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2024-07-09

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精选11篇)

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1

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 按照现代化医院制度的要求, 从技术、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 对医疗设备从规划、采购、使用、维修直至报废等进行全程管理, 是保证医疗设备状态完好的重要措施。医疗设备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资技术基础,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是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物质保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疗设备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重要, 医疗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能力。

1 医疗设备的应用管理

医疗设备应用管理应掌握包含电子、计算机、机械、光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缺乏相应的知识无法合理地选购医疗设备。在应用中还需掌握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 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根据不同医疗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为不同的设备施行不同的管理方案, 针对医疗设备相关人员应加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检修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素质, 使操作人员在应用医疗设备的过程中, 参与到设备管理中, 打破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的绝对分工, 也这样可使医疗设备的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2 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

医疗设备在应用中直接和人体密切接触, 坚持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 对此应以预防为主, 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无故障。在安全管理中, 预先制定检修计划有明显的优势, 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 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避免突发医疗设备安全事故对患者的伤害, 同时也避免医疗设备的故障扩大, 有效减少了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

3 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患者安全, 提高医院综合效益。随着医疗设备的技术不断发展, 医学工程部门的维修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 使得医学工程部门的主要职能从单一的维修转向以维修、预防维护、校准与计量、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控制上来。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的不断规范, 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鉴定条例和医患纠纷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出台, 医患双方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 为保证患者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对如何更好地保障医疗设备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大量高技术的诊断设备进入医院, 临床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设备检测出的数据, 医疗设备的量值准确直接关系到诊断的准确度, 医学计量工作的开展为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医学计量工作是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医学装备质量, 保障其数据准确可靠, 使其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重要技术监督手段, 也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常规的诊断仪器如:血压计、心电图、B超、血球计数仪、X线机、CT等设备都需要通过计量来定期检测设备量值的准确度, 误差超出规定范围的就需要进行维修, 维修后仍需通过计量来认定是否完全修复, 经过维修后仍不能达标的就必须强制报废。

4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保证医疗设备状态完好的重要措施, 平时医疗设备由使用人员对医疗设备进行设备外部的除尘、清洁等工作, 每季度由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内部进行除尘、清洁等, 同时可请生产厂家对设备进行测量、校验、更新软件等工作, 良好的设备保养可减少大量的故障。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 使用人员应即关机, 同时通知设备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 医疗设备管理从单一的维修模式进入到了工程技术、经济财务、组织管理的多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汇集了应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管理、质量控制、劳动组织、经济核算、维修服务等多项专业管理内容。

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设备管理队伍, 追求设备的最佳效益的管理方式是以后医疗设备管理的趋势。

摘要: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分支, 本文从设备应用、安全、质量、维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医疗设备管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维修

参考文献

[1]阮兴云, 吴殿源, 徐志荣, 等.医学工程实践与探索[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1-72.

[2]孙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0, 34 (1) :57-59.

[3]许婷婷.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的综合管理[J].中国医疗装备, 2009, 24 (11) :75-76.

[4]周明山.医疗设备管理中经济管理方法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3) :76-77.

[5]王羽, 戚仁涛, 汤黎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5) :74-76.

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2

一、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管理(三级保养):

1、一级保养:使用科室指定专人对所使用的设备,每天进行表面除尘和基本参数校正。

2、二级保养:护理部、后勤处配合并指导使用设备科室专管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

3、三级保养:护理部、后勤处对所分管的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参数校正,包括内部除尘、机械部位加油、除锈等。

二、设备维修管理

1、分管院领导负责制,护理部总体负责全院日常维修和医疗手术设备紧急维修的外联,及陪同工程师维修,直至解决问题。

2、各医疗科室应将设备维修联系工程师的联系电话汇总,报备护理部,由护理部负责制表,报备综合办及院领导,以便应急时需要。

3、维修实行三级负责制。

一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保养,由科室、手术室负责。

二级,大型设备出现问题或定期保养,由科室报护理部,护理部协调工程师维修,直至解决问题,报备院领导。

三级,大型设备出现问题,或定期保养中发现维修不好及更换零件,应在事故出现2小时内报院领导,由护理部协助院领导联系公司或厂家来工程师解决疑难问题。

4、实行逐层上报,使用科室提出申请、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对将要维修的设备初步筛查,根据情况,上报分管院领导。维修所产生的费用,要有分管院领导协商、商榷、上报院长审批核准。

5、所申请维修的设备,要及时制定责任人,限时完成,原则上在保修期内的设备24小时必须完成,在保修期外的设备72小时必须完成。

6、使用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技术验收、保修期内、外维修登记、保修期到期前设备状况总结、设备维修纪录(自修或外修)、关键零配件来源、使用记录、维修价格登记等。

7、维修中由于故障特别复杂或零配件采购困难,后勤人应及时通知设备使用科室,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8、对返修率高的医疗设备,后勤人员也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9、护理部可与办公室结合,医院后勤人员可参与医疗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并积极听取设备使用人员对所用设备的反映,了解设备的使用现状。

10、使用科室负责人应及时了解所管设备代理商或维修工程师的变更情况,并及时与新的代理商或工程师取得联系,以保证零配件的索取和维修联系。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设备的验收报告、工程技术图纸、检测报告、产品说明书、维修日志及联系记录和报废鉴定文件归档制度。

2、工程文件档案实行集中存放在护理部,严防档案丢失。

3、护理部应定期对设备工程文件档案进行检查,同时将设备资料清单报办公室存档。

4、对最终用户保存的使用手册应严格进行登记确认。

***************医院

医院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篇3

[关键词] 医疗设备 使用管理 规范化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进入了医院,拥有大型的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已成为医院等级和医疗水平评定的重要依据。据有关资料统计,医疗设备已占医院固定资产的50%以上。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次数,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诊断的准确率,从而实现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将成为医院设备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目标。

1 医疗设备使用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医院必然要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去,因此也必须用市场经济这个杠杆管理医院,科学化和规范化地管理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医院的设备又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国有资产升值,这是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合理安排设备的采购计划

