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选择

2024-07-26

词汇选择(精选4篇)

词汇选择 篇1

1 作品与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其《培根随笔》开创了“随笔”文体, 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培根随笔》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议论性短文, 主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 由此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Of Studies是其随笔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培根在文中就读书的作用和方法提出看法、总结经验, 对当代的读书人仍有指导意义。文章本身词句精炼, 逻辑缜密, 内容丰富, 堪称经典。

2 译本比较

译本比较研究是翻译实践中重要的一环。翻译学习者可以通过比较名家的译作, 获得仅次于实践的感性认识。Of studies作为培根随笔中的经典名篇, 其译本有十来个之多。本文主要选取廖运范、王楫和王佐良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探究其在词汇选择方面采用的翻译技巧。

2.1 英汉词汇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词汇在词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等方面都有不同。 从词义来看, 有些英语词汇能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而另一些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有些词汇在英汉双语中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还有一些英语词汇是多义词, 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能正确解读。 从词的搭配能力来看, 英语与汉语也有差异, 如:He wears dark glasses and thick jacket. (他戴黑眼镜, 穿厚夹克。) 汉语中的“戴”和“穿”在英语中只用“wear”就可以涵盖。 从词序来看, 英汉语在定语状语的位置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汉语中的定语、状语一般前置, 放在中心词前面;而英语中的定语、状语则可后置可前置。除此之外, 汉语用动词较多, 英语用代词较多。英语的动词可以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概念, 而汉语则需要增加特有的时间助词来明确时间概念。

2.2 译本词汇翻译实例

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得英汉双语在选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译者只有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作者的意图。 下面就以Of studies的几个常见译本为例, 探讨译者对词汇翻译的处理。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廖运范译文:读书可以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对等译法)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转性译法)

廖译中的“乐趣、文雅、能力”完全对应原文中的名词词性, 而王佐良的译文中将名词转译为动词“怡情、傅彩、长才”更符合中文习惯。

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retiring.

廖运范译文: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 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对等译法)

在英语中用and连接且意思类似的几个词常被看作一个整体, 用合词译法来翻译 (见例3, Contradict and confute被译为“辩驳”) 而在本句中, 廖还是采用了对等译法, 把privateness与retiring看作两个不同的部分。

原文: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廖运范译文: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 (合词译法) , 也不是要盲目信从, 更不是去找寻谈话的资料 (增词译法) , 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王楫译文:读书时不可存心与作者辩难, 不可以轻信盲从, 也不可寻章摘句, 作为谈助, 而须权衡与琢磨。 (增词译法)

廖译中“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从中文语法习惯来看, 这样的译文仍旧缺少成分;而从内容上来看, 它没有完全反映原文作者的意思, 会使译文读者误解或者不解其意。 相较而言, 王楫的增词译法“与作者辩难”则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意图。 此外, 原文中的“talk and discourse”本身是动词, 翻译成汉语时成了“找寻”的宾语, 因此译者增加了“的资料”几字, 以使得译文更具体完整。

原文: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廖运范译文:技巧的人轻视学问, 浅薄的人惊服学问, 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

王楫译文:有实际才干的人鄙薄书本;头脑简单的人羡慕书本;只有聪明人才会运用书本。 (褒贬译法)

译文词汇的词性常随着句子结构的需要随时调整, 而词汇的感情色彩则需要与原文保持完全一致。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慎重用词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精神。原文中培根只是列举各个人群对待书本的不同态度, 并没有褒贬等主观感情, 因此宜选用中性词。 据此廖译中的“浅薄的人”明显不妥。

原文:History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t.

廖运范译文:历史使人聪明, 诗歌使人富于想象, 数学使人精确, 自然哲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 (对等译法)

王楫译文:读历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机灵, 数学使人周密, 自然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 (具体译法)

由于原文通篇都是在“谈读书”, 所以“History”翻译成“读历史”较好。 培根的本意并不在于鼓励人们亲历历史以增加智慧, 而是强调“读历史”对人的影响。 用具体译法避免了译文读者误解。

原文: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中心词选择)

廖运范译文:技巧的人轻视学问, 浅薄的人惊服学问, 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

王楫译文:有实际才干的人鄙薄书本;头脑简单的人羡慕书本;只有聪明人才会运用书本。

王佐良译文: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无知者慕读书, 唯明知之士用读书。

虽然几位译者都将文章标题Of Studies译为《谈/论读书》, 在本句中廖却把studies译为“学问”, 王楫译为“书本”。 有时候因为译文语法结构需要, 译者可能会放弃使用文章中心词, 而换用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来替代。但在这句句子中, 使用“读书”仍很贴切。

原文: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experience.

