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分布

2024-10-24

基因型分布(精选7篇)

基因型分布 篇1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 在全球妇女癌症病死率中仅次于乳腺癌, 中国病例占世界1/3, 目前依然严重威胁着中国妇女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早期患者比例明显增多。HPV是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病因, 已列为许多国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常规筛查指标, 其分型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及治疗意义深远。2012年美国宫颈癌筛查新指南提出:30岁以上妇女HPV联合细胞学筛查为首选[1]。使用高危型HPV DNA初筛检测可检出90%以上CIN2/3或癌症, 当细胞学以交界性或更严重改变为截断点时, 高危型HPV检测的敏感度比细胞学高25%左右。这对宫颈疾病的初筛、ASCUS分流及治疗追踪都具有重要意义[2]。更说明HPV筛查宫颈癌的意义越来越重大。而且HPV DNA检测通常具有97%~100%的阴性预测值。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意味着, 如果HPV DNA为阴性, 几乎没有患病的可能。HPV感染在有性生活史的女性中具有普遍性, 但持续的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相关。HPV是一种小环状双链DNA病毒,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110多型。荷兰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不同型别HPV有不同的清除率, 显示高危HPV分型是有价值的。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相关[3]。从感染HPV到发展成宫颈癌需要9~25年时间, 对HPV分型检测能有效筛查出高危人群并予以随访和干预, 防止宫颈癌的发生。故我们运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系统对1042例上海松江妇保医院宫颈门诊患者 (包括健康体检人群) 进行HPV感染的分型检测, 以了解上海松江地区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松江妇幼保健医院宫颈门诊就诊患者接受HPV基因型分型检测1042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37.8±2.5) 岁, 来自上海松江地区或常住该地区妇女。

1.2 方法HPV DNA基因分型决策

由广东凯普生物有限公司运用膜芯片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 进行21种HPV分型检测 (6、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 HPV分型检测采用专用的HPV采样刷, 置于宫颈口逆时针方向旋转3~5圈, 并停留10秒以上, 立即浸入专用的标本储存管, 及时送检。检出16中高危亚型 (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及CP8304) , 另有HPV6、11、42、43和44等5中低危亚型。有2型或2型以上者为多重感染。实验步骤如下:①样本DNA提取。采用凯普生物化学科技公司的基因组抽屉试剂盒。②PCR扩增。

每一批同时扩增HPV18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各1份。反应条件为95℃, 9 min, 95℃, 20 s, 55℃, 30 s, 72℃, 30 s扩增40个循环, 72℃延伸5 min。③导流杂交 (采用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及配套试剂盒, 具体步骤参见杂交试剂盒说明书。④结果判断 (根据芯片上HPV基因型分布的相应位点判断为何种基因型)

2 结果

2.1 HPV DNA基因型检测

共检测到20种基因型, 未发现低危型亚种43型。

2.2 HPV DNA基因型分布

各亚型感染率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16型170例、58型110例、52型111例、33型58例、53型51例、31型49例、CP8304型47例、68型42例、66型34例、18型32例、6型23例、56型17例、39型17例、45型16例、11型16例、51型11例、35型10例、42型7例、59型5例、44型4例。

2.3 HPV的单一和多重感染

单一感染370例、二重感染133例、三重感染39例、四重感染15例、五重感染3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宫颈癌新发病例约46万, 每年宫颈癌的死亡病例约25万。在我国, 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3万, 约占全球的1/4~1/3, 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位居第二, 并呈年轻化及上升趋势。高危型别HPV感染的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发展成子宫颈癌前病变, 因此定期检查高危型HPV感染能有效地判断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我们采用的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 既能确定感染的HPV亚型, 又能判断多重感染, 可以对CIN治疗后进行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该技术建立在基因芯片和导流杂交技术基础之上, 其特点就是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等[4,5]。我们对1042例标本的HPV分型检测, 有如下发现:

3.1 常见的HPV基因型存在地理差异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HPV基因型分布有地区差异, 与宫颈癌相关的型别也不尽相同。除16型居首位以外, 其余型别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异[6]。在全球范围内, 前10位分别是HPV16、18、58、52、51、31、56、33、45、53。廖京平[7]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报道门诊人群中HPV16、58和52是这一人群中最常见的HPV型别, 本组调查与其相一致。毕蕙等[8]对CIN患者HPV亚型检测居前5位的依次为16、58、52、33和31。彭永排等[9]对广州市1285例志愿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调查显示前5位的HPV亚型是52、31、16、58和53型。蒋卫平等[10]对浙江丽水地区288例HPV感染检出居前5位的依次是16、58、52、33、53, 其余的感染率均低于10%。周杨杨[11]对江苏淮安门诊患者HPV感染调查为:HPV感染总阳性率55.6%, 亚型高低依次为16、58、52、53、33。我们的研究中, 病例均来源于上海松江地区, 检出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16、58、52、33、53, 其余的亚型感染率均低于10%。16型感染率最高, 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而其他型别的感染率存在较大的地理差异, 尤其是18和45型, 在国内的报道中感染率均不是很高, HPV18在欧美比较常见, 而HPV45在非洲常见, 除16型外我们得出58、52、33和53的感染率较高, 与毕蕙等[8]报道的基本一致, 尤其与蒋卫平等[10]报道的数据非常接近, 而其他研究者的结果相差较大, 可能与接诊患者不同有关。而上海松江地区与浙江地区较为临近, 从而进一步表明常见的HPV感染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人群和地域特点。