医院的装备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遵守经济与实用两个原则。所谓经济就是不摊大求洋,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减轻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实用就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与水平采购设备,使其能发挥全部功能、满足需要,尽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

采购者应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根据科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使用人员的素质,本着“适用、先进、合理”的原则,认真制定设备的年度购置计划和中长期的装备计划,把好选型论证关,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装备。采购前应做好调研和考察,因为现在的大型装备除了标准的配置外,提供了许多选购件,做好调研与考察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 加强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

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是临床使用管理的核心,医疗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是加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是通过效益分析使医院领导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医院领导干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设备功能的开发,现代医疗设备大多为多学科、高技术的结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熟悉掌握和正确使用需要一定时间,使用应不断总结经验。一般为了创效益,设备调试后即投入运行,很少人去研究其深层次的开发和运用。同型号的设备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人手里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只满足于简单的应用,时间一长,先进的功能成了落后的技术,这种隐形浪费,并不少见。要提高医生和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做到:①建立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建立责任人制度。②实行专管专用,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③合理使用设备,建立定期保养制度,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④建立责任操作,责任维护。⑤建立巡回检查制度,杜绝带病运行。⑥加强设备使用环境的检查。

维修保养是提高设备完好率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医院维修队伍的滞后,维修保障能力不足,贵重设备大多由厂商和销售公司实施维修服务,增加设备的停机时间造成经济损失,使维修费用失控增加成本,因此必须加强现有医院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医学文化素养,建立工程人员的引进淘汰和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员之间技术经验交流。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三是突出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延长设备的无故障时间。四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厂家未能提供维修手册和图纸的设备可通过因特网与厂家工程师进行远程诊断,在其指导下排除故障。

此外,由于医疗设备维修涉及的学科较多,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通过不同的继续教育方法,通过维修人员之间经常性的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维修人员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

4 规范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管理好医疗设备档案是提高医疗装备使用率和完好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应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医院的设备档案内容包括:申购书、论证书、医疗设备生产许可证、购置合同书、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仪器登记表、维修记录、监测记录、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以及最终的报废表。设备档案可发挥一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在:①妥善保管购置前的论证书及购置合同书,若发生商务纠纷,可避免无谓损失;②设备不同阶段的使用率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依据,追踪厂家产品质量提供数据;③产品说明书及操作维修手册的统一管理可以为设备的功能开发、使用和维护带来方便;④维修记录既可方便日后工作查询,保证零部件补充,也可判断昂贵设备保修期过后厂方保修价的合理性;⑤监测记录可如实反映设备的实际工作状况以帮助了解设备的性能,进行技术比较,测算出设备的老化程度等指标,使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医疗设备档案的后期管理主要是指对设备档案建立以后完善档案工作的管理和借阅查询管理。设备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负责后期的监测和维修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并由使用科室和工程部人员协调工作,在借阅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限定借阅人的范围、时间等制度,借阅一般只借备份复印件,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借阅时间。

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4

1 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已有《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件, 管理体系日益健全。但是由于地方因素的影响, 我国很多二级医院也相应制订了医疗卫生装备计量与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或条例, 但内容相互差异很大, 缺乏统一的尺度及检查的标准, 监督效果也不好, 导致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1.2 安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一些二级医院缺乏医疗设备安全管理意识, 片面注重硬件建设, 认为在无故障无报警的状态下运行即安全, 甚至一些医院未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真正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难以保证, 容易造成错误判, 形成潜在隐患[2]。

1.3 临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二级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 也使得设备升级和更新换代的频率空前加快, 设备操作也越来越复杂, 不断对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医院设备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对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缺乏足够重视, 导致可能出现安全事故[3]。

2 加强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对策

2.1 实施医疗设备专管专用管理

医疗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是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医院设备应用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为此在具体的管理中, 要求各使用科室在通过使用培训考核的、有责任心的医护人员中安排医疗设备管理员, 积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同时要填写保养记录。在医疗设备的应用管理中, 要根据设备的使用条件, 采取必要的保暖、降温、防潮、防腐、防尘等措施, 以使工作环境在满足设备性能时不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造成危害。

2.2 明确质量控制实施范围

我们需要积极利用风险分析理论评估医疗设备质量, 超高风险医疗设备风险评分总值高于40 分, 高风险医疗设备风险评估分值在30~40 分, 低风险医疗设备风险评估分值在20 分以下。依据分值不同, 制订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分别调查相关质量与风险管理的因素, 运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管理学方法, 明确每个医疗设备的管理要求, 制定管理制度、实施措施和考核标准。不断提高认识, 树立新的医疗质量观, 不断提高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 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2.3 加强使用前质量控制

使用前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利用有限的资金引进急需的设备, 特别是对科室提出医疗设备使用需求, 要进行广泛调研论证, 拟选设备的参数需求及理由等。特别是要对医疗设备引进计划的制订必须实行集体领导, 需进行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 逐级审批后执行;必要时邀请生产厂商进行讲解, 作为厂商与设备遴选依据。设备交付临床使用前对设备进行用前检查, 杜绝质量不合格医疗设备投入临床使用。

2.4 注重使用中的质量管理

使用中的质量管理主要目的是确保通过正确的流程, 保证诊疗安全和患者健康,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首先, 要确保设备使用规范化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的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其次, 是加强周期性设备质量控制, 根据医疗设备检定周期, 实行定期、定点巡检, 标识检定日期和有效期限, 使医疗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也要根据设备档案和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积极进行预防性控制管理, 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

总之, 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 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多方面加强管理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莹莹, 沈秀红, 刘菲男.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7 (22) :294-295.

[2]泮凡, 胡伟标.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7 (18) :46-49.

