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社会支持

2024-09-22

正式社会支持(共12篇)

正式社会支持 篇1

摘要:在我国,有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对研究生的就业冲击最大。研究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下滑的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生就业社会正式支持网的概念,然后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将社会支持的概念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应用到研究生就业的服务工作。接着,在结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这个支持网的理论框架。最后,依据建构理论提出本文搭建正式社会支持网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就业,社会正式支持网,功能,资源,规则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并未同步增加,因此,硕士研究生就业优势严峻,就业质量不容乐观。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对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生就业问题归纳如下:第一、适合研究生的求职资源少。一方面,针对研究生的求职信息过少,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针对研究生的求职培训资源少。第二、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缺少一个互动沟通的平台,部分学科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缺少共识。第三、就业歧视比较严重,缺乏制度保障。第四、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责任意识和共享价值观。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多从就业困难的成因、毕业生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支持网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硕士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支持,但是目前的研究忽视了对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关系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并将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弱关系理论加以延伸,将弱关系理论由个人层面提升到组织层面,在中观层面把握主体间关系和支持网络,进一步使社会正式支持网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增强对研究生就业支持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正式支持网的概念界定

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由社会正式组织和研究生构成、有分工和协作机制,联系紧密,向全体研究生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的关系网络。支持网中的正式组织包括政治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经济组织(各类用人单位)、公益组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互利组织(中介机构)和研究生。

(二)本文对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要想研究生顺利就业,研究生就业支持网中的正式主体应该分工协作,建立互动关系,形成向全体研究生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的关系网络。在建立这一网络时,可以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第一,社会网络理论是从关系的角度把握社会结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对在网络中的个人具有一定的普遍规范性和外在强制性。第二,在支持网中,个人大多通过非正式关系获得资源。格兰诺维特在《找工作》一书中提出,正式关系是指纯粹非人情的,正式的中介人事先并不知道求职者和了解工作机会的具体情况,仅仅扮演不偏不倚的中介者的角色。相反,则为非正式关系。由他所做的实证数据指出,正式中介的成功运作产生于他们采用的一种混合的形式,正式程序被非正式网络补充。【1】第三,在社会支持网中,个体间非正式关系是通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加以把握。

本文拟将这种非正式关系由人际上升到组织层面,必须对关系的把握有所拓展。研究生就业是就业供需双方在就业市场上进行的经济行为,因此互惠交换是支持网运行的基础。情感强度和亲密程度是由主体间的“同质性”程度决定的,个体间同质性程度越高,情感强度和亲密程度越高。可以通过形成组织间的共识和共享价值观来增强组织之间的“同质性”。因组织间的关系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升华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下面将结合该理论对这一把握加以论证。

(三)本文对社会正式支持网的理论架构

本文所提出的就业支持网是由四个行动主体构成的行动系统。本文将结合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保证研究生就业支持网有效运行的四个必要条件,以及实现这些必要条件的行动系统。

1. 互惠交换是支持网运行的基础

结构功能主义中提出的“适应”就是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追求最大收益。在研究生就业的正式支持网中,政府为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必须使高等院校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实现充分就业。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树立名牌口碑,必须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对接,并协助其顺利就业。企业要盈利、扩大规模,就必须在人才市场中招聘到所需人才。研究生要立足社会,就必须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找到与自己性情能力匹配的工作。目前的中介组织主要是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要使支持网中的主体都能获得适应环境的资源,就应该在主体间实现“互惠交换”。政府可以通过经济鼓励、政策引导等宏观调控惠及高校、企业和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发展非正式关系,例如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见习机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做一反馈,并积极加入人才培养的责任分担中。高校可以为企业推荐适合的人才,节省其招聘成本。高校可以与研究生加强联系,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推荐就业,提高就业率。

2. 支持主体间的共识是支持网运行的关键

结构功能主义中提出的“目标获取”就是在社会中建立次序、分配权力、形成决策机制并控制系统实现目标。权力是支持网主体获得其生存发展资源的一种工具,要想顺利实现互惠交换,必须建立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平台。具体一点讲,就是政府要改变主导姿态、放下架子和高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沟通平台及时监控就业市场,强化就业统计预测和就业管理。高校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获悉人才培养的方向,从政府部门争取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资金,并与企业建立联系获取就业信息。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表达发展诉求以获得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中介组织可以作为达成共识的组织者,在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间建立联系。当然,研究生在达成这一共识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反馈,揭示就业市场真实运行的状况,为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工作提供建议。

3. 制度是支持网运行的保障

结构功能主义中提出的“整合”是将人们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形成一种“秩序”,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自2003年起,我国针对研究生的自主择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尤其是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研究生就业问题更加成为各级政府政策关注的战略重点。但是,由于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的就业政策不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执行监督上,都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政策在权力博弈中和其应该实现的目标有所偏离。使得在目前的就业支持中,虽然明确了政府、企业和高校都有责任和义务,但是并未明确分工,确定职责。而且中介组织缺乏发挥作用的专门政策依据。制度的缺失有碍于制度在系统中发挥其“社会化”机制和“控制”机制。受制于无法可依,政府对于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默认放纵。而企业和高校因缺乏就业政策支持和责任的共识,没有为实现研究生成功就业提供帮助的动力和执行力。

4. 共享的价值观是支持网运行的核心

结构功能主义中提出的“模式维持”就是确保社会系统的行动者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在就业工作中,政府的价值趋向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就业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的价值趋向在于一些无形的效应:学校就业形势好,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占一席之地。另外,高校也可以在就业工作中获得多种信息,为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提供依据。用人单位作为人才需方将成本最低、效用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取向。而研究生的价值趋向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各自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的支持网中,应该建立支持主体间的共享价值观,使其各个组织形成其职业伦理和共同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共同的集体情感,以获得组织间的信任和赞同。

二、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的构建分析

本文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构建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将就业支持网中的“结构”概括化为支持主体在就业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主体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

(一)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的资源分析

1. 社会正式支持网的配置性资源

(1)岗位信息资源

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对大学生就业力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1.1%的学生是通过校内招聘会获得工作,但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会通过校园就业网或者招聘会发布岗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校内的信息渠道畅通性不够,就业信息并未得到充分运用。

(2)就业指导资源

在就业支持网中,就业指导资源由包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高校教师、用人单位等支持主体提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发挥其主动性,在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就业支持网络,实现支持主体双赢的良性循环。

(3)资金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和专项就业资金、树立典型模范的行动策略,使企业加入到促进研究生就业的工作中来,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人才资源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才资源是高校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中最重要的资源。

2. 社会正式支持网的权威性资源

吉登斯认为资源产生权力,资源的动员赋予行动者处理事务的权力,因此权力整合于社会结构的存在之中,是在一个情境下,控制和引导互动模式的组织能力。【2】

(1)政府在就业支持网中的调节能力

在研究生就业支持网中,最主要的两种流动资源就是就业岗位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两种资源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准公共资源,因此要缓解就业压力,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两种资源。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不断专业化,岗位资源也会随之产生,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岗位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因供需矛盾,也会出现岗位资源稀缺问题,政府投资兴建一个企业,企业的构成就已经决定了就业岗位资源的多少,因此,对一个企业而言,在就业岗位资源紧缺时,就没有动力向支持网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就业岗位资源是毕业生每一个人的需要,是一种公共需求。所以,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政府有义务为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或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就业机会。而人才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果,能否顺利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尺度,人才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公平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中,政府不仅具有制定宏观政策,调节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而且拥有很多可调配的资源。他对实现支持网的有效运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组织能力。因此,为了防止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政府应该运用自身的资源,对岗位配置资源和人力资源加以管理和组织。

