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异常(精选7篇)
心脏结构异常 篇1
心脏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生率在活产新生儿中占5‰~10‰[1]。但对11~14孕周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还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VCDS)检查胎儿的心脏畸形,旨在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11~14孕周胎儿心脏异常的方法及其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01~2008-10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对125例11~14孕周、有高危妊娠病史或经腹检查不满意以及经腹检查怀疑有胎儿心脏异常的孕妇进行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胎儿引产结果及分娩后超声心动图进行对照。孕妇年龄22~40岁,平均27.6岁,孕龄11~14孕周。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和设置
使用美国ACUSON Sequoia-512电脑超声仪,应用胎儿保护装置,设置脉冲彩色多普勒发射功率<100W/cm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使用探头频率5.0~8.0MHz,最大深度8cm,最大角度195°。
1.2.2 检查方法
(1)首先经腹对胎儿行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并测量颈项透明层;运用多普勒测量胎心率、心律,测量胎儿外周血流。取胎儿胸部切面,局部放大图像,争取观察胎儿心脏常规切面:四腔心、左右心室流出道等切面,运用频谱多普勒测量心内血流参数及瓣膜反流情况。(2)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先于胎儿胸部横切,显示四腔心切面,然后分别向胎儿右肩和左肩做一定角度的倾斜,直至显示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3)多普勒检测参数同经腹超声检查。所有资料均使用PACS系统保存或光盘回放进行分析。(4)对所有胎儿进行动态追踪,于孕18~20周复查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引产病例进行尸检。对出生后疑似心脏异常的新生儿行超声心动图复查。
2 结果
2.1 超声及染色体检查
125例中发现胎儿心脏畸形5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图1~4),单心室1例,左心发育不良1例,法洛四联症1例(13孕周检查为室间隔大缺损,18孕周复查为法洛四联症)。其中,合并胎儿其他系统畸形3例(表1)。5例均于18孕周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检出21-三体1例。
2.2 随访
随访引产4例,病理结果均与超声检查相符,1例法洛四联症出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证实。1例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室间隔小缺损。
2.3 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流产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孕早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畸形的可能性
严重心脏畸形威胁着0.8%的新生儿[2]。近年来,经腹超声(TAS)胎儿心脏检查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因心脏畸形诊断要在孕中晚期才能做出,故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如何能在孕早期查出心脏异常的胎儿,尽早拟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和妊娠处理方案,避免心脏严重畸形胎儿的出生,是胎儿心脏产前诊断面临的紧迫问题。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是产科超声常用技术,但在胎儿心脏结构分析中应用较少[3]。目前,国际上把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早期超声检查孕周定为11~14孕周[4],其原因是:(1)11孕周时胎儿的大部分器官已分化形成,胎儿心脏已形成4个心腔和2条大血管[5],其结构已能被超声仪器分辨。(2)11~14孕周的胎儿基本上位于盆腔内,可以使用高分辨力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此经阴道观察胎儿心脏是可能的。Rottem等[6]于1989年首次报道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孕胎儿畸形,之后许多学者对胎儿的神经系统、腹壁严重畸形及颈部淋巴水囊瘤等进行了大量研究[7],而对早孕胎儿心脏显示率[8,9]及心脏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早孕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仍然是超声检查的难点。
3.2 孕早期胎儿心脏畸形的观察
