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实验论文(共11篇)
组装实验论文 篇1
一、中学阶段物理光学实验设计目标
为了将中小学光学实验这一并不十分" 直观" 的物理现象更直观、更直接、更形象地演示出来, 并且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分析资料和相关文献, 结合所学物理电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 本实验仪器采用激光阵列与普通光源相结合来模拟" 蜡烛" 发出的光线, 增加直观印象; 进一步缩小箱体体积, 尽可能为更多地光学实验提供光源, 减小体积与重量, 便于搬运与存放[1].
二、激光列阵光源的研制与组装
激光列阵采用高质量工业级细径激光管 ( 如图2) ( 参数为: 直径4MM, 长度10MM, 连续输出使用寿命>10000 小时, 波长650nm, 功率< 5mw, 椭圆形光斑 ( 10米处, 光斑大小D≤8X12mm) , 驱动电路为功率稳定的APC线路, 电压DC 3V, 电流< 40m A. ( 这些材料通过淘宝就可以轻松买到)
技术要求:
(1) 1米处光斑不得大于4mm.
(2) 铜管轴心与出射光束务必同轴.
(3) 光斑尽可能圆.
激光列阵中间增加了白光1 字光源, 用来模拟蜡烛 ( 如图3) . 其中1 字上下各有一激光管用来模拟蜡烛发出的平行光. 在1 字的上部设有可调节激光管角度的手柄, 用来模拟交叉光线 ( 如图1) . 这样可以将黑板画得光路图用实际光线描绘出来, 增加绘制的直观性. 在光源盒的顶端设计了三排按钮开关 ( 如图1 光源盒顶部) , 通过开关控制激光光源来满足教学中需要的光源, 如需要模拟蜡烛、平行光线、单束光线等.
组装难点:在组装中是最难做到的如何保证使每个激光管发出的光线相互平行.
提前打印一张设计图纸贴到墙上, 然后利用十字激光线定位有机玻璃板上的孔与图纸的孔一一对应, 这样就基本调整好墙面与有机玻璃板面平行, 孔孔对应, 只要激光射到相应的孔就可[2].
优点: ( 1) 光源“像素”点多, 光线造型易于控制, 有利成像现象演示.
( 2) 多束光线成立体平行, 在演示光学元件特性时可由原来的线汇聚、发散变成面汇聚、发散直至体汇聚、发散, 更能形象说明问题.
( 3) 比较符合最初设计构想, 能完美的完成中小学光学实验的光源要求.
( 4) 使用锂电, 免去使用学生电源的搬运、维护麻烦, 安全可靠, 停电也可完成实验.
( 5) 适用常见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实验, 制造成本不足百元, 便于推广.
该装置组装成功后, 经多所学校老师课堂试用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课堂光学演示实验用.
参考文献
[1]李之英.多功能光学演示仪[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1 (6) :26.
[2]后宗新.功能光学演示箱[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1 (10) :64.
组装实验论文 篇2
实验一:认识计算机系统各个硬件及外设
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系统各个硬件的外形、特征 实验重点:掌握各个部件在机箱内的位置 实验难点:各个部件的防接错特征 实验步骤:
1. 用螺丝刀拆卸计算机各个硬件,注意轻拿轻放,保护好螺丝不要丢失
2. 根据学过的每个硬件的知识观察各个硬件的外形、特征
3. 观察每个硬件在机箱里的位置
4、写出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二:AMD,Intel CPU编号识别
实验目的:了解AMD,Intel CPU外形、接口特征
实验重点:AMD,Intel CPU编号的辨别 实验难点:AMD,Intel CPU的防接错特征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内的CPU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CPU、型号、接口类型
2、观察AMD及Intel CPU 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CPU 厂商、型号、接口类型
实验三:AMD,Intel CPU和风扇的安装 实验目的:掌握AMD,Intel CPU的安装方法
实验重点:AMD,Intel CPU安装方法
实验难点:AMD,Intel CPU的防接错特征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内的CPU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CPU、型号、接口类型
2、观察AMD及Intel CPU 外形、接口特征
3、安装AMD或Intel CPU到主板的CPU插槽上,同时安装散热风扇
实验四:认识主板的结构
实验目的:了解AMD,Intel CPU外形、接口特征
实验重点:AMD,Intel CPU编号的辨别 实验难点:AMD,Intel CPU的防接错特征 实验步骤:
2、根据每个人的电脑内的CPU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CPU、型号、接口类型
2、观察AMD及Intel CPU 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CPU 厂商、型号、接口类型
实验四:认识主板的结构
实验目的:了解主板的结构和组成原理 实验重点:主板上各个元器件的识别
实验难点:主板上每个电子元器件的位置及特征
实验步骤:
1、观察自己的主机内的主板的厂商、型号
2、观察主板上的各个电子元器件,能指出其名字
3、观察南北桥芯片组及各种外设接口
实验六:主板驱动程序的安装
实验目的:掌握主板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 实验重点:不同主板的驱动安装 实验难点:找到对应的主板驱动程序 实验步骤:
1、通过优化大师查看自己的主板的型号及厂商
2、下载驱动程序或把主板光盘自带的驱动程序放入光驱
3、安装驱动程序,重启
实验七:内存的识别及参数测试 实验目的:了解内存的外形、接口特征 实验重点:内存的安装 实验难点:参数的测试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内存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内存型号、接口方式
2、观察不同类型的内存的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内存厂商、型号、接口类型及容量
4.用内存测试工具软件Hwinfo32测试内存,观察内存的参数指标
实验八:主流硬盘的编号参数识别
实验目的:了解主流硬盘的编号参数和接口类型 实验重点:主流硬盘的编号识别 实验难点:硬盘的接口连接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硬盘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硬盘型号、容量、接口方式
2、观察不同类型的硬盘的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硬盘的厂商、型号、接口类型及容量
实验九:电源各种引线接口的连接
