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组装及维护

2024-08-23

微机组装及维护(共8篇)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1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段话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虽然是对中小学的通知,但也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微机组装及维护课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用以变革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分成三个层次:初级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中知识呈现和个别化教学的工具;中级整合,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熟练地从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获得并提练各自所需的知识;高级整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观念的变化,从面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需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需学习环境主要指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系统:校园网络教育系统、地区信息教育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应用较广泛的是校园网络教育系统,它主要包括课内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两部分,其中课内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屏幕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基于Internet的Web教室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Inte rne t),课外学习环境包括: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微机室;多媒体PC机。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3.1 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

把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在主题任务基础上进行任务分解,确立各个子任务,然后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

3.2 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利用网络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利用网络中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3.3 教学结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合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教师是学生情境探究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生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学习模式

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很多,但要因学科而异,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主要应用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4.1“情境———探究式”学习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之中,多数课程的理论教学都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来完成。

这一学习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

Ⅰ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Ⅱ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并发表;

Ⅲ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探索性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Ⅳ借助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意义建构;

Ⅴ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

4.2“主题———合作式”学习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需要校园网络环境来支持,课程内容通过网络以主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学习模式来完成。

这一学习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Ⅰ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具有实际价值的学习主题;

Ⅱ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Ⅲ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Ⅳ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网上教学课件、资源目录、网址、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

Ⅴ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

Ⅵ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合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辨论、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

Ⅶ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档、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Ⅷ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目的。

4.3“专题———网课式”学习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园网及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课程的某些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学习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Ⅰ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从主干教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研究专题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研究;

Ⅱ教师提供网络课程,并提供研究专题,对学生学习提出目标要求及提供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工具、网上协商论坛、网上自我测评;

Ⅲ学生或学习小组浏览专题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Ⅳ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自我测评;

Ⅴ学生完成作业或作品(电子文档、网页等),并进行展示;

Ⅵ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5 微机组装及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情境———探究式学习

微机组装及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这类课程属于信息技术内嵌性课程,即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本身都是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这类课程中容易成功。

改革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

教学策略: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

教学结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学习模式:“情境———探究式”学习模式或“主题———合作式”学习模式。

教学学时:从64学时改为48学时。

教学地点:微机组装实训室。

教学实施:

Ⅰ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微机组装及维护的能力。

Ⅱ教学需要分析与学生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微机结构基本常识,学生的主要需要在于组装与维护的实际技能。

Ⅲ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将与微机组装及维护能力培养无关的What类知识安排在课外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

Ⅳ教学目标分解:确定主题~任务,并制订教学计划。如下所示:

从表中可看出,在学习模式中还应用传统的“讲授———演示”学习模式,这是适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独立使用这种模式,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模式,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许多主题———任务放在课外由学生通过“主题———合作”的学习模式去自主学习来完成,通过知识与能力测试来检验。

Ⅴ课堂~实践教学

这里只对主题~任务为《微机组装》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主题~任务分解与学习模式对照如表1所示。

A创设情境:在微机组装维护实训室,教师利用屏幕教学系统或校园网双向教学系统呈现微机组装教学内容,即教学课件。

B讲授演示:教师利用屏幕投影系统或校园网双向教学系统进行启发式讲授,内容为:微机组装的必要设备,微机组装的基础步骤。

C问题呈现:利用屏幕投影系统或校园网双向教学系统对微机组装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呈现:如何拆卸机箱→如何安装电源→如何安装主板→如何安装CPU→如何安装内存条→如何安装驱动器→如何安装显卡、声卡、网卡等板卡→如何连接机箱内部信号线→如何连接外部设备→如何接电试机。

D思考探索:在校园网机器上提供有对问题进行解答的共享资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网站资源等),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思考探索以上问题并进行相应操作。实训室提供20台(或更多)校园网机器,并设有20台(机器量多少可根据学生人数来定)机器散件(也可由学生自己购置),思考探索可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2~3人一组互相研究进行。学生在思考探索及操作过程中可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探索、操作过程中的集中性问题再次进行讲解。

E意义建构:学生利用Word或Pow e rpoint等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意义建构。

F自我评价:对本次教学的主要问题可通过简单的测试课件进行学习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M].电化教育研究,2001.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M].电化教育研究,2001.