本研究观察最易获得四腔心切面及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据报道,经四腔心切面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约为73.24%[10],若联合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可明显提高胎儿心脏畸形的检查率[11]。本组125例胎儿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出胎儿心脏畸形5例,随访结果均与超声检查相符。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头频率高,较经腹超声更接近胎儿心脏,且不受腹部气体及其他因素干扰,可显示11~14孕周绝大部分胎儿的四腔心切面和大部分12~14孕周胎儿的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有利于排除胎儿大部分的心脏畸形,尤其对胎儿心内的严重畸形(如单心房、单心室、完全性心内膜垫等)可基本做出明确诊断,相对经腹扫描可提早2~3周,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做出处理,大大减轻了孕妇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
3.3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受扫描角度及胎儿体位的限制,在孕早期胎儿心脏检查的主要切面中,对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的显示率相对较低。本研究中1例13孕周诊断为大室间隔缺损,而18孕周复查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即因在13孕周检查时无法显示大血管短轴切面,致肺动脉切面未能显示,而无法对心脏畸形做出全面的诊断。漏诊的1例室间隔缺损,在24孕周胎儿腹部超声心动图检查时也未发现,出生后复查室间隔膜部缺损仅1.0mm,这与胎儿循环的特殊性及仪器的分辨力有一定的关系。
3.4 心脏及其他系统畸形的检查
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常常合并其他心外系统畸形。本组5例心脏畸形中,有3例在常规产前检查时先发现心外畸形,其中颈部淋巴水囊瘤2例、脐膨出1例(膨出物为小肠)。因此,在11~14孕周产前超声检查时如果发现1处畸形,应立即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进一步检查是否合并胎儿心脏畸形。
3.5 孕早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最佳检查时间为13~14孕周,此时期为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的最佳时间,可避免多次扫描。(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心脏时,动作要轻柔。先兆流产伴阴道出血者不宜检查;探头置于阴道后穹隆处,尽可能接近目标脏器。(3)尽量局部放大胎儿心脏,同时应动态观察。因孕早期胎儿心脏很小,动态图像更有利于观察胎儿心脏结构。(4)对少数图像显示困难者,可用手在孕妇腹部振动胎儿,使其运动,以求获得良好的图像。
综上所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11~14孕周的胎儿心脏结构,明显提高图像的显示率和图像的清晰度,大大提前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时间,很好地弥补了经腹部超声检查的不足,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早期胎儿心脏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0.
[2]徐燕,胡娅莉,茹彤.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研究进展.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1):37-41.
[3]李嘉,张炽敏.经阴道与经腹超声诊断输卵管妊娠的对比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4(8):624-626.
[4]Nicolaides KH.The11-13+6weeks scan.London:Fetal Med Foundation,2004.71.
[5]严英榴.胎儿结构异常的早孕期超声筛查.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2):102-106.
[6]Rottem S,Bronehthli M,Tbaler T,et al.First trimester transvaginal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Fetal anomalies.Lancet,1989,1(8635):444-445.
[7]王慧芳,余志红,罗奕伦,等.经阴道超声对11~14孕周胎儿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4,20(10):1585-1587.
[8]Szymkiewicz-Dangel J,Hamela-Olkowska A,Strzyzew-ski W,et al.Evaluation of fetal heart anatomy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trimester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tri-mester.Ginekol Pol,2003,74(10):1294-1301.
[9]Ledere A,Hsaenohrl G,Gruber R,et al.Feasibility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at11-14weeks scan.Ultraschall Med,2006,27(6):563-567.
[10]姚远,李胜利,刘菊玲,等.四腔心切面在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畸形中的作用.中国妇幼保健,2005,26(20):1621-1622.
[11]李胜利,欧阳淑媛,陈倧瑛,等.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快速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8):594-596.