实验目的:了解电源中各种引线的接口及连接设备 实验重点:电源的引线连接到设备中 实验难点:电源的安装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电源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电源型号、引线的接口
2、观察不同类型的电源的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电源的厂商及接口的阵脚数
实验十:键盘和鼠标的安装
实验目的:掌握键盘和鼠标的安装方式 实验重点:键盘鼠标的安装 实验难点:接口的识别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电脑键盘和鼠标来分别辨别不同厂商的键盘和鼠标的类型和厂商
2、观察键盘和鼠标的外形、接口特征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键盘和鼠标的生产厂商及接口方式
实验十一:显示器的相关设置 实验目的:掌握显示器的菜单设置
实验重点:对于分辨率、语言、对比度、亮度的设置 实验难点:显示器的水纹、消磁功能的设置 实验步骤:
1、根据每个人的显示器的类型来辨别不同厂商的显示器的类型
2、观察显示期的种类、接口特征、及厂商
3、在实验报告上写出自己的显示器的生产厂商及类型
4、运用显示器上的主菜单设置语言、对比度、亮度、尺寸、消磁、水纹等功能
实验十二:计算机组装实训
实验目的:掌握计算机中各种硬件的组装和连线 实验重点:计算机中各种硬件的组装 实验难点:各种硬件的数据及电源线连接 实验步骤:
1、把各种硬件按照组装的步骤把每个硬件按照到主板上固定好主板到机箱上
2、注意螺丝不要拧死,硬件安装到位
3、连接各种数据线和电源线
4、连接外设
5、通电检测
6、排除故障
实验十三:OFFICE 2003的安装与删除 实验目的:掌握office2003的安装与删除的方法 实验重点:office2003安装的步骤及目录 实验难点:安装时有选择的安装软件 实验步骤:
1、把准备好的OFFICE 2003安装程序通过开始菜单----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
2、如果是.EXE程序直接安装到制定的目录
3、打开各个程序看看程序安装是否正确
4、删除OFFICE 2003软件
实验十四:OFFICE 2003的安装与删除 实验目的:掌握office2003的安装与删除的方法 实验重点:office2003安装的步骤及目录 实验难点:安装时有选择的安装软件 实验步骤:
4、把准备好的OFFICE 2003安装程序通过开始菜单----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
5、如果是.EXE程序直接安装到制定的目录
6、打开各个程序看看程序安装是否正确
组装实验论文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创新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已经成为我们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员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要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1 计算机组装的要点
组装计算机的步骤;系统设置和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优化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等。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具体操作如下:将CPU和风扇安装到主板上;把主板安装到主机箱内,连接主板与主机箱的线,有电源按钮(最主要),重启,硬盘指示灯等,还有要把机箱电源的与主板相连的线连接好;将显卡,声卡,网卡接到主板上,与此同时还要将光驱,硬盘,软驱相应的电源线和数据线与计算机主板连接好。
但是从多个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期间存在自主性和能动性不强,对计算机组装,都不能很好的掌握。
2 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诊断和排除计算机故障,这是运行计算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2.1 硬件环境检验法。有时计算机会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故障,如开机开不了,开机无法显示等故障,我们就要看看一些显而易见东西,如:主机电源与显示器电源接通了没有?显示器开关打开了没有,插座与插头接触是否良好?或许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故障就在其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检测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可大意用电安全常识。
2.2 主板CMOS还原法。有些计算机用户往往会改动一些主板CMOS里的设置,这些改动会导致一些电脑硬件运行不正常。在这种计算机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还原CMOS的设置来试试看计算机运行情况是否能恢复良好。检修方法是:开机后,等计算机运行稳定后按下键盘上的“Delete”键进入主板的CMOS,选择“Load Optimized Defaults”进入,按“Y”键确认,保存后退出CMOS即可。
2.3 注册表恢复法。有些用户喜欢通过修改注册表来达到对系统的优化设置或进行个性化设置,也有的用户在上网浏览时被恶意程序改动了注册表,一些故障就是因为对注册表不正常的更改而造成的。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启动计算机,并切换到MS-DOS方式下,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并执行“scanreg/restore”进入注册表恢复界面,然后选择一个计算机完好时的注册表文件,进行“Restore(还原)”,即可实现对注册表的恢复。
2.4 巧用相同设备替换检测法。当我们不能确定哪个硬件发生故障时,我们就要用这种方法试试,当我们需要排除哪个设备是否存在问题时,用同样功能的设备替换接上后运行试试,如果替换后问题消失了,则可判断这个设备出现了故障。同理,就这样逐个排除、检测。这是简单易行的笨方法。
2.5 程序升级法。目前,我们的硬件研制开发与更新速度快,软件研发比较滞后,与之配套的驱动程序难免存在漏洞,我们要及时更新升级后的驱动程序来解决硬件故障,在检测计算机系统时,及时用360助手来更新驱动是我们的必要的维修手段。
3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创新性实验教学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早已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内容之一。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育教学经验来看,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的创新性实验教学。
