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共5篇)
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 篇1
在学校班级中, 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 作业一起做, 生日一起过……这种自发形成的联合体, 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管理者最应当重视而又恰恰最易被忽视的要素。就职业中专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 其成因都与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关联。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是不容小视的问题。那么,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情动人
班级里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 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 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 也想与其他同学交往, 但常受到冷遇。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较高的地位, 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 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 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 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 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 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让他们过于甚密, 以松散为宜, 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 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
班级里享受高信任, 有高威望的优势群体, 由于各方面的优势, 成为“明星”“宠儿”“受欢迎的人”是很正常的。对于这一类的学生群体, 应指导他们多以集体利益为重, 在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同时, 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 不能总拿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不足相比而沾沾自喜, 启迪他们跳出圈子看世界, 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 不做井底之蛙。
二、多方配合, 加强群体交流与合作
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班级, 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 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整合。就群体内部而言, 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 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 纠正老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的内部竞争, 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外部而言, 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 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可开展一些活动, 让同学们合作与交流。如开展“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理解万岁”“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竞赛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 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体意识”。
三、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 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 在某一群体中起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有时会不一致, 也就是说, 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 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 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 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 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 必然会收到以点带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 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 听取他们的呼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 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
教育社会学认为,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 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 一方面要抓好正式群体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这样才会促进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的形成。
关注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篇2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
1.班集体的特质
非正式群体是依附于正式群体的。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的领导风格、学生所处的空间位置、作息时间等均会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不同风格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班风,因而也会影响到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性质。一般来讲,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集体内,学生关系融洽、兴趣广泛、容易形成比较多且健康的非正式群体,并与班集体形成良性互动。而从非正式群体的构成成份来看,学生在班集体中位置比较接近的,容易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
2.个人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所以要加入非正式群体,是基于一种心理需要。Burtk. Scanlan认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由于它能使其成员具有一体感,彼此能和谐一致,在其乐融融的状态下,达成共同目标,并给予相互的尊重。换言之,个人在非正式群体中可能获得友谊、荣誉感、安全感,并可以发泄不满情绪,与同伴产生归属感,以得到同伴心理上的认同,了解别人,也被别人了解。同时也可获得创造与发展的机会,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3.共同的兴趣
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大量的课本知识,这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在匆匆地教他们应该教的内容,学生在机械地记他们该记的东西。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缺乏吸引力,甚至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些无生机的知识所填充,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这就更加促进了那些志趣相投、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就在这样的交流、切磋中,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和友谊,从而形成了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
4.性别因素及接近性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因素是影响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构成的一个明显的因素。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兴趣和态度,因此,一个班集体内,男生和女生常常形成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空间位置的接近性也是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之一。班内座位挨得比较近的学生,或家住得比较近的学生,由于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自然就容易形成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因素,决定了其功能具有正式群体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如果非正式群体所确立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或大体一致,那么,这个群体将会对班集体产生正面促进作用;如果与班集体目标不一致,甚至相背离,那么,这个群体只能起到负面作用。班主任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而尽量控制其消极负面影响。
非正式群体之所以能兴起并维持下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个别成员的愿望和帮助班主任实现班集体管理目标的功能。
1.达成亲善的需求
依雪恩(Edgar H. Schein)教授指出:所谓亲善需求,是包括友情、支持、渴望被人喜爱等需要。在班集体这个正式群体中,学生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还希望自己是最受同学欢迎的人,借助其它交往方式与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和帮助别人,并与别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这种需求是班集体所无法完全满足的,而非正式群体却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2.建立沟通渠道
由于人类的好奇心,一般人都有想要窥探别人心理的需求。而非正式群体中的那一套快捷、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在非正式群体中,其成员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可以毫无忌讳地相互交流沟通。因此,学生借助这样的通道,能了解到同伴的心理状态及感受,同时也可以相互倾诉困惑。从这一点来看,非正式群体成为学生,尤其是重压下的学生的“安全阀门”。
