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成功的人生

2024-11-07

创造成功的人生(精选12篇)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1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被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掌握视觉语汇和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拥有视觉文化的创新意识,拥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的现代公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期,栏目主持人上海市美术特级教师赵其坤将带领他的学员深度解读美术学习的理念、价值、功效,并为读者提供实施美术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美术学习的基本理念

美术学习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通过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首先,美术学习有别于其他任何课程和学习,它具有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其次,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要在动手的基础上,心、手、脑并用,并且要学习运用不同的媒介或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美术学习要追求人文性和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并且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和养成健康的人格。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学习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学习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美术学习注重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发挥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充分顿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美术学习具有较高的心智价值

美术学习有益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它的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而且这类内容是寓于意象之中,常与情感融合,也不是纯理性的表达,更易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内化为智力结构,使知识层面不断建构,以开启智力。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在人的情感知觉中,视觉占有极大的比重,视觉是人体主要的信息接收感官,它引导和控制着人的运动,满足生存的需要。因为美术学习这一独特功能,人们干脆将这一感知觉称之为视知觉。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范畴,而所有其他的知觉范畴最终也都是通过唤起视觉来增加作品的表现性。”“一切知觉式样都是能动的,而知觉式样所具有的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恰恰又是对艺术最有用的一个特征。”

艺术是增加感知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完成。感知觉在认识过程中不能将之局限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知觉与思维是人类完整精神体系的存在,两者无法割裂。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感知觉可以获得一种意象。如我们举头看见树上的一只美丽山鸟,只要用眼细心地观察一下,脑中便保留着一个知觉表象。若闭了眼睛,我们仍然能看见心中的那只鸟,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我们又想起了这只小鸟,意象又回来了。这种将意象重现并彼此产生联系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美术学习对这种意象的保存和记忆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造型观察和造型训练既提高了人的观察能力,也同样增强了形象记忆的能力,从而为想象积累了更多的意象素材。

三、美术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智慧要素。美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的。画家罗蒂斯曾经说:“一幅画应该是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美术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心理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充满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术创作既需要灵感,也需要缜密的构思。灵感产生于一刹那,但要抓住这瞬息万变的灵感并把它形象地变现出来,更需要纯熟的技巧再加上“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创造性思维特征的却是发散性思维。它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构思的创意和设计的巧思。发散性思维拓宽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视觉领域,带给美术学习一种新感觉,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着独特的意识和价值。只要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这把钥匙,就能打开美术创造的大门。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常常十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人脑的左半球则相对处于半沉睡状态。美术学习就是要使脑体的两半球功能得到平衡开发,使其分工合作,走出思维的狭隘通道。作为直觉思维训练形式的美术学习,通过对想象空间关系的识别和表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外界关系模式的把握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脱离具体感觉对象,在头脑中展示多维度关系模式,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并因此获得创造能力的提升。

创造力离不开想象,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想象甚至紧紧伴随着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国画的“胸有成竹”即在作画前的形象构思。在美术学习中,写生画、想象画、命题画和默写画等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美术学习中工具的有效使用、各种技巧的运用、不同素材的熟悉、各种设计的程序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提炼、迁移、想象、构思的创造能力。

四、美术学习具有“以美立德”的功效

美术学习不仅有助于理智战胜那种基于物欲的情感,而且还能够把它们提升为高级的审美艺术情感。美术学习把很多道德的教化注入了学习者的心灵,产生着直接的、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渗入伦理范畴,使审美认识和艺术情感相结合形成理想、信念,使人们有力量克服本能的欲望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成为一种推动道德认识、理想、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动力。

美术学习对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具有真、善、美、爱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两千多年前,以我国的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东西方的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的相似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由于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对培养和陶冶人起着巨大的作用。

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美的东西也总是引人向善的,美术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非功利的素质教育。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的道德品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仅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素质、审美能力,而且还培养人的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

五、美术学习是最好的美育

学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美术学习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美育作用,是因为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形态,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美术教育作品总是饱含着美术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蕴涵着美术教育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美术教育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采用了化“真”为“美”的方法,将生活真实化为美术真实,使得美术的认识作用具有一种审美认识功能。美术教育者则采用了化“善”为“美”的方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通过以美导德、以美载德、以美辅德、以美促德,确保了美术教育的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美术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美术作品总是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绝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其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它们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常常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影响,帮助人们分清善恶美丑,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获得愉悦。美术教育者通过丰富的美术活动引导人们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掌握认识美的规律和方法,按照美的理想和审美标准去看待世界,养成良好的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和爱好。在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成为一种气质,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生活理想的时候,美术教育将是培养良好审美素养永远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六、实施美术教育的建议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的美感的形成、人格的陶冶、情感的丰富、创造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引导学生在各门类艺术的联系中形成美术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程有特定的人文主题,如反映人类审美取向的风景画,反映人类自身生活素材的静物画,反映人自身美感的人物画等。我们在探索不同媒介和不同艺术手段表现同一主题时,构图、构成、透视、色彩、比例、结构、节奏等艺术规律方面的相通之处,可以让学生的图像感受、身体感受、情感感受之间相互联系和融合,使学生的体验、探究、个人表达、合作、创造等自然融为一体。

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艺术能力

感知体验能力包括对艺术形式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情节等要素的敏锐感受力,以及为获得这种感受力而应具有的好奇心和不断获得新发现与新体验的探索能力。

创造与表现能力包括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及时地转化成特定的艺术性的造型能力,在不同的造型之间即兴地相互转化和变化。

反思与评价能力,是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赞赏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造,形成对艺术的反思能力和评判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所需要的自信和判断力。

3. 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美术课程常常与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相结合,并且选取经典作品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活动作为学习内容。艺术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审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4. 积极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地策划和设计,增强美术教学效果。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地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

5. 守住美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美术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术课程的目标是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其核心是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教师要恰当地处理美术教学材料,要因地制宜、灵活地设计课程,可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地加以补充、调整或再组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教师要营造师生综合性艺术能力形成的生态环境,加强美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广泛吸取中外美术作品中包含的历史文化营养,鼓励学生的个性表现,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表现方法、观察习惯、思维创意等融会贯通,防止进行生硬、盲目的艺术知识技能简单堆砌和机械训练。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2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积累经验和发展探究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能否在美术课堂上体验成功,关系到其美术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成功的环境,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是成功的.学习者.

作 者:李晟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2152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美术教学   兴趣培养   成功教育  

创造完美的人生轨迹 篇3

没有梦想的人,不可能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规划的人生,不可能有完美的轨迹!

专业分析

目前我的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它是目前操作类专业中很热门的一类,它需要懂得机械基础知识,需要懂得数控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个人的精细精准,它更是个耐力与体力活,我有信心,有能力学好它、驾驭它。

自我环境分析

父母从小教育我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父母都是普通的一线操作工,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工作,真的是“比机器人还要机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为了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给了我一切他们所能给的,可我有时还那么倔强,慢慢的,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报答他们。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我也不愿我以后像个无奈的机器人一样。我发誓:即使失败,也不要平庸!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开设机电、自控、电子、信息四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学校背靠新区有很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居98%以上,而且就业岗位好,就业质量高,近几年还输送近百名毕业生赴国外接受培训或短期就业。

社会环境分析

1.就业环境

(1)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数是608.68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万人,平均就业率是95.99%。

(2)职业学校东部十一个省市的平均就业率为96.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5个百分点。

(3)无锡地区2010年就业情况好转,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经济开始复苏,另一方面是近两年无锡出现了许多新兴企业,如“530”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及物联网产业等,这些企业对应届生的需求量较大。从就业专业看,今年容易就业的专业仍以理工科类为主,如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