为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上课的效率,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学生的完全接受,我们需要再教学中做出大胆的创新,我们就需要再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点改革。
3.1 确定学习方向,教书育人。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认为组装与维修只是专业维修人员的事情,而自己又不打算从事该工作。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到,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及普及,“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技术人人得以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人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更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学习必要的组装与维修知识,将来不论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计算机作为必要的工具出现问题不必再求人。对于一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动手,应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做,万事开头难,真要做起来,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
3.2 大胆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1)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对组装与维修特别感兴趣,喜欢动手,接受能力也很强;而有些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或是对组装与维修不感兴趣,就变得根本不愿意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注意兼顾个别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发掘和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给“吃不饱”的学生增加实验内容、提高难度;给“消化不了”的学生加强辅导,达到基本要求。(2)实验时组成互助小组。实践时以“分组实践法”进行,且让学习接受能力程度好的学生和学习接受能力差程度差的在一组,相互帮助,这样以“传帮带”的模式能够让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
3.3 原创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1)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现在的课堂上教学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的局限于学校的机房,我们还可以里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应用,网络大平台,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还可以让学生多去看看一些名人的教学课堂,网上一些论坛上一些老手的帖子,让学生能在多方面的教育中体现出来,学生可以在浅显易懂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2)独辟蹊径地开创实验教学方法。组织课外技能竞赛,如组织学生进行组装比赛。组织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市场调查,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内开展免费维修计算机服务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3)充分利用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是适应本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征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项目培养目标-知识描述-教师演示-实际练习(小组实践-教师辅导)-问题讨论-教学反思”多元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学以致用。
4 结束语
我们计算机教学不能是传统而又古板的教学模式,我们课堂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操作过程,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越来越熟悉,那么在这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的产生成就感。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通过实验教学的创新性设计,做到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实验操作自主性、实验过程研究性、实验方法代表性,按照项目教学的步骤,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从丰.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创新性研究[J].信息通信,2013(09):282.
[2]刘友德.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新思路[J].新课程(上),2013(07):171.
[3]张敏.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探索[J].职业技术,2008(12).
[4]朱立敬,周建福.《计算机装配与维修技术》的教学探索[J].福建电脑,2010(07).
作者简介:王春红(1979-),女,河南武陟人,教师,助教,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应用。
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探究 篇4
1.1 虚拟实验系统简述