(2)高校和用人单位: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格兰诺维特在《找工作》一文中提出,在就业市场中,运用纯粹非人情的正式中介很少能在求职中成功。正式中介的成功运作在于他们采用了一种混合的形式,正式程序被非正式网络补充。在支持网中,高校和用人单位分别供给人才资源和岗位资源,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和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间的非正式关系,在这两个主体间建立沟通信任机制,使求职者和招聘者有评估彼此质量的可靠渠道。

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资源。例如,美国高校通过校友工作来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关系,利用校友关系介绍本校毕业生情况,通过校友介绍或直接被校友录用,是美国高校提高就业率的一种方式。美国许多大学都有“校友俱乐部”,校友遍布美国各地,有企业经理、政府人员、部门负责人等,其中有些就是负责招聘毕业生的工作人员。【3】澳大利亚高校每年有两次“就业之夜”和“校园见面会”,日本高校也组织“见面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选送学生到适合的公司参加面试,而且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将工作空缺告知他们偏爱的研究机构。【4】虽然高校和企业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少,但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经验和做法,建立和加强我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3)研究生对就业状况的反馈能力

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率是政府用来评判研究生就业状况,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些高校为了完成政府的就业指标任务,虚报就业率。这样反馈的就业率,不仅使政府无法掌握真实的就业情况,而且影响对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的科学预测和分析。但是,研究生对就业的反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拥有一定的配置性资源。而这些配置型的资源包括:研究生反馈就业信息的渠道。政府可以建立沟通网站、设定沟通交流日,发挥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获取研究生反馈信息,使研究生能够更加透明地共享资源。

(二)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的规则分析

从吉登斯建构理论出发,规则转化为行动的两种基本调节过程为:一种是规范性规则,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权利和义务的创造。一种是解释性规则,即在一个情境中毫无疑问具有正确性的知识库和知识框架的生成。【5】在行动者的互动中,规则和资源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规则离不开资源,但是为了便于分析,暂时将支持网中的规则剥离出来,做一分析。

1. 规范性规则

(1)政府应建立综合性的全国就业信息平台。

政府应按照全国性就业市场的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研究生个人信息,通过收集整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公开发布的招聘广告,建成媒体合成渠道,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使各地研究生共享就业信息。其次,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形成具有集信息录入、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信息中介和信息统计分析多功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政府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法规

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是一个系统,为了使这个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再生产,政府应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规,进行制度创新,确定各个支持主体提供支持的合法性。第一、制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法》。不仅要明确国家对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实施的优惠政策,而且应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权益保护。第二、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政府应针对当前突出的就业歧视问题做出规定,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同时规定救济措施和救济机制,使劳动者遭到就业歧视后能获得有效救济。第三、政府应加强失业保障立法。研究生到非正规部门或者自主创业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失业保障立法以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3)政府应该支持为研究生就业服务的NGO组织建立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NGO组织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校学生,民间组织在官方人才流动和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就业联盟。比如2006年成立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效果就非常显著,网上在线和激活简历的人数逐年攀升。如果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和精力,对这些组织加以管理,使其负责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搜集就业信息、在高校和用人单位间开展联络和推荐作用,就会使信息资源的交换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2. 解释性规则:促进研究生就业的“责任”价值观

(1)实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宣传上,它更应该被支持网中的主体所信任和赞同,以达到一种集体性的情感,使支持主体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的个性,完善以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保护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权益,并提高研究生在就业支持中的信息反馈能力。

(2)激发各个行动者“分工协同”的集体情感

在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分工的论述中,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分工都不限于经济上的收益,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构成了社会和道德秩序本身【6】。支持网中的主体拥有不同的就业资源,为了使各个主体能在这个网络中有一种归属感,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就必须能够激发起他们作为支持网行动者的“分工协同”集体情感。

当然,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和配置资源、形成规范性规则紧密相连的。第一、政府应该从传统的领导、管理等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建立促进支持主体沟通协作的机构。第二、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责任。可以聘请一些有较高指导水平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职业规划师、礼仪顾问和政府人事部门管理人员等加入指导队伍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值得强调的是,高校要注重调动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导师大多数是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熟悉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而且社会交往层次高。如果导师愿意推荐学生就业,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层次和成功率。第三、用人单位应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实习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解释性规则作为一种意义框架,本身属于一种意识文化,要使这种意识文化深入人心,除了制定者在实践中将其作为“已有知识”的一部分,也应该通过媒体、网络等机构的宣传,将各个支持主体都纳入意义框架之中,不能厚此薄彼,使各个行动者不断将其内化为知识库,在时间流中不断的再生产,作为社会化的一种机制。

三、研究生求职正式支持网的构想

构建研究生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网,就是为了在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正式主体间建立关系,发挥各个正式组织的作用,完善支持网络的运行机制,使各种资源可以在具体的求职行为中充分流动,使各个主体和研究生都受惠于支持网络,实现支持网的良性运行。

根据以上对支持网的理论分析和建构分析,本文将研究生求职正式支持网构想如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并未对研究生就业支持网进行实证调查。本文意在建立研究生就业的支持网模型。这是一个基于未来的研究。后续研究可以针对支持网中的资源流动、规则互动在具体的行动者间进行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格兰诺维特,张文宏译.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6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3

[3]郑小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26-28

[4]陈瑞武,曲铁华.日本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和职业指导现状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01):48-50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52

[6]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323

正式社会支持 篇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条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可以接受省级人民政府的委托管理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当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原则,在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种类及其比例幅度内合理配置资产。

需要澄清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人们熟悉的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并非同一个基金。如果说社会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那么社会保障基金就相当于“保命钱”的储备金。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由于短期内暂不发生支出,更适宜开展中长期投资。

数据显示,截至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已由设立时的200亿元发展到15085.92亿元。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将更加规范。

养老金入市步伐有望加快

——正研究投资策略 确保今年顺利启动实施

养老金入市的步伐也有望加快。国务院年8月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解除了“养老金不能投资股市”的紧箍咒。

对于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工作进展,李忠透露,在前期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抓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制定配套政策;二是做好与地方的对接;三是正在与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投资策略。

正式社会支持 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社会管理;非正式制度

一、非正式制度的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长期以来界定、规范和协调人们在经济的活动和经济的关系的“经济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部分组成。

道格拉斯·为诺斯,将经济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长久的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和风俗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作为形成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的一套的价值理念,更多的会从道德的方向上对收入的分配、社会公平和现行的社会制度做出判定。我们的经济行为中这些因素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中非正式制度的价值

1.我国的欠发达地区

传统定义欠发达地区是指由于机会、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发展缓慢或停滞的区域。在这些地方可能会经济效率低下、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不能发挥作用、农业生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交流少。为了这些区域的发展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我国的区域进行了地理上的划分,大致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

