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2024-09-28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精选12篇)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1

0 前言

随着医院医疗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医疗设备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做好医疗设备运行维护(下称“运维”)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器械科作为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应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实管理和维护好医疗设备[1]。我院设计和研发的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运用JSP+ORACLE开发技术,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优化了医疗设备的维修流程,实现了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医院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现状

医疗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很多医院的设备维护管理都存在以下问题:(1)设备管理维护流程不规范。设备故障报修、工程师维修、结果反馈等这一系列环节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整个流程中很多细节不规范,流程步骤衔接易出错;(2)设备维护流程无电子记录。医疗设备维护工作量庞大,目前很多医院的相关工作记录还停留在纸质上。这种方式易出现纸质记录丢失,产生纠纷时难以查证,甚至无据可查。没有详细的故障描述及解决过程记录,宝贵的维修经验不能永久保存和共享;数据统计分析困难,不能及时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持;反馈跟踪很难进行,临床科室及设备管理部门不便于用电话对每次设备维修进行跟踪反馈,这将制约设备管理部门维修服务质量的提高;不能进行详细的绩效考核,影响工程师的积极性,造成响应速度慢等问题[2]。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目前管理上制约医院设备管理维护部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问题是流程不规范和信息化程度不高。正是基于以上2点,我院设计和研发了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不但规范了保养和维护流程,还实现了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2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功能及运用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是通过全程、动态收集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各环节的第一手数据,进一步规范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流程,实现设备维护动态信息的即时推送,保养信息的预警提示,重要配件和工具出入库登记和全程动态管控,大型医疗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以及提供丰富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工程师的绩效考核提供量化数据[3]。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主界面,见图1。下面简述该系统的几个特色功能的运用。

2.1 流程自定义功能

为有利于本系统的推广运用及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系统设计的流程是可自定义的。一般情况下设备维修流程为:科室报修→分派工单→工程师处理→审核→科室反馈,这是一个较完整的设备报修流程。流程中不同角色的人具有不同的权限,承担不同的任务,各步骤的处理信息都将被记录,有效地提高了流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能希望流程简化些,如紧急报修流程。一些急救或特大型设备报修,希望第一时间处理并让管理部门领导知晓,此时可以将流程改为科室报修→领导分派→工程师处理→领导审核→科室反馈。这样紧急报修就能第一时间让部门领导知晓并处理,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响应速度。此外流程处理过程中的处理人、编辑查看权限等都可以通过流程设置灵活更改,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流程处理的需要。

2.2 决策支持

通过“运维”管理系统进行设备管理维护,大量的数据被保存起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一些对设备管理有用的结论。例如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我院使用的某品牌注射泵维修量大大高于其他品牌,这样在以后的设备购置中就可谨慎选择该品牌的产品。又如通过查询分析看出我院设备维修的高峰出现在6~8月,这至少说明温度对设备的影响比较大,这样设备管理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设备的保养及提醒各科室注意设备使用环境的温度变化,及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尽量避免使用时间过长[4]。

2.3 建立起医工科的知识库

目前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紧缺,人才的培养对学科发展尤为重要。对于本学科来讲,通过实际动手形成经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通过“运维”管理系统,所有的设备维修过程都被永久保存下来了,初学者可通过该系统快速地查找出大量同类设备的故障处理经验,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随着知识库的不断积累丰富,这对本学科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4 设备质控及保养提醒

因医院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故设备周期保养和质量控制经常会出现遗漏或不准时。通过“运维”系统的设备管理维护模块,设定相关设备的保养/质控时间及时长,下次保养/质控时间点快到的时候,系统将发送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如此则能保证周期保养/质控工作按时按量完成。

3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

“运维”管理系统的流程虽可实现流程的步骤、权限、流转等自定义,但作为流程载体的表单却无法自定义。实际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可能需要各种各样的流程,不同的流程需要的表单格式不一样,如果能实现表单的自定义则可全面提升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化,实现科室各项工作的流程化管理。此外,大型医疗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意义重大,但目前系统尚未实现动态监控。因此,“运维”管理系统下一步改善的方向应是完成大型医疗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实现表单自定义,使各项工作都形成一个工作流。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水平,实现了医疗设备的信息化、流程化和精细化管理,其他医院可根据我院运维系统的功能及其运用结合自身管理特点,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水平,使医院的医疗设备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介绍我院设计和研发的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阐述其主要功能及应用,体现了系统在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上的作用,为其他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运维管理系统,医疗设备管理,HIS

参考文献

[1]杨丽群.医疗器械维护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7):107-108.

[2]周军,唐志前,杨俊峰.医院医疗器械全程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88-89.

[3]严潭,林亚忠,田君鹏,等.基于HIS平台下医疗设备动态管理系统设计[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100-102.

[4]刘新平,王秀华.医疗器械管理系统在医疗器械合法性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1):64-65.

[5]杭建金,吴向阳,张超群,等.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3):75-76.

[6]谢育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7,(3):48-49.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2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整个运维管理平台应该能够包含:台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以及报表统计模块等。台帐管理模块包含设备的名称、类型及型号、序列号等疾病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对平台内相关的代码和权限等进行管理,以记录设备管理平台使用人员的操作记录;文件管理模块可以对设备的维护记录、设备采购、报废信息等进行管理。

设计基于IT 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时,可以在遵循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中间代码以及前端等的设计,设计后同时进行数据库、中间件及客户端的部署。考虑到以后的管理及维护成本,可以采用B/S 架构;数据库选择Mysql,其高性能及高并发性会给设备管理平台提供高效的数据引擎支持;为提供报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平台也会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工具。

基于IT 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论是进行设备的采购、维修还是报废等工作,都需要根据设备管理的操作流程进行,而且设备管理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要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角色进行业务处理,从而快速、高效的管理设备。作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设备故障处理要经过故障申报、故障处理以及处理结果等步骤,每一步骤完成后会显示步骤的操作人员和处理时间。

2 IT 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缺陷管理模块中可以创建关联的变更单,此时有缺陷的被管理设备的状态被标记为“搁置”,缺陷问题被创建后,一旦缺陷问题被成功关闭,则可以根据缺陷的解决状态进行设备的状态变更,解决的缺陷其状态被变更为“已解决”。缺陷的记录一般由发现缺陷的人员进行,缺陷验收合格后,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需要注明缺陷处理的相关信息,并注销缺陷。

IT 设备经常会遇到变更关联设备的情况,如果某设备有关联的设备存在,那么此设备的关联关系在被关闭前,此设备不能被移除。设备的变更管理包括用户接入、安装调试、检修以及配置管理等内容。

其中,用户接入指的是用户提交设备变更单,对于处理完成的变更单,如果其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此变更单相关的设备变更流程即可关闭,否则此变更处理流程需要被返回。检修人员作出的检修申请形成变更申请单,如果此变更申请单涉及到的是通信的检修或停退,需要判断此检修过程是否存在检修计划,目的是让用户明确的知晓,从而指导设备管理。安装人员提交安装调试的变更申请,只有当所有变更资料都提交完后,才去验收安装调试过程是否合格;如果安装调试过程达到预期目标,则可以关闭此变更申请单。配置管理变更申请一般是由用户提出,配置管理人员会判断是否需要备份处理。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3

一、引言

GIS是电力系统中常用的高压配电设备,因故障率低,可靠性高而受到广大电力企业的青睐。而且GIS设备能够起到保护和控制其他电气设备的作用,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GIS设备的平稳运行,提升其运维管理水平,本文将论述GIS设备在日常操作和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论述设备发生异常时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延长GIS设备的使用寿命,使GIS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

二、GIS设备的概述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是以气体为绝缘材料的全封闭式组合电器,是电力系统中的控制和保护设备。该组合电器以六氟化硫气体为绝缘和灭弧介质、采用自动灭弧原理,配用弹簧操作机构,具有开断能力强,操作功小,可靠性高的特点。组成元件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母线、进出线套或电缆终端等一次电气设备和相应的二次控制、测量和监视装置。目前,GIS设备的生产技术和应用材料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开关设备,在性能上具有了很大的优势,而且GIS设备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该设备正逐渐向着智能化和简约化的方向发展。

