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症状(共7篇)
顽固性呃逆症状 篇1
我们分析了63例急性脑卒中合并顽固性呃逆 (Intractable Hiccups, IH) 症状患者外周血钙、磷、氯、钾、镁和钠离子浓度表达, 并与无IH症状同病患者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 (2) 有CT和MRI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3) 首次脑卒中患者。本组研究共入选急性脑卒中患者395例, 男227例, 女168例, 年龄42~87岁, 平均 (66.40±17.95) 岁。
1.2 方法
1.2.1 IH定义及诊断方法
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神经、膈肌, 使膈肌与肋间肌不自主地同步突然收缩约30ms, 伴声带闭合, 从而发生特殊吸气声及不适感的一种临床症状。持续性呃逆发作持续48h以上定义为IH。
1.2.2 外周血离子浓度检测
入选对象空腹采集静脉血5mL, 离心20min后, 分离血清后-20℃冷冻保存。使用Hitachi 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检测血钙、磷、氯、钾、镁和钠浓度, 外周血标本采集时间均在住院后1W时。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外周血各离子浓度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9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 出现IH症状63例 (15.95%) 。急性脑卒中合并IH症状患者的CT图像特征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3 讨论
呃逆是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 胃肠黏膜接受刺激后, 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 然后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 使膈肌引发强烈节律性收缩, 同时呼吸暂停;兴奋还可通过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递到咽喉肌肉, 引发喉头痉挛, 上述经过持续性或反复进行超过48h以上临床上称之IH, 后者能引发失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持续精神紧张及烦躁, 并可加重脑卒中病情, 引起神经内科广大医护人员重视。呃逆发生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认为, IH发生可能与脑卒中后患者外周血低血钙和低血镁表达有关, 国内涉及上述内容观察报道不多。我们连续选择395例近期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 他们中合并IH表现者63例 (15.95%) , 在急性期对他们外周血标本进行采集, 检测血钙、磷、氯、钾、镁和钠离子浓度。结果表明, IH组外周血钙、镁和钠离子浓度表达明显低于不合并IH脑卒中患者, 这与另一些作者[1-3]]观察结果相同。卒中后产生低钙、低钠和低镁的原因为: (1) 卒中后早期大量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 使肾排钙、钠增加, 抑制了钙离子、钠离子重吸收; (2) 糖皮质激素应用导致体内钙、磷排泄增加; (3) 卒中后应激性高血糖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多, 使镁离子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 外周血镁离子下降; (4) 卒中早期禁食或进食少, 使钙、镁摄入减少, 导致血钙、血镁下降。上述离子变化导致IH发生, 低钙和低镁发挥主要作用: (1) 钙离子可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 血钙浓度降低后, 神经纤维、肌肉应激性增高, 即阈值降低; (2) 镁离子可阻断外周神经肌肉接头, 产生松弛平滑肌作用, 低镁血后可使钙离子内流, 使神经、肌肉应激性加大; (3) 卒中后患者食水摄入少, 加之长期卧床, 导致胃排空减慢和胃液潴留, 迷走神经受到反馈刺激, 在阈值降低和刺激量加大后出现IH[4]。
鉴于IH持续发作可导致患者失眠、精神萎靡、抑郁、加重感染和体质量下降, 这些都可导致脑卒中原发病病情加重, 使康复期延长。因此, 对于卒中后IH患者进行外周血离子浓度监测,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尽快终止呃逆发作很有必要。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合并顽固性呃逆 (IH) 症状患者外周血离子浓度表达。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95例, 入选对象按有无合并顽固性呃逆症状分组, 观察外周血钙、磷、氯、钾、镁和钠离子浓度表达变化。结果 39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 出现IH症状63例 (IH组, 15.95%) 。IH组外周血钙和镁离子浓度表达均明显低于不合并IH脑卒中患者 (P均<0.010.05) , 两组间外周血其它离子浓度表达无明显区别 (P均>0.05) 。结论 急性脑卒中合并IH症状患者常常出现外周血钙、镁和钠离子低浓度表达。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顽固性呃逆症状,离子浓度/外周血
参考文献
[1]刘清, 郑士文.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与血钙、血镁关系的探讨[J].疑难病杂志, 2004, 3 (3) :160-162.
[2]毕建忠, 朱正寓.脑卒中后呃逆[J].山东医药, 2008, 48 (22) :107-109.