加强医院医疗统计的质量管理研究 篇5

关键词:医疗统计;质量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10-02

随着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统计原理,保障医院管理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正确制订医院的发展规划,作好医疗质量管理监督等工作,以达到提高医院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的目标。医疗统计是收集、分析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资料数据的重要方法,它为评价医院工作的质量及效果,保护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医疗统计为医院领导掌握医院工作情况,编制工作计划,进行经济核算,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改进管理等提供重要的依据。评估医院的工作数量和医疗质量,为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资料和数据,对医院进行科学运营和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医院医疗统计存在的问题

1.1 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

从目前医院医疗统计数据来看,许多医疗机构存在原始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现象,由于随意估算或填报数据影响医疗统计的准确性。主要是由于医院对于医疗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差别较大,基层统计数据填写人员变化较快,原始信息记录不全、混乱等。在进行医疗统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医疗统计单位不能独立行使统计职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医疗统计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管。

1.2 统计数据标准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医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对医院的医疗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地分类,防止医院就诊出现混乱的局面,使病人就医时节省时间,能及时的对号入座。一些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使用效益和效果应较好的表现在医疗统计数据之中,但是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统计信息。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医疗质量及医疗服务效益的分析提取,统计数据也不能满足要求。对于医疗数据分析中新加的一些统计数据指标,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常常表现有所延迟。医院医疗统计工作在再设计能力方面发挥缺欠,对新增指标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更要明确医疗信息统计指标的概念。

1.3 统计数据缺乏适应性

在医疗统计过程中,医疗统计指标概念、办法、界定上不统一、不准确,很难满足数据在时间上的对比要求,容易引起错误信息出现。随意改变医疗统计指标,影响整个统计体系数据的衔接和完整。对原始数据记录缺乏有效的管理,如病人的来源地数据记载不规范,这样的数据累计到一定程度,将极大的影响医院客户资源归属地分析,大大降低医疗统计信息的适用性,最终误导医院的正确决策。

2 提高医院医疗统计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医疗统计法制工作

加强医疗统计法制建设工作,使医院医疗统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是保障医疗统计数据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对于重要的医疗统计数据要有规范的发布办法,使医疗统计数据不受包括医疗行政部门在内的各方的影响,确保其客观、公正、真实,保证医疗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完善医疗统计质量监督体系

发挥目前指标体系对医疗统计质量的监管功能,采取先进的统计方法,对改善统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并完善医疗统计指标体系对医疗统计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对统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应用的“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生成的统计报表都是这一指标体系的反映,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指标,结合统计专业知识,做好对医院医疗统计质量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从统计方法来说,计算机的使用让统计工作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道路,统计质量大大改善,在各种医疗指标中只要输入准确原始数据,可以确保输出数据的可信度,同时极大降低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摆脱繁琐的数字计算,用更多精力从事统计的其他工作。

2.3 规范医疗统计方法

目前,我国医疗统计流程中存在着统计方法单一、对全面报表的依赖较大、指标体系不合理、任务繁杂和完成任务的条件脱节等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以一定的统计制度形式规定统计部门应收集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整理、收集和制作报表,并开展统计分析。第二,完善医疗统计方法,保证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统一和相对稳定,以制度形式明确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等,不但保证了数据的可比性,反映现象发展的数据特征,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第三,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合理的医疗统计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报表。

2.4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素质对于医院医疗统计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素质不齐,医院各级人员缺乏医务统计方面知识,是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做到统计人员培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医疗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统计相关知识,了解医院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同时要将统计数据质量相关培训纳入人员晋升考核体系,赋予统计人员监督用于考核医务人员工作业绩的医疗统计指标的权力,使虚假数字消灭于基层。

参考文献:

[1]彭传薇,李小华,刘琛玺.医院医疗数据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5(9):37~39.

(编辑:王平)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Hospital Medical Statistics

Liang Jie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hospital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hospital medical statistic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quality of hospital car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medical statistics’ positive role in hospital management.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 quality management; research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篇6

1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故障分析

1.1 大型设备故障率降低的原因。

1.1.1 集成电路原件应用和制造工艺水平提高, 使得功能强, 能耗低, 体积小, 寿命长的多层结构接插板块被广泛应用。

1.1.2 计算机软件功能成熟, 许多补偿和修正数据通过CPU主控装置, 消除了影像成像过程中的干扰信号。

1.1.3 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确保了有效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克服了模拟信号衰减和干扰的影响。

1.2 辅助设备故障及原因。

1.2.1 供配电系统故障:

供电系统和部件由不同单元管理, 为安全起见, 主机供电电路一般都有电源接触器和漏电开关保护, 但是, 正是这层层的保护设备, 经常被人忽视而成为导致主机停机或配电箱烧坏, 起火等事故隐患。在配电系统中, 三相电源相序的变化是一种最容易忽略的隐患。

1.2.2 主电源稳压电路故障。

很多大型设备, 如DSA的X线机射线源, 必须要求电源三相负载平衡。但是因“中子” (零线) 接触不良无法保障三相负载的平衡, 从而主机运行过程中, 即使瞬时的三相不平衡, 也有烧坏主机设备的诱因。

1.2.3 环境因素的干扰。

X线机安装过程中, 地线断路曾导致非常危险的事故。设备使用过程中, 如屏幕图像受不明原因无规律的干扰, 这时应主要考虑电源地线的接触状况及机房周边环境, 检查诸如理疗科、口腔科常用高频设备是否造成了影响。

1.2.4 温湿度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温度、湿度对设备性能有直接影响。有抽湿机的房间, 要特别注意抽湿效果, 除定时开机关机 (1~24小时) 外, 还应定时清洗滤气网 (约二周一次) , 以维持抽湿机的使用效率及寿命。

2 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

2.1 建立领导重视管理制度。

设备的维修在设备的购置论证和招标时就应加以考虑, 将售后服务和维修培训以及保修期满后的零配件供应作为采购的重要依据, 选择信誉良好的厂家或公司, 最好是与医院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公司。

2.2 对大型设备供需双方建立和谐维保的关系。

近年来, 许多大中医院相继新购和更新了不少的大型设备。大型精密智能医疗设备的维修, 逐渐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使用者及临床工程师的难题。医院医学工程师维修此类设备时, 即使有一定的技术根底, 如没有供货厂家在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独立开展维修是不可能的。所以若要及时, 有效地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医院和供货厂家建立和谐维保的关系是必须的。

