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艺术

2024-11-05

广告语艺术(共12篇)

广告语艺术 篇1

摘要:广告语是高度概括的抽象信息,它所传达的是产品的信息和服务的品质,甚至是一种精神和态度。广告语依赖的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结合实例,从辞格研究入手,分析广告词中比喻、夸张、对偶、对比等修辞,研究广告语的丰富内涵及其写作艺术特色。

关键词:广告语,艺术特色,修辞,社会文化

广告语,也称广告说辞、广告口号。它是塑造企业形象、扩大影响的短小精悍的宣传用语。林林总总的广告中,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及精美的画面如同美妙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深深地打动着消费者,使产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好的广告语还会引得人们会心一笑,给人以无限遐思。

一、广告语写作之延迁

1、国外广告词写作之延迁

国外广告艺术在经历阅读和书写阶段之前,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口头艺术传播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小贩的“沿街叫卖”即是这一典型。

1450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使文字表达变得快捷、方便。威廉·卡克斯顿创办的英国第一家印刷所发行过一份传单,则成为英国广告史上较早的广告文案。19世纪后20年,资本主义在欧美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展,现代时期广告语写作开始了它的历程。那时,广告语开始作为总体的一部分来组织,例如在招贴海报、路牌广告中,比亚兹莱·劳特累克、德加、杜米尔等画家在他们的设计中就如此完成了许多作品。他们将图画作为一部分,而将文字作为另一部分,那时的文字十分简单,多含自我夸耀的滋味,但仍然是有推销价值的。如:不要迷悯,不要彷徨,去找黑葛!在春光中更令您心旷神怡!(凉椅);为了您的嗓子,请抽卡拉A(香烟)。1929年以后,文案写作日趋多样化,出现了雷蒙·罗必凯、沃恩·弗兰纳瑞、乔治·葛里宾等以文案撰写的独立特点而名扬四海的大家。

二战后,经历战争苦难的人们在文案等广告因素中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例如,波·兰的专家提出了人性化的要求,广告文案写作更为灿烂无比。而今,广告写作进入到后现代时代,多重性的表现己经使它极难以概述,我们只能由文化、历史角度来参悟这一切。

2、中国广告词写作之延迁

中国广告文案写作历史悠久。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就借此为自己服务,那时的形式有“诏”、“誓”、“令”、“制”等。“悬书”出现于春秋时代,庶民将意见写在锦帛上悬挂出来,公诸于众。五代墓中所藏《陀罗尼经》,纸端书有“成都府都县龙池坊卞纸马铺发售”,己点化出广告这一因素,被史学家认定为中华最原始的商业文字广告。北宋时,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牌的文案表现颇令国人欢喜,它在铜板上方刻书“济南刘家工夫针铺”,中间为白兔捣药的商标,图案左右各书四字:“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广告雏形己有。

宋代私营书业亦盛,坊刻本卷末往往有类似文案之写作,且写作之法亦具完美之态。明代小说出版方面的广告文案写作开始以名家来推行其著,颇似今日"名人广告"之态。出现了一种叫做“青龙版”的店内小招牌,往往请名人书写些“太白遗风”(酒店)、“颐养天和”(药店)、“天丝云锦”(绸布店),既标明了经营特征,又具吉祥之义。1815年,中国第一代近代化报刊出现,近代化的“告白”开始以正式姿态位列媒体上。“五四”时期的广告文案写作的现代痕迹亦较浓重,1919年6月1日刊登的大英香烟广告连用问讯方法,成就一种途径:君吸香烟是否先行慎选其品类乎?君知多数中华国民喜吸大英牌之原因乎?是否因其广告之效力?是否因其价值之低廉?是否因其质地之优美?

20年代,中国拥有广播、霓虹灯、车身等新的广告媒体。广告文案亦进入新写作阶段。例如:1914年在《申报》、《新闻报》上刊登精心设计的“康福麦乳精”,则以“具有样品,先尝后买”、“电话通知,送货上门”为号召,继之又分设主题,以一套11张从不同角度进行推销的系列广告,每张广告主题突出,“早晨一杯,神清爽;午后一杯,补身充饥;临睡一杯,安神酣目。此极具智慧,创系列文案写作之先。而后几十年,广告文案写作处于停滞地步,原来的势头被强力的扼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广告文案的辉煌时代才到来。

二、广告语的艺术特色

广告语的成功依赖的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这就为广告语的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优秀的广告语能有效地表达出企业的心声,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甚至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广告语的写作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新颖奇特,塑造的形象也更加感人。

1、比喻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它主要是抓住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浅显、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深奥、抽象的事物,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1)有如第二层皮肤——蓝歌牌牛仔裤广告

2)货币是国家的脸面,也是你的脸面——韩国爱护货币广告

例(1)中把牛仔裤比做皮肤,从线条、舒服两个角度表现出牛仔裤的优点。把牛仔裤比作皮肤,突出其舒适得就像自己的皮肤一样,触感强烈。例(2)脸是人们最珍惜和想保护的一部分,把货币比做脸面,既形象贴切,又不落俗套,告诫人们珍惜货币要像对待自己的脸一样。由此及彼,令人心服口服。

2、对比

对比也是广告词常用的手法之一,对比即是通过将同类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对立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来展示产品的优势。

1)用量少1:4,去污强1:4,时间短1:4。

2)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例(1)是湖北沙市日化的广告语,它虽然没交代具体的作比较对象,但人们仍会在比较的事物中知晓作比的对象,这种泛比突出了"活力28"洗衣粉的效力,与其他洗衣粉相比所具有的用量、去污、时间方面的优势。例(2)是雅芳化妆品的广告词,雅芳是国际知名品牌,针对不同年龄的女性研发了不同的产品,对女性呵护备至,比女人自己更了解女人究竟需要什么,比拟独特,令女人心动。

3、夸张

广告必须真实、可信,否则就会违反广告法。夸张就是要言过其实,对事物尽力往大处或小处描绘,有时故意夸大其辞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1)每天一支,少活十年——戒烟广告,

2)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香皂

例(1)是一例戒烟广告,一句“少活十年”,切中人们的要"害。“一支”与“十年”强烈对比,让人不由得心中一惊,震撼力很强,比所谓“吸烟有害健康”来的更有气势和说服力。例(2)抓住女士们希望留住青春,留住美貌的心理,夸大香皂的美容作用。让人感觉用了这种香皂越活越年轻,满足了女人青春常驻的心理。

4、对偶

对偶广告是特有的一种广告形式。一副立意巧妙、对仗工整的广告词,不仅能显示店堂的经营特色,而且能提高店堂的知名度。

1)白玉犹如瑕,求人十全十美那里遇?青春岂无限,择偶挑肥拣瘦几时休?

——婚姻介绍所

2)贾岛醉时非假倒,刘伶饮后不留零——酒店

广告例(1)是婚姻介绍所的广告,对某些大龄青年千挑百拣的择偶态度切中要害,使人猛然醒悟。该句用了设问和比喻,充分否定了择偶时的徘徊心态,让人们及时抓住自己的姻缘,对仗工整,语势感人。例(2)既是对偶,又是双关。上联贾岛与假倒谐音,下联刘伶与留零谐音。上联宣传该店美酒丰足,就连素称海量的贾岛也会醉倒;下联暗示该店酒味甘美,即便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品酒行家刘伶前来饮酒,也不忍让杯中的酒剩下半滴。

5、双关

所谓双关,即利用语词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个事物,表达两个意思。恰倒好处的双关技巧的运用,能充分地体现广告词的特性与功用,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1)默默无“蚊”的奉献——华力电蚊香",就是利用"闻"与"蚊"的同音关系而创制的;

2)王致和臭豆腐——王致和遗臭万年。“遗臭万年”是一个历史词汇,中年以上的人对它的原义不会感到陌生,这是反用做臭豆腐的广告词真的是大合适了。就语言来说,"臭"字对商品特性扣的相当紧密。就效果来说,王致和臭豆腐如能畅销万年,又可见其质量的优异和受消费者欢迎的特点。这条广告化腐朽为神奇,赞美之意表现的实在令人叹服。

6、谐音

谐音是把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熟知的"成语"这一语言形式,乔装打扮,用其言简意赎、韵律和谐、悦耳响亮的特点改编为广告语,以达到鲜明、风趣的修辞效果。这种广告其意义常常在新旧之间闪动,让人一看即知。

