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境

2024-09-11

景观环境(精选12篇)

景观环境 篇1

摘要: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 存在着许许多多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 石质雕塑、浮雕、地雕、文化柱等等, 不仅点缀着空间环境, 衬托出空间的美, 还传承着环境主题的文化、精神与追求。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耐久性、传承性特点, 能够很好的传达和延续环境景观的主题, 提升区域景观特色, 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与启示。

关键词:环境,景观,雕刻

1 景观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 良好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景观环境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是展示城市良好形象, 表现人们美好生活场景的平台, 是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一种诠释。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 是古代石雕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 是传承和表达历史文化的记载, 是人们了解历史, 学习进步的有力凭证, 更对现代环境景观环境的设计和营造有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将其运用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 不仅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也能够为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增添色彩。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营造中, 以其坚不可摧的优势, 利用其美观大方的特点, 营造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景观环境, 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突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功能性、艺术性等艺术表现力, 能够为创造优秀的环境景观设计添砖加瓦, 更好地满足功能需求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 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 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 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 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 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 区域文化众多, 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 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 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 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 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 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 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3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表达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 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 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 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 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 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 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 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 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 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4 结语

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 无论是在广场、公园、步行街,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存在以独特的表现力在景观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设计主题和文化主题。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具有强化主题, 烘托气氛, 塑造个性, 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总之, 在现代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中,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环境气氛的营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昊, 现代景观设计,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季峰, 中国城市雕塑[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景观环境 篇2

1.绿化种植景观:包括植物配植、宅旁绿地、隔离绿地、架空层绿地、平台绿地、屋顶绿地、绿篱设置、古树名树保护

2.道路景观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路缘、车档、缆柱

3.场所景观包括:健身运动场、游乐场、休闲广场

4.硬质景观,包括:便民设施、信息标志、栏杆或扶手、围栏或栅栏、挡土墙、坡道、台阶、种植容器、入口造型

5.水景景观,包括: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

6.庇护性景观,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

7.模拟化景观,包括:假山、假石、人造树木、人造草坪、枯水

8.高视点景观,包括:图案、色块、屋顶、色彩、层次、密度、荫影、轮廓

9.照明景观: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场地照明、安全照明

优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五要素

1、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优秀的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区内主干道应采取迂回形式而不是画十字,打格子,为道路景观提供变化。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设计方面,应注重空间层次,使小区具备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会对其生活的小区所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采取封闭式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人员占用或破坏。

3、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融合混居。目前内地所见到的社区,在同一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单位面积可以是最小单位的10倍,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面,有坐名贵汽车出入的富豪,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归的小康之家,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家庭在生活中可相互接触、交流,不同阶层的小孩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长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住宅都是围

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户人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单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触、认识,令整个生活社区显得温馨、有活力,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变得更轻松,而且有多种变化,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5、小区园林景观要善于用水景提升居住品质和项目价值。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以水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在南北方都特别受欢迎。另一方面从发展商投资回报角度考虑,一般面对水景的住宅单位可以提高售价为发展商带来20%至30%的利润,因此现在的同类商品房都会以此为主题来吸引置业人士,促进销售。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

一、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二、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四、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景观环境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 景观设计 生态

前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规模巨大,对景观设计的关注与需求日益增多,可以说,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着、催促着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理论界逐渐开始关注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并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同时代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热点。如倡导“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等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研究起步的标志。本文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脚的南边,西南为马场,东邻潇湴湖,田联北路穿插其中,占据优美的天际线和自然环境。景观改造项目的环境控制线面积为25.66万平方米,主入口广场面积为8000平方米,次入口广场面积为4000平方米。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现状

进入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都对满足精神层面的环境美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景观设计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与传统风景园林不同的,几乎涉及人类生活世界所有尺度和众多实践范畴的,有着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科,从而也促使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有关环境和景观设计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还开展了各种规模和层次的设计活动,如城市广场建设、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道设计、小区环境设计、校园景观等等,各种设计思潮的此起彼伏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景观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同时也记载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时期。

2、对景观改造项目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禀赋。现基于区域发展以及改善项目的人居环境,现保留原有的自然资源,将项目区域进行景观升级改造,打通各个鱼塘形成一个景观湖,湖心造岛,围湖造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型的生态滨水景观。项目为典型的鱼塘用地,周围被山体和农田所围绕,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现状周边环境呈现物理污染较为严重的状态且北边的红石山腰为殡葬用地;而且现状地块通达性差,整体呈现破碎状态。根据规划,地块周边所以路线的整治与环境的改造在这个项目中显得非常重要。

3、对景观项目的定位

对石排镇海仔湖的自然生态进行完善,改造为海仔湖生态公园。项目原先是做鱼塘所用,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次的项目景观改造目标则是让项目区域达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改造所带来的益处是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并且可以承载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4、项目改造设计方案及措施

石排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且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恩惠,植物种类相当丰富。

