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

2024-09-07

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通用10篇)

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调查研究发现, 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经常运用母语来辅助教学。目前在中国针对英语专业某一门课程母语使用情况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 本研究对我院英语专业开设的翻译课中教师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学生对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 以期探索出教师在翻译课堂中的母语使用原则, 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母语使用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随着语言教学逐渐步入“后教学法”时代, 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研究, 对此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一) 外语课堂上语言使用的理论研究

1. 完全或几乎完全使用目的语的观点

支持外语课堂完全使用目的语的学者中, 一些人 (如Carroll, 1975:Burstall, 1968:等) 认为学习者接受的目的语输入越多, 习得的目的语也就越多, 因此在外语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Bright和McGregor (1970) 认为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语言错误的根源之一。Krashen (1981) 认为使用母语会干扰外语学习。Perdue (1993)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认为使用母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妨碍外语的重构 (restructure) 。

2. 外语课堂上可以使用母语的观点

认为可以在外语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的学者中, 一些人 (如Brooks&Donato, 1994;等) 认为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目的语的理解与内化。还有些学者 (如Atkinson, 1987) 认为在外语课堂上允许学生借助母语来表达自己是人道的。部分学者 (Cook, 2001) 认为外语课堂适当使用母语会有有益的作用, 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以考虑使用母语的教学环节。Stibbard (1998) 认为, 母语的使用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二) 国内对外语课堂上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研究者看法较为一致, 认为教学媒介语应尽量使用目的语, 但母语在教学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张桂萍, 王新凤, 2001;陆效用, 2002;乔佳义, 2003;康立新, 2004等) 。郑树棠 (1997) 在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进行调查时发现, 全部用英语 (24.6%) 讲课的大学英语教师加起来仅占27.2%。乔佳义 (2003) 对一所非重点的本科院校所做的调查表明, 全部用英语和几乎全部用英语讲课的老师不到20%。杜耀梅 (2003) 对20名高校教师和150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 97%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汉语。陈立平 (2004) 对425名外语专业本科生和32名教师的调查表明, 师生对母语的使用均持肯定态度。从研究对象来看, 以上研究项目中没有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堂教师使用母语所进行的的研究, 所以有必要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的使用进行更加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三、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母语使用的调查研究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我院2010级三个班和2009级一个班的学生, 以了解母语在我院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的使用情况, 分析总结一线教师在翻译课堂上是否使用母语、如何使用母语上所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翻译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 为今后探索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的操作原则提供准备基础。

(二)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调查中, 调查问卷一共发出136份, 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2010-A班23份, B班40份, C班34份, 09B班39份, 收回136份, 其中有效问卷110份。笔者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审核和统一编号后,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对取得的数据进行量和质的分析研究, 讨论评价数据分析结果。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1. 学生对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使用母语的态度

在回答“您对在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使用汉语的态度是什么?”时, 没有学生排斥教师在翻译课堂中使用母语。81.8%的学生认为可适量使用母语, 12.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只有3.6%的学生认为可大量使用母语。

2.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母语使用比例

在回答“您期望老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时, 28.2%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30%, 13.6%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50%, 只有0.9%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80%。如果教师在超过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用母语教授翻译课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的, 也就是说, 50%是上限。

3. 学生认为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原因

在回答“你觉得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 88.2%的学生认为其原因是“学生英语水平有限, 不足以听懂全英文授课。” (这与我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有关) , 81.8%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学环节用汉语比用英语效果更好, 40%的学生认为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 提高讲课效率, 教师可以使用母语教授翻译课, 38.%的学生认为翻译老师用母语授课是受到传统教学法, 如语法-翻译法的影响。

4. 学生赞同老师在翻译课上使用母语的可能原因

在回答“如果您赞同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使用汉语, 为什么?”时, 9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授课可以让他们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更透彻, 59.1%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0%的学生认为母语授课可以减少他们的紧张情绪, 以较轻松的心态上翻译课。