2.非正式制度的价值

古代时期,因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大多数是间接的管理方式。统治的力量最多到县级,很少能渗透到民间区域。正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在边疆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远大于正式制度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得到完善,能给贯彻得边疆地区的县乡级,但是对于县乡级一下的地区仍然不够规范,相对薄弱很多。在这些区域非正式制度有很重要影响。然而在乡镇及其以上的行政管理层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受到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影响,非正式制度在其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约束体系中,正式制度规范了其管理的的基本构架,但是,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很大规范和引导的还是非正式规则。

三、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1.伦理道德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伦理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道德会对善与恶的做出评价标准,以此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依靠大众舆论、传统的习惯、教育观念共同起作用,这种约束的作用比法律、制度等约束更长久。而边疆的少数民族在其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道德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家庭伦理观念、礼仪礼节、婚恋道德和社会公德。

2.风俗习惯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开始于民间社会的传统规范,是在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代又一代延续到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区域民众的共同利益,能够对区域在早期形成的包括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进行继承,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认同感等特征。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在其历史的演化中都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对本民族的影响深远。例如,沧源县拉勐佤族每年播种时,要按村落头人的大小顺序进行,先由结隆播种。

3.宗教信仰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宗教作为现在社会最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一方面它是以信仰对其意识形态影响重大,另一方它又有庞大的信教徒、教义教规、教会组织和教会活动等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并且与一国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边疆少数民族在其长期历史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一直对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道德伦理紧紧的相联系,对信仰者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传播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对本民族区域的社会安定、民族的凝聚力都有很大作用。

四、建议和措施

1.寻求一种平衡与协调机制,重建道德伦理体系

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我们的观念、意识乃至职业角色,都是相对单一的,同质性的程度非常大,我们的大部分社会管理理念也建之于这种同质性基础上。当面临社会体制改变和社会转型时,社会格局和利益也会相应面临巨大的调整。相联系的观念思想、意识都会向多元化发展,与之对应的经济组成成分、生产形式、社会各方的利益和收入分配都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今年来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社会成员的分化逐渐严重,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特别是利益分化也日益严重,自然就造成观念思想的多元化,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社会的异质性。在创建边疆的管理制度中创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应调整以往单一的管理思路和办法,更多的考虑到多方的利益。由于各方代表的利益的不同在是社会中管理中可能会有冲突,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多方位考虑到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体系下的群体,在这种制约下寻找平衡与协调,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者的管理。同时,在制度规范的建设中也应该重视道德水平的建设。

2.根据风俗习惯特点具体分析

风俗习惯不是行政、法律的产物,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对其加以改变。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制度规范一样重要。因此,在我们管理者的治理中,对其不应该是取缔,而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正式制度和规则的社会管理效能

在我国边疆的村落中,部落势力还是很大,家族势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逐步演化成了新的模式,从其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短期内将其消除是不太可能和不现实的。从其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家族势力是新时期中国边远农村社会的一种新的利益团体。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的建设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有些边远地区的排他性,对新制度和文化有排斥心理,这种家族势力也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在阅读的大量的文献里,在整个家族背景下,进行的家族活动和整个家族的势力与当地的基层建设的完备性,管理者的管理程度的强弱、控制力等都有关系。因此,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管理者的控制能力,对边疆地区的社会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正式社会支持 篇4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功能,关系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概述及消长

(一)正式制度的概述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或是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制度制定,是这些被正式公开确认与落实的全部制度总称,他的建立不仅需要强大的权力机构作为坚实依靠,在建立的过程中还需要以成文规范的方式进行颁布与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契约、政策等方面。在实际的农村社会治理中,正式制度的最突出体现,就是国家为农村社会治理所颁布与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计划生育政策等,这些正式制度都是来源于国家政权体系的制定,而对于农村社会而言,这些正式制度都不属于本土自发产生的制度,属于建构性制度系统范畴之内,所以,任何想要破坏正式制度的人或者行为都将要受到来自于国家的强制性、严厉性的惩处。

(二)非正式制度的概述

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没有依靠国家政权体系所建立的约定俗成,是指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共同生活与社会交往而全部达成共识与遵守的所有行为准则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在实际的农村社会治理中,非正式制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宗教信仰、宗族礼教、人伦礼法等。而对于农村社会而言,它是由人们通过生产与生活之间的交往,所自发形成的一种由心支配的行为准则,因此,任何一个村民的所做所谓不符合非正式制度的标准,将会受到来自于周围群体的共同谴责或惩处,使其在农村社会中被轻视,甚至是被歧视。

(三)两种制度之间的消长

通过对历史的细致分析,长久以来的封建王朝与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都能够充分的显示出我国对社会治理能力的极度匮乏,以致出现政权力量大多集中在城市,无法向周边农村社会施展政权作用的失衡发展局面,致使农村皆采用“宗族自治”的政策进行社会治理,所以,在这段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中,并在正式制度无法延伸的情况背景下,非正式制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价值,不仅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生存与成长空间,还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发挥提供更多的助力,充分展现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价值与能力,是农村社会治理中重要规则体现。因此,非正式制度在以往的农村社会治理中,对正式制度来说是一种内容上的完善。但是,由于正式制度的无法全面管辖,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俨然凌驾于正式制度之上,其内所规定的“规范原则”触及到了正式制度的底线,破坏了正式制度的权威性以及有效性。

从1949年到1983年期间,我国国家政权展现出高度集中地趋势,这主要和我国社会体制与国家建立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大力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使得农村社会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直到人民公社制度被取缔之前,一直都是由国家掌握着农村社会的控制统辖政权,在农村社会中每个人员的个人利益,都必须经由国家认可的渠道获得,因此,此阶段的社会治理同质性水平极高。而在此阶段的农村社会治理中,正式制度延伸到农村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非正式制度反而受到了正式制度的严重打压,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已经到了濒临死亡的境地。而由正式制度统辖的农村社会,使社会生活过于政治化,给农村社会生产力以及生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忽视或无视了非正式制度存在的价值。从改革开放起,国家将权力逐渐上收,对农村社会一级乡镇进行国家政权管理的政权政策,而乡镇以下地区采用的是村民自治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非正式制度进行管理,并给这项制度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正是由于这种生存空间的创建,非正式制度从打压到今天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管理发挥出更加积极地作用优势,更大程度上维持了农村社会秩序。当前,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不仅有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还有正式制度的规划与统辖,因此有机的调节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范围和矛盾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范围

由于这两种制度都共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因此,了解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功能范围,将更有助于我们对它们两者之间关系的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具体功能范围如下:

1. 正式制度的功能范围

正式制度的功能范围包含了最根本、核心的农村社会关系,以及农村社会中产生的政治事件,这些属于正式制度功能范围内的社会治理是非正式制度无法干涉的政权治理范畴。例如,在农村社会中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具有政治色彩的暴动事件等,都属于正式制度的社会治理范畴。而正式制度在国家中的应用,一般都具有强制性的表现,在确定事件性质、消除影响、稳定社会局势时,都由正式制度全权处理,非正式制度不得参与,否则将阻碍正式制度的实施,为社会治理的正常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 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范围

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范围主要包括带有乡土性、地方性、民间色彩并与村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关系。因为这些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人伦情感特色,所以非正式制度的参与调解,将更有助于社会关系的缓和、社会治理的秩序性提升,而正式制度政治性较强,不具备情感特色,属于比较铁血、冷情的规章制度,它在这种地方人伦情感社会关系中的运用,会直接导致矛盾的激化,更有甚者将直接导致悲剧的产生。因此,非正式制度对这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更加贴近于民,在面对这种人伦情感社会关系矛盾时,非正式制度都会处于第一考虑解决对象,除非矛盾激化造成政治事件,才会由政治制度进行处理。