2.3 强化技术素质管理

当代的医生和技术人员仅掌握一些诊断知识与检查技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还要掌握各种不同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甚至是各项参数指标与性能特点, 达到入木三分、心中有数。培养精湛的技术, 熟练掌握设备工作原理, 是管理好大型医疗设备的基础。一是进行岗位培训。每次引进新的仪器, 在机器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提前派出精兵强将外出学习, 机器一到, 外出人员便可回来与厂家一起安装、调试, 随即投入正常运行, 然后靠科内传、帮、带, 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全科人员都能掌握, 减少使用机器上的故障率, 在短期内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2.4 在维修工作中

维修工程师作为主要责任人, 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掌握现代医学工程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切实解决医院大型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 医院应该为工程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 使其成长为称职优秀的工程师。工程师在大型设备的实际维修工作中, 应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科学的工作方法, 严格遵守工作程序, 确保维修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在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维修经验。

对医院医疗设备验收管理的探讨 篇7

1 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医疗设备验收制度

有人认为医疗设备的验收仅仅是设备的接收, 所以在过程中只是进行了类似于商务手续一样的工作。其实医疗设备验收时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 而且必须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等) 和商检工作程序制定出符合制度管理的医疗设备验收流程。所以, 医院的临床工程部门必须制定一个完整规范的医疗设备验收制度, 规范流程和手续, 确保医疗设备的合同得到彻底履行, 制定制度是为了有法可依, 有序可循。

2 设备安装验收具有重要意义

采购医疗设备作为一种经济贸易行为, 买卖双方都应该通过鉴订合同等法律手段来相互约束, 使得双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验收就是为了检验所采购的医疗设备是否满足合同的要求, 使得医院切身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做好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

(1) 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可以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医院, 保障医院权益, 因为验收过程有效地监督厂商严格履行合同的各个款项, 并使得医院所购医疗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合同规定要求。

(2) 如验收做得好, 便可分清医疗设备质量事故的责任, 开箱时, 认真检查核对, 做好登记, 包括随机附件, 可以分清是因厂家的责任或是用户本身责任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附件缺失, 可为以后的责任追查或索赔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3)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设备所在科室操作使用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医疗验收工作对设备的性能、功能、应用范围、结构原理等有关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 对日后使用、应用开发、维修保养等工作提供帮助, 有效提高应用水平。

(4) 档案管理作为医院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 必须建立一套从设备进入到医院开始进行跟踪的完整设备档案, 而验收工作正是收集各类档案资料的关键流程。

3 做好验收前期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就是在医疗设备运到安装地点之前, 作为临床技术人员, 必须提前熟悉、准备好所采购设备的技术性能等相关材料, 并根据设备的工作环境条件要求, 做好环境准备。

(1) 准备好文件资料:主要包括招投标文件、签订的购买合同、场地 (水、电、气) 图纸等。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制作好详细的验收报告, 报告内容应该包含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设备序列号码 (也就是SN码) 、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代理商、设备的价格、设备使用科室、设备存放地点、厂家安装工程师及其联系方式 (电话) 、厂家售后工程师联系方式、公司联系方式、合同的设备的清单复印件、注册证号、合同号、安装日期、设备到货运输方式、包装方式、验收人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 、验收意见等。

(2) 安装环境的准备:在所购医疗设备到达医院安装地点之前, 医院务必根据设备工作、运行的环境要求, 准备好防尘、防潮、防辐射、防电磁、防污染、适宜的温湿度、特殊接地线、专用底线等特定要求的安装场地, 提前备好水、电、气等设备所需的管道、场地的承重是否达标 (如果大型医疗设备还需要做环境评估和效果评价等) 。必须面面俱到, 而且确保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否则安装验收都无法有效、快速、如期地进行, 延缓设备投入使用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 有时候合同规定安装期限, 超期医院需要作出相应赔偿, 做好每一项工作, 保障医院的利益。相关配套设施都应提前安装调试, 是使得安装验收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 运输条的件准备:

主要指的是设备到了医院, 运输到安装场地的过程。比如:大型医疗设备安装验收, 因为设备要摆放在楼上, 装箱件数多, 重量大, 主体及床体不能进入电梯运输, 所以前期需要确定好物流公司进行吊装、运输及运输通道等。

4 医疗设备现场的验收及具体方法、要求

(1) 开箱前验收

通常我们所指的开箱前验收, 就是收货检查、外包装的验收。设备达到医院的指定地点后, 特别有些大设备, 到货和安装地点是不一样的, 必须跟厂家跟货的工程师一起对照物流快递单认真核对设备品牌、设备名称、具体型号。货物的箱数。如果数量不对、包装异常、有破损的话, 及时跟厂家沟通以免给以后验收造成困难。因为在货运过程中, 可能有压箱变形、水浸等情况, 有些特定设备是不能倾斜的, 应该注意是否按正常方向摆放。如果异常都要注意做好登记, 而且要及时拍照, 必要的时候需录像作为以后设备异常的退货凭证。我院验收一台某品牌进口手术床, 价值40万RMB, 货到是, 发现箱底部有油渗漏, 量还不少, 收货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在收货时及时进行了录像拍照留底, 并且跟供应商的负责人取得联系, 协商如果开箱设备有问题, 退换或者问题不大时进行其他维修等, 最后确认是由于运输有倾斜, 造成了液压油漏出来, 因为还没影响到手术床的功能, 但失油过多, 厂家负责加满油, 以免设备在保修期后油量不够需要维修而产生不必要的维修费用。

还有就是设备的具体摆放的位置, 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 如X光机、DSA、MR等, 设备的包装箱多, 场地有限, 一般要跟厂家工程师协商好, 具体什么设备摆放什么位置更有利于安装, 尽量避免二次物流搬运, 最好是要求厂家安装工程师到场。