3.解除焦虑冷漠
焦虑是一种情绪。当个体所面对的情况暧昧、含糊、意义不明时,往往引起焦虑情绪。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情感的困惑等都是焦虑产生的根源。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相互理解,交流感情,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了解,从而消除猜忌与冷漠,减少或消除焦虑情绪。
4.促进成员参与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不是孤立的有机体。一个人所有需求的满足是要与他人合作的。人为了保持其生理历程的需要和安全感,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自己所有的资源与他人集合在一起。因此,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正式群体之外,还需要非正式群体来满足其社会化的各种需求。
然而,要让非正式群体发挥出上述功能,还需要班集体管理者(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给予承认、支持、理解和指导,激发出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潜能,努力培养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更有效、更快捷地达成班集体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1.正确认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对满足学生在社会、心理和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中自发形成小群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非正式群体在辅助班集体的安定,促进班集体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在班集体中产生的,其成员之间的交往频繁,价值观和意见基本一致,学生在这种融洽、相互尊重的环境中身心得到愉悦,因而某种程度上有稳定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的行为规范与计划是预先建立的,有可能难以适应动态环境中的所有问题。而非正式群体则是动态的,具有伸缩性和自发性,有时会有助于班集体作出决策,或者弥补班集体所作决策的缺陷。非正式群体在信息沟通方面快捷而有弹性,且成员的团队合作与动态应变能力很强,从而能帮助班主任在决策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当然,由于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自发性,其交往内容和倾向就不可避免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不同的小群体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会对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调查分析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性质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以往班主任在评价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上,常常是贬多于褒,甚至不加分析地把所有的非正式群体都说成是班集体运行的阻力。显然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作为一个班集体管理者,应当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内的各种学习兴趣小组,需要班主任加以支持和爱护,鼓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应当多给予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打破所属小群体的界限,使他们与更多的同学进行交往,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逐渐与社会要求相近或一致;对待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应当坚持正面教育。班主任要对消极小群体进行深入了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尽量消除他们对班集体的抵触情绪,同时有意识地将他们引导到适合他们兴趣的积极小群体中,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群体中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这类小群体中出现的消极破坏行为,班主任采用批评、处分等行政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2.要尊重、信任、爱护非正式群体的成员
要尊重、信任、爱护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特别是其领袖人物。对待非正式群体,尤其是后进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不能歧视、打击,更不能轻易去激怒他们中的领袖人物。由于他们对本群体的成员有很大影响力,做好这些人的工作,往往会影响一批人。因此,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爱护,充分考虑这些人的作用,比如,可以吸收他们参加班集体中的各项活动,以增强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充分利用他在小群体中的威望和影响,调动其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当他们有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给予鼓励。
3.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对待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充分分析其作用,注意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喜欢的各种正式群体,如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吸引力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并支持非正式群体积极参与这些有益的活动,利用非正式群体对青少年学生个性、情感、行为准则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班集体内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大多是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发展起来的,缺乏明确的目的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带有自发性。对此,班主任应引导他们围绕班集体的大目标开展各种活动,特别要努力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同班集体的活动目标联系起来,并把它纳入到班集体组织的目标中,促进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班集体发展目标的认同。
其次,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各个层面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非正式群体乃至学生个体施加积极的影响。
再次,要从规范上加以引导,教育非正式群体成员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学校纪律和班集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小团体利益和班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要从舆论上进行监督,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去影响和感化他们,使他们具有自律性。
最后,要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如奖励或者惩罚等方式引导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事实,它一方面可能给班集体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班集体功能的不足。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它的存在,深入认识它的规律,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示范群体的建设,通过示范,引导非正式群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陈照明著,实用管理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程正方编著,现在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6.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7.安秋玲、王小慧,班级内青少年非正式群体认同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6,(1)
8.协调好班级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http://www.zgjsw.com/
9.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http://www.zgjsw.com/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 篇3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 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相似的心理模式是它产生的基础。在正式的群里中, 总有一部分人因为思想, 看法、观点等不同而被群体所不接受;或者因为某种爱好, 但是正式群里又无法满足其需求, 他们就会建立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组织, 而这种组织所形成的群体就是非正式群体。它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 在彼此信任, 相互需求的基础上组成一个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群体。
任何的正式群体里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班级群体也不例外。1、个体主观方面:班集体中每个学生人的需求千差万别, 班级活动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于是情趣、需要相同或相似者, 经过彼此选择逐步结合在一起。2、实际生活的客观条件:如老乡关系、 同学关系、家庭情况和共同爱好等相似关系等等诸多因素, 使一些条件相似者接触频繁, 便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主观的需要与客观的条件相结合, 便产生了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由学生自发组成、人数不定、自由组合;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 一般都有“领头羊”或者“决策者”;群体壁垒高, 稳定性差, 可塑性大。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相容。
非正式群体是同学自发组合而成的群体, 成员因对事件的观点相同或者相似而聚集, 因此彼能够相互理解, 互为“知音”, 感情融洽, 心理相容。
2、凝聚力强。