3. 共同功能范围

在两种制度的共同功能范围之内的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社会关系既能够通过正式制度进行解决,也能够通过非正式制度进行调整,例如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争端,是可以在这两种制度的互动空间中将矛盾化解,直接承受来自于双方的功能作用。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矛盾

由于两种制度之间的功能范围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矛盾或冲突。在农村社会生活关系中,一旦有人触犯了村民群体共同达成的非正式制度共识,但在未打破正式制度底线的情况下,做出在村民眼中所认为的可耻行为,将直接受到非正式制度的惩处,接受来自于其他村民的舆论压力以及背后诟病,因此,在看到这种非正式制度的惩处结果后,其他村民也更加警惕,自觉地要求自身或是身边的亲人按照非正式制度所规定的规范行事。而一旦有人触犯到了正式制度的底线,但又处于非正式制度原有的规范共识之内,往往会以非正式制度之矛,攻正式制度之盾,导致双方矛盾与冲突的产生和激化,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秩序性。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整合措施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这两种制度存在一定的通约特性,都可以用行为准则的方式进行诠释,发挥出相应的正确引导、利益协调等作用,因此,加强对这两种制度的有机整合,将更有利于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性的优化,保障农村社会的正常秩序。

(一)重视对制度权威性的强化

正式制度的权威性是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最突出标志,因此,在正式制度的创建、完善、以及实施,都必须将制度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杜绝出现对一些情节较轻的违法行为处罚不够严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正式制度权威性的丧失。要强化正式制度本身的执行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秉公执法,从而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提升制度的权威性,才能够真正的确保道德秩序的有效维持,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整合。

(二)以文化建设摒弃非常正式制度中的不科学“规范原则”

非正式制度中有很多不科学的“规范原则”,例如出嫁女子是泼出去的水,没有财产继承权;父亲欠债,子女偿还;偷盗财物,打死无罪等,都是属于非正式制度中的“规范原则”,而这些不科学的“规范原则”已经和正式制度背道而驰,他们的存在影响了正式制度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会轻而易举的激化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通过文化建设,转变农村村民的思想,摒弃非常正式制度中的不科学“规范原则”,从非正式制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减少他与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促进他们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四、结语

农村社会的正常、稳定运行,离不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共同治理,而平衡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两种制度存在的真正含义,还有助于通过这两种制度之间的有机整合,使他们的共同作用发挥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从而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的高效作用,保障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和谐,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及现实困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王春光.迈向多元自主的乡村治理——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村治新问题及其化解[J].人民论坛,2015(14).

正式社会支持 篇5

昨天,市社保中心进行改名揭牌典礼,“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打点中心”的牌子被揭下,正式启用“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名称,原社保中心部属的六区打点处也正式改名为社保分局。副市长李铭出席揭牌典礼。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市社保基金打点局局长袁建勇在接管记者采访时夸大,名字的变动对社会保险事变有重大的意义。他先容,社会保险机构是利用当局处事职能的部分,原“中心”的名称易与贸易保险机构夹杂,不敷以突出当局职能,使参保人发生恍惚熟悉,倒霉于社会保险事变的开展。此次改名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保障奇迹成长的必要,对原著名称的改观,机构级别维持稳固,改名后的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仍为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属的二级局。

袁建勇暗示,新挂牌的市社保基金打点局近期将重点开展三方面的事变:第一,在五六月份举办工伤保险大搜查,督促企业全面参保,彻底实现工伤保险全包围;第二,全面推进农夫工医疗保险,争取劳务工医疗保险实现全包围;第三,要做好深圳市民的综合参保事变,首要办理好坚苦群体的参保事变。

正式社会支持 篇6

一、什么是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群体关系的发展是儿童少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学生群体发展后,群体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这种影响经常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社会规范”的形式施加的。这种规范会约束学生的行为,对群体生活起有形无形的制约作用。著名的霍桑试验就已经注意到群体规范对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对生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几乎没有对生产力产生任何作用,工人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套无法改变的群体规范,影响着工人的行为抉择。

学生的社会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正式规范存在于正式群体中,如学校中的班级,是写入组织规章的,规定着组织成员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如章程、校训等。非正式规范则存在于非正式群体中,即常说的“小团体”。团体成员间约定俗成的,默契的约定等就属于非正式规范,如犯了错不能向老师告发。

二、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机制比较

调查发现,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同影响突出表现在这两类规范发生冲突时。正式规范的影响力随年级升高而递减,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力则随年级升高而递增。这种社会心理的年龄发展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何在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规范的产生过程看

正式规范是社会和管理者意志的体现,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它是外在力量对人的控制因素,对它的执行依靠对权威的服从。这种服从可以是对长者意志的体现,也可以是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就对长者意志的顺从这个角度看,年龄幼小者的依赖心理大,青春期后的年轻人则有摆脱长者的独立自主心理,因此随年龄增长对正式规范会有不同的态度:对正式规范从无条件接受到有条件接受。此点也可以解释,正式规范的影响何以对女生和乡村中学生较大。因为从现今的文化思想背景看,女性较之于男性,乡镇比之于城市,有较大的依从心理。而非正式规范是在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建立不受群体外部强制力量的影响。它的产生较自然、缓慢,不那么明显。这种力量在幼年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发生冲突而要选择非正式规范时,这种心理的自发力量就需大于外在强制力的作用。年龄幼小者的心理发展显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缺乏选择非正式规范的足够的心理动力。

(二)从两种规范的制裁机制看

学生违反正式规范,正式群体要通过教师和学校各种组织的批评和惩处,使学生回到履行和遵守规范的道路上来;违背非正式规范,群体是通过心理制裁来实施的,主要是从情感上排斥违背者,如使之孤立。两种规范有冲突,执行其中之一,必违背其中之另一。当事者就得考虑愿意接受何种惩处。由于外力惩处是明显的,心理制裁是隐蔽的,年幼者能感受明白表现的组织处理,难体会隐蔽的情感制裁,因此选择执行正式规范的痛苦感受较少;而青少年较注重情感作用,对受到心理制裁会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因此宁愿接受组织的惩处而遵循非正式规范。

(三)从儿童青少年的交往需要看

随年龄增大,青少年与父母、教师的交往需要逐渐减弱,而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需要逐渐加强。小学生较强的附属心理,使他较渴望受到师长的表扬,甚至取得好成绩也是为满足这一需要。青少年学生却更渴望归属于伙伴的队伍,渴求得到同龄人的接纳和承认。而且非正式规范就是他们在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它与青少年自己当时的价值观是同一的,因此他们也就优先遵从这一规范。

三、两种规范的不同影响对班级和学生管理的启示

学生随年龄递升而愈益顺从非正式规范的社会心理现象,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如此,在此提供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和引导学校、班级中的“小团体”

据有关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小团体。小团体的存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既可以成为优良班集体形成的催化剂,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因此,对待小团体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对班级建设有积极作用的小团体,教师的侧重点在于肯定并引导,使之融入班级发展目标;对于中间型的小群体,因其搖摆不定,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和教育,使它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对于偏离集体发展目标、消极性的小团体,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加强教育、管理和控制;对于有违法倾向的小团体,要果断处理、强令解散。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在教育转化小团体每一个成员时,抓住小团体的主要人物,重点做好对团体头目的教育引导工作。