1)洁士灭蚊,默默无蚊——洁士电蚊香

2)身在伏中不知伏——科龙空调

例(1)中“洁士”点出了商品品牌与厂名,仿成语“默默无闻”中的“无蚊”,首先突出

了电蚊香的功效,灭蚊效果好,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同时利用“无蚊”与“无闻”的谐音,称颂洁士电蚊香默默无声的为人们作贡献的精神。另外叠音词"默默"还悄悄暗示了灭蚊后的寂静与闲适。例(2)是根据俗语"身在福中不知福"谐音仿拟而成,它们在语音形式和结构上都相同,但意义上已没有什么联系,要联系特定语境并根据字面意思重新予以理解。显而易见,在这则广告语中,“伏”是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天酷热难耐,然而有了科龙空调就可以不觉“伏”了,广告意图基本上是明确的。

7、联用

所谓“联用”是指广告语中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广告语“博采众长”,收到更好的效果。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视

2)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车

例(1)是对偶和比兴联用,“天上”对“人间”,“彩虹”对“长虹”,用“天上彩虹”比兴,引出“人间长虹”,既使语言节奏感强,又突出了长虹电视机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例(2)是引用“车到山前必有路”俗语与联珠“有路”与“有路”辞格联用,“引用”揭示了一条社会规律,“联珠”巧妙地宣传了丰田车,"路"上离不开丰田车。

以上是我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总结的广告语的写作特色,许多地方有不详不尽之处,需进一步学习研究。广告语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作为品牌或企业的传播口号,它承担着诉求品牌利益的重要功能。市场经济洪流涌动,广告语写作也日新月异,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观察生活,更好地研究广告及广告语的写作艺术。

参考文献

[1]董景寞.广告学概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年4月

[2]胡晓丢.广告文秘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胡光军.现代广告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4]程宇宁.广告文案创意[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5]张冠华.广告写作[M].珠海出版社,2000年9月

[6]郑宜兵.简析广告词中辞格的运用[J].邯郸师专学报,1998年1月

[7]肖建春.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8]姜艳秋.广告用语修辞艺术台议[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1月

[9]黄德玉.试论广告词的创意[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2月

[10]王建军.广告语中的辞格研究[M].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11月

广告语艺术 篇2

二、康庭艺术,孩子的未来。

三、康庭康庭,中国儿童艺术教育领先品牌。

四、康庭艺术,给梦想插上翅膀。

五、艺术乐呵护,康庭成长路。

六、艺术乐呵护,康庭第一步。

七、把乐趣还给童年,用关爱照亮前路。

八、康庭,给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九、起点教育在幼儿,幼儿教育看康庭。

十、康庭教育,您孩子的第一笔投资。

十一、康庭,成就那些年我们曾经拥有的梦。

十二、小小年纪本领大,走遍天下都不怕!

十三、康庭源于健康,源于家庭。

十四、培育文艺找康庭授予艺术,挖掘潜质。

十五、聪智小天才,心有大未来。

十六、健康快乐行,我们有康庭。

十七、多才多艺,康庭起步。

十八、艺术康庭,鹤立鸡群。

十九、康庭,圆孩子一个艺术的梦想。

二十、领先起跑线,康庭伴童年。

二十一、艺术启蒙从娃娃抓起。

二十二、优“智”宝宝,康庭开始。

二十三、艺术启迪之路,康庭用心辅助。

二十四、康庭艺术,永远最酷。

二十五、康庭艺术乐享康宁未来,漫步艺术庭院。

二十六、艺术之路,从康庭开始。

二十七、七彩童年,艺术人生。

二十八、康庭教育,艺术之星!

二十九、孩子想成才,请到康庭来。

三十、康庭培训,快乐少年。

三十一、快乐有你,呵护有我!

三十二、给我一点时间,送你一个未来。

三十三、康庭教育,成长不停。

三十四、选择康庭,决定未来!

三十五、共享成长只会,打造天才未来。

三十六、康庭艺术,成就您孩子的未来。

三十七、康庭艺术培训,状元的摇篮。

三十八、孩子的美好未来,从康庭开始。

三十九、艺术人生,从康庭开始。

四十、康庭艺术,领先一步。

四十一、康庭艺术,圆您梦想!

四十二、康庭艺术,呵护成长之路。

四十三、康庭辅育,全面成长。

四十四、康庭,为您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十五、今日康庭,明朝皇庭。

四十六、康庭艺术,引领艺术的未来。

四十七、康庭艺术,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四十八、康庭艺术氛围,引领艺术人生。

四十九、康途在线,未来无限。

五十、梦想,从这里起航。

五十一、让爱与艺术自此结伴·启程。

五十二、康庭艺术,孩子的第二家庭。

五十三、康庭艺术,给生活增添快乐的元素。

五十四、选择康庭,选择安宁。

五十五、康庭,让孩子赢在未来!

五十六、您孩子的成长,康庭陪伴!

五十七、康庭艺术培训,起航艺术人生。

五十八、康庭少儿培训,艺术人生第一步。

五十九、康庭,引你走入艺术殿堂。

论艺术与广告 篇3

关键词:艺术;广告;商业;电影;公益广告

艺术与广告,是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却又始终没有定论的话题。有人说广告是艺术,有人说广告不是艺术;有人说广告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人说广告只是一种盈利的手段。有人把艺术看的很神圣,认为没有艺术感的广告不是好广告,也有人更重视效益,觉得没有必要无聊到在广告中玩弄艺术。但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广告商都已经有意无意的将艺术与广告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艺术也缺不了广告。那么我们该如何权衡艺术与广告的关系呢?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广告由老套的格式渐渐多元化,由针对性转化为意向性,由单纯变得复杂,由叫嚣、吹捧变为沉稳、现实。艺术同样由具体转化为抽象,再由抽象朝着现实方面转化。它们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逐渐地趋向同一个点,即现实。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方式,一个婉转迂回,一个波涛汹涌。

艺术家在创作时,以其自身感受去成就作品,对于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不去理会,待作品完成后再去探讨和发现其价值。但广告创作者却不是这样,不管是否当时已有感受,他首先要确定作品的利益点,然后围绕着这种主题去创作。作品的价值一虚一实,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广告创作者在创作初期,要做足调研整理工作,再从中找感觉,以期作品推出后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而一旦作品出炉,其价值也就定格了,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水,除非在特定条件下,一些出色地作品被重新审视,但其价值也不会过分超出预期,就如同我们所看到的,某品牌广告或商业电影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不断获得报酬;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根据自身的感觉去表达和发挥,其创作的空间和自由性极大,而博弈性也极大,在作品出世前,谁也不知道它能否被公众接受和喜欢,而随着时间推移,价值逐渐体现,甚至成为无价的宝贝,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我们习惯于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商业广告作品,如果转而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与广告,反而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一直致力于市场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而后去开发文案的广告创作者好像一群务实的蜜蜂,而那些注重灵感反对亵渎灵魂的艺术家们反倒成为了沉浸于有价证券买卖活动的投机者。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是价值,那么由艺术家来从事广告创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在我看来,广告是艺术的感性与商业的理性结合的产物,不论从哪方面单一的去看待,都不会也不可能得到那种纯粹的结果。艺术创作需要感悟,商业活动需要追逐利益,可是,追逐利益何尝不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艺术家们又何尝不需要现实的肯定,二者皆是要回归的。

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世界里,没有哪一项是不需要美的,即使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解读,各行各业对美有不同的定义。我们烹饪时讲究颜色,穿衣时讲究花色,住房时讲究格调,出门时讲究气场,这种种的讲究,无一不在以美的规律运行,甚至在生活中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在工作中要讲究做事的艺术,“艺术”、“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那么广告主这种最多向社会呈现产品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为艺术家?而广告这种最多扑向大众感官的宣传手段为什么不能成为艺术品?或许我们不能接受,这种形式的艺术违背了艺术的高尚与永恒,或许我们也不能接受这种艺术家的泛滥与低俗,但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时代和国情,并不是会写字、能画画、识古董就称得上是懂艺术,那么有多少人真正懂艺术?至少大部分本土企业家和高材生对于现代艺术是一窍不通的。