伴随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办公等必备用品。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是利用虚拟、仿真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实验操作的硬件环境, 从而既能实现教学目的, 达到实验操作效果,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验投入和减少损耗。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要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首先, 实验中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价格高、损耗大;其次, 实验场地、人力等资源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 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应运而生,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不足, 其具有以下优势:
(1) 减少设备投入, 降低了试验成本, 节省了经费;
(2) 虚拟实验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3) 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抽象变得具体;
(4) 沉浸感比较强且交互性较为自然。
1.2 虚拟实验系统开发环境和系统结构现状
(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虚拟实验系统一般是利用3DS MAX来构建一组虚拟场景, 采用Quest 3D作为交互开发的工具, 数据库一般利用MySQL数据库。在开发时一般内置多个节点, 系统开发周期短, 并且支持导入和导出多种软件模型, 同时要保持与数据库之前接口的顺畅。服务器的运行环境目前是以Windows 2003和XP为主, 校园的局域网是系统运行的有效的网络基础。
(2) 系统结构简述。B/S是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采用的基本结构, 其有三层:数据管理层、应用层以及交互层。数据管理层主要功能是数据的更新和存储, 包含了客户的信息管理、硬件模型管理等等;应用层的功能是网络支持和程序的存放;交互层是与用户直接联系的结构, 其可以让客户直接借助一些平台对数据和程序进行访问, 客户可对程序直接进行操作。系统结构简易图如图1。
2 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用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进行训练时, 依然与传统训练一样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单一性, 并且增加了一定的实验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利用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在系统开发时设定好的,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在实际操作中环境会不同, 遇到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 有可能是虚拟实验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因此以往开发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另外, 实际实验时,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进行探索和摸索实验, 但是, 虚拟实验时使用的器械和设定的内容都是固定的, 无法随意选择, 无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2) 虚拟实验缺乏跟踪功能。利用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 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具体情况、错误、效果等无法得到有效记录, 无法做到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因此不利于更好地达到实验效果, 并且也缺乏实验的针对性和持续改进的效果。
3 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设计对策
3.1 明确整个设计系统的功能目标
(1) 设计出实验系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标。首先, 设计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必须按照《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要求, 设计出基本的系统功能, 如为实验者提供理解计算机硬件功能和知识, 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技能, 所必需的学习环境及硬件组装的训练场所。实验者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帮助实验者理解系统的硬件结构和性能, 浏览和分析硬件, 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以促进系统的提高。
(2) 增加系统性的设计目标。因为作为一个系统, 必须能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功能, 实验者通过自主定制实验场景, 可以有选择地了解和掌握硬件组装的虚拟实验系统, 明确硬件连接的要求, 帮助实验者记录系统中产生的错误。
3.2 在系统中实现自主实验的功能
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的重点是进行自主实验, 这也是该系统必须实现的核心功能。实验者在实际的训练中, 通过操作虚拟环境下的硬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进行数据表建立, 训练场景载入, 管理日志等功能。通过建立数据表, 这些数据表包括硬件类型表、硬件信息表、硬件位置信息表等, 再通过第三方软件, 将3DS MAX的硬件模型导出, 用于实验场景的加载;在加载实验场景环节, 通过Quest 3D的自带软件功能, 将外部场景和物体在特定的触发条件下, 载入到实验场景中, 其中Quest 3D的导入技术也可以用LUA脚本的代码来实现动态载入, 这样可以程序的扩展空间和载入速度;最后通过日志管理, 可以提升记录系统中的操作错误, 以完善整个实验系统。
4 在系统中开发出关键性技术
(1) 动态载入技术。通过系统中的内置节点和LUA脚本技术, 对节点进行调用开发出信道与模块, 以实现动态扩展技术, 通过动态扩展技术可以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调用多种虚拟三维硬件模型, 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2) 场景和模型优化技术。在校园网或者其他局域网中, 为了保证系统的畅通, 需要运用场景和模型优化技术, 如实例化技术和多层次细节技术, 通过实例化技术可以对规律性的物体按规律进行绘制, 避免进行传统的复制;在运用多细节层次技术可以对模型中的贴图自动进行高分辨率管理, 近景采用精细绘制, 远景采用粗略勾画, 节省系统内存, 提高系统加载时间和实时交互性, 最终实现场景和模型的优化技术。