(2)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规范,尽力使它与正式规范协调一致。对于某些消极作用不大,也不妨碍学生纪律贯彻的非正式规范,不必要求学生公开触犯它,以维护学生小团体的融洽。

(3)选择不与非正式规范发生冲突的教育措施,如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喜欢的班队文艺活动等。。(4)引导学生制定非正式规范,使教育要求等正式规范成为学生心理上自然接受的规范,使群体形成新的与正式规范一致的非正式规范,发挥教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班规班约等正式规范的制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可能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认知需求,使正式规范获得学生的最大认同。

正式社会支持 篇7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监督机制, 使公共基金在阳光下运行, 西安市人社局从6月开始面向社会选聘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员, 通过个人自荐、资质审核、网络公示等程序, 最终聘用了首批50名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员, 人员构成涵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等多个领域和行业。

社会监督员上岗后, 将承担着对社会保险相关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参保人员进行监督的职责。监督的内容包括社保经办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情况、参保单位和个人的依法缴费情况等。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有无骗取或协助他人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 用人单位是否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参保人员有无谎报身份、伪造档案、出具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参保资格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 等等。

为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员管理工作, 西安市人社局专门研究制定了《西安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员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 社会监督员的监督活动以个人参与为主, 也可接受人社行政部门邀请, 参加统一组织的社会保险基金检查、考核和其他专项活动。社会监督员举报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 符合奖励情形的可享受2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摘自2016年9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正式社会支持 篇8

自2005年以来, 中国医院协会委托社会调查专业机构对北京、辽宁等地医院社会满意度的评估已有30多次成功的经验, 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8年的评估活动已经启动。该活动结束后, 《社会满意度评估课题组》将向中国医院协会递交会员医院满意度评估报告, 并编辑出版《中国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现状白皮书》, 向社会和各有关医院公示和反馈, 对评估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各级医院可通过评估获得医院社会信誉度和满意度的真实信息, 为改善服务质量、了解患者需求提供客观依据, 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浙江、辽宁等省市部分三级医院主动邀请该项目课题组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获得大量信息, 研究制订改善医院服务和管理对策, 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感受到了社会满意度评估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医院已将其作为提高医院服务管理质量的常规工作之一, 实现了社会评估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医院协会已把医院社会满意度评估作为2008年度协会工作重点之一, 要求各会员医院积极配合、组织落实, 推进医院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正式社会支持 篇9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的事实,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1]。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338万人,2006年人数达413万人,增幅达到22%,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10年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6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科生的需求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仍然是各个大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人士广泛讨论的话题。“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为了解决这个紧迫的问题,构建非正式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成功的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引入之后,社会支持才在其他的领域被广泛的应用,流行病学和社会学运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对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今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国内学者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结合社会支持的理论和目前出现的严峻就业压力,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从来自家庭、朋友、同学、邻居等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以及自我支持系统这二方面来为毕业生打开就业的窗户。

2 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思考

2.1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构建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与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是互补的,缓解就业压力不仅需要正式支持系统,也需要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的。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摄取,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是获得社会资源的模式之一。”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

2.1.1 家庭的支持

代际支持特别是父母支持对毕业生的帮助很大的,这种支持是自发给予的,亦无附带条件的。代际支持可以帮助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上的支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他们的人际关系打听各种适合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这样有利于毕业生有目的的就业,提高自身的就业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地下降,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进程中,家庭的规模趋于小型化,其功能也就自然的在弱化。毕业生就需要通过家庭支持这个出发点去寻求更广阔的社会支持。

2.1.2 朋友的支持

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成功的就业也需要朋友这个由密切关系,组成的次级支持网络的支持。朋友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持、提供信息和指导。亲密的朋友可以在工作上互帮互助,共同商谋策划,有利于建立各种新的社会网络,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子,一个人朋友越多,资源也越多。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自身周围得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帮助自己择业。

2.1.3 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支持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是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者之一。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的作用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在辅导员的教育下正确的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琐事的事情比较的多,覆盖的班级比较的多,不像班主任只负责一个班级,因此毕业生也可以时刻保持着和班主任多沟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咨询一下,这样不易走弯路,也利于提高就业率。

2.2 自我支持系统的构建

自我支持系统指基于个人属性和后天努力获得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经济独立能力、政治认知和经验、心理素质等。自我支持系统是属于非正式支持系统的一种。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除了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外,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客观的支持系统,如果不能被主体去实施,则不能发挥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完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3]因此构建毕业生的自我支持系统来提高就业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2.2.1 转变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摆正心态,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不能一味地要求非国企,事业单位不进,非大城市不去,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的行情,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而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汇合点,具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观念,[4]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先就业后择业”,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的择业赢得更多的筹码。同时毕业生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少走弯路,错失良机。每个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起爱好和个性特点,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宜从事哪个专业领域内的工作,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避免盲目就业,错失其他的机会。俗话说的好:“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2.2.2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毕业生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高尚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心,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具有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品质,到国家和地区需要我的地方去,到有利于发展我的聪明才智的地方去,不要过分的关注目前的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物理环境。

2.2.3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能使自身处于一定的优势之中,增加就业的筹码就需要毕业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要适应世界,接纳世界,然后找到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2)人际交往能力。在广大的社会网络中,光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成就事业,因此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的参与用心锻炼,与人为善,善于和同学,同事之间进行沟通,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3)组织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在校的时间,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积极去竞聘大到学生会主席,社团干部,小到一个班的班长,一个寝室的室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4)表达和动手能力。企业招聘要求面试和笔试,这样要求毕业生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书写的能力,能在简短的几分钟自我介绍中脱颖而出,并能撰写高质量的计划和报告,这是每个用人单位所希望的基本人才需求。因此大学生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的时间里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实践动手的能力。(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竞争在人们身上变成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意识,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雇用具有强烈竞争力的员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6)继续学习不断深造的能力。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还是短缺的,这就要求毕业生即使工作了,也要有不断深造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断需要。

2.2.4 德才兼备,诚实守信

人才不仅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默契地与他人合作,才能得到企业的重用。目前存在着很多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讲条件讲待遇,不守信用,对待工作朝三暮四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誉,也对自己的再就业造成影响,因此就要求毕业生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从基本行为中做起,做到言行一致。

3 小结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来为当代大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上政府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基于血缘、地缘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以及自我支持系统这四个支持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支持,能使当代毕业生在今后的职场上运筹帷幄,立于不败之地。从而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本文主要努力构建非正式支持系统,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促进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正式支持系统,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曹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树立大就业观[N].中国教育报,2007-3-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4.10.