四、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教师母语使用的启示和建议

(一) 翻译的性质决定教师使用母语授课不可避免

从很多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外语课上使用母语是被师生所肯定的行为。比如:Atkinson (1987) 曾建议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使用5%的母语, Tang (2000) (引自王俊菊, 2003) 认为外语课上使用母语的时间不能超过总时间的10%。但是, 这些建议不一定适合所有教学环境和不同程度的学生。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对翻译教师课堂使用母语授课持肯定态度, 并且对翻译教师使用母语授课的态度更加宽容。本次问卷调查中, 有81.8%的学生认为可适量使用母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希望翻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授课, 以便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学科的角度来讲, 翻译学和翻译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翻译课及翻译的学科性质决定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使用量会多于其它课程。首先, 从形式来看,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 1997) 。所以无论是从语言的角度看, 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 翻译的本质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 必然涉及到母语思维和目的语思维的转换。其次, 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透彻理解原文, 对复杂的句子做适当的语法分析, 弄清句法结构, 推敲词义, 然后寻找和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材料把已经理解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翻译技巧和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很重要的, 所有的翻译过程都需要借助母语思维来完成。最后, 翻译是一门新兴学科, 具有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 属于交叉和边缘学科。翻译与语言学、文化学、美学、释义学、、传播学、符号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关系密切, 要想帮助学生认清翻译的本质, 树立翻译的技能意识, 培养对翻译的兴趣, 必然要将与翻译相关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庞大的教学体系必然涉及到母语的使用。

(二)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但是翻译学科性质也不能成为教师满堂用母语教授翻译课的借口。在实际教学中, 有很多教授翻译的教师存在过度使用母语授课的现象。学生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英语能力有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 在回答“你觉得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 11.8%的学生认为其原因是“教师英语能力有限, 不知道用英语怎样表达一个思想”。虽然比例不高, 但是也说明教师的业务素质会影响到教学语言的运用。因此,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熟练程度, 适当的教师训练以提高教师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 绝大多数翻译教师都不是英语国家人士, 他们难免会受到地方口音、中文思考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些英语教师而言, 其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翻译课上教师对母语的过份使用会导致以下某种或全部不良后果:第一, 教师和 (或) 学生会觉得只有通过翻译, 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第二, 教学和 (或) 学生会忽视两种语言间的对应词, 结果把语言的习得过份简单化, 直至进行拙劣、错误的翻译。第三, 主要通过母语来教授翻译, 教师在备课上容易怠慢, 学生也会变得离不开母语翻译;第四, 学生只能在概念上理解外语, 而不能运用外语表述。用外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既破坏了外语的学习气氛, 而且容易助长学生用母语去类推外语的不良习惯。

五、结论

从此次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对翻译教师用母语授课的态度, 结合本人教授翻译课程的心得, 以及对翻译课程性质的认识, 现得出以下结论:

(一) 母语使用需适时、适量

在翻译课堂上既不苛求完全排除母语的使用, 也不过分依赖母语、片面夸大母语的作用。母语在翻译课上的使用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可以充当促进性的、辅助性的、弥补性的角色, 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不是用作起决定作用的教学语言。“利用母语”是为了过渡, “控制母语使用”是做好准备, 而“代替母语”是最终目的。

(二) 顺应学生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努力找出能使学生获益最大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同, 认知风格、个性、态度与动机、资质构建了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所以教师不应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外语水平, 一味坚持用外语授课。课堂上使用外语少并不表明教师的外语水平低。在教学时是否使用母语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增加, 语言技能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增强, 课堂上外语的使用比例可以逐渐变大, 在学生有能力接受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单语教学。另外, 教师也要将学生的需求与其外语水平、课程要求、学习动机等诸因素协调起来, 以便更好地利用母语来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

摘要:本研究以针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翻译课程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数据样本, 考察了学生对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 结果表明:学生赞成教师用母语授课, 但同时也希望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并能顺应学生需求地使用母语。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师课堂母语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指出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母语使用,态度

参考文献

[1]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 (57) :402一423.