[3]贾孙玉, 李婉儿.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与血钠关系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4) :5114-5116.
[4]邓小湘, 蒋雯, 王君, 等.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J].磁共振成像, 2010, 1 (1) :11-14.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针刺,临床观察
呃逆, 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 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颈髓3~5节段以上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引起膈肌的阵发性痉挛而引起, 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 发出短促的特别声音[1]。持续发作72 h以上, 为顽固性呃逆, 其特点为呃逆频繁发作、症状持续不缓解、常规治疗方法无效。发作时可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和工作等, 更为严重者可影响呼吸和日常生活,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生理负担。呃逆仅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或无效, 或当时有效后易复发[2]。呃逆中医古称“哕”, 又称“哕逆”。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 或久病劳倦、正气亏虚所致, 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针刺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 且操作简单, 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有相对良好的疗效[3]。笔者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0例。发病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外科术后、情志不舒、消化系统疾病、部分不明原因者。将纳入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男性11例, 女性10例, 年龄18~85岁, 平均56.3岁。西药组:男性12例, 女性9例, 年龄18~85岁, 平均5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 呃逆根据《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 (李振吉主编) , 是指胃气冲逆而上, 见呃逆有声, 声音短促, 持续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疾病, 常由其他疾病引发。 (2) 以上表现持续超过72 h不能自愈, 用物理刺激疗法 (包括鼻咽部刺激法、按压眼球法、吞食烟雾法、干扰法等) 不能缓解者。 (3) 呃逆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治疗方法
(1) 针刺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实施针刺治疗。主穴:攒竹、内关、膻中、足三里。随证配穴:实证, 胃寒者加中脘、建里;胃热者加胃俞、内庭;肝气郁滞者加合谷、太冲。虚证, 胃阳虚者加脾俞、关元;胃阴不足者加胃俞、三阴交。攒竹、内关穴用泻法, 中强度刺激,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余穴均平补平泻。留针40 min, 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一次, 1次/天。治疗5 d, 随访2周观察结果。 (2) 西药组:给予患者胃复安肌内注射, 10毫克/次, 1次/天。治疗5 d, 随访2周观察结果。
1.5 疗效观察指标
(1) 呃逆消失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消失时间, 进行组间比较。 (2) 临床疗效标准: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拟定。治愈:呃逆消失, 愈后2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或愈后2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2 结果
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呃逆消失时间为 (2.54±1.15) d, 西药组患者治疗后呃逆消失时间为 (4.98±1.36)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针刺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在缩短病程方面优于西药组 (表1) 。
针刺组治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48%。西药组治愈9例、有效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针刺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的临床疗效方面好于西药组 (表2) 。
注:与西药组比较, *P<0.01
注:与西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呃逆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 可伴随于多种临床状况发生, 包括胃肠道疾病、颈椎以及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全身麻醉后、内环境紊乱等, 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6]。顽固性呃逆为呃逆之重症, 可昼夜不停或反复发作, 病情迁延日久难愈, 呃声频频, 影响进食、睡眠和呼吸, 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极大不便和痛苦。顽固性呃逆目前的疗法较多, 西医常以肌肉松弛剂、中枢兴奋剂、钙离子拮抗剂、麻醉剂、抗胆碱药、抗精神病药等治疗, 其优点是能迅速、短时间内缓解症状, 但常迅速再发, 根治较难, 且长期反复应用后易出现药物毒副反应、蓄积作用、致病情转化, 故其安全性难以确定[7]。
中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生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导致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逆气上冲于喉间, 致呃逆频作。胃中寒气内蕴, 胃失和降, 上逆动膈, 可致胃寒证;燥热内盛伤胃, 腑气不顺, 胃失和降, 可致胃热证;肝失疏泄, 气机不顺, 影响肺胃之气, 可致气滞证。若脾失健运, 则胃失和降, 气逆动膈, 亦成呃逆。肾气不足, 肾失摄纳, 肺胃之气, 失于和降, 浊气上冲, 夹胃气上逆动膈, 亦可致呃。其病位在膈, 病变主要脏腑在胃, 又与肝、脾诸脏有关。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上逆动膈。治疗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中药内服治疗呃逆, 因患者胃气上逆, 药入即吐, 药效难以作用于病灶病位, 加之煎药服药不够方便等诸多因素, 不易被多数患者接受[8]。针刺治疗呃逆临床操作方便易行, 治疗上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恢复脏腑功能为主, 可起到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之功效。