我们经常看到些不入流的、低俗的、根本不适宜广而告之的宣传品在眼前晃来晃去,我们又总觉得艺术家是艺术家、商人是商人,试想如果那些由广告主买单的广告作品经过艺术家的包装考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可现实却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和商人的盲目追逐,我们缺乏的是艺术的感性与商业理性的结合,而广告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结合形式,它作为文化,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比起其它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渗透力和强迫性。它从一开始就以争取更多的受众为基础,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尺度,而且自身也早已彻底社会化了。

然而,艺术家们所担心和反对的问题确实存在,资本的力量确实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艺术作品的艺术感缺失。到此不得不提由电影《变形金刚3》中中国赞助方的跨国植入而引发的对于植入性广告的热议。电影这种制造话题和体验的艺术形式一直以一种特殊的魔力抓着很多人的神经。近年来,随着植入式广告在好莱坞的成熟,国内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疯狂的石头》《杜拉拉升职记》《唐山大地震》无不在植入式广告上做足文章。

在那个制片方通过寻找赞助商植入广告以减轻成本压力的时代,广告植入还能服从创作大局,如《不见不散》中“十三,路易的,想吐我也不吐”的广告语植入,成为影片中灵光闪现的亮点,其巧妙程度在今天看来亦可称为植入式广告的经典案例。而《杜拉拉升职记》的问世,影响了国产电影制作的观念,即做好广告植入,即使不靠票房影片仍能回本,引发了人们对导演是资本还是艺术的质疑。

在植入广告迅猛增长之初,当广告对创作出现明显干扰时,为了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导演对植入广告的态度还较为谨慎。冯小刚就曾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因为植入式广告的困扰而怒砸玻璃杯。而随着广告植入在资本运作上的成功,导演们的艺术底线出现集体失守,徐静蕾在为《杜拉拉升职记》做宣传时,就直接称广告植入越多越有面子。过去导演们还会以成本压力为由为广告太多而向观众致歉,现在导演们开始积极配合,肆无忌惮地在影片中穿插广告,亦敢冒牺牲影片质量的风险。

导演的态度差异直接体现出其地位的变化,他们既是艺术家也是商人,而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平衡又让我们感受到在艺术创作中和商业推广中平衡的重要性。广告不是不可以植入,但广告植入不可以简单粗暴,有商业无美学已经给广告创作带来危机,造成艺术品位的下降。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任何形式的商品都必须尊重艺术规律才具有更多商业价值。《阿凡达》、《建国大业》等利用自身影响力与商业资本进行博弈的资源置换方式已经显示出电影行业对于艺术与商业的思考,而在更多的领域,我们仍需对广告这种商业与艺术的结合物做更深更广的研究。在这个充满创意和商业敏感的时代,广告制作者只有从自身把握住这种商人的敏感性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才能在资本与艺术的博弈中,既保证艺术质量又能获得商业利益。

相比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则抛弃了一些浮华,以一种熠熠生辉的姿态诠释着艺术的价值。

公益广告所表现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非赢利性广告。它以一种社会关爱为己任的崭新姿态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扮演着社会监督、舆论宣传、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并遵循积极、进步、向上、健康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以独特的传播方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和广告形式的变化。作为个体行为的公益广告,体现了创作个体的艺术素养,也通过个体的艺术实践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活动进行着规范和强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益广告的独特社会效益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富于创意的公益广告作品不断产生,那些新颖别致、热情友善、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而又文采斐然的公益广告能让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在受教育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

广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生活的镜子,是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展现其文化、艺术的创造力的窗口,是美学理想的大众化信物。它对人外在生活和内在精神的渗入和影响,连同它在社会活动中的结构和作用,已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质的文化现象。而广告的艺术品质,又使广告本身横跨在实用与审美的两极之间,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体,一个完全艺术化又实用化的艺术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沈海晖,章建春.网络广告艺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2007.8重印)

[2] 沈海晖,章建春.网络广告艺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2007.8重印)

广告:交往行为的艺术 篇4

广告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说服的学问, 是一种推销术, 主要社会功能就是“说服”, 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宣传、包装、整合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对目标消费者进行接触, 促使其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产生好感, 进而产生购买欲或行动的行为。然而由于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 使广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左右和控制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欲望,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人与人、人与物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存在已经从单一的传播商品信息, 走向了一种交往行为的模式, 它使用艺术的手段将信息变成一种动态的接受方式, 在此中, 人们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参与, 这是当今时代广告最为突出的特征。

广告从“说服”到“交往”, 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广告是“说服”的艺术, 抵制说服是人类的心理共性。只知道露骨地推销产品, 无疑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激发其抵制心态, 不会激发受众的认同感。这在商品种类及数量不是很丰富时期或许能够起到直接的宣传效果, 但是现在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广告改变以往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 从以往的硬性推销转变成针对受众情感和注意力的软性吸引、取悦, 使他们在接受传播信息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情绪上的认同, 在对享受广告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的同时, 接受广告中蕴涵的信息。尤其是随着目标受众的日趋小众化、媒体的日趋互动化和多元化, 目标受众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轰炸的固定标靶, 而是逐渐向可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选择, 对自己所接触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处理的独立受众的转变。这就使目前与未来的广告在接近、打动消费者的能力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在这样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背景下, 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影响力, 在尽量精准的范围内接触、打动尽量多数的消费者, 就成为了一个在营销学、广告学界颇为迫切的研究问题。

随着以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传统意义上对受众的覆盖、统计、调查等等行为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 交互式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也颠覆了传统的“施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 而信息本身, 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 以数字的形态在网络空间进行着快于光速的传播。这些都使信息的接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面对庞大的信息网, 开始运用搜索引擎按照自由意志主动地寻求信息。网络传播就使现代传播从大众到分众而最终走向一对一传播, 从单向走向完全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与沟通。所以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下, 如何让他们愿意接近、乐于接受广告主所发布的信息, 就成为在目前以及不远的将来, 所有传媒人、营销人、广告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 提出现代广告是一种“交往”行为的艺术。广告作为交往行为艺术最突出体现的就是它的娱乐化的传播方式。

二、媒介环境的变迁

由于媒介整体环境的改变, 消费者 (受众) 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动和无助, 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新近出现的技术来主动选择、编辑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可以更主动地去寻找、接近自己所感兴趣的, 并屏蔽掉那些无用或令他们心生厌烦的。尤其是第五媒体的兴起, 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平台。第五媒体是基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 以个人移动终端为平台, 以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互动为传播方式、以海量信息和高速普及的通讯网络为依托的新兴媒体。它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详尽、更加多角度, 也更加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服务。

网络电视也不仅是“装有机顶盒的电视”, 而是具备电脑、电视、个人数位助理 (PDA) 功能的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系统。它不仅包括视频点播, 还包括电视点播、电子节目单、信息电视、电子商务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由于数据广播比互联网更能牢牢地大规模地锁住那些消费能力强劲的中产阶级家庭用户, 因此在电子商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许多投资商和广告商对此都跃跃欲试, 这一点必然也会促进它将来的迅速发展。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 要求数字电视必须具有网络终端显示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 由于它的普及程度及对受众定位更加容易, 可以方便捆绑一些电子商务如家庭银行支付及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 原本存在于互联网, 但普及度不够广的增值服务。同时, 数据广播中的网络电视也不再是现在意义的“大家的电视”, 而是“我的电视”, 是一种以个性化为指向、以多媒体呈现、具有互动性的分众媒体。数据广播是一种理想的新传媒, 而电信业和IT业者认为彩信给传播业带来的变革是划时代的。这里其实都并没有什么真正全新的东西出现, 它们一个是利用了原来的有线电视资源, 将有线电视系统与互联网系统进行了整合, 使家庭可以在种低成本的状态下高速浏览部分网上资源;另一个是为手机增添许多原本已经存在于多媒体电脑和数码相机里的功能, 使这些功能可以在流动的状态下, 占用极小的空间就能实现。因此, 在更多人看来, 所谓“第五媒体”其实就是向每个家庭提供数字化生活、娱乐、信息。