(2) 医疗设备的开箱验收

按照我院规章制度的规范操作, 开箱验收必须做到三方确认:厂家安装工程师、设备使用科室负责人和设备科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认 (如果是手术室的设备, 我们还需要手术室专管设备的护士和具体购进设备的科室主任共同在场参与验收) 。在确认外包装完好无损的情况下, 根据购买合同签订的设备清单进行开箱清点设备及其附件。开箱时, 切勿猛力敲击、倾斜等, 以免造成部件损坏, 同时要及时拍照, 特别是有损坏的更加要做好记录和拍照留证工作。在未安装前, 需要再次确认设备的外观、表面是否无损、油漆是否脱落、按钮是否完好、铭牌等是否完整、字体是否清晰可见, 随机附件是否齐全或者损坏, 如果有异常, 并且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或者使用科室对受损设备不满意,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对设备拍照并与厂家协商, 进行退货处理等。清点设备及其附件的数量必须按照所签订的设备采购合同和投标书的设备清单, 如果缺件, 及时联系补齐 (同时特别注意随机专用工具是否齐全, 因为日后使用维修维护均要用到) 。

(3) 医疗设备的资料收集

开箱后,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清点随机资料及相关资料, 具体包括:随机清单 (装箱清单) 、设备使用手册、设备维修手册、安装手册、设备图纸、出厂证书, 质保书、产品技术说明书及鉴定证书、检验合格证 (合格证应该清晰标有制造厂家名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代号) 、软件安装光盘、如果是进口设备, 收集资料时应该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还有运输提货单、装箱单、如果进口设备, 需要翻译外文资料, 或者供应商提供的中文资料、操作卡片、操作规程等资料。这些资料确保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完整性, 为日常使用维修维护等提供依据和作为参考材料。

(4) 安装调试

安装调试一般由厂家工程师进行, 医院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全程跟踪配合, 厂家工程师需要协助的话, 应全力给予支持, 缩短安装周期, 使设备尽快投入临床使用。安装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应做好详细记录, 对以后的维修、维护保养都有重要作用。

安装完成后需通电调试, 是整个验收过程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 所谓通电调试可对设备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 检查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 特别是对大型设备软件数量的验收, 现代大型设备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软件性能上, 其开发成本也很高, 如果软件的缺失可能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软件的验收, 应请临床使用科室负责人员一起参加, 根据合同规定的每一项性能参数进行测试, 看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验收符合后要求厂方工程师或者其他代表、使用科室负责人、设备科工程技术人员三方共同签字确认。

安装调试验收值得是对设备功能配置的验收及技术性能指标的检测。只有设备性能、技术指标验收都合格, 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还要务必做好安装调试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工作, 对于易损、易出现故障及其相关排除故障方法做好记录, 认真归档, 方便日后查找。在调试过程中, 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要认真向厂家工程师学习各类操作及维修技能, 特别是进口医疗设备, 务必要熟悉设备的使用手册、维修手册及懂得如何进入查找故障代码的维修程序, 可以为日后给临床科室做培训及日常维护做准备。

(5) 后续培训跟进工作

很多工程技术人员觉得验收进行到安装调试完整后就结束, 其实后续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协调跟进厂家的临床操作培训, 以及沟通给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保养培训, 并且收集相关培训资料。培训主要内容: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正常操作程序、故障自动检测程序、日常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消耗品的更换等。

5 小结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涉及到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几个阶段。医院对使用阶段设备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视, 而验收阶段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往往被忽略, 综上可见, 验收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 具有深远意义, 也是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验收工作是在所购设医疗备质量在源头上做好有效的质量控制, 日后的使用、保养和维修中的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保障, 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才能够得以全面实现。

摘要:目的:为了确保新引进的医疗设备在验收之后能够正常、安全运行使用。方法:重视医疗设备的验收和管理工作, 明确规范新引进的医疗设备的验收步骤, 详细核对、核实。结果:科学管理验收工作, 使得验收与采购目标内容一致。结论:重视验收工作, 确保了新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 使得医院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验收

参考文献

[1]陈敏, 等.浅谈医疗设备的验收[J].医疗装备2006 (9) :33

[2]陆燕, 等.试述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J].医疗卫生管理2012 (12) :228

[3]周子越, 等.浅谈医疗设备的验收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3 (3) :70

[4]邓其辉, 等.浅谈医疗设备验收的基本步骤[J].医疗装备2012 (5) :37

[5]刘春华, 等.浅谈医疗设备的技术验收[J].中国医疗装备2008 (7) :78

强化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探讨 篇8

1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侧重使用, 忽视维修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很多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的时候存在着侧重使用、忽视维修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一些大型医院都购进了比较完善的医疗设备,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问题。例如一些急救科室在使用一些精密设备的时候往往是在紧急的情况下, 所以后期就忽视了对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虽然设备的生产厂家和一些科室也定期地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 但是仍然不能够使设备达到预期的使用年限, 最终致使设备不仅无法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还很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隐患问题。

1.2 人员素质偏低, 维修技术落后

现如今各级医院一般都较为注重医师的学历技术高低, 很多时候为了挽留一些高职称的医师不惜花重金去挽留, 只有开出丰厚的薪资待遇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长期下去将会出现明显的重医轻工的情况, 这时候就会造成医院内部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心理不平衡问题。同样是为医院服务, 医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工资待遇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现阶段我国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男技工, 并且普遍学历较低, 所以从整体的情况上来看, 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忽视实际上也是对医疗设备维修能力的一种忽视。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视, 只有不断地加强维修技术才会更好地提升现阶段的医疗水平[2]。

1.3 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财力投入甚少

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财力投入并不是很多, 拒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 我国大多数医院在医疗设备的投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很多医院并没有定期地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医疗设备的一些零部件存在破损或者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另外由于一些医疗设备是较为精密的仪器, 如果没有专业的厂家人员进行维修很难保证对其进行正确的维护, 所以这就需要该设备的供应厂家应该定期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院方的财务部门也应该积极地配合医疗设备的引进, 这样才会使科室的治疗工作不断的发展, 为医院的工作稳定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1.4 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如今我国很多医院的管理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 但是与一些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相比, 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很多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出现了“死角”管理和“盲区”管理的问题,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严重的影响着医院的设备管理。有很多医院在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还有一些医院及时建立了管理制度, 也达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的目的, 这将会严重地影响医疗设备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3]。