非正式群体往往以感情为桥梁, 内部的规范对其成员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因而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 具有“人制” 的特点。因此, 非正式群体常常将自己从班集体中隔离出来。
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总的来讲, 非正式群体内部并没有明确的领导分工。但在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一些人因优秀的领导能力, 或者卓越的才华, 或者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等等而被群体成员所承认, 成为群体的非正式领导。群体成员对于领导具有盲从和过分信任的心理劣根。正是这种盲从和信任, 导致了非正式领导的决定影响着一个群体的健康发展或者误入歧途。
三、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 它对班级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班级活动的必要补充。
非正式群体中的交往是对班集体中交往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是班级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因此, 仅仅从班级活动中是不能得到满足的, 而同学却可以在非正式群体中培养各方面的才能, 丰富精神生活, 塑造良好的个性。非正式群体能够提供学生在班级中不能得到的部分。
2、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非正式群体因为交流活动不因正式群体活动所必须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交流频繁, 可及时了解成员各方面动态, 能够在问题初期就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能够及时了解班级成员异常活动, 防患于未然。
3、快速的信息沟通
非正式群体内的因感情需求而联系在一起, 时刻进行着信息沟通, 班级中各方面的命令、指示可在非正式群体内迅速传递, 对于班集体内各项制度的颁布、执行, 应急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所有班级管理者都乐于接受, 并且求之不得。这类具有正面效应的非正式群体也往往容易被纳入班集体所接受, 纳入班级管理的轨道, 使之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相辅相成, 与班级融为一体, 形成良好的班风。 然而,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
1、难于管理
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中, 群体成员往往被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所限制, 这种约束力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形成的, 对每个成员有很大的限制。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定, 就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甚至受到孤立或被群体所抛弃。所以, 每个成员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约束到群体所认可的范围中来。再者, 在非正式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个具有很高威信和震慑力的“领导者”, 这才是他们行动的“风向标”。基于这个特点, 对非正式群体成员而言, 他们往往会认为“罚不责众”, 犯错误的又不止我一个, 从而抱着一副侥幸, 无所谓的心态; 而对辅导员而言, 可能会顾忌到打击面是否太大而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 结果滋长了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坏习惯而影响到班风的建设。
2、传播小道消息
非正式组织因快速的信息沟通而导致流言蜚语会迅速而且广泛的在班集体内传播, 班级成员内部产生较大的猜忌和互不信任, 危害集体团结, 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稳定。
3、具有破坏性
在非正式群体中, 一些成员会抱着全心全意不关心班级群体, 只关心自己的小群体的心态。班级活动适合自己需要时则积极参加, 反之, 则置若罔闻。勉强接受班级管理规范, 实则至管理规范为无物, 极易出现不守纪律的行为。同时他们与班级群体在情感上处于对立状态。这种类型的小群体不是每个班级群体中必然有的, 但是一旦存在, 却可以破坏整个班级。
4、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当班集体的要求与非正式群体的需要发生冲突时, 或者当班集体的规范限制了非正式群体活动时, 就会在非正式群体中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他们会在班级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制造很多麻烦, 与班集体针锋相对, 或阻碍, 或推迟甚至导致班级工作无法展开。
总之, 认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了解他们在班级里面的作用和影响, 利用其积极作用, 辅助班级管理;避免消极因素阻碍班级管理;引导消极因素走向积极因素, 建立良好的班风, 为大学生活提供良好的班级环境, 做好班级管理。
摘要:非正式群体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正式群体中, 是一种普遍存在。班集体中也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 他们在班级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和了解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将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篇4
【关 键 词】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管理策略
彼得罗夫斯基说:“在任何群体中,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着一种复杂的人际结构。了解这种结构,对于一个集体的教育者和领导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并掌握其管理策略。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一)非正式群体的内涵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不像正式群体那样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①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根据凝聚力的强弱将学生非正式群体划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根据其作用的性质将学生非正式群体划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并借鉴领导行为四分图,绘制学生非正式群体五分图,其中横坐标为紧密程度,纵坐标为作用性质。(如下图所示)[1]
(学生非正式群体五分图)
1. 紧密积极型(A型)。紧密而积极型(A型)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有较强的凝聚力,一旦形成,不易瓦解;有固定的成员,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固定的活动形式;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积极的作用。
2. 松散积极型(B型)。松散而积极型(B型)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凝聚力不强,易瓦解;没有固定的成员,没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没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通常是根据成员的需要组织活动,有较大的随机性;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一定积极的作用。
3. 松散消极型(C型)。松散而消极型(C型)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凝聚力不强,易瓦解;成员界限模糊,没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人物在群体中影响力不强,没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成员聚在一起以发泄对班主任、班干部的不满、散布小道消息等为主;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消极对待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不良的影响。
4. 紧密消极型(D型)。紧密而消极型(D型)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有较强的凝聚力,不易瓦解。有固定的成员,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服从群体核心人物的领导,不服从班主任、班干部的管理,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固定的活动形式;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消极对待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班级管理破坏力最大。
5. 中间型(E型)。中间型(E型)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凝聚力适中。成员易流失,没有固定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强,行为规范不严谨,有固定的组织活动也有一些随机性的活动;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不消极对待也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一)学生方面
1. 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会与性格相似、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这样的群体以情感为纽带,成员间互相尊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满足彼此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管理者、管理者、执行者,有利于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2]
2. 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易对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压力,造成成员的“从众”心理。如果是违反道德、法律的思想、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3]
(二)班级方面
1. 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会组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一定规模的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活动的多元化。[4]
2. 消极作用。
(1)削弱班级凝聚力。不同人数的班级中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群体,这些有固定的成员、明确的核心人物、共同需要的群体有较强的凝聚力,容易形成帮派,削弱班级凝聚力。[5]