心脏结构异常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某院2012 年1 月到2012 年12 月间进行诊断的孕妇1000 例。孕妇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29.0±1.5)岁;孕周20-27 周,平均孕(25.0±2.5)周。
1.2 研究方法
使用阶段分析法对胎儿心脏进行超声诊断。诊断时,孕妇取平卧位,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由超声医师检查胎儿心脏,取胎儿胸腔横切四腔心切面,观察各心室、心房、左右房室瓣、室间隔的连续性情况,观察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部位的交叉关系以及主动脉与肺动脉的相对大小。进行初步筛查,若发现异常则由专业心血管超声医师对胎儿进行进一步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时再次重复上述切面超声检查,如有必要再检查其他切面,确定结果。
检查出心脏异常胎儿后,若孕妇决定终止妊娠,引产后对胎儿进行尸检,坚持生产的,胎儿产下后进行检查,进一步确定心脏的异常情况,与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对比。
1.3 诊断标准
胎儿心律不齐的临床诊断标准[3,4]:胎心率<120次/min或胎心率>160 次/min,听胎儿心律不齐、快慢不一,出现早搏且无宫缩和其他应激反应时>6次/min。胎儿心电图显示胎心波形不规律,出现间歇性缺跳,而且同一导联最短P-P间隔和最长P-P间隔差大于120ms。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5]: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观察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腔、大血管形态以及血液反流情况进行判断。
1.4 仪器
美国GE公司生产的飞利普IU22 型、GE730型、HD5,探头频率为4-7MHz。先使用超声检查胎儿有无心外畸形,再对胎儿心脏5 个横面逐一进行检查,观察各大动脉是否正常、房室间隔是否缺损以及心腔大小是否正常;而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大动脉血流是否出现反流和异常、各瓣膜口是否完整;最后,观察房壁运动曲线并结合主动脉、下腔静脉血流频谱,判断胎儿心脏是否异常。
2 结果
进行产前超声检测的1000 例胎儿中,共发现先天性心脏病8 例(详见表1)。其中单心室2 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发育不良1 例,心内膜垫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1 例,三心房1 例。三心房胎儿顺利出生,产后新生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诊断结果。其余7 例终止妊娠,引产后尸检,与超声诊断符合。
3 讨论
心脏异常的筛查是胎儿畸形筛查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注孕妇胎儿心脏检查,提前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并做出是否引产的决定,既是减轻家庭负担的明智之举,也是对患病胎儿负责任的表现。产前对胎儿进行超声检测筛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胎儿心脏是否有异常情况,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胎儿超声筛查时,妊娠22-28 周为最佳检查时间,此时胎儿心脏基本发育完全,心内结构在超声仪器中显示清晰,利于观察;胎儿心脏较为靠近扫描探头,有较好的分辨力,心脏各切面显示率高;胎儿活动度较大,肋骨还尚未完全钙化,影像清晰。此外,妊娠晚期胎儿位置基本固定,胎儿脊柱和肋骨容易遮挡住超声束,使心脏图像受影响而无法清晰显示。此时需从孕妇两侧腹壁进行扫描,以获得较好的图像[6]。
研究表明,产前对胎儿进行超声筛查是一种安全、经济、准确度高的方法,可以提前诊断胎儿心脏异常情况。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常红梅,DENG Xue-dong,斯蓉华等.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99-1101.
[2]孙宝娟,赵艾娜.产前超声在59例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4):339-340,343.
[3]徐加英,徐益敏,韩绯等.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2):105-106.
[4]朱胜,刘武岩,曹晔等.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960-961.
[5]高霞,王海松,张贵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583-2584.
心脏结构异常 篇3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我院产前超声1检查出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71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产妇的年龄在23岁—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76±5.64)岁,平均孕周为(27±3.8)周。
1.2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胎儿进行扫描,探头频率为4.0MHz-6.0MHz,选择胎儿检查程序,首先进行常规产科超声检查与测量,确定胎儿生长发育是否与孕周符合[1],然后应用四腔心切面与声束头侧偏斜法对胎儿心脏进行快速筛查,对疑似先天性心脏畸形以及心外畸形的胎儿进行全面的心脏超声检查,并仔细观察胎儿的四腔心切面,明确心室、心房、左右房室瓣膜、房室间隔、肺静脉与左房的连接关系[2],并对主动脉、动脉导管弓矢状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进行扫描[3],并对心脏连接关系与主要结构进行系统的评价。
2结果
~本组71例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50例通过引产或产后证实,21例通过电话追踪均引产。将71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分为a、b、c三组,a组根据四腔心切面异常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患儿,共52例,占73.24%,其中有8例为单纯的室间隔缺损,10例为单心室、单心房,10例为心内膜垫缺损,16例为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6例为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为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为三尖瓣下移畸形。有5例患者伴大动脉畸形,单纯的四腔心切面检查将全部漏诊;b组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患者共有12(16.92%)例;c组四腔心切面基本正常,但是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共7(9.86%)例。
3讨论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重要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四腔心切面超声检查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畸形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正常胎儿的心脏所对应的房室腔以及大血管是对称的,在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时,会出现异常的血流分流,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导致房室变化,进而出现四腔心不对称[4]。因此四腔心切面四腔心不对称时,是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解剖学异常的重要信息,应怀疑为先天性心脏畸形。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四腔心切面在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筛查中应用价值显著,切面易得,能够对所见内容进行仔细观察,并提供更多关于心脏的信息。90%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可以通过四腔心切面检查筛查出来,但是仍有少部分先天性心脏畸形由于无异常表现不能被查出,因此四腔心切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左、右室流出道切面进行筛查,提高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李胜利,欧阳淑媛,陈琮瑛等.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快速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8):594—596.