(1)、保留项目原有的岭南特色以及建筑文化

除了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设施,还应通過保持地方传统风格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共同形成传统岭南特色。项目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岭南风貌融入其中。对项目中原有的蓝色基底和绿色基底进行保护和完善,在打通大部分塘基的同时,保留一部分作为小岛。尊重本地文化,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并且适度改建基地上有特色的原有建筑。

(2)、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做好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方便的交通设施

车行道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项目区域内车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车行道,环水一侧可设计2―3m的人行道,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4)、创造景观体验空间,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以求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好去处,并提高周边的生活品质。湖岸滨水区设置环湖绿道,亲水平台和栈道分布其中,为游人提供足够的游憩空间,植被配种方面尊重地域条件,主要种植观花及水生植物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空间划分,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在此空间中整合了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最大需求。

结束语:对石排镇海仔湖的景观进行设计,就要完善其生态系统,保留项目的岭南风貌和特色建筑,重视人性化处理交通设施与景观游览的关系,实践绿色空间的生态理念,改善环境治理。为了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让人们感受到海仔湖的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我们要让项目区域达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实现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9-61.

[2] 曹瑞祺.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设计[J]. 美术大观,2009

景观环境 篇4

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建议[1]。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起初的敬畏到慢慢地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以及现在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尊敬———适应———改造———共处的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 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也越来越普及, 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弃物, 从而造成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作为主角的人类开始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随之产生了“生态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标准, 生态规划理论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学也应运而生, 并且应用到各种规划领域当中。当然高校校园环境也不例外,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活舒适、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生活、学习、游憩场所。

2 适应于校园生态规划原理

2.1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 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 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 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 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 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 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 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 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2.3 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 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 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 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 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2.4 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 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亦是如此, 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 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2.5 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 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 生活在一起的人, 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 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 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 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2.6 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 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 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 校园景观设计中, 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 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 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3 结语

电厂厂区景观环境设计说明 篇5

一、设计对策

1.目标定位

通过分析将定位景观设计目标为“绿色,生态,园林,多彩”

绿色 因地制宜与合理改造相结合,通过有效手段确保绿化成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护工作。

生态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与科学的植物配置,有效地通过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建设环境生态化工厂,与时代接轨。

园林 绿化与彩化,亮化,香化相结合,绿地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创建园林式工厂。

多彩 通过绿化的统一色调,加强景观的秩序性,配置彩叶树种,突出色彩的和谐美,创造本厂绿化的鲜明特色——多彩。

2.风格定位

简洁、明快、现代

二、设计理念

1. 从实际出发,依据厂区小环境选择树种,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势,适地适树;讲求绿化的实效性,运用复层配置手法,形成群落植物景观。2. 充分考虑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弹性,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同时规划也注重经济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绿为主、建筑小品宜少而精、绿地易于管理等方面,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 以植物造景为主,生态性优先,通过适当点缀景观小品增加园林气息。

三、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绿地建设强调其生态性,对于电力生产这样污染较重的区域,对其附属绿地的设计更应首先强调其生态性的原则。设计结合防护功能的要求,通过植物手段,合理选用抗污染的树种,乔木、花灌木、地被相结合,考虑环境特点,使植物生长合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水分等,使其形成一个稳定合理生长旺盛的防护林带和景观林带。

(2)景观性原则

工厂附属绿地与一般性城市绿地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求以植物造景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景观上除了要考虑局部重点区域“点”(如办公区)的精心设计,还要考虑主要干道的对景效果,尤其是工厂主要入口的景观效果;针对新厂区东北部区域的特点构筑一个休闲活动区域带,形成“线”状景观;设计时集中休闲绿地,形成“面”状景观。点线面相结合。通过“点”的设置,“线”的串联,共同组成整个厂区的绿地景观效果。做到整体景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花团锦簇,将厂区环境设计成符合我国“花园式”单位要求的现代化工厂环境。

(3)经济性原则

任何工程的经济性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原则,所谓经济性就是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考虑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电力生产企业绿地因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较大的特点,对绿地的设计应做到以实际使用功能为主、以抗污染的树种为主、以中等规格苗为主,既提高其生态效果又可节约工程造价,做到经济实用。同时考虑到提高环境景观的档次,适当设置若干景观小品,提高整体景观品味。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植物群落的生长与稳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要考虑不同生理习性的苗木搭配使用,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搭配、乔木和灌木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的植物群落。

四、具体设计

结合厂区总体规划和现状环境特点,规划将全厂分为办公区、主生产区、副生产区、出煤区等区来考虑。

(1)办公区

主要指由办公楼及厂区主干道等所围合的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创造现代、简洁、高效办公环境,景观特色主要表现在:简约、现代而富有文化内涵。规划将空间化碎为整,提高利用率,营造带有企业特色的办公环境氛围。具体措施包括:花坛中设立旗杆,场地以方和圆构图为主,既符合中国传统经典的审美观,又借鉴了国外大方酣畅的特点,着重体现强烈的整体感和统一感,形成气势上的美感;而统一之中又注意细节的变化,与弧形,圆形和自然型等线条相互融合。花钵内栽种时令花卉,能保证景观的要求。注意树种的选择:罗汉松、苏铁、樱花、红枫、银杏、桂花、棕榈等,注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色形组合,香味树种的搭配。