[4]黄惠兰.信息技术在构建“情景——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3.

[5]何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J].教育信息技术,2003.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2

计算机维护维修实验室主要承担我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组装维护、维修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力求以最舒适的环境,最完好的设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验环境。由实验室内设计制作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实验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设计、自己接线、自己维护、维修的实验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教育,增强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训练,为后继硬件课程的开设打好知识基础。向应用性、实用性技术领域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

本实验室主要承担的实验内容为 :

1、通过维修、维护实验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组成及硬件知识;

2、掌握计算机组装知识,能够熟练完成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并能分析解决一些常见危机硬件故障;

3、了解有关BIOS和CMOS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常见的计算机BIOS 参数设置及故障分析、排除方法;

4、操作系统的安装及故障排除及相关工具的使用知识;掌握常见板卡驱动的一般安装方法及故障排除;

5、掌握注册表的一般维护、管理知识及故障排除方法。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3

1《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以硬件的基础理论知识,硬件组装,BIOS基本设置,计算机的维护等几个方面为重点,它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各种组件、熟练安装、调试、维修、体验装机全过程,还让学生学会如何跟踪计算机的最新技术,怎样获取攒机资料,识别假冒产品等,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该课程实际上是一门综合能力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又能动手解决计算机在日常使用中常见的故障。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微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1 微机各部件性能参数

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结合当前市场流行的产品,介绍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卡、声卡、网卡、显示器、音箱、机箱、电源等部件的性能、技术指标和价格,使学生对这些部件有基本认识,提供相关网站网址供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1.2 微机各部件的拆卸和组装

这部分是基本技术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能够熟练地将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卡、声卡、网卡、显示器、音箱、机箱、电源各部件正确的连接到一起,并对掌握跳线、开关设置等基本技术和技能。

1.3 操作系统、驱动程序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是BIOS参数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网络配置、应用软件安装设置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双操作系统的安装。

1.4 操作系统维护和故障的检测及排除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Ghost和其他软件对系统进行备份、恢复、优化;能够为微机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了解注册表的设置,备份、恢复;掌握磁盘检测,数据恢复的方法和工具。

2《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分离,从而导致学生学不能致用,过分强调微机各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学生学习困难,缺不实用;实行统一目标的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缺乏沟通和综合,不能实现课程、专业间的融合,教学效益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编写周期长,知识陈旧繁琐,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渗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导致学生还没学就已经被淘汰了;实训条件跟不上,落后实训条件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

3《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舍弃那些元件工作原理等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对于以后实际工作很少或者根本用不上,只要教授学生各部件重要性能参数即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辨别部件质量和性能的优劣。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基于实际的工作流程,按照微机组装的实际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安排:

(1)微机各部件的认识和熟悉;

(2)微机各部件的正确连接方法;

(3)BIOS的设置;

(4)硬盘分区的方法;

(5)操作系统及驱动程序的安装;

(6)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

(7)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的方法;

(8)系统性能的检测和优化。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考虑本课程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3.2.1 现场教学法

讲授维护、维修等课程内容时,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的维护任务,就具体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处理。讲授软件安装与调试内容时,老师直接使用与学生机完全一致的计算机进行同时操作,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3.2.2 实物教学法