(3) 碰撞检测技术。运用Quest 3D自带的碰撞检测节点功能, 可以对虚拟环境中的两个物体的重叠和接触现象进行检测。该技术采用AABB算法, 根据系统中两个虚拟物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计算, 实现对虚拟物体的层次包围, 再进一步形成包围体, 然后结合两个物体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 最终实现碰撞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阮丽娜.基于Virtools的中学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的研究与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葛巧燕.计算机硬件组装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 2013
[3]冯永健.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11) :38-39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验报告 篇5
一.阅读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相关方面的书、资料
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2.如何选择CPU 3.如何选择主板
4.计算机的主要构造
二.通过阅读上述书籍和资料后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中内容的认识 1.计算机的结构构成和功能
主板:结构构成:主板芯片组、CPU插槽、BIOS芯片、扩充插槽、电源插
座、内存插槽、硬盘和光驱的接口插座、软盘驱动器接口插座、串行口、并行口、USB接口。
功能:计算机系统中用于连接各部件的物件
CPU:功能: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它的性能强弱能直接决定计算机的性能,是衡量计算机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
内存:种类:按功能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
功能:保存CPU将要执行的指令和正在执行的指令信息。外存储器:种类:软盘、硬盘和闪盘。
功能:保存运算信息与数据资料。
光驱:种类:CD--ROM驱动器、DVD---ROM、COMBO、刻录机。
功能:电脑用来读写光盘的机器。输入系统设备:种类:键盘和鼠标。
功能:用于输入命令和数据,使操作更简单。机箱:种类:立式机箱和卧式机箱。
功能:给计算机系统建立外观形象,给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配件提供安装支架,还可以减轻机箱内向外辐射的电磁污染,保护用户的健康和其它设备的正常使用。
电源:功能:给机箱内部的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直流电。风扇:功能:散热,避免电脑运行时CPU温度过高。
2.计算机的拆装
工具:螺丝刀(分为一字的和十字的)
拆卸部件操作步骤:
1.关掉电脑,断开电源,拔掉机箱后面所有的接线。
2.将机箱放倒,便于拆卸,用螺丝刀拧下固定机箱盖的螺丝。
3.将机箱盖拿下来放在一边,然后拔掉各个部件之间的接线,由于跳线众多,比较复杂,所以不拆卸。
4.拧下固定内存的螺丝,将内存取出放在一边。5.拧下固定机箱中固定结构上的螺丝,取出机箱中的光驱、软驱和风扇,放在一边。
6.将内存条从接口中拔出,注意按住固定内存条的卡子。7.由于CPU和主板取下易损坏,就只是在机箱内观察。8.仔细观察电脑的各个部件,记录相应的数据。
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1.将各个部件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拧好机箱内部的螺丝。
2.将各个线路按照其接口接在各部件上,同时要注意接口的方向,注意观察接口的特有标记,注意电源的接口不要忘记插上了。3.将内存条平行插入接口,注意要插紧。4.检查各个部件以及线路是否连接好。5.检查完毕之后,盖上机箱盖,拧上螺丝。6.将机箱立起来,插好后面的电源线。
7.开机,检查电脑是否正常运作,正常运作之后,计算机安装完毕。
3.组装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主板:Inter phoenixbios D686 bios 内存:32MX64 DDR RME34DH28C5T-266 256M pc-2533 CPU:intel Pentium 2.4
硬盘:16.383CGLl-16HDS-63SECT-117,231,408LBA、60Gbytes(内存)软驱:PANNSONIC 显卡:ordring code pv-T02A-BR1B V9.5 W02/03 风扇:交流 220V/4A/50Hz 电源:DPS-250SB(型号)输入220~/4A 50HZ 输出250W(MAX)
光驱 CD-ROM DRIVE MODEL NO.LCD-48X6D 三.预习后的心得体会和还存在的问题
心得体会: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结构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对计算机的内部链接的特点和内部组成有了了解 明白了线路的安插和线路的判断 明白了内部线路的重要型和线路正反的关键性。
模块组装的单反相机 篇6
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学生设计了一台元件模块化的组装相机,全副感光元件、电池、显示屏、存储单元等分别以方盒子的形式彼此连接,另外还包括一个灵活转动的控制把手。看上去它或许没有集成相机小巧便携,不过对于专业用户来说,随意拼装组件的感觉是相当棒的!
头盔雨伞
(英国)
这把头盔雨伞可不是像看上去那样仅仅在外观造型上有了些许突破,头盔造型可在雨天为您提供更严密的防护,腰部以上几乎不会被雨水打湿;雨伞采用碳纤维伞骨,坚固强韧,可经得住大风的肆虐;向下的伞骨尖端可避免戳伤路人;即便设计成“桶”状,仍可像普通雨伞一样折叠包装。
迷你便携熨斗夹
(意大利)
上班路上才发现衬衫领口需要烫熨,西裤上还有许多褶皱,不必担心,这款迷你烫熨夹让您迅速变身型男。名片大小的烫熨夹只需3节AA电池供电供热,平时放在包包或裤兜里,关键时刻说不定能解救您于“水火”哦!
鸟儿邮箱
(澳大利亚)
在一些偏远城镇,大部分居民还是很依赖邮箱盒子,对他们来说,这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澳大利亚某生活品牌推出的这款鸟儿邮箱一改清一色的方盒子造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其重新设计。如若把它竖在门前,送报员说不定会多投几份呢!
