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结构

2024-09-05

非正式结构(共7篇)

非正式结构 篇1

体育作为一种生活内容,在当今社会,体育与消费可以说是须臾不可分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重视,体育消费必将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内容之一。关于什么是体育消费,有研究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各种物资和劳务的经济投入,其中包括购买运动服装、简易运动器材、体育票券、体育书刊的费用及辅导学费等具体内容,它反映了体育行为的经济特征[2]。Adam 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一书中指出,体育消费是实现劳动力内含扩大和再生产的要素之一。体育消费水平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王小娟[4]在对前人的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慨括总结指出,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居民的爱好与收入、消费价格、消费构成、政府政策以及人口学因素等等。张贵敏[5]认为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体育消费品价格等影响消费情况, 事实上不同的社会背景、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形成和改变人的消费观念和水平。目前,一般对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正式的团体和组织这样的情境中,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农村范围,主要是对其的社会成因、发展等进行实证研究,而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非正式的组织、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进行分析不多见。本文通过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消费水平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了解这类性质社团的成员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特征,以期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拉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消费提供理论依据,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 1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湖北省内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居民,样本的选取采用分层(湖北省省13个城市分成11层)强度抽样(以方便调查为前提抽取样本)的方法。本研究把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个体特征分为:性别、年龄、月收入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2。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阅读大量有关体育消费现状分析、需求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展望与对策等文献,以及通过超星电子图书等工作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来对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资料进行全面整体分析。

1.2.2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公园、广场等体育参与者团体), 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回收、问卷的回收、访谈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文件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对问卷使用了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项目分析;对不同年龄、性别、月收入水平进行了描述统计学分析;对不同的个体特征体育消费情况进行卡方检验。

2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2 . 1不同性别成员的体育消费水平

表3结果显示,经过卡方检验:一年内体育消费情况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随消费金额的提高,男女成员的人数成下降趋势,在不同消费水平,男性成员所占比率分别为: 33.6%、24%、18.8%、11.4%、12.2%,对应的女性成员为:36.8%、30.6%、17.6%、10.6%、4.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不花钱和花钱金额很低的水平上女性成员比率明显高于男性,而随着消费金额的提高,男性成员又高于女性。这与不同性别的消费观念、认知程度、价值观念、处事态度密切相关。男女成员在年体育消费上不花钱均为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5.5%,其中男成员为13.5%,女成员为22%,总体而言男女成员对体育消费的价值观念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对体育消费情况的性别结构对于掌握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消费性别构成比,探讨出现这种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 . 2不同年龄段成员的体育消费水平

表4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成员在一年内的体育消费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从数据显示,除30~39岁年龄段外,其他各年龄阶段在不花钱和花钱很少(100元以下)人数所占比率最大, 尤其是50岁以上的成员更少在体育消费上投入。结合访谈原因可能是30~39岁这一年龄段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 另外对体育锻炼的要求高,有体育健身消费意识且更注重外在形象。20岁以下的成员多为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了学校的群体活动中,加之没有生活来源,对非正式结构社团的体育活动需要不热衷,40~49岁的人更多的将钱用于家庭和事业上。而50以上的成员多为退休或无职业,他们更愿意选择最经济的锻炼形式,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如太极、健身操,经济实惠。在访谈中了解到:50岁以上成员收入低或没有收入、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意识陈旧制约了体育消费的需求。

2 . 3不同收入水平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水平

表5结果显示,经过卡方检验:不同月收入水平成员在年体育消费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没有收入和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成员在体育消费上选择不花钱的所占比率最大,分别为44%、50%。月收入500元以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年体育消费不花钱的成员所占比率逐渐减少,分别为:38.5%、36.3%、25.4%、22.7%,月收入较高的成员(2001元以上)年体育消费在500~1000元所占比率(9.6%、15.9%) 明显高于其他收入阶层,而没收入成员的消费又高于有一定收入的成员。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会引起体育消费需求增加,但也有可能对某些体育客体需求量反而减少[3]。纵观各收入水平基本都是随体育消费额的提高成员呈下降趋势,主要还是选择不花钱为数最多。一般对于没有经济收入或较低收入的他们很难在生存需要尚未满足的情况下去考虑更高层次的体育消费的投入,体育消费的意识观念还未深入也是预料之中的。而经济收入较高的成员一般具备体育消费的主客观条件,对体育健身价值和体育消费的社会学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因而在体育消费中的投入也是情理之中。由此看来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经济收入相关,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