总体来说:无锡是个好地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相对机会较多。

2.专业就业环境

经济危机下,面对国内经济渐渐复苏,企业用人需求提升,尤其技工类人才供不应求,某人力资源HR如事说:“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管理也可以引进,唯独技术工人不能引进。”

职业定位

职业学校的学生持有机械相关证书,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运用AUTOCAD、Pro-E等软件,拥有机械设计、绘图的相关工作经验,深受企业喜爱。

(1)我的定位原则。

择业原则: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市所需。

就业不仅仅是对职业的选择,也是个人对将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我之所以选择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因为我在选择策略上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当初中考的时候,我第一个志愿就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我对它有一种独特的感觉,我觉得自己能够与团队合作开发出一个模具,然后由这个模具制作出很多独特形状的工件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因为爱它,所以选择它。

在职业和我之间进行比较,将职业对人的要求具体化,比如教师职业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工作者要求有丰富的创作力等等。我能吃苦,有耐力,对模具有一种独特的亲近感。我在选择职业时充分考虑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等因素,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事情去做,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创未来。

批量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塑料件、合金压铸件、钢板件和锻件。因此模具是制造业中使用量大、影响面广的专用工具产品。所以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2)我的职业目标。

成为模具工程师——自主设计高质量、高需求、高科技的模具产品。

职业的发展路径:

在校内考取高级技工资格证。有机会的话,希望能考取技师资格证书毕业。

企业基层员工→企业基层管理者→企业中层管理者→积累经验自主创业。

具体计划

1.现阶段学习工作任务

从现在开始认真准备PETS二级考试。

俗话说的好,字如其人,即使在这个高科技时代,一手漂亮潇洒的字仍不可或缺。所以我要认真、耐心、坚持练好字。

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理论基础,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且尽最大的努力进入“君远班”。

现阶段的自我要求:

认真听讲,做全笔记,不懂就问,积极发言,与同学搞好关系,适时放松心情。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多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以上的英语,每天认真练半小时的字,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多读课外书,充实自己。利用假期做兼职,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积累社会经验,磨练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校时主要任务:获取数控高级工证书、车工初级证书、PETS三级证书、会计初级上岗证、电脑二级证书。(有可能的话,希望可以取得技师资格证书)完成毕业论文,优秀毕业。争取考上本科,继续充实自己。

2.职业生涯适应期(2013-2018年)

考上了本科,则继续学习。

没有考上,则先就业,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准备考本。

任务要求:

(1)平时多动手,认真严谨;勤于思考。

(2)积极配合主管的事务工作,留意观察主管平时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虚心请教,使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

(3)课余时间认真备考数控技师资格考试;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本科内容书籍;不放松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准备考本。

(4)阅读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积极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基础。

分析:如果在职业生涯早期不能达到我预期人生目标。我也不会就此放弃,我会认真详细分析自己与所期望职位的差距,然后做出决策。如果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我会先在工作期间认真学习专业书籍,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多跟这方面的长辈请教;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去考取数控技师资格证书。一定要取得本科文凭。

3.职业生涯发展期(2018—2028年)

着手开创自己企业。

(1)在前面的准备工作充足的基础上,对数控行业进行充分客观的市场调查,建立开创企业系统详细的规划方案,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解及对自己的方案提出建议。

(2)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亲友团的强大支持,寻找以前工作时认识了解的相关从业人员,建立一个精简的团队。

(3)父母的支持和资助,以及向银行寻求银行贷款,集合资金,获得启动资金。

动态中调整:如果在职业生涯中期不能达到我的预期人生目标(即实现开创自己企业的目标)我会认真分析自己,然后做出决策。若是自身的能力问题,我会继续留在厂,跟同事、主管进行交谈,请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改进,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原因,我将选择继续对自己的决策进行客观审视,找出自身不足和缺点,重新规划方案。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人活着一辈子,不拼一把怎么行!

4.职业生涯晚期(2028年—)

(1)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完成自己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2)发展人际关系,用心经营公司,开拓市场,使我的事业达到一个高峰。

(3)婚姻家庭:购买住房,承担家庭责任,教育好下一代。

(4)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调整好自身状态,更好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4

要复制成功,首先就要复制成功者的“信念”。我们之所以没有采取和成功者一样的行动,就是因为我们还不太相信。因为不太相信,所以做事情时就做得不够彻底,或者碰到问题时就主动放弃了。所以,因为信念不足,中途放弃而失败的大有人在。

其次要复制成功者的策略。策略就是做事情的先后顺序,这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有时候我们做了和成功者一样多的事情,但还是没有成功,只是因为我们做事的先后顺序错了———在错误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结果还是错的。

第三个要复制的是成功者的肢体动作。通过积极向上的肢体动作,给自己带来持续不断的动力来源。肢体动作其实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或者是行为习惯,因为有了正确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应该做的事情,就成功了。

其实成功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只是很少有人愿意照着去做,因为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成功太难了,或者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太大的信心,心里往往会问“这样做有用吗”,因而没有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就不会产生结果。

所以我们只能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眼红,或者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才会觉得:“我当初为什么没有和他一样去做呢?”我想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剧!

我们都在讲着别人的成功故事,为什么不想着让自己成为那个主角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开始“复制”,复制成功者的信念、策略、肢体动作,这样,我们才会成为成功的主角。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听别人说什么,更多的是要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找出成功者的信念和策略,同时加以模仿。相信在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成功故事里的主角。

(选自久久文章网,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任何人都可以创造,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培养成创造性思维。同样,任何人都可以成功,但是大部分人却没有成为成功的主角。“复制”成功者的信念、策略、肢体动作,才有可能成功。这里的“复制”,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合理并有创造性地运用。文章条分缕析,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以信心。

[读有所思]

机遇创造成功的名人经典事例 篇5

有一只小鹰,从小跟着鸡群一起长大,不用为寻水觅食而奔波,小鹰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有一次,小鹰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它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竞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绝境中小鹰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复了。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因遭遇挫折、困境,但经自己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故事。“绝境求生存,逆境求发展”,如曹雪芹没有经历家境落泊、穷困潦倒的困境,怎能写出令世人称赞的经典世著《红楼梦》?如蒙牛集团没有被残酷商业竞争逼入绝境,就不会从夹缝中崛起,历经千锤百炼,成为国际著名的乳业集团。

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把险境和困难当成是机会和锻炼,战胜自己,当我们尝试一项新的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会一个新场面时,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常会萌发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杂念,于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人退缩了,机遇也随之流失了,而有的人则勇于进取,不畏艰难,最终获得成功,小鹰没有从崖上坠落的机会,有可能永远也不会飞了。面对困难而逃避是罪过,视困难为机会,生活才能够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创造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问题情境;师生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在体会成功喜悦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数学的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成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會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在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8本,还回20本,请问,图书馆有故事书多少本?(2)一辆公交车,在第一站时,车上总共有30人,在第二站下去了6人,同时,又上来了3人,请问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当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的学习信心会大大得到提高。

二、创造操作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使学生在摆一摆、叠一叠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所以,在授课的时候,首先,我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梯形,不限制是不是特殊的梯形;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过程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感受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逐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本质,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数学参与的氛围

新的教育理念,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然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

总之,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牛智凤,王利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7

关键词:《霸王别姬》,程蝶衣,文化生态环境,人文尊重与关爱

1. 家庭状况与受教育状况——成长缺陷的根源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原始的依靠就是家庭。一个人的素质, 在其懂得自觉提高之前, 要靠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培养。