选穴上以攒竹、内关、膻中、足三里为主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脉气相通, 可调节胃肠功能, 同时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来看, 其“从颠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夹脊抵腰中……”。在其循行过程中与脑和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联系, 针刺攒竹穴, 可疏泄膀胱经之气、调理全身脏腑气机, 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心包经起于胸中, 下过横膈, 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与三焦经互为表里, “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故内关穴可宣通上下气机。同时内关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 具有调节诸阴经气的作用。“心胸内关应”, 故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降逆止呃的作用, 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要穴。膻中穴近膈, 属任脉, 为八会之气会, 且为心包经之募穴, 居胸中, 主一身之气机, 擅于宽胸利膈、调畅气机。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为胃之合穴, 是治疗胃腑病变不可缺少的腧穴, 针刺此穴对恢复脾胃功能有良好功效。临床治疗时再随证加减, 辅以它穴, 诸穴相伍, 共奏调畅气机、降气止呃之功效。本文结果显示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呃逆消失时间为 (2.54±1.15) d, 西药组患者治疗后呃逆消失时间为 (4.98±1.36)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针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 西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 针刺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在缩短病程和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西药组。
综上所述,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可达到健脾理气和胃、宽胸利膈、降逆止呃的治疗作用, 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行、病程短、安全无毒副作用, 易于被患者接受,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金.中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3) :365-367.
[2]刘艳, 翟颖, 徐广屏.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7, 13 (1) :83.
[3]汪海飚, 罗小军.针刺治疗呃逆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7) :50-52.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30-235.
[5]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7:373.
[6]曾金.中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3) :365-367.
[7]梁伟波, 张颖, 杨时鸿, 等.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7) :1171-1172.
顽固性呃逆症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8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 剔除和脱失患者8例, 共有72例病人完成了整个研究。其中男女比例1:1, 年龄23~65岁, 平均 (41±12.3) 岁。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病、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②精神病等;③感染及出血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凡有上述情况即予以排除。
1.3 方法
治疗组:选取内关 (双) 、足三里 (双) 。垂直进针, 待有针感时回抽, 无回血则缓慢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2.5 mg, 1次/d, 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丙戊酸钠片200 mg, 口服, 3次/d, 1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呃逆症状评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5], 将呃逆症状按照分值进行量化。按照其评分标准, 对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5、7 d后的呃逆症状进行评分。
1.4.2 证候疗效评定。
参照1994年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来评价穴位注射疗效, 可以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和无效。
1.4.3 疗效评定。
治愈:0分即为呃逆症状消失;显效:减少3分以上即为呃逆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无明显变化, 即为呃逆症状仍持续。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呃逆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1 d后, 其呃逆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1 d后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5、7 d后, 治疗组评分明显降低 (P<0.05, 表2)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 d后的呃逆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后, 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表明穴位注射治疗呃逆效果较好, 穴位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当, 其潜伏时间短于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通过这个药物的注射, 同时也增强了对穴位的刺激量, 可以缩短毫针治疗的时间, 同时也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晓瑞.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9) :1148.
[2]蔡英丽.血府逐瘀汤治疗中风并见症的临床心得[J].北京中医, 2005, 24 (1) :42.
[3]胡吉庆, 王红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46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0) :896-897.
[4]周芸, 张琼.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顽固性呃逆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3, 17 (2) :154-155.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4.