三、GIS设备的日常巡视和注意事项

GIS设备常常应用到户外环境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而且运行所需的条件与其他电力设备十分相似。因为长期处于户外,GIS設备难免会遭受雨雪和雷电的侵袭,这需要运维人员做好日常巡视工作,以便在设备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够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1、GIS组合设备的日常巡视项目

GIS设备的日常巡视工作需要对其所有组成元件进行检查,包括一次电气设备和二次控制、测量和监视设备,运维人员应仔细检查设备外观,检测各个元件的性能,并记录设备的相关数据参数,以贯彻落实每一个巡视项目。

(1)检查工作需要运维人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即查看GIS设备外壳是否发生损坏变形,倾听设备是否发出不正常响动,嗅闻设备是否漏气,手摸设备外壳检测设备温度是否过高。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判断设备是否发生异常。

(2)检查所有设备元件,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等,确定其外观整洁、完好无破损,且没有放电漏电的痕迹。

(3)检查设备的摆放位置是否发生偏移,与安装时的位置是否一致,在监控屏幕上能否看到清晰完整的图像,图像显示的位置是否为设备的实际位置。

(4)检查设备联锁、解锁、指示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开关、电动弹簧是否在正确的位置上。

(5)检查舱体气室压力表的指示灯是否位于绿色区域,查看压力表的充气阀、连接阀以及安全膜是否漏气、损坏。

(6)检查设备各个接地元件的实际接地情况。

(7)检查设备的绝缘性能,确保在雷电天气下避雷器能够正常工作。

2、日常巡视注意事项

运维人员应该对GIS设备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才能在某些元件发生细微变化时及时的发现,例如断路器、刀闸、开关和压力表等等,下面将详细说明日常巡视工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1)断路器和刀闸

断路器在正常工作时电机回路应该位于“闭合”位置,刀闸在“远方”位置,如果断路器和刀闸的位置不正确,那么说明断路器和刀闸处于异常状态,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电机也不能自动进行储能。巡查中还要注意查看刀闸的操纵连杆是否正常,因为操纵连杆的锈蚀会影响到刀闸操作的灵活性,所以应该确保操纵连杆的洁净无锈。

(2)加热装置

GIS设备应做好防潮工作,在潮湿季节中应及时开启加热装置,也就是对设备进行智能加热,驱赶潮气,防止设备元件的生锈和老化。加热器的使用会使设备的温度显著上升,这时要注意控制GIS设备内部的温度,避免加热装置对设备的其他元件产生影响。在使用加热装置后还应经常检查设备内的水蒸气是否及时排出,设备元件有无发生锈蚀现象,如果发现设备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且元件已经出现生锈的情况,那么应立即向上级汇报,等待上级下达指令。

(3)密度继电器

因为GIS设备是气体绝缘密封设备,内部应具有较大的气体压力,也就是说设备内应该有充足的六氟化硫气体,才能使设备正常运行。检查设备的密度继电器可以发现设备的SF6气体压力,如果显示的压力不足,说明SF6气体不足或者是设备的密封性能出现了问题,应该立即为设备断电,然后将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申请设备检修指令。

(4)巡视设备

巡视设备是运维人员在日常巡视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工具,是巡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具。一般来说,巡视设备应该具有联网功能和记忆功能,能够将GIS设备的现状及时传递到监控设备上,并且将设备的现状与以往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对比,展示在运维人员面前,使运维人员能够清晰的看到设备是否发生异常,从而起到良好的记录和管理作用。

(5)设备温度

GIS设备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应该有不同的检测标准,例如高温高压环境下GIS设备的检测数值就不能与常温常压下进行比对,应该使设备的电压、电流、环境温度、电场保持不变,测试不同时刻设备的温度,使设备的温升保持在5℃以内,如果超过该项数值,证明设备的温度过高,应该立即进行断电处理。

四、GIS设备倒闸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倒闸操作时,每次合闸都要检查合闸是否到位,动作计数器是否自动计数,开关是否能够自动储能,在储能的同时时指示灯会亮起,而且不会存在异常的光亮信号,在储能结束后指示灯也会随之熄灭。机械储能行程开关同样具有上述功能。防止储能行程开关节点由于锈蚀原因已坏死,不能正常接通,导致不能正常发信,而无法准确判断开关是否已储好能。

刀闸操作过程中则要注意观察操作连杆是否出现异常,如断裂,或者卡涩分闸不到位,如果出现上述现象,为防止在进行倒闸操作中发生刀闸分、合不到位引起刀闸触头烧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GIS设备事故,现场应采取对该电压等级设备安排全停(只断开开关,刀闸禁止操作),手动将操作连杆出现异常的刀闸分闸到位。

五、GIS设备异常处理的注意事项

1、GIS设备的异常处理注意事项

(1)对查出的缺陷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值班长,进行分类、认定后详细记在相应的记录簿上;对严重缺陷及紧急异常情况,运维人员应立即进行复查分析,并向主管部门和有关调度汇报。

(2)在巡视时发现GIS设备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或故障,甚至会阻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是威胁到运维人员的人身安全,应该立即将该类情况向上级汇报。在等待指令的过程中必须与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并且要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

(3)当六氟化硫压力低至报警值时,应立即检查气阀是否拧紧,有无松动,管道有无破损,并将检查结果汇报调度及变电管理所,并通知检修人员进站处理,防止压力继续降低达到闭锁值,扩大停电范围。

(4)运行时发现异响声音比主变运行时发出的声音稍微尖锐,异响频率不受负荷变化影响,当有外力作用于异响部位时,其音量和频率会发生明显变化时。应通知试验人员使用超声波、特高频局放探测仪及SF6气体组分测试仪对异响部位的所有气室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存在局部放电异常情况。

(5)如果GIS设备发生了安全事故,那么应在事故后重点检查信号、继电保护动作情况;检查事故范围内的设备情况,如导线有无烧伤、断股,设备的油位、油色、油压等是否正常,有无喷油异常情况等;绝缘子有无污闪、破损情况,在一定周期内重复检查上述项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元件进行及时的更换和修理,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2、GIS设备异常时的处理对策

(1)GIS设备如果出现电气操作失灵、电源指示灯不亮等情况,可能是因为电源或控制系统接触不良,也可能是SF6气体不足导致设备内部气压不够。首先应检查电源接线是否完好,其次检测线路的控制系统如线圈、端子、辅助开关等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最后检查密度继电器,为设备充气,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一般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2)如果隔离开关不能开断,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倒闸的开断弹簧失去弹性,二是挂钩不能在倒闸开断时随之动作,三是挚子的机械性能降低。针对上述原因应该检查倒闸的弹簧、销子和操纵连杆,如果是弹簧问题应立即更换弹簧,如果是销子和操纵连杆的问题则应为销子涂抹润滑油,增加销子的润滑度,同时修理操纵连杆,使倒闸恢复开断性能。

(3)如果倒闸不能合闸,与隔离开关的故障原因类似,同样是合闸弹簧、挂钩和挚子的问题,解决方式参考上述第二点。

(4)如果设备的气体压力显示异常,可能是因为设备内部的气体不足或者是设备的密封性较差,发生了漏气现象。运维人员应该先补充SF6气体至压力充足后,再密封好设备。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气体压力,如果气体流失速度过快,说明存在漏气部位,应该申请停电检查,及时修理或更换设备。

总结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4

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也被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所困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历经设计、深化设计、施工组织、安装调试、系统联合调试、运行、维保等阶段(环节)。每个阶段都环环相扣,彼此影响。研究这些过程中的问题,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对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发挥强大的管理作用是十分有益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多年从事工程管理、设备运行中体会最深的,即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作为建筑设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系统的顶端,既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又是一个调度指挥的平台。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各设备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各设备系统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工作质量和人们对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工作质量的评价。