程蝶衣心地善良, 不管母亲对他伤害多深, 他惦记她;不论师父打骂得多狠, 他尊敬他;不理师哥一再辜负他的心意, 他深爱他;地上的孤儿, 他要带回“家”;死去的小癞子最爱吃冰糖葫芦, 他会记得。而他对艺术的热爱和甘之如饴, 更让他充满魅力。遗憾是, 美被毁灭, 悲从中来。我想除了小楼, 他的世界应该还要有些能谈心的人。可寻尽了, 在蝶衣身旁, 真的找不出那样一个“朋友”。童年阴影一直没有磨灭, 心理缺失和性格缺陷伴随着他的人生。他比一般人更强烈地需要爱渴望被保护, 而又过分的内向和自我。不善于表达, 就难以被理解。加上他对别人不够宽容和信任, 就更难有朋友。当性格的正面与反面相碰撞, 无从调整又无从倾诉时, 矛盾与疑问就在内心翻腾, 痛苦不堪。

蝶衣的成长, 缺乏家庭的温暖, 也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困在梨园里, 他只能在师父身上学到技艺。对外面的世界, 他单纯近乎于无知。在他的世界里, 只要和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天真到愚昧, 还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怜、痛惜的美好青年, 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多大的遗憾。

2. 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戏梦人生的土壤

程蝶衣所在的地域是北平。政治文化气氛浓厚, 阶级斗争激烈, 社会动荡与阶级争斗在这里体现得特别深刻, 这对蝶衣的生活埋下了不稳定因素的伏笔。此外, 该地百姓的君王情结重, 让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依附霸王, 为霸王从一而终的戏段, 显得格外真实。蝶衣自幼缺乏安全感, 对向来照顾他的大师哥有感恩亦有依赖, 入戏越深出戏越难。

京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上乘精品。蝶衣成长的关键阶段, 就被送去梨园学艺。从被动到主动, 京剧的艺术魅力以及角的人格魅力也正一点一滴地注入了蝶衣的生命。这里头更有一位让他甘心化身转世虞姬的“霸王”, 以至他为京剧付出的, 不但有用生命倾注的艺术表演, 还有由男儿郎化身女娇娥的性别转换, 甚至于连自己的爱情也融入了他的戏剧梦想里。

人生如戏, 社会动荡多变的局面, 京剧表演正好给他带来了精神逃避的净土。由此可见, 北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在相应的时刻给予了程蝶衣戏梦人生的土壤。

3. 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雌雄同在的代价

“我本是女娇娥”这一幕, 我认为小豆子的性别转换是受逼迫的, 而最后完成性别转换, 却是自愿的。

当小石头抽出烟袋锅扔下, 转身摆动霸王的衣摆, 与他在戏院里看到那个场面重叠了, 他找到了他的霸王, 找到了安全感。他由心地笑了, 从此要与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他是师哥的虞姬, 是自愿完成性别转换的。只是, 他的转换方式不是变性, 而是把他的男儿郎身份和现实一起封锁了, 埋没了。他为霸王背叛了自己, 活在《霸王别姬》的戏里。往后, 这定向的职业更是在这个男儿身身上一勾一点地塑造出女儿身的人格形态。

但是, 蝶衣男儿身日生理特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种强硬式的性别转换, 给他心理上加载了痛苦使得性格变得怪异。性倒错的施行很有力度地引发了他的爱情悲剧。

菊仙作为小楼与蝶衣之间的第三者身份出现, 把蝶衣对小楼的占有欲推至高潮。他和师哥一共演了两百三十八场夫妻!他算的清清楚楚。现实中没有蝶衣爱慕的霸王, 他只能活在戏里。任凭小楼一再打击他“那只是戏”, 他也不可能抽身出来。师哥正是他雌雄同在的归属!

4. 时代视角与阶层视角——不可抗拒的命运

程蝶衣的艺术魅力能征服全场戏迷, 被喻为“转世虞姬”。他在舞台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是真正的艺术家。

解放了, 应该有更大的舞台等待他发挥。可现实并非如此。文革时期, 以程蝶衣、段小楼为代表的京剧演员被活捉捆打, 严刑逼供, 供出他们无中生有的错。不管是下三滥还是生旦名角, 一夜间全变成牛鬼蛇神。小四的带头狠斗, 小楼错乱的一阵揭发, 把蝶衣伤得大喊“我早已不是个东西”。说他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可以提他在袁四爷府上的失节。他最在乎他的贞节。因为他要对师哥从一而终。多么简单, 可贵的要求, 他终究无法避免被摧毁。这场灾难, 比他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名把他捉去更令他无地自容。

在几十年的风雨里, 程蝶衣的身份就只是一个戏子。他是时代和阶级的玩偶, 他当孤儿, 当女娇娥, 当名角, 当汉奸, 当牛鬼蛇神, 任由玩弄。蝶衣的错, 是错在像他那样一位用生命奉献舞台的艺术家, 生于乱世。

5. 年龄视角——悲剧终结的回归

对于蝶衣的自刎, 我认为是年龄制约的结果。

程蝶衣的梦想破灭是早在年青时候已经知道的事, 他解脱的方法是逃避、否认、争斗、执迷。当时他年华正好, 穷追不舍很符合青春的年龄特征。来到最后, 他终于承认他本是男儿郎, 承认过往一切的事实, 那种把心里的累都释放出来的轻松, 是他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是什么唤醒了他几乎湮没的灵魂, 让突然放弃了挣扎回到现实?是年华老去。年龄制约了他狂妄的任性, 他已不得不醒悟了。然而, 荒诞了几十个年华, 他这辈子学会的只有演戏, 以后不能演戏了, 价值也耗尽了。他惟有在最后一次《霸王别姬》的舞台上完成他一生的梦想, 实现人生最后的价值, 从一而终。

悲剧的最动人处, 是小楼回头大喊“师弟”后, 再轻轻唤的那一声:“小豆子。”那一刻, 蝶衣是幸福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只需一点点, 就会很满足的孩子。

程蝶衣的人生悲剧, 是和历史、社会、家庭、职业、性别等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追溯到悲剧根源, 终究是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结语:现实的残酷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又是相联系的, 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互相影响。对于程蝶衣的悲剧, 对于影片的赏析, 我们都不该只看到影象和因果, 更要把当中的内涵价值体现在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 互相尊重与关爱, 通过沟通相互理解、支持。文化生态环境存在共同点与个体特征, 人群中客观存在着各个交集。每个人付出一点点, 在可做的范围内创造美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美好很多。

参考文献

[1]陈凯歌, 霸王别姬[Z], 中国:汤臣电影有限公司, 1992。

[2]李碧华, 霸王别姬[M],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4。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8

一、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的知识。丰富孩子的安全知识, 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说教, 而要渗透在各项活动中的。例如:通过学习故事《贝贝迷路了》, 使孩子懂得了不应私自离开集体。通过歌曲《滑滑梯》, 使孩儿懂得了做器械活动时不推挤。通过谈话活动《尖利的东西会伤人》, 使孩子学会了怎样正确使用尖利的物品。通过体育活动《小小消防员》, 使孩子认识了有关火的安全标记。同时, 还应利用日常生活中有利时机及时加以指点和诱导。例如:一次午睡时, 罗虞文将一样小玩具塞到了鼻子里, 幸亏我及时发现, 并解除了危险, 并就这件事进行了集体教育, 还安排了一节“鼻子的故事”的活动, 让幼儿互相摸摸鼻子, 自己照照镜子, 闻闻气味, 听听故事, 初步认识鼻子的形状、构造与功用, 知道了鼻子的重要性, 懂得要养成保护鼻子的良好习惯, 从而引发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们的安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加。