(2)主生产区

主生产区主要有来自厂房的噪音和烟囱的大气及灰尘污染。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各类厂房是生产区的主体,跨度比较大,同时管线设施和生产运行对绿化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此绿化应因地制宜,追求简洁有序。厂房北侧为办公区与生产区过渡的空间,采用整齐、简洁、大方使之成为的绿化隔离带;其它地方按特殊技术要求,保证生产安全,多以常绿、防噪音、防尘、抗污染强、根系较浅的低矮灌木、绿篱、地被和草皮植物为主,通过鲜明的色彩、简洁的图案衬托建筑。架空导线较多处,为确保绿化的安全距离,以免导电失火或摩擦电线,植物配置应考虑美观的要求,并注意层次和四季景观。多采用地被植物如:低矮灌木、地被、草坪植物等进行绿化美化。

(3)附生产区

附生产区主要由机修车间、配电房、水泵房、反渗透室等部门组成。该区污染比较严重,污染主要来自粉煤灰、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硫气体等,其次还有水污染。

由于占地面积大,规划中除大力营造生态景观林之外,根据各建筑物在生产过程中工艺特点,突出风格多样的庭院绿化。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互成体系,协调统一。

对于产生环境污染的部门,绿化树种应该多考虑洗尘、滞尘、抗硫以及能净化空气的植物,植物选择必须是抗毒性强的树种,配置中掌握“近疏远密”原则。与主导风向平行的方向要留有通风道,以保证有害气体的扩散,同时也要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效果。

(4)出煤区

在出煤区周边区域设置分层隔离绿带系统,注意选用抗粉尘、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抗逆性、适应性强的树种,如:法青、八角金盘、高杆女贞、夹竹桃、蚊母等,同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又注意到满足景观需求,注意各树种间的搭配,尽力做到有花有果。

五、树种选择

◆适地适树:结合电厂生产的特点,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抗性树种,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在污染性大的区域,宜选择最佳适应范围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对不利条例的抵御能力。规划拟增加生长健壮、病害少、抗污染性强、吸收有害气体能力强、隔音效果好的树种。

桥梁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篇6

关键词桥梁造型;景观设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205-01

1背景

结合南京六合浮桥的方案设计过程,探讨桥梁景观的设计。

桥梁现状为三跨刚架拱桥,宽约10.3m,全长约144m。因建设年代较早,桥梁破损较为严重,现已进行限高和限重。其次,根据规划提出的“城临水、水环城、城水交融”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风貌特色。这就意味着滁河在今后的六合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浮桥的功能性及景观性均不符合桥位区域周边的规划建设需要。因此,浮桥的拆除改建工作势在必行。

按照规划,本桥周边主要自然历史文化景点有:滁河河滨景观带、延安路、长江路景观轴线、文庙人文景观风貌特色区等。故本项目除要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要求外,对桥梁景观的要求亦很高。

2设计构思

1)景观定位。①自然山水型。桥梁景观应突出当地自然山水的风貌,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采取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灵活自然的形体布局。②历史文化型。将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功能、空间、景观性要求相结合,使人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地域文化深厚的积淀。

2)设计原则。①象征性原则。桥梁景观应充分展现滁河沿岸的形象特色,继承和延续历史文脉,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桥梁文化和环境。②简洁性原则。设计力求简洁明快,加强连贯性、统一性,在统一中求变化,强调对比,以突出高格调的空间特质。③标志性原则。空间设计及环境设计应加强标志性及识别性特征,使人们多层次地亲身体验到滁河沿岸所独有的地域特征与魅力。④和谐、协调的原则。桥梁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与环境完美结合。⑤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中应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各种功能及服务设施。

3桥梁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方案一:75m新月拱桥

本方案采用异型钢管拱桥,拱圈造型如同一片弯曲的落叶,中间较粗的主拱是叶片的主脉,两边较细的副拱是叶片的边缘,远处看去仿佛一片落叶漂在水中,叶脉分明,叶柄粗壮,富有生命力,象征着桥梁像这片落叶一样永存于蓝天和泥土之间,也寓意了六合的勃勃生机,未来经济发展顺利,人民生活幸福。

本方案整体造型简洁而现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新的时代性;同时,新月拱的造型即起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作用,又增强了大桥造型的动感。

方案二:50+80m拱塔斜拉桥

本方案采用50+80m拱塔斜拉桥。作为斜拉桥主体构件要素而在力学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主塔,其高耸挺拔的风姿引人注目,起着象征和标志作用,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桥梁主塔应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桥梁景观设计的原则作造型及外装的完善,使桥塔在蕴藏着自身力量感、紧张感同时,又孕育着向高空伸展,刺破青天的动势,诱发参观者升入更高境界,由“情境”层面进入“意境”层面,从而使桥塔具有高扬功能与动态美。该桥以桥塔为依托,桥塔采用柔美的线条,结合象征“太阳”的圆的元素,同时结合斜拉索柔和而优美的线条,按中国古代“阴阳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拉索属“阴”,主塔上面象征“太阳”的圆属阳,阳性为实,阴性为虚,虚实相生,对立统一,而“旭日东升”的寓意将日夜伴随六合的发展,寓意了六合作为南京门户古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地,将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蓬勃发展。