我还想说一些关于建设方面现状的问题,因为这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直接相关。

(1)在项目建设初期,建设方都会成立一个建设班子,人员一般都来自于单位内部而非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对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几乎提不出具体的、条理性的需求。

(2)以楼控系统为例,如要达到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空气环境,其实,真正的难度是风平衡和水平衡的基础调试,这两项工作如果做不扎实,直接影响到楼控系统控制精度。而这些工程实际上通常都被总包/分包给一些包工队,施工质量粗劣,导致楼控系统无法实现对空调系统的精确控制。

(3)运维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运维质量。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从技术上是先进的、成熟的。从设计上也是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关键在于施工安装、调试及交付后的运行维保阶段,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对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效的发挥和人们对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的评价。

1 关于系统合理配置

系统配置的合理与否很难有一个标准,各主流厂商在系统配置上都有差异,通常作为使用方,更多关注的是能否达到提高管理效率、满意的监控效果以及操作界面是否便捷、简单。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提以下两点建议:

(1)楼控系统前端的采样设备的安放位置及数量是能否达到满意空气环境的重要因素。通常的习惯做法是把温湿度采样设备放置在空调系统的回风处,但是在人员密集、流动性较大、空气环境受周边因素影响较大的场所,这样做,所采集的数据未必能反映出受控环境温湿度变化的真实情况。例如:美术馆、博物馆及展览馆等处,以国家博物馆为例,除了在回风处设置温湿度采样设备外还在展厅内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位置设置温湿度采样设备,这样,采回的数据才可靠,空调机组才能做出正确的动作。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说明,楼控系统在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受控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特点。

(2)关于系统节能运行的问题,以定风量空调系统为例。通常定风量空调系统的末端都采用了电动二通阀变流量控制房间温度,这是一种节能措施,但空调末端本身并没有节能,只要空调末端开着,水阀开大开小,空调末端本身的耗电量是不变的。要想节能,则必须由冷站的群控系统来完成。因为所有的末端水阀关小了,冷负荷也就小了,这时,冷机和相应的水泵就可以少,这样才能减少耗电量,也就降低了运行费用。

而目前很多项目中,空调末端的控制做得都比较好,因为控制相对比较简单。但冷站的群控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很多都没有很好地控制,甚至没有启用,运行中还是靠操作人员的经验进行手动控制。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末端控制得再好,冷站群控没起作用,节能效果就会打折扣。

再者,还要重视建筑的使用模式和规律,例如夜间模式等。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安装方面的问题,而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由于安装位置不正确,使得控制达不到要求;由于安装的方法不正确,而使得产品出现损坏、产品安装保护不当、接线不正确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安装人员的能力水平素质是一个方面,不过,从我的经验来看,安装出现的问题主要还在于施工图纸的不过关。

近年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般由弱电总包单位承接实施,作为深化图纸的布线安装图纸,一般也是由弱电总包单位设计提供。由于种种原因,在有些项目上,这部分深化图纸的质量不高,没有给施工单位一个准确的施工指导,这才是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

我曾经见过高质量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深化图纸,对每一根电缆和每一个元件均做了编号,安装的位置也清晰地标注,同时,也给出了安装大样图纸。施工单位拿到这样的图纸,既提高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施工质量,为下一步的调试工作创造了极好的工作条件。

我认为,对于深化图纸中的端子接线图、平面布线图、系统图、安装大样图,除了具备基本的内容外,还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需给所有设备、自控元件、DDC编制唯一的编号,防止混淆。

(2)需提供控制箱给所有电缆编制唯一连续的编号,防止漏接。

必须正确地标出元件的安装位置(阀门、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对于空调系统非常重要,如果空调系统比较复杂,如冰蓄冷系统,那么,对于弱电公司、甚至自控公司里的电气工程师来讲,会有一些难度的。但无论如何,还是必须正确标注)。

这些内容看上去比较琐碎,同时,也比较耗费时间,但却对正确的安装帮助很大,虽然在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却在系统调试和验收时大大节省时间,算总账还是划算的。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调试过程中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阶段,另一个就是调试阶段。调试其实是对前面的所有阶段(包括设计、配置、安装等所有工作)的一个检验,有时还能发现很多空调系统本身的问题,比如制冷量不够、加湿量不够、风量不够等。

目前很多项目调试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表面轻本质的现象,也就是说,调试人员只限于各种数值是否正确返回、启停命令是否可以执行、画面是否友好等表面工作。这些工作当然很重要,也是基本的,但没有抓到点子上,真正的调试是应该查看受控参数(温度、湿度、压力等)在有干扰的情况下的历史趋势图,检验这些参数受到干扰后是否能够迅速恢复平稳。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这些参数控制在平稳的范围内。

这其实是需要对控制回路的PID参数进行整定,而PID整定工作对调试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包括对PID的理解、对空调系统的理解、丰富的工程经验等。也许,这也是很多项目没有对PID进行整定的原因,因为水平达不到,所以干脆忽略了该工作。但如果要将系统做好,都应该重视PID的整定工作。

我曾经历过这样的项目,在调试完毕运行过程中,中控室电脑的画面很漂亮,是动态三维立体的,但房间里的温度却是震荡的,忽冷忽热,这就是典型的调试工作没有做到位,确切地讲,是没有经过PID整定。如果温度是这样的忽冷忽热,画面再好看有什么用呢?还好,这是一个舒适性空调的项目,如果是生产性的,就可能要对生产产生影响了。

4 运行中的积极维保

目前大多数的项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调试验收完毕,交给用户使用后,除了元器件出现故障后进行更换外,系统的软件部分几乎就不动了,如果出现与实际运行不匹配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动启停或调节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变成了一个远程操作系统,甚至完全作废变成了手动操作系统。当初花费了那么多钱,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非常可惜。

我认为,这是国内项目的一个误区。比较轻视维护保养,而且,即使维护保养,也仅限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没有对系统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完善。其实,一个系统,无论当初的设计如何全面,肯定与以后的实际运行有偏差,积极的维护保养应该是不断地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控制手段,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本项目的特定的系统。

学校信息化设备运维服务情况总结 篇5

为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与维护水平,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从机构设立到制度建设,以及全面提升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现将我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学校校园网络主干线路采用千兆光纤、千兆到桌面。学校所有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按照教学、办公、生活区等业务功能和区域分步分别组成各自子网。核心(汇聚)交换机为三层千兆交换机,支持Vlan,校内网线网络覆盖整个办公区域,校园网与外网之间安装有防火墙,对内网用户实行认证后方可访问互联网。

目前我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有:校园网1套(含防火墙、认证服务器、出口网关、交换机90多台、无线AP150台)、数字化广播1套、高考模拟广播1套、智慧教室9套、计算机教室7间、班班通教室150间、电子备课室1个、学生电子阅览室1个、数字探究室2个、简易机器人教室1个、网络合班教室6间、创客实验室1个、全自动跟踪智能录播教室2间、校内共有500多个安防监控摄像头、120套教室监控摄像头、全校共有计算机1100多台。

二、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落实到位。

为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从机构设立到制度建设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在组织机构建设上,学校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网络中心,在校长室的指导下,由网络中心具体负责我校信息化硬件资源的规划、建设、维护、监管和协调。同时,为确保我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应用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班级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合班教室管理制度、“绿色网吧”上网制度、多媒体设备管理员职责、学校办公电脑管理制度、考务监控室管理制度、考务监控视系统管理员职责、学校电子大屏管理制度等等。

三、建立设备维护队伍、提升设备维护信息化水平

1.队伍建设情况

我校目前有专职信息化设备管理维护教师6人,主要信息化设备的维护分任务到个人,做到每一项设备有1-2人专职负责。对于在质保内的设备,联系厂家上门解决,出质保的一般设备由我校维护人员自行解决维修。对于像服务器、核心交换机、投影仪等复杂设备无法自行维修的,通过联系专门售后上门维修。我校注重对信息化设备管理维护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多次组织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为我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2.建立在线报修系统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后勤、信息化设备报修效率,我校自主开发了网上在线报修平台。平台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日常报修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提交,大大提高了报修效率。