二、模拟情景与游戏活动相结合, 培养自我救护能力

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是幼儿“知”的形成, 而将“知”转化为“行”则是安全教育目标的落脚点, 也是安全教育最深刻、最现实的意义, 幼儿的“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 但却没有能力去应变一些危险的事情。我们采取了创造和模拟问题情景, 先引导幼儿设想自救方法, 再用游戏进行演示, 从而让幼儿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救技能。如情景创设“自己被反锁在屋里怎么办?”幼儿通过讨论得出以下方法:⑴在屋里等。⑵给爸爸、妈妈打电话。⑶打110请警察帮忙。⑷大声喊人求教等。再如“屋里着火了怎么办?”讨论后得出自救方法:⑴打119报警。⑵用湿毛巾捂注口鼻。⑶大声呼救。⑷找门跑出去。了解这些方法后, 再进行游戏性表演, 幼儿表演起来即投入又认真, 在愉悦的气氛中, 提高了自救技能, 增强了应变处事能力, 有了这样的练习活动, 以后遇事才有可能不慌不乱, 从容应付。

三、人人来做安全检查员,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每位孩子都喜欢做小老师, 喜欢监督别人, 因此我们在班级里成立了“小小安全检查队”, 每周由幼儿轮流担任“小小安全检查员”。对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当个“小小安全检查员”, “检查员”负责检查幼儿园的操场、活动室、办公室等地方, 发现不安全的因素马上报告老师或是插上一面小红旗提醒大家注意, 对个别小朋友不安全的行为也可以指出、纠正。在活动中孩子既要检查别人, 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做好家长工作,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两大影响源, 健康教育, 尤其是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和协助, 往往会事伴功倍, 甚而功亏一蒉。我们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 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如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们的研究计划、活动安排、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家长园地介绍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方法, 并把我们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展示给他们, 清楚地阐明每一个活动需要家长哪方面的配合, 如何配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请家长给班级的幼儿上课。例如请医生家长给我们小朋友讲了一些急救的方法。如: (1) 心肺复苏法。 (2) 耳朵进水了该怎么办? (3) 眼睛进沙了该如何处理? (4) 出鼻血了怎么止血? (5) 如何包扎受伤的手指等, 通过医生的介绍, 有些问题又让幼儿当场操作, 既直观又形象, 幼儿很快学会了一些急救的方法。同时, 利用口头联系及时沟通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及活动后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 相互进行意见反馈, 在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教育措施。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9

在小班中经过一个学年礼仪教育实践, 幼儿到了中班后常规良好, 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那如何在小班中开展礼仪教育呢?为了更好地督促自己, 不断地反思提高, 我将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知彼才能知己

我所带的班级是新小班, 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 养成不同, 行为习惯有差异, 通过和他们一起游戏, 生活的过程中和对家长的家访中, 我了解了每个孩子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霸道, 任性, 有的孩子娇气胆小, 有的孩子目中无长辈, 行为没礼貌, 还有的孩子有攻击性的心理行为, 不合群, 不团结……面对着这群小皇帝, 一下子我还真觉得礼仪教育无从下手, 但后来我有发现小班幼儿很多行为习惯没有养成, 可塑性很强, 对孩子琢磨透后, 我才确立目标, 有了信心:如果想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改正坏毛病, 是需要费很大的力气的。但只要教师是有心人, 帮助孩子改正不足不会很难。

二、细节成就美丽

1、从环境细节抓起

西班牙思想家巴而塔沙。格拉西说:“完成一幅完美的画卷很难, 需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 只要有一个细节没画好, 整幅画就会功亏一篑。”可见细节是成就美丽的起点。礼仪教育也是如此, 必须从细节抓起:比如一般幼儿园活动室面积很大, 在管理的孩子时候会发现老师无法顾及全面, 怎么办呢?我用心琢磨:在让孩子知道喝水要排队只要在水桶前贴上可爱的标记, 让孩子互相督促, 看见前面空着, 往前移动一个位置, 同样, 在区域里贴上脚印, 控制区域人数;在厕所贴上标记, 引导孩子靠右边走, 让孩子入厕不拥挤, 有秩序地进出……把孩子生活中的一组照片展示在班级的墙面上, 孩子遵守规则。从环境的细节抓起,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舒适的合理生活学习环境, 不但会令他们感到舒爽愉快, 而且学习礼仪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注重随机教育

我在《读者》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破窗效应》大意是这样的:在一个小区里, 有一户人家的窗户不知是被谁砸了一个洞, 但他们没有把这块玻璃换下, 过了一段时间, 小区里有很多窗户上同样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小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

一件小事引起了小区环境的恶化, 如果一开始制止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事情很容易向坏的一方面发展的, 如果我们及时发现纠正能很容易地避免它的发展, 否则它就会泛滥, 要扭转它就需要许多倍的精力, 我想到教育孩子, 管理班级也是也是如此: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 但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看似很小的行为问题, 没有及时得到纠正, 在孩子的身上也会出现这样的“破窗效应”, 逐渐遭成孩子的行为的偏差, 任其发展班里情况将会失控, 于是我会很细心地观察孩子身上的表现, 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随机教育, 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进餐习惯差, 喜欢挑食, 有浪费粮食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将幼儿一天中掉在地面上的饭粒收集起来, 做了一节谈话活动;学习古诗《悯农》, 并在用餐前, 让小朋友一起来背诵《悯农》的唐诗;请小朋友介绍餐品的种类及营养价值, 开展中餐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 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的使用餐具;保持碗内、地面、桌面的整洁干净;初步学习进餐礼节, 不抢食、不再喝汤时候发出声音等。类似的随机教育有很多, 都起到了现实的教育意义。

三、利用语言加强理解

幼儿对语言比较敏感, 用儿歌故事等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也是一个好办法, 平时我总跟随在幼儿的身旁, 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编出一首首节奏明快, 琅琅上口的儿歌, 如上下楼梯时, 我说“排着队, 靠右边, 不抢先, 不停留, 一步一步向前走”, 吃饭的时候我说:左手扶小碗, 右手拿小勺, 张开大嘴巴, 啊呜啊呜, 饭真香, 菜真鲜, 我是爱吃饭饭的乖宝宝!睡觉的时候我对孩子说:“钻进小被子, 小脚不动了, 小手放好了, 眼睛闭上了, 嘴巴不说了, 安安静静我们睡着了”……孩子喜欢跟着我边说边做, 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要求, 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和好的有代表性的好行为时我会编成一个一个小故事, 讲给孩子们听, 让孩子分析对和错, 好和坏, 慢慢地提高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 发展他们的认知。

四、运用方法促进内化

礼仪教育属于养成教育, 孩子年龄还笑小, 在培养时体现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 注意形象化, 趣味化, 生活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四种方法: (1) 启发引导法:这是一种向孩子提出问题后, 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要能够充分尊重孩子在教育主体地位和作用, 比如商量在角色游戏“服装店”中, 营业员和顾客怎样交流, “饭店”游戏中, 服务员在招待顾客时要注意哪些礼仪等等 (2) 情景感染法:这要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孩子置身于特定的情景进行礼仪学习的方法, 比如让孩子排练情景剧《小熊请客》, 让孩子在表演的时候理解, 为什么小熊欢迎小狗, 小鸡等动物参加而不让狐狸参加聚会?狐狸哪些行为时不对的? (3) 榜样示范法:例如:我们将邀请几位小朋友的家长来给孩子们讲和礼仪有关的故事, 通过家长讲各种各样题材的故事, 让孩子了解自己应该这么做, 才能成为一名懂礼仪, 知礼节的好孩子。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10