讲授硬件安装及硬件参数设置等内容时,我们直接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CPU、主板、硬盘等计算机配件,通过实物展示台和投影机,将各种参数设定及硬件安装过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3.2.3 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计算机维修从组装入手,不论是硬件安装或是软件安装,不正确的装法就导致了故障的出现,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错误安装,在讲授安装过程的同时也进行了故障分析,并经常采用启发式提问,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3.2.4 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项目任务,组内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实现解决方案;同时考察方案的可操作性、局限性、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考核时,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为标准,重点考核方案质量的优劣,侧重对动手能力的检验。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成为“准工程师”打下了基础。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我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经过众多职业教育学家、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职业教师积极的理论研究,广泛的实践探索,不但可以动用现代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多大幅度的提高。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实训环节的改革

现行实训安排与《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实训特点有很多相悖之处,由于到微机组装与维护过程的连续性,对教学时间安排上也应该做了相应调整,整个教学活动中安排一个技能实训单元专项时间。实训专项时间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模拟市场流程,从最初各类硬件选购与组装开始,到操作系统安装,到硬件性能测试与维护,故障排除,从整个系统性能优化到最后整个系统安全隐患的防范等,都纳入实训内容,让学生亲历完整过程,通过系统性强化训练使技能得以提升。

另一方面,配合教学进程安排实训项目,使教学和实际真正容为一体,提高动手能力。在校内利用计算机硬件实训室所拥有的各种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进行如计算机组装连接、BIOS参数设置、硬盘初始化以及操作系统的安装等模块的操作,做到人人动手,使理论和实践真正融为一体;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电脑市场去参观,实地观察各种设备的种类、外形、结构、性能以及价格,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与商家的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市场行情和动向,根据不同的需要,列一份电脑配置清单,比一比哪一种性价比高,哪一种兼容性好,哪一种功能更强,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技能和证书相互融通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因此,课程考核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导的笔试的考核方式,突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采用校内技能考核和社会证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校内技能考核采用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与纪律情况、课堂提问与平时练习情况抽查,平时各个实训项目训练检查,实训总结报告质量等,阶段性考核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进行:(1)微机各部件正确的连接阶段;(2)硬盘分区格式化以及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的安装;(3)系统的备份,恢复和优化;(4)系统故障的检测和排除。综合考核是在实训结束后,进行BIOS设置,系统调试,教师预先设置一些计算机的常见故障,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使其能正常运行,根据其熟练程度给出综合技能考核的成绩;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市场调查针对不同的用途选择主流或者性价比比较高的计算机配置,教师根据设计方案提问,学生进行答辩,根据主要考核学生设计配机并优化配置的能力。(下转第5334页)(上接第5330页)

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单纯校内技能考核,教师教学没有压力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往往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为此,本课程中可以引入了劳动部的“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后,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动手能力的训练也有了检验的标准,教学效果也就更好。劳动部的职业技能鉴定分为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两部分,学生在通过两项考核后会获得“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高职高专“双证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及新络技术提高,而且现代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的也较之提高,教学内容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之调整,更新,从而使得微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老师也进入一个不断的探讨和提高的进程。

摘要:《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文章对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技能考核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微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宋青龙.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槐彩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陈国震.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教改对策[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4

一、课程改革理念

依据专业实际岗位的能力需求,我院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任务驱动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增强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二、教学模式改革

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中以实践为本,把项目式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对《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着眼于职业行动能力,主要突出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我院将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教改、教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三、教学方法改革

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通过实训手段,引入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培养空间。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明确提出:软件与硬件并重,安装与维护并重。按照认知规律,我们将《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为:1.先硬件安装后软件安装。2. 会基本安装之后,再学习各功能部件的参数设置、各种变化、故障现象、处理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校内除负责实训室的实验设备的维护之外,还兼有维护全院办公电脑的维修、维护任务,这样很好地完成了校内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合。另外,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在创业园中的电脑公司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与市场观念,如:市场配件调查、计算机各部件行情调查、行情预测、人才需求调查、知识结构调查等相关内容。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1. 虚拟实验。