新技术给新媒介带来新变革, 同时也带来新服务。短信和彩信的开通都只是新技术应用的一角, 真正的市场潜力体现在新技术对数据业务的促进。对于手机来说, 传统语音业务已经成熟, 发展空间也已经不大, 而数据业务的拓展空间却几乎是无限的。现在手机的数据通信量已超过语音。与数字业务有关的各种机构者都不会愿意放弃这个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机会, 他们都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 结合新的技术开拓新的数字业务, 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竞争。短信的火爆对于手机生产者的研发重点也产生重大影响, 以前用户通常最关心待机时间等与硬件有关的方面, 而从现在一些新手机的广告中, 许多人都发现:虽然手机的基本功能是打电话, 但是新型的手机的展示从来不会在这方面, 而是着眼于一些手机的辅助功能, 如摄影、彩图、和弦彩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而且都是可替代的。但是在手机业竟争口趋激烈的今天, 产品的基本功能已经不能成为卖点, 短信、背光、铃声等个性化功能更加抢眼, 面对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求新心理, 这些原本实用型的通讯媒介也只有向时尚型靠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互联网和移动运营商之是互补的关系, 互联网加快了短信息的传播速度, 丰富了短信息的应用内容, 推动了移动短信业务的发展, 而由移动运营商提供平台的短信息业务则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提高了互联网站的浏览人数和收入。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的手机短信业务,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许多本来经济陷入困顿的一些大型综合网站拉出泥潭, 使各大网从眼球经济的免费模式成功过度至日盈利模式, 实实在在地成为网站的“摇钱树”。这样就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他们的选择更加自由, 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需要选择信息。对于广告主及其媒介经营者, 怎样使接受者能够关注和重视他们提供的信息, 这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交往对话行为无疑是实现信息接受的最佳效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在新媒介的使用中, 信息基本上都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出去, 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介节目的共同性与受众要求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将受众从原大众媒介的强制性压抑中解放出来, 使观众成为主动的接受者。使用者不是在接受, 而是在选取。新数字媒介并没有改变人类传播的基本结构, 但是却对这个结构的内在一些因素的相互联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增强了各个环节的互动关系。

三、小结

在广告媒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中, 娱乐化的广告是广告交往行为的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广告娱乐化是一种融合了娱乐技巧、广告信息、受众心理等等多种元素在内的, 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娱乐特性的广告。它是以广告宣传为出发点, 以促进销售、品牌宣传、塑造情感为最终日的, 但以纯粹娱乐化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广告。面对这样的广告, 受众不会有面对传统广告时的那种抵触心理以及反感情绪, 而是始终处于一种被取悦、被娱乐的心理状态之中, 由衷地喜爱这样的广告, 并目乐于观看、甚至主动寻觅这样的广告。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如今的信息受众所掌握的主动权己经完全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回避或者编辑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对于这样的受众或者消费者来说, 传统的广告必须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立足点, 从“告知”走向“娱乐”和“交往”。

参考文献

[1] (加) 弗兰克.凯尔奇/沈泽华.信息媒体革命:它如何改变着刻门的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2]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黄升民, 周艳, 宋红梅.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4]高红玲.媒介通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少儿艺术培训广告语 篇5

2、少儿艺技,成才奇功!

3、成才在少儿,成功在仕森。

4、人生第一步,仕森来铺路。

5、艺考之路,快乐起步。

6、艺考(的)起点,人才(的)摇篮。

7、快乐培训,成人成才。

8、少儿培训到仕森,孩子家长都开心!

9、培你训你为你好,爱你疼你选择我。

10、快乐成长,精彩未来。

11、少儿培训,让孩子先行一步!

12、仕森培训,孩子的艺术殿堂。

13、父母关怀,孩子成才。

14、成才之路,仕森领舞!

15、快乐培训,幸福成长。

16、孩子成材,仕森帮您。

17、少儿培训——正是学艺时。

18、仕森少儿培训班,孩子赢在起跑线!

19、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20、快乐成长,聪明成才。

21、艺考培训,少儿口才。

22、从小学艺,赢取未来。

23、仕森少儿,梦想起航。

24、少儿培训选仕森,口才舞蹈有长进。

25、读懂仕森,读出幸福。

26、玩着学,早成才——仕森教育。

27、成才之路,仕森起步!

28、精彩人生路,仕森第一步。

29、仕森教育,铸就每一步!

30、极好的教育,无忧的童年。

31、仕森教育,孩子们的正确选择。

32、少儿培训,让知识伴随成长。

33、给梦想一个成长的机会。

34、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5、少儿培训——精彩人生从孩子起步。

36、艺术基地,人才摇篮。

37、少年立志,觅得良师。

38、能歌善舞,仕森相辅。

39、让优秀的种子健康成长。

40、快乐大家,成功在即。

41、少儿培训,让知识变成能力。

42、仕森少儿培训,孩子成材的核心竞争力。

广告不是艺术,是生意 篇6

另外,广告创作绝对不能迎合各种“评奖标准”。如果你抱着获奖的目标去进行创作,那么你根本做不出好作品。或者,我应该这样说,那些满脑子都是“获奖”的创意团队,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最没创意的。他们太在意某些时兴的套路,太容易受其影响。

想要变得更有创意,就得把面前的《戛纳国际广告节获奖作品年刊》扔进废纸篓,把桌子,还有脑子清理干净,一门心思地研究你要推销的产品、产品的价值主张及潜在消费者。始终记住,销售才是广告客户付钱给你的根本原因。

广告人戴夫·特罗特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回忆道:“多年前,我初出茅庐,在BMP公司做广告文案。约翰·韦伯斯特对我说:‘你我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是个很有天赋的新手,而我是个行家。’我问他新手和行家的区别在哪里。他说:‘每天下班时,你脑子里要么充满奇思妙想,要么空空如也。而我脑子里的想法要么引人入胜,要么切实可用。’约翰此话一出,我顿时恍然大悟。广告不是艺术,是生意。广告作品当然最好是既精致又令人眼前一亮,但生意终归是生意。”

体验生活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广告创意人,你必须努力做出一些至少是“有用”的东西——这通常意味着你的作品必须面对普罗大众,你必须透过普罗大众,而不是媒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广告人或许应当更少地和同行凑在一起,更多地听听配偶、孩子的心声。配偶、孩子到底能不能为广告人提供有用的意见,我尚不确定。但正如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所说:“不要心高气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们。不要自以为是。”

我也赞同菲利普·拉金(编者注:英国诗人)的观点:“诗人的一生最好宁静淡泊,寂寂无名,穿着朴素,抽大众烟,不修边幅,外出挤公交、地铁。”

我还建议,去电影院、剧院、画廊和展会要买普通门票。而且,不要只关注自己喜欢的艺术类型或艺术家作品,要走出你的“心理舒适区”。穿过市镇——当然,并不一定要徒步,去听一场前卫音乐家的演唱会,或者去莱斯特广场和民众一起看一部消暑大片。

要永远对周围保持好奇心,尽量多地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各式报纸、杂志,去不同的酒吧,每天浏览不同的网站、收听不同的广播,去不同类型的咖啡馆或餐馆就餐,为你的下一次度假预订一个以前从来没去过的目的地……

当然,你进入广告行业之前的其他从业经历也能使你受益。我可以告诉你,我30岁时才开始从事广告工作。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劣势,我却安慰自己:大卫·奥格威(编者注:现代广告教父)以39岁的“高龄”写出了他的第一则广告文案。生活经验会告诉你,什么对消费者真正重要,用句老话来讲就是: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

广告人比尔·伯恩巴克就非常关注人的“兴奋点”,他说:“所有有效的创意哲学,核心都在于洞察人性:在华丽言辞的矫饰之下,人是被何种欲望、何种本能驱使和支配?著名广告公司恒美,也非常注重“研究”人的欲望和本能,一如该公司负责创意的合伙人亚历克斯·博格斯基所说:“我们不要策划人,公司有很多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追风赶潮,我们一点儿也不感冒。”毫无疑问,这些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所做的,无非是寻找人们的“兴奋点”,为广告公司提供“绝妙”的创意。

好创意的诞生和落实

说了这么久的广告创意,我必须提一提创意的定义。我听到过的最好的定义是,“创意即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这是詹姆斯·韦伯·扬(编者注:美国当代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广告创意大师)在其《产生创意的方法》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这本书已有超过45年的历史了,至今仍是广告创意方面的最佳启蒙读物。