结果表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消费水平总体较低,结合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一性质体育社团的体育消费者主要的实物性消费以体育服装、简单体育器械等为主,而对于体育书刊音像制品相对很少。活动场所多选择公园、广场等不受场地限制的免费空旷地,一般场地不需要收费,活动内容多为广场舞、太极等经济实惠的运动项目,活动内容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3结论与启示

3 . 1结论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消费性别结构比例关系反映了不同性别成员对体育健身的消费观念、认知程度、参与态度、消费心理。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消费受年龄结构影响显著, 主要是受到闲暇时间、收入水平、消费心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消费水平与支付能力密切相关, 只有与个体支付能力相一致时才会提高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当支付能力有限时对体育消费的选择或是低价或是放弃。

访谈发现这些成员更青睐普及程度高、不受场地设施限制且消费水平低的体育项目,基本消费以服装和简单器械为主。

3 . 2启示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到湖北省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消费水平的现状,据以往研究者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情况研究得知我省城市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体育消费开支在各大城市的居民消费中不断增加,成为预算中的一部分[6]。而本次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中成员消费水平分析看到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消费水平并不高,作为一种自发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新兴组织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类性质社团的体育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性别、年龄、消费者收入、体育商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政府政策因素相关。根据现阶段的消费特征,今后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活动以引导经济实用的体育项目为主,可着重对经济实惠、易学、实用等运动项目推陈出新以适应现阶段成员的需要;引导鼓励不同人群的消费意识,培养消费主体,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除此之外,为响应全民健身号召,政府、体育协会等部门尽可能对这类团体给与支持,帮助培养能够带动成员健身的专门人才,创造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到其中。

非正式结构 篇2

根据我们穷尽性的统计,在《搜神记》的偏正式“名·动”结构中,名词有表示比喻、时间、方所、工具、方式、原因[3][4][[5]等几种类型。

一、偏正式“名·动”结构的语义类型

(一)N表比喻,这种类型在《搜神记》中共出现8例,可以理解为“象……那样”:

(1)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卷一.6①)

在N表比喻的这类中,N为“人”的比例最大,共有5例,如“人立”、“人行”。

(二)N表时间,这种结构共出现45例,N可以理解为“在……的时候”的意思:

(2)时日已暮,出告从者:“速装束,吾当夜去。”(卷二·14)

N表时间的例子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夜”,共出现了32次,如“夜听”、“夜产”、“夜出”、“夜宿”、“夜起”、“夜猎”等,另外“昼”5例,如“昼匿”、“昼去”、“昼寝”,其他的如“暮归”、“暮入”、“暮宿”、“朝炊”等。

(三)N表方所,这种结构还可以再分为两种情况:“N表方位”和“N表处所”:

1.N表方位,偏正式“名·动”结构中名词可以理解为“从……”或“向……”的意思:

(3)璞曰:“可遣数十人持竹竿,东行三十里,有山林陵树,便搅打之,当有一物出,急宜持归。”(卷三·24)

N表方向的偏正式“名·动”结构一共有46例,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东”8例、“南”8例、“下”7例、“中”6例“西”5例、“北”4例,“上”、“外”、“左”、“前”等,也都有出现的情况,但所占比例不大。

2.N表处所,可以理解为“在……”的意思:

(4)汉下邳周式尝至东海,道逢一吏,持一卷书求寄载。(卷五·41)

表处所的偏正式“名·动”结构一共有26例,其中,除了“道”有10例,所占比例比较集中外,其他出现的都比较分散。

(四)N表工具材料,这种类型一共有13例,可以理解为“用……”的意思:

(5)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卷一·6)··

N表示工具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并不是很多,而且没有相对集中的某个名词成分。

(五)N表方式,这类结构在《搜神记》中共出现19例:

(6)妻曰:“夫临亡,手书板,见命如此,不敢妄也。”(卷三·26)

在表示方式的偏正式名动结构中,除了“火”出现5例、“手”出现4例外,其他相对看来都比较零散。

(六)N表原因,这种“名·动”式偏正结构只出现1例:

(7)未半年,其家疫死,灭门。(卷二十·168)

二、《搜神记》中偏正式“名·动”语义结构类型的分布及数量成因分析

(一)《搜神记》中偏正式“名·动”结构的类型分布用表表示如下:

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N表示方所和时间的“名·动”结构出现的比例较大,表示方式、工具、比喻等类别所占比例较小,而表示原因类所占比例最小。

(二)《搜神记》中偏正式“名·动”结构各类型数量成因分析

1.表示时间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在我们考察的总比例中为28.5%,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样我们也考察了《搜神记》中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接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与偏正式“名·动”结构相比,数量少很多,如:

(8)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卷十一·99)

但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搜神记》中表示时间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出现频率较高,但其N多是“夜”“昼”“暮”等,表意比较单一,在用介词“以”“在”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中,其宾语多是较复杂的词组,这也许是表示时间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出现较多,但也不排除介宾词组表示时间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1例:

(9)有一人乘马看戏,将三四人,至岑村饮酒,小醉,暮还时,炎热,因下马,入水中枕石眠。(卷四·31)

在这句中“暮还”是偏正式“名·动”结构,但同时接“时”,这也是在逐步向后来用“……时”表示时间的句式转变。

2.表示方所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频率最高,根据我们对比表示方所的介宾结构作状语的格式,可以看到,表示方所的偏正式“名·动”结构中N的语义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东”、“南”、“西”、“北”、“道”等表示方所的名词,且是单音节名词,而在用“从”、“向”等介词连接的介宾结构中,音节结构较为复杂,如“从西南起”、“从长安还”、“从关东来”、“从郭外入”、“从林草中出”、“从雉县来”、“在缺门山上大呼言”、“埋在堂屋东头”、“在皮中动摇”等。由此可以看出偏正式“名·动”结构在表示方所的形式中,更多地表达的是语义和音节都较为简单的格式,而较为复杂的结构则由介宾短语承担。

3.表示工具材料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我们在考察表示工具材料的介宾结构时,其出现的数量却很高,如“用蜜灌”、“以手中白羽扇画”、“以铁椎横贯”、“以小船载”、“以喙嘘”等,探其原因,我们认为,因为有些工具材料是需要复杂的描述,如果用偏正式“名·动”结构表达,会出现表述不清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用介宾结构表达的优势此时也就体现更为明显。

4.表示方式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频率较低,我们考察表示方式的介宾结构,发现其介宾词组音节有繁有简,如“以张车子钱贷”、“以礼葬”、“以公敕敕”、“以他词请”、“以火烧”、“以其名呼”、“托之以梦”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表示方式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和介宾结构在名词为单音节时,两者是可以互换的,如“以火烧”或“火烧”,而在表示复杂的方式或不用介词引导就会引起误解时,带有介词的介宾结构会明显优于偏正式“名·动”结构。

三、《搜神记》中偏正式“名·动”结构的双音节和多音节格式

《搜神记》中偏正式“名·动”结构多数是双音节格式,但也有一些多音节格式,如:

(10)女曰:“妾上下着白衣,青丝履,犹未朽也。愿访乡里,以骸骨归死夫。”(卷十六·132)

(11)(董永)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卷一·9)

(12)因起自往,手扪摸之,壁自如故。(卷三·20)

(10)(11)中,N为“上下”、“鹿车”,都是双音节格式,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三音节格式。(12)中动词“扪摸”是双音节格式,与前面的“手”构成三音节格式。