我们采用了网上比较流行的虚拟软件:Virtual PC,该软件能完整、真实地模拟实际的安装及运行环境,学生可以反复、完整地体验从分区到安装操作系统的每一步操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安装操作系统的每个步骤,真实地理解领会每步操作的原因和意义。

2. 在线系统。

在线DIY平台培养了学生关注市场、了解行情的习惯。

3. 硬件实训室。

供学生亲自动手组机(两人一机)。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应按照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由于本门课程是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考核时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考核。

我们一改以往的“授课、复习、笔试”的方法,将考试分成两大块: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全部以实际动手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结合学生平时练习、实习效果、上课纪律等相应情况,使考核结果不再是“高分低能”,充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自我发展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是不可能跟上市场的发展速度的。同时,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当前的最新技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作为主要依据,争取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改革,使学生对计算机各个部件从性能、外观、报价等各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鉴别、组装的能力,丰富了社会经验,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大为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的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基于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对《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教学理念、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丁洁, 姜庆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4) .

[2]傅晓锋.电脑维护全能王[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5

《微机组装与维护》作为一门技能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微机硬件的组装与调试, 软件安装与维护, 能够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微机维护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本文针对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需求, 介绍了虚拟机技术的特点, 分析了虚拟机技术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过程中的应用。

《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 需进行CMOS设置、磁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与恢复等操作;由于要对硬盘数据进行破坏性操作, 如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上做实验, 计算机的损耗会很大, 对机房的维护工作造成一定压力, 也会影响其他课程的上机, 而不让学生做实验又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1]。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中引入虚拟机技术, 学生可以利用虚拟机进行CMOS设置、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 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破坏性实验, 而不用担心会影响到系统的安全, 这样既满足了教学要求, 又不会对其他课程造成影响。

1 虚拟机介绍

虚拟机是指运行在物理计算机上的由软件模拟出来的计算机, 其主要功能是利用软件来模拟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虚拟机与虚拟机之间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互不干扰, 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模拟的BIOS、CPU、内存、硬盘、软盘、显卡、网卡等。这样我们可以在虚拟的计算机中安装全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来模拟各种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一台虚拟机与一台真实的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是一个技术规范, 这类技术规范由一系列规则构成, 与具体的计算机无关[2]。常见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和Virtual PC。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虚拟机是将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任务集中到一台计算机上, 因此对计算机硬件 (主要是CPU、内存和硬盘) 的要求较高, 当配置达不到要求时, 虚拟机运行速度会很慢甚至无法运行。

2 虚拟机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虚拟机进行教学的优势在于:在虚拟的操作系统里进行实训, 其过程不受硬盘还原卡的限制, 不影响真实机的配置和使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主要完成以下实训内容:计算机硬件选购与组装、CMOS设置、硬盘分区及格式化、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的安装、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备份与还原、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除了计算机硬件选购与组装、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要在硬件实训室进行实训外, 其他项目都可在普通机房完成实训。下面介绍虚拟机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中的典型应用。

2.1 CMOS设置

刚刚创建好的虚拟机相当于物理裸机, 即只虚拟了计算机系统所必需的硬件环境, 我们还需在裸机上安装软件环境。在主界面单击“启动 (S) ”, 虚拟机的启动过程和普通PC机的过程是一样的, 一开始是自检, 再按照屏幕提示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界面。可以在BIOS中设置日期时间、启动顺序、密码、CPU频率等。

每一台虚拟机都有自己的BIOS, Microsoft Virtua PC提供了AMI BIOS的常规设置参数, 内容比较简单;VMware Workstation提供Phoenix BIOS 4.0 Release6 with VESA BIOS程序, 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和品牌机, 内容较为复杂, 设置参数种类较多, 比较适合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学生可以在BIOS中设置日期时间、启动顺序、密码和CPU的频率等, 当然也可以使用CMOS模拟软件来进行CMOS的设置。这里在BIOS设置界面中设置计算机的第一启动设备为光驱, 为后面从光盘启动计算机并进行软件系统的安装做好准备。