[3]转引自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正式社会支持 篇10

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本世纪初开始, 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始研究并制定有关社会责任标准, 并推动这些标准的实施。为了满足国际社会对社会责任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需求, ISO于2004年启动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 旨在为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该国际标准为自愿性标准, 各类组织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用。

该标准在起草过程中, 包括中国在内的9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共同参与了制定工作。我国专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并得到了采纳, 例如:关于社会责任原则问题, 在其总则部分增加应用该标准时, 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 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该标准的发布, 将有利于明确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 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参考的指南。

ISO 26000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二)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

(三)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

(四) 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五) 社会责任的履行;

(六) 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

(七) 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所需遵循的原则是:

(一) 应用该标准时, 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 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

(二) 遵循七项核心原则, 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ISO 26000声明:它所说的“组织”不包含履行国家职能, 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利, 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公共政策, 或代表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的政府组织;其制定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公平贸易, 反对将其用作贸易技术壁垒的工具;它不是管理体系标准, 不适用于认证目的, 任何关于ISO 26000的认证或符合性声明都应视为对该标准的误用;附录中提及的任何自愿性倡议或工具并不意味ISO批准它们或给予其特殊地位, 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仅供参考。

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均为自愿性标准, 世界各国及各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是否采用ISO 26000。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 ISO 26000的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 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 这对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中正式步枪 篇11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57mm尖弹,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1934年时财政部为了武装税警总团,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一万枝步枪,兵工署技术司,乘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该厂索取二十四年式工作图全套,并附料表,检验样板,对板图一副。收到后,交给巩县兵工厂,根据图样、样板,修正夹头工具,筹备制造二十四年式步枪,原先预计在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枪。

但是毛瑟厂所赠样板,系已经用过者,交来图样,亦小有错误。兵工署技术司又向德国兵工署,正式商取德造二十四年式工作图及检验样板图。巩县兵工厂当时厂长毛毅可,原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奉派前往德国引进1924式工作图及样板。新图于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研制。

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

在筹备试产过程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暨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后来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之后,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枪,有印着二四式的枪匣。

中正式步骑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图示的巩县中正式序号为3157,1935年9月生产,为中正式量产前的先导型。现存的实枪中,有一把是1936年12月生产的,序号已达58000,以此看来,当时巩县兵工厂一年有生产四万多枝步枪的能力。

1940年,21厂奉命改制中正式步枪。21厂的枪厂参考了德制98式步枪的两万多张工作图,在原有的设计上进行研究改良,重新绘制图纸、改进机具,并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提高产量的措施。新枪连刺刀一共定为94个零件,在1943年10月10日开始量产。

1946年12月,兵工署制定『中正式步枪核验暂行规格』,规定枪管及部份枪件的互换、高压弹试验(制成的产品称为蓝枪,须能安全发射数发特别装填,能产生2-3倍正常膛压的子弹而无异状,才能过关)、精度试验、刺刀、附件、涂油及包装等项验收内容及方法,以及枪件淬火的硬度等。这项规定配合了早己实施,每半年轮调一次的兵工署驻厂检验人员,建立了兵工产品完整的品质管理制度。

中正式步枪,可算是北伐成功定都南京,成立兵工署之后的一项重要作为,这可以分三方面来说:

一.采用了短管步枪。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首先在1932年开始仿制FNl930年式的21式步枪,但是产量不大,仅限于『南天王』陈济棠的势力范围内。

在此之前,中国比较普遍的自制步枪是元年式步枪,由袁世凯北洋时代的陆军部颁定,生产的有巩县、广东、四川等兵工厂,各厂制造的却都略有不同。

以巩县兵工厂的元年式步枪来说:枪全长1,255公厘、枪全重4.08公斤、枪管长738公厘。中正式主要的差异就是枪管缩短了138公厘,符合了武器发展的趋势。以此相较,日本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仍在生产长筒步枪。短管步枪在使用时,比较灵便,制造时节省材料,

其杀伤力在射击和进行白刃战时,比起它的长简兄弟,毫不逊色。

除了比利时制造的1924/1930式短管毛瑟步枪,捷克也生产了VZ24式毛瑟步枪,中国在抗战前也买了不少。捷克和比利时都是使用德国机械和设计改良而出的,其差别在外观上而言,护盖延伸到头箍,不像毛瑟上段枪管露出。护盖并覆盖到照门前端,不像毛瑟在照门尽端嵌入一道圆槽。内部作业大致相同,有的在抛弹片(Ejector)后没有活动空间,以供缓冲用,有的无法单发喂弹,必须由弹仓上膛,这些是与毛瑟原枪不同的地方。

二.采用了尖弹为制式标准弹药。中国的汉阳造和元年式,多使用圆头弹,其弹头重14.7公克(227grain),即使是元年式,原先仿自毛瑟1907式,使用弹药6.8x57mm为尖弹,在中国仿造时,也有改用和汉阳相同的M1888子弹,四川兵工厂和广东兵工厂的元年式则已经采用尖弹。尖弹的弹头轻,因此出速较高,其形状呈流线形,空气力学系数佳,因此弹道特性较好,不易受风向影响。

7.92×57mm尖弹有两种弹头,一为9.98克(154grain)、一为12.83克(198grain),是从M1888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1903年采用。s型弹头(Spitzgeschoss;pointedbullet),是全世界第一种被采用的尖弹(中国在采购1907年式之后,清末民初也用了一阵子6.8mm的尖弹,算是走在时代尖端。相对于美国的30-06,是在1906年采用的。)后来德国为了改进弹道的平直性及有效距离,又发展出了ss型(schweresSpitzgeschoss,HeavyPointedBullet)。起先专供机枪使用,到了二次大战前,

才统一配发给步兵。中国称s型为尖弹,供步枪用,ss型称为重尖弹,仅供三十节式、二四式重机枪等使用。因为重尖弹要能适用于机枪猛烈的机械动作,生产难度较高,成本亦较高,并不普遍配发。

三.采用为制式武器。中国军队须要采用统一的制式武器,这是从清末有志之士就不断大声疾呼,努力想实现的一个理想。可惜事与愿违,军阀混战期间,为了武装军队,往往饥不择食,又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式军械大贱卖,使得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日趋庞杂,互不相容。即使黄埔军校,当年也是靠了俄国运来的八千枝MosinNagant1891式起家。

1928年11月军政部兵工署成立,统筹全国兵工事宜。到了1933年1月,俞大维继任署长,他启用专门人才,展开了有计划、有制度的兵工建设,气象一新。他在职期间长达13年,经历了八年抗战,将中国的兵工事业,由一团散沙,开展到几近自己自足,生产制式统一的局面。他到了1946年4月才御下了这负重担,由副署长杨继曾接任,这又是他管理成功的一例,由体制内培养出了接班人。

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枪是中国第一把制式步枪。1937年时,兵工署参照了德国工业准则,制定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各组件的化学成份及机械

性能。到了1943年,1厂、21厂、41厂三个生产步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生产同样的步枪,采用同样的品管准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凡尔赛合约的种种严苛约束,军队被限制为十万人,军火生产只能在指定地点进行,军火的进出口一律禁上,连供给威玛陆军(WeimarRiechwehr)使用的军火生产数量.存量也有严格的规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国既存的庞大军事生产工业,仍在暗中运转。各式各样的军械仍然以不同的名义持续发展。毛瑟厂在1924年发展出了标准型(standard-Modell)步枪,声称为商用步枪,但事实上是98式步枪的改良型,仅看枪上的阅兵钩孔就露馅了(在阅兵时,不用背带环,背带固定于头箍下的阅兵钩及扳机前的阅兵孔之间,较为平整美观)。该型虽在1924年定型,但是到了1930年代才开始量产。这是德国在吸收了第一次大战的实战经验后,改良的一种中间型,曾经作过几种不同的尝试,因此有不同的枪型。标准型的名称,来自于其枪管长为60公分(23.6寸),可供步兵及骑兵通用。事实上标准型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少量配给德国军方,以及西班牙内战中的德国志愿军。随后继续演进,在1935年德国正式采用了K98k。如今标准型尚为人所知,很大的因素是由于中国在30年代采购之后,仿造了中正式。