3.2 HPV多重感染

本研究HPV多重感染的比例为33.93%。根据美国已经公布的数据, 这些女性中约有1%将患有CIN2、3。多重HPV感染以HPV16/18亚型为主。不同地区的差异:亚洲国家HPV多重感染组合中16, 52, 58是最常见的亚型中以HPV16、45、58、18、31、33和52为主[12]。

3.3 我们未检测到低危型43型, 可能与这一地区人群本身未感染这一型别HPV, 也有可能样本量不够, 这一型别感染数极低有关, 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一个地区HPV流行的主要型别, 对评估患者预后, 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还可为科研人员研制有针对性的基因疫苗提供可靠依据, 为临床治疗作出有益参考。

基因型分布 篇2

HPV感染具有区域性、民族差异性、且感染差异性大特点[2]。因此,研究各自地区HPV基因型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进行HPV基因型的检测,探讨该地区人群的HPV感染的基因谱,不同年龄段、不同基因型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宫颈癌及期前病变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中医医院宫颈疾病患者768例,取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研究。年龄17~78岁。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诊断经组织学证实。广州市中医医院宫颈疾病患者768例,取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研究。年龄17~78岁。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诊断经组织学证实。

1.2 试剂与仪器

凯普公司:HPV DNA提取试剂盒、HPV DNA PCR反应试剂盒、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上海Sangon:蛋白酶K、Taq酶;凯普公司:Hybri Max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Eppendorf公司:PCR仪。

1.3 试验方法

1.3.1 分组方法

按年龄分为5组:≤25岁组、25~35岁组、35~45岁组、45~55岁组、>55岁组;按宫颈疾病的进展程度分4组:细胞学正常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

1.3.2 DNA提取及检测方法

将标本于12 000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保留沉淀物,向沉淀物内加入1 m L无菌生理盐水,混匀,12 000 r/min离心5 min,再重复洗涤1次。在沉淀中加入DNA提取液50μL,充分混匀后100℃裂解10 min,12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2μL做PCR反应。

利用HPV通用引物PCR扩增,将23.5μL PCR-MIX、0.75μL Taq酶及1μL DNA模板混匀,扩增循环如下:20℃UNG酶10 min,95℃变性20s,55℃退火30 s,72℃延伸30 s,循环40次,72℃再延伸5 min。按试剂盒说明及要求,利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 Max)检测HPV亚型。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元分析、计算Exp(B)值,筛选出危险因素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赋值见表1。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HPV感染率与不同患者宫颈疾病类型关系

共检测了768例,其中HPV阳性例数为546例,感染率为71.10%;HR-HPV在细胞学正常组、CINⅠ组、CINⅡ-Ⅲ组感染率分别为46.70%、71.80%和85.40%,HR-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增高而逐渐增加,见表1。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LR-HPV感染(P<0.01)。其中宫颈癌HR-伴LR-HPV感染率与前期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0.74,P<0.01)。见表2。

例(%)

2.2 HPV基因型与患者宫颈疾病类型的关系

共检测了768例标本,其中HPV感染例数为546例。包括152例宫颈癌,175例CINⅡ-Ⅲ、97例CINⅠ和122例无细胞学异常。在546例阳性标本中共检测到20个HPV基因,其中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中共检测到20个HPV基因型。见表3。

2.3 HPV感染率与宫颈疾病患者的年龄段的情况

2.3.1 HPV感染率与宫颈疾病患者的年龄段的关系

20种HPV亚型中排名前五名分别是HPVl6、HPV58、HPV33、HPV18、HPV31(见表2)。按年龄段分组的≤25岁组、25~35岁组、35~45岁组、45~55岁组、>55岁组,HPV感染率分别为46.30%、42.40%、51.30%、44.20%和59.10%,在≤25岁组出现高峰最高,而后下降,在35~45岁组出现升高,45~55岁组出现低谷,>55岁组出现升高。但各组之间差异尚无显著性(P>0.05)。见表4。

2.3.2 HR-HPV感染与宫颈疾病患者的年龄段的关系

HR-HPV具体亚型在该人群分布前六位:HPVl6、HPV58、HPV33、HPVl8、HPV31和HPV52。按年龄段分组的≤25岁组、25~35岁组、35~45岁组、45~55岁组和>55岁组,HR-HPV感染率分别为63.60%、79.80%、89.00%、75.40%和85.50%。结果显示HR-HPV感染率在各个年龄组均很高,其中35~45岁组感染率最高。见表4。

例(%)

注:每个HPV基因的例数包括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的例数。

2.3.3 LR-HPV感染与宫颈疾病患者的年龄段的关系

LR-HPV具体亚型的分布前五位:HPV11、HPV66、HPV6、HPV53和HPV42;按年龄段分组的≤25岁组、25~35岁组、35~45岁组、45~55岁组和>55岁组,LR-HPV感染率分别为33.00%、14.30%、6.30%、13.80%和7.20%。结果显示LR-HPV感染率在各个年龄组相对较低的水平。见表4。

2.4 HPV感染率与各年龄段的构成比关系

随年龄的增高,HR-HPV感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LR-HPV感染的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不同类型的HPV感染在各年龄段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χ2=44.40,P<0.01)。见表4。

%

2.5 不同宫颈疾病类型在各年龄段的构成比例

如表5所示,随年龄的增高,感染HPV患者的宫颈癌的比例逐步增高。随年龄的增高,CINⅡ-Ⅲ/CINⅠ的逐步增高。不同疾病类型在各年龄段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χ2=242.66,P<0.01)。