3D打印iPhone鞋
(丹麦)
阿姆斯特丹设计师Alan Nguyen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iPhone鞋子,这个混搭风格鞋子的特别之处是侧面可以装一部iPhone手机,目前只有37码的女款,专为喜爱穿紧身衣的女士打造,使iPhone不再成为她们展示傲人身材的累赘。
iScope互动放大镜
(瑞典)
由Chang-Hsuan Pai设计的iScope就像是一个放大镜,将iPhone或iPod装入其中,即可帮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有趣地互动。比如用它对准昆虫,屏幕上面就会显示昆虫的详细信息,学习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更好的探索。
超酷跑步机
(法国)
Voyager是一个智能跑步机,配备着大屏幕和互动系统,可以模拟出用户喜欢的地方,然后在屏幕中显示在那里跑步,也可以与手机进行配对玩游戏。
交互式多点触控茶几
(美国)
组装实验论文 篇7
1 实验动手能力的内涵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普通高校化学实验中通常所讲的动手能力包括哪些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训练后,应该具备的实验动手能力至少应该包括:试剂的前处理、试剂的取用与保存、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等,甚至简单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很显然,基本实验操作是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能的实验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们可以除了常规的实验训练外,采取一些很简单,但收效明显的做法,比如,从常用仪器设备的组装开始。
2 从仪器设备的组装开始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从常用仪器设备的组装开始。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现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过多地注重了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所训练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集中在实验操作的具体训练中。甚至有时候会帮他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处理和仪器组装。学生走进实验室后看到的是已经准备好了的各种常规试剂和已经组装完毕的仪器设备。他们要做的只是将某一个具体的实验按照教材的提示做好。长此以往,不禁让人疑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吗?试想,让学生完全自己从头准备完成一个实验,他们的表现又将如何呢?一次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告诉了我答案。2012年7月,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的有机化学实验竞赛中,当参赛学生走进实验室,看到的是全新的、未拆包装的电动搅拌机包装箱时,很多学生愣住了。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动手组装仪器,平时的电动搅拌装置,都是实验员老师组装好了后再给他们使用的。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研读说明书,然后再尝试安装仪器,可想而知,他们怎能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如果在平时的实验训练中,这些事情都是学生自己操作的话,他们在竞赛场上的表现就会让人更满意了。这些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有些学生不会自己铺硅胶薄层层析板,不会自己做氯化钙干燥管,不会自己用酒精等烧制细的毛细管,不会准备无水乙醚等。这些都说明,对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视野要开阔,从实验室的点滴开始做起,切实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适当“懒”一点,把一些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做。比如,实验室的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安装调试就可以让学生们来操作。以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学生们看到一些崭新的仪器设备,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看到玩具般的兴奋,所以,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兴趣是非常大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们不妨从一些仪器的组装开始。一方面,学生的兴趣很大,另外一方面,这些活动拓展了动手的范围,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种做法其实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点滴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与教学目的一致,服务于日常教学,又不脱离日常教学。
3 其它类似的训练
以上所说的组装仪器,只是我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强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做一些类似的训练。每到新的学期开学,化学实验室里总要添置一些新的仪器设备,比如机械搅拌装置、油浴控温加热装置等。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安排学生完成这些设备的安装。还可以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开展课外动手实验,或者预备实验,以丰富教学实验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当涉及到薄层层析实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薄层层析板,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市售薄层板,另外一种可能是实验室自己制备的薄层板。教师完全可以另外安排一个课外实验,让学生体会如何自己制作薄层板。这个实验可以安排如下:
(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配置;
(2)购买GF254硅胶、载玻片;
(3)搅拌硅胶溶液;
(4)制作薄层板;
(5)薄层板晾干、活化。
整个完整的过程下来,师生有了充分的接触、交流,学生对于这种自制薄层板的认识也不会仅限于书本层面,教学效果比直接使用市售薄层板要好得多。当然,这个实验的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如比较两种硅胶板在物质分离操作、效果等方面的细小差别等。
再比如,有机化学实验中关于减压蒸馏的教学。尽管各个学校采取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的是一套类似减压蒸馏小拖车这样的装置的话,个人建议另外安排一次组装减压蒸馏拖车的实验。在一套完整的减压蒸馏装置中,安全瓶有几个?干燥塔有几个?相互连接顺序如何?这些信息如果让学生仅从课本、老师那里了解的话,他们的印象远远没有自己动手组装来的深刻。
实验室的其它一些小型仪器,如调压控温仪、旋转蒸发仪、水泵等的组装,都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完成组装和调试。此外,试剂的无水处理也都可以让他们来尝试。在这些活动中,锻炼的不仅仅是化学方面的动手能力,可能还会涉及到物理原理。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动手的兴趣大大增强。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搞点关于实验室用品的课外小发明创造。这些小发明创造,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室主人翁意识,极大地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实验室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在公共实验台上大量公用试剂的取用易造成滴管的混用,有学生建议每个试剂瓶上绑上一个空的滴管架,这样就不会混淆滴管了。此外,针对核磁共振管的清洗难度大的问题,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利用负压原理的简易清洗核磁管的装置,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
4 结 语
由于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涵盖的范围较广,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教师去挖掘。实验教学的特殊性,让教师和学生间的良好互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对于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上,尽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从仪器的组装开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婷.“探索反应机理”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以顺式及反式丁烯二酸的合成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1(6):31-33.
[2]陈剑锋,陈菁,谢航,等.构建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2-26.
[3]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4-6.
[4]江锦坡,徐镇,金春华,等.论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3):89-92.
[5]黄胜君.加大高校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8):47-48.
[6]江国防,郭灿城,旷亚非.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5):42-44.
[7]何树华,张淑琼,蒋勇,等.建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1(12):77-79.