标准型和98k的差异,主要在外形。98k的背带在左侧,标准型在下方,标准型有阅兵钩孔,98k则将其略去,后期21厂等的中正式也将其略去。标准型有握手槽,98k有准星护罩。中国采用的为水平型,98k及后期的标准型均改为下折型。(此点孰优孰劣,仍有争议,一般以为下折型节省空间,行动时不易误触,尤其在装置瞄准镜时,水平型无法使用。但水平型的长处是,射手无须寻找扳手的位置,手掌上推,一定会推到扳手。)98k木托上也有相应的凹槽。毛瑟步枪在怆托上均嵌有金属圆孔,供分解撞针部用,中国生产的毛瑟步枪,几乎无例外的省去这项配件,大概是考量士兵的素质,根本不要他们分解撞针部。标准型的设计上,原来即没有这个金属圆孔。其余内部机件、构造两者均相同,许多零件尚且可以通用。

中正式步枪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具备了毛瑟步枪的特长,

枪闩前双闭锁榫,后有第三道安全榫、

枪闩上有引导肋(GuideRib)、节套有导气槽等。装填使用毛瑟特有的5发桥夹(stripperClip),由上方一次压装,装入后桥夹弃之不用。在节套上有导槽,

左侧有供压装的凹槽。

在节套下有后座力阻榫(RecoilLug),木托中有横销以供补强,这两样装置,使节套及枪管的组合,固定在木托中,提高了射击的精确度,今日手动步枪的设计,仍然沿用。

射击时,将扳手上推,旋转90度开膛,此时撞针即大部份受压缩,准备进入待击(cock)状态。这一点是毛瑟受人批评之处,因为开膛、待击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在持续射击时,节套与枪闩因受热膨胀,原就较难开启,再加上须要压缩撞针,有时根本无法开膛。因此英国的李一英菲尔步枪(Lee-Enfield)采用后闭锁榫及闭膛时才进入待击的设计,以操作快速有名。

在拉枪闩时,如果枪膛内有子弹或已经发射的弹壳,枪闩头的退壳钩会裹住弹底缘,将其拉出,此时尚不能退壳,要拉到尽头,在节套左侧枪闩固定模块中抛弹片,会通过左枪闩榫的凹槽,撞击到弹壳底部左部,才将弹壳弹出。所以,如果在拉开枪闩时力量不够,或抛弹片损坏,都可能造成退壳失败。尤其是抛弹片损坏时,再怎么推拉,那弹壳还是牢牢的套在退壳钩上。

制刀座是毛瑟式的,刺刀座装于木托上,由头箍固定,这与美式的枪管上附装刺刀座不同。同时,毛瑟式刺刀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上刺刀时,通枪条插入刺刀柄中,因此用于毛瑟的刺刀,在刀柄底座都有一个长槽,是与其他刺刀显著的不同点。德国刺刀无枪管套环,因此刺刀不与枪管接触;中国自制的刺刀多带套环。

保险在枪闩后部,顺时针旋转90度,即进入保险状态,此时可以将枪闩退出节套,遂行分解。此时,保险片也挡住了瞄准线,因此射手知道枪是在保险状态。置于180度时,枪闩不能取出,处于锁定状态。

毛瑟的枪管是独特的节段式(steppedContour),这是在1890年即已定型的设计。毛瑟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急火射击时,枪管会受热而作直线膨胀,如果枪管只是作成渐减的圆筒形(Tapered),枪管延长时会压迫木托,

导致变形,影响密合度。因此,设计成节段式,木托在每段之前预留空间以供枪管伸缩,如此一来,既可保持木托与枪的密合,又可以不受膨胀的影响。

由此以后,绝大多数的毛瑟步枪都采用节段式的枪管。

标准型的直线形照门,是由98式的孤形照门改良而来,而且其底部是用螺丝锁在基座上。如此一来,如果改用不同的弹药,因弹道改变,可以很容易的更换有不同刻度的照门。

7.92×57mm的弹道和30-06非常类似,都属于长型全装药子弹。有效射程可达1,000公尺以上,与之相比,日本的6.5×50mm就差了一级,因之日军在吸取了在中国作战的教训之后,在设计99式时,改用了7.7×54mm的子弹,但在弹道、杀伤力上仍然无法与7.92×57mm相比。

收藏一把好的中正式并不容易。在1980年代中国出口了许多旧枪,开始时还有些状况好的,后来大部份情况都很差。更有商人到中国去,买来即将被送进熔炉的废枪,也拿到市面上来卖。因此在美国收藏家心目中,以为中正式的品质很差,使用的材料也有问题。

单以材质而言,战前都是由奥地利、德国进口的,后期使用自制的钢材,也要通过高压弹测试,才能出厂,怎么会有问题?话又说回来,到现在还存在的中正式,多是身经百战,经过四五十年的折腾,有个枪样子便是不容易了。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下令,禁止中国原为军事武器的枪械进口,所以要找一把好的中正式,除非有收藏家愿意割爱,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至1949年间,

“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重武器缺乏,士兵训练不足,但是轻武器“中正式”步枪并不比日本步枪差。可以说“中正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军虽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缴获的日本枪械,但“中正式”仍是主要的步枪。直至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全面换装美式步枪,“中正式”才退出了作战序列。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也使用“中正式”。解放战争中,许多解放军战士使用的是缴获的“中正式”。“中正式”最后一次上战场,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有不少战士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装俄式装备,残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线,用于装备民兵。

兵工署各厂生产中正式的情形如下:

1937年6月,广东第一兵工厂(后迁往广西,改名第四十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

正式社会支持 篇12

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 教育信息化正在不断推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信息化。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非正式学习, 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1非正式学习

1.1非正式学习概念界定

学习是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的过程。学习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包括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如图1所示。正规学习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正规学习的学习内容由国家、地方、学校3级部门协商决定, 分科目, 分年级, 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教授, 按班级授课制集体进行, 有严格的考核。正规学习发生在高度的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正规学习活动主要是理解和记忆, 主要内容是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非正规学习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者所从事的班级授课以外的学习活动。比如场馆学习、听报告或讲座、参加培训、参与兴趣小组等等。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都是正式学习, 在教育机构的组织下发生, 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 修业期满, 成绩合格, 学习者将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或资格证等认证。正式学习之外, 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 感到有些东西需要学习, 于是自觉的利用一切适合的条件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的学习被称为非正式学习。从事着这类学习的人, 被称之为非正式学习者。非正式学习者有明确学习需求与目的, 非正式学习活动由非正式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 不被管理、不被考核、不被认证, 可以随时发生, 随时终止。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习者的内在动机。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向解决生活或工作中实际的问题。非正式学习赋予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以学习的内涵, 使个体在生产生活的同时, 丰富知识、学到技巧、结下友谊、积累智慧、受到熏陶、提升自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正式学习是由外界 (教育机构) 发起、组织的, 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 主要指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非正式学习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由个体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主要指向满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需要。正式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构建起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这些是非正式学习的基础。非正式学习并不是对正式学习的抵制和反抗, 恰恰是对正式学习的有利补充和完善。