3.可视化的智能网关

我校安装有可视化的网络指挥官和智能网关平台:能够在线检测各交换机运行状况,同时能够记录校内用户互联网访问日志,满足校园内网络监控和信息化设备管理需要。

四、信息化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息化设备投入大、更新换代快。从建设到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需要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与投入。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6

【关键字】智能变电站;运维;故障信息分析

1.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智能变电站的应用越来越多广泛,如何做好智能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已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找出存在的问题的地方,并找出根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减少由于智能变电站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作为智能电力网络的主要构成内容,智能变电站在发电、变电,电能运送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智能变电站运维技术的管控是特别关键的,应当增强对实操人员与修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技术含量的养护与操作,保证智能设施的正常运行,推动智能电力网络的平稳发展,为群众谋取利益。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设备的故障信息处理及运维技术方面的问题。

2.智能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智能变电站具有操作装置的智能化、信息的规范化、集成一体化等显著优势,是连接到智能电力网络,发电、变电、输送电能的主要构成内容,在智能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研发与运用,设备设施运维变为运维管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智能变电站运行和操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大致体现在下述几点:

2.1增强运维管理。

智能变电站对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对应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重视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特别是二次系统的技术和运维管理,制定智能变电站调试、检验大纲,规范智能站改造、验收、定检工作标准,加强继电保护作业指导书编制和现场使用;编制完善智能站调度运行和现场运行规程,细化智能设备报文、信号、压板等运维检修和异常处置说明;

2.2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复杂,技术要求高对运维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加强继电保护、变电运维等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开展智能站设备原理、性能及异常处置等专题性培训,提升各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确保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处理。

2.3 加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建设组织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调试、验收、运维等环节存在安全管理隐患,认真组织开展现场勘察、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严格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召开好施工前安全交底会,施工单位、运维单位、厂家配合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严格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修编,确保符合实际,满足现场运行需要。

3.常见的告警信息及处理原则

3.1智能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具有较强的自检功能, 实时监视自身软硬件及通信的状态。 发生异常时,装置指示灯将有相应显示, 并报出告警信息。 一些异常将造成保护功能闭锁。

3.2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出现异常后, 现场应立即检查并记录装置指示灯与告警信息, 判断影响范围和故障部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及时汇报和处理。

3.3.现场应重视分析和处理运行中反复出现并自行复归的异常告警信息, 防止设备缺陷带来的安全隐患。

3.4当保护装置出现异常告警信息,应检查和记录装置运行指示灯和告警报文, 根据信息内容判断异常情况对保护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应退出相应保护功能。

3.4.1保护装置报出 SV 异常等相关采样告警信息后, 若失去部分或全部保护功能, 现场应退出相应保护。 同时, 检查合并单元运行状态、 合并单元至保护装置的光纤链路、 保护装置光纤接口等相关部件。

3.4.2保护装置报出 GOOSE 异常等相关告警信息后, 应先检查告警装置运行状态, 判断异常产生的影响, 采取相应措施, 再检查发送端保护装置、 智能终端以及 GOOSE 链路光纤等相关部件。

3.4.3保护装置出现软、 硬件异常告警时, 应检查保护装置指示灯及告警报文, 判断装置故障程度, 若失去部分或全部保护功能, 现场应退出相应保护。

3.5. 合并单元出现异常告警信息后,应检查合并单元指示灯,判断异常对相关保护装置的影响,必要时退出相应保护功能。

3.5.1出现同步异常时, 应重点检查站内对时系统。

3.5.2 出现采样异常时, 利用网络报文记录分析装置检查合并单元发送采样值是否正常, 结合相关保护装置 SV 告警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另外, 还应检查上一级级联合并单元运行状态。

3.5.3出现 GOOSE 开入量异常告警时, 应检查 GOOSE 链路、相关交换机、 GOOSE 发送端智能终端等设备。

3.6智能终端出现异常告警信息后,应检查智能终端指示灯,判断智能终端能否正常跳、 合闸, 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3.6.1出现 GOOSE 断链异常告警时,应检查 GOOSE 链路、相关交换机、 GOOSE 发送端保护装置等设备。

3.6.2“控制回路断线” 告警信息由智能终端负责上送监控,运行中出现此信息时, 应检查跳、 合闸相关二次回路, 通知专业人员立即处理。

4.运行操作原则

4.1.智能合并单元检修硬压板操作原则

4.1.1 操作合并单元检修硬压板前,应确认所属一次设备处于检修状态或冷备用状态,且所有相关保护装置的 SV 软压板已退出, 特别是仍继续运行的保护装置。

4.1.2 一次设备不停电情况下进行合并单元检修时, 应在对应的所有保护装置处于“退出” 状态后, 方可投入该合并单元检修硬压板。

4.2智能终端检修硬压板操作原则

4.2.1操作智能终端检修硬压板前,应确认所属断路器处于分位, 且所有相关保护装置的 GOOSE 接收软压板已退出, 特别是仍继续运行的保护装置。

4.2.2 一次设备不停电情况下进行智能终端检修时, 应确认该智能终端跳合闸出口硬压板已退出, 且同一设备的两套智能终端之间无电气联系后, 方可投入该智能终端检修硬压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管理水平对提高电力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深入分析智能变电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处理日常运行操作和维护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智能化变电站的监控和管理力度,积极开展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为智能变电站提供一个正常运行的良好环境,使智能变电站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

参考文献:

[1]陈鑫,李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调试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电子世界.2016(16).

[2]周良胜.浅论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J].低碳世界.2016(25).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分析 篇7

配电网系统功能实现需要众多基础设施的配合, 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检修, 直接关系到配网的运行稳定性。检修内容包括对设备使用期间安全性的判断, 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其安全性的外在因素, 而运维管理则主要是针对检修成本来进行的。管理任务开展前会结合现场设备使用特征规划有效的方案, 明确管理任务开展期间可能会产生的成本支出,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 设备损坏能够得到及时更换, 并不会影响到配网功能的实现。电气企业开展严谨有效的内部管理, 才能够提升经营期间的经济收益, 设备出现磨损技术人员会及时更换, 这也是运维管理的内容之一。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运营模式也更科学合理, 将故障隐患问题造成的成本支出降至最小。电力设备的运行稳定性直接管理到间隙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因此在对设备性能进行检测时, 要在断电情况下进行。一旦设备异常没能及时发现, 便会引发故障, 输电网向用户使用端所传输的电能不稳定, 加强运维管理可以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除此之外, 开展这两项内部控制管理还能够有效延长基础设备的使用年限, 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会出现严重到影响使用安全的老化现象。检修任务开展形式也更规范化, 在严谨的制度约束下, 技术人员个人能力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2 我国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现状分析

配电网运维管理已经得到了电力企业的足够重视, 但在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 由于缺乏经验, 检修任务完成质量并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供电环节中由于基础设施存在风险隐患, 导致输出的电量不达标, 缺乏规范性管理还会使检修成本增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配网设备状态检修运维管理并不符合标准, 因此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 很容易出现检修不彻底或者遗忘的项目, 设备运行仍然是在风险环境中。目前在国内电力企业建设与维修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 但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尚未形成规范体系, 对运维管理开展造成了阻碍。管理也行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下, 电力企业维修技术才能够得到高速发展。大部分电力企业的检修工作都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的, 只是对故障造成的后果进行控制, 此时往往已经出现了使用障碍与经济损失, 由于缺乏故障前的预防检测, 这种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3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措施分析

