, 同样有着金钱、权力、职称的物欲诱惑。我们怎么办?环境固然对人具有巨大影响, 但人对环境却有能动作用。抵抗和坚持的力量应该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不论环境怎样, 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并且为之坚持。分清好的环境和坏的环境, 环境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 从而决定我们的态度。主动地有选择的、有原则的适应环境。坚守道德的底线, 有所为, 有所不为。在这样一个时代, 诱惑无所不在但是仔细想一想真正对于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多少呢?人要懂得取舍, 学会放弃。舍得舍得, 先有舍才有得。净化心灵, 简化生活, 减少欲望, 也许是一种选择。不管环境顺逆善恶, 不管我们有没有或者有着怎样的信仰, 都应该不断地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在短促的生命之旅中写下无愧无悔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老头》傅雷译, 人民文学社出版, 1998。

[2]《世界文学史》徐峙、曾双余、马跃著。

[3]《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仝祥民编著。

上一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下一篇:法律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