%

2.6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45岁以下比较,年龄>45岁[EXP(B)=1.86,P<0.05],使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86倍;与不存在HPV16感染比较,存在HPV16感染者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增加3.13倍[EXP(B)=3.13,P<0.05];同样,HPV58感染使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74倍[EXP(B)=1.74,P<0.05]。

3 讨论

全球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许多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3]。不同区域、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的致癌潜力[2]。因此,研究HPV基因型分布在宫颈疾病中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主要致癌HPV基因型,有助于宫颈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PV感染特别是HR-HPV是宫颈癌和宫颈不典型增生的主要致病因子[4]。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宫颈癌HPV感染率为91.00%,其中单纯HR-HPV感染率为57.40%,高于中国其他地区已有的报道。有研究表明[5],亚洲地区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HPV感染率的分析显示HPV的感染率为76.40%。本研究CIN II-III的HPV感染率为85.40%,高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报道。这可能由于不同地区HPV的感染率有所差异,也可能是由于本组检测方法不同。本研究表明,随着CIN病变的进展,HR–HPV的感染率升高,而LR-HPV的感染率降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HR-HPV感染的持续时间长于LR-HPV[4]。在本研究中,笔者还发现宫颈癌的混合感染率为1.80%,显著低于CIN II-III的2.90%。宫颈前期病变发展到宫颈癌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大多数低危和致瘤力较低的HPV基因型被清除。所以,在宫颈癌的多重感染率低于CIN中也是合理的。有研究表明[6,7],生殖道HPV感染中存在不同类型的HPV重叠感染,重叠感染率可达39.00%,并且重叠感染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大量研究学者[8,9,10]认为HPV重叠感染者出现持续感染的危险性更大,而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病变发生的原因。因此,重叠感染易导致宫颈病变,本研究结果与这些文献报道一致。

本研究表明,HPV16、HPV58和PPV33是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中最主要的基因型,在所有HPV基因型中占分别为35.60%、12.60%和10.2%,与以往研究相似[11,12,13]。宫颈病变中HPV16均为最主要的基因型,但本研究发现HPV16在宫颈癌和CIN中的构成比随着CIN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提HPV16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HPV18在所有感染宫颈癌的基因型中占8.10%。LO等[2]报道在中国五个地区的809例宫颈癌中占7.50%,有研究表明新疆地区的宫颈癌中仅1.97%,提示在宫颈癌HPV18感染的构成比存在地区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年龄是HPV感染和宫颈疾病的相关因素[14,15]。LAZCANO PONCE等研究表明[16],在20~24岁年龄段的妇女HPV感染率最高,可能是年轻妇女的免疫系统相对未经致敏,因而易被HPV感染。在年龄小于25岁的妇女及年龄大于65岁的妇女中观察到两个HPV感染高峰,35~44岁年龄段HPV感染最低(3.70%)[16]。本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人群HPV年龄段总感染率在≤25岁组出现高峰,而后又在35~45岁组出现低谷,>55岁组岁出现升高,与上述的文献报道相似。研究显示HR-HPV感染在>55岁组出现高峰,但各年龄组感染率在50.0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高,HR-HPV的感染率逐步升高,LR-HPV的感染率逐步降低。这表明HR-HPV比LR-HPV更难清除,表现为持续感染,使HR-HPV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HR-HPV的持续感染使机体患宫颈癌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及时分析HPV感染的类型,对CIN的转归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17,18,19]表明婚外性行为,初次性交年龄、生产次数等危险因素与宫颈癌相关。有研究表明HR-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20]。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发生原因[21]。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知识程度,年龄,生育情况及HR-HPV、LR-HPV等因素与宫颈癌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和HPV感染是本地区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存在HPV16感染与不存在HPV16感染,宫颈癌发生的风险相差3.13倍,同样,HPV58感染使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74倍。与45岁以下相比,年龄超过45岁,感染HPV使宫颈癌的风险增加1.86倍。这提示HPVl6、HPV58感染及年龄高于45岁可能是本地区妇女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原有的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激素水平变化导致潜伏期病毒复活,使宫颈癌的发生危险度增加。

基因型分布 篇3

关键词:天祝,藏族,乙型肝炎基因型,临床特点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大约有4亿HBV感染者,几乎1/3的人曾感染过HBV,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仅中国就有1.5亿人感染HBV,其中2 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因此导致大约50万人死亡。肝细胞癌(HC)在癌症死亡率中已跃升为第4位,而HBV感染为其主要病因,根据HBV全基因组序列异质性≥8%或S基因序列异质性≥4%,将HBV分为A-H 8种基因型[1]。不同民族HBV基因型分布不同,不同HBV基因型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别。本研究旨在了解天祝藏族HBV感染者基因型及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2010—2013年武威籍天祝藏族门诊或住院患者(患者间无门诊和住院重合计数现象),共500例,应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血清HBV-DNA定量检测。选取HBV-DNA大于103copies/ul者,共208例,应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血清基因分型检测。208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7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42例和原发性肝癌(HCC)3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6例,年龄15~70岁,平均(41.00±3.70)岁,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导致肝脏病变疾病。诊断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仪器和试剂

HBV-DNA测定使用ABI公司的DE-7500荧光定量PCR仪;HBV基因测定使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基因扩增仪PE9600型。试剂、引物及探针均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在208例藏族阳性HBV中,检出C型102例(49.04%),B型87例(41.83%),B、C两型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B+C混合型3例(1.44%),主要分布于ASC、CHB组中;D型16例(7.69%),主要分布于LC、HCC组中(见表1)。