提升运维管理效率需要掌握电力基础设施的运行特征, 结合电力企业内的管理现状, 判断运维管理形式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明确了企业开展运维管理期间存在的弊端, 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完善, 期间要考虑维护人员的个人能力, 通过制度体系来促进团队检修技能不断的进步。根据故障引发原因, 判断最合理的检修方式, 节省维修时间的同时, 在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上, 也能得到保障。下面将对有效的检修技术进行探讨, 为电力企业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3.1 电容器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

在配电网络运行阶段, 电容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使用频率大, 也因此容易发生故障。针对这部分设备进行管理时, 要注重日常运行参数的检测, 与额定的安全范围做出对比, 发现严重的超标或者参数不稳定现象, 要考虑是否是因电子元件损坏造成的, 通过该种方式开展故障判断可以节省大量的检修时间。故障发生位置的判断则需要结合测量仪器来进行。检修队伍中每个人的分工不同, 观察电容器的外观也可以察觉到隐患因素, 如果绝缘保护层出现破损, 要及时的上报检修, 运行环境也要保持干燥, 定期清理设备表面堆积的灰尘垃圾。电容器如果出现异常, 所检测的电阻值会有明显增大, 发现问题后将局部线路断开, 快速完成元件的更换任务, 要确保所更换的元件与原电容器规格一致, 导通后仍然要观察是否存在异常。一切正常后可以将元件投入到使用中。

3.2 互感器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

该元件如果出现了故障, 配电网路的控制任务很难正常进行, 运维管理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形式, 在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 最常见的是观察设备运行是否存在声音。如果听到异常声音则证明原件存在磨损情况, 仅仅将磨损严重的零件更换也很难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方法是找出磨损原因, 并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调试, 确保新原件安装后的使用安全性。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电流互感器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检修人员对电流互感器的定期检修主要关注其是否出现过热现象、是否破损现象、是否出现放电现象、是否出现声音异常、是否存在污垢等异常情况, 同时还要检测保护装置是否性能良好, 防止电流互感器因二次绕组过热而烧毁的现象。对电压互感器的检修主要着重于负荷电压是否在额定电压值下运行。对其进行检修和运维管理时, 主要检查其是否存在短路现象、其绝缘性能是否完好、是否存在裂纹或破损现象, 是否存在漏油、渗油等现象,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4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以及运维管理的注意事项

配网设备检修以及运维管理需要主要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配网设备状态检修时, 应对配网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检查, 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对每次的配网设备检修以运维管理进行技术档案存档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立即提供科学详尽的检修措施。再次, 配网设备状态的检修工作是一个长期规划的过程, 应做好详尽周密的检修计划, 如定期检修、不定期抽查等。与此同时, 应对进行检修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严谨的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激发技术人员对配网设备状态检修的责任感。最后, 应根据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 引进先进的科学检修技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迅速, 对配网设备状态检修的要求提高, 而我国的配网状态检修和运维管理还有待发展, 因此, 应采用先进的检修技术, 如变压器接地电阻带电测试、红外线测温技术等, 通过对配网设备状态检修, 确保检修的质量和效果, 保障我国电力输送的正常运行。

5 结论

综上所述,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对我国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电能输送环节的关键环节,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和运维管理, 不仅能够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根据配网设备状态实际运行中发生的不同异常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采取相应的检修方式, 通过日常科学全面的运维管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 保证配网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伟.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的实践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2) .

智能交通设备运维管理模式初探 篇8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化的道路交通管理,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智能交通控制设备,建立了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障交通畅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运维作业中,各个系统的条块分割,加之设备繁多,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 智能交通设备运维管理现状

2.1 行业标准化程度低

智能交通行业是产品集成度较高的行业,系统运行维护也主要针对集成设备,目前智能交通产业技术通用性不高,设备的运行维护大都以厂家标准为主,缺乏行业统一的标准。

2.2 运维管理不成体系

大部分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还在逐步建设中,系统的运行维护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管理规范都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基本是以交通主管部门为主,生产厂家和设施维护单位为辅,对于网络、设备、系统的运行和服务,缺乏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导致信息很难及时共享,维护效率较低。

2.3 运维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相对较晚,前期采用了很多进口设备,运行维护的模式也有部分城市借鉴了国外的经验。近几年国产设备逐步开始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不同时期采用的产品种类繁多,有些设备不具备自检和报警功能,需要定期人工巡查,设备维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运维主要靠人工干预实施,大部分运维管理都是侧重于对设备故障的诊断,设备故障的预测不足,发现故障不及时,处理过程拖沓,进而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

2.4 缺乏精细化管理

城市各区域的智能交通设备往往由多家企业负责,当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共用设施时,权责界限划分较难,协调工作量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只顾自家设备,干扰甚至破坏其他设备运行的情况,对系统故障的发生和解决缺乏过程性记录,未建立运维知识库,依赖于维护人员的经验,未能实现系统精细化运维管理。

结合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维护平台,及时掌握内外场交通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3 智能交通设备运维管理平台

为了提高智能交通设备运维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需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要将政府主管部门、设备运维企业、厂家技术部门统一纳入平台内进行考虑,加强各类信息的整合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平台基本功能:

(1)外场设备监测:对智能交通系统所用的外场设备进行监控,对无法IP化的重要设备,通过自动报警触发装置,发现设备不正常移除或运行失常时,向平台发送警告信息。

(2)内场设备检测:对内场设备运行状况、硬件资源等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并形成记录,当系统运行参数发生改变时,提供报警信息。

(3)故障知识库:对系统运行维护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设备特征信息、应用软件信息、系统故障处理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提供故障管理知识库,建立标准的故障知识数据库。

(4)故障定位追踪:根据检测结果,初步定位故障致因,对于外场设备,可以设计APP通过地图显示故障设备位置,并能根据故障类型和以往解决方案,从知识库中提取故障解决方法。

(5)运维任务派单:对检测到的故障,平台电子派单给对应的责任维护单位,维护人员接单后,通过平台进行确认,系统记录派单信息,包括时间,故障地点,设备类型等,改变人工派单的方式,防止派单接单不及时等现象。

(6)运维信息上传:运维人员将处理过程及结果图片上传系统,处理方案可以作为知识库的补充知识。故障处理的结果反映运维效率,便于对维护单位进行考核。

(7)统计分析:提供设备运行状况、软硬件资源、备品备件数量,维护数据等分析功能,并能生成报表。

4 结语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进程的加快,系统使用的大量智能交通设备运维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目前的运维管理相对分散,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提出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的设想,希望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重复利用运维经验。但是,对于平台的实现方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运行方案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及运维需求,讨论适合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维护模式,提出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维,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涂梦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J].科技风,2016(2).

[2]章伟.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运维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9

关键词:IT运维,管理平台,设备管理

1 设备管理平台的需求及流程设计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 整个运维管理平台应该能够包含[1]:台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以及报表统计模块等。台帐管理模块包含设备的名称、类型及型号、序列号等疾病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对平台内相关的代码和权限等进行管理, 以记录设备管理平台使用人员的操作记录;文件管理模块可以对设备的维护记录、设备采购、报废信息等进行管理。

设计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时, 可以在遵循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下, 进行数据库、中间代码以及前端等的设计, 设计后同时进行数据库、中间件及客户端的部署。考虑到以后的管理及维护成本, 可以采用B/S架构;数据库选择Mysql, 其高性能及高并发性会给设备管理平台提供高效的数据引擎支持;为提供报表管理功能, 设备管理平台也会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工具。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不论是进行设备的采购、维修还是报废等工作, 都需要根据设备管理的操作流程进行, 而且设备管理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要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角色进行业务处理, 从而快速、高效的管理设备。作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 设备故障处理要经过故障申报、故障处理以及处理结果等步骤, 每一步骤完成后会显示步骤的操作人员和处理时间。

2 IT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缺陷管理模块中可以创建关联的变更单, 此时有缺陷的被管理设备的状态被标记为“搁置”, 缺陷问题被创建后, 一旦缺陷问题被成功关闭, 则可以根据缺陷的解决状态进行设备的状态变更, 解决的缺陷其状态被变更为“已解决”。缺陷的记录一般由发现缺陷的人员进行, 缺陷验收合格后, 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需要注明缺陷处理的相关信息, 并注销缺陷。