在偏正式“名·动”结构中,占有显著地位的还是双音节形式,三音节是少数,我们认为这还是受音节韵律平衡要求制约的结果。

四、结论

根据我们对《搜神记》中出现的偏正式“名·动”结构的穷尽性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偏正式“名·动”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类型比较全面,如表比喻、时间、方所、工具、方式等。

(二)偏正式“名·动”结构以双音节为主要格式,同时也有三音节的格式出现,但出现的情况有限,不影响偏正式“名·动”结构以双音节为主的形式。

(三)通过我们对各类型的偏正式“名·动”结构和介宾结构的对比考察,可以看出,介宾结构在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同类型的偏正式“名·动”结构。用名词性成分表达比较复杂的语义时,会更倾向于使用介宾结构,而表达较简单或约定俗成的事物时则会采用偏正式“名·动”结构。如果名词性成分是单音节的,则会采用偏正式“名·动”格式,而如果名词性成分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则会更倾向于介宾结构。

参考文献

[1]舒韶雄.二十卷本《搜神记》的语料价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干宝.搜神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何乐士.《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徐正考.偏正结构“名·动”词别议[J].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非正式结构 篇3

4月25日上午, 2012年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控制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尹敏达主任出席开班仪式, 对参加学习的企业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会上尹敏达主任发表讲话, 他说, 建筑钢结构委员会的培训工作是应住建部人事司要求, 已经是第二期培训, 学员反应良好。为更好的开展企业培训工作, 以后委员会将陆续举办企业的各大工种就位的专项培训以及工艺制作方面的培训课程。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将密切与企业联系, 关注企业的培训需求, 不错过每一次培训的好时机, 希望学员积极反馈宝贵意见。

本次培训由钢结构资深行业专家陈建平教授对《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控制》进行重点培训, 陈建平教授在钢结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丰富, 而且参编很多规范, 他起草过《轻型钢结构制作及安装验收规程》、《多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规程》等方面的规程, 主编过《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还有发表过多项论文。这次培训, 他主要围绕针对钢结构工程施工 (生产) 过程的原材料的采购、钢材的焊接、构件的组装、各环节的检验、工程验收等容易发生的质量通病问题, 及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课程安排紧凑, 讲解过程中学员反映良好, 课下与老师认真交流, 并希望多办些类似的培训, 学有所用, 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非正式结构 篇4

陈英副司长在讲话时表示,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信息领域一个新的热点, 此时成立标准工作组正当其时, 工作组的成立是我国软件行业的一件大事。他要求工作组力争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领域不但制定出适合当前产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国家标准, 同时也要使我国的标准化成果能够走向国际, 影响国际标准化的进展, 体现中国的实践, 发出中国的声音。

四位院士对工作组的成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工作组的未来工作提出期望。他们一致认为, 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对于“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教育、数字传媒、医疗保障、社会管理、互联网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高端信息应用服务以及行业应用等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大数据”是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技术领域, 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标准化工作上, 我国和外国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希望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把握国际标准动态, 切实提高国内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标准水平, 促进产业和应用的发展。

据悉, “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课题承担单位紧密围绕国家、社会和产业需求, 突破了四面体数据模型、分布式柔性事务模型以及跨媒体计算理论及方法等一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 成功研制了三款自主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产品, 并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图书馆、舆情分析、中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流程工业集成、航空航天制造服务、医学影像数据处理等若干重大领域。

为凝练、固化“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推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012年3月31日, 经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主任会议批准成立“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标准工作组”。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完善我国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领域的标准体系, 制定我国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相关国家标准, 并对口ISO/IEC JTC1/SC32/WG4国际标准化组织。该工作组组长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教授担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和孙家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和梅宏担任工作组顾问, 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工作组组长马殿富表示, 工作组将系统深入地研究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体系结构、数据模型、特征抽取、语义标注、查询语言、应用模式以及相关数据挖掘和系统集成等国家标准, 以及与关系型数据库等的互操作标准;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产品开发商产品研制, 提出面向不同领域和应用服务的非结构数据管理规范, 支持高端信息应用服务企业产品系统开发;建立基于国家标准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公共测试平台;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标准应用实施的咨询服务。同时, 我们也要注重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工作组与国际相关标准化组织联系, 推进我国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标准在国际相关标准化组织推广。