廖运范译文:学问能美化人性, 经验又能充实学问。 (换形译法) ……

王楫译文:须知读书固可补天然之不足, 而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换形译法) ……

王佐良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换形译法) ……

由于英汉语言存在差异, 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采用对等翻译。在上述例子中, 如果把they直接译为“它们”则指代不明。因此三位译者都把原文的代词译成名词, 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意图。

原文:And the 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er,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廖运范译文: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 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 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 就需要很狡猾, 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 假装知道。 (省词译法)

王佐良译文: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 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英语中常使用各种连接词来表明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汉语较少使用连接词, 而通过句子本身的内容含义来体现句子相互关系。因此and therefore两字在廖译中被省略并没有影响译文的逻辑。

3 小结

综上, 通过Of Studies几个译本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 英汉语在表情达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 译者在翻译中需要仔细体会词汇在原作中的含义,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摘要:译本比较是翻译学习的重要方法, 而词汇则是译文中的基本元素。该文旨在通过比较弗朗西斯·培根名篇Of Studies的多个译本, 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探索常用的词汇翻译技巧。

关键词:《谈读书》,译本比较,词汇,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冠商.英语背诵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刘子毅.弗郎西斯·培根散文Of Studies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J].海外英语, 2010 (7) .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5]张树娟.信达雅”标准下《谈读书》两种译本的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4) .

词汇选择 篇2

论礼貌制约下英文商务信函词汇的选择

礼貌是确保人类顺畅成功交际的基本手段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英文商务信函作为商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担负着建立、加强业务联系的重任,因而对礼貌具有较高要求.本文以Leech的礼貌原则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礼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制约不同类型商务信函中词汇的选择的.

作 者:魏B Wei Jun  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013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23(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礼貌   礼貌策略   商务信函   交际  

词汇选择 篇3

关键词:二语词汇知识 词汇推理成绩

词汇推理策略

一、引言

推理是阅读过程最重要的认知加工形式之一。词汇推理是读者根据一切可得的语言线索,结合学习者对于世界的常识、语篇的理解以及其自身的语言知识推测单词意义的一种认知策略。因此,词汇推理策略需要植入到教学中来。但是词汇知识对于词汇推理成绩的预测力度以及对于词汇推理策略选择的影响等问题我们尚不知道。为此,本研究运用SPSS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了词汇知识对于词汇推理成绩和词汇推理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大三英语专业一个班42名学生。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一份词汇量测量,采用Nation于1983年和1990年设计的词汇等级测试卷(Vocabulary Levels Test)。共有50组词汇,每组包括6个备选词和3个定义。受试每选对一个定义得一分,测试总分为 150 分(3×50) 。一份词汇深度知识测量表,词汇深度测试主要测试了词汇知识中的词义和搭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Read于1998年的Word Association Format (WAF)。此量表分为两栏,左栏为目的词的同义词,右栏为该词的搭配。第二部分为Benson (1985)曾认为词汇的搭配应包括两类,即形容词名词的搭配和动词名词的搭配。一篇阅读文章,该文选自Nassaji(2003)的研究,主要为批评发达国家在对落后国家实施健康援助计划中的错误做法。对这篇阅读文章中的10个目标词进行推理。推理成绩评判采用三级标准。语义和语境都正确的猜测为成功猜测,得2分;语义不正确但语境可以接受的猜测为部分成功,得1分;语义和语境都不正确的猜测为不成功,不得分。

(三)研究变量

本研究主要探讨二语词汇广度知识与深度知识与词汇推理及其策略的影响。自变量为二语词汇广度知识与二语词汇深度知识,因变量为词汇推理成绩及其策略。

(四)数据分析

将所有数据进入SPSS19.0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和描述统计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一)二语词汇知识与词汇推理成绩之间的关系

表2中二语词汇深度知识与词汇推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5。其中显著度>0.05,表明二语词汇深度知识与推理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从深度知识测量的结果看出受试的普遍成绩偏低。这也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方面。

(二)二语词汇知识对于词汇推理的预测力度

表3中看出显著度sig<0.05,表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但常数项系数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sig=0.447),不拒绝零假设,即认为该回归方程模型的常数项为0。因此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建立以下回归方程:词汇推理成绩=0.103×词汇广度知识。此表中的决定系数R2=0.291,表明二语词汇广度知识可以预测词汇推理成绩的29%。决定系数低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少的缘故。