IT设备经常会遇到变更关联设备的情况, 如果某设备有关联的设备存在, 那么此设备的关联关系在被关闭前, 此设备不能被移除。设备的变更管理包括用户接入、安装调试、检修以及配置管理等内容, 如图1所示:

其中, 用户接入指的是用户提交设备变更单, 对于处理完成的变更单, 如果其达到预期目标, 那么此变更单相关的设备变更流程即可关闭, 否则此变更处理流程需要被返回。检修人员作出的检修申请形成变更申请单, 如果此变更申请单涉及到的是通信的检修或停退, 需要判断此检修过程是否存在检修计划, 目的是让用户明确的知晓, 从而指导设备管理[2]。安装人员提交安装调试的变更申请, 只有当所有变更资料都提交完后, 才去验收安装调试过程是否合格;如果安装调试过程达到预期目标, 则可以关闭此变更申请单。配置管理变更申请一般是由用户提出, 配置管理人员会判断是否需要备份处理。

日常巡检管理模块根据巡检的设备来执行不同的标准, 巡检记录可以根据不同的预定义规则生成。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根据巡检标准、巡检周期等进行设备的定期巡检, 并记录相关的巡检日志。相关设备的维护人员对此巡检日志进行分析, 并给出是否正常、是否有缺陷等结论, 如果发现设备的缺陷, 则依据前文介绍的缺陷管理模块进行处理。

3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的设备管理流程包括请实现、事件管理以及配置管理, 其总共规划目标是实现设备管理的快捷性、全局性以及经济性。从整体结构上而言, 设备管理平台从上而下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三层。表示层用户和用户交互, 业务逻辑层制定业务规则并实现相关的业务流程, 充当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的桥梁;数据访问层的作用是访问数据库。这三层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向下的, 底层无法感知上层的存在, 对上层的任何设计上的改变都不会影响底层。

设计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对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维护中的各项功能及非功能性需求进行设计,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数据库, 不仅要明确数据库的表名、字段名等数据信息, 还要进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脚本的扩展。具体设计数据库时, 要考虑系统模块相关概念的设计、数据关系图设计以及数据的逻辑结构设计等。使用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主要是系统管理员、维护人员以及一般用户, 不同角色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数据逻辑结构的设计包括设备数据库关系图、故障信息数据库关系图以及系统管理数据库关系图等[3]。设备数据库关系图包括设备的信息表、设备相关资料表等;故障信息关系图包含发生故障设备信息表、设备备件维修信息表等;系统管理关系图包含设备单位信息表、厂商信息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禹.基于SOA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大学, 2013.

[2]孙艺新.大型电网企业特高压设备运维检修模式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 2014.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10

以广铁集团为例, 管内武广、广深、广珠、海南东环等客运专线客流量大、设备种类多、信息化程度高、运维难度大。为保障广铁集团管内高铁车站的保障设备的正常、高效运行, 提高设备运维水平, 提高设备运维效益, 进而更好地为客运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需要建设一个优化的设备运维支撑系统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OSS) 。与传统的运维支撑系统不同, 该系统基于现代设备运维工程理论, 提出优化的运维支撑系统概念。系统的设计目标不仅要加强运维过程管控、规范运维作业流程、减轻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负担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更强调提高设备运维效率, 提高设备应用品质, 真正实现科学、优化的设备运维。

1 现代设备运维理论

现代设备运维的思想十分丰富, 包括计划性维修、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员生产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状态维修、综合设备管理、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和工程技术理论。准确地说, 现代设备维稳是以综合设备管理业务为基础, 结合计划性维修和状态修 (预测修) , 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 (见图1) 。

1.1 综合设备运维管理

综合设备运维管理是对涉及设备运维相关的人、设备、配件、流程等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的资产、状态、技术规范等属性的准确描述和应用; (2) 运维人员、设备业主、设备使用者、设备制造者、配件供应者之间的信息和业务的无缝交互; (3) 配件的准时制 (Just in time) 的配送、调拨、修复等; (4) 流程的科学设置、执行、反馈、评估, 实现标准化和最优化。

1.2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支持着优化的设备运维理论。在设备全生命管理中, 需要理清设备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前者是设备资产、技术参数等, 后者是设备的状态、维修记录、使用记录等。近几年来, 设备资产管理系统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EAM) 与设备维修系统 (Maintenance Repair Overhaul, MRO) 有相互交融的趋势, 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力支撑。

1.3 状态修

状态修是最近10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设备运维工程技术。图2显示状态修是系统成本最低、设备可用率最好的运维方式。故障修基于实际发生的故障进行维修, 设备服务品质无法保证;计划修基于设备制造商建议的修程修制进行维修计划安排, 缺点是容易形成过量维修;状态修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CBM) 是一种预测性维修技术, 基于设备的历史维修记录和目前设备状态、性能, 安排合适的保养、维修, 以保障设备的长期有效性和可用性, 实现设备总体运营成本的最小化。

现代设备越来越趋于智能化、数据化, 现代设备运维理论正是适应现代设备发展的这个趋势, 在传统的信息集成技术 (人、设备、配件、计划、流程等) 的基础上, 加入了以设备为核心的静态动态数据集成技术, 最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 进行优化的系统设计, 实现优化的服务模式。

2 系统总体结构

OSS包括设备管理 (资产、设备状态) 、工单管理 (故障管理、巡检管理、保养管理) 、备件管理 (备件台帐、备件出入库、备件采购) 、知识库管理 (文件管理) 、系统管理 (字典管理、用户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权限管理) 等业务模块 (见图3) 。

系统技术架构分为硬件/网络层、系统支撑层、应用技术层、应用层、用户访问层5个层面 (见图4) 。 (1) 硬件/网络层由计算机硬件平台、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组成, 在信息中心部署信息系统及设备, 通过信息网络, 构建高铁车站设备运维业务的应用; (2) 系统支撑层由Oracle数据库、J2EE开发平台等组成, 在中间件和数据库层面进行支撑; (3) 应用技术层是为统一应用系统的基础构件、核心流程和关键技术而设计的项目管理基础应用平台, 包含SOA架构、消息引擎技术、业务流程管理组件、报表管理引擎组成; (4) 应用层由设备管理、工单管理、备件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管理等业务模块构成; (5) 用户访问层由B/S访问接入、移动应用访问接入等。

3 系统应用功能

3.1 设备管理

3.1.1 设备台账管理

设备管理针对运营维护范围内的所有设备设施, 建立完善的、标准的设备资产档案, 规范化、格式化管理设备资产信息和设备供应商等信息, 使设备资产信息库不仅仅是一本设备台账, 而是成为设备运营管理的数据基础和作业依据, 为设备的运营维护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构成数据处理中心的基石。

3.1.2 设备状态维修管理

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来看, 高铁设备运维越来越倾向于状态修。状态修的核心是设备状态管理, 是整个设备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状态修主要包含3个内容:

(1) 传感器数据采集。通过各种传感器和仪表采集现场设备实时数据, 实现在线监测。

(2) 数据传输接口协议及应用。通过接口协议 (包含BACnet协议、Mod Bus通信协议、OPC通信协议、Lon Works即现场总线协议) 及网管平台 (包含HP Open View即电子业务管理工具程序、IBM Tivoli) 实现现场设备实时数据的实时传输。

(3) 数据分析。通过开发R程序,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回归分析, 如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故障发生情况、用Bootstrap分析进行模型验证。目前分析主要围绕核心设备如空调, 包括制冷主机喘振故障、制冷主机冷媒冲注量分析、空调箱风机故障分析、空调箱过滤网脏堵故障分析、空调箱焓差控制分析。