非正式结构 篇5

如何解决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我决定先接近他们, 于是便利用周末时间主动参与到他们中, 和他们一块研究, 一块捉对厮杀。暗地里, 还安排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张杰也认真学习象棋, 并邀请学校里对象棋有研究的教师对张杰进行专门的指导。经过几个周末, 学生们对我有了信任, 师生关系熟络了很多, 同时张杰也很争气, 棋艺大见长进。见时机到了, 便在班里举办了一次象棋比赛, 张杰很争气地击败了9个“象棋迷”。此时, “象棋迷”们都很气馁, 我抓住机会, 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有利于搞好象棋的学习, 并充分利用他们之间情感密切这特点, 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在我的指导下, 张杰和9个“象棋迷”签下了象棋学习“条约”:周末一天共同学习下象棋, 一天一起做作业, 在学校学习时间不考虑象棋事宜。经过自己的努力, 现在, 10个人相互之间建立了“互帮互助”“一对一”学习对子, 一起学习文化知识, 一起学习象棋, 张杰成了他们当中“头”, 在“象棋迷”们之间说话也有了威信力和影响力。我便又依靠他, 在班里成立了象棋活动小组, 将非正式群体转为了正式群体。象棋活动小组很快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他们感到无上光荣, 10个人之间的凝聚力、共同荣誉感越来越强, 互相信任、说话投机, 经常聚在一起就学习上的不足开展批评、自我批评, 相互之间展开了在学习上、在棋艺上的竞赛, 实现了共同提高。同时调动起了他们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参加班级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此时, 我又适时地利用与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便利的条件, 经常借和他们一起研究象棋的机会, 及时准确的收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看法、意见、要求和建议等, 使自己在工作时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 都有那么一部分学生, 他们或三人一群, 或五人一伙, 甚至形影不离。对这样的“非正式群体”, 漠视其存在, 是不明智的。那些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 一旦出现矛盾冲突, 势必影响并危及班级健全肌体;对其强行取缔, 亦是不现实的, 那势必形成逆反心理, 造成与班主任的对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控制、改造、利用它, 尽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为班级建设服务, 增强班级活力。

在控制、改造、利用非正式群体中, 我体会到:

一、要取得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信任

要取得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信任就要求班主任理解他们, 对其积极的一面予以支持, 班主任只有从感情上接近他们, 以诚相待, 非正式群体成员才会信任接纳班主任, 才有可能改造好他们。相反, 如果采用高压手段和寄希望于斥责教训来达到“招安”的目的, 或者采用向家长、学校告状来逼其解体, 只会使班主任及正式群体产生抵触情绪。因为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都很敏感, 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群体受到冷遇、歧视、排斥, 就极其抱紧群体, 更排斥外来的控制。

二、班主任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对非正式群体消极的一面, 应正面诱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其分清是与非、对与错, 而绝不能以羞辱、嘲笑、挖苦、惩罚等手段对待非正式群体成员。

三、班主任更要注意作好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

班主任可以约见他们, 开诚布公地提出具体要求, 让“核心”人物引导同伴与班级利益同步, 为班级荣誉出力。争取了“核心”人物, 也就可以较好地控制非正式群体了。班主任只要经常加强思想攻势, 施加积极影响, 自然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正式群体的质变、恶化。

此外, 还要把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纳入班级的整体目标中。非正式群体成员, 多是由某一方面志趣相投者逐渐聚合在一起的。他们多数人的兴趣目标本身不对班级构成危害。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 应为这些学生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 让其才华得以展示, 才能得以发挥, 把个人的爱好和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 融小我于大我, 让非正式群体成员从封闭孤独的圈子中走出来, 投入集体之中。

