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手段

2024-10-29

翻译手段(精选9篇)

翻译手段 篇1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不同语言的桥梁, 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 (即原文) 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 (即译语) 表达出来, 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所采用的翻译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只是一些短语和句子的英汉互译, 以此来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时机运用翻译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短语、句子及文章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阐述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翻译的场所及其方法来说明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词汇教学中发挥运用翻译的作用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用以表达概念的。离开词汇就没有办法表达概念, 词汇不丰富, 也必然会影响思想交流。教授英语词汇的方法很多, 比如在词单位教学中, 分析单词的语音和拼写规则, 朗读、抄写、拼读、变换单词的语法形式等;在句单位教学中, 把单词放在句子里, 结合听、说、读、写等言语实验进行操练。在这种情况中, 运用英译汉、汉译英的翻译形式, 教师用起来方便, 学生听起来易懂。有些单词有多种意思, 通过翻译练习, 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他们的用法。例如, 教授单词wild, 可以先让学生将“野生植物”、“野兽”、“野花儿”译成英语“a wild plant、a wild animal、a wild flower”。再让学生将”the wild hills、wild scenery、a wild wind”译成汉语“荒山野岭”、“荒凉的景色”、“狂风”。在翻译的过程中, 学生的理解可能与正确的翻译法不太一样,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这样, 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在实际应用中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时的含义。然后, 可以通过对一些句子的翻译进一步巩固对这个词的理解。但用汉语解释英语单词或句子应有所控制, 过多地利用汉语易于使学生养成母语翻译习惯, 不利于用英语思维。

二、在精读教学中发挥运用翻译的作用

精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精读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 就是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对这种方法, 现代的教学观念是加以批评的, 指出它忽视口语教学、忽视语音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有些教师至今在上精读课时仍然是用汉语逐句翻译, 如果教师没做翻译, 有些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还未讲解, 不理解课文内容。但在精读教学过程中, 除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 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短语和句子进行翻译, 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的。

例如, 在中专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5“Soccer”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The English probably learned this game from the Romans.They played a similar game for hundreds of years.They kicked, carried or hit a ball with their closed hands.Whole villages and towns play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undreds of people taking part!

学生在理解上述段落时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但如果让学生翻译以上段落, 必定能起到准确理解句子、段落, 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学生在翻译的时候, 通常是根据单词、句子的顺序进行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英国人很可能是从罗马人那儿学会这种运动的, 他们玩类似的活动已有几百年了, 他们踢球, 带球或者用合手击球。整个村庄和城镇互相踢球, 有数百人参加!”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应给予肯定, 但同时也应该指出不足, 让学生注意词的增补, 词的搭配、句子的连贯等翻译技巧, 并通过参考答案让学生对比:“英国人很可能是从罗马人那儿学来的这项运动。他们开展类似的运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用脚踢球, 用手接球或用拳头击球。整个村庄和城镇相互进行比赛, 有成百上千的人参加!”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 有目的地、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到还能理解但又不能彻底理解的句子作为翻译练习, 使之融会贯通并长期坚持, 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水平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在练习教学中发挥运用翻译的作用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 句子里没有生词, 一般是不进行翻译的, 只是提示一些词组和习语。英语课本中有一部分题目专门是翻译练习, 即英译汉、汉译英。下面是做这类练习时的方法。

无论是英译汉, 还是汉译英, 都是想通过每个句子的翻译让学生理解和巩固新接触的词和短语, 或者某种结构, 通过翻译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准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能力。所以, 翻译每个句子之前, 在词的增补、选择、省略等方面应给予指导。下面以汉译英的练习为例。

例如, 把下列这些句子译成英语:

(1) 一般来说, 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In general, people think water can be got and used endlessly.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会按照句子的意思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分别译出来。所以, 应向学生指出:汉语中为了讲究句子的平衡、气势、韵调, 常常使用排比、对仗、重复等修辞手段。英语则不然。因此在翻译时, 要注意词的省略, 原文中含义重复的词语往往只译出其中一个。“不尽”、“不竭”译作“endlessly”即可表意。

(2) 没有人能避免广告的影响。

No one can avoid being influenced by advertisements.

学生在翻译时, 往往会忽视被动形式的运用。因此, 应指出:不带被动标记的汉语被动句, 句子结构上为主动句, 而含义上是被动句, 英译时也要用被动语态来处理。

(3) 母亲越来越不耐烦, 站起身来一把拉过孩子, 说到:“规矩点, 汤姆。”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atient, the mother got up, pulling the boy around and saying, “Do behave yourself, Tom.”

在翻译时, 不少学生会译作:The mother got more and more impatient and got up and pulled the boy around and said, “Do behave yourself, Tom.”因此, 应指出:汉语连动词的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在英译时, 首先必须正确地判断几个动词在意义上的相互关系, 然后根据英语的特点, 将表示主从关系的连动式里的主要动词译成英语的谓语, 将其他动词译成不定式、分词、介词或介词短语。如果连动词只表示动作先后关系, 则按动作发生的先后, 译成几个并列的谓语动词。这样一来, 学生对哪个译法更好些就会很清楚了, 并对他们以后的翻译起到促进作用。

(4) 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获得双份工资。

Everyone can get a double pay without reference to age and sex.

学生在翻译时, 把“男女老少”译作“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应予以肯定, 但同时让学生了解: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代替表示具体意义的词语, 这样句子显得简练。

(5) 这消息很激动人心, 她高兴得简直不能自制。

The news was so excited that she could hardly contain herself.

在翻译这个句子时, 一部分学生会使用“so...that”结构, 而相当多的学生则使用简单句并列的形式。所以, 可以给学生指出:汉语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得”字句, 在译成英语时, 可使用“so...that”或“such...that”结构以及其他一些结构如“too...to”“too...for”“enough...to”等。

(6) 她是个外国人, 这一点使她很难在那里找到工作。

The fact that she was a foreigner made it very difficult for her to get a suitable job there.

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 不难看出, “这一点”指的就是“她是个外国人”实际上就是汉语中的外位语。在英译时, 可以将外位语转化为名词从句。如上句就转化为同位语从句。

总之, 在做翻译练习时, 一般都是先让学生练习, 再对他们所做的答案作评析。在评析的过程中, 主要是纠正一些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用法, 避免死译, 同时讲解一些翻译的注意事项, 如词的增补、省略、语序的变化等等, 逐渐培养他们分析、理解句子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 翻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缩短了学生理解语言的时间, 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 可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和英语的习惯用法, 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也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但母语翻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有所限制, 使学生尽量地用英语思维, 才有利于他们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

摘要:总结在英语教学中, 运用翻译的手段, 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若干做法。

关键词:翻译,运用,词句翻译,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范仲英.实用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季静.英汉互译教程 (上册) [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12.

翻译手段 篇2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考研英语翻译中的衔接手段-指称

英译汉中的指称是考研英语翻译的考查内容之一.指称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是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的关系.指称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英语的指称分为三种: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方面的差别,本文对考研英译汉中的指称现象进行了分析.