方案三:75m蝴蝶拱桥

“青山绿水,彩虹贯空”。整座桥桥型线条流畅,轻巧别致,宛如落日余晖中的彩虹飞跨滁河水面,使着该桥有着明显的轻盈体态。本方案尊重现有的环境基底,大桥以融入的姿态与周围建筑、街道、滨水景观、绿地、广场等环境相协调,使其成为与整个区域既相融又突出的视觉中心。造型优雅流畅,桥型轻盈,外观宏伟壮观的拱肋结构加上纤细的吊杆,具有观赏效果,如美丽彩虹浮现于城市山水之间。

本方案设计造型冼炼、刚劲,明快、优美,穿越时空,体现了浓郁的六合地方特色,是一种技术与艺术、功能与美观、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现代桥型。

方案四(业主选定方案):蝶式拱梁组合桥

根据与业主沟通,业主认为前期三个方案造型漂亮,景观效果好,能够给人以耳目一聪的感觉,但是造价较高。最终选定方案四。本方案为蝶式拱梁组合桥:30+50+30m。

本方案塔、悬索及拱腿共同构筑了一个蝴蝶的造型,远看仿佛蝴蝶在广阔的河面上飞舞,其仿生态造型赋予了本桥的“生态之桥”特色。夜晚,在灯光的烘托下,本桥就像一只五颜六色的蝴蝶矗立在水面上,景观效果非常出色。

本方案立面造型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鼎的形状,桥上的斜塔与拱腿共同勾勒出一个鼎的造型,这个造型也体现了六合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桥梁主跨将拱腿与墩交接处、悬索与塔交接处设计成半圆及圆柱形的放大节点构造,以强调力的传递和结构的稳定,给人以安全感。

本桥线条简洁明快,桥面上设置斜塔和悬索,并在两边设置4个火炬形雕塑,造型新颖,富有寓意。斜塔和悬索形成一个“V”字,象征城市的发展一帆风顺,人民生活事事如意。

4结语

本文对桥梁环境景观设计必要性及其构思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将这种设计新理念运用到六合浮桥的设计实践中去。设计中结合了当地民情、民风,以现代的形式和手法进行描绘,使当地风土人情与桥梁本体相融合,确定了桥梁环境景观设计风格,并实例分析桥梁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M].1996.

[2]石飞停,王慧.现代城市景观桥梁设计[D].华东公路,2005,08.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7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1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1.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

1.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

1.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1.7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

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2.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

2.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2.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3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5 总结

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美丽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环境色彩分析与设计 篇8

一、景观环境色彩分析

要进行色彩的组合, 首先就要了解景观环境中有哪些色彩。归纳起来, 大约有如下表的种类:

分析景观环境色彩的组成, 它们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色彩种类多而且易变化, 特别是其中植物的色彩, 一年中, 植物的干、叶、花的颜色都在变化, 而且每种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变化规律;而人工色彩相对稳定, 一般有固定的颜色。二是景观环境的基调色多是生物色彩, 如植物的色彩, 它在景观环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非生物色彩与人工色彩点缀其间。三是自然色彩虽然易变, 但也有规律可循, 同时, 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人工色彩, 达到与自然色彩的协调。

二、景观环境色彩组合原则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 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同时, 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不易变更。色彩心理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色彩观念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赏了某些色彩, 神经通路在大脑皮层上日益加深, 便形成了牢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而造成的, 这种审美无惊奇感, 但习惯欣赏的东西是从内心欢迎的, 故而产生愉快的感情。”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经学, 忽视科学, 以“中庸”、“中和”作为美的标准, 要求整齐划一的美, 不偏激, 不标新立异, 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注重色彩的单纯、和谐及其内涵, 不求色彩、色度的丰富性, 即使有对比也是适可而止。所以, 虽然北方皇家园林也曾为了显示豪华、夸耀权威而饰朱粉金, 但总体来说, 中国古典园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温润、质朴的色彩美感为目标。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凝聚成的, 时至今日影响仍很广泛。

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 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美国生理学家海巴·比伦从精神物理验证得知:“人能在自然界看到的颜色是有限的, 人对任何事物不断地接受, 就会产生腻的感觉, 使人疲劳乏味, 流行色之所以形成, 表面看有其人为的因素, 而内因是它符合人们生理平衡的需求。”即人们对色彩变化、对比色的需求, 以达到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景观环境色彩虽然不可能像流行色那样有规律地变化, 但其顺应时代需求的规律不可逆转, 社会发展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 现代色彩审美趋向于简洁、明快、醒目、亮丽, 因此明度较高、色度较低的颜色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以, 在考虑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时, 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 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 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 既不能呆板单调, 也不能过分刺激。同时, 注意时代审美倾向色彩的运用。