詹姆斯·韦伯·扬认为,创意构思流程应当涵盖5个步骤:尽可能多地搜集原始资料;充分消化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暂停显意识思维,启动潜意识思维;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的来临;对创意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先来看创意的第一个步骤。许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灵感”上,以为创意可以凭空地倏忽而至,不需要做多少准备。但凭空地倏忽而至的东西,非但原创性值得怀疑,而且大多质量有待商榷。因此,你应当沉浸到主题当中去。当你拥有越多的原始资料或“旧元素”,产生好创意的几率也就越大。

就拿世人眼中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画作《亚维侬姑娘》来说吧,作者毕加索认为,除了他对西方绘画技法的精湛掌握之外,对特洛卡迪罗的民俗博物馆、非洲雕刻艺术以及卢浮宫等所做的研究,也同样功不可没。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在剽窃,他是在广泛地搜寻、吸收已有的艺术元素,然后再将其重组、重构成为新的事物。有些艺术家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作品,而艺术总监通常只有几天的时间。截稿的紧迫,通常令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因此,很多广告人在创作过程进行到第二个步骤就戛然而止:第一步骤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草草完成初始创意,事情就到此为止。

在我看来,这往往不是创意人员的错。大多数公司都未能给员工预留充足的创作时间,员工个人的潜意识无从发挥作用。时限压力会扼杀人的创造力,使人们无法完全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创意需要经过一段“孵化”期,当人“沉浸”在主题中一段时间之后,创意才会汩汩而出。

而一旦创意开始“冒泡”、潜意识开始发挥作用,你就得准备好将“点子”付诸笔端。所以,我的建议是:笔不离手,随时迎接“点子”的不期而至,无论是傍晚、周末还是睡梦当中。

有些人觉得散散步、洗个热水澡或者看场电影就可以激发创意,也有人偏爱外物的刺激,如果喝杯咖啡能激发你的创意,那不妨一试。创意有了,现在可以完成创意过程的最后一步:把创意加以改造、完善。

不幸的是,大多数创意团队都漏了这一点。他们以为其他人(客户人员、策划人员、动画设计师、排版人员、制作人员以及创意总监)会像他们本人一样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意,而他们的创意最终必然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模样成型。他们没有意识到“呵护”自身创意的责任,主要还是在于自己。

事实上,由于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很少有团队会去对照既定的创意简报,再次分析创意,来确保创意与客户的产品、潜在消费者、价值主张以及品牌形象完全相符。而能够承受住各个阶段的客户批评以及制作流程,将广告作品的创意贯彻、坚持到底——以使其更有力、更切题、更有趣、更有说服力的创意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简言之,对于这“五步流程”,大多数创意人员都是遵从,但不完全遵循。而这正是约翰·韦伯斯特所说的“行家”与“有天赋的新手”之间的差别所在。

持之以恒

第一阶段单调且乏味的资料收集和处理以及最后一个步骤的完善和改造创意,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要素:持久力。曾经指导过我的创意总监,将我作为一名广告文案的最初成功归因于“别人都到点下班,而你却像老黄牛般继续勤奋工作”。

确实如此,我之所以混得还不错,正是因为我比其他人更勤奋,但也不排除运气的成分。在我的心目当中,文案人员这个工作精彩而又完美。我曾经将一则由纽约欧文·瓦齐广告公司创作于70年以前的“自我形象广告”挂在办公桌旁的墙上。广告的主题是“夜以继日”,描绘的是文案人员孤灯伴影,彻夜修改、雕琢、润色广告文案的情景——正是这背后的精神,为美国带来了繁荣和成功。

我还着迷于那些声名响亮的老牌广告公司:天联广告公司(BBDO),博达大桥广告公司(FCB)、扬雅广告公司(Young&Rubicam)……深受大卫·奥格威、威廉·伯恩巴克与霍华德·戈西奇等广告巨人的影响,他们用文字、图画将自己的名字深深烙进历史中,整个时代深受他们这些广告人的影响。我阅读他们的著作,经常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我的文案创作的影响。

我建议你也在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美妙的憧憬——有关广告这个行业以及你本人在这个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你才能硬撑着在周六的早上8点滚下床来,“再瞄一眼”上周未能搞定的创意简报;晚上7点了还在“洗耳恭听”客户第六次的修改意见;或者,预料自己原来的构思,在第二天的提案会上完全拿不出手,深夜12:30了还不得不开始第三次重做设计效果图。

也谈“广告离艺术有多远” 篇7

《美术观察》在2011年第6期[现象]栏目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广告,你离艺术有多远”;关于这个话题,笔者曾在2004年第4期《美术观察》,以《广告怎能不艺术》的短文有过阐述。时隔7年之后,《美术观察》之所以旧事重提,并邀请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来讨论,只能说明“不艺术”的中国广告不仅没有改变任何一点点,甚至反而还变本加厉,不仅消费者客观上评价中国的广告恶俗,更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人在主观上把低俗当有趣,把“恶搞”和“媚俗”当创意。

古人对诗词艺术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天的广告圈则是“语不雷人死不休”。听闻那个“创意”了恒源祥十二生肖连喊三遍的广告策划人更曾就此举行了一个专题研讨会,妄图以科学论证其策划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自豪地冠之为“创新”……为了有效,无所不用其极。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中国广告创意表现乏善可陈,更持续倒退,不要说追赶欧美日本港台的水平,就连泰国、印度等国家的广告都比不上;创意的缺失,所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中国企业的品牌羸弱,消费者没有体验感和情感的认同,不仅在海外市场没有建树,即使在内需市场也令人失望,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内涵发展之路。

对此,“广告,你离艺术有多远”讨论中的专家观点也引发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希望对广告与艺术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更多层面的观察和透视,趁热打铁,并以为回应。

第一个问题,何谓艺术?曾记得有学者说过:没有功能的东西最终往往都成了艺术。这是很有洞察力的关于艺术的定义。往大里说,比如绘画最早是为了人们记录形象所用,但是有了照相技术之后,其纪实的功能逐渐萎缩消退,而成为纯艺术。从小处看,比如邮票有着承担邮寄的功能,但是当人们都不再寄信的时候,方寸之间的邮票就只能成为集邮的艺术。

广告承担着商业信息传播的任务,其功能在于在企业和目标消费者之间进行传达诉求(产品)并建立情感关系(品牌),因此,无论是在最早期的报纸上所出现的插画,还是现在电视媒体的影视语言,以及网络计算机上的数码互动作品,都不过是用来传播商品信息的载体,之所以要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就是为了在信息的竞争中以令人愉悦能吸引人注意并会产生好感偏好的形式,创造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沟通。

如果否认和忽视了广告这个商业传播的功能,而只关注其艺术的形式,慢慢地就会因为功能的丧失而真正变成为“曲高和寡”的艺术,也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包括广告公司、媒体、制作公司、模特经纪公司等在内的庞大广告产业。所以奥格威早已强调:广告就是要让客户的收银机哗哗作响。其实广告业界所盛传的“飞机稿”(即未经客户审核通过发布纯属创意人自娱自乐的创作)虽然创意精彩,但就是因为丧失了广告要替商品表达和传达的功能而备受质疑。

第二个问题,既然广告不是艺术,那么广告就是科学了吗?必须承认,在广告发展逐渐规模产业化的19世纪后半叶开始,就有专家开始从心理学、销售学等角度来对作为推销术的广告进行理性的研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建立理性的边界和结构是必须的。而同时,心理学、市场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也的确为广告创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另外,从整个时代背景来看,以理性定量的分析来进行决策是贯穿20世纪商学研究和商业实践的主旋律,作为为商服务的广告,自然顺理成章地也就会朝科学的方向发展;于是,调查、策划、测试、媒介成本、效果评估……广告的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建设,让广告找到了和商业、职业经理人沟通的端口和对话的术语。

但是,无论广告还是商业其实都是以人为诉求对象的学科和行为,而对人的研究从来不像对自然对物的研究那样纯粹地客观理性,因此也很难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特别是在物质丰裕的市场和个性独立的社会下,人的感性得到鼓励和增强,需要更多能制造惊喜和差异的创意,而不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面对人性沟通的问题,纯理性的科学越来越发挥不了作用。伯恩巴克早就强调,无法让市场调查来做创意;乔治路易斯也夸张地反对说:“如果广告是科学,那我就是女人。”