作 者:鲍东梅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ING AND WRITING 年,卷(期):2007 4(10)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指称   回指   复现   语篇  

翻译手段 篇3

【关键词】语法衔接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

一、引言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词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

2.英译汉语法衔接的翻译特点。由于照应、替代、省略都涉及到参照对象或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时心中要时刻留有“空位”,只有参照对象或被替代者的“空位”得以填充时,才能确定词义进行翻译。因此,这三种语法衔接的翻译共性可以概括为“不见参照单位不译”,具体表现为“比较关系不明不译,即不见比较对象不译”“代词不见指代对象不译”“空位不填不译,即不见被省略对象不译”。连接涉及的是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译者在操作时应首先识别命题,明确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译入语习惯决定逻辑关系的显隐表现形式。连接的翻译特点可以表述为“逻辑关系不明不译”。

三、案例分析

1.照应。照应关系是建立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比较词项与其前指或后指间联系的基础上。在此,前指和后指均统称为参照语,而照应语即为参照语的解释对象。若照应语成为翻译的焦点,那么参照语即为翻译的视点。照应语的含义依赖参照语而确定,所以在含有照应衔接的篇章翻译中,“不见参照语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参照语。

[1] When we say that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we dont mean that he created it, developed it, designed it, or invented it. (100 Greatest Science Discoveries of All Time)

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并不意味着他创造了新大陆,也不是说他开拓了、设计或发明了新大陆。(徐莉娜译)

原文the New World…it译文新大陆……新大陆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人称照应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原词复现

例[1],该句译文两处含有翻译技巧。首先,“When we say…we do not mean…”

是对比照应关系,应突出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再次,此对比结构中含有四个代词“it”,“it”出现频率过高。汉语倾向少使用代词,多使用名词以避免出现指代模糊或混乱的现象。因此,该句中高频代词“it”宜采用以名译代,译作“新大陆”和删减代词两个技巧来处理译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尽可能保持对比结构的对称效应。

2.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相同成分的重复,是一种典型的使语言简洁并促进语篇连贯的形式手段。英语中的替代在英译汉时倾向借助词汇复现或重复译法手段来实现连贯,维持语义链。因此,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英语替代衔接汉译时要秉持“不见所代对象不译”的原则。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所代对象。

[2] The same weight and build, too, and when the one with the pencil-line mustache 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which he did every day—they were the same height.(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此外,他们体重一样,体格相同。只要那个蓄着一撇小胡须的人穿上黑色的高跟鞋—他天天都穿高跟鞋—他们就一样高了。(徐莉娜译)

原文wore his black shoes with the elevator heels…did译文穿上黑色的高跟……天天都穿高跟鞋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动词性替代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复现

“d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性替代词,汉语里对应的表达一般是“这样做、那样做或这样、那样”,例[4]译文中,将“do”译作“穿”,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从而将替代性动词具体化,这是英译汉时常见的翻译方法。

3.省略。省略是与替代密切相关的一种衔接形式,又称作“零替代”。零替代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很容易被忽略。准确翻译省略衔接的原则就是“空位不填不译”。以下例句中下划线词语为空位的前指。

[3]Women loved him; Men like him—even Aubrey^, who didnt like anyone.

(An Extract from A Courtly Gesture)

女人爱他;男人喜欢他—连几乎不喜欢任何人的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徐莉娜译)

原文Men like him—even Aubrey…译文男人喜欢他—奥布里对他也有几分好感

原文衔接模式语法衔接:省略译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近义复现

例[3] 中省略成分是“like him”,属于动词性省略。通过增此回补空位信息,显化原文中被省略成分,使译文语义明晰。

4.连接。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时间逻辑和递进、转折、对照、举例和因果等关系。在语篇中逻辑关系既可以由连接词显化,也可以隐化在语义中。翻译时,第一步是要明确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不明不译”,第二步是要决定是否需要显化逻辑关系,这个由译文的语义明晰度决定。

[4] 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例[4]“with brutal frankness”中没有连接词,却暗含转折关系。该句翻译的操作过程如下:①识别谓词,“talk”、“brutal”、“frank”; ②填充参与者,并依据谓词数量将小句切分为三个小命题,即“I talked to him”、“My words are brutal”、 “My words are frank”; ③依据命题间的关系,进行基本句型转换:“talk”命题的主谓结构转换为主题语,“brutal”和“frankness”拓展为评述语;④语篇结构完型:增加转折连词,突出原文隐性的逻辑关系;⑤顺译:与原文语序保持一致。本译文通过增加连词“虽然……但是”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结语

语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语义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是衔接的语义基础,衔接是连贯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英汉语都有各自的语法衔接机制,在衔接形式和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翻译时,若形与义发生冲突,应易其形,存其义,实现语义对等,维持相同的语义链,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义连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莉娜.英汉翻译原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翻译手段 篇4

关键词:商务合同,人际意义,话语基调,情态手段,翻译

在国贸交流中, 合同是用来确定交易双方分工和权利的依据, 使双方形成共同贸易前提意识。合同的签订要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来证明有效性, 属正式商业法律语体。英语为世界通用语言, 国际商务合同往往为英文版本。为了使交易顺利进行, 中文版本有时也必不可缺。翻译时, 既要将内容准确表达, 又要符合法律文本规范。译者须做好译前准备, 立足前人理论及实践经验, 尽量使译文精确。合同的翻译离不开其话语基调的奠定, 话语基调理解的不同可能会给译文的效果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话语基调通常由词汇语法性质决定, 笔者将论述话语基调情态实现手段, 从情态系统体现方式着手, 并就合同翻译实例使读者加深对话语基调的理解, 分析情态手段恰当译法。

1 话语基调的情态手段

话语基调是语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起点明话语主题的作用, 即表达讲话者的判断及态度。加拿大学者Gregory最早提出话语基调概念, 将其解释为“所用语言与语言事件参与者关系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且关系固定。此外, 他还将其分为个人基调 (社会关系) 与功能基调 (交际意图) 。[1]Halliday和Hasan (1978:145) 对话语基调的阐释有所发展。他们认为话语基调指参与者角色关系有长期稳定的, 也有暂时动态的。[2虽然两者在角色稳定性上有分歧, 但都承认话语基调跟交际者有关, 强调了人的作用。话语基调是人际意义的投射, 通常由情态手段来体现。

对于情态, Halliday认为其具有多变性, 包含情态化和意态化。[3]Palmer将其分为认知情态和义务情态。[4]这两者与系统语言学中的命题和提议概念不谋而合。人际交流通常以信息和商品服务方式呈现。当交际双方互换信息内容以命题形式出现时, 情态表现情态化, 有一定频率和概率。当双方交流物品和服务时, 交流者表现情态是意态化建议, 包含义务和意愿。根据笔者总结, 情态可通过一些语法成分, 如情态动词、语气情态副词、施为动词等来体现。该文基于合同翻译实例, 对合同中的这些语法成分进行分析, 找出合适的情态手段译法。