[2]Tumbull, M., Anrett?A.Teachers’Uses of the Target and First Languag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sitics, 2002, (22) :204一218.

[3]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4-40.

[4]王文宇, 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17一20.

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 篇2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竞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 篇3

关键词:研究教材 改编排演课本剧

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引入课文,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地,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我们思考得最多的。因此,在认真落实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我们确立了“改编排演课本剧”的课题。

在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不是知识的仓库,真理的裁判,而是学生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动者;教材也不是学习的惟一内容,而是一把打开学生学习方法大门的钥匙,一条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捷径,一个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向导。相对教师的热情,教材更冷静。

一、怎么看待研究性学习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教材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非研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对“研究性学习”有个准确的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教材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基础,更是我们研究的第一对象。

以往的学习基本上是由教师先钻研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再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里埋藏着的知识点与所谓妙处,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教材,我们和他们都很少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c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克服以往的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同时也要求教师从迷信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完美的不可逾越的规范到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做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對象。我们觉得区分两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是否有平等审视的学习态度。不平等审视就不能生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深人思考,没有思考哪里有研究与收获?而让学生改编并排演话剧,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新鲜的,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编剧、导演、演员,我们审视的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二、怎么利用现有教材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教

我们注意到,尽管许多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改中,潜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与教法的研究,然而,语文教学似乎仍然没有摆脱所谓“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尽管不少语文教师积极施行了“启发式”,创设情景“问题法”,抓发现,抓认识冲突,搞发散性思维等等,然而似乎仍然是“教师划个圈”,引诱“学生往里钻”,还是一种教师预谋“定向”,一厢情愿地设计问题,以求既定目标达成的定势,其实质教学的设计步骤过程全是教师包办,问题的拥有者也还是教师,并非学生。如谈到《雷雨》中个性化的语言,好教师会用一个课时具体分析并总结: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这种人云亦云的教法,留给学生的只有死记。最后造成教师框定了学生思维的走向,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结果。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运用。《雷雨》是一篇文学造诣很高的话剧剧本,为了体现作品的经典,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但如果单独讲一篇课文可供研究戏剧的要素尚不够,难道再增加一篇《茶馆》就够了吗?你能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名篇名著统统教给学生吗?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的是读者由“形”到“情”,再由“情”人“理”的全身心投人与情感激荡,更强调研究者的感知、鉴赏

与创造力,属于深层次的审美活动。我们的学生不缺乏感知与领悟美文的心灵,缺乏的是生活中、甚至语文课上也少有的亲近名著、走近大师的机会。更何况是戏剧舞台,陌生感可想而知。萨翁几个世纪前打造出的戏剧精品,如果不加引导,很可能只会还引来学生的抱怨与嗤笑。那我们的教是选择“授之以鱼”?“授之与渔”?还是“授之与渔场”呢?我们认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统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怎么看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教材的学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大胆地放弃了《雷雨》等戏剧篇目的“教”,而选择了学生自主的“学”。 当我们把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的任务完全教给学生

时,我们就把文本留在了学生的“心”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他们针对作者的经验,读者以往的经验,或充实、或批评、或改善,这是两个头脑或新旧灵魂的转化、磨合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灵纵情飞扬。

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育人的目的是“令其独行,不再翼护”。学生对教材的自主研究学习,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讲台上讲的人,说是主持者式的“教师”,其实年龄、阅历、真实身份毕竟原来就是“学生”。而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也经常不由自主地角色反串,居然抢过“教师”位置,可以来个一系列“盘问”。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谁都有发问的权力,谁都可以表示相对相反的意见。我们对此抱有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错,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重要的是引发思维,形成一个大家勇于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戏剧表演就提供了一个允许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他们可以把对课文的研读,对主题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尽情挥洒。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幼稚、古怪、甚至偏执的问题,但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会不断进步。