[2]熊桂荣,吴瑛,陈立新等.B超四腔心切面在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中的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5):305—306.D.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常规超声检查怀疑有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胎儿108例临床资料, 孕妇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 (28.7±7.8) 岁, 孕周13~37周, 平均 (27.9±6.7) 周。
1.2 方法:
所有胎儿应用二维或三维超声扫描模式经腹扫查, 同时归纳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通过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计算超声诊断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阳性预测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产前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超声诊断108例, 其中16例前脑无裂畸形, 2例脑积水, 30例胼胝体发育不全, 1例单纯透明隔腔缺如, 5例Dandy-Walker畸形, 8例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46例巨大枕大池。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
3 讨论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常见超声表现为大脑镰缺如、小脑蚓部缺如、侧脑室及丘脑融合、脑中线偏移等。前脑无裂畸形是由于全脑未完全分成左右两叶而导致神经系统和面部的多发性畸形, 也称全前脑综合征[5]。根据全脑无叶畸形可分为:无叶全前脑、半叶全前脑、和叶状全前脑畸形三种病理畸形。完全型全脑无裂畸形 (无脑叶型) 的主要超声征象为大脑镰缺如、透明隔缺如、脑前部的单一脑室等, 典型的单一脑室多呈新月形, 横位于颅内凸面朝前, 无脉络丛回声。可见正中唇裂、眼距近等颜面部特异性超声表现, 中孕早期可发现, 产前超声可明确诊断。半叶全前脑的主要超声征象为前部单一脑室, 后部两个脑室, 枕后叶部分形成, 丘脑融合, 可见眼眶及眼距正常, 扁平鼻等超声表现。叶状全前脑的主要超声表现不典型, 面部结构一般正常。胼胝体发育不全, 透明隔腔消失应高度怀疑此病的发生。无叶和半叶全前脑存活率低, 叶状全前脑虽可存活, 但伴发智力低下[6]。前脑无裂畸形具特殊的超声诊断, 特别是无脑叶型, 根据颅内结构紊乱及面部异常表现, 较早即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组最早诊断的病例孕周为13周, 与相关报道一致[5]。二维超声采集的数据图像通过三维超声图像重建处理, 感兴趣区域图像显示直观, 其所显示的胎儿面部畸形与引产后所见的胎儿面部一致。脑积水主要见于第三脑室扩张, 重度脑积水时双侧室间孔和第三脑室扩张明显, 应与前脑无裂畸形相鉴别。超声诊断脑积水的符合率高, 并可在17~22孕周早期诊断[7],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7]: (1) 在20孕周之前, 脑脊液可有暂时性失调, 对LVA>1/2的胎儿应注意在20孕周以后再复查, 不可轻易下结论, 20孕周以后LVA>1/2或孕足月LVA>1/3者, 可诊断为脑积水。本组资料显示, 超声诊断脑积水较之血清、羊水的AFP及胆碱酯酶的测定具有准确、简便、无损伤、快捷的特点,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前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主要有2中方法, MRI及超声, 二者各具优点, 超声检查因使用方便及可重复性, 是产前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主要方法[8,9]。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有两种类型, 完全型和部分型。完全型超声产前诊断较容易, 超声特征为侧脑室在横切面上呈“泪滴状”扩张, 透明隔腔消失, 体部平行排列。侧脑室在冠状面上前角向两侧分离, 位置异常, 呈“牛角形”, 第三脑室上移, 大脑半球裂增宽。胼胝体结构在正中矢状切面上未能显示。部分型超声产前诊断较难, 超声图像表现透明隔腔存在或轻微变形, 仅侧脑室轻度扩张。有探讨Dandy-Walker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 提高产前超声对此类畸形的检出率报道[10], 方法是超声对胎儿颅脑进行重点的检查, 检出的病例与尸检结果比较。结果检出12例Dandy-Walker畸形, 声像图表现为小脑蚓部全部或部分缺失、第四脑室和后颅窝池增宽。本组5例Dandy-Walker畸形与该报道超声图像相符。笔者认为Dandy-Walker畸形二维超声诊断具有特有的颅脑声像图特征, 是诊断的可靠依据。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是指结构完整, 但容积原发性减少[11]。本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主要超声诊断为小脑横径正常, 蚓部生物学测量小, 上蚓/下蚓正常, 第四脑室顶部正常, 脑桥正常。刘金蓉等[11]认为, 正确使用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和不全的术语, 采用适用于产前诊断小脑畸形的的分类方法, 通过产前三维超声和MRI联合检查并加强随访, 以及产后尸检病理检查配合三维超声或MRI对照检查, 可提高其诊断水平。巨大枕大池, 又称Blake囊肿, 仅颅后窝增大, 具有完整的小脑蚓部和第四脑室, 无幕上脑积水[12]。
总之, 本组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说明超声检查方便、省时、安全、有效, 对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确诊率较高, 是产前筛查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有效依据[1]。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常规超声检查怀疑有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胎儿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产前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超声诊断108例, 其中16例前脑无裂畸形, 2例脑积水, 30例胼胝体发育不全, 1例单纯透明隔腔缺如, 5例Dandy-Walker畸形, 8例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46例巨大枕大池。108例胎儿经生后随访或尸检证实93例, 阳性预测值为86.11%。结论 超声检查方便、省时、安全、有效, 对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确诊率较高, 是产前筛查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有效依据。