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5例 篇4
1 临床资料
例1, 患者, 男, 61岁, 无基础疾病, 顽固性呃逆20余日, 严重影响睡眠, 辗转于数家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 曾用西药, 中药, 针灸, 穴位封闭等方法均无效。我们用1%利多卡因进行膈神经阻滞后痊愈。方法如下:患者仰卧, 头偏向左侧, 将右侧胸锁乳突肌轻轻拨向内侧, 在锁骨上3cm胸锁乳突肌外侧进针, 进针约2-3cm, 可有轻微突破感, 之后固定针头, 回吸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患者30min后呃逆明显减轻, 2h后呃逆完全消失。2月后与他人口角后呃逆再次发作, 同样治疗后症状消失, 且再无复发。
例2, 患者, 男, 75岁, 胫骨骨肉瘤术后肝、肺转移, 住院化疗中发生呃逆, 持续10余日, 经西医、中药、针灸、穴位封闭等治疗, 时有减轻, 但从未停止。给予同样治疗后2h呃逆消失, 再无复发, 直至去世。
例3, 患者, 男, 55岁, 肺癌化疗中发生呃逆, 持续10余日, 经各种治疗后无效。给予膈神经阻滞治疗后2h呃逆消失, 再无复发。
例4, 患者, 男, 62岁, 肺癌广泛转移, 化疗中发生呃逆, 持续10余日, 经各种治疗未能奏效。我们给予膈神经阻滞治疗后2.5h呃逆消失, 再无复发。
例5, 患者, 女, 58岁, 胃癌术后化疗中发生呃逆, 持续20余日, 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给予1%利多卡因膈神经阻滞后2h呃逆消失, 再无复发。
2 讨论
顽固性呃逆发病原因众多, 既有器质性的, 也有功能性的, 治疗上应注重原发病的治疗。传统的西医方法对顽固性呃逆效果不佳, 中医及针灸也不完全有效[6,7,8]。膈神经阻滞是临床治疗呃逆的方法之一, 有较好的疗效[2,4]。顽固性呃逆发生的机理是第一次呃逆形成下一次呃逆的刺激, 形成一个循环的反射弧, 而发生顽固性呃逆。膈神经阻滞治疗的机理是局麻药阻断膈神经的冲动传递, 从而阻断膈神经反射弧及恶性循环, 使膈肌痉挛得以缓解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时, 使用局麻药的浓度以不阻断运动神经为原则。我们使用1%利多卡因阻滞膈神经感觉纤维, 抑制了膈肌不良刺激向上传导, 使呃逆的反射弧中断, 阻止呃逆的再发生, 但对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作用很弱, 故对膈肌的运动影响轻微, 不影响病人呼吸。本文经治的5例顽固性呃逆, 症状均在2-3小时内消失, 而且再无复发, 治愈率达100%, 也没有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 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Cymet T C.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ccups:in patients at acornmunity hospital from 1995-2000[J].J Natl Med Assoc, 2002, 94:480-483.
[2]李延锋, 张义长, 周丹丹.膈神经阻滞加经穴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J].陕西中医, 2008, 29 (1) :86-87.
[3]罗建华.利他林治疗顽固性呃逆68例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 2009, 24 (3) :730-731.
[4]陈孔利, 马赛.膈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J].福建中医药, 2009, 40 (3) :31.
[5]翟伟奇.颈交感神经阻滞与颈椎椎旁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分析[J].医护论坛, 2010, 7 (34) :151-152.
[6]彭平云.三联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 (3) :55.
[7]唐伏秋.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顽固性呃逆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2) :5485.
尺泽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例 篇5
张某, 女, 57岁, 因“顽固性呃逆6年”, 于2015年5月15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研究所门诊部针灸科。
病史:患者诉6 年前, 一次饱食后, 出现胃脘不适、胃胀、嗳气等症状, 次日出现呃逆, 3日未解大便。自行服用麻仁丸, 大便得通, 但呃逆未减。患者痛苦不堪, 遂求治于某中医, 予中药汤剂 (具体不详) 4副口服, 呃逆症状大有缓解, 发作频次明显减少, 但未痊愈。因事耽误, 未再坚持服中药。时值患者更年期, 情志不畅, 每遇心情不佳, 呃逆症状加重, 又影响情志, 形成恶性循环, 呃逆断断续续, 反复发作。2年前, 患者退休, 遂于原中医处继续服中药治疗1月余, 效果不明显。后来通过某养生栏目了解到“按压攒竹穴可以治疗顽固性呃逆”, 故每日坚持自行按压攒竹穴, 起初效果较好, 按压5min呃逆立止, 随后按压无效。欲求系统针灸治疗, 来我科门诊。症见:痛苦面容, 呃逆、发作时呃呃有声, 声短而频, 胃胀, 纳差, 眠可, 舌质淡, 舌边红, 苔白腻微厚, 脉弦细。中医诊断为:呃逆-肝气犯胃证;西医诊断为:单纯性膈肌痉挛;治疗原则:疏肝解郁, 和胃降逆。
取穴分为两组:第1组取中脘、足三里 (双) 、内关 (双) 、公孙 (双) 等穴;第2组取中脘、足三里 (双) 、太冲 (双) 、合谷 (双) 等穴。 操作方法:两组腧穴交替使用, 选用杏林牌0.25mm×25mm规格毫针, 常规针刺, 平补平泻法。每穴留针30min, 隔10min行针1次, 治疗10次为1个疗程。针刺呃逆立止, 取针后, 呃逆又作。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胃胀明显减轻, 纳食好转, 呃逆症状有所减轻, 仍时有发作。
第1个疗程诸症减轻, 但呃逆效果不明显, 患者为求痊愈坚持治疗。追问病史了解, 患者平素大便干结, 常常数天1次。第2个疗程加用尺泽穴, 行泻法, 重刺激, 余穴同前。治疗过程中, 患者自觉腹内肠道蠕动, 取针后, 呃逆未立即发作, 少顷, 始呃数声;第2次针刺后, 患者每日大便数次, 胃胀消失, 呃逆发作频次明显减少;第3次治疗, 取针后, 呃逆未再发作;第4次复诊, 患者喜出望外, 自述治疗期间呃逆只发作1次, 呃三声即止;依前法再次治疗后, 呃逆完全消失。巩固治疗直至疗程结束。随访2个月, 呃逆未再复发。