高二的学生,令其独立完成的应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新课题,而不该仅仅是读懂课文、了解人物等这样与常态无异的基本任务。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承受适度的压力时,方能使其潜在的能量发挥至极致。因此,我们交给学生戏剧表演的任务是: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合作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课的质量,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对问题的探寻处于一些“散”而“浅”,或者逆向思维过了头,“回不来”等情形,也不怕。这次设计的两项自评活动,就是为事后师生一起能进行平等交谈,共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从而为改进提供一个平台。

陶行知先生曾疾呼语文教学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这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教师与其说“扶”学生,不如“陪”学生,陪他看,陪他听,陪他想,陪他做;再陪他喜,陪他怒,陪他哀,陪他乐。

总之,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也不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当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研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研究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没有。因此,课外课题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是研究意识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

2.郑桂华《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

3.吴士诚《关于学生语文自主研究学习的思考>

4.张立楷《<雷雨>的研究性学习》

5.诸文熠《<威尼斯商人>的研究性学习》

有感于“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篇4

一、教师要塑造健康的自我, 能够包容学生

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健康的学生。进入新世纪, 健康的内涵更为丰富, 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一点,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宣言中就已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塑造健康的自我, 做好学生的榜样。乐观、豁达、开朗和宽容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另外,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如果我们经常被情绪所动, 带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走进教室, 必然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并且, 由教师的负性情绪引起的沉重气氛会让学生手忙脚乱, 畏首畏尾, 达不到快乐学习的效果。更糟的是如果教师带着情绪走进教室, 将一腔怒火发给学生, 我们很难想象这会给学生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相反, 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地对待学生, 能用和蔼的态度悦纳学生, 用认真倾听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那么, “好言一句三冬暖”, 你不但能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你关爱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到师爱的伟大。长此以往, 学生定会将老师当作一个可信的朋友, 乐于将自己的心声与之倾吐。那时, 即便是真正有错误的学生也会有悔改的诚意了。

二、教师要当好“镜子”, 反射学生的亮点, 让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成熟, 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我教过的一个小学生所说的一样, 有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 但老师一时冲动的情绪会影响到一个班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作为教师, 要想当好学生的“镜子”, 就不要吝惜激励的言语, 不要轻易放过给每一位学生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的机会, 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 使他们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换句话说, 教师要用正确的评价尺度,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古语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映射出学生身上的一切可激发他们上进的东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便能唤起学生莫大的上进心。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绝对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 教师便能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鼓励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断地积累学习与生活的经验, 使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教师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只有能显现出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 才算是真正体现了“甘为人梯”的师德格言。

三、教师要成为榜样, 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看得更远

教师每时每刻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以人为鉴, 可以知得失”, 这些话早已言明了榜样的力量。作为教师, 往往言传不如身教, 大事小事, 如果我们处处身体力行, 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 如果教师始终做到学而不厌, 知难而上, 并能精益求精, 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像这位老师一样, 在学习中乐于拼搏, 不知疲倦。在生活中, 如果教师能做到洁身自好, 关心他人, 遵纪守时,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拥有先人后己, 尊师重教的良好品德。在行为习惯上, 教师若能持之以恒, 不耻下问, 那么, 他的学生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知识的海洋中上下求索。但是, 榜样并不是不可超越的, 在当好学生的镜子的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换而言之, 就是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这或许正是每个甘为孺子牛的教师的最大心愿。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 他们就能看得更远, 走得更长。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教育局

艺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篇5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的爱需要方法,需要技巧。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学生天地。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通过艺术的处理与智慧的引导,让学生在提高认识的情况下,做出合情合理的结论,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沟通,需要艺术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千头万绪的。如学生位置的安排、同学之间的矛盾、学生思想的变化等,事无巨细,但要处理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乐意接受,却是个难题。因此,师生之间应该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怎样沟通呢?有位新教师刚接收到一个班,为了了解班中的情况,他逐一找学生了解。结果,他发现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紧张得不敢说话;有些同学对班中的不良现象敢怒不敢言。老师在苦恼之余,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开展“老师,我想对你说”的活动,可以通过书信、手机短信、网上留言等方式,署名或不署名地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里话。这个活动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响应,很快,“心里话”便雪花般飞向老师,变被动提问为主动倾诉。有的同学反映班上的不良现象;有的的同学提出管理班级的宝贵意见;有的同学提出生活中的苦恼与快乐。通过这个活动,老师对班级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并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搭起了心灵的桥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启发,需要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持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这说明:对待学生中的一些思想问题,就应该考虑教育过程中启发的艺术。