心脏结构异常 篇5
1 教学研究
1.1 教学分析
动物解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医学基础课, 也是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基石。医学中1/3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 没有对解剖学的系统学习, 后续许多临床课的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 动物解剖学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重要的衔接和铺垫作用。解剖学中的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心血管系统又是由心脏和血管构成的, 前面已经学习了血液, 那么血液的流动和物质的运输是怎样来实现的呢?是以什么为动力维持的呢?心脏结构章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此章节主要讲述 “动力泵”——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知识点较多, 此章节内容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脉管系统的基础, 也将为后续生理、病理、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是联系前后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 心脏结构一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畜牧兽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思维较活跃, 求知欲较强, 但理解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记忆能力有待提高, 加上学生自身生活经验有限, 对于动物体内部结构不能直接感知, 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血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每天能感受到跳动的心脏, 其具体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却从未有过直观的认识, 对于此章节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1.3 教学目的
1.3.1 知识目标
1) 掌握心脏的位置与外形;2) 掌握心腔的形态结构, 各腔的入口、出口和结构;3) 了解心壁的构造。
1.3.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识图、观察能力;2) 能在模型和动物体上指出心脏的具体位置, 能在模型上辨认心腔结构;3) 掌握心脏的基本知识, 理解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1.4 教学重点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泵”, 心脏是整个脉管系统的基础, 也是理解心血管疾病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的基础;因此, 心脏的位置、外形和心腔结构是心脏结构一节课的重点。
1.5 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即从心房流向心室, 从心室流向动脉, 而不能逆流, 这是由于心腔内具有瓣膜, 而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 心腔的结构及心瓣膜的位置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学生较难理解, 这也是此节课的难点。
2 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 采用情景教学法、点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组织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 心脏塑胶模型, 牛、猪等心脏实物标本, 并结合人医等教学手段落实教学目标;同时, 采用人体医学和动物医学相结合, 实物观察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 通过情景引入设疑诱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学法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点拨指导、归纳整理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心脏结构课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等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刺激[2], 在主动参与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心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乐学的目的。
4 教学程序
总课时为2学时, 共90 min, 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 具体如下。
4.1 创建情景, 导入新课 (约10 min)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导入新课, 如汶川、玉树大地震和上海11·15特大火灾。提出的问题:在火灾现场如果遇到烟雾引起窒息进而导致心跳骤停的情况怎么办?然后举出著名演员高秀敏、马季和侯耀文先生死于心跳骤停的实例, 说明心脏病的高发性和危险性, 告诉学生要懂得预防治疗心脏病的知识, 才能为自身和动物服务, 只有先掌握了关于心脏的基本知识, 才有可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此节内容。
4.2 问题探究, 构建新知 (约70 min)
4.2.1 心脏的位置 (约15 min)