从表4可以看出显著度=0.193(sig>0.05),所以二语词汇深度知识对于词汇推理成绩的预测力度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三)词汇推理策略运用的统计

研究受试为42名,其中有22名的二语词汇广度知识分数高于平均分,可以视为高水平者,而其余20名可以视为低水平者。

从表5中可以看出词汇量较高的受试者在进行词汇推理中用的较多的为评估这种方式,从大的语境来理解文章。词汇量较低的受试者在进行词汇推理过程中用的较多的为词汇搭配、连接词、分析单词结构来理解词义,从小的方面来理解文章。

四、结论与启示

二语词汇广度知识对于词汇推理成绩的影响大于二语词汇深度知识对于词汇推理成绩的影响。词汇量较高的受试者倾向于借助大的语境来进行词汇推理,而词汇量较小的受试者则往往借助构词法、词汇搭配、连接词等小的方面进行词汇推理。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词汇知识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词汇量。本研究的受试者较少,如果受试者增多,研究结果是否会变化;二语词汇深度是否会影响词汇推理策略类型的选择等问题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旭奎,杨赛.二语词汇推理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5):84-88.

[2]王瑛.词汇知识对二语词汇推理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13(6):32-38.

[3]张学宾,邱天河.词汇知识和阅读关系的实证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8-42.

作者简介:

曹莉,女,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秦灵玲,女,现工作单位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词汇选择 篇4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感叹词,加强词,弱化词

语言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 不仅存在于世界不同语言, 还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例如语音语调、词汇选择、语言结构及语言风格等。

20世纪60年代至今, 言语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和国内取得了很多成就, 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 性别歧视语言的研究。第二, 语言性别差异各方面的详细研究。第三语言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尽管很多研究就这一论题展开讨论, 但多是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研究颇少。本文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分析, 除了提供典型个案以外, 还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提供数据佐证。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通过对美剧《老友记》十季的台词进行语料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词汇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 包括感叹词 (interjection) 、加强词 (intensifier) 、和弱化词 (hedge word) 的使用。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不同性别在感叹词、加强词和弱化词的选择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分别是什么?

1.2 研究方法

文学作品不仅能以艺术的方式体现社会现象, 还能体现社会对语言的态度和价值观。文学作品 (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的语言是对真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复制和记录 (赵荣辉, 2003:30) 。因此, 文学作品是收集语料和数据很好的资源。所以笔者建立了以著名美国生活喜剧《老友记》全十季的台词为语料的语料库, 以此作为数据来源, 以Antconc 3.2.0作为检索工具, 分析以剧中三位男主演和三位女主演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男性和女性在口语词汇选择中存在的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感叹词的使用

感叹词是英语口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 例如“Oh!Hurray!”或“For goodness sake!”, 用于表示开心、惊讶等情绪, Bloomfield (1993) 认为女性多使用感叹词, 如“goodness, gracious, dear me”等。Lakoff (1973) 也曾经表示在感叹词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点从下面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杨永林, 2004:148) :

Female: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女:天哪, 你又把花生酱放到冰箱里了!)

Male: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男:该死, 你又把花生酱放到冰箱里了!)

研究结果表明, 《老友记》全十季中使用最多的感叹词是“Oh my God!”, 共996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仅有258次, 约占总数的25.9%。再以“Oh no!”为例, 总共出现328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仅有111次, 约占总数的33.8%。“Oh God!”共出现219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仅有44次, 约占总数的20.1%。见表1。

图表一显示女性演员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演员的几倍。这一结果与王德春等人 (1995:214) 编著的《社会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一致: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下面是从语料中截取的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

Monica:Oh my God, oh my God, oh my God.

Rachel:What what what what?

Monica:Jean-Claude Van Damme.I didn’t know he was in this movie, he is so hot.

女性在分享事情的事情更主动更兴奋更倾向于分享细节, 然后男性则比较冷静、客观, 更有重点。

2.2 加强词的使用

《牛津词典》定义加强词为能够增强另一个词的意思的词, 尤指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 so, such, very等。根据杨永林 (2004) 的描述, 英语国家的女性一个突出的语言特点就是高频率的使用加强词。Jespersen (1992) 表示英语国家的女性更倾向于使用以下表达 (杨永林, 2004:145) :

He is so charming!