其实在今天商业也在开始反思,如今一些公司为了创新,不再从常规MBA等商学教育背景寻找经营人才,而开始从MFA艺术学科的毕业生中寻找灵感,因为前者受制于量化的数字,而后者则具有试验性和敏锐的洞察力;SWATCH品牌的创始人就认为经营商业其实也是经营艺术;苹果的成功与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和直觉主观不无关系。商业尚且如此,以表现传播为目的的广告自然更需要艺术来推陈出新。

第三个问题,广告为何会被认为是艺术?回望整个广告史,可以看到从最早的纯文字形式到商业插画的介入,从平面设计的印刷形式发展到影视广告片,广告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视听效果越来越强;也促使广告人必须追求差异化的有愉悦美感的创意,吸引人并赢得人的好感和认同。艺术是人进行表达的工具,广告也要通过艺术来为商品塑造形象,实现与人的沟通。

美国广告史上黄金时期,即上世纪60年代的“创意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广告人:伯恩巴克、李奥贝纳、大卫·奥格威、乔治·路易斯……也成立了一批至今都影响着行业的跨国广告公司,BBDO、李奥贝纳、奥美……还有一批优秀的至今被奉为经典的广告作品,“想想小的好”(大众甲壳虫)、“万宝路镇”(万宝路)、“穿哈撒韦衬衫的男人”(哈撒韦)……在那个年代创意为王,伯恩巴克以机智幽默的文笔和简洁留白的视觉画面,李奥贝纳以细腻描写的刻画能力,奥格威以视觉语言来建立品牌形……无独有偶,中国广告也有一个黄金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后的广州,以白马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广告公司,不依靠媒介资源,不依靠客户关系,就是以创意的艺术,创造了太阳神、健力宝、黑妹牙膏、浪奇、奥妮、维维豆奶等经典案例。事实说明,当广告充分发挥了艺术的价值,不仅足以创立品牌、促进市场销售,还能成为某个时代的象征,为人烙印。

艺术是人感官的延伸,并且不断丰富愉悦着人的感觉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尤其是进入体验经济和美感营销的年代,特别需要艺术为商品创造体验,而广告作为消费者最多也最先接触到的品牌沟通手段,当更强调艺术的价值,无论是语言的隽永还是画面的形式美,广告都有很高的艺术要求;甚至有个现象,当代艺术变得光怪陆离,诗歌中充斥着“回车体”、“梨花体”,而“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等广告语却给人充满艺术感的意蕴。此外,今天的广告业正成为当代艺术、数码艺术、公共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乃至表演艺术等艺术实验创新的实践平台,使艺术的商业价值得到转化和实现。

第四个问题,广告为何同时也是科学。人类的传播沟通艺术只是形式体裁,但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才是物质条件和真正的载体,从口耳相传到印刷术,从广播电视到网络,媒介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推动着广告形态的变化;即使是最古老的招牌广告(Billboard)基于技术的演化而不断变身,变为霓虹,变为翻转,到今天更可植入RFID (无线射频)、二维码等新技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所有的广告都离不开媒介,于是从这个层面而言,广告不能不与科学有关。

事实上,科学不仅决定了广告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同时也影响着广告的运作和思考方式,毕竟广告是要达成目标的信息传播行为,因此如何传达,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如何针对消费者心理做诉求,这都需要有科学理性的规划作为基础;广告不只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涉及到功能、市场、媒体、受众等环节。毕竟广告也是一个行业,是集体团队的作业,管理和协调团队即有赖干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但也要依靠理性科学的管理机制。更何况广告就是一门生意,如何运营?如何盈利?如何预算投入?如何管控成本?这都有赖于理性、认真、严谨的态度。从这些方面来看,又怎能说广告不是科学呢?

浅析商业广告与艺术 篇8

一、商业广告是一门艺术

商业广告是针对非商业广告而言的以销售产品或服务, 获取经济效应为直接目的的广告类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手段, 其功能在于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迅速、准确传播商业信息、沟通生产与消费、推销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新奇的创意, 感人的形象, 诱人的情趣, 多变的艺术手法, 唤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商业广告的真实性或是思想性, 都必须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缺乏艺术性的商业广告, 是促销能力最差的商业广告。所以说商业广告就是艺术的销售。

商业广告的灵魂是创意。创意不仅仅是商业广告形象的创意, 更重要的是战略的创意, 是企业文化的创意, 与消费者沟通方式的创意。商业广告创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营销目的的实现, 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成功的创意, 是要根据商业广告主题和广告主的要求, 在进行一系列市场调查, 消费者心理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之上, 经过一番精心思考和策划, 最后塑造成一个形象或意念。“创意”问题解决好了, 商业广告就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商业广告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 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但是, 如果仅仅承认只有艺术家具备情感的表现能力, 只有艺术家的天才能力才能超越事物的表面, 捕捉到那最为动人的情感, 那么, 问题是这种情感是否能表现出来。即使能够表现, 我们又如何体验?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在今天, 商业广告的主流不在是以理性的商业产品宣传为主, 而是以文化的传播和情感的交流为基调, 通过广告媒体发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的一种艺术形式。

商业广告和艺术两者需要不同的创作心态, 属于完全不同的创意水平。商业广告创意人可以在商业广告里运用现代艺术的技巧, 可以把商业广告表现的美伦美奂, 但前提必须是人们能看懂它, 能理解和认同它。有此界定模糊或是稀奇古怪的广告只会让人们对它所诉求的产品或服务产生错觉。毕加索的抽象画让多数人看后一头雾水正说明了他的成功, 深邃的思想往往只能传递给少数人, 而一则商业广告恰恰不能做到这一点, 否则就意味着失败。

商业广告的表现形式应该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今日的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追求物质满足, 他们不仅要求商业广告能告之他们信息, 而且要求有艺术性和娱乐性, 满足其心理上的审美需要, 所以, 没有强悍艺术感染力的商业广告是很难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只有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商业广告是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 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因为它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了艺术美的享受, 正因为具有艺术表现力, 它才能造成一种生气勃勃、富于情趣的意境, 才能极大地增强了商业广告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商业广告与艺术完美结合

随着我国商业广告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也日益增多。一般来说, 艺术表现形式有强调和突出商品的形式, 寓意的形式, 带有故事情节的形式, 反常态的悬念形式, 动画夸张形式, 虚实对比的形式, 以及运用特技摄影、制作技巧等等;表现手法有矛盾空间的处理手法, 以及醒目的符号、商标标记作为形象的处理手法等。总之, 广告必须顺乎时势, 采用现代化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使其宣传的商品能更完美地推向市场。

商业广告宣传不仅不排斥合理的想象和艺术上的夸张, 而且艺术手法运用得当, 还会使商业广告艺术锦上添花,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增强商业广告作品的表现力, 首先, 广告所表现的内容, 应该是产品最为动人之处, 同时又是消费者最为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其次, 商业广告所体现的审美艺术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再次, 商业广告应有新奇的立意和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商业广告策划者成功地抓住这几点, 商业广告作品就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表现力, 从而使商业广告发挥其更大作用。

总之, 在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的当今社会里, 容艺术情感于商业广告中, 已经成为取悦消费者的一种趋势,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情为重的国家里, 这种情况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商业广告中尽量减少点商业化的味道而把艺术情感融入到无情的商业之中, 才更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才真正达到文化传播与商业促销的最终目的。

摘要: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今天, 商业广告的表现形式更应该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今日的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追求物质满足, 他们不仅要求广告能告之他们信息, 而且要求有艺术性和娱乐性, 满足其心理上的审美需要。艺术是广告所涉及所有学科 (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 中的一种, 是一种广告技术。商业广告就是通过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构思立意;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并寻找创意的元素;先求表现的形象, 再求艺术的抽象, 实现高度的融合。

关键词:商业广告,艺术,创意,营销

参考文献

[1]伊立:著名企业营销与广告策划方案[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4

[2]白智勇:广告艺术中的策略[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1

植入广告赢在嫁接艺术 篇9

“广告多可笑, 本山最无聊, 穷人惊送国窖, 特写未了, 搜狐接着干扰, 产品逐个介绍”, “别再吵别再闹, 网民力量已觉晓, 将忽悠关掉”, 一首名为《笑广告》的歌曲近日蹿红网络, 讽刺春晚中植入大量广告, 给了向来独大的央视一记响亮的耳光。