3 讨论

(1)不同地区人群感染HBV的基因型构成存在差异[2]。基因型A、D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基因型B、C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E型多分布在非洲,F型多分布在南美洲,G型仅在法国和美国有单个病例报道,这种地域分布反映了HBV感染史中发生变异的特点。国内学者研究显示[3,4]:我国HBV基因型南方以B型为主,北方以C型为主。本研究显示:天祝藏族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D型相对多见,表明天祝藏族人群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优势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方人群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与地域和民族有关。

(2)本研究还显示,随着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和肝癌(HCC)疾病程度的加重,C、D基因型的分布逐渐增加,B基因型的分布逐渐下降。表明C、D基因型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易引起较严重的肝损伤,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更大,预后较差。

(3)Zumbika[5]研究发现,B+C混合型基因感染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混合型基因感染可能和严重的肝脏疾病相关。本研究检测到的B+C混合型基因感染都在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中,表明同型基因型在不同地域致病能力不同。

综上所述,天祝藏族乙型肝炎病毒优势基因型为C型和B型,D型相对多见,C、D型与较严重的肝脏损伤有关。B+C混合型感染与严重的肝脏损伤是否相关,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殷继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调查[J].实用肝病杂志,2010,13(1):19-22.

[2]Kidd Liunggren K,Miyakawa Y,Kidd A H.Genetic variability in hepatitis[J].J Gen Virol,2002(83):1267-1280.

[3]苏冬娜,吴诗品.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及其意义[J].临床荟萃,2002,17(22):1303-1304.

[4]朱冰,仇瑞珍.广州地区小儿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因型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杂志,2002,27(1):29-31.

基因型分布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9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的, 居住地为上海的汉族的H-型高血压患者60例, 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 冠心病组33例, 男性23例, 女性10例, 平均年龄 (69.88±10.11) 岁, 非冠心病组27例, 男性19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 (66.81±8.66) 岁。

高血压诊断标准:休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 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者。冠心病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脉中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程度〉5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标准:血浆Hcy>10μmol/L。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疾病, 风湿性疾病,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 肿瘤, 硬皮病, 银屑病, 曾经服用叶酸, 急、慢性肾能不全, 严重肝功能异, 非汉族。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入选者空腹12 h后取肘静脉血8 m L, 其中4 m L于半小时内以3000 r/min离心5 min, 取血清, 2-8℃冰箱保存, 48 h内完成Hcy水平的检测。另4 m L置于EDTA抗凝管, 立即置于-80℃保存以检测基因型。

1.2.2 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

采用Beckman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用酶法测定, 检测试剂盒有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1.2.3 MTHFR检测:

采用MTHFR (C677T) 基因检测试剂盒 (PCR-芯片杂交法, 上海瑞鹿科技有限公司) 测定。向全血样本中加入DNA抽提液, 使细胞裂解, 释放出DNA, 将抽提获得的染色体DNA作为模板, 将两条寡聚核苷酸引物、聚合酶进行PCR扩增, 扩增条件:50℃5 min;94℃5 min;94℃25 s, 56℃25 s, 72℃25 s, 35个循环;72℃5 min。扩增产物使用全自动杂交仪 (BR-526-24型) 进行杂交反应, 杂交反应结束后取出芯片, 将芯片放入生物芯片识读仪 (BE-2.0) 中, 用MTHFR基因型分析软件进行图像扫描及数据分析, 输出检测结果。结果包括三种基因型:677TT, 677CT, 677CC (图1~3) 。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研究对象的Hardy-Weinberg平衡、各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

2组间年龄、性别、吸烟、血脂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冠心病组Hcy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提示HHcy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见表1。

2.2 两组的MTHFR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

各组MTHFR C677T的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可以认为本研究选择的研究人群基因频率能够代表群体的基因分布。冠心病组TT型基因频率高于非冠心病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332>0.05) 。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冠心病组, 也无统计学差异 (P=0.143>0.05) 。提示MTHFRC677T基因点突变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2.3 三种基因型Hcy水平:

TT型基因Hcy水平明显高于CC组及CT组 (P<0.05) , CT型基因Hcy水平与CC型无明显差别 (P=0.476) , 说明MTHFR基因突变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见表3。

3 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是体内三种含硫氨基酸之一, 是由蛋氨酸去甲基生成, 其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遗传、疾病与药物、饮食、性别和年龄等。MTHFR是Hcy代谢的关键酶, 其C677T基因点突变导致MTHFR的耐热性和活性均降低约50%[5], 引起血浆Hcy水平升高, 本研究也证实MTHFRC677TT型基因的血浆Hcy水平升高。HHcy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脂质沉积, 加速斑块钙化, 增强凝血功能, 激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炎性反应等导致冠心病[6]。并且Hcy与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约为单纯高血压患者的5倍, 约为正常对照人群25~30倍[7], 占我国高血压患者75%左右[8]。但是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 以及世界不同国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甚至矛盾。日本有研究显示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9], 但Muniz等[10]研究表明, MTHFR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无关, 在我国汉族人口中靳钰[11]等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相关, 而顾燕宁[12]等对宁夏回族、汉族人群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MTHFR基因C677T在两个不同民族基因型分布无差异, 677TT与冠心病的发生并没有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H-型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MTHFR基因突变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 今后临床中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应注意控制血浆Hcy的水平。当然, 本研究研究样本量较少, 导致结果存在偏倚, 今后需更多的大型循证医学及分子细胞水平的新证据来阐明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中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C677T位点突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 及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H-型高血压患者, 分为冠心病组33例, 非冠心病组27例,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组MTHFR基因型, 并比较2组MTHFR基因型分布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的MTHFR基因CC型频率为27.3%, CT型频率为48.5%, TT型频率为24.2%。非冠心病组CC型频率为40.7%, CT型频率为48.2%, TT型频率为11.1%, 冠心病组TT型基因及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冠心病组, 但是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冠心病组的血浆平均Hcy浓度 (19.82±16.2) μmol/L高于非冠心病组 (15.78±5.63) μmol/L (P=0.022<0.05) , TT型的患者平均血浆Hcy浓度 (32.58±23.06) μmol/L高于CC (14.64±6.93) μmol/L及CT (14.76±3.65) μmol/L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与H-型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MTHFR基因突变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因型分布 篇5