2 合同情态翻译实例研究

2.1 合同语气翻译

Lyons认为语气是一个语法范畴, 指的是表达情态的语法形式;情态, 是一个语义范畴, 反映了说话人对他所说语句的评价或态度。[5]一个句子是由多个单词组合而成的, 但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不代表理解了整句话的意思, 句中包含的语气也表达了说话者的潜在的话语意图, 因此, 听话者无法忽视语气而去孤立地理解句意。语气通常可被分为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和疑问语气等几个语法范式。

合同属书面文本, 语气词使用有难度, 但译者要对源文本语气保持敏感。在英文条款中, 最常见的条款结构为“if A, B shall do...”, 可见, 虚拟语气是种常见合同文本语气范式。虚拟语气在除了由“if”条件从句引导之外, 一些诸如“in case”, “in the event of”, “provided”, “should”, “where”等词引导的虚拟句也很多见。这些引导词虽然相似, 但是其中一些词间的具体意义却相去甚远。例如, 跟在“in case”和后面的部分可能是要防止发生的状况, 可能性较小;“provided”后面的部分则是使某件事发生的必要前提条件, 可能性较大。例如, 在“In case of any payment by the Seller, the payment shall be made though Bank A to Bank B for the Buyer’s account”[6]这句中, 付款的为卖方, 而通常付款的买方则成为接受的一方, 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小, 所以用了“in case of”。“in case of”在条款中可译为“万一”或不译, 在这里, 显然不译更为合适, 可译为“卖方向买方的付款可通过A银行付给B银行。而在“In case the Seller is liable for paying to the penalty and/or compensation under Chapter X of the present Contract, the Buyer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deduct it from any said payment[6]”中, 显然, 赔偿是假设的突发状况, 虽然发生概率低, 但是要在条款中列明, 加以预防。这里同样可译为“万一”, 整句可译为“按本合同第X章规定, 万一卖方需支付买方罚款和/或赔款, 买方有权从上述任何一次付款中扣除。”

2.2 合同情态动词翻译

Halliday将情态动词的量值由低到高作了不同程度的划分, 如“must” (高值) , “should” (中值) , “may” (低值) 。[3]不同程度量值情态动词代表了作者不同期望或态度, 会被运用于不同语体中。涉及义务责任往往要用到高值情态, 而有关认知理解只需中值低值情态。

合同通常有许可及禁止等内容, 对其条文的理解是准确翻译法律术语的基本要求。由于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才是有效合同, 在合同中, 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法律意义不同, 需根据其必要性选择。要使商务法律译文具有明晰性,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二是要选取明晰的词语。[7]低值情态动词“may”和签约方权利相关, 给人留有余地, 让话语更显周全。而中值情态动词“shall”在合同中表明条约权威性, 强调执行力度。

对合同接触甚多的读者通常会发现一个现象:“shall”在合同中的出现率很高, 而“should”很少, 这也可从3.1中的两个例句中看出。这是因为, “Shall”和“should”虽都属中值情态动词, 但法律含义有所区分。“shall”更强调双方应履行责任, 对动作对象有制约作用。任何一方不按规定做, 就算违约。而“should”只是一种建议, 对双方无强制要求。对“should”所提及的内容, 当事人可守, 也可不守。因此, “should”也可用在虚拟语气中作条件引导词。“Shall”的使用有利于法律义务规范化, 双方能对责任一目了然。“shall”在英译汉时, 其意义往往被省略或直译为“应”或“须”。“Shall”在合同中的通常形式是“shall+be动词”或“shall+行为动词”。“be”动词涉及存在状态, 有些情况下会跟合同中的金额日期等数量词搭配使用, 为了在条款语句结构上强调各方切身经济利益。由于汉语注重意合, 与数量词搭配的“shall+be动词”格式在英译汉时, “shall”可省略。行为动词对其实施者具强制性, 笔者认为将“shall”译为“应”或“须”更恰当。同时, 译者须保持上下文一致, 如果上文中译为“应”, 下文也应遵循同样原则。权利与义务相对, “shall”的滥用会造成误解, 如将“shall”译为“可”。为了明晰责任和义务, 译者可在强调义务时使用“shall”, 在详述权利时使用“may”来恰当表达“可”之意, 使合同显得不那么生硬。

2.3 合同情态副词翻译

情态副词指表达情态的副词, 属语气附加语, 辅助表明作者态度。何永梅将语气附加语中的情态副词划分为五类:概率 (probability) , 频率 (usuallity) , 倾向 (inclination) , 意愿 (willingness) , 强度 (intensity) 。[10]合同是从事商务活动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订立的确定各自双方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语体正式, 体现客观性, 情态副词使用率较低。商务双方签订有效合约前提是自愿, 贸易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情态副词的使用能恰当调节双方权势关系[11], 建立平等信任关系。合同情态副词使用频率较低, 在随机查找的8篇商务合同中, 情态副词只有33处, 其中“primarily”, “respectively”, “mutually”的使用频率较高。

进行归类后可发现:“primarily”, “respectively”, “mutually”都用来表达倾向。合同通常是由两方签署, 情态副词表达了作者期望签约者按其意图来做事,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双方地位, 说明合同不强加给任意方。处理这些情态副词的翻译时, 译者需要注意, “primarily”明确提出了主要适用范围, “respectively”表示双方各自应尽义务, 而“mutually”则是突出了双方间共同该做什么。为了符合语境, 且保持全文一致性, 笔者建议将这三个词分别译为“主要针对 (……方) ”, “各方”, “双方”。

2.4 合同施为动词翻译

施为动词是施行言语行为的动词, 大多被当成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部分。笔者认为, 合同中使用施为动词目的是让签约方履行其规定义务或享受该有权利。因此, 合同施为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施为方的期望。

通过对上述8篇合同中的施为动词进行分析, 发现某些施为动词几乎在每一合同中都会出现, 如agree (52次) , pay (43次) , sign (25次) 。

“agree”在合同中的出现率最高, 其次是“pay”和“sign”。这也可看出合同双方关注的焦点旨在双方同意 (agree) 的基础上签订 (sign) 条约, 且为此可带来怎样的经济报酬 (pay) 。经过对6篇合同分析, 笔者发现“agree”通常有以下几种译法:

大多情况下, “agree”被译为“约定”。合同往往由两方签署, 例如, 在普通合同中的甲、乙双方, 在商品合同中的买方和卖方, 在技术合同中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协商同意”与“协议”中的“协”, “约定”中的“约”都隐含两方合作之意, 合同内容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商讨决定, 显示合约公平性, 强调缔约双方地位平等。“同意”太普遍, 是“agree”的日常用法, 用在合同中较为一般。而“specify”和“stipulate”也有“规定”之意, 如将“agree”译为规定, 读者会将它与这两个词混淆。仅用“达成”会造成不必要歧义, 但“在……方面达成一致”太长, 不符合商务合同简洁原则。译者要充分理解法律条文, 避免误译。

3 结论

合同不是普通的文书, 因牵涉法律而较普通文书更为正式。合同中的情态表达了合同拟写者的态度。译者须判定原文话语基调和作者的态度[12], 将原拟稿者想表达的目的用精确的译文传递给读者。下面列出一些根据本文得出的建议: (1) 译者尤其要注意合同虚拟语气, 针对不同类型合同, 采取不同翻译表达式。 (2) 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语句, 会造成不同的法律效果。中英译文要严格注意其细微差别。 (3) 合同情态副词有利双方建立稳固关系, 译者需注意双方平等地位, 切不可偏颇。 (4) 施为动词涉及专业领域或双方实际利益, 需译者掌握扎实语言功底和基础商务知识[13]。合同情态的翻译论文并不多见,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拓展。

参考文献

[1]Gregory M, Carroll.Language and Situation:language vari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1978:8.