植入式广告———这种广告模式也因此恶评不断, 这难免有些冤枉。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模式, 有过不少成功的经典案例, 而这些以往的经典, 无一不是严谨遵循植入广告的设计要点, 绝对不是虎年春晚上那种野蛮植入。

广告植入应当更精细不能生硬

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令消费者产生花钱的冲动, 恐怕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广告都在追求的目标。植入式广告说到底是一种渗透式广式, 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宣传产品或服务。在“说穿”它是广告之前, 不应该让看的人知道它是一则广告;否则, 植入式广告就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硬广告没什么区别了。

植入式广告本来就是借助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等载体中, 以节目或作品的某个内容涉及到被传播的对象, 其立身之本正是“通过隐形办法来对品牌进行传播”。

央视春晚植入性广告是商业行为, 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广告太多了, 不仅植入的多, 而且植入方式不够人性化, 这就导致了大家比较反感。

电影《变形金刚》中, 通用汽车、雪佛兰汽车、Yahoo搜索、Visa卡和Nokia手机等产品出现, 这些产品无论从外观和使用功能上, 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当中的角色一句“可以用e Bay支付”, 就使得这个网站的功能让观众记忆心中。电视剧《奋斗》里面同样植入了大量的广告, 但没有人去骂它, 因为广告和剧情融合得很好。央视春晚每年都会有广告, 比如每年都有一些企业为春晚发来贺电,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植入式广告, 但是观众看多了以后就觉得这是每年的惯例, 如果有了新的形式出现, 恰恰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观众忽略了植入广告的存在, 这才是“润物细无声”的王道。在节目中植入广告的时候, 企业和节目制作方应该有效沟通, “情节应该设计得合情合理, 而从本届春晚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沟通在节目表演之前应该不是很有成效”。如今在春晚上出现的产品都是以道具的形式出现, 而日本已经有电视剧中出现了剧情性的植入式广告, 它成为电视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就是一个剧情, 而这个剧情你没有办法忽略它, 它就成为连续剧的一部分, 而不是成为连续剧的一个道具。

植入运作要遵循内容本位原则

植入式广告不能凌驾于文化载体的内容之上。在广告宣传的产品信息与文化载体的内容之间, 内容具有本位性, 产品信息处于相对次要位置。植入式广告的出现应以文化载体的内容需要为前提, 并以不损害载体的内容为原则。这是因为不符合载体内容的广告会引起受众反感。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 曾植入手机广告, 为了强调该品牌, 电影制作方在主人公发送短信时, 给了该品牌手机的几个特写。由于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消费者使用该品牌的手机, 所以这一情节反映的是社会真实, 并没有破坏电影的艺术性, 观看者较能接受。但是在电视剧《难得有情人》中, 同样是手机植入式广告, 用的却是主人公的口头表述:“我们公司正在设计这种手机的广告, 所以我比较了解它的功能, 可以用普通电池替代锂电池, 换上干电池……”这一明显带有推销性质、与生活场景相差甚远的情节不仅破坏剧情, 还引来反感。

避免同类产品大量出现

试想, 如果多家经营同类产品的厂商在同一部影片中植入广告, 必然会相互干扰, 影响广告的实际宣传效果。在007电影《谁与争锋》中, 植入了三款不同品牌汽车的广告, 你方唱罢我登场, 均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植入式广告的优势在于当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后, 它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广告发布者要想进一步深化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 必须做好后续宣传工作。所以, 植入式广告只有与常规广告配合运作、相互支撑, 才能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要讲究“门当户对”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获得受众的注意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本来企业想通过春晚吸引观众眼球, 获得更高的美誉度, 而此次春晚受到观众批评, 这些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也遭受牵连。有网友甚至在观看春晚后表示, “果汁不买汇源, 喝酒不喝国窖”。

这就像明星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当明星形象比较好的时候, 其代言产品就容易被追随者爱屋及乌, 但如果明星有了负面新闻, 其代言品牌也会受到影响。

企业做广告并不只是为了引人注意, 因此在考虑做广告植入时, 企业还要考虑其产品定位和品质是否符合节目风格。一些新兴的品牌、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可能更适合。对于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可能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宣传。

一般情况下, 能适宜采用植入式广告的企业应该是具有一定品牌或具有一定知名度, 才能使用, 不然是适得其反, 让人感觉非常蹩脚, 弄得人哭笑不得, 会让三方受损。所以说它是一种滚雪球式的营销, 只用在双方都有一定知名度或暂时成为社会的焦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的组合才能出效果, 不然, 要么好电影陪差的产品砸了电影质量, 要么是好品牌产品配了差电影或焦点关注度不高的电影结果没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 在某些时候一些不知名的企业产品采用植入式广告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在生活片断中, 总是会有广告的核心点出现。春晚是一个消费者高度关注, 娱乐过度浓缩的展示平台, 想通过短短的几分钟节目把几个产品名的记忆点放大, 这并不容易。娱乐的前提必须是娱乐, 但是广告商恨不得在每个节目中都出现植入式广告, 表现得过于牵强, 此谓欲盖弥彰, 欲速则不达。

国内无数个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奔驰、宝马、麦当劳的产品形象, 也没有影响到视觉效果。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品牌力不够完美, 或者是说品牌的社会公信度不足, 在节目频繁出现, 自然是会引反感。

书法艺术与广告招贴设计 篇10

书法与广告招贴设计

书法艺术从产生初始便与实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即使发展到今天, 它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实用的目的;广告招贴设计同样如此, 首先要实用, 其次才能讲究美观。书法是一门点、线、面结合的抽象艺术, 笔画是书法形象构成最基本的元素, 涉及每一个字结构的安排乃至书法作品的黑白、虚实、浓淡、奇正、疏密等各种对比关系。对于现今保存下来的古代经典碑帖, 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书, 既表达了书家的情感, 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设计思想, 例如书法作品中的落款、题跋和印章的介入使书法作品的美具有了设计感。而广告招贴设计同样是由点、线、面相结合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以斜正、徐疾、疏密等作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则,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 书家通过点线的交错、空白的切割与构成来体现书法的形式美法则;而一幅优秀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也要做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 书法艺术和现代广告招贴设计都是以点、线、面为表现要素, 讲究空间的切割、动势的构成。

将书法艺术运用到广告招贴中是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迎合大众的审美理念及情感诉求。在社会中商品竞争激烈, 要求广告招贴设计能直接、明了地传达信息, 因此广告招贴设计中字体的运用便尤为重要。书法元素不但起到了美化、说明的作用, 更是通过不同书体风格的有效运用表达出情感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广告招贴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书体风格, 准确地表达审美意象, 从而使广告招贴设计的神、情、韵、趣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不同书体的审美特征也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通过书法的线条之美及墨色变化, 使得简单的画面变得绚丽多彩。

我国广告招贴设计注重实用性, 缺乏审美

时下电脑技术突飞猛进, 在设计中体现其神奇作用, 在丰富了设计形式的同时也使设计制作更加方便快捷。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压力下和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 最终导致人们对书法艺术表现出空前的冷漠, 提笔忘字、写错字早已司空见惯, 更有甚者对书法已达到无知的边缘, 这其中也包括身为设计者的我们, 不重视传统、不重视民族的文化精髓, 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灵感”、“创意”, 殊不知灵感是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设计经验作为基础才能够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应不断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与学习, 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作品, 不仅要“形美”, 更要“意胜”。

对于现代广告招贴设计, 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作品都比较偏爱电脑美术字。美术字具有快捷、规范、实用的特点;与书法相比, 则显得过于单一, 缺乏精神气质, 其更多地追求实用性而降低了艺术性。可以看出设计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构思出新、出奇、与众不同, 然而每每设计出的作品都是大同小异, 并不见新意!追其根、溯其源, 不是想法的问题, 而是其设计理念有问题:设计风格程式化, 过分依赖电脑字库, 缺少新意、千篇一律。由此可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忽略了很多“根”性元素, 即传统。“在东京没有东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都是当前的时尚元素、流行文化, 结果就没了新鲜感, 因此也不见了新、奇之处, 东京应该在世界上树立一面个性旗帜, 要有民族韵味。