一、一些历史的细节

任何历史都真实地有历史的现场, 有着看似偶然的现实。这场恩怨也如此。在文学研究会 (以下简称文研会) 与创造社的论争中, 创造社是处于“挑起”的角色, 其从建立开始就充满了偶然性, 缘起是因为郭沫若与张资平在日本博多湾的邂逅, 有感于国内文化界的状况, 谈起了对当时一些刊物的不满, 想要办一本纯文艺刊物;经过近3年的孕育, 却苦于找不到出版单位,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上海泰东图书局的赵南公应允由泰东承印, 并给郭沫若往返路费, 让他回日本找朋友商量具体事宜。那时杂志和团体名字都没有定。也就是这次日本之行, 诞生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大文学社团创造社。而两者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紧张, 中途也有想要言和的意思, 比如1922年郁达夫发起召开的“女神会”纪念郭沫若《女神》出版一周年, 还邀请了文研会一些作家, 郑振铎, 沈雁冰, 庐隐等。双方的矛盾, 最初可以说由误会引起, 创造社孕育时间很长, 因为找不到出版单位, 没有对外宣告过, 局外人自然不知, 所以当时文研会成立时, 还诚心邀请郭沫若, 田汉为共同发起人, 信是发给了田汉, “求他转约沫若同入文学研究会”, 可是田汉没有答复也没告诉郭沫若, 后来成仿吾无意间见到信告诉了郭沫若, 后来郑振铎, 沈雁冰等在上海邀请郭沫若加入, 郭考虑到田汉没有答复, 想是没有合作的意思, 自己单方面加入, 恐对不住朋友, 所以拒绝了, 答应会外支持。可见关系还是比较正常, 当然在心理上会有一些芥蒂。如果作为创造社灵魂人物的郭沫若加入了文研会, 历史又会怎样?或许创造社也不能最终成立, 或许也没有这场论证, 可是, 历史不可能有如果。

二、两种合理阐释

任何事件的发生在呈现的现场背后, 总有一双无形的手, 总有一些值得思考与阐释的必然。创造社与文研会之间的恩怨也不例外。本文也将着重从两个相对所谓“必然”中来阐释这场论争发生的原由。

(一) 主体姿态的差异

“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 被认为是两大社团论证的核心。不否认的确涉及这样倾向的差异, 但是并不是根本。事实上, 《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明确宣称, 文学研究会“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 两无所袒”[1]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说:“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所谓人生派与艺术派都只是斗争上使用的幌子。”[2]文研会一些作家也有类似于为艺术的言论, 比如冰心说:“文学家!你要创造‘真’的文学吗?请努力发挥个性, 表现自己。”[3]庐隐则认为:“足称创作的作品, 唯一不可缺的就是个性——艺术的结晶, 便是主观——个性的情感。”[4]显然这些说法与创造社并没有多大不同。但这些并未引起文学研究会的内部论争和批判。在创造社一面亦是如此, 鼓吹文学的“全”与“美”的成仿吾, 也曾大声呐喊:“文学是时代的良心, 文学家便应当是良心的战士”, 并认为新文学负有重大的“对于时代的使命”。一位日本研究者在研究郁达夫创作时指出:“《沉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以达夫的自身经验为基础的, 所以真实感很强。就真实感而论, 可以说达夫的作品比文学研究会一派更是写实的”[5]。

可见, 为人生还是为艺术, 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对于两者来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峙, 文研会的“为人生”这个理解来自于周作人所拟的宣言中的一句话“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6]被理解成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 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问题。指的是一种暴露和批判社会矛盾、积极参与历史的创作取向, 而文研会成员则把“为人生”放在了与泄私愤、炫耀才情、发牢骚等创作动机相对峙的结构中, 反复强调文学表达的思想情感应该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人类性。这其实是一种创作姿态的问题。而两社的差异就在于这样一种主体姿态的差异, 即对于作为客体的文艺思潮, 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在接受与否这一层面双方都是一致的, 而不同在于是以怎样的姿态接受, 接受后怎么用的问题。这样的主体性差异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创作心态上。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理论家的确与创造社那种张扬的书写方式与内容不同。在他们心中, 总有一个高踞于自我情绪之上的, 甚至自己也不自觉的理念, 无时不在地约束着情绪流泄的运行方式与强度。于是形成了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品的美学形态、主题选择、意境营造等特征。即使主张要有个性, 要本色地表现感情, 但同时也要求再“用感情的调节, 而成一种和谐的美”。到倡导“血与泪的文学”时, 则是一种源于知识分子传统责任感使命感的信念使得他们认定文学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才是正当的, 而现实的迫切与焦灼又使他们因此认为除此之外的设想方略都是有害的, 因而也是必须禁止的。

而创造社成员如果是在某种相对于文研会这种姿态的角度来说就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筹备期时, 成员的许多文学作品在完成后, 要么敝帚自珍束之高阁, 要么长时间只在同人朋友之间传阅。似乎他们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 且很有信心地相信他们这种发自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创作, 自然也是社会所需要所认可的。

另一个方面是对待外国文学资源的态度。他们面对的资源其实是一致的, 且对于个体自身而言, 兴趣也有很多相似性, 比如对于屠格涅夫感兴趣的不仅有瞿世英还有成仿吾;对于泰戈尔, 郑振铎和郭沫若都感兴趣等。而不同在于正像创作一样, 虽然他们也强调翻译“对于读者指导的责任”, “对于人生是切要的”, 然而正如郭沫若所说, 这一切都是翻译家对译品有了深入地理解并“感受过一种迫不得已的冲动”之后的自然而然的效果。[7]但是, 相对于创造社这种以自我内心对艺术的感动为核心的译介观念来说, 文学研究会同人更注重的是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效果如何, 而且并不象创造社认为的效果可以因为从自我内心出发而自然显现。田汉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郭沫若翻译过歌德的《浮士德》, 郑振铎则认为在此时的中国翻译这类作品是“不经济”的, 因为在四处血泪的中国, 这并不是切时之需的事。在译介观上, 文学研究会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为改良社会风尚、国民性情的手段。这其实客观上则呈现出一种文化霸权, 因为这些标准也都是主观推断的。正是文研会这种“霸道”成为创造社“挑战”文坛的理由。而实际上两者代表了五四之后作家择取的两种文学建设方略。前者认为一切应当从文学自身出发, 自然而然地实现作品的社会影响, 其内心所建立的坐标系纵横轴分别是文学与自我;后者则习惯把任何文学活动纳入横坐标为中国, 纵坐标为当下的具体时空中来衡量其意义与价值。而这两种心态因为内在的不可调和使得论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 社团运作的策略

从历史事实上看, 率先挑起论争的是创造社, 这场论争也曾使文研会成员大惑不解, 并且一直耿耿于怀。而如果从社团运作这个方面来思考, 似乎又能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这场论争体现了双方作为社团在团体运作方式和社团姿态上的差异。

闻一多曾谈到一个社团或一个刊物如何崛起的策略:“要想一鸣惊人则当挑战, 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是轰动一时。”[8]事实上, “挑战”恰好是创造社的社团姿态, 而“包罗各派人物”则是文学研究会的社团运作方式。创造社最不满于文研会的, 并非是它标举了现实主义的思潮观念和创作原则, 而是它“垄断”了新文艺。事实上, 文研会在提出并实施自身的新文学建设构想时,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高度推崇人为的理性筹划和“组织”的力量。文研会制定了复杂而严格的组织制度, 而且自其成立之后, 就致力于扩张组织, 发展分会;为了增强号召力, 文学研究会物色各界要人名流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领衔”发起人。这种做派, 何尝不像“包办”文坛?