1) 观看牛心脏干制标本, 了解心脏的位置, 同时以骨骼为参照, 把器官添加到模型中去, 加深理解, 帮助记忆[3];2) 观看多媒体心脏搏动的画面、倾听心跳声音;3) 老师提出问题, 如心脏的位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授心脏位置时主要利用肢体语言, 可引导学生将右手放到自己左胸部, 将左手放到右胸部, 感知心脏的搏动, 同时用俗语“偏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位置图片, 通过点拨启发,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最后师生用3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 讲解完后可介绍个别人心脏位置的异常现象 (如右位心) , 进一步激发其兴趣。
4.2.2 心脏的外形 (15 min)
展示心脏浸泡标本,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形态, 同时教师辅以讲解, 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心脏外形的图片, 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 加深其对心脏形态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形态。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总结能力。
4.2.3 心腔的结构 (约20 min)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简易板画, 讲授心腔的结构, 这也是心脏结构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先将心脏图片显示在屏幕上, 指导学生观察, 然后边讲解边画出心脏四个腔结构的简易板图, 使学生理解“四腔心”的结构, 以增强直观性和真实感,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再展示已解剖的牛心标本, 在活生生心脏的视觉冲击下, 让学生讲出心腔的结构, 然后老师总结, 加深记忆;在此期间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情况, 特别要注意左房室口的二尖瓣, 右房室口的三尖瓣, 为更好地记忆可联想举例, 如吃饭时为左手2个手指端碗, 右手3个手指持筷, 即“左二右三”, 为提升兴趣, 联系临床, 可介绍风湿性心脏病和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使学生认识掌握心脏内容的重要性, 端正学习态度。此过程可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记忆能力, 采用整体——分解——综合应用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心腔的结构。
4.2.4 心壁结构 (约10 min)
在掌握了心腔结构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课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心脏4个腔壁的厚薄情况,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复观察和教学, 难点被逐一突破, 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长久地记忆。通过学习教师接着提问:体育锻炼和适当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师生共同讨论, 在此过程中重点讲解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4.3 总结升华, 课堂反馈 (约10 min)
老师运用塑胶模型展示心脏解剖图, 请学生回忆并归纳总结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师生共同总结心脏结构这一章节的重点,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最后通过多媒体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分析,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5 教学反思
心脏结构章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和名词较多, 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 运用多媒体图片、模型、标本提升兴趣,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基础内容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联系临床, 让学生明确此节课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探究、提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其次, 老师适当点拨指导, 总结延伸,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6 结语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 说课中不但要充实说课内容, 更要体现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教学理论, 并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4];因此, 此节课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 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 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科学素养, 说课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明朗化、条理化, 是促使教学相长, 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5]。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2]刘静, 陆江, 贺生中, 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宠物解剖课程的教学质量[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8) :182-183.
[3]李建柱, 唐雪峰, 陈敏, 等.高职高专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7) :169-170.