[2]Biber D, 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483-491.

[3]Halliday M A 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an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78:145.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2000:76, 356.

[5]Palmer F 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96.

[6]Lyons J.Semantics.Vol.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451-452.

[7]韦箐.对外贸易合同最新范本 (上册)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63.

[8]姚嘉五.商务英语汉译之文体语用经纬[J].中国科技翻译, 2010 (4) :26-29.

[9]何咏梅.英汉语演讲语篇研究——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副词的语义分布及人际功能对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362-367.

[10]杨红.英语情态卫星副词在科技语篇中的人际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7) :104-108.

[11]郑元会.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外语学刊, 2008 (4) :80-84.

翻译手段 篇5

【关键词】翻译训练;英语教学;教学手段

一、翻译训练中要增加对异国文化的教学

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一个国家语言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其文化信仰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文化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在进行部分情景模拟翻译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了解句子中的含义,明确句子当中的真实含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异国文化的讲解,也能够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能够让他们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翻译训练的质量。

二、翻译训练中要积极运用提问式教学

学生是翻译训练的主体,要进行翻译训练,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学者就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改为提问式教学方式,就是在对一个技巧或者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要让学生自己来运用这个技巧对句子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能够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依旧存在问题,有问题的就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点,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减少教学中的乏味性。

三、将互助合作翻译训练运用到教学当中

互助合作的方式已经成为教学当中的主流教學方式,通过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够增加学生的团结能力,也能够帮助把英语翻译带到生活当中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英语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就能够提高大家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从而消除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心理,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采取互助合作翻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的英语训练。

在进行互助合作翻译训练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组队,按照学生的总体数量,进行均衡搭配,最好禁止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避免出现学生落单而影响学生训练心理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对所有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能够按照优劣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搭配,小组人数最好控制在3-5个范围之内,这样的数量方便进行适当的模拟训练,在小组分配好了之后,教师要针对小组选择小组队长,要求小组队长对自己小组的训练制定训练计划,但是老师必须要首先制定总体训练计划,以方便学生能够拥有训练目标,在小组制定了适宜的计划之后,就要根据目标选定训练方法分阶段进行训练。

四、在翻译训练中要多教授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自我翻译能力

首先,增补删减法。增补删减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进行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词语,实现完美翻译的目的。例如“Flowers bloom all over the yard”,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就得到“花盛开满院子”这样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成分已经很齐全,但是听起来却不是那么优美,无法表现出花儿盛开的美丽,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增添,在花前面增加“朵朵”的形容词,就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花儿的美丽。

其次,转译法。转译法是一种运用在句子成分之间的翻译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翻译者必须能够对语句的成分有着透彻的了解,能够辨析句子中词语的成分,通过对同一词语的成分转换,完成整个句子的翻译,例如,“When he catches a glimpse of a potential antagonist, his instinct is to win him over with charm and humor”,翻译成为“只要一发现有可能反对他人,他就本能地要用他的魅力和风趣将这些人争取过来。”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就将名词“instinct”转译成为了副词,才使得语句更加完美形象。

最后,断句翻译技巧。断句翻译技巧,就是通过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划分,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基本成分,实现全句翻译的技巧,在这个技巧中,翻译者就必须能够有很强的句子划分能力,才能够实现精确的断句,这样的技巧也多用于偏长的句子中,例如,“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在这个句子中,只要找出主语“A man”,谓语“Passed”,就是说有一个男人去世了,就可以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翻译训练看似简单却也复杂,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学者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再结合一定的翻译技巧教学,提升学生的自我翻译能力,让学生在互助合作训练中能够将技巧灵活运用,才能够实现学生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卉.浅议翻译方法中的几种变通手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9).

[2]陈先骏.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

翻译手段 篇6

关键词:聆听性,时代性,简练性,文化翻译,功能对等,非言语行为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艺术,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感觉的综合运用来了解其通过画面、声音、音乐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传达的信息。影视作品这种集文本、声音、色彩、特技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文化功能,而台词无疑是整个影视作品的根本。影视作品中的台词起到刻画人物性格、诠释作品内涵、甚至揭示人物内心的作用。影视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聆听性、时代性、简练性。

1.1 聆听性

欣赏影视作品虽然是多感觉的综合运用,但是台词只能通过听来获取。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同音异形异意词/字(homophone),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英语中的two,too。当我们听到“I love you/tu/”的时候,到底指的是“我也爱你”(I love you,too)还是“我爱你们俩”(I love you two)。另一方面,听还具有瞬间性的特点,即台词听过就消失了,不会像小说文本那样,读者可以随时追溯之前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事情。

1.2 时代性

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包括人物的角色、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状况等,导致相应的不同的台词。如由保罗·安德森执导,于2011年10月14日在美国上映,改编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的同名电影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All for one,one for all”。这也是小说《三个火枪手》中的经典句子。各种不同的译本都把这句话翻译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翻译是对原句的直译。可是考虑到《三个火枪手》这部小说所处的时代以及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主人公D'Artagnan的成长和身份,这样的翻译有待商榷,而且“人人为我”,然后“我为人人”的顺序也不符合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主人公的身份。

1.3 简练性

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绝大多数具有口头语言的特点。由于有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各方对话者的身份的了解、相同的背景信息的掌握,以及谈话上下文的衔接等条件的存在,台词体现出明显的简练性特点。如使用不完整的句子,突然出现某个词却没有前后文,使用俗语、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语等。例如,在美剧《老友记》第9季中Monica和Chandler有这样一段对话:

Monica:“Idon't know what'sgonna happen with Phoebe and David.”

Chandler:“I do.Want a hint,huh?I do.I do.”

Monica:“Okay.I'm sensing this iskind of wordplay…”

Chandler:“David's gonna proposeto Phoebe…”

在这段对话中,Chandler连说了三个“I do.”而这三个“I do”中后两个用的是降调,Monica认为这是个文字游戏。

在《老友记》第十季中,Joey多次使用“acrimonious”这个词,而他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观众只知道joey听他的新女朋友用这个词,而他的新女朋友是博士和古生物学教授,但剧情中没有明确交代这个词的上下文。这个词的翻译是否可以照搬字典中的解释翻译成“尖刻的”?