三、景观环境色彩组合方法

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大致有两种:一是类似色的组合。色轮上九十度以内的色彩相互组合, 这些色彩在明度、纯度上有所变化。如景观环境中树木和草坪, 不同种树木的不同纯度、明度的绿色组合就属于类似色的组合。这种色彩组合较素静、柔和, 但易造成单调感。二是对比色的组合。色轮上相距一百二十度的色彩组合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种色彩组合给人的感觉鲜明、强烈, 往往可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但也要防止过分强烈, 造成跳跃、不统一感。

一般认为, 类似色的组合由于其调和性, 形成的视觉效果易于被人接受, 但这种色彩组合只能维持一般的适应感, 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 这是由于色彩组合的生动性、吸引力减少的原因。我们的眼睛有不断要求全光谱的视觉生理需求, 有补色关系的两种色彩在眼睛内可以达到安定平衡状态, 这也就是眼睛会产生视觉残像的原因。所以除了类似色的组合, 还应注意对比色的应用。

景观环境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度可形成类似色的配合, 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的色彩也可形成类似色的组合。同时, 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色彩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些类似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 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 只能有目的地加以利用。建筑、小品、铺装、人工照明等这些人为物的色彩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色, 使它们的色彩与其他要素的色彩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或类似色的组合。因此, 在色彩组合时, 我们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观中形成画龙点睛之笔, 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中的“folly” (红色建筑) 就是一例, 耀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 给人以视觉刺激。总之, 色彩组合协调是我们的目标, 无论采用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和谐, 一般而言, 设计时对二者都应考虑到, 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此外, 在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时, 还应考虑到:第一, 色彩与地域环境的关系。通常, 在炎热地区, 宜多采用白色、浅淡色、偏蓝偏绿的冷色, 这样给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相反, 在寒冷地区, 宜多用暖色, 如偏红、偏黄等色彩, 或者在中性色系中设局部暖色, 增加温暖感。第二, 设计景观色彩组合时, 应注意色彩数量以少为好, 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引用画论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五彩彰陈, 举一色为主, 而它色附之。”说明色彩组合不能群龙无首, 不能平均分配力量, 应有主次之分, 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第三, 利用带有某种色彩倾向的灰色, 如蓝灰、黄灰、米灰等色, 易于与其他色彩组合, 并辅助鲜明色彩, 烘托主题。同时, 城市中流光溢彩, 这种灰色以其安定、幽静、温柔的精神特性能满足人们要求安静、平和的心理, 因此, 可在建筑、小品、铺装等人工物饰色时使用。

四、景观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色彩设计

景观环境中的功能区划, 大多是依使用对象或用途的不同来划分的, 由于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不同的视觉需求, 不同的用途也需要不同的色彩来配合, 因此, 各功能区应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如按照使用对象不同, 景观环境中大多分为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区。这些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审美偏爱。儿童一般好奇心强、色感较单纯, 喜爱一些单纯、鲜艳而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 因此儿童活动区宜使用明度高、纯度也高的红、黄、绿、蓝等色彩组合;此外, 由于儿童好动, 应注意形成暖色调。青少年大多性情强烈, 有朝气, 对色彩偏爱明快与活泼的组合, 因此, 青少年活动区可考虑明度高、中等纯度的暖色的运用, 色彩组合应注意对比色与类似色的组合兼而有之, 并能形成视线焦点。老年人喜静, 好回忆往事, 性情沉稳, 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 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 在景观的色彩组合上尤应注意类似色的运用, 以求得和谐的冷色调。但也应考虑暖色的点缀, 以免色彩组合过于平淡。

景观环境中的体育活动区色彩组合应与它的用途相协调。适应其特点, 宜选用活泼、单纯的中性色, 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注意力, 又不失运动场活跃的氛围。虽然不同功能分区有不同的色彩组合要求, 但总体来说整个景观环境的色调应有统一感, 即在整体与各功能分区的关系上、各功能分区与各景点的关系上, 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色彩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 在景观视觉效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影响人们的心理,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探究色彩对人影响的同时, 有必要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之中, 然而这却是景观环境设计中常常忽视的地方。

摘要:环境景观设计工作者应从自然色和人工色的分析入手, 将配色美学应用于景观环境设计之中。即发挥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各自特点, 在不同景观环境中进行适宜的配色设计, 创造出景观环境的色彩美。

关键词:景观环境,色彩,类似色,对比色

参考文献

[1]郭廉夫, 张继华.色彩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杜, 1992.

[2]李嘉乐, 张文德.景观环境无俗情[C]∥中国首届风景景观环境美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杜, 1994.