[4]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心脏结构异常 篇6
一、对等网络的概述
对等网络的实质也就是网络的分布式规划,这样的网络形式强调的是链接到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用户都能够共享到网络的部分资源,这些可以共享的资源在网络中可以被其他的节点用户直接访问并使用有关服务,而无需再次搭建不同对象之间的中间连接。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在提供或享受着不同的资源或服务,如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计算及存储资源、共享打印等。
二、对等网络的流量异常检测技术
不同的异常检测系统对P2P网络的流量异常检测中,需要重视检测精确度、运转实时性、检测全面性和新的网络异常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性元素。每一种异常检测技术都应该考虑到网络异常攻击的全新形式、网络病毒的全新变种、部分应激噪声流量可能出现的隐蔽性异常,才能让技术的设计优化更有针对性。
2.1对等网络流量的应用分类
按照P2P网络应用的不同,可以将网络流量分为以下几种:(1)文件共享类,如专用下载软件等;(2)网络传输类,如网络直播电视软件等;(3)即时通信类;如QQ软件等;(4)网络电子游戏类,如QQ游戏等;(5)共享服务或其他处理类软件。
在采用这样的分类标准重新规划对等网络流量后,采用基于数据包内容实现网络流量异常的检测方法就有些不合时宜。首先对于不断更新升级的软件,无法确保有效的高检测准确率,无法做到检测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其次,一旦出现不同类型的新软件,在无法确定该软件应用类型前,数据包检测没有匹配的流量范围用于支持检测。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考虑基于计算机节点行为来改进对等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的关键。
2.2基于节点行为的对等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
2.2.1节点行为
我们使用以迅雷等专用下载软件为代表的文件共享类P2P应用为案例进行节点行为分析。首先需要明确,P2P应用中很多节点为从目标服务器上获得资源,可能出现不同的链接情况。如迅雷在启动后,程序初始化后的短时间内软件运行呈现稳态,多节点时间连接有效进行数据服务。在这个短时间内,申请资源的用户计算机将以客户端的身份发出请求,加入分布式哈希表等存储列中,得到其他节点共享该资源的情况。文件共享类P2P应用中这些节点行为,在初始化分布式哈希表后进行资源申请时,都会完成大量的互连节点通信,确保当实现软件运行稳态后,新增节点不再变化。这样用户对于所需资源的搜索,基本可以靠几个大流量的节点就能完成。基于节点行为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技术就是对初始状态的所有数据流产生必要的解析,整理出于主机保持联系的信息,从而观察主机在网络结构的传输层中的行为反应,并将行为反应与众多的应用相互关联,实现流量的检测与异常识别。
2.2.2思路建模
(1)主机网络位置。应该积极获取所要观察的主机与其他对象之间的通信行为,判断是否具有不同样的交互信息,大胆分析目标主机的IP地址,并确定不同主机之间的链接情况。(2)主机网络功能。应分析主机在网络环境中的功能定位,区别属于用户还是服务器。(3)主机应用行为。分析主机应用行为,需要得到主机网络传输层的交互数据。通过特定时长与通信节点数判断数据流的应用类型。
本文基于节点行为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可以按以下模型来予以表达:
上式子中,IPtotal表示的是能够和某节点产生链路的外部节点总数;IPdistribution表示的是完成节点互连后的外部节点IP地址分布;PORTdistribution表示的是节点展开应用的开放端口提供分布的情况;Tth为节点实现应用稳态后所经历的反应时间限值;k为节点实现应用稳态后新产生的节点数值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即稳态比例系数。
结束语
对等网络流量异常检测需要不断提供技术的可行性,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基于网络节点行为的流量异常检测,主要通过标识节点来进行异常检测,提高对等网络大数据环境中的检查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蛟.基于行为的P2P流量及异常流量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心脏结构异常 篇7
一、运动对心率等的影响
专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对专业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在安静状态下, 女子速滑运动员的心率比普通大学生组平均低5.86b/m, 每搏输出量高25.60ml, 每分输出量高1.5L, 有显著性差异。而男子速滑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进行等量运动时, 优秀女排运动员运动后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心脏每搏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输出量变高,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二、运动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左心室的泵血功能代表性的反映了整个心脏的功能活动和心脏的生理特征, 因此人们在对心脏功能研究时着重研究左心室的功能。研究发现, 女子速滑运动员的左心室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 特别是每搏输出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对耐力大学生测试时发现, 长期进行耐力锻炼, 人体左室舒张功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 二尖瓣血流频谱较普通人趋于平滑, 左心室充盈能力强于普通学生。还有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耐力锻炼, 人体左心室收缩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 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频谱趋于平滑, 最大血流速度、最大压差、平均压差、平均加速度减少, 血流速度积分、加速时间、射血时间增大, 说明耐力锻炼使左室收缩过程能量接受化, 并具有较大的功能潜力。