曾经有一位青年的教师,当他从同学中的得知班中有位女生早恋时,当即找来女生严厉斥责,并大肆渲染早恋对人、对己、对集体的严重危害,随后便是通知家长,让家长对女生要严加管教。该女生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显得痛苦难堪,成天闭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敢出门,不敢上学。这种看是关心是则伤心的教育,给那名女生做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啊!相反,另一名 优秀班主任,他是这样对待学生早恋现象的:他把早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拿出已经准备好的青苹果与学生一起品尝,让后与学生一起谈谈苹果的味道。学生皱着眉说:“又酸又涩。”老是有分给学生一个熟苹果,让学生品尝,并问学生觉得味道如何。学生说:“又甜又脆。”老实说:“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第一个苹果还没有成熟,只有成熟了的苹果才更好吃。”老师乘机和蔼地握着学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恋爱就像是苹果一样,过早品尝就是自食其果。”然后再分析早恋的危害。学生恍然大悟,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教育。在老师的启发下,把精力放到学习中去。成为班中的佼佼者。

事例显示: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与其简单地或草率地教育学生,不如用心琢磨教育之中启发学生的艺术,让学生在幸福中改正错误,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三、惩罚,需要艺术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用少惩罚手段,认为惩罚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学生丧失改正缺点的动力。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之下,就有很多人痛斥惩罚学生的行为,使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

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正如孙云晓老师所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惩罚是一种高难、高技巧的教育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其效果是积极的。

有这样的故事: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读小学时,对什么都很好奇。有一天,他看见校长有一只漂亮的小狗,于是偷偷的把这只小狗打死了,目的想看看狗的心脏是怎样的。校长知道后,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图——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狗的血液循坏图。后来,麦克劳德说,他之所以成为一名解剖学家,就得益于那位校长对他的这种高超的惩罚艺术。

那位校长的惩罚艺术真可谓令人折服,把惩罚的积极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我们不少学生对家里的手表、闹钟产生好奇心,动手搞坏时,换来的却是家长的斥责甚至毒打,这种粗暴的惩罚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是极端错误的。但是若像那位校长那样把惩罚进行艺术的处理,那么,惩罚就会变得美丽动人,甚至创造奇迹。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位同学上课时搞小动作,于是,老师教他用“专心”造句,该 学生便大声回答:“我专心地听老师讲课。”结果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但老师随即表扬了该生,并告诉同学们只有专心听课才会获得课堂知识,最后使该生深受教育。

四、语言,需要艺术

班主任说话的方式、音调、语气、音色、节奏不同,带来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带来的教育效果也不同。而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情况却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语言去做不同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才会使班主任工作卓见成效。比如,对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的学生,语言要柔和、婉转,点到即止;对个性较强的学生,说话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对自卑感强、思想敏感的学生,要多加鼓励,热情和蔼。班主任的语言也要因景而异,对比较严重的思想问题的学生,应在室内人少的地方交谈;对待学生一般性的问题,可在室外交谈,如边散步边交谈;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应在班上大力表扬;对有缺点的学生,应私下启发教育。切忌随心所欲,说到哪算到哪,不分场合,跟着感觉走。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责的本质体现 篇6

这是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寄语的上联和下联。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立志读书报国。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 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一种正向交流, 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爱, 充满关心, 持有较高的期望, 学生自主学习、有创新地学习的机会就较突出, 就能极大地促使情感发展, 教学中也就容易把知识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断发展, 教学相长的效果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相信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信心