字体是广告招贴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传递信息, 还以美的形式使人赏心悦目, 甚至有很多招贴设计作品完全是由文字构成。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处独特的风景和宝贵财富, 书法艺术元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悠久, 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 如何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关系, 使书法艺术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运用更加广泛, 在“国际化设计风格”的风潮之后, 开创传统艺术元素的设计潮流, 成为设计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有效运用书法元素, 实现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广告招贴设计作品中, 文字不仅传递信息, 更主要的是它还承载着装饰甚至传承文化的作用。书法艺术 (这里不单指传统形式的书法, 同样包括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书法)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京”字印设计, 就是一个将书法与设计结合的几尽完美的作品, 设计者对篆书“京”字重新整理加工, 对设计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 此可谓亦是书法亦是设计。

在设计中, 设计者可以通过打散、再组合的方式将文字与图片结合在一起, 使书法文字更加形象化, 从而区别于平常的汉字来增强视觉上的识别力和设计的文化意义。有些时候设计者可以利用毛笔、墨汁、宣纸这些材料的特殊性, 以及书法的书写技法创造出新的图形。香港著名设计大家靳埭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中国传统的笔墨应用到设计作品中, 使设计作品超越国界, 被不同种族所接受, 他正是通过笔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来体现民族精神, 笔墨也随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既要通过书法艺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同时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使书法艺术更具有时代气息, 使其更好地融入广告招贴设计作品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设计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 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

在招贴设计中有效地运用书法元素, 首先要求设计者应对书法艺术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次, 书法元素的运用一定要和设计的主题相呼应, 能够更好地突出设计主题, 要和广告招贴设计作品相协调、相融合, 切不可一味卖弄做些牵强拼凑的空洞设计;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灵活地将图片、色彩等表现元素和书法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打破惯性思维, 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广告招贴作品。

广告招贴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 而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给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设计中应根据作品需要选择书体从而激发观赏者的情感、传递作品的信息。此时书法元素运用到设计当中, 更多地突出了书法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特点。也就是说, 设计师应注重民族文化底蕴, 还要注意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广泛汲取欧美、日本的先进经验, 以实验性的态度积极发展演化本民族的设计风格。由于设计作品的传播途径广泛, 国际社会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 因此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理念中去, 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中国书法是我国的国粹, 历史悠久, 极具民族特色, 将书法元素引入到广告招贴设计中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 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并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应把中国书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 将书法和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这也正是我们借鉴书法艺术更重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2].田丰:《现代设计中的书法艺术》, 《美苑》, 2008 (2) 。

[3].王燕云:《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论文。

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篇11

关键词:艺术;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探究服装广告艺术的审美价值 篇12

关键词:服装广告艺术,审美价值,文化

服装广告艺术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 作为审美对象, 它一方面反映或渗透着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价值, 同时它也凝聚着设计者构思的心血和独创性的精神劳动。从这种意义上说, 它是设计者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化表现。另一方面, 服装广告艺术又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人们的欣赏对象, 是物质美、精神美的能动反映,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装广告的审美价值就是服装广告所表现的氛围、情调、意趣、意境等使受众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

一、审美与生活的融合

服装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穿用、护体、保暖和舒适功能上, 更多的是希望从服装上感受到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修养内涵等服装的审美价值。同样做为大众艺术典型代表的服装广告艺术在当今社会更是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电视广告的出现, 图像代替了文字, 使平面化的艺术世界走进了动态炫目的三维世界, 使人们获得美得视觉满足。现在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根据服装广告判断出当前在流行什么, 自己应该如何跟上时代潮流, 如何提高自己的服饰品味。究其原因, 是由于服装广告创造了一个美的艺术世界, 它激起了人们爱美的天性,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审美化, 同时, 广告把人们原来只能为之神往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美成为寻常百姓自觉的情感追求和生活追求, 使审美实现了生活化。人类的这种审美自由本性也必然渗透进物质生产实践中去, 人类的审美活动所指向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 审美实践活动便体现了人们把客观规律纳入人的不同目的性能规道, 从而使人的劳动创造符合人类理想的特征。当我们在获取商品信息的同时又欣赏到按“美的规律”制作的广告艺术, 谁能不承认这就是“美”在我们生活中的延续和扩大呢?

服装广告艺术通过灵感和创意把复杂的服装元素按照美的原则展示给人们, 培养人们对时尚的敏锐感、对潮流的预知感以及对美感的把握, 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的生活化一下将美的艺术拉回到老百姓的身旁, 参与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审美距离也随着艺术的生活化而渐渐失去了壁垒森严的特性, 被揭去了神秘面纱、削去了高度, 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交融成水乳的一体。服装广告在根本上做到了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的统一。

二、视觉影像激发消费意识

消费是现代商业社会难以规避的话题, 而广告就是为刺激消费而生。随着铺天盖地的视觉文化产品的出现, 分门别类的服装商品形象通过电视广告的影像化、平面广告的视觉化, 与消费者的潜意识在语言层面之下建立联系, 唤起消费者内心的意识和潜意识记忆、体验, 从而转化成一种消费行为的驱动力量。由于服装广告的作用, 人们对于某种欲望的满足动机被赋予生动的外观。苹果牌牛仔裤曾有这样一则深受好评的广告。广告中的男女模特上身穿着露脐装, 这些上装各式各样、千奇百怪, 而下身都穿着苹果牌牛仔裤。广告突出了苹果牛仔多容性的持点, 无论上身穿什么, 只要穿着苹果牛仔裤, 永远都能酷昧十足。正像广告中所描述的一样:强调互搭性、突现“酷”感, 是时下最流行、也是年轻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只要穿着苹果牛仔裤, 上身配上拖布也可以”将消费者内心的向往表现的淋漓尽致。

世界顶级奢侈品牌Dior的多幅服装广告宣传画, 多以怪异、性与挑逗充斥人的眼球, 而且有的是同性之间的吸引。狂野的动作、意乱情迷的陶醉表情、渗透的汗水、蓬乱汗湿的头发, 画面的每一寸地方都充满着睫昧的暗示。这组广告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不管人们是有意还是无意, 都会被这个画面吸引, 而又是强烈地吸引。因为, 性是本能的, 但从某种程度上讲, 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是被压抑的。因此, 本能与压抑促使人们对性的解放有着强烈的渴望。性也是最隐私的, 隐私的东西往往更能激发人们对它的好奇。更何况, 这个广告在宣扬同性之间的吸引。当今社会, 虽说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逐渐解放, 人们的观念逐渐开放, 但同性恋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阴暗、不可接受的。因此, 这个广告是在挑战人们传统的性观念与社会现。更为关键的是它在挑战的同时, 也赚足了人们的眼光。

服装广告艺术不仅仅提供可供使用的物品, 更多的是被赋予了无不丰富的审美影像。

三、艺术感染与文化意味的表达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服装广告艺术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展现着人类的所思、所想、所需, 它常以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作为表现元素。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和谐、环保, 许多服装品牌也纷纷以此作为广告主题。此外, 服装广告艺术多以多变、直观的表现形式——图形、影像等手段向人们展现企业的定位、艺术感染和文化素养。例如在“PUHA”和“DIESEL”两个系列的广告中, 虽然没有任何说明性文字, 但我们仅通过图片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PUNA”和“DIESEL”两个品牌所倡导的不同的企业文化。在“PUHA”系列广告中, 所有场景都设置在户外, 身穿“PUHA”运动服的人们尽情奔跑, 崇尚运动的生活理念从图像中出现出来。而在“DIESEL”的广告中, 一群我行我素的都市青年在街头、公寓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崇尚自由自在生活的“DIESEL”。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 经济需求的增长带有明显的文化导向, 文化正以其诱人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服装广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自然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也会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现今, 服装广告文化己经不是令人陌生的概念, 它像一支无形的手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众所周知, 耐克品牌出售的不仅是产品, 而是一种文化的观念, 一种生活方式。耐克用它的品牌和智慧, 重塑了当代人对体育、时尚、流行文化的观念。广告的形象传播是一种文化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文化生产的意义并不亚于物质生产。影像符号如此发达的今天, 实物与影像之间的界限愈来愈不重要。

总之, 服装广告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它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和美学符号, 在劝说消费者的同时也在传播新知识、新技术, 帮助他们了解产品信息, 开拓眼界,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意向, 甚至还可以作为人类服装史和服装艺术史的见证。服装广告艺术是现代服装文化的缩影, 也是城市繁华景象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建立.现代广告文化学 (第2版)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机械深施下一篇:内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