2.2 硬盘分区及格式化实验

由于机房的计算机都安装了还原卡系统, 使用硬盘分区与格式化之后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 而重新启动计算机则会被还原, 有时候也会破坏系统的引导程序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下面的班级上课, 因此也需要使用虚拟机来完成。

目前可使用的分区软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使用分区命令来进行分区的, 如fdisk;另一种是使用图型可视界面的软件来分区, 如PQ、Diskman等。在具体的实训中, 只要每种类型选一款软件来教学, 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在虚拟机的CMOS设置中, 把启动顺序设置为从光盘启动, 然后将引导系统的光盘放入光驱里, 也可以把光盘镜像文件 (ISO、VCD等格式) 作为光盘来使用, 即可实现可引导的光盘启动, 然后运行其中的FDISK或者PQ程序对硬盘分区, 分区完毕就可以进行格式化操作。

2.3 安装操作系统

通过硬盘的初始化操作, 接下来就要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进入某台虚拟机, 从光盘或者镜像文件引导系统, 然后从系统安装光盘或者系统的镜像文件进行操作系统安装, 与普通计算机的安装方法相同。

用虚拟机安装好操作系统后, 该操作系统就像真正硬盘上的操作系统, 只要真实计算机的内存足够大, 在虚拟机的操作系统上就可以进行任何软件安装、运行及维护工作, 和真实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 也可以将安装好的虚拟机硬盘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上或者其他硬盘驱动器上, 形成多个虚拟机。

2.4 系统软件使用

在学会安装操作系统以后, 还要学习一些系统软件的使用, 比如杀毒软件。但是, 如果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中直接安装和使用各种系统软件, 对计算机就会造成一种很大的负担。有些软件安装之后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 而机房的计算机都是具有硬盘还原功能的, 重新启动之后就被还原了, 带来很多不便。使用虚拟机以后, 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即使出现了操作系统崩溃的情况, 也可以通过复制、覆盖虚拟硬盘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

2.5 系统备份与还原

克隆软件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应用十分广泛, 一般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都会做系统备份, 当计算机出现故障, 系统还原也无法解决时往往采用GHOST方式来恢复操作系统。这要求之前必须制作一个备份文件, 进行恢复时必须把系统恢复到原来的那个分区以取代损坏的系统, 一键恢复软件也可以实现该功能。

3 结束语

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中引入虚拟机, 不仅为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 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训时人为造成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损坏, 节省了大量的实训光盘消耗和实训准备及设备维护时间, 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使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教学效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在虚拟机环境下所做的实验, 学生的各种操作与真实环境相同, 并且对物理计算机的系统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方便了实验室的管理。而且虚拟机强大的功能还可应用于其它课程的实训, 更多的实用功能也将在实践中被挖掘出来。

当然, 虚拟机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它只是模拟真实的硬件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 只要真实机的操作系统和虚拟机软件本身没有问题, 虚拟硬件几乎不会发生故障, 在真实的硬件环境下可能产生的问题几乎不会出现。因此, 学生动手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机会大大减少;另外, 虚拟机的安装和运行对于真实机的配置要求较高, 要安装虚拟机软件的真实机内存必须足够大才能满足虚拟机内存的要求, 真实机的操作系统必须较稳定, 否则很难满足虚拟机平台的要求, 很容易产生因操作虚拟机而让真实机死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傅晓锋.浅谈《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 2006 (7)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6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1)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2)认识过程的同步性;(3)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2 为什么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以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而且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一方面由于时间上滞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和实践课时的限制,实践教师讲授内容过少,因此学生往往没有掌握技能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最终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信息的传递上具有同步性,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

3 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3.1 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设置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的设置,要在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理实结合,讲练结合。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考虑课程的性质,即哪些课程是一体化课程,哪些课程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基础课,哪些课程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课。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可针对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微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重点突出学生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将其设置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效果会更佳。