论“非正式领导” 篇6

一、非正式领导存在的状态

1.非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领导

非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复合体, 非正式群体一般都有自己的领导人, 他对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2.正式组织中的领导变为非正式领导

正式组织中的上级对下级一般认为是正式领导, 但在现实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该上级对他的下级不能产生影响力或产生影响力很小的时候, 这时他实际就由一个正式领导变成一个非正式领导。

3.正式组织的被领导者变为非正式领导

正式组织中的下级对上级一般认为是被领导者, 但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又会发现该下级对他的上级能产生影响力, 并能左右上级的决策时, 这时该下级实际成为一个领导上级的非正式领导。

4.曲线权力产生的非正式领导

一个正式组织中的领导都有明确的分工, 以及敏感的权力范围, 合作但不干涉。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某一下级的直接上级不能对其产生影响力, 而有来自非直接的非直线上级的影响力, 从而产生了曲线权力式的非正式领导。

5.错位式的非正式领导

正式组织中的两个平级部门A或B之间产生的非正式领导, 即A部门的领导对平级部门B的人员产生了影响力, 如销售部经理撇开生产部经理, 直接对生产部门下生产任务的情况可能发生。

6.来自组织以外的非正式领导

现实中存在一个企业被另一个企业所控制的情况。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操纵, 形成木偶政府。被外部人员抓住把柄, 出现了内奸、叛徒、伪军、汉奸等。表明该组织被组织以外的非正式领导所控制, 组织以外隐性控制者到处存在。

7.正式领导采用非正式领导方法进行领导工作

正式领导采用非正式领导方法进行领导工作, 而不是依据正式职权, 从而使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化。

二、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比较

二者相同点:都具有领导力, 即对其组织成员会产生影响力, 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 出现追随现象。下面主要谈一谈二者的不同点。

1.产生的方式不同

正式领导是通过上级任命或下级通过合法程序选举产生的, 并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由上级认可, 召集有关组织成员或全体成员当众宣布任命, 并形成任命书, 作为正式领导上任的合法依据。

非正式领导不是通过上级任命和下级通过合法程序选举产生的, 是因某人在某方面的威信, 自发、自然形成的, 不存在一定组织形式的任命过程。

2.影响力的依据不同

正式领导主要依据正式的职权, 即组织授权。这种授权主要表现在:奖赏权力、强制权力、合法权力。这种权力的动用有严格的依据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非正式领导没有组织正式授权, 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专家权力, 榜样的权力, 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亲情、战友、同学、老同事、同乡、志趣爱好的影响, 非正式利益或非法利益, 共同体等产生的影响力。

3.作用机制不同

正式领导正向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给予别人期望得到的工资、奖金、三金、带薪假日等直接利益和赏识、地位、提升, 并给予其取得成就、胜任工作、自我实现的环境产生影响力。

正式领导反向作用机制。通过批评、扣减金钱利益, 降低福利待遇等惩罚性的措施来影响别人行为。

正式领导还可通过合法的权力来命令、指挥别人, 使别人强制地服从, 来改变其行为。

非正式领导也会通过一些金钱或其他惩罚来影响其成员, 但其作用非常有限, 方式更加隐蔽。他们主要通过因专家权威、榜样力量所形成的敬仰、崇拜或出于自身保护, 或因情所致, 或因友谊、归属需要, 或在正式组织得不到的东西来产生影响力, 改变其成员行为。

4.影响力的结果不同

正式领导力的影响方向一般是垂直向下, 只能在正式组织中产生效果。组织成员一般是被动地、强制地接受, 绝对地服从, 时效不会持久。

非正式领导力的影响是多向的, 容易形成上下、左右, 甚至内外遥相呼应的互动局面, 会使其成员自觉、自愿地接受和顺从, 时效深远持久。

三、非正式领导的效应分析

(一) 正效应

非正式领导的存在对一个组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有益的影响, 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化解矛盾