在电影“Chicken Run”(中文名《小鸡快跑》)中,Rocky对Ginger说“I've met some hard-boiled eggs in my day,but I'd say you're about 20 minutes.”Hardboiled eggs原意指煮得过老的鸡蛋,引申为强硬的人或老于世故的人。“you're about 20 minutes”根据上文能判断出指的是“你是煮了20分钟的蛋”。那么,这里Rocky是夸Ginger经验丰富还是贬损Ginger为人强横?

2 文化翻译

影视台词的聆听性特点要求译文流畅通顺,时代性特点要求译文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简练性特点要求译文通俗易懂。因此,做到对原文正确的理解,用目的语等效的表达是影视台词翻译的关键。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包括对语言本身的分析、上下文的分析、背景信息的分析以及生活经验的运用。影视作品的上下文除了剧本等文字型情境,还包括一些非文字范围,如说话的语气、声调、抑扬顿挫,肢体语言,表情,其他人的反应等。背景信息包括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话语习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甚至包括影视作品其他相关的副文本信息。

影视台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不仅是台词,还有文化。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还是跨文化的交流。文化翻译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从研究语言因素向非语言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研究转变。《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集中表现,是人类学习和向后代传递知识的结果和关键。”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习俗、禁忌、典籍、组织机构、工具、技术、艺术、礼仪、仪式、以及文字;2.文化在人类进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让人类能够摆脱自然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适应环境;3.地理位置与资源的不同,语言、礼仪、社会结构的不同以及历史上与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差异;4.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理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5.生态、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在影响社会的同时也带来文化的变化。”(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430)从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基于语言和文化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更多的考虑文化因素,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理念和知识,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功能对等为原则,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的方法。

3功能对等原则

影视作品这门综合艺术不仅具有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风格,而台词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一定的艺术性和风格。因此,影视作品台词的翻译也要兼顾上述功能和特点。

从时代性和角色人物的身份考虑,“All for one,one for all”中的第一个“one”不应该是我,而应指“国王”,第二个“one”指的是“我”,所以“All for one”应指“忠”,“one for all”指的是“义”。“All for one,one for all”可以翻译成“忠义两全”。

《老友记》第九季中,joey两次使用“acrimonious”,分别是“She is so smart,and her mind is totally acrimonious.”和“If you want to grab a bite before work,we'd better get acrimonious.”台词的聆听性特点使得影视台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缺少上下文的简练性特点使得观众需要从非言语因素去了解。“acrimonious”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汉语中的“同音字”方式处理。Joey只听到这个词的音,所以按照读音去理解,在不同的句子中采用汉语的同音异形字,所以这里的“acrimonious”翻译成“讥评”。这个词对于一个只上过初中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而“讥评”的同音词可以是“极品”和“急频”。“She is so smart,and her mind is totally acrimonious.”翻译成:“她太聪明了,她脑子简直是讥评。”“If you want to grab a bite before work,we'd better get acrimonious.”翻译成:“你要是上班前能吃点东西,我们最好讥评。”

“I've met some hard-boiled eggsin my day,but I'd say you're about 20minutes.”中的比喻在汉语中很少用,所以存在文化空缺。出现文化空缺时,往往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如“班门弄斧”。按照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可以翻译成“To show the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ban,an expert carpenter”;按照意译的方式翻译成“to show off before an expert”;也可以选择英语中意思对等的俗语“to teach a duck how to swim”。按照第一种方式“我这辈子碰到过不少煮的很硬的蛋,但是我看你是那种煮了20分钟的,(意指Ginger的脾气太硬了,是Rocky从没见过的)。”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又让观众理解了这个比喻的含义。但是,由于影视剧台词的瞬间性特点,过长的翻译无论是字幕还是配音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要照顾到时间和含义,选择意思对等的俗语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句台词翻译成“我这辈子见过脾气臭的,但没见过你这么臭的”。

影视台词具有聆听性、时代性和简练性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的传达作品想表达的观点并实现文化交流的作用,还能保留原作品的艺术性,是影视台词翻译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正确的理解是前提,功能对等是选择翻译方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晶晶.对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188,193.

[2]程瑾瑜.《冰河世纪》台词翻译中的“功能翻译理论”[J].电影文学,2013,(22):154-155.

[3]田凯,刘瑄传.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台词翻译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1,(7):188-190.

[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逾来逾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5]韦新建.功能论下的影视台词翻译[J].电影文学,2011,(16):151-152.

[6]黄连兵.从文化传递角度分析影视作品台词翻译策略[J].学园,2013,(21):50-51.

[7]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1-104.

翻译手段 篇7

1992年, 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继承了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 (Hermans) 的“操纵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改写, 而改写的本质就是操纵。他指出翻译要放在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进行, 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活动, 而且“所有的改写, 不管其目的如何, 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 (Lefevere, 1992)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 许多外界因素操纵着这个转换过程, 如赞助人与意识形态, 国内电影惯用技法以及所面对的预期观众群, 如此译者就不得不为迎合其所处时期的大众化视野观赏需求而超越了翻译转换时所遵照的“信、达、雅”和“音美、意美、形美”, 追求一种能最大程度为预期观众群所能接受的改写。本文以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为实例, 着重讨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影响因素和以此采取的改写手段。

二、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Literary Fame) 一书中引入了“改写”这一概念, 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和折射, 并以这种模式操纵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他指出翻译不是一种独立的过程, 存在多种侵略因素, 包括赞助人 (patronage) 、主流诗学 (dominant poetics) 、意识形态 (ideology) 等。在其中, 勒菲弗尔最强调意识形态和诗学, “赞助人感兴趣的是意识形态”而“文学家、评论者和专业人士则关心的是诗学”, 它们从根本上决定了由翻译创造出的文学作品的意象。因此,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译者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改写 (Lefevere, 1992) 。为了与目标语观众产生共鸣, 改写者不仅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编辑工作, 而且在转换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对原文本进行增删、篡改以至彻底改变原作者意图, 采取完全迎合接受语读者的归化策略。在文学翻译史上, 改写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译介文学家莫言的作品中则采用了较多改写, 因而其翻译一向有“改动”之说。例如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评语和注释, 对原文中部分章节的删和增, 以及对原文思想观念的扩展和改造, 从而使译作和原作出入较大。在一篇名为“论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发言中, 他表示“我的职责在于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 而不一定是他写出来的词句。这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但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突破性地拓宽了翻译的意义,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借鉴并辩证性地解读了“改写”理论, 成果颇丰。就电影翻译而言, 呈现出多元化的翻译视角, 许多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或者目的论、权力操控论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探讨, 却鲜有人从勒菲弗尔的操纵改写理论角度研究字幕的翻译。近年来, 欧美电影市场大力进军中国, 其电影字幕的翻译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价值取向, 因此有必要在此作一探讨。