3.2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

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实际工作所用知识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了整合、序化,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全过程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能根据项目任务书或企业相关方案,配置、安装和调试微型计算机,达到预定指标;(2)看懂中英文微型计算机硬软件使用说明书;(3)能处理微型计算机常见软硬件故障;……

教学内容:(1)微型计算机外观和部件识别;(2)微型计算机体系与软硬件结构;(3)微机主要部件的基本原理、组成、参数、选用及发展动态;(4)微机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组成、参数、选用及发展动态;(5)微机的硬件组装和加电自检;(6)微机CMOS参数设置;……

3.3 充分利用教学设施,项目化设计学习情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要有与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配备2个实验实训室,分别承担硬件识别、组装和软件安装与调试,利用实训室的良好环境氛围代替原有教室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在情境中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微机组装与维护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1: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微机配置方案(12学时);

子情境1:微机部件识别(主机和外设)(6学时);

子情境2:微机部件选购(6学时);

学习情境2: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微机装配服务(14学时);

子情境1:微机部件组装(主机和外设)(6学时);

子情境2:微机COMS参数设置(4学时);

子情境3:微机硬盘分区格式化(4学时)……

3.4 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精选教材内容和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成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下面具体通过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硬件组装来具体说明一体化教学过程。

首先由学生自己观察计算机硬件的外观和内部组成概况,让学生有个感性的初步认识,并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学生自己的疑问;其次由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并配合演示操作,先简后难,提出在操作应用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如CPU的安装、主板信号线的插接等;接着让学生自行操作和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次操作完成后,讲解并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同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学生再次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同时参与到学生的训练和讨论中,及时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往此反复,学生就更加深入的掌握了该环节的操作技能。最后,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再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紧密结合。总之,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4 教学过程中的几点问题与思考

4.1 教学设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保障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一体化场所,这就对教学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设备的质量上,还表现在设备的数量上,这成了一体化教学难以开展的瓶颈之一。

4.2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促进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应注意通过平时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作业,学习任务等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关键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不注重学生的最后成绩,而是引导学生注意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重在促进学生工作技能和工作品质的共同提高。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卫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探索[J].上海:应用科学学报,2006(6).

[2]王皖陵,陈小平.计算机组装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7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 办学时间的延长,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仅就我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尚未摆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 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出。习惯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解答问题;

二是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学校, 职业院校毕业的师资占少数, “双师型”教师偏少, 理论教师偏多, 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 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三是考试方法单一, 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仍以理论考试为主。这和教学做课程体系改革模式不相适应;

四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五是缺乏与本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

二、我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是任课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最常用也是最普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不可否认, 这种教学方法在普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上, 其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彻底摆脱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思想行动上真正转变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上来。我校《微机组装与维护》任课教师多次召开教学模式改革会议,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安排授课, 以理论教学为辅, 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做一体化。

二是《微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操作性很强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会教, 还要会做, 不仅口头传授, 还要亲自带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练习、实践。针对上面的问题, 我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组织听课, 跟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 课余时间, 老师们多次进行交流, 讨论教学方法。

三是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增强考试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生现场展示、模拟训练、动手操作、产品制作等手段, 评定学生成绩, 评价学生能力, 减少纯理论性试卷考试。我校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随机对同学进行考核。比如, 我在授课时讲到内存这个硬件, 我就给同学们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去网上查内存的相关资料, 然后问他们关于内存的一些知识, 如最新型号, 价格等,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网络了解一些新知识。