工作意见分歧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不和又会导致工作关系不顺。工作关系大多是由组织明确规定的。而人际关系则不然, 它是人们在各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难免会产生所谓共人、共事的不和谐。这就是矛盾, 这一矛盾不化解, 必然会增加组织正常运行的摩擦力。化解这些矛盾固然可以采取正式领导所采取的正式职权, 强制化解。表面看一时得以解决, 实际上是积怨加深, 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但如果我们采取非领导方式去化解这些矛盾, 会使当事的双方更加容易接受, 有利于矛盾解决。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可以采取换位思考来解决, 即上级变为被领导, 下级变为“领导”, 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化。现实当中的中间人、劝解人、代表人等实际上都充当了在某一矛盾化解中对当事人有影响力的非正式领导。

2. 非正式领导员工活性激活作用

一个组织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合群体, 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小团体。每一小团体必然存在有形或无形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得到其成员们的认可、服从甚至崇拜, 一呼百应。利用这些“领军”人物去激活小团体成员的工作热情, 调动积极性, 非常容易。

3. 信息情报作用

一个小团体对内共享信息, 对外封锁消息, 形成了一个信息壁垒。正常信息传递因此而发生“失真”、改变“方向”、“中断”, 从而出现“堵塞”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小团体”的非正式领导, 帮助“疏通”, 必然会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 减小信息扭曲或方向的转移。同时还可以获得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 所谓“线人”情报, 进而能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

4. 榜样作用

组织文化建设, 领导是核心, 根基在员工。一个组织所具有的文化推广, 领导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能够起到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但领导与基层员工必定存在距离, 地位不同, 一般员工会因此认为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领导”高度和思想境界, 而有了不利于组织文化建设的看法。这时, 如能在组织中找到并树立“非正式领导”为典型, 或通过“非正式领导”的影响力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组织文化所倡导的观念, 会更容易。这就是所谓近距离效应。人们总是首先和最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相同、地位相当、志趣爱好相近等人物的感染和影响。

(二) 负效应

非正式领导的存在, 对组织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也会产生不利于组织运行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效应, 从而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1. 领导工作复杂化

一个组织中若存在非正式领导, 必然存在非正式组织。尽管不存在非正式组织的机构部门, 但却大大增加了人际关系的数量。使本来明确的上下、左右的工作关系变得十分“混沌”, 方向发散、不易理清, 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并存形成“网状”关系。许多领导因此陷入人际关系“泥潭”, 不能自拔, 导致领导工作复杂化。

2. 领导工作难度化

非正式领导存在, 产生了不明阻力, 从而使领导认识问题的难度增加。问题可能被非正式领导所掩盖、扭曲, 或只有表象问题的出现, 没有实质问题、真相的暴露。分析问题更加不易。非正式领导存在会使显性原因与不显性原因并存, 从而导致显性原因显性降低, 不显性原因更加不显性。因为有许多人为的限制条件、因素影响, 使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难度增加。

3. 组织的执行力扭曲

非正式领导存在, 必然存在无形中的多头领导, 使基层执行无所适从;或表面上执行, 实际不作为, 反向执行, 或有选择地执行;消极应对, 制造问题, 设置执行阻力。结果组织执行发生扭曲, 执行力大为降低。

4. 制度管理的弹性增大

制度管理必然要求有好的制度, 并保持相对稳定, 执行中应对事不对人。制度管理是针对组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 而不会考虑到“小团体”的利益。制度执行中会因为非正式领导的存在、有太多的“人情”存在, 为了所谓的“平衡”, 使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因人而异的机会大大增加, 管理制度的适当弹性发生变形, 从而使制度失去了真正的管理意义。

5. 导致帮派体系

单纯的非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领导一般不会形成帮派体系, 只对组织工作产生影响, 但不会左右组织工作。但若不良动机的正式领导与带有负作用的非正式领导勾结, 则会形成严重影响正常组织的帮派体系, 这一帮派体系一旦形成规模, 将对正常组织的运行产生破坏作用。