我们中职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没有考上高中, 不能进一步到大学深造, 这只是因为高中或大学与中职学校录取学生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我们的学生不聪明, 也不能因此判断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大器。我们知道, 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从来没有上过大学, 在小学或中学时的成绩也很差, 但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成就,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实际上, 中职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望, 所以, 我们作为教师要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专业技能。教师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 在工作中就会积极主动, 就会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去提高学生的技能, 就容易实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信任, 自己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失去信心, 就会悲观失望, 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敷衍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有成效, 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霍懋征同志曾说:“一个教师如果放弃了对学生的信任, 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权, 那是失职, 那是无能。”对学生能力的信任, 就是对教师本身教育能力的信任。实现中职教育的目的, 当以信任学生为基础。

二、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每一个中职学生, 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 都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每一个学生, 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渴望能够经常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接受别人尊重的同时, 也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他人。同样, 在学校, 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 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 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 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 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 对优秀学生如此, 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放下架子, 力争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平等的环境。“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平等相处的环境下, 学生思维活跃, 能够在学习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能够敞开心扉, 开诚布公地与教师讨论。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

我们知道,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中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到了中职学校, 有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简单且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东西, 但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 不容易学会。这就是实际情况, 如果他们不用操心就能学会, 就不会到中职学校学习了。

教师在讲解有关知识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由浅入深。教学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掌握上, 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如何养成不断学习的精神。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要有耐心、有恒心, 不要急于求成。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 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讲解, 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止, 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终体现。只要教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 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采取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激励就是以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积极活动, 表现出高效率的行为。学生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 才会有巨大的动力, 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进步, 从而产生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成绩。学生都希望教师喜欢他们, 更希望自己的能力、才华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应多探究不同的激励方法, 用赞许的目光看待学生, 讲究说话艺术。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成功, 一定要及时表扬, 不要忽略了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认为自己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 从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犯错误的学生, 也要首先看到他所具有的优点, 再婉转地指出其缺点, 学生会很快认识到哪些是应该发扬的, 哪些是应该制止的, 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发现学生的字写得特别草率, 简直无法辨认。这时, 如果教师对学生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 甚至把他的作业撕掉并令其重做, 学生当时可能会照章执行, 但内心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对以后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如果教师采取和蔼的语态说:“你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今天所学的知识你都能够充分理解, 我细看了一下, 你的作业也做得完全正确。如果字再写工整一点, 那就更好了, 你说是吗?”这种迂回的批评方式, 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 学生就会快乐地接受, 并且能及时地纠正教师所指出的问题。

学生是主体 兴趣是教师 篇7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几点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意境, 使学生在好奇中求知

在学习一年级“估一估、量一量”时, 我没有直接去讲, 而是对学生说:“过去是教师出题你们答, 今天让同学们出题, 教师来答。你们随便说一个物体, 教师来估量它的长度。”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 争着抢着出题“教室有多高、树有多高、黑板······。”对这些问题我都一一作答, 学生对教师既羡慕又惊讶。我发现学生对估测产生了兴趣, 很想去尝试, 就抓住这个机会, 导入新课,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二、喜新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源泉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 如果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得到, 那么他就不会有探求的欲望, 要想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让每一堂课都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如:认识“米、千米”时, 现出一道题目“1-500=500;1000+1000=2”然后问学生这组等式能不能成立, 学生感到疑惑, 这时我就告诉大家, 学了这节课, 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一个简单的设计, 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 学生兴趣盎然。

三、让学生尝试学习, 体味发现和成功的愉悦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 我没有直接演示计算过程, 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速加速减的计算方法, 自己去探索, 然后在小组进行讨论, 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 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对此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性的学习后, 不经教师而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帮助得出新知识的结果,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对以后的教学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争胜是学生求知的动力

小学生喜欢搞竞赛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特长, 如果自己的“胜利”得到表扬, 会激起更大的动力和兴趣。由于在竞赛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所以, 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为增加。

例如,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适当采取3-5分钟时间的小竞赛, 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接力赛、双人赛、小组赛等, 评比标准又快又准, 当场评出名次。通过竞赛,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被罚一定是教师的错? 篇8