在蛋鸡生产中, 由于饲料来源广泛, 可能含有TMA或其前体物质, 带有这种基因缺陷的蛋鸡体内的三甲胺不能正常代谢, 从而导致了三甲胺在鸡蛋中沉积而产生了鱼腥味鸡蛋[2]。研究报道, 三甲胺主要存在于蛋黄中, 携带鱼腥味鸡蛋蛋黄中TMA的含量为正常鸡蛋蛋黄中含量的10倍[3], 鱼腥味严重降低了鸡蛋的品质和口感。张龙超[4]、Chu等[5]、邱家维等[6]分别对我国不同地方鸡种FMO3基因T329S位点基因型分析表明部分地方鸡品种有携带鱼腥味的个体。对于饲养量众多的河北太行鸡未见其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检测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在太行鸡群体中的分布, 对于剔除携带鱼腥味敏感基因的个体, 为太行鸡的改良和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本试验所选取的河北太行鸡均为纯种。血样采集在翅下静脉, 约0.5 m L, 采用ACD抗凝剂对血液进行抗凝, 共计422个样品。肝脏组织样品采集约0.5 g, 放入1.5 m L Eppendorf管中, 收集肝脏样品95个。置于-20℃冻存备用。

1.2 引物设计

据Gen Bank中鸡FMO3的基因序列 (登录号AJ431390) , 获得含T329S突变位点的序列信息。应用Primer Premier 5引物设计软件, 针对T329S位点设计引物, 引物由北京华大科技公司合成。所用引物序列为:

F-primer:5’-CAGGGTGGTATCAAGCCTGT-3’

R-primer:5’-GATCCAAAGGACTGGACCAA-3’

1.3 PCR反应

本试验均采用10μL PCR反应体系:dd H20 7.1μL, 10×PCR Buffer 1.0μL, (2.5 m M) d NTPs 0.8μL, (10μM) 上下游引物各0.2μL, Taq DNA聚合酶 (5 U/μL) 0.2μL, (100 ng/μL) DNA模板0.5μL。PCR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 退火温度67℃退火30 s, 72℃延伸45 s, 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取2μL PCR扩增产物与1μL6×溴酚蓝上样缓冲液混匀, 点样于1.5%琼脂糖凝胶 (含0.05%GV) , 电泳检测, 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PCR扩增情况。

1.4 酶切反应体系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太行鸡个体FMO3基因的基因型, 限制性内切酶为Bsr I, 该内切酶所切序列为:5’-ACTGGN↓-3’, 3’-TGAC↑CN-5’, 其中箭头所指位置为酶切位点。PCR-Bsr I酶切总体系为10μL, 酶切体系为:灭菌dd H2O4μL, 10×Buffer 0.5μL, PCR产物5μL, Brs I限制性内切酶 (10 U/μL) 0.5μL。酶切温度为67℃, 时间为2 h。PCR产物酶切完成后, 经2.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拍照。

1.5 统计分析

根据PCR-RFLP检测结果, 采用POPGENE软件计算河北太行鸡群体该基因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观测杂合度 (HO) 、期望杂合度 (He) 、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及多态信息含量 (PIC) ;采用SPSS 19.0中的卡方检验进行哈代-温伯格 (Hardy-Weinberg) 平衡性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基因组DNA提取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均参照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条带单一、整齐、清晰, 亮度较好, 无降解现象, 即基因组DNA的完整性好, 见图1。采用Nano Drop 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浓度和纯度检测, 其比值 (OD260/OD280) 在1.8~2.0之间, 可直接用于后续PCR、酶切等下游试验。

2.2PCR扩增取2μL PCR扩增产物, 点样于1.5%琼脂糖凝胶 (含0.05%GV) , 电泳检测, 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PCR扩增情况, 如图2所示, PCR扩增产物大小与预期片段 (369 bp) 大小一致, 为目的片段, 且没有特异性扩增条带, 可直接用于PCR-RFLP分析。

2.3 PCR-RFLP分析PCR产物酶切完成后, 经2.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FMO3基因PCR产物酶切后的琼脂糖凝胶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 参考电泳图谱, 可以根据带型对太行鸡个体进行基因型分型, 若为226 bp、143 bp两条带, 即判定为AA型;若为369 bp、226 bp、143 bp三条带, 即判定为AT型;若为369 bp一条带, 即判定为TT型。

2.4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对采集的517只太行鸡血液和肝脏样品DNA进行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 在河北太行鸡群体中, AA基因型和A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TT基因型, 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经卡方检验, 卡方值为2.052 (P>0.05) , 说明所检测河北太行鸡群体在此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见表2。