2 讨论
呃逆指以胃气上逆动膈, 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内经》称之为“哕”,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 其发病主要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病后体虚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1]。
临证治疗呃逆多着眼于胃, 笔者认为, 肺处膈上, 胃居膈下, 肺、胃、膈三者通过经脉紧密联系, 故呃逆不能执着于胃, 还应从肺论治。肺主气, 其为华盖, 位置最高, 主宣发肃降, 以肃降为主;脾胃处中焦,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清, 胃主和降,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 二者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正邪相攻, 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 故为哕。”可见, 呃逆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呃逆为胃气上逆, 总属气机失调, 而肺主一身之气, 人身气机失调均可责之于肺。调理肺气可使气机通利, 胃气得降, 理肺以平衡枢机, 子顺则母安[2]。尺泽为肺经合穴, 合主逆气而泄, 重刺激以调理肺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肃降, 则肠腑得通, 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胃腑之气顺势而下, 上逆之胃气从下而走, 故胃胀消失, 呃逆立止。该法重在理肺调畅气机, 宣肺通腑, 使腑气通下, 气机升降得宜, 呃逆平息。
关键词:呃逆,尺泽,从肺论治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20-221.
顽固性呃逆症状 篇6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 病程均在3 d以上, 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经检查排除由肿瘤压迫等器质性病变所致。32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9例;年龄9~71岁;病程3~18 d。
治疗方法:①取穴:双侧膈俞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穴位注射方法:选取双侧膈俞。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 暴露局部皮肤, 选准膈俞。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10 mg加生理盐水2 m L。选准膈俞穴位, 对局部以0.5%安尔碘消毒, 手持注射器, 以90°角进针3~4 cm, 轻轻捻动, 当患者有酸胀感时, 将1/2量药液缓慢注入, 出针, 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以防出血;同法注射对侧膈俞。多数一次治愈, 个别病例于次日再做一次。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3个月未见复发;②显效:呃逆当时停止, 随访偶有复发, 或呃逆次数明显减少;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变。
结果
32例患者中, 痊愈29例 (90.6%) , 显效2例 (6.3%) , 无效1例 (3.1%) , 总有效率96.9%。治愈患者中治疗1次26例, 2次3例。显效及无效患者均治疗2次。
讨论
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中医学认为, 呃逆是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冲动胸膈所致。现代医学认为, 呃逆是膈肌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产生一侧或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 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短促特别的声音[1]。呃逆是针灸科的常见病, 多见中枢性呃逆、自主神经性呃逆、胸腹部手术后呃逆、肝气犯胃型呃逆、久病虚证呃逆等。对于呃逆一证, 没有固定的特效方法和穴位。笔者认为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效果较理想。
膈俞为八会穴之一, 穴在第7胸椎下两旁各1.5寸处, 内应横膈膜, 有宽胸利膈, 和胃降逆之功。山莨菪碱为M受体阻断剂[2], 作用与阿托品相似, 可松弛平滑肌, 解除平滑肌痉挛。用山莨菪碱对足三里穴注后通过经络刺激胃肠道及膈肌, 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地缓解胃肠道痉挛及膈肌痉挛, 从而降逆止呃。同时应注意在治疗期间, 应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情志调节。若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 多显示预后不良。
典型病例:患者, 男, 68岁, 退休, 于2013年5月11日就诊, 主诉:喉中呃声持续20多天。现病史:患者因吃饭太快而出现呃逆。日夜不停, 饮食困难, 夜不能寐。曾饮热开水, 经内服大山楂丸、安定、甲氧氯普胺等以及给予针灸等中西医治疗均效果不佳。因而为病所苦, 心胸烦闷, 情志不畅。查体:神志清楚, 胸腹未见异常;舌苔薄白, 脉弦细。诊断:呃逆。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按上述方法, 选准背部膈俞穴 (左右两侧) , 然后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10 mg加生理盐水2m L。操作:局部皮肤消毒, 手持注射器, 以90°角进针3~4 cm, 轻轻捻动, 当患者有酸胀感时, 将1/2量药液缓慢注入, 出针, 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以防出血;同法注射对侧膈俞。治疗结束后患者发作频率逐渐降低, 5 min后症状消失, 观察3个月内未复发。
参考文献
[1]方震宇, 郎伯旭.金城钟辨病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中国针灸杂志[J].2003, 9 (10) :730.