而郭沫若、郁达夫初登文坛时, 确实没有得到多少喝采。关键是他们为筹备创造社一直找不到出版单位, 而文学研究会则有国内第一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支持。从社团运作这个角度来看, 创造社主动发起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就具有了明显的策略性。或许并非意在取而代之, 但至少是要为自己恪守的文学信念争取尊重。

从创造社一些活动上同样也能窥见其挑战姿态。为了“挑战”的需要, 创造社特意于1923年5月创办了《创造周报》。“周报”是“适宜于战斗的一种轻便的刊物”。[9]创刊号上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 对文学研究会出版的负有文坛盛名的新诗集《雪朝》极尽嘲骂之能事, 如评俞平伯的《仅有的伴侣》云:“这是什么东西?滚, 滚, 滚你的!”[10]这与其说是和“为人生”、“为艺术”、“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有多少关系, 毋宁说更多是出于创造社“崛起”于文坛的需要。此外, 后来创造社为了缓解资金问题, 实行“股份制”向全社会发行股票这一举措, 也多少可佐证创造社在社团运作的策略性的一面。

不管怎样, 这场论争, 客观也贡献了一大批作家作品, 在论争及碰撞中编织了新文学的历史图景, 双方围绕自身的立场从各方面积极进行论辩, 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客观上使新文学在这种论争中得以建设和发展, 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准备了一大批人才。对于论争的阐释, 除了上述这些局限可能, 当然也与社团文人的个性特征及当时一般文人的焦灼心态有很大关系, 同时从文研会与创造社差异中也能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抒情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差别等等, 这些都是同一个历史事件所包涵的阐释空间, 都是可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间论争的缘起除了本身作为历史现场事件的一些客观的细节原因之外, 一方面是由于两个社团的成员主体差异, 以至在同时面对外来的文艺思潮时, 必然地呈现出不同的主体接受姿态, 选择不同的新文学建设道路。另一方面, 两个社团由于成员差异及当时社会地位的差异, 因此从社团运作的角度思考, 论争的缘起也有社团运作策略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主体姿态,社团运作

注释

1[1][6]《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小说月报》12卷1号, 1921年1月。

2[2]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文学篇) 第1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40页。

3[3]冰心, 《文艺从谈 (二) 》, 《小说月报》第12卷4号, 1921年4月10日。

4[4]庐隐, 《创作的我见》, 《小说月报》第12卷7号, 1921年7月10日。

5[5]转引自《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缘起》李卫国魏建, 德州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

6[7]郭沫若, 《论文学的释译与介绍》, 1922年7月27日, 《学灯》1922年7月27日。

7[8]闻一多:《1922年9月29日致梁实秋信》, 《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 第130页。

8[9][23]郑伯奇:《二十年代的一面——郭沫若先生与前期创造社》, 《创造社资料》 (下) ,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759页。

苦难创造人生传奇 篇11

1970年,谭永红出生在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虽然父亲是当地的基层干部,然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清正廉洁的父亲给他的不是糖果、骄纵、溺爱,而是竹板和钻心的疼痛。

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谭永红的父亲当时正主管当地的土地使用工作,由于施工、建设都需要通过他的审批,一时之间,谭父便成为包工头眼里炙手可热的实权干部。送礼的、打招呼的、上门套近乎的,谭家的门槛几乎都快被这些有求而来的访客们踩平,然而,父亲却丝毫不为所动,倘若家人趁他不在时收下了别人的礼物,那么,收礼的不论是谁,总会在毛主席像前或是挨一顿臭骂,或是受一顿狠揍。记得有那么一次,在三更半夜,母亲在被父亲大骂了一顿之后,还得哭哭啼啼的连夜将礼物交还到送礼的人家去。

拳头和竹板就是父亲的代名词,但“凶神恶煞”的父亲却让谭永红从小便养成了诚实、勤奋的品德。由于深爱体育运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满腔热血的他便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壮志,穿上绿军装,坐着北上的运兵车离开家乡去了遥远的新疆。

远没有想象的那般轻松,从军的激动还没完全消失,“死亡之海”罗布泊的恶劣环境便让新来的战士们禁不住集体打了个冷颤。其实,缺水、寒冷和飞沙走石都不算什么,最为考验谭永红他们的还有那需要耗费巨大体力的训练,以及那必须面对死亡挑战、时时有性命之忧的工程施工。

作为工程兵,谭永红所在的连队主要负责钻探打洞工作,当时他担任着连队风钻班的班长,无论多苦,他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凭着一股干劲,他成为了连队第二个能够手举两个风钻同时施工的军人,并因此获得了“双枪班长”的美名。

茫茫戈壁上的石山尤为坚硬,为了顺利完成工程,TNT烈性炸药便成为了工程的必需品,沉闷的爆炸声时时在沙漠深处回响,碎石如密集的雨点般四处飞散,在三年的从军生涯里,谭永红亲眼目睹过好几次同连队的战友在爆破中流血受伤甚至牺牲的惨剧。生命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为了照顾好自己班里的战士,谭永红在施工中总是小心谨慎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就连最危险的装填炸药、连接导火线等工序,也全部由他一人完成。

整整三年,没有发生过一次工程事故的风钻班荣获了集体三等功,然而三年后的1991年12月,面对提干机会的谭永红却婉拒了团部对他的再三挽留,退伍回到了家乡。

脱下军装之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条路,进入当地的企业,或者进乡政府和派出所之间任选其一,在别人眼里,这是三条极其平坦的大道,然而谭永红却哪条路都没选,他先是找父母借了些钱,接着便做起了鱼贩子。

从湖区购鱼,然后装回家乡去卖,一来一往之间,赚的也就是个微薄的差价,本来还以为有些奔头和希望,可谁知做了几个月之后细细一算,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亏了个血本无归。父亲和母亲清楚了这件事后,便彻底“冻结”了他的资金来源,虽然自己心里憋着口气要从头再来,可厚着脸皮问了父母好多次,他却连一分钱的翻身资金也没能拿到。

父亲说:“你给我安安心心的上班去!”谭永红别着头不答应;母亲哭着求他别再拿家里的钱去折腾那些鱼生意,谭永红还是不肯死心,你推我挡的拉锯了好多回,最终,谭永红和他的父母谁也没说服谁。“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谭永红就头疼起来。

1992年2月21日,在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之后,无奈的谭永红一气之下便十分无奈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下广东。

负气出走闯广东

不能和父母明说,自然也拿不到路费,铁定了离家远行的他只得去找以前的同学帮忙,可连着找了三个老同学,他总共才借到了72塊钱。同学好心好意的劝他说:“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你跑出去打什么工!”谭永红听了却是微微一笑:“管他三七二十一呢,要是赚不到钱我就绝不回来。”

虽然是一番负气的话,但买了票、上了去广东的火车后,谭永红还是无可避免的有些茫然起来,他从没去过广东,更没有一个熟人在那里,望着车窗外渐渐变得陌生的风景,自知已经没有退路的他,便重新坚定了起来。

走出广州火车站,谭永红掏出口袋里的钱数了数,还有可怜的18块,18块能干什么?顶多只能吃上几个盒饭,巨大的压力逼着他在火车站只停顿了一会便直接融入到了南下的找工大军当中。

白天奔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到了夜晚,疲惫不堪的谭永红便睡在了火车站的广场上,天当被子地当床,虽然差不多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三年军人生涯的磨炼还是让他挺了下来。

在找工时认识的一些老乡的帮助下,不久,谭永红终于在黄花岗派出所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一个月260元,包住不包吃,虽然工资少得可怜,但他还是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当时的广州黄花岗,社会治安极其复杂,时常会有一些涉及到刀枪的暴力罪案发生,作为一个昔日的军人,面对着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谭永红总会毫不犹豫的冲在人前,他不是拼命三郎,但嫉恶如仇的性格却让他成为了犯罪分子眼里的拼命三郎。

由于性格太过梗直,加上自己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仅仅半年时间,对保安队伍混乱的管理已经极其失望的谭永红便愤怒的辞职了,拿着不多的一点工资,转头他便买了部烂单车和两个竹篓子,正式成为了一名游荡在广州街头、时时要和城管周旋的“走鬼”。

先是卖水果,接着又开始卖菜,由于卖的都是些不能过夜的东西,加上城管的围追堵截,几个月下来,谭永红便又落到了穷得叮当响的地步。由于没钱租房,无处可以容身的他便只得每天晚上卷着一床破席子睡在路边的保安亭旁,就这样一条马路一条马路的睡了好多天之后,1993年3月,他离开广州前往佛山寻找新的出路。