2 如何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2.1 加强计划管理

加强计划管理是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首先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大型的医疗器械应该加强重视, 不要忽视对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由于医院的很多大型医疗器械都非常昂贵, 及时一般的检查也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 所以一些医院就忽视了对这些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完整的检测体系, 就要对这些设备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检查, 只有在充分了解该设备的组成配件和使用操作情况之后, 才会更好地采取相应的维修管理方案。另外医院还应该备用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常用的零件, 防止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出现意外情况。

2.2 提高技术管理

较高的技术管理手段是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笔者建议医院应该加强对年轻人们的重视, 只有不断地引入新鲜的血液, 才会更好地提升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和技术性。年轻的人们具有着更多的活力和创新性的思维, 所以只有不断地提升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才会为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奠定一定的基础。

2.3 完善经济管理

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医院有关部门应该做到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化, 不仅仅要做到专款专用, 还应该列有明细的账目, 这样在购进医疗设备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医疗设备的花费以及医院经济的情况。不仅如此, 笔者建议有关医院在购进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的时候应该交纳保险费用, 这样对于医院的效益会有着更好的保障。专款专用也能够起到不拖欠厂家设备费用和挪用医院其他费用的目的,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还可以确保设备在定期的时间内进行零件的维护和保养, 对于一些折旧的设备也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零件换新[4]。

2.4 健全制度管理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强化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的时候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这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差,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体系, 最终导致了管理者出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要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不仅仅要在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 还需要快速地制定操作步骤, 这样对于解决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有着重要的保障。

综上所述, 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实际上在我国很多医院当中, 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项较为十分普遍的环节, 医院的临床和对于患者的检查都离不开一些精密的仪器, 如果长期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仪器故障, 这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和养护。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 才能够利用最优的设备资源, 获取医院最大的治疗收益。

关键词:医疗设备,设备管理,维修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力敏, 张彪瑞.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流程和人员绩效考核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 (10) :132-133.

[2]罗晋, 周杰.工程机械维修方式的研究[J].现代机械, 2014, 41 (7) :134-135.

[3]徐晓光, 于道远, 饶云清, 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 2014, 51 (6) :234-235.

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 篇9

1 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必备条件。保持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提高使用率, 减少故障率, 延长使用寿命是医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 医疗设备不断增加, 设备科学合理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也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收入。目前, 病人诊断检查费用已占整个医疗收入中的很大部分。医院要提高医疗和科技水平, 增加经济效益, 每年都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 因此仪器设备的充分有效使用以及维护保养, 都是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2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重要性认识不够

收单, 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单位先登记固定资产数量增加, 财务部门凭发票、运输单、验收单等进行会计核算, 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其次建立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 完善固定资产报废与转让制度。

医院要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清查, 保证账卡内容相符, 账物相符, 对于盘盈和盘亏资产要按规定及时上报, 经批准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相关账目与金额, 做到账卡物相符, 通过盘点对发现存在的漏洞及时处理, 发现设备使用中的问题, 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完善现有的资产转让、核销制度, 在审核资产报废与转让时, 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审查、报损、核销手续是否齐全, 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实地查验及论证,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还有就是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 将计算机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管理当中。

医院固定资产品种繁杂、数量多、价格高低差异大, 人工管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 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应用条形码技术对每件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通过网络把各责任管理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 固定资产的转移、维修、清查工作都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 使医院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现状、分布、目前使用状况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为医院管理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 使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从而为医院高效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依据。

一方面, 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 医院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设备管理部门地位不高, 起到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维修、报废方面, 对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许多医院对于设备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设备购置仅凭临床科室的意愿, 没有充分做好医疗市场调查, 不做成本效益分析, 缺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估;设备购进后, 也没有完善的设备档案信息;对于设备的使用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等。

2.3人员配备不完善

一方面, 以前因为医院的医疗设备较少, 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来比较缺乏。而现在大量高端医疗设备的购置, 对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低、学历素质不高, 很少有学习、培训的机会, 因而制约了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3 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3.1 重视采购论证, 严格设备验收

医疗设备的购置应该是医院结合多方因素, 协商讨论后的结果。应由使用科室负责人根据需要提出要求, 再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 由技术人员确定参数等客观数据, 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考证。对于使用率低的医疗设备, 不予购置或实施多科室共同购置;对于考证调研确实为医院需要的, 方可实施购置。1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 应进行专家设备论证, 由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其可行性及成本效益分析后购置。

设备到货后, 要进行验收。验收人员按合同和配置清单检查包装、配置等;安装完毕后, 由厂家工程师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直到操作人员能熟练地使用设备。设备使用科室的负责人对设备安装及人员培训进行把关。所有工作完成后, 相关人员签属设备验收单。

3.2 及时更新信息, 完善档案管理

完善设备档案, 是设备购置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设备档案, 对每台设备其原始材料、说明书、使用维修手册, 订购合同、合格证、安装调试验收单及国家规定的相关资料记录都必须入档。同时, 应实行电脑化的档案管理。设备科、财务科、使用科室等相关部门必须有设备的清单, 定期增加新购设备的财产账, 详细记录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厂家、价格、购置时间、使用科室等, 而且每年须对全年的账卡、实物核对一次。

3.3 规范使用制度, 加强人才培养

为更充分有效的使用医疗设备, 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设备故障, 应建立设备使用制度。万元以上的设备专人使用、管理, 并且配备万元设备运行情况登记表, 设备使用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在充分掌握了设备的性能, 操作规程及保养后, 才允许其使用。特殊设备还须上岗证, 应将操作保养规程及注意事项悬挂设备上, 提醒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发生误操作而引发设备故障。

医疗设备迅猛发展, 大型尖端设备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对设备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专业要求。因此, 要不断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 加强技术人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外语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等培训, 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

4 加强报废管理, 节约医院资源

医疗设备的报废, 也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报废管理, 不仅有利于明晰医院固定资产, 节约医资源;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