这是一次“温情的体罚”,因为“站桌举桌”属于学生自愿行为,而非教师意愿;这又是一次“误会式体罚”,问题出在教师未能发现和中止学生自罚, 从而由之造成了“既定事实”。或许,从结果来看, 学生体罚的行为确实存在,事实也有照片为证进行 “场景化呈现”,然而从过程和原因上来看,这显然属于一次教师“不应受到处罚的体罚”。

学生上课迟到,违反了校规班纪理应受到处罚, 这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当然,可以处罚不代表可以体罚,这又是一项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体罚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的规范性要求,需要对此采取“零容忍” 的态度。不过即便同为体罚,在原因上千差万别,在性质上也可能迥然不同。教师体罚学生诚然不对,但也应分清是非曲直,否则“误伤”下的矫枉过正,同样是一种权利伤害。

在笔者看来,未成年人的权利固然需要保护,但教师的权利同样值得尊重。因学生“自愿体罚”,使教师停止工作反省,被处以记过处分,并在记过期间被取消评先评优的资格,这对教师是不是处罚过重, 对其权利是不是伤害过大?退一步讲,即便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体罚行为发生,那么学生被罚难道一定是教师的错?

教师被停止工作之后,也就意味着其教学的连续性被打断,而对于熟悉其教育方法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带来不适。教学的节奏和规律被打破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是一种伤害?更重要的是,若是因为自身的行为而让教师担负责任,受到处罚,必然会让涉事学生心生愧疚,若处理不当就会使师生的关系受损。

优异的教学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取决于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育。原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也有着极高的职业荣誉感。然而近年来,教师形象有所受损,固然跟其群体本身一些问题如师德下滑有关联,也跟个案之下的放大效应密不可分,并由此导致了外界的认识偏见和思维固化, 甚至有“妖魔化”的倾向。只要是学生被罚,引起了家长或媒体的关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总是会处罚教师,因为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一定是教师的错。

然而真相是什么,从媒体到主管部门似乎都并未正视和探究。对舆论压力进行迎合的处罚,伤害的可能是一个群体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的正当权益难以保障。时下教师从业环境也成为其权利不彰的重要原因———管严了会受到抨击,管松了也可能遭致口诛笔伐,家长们动不动就上门兴师问罪,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问青红皂白开列罚单,都让教师们投鼠忌器而不知所措。可以肯定的是,缺乏对真相的评判机制和对教师权利的保护体系,有可能损伤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的翻译官 篇9