这些分析的结果用于生产预测修工单, 作为计划修的支持和补充。目前, 全面推行状态修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数据标准不健全, 需对在线监测到的信号做大量加工处理。不过, 状态修是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 因此, 需要根据不同设备的重要性, 首先在一些人员素质高、设备基础好、管理先进的单位或部门试行, 在试行成功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推广力度。

3.2 工单管理

3.2.1 故障管理

故障工单模块对设备故障的报障、故障确认、工单分配、维修执行、客服调查等处理步骤进行管理, 从故障的发生到结束进行全过程追踪和管控, 同时关联管理维修执行过程所使用的备品备件, 并从客户的满意度出发, 提高故障的处理效率。

3.2.2 巡检/保养管理

巡检/保养管理根据车站设备设施的故障发生频率或者设备设施的使用损耗规律, 针对不同的设备设施安排合理、可靠的计划, 保障设备巡检的周期和全覆盖, 依据人员的工作强度合理的安排工单。实现对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全面追踪, 为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过程管理。

3.3 备件管理

针对车站设备设施维修、保养作业所需的备品备件进行全面管理, 强化对设备维护过程的备件使用管理、强化对备件库存变化的管理, 使备件的使用做到有据可查。

3.4 知识库管理

对各种作业规范、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提供信息化的搜索、编辑功能, 利用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和垂直搜索引擎等搜索引擎技术, 提高检索速度和准确度, 并针对用户输入的关键字, 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 提高检索效率。系统还提供移动终端应用, 对用户的现场作业提供实用、有效的支撑。

3.5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即用户管理, 包括用户信息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用户业务组织架构管理、用户业务工作流程管理等。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用户的业务组织、用户的管理组织、用户的业务流程提供全面、周密的管理, 强化系统用户使用的安全约束, 提高系统的业务操作便捷性。

4 系统关键技术及特点

4.1 综合设备运维管理方法

综合设备运维管理采用目标管理和80/20原则。

4.1.1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研究如何让各环节的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工作起来, 具体的做法如下:

(1) 清楚鉴定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 让岗位人员能够清楚知道当前自己还有多少工作需要完成。

(2) 给出每个岗位的KPI (关键绩效指标) , 随时反映该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激励员工开展自己的工作。

4.1.2 80/20原则, 即帕雷托规则

要第一时间解决每一个企业设备管理问题, 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所以, 对于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来说, 需要进行合理安排维修设备管理问题, 80%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全面投入, 而20%的问题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 并投入精力才可以完善实现。

(1) 设备管理的80/20原则:关注关键设备的台账细节。

(2) 维修管理的80/20原则:以关键设备为基础, 制定合理的故障维修工作/计划维修工作。

(3) 备件管理的80/20原则:关注重点备件与高价值备件。

(4) 采购管理的80/20原则:关注生产第一性采购。

4.2 移动应用技术

设备运维支撑系统提供便捷的移动作业平台客户端软件 (Equipment Maintenance Mobile, EMM) , 结合智能手机的硬件技术, 提供现场移动作业支撑和移动管理支撑。EMM针对一线作业人员提供规范、格式化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操作, 针对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周密、有效的作业过程追踪和管控、针对管理层提供丰富、完善的作业统计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针对决策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生产运营管理和决策辅助 (见图5、图6) 。

4.3 设备状态管理和分析技术

设备状态管理收集并存储所有车站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 通过三维站区电子地图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以高铁车站客服系统为例, 主要关注围绕车站客运生产相关的设备, 包括旅服平台设备、闸机、自动售票机、窗口售票机、LED导向屏、PDP屏、广播设备、时钟、网络设备等客服信息系统设备。这些设备大多为智能设备, 方便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设备状态管理除了对设备进行实时运行状态监测, 更重要的是进行维修分析, 对故障设备的维修全过程进行跟踪, 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和故障设备维护状态。

维修分析的核心是通过设备状态的历史数据, 建立设备性能评估模型和故障预测模型, 最终为维修优化提供辅助决策的手段。

5 结束语

OSS从2013年1月开始在广铁集团上线使用, 并根据试用的情况不断完善功能, 以支持广铁集团的高铁车站设备运维的需求。

使用效果表明, 工单管理首先进行了完全的规范化;系统通过保养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的建立, 保障了计划修的执行比例, 故障修的频率减少了10%;移动应用的使用实现了运维工程师的故障报障实时化, 相应的维修响应时间缩短了20%以上。未来预测修的深入使用可望进一步提高维修效率, 降低设备整体运营成本。

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 不断提升传统设备运维系统的设计理念, 引入现代设备运维的思路, 使设备运维成为一项可以不断优化的工作, 使设备运维支撑系统成为一个可以不断优化的软件系统。在设备运维支撑系统中, 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有效结合, 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和服务水平, 降低了运维成本, 在铁路设备运维这个传统的领域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金三.现代设备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葆文.现代设备资产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汪昌任.SAP EAM设备维护系统应用及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CAMPBELL J D, MCGLYNN J, JARDINE A KS.Asset Management Excellence:Optimizing Equipment Life-Cycle Decisions[M].CRC Press, 2010.

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篇11

关键词:差异化运维;设备风险评估;状态评价;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98-02

1 前 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电网发展与完善,输变电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变电运行人员的运维工作负担日益加剧。如何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

传统的定期运维方法存在两个缺点:一方面对存在隐患的设备运维次数不足,另一方面对健康设备过度运维。因此定期运维已不能完全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为了缓解设备激增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输变电设备差异化运维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差异化运维开展现状

基于风险评估的输变电设备运维策略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与信息化平台,通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驱动以预防性、预测性为主的差异化运维策略实施,同时通过优化与整合生产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性能,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

但碍于技术原因,暂时差异化运维只停留在人工评估分级,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将差异化运维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的需求日渐强烈。

2 设备风险评估及策略制定

差异化运维的“差异化”取决于设备的运行风险,设备风险值计算主要由两方面构成:设备重要性及设备故障概率。

2.1 设备状态评价

设备故障概率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状态,即设备状态评价。所谓设备状态评价,指基于运行巡视、维护、检修、预防性试验和带电测试(在线监测)等结果,对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各状态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设备状态等级。

组成状态评价要素的状态量能表征设备运行的各个状态,包括原始资料(出厂报告等)、运行资料(监测数据,缺陷报告等)、检修试验报告等。状态量的权重及劣化程度均分为4个等级,状态量劣化后的应扣分值由状态量劣化程度和状态量权重共同决定。

设备的状态评价分为部件评价和整体评价两部分。

①当部件的状态量发生变化时,应进行分析诊断,确定扣分部件及扣分值。各状态量的扣分值及该部件的总扣分值就决定了部件的运行状态。

②整体评价应综合其部件的评价结果,取以下2种算法的最大值:其一,将各部件中的最高状态定级赋予给整体的状态定级;其二,除正常状态以外,如果存在3个以上同级别的最高状态,则将整体状态向上提一级。

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便可推算出设备平均故障率,见表1。

2.2 设备评级及管控策略

设备重要性根据设备在电网中的价值及设备本身价值两点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前文所论述,可得设备评级的最基本公式是:

设备风险值(R)=设备平均故障率(P)×设备重要性(C)

C=电网损失后果C1+设备损失后果C2×设备价值L

我们按R值大小划分风险等级。由此生成各电压等级变压器不同状态、不同风险下的设备风险,映射出设备管控级别。设备管控级别从高到低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见表2。

2.3 差异化运维策略

根据设备管控等级,生成差异化运维策略。策略制定后,将所有对设备的运维要求综合在一个风险-策略数据表内反映,并根据要求编制运维计划,按照运维计划开展运维工作。

差异化运维策略分为基准运维策略和动态运维策略。

①年度基准运维策略根据年度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及年度电网运行方式中基准风险来共同制定。

②当发生设备缺陷、电网方式改变等变化时,启动动态运维策略,并一直持续到变化结束为止。

3 差异化运维策略系统的设计

设计系统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能应用系统将设备资产台账自动导入;二是应用系统将设备算法导入到系统中,使得设备风险值及管控策略可以实时变化;三是将差异化运维策略固化成表单,让运维班组刚性执行。