2.5遗传变异参数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是度量群体遗传变异的参数。该群体的观测杂合度 (HO) 为0.1644, 期望杂合度 (He) 为0.1763、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为1.2140, 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1607, 由此可知, 该群体在该基因位点上均处于低度多态 (PIC<0.25) , 因而将携带鱼腥味综合征易感基因纯合型 (TT) 和杂合型 (AT) 个体从群体中剔除相对较容易。

3讨论

我国地方禽类品种资源丰富, 地方品种在肉蛋品质及风味上优于高产商业品种。本研究中太行鸡主产于河北境内, 经人工选择形成的河北省优良地方品种, 其蛋肉品质优良, 营养成分含量丰富, 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新鲜鸡蛋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类似臭鱼的难闻味道, 即所谓的“鱼腥味综合征”, 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感官感受。研究证实, FMO3是体内三甲胺 (TMA) 代谢的唯一有效酶[7], 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引起FMO3活性降低是导致产生腥味蛋的遗传因素。

关于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在不同品种鸡群体中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因遗传背景及选育程度不同, T329S突变位点在各个鸡品种中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张龙超[4]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我国地方鸡种包括白莱航蛋鸡、东乡绿壳蛋鸡和H褐壳蛋鸡鸡种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的分布, 该结果表明部分地方鸡种有携带鱼腥味的个体;刘伟等[8]研究的安徽地方鸡种中鱼腥味敏感基因型频率均在0.05以下;邱家维等[6]、陈强等[9]、Chu等[10]报道的林甸鸡、绿壳蛋鸡、北京油鸡群体中均存在鱼腥味综合征易感基因型个体, 不利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05~0.25, 王晓亮等[11]对10个地方鸡种的研究发现均存在鱼腥味综合征易感个体, 但易感基因型频率都不高, 可以采用PCR-RFLP方法剔除。本试验中, 所研究的太行鸡群体中TT基因型频率为0.0155, 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976, 由此可见, 河北太行鸡群体中鱼腥味综合征易感基因型频率较小。因此, 对河北省优质太行鸡种FMO3基因T329S突变位点进行筛查, 对携带该基因的杂合子及纯合子予以剔除, 从而从遗传上保证太行鸡群体中不再出现产鱼腥味鸡蛋的个体, 最终建立无鱼腥味基因的地方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含黄素单氧化酶3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 FMO3) 基因T329S突变在河北太行鸡群体中的分布。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鸡FMO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PCR-RFLP方法对517只河北太行鸡FMO3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该位点在河北太行鸡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P>0.05) ;等位基因A、T频率分别为0.9023、0.0976;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201、0.1644、0.0155。结果表明, 河北太行鸡群体中鱼腥味综合症易感基因型频率不高, 可以通过PCR-RFLP的方法予以剔除。

关键词:河北太行鸡,含黄素单氧化酶3基因,基因型频率,PCR-RFLP

参考文献

[1]Vondell J H.Is the production of“off-flavor”eggs a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J].Poultry Sciences, 1932, 11:373.

[2]Honkatukia M, Reese K, Preisinger R, et al.Fishy taint in chicken eggs is associated with a substitution within a conserved motif of the FMO3 gene[J].Genomics, 2005, 86 (2) :225-232.

[3]Hobson-frohock A, Land D G, Griffiths N M, et al.Egg taints:association with trimethylamine[J].Nature, 1973, 243:304-305.

[4]张龙超.鸡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候选基因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7.

[5]Chu Q, Zhang J, Zhu S, et al.The detection and elimination of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 gene T329S mutation in the Beijing You chicken[J].Poultry science, 2013, 92 (12) :3109-3112.

[6]邱家维, 王志鹏, 张元良, 等.林甸鸡玫瑰冠、鱼腥味和矮小性状的遗传基础分析[J].中国家禽, 2015, 37 (14) :7-12.

[7]LANG D H, YEUNG C K, PETER R M, et al.Isoform specificity of trimethylamine N-oxygenation by human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FMO) and P450 enzymes:selective catalysis by FMO3[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8, 56 (8) :1005-1012.

[8]刘伟, 詹凯, 李俊营, 等.安徽部分地方禽种FMO3基因频率分布研究[J].中国家禽, 2014, 66 (5) :11-13.

[9]陈强, 杨帆, 白春艳, 等.绿壳蛋鸡FMO3基因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家禽, 2010, 32 (21) :9-13.

[10]Chu Q, Zhang J, Zhu S, et al.The detection and elimination of 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 gene T329S mutation in the Beijing You chicken[J].Poultry science, 2013, 92 (12) :3109-3112.

基因型分布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武威籍门诊或住院患者, 共3 400例, 应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法进行血清HBV-DNA定量检测。选取HBV-DNA大于103copies/ul者1 380例, 应用PCR法进行血清基因型检测及HBV M、ALT、AST检测。1 38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ASC) 300例, 慢性乙型肝炎 (CHB) 488例,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LC) 380例和原发性肝癌 (HCC) 212例。其中男性705例, 女性675例, 年龄11~75岁, 平均 (39.0±2.1) 岁, 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导致肝脏病变的疾病。诊断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仪器和试剂

HBV-DNA测定使用ABI公司的DE-7500荧光定量PCR仪;HBV基因型测定使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基因扩增仪PE9600型;试剂、引物及探针均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BV M检测使用上海荣盛公司生产的试剂;ALT、AST检测使用日立7600-020, 试剂由宁波瑞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4.0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基因型分布状况