凡符合设备报废条件的, 由使用科室负责人填写设备报废单, 再由工程技术人员设备使用人员及管理人员签名, 报院领导及主管部门方可报废处理。5 万元以上的设备须经医院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处理。

总之, 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院上下齐心合力, 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保值、增值, 为医院节约资源, 创造财富, 提高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大, 其科学化管理日益成为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了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及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采购验收、档案管理、使用维护、报废等方面论述了如何科学管理医疗设备。

关键词: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罗宝文, 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医疗装备, 2009年第8期。

[2]樊菊芬, 周付权.浅谈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4期。

浅谈新疆医院医疗纠纷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医护人员;纠纷;注意事项管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启动,病人就诊量剧增,患者对整体服务水平的需求同传统的求医问药的思维模式,发生着巨大变化。医院医护人员被动等待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社会、市场的需要,由此而带来的不满意,质量上不去,各环节扣的不严谨,医患、医护、护患、收费服务、后勤服务等等方面诸多因素,都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县级医院所面临困难。如何减少和拒绝医疗纠纷,笔者总结近三年从事医疗管理工作的体会,分析如下:

1诱发纠纷的原因

1.1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与语言沟通障碍;引发纠纷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医保,农合的拓展,人们在接受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医疗服务的质量,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语言沟通能力等。医护人员有熟练的技术和医学知识能满足病人在一些检查,治疗及药品问题上的需求,而忽视了“服务”“责任心”这一人性化的重要环节,对病人缺少耐心,周到的关心体贴,无换位思考的意识。对患者及家属提出问题和困难,语言交流沟通障碍,不能耐心,热心的解释帮助,与病人的语言交谈缺乏语言交流水平技巧,不重视医患沟通,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病患不理解,发生不满意,从而产生矛盾导致纠纷。

1.2基础设施不足,人员短缺引发纠纷:以往的基础设施,人员编制情况与现行医疗体制,农村合作医疗启动,病人量剧增。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医护人员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80~90年代的条件与人员配比,人口数量增加一倍,住院病人翻两翻,国家对县级医院投入不足,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力量的严重缺乏,造成运行体制中各环节艰难前行,势必存在隐患而引发纠纷。

1.3由医疗费用引发纠纷:医疗服务市场不断扩展,地域经济贫困,病人及家属对费用问题越来越重视,明白消费,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要花较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这一愿望尤为突出。当他们所花的钱超出自己的心理价位时便会产生不满,如每日清单的运作解释不到位或违反了物价收费政策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更为突出、医疗投诉、医患矛盾激化而产生纠纷。

1.4工作态度不严谨引发的纠纷:部分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疾病了解程度有限,无论病情轻重,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认知疾病不足,几经周折,来到县医院,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服务者的重视和关心。而有些医护人员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规范,自律性较差,谈话随意,不但使病人得不到温暖和关心,反而平添了许多不满和担心,造成不良影响,为可能发生矛盾和纠纷埋下伏笔。

1.5其他因素引发纠纷:医院各部门之间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它的工作需要多科室,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良好沟通,才能圆满的完成,因此在就诊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医生对病情判断,辅助科室的报告单精确性,服务及总务等,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就诊流程等多种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以温馨、舒适、高质、安全的服务满足患者要求。无端的麻烦,误会,以及拖延时间,脱岗等产生不满而诱发纠纷。

2防范纠纷的措施

医院各科管理是同医院的整体管理有着密切关系,要减少纠纷问题,就必须从多方面,多环节做好如下工作。

2.1始终把医疗服务质量放在首位,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是决定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医疗,护理各项综合服务已成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达到满意的服务,不是简单一句“以病人为中心”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意识到行为上的重视。医护人员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医疗服务是高科技,高情感,高风险的服务,医护人员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待人处事。

2.2

以病人为中心,将医德医风建设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相结合而达到满意效果。医护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是建立良好医德,医风的基础。强化责任意识,明确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提高技术,保证质量,不说大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诱导病人。

2.3方便病人改善就医流程,创造良好就医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诊繁琐,楼上楼下多次往返,病人产生不满,产生矛盾。在就诊过程中有一个良好就医环境,不仅有助于病人的康复,也会减少医患矛盾,减少纠纷。

2.4提高病历质量,增强法律意识。医护人员应清醒地意识到,医疗文书是法律文书,是“举证倒置”自我保护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医患关系,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关键证据。

2.5规范物价管理,杜决违反物价政策的事件发生,实事求是,收费与实际相符合,即不要漏收也不能乱收,财务人员应有规范的行为,熟练掌握自身业务特点,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费用疑问要耐心解散,避免简单处理而引起不满和投诉。

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11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已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中发生的能够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受到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1]。医疗设备融合了世界医学前沿与最新科技成果,逐渐成为疾病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2]。但是,和大多药品一样,医疗设备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如何在使用中做到高效监督管理、使用后继续追踪评价,成为医院、患者、生产企业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状分析

引起医疗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器械本身原因、人员原因以及环境原因等,如图1所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启风险管理模式,我国也紧跟国际步伐,制定了相关条例。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14次常务会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于次年1月4日由朱镕基总理予以颁布,自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项管理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医疗设备监管工作自此有法可依。

2002年12月1日,国家药监局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的颁布进行了前期工作,在北京、上海、广东3个地区的5家医疗机构和8家医疗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开展了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和心脏瓣膜为主的5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试点工作[3],自此引入了“再评价”的概念,并着重强调与其他部门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2006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406号文),要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400号文)对上市产品进行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管工作[4]。同年末,包括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与解放军中心在内,已明确落实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机构32个,半数以上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全国共有不良事件监测员128人,2/3为省级及以上的专职人员。2006年共上报可疑医疗设备不良事件6 010份,相比2005年增加2.2倍,且严重不良事件上报率大幅增高[5]。

2008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正式颁布,为基层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并创造了良好机遇[6]。

2010—2012年相继出台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范了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的安全管理,逐步形成了不良事件监测的专家队伍,强化了对不良事件评价与预警的环节[7]。