三、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操纵因素

鉴于大多数目标语观众只能观看译制片或字幕版的原片, 后者则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声效果而得到较多观影人的青睐。然而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 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完全照字面意义传达原意。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现对于操控字幕翻译的一些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一) 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内因 (诗学观念) 是在外因 (赞助人和意识形态) 的操纵下发挥作用的 (Lefevere, 1992) 。“一方面, 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 (王东风, 2003) 。面对国外电影的字幕翻译, 译者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传达原作, 因为影片引入国内是带着一定的商业性质的, 是以赚取票房为最终目的, 而字幕翻译的好坏直接对票房造成影响, 所以译者不可避免要受到译制导演等赞助人的操纵和制约, 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归根结底, 译制导演作为电影引入的赞助人, 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上。与传统的严肃, 循规蹈矩的主流媒介不同, 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媒介界呈现出一种文化思潮, 各种网络流行语、娱乐化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消遣式地娱乐性解读代替了以往严肃的文学模式。毫无疑问, 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影响着赞助人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制控。例如《黑衣人3》正式放映时所呈现的字幕则进行了大量替换和删减, 以期迎合这种娱乐化思潮, 最终取得好票房。如此, 赞助人通过他们的权力把主流意识形态强加在译者的身上, 从而操纵整个字幕翻译过程。

(二) 国内文化语境的操纵

在赞助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译者决定改写原影片, 而改写的方式明显受到了国内大文化语境的影响。几乎每部英语电影中都会包含中国观众所不太熟悉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翻译字幕时, 译者必然会遇到“异化”和“归化”的取舍。“异化”有助于引入新事物, 了解英美文化;而通过为目的语接受者普遍接受的表达策略, “归化”后的语言更地道, 更易于理解。字幕汉译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正是“归化”的体现, 也是国内文化语境操纵的必然结果。当今, 国内娱乐片日益盛行, 其中轻松、幽默、调侃的语言, 加上简洁、幽默的网络流行语, 颇受到广大目标语观众的青睐, 如“地沟油”、“坑爹”、“伤不起”、“hold不住”等。因而在改写过程中, 译者采取了归化策略, 融合了国内文化大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特有元素, 以迎合观众的口味。如《黑衣人3》中则融进了大量的流行语和古诗词, 各界见仁见智, 褒贬不一。影片利益相关者表示“这不是恶搞, 而是尝试。在最大限度忠于原片意图的情况下, 给观众带来娱乐, 是翻译得乐趣所在。”

(三) 预期观众群的操纵

一般而言, 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以获取经济利益, 因而影片制作方往往需要准确把握影片所面向的预期观众群, 再根据预期观众群的偏好和兴趣取向, 为其“量身定做”一场颇具吸引力的“听觉盛宴”。传统的译法是尽量保留并再现原意, 最大限度地追求“信”和“达”, 现今译者为迎合目标语观众的兴趣, 大胆地对原文进行添加、删减或者代替, 再现原文风格, 或者添加幽默, 尤其是添加大量目标语读者熟悉的用语, 从而吸引他们、娱乐他们。故而, 预期观众群对影片字幕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改写手段

字幕翻译不同于法律文书、科技论文等文体, 以“达” (通顺) 最重要, 影视翻译不必要求绝对忠实于原文, 为了使译文更通顺, 偶尔的变通意译也未尝不可。近年来, 随着英美影片的引入, 国内观众有了更多的取舍。下面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改写作一探讨:

(一) 语言层面的改写

电影语言应该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最自然的语言, 其字幕语言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为观众所接受。而在语言层面上, 译者对原影片的改写主要体现在大量流行语以及“名人”名字的套用上, 如下:

(1)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ime travel. (《黑衣人3》)

“你穿越剧看多了吧”

此句中“time travel”被译为“穿越剧”, 表达十分巧妙, 符合原文意图, “穿越剧”正是国内时下流行的影视剧潮流, 观众不由会心一笑, 与无声无息中将原片信息意图和流行语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2) Because you are too cute to be out here in the real world. (《马达加斯加3》)

世界这么乱, 装萌给谁看。

此句中译者把“cute”转换为“装萌”以及采用押韵句式, 将流行语的调侃味道发挥到了极致。这里译者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深度挖掘原意, 用贴切的时下流行语表达出来, 值得赞赏。

(3) That is one ugly, mug-ugly lady! (《马达加斯加3》)

这是麻辣凤姐吧!

这个句子直白易懂, 译者在改写时直接套用了与原文意象关联最为紧密贴切的“凤姐”这个人物, 借用名人身上的某种特质达到一种调侃的语调。在博取观众一笑的同时, 也让目标语读者在最短时间里最为直观地理解原文主旨。

在电影字幕翻译时使用流行语和“名人”代名词改写原影本, 最大限度地用幽默直观的语言和形象传达出原意。然而, 新鲜、时效的流行语却给字幕翻译提出了挑战, 有些词句当时觉得有意义, 也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但可能很快过时, 而翻译的字幕不会不会因为新词的出现、旧词的淘汰而随时更新。一部好的电影在被反复欣赏的过程中, 其中的流行语或许会让后来者不知所云。因此对译者来说, 在改写时, 应该避免过于生僻、不太大众化的词语和形象。

(二) 艺术层面的改写

字幕翻译不仅受到原作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限制,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原文含义外, 还需满足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需综合考虑主题发展、话语环境及情景过程等多方面因素, 准确再现原作的风格, 其中不乏在改写时使用中国的古诗词、俗语或者为充分获取目标语读者的捧腹而对原文进行整体替换。

(4) —Well, that is just not living a full life. (《黑衣人3》)

—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5)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Mind your own business.

各家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统观这两句, 译者在转换时, 采用了言简意赅、家喻户晓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和“各家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来改写, 文采斐然, 意蕴浓厚, 在不偏离原作的情况下, 能为目标语读者接受。然而, 中国古诗词和俗语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译者在有意作此改写时, 则需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亏损问题, 又要避免文化的过度迁移导致原意的违背, 因此须谨慎使用古诗词和俗语等。

(6) —Your girl, what is her name?

—S……Steron.

—Steron?I bet Steron likes that suit of yours, uh?

—What?It is a crime to wear black suits? (《黑衣人3》)

—你的女朋友, 她叫什么名字?

—史……史泰龙。

—这是女人的名字吗?

—我喜欢男人, 你管得着吗?

在对这段对话改写时, 译者采用了为目标语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原句加以替换, 将原文转换成了一个带有同性念意味的译文, 达到了直观幽默的效果。

五、结语

毋庸置疑, “信”、“达”是衡量任何形式翻译的基本标杆, 但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关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其在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国内文化语境和预期观众群的影响下, 允许译者在不违背原片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为了达到通顺简洁, 超越“忠实”而对原作进行语言和艺术风格上的再创作。在改写时, 译者对目的语流行词汇和古诗词的巧妙运用, 可以使译文锦上添花, 更好地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 也不失为一大突破。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必须合理掌握改写的力度, 既切忌对原文造成亏损, 也要避免对原文迁移过度, 违背原文意图, 更要严厉打击一味为着迎合观众而肆意添加、替换甚至歪曲原文的行为。

摘要:近年来,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日益受到重视。在部分电影中使用网络语, 并试图对原文进行增删、替换等操作, 引发了广大媒体热议。从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出发, 来探讨影响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操纵因素, 即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国内文化语境和预期观众群的影响, 以及在语言和艺术层面上的改写手段。

关键词: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勒菲弗尔,操纵因素,改写手段

参考文献

[1]André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oi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Hermans, T.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Worcester, 1985.