本文讨论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主要针对职后教师而言, 指他们在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等正式学习之外, 应工作需要, 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在职教师通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互相观摩、相互交流等形式, 或教师个体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模仿和自我反思等形式, 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1.2非正式学习对职后教师的重要性

学习并不应该随求学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人终身都是有待完善的, 正如, 埃德加·富尔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人, 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何况教师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新事物层出不穷, 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 师范生 (职前教师) 在校学习的知识至多只能管用5年, 正式学习难以满足教师 (职后教师) 的学习需求。人一生“前一半用来学习, 后一半用来工作”的划分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学习终身化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职后教师必须寻求新的学习方式迎接社会挑战。社会性软件的普及, 为职后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1.3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是与群体相互合作与互动的过程。脱离个体生活真实环境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经途径。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个体学习的核心因素是社会和历史的实践, 人类的学习活动植根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情境之中, 学习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非正式学习正是强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可见非正式学习符合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著名的“脚手架”理论, 用以描述正式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预。实践表明, 在教师职后学习中, 社会性软件能成功的扮演“脚手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真正的学习, 并不是遍历现成的知识体系, 而是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 在个体需要的时候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非正式学习正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意识到需要学什么就去学什么, 很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最好的学习不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静听, 而是在需要学习的时候, 利用一切便利, 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 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与以“题海战术”为制胜策略的正式学习截然不同。学习应重视合作与沟通, 成长是在积极的人与人的交互作用过程之中演进的。在实践情境中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是现实世界中最强有力的智慧。

2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的全部知识, 主要不是来自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 而是来自在教师岗位上的实践、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教师不能等着和依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官方培训, 而要积极开展非正式学习, 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职后教师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 他们总是学习自己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总是挑选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

教师所处的时代在变, 面对的学生在成长, 他们个性迥异, 需要因材施教, 更何况教师还身处一浪高过一浪的课改大潮, 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在变, …, 教师的工作每天都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何师范教育及教师培训都无法满足教师所有的学习需求。非正式学习建立在教师的主观努力之上, 能无限的挖掘教师的潜能。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非正式学习对自身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

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有效策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过高的期望, 使教师心灵充斥着不能承受之重, 再加之从过去的教书匠到现在自立自强的研究型教师, 巨大的落差也更使许多教师陷入痛苦地挣扎,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学习, 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 才能应对教师工作岗位越来越高的要求, 从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非正式学习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认可, 教学成绩得到肯定时, 教师才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的成功, 来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学成功建立在教师自我不断成长和不断超越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成功与超越源自于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成为持续的变革者、反思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 才能够在当下社会中出色的扮演教师这一角色。持续的变革者、反思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正是教师作为非正式学习者的内涵。因此, 坚持非正式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基本策略。

3社会性软件

3.1什么是社会性软件

近几年来, 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过去的个人软件主要是让机器处理信息, 而社会软件的功能主要是支持网络中人与人进行对话。凡是可以支持网络上不同用户相互了解的工具都可称之为社会性软件。

3.2社会性软件的分类

按社会性软件出现的时期及功能, 可以把它分为3类。第一类社会性软件主要是通信类软件, 如电子邮件E-mail、即时通讯工具如ICQ、QQ、MSN等。第二类社会性软件主要是知识管理与传播工具, 如博客Blog、维客Wiki、威客Witkey、播客Podcast, 等等。第三类是一些新型社会性软件, 如协作工作空间、专家管理软件、社会网络工具、近场工具等等。这些社会性软件先后出现, 现在共同存在, 满足用户各不相同的需求。笔者认为, 百度等搜索工具也应该算是优秀的社会性软件, 它带领我们穿梭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中。

4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社会性软件对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 在线交谈, 扩展教师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在线交谈是通过信息技术交流工具彼此之间进行的、符合彼此意愿的一种交流方式, 在交谈中双方彼此交换信息, 获得启发、指导及认知发展。在线交谈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是QQ。与电话相比, QQ不仅通信资费低廉, 而且可以粘贴图片, 互传文件, 保留交流文本记录。在现实中, 教师们接触到的最多的是本校的同事, 特别是同一个教研室或办公室的教师。这应该是教师相互交流最便利的群体。但访谈表明, 教师和同事之间很少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质性的交流。教师在工作中有什么疑惑难题, 不在同事中请教, 以免自己的“缺陷”暴露;教师在工作中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在同事中基本不会主动传经送宝, 以免被其他同事超越或者被同事认为在炫耀和卖弄;教师即使把一件意外的事情处理得很好, 却最好在同事中只字不提, 以免意外事件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总之, 教师之间的交流显得很“低调”。QQ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未必必须与本校同事交流。QQ能使远隔千里、互不相识的教师成为深入交流的对象。这样既适应教师们“含蓄”的风格, 又确保了交流的顺利进行。

(2) 信息检索, 便捷的扩大教师的知识占有量。互联网是一本详尽的大百科全书。各种社会性软件使教师能够很快地从互联网上找到想要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教育论坛、教育博客, 使教师可以得到他所关注的问题的一组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学习者遇到学习困难常常到网上去寻找他人总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资料的把握选择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案, 通过信息检索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3) 知识管理, 促进教师职业隐性知识的显化/分类管理与共享。教师是创造性的, 他们的很多知识都是隐性的。反思是个体对自己从事过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方式/策略进行反省, 从而产生“内部经验”与隐性知识的过程。很多优秀教师的内部经验与隐性知识没有被他本人意识到或者仅仅被他本人意识到, 这是很可惜的。教师应该把这些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与他人分享, 同时分享同行的个人知识。这实际上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 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缩短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隐性知识来源是多方位的, 可能来自一次网上聊天、一次参观、一次假日旅行、一次社区活动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活动带给教师的知识往往处在一种混沌状态, 还没有经过大脑的组织和分化, 没有经过精细加工, 即处于隐性状态。如果能有意识的把它们成功地表达出来的话, 就实现了其显化。第二代社会性软件 (例如博客) 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秀工具。博客是个人在线出版平台。正因为如此, 博客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好工具。博客提供知识的分类管理, 类别或曰栏目由博主自己创建和管理。把原本混沌的经历或者认识, 想清楚, 写出来, 准确地说, 是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来, 这是信息化方式的个人隐性知识显化的过程。博文中, 可以用不用的颜色、字体、字号突出显示关键的部分。而且博客还具有Tag 标签, 类似学术文献中的关键词。发表了博文以后, 文章下方会出现链接, 这些链接指向他人的博客中有同样Tag标签的文章。这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到这个主题方面, 他人都有些什么观点或者什么资料。他人可以访问这些发表的博文, 并留言发表评论。这极大地拓展了教师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这一过程凝聚了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是一种创造知识、生成知识的协作学习。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更充分展现了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特点, 是用户共同编辑、保存编辑历史、不断丰富与改进内容的超文本系统, 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在Wiki站点, 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 系统可以按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 所有的修改记录都被保存下来, 不但可以事后查验, 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

5结束语

社会性软件支持的教师非正式学习还有很多形式。当然最重要的, 还是教师要积极地行动起来, 经常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 经常写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 把教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董京峰, 王伟娟, 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9) .

上一篇:青岛市家电品牌下一篇:企业物流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