2013年10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拟在2015年前实施,以完善检测体系,全面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安全。

2014年2月,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并于6月1日起施行。同年9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进一步指导全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监管工作。2015年10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的管理。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管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1)规章制度仍需完善。①相关概念定义模糊,对“可疑不良事件”始终无明确定义;②部分规定已不合时宜,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有关事宜的公告》(406号文)中,要求按照在2003年早已过期的400号文件对上市医疗设备开展监管工作;③文件未明确惩处措施,致使政策落实不到位。

(2)上报时限与完整性问题。医疗机构未明确下发相关文件,导致医护人员不了解上报范围和时限,且多数报告缺少有关设备质量和操作问题的重要信息。

(3)各领域监管中均存在问题。①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认知不全面,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②管理者未认识到不良事件监管的重要性,存在侥幸心理;③生产企业刻意规避设备本身的缺陷,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8];④患者不清楚不良事件的具体所指,上报渠道有限。

(4)设备的技术问题。对已上市的医疗设备,如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等出现的问题,只能在个案层面上初步处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因此,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管工作仍存在多处薄弱环节,针对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管理策略

2.1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的不良事件监管和再评价制度是全面推进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管工作的前提条件。例如,现有规定中的“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并未具体阐述评价指标及制度细则,省略了相关涵义,不具有操作性与可行性;《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不良事件上报指标所针对的器械种类较为局限,不利于发现产品在开发研制和前期试验中未预见的缺陷。对于机理较复杂的高风险医疗设备,在批准进入市场后应立即建立跟踪监测机制,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使用安全[9]。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建立配套的制度加以完善和细化。

同时,现有规定中应明确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承担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维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工作,主动上报医疗设备潜在缺陷,做到真实透明;明确医疗设备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比例;明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督检测并评价生产企业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的职责,必要时依法干预。

2.2 拓宽器械监管渠道

综合医疗设备行业的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手段,在医疗设备警戒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中将与医疗设备安全性有关的各种监管模式、监管体系和监管组织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2.1 与产品再评价相结合

医疗设备再评价是指已经上市的医疗设备发生不良事件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价,并及时实施补救措施[1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第四章中要求: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应及时分析产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不良事件再评价的启动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验证,两者的结合能够提高不良事件案例评价的效率,提高评价质量,最终达到监管的目的。

2.2.2 与产品质量管理相结合

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向社会提供合格医疗产品的基础保障,企业只有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按照法规要求建立相关程序并有效实施,才能获得与器械相对应的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信息,在上报的同时,采取预防与纠正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

2.2.3 与企业管理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生产企业开展医疗设备上市后的性能与质量监测有利于排除安全隐患,在未造成严重事故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不良事件监测便于为医疗设备上市后的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结合法律法规和现有证据进行决策[11]。

2.3 强化重点医疗器械的监管

从文献[12]中可知,通过对医用耗材质量不良事件的分析,威胁生命、可造成永久损伤的严重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仅占总报告数的17%,且品种较为单一。据此,提示相关企业管理机构与政府行政部门对设备不良事件的监管要有针对性,要高度重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据最新修订的《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检查并指导全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各省具体情况制定《省级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组织并实施责任范围内医疗设备的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对重点种类器械的安全性调查与评价工作有助于强化对严重不良事件的监控能力,提高不良事件报告采集、整理、分析的效率。

2.4 规范不良事件的报告程序

医疗设备从生产合格至出厂、销售,最终运用到临床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流通链,而不良事件的监管与上报则是逆行而上的。过程中,医疗机构是最直接与使用者接触的单位,承担着不良事件上报的责任与义务。为有效实施对院内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督管理,拟在医院各科室建立一个不良事件上报、分析、反馈的环形管理模式,医生、护士等医疗机构工作者应明确报告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因此,医院应及时收集本单位发生的不良事件,各科室认真填写《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报告单》,按报告流程上报,及时与院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员联系,经处理后,在规定时限提前报到设备中心监测员处,以有时间调查、分析和网上直报。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医疗设备监督管理的主体,可组织建立有效的监管网络,执行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通过扩展网络建设,及时高效地处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报告信息。

2.5 提高不良事件的报告质量

从多省的监测情况看,报告质量低、报告时间长、信息不完整、技术不完善、资源共享范围小等问题[13]已经成为追踪医疗设备不良事件评价的瓶颈,建议从3个方面加以规范和提高。

2.5.1 扩大符合上报要求的范围

为便于对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进行追踪与整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上报范围应有所扩大,除器械本身故障外,对于因操作、使用、维护等引发的问题也应及时上报,做到对“问题产品”和“产品问题”同时监管[14]。

2.5.2 提高不良事件报告单的填写质量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单的填写质量对于追踪监测不良事件、判断事件性质、评估事件危害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有重要意义,可避免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利于定期分析整改,是不良事件监测数据能够科学有效利用的前提,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测结果作用重大[15]。

2.5.3 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文献[16]可知,河南省食品药品评价中心通过对河南省1 900例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报告综合分析,提出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要“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由重统计向重分析转变,由重监测向重利用转变”,提高不良事件的报告质量,从而增加数据的实效性与可信度。

2.6 加强不良事件监管的宣教

我国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管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机构都还在摸索中探寻方向,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上还有所欠缺。各级药监部门应加大宣力度,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推进学习法律法规与报告程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行政部门应利用讲座、报刊、媒体等方式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社会各界对不良事件监督管理的认知度,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号召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重点关注技术监测机构;国家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则加强对各省级监测中心的规划领导,全面启动不良事件监管工作。

2.7 建立奖惩和定期通报的机制

及时表彰和奖励在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展。同时,对于监管中发现的纰漏要及时披露、通报和处理,以更好地发挥警示作用。

3 结语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合理监管可为生产企业指出产品在设计研发上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其开发研制出具有更加优化性能与功能的医疗设备,推进医疗设备行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保证医务人员与患者使用器械安全有效。

上一篇:全固态数字下一篇:临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