三、运动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结构是功能的形态学基础, 运动使左心室功能发生改变的同时, 左心室的形态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女子速滑运动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心肌重量、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都比普通组有明显升高, 但左心室舒张末期厚度指数和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还发现男子速滑运动员在承受低中强度负荷时,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 而一般人则是随负荷的增加而减少, 此现象可认为是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能力增强、储血功能增加的形态学基础。另外, 优秀女排运动员左心室心肌重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明显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非专业人群中有相同的结果, 调查指出, 认为长期坚持长跑锻炼的老年人, 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显著增大。
四、运动对心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长时间地系统的耐力训练可导致心肌肥大, 宏观表现为心脏体积和重量增加, 而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心肌纤维增粗, 肌节变长, 肌球蛋白显著增高, 毛细血管增多, 线粒体数目增多, 体积增大, 心肌功能增加, ATP活性增强;短时间训练, 心肌纤维和粗、细肌丝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线粒体增多, 肌质网摄取钙离子能力增强。说明肌质网促进兴奋——收缩耦联功能增强, 加强了心肌收缩和舒张机能的平衡。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器, 线粒体的明显增多说明心脏功能增加。另有资料显示, 合理的运动可促使心肌纤维肥大, 心肌毛细血管增多, 侧枝循环增多。有人认为4-8W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慢性狭窄的冠状动脉支配的毛细血管的数量明显增加, 并表现出随运动训练时间的延长, 毛细血管有逐渐增加的趋向。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运动训练与毛细血管分布进行了大量研究, 普遍认为, 耐力训练后心肌毛细血管壁ATP酶、AKP活性反应增强;毛细血管密度及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值增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微小泡增多;毛细血管腔面微绒毛结构增多。耐力训练后心肌毛细血管产生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有利于心脏的血液供应。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肌肥大, 当超过一定限度时, 都可以从代偿转变为失偿阶段。有人发现, 一些运动性心肌肥大运动员心脏的肌浆网扩张, 可见有髓磷体和钙过载, T管亦扩张, 线粒体明显增生, 超过正常组近一倍, 其体积较大, 线粒体形态也发生改变, 其嵴扩张, 数量增加充满整个线粒体, 心肌纤维内有碎状肌丝, 相互分离、断裂, 闰盘失掉台阶状结构, 心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 脂褐素沉着明显。肌浆网扩张、钙过载、线粒体及肌纤维肿胀说明心肌细胞已受损伤。闰盘是心肌纤维彼此信息传导、同步收缩的形态学基础, 闰盘结构的改变说明心肌的传导、收缩功能受阻。让大鼠做一次力竭性运动后发现, 心肌组织光镜结构产生损伤性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运动后即刻, 而且在运动后3-24小时更为严重。一次力竭性运动后即刻可见部分心肌纤维变性, 混浊肿胀, 3小时可见心肌间质有少数炎细胞浸润, 24小时可见心肌细胞点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灶。专项运动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机体心率降低, 左心室质量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 心肌收缩力量增强, 使心脏功能出现良性适应性反应。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心肌肥大, 毛细血管增多, 侧枝循环增加, 线粒体数目、体积都增大, 肌浆网摄取钙离子能量增强, 心肌纤维变粗, 肌节变长, 为心功能的增强提高了良好的形态学基础。但是, 超负荷运动尤其是急性衰竭性运动可导致心脏的超微结构发生损伤, 细胞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心脏结构异常】推荐阅读:
心脏结构功能10-20
动脉-心脏结构05-23
心脏异常08-29
胎儿心脏异常08-08
七年级生物下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8-18
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心脏早搏的原因07-04
心脏外伤07-14
心脏-血管07-18
心脏猝死10-17
心脏组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