顽固性呃逆症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年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治疗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在34~72岁, 平均年龄在 (58.9±2.4) 岁, 患者主要表现为切口疼痛、呼吸顺应性降低等。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高度警惕患者是否有发热、感染等症状, 根据医嘱予以患者对症治疗。
1.2.2 饮食护理:叮嘱患者要少进食产气的食物, 例如牛奶和豆类, 防止患者出现胃肠胀气, 要少食多餐, 餐后平卧15~20 min, 保证充足的营养, 合理饮食, 对于低钠的患者可以予以钠盐的补充。
1.2.3 管道护理:固定胃管, 保证管道通畅无阻, 防止管道的移位和滑落, 观察引流管内液体的性质, 观察患者是否有胃胀的现象, 适当予以患者消除胀气的药物, 防止因腹胀发生呃逆, 所有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出现感染。
1.2.4 健康教育:在患者手术前, 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咳痰, 必要时可以予以雾化吸入排痰, 鼓励患者要早活动, 促进胃肠的蠕动, 告知患者在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患者作为相应的心理准备,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1.2.5 心理护理:在治疗中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医护人员要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予以针对性的疏导, 解除患者的顾虑, 予以患者鼓励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以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 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
1.4 评价标准:采取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评价标准为:总分为5分, 非常满意:5分, 满意:3~4分, 不满意:1~2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3]。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版本为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对护理情况非常满意的有14例, 满意的有10例, 不满意的有3例, 满意度为94.7%。
3 讨论
3.1 分析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大量的实验研究调查发现, 顽固性呃逆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胃肠胀气术后, 过早的拔出胃管或者进食易产气的食物, 因为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对胃的排空产生一定的影响, 易导致胃潴留。尤其是老年人, 胃肠蠕动慢, 因此易引起胃肠胀气, 从而诱发膈肌产生呃逆。 (2) 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导致低钠血症, 由于钠离子水平降低易导致膈肌兴奋从而引发抽搐导致呃逆的发生。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发生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失血量过多, 术后禁食时间长、钠丢失过多, 术后食欲不振导致进食少等。 (3) 患者因麻醉因素, 术后分泌物较多, 咳嗽困难导致机体的通气功能障碍, 从而引发二氧化碳潴留, 严重时出现代谢障碍, 从而导致呃逆的发生。 (4) 因术中操作不当、出血多等导致膈肌感染引发呃逆的发生。 (5) 手术中刺激迷走神经以及留置管刺激胃壁诱发膈肌痉挛导致呃逆的发生[4,5]。
3.2 研究结果:呃逆是一种神经呼吸现象, 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因为膈肌痉挛导致。胃癌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迷走神经压迫以及留置引流管等均易造成膈肌痉挛, 从而诱发呃逆。本次研究通过选取57例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胃肠胀气、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均可导致呃逆的发生, 通过寻找患者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 根据其原因予以针对性护理, 护理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结合上述观点, 综合性分析认为分析术后顽固性呃逆发生的原因, 并予以针对性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 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年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治疗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对护理情况非常满意的有14例, 满意的有10例, 不满意的有3例, 满意度为94.7%。结论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 分析术后顽固性呃逆发生的原因, 并予以针对性护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癌,顽固性呃逆,原因,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佳.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4) :480.
[2]陈艳婷.胃癌术后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3) :148-149.
[3]谈彩霞.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0 (12) :189-190.
[4]官莉.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5, 28 (z1)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