在1 380例HBV感染者中, 检出C型1 108例 (80.3%) , B型247例 (17.9%) , B+C混合型25例 (1.8%) , 未检出其他型。

2.2 HBV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不同临床表型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见表1。B和C基因型在不同临床表型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且随ASC、CHB、LC和HCC病情加重, C基因型的分布逐渐增加, B基因型的分布逐渐下降。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未检出B+C混合型基因。

2.3 HBV基因型与HBV-DNA载量、HBe Ag、HBe Ab、ALT、AST的关系

C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 (P<0.01) , HBe 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B型HBe Ab阳性率显著高于C型;二者ALT、AST虽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C型仍高于B型 (见表2) 。

3 讨论

(1) 不同地区人群感染HBV的基因型构成存在差异[2]。国外一些资料显示:基因型A、D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 基因型B、C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 E型多分布在非洲, F型多分布在南美洲, G型仅在法国与美国有单个病例报道, 这种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BV的起源和传播[3、4]。国内也有资料显示:我国HBV基因型以B、C为主, 南方主要是B型, 北方主要是C型[5、6]。本研究表明武威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 占80.3%, 符合武威地处于我国北方的地理特点, 反映了病毒变异后进化的结果。

(2) 本研究显示, 随着ASC、CHB、LC和HCC疾病程度的加重, C基因型的分布逐渐增加, B基因型的分布逐渐下降;C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C型HBe 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B型HBe Ab阳性率显著高于C型。表明: (1) C型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易引起较严重的肝脏损伤, 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更大。 (2) 不同基因型HBV的复制能力、毒力及致病性的强弱不同。 (3) C型HBV复制活跃, 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 不易发生e抗原系统血清转换。这与Kao报道的C基因型HBV感染更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及HBV基因前C区nt1896G→A突变主要见于B基因型相一致[7]。国内也有许多关于C基因型感染对肝脏损伤程度严重的报道。

(3) Zumbika[8]研究发现, B+C混合型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认为混合型可能和严重的肝脏疾病相关, 本研究检测到的B+C混合型都在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中, 表明同型基因型在不同地域其致病能力不同。是否将来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武威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 C型病毒载量及致病性更强, 与较严重的肝脏损伤有关。B+C混合型与严重的肝脏损伤是否相关,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殷继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调查[J].实用肝病杂志, 2010, 13 (1) :19-22.

[2]Kidd Liunggren K, Miyakawa Y, Kidd A H.Genetic variability in hepatitis[J].J Gen Virol, 2002 (83) :1267-1280.

[3]Yuen M F, Sablon E.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core promoter and precore mutation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Hong Kong[J].Hepatololog, 2004 (41) :119.

[4]Jazayeri M S.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core gene vaiabil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region[J].J Hepatol, 2004 (41) :139.

[5]夏国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血清亚型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及其特点[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5) :348-351.

[6]雷延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5, 13 (2) :109-112.

[7]Kao J H.Genotypes and clinical phenotyp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Clin Microbiol, 2002, 40 (4) :1207-1209.

基因型分布 篇7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HCV感染自1989年发现以来, 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超过2亿人感染HCV, 我国超过4 200万, 其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HCV-RNA病毒聚合酶的特点, 其自身基因极易发生变异, 且其基因分型与肝脏损害程度, 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2]。因此, 研究本地区HCV基因分型对HCV感染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院自2009年来对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本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的抗-HCV阳性患者共200例。其中, 男115例, 女85例, 年龄18~76 (44.91±10.21) 岁, 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00例患者其中147例为慢性丙型肝炎, 丙肝肝硬化为45例, 丙肝相关性肝癌8例。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门诊或入院时采取静脉血5 m L, 送入武汉康盛达检验中心检验HCV-RNA及进行HCV-RNA的基因分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应用PEG-IFNα-2α180μg皮下注射, 每周使用1次。在使用干扰素基础上同时使用利巴韦林治疗, 利巴韦林标准剂量为15~20 mg/ (kg·d) , 分3次口服, 最大剂量不超过1 200 mg/d, 两组疗程均为48周, 随访至停药后24周。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病毒学应答: (1) 治疗结束时HCV RNA含量小于最低检测限为即时应答ETVR; (2) 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HCV RNA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为持续应答SVR。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 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HCV基因分型情况

200份血清标本HCV RNA均为阳性, 2a型最多为94例 (47.00%) , 其次为1b型为78例 (39.00%) , 共发现22例混合型, 其他分型详见表1。

2.2 HCV基因型与性别及感染途径的相关性

HCV基因型与性别及感染途径均无相关性, P>0.05, 详见表2。

2.3 汉族与非汉族HCV基因型分布特征

在200份HCV-RNA阳性标本中, 汉族106例, 其中1b型46例, 占43.40%;2a型42例, 占39.62%;其他型18例, 占16.98%。非汉族94例, 1b型32例, 占34.04%;2a型52例, 占55.32%;其他分型10例, 占10.64%。汉族与非汉族间HCV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3。

注:χ2=5.1609, P=0.075

2.4 HCV基因型与肝病程度的相关性

HCV基因型与患者肝病严重程度相关 (P<0.05) , 尤其是1b型肝硬化及肝癌比例高于其他基因型, 详见表4。

2.5 HCV-RNA载量

在怀化地区最多的两种HCV基因型为2a型和1b型, 其中2a型的平均RNA载量为 (103.3±1.7) copies/m L, 1b型的平均RNA载量为 (104.9±1.8) copies/m L,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6 HCV基因型与治疗的相关性