3.1 系统框架

系统主要由信息输入系统、核心算法系统和策略输出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3.2 系统功能介绍

根据设备运维策略及管控机制的要求,“运维管控模块具有年度评价、动态评价、运维策略、信息上报四项功能。系统通过自动同步生产系统缺陷和试验信息,自动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动更新设备的健康度和管控级别。

支持开展年度状态评价和设备定级,运维人员可根据年度电网风险和设备健康状态,修正设备的重要度和健康度,形成设备的年度管控级别;支持设备管控级别动态调整,并通过账号为不同层级用户设置了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可以通过系统实现设备级别变更的调整和审核。

支持生成设备运维策略卡,通过选取作业间隔和作业项目,系统动态生成作业记录,并对应生成I、II级设备运维策略卡。

通过系统的搭建,我们将状态评价、风险结果规范、固化,并利用核心算法得出应用策略,运行人员输入评审内容即可生成运维表单,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的。

4 差异化运维策略系统应用与验证

实施差异化运维后最明显的优化在于变电巡视总次数得到明显减少,释放大量人力资源;而风险较高的设备得到更多的运维,降低故障的可能发生概率。

4.1 变电巡视次数对比

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的数据与上一个年周期的数据对比。总的运维次数同比减少32.7%,实现为班组减负的目的。变电巡视工作量对比,如图2所示,四级风险设备运维次数减少48.6%;三级风险设备运维次数增加57.4%;二级设备运维增加113.9%,很好地达到差异化的效果。

4.2 设备发现缺陷及消缺数量对比

系统应用后,共发现缺陷508项,同比增加17.6%;消缺486项,同比增加43.8%。明显提高运维效果,其中四级风险发现缺陷下降2.5%,消缺率86%;三级风险设备发现缺陷增幅47.4%,消缺率98%;二级风险设备发现缺陷增幅83.9%,全部得到消缺。设备发现缺陷对比,如图3所示,从数据可以发现,四级风险设备并没有因为运维次数减少而降低缺陷的发现率,而三级、二级设备确实因为运维力量增加而让更多的隐患得到发现,极大地保证了供电可靠性,效果显著。

5 结 语

本文以主变压器为例,介绍了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级管控的主要模型、参数与算法,并形成差异化运维策略,经在差异化运维策略系统中应用验证,确实能减少运维人员工作量,降低停电时间,提升设备的运维效果。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包括:①进一步提高软件处理数据能力;②将研究领域扩展至状态检修以及基于设备风险的技改策略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铭钧.输变电设备差异化运维解决方案.中国科技信息,2012,(24).

[2] 袁泉.电力设备健康状态评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华北电力大 学,2003.

[3] 喇元,王红斌,陈忠东.基于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 修策略的研究[J].广东电力,2010, (10).

[4] 张大波.基于状态监测与系统风险评估的电力设备维修及更新策略

配网自动化一次设备运维管理 篇12

按照配网自动化设备管理“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以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 强化设备系统台账管理、技术监督及标准化作业为重点, 实施运维检修部归口管理, 配电运检室具体负责的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管理体系, 采取状态检修的手段, 达到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提高供电质量的管理策略。

2 配网自动化设备运维管理管理的范围

管理范围

网架结构变化及配网自动化实施后, 为适应新设备及网架的变化, 临沂公司将配网一次设备管理的重点设定为一次智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 管理范围主要在设备验收、设备投运及设备日常维护检修三大环节。根据“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管理原则, 同时体现“资源优化、数据集中、平台开放、管控高效、响应快速、流程清晰、过渡平稳”的特点, 依托GIS、PMS、OMS、配网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等先进信息技术平台支撑, 从电网数据监控、调度指挥、电网运行检修、各系统数据维护及电源管理入手探索和实践新的配网管理模式。

3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配网智能化设备管理包括设备安装、验收、投运、运维四个环节, 涉及单位及部门有运维检修部、施工单位、信通公司、配网调控中心、配电运检室。公司理顺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流程并明确了其在流程各环节的职责。按照职能设置规定, 将设备运维工作落实到公司配电运检室, 将其作为公司配网一次设备专业管理部室, 实现配网设备的“运检一体”。

3.1 验收环节

做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模块, 验收管理是一个涉及业主、施工方、监理等多方面的交互反馈节点。为保证10k V配网的施工质量, 提高配电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 作为配网设备的运维管理部门, 配电运检室针对验收环节制定了规范化的验收标准和程序, 以确保10k V及以下配电新建、改建工程中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施工质量。

作为配网设备专业化管理部门, 配电运检室除必须负责、保证工程及设备的竣工验收外, 为确保工程、设备质量按照标准指导书中既定的要求发展, 创新性地提出将一次设备施工过程中的中间验收纳入工区的验收管理体系中来, 真正从制度和行动上做到设备的超前维护, 隐患的预先消除。

一是加强中间验收的组织管理。在运维检修部的组织下, 配电技术专工, 施工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施工负责人、工程监理人员。配电运检室作为验收管理的主体, 内部已建立完善的验收实施细则, 同时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验收规定来实施。验收时, 对于具备阶段性验收条件的工程或设备, 、验收人员一次性、集中提出验收意见, 便于质量的及时控制。

二是结合专业管理创新中间验收关键做法。在公司运维部的管控下, 施工单位须内部验收及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 才可由监理单位向运维检修部申请, 由设备管理部门——配电运检室进行中间验收。为保证验收的效果, 配电运检室要求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资料须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工区验收资料管理小组, 以便工区提前制定验收计划。

3.2 设备台账管理

配网线路设备台账是线路管理的基础, 是线路运行、维护、检修的基石, 是整个配网自动化一次设备运维管理的重点之一, 2013年公司开展配电线路设备台帐管理年专项活动。做为配网设备专业化管理部室, 配电运检室依托此次活动, 以原有的设备台帐为基础, 针对系统数据录入管理漏洞, 结合配网自动化的实际开展了设备系统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一是建立数字化档案。实施配电线路台帐进行日历式管理。及时跟进线路设备台帐。在每个管理班组中至少配备3台相机记录现场运行情况, 每一台新上的自动化设备, 每一处新改造的线路设备都需要有数字照片。并且在进行照片整理的同时, 配有数字化档案的更新, 做到及时、准确。

二是建立互相监督、层层审查的管理制度。在设备管理专责人之间建立一种监督机制, 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加分制进行监督, 共同为配网自动化进程努力工作。层层审查的管理制度主要是从班组抓起, 由设备管理专责人进行配网设备台帐整理, 提交班组经理审核, 再经过配电运检室智能化改造、运维专责人、公司运检智能化改造专工审查, 查遗补缺, 完善台帐的详细、准确性。

第三, 配电运检室针对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进程, 对设备管理专责人、自动化系统维护员台账建立、管理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 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及个人素质方面与电网发展相适应。

3.3 配电设备管理技术支撑系统

电力生产管理系统 (PMS) :可提供配网线路、设备所有的基础数据以及巡视、缺陷等运行数据。配备状态检修评价模块, 具有状态评价、缺陷管理的功能;PMS数据与GIS系统图实现对接, 能快速查看设备地理位置、交叉关系及运行环境;提供工作票在线办理, 实现配网设备运行、消缺、归档的闭环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可靠设备数据, 提高了故障查找及处理效率。

配网调度系统、GIS系统:利用配网调度系统可实时监测整个城区10k V线路及开关运行状况, 及时发布运行和故障信息;GIS系统融合了配网PMS数据和营销MIS客户供电信息数据, 显示配网所有线路、设备地理位置及运行信息, 同时能准确显示线路设备所带用户位置及供电信息。设备抢修状态下, 除了快速定位, 判断停电范围, 发送停电信息, GIS系统可为运行方式调整提供实时结构参考。

上一篇:初中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下一篇:虚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