景观环境 篇9

然而,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有关乡村环境景观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需要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予以指导,同时由于我国各地乡村实际状况有着较大的区别,如何在实际建设中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建设模式,对于从事乡村景观研究与建设的园林工作者是一次挑战,现以岭南地区为例,探讨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

1 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乡村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规划不当、村民盲目建设等原因,当前乡村景观建设出现了较多问题:一是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各地乡村政府盲目地套用城市建设模板,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对乡村了解甚少且调查研究不足,各类生硬、不合实际的景观大量出现在乡村中;二是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不断遗失,乡村可识别性消逝,非理性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千村一面”现象;三是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造成耕地、林地、水资源的大量流失破坏。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家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制度存在,使得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具有乡村背景基础知识的专业设计人员,缺乏深入到具体的农业或者乡村景观中开展的系统研究,缺乏成功的乡村景观建设范例,加上乡村政府领导意识对景观规划的干预,导致了当前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2 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的探讨

由于我国景观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乡村环境景观建设很难形成统一的样式模板,同时也不宜盲目模仿附近的城市景观,而是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充分挖掘乡村的地域性景观资源,发挥其乡土性优势,突出乡风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营造出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杜绝雷同的乡村环境景观,保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岭南村落风水林

在岭南地区,有一类极具特色的地域性绿化景观资源——村落风水林,它广泛存在于各个乡村聚落。高耸的林木环绕在村落旁,历经悠久的历史岁月依然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屏障守护着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外貌。

村落风水林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而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古人把风水林分为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3种基本类型,村落风水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水口林、龙座林、垫脚林、宅基林4种类型。村落风水林蕴藏着很高的景观、生态、文化和旅游价值,值得深入挖掘,通过对其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判断,可以为乡村环境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3.1 景观价值

岭南古村落风水林历史悠久,植物种类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乡土自然植被的景观特色。在村落风水林中,有直径达40~50cm的粗壮木质藤本,有季雨林群落特有的附生、茎花和板根植物现象,有高大壮观的古树群落,还有多种国家珍稀保护植物以及各类果树、药用植物,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村落风水林景观。

通过对风水林景观特点的提炼和把握,把现有风水林和道路绿化、庭院绿化联系起来,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大量应用乡土植物种类,在村落传统风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沿用或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为岭南乡村环境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份极好的样板。

3.2 生态价值

在岭南地区,乡村招商引资吸引了众多外来的化工企业和加工厂,其废弃物对于乡村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在这些乡村进行景观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因此,通过模拟村落风水林群落中乔、灌、草种类搭配,按其树种组成来设计造林混交模式,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营建,建立村落风水林生态系统,促使风水林的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并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文化价值

岭南村落风水林与区域内的民俗风情、文化习惯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地域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一般环境景观潜在的美学、生态价值对乡村居民来说并不显著,村落风水林则不一样,它和村民的价值观相符,和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在其原本含义中,就具有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意义,具有非常高的认同感。推广这样的乡村环境景观营造模式,无需大费周折宣传,只要顺势而为,给予适当的协助,就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性,维护乡村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4 旅游价值

村落风水林集科学、历史、观赏、文化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在现今留存的村落风水林木中,大多数都是参天古木,枝体苍劲,姿态奇异,与周围的民居建筑构成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在粤东地区,著名的客家土楼后就种植有大片的风水林,为建筑增色不少。在今日,这些风水林已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是风景资源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然而,在对古老的村落风水林进行开发、建设新乡村景观的同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将开发与保护工作均衡协调、维持村落风水林的生态环境,是园林工作者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尊重乡村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景观资源的开发都尽可能的考虑维持原有的地域特色。村落风水林作为典型的地域景观资源,符合未来景观建设开发的发展要求,不仅能在岭南乡村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岭南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通过对岭南村落风水林展开更加深入和完善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价值,探讨其可行的应用形式,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景观文化资源的优势,避免因景观开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论述了当前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岭南地域性景观资源——村落风水林为例,探讨了其在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环境景观,村落风水林,绿化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慧.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J].现代农业科学,2008(9):38-41.

[2]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国荣.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史文化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6):60-63.

[4]关传友.古代风水林与绿化思想[J].寻根,2002(4):98-103.

[5]欧应田.风水林在生态住宅小区的价值和利用[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6]倪金根.风水与古代中国绿化[J].古今农业,1994(3):45-53.

景观环境 篇10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居民,景观环境,设计

1 引言

1.1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 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 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 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 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 景观环境规划的内涵

1.2.1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2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生态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 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 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 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就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总体而言, 视觉美学层次的景观环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在生态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待更进一步的加强。

1.2.3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味,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2.4 对艺术意境更高的追求

艺术之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物质层面的规划设计, 只有升华至艺术才能使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之中, 这也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面, 并且呈多元化倾向。就居住区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而言, 主要是体现在园林、小品设施、植物配置以及空间氛围等环境构成要素的景观效果上。就艺术风格而言, 则不拘一格, 或表达都市现代抽象艺术, 或追寻乡土气息, 均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而定。

2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 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 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

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 (Kenenth Frampton) 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 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 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景观设计师Sheila Wertimer说过, 有时候, 一个人会偶然来到一个显然不是某个景观设计师创作的最佳花园, 而那些花园经常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和原来的设计几乎没有任何类同之处。它们的功能已不再适合当地, 或者因为太过荒芜和杂乱而不得不重新组建。