几经风雨猛觉醒

和一年前初来广州时相比,此时的谭永红显然成熟了许多,到达佛山后,很快他便进入了当地一家汽车公司,虽然还是做保安,不过,在工作之余,目光敏锐的他很快便从公司员工的吃饭问题上发现了商机,他大胆的申请并承包了公司员工的快餐生意。一个人同时做两份事,这种成就感激发了他更强的冲劲,不过,正当他信心十足的准备把公司100多员工的快餐生意做得更好的时候,这家汽车公司却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

这之后他又辗转佛山各地,虽然从事过多份工作,但不知是上天考验他抑或是自己运气太差的缘故,每一份工作总是没干多久,等待他的便是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工作,直到1995年,当谭永红带着一些朋友进入一家港资夜总会做保安工作后,他这才暂时安定了下来。

和以前做保安时的工作职责没有多少差别,在这家夜总会,惟一不同的是,谭永红在负责全场经营安全的同时,还得兼顾着对夜总会的员工及相关事务的管理。老板是一个并不常回大陆的香港人,偶尔来一次夜总会,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就走,出于对谭永红的极度信任,这位老板在发现了他的管理才能后,又升任他为经理,直接将他推到了公司“二老板”的位置上。

从一个保安到兼管夜总会的内部事务,谭永红凭的是不断的学习,除了学习老板的管理方法外,他还时时买些管理方面的书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而能够做到公司的经理,全盘管理夜总会所有的事务,他靠的仍然还是不断的学习。

长期一个人独当一面的压力,逼得谭永红不得不尽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即使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业务与客户沟通工作,他也如同初生牛犊般迎着客户的刁难和冷漠而上。“做什么事都要投入,即使自己在帮别人做事、在帮别人赚钱。”他总是在困难出现时不断的这样告诉自己,因为他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今天所积累的经验,其实就是自己明天成功的基础。

在港资夜总会一做就是近4年的时间,直到1998年,由于老板无意继续经营,谭永红只得带着一批保安开始寻找起新的生活。

为了手下一批曾经和自己共事多年的朋友都能够有事可做,离开夜总会后,谭永红便带着他们干起了替人追债的事,从南到北,从广东到四川,谭永红和他的朋友帮人四处追讨欠款、理清债务纠纷,从不愿还债的人口袋里掏钱,本来便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免不了有时甚至还会兵戎相见,那是一段有些不堪回首的生活,潜伏着危机、散发着浓厚的江湖血腥气,不过,2000年发生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令行走在刀光剑影之中的谭永红猛然醒悟,并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是一个极不安静的深夜,由于不久之前在替人追债时曾与欠债人发生了一些过节,使得毫无防备的谭永红和他的几个朋友,在大街上突然遭到了数十个手拿长刀的大汉围攻。几番打斗下来,虽然攻击他们的人被打伤了几个,但谭永红和他的朋友也纷纷被砍倒在地,而本来便是攻击重点目标的谭永红,一个人更是身中几十刀……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谭永红几乎全身都被纱布包裹,惟一在病床前照顾他的也就只有刚刚认识不足一年的女友,望着女友在病房忙碌的身影,想着她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和不离不弃,谭永红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深深的歉疚感,而入院不久从外面传来的那些歹徒纷纷落入法网并被重判的消息,更是让他联想到了自己此时所走的是条不归路。

一个人如果要真正觉醒,除非自己战胜自己,病床上的两个月,给了谭永红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出院后,他旋即断绝了与过往有关的一切联系,搬到了南海,在借了几千块钱的启动资金后,谭永红便自做腊鸡腊肉,开始做起了湘菜的原材料供应生意。

为了赶上菜价相对便宜些的早市,谭永红常常会在凌晨两三点便起床动身,骑着单车从平洲赶往大沥的农贸市场,一次买上一百多斤活鸡,然后再用单车驮回住处,紧接着便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杀鸡、腌制……虽然在湘菜这行,谭永红最多只能算是个刚刚入门的学徒,但就是靠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很快,“新手”谭永红便成功占领了一大片原材料市场份额。

不过,就在他的原材料供应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时候,昔日那位港资夜总会老板却把一个"烫手山芋"放到了他的面前。

永远不灭的希望

那是一家开业仅仅半年的湘菜馆,那位香港老板本来看中了湘菜的发展潜力,谁知经营了6个月,虽然营业继续,但内部却亏损得相当厉害,灰心之余,他便想起了昔日的手下经理谭永红,在得知前任老板的难处之后,从没经营过湘菜馆的谭永红本着一股义气,毫不犹豫的接下了手。

入主几乎天天亏损的湘菜馆虽然是仓促上马,但谭永红却信心十足,通过一定的调整和规划,以及他在应酬力度方面的加强,在慢慢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后,湘菜馆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不过,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同样,在谭永红最初经营的几个月里,他也是走过不少弯路的,因为管理不到位,店内员工之间不够团结,有一次,甚至还出现了厨师和他对着干,偷偷在菜里做手脚而被卫生部门及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

触到暗礁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随着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名声的不断外扬,湘菜馆开始扭亏为盈,为了对得住朋友的信任,稍有盈余后,谭永红便马上找到那位香港老板,还清了自己尚未付清的承包欠款。轻装上路自然走得格外轻松,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两个考察湘菜馆很久的却又毫无经营经验的本地医生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两个医生各出资十万,谭永红的店铺折资评估14万,三个人的合作正式开始,经过全新装修,湘菜馆的面积扩大到了300多平方米,生意更加兴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后面潜伏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了。

要么自己退出让给另外两个人经营,要么自己收购另外两位合作者的股份,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如果在矛盾中继续合作,那最终只会导致餐馆的倒闭。权衡再三,谭永红选择了自己单干。

可单干又哪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收购另外两个合作者的股份,就必须掏出至少20万来,事实上,谭永红当时的经济情况另外两位合作者非常清楚,他们之所以会摆出这么两条路,就是因为他们想逼着没有足够资金收购股份的谭永红退出去。

自己付出无数心血的湘菜馆怎能就这样轻易易主?就在他为四处筹集资金倍感焦虑的时候,尚未与他结婚的女友顶着来自四方的各种压力,说服自己的家人,帮他筹到了16万元。2001年11月11日,谭永红一次性支付了两位合作者每人11.5万元,正式结束了合作关系,在两位合作者惊诧的目光中,他成功避过了个人事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危机。

理清了矛盾的合作关系后,谭永红再次调整了经营思路,通过邀请不同行业的朋友给餐馆提意见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特色。“做人舍得”是谭永红当时所总结的一个重要的经营理念,做人是根本,无论对客人抑或是员工,都必须真诚相待,而舍得,则是不计小利、全心付出、相互扶持的大舍大得。此外,在强化管理之余,他还不遗余力的全力打造着更为传统地道的湘菜文化。走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为了让食客更为全面的领略到湘菜的精髓,谭永红多次孤身上路,行遍三湘四水,将具有各地风味的湘菜精品搬回到了顺德大良……

2002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湘醉楼中山南头分店正式开业,苦心经营数月,在生意走上轨道之后,谭永红又折回大良,投入资金将总店的经营面积扩大到了700多平方米。连锁化经营的态势初见端倪,前景是可喜的,然而潜藏的危机却并不可预知,2003年,“非典”阴云笼罩全国。这场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得湘醉楼也出现了生意额不断下跌的危机,面对人心惶惶、生意清淡的情景,谭永红没有被动的承受打击,他通过给每位员工发放药品,加强餐厅和饮食卫生、做足安全预防措施的同时,他还和员工们一起,主动向食客们进行面对面的策略性宣传,通过大家的努力,湘醉楼不但渡过了危机,而且还在危机中取得了难得的盈余。