(2)易偏离班级的目标。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当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不一致时,学生会更加倾向于小集体的目标,从而偏离班级的目标,对班级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学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策略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非正式群体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普遍性、两面性,将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最大化;正确辨别非正式群体的类别,鼓励积极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引导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二)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干部是学生正式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取大家信服的、有能力的、有意愿的核心人物任职班干部,组建正式群体,提高正式群体的号召力、凝聚力。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进行情感激励,通过情感纽带连接班集体。
1. 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与核心人物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了解群体发展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生生关系。教师要鼓励班干部与学生间、各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间、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融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提高班级凝聚力
1. 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班级、板报设计,举办班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树立健康、团结的班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2. 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集体活动为学生设立共同的目标,引导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同努力,激发班级集体荣誉感、团结协助的精神。
(五)设立共同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设立符合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共同发展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近期、远期的小目标,引导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互相配合、共同发展。[6]
(六)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并要求班干部做到人性化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教育个體促进集体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总之,非正式群体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两面性。教师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健康地发展,而不是将之消除;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组建正式群体、完善管理方法,促进班级管理顺利开展。
注释:
①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0-291.
参考文献:
[1]徐爱新,冯瑞建.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41.
[2][5]唐春,李莎.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及调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35.
[3]张雷,吴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31.
[4]徐爱新,冯瑞建.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41.
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 篇5
一、农村初中班级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根源
首先,是由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具有的独特心理。初中时期是童年时期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较为独特。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能够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极力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人,想要拥有对自己所有一切的决定权。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几乎为零,还不能够准确地判断是非对错。因此,他们还不能够独立,在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方面,他们还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
其次,是由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观察中,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在班级中都属于“特殊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能遵守纪律等情况,因而在班级中都被老师甚至同学否定,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被班集体排除在外。他们为了能够找到自尊,相互之间往往会形成聚力,汇聚到一起,彼此寻找安慰,以应对班集体的漠视。
最后,还由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是农村初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界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初中生尤其是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极易受到诱惑。他们大多不乐于学习,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同时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在接受的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对于非正式群体优化的策略
首先,树立信心,加强情感交流与疏导。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对于学生的某个方面的需求上能够给予满足,其中部分非正式群体还能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但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优化,毕竟非正式群体并没有得到学校、家庭和教师的认可,这些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对于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对其的管理和优化工作。同时在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过程中,他们既想在群体面前展示自我,但又不想让老师家长知道这样的存在,由于这样,内部彼此之间就会逐渐产生不信任,这也就为非正式群体的优化提供前提。
情感的交流和疏导是成功优化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方法。非正式群体中有许多被老师和同学们边缘化的学生,他们极易与老师形成对立情绪,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甚至想通过行政指令孤立这些成员,最终的结果都会是让这些学生和老师的对立变得更加严重。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加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亲近和理解这些学生,疏导他们内心的苦闷,进而诱导他们的逐步优化。
其次,抓住关键,落实核心人物的优化。非正式群体中都会有一位核心人物,他一般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他对于这个群体的建立,成长甚至消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他们的优化工作就是整个工作的重点。这些学生都具有着较强的号召力,所以对于他们的优化工作就不能简单化,我们要帮助其改正自身的缺点,逐步将其培养成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较多的让他们有机会再班级活动中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带领整个班级向健康方向发展。
最后,强化引领,避免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安心于学习,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游离于班级的正式群体之外。而造成这样现状与社会的负面现状对其的吸引有着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在优化这些群体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如团部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在活动中培养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进而隔断了这些孩子与社会不良环境接触的机会和可能,使得这些非正式群体的优化效果能持久。
做好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优化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班主任要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对非正式群体的优化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汤庄镇沙堰初级中学)
【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推荐阅读:
非正式体育群体08-13
幼儿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正式)11-27
贵州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09-27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09-30
非正式信息10-14
非正式治理05-17
非正式结构09-05
非正式金融09-20
非正式部门10-24
高校非正式组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