2.2 问题

2.2.1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 “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 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 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 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 两侧平均不到10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 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2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 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 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 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 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 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 不用说, 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

2.2.3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 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 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 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 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2.2.4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 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 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 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 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 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 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可是, 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 至少是缺乏主动性, 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 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3 原因分析

3.1 决策者

首先是决策者因为担心资金投入过大但最终受益却是不如人意, 而决定减少资金投入, 从而以建筑材料所需低质产品代替高质产品甚至偷工减料, 或者建筑工程受到政府的干预, 无法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建造等原因, 从而无法达到最初预定的效果。

3.2 规划设计师

其次是规划设计师的原因, 规划设计师们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 人为因素、地理因素、天气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无法按照他们自己最初的想法进行规划设计。

3.3 施工单位

最后施工单位与开发商缺少必要的沟通, 导致施工单位施工时往往会与开发商的初衷背道而驰。

4 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的建议

4.1 建议

我通过对杭州市桂花城景观环境规划的研究, 发现当代景观环境规划不是一锤定音的, 必须结合居民行为活动规律的特点, 在充分研究景观环境对居民可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基础上, 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同时, 也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案例进行设计, 而不是单凭设计师的构思或者领导意志来随意规划。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等需求, 因此必须要不时对居住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规划经验, 进而修改原本的规划,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

4.1.1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的统一性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通过对桂花城建筑设计的分析, 我们发现, 每栋建筑单体如果看起来千篇一律, 个性特征不强, 会让大部分居民觉得缺少活力。同时, 一味的单一模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会使原本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桂花城的建筑很好地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 色彩调理上, 绿城·桂花城以赭红、淡黄、青灰为主色调, 使其如同一个自然形成的江南聚落小镇, 整个园区清新典雅、温馨秀丽。另外, 适当加入些国外建筑的传统风格, 可以使整个园区看上去庄重, 大方。大大激发居民对居住区审美体验感。

4.1.2 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景观环境对于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影响。运用好植物在庭院中的造景功能来创造出一份“光、色彩、线条”与“功能、美观、比例”取得平衡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并适当的将传统庭园植物景观融入到城市小区景观设计。达到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在审美情趣上, 则追求神似, 不追求形似, 特别讲究因地制宜, 因势随形。主要做到:

(1) 线条与比例的平衡。植物自身就是一个三维定位, 在庭园中是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障景作用。

许多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 即把花园孤立起来看。用设计专业的术语来说, 这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其实, 道理很简单。其一, 花园与房屋是不可分的。其二, 花园边界外边的区域跟花园也是不可割裂来看的。

(2) 光与功能的平衡。现今很多庭院没有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就直接把国外的庭院 (例如日本庭院) 直接照搬照抄。却未想过日本园林中两种重要的标志性元素就是水和石头, 这个庭院或许是供冥思和静静欣赏的, 而不是供孩子们游玩的家庭式庭园。它不一定会满足园主的功能需求。

其次, “把握一天中阳光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它将决定你的坐椅、用餐区和庭院活动的位置。”而气候因素也确实是最重要, 因为它还决定了你所能够栽培植物的种类, 并且对设计也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 植物也是会影响着气候。庭院的植物亦会影响着这块小区域气候。

(3) 色彩与美观的平衡。在现代庭园景观设计中, 植物造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如庭园中各类植物色彩的配植、高低搭配、质感等等。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 有不同的观赏性, 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采用观花、观果、观叶等各种乔灌木、藤本、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 利用它们的色彩美、形体美、线条美, 则景色万千。既可孤植以示个体之美, 又能按一定的方式配植, 体现群体美。或是种植诸如黄玫瑰一类的芳香植物, 又使整个花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并增添了浓郁的感觉。一年四季, 植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撩拨起人们不同的兴趣。植物给花园带来了生气, 也使园内坚硬的经管建筑变得柔和起来。如果说硬质景观就像骨骼一样, 那么正确的植物配置会使你的庭园在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

4.2 人本色彩的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

休闲是居民在居住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居民景观欣赏要达到的目的。居住区休闲设施规划必须体现人本关怀, 居住区运动休闲设施最好能和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一种自然的意境。但是, 要体现对人的尊重, 为人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活动空间, 在规划中, 必须全面考虑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心理, 使休闲设施的功能与人们的行为相一致, 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在使用方便、心理平衡、社会交往和视觉舒适等诸多方而的需求。让“以人为中心”成为桂花城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在街道照明、公厕、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休闲设施进行系列化, 配套完善相关辅助设施,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妈妈等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在设计中全面体现人性化特点。

4.3 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

居住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区域, 但是它与其周边的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景观和资源紧密联系, 有其一定的开放性。在对桂花城的周边交通规划研究中, 我们发现周边交通因素成为影响桂花城居民生活、工作、休息的主导因素。因此, 处理规划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关键, 也是做好其他方面规划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人本色彩的休闲设施规划、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发展的首要考虑要素。其中布局恰当的环境景观规划更是现代居住区发展与建筑首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不仅体现了一个居住区的整体面貌, 还对居民的生活、工作休息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 从根本上看, 环境景观是决定居民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的根本。但是,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也要从体现人本关怀、尊重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 同时根据每一个城市的特色与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关蓓, 何蔚.植物在庭园景观中的造景功能[J].资源与环境, 2006, (9) :185-186.