四、应对非正式领导的对策

1.不能忽视非正式领导的存在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霍桑实验已经证明, 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并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小团体的感情倾向和行为。非正式组织存在, 表明必然存在非正式的领导, 任何组织都有领导。

2.充分了解非正式领导

领导应对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内所存在的各类非正式群体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分清性质, 掌握特征, 区别对待。要知道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对非法的组织要坚决予以铲除。与不是非法的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合作。善于利用并通过这些领导人去团结和影响群体其他成员, 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不能被非正式领导所左右

非正式领导存在对组织而言既有正效应, 又有负效应。正式领导一旦被非正式领导所控制, 此时必然会形成非正式领导的负效应大于其正效应的局面。组织机体必然会感染“病菌”, 形成“毒瘤”, 直至灭亡。

4.充分发挥“非正式领导”的正面效应, 努力消除非正式领导的负面效应

浅析非正式组织 篇7

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 无论其规模大小,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都交互存在,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 在管理科学史上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是乔治·艾尔顿·梅奥。他在人机关系学说中提出来,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 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切斯特· 巴纳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体系。他将非正式组织定义为“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 同时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对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的界定, 尽管不同的学者其表述不同, 但对其实质都有近似的看法。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中“由人员间非正式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 它并非遵循法定程序建立, 而是基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建立的交往系统”。在日常生活中, 非正式组织在组织的正常运行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 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同时, 非正式组织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1) 自发性。非正式组织完全是人们自愿结合而成, 故其为顺乎自然无人强迫, 亦无人故意安排、设计, 完全是由人们在组织之中的相互行为彼此了解、认同之下, 产生感情后所自然结合而成的团体。

(2) 内聚性。一般而言, 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群体组织中, 只要它的群体成员对于这个组织抱有一定的需求。同时, 它的成员彼此抱持相同观念、价值, 他们为此团结, 人员的关系密切而增强团体的内聚力。

(3) 不稳定性。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的形成的, 他们的组织成员之间可能是同乡、战友、同学、球友等关系。这些成员之间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的限制, 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规章制度。所以, 群体之间流失较大, 具有不稳定性。

三、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分别体现在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的时候,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强了正式组织的有效性。二是有利于成员的沟通。三是对增强组织成员的工作满足感和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能够帮助成员释放压力。五是促使管理者做决定时更加谨慎。

当然非正式组织有时候也会给正式组织带来一些问题。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抵制一些变化。二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会导致成员的从众行为。 三是还容易使成员产生角色冲突。四是独立于正式组织存在, 正式组织的权力无法有效地控制非正式组织。五是成员交往非常频繁, 信息传递快捷, 容易导致小团体主义, 而且非正式组织的沟通功能往往会造成谣言和小道消息的流传。

四、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自愿形成的, 可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并规范员工的行为, 还是正式组织培训与信息沟通的补充, 但如果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冲突, 则会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由于非正式组织对成员存在一致性的压力, 这种不利影响会被放大。管理者需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发挥其积极作用, 减轻其对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首先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它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象。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形式灵活, 沟通迅速,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渗透力。

其次, 减少对非正式组织的刺激, 采取某些行动前要考虑对其影响。在做一些决策, 尤其是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可能对非正式组织成员所带来的影响, 适当的考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核心利益。

最后, 对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管理应多加关注、合理沟通。遇事时, 做好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工作, 争取其配合, 并利用其领导人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主脑作用引导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目标完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 它与正式组织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传统的管理学理论把聚焦点都放在了正式组织上, 对非正式组织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非正式组织问题的提出、特征、影响等问题分别给予阐述并得出, 要正确地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梅奥的霍桑实验,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参考文献

[1]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2]喻莉.《现代管理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12-117.

[3]齐振彪.《管理学实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P109-110.

[4]切斯特·I·巴纳德著.孙耀君译.《经理人员的职能》.P96.

[5]郭美斌.《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P113-114.

上一篇:产业结构成长下一篇:煤矿职工安全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