四是改革目前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显然就目前的课程内容来看, 大部分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内容, 许多知识实用性不强, 理论过深, 容量过大, 公式推导过多, 课程结构不合理,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的比重过大, 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过多, 制约了学生思路的开发。教学计划中, 必修课占的比例过大, 选修课比例偏少。虽然人们口头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 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计划的安排造成课程多、课程紧、无法开展教学实践, 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微机组装及维护 篇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具体说来, 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把以往课堂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方式变为以实验项目顺序进行的方式。第一步:根据《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的知识体系, 开发出与各项内容相适应的实验项目, 调试通过, 整理成实验报告;第二步:以实验项目为教学内容编成讲义, 以讲义为主, 教材为辅;第三步:课堂上围绕本次实验内容, 讲清涉及的CPU、内存、主板、外围设备及达到的目的, 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第四步:对所讲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各种部件实验验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来, 把理论上空泛深奥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想得通、摸得着的实际东西,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是检验想法的最好办法。我们把全班学生按五六个人一组, 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硬件组装实验, 教师提出实际课题, 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该课题的思路, 学生自己设计组装方案、性能指标, 等老师评点改进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用途等去市场调查并模拟选购, 遇到困难, 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讨论解决。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组装计算机, 想法变成了现实, 心里特有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了对组装和维护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使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在每个项目开始时, 都首先讲清了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引发思路,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那些硬件、软件及相关知识, 列出要学的知识点, 带着问题逐一讲解研讨, 先讲硬件、工作过程, 再讲注意事项, 然后讲组装方法, 对照所讲知识, 一步一步, 步步相连, 有些难以理解的部件可在多媒体电脑上演示, 变动某些组件, 观察出现的效果, 使学生从空想变成可见的现实,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后,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尝试改变某些硬件、软件、各种工具软件等观察效果, 实现人机交互式学习。每进行一个项目, 就掌握一个知识模块, 这样目的明确,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启发求知, 实现了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 五环相扣, 充分地挖掘学习潜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以《教学大纲》为基准, 从实际应用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与学、讲与练相结合, 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 调动积极因素, 启发思维, 边学边练, 效果在实践中检验, 知识在快乐中积累, 体系完整, 模块分明, 项目切合知识模块, 以实践项目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吃透教材, 划分模块。以《教学大纲》为基准, 将教材全部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 将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 弄清每个项目所需的硬件、软件、工具等知识点;第二步:制作方案, 性能指标分析, 选购硬件到使用维护。将每个项目做出合理的教学知识点, 实验和动手通过, 组装出自己的计算机, 编出实验报告及项目完成指导书;第三步:理论讲解, 实物示范。按每项实验所需的理论、硬件、软件、工具逐一讲解, 通过机器演示优化系统和故障诊断等效果。第四步:组装实验, 交互探讨。将原先未完全弄清楚的内容经过组装实验进行验证, 尝试组装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进一步对所讲内容加深理解, 这种方法实现了交互式学习的效果;第五步:组装维护, 系统设置。根据本项目的内容, 完成一个实际应用中的项目, 让学生动手组装、使用和诊断、排除故障, 组装完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教师逐一检查学生组装的计算机, 观察实际效果, 考核成绩。

三、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方法赋予冷冰冰的机器以灵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到自己面对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 而是有血有肉的朋友一样, 从而加深了记忆。比如:我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比作是人的躯体, 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相当于人的手和口, 机器吃东西 (输入信息) 要用手和口一样, 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面, 心里 (主机) 有什么事要通过脸面表现出来, CPU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 主板相当于计算机的神经系统, 硬盘相当于计算机的肚量, 内存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细胞, 显卡相当于计算机的视觉中枢, 光驱和USB接口相当于计算机的嘴巴, 声卡相当于计算机的嗓子, 调制解调器相当于计算机与互联网联系的纽带, 打印机相当于计算机的画笔, 扫描仪相当于计算机的眼睛。再说软件系统, 它相当于人的灵魂, 人没有了灵魂是行尸走肉, 计算机离开软件系统就是废铁一堆。就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工厂的话, CPU就是指挥中心, 内存是加工车间, 硬盘是仓库。操作系统是工厂的老板, 其它应用软件都要基于操作系统这个平台。有了这样的形象比喻, 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接受。

上一篇:综合航电系统下一篇:法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