[3]李志萍.回归翻译——兼评文化学派的改写论[J].上海翻译, 2009 (4) .

[4]刘微微.从《黑衣人3》字幕翻译看流行语借用策略[J].电影文学, 2013 (7) .

[5]吕玉勇、李民.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以《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 2013 (3) .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 (5) .

翻译手段 篇8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在嘉庆十三年,即为1808年所完成的自传体散文的创作,该书共六卷,每卷标题为“记”,主要对他个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记录。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关这一书的英语翻译版本共有三种,而其中最为成功的版本则是林语堂的题材版本。可以说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翻译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其在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国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其中贯穿了他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

林语堂在完成整项翻译时,其自身文化储备和生活常识也对整项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一方面,林语堂长期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游走,他深谙东方文化的精要,也熟知西方文化的种种内涵,精通英语,运用英语的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一方面,他既追求西方社会的种种自由与乐观,同时又向往古代中国士人的闲适的生活立场,由此,在浓郁的东方情节中展示出了西方的魅力,便于在东西方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调试。与此同时,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还在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品和遗产,传播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文化的交流。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所做的英语翻译,基本上实现了它想要达到的目的,即为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该翻译是非常完善的。同时,本论文的分析也表明翻译目的论是可以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部分现象,能够指引今后的翻译工作走向新的方向。

二、翻译以及林语堂的翻译三重分类阐述

翻译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翻译所实现的交际沟通。当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不只是将原作中的词句用另一种语言表述替换。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文章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意境以及语句风格,加上自身的理解,以及转化文字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实现语言转换。

首先,以忠实的标准而言,主要指的是翻译的人要对原来的文章或原作者负责。因此,倾向于认为在翻译中的语言必须是基于创作的。而林的观念认为,忠实的翻译是说标准,忠实的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忠诚的相对意义。

其次,以流畅的标准而言,它主要是指原文与翻译中的一个翻译,流利的语言。在林看来,所有的翻译都应该以语句理解为基础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的逐字、逐词翻译。此外,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译文达到目的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使句子的意思顺利,然后检查单词的意思。此外,林还提出了“句子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认为翻译应该采用一句作为主的“翻译句子”,而不能作为主词“词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责任是对原文的每一个都有一定的理解,但它不一定要翻译。

最后,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翻译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还要有艺术性。

一个理想的译者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门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对待爱情,并以严肃、谨慎的态度来翻译,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一种艺术美的作品。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更多的是美国要注意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能够被认为作者要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也使文章具有生动的特点。

三、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分析

1.对应。中国有句成语“文如其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貌”。个人的言语风格表现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及其话语构建之中,而作家的风格总是要具体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刘宓庆将语言的形式标记分为六类,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及修辞标记。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时,可以通过对应式风格转换,即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紧紧抓住风格的形式标记体系。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译文之中,确保译文的结构风格与原文之间的适应匹配。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时就是采取这种对应式换码的处理方式,使得译文在基础层次上迎合了原文的风格,而同时又能将原文的意境呈现于译文之中。

例如原文中用排比句式道出了几位文学大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当词有2个或更多的概念,具有相似的范围,类似的性质,类似的功能相似的目的和相互关联的,当作家经常使用一个类似的结构又相互关联的时候,作家往往用相似的结构列叙,这就是排比。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为“Han Yu is knownfor his mellow qualities, Liu Tsung yuan for hi s rugged beauty,Ouyang H siu for his romantic abandon , and the Su’s fat herand sons are known fort heir sust ainedel oquence. ”译文同样采取排比句式,读起来和原文一样铿锵有力,四个分句都采用“... be known for...”的句型,清楚有力。

2.重构。如果盲目重构,那么其缺乏相应的原始风格符号系统,原始和目标语言,时间和空间,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成语差异和更深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从交际功能和实用程序的出发必须要改变原始的风格。用梁启超的话即“本原义而为今文”,“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画然辟一新国土”。林语堂曾说,“对于翻译而言,是要采取一种态度,根据语法的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采取了重构的逃避方式,使其适用于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掩饰原有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林语堂译之为“Once I al so saw at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 wopots. One of boxwood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源于《史记》,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如果按字翻译,那么将破坏原有此意。这里林语堂采取转译的方法将“明珠暗投”转译为“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这种表述方法比较契合西方读者的思维和方式表达,而且渗透后,展现了原句应有的风格。

3.淡化。淡化实际上指的是在充分保障概念、意义的前提之下,忽略或者放弃原有的概念、风格和意义。然而淡化这一风格,并不意味可以忽略。而是一种适宜的措施。刘宓庆还概述了原因:语言淡化不可克服一些文化障碍,包括语言中的原始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或难以理解的典型民族身体语言或行为;方言词汇和语言结构。在一个具体的过程中,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有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个词,以“虚拟”为代表,再现了原有的意境特色。

例如,“蒙夫人抬举,真蓬蒿倚玉树也”,其中“蓬蒿倚玉树”这种表述方式容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整个句子勾画出古代那种谦恭有礼的意境。林语堂在译文《浮生六记》中,淡化了原文中的“蓬蒿”、“玉树”等词,但其内涵可以解释它,把它译为西方人能够领悟的词语。

四、结语

总的来说,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翻译标准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中要求译文要自然、连贯,并要考虑目标读者,使其更加易读,为读者负责。除此之外,在翻译中还要保留原语的文化韵味,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目的。通过文化主体之间的有效的互动,来实现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保存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翻译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的基本使命。

摘要:《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翻译手段 篇9

随着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医学、旅游和商业以及更多的领域, 跨语种跨文化的问卷调查同期开展的情况越来越多, 各种科学量表也在快速跨境流动, 量表本地化的活动非常频繁而广泛。然而科学研究的严谨标准、商业数据相关的重大决策和巨额利润损失的风险等都对问卷的设计、翻译等诸多环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对数据被污染的恐惧, 造成了人们对问卷翻译的诸多不信任。

根据笔者在现代跨国翻译公司中的翻译经验而言, 回译的应用非常广泛, 甚至是非问卷调查之类的文本也需要回译。这就引发了笔者思考:在国外有关回译有着什么样的理论, 对于回译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在哪个领域, 其应用现状以及有效性等。本项目研究聚焦于对翻译质量要求极高的现代跨语种问卷调查中回译的应用。这是一个国内学者可能没有关注过的一个领域, 从而能丰富国内翻译理论, 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二、国内文献分析

最近几年有关回译的论文很多, 有综合性理论研究,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学回译案例研究等。不过对于回译对于译文质量的检测有效性研究则很少。张慧在2012年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对会议作为译文质量检测手段的理据和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肖锦银 (2010年) 的研究则是完全持否定态度:该学者认为回译本质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翻译过程, 双语转换中有不完全对应、翻译中目标语扩增、译者的能力、时差、而评论者的立场等会对原文和回译文之间的相似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 回译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这种观点有其道理, 但是比较绝对, 而且完全无视翻译界的现实情况。