组装实验论文 篇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具体说来, 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把以往课堂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方式变为以实验项目顺序进行的方式。第一步:根据《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的知识体系, 开发出与各项内容相适应的实验项目, 调试通过, 整理成实验报告;第二步:以实验项目为教学内容编成讲义, 以讲义为主, 教材为辅;第三步:课堂上围绕本次实验内容, 讲清涉及的CPU、内存、主板、外围设备及达到的目的, 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第四步:对所讲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各种部件实验验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来, 把理论上空泛深奥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想得通、摸得着的实际东西,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是检验想法的最好办法。我们把全班学生按五六个人一组, 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硬件组装实验, 教师提出实际课题, 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该课题的思路, 学生自己设计组装方案、性能指标, 等老师评点改进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用途等去市场调查并模拟选购, 遇到困难, 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讨论解决。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组装计算机, 想法变成了现实, 心里特有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了对组装和维护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使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在每个项目开始时, 都首先讲清了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引发思路,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那些硬件、软件及相关知识, 列出要学的知识点, 带着问题逐一讲解研讨, 先讲硬件、工作过程, 再讲注意事项, 然后讲组装方法, 对照所讲知识, 一步一步, 步步相连, 有些难以理解的部件可在多媒体电脑上演示, 变动某些组件, 观察出现的效果, 使学生从空想变成可见的现实,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后,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尝试改变某些硬件、软件、各种工具软件等观察效果, 实现人机交互式学习。每进行一个项目, 就掌握一个知识模块, 这样目的明确,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启发求知, 实现了看、听、做、思、练的有机结合, 五环相扣, 充分地挖掘学习潜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以《教学大纲》为基准, 从实际应用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与学、讲与练相结合, 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 调动积极因素, 启发思维, 边学边练, 效果在实践中检验, 知识在快乐中积累, 体系完整, 模块分明, 项目切合知识模块, 以实践项目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吃透教材, 划分模块。以《教学大纲》为基准, 将教材全部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 将知识模块转换成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 弄清每个项目所需的硬件、软件、工具等知识点;第二步:制作方案, 性能指标分析, 选购硬件到使用维护。将每个项目做出合理的教学知识点, 实验和动手通过, 组装出自己的计算机, 编出实验报告及项目完成指导书;第三步:理论讲解, 实物示范。按每项实验所需的理论、硬件、软件、工具逐一讲解, 通过机器演示优化系统和故障诊断等效果。第四步:组装实验, 交互探讨。将原先未完全弄清楚的内容经过组装实验进行验证, 尝试组装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进一步对所讲内容加深理解, 这种方法实现了交互式学习的效果;第五步:组装维护, 系统设置。根据本项目的内容, 完成一个实际应用中的项目, 让学生动手组装、使用和诊断、排除故障, 组装完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教师逐一检查学生组装的计算机, 观察实际效果, 考核成绩。
三、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方法赋予冷冰冰的机器以灵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到自己面对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 而是有血有肉的朋友一样, 从而加深了记忆。比如:我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比作是人的躯体, 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相当于人的手和口, 机器吃东西 (输入信息) 要用手和口一样, 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面, 心里 (主机) 有什么事要通过脸面表现出来, CPU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 主板相当于计算机的神经系统, 硬盘相当于计算机的肚量, 内存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细胞, 显卡相当于计算机的视觉中枢, 光驱和USB接口相当于计算机的嘴巴, 声卡相当于计算机的嗓子, 调制解调器相当于计算机与互联网联系的纽带, 打印机相当于计算机的画笔, 扫描仪相当于计算机的眼睛。再说软件系统, 它相当于人的灵魂, 人没有了灵魂是行尸走肉, 计算机离开软件系统就是废铁一堆。就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工厂的话, CPU就是指挥中心, 内存是加工车间, 硬盘是仓库。操作系统是工厂的老板, 其它应用软件都要基于操作系统这个平台。有了这样的形象比喻, 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接受。
组装实验论文 篇9
关键词: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
1 引 言
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虚拟实验也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 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如果将虚拟实验引入教学, 无疑将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组装实验是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实验, 更是中、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备技能。该实验不仅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学生反复动手实践, 因此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 学校需经常投入经费去更新实验硬件, 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硬件的操作技能。综上所述, 开发虚拟计算机组装系统的优势如下:①规避实验风险。②使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 变成形象化、直观化。③节省学校实验经费。④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Google Scholar、万方数据库用关键词“Virtual Computer assembling”或“虚拟计算机组装”进行检索, 笔者发现虚拟计算机组装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国内高校。