It is so lovely!

Thank you so much!

Do you know that you look such a duck this afternoon?

Lakoff (1973) 也表示, 虽然男性也会使用类似“I feel so happy!That movie made me so sick!”的表达, 但大量的使用加强词仍然是英语国家女性语言的特点。因此, 笔者选择“so”作为检索词探究加强词使用发面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 《老友记》台词中“so”作为副词时后面形容词搭配频率最高的词 (由高到低, 前五名) 分别是“sorry” (共145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有56次, 约占总数的38.6%) 、“great” (共81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有18次, 约占总数的22.2%) 、sweet (共73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有8次, 约占总数的11.0%) 、bad (共56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有19次, 约占总数的33.9%) 、glad (共56次, 其中属于男性的有14次, 约占总数的25.0%) 。见表2。

图表二显示, 女性使用加强词“ssoo”的频率比男性高出两倍以上, 换言之, 女性的感觉和情绪被更强烈更完全的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 还用另一种加强词, 独立使用便可增强语气, 例如“sure”、“absolutely”等。在《老友记》中, “sure”被使用了254次, 其中男性使用106次, 占总数的41.7%。“absolutely”被使用了129次, 其中男性使用40次, 占总数的31.1%。见表3。

图表三显示女性演员比男性演员更多的使用“sure”和“absolutely”等加强词。下面是从语料中截取的两个典型案例:

2.3 弱化词的使用

弱化词被用来弱化语气, 以达到更礼貌、更谦逊、更委婉的目的。对比下面两句话。在这组句子中, 第一句话用了“I think”, 语气便没有第二句那么强烈和肯定。

I don’t think I’m responsible.

I’m not responsible.

Lakoff (1973) 指出女性喜欢使用 (例如“sort of”、“I guess”、“I think”、和“well”等) 弱化词。Hirschman (1973) 也指出, 与男性相比, 女性更加倾向于使用弱化词, 例如“uhm”或者“you know”等 (杨永林, 2003:153) 。

在所有这些弱化词中, “you know”是最典型的言语符号之一。Fishman记录了三对美国年轻夫妇的共52小时的日常对话, 发现女性使用“you know”的频率比男性高出五倍 (女性87次, 男性17次) 。

因此, 笔者将“I think”、“sort of”、“think of”、“you know”作为检索词探究不同性别弱化词的使用情况 (《老友记》剧本中“sort of”也写作“sorta”, “kind of”也写作“kinda”, “you know”也写作“ya know”和“y’know”, 各种形式都作为检索词提供最终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 《老友记》台词中“I think”共出现1023次, 其中属于男性演员的有452次, 占总数的44.2%;“sort of”和“sorta”共出现68次, 其中属于男性演员的15次, 占总数的22.1%;“kind of”和“kinda”共出现534次, 其中男性演员187次, 占总数的33.0%;“you know”、“ya know”、和“y’know”共出现2996次, 其中男性演员1384次, 占总数的46.2%。见表4。

图表四显示, 较之男性演员, 女性演员更多的使用“I think”、“sort of”、“think of”、“you know”等弱化词。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的结果吻合。女性话语的这一特点也被囊括在Wood (摘自Samovar等, 2009) 概括的女性沟通的七个特点中:女性沟通时更倾向于使用犹疑语气。然而, 与此前研究结果不同的是, 性别差异已不如从前那么大了。以“you know”为例, 虽然结果显示它出现次数很多, 仍是沟通时最典型的语言符号之一, 但是, “女性使用弱化词‘you know’的频率比男性多五倍”这一已有结论并没有得到证实。此次研究中性别差异的比例仅有7%。两性均倾向于使用弱化词“you know”。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以《老友记》台词为语料的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 旨在探讨不同性别在词汇选择方面的言语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感叹词、加强词、和弱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但这并不表示男性不使用这些词汇, 事实上, 这一性别差异较之以往已经在逐渐缩小。这或许跟社会发展和社会构成的改变有关。同时要注意的是, 性别并不是影响词汇选择差异的唯一因素, 还应考虑个体的性格特点、会话发生的场合、或对话者双方的关系亲疏等。后续研究可在考虑多方因素的条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立娟.英文广告语中性别差异的批评话语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 2014.

[2]张晓光.英语娱乐新闻报道主位推进模式的性别差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3]李美静.《傲慢与偏见》中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上一篇:特困职工下一篇:噻托溴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