无论是翻译界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者, 在现实中有关各种量表和问卷的中文研制的论文层出不穷, 其中专门以量表和问卷的本地化, 也就是翻译过程的研究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其中王晓茜 (2013年) 提出必须以“WHO-QOL跨文化生活质量研究问卷翻译法”为标准对I-QOL进行中文版本研制;顾艳荭 (2014年) , 田庆秀 (2014年) 等都使用了Brislin的翻译模型:双人翻译—回译法, 即将量表翻译成中文后再回译成英文, 与源量表比较并征求作者意见。而夏萍等 (2006年) 列举了世界各地的生命质量量表项目组以及各自所使用的翻译方法, 其中FACIT量表体系的专家组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 (1) 翻译是科学。 (2) 翻译不是开会, 要统一意见。还提到了国际生命质量评价项目组强调回译的使用并尽可能考虑文化因素。事实上, 到了现在, 各种问卷和量表的翻译相关的研究已跨越了翻译界本身, 而构成了各种量表 (问卷) 本地化的一种论文模式, 这种论文例子几乎数不胜数。

三、翻译和回译在国际问卷和量表本地化中的广泛应用

在国外, 量表的本地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也就是翻译研究很广泛而常见。根据Samia Alhabib, Gene Feder, Jeremy Horwood (2013) , 在一个有关在英国的阿拉伯女性中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问卷调查中, 说明了该问卷的4个翻译步骤: (1) 初步前译 (forward translation) ; (2) 双语专家小组讨论 (panel of bilingual experts) ; (3) 小组讨论、检查问卷的格式和用词; (4) 独立专业双语翻译进行回译。Buch1ner&Mayr (1999) 评论了许多量表的翻译方法。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直接翻译 (direct translation) , 而回译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另一个方法是合并 (merging) , 即由两个双语译员翻译同一个量表, 接着由第三个双语译员把两个译文合并到一个量表中。第三个方法是复审或团队程序 (review or group procedure) , 由一组受试专家 (subject experts) 检查翻译, 彼此讨论, 并将各种差异进行调和, 直到形成一个单一的译本。

事实上, 国际上量表和问卷的跨语种跨文化的翻译以及回译的使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Richard W.Brislin (1969) 年在博士论文《心理学研究中的回译》 (Back Translation in Psychology) 中, 提出跨文化研究问卷的翻译属于实用性翻译 (prgamatic translation) , 精确性是其首要目标。他引用了Campbell, Brislin, Stewart, Werner (1969) 所推荐的跨文化跨语种问卷的四种翻译方法: (1) 回译 (back translation) 。 (2) 双语策略 (bilingual technique) , 即由一个双语人员分别在源语和目标语中做一遍问卷的题目, 如果哪个问题的答案不一致, 则说明了译文出现了问题。 (3) 委员会共同翻译 (committee approach) , 由一组双语译者共同翻译, 从而在共同讨论中, 发现并纠正任何可能的翻译错误。 (4) 问卷测试前的程序 (pretest procedure) :完成翻译后, 可实地测试问卷, 确保受试理解问卷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目前许多量表信效度分析者所提到的Brislin翻译模型。

Farhan Kamrani (2011年) 的总结是Hussain (2006) 所提到的方法都有优点, 但是受到最广泛偏爱的方法是回译。这个翻译过程包括以下阶段:首先, 由一个或多个译员 (译员必须是目标语为本族语的人) 将原始量表翻译成目标语, 如果是多个译员所翻译, 则由其中一个评估这些不同的译本, 将这些译本合并为一个版本。第二步, 由一个或多个译员将这个合并译本回译到源语, 如果是多个译员回译, 则由其中一个评估这些译本, 并把这些译本比较、找出差异、并合并成一个译本。第三步, 是评估合并回译版本, 和原始量表相比较。通常而言, 这些程序过后的译本就可以进行测试了。回译这个过程, 由独立译员将一个译本翻译到源语, 并将回译本和原始量表相比较, 从而验证译本的质量, 提升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不过, 在研究过程中, Farhan Kamrani使用的回译方法又有所不同。他的翻译单位变成了问卷中的问题 (items) 。首先, 由三个译员翻译三个量表译本。接着这三个译本被回译成源语。接着最重要的是, 将回译本中的问卷问题和选项等和源语相比较, 将最符合的译本问题和选项等合并成最佳译本。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和量表研究人员对于回译的使用情况。这似乎说明了回译作为跨语种跨文化问卷和量表对等性检测手段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是广泛使用, 久经验证的。这就扩展了、甚至在一定程度打破了英语学科内部有关回译的看法。让人们从回译作为教学工具、有关中国文化的外语著作回译、回译作为译文检测手段的不可靠性等研究中解脱出来, 看到另外一种现实和可能性。

四、问卷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密切、平等、互动

跨文化跨语种问卷的翻译中, 整个翻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 而是形成了一个回圈:初始翻译、译文、回译、提前测试问卷、根据各个环节所发现的问题修订原问卷和译文问卷。为了避免数据被污染, 不仅译文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双语译者共同翻译和讨论、确定重点词汇的翻译是否准确, 回译, 调和, 适应等彻底地实现精确翻译, 而且还要进行跨文化适应, 测试, 最后再修订原问卷和译文问卷。可以这样说, 翻译成了最脆弱最受关注的环节。同时, 原文不再是中心, 译文也不再是副本。译文和原文处于平等的位置。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不仅如此, 为了保证翻译的高度精确性, 问卷本身也要保证有高度的可译性。如果在翻译和其他环节中发现了问卷本身的模糊或不明确的地方, 可要修改问卷原文。这就形成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

摘要:跨语种问卷调查涉及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进行同一个问卷调查或者量表使用的问题, 对于数据遭到污染的担忧, 造成了人们对问卷翻译的诸多不信任。但是问卷和量表本身由于其商业性和科学性方面的高要求, 不能回避准确性的标准。针对这种不信任和担忧, 甚至科学研究专门出现了一个门类, 来研究汉化量表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度、效度等。回译在很多场合都构成了量表汉化过程的一个步骤, 也是汉化量表信度效度分析的一个步骤。这就说明了回译本身在检测跨语种问卷调查中作为对等性检测手段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语种问卷调查 (量表) ,回译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Richard W.Brislin, Back Translation in Psychology, thesis in psycholog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ep.1969:PP1-24.

[2]王琳, 杨小竺, 陈方淳.口腔黏膜病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4, (06) .

[3]肖锦银.回不到从前——论“回译”不能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4]顾艳荭, 龚丽莉, 胡雁.口腔黏膜炎每日自评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01) .

[5]田庆秀, 余丽君.中文版支气管哮喘用药依从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05) .

【翻译手段】推荐阅读:

监测手段07-17

战略手段05-10

措施手段05-12

工作手段05-20

权衡手段05-25

电教手段05-28

手段能力05-30

竞争手段06-05

手段多样06-19

媒体手段06-20

上一篇:免费实地检验下一篇:心脏结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