一段时间之后, 我特意抽一堂课和全班同学作关于语文学习的深刻反思。除了表达自己的歉意之外, 我还为本班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 (9) 班是理科班, 平时作业较多, 我要求他们在晨读和晚读时间专门复习和预习语文, 课堂上提高听课效率, 尽量课后不多占他们时间。为了让他们能听进去, 我课前备课更加详细, 把重点放在他们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展开, 把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讲清讲透, 给他们时间做笔记, 不懂的还单独辅导。比如特殊句式的问题, 因为初中淡化语法, 现在要从头一点一点地补起来。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会举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个分析,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听懂, 不能让他们再次掉队。这时我注意到, 经过这样的设计, 班级语文基础最薄弱的学生都能站起来盯着黑板认真听讲, 那情景真是令人感动, 同时我也体会到之前什么都听不懂的学生在我的课上该忍受怎样的“折磨。”为了调节课堂气氛, 我不时用一些精心设计的台词引起学生注意并且增加印象。如“洞穴”的“穴”这个字, 习惯上都读 (xuè) , 其实这个音是错的, 它是没去声的。于是我就用《武林外传》中的一个“葵花点穴手”举例, “穴”应该读 (xué) , 而不是 (xuè) 。听到这些熟悉的词, 学生会心一笑, 这个字音以后就不会错了。除了这些, 和学生谈心成了我常做的事, 批改学生周记的频率也高了起来。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苦是当然的, 但一想到我所讲的东西学生爱听, 爱记, 爱思考, 能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 成绩能提高, 付出一点也是值得的。更何况, 这样做何尝不是自身业务的提高呢, 正是在学生的推动下, 原本自以为是的一辆马车现在有了明确的方向, 还有不竭的动力促使我跑得更快更稳。学生的动力促进不仅体现在我教学设计的方向上, 它还使我对学生怀有感激之情, 从而对教学充满热爱, 因此我只能用更好的教学效果来回报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有一天没有晚自习, 我在办公室备课, 十点下课铃刚响过, (3) 班一个小女孩就跑过来, 两只手别在后面, 站在我面前。我很奇怪, 笑着问她什么事。这个女孩平时不太说话, 性格比较内向, 见人也是很腼腆地笑笑。问了她好几遍她还是没说出什么事来, 我就更奇怪了, 心想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这时她忽然把一袋牛肉干放到我桌上, 又塞给我一封信, 然后扭头就跑了。我莫名其妙, 把信拆开一看, 感动立刻包围了全身。信是这样的:老师您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事情是这样的, 过年时我妈买了两袋奶糖, 一包给您的, 一包是我的。开学很长时间了, 她一直催我送给您。可是我都不愿意, 不是我小气。如果是毕业之后送再多我都愿意, 可是现在送是有嫌疑的。您也别误会我妈妈, 她只是单纯的送, 只是想感谢您。由于我不肯送, 那袋糖, 真是不好意思, 呵呵, 现在被我吃得就剩几颗了。上次开家长会, 她说我进步很大, 想感谢您, 就让我把这袋牛肉干送给您, 她所:“你进步这样大, 总得谢谢人家吧。”我拗不过她, 只好送来了。我知道一般人都认为送东西一定有什么目的, 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和妈妈真的只是为了感谢您, 别无他意, 我说这么多, 不为别的, 只希望你别误会我妈妈, 我妈妈不是伟人, 但她绝不会用不好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希望您能接受我妈妈一片真诚的感谢, 尽管她的方法有点物质, 但那是只是她能想出的感谢方式。祝您幸福!真不知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慨, 这样单纯的文字, 这样单纯的孩子, 我突然觉得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多少人已经丧失了感恩之心和纯真之情, 我能陪这样的学生一起成长是多么幸运的事。所做的是那么有限, 收获却是这样丰厚, 做为一名老师此时应该是激情满怀, 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

摘要: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 我一直觉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纯粹是知识的传授关系。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教学方法都是自己的事, 和学生没多大关系。对所谓的“教学相长”也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正如哲学上的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 时间到了, 积累的经验多了, 有些道理自然就显现出来, 这就是:学生是教师教学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应该是每个教师都要去深刻理解的。

教师是学生职业道德的领路人 篇10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 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一名会计人员, 其职业道德的高低, 是国家财经法规有效贯彻执行的关键因素。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任何行业而言, 专业知识都不是作为一个从业者最重要的素质。作为一名会计人, 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有正义感是在专业技能之上更应该强化的内容。

(2)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要选择会计人员, 不仅关注他们的职业技能, 更注重的是德才兼备。会计人员整天与金钱账目打交道, 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更要有自律能力。而职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会计人员, 作为职校的教师要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来。

(3) 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后的自我保护意识。一些经济案件, 大都与会计人员有关。会计专业老师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启蒙导师, 因此, 从学生时期就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职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目前, 大部分学校只关注了技能培养, 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重视不够, 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教材也相对陈旧, 只停留在简单的守法的认识上, 导致学生缺乏对会计道德的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 成为合格人才。

(2) 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略道德情感的熏陶。目前会计专业缺乏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全面深入的书籍, 这种局限性导致了目前各级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简单停留在守法的浅层认识上, 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逐渐渗透、日渐深入的情感熏陶。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1) 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强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教师本人先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将传授会计专业技能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2) 改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1) 运用案例教学, 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应该多举例, 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 从而让学生理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相关规定, 让他们充分认识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 (2) 定期观看会计德育短片,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让学生观看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短片, 用影像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上一篇:3D机器视觉下一篇:激光虹膜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