非典危机退却之后,谭永红又将大良湘醉楼再次扩大至1000多平方米,接连不断的成功令谭永红喜悦不已,然而,这种喜悦的激情冲动却间接导致了次年他在投资经营上的几番失误。

先是因为缺乏经验,结果在代理一种品牌酒的过程中亏损几十万,随后他在广州开设的分店又因为管理、材料供应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缺失而亏损倒闭,两番折戟让近60万元的投资灰飞烟灭,痛定思痛,在仔细分析了失败原因并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后,2004年12月,湘醉楼顺德容奇分店开业,随后,2005年元月31日,湘醉楼佛山分店正式开张经营。同年4月2日,中山石岐分店开张;5月2日,中山古镇分店隆重面市……

从当初怀揣72块钱闯广东,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家分店的餐饮业明星,风雨中走出来的谭永红,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的从容。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品德,而实际上,当我们回过头去反思谭永红的创业过程时,我们从他避开竞争锋芒积蓄发展力量的策略中看到了“智”;从他接手餐馆稍有盈利便迅速归还欠债中看到了他的“信”;从他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看到了他的“仁”;从他四处筹资坚持独自经营的过程中看到了他的“勇”,而从他不断反思自己的过程中看到了他的“严”。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今之成大事者,又何尝不要面对众多的挑战与困苦呢?

创造成功的人生 篇12

那么, 读书学习对一个人的成才成功真的就不重要了吗?在这里, 我想着重探析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最高领袖总统奥巴马以及他的父亲老奥巴马!按当今成功学的观点, 奥巴马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权最成功的人了。如果以以上那些人的逻辑推测, 奥巴马必然出身于纽约华盛顿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的高官贵族之家, 有着强硬社会关系的靠山, 至少也应该是不少国人羡慕的官二代富二代。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事实上恰恰相反!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来自极端贫穷的非洲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奥巴马的祖父在肯尼亚的城市做过小办事员、家庭厨师等各种杂役, 回到家乡后以精明的头脑经营一个不错的小农庄。老奥巴马是祖父的第二个妻子的儿子, 奥巴马的祖母在儿子年幼时因不堪繁重的劳动和丈夫暴躁的脾气而独自离家出走再嫁。

老奥巴马便由祖父的第三个妻子抚养长大。老奥巴马在学校时成绩优异, 性格顽皮, 后因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而遭到开除, 引来了父亲的暴怒。后来在两名热心的美国教师的联系和帮助下, 获得了去海外读书的机会和奖学金。老奥巴马是夏威夷大学的首批非洲学生, 与一个美丽的白人少女在这里结识, 也就是奥巴马的母亲, 之后两人奉子结婚。由于身边的人反对他们在一起, 所以他们结婚的时候并没有通知亲友。可是奥巴马出生两年后, 生父却离开了他们, 与另一个女子回祖国去了。母亲做了一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就是嫁给了一个非洲男人, 并生下孩子之后又离婚。虽然以后的生活会非常艰难, 但是母亲却义无反顾。奥巴马后来评论自己的母亲:“她的性格实在是敢爱敢恨。”离婚后, 母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后来, 母亲认识了继父——一个来自印尼的留学生, 母亲带着他到印尼生活, 在雅加达郊区, 道路到处是坑, 通货膨胀严重, 学校里的小伙伴把有着黝黑皮肤、满头卷发, 再加上一副肥胖身材的他喊做“黑鬼”, 他跑回家问母亲要钱买香皂, 想洗掉皮肤的黑色, 但母亲却告诉他, 做黑人一点儿也不需要自卑。

后来, 奥巴马被送回美国夏威夷, 在外祖母的监护下成长。由于他头脑聪明, 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 这所学校里白人小孩占多数, 只有3个黑人小孩, 这次, 他又对自己的肤色产生了严重怀疑。为了让自己自信一些, 他向同学吹嘘说父亲是非洲王子, 想当然, 他自然也是王室后裔。奇怪的是, 同学们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 他开始神气活现地和人交往, 自信又自卑, 看似快活实则痛苦迷茫, 这就是他当时的心理写照。很快, 叛逆期来了。十几岁的奥巴马成了一个瘾君子, 他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是贫穷的, 肤色是被人嘲笑的, 前途是没有的, 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 做了很多愚蠢的事, 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 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没人知道拿他怎么办, 许多老师都预言:美国所有州的监狱随时都向他敞开!母亲却告诉他, 做人要有追求,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并且要益于他人, 这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他一下就“顿悟”了。他重拾已经丢失好久的梦想——虽然我是黑人, 但我要赢得你的尊敬。于是, 他认同了自己的美国黑人身份, 努力学习, 在考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时, 还仿效母亲到社区里做义工。他发现, 帮助别人真的能获得快乐, 尤其是帮助那些弱势的人, 自己更能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所以, 他大学毕业后, 只在华尔街做了两年的高薪工作, 便义无反顾地到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薪水很低, 但他做得很快乐。他所做的也都是小事, 社区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劳资关系协调等等, 琐碎且庸常, 他事无巨细都做得很认真。凭此良好的记录, 他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 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他像母亲一样, 开始为了让更多人幸福而忘我地工作。然而, 母亲却在这时患卵巢癌去世了。去世前, 她完成了长达1000页的博士论文。母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遗言和遗产, 但他却认为, 母亲所拥有的一切——自信、干劲、敢爱敢恨以及极佳的人缘, 是多少金钱也代替不了的宝藏。而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 成为他迅速在政坛崛起的法宝。奥巴马曾在社区工作的经历, 不仅帮他进入哈佛, 还帮他成功地打败多名有财有势的对手, 成功地竞选参议员, 进而竞选美国总统成功。这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当年自封的非洲冒牌王子后裔, 有一天居然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同样也是人, 也是从青年时代过来的, 也必然经历过青年时期的烦恼。目前, 正处在迷茫之中的大学生朋友, 事实上也正和当年的青年奥巴马一样, 有过自卑和叛逆, 有过彷徨和迷茫。然而, 奥巴马却在母亲身上学到了人生的真谛: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生命价值的真正尺度。他终生都铭记着当初自己沉沦时, 母亲说的话:奥巴马, 我觉得你父亲是最帅最聪明的黑人, 现在, 你代替了他。

目前我国青年, 应当说几乎都要比奥巴马出身好些, 中国当前的绝大多数农村总要比非洲肯尼亚的偏僻农村要强很多。至少, 在美国那个至今都还存在种族歧视, 特别是歧视黑人的社会, 奥巴马如果不是靠自己奋斗成功, 他的黑皮肤注定终生都会受到有形和无形的歧视。而我们又哪一个是黑皮肤, 会受到歧视呢?如果老奥巴马不走出非洲肯尼亚山村到美国去读书, 如果奥巴马不靠自己发奋, 顶着受歧视的黑人身份, 先后考取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他能成功吗?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 希望青年朋友们都能静下心来, 拿自己认真比一比非洲黑人老奥巴马和他的儿子奥巴马的读书学习经历, 看看从当年的“黑小子”、“坏小子”, 到当今的美国总统, 他的成长历程可谓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片。而我们, 又能奥巴马的读书学习励志成功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自己的人生之路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梦想又该如何实现?

摘要:如果老奥巴马不走出非洲肯尼亚山村到美国去读书, 如果奥巴马不靠自己发奋, 顶着受歧视的黑人身份, 先后考取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他能成功吗?答案不言而喻。

关键词:奥巴马父子,读书,成功

参考文献

[1]、汪翔, 《奥巴马大传》,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上一篇:老年人钢琴教学下一篇:全民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