1型HCV患者ETVR及SVR均明显低于2型 (P<0.05) , 详见表5。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目前研究均证明HCV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 如亚洲的香港以1、2和6型为主, 台湾以2型为主, 南亚以1型为主, 欧洲国家以1型为主, 且3型流行率高于非洲和亚洲, 而非洲以4和5型为主[4]。而在我国以往的学者研究报道中, 也存在地域差异, 南方沿海城市以1b为主 (占90.00%以上) , 北方城市以2a占46.00%~70.00%, 虽然南北方差异不大, 但总体上南方1b多于东北地区[5]。但在谢风等[3]对长春地区 (北方城市) 的HCV分型流行病学调查中, 1b型占48.70%高于其他基因型, 在何平等[6]对郑州地区 (北方城市) 的HCV分型流行病学调查中, 1b型比例高达77.00%。本研究中, 2a基因型比例最高, 为94例 (47.00%) , 其次为1b型为78例 (39.00%) , 且发现了混合型22例, 这均与谢风及何平等研究的分布存在差异, 怀化地区为南方内陆城市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位于湘西南地区, 以侗族及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00%, 人口族源与其他南方内陆城市有一定差异, 这是否为导致HCV基因型分布与以往报道的流行病学分布不一致的原因呢?但本研究提示HCV基因型与患者民族族源无相关, 可能还需要笔者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来证实。另外本研究中混合基因型增多, 考虑目前由于输血及吸毒等行为增多, 造成反复感染有关, 这与国内学者报道相似[7]。

目前丙肝的治疗主要是运用干扰素治疗, 但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 且治疗费用昂贵, 已有相关研究报道, HCV不同基因型对IFN的应答存在很大差异, 且不同基因型间RNA载量、肝脏损害程度也存在差异[8]。这说明运用HCV基因分型技术, 可以推测患者运用IFN的治疗效果, 从而达到合理用药, 避免了患者的经济损失。如国内学者报道, 1b型患者干扰素持续应答率为7.00%~20.00%, 而2a应答率为38.00%~70.00%[9,10]。本研究中可见1b患者对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的ETVR应答率为55.13%, SVR应答率为26.92%, 明显低于2a患者的ETVR应答率80.85%, SVR应答率63.83%, 而2a和3a混合型的应答率也较高分别为83.33%和66.67%, 这说明1型的干扰素治疗效果明显低于2型, 本研究中由于2b、3a及4型患者例数较少, 差异无显著性, 故无法探讨这3种基因型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1b患者在本次调查中占39.00%, 具有较大数量, 且应答率较低, 故应该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以往研究报道, 将治疗疗程延长到72周, 可以提高干扰素的应答率[11]。因此, 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对个体化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否决定病毒血症的高低、病程进展和基因型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方面仍有争议, YAMADA报道1b型感染患者RNA含量明显高于2a型感染者, 且ROFFI报道[12]1b型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及肝硬化比例也高于其他基因型。本研究中1b基因型感染患者RNA含量明显高于2a型 (P<0.05) , 而肝硬化, 肝癌比例也高于其他基因型, 与其他学者报道相一致。这说明HCV基因型与肝病程度相关, 考虑与1b型HCV可能具有特殊的致肝细胞病变及1b型比非1b型在体内存在的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总之, 本研究中怀化地区丙肝患者HCV基因型主要为2a, 其次为1b, 这对临床的治疗方法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HCV RNA基因分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SHEPARD CW, FINELLI L, ALTER MJ.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Lancet Infect Dis, 2005, 5 (9) :558-567.

[2]杨银辉.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10) :1102-1104.[2]YANG YH.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virus genotype method[J].Chin J Lab Med, 2005, 28 (10) :1102-1104.Chinese

[3]VIAZOV S, ZIBERTA, RAMAKRISHNAN K, et al.Typing of hepatitis C virus isolates by DNA enzyme immunoassay[J].J Virol Methods, 1994, 48 (1) :81-91.

[4]ZEIN NN.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J].Clin Microbiol Rev, 2000, 13 (2) :223-235.

[5]SEEFF LB, HOOFNAGLE JH.Appendix: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2002[J].Clin Liver Dis, 2003, 7 (1) :261-287.

[6]何平, 陈春勇.丙肝基因分型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2) :10-11.[6]HE P, CHEN CY.The research of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J].Journal of Medical Forum, 2010, 31 (2) :10-11.Chinese

[7]刘桂香, 田登, 杨维雄.西宁地区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与药物治疗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4) :625-626, 629.[7]LIU GX, TIAN D, YANG WX.The research of relation between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 with drug therapy in Xining area[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35 (4) :625-626, 629.Chinese

[8]BELDEN H.Hepatitis C treatments show early promise[J].Drug Topics, 2006, 150 (9) :22-40.

[9]王健, 项桂菊, 刘炳祥.α2β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患者的临床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2, 6 (1) :33-35.[9]WANG J, XIANG GJ, LIU BX.The clinical research ofα2βinterferon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Disease Control Magazine, 2002, 6 (1) :33-35.Chinese

[10]代丽华, 于小梓.干扰素治疗急性丙型肝炎46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5, 45 (2) :33.[10]DAI LH, YU XZ.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erferon treatment for 46 cases with acute hepatitis c[J].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2005, 45 (2) :33.Chinese

[11]唐文志, 杨永强, 胡斌, 等.广东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几种常见HCV基因型的快速检测[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 (5) :1373-1376.[11]TANG WZ, YANG YQ, HU B, et al.The fast test of several common hepatitis c genotype in Guangdong area[J].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15 (5) :1373-1376.Chinese

上一篇:混合智能算法下一篇:肿瘤相关糖链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