[2]王庭熙主编.住宅庭院设计图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5.

[3]彼特.麦霍伊编著, 姬文桂译.小庭院规划指南 (百通集团)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9-197.

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深入研究了适宜老年人的建筑安全和户外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研究还很有限,更很少涉及老年人适用的园林环境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基本国情,研究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便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户外环境与景观设计的概念

1.1 户外环境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环境与户外环境是包含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专业分类来说,户外环境主要指可进行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的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户外环境主要指经过人类直接或间接改造而产生的室外空间环境,人类可在该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 户外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便是公共性,这也是户外环境的魅力所在。综上,户外环境的概念包括两种,一种是面向全体公民开放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另一种是面向于选定人群的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它虽然也具有开放性,但仅对于居住区里的公民,对于其他公民来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本文将主要研究户外环境的第一种概念。

1.2 景观设计

景观一词最初指人们通过视觉对外界环境产生的美感印象,这种美感印象不同于一般的视觉经验,它的内在是存在某种结构秩序的。景观不仅能够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具有生态系统中结构和能量的转换关系,它是一种文化符号,综合反映了人类的理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景观设计不同于景观,但又具有相似之处,景观设计指通过安排自然元素再现视觉美感。要想产生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必须进行两个步骤,首先要分析场地,即对土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要将人的活动考虑在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地球的和谐相处。

2.适宜老年人的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2.1 适宜老年人的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低碳设计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设计的理念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21世纪已经进入了低碳时代,低碳设计已成为城市设计的新要求。因此,在设计适宜老年人的户外环境景观要求时也应该满足这一要求,在景观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努力实现低碳、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利用,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种类植物的固碳能力。

其次是无障碍设计原则,所谓的无障碍,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生理上,老年人由于活动不灵活及体质下降,需要进行适宜的锻炼,活动器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心理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日益强烈,因此户外环境一定要给老年人交往的空间和氛围。综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户外环境应具备易于到达、易于交往、易于控制、易于识别、易于选择和无障碍化。

然后是人性化设计原则,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性化设计原则与无障碍化设计原则有相同之处,即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切以老人为重,根据老人对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户外景观环境空间。

最后是弥补性设计原则,也就是在进行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要,更要照顾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景观布局、色彩搭配、植物配置、服务设施和步行道设计方面必须做出特殊的安排。

2.2 适宜老年人的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策略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加偏爱绿色优美的环境,更加希望融入大自然,因此,在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时一定注重植物的景观配置。为了使植物配置更好地达到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遮阴避暑,同时还能阻隔噪音的效果,在选择植物时就要考虑覆盖面积大、遮阴效果好的树种。除了考虑实用性,选择时注意色彩搭配和空间艺术,更能赢得老人的喜爱。

其次要提供合理的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和活动设施。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上除了活动不便,还可能会出现失禁问题,这就需要将厕所和洗手间纳入户外环境的景观设计中,而且应该靠近老年人的活动区,不易隐蔽,注意防滑、设置扶手和拐杖。另外,饮水机、棋牌室、小卖部等也必不可少。一些简单实用的画报栏也应设计在内,可以拓宽老人们的视野和兴趣。有研究表明,带孙儿游玩已经成为老人户外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活动场地中适当配置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也是必要的,老人就可以边休憩娱乐又照顾孩子了。

最后是创设有利于交往的空间,户外环境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于老年人来说,创造出次空间,适当保护他们的私密性,更可以满足老人私密性的心理需要。

3.小结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户外环境的景观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现状。在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坚持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为老人创造出交往性空间等都是创造适宜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东兰.城市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3):76-77.

[2] 单迪.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1):56-57.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初探 篇12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 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 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 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 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 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景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 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 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 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 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 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 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 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 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 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景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 景观设计要求讲究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 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 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 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 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 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居住者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 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 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 受到人们的喜爱。

2.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 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 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 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 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 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 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 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3、居住区景观环境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 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 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 都引入绿化,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 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 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 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 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 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 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 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 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结构配置合理, 层次丰富, 物种关系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 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 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 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 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 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 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 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 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 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 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 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 舒缓人们的神经, 调节人们的情绪。

4、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有调查表明,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 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 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 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 当曲则曲, 当窄则窄, 不可一味追求构图, 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应曲多于直, 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 树影相荫, 因坡而隐, 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 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 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 不仅尺度不合适, 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 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 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 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 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 架空设计

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 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营造架空层的园林景观, 首先要结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 遵循设计的理念, 考虑视距的比例, 适当缩小景物的尺度, 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让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 从而起到增大空间、加深景深的作用。

上一篇:无线传输与控制下一篇:漏洞与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