2.1 相关案例分析
2008年, 河南机电专科学校马世霞、刘丹等开发了虚拟组装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装机说明、计算机零件的浏览、装机演示、动手实验四个部分组成。计算机零件浏览模块的功能:使学习者从任意角度浏览三维计算机硬件模型。交互实验是模拟整个装机过程。开发思路先定义硬件将放置在主板上的三维坐标位置, 然后用户触发硬件即可改变其位置, 最后放入预设的位置。实现函数为DEF zb Transform{}//定义主板位置, DEF CPU Transform{}//CPU放置位置, 及function click{}//移动CPU。开发技术: pro/Engineer建模, 交互部分采用flash+VRML技术。
2009年,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陈亚东、戴华林等设计了基于网络的虚拟微机组装系统。系统分为3层, 即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库管理层。实验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计算机硬件展示、安装过程与演示、组装实验。技术路线:采用PHP+Apache+MySQL构建网站, Creator进行建模, 以及综合运用Vega与C++语言进行交互设计。
2009年4月,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王斌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计算机组装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是用户通过鼠标拖动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 同时用户还可以浏览硬件模型以及观看正确的装机过程。开发流程为:①3D MAX构建计算机硬件三维模型。②利用VRML语言对虚拟场景进行交互设计。其中利用TouchSensor、TimeSensor、PositionSensor节点开发演示组装实验。③将VRML程序嵌入HTML网页中。
2.2 存在问题分析
以上列举的案例对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我国在虚拟计算机组装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仍有一些不足, 归纳如下:
(1) 装机实验的理论学习未能与虚拟实验系统相整合。以上大部分的实验系统中, 仅仅创设了一个实验的“实习场”, 却忽略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2) 缺乏与教师协同与会话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应该由情境、协作、会话和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四个部分组成。以往开发的虚拟组装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认知情境, 但很难给予学生提供会话和协作的支持, 这将极大的影响学生建构知识的速度。
(3) 沉浸感有待于提高。模型的逼真程度, 直接影响虚拟实验的效果。如果所构建的模型与实际中的物体相差太多, 这将直接影响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利用SketchUp和3d Max进行建模, Quest 3D为交互开发工具, 数据库采用MySql。以Windows 2003作为Web服务器的运行环境, 校园网或局域网为网络运行环境。
3.2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结构, 分为交互层、应用层、数据库管理层。系统结构见下图。交互层是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数据及程序。只要客户端安装了Quset 3D网络支持插件, 用户即可与应用程序产生交互。数据库管理层是负责数据的存储与更新。例如:添加或删除用户信息及硬件模型的更新。应用层则是存放应用程序及提供Web支持。
3.3 系统组成及主要模块功能
该实验系统主要分为六个模块, 即计算机硬件学习、硬件模型浏览、演示实验、交互实验、自主实验、用户管理及硬件模型管理。各个模块功能如下:
(1) 计算机硬件学习:呈现计算机硬件图片并配合文字说明, 让学习者对基本的硬件知识进行学习。
(2) 硬件模型浏览:学习者可以从任意角度浏览硬件模型, 了解各硬件的组成结构。
(3) 演示实验:通过播放计算机组装的视频, 让学生对硬件组装形成感性认识。
(4) 交互实验:该模块是将整个装机实验过程进行分解, 同时提供装配位置引导, 手把手教学习者进行组装。
(5) 自主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 在组装结束后提示错误信息。
(6) 用户管理和硬件模型管理:两个模块为管理员进行增加、删除和更新用户信息及硬件模型而设置的。
3.4 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3.4.1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相反, 外显学习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 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 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国内学者郭秀艳, 杨治良 (2002) 通过匹配和编辑实验, 得出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外显和内隐都具有功劳。本系统的设计采用将外显和内隐学习相整合, 即先外显学习, 后内隐学习。首先, 学习者进入硬件学习模块, 可以掌握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然后, 学习者浏览三维硬件模型, 感知硬件的结构和组成。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完成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硬件知识, 而内隐学习使学习者获得了一些不利于外显的知识, 同时也验证了所学的硬件知识。
3.4.2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在交互实验模块设计中, 笔者认为采用支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得掌握组装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将装机实验过程分解为若干步骤, 即内存组装, CPU组装, 硬盘连接等。同时, 学习者进行实验中, 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例如:操作错误提示, 组装位置提示等。
4 关键开发技术
4.1 建模
利用SketchUp进行建模,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利用软件中画笔工具勾画出硬件模型的形状。然后, 对计算机硬件实物进行图片采集, 以确定合适的贴图。对模型表面进行贴图, 既可减少建模的工作量, 又保证了模型的真实感。最后, 对于模型中的交互部分, 例如主板的插槽, 应单独进行建模, 这样利于物体之间产生交互。
4.2 模型优化
为使该系统能够流畅地运行于校园网或局域网, 应在建模过程中对模型进行优化:①按照“近实远虚”的原则, 对近景采用精细绘制, 重点渲染, 对远景采用粗略勾画, 只上色, 不进行材质贴图处理;②综合运用纹理映射、纹理压缩等技术, 减少模型在系统中的加载时间, 提高虚拟装机系统的实时交互性。
4.3 数据库连接及模型的动态导入
该实验系统中, 用户信息的存储与调用, 可以通过Quest 3D中DB Driver MySql、DB Source、DB Query等信道来实现。DB Driver MySql可以实现与数据库相连, 包括验证数据库用户名、密码及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地址等功能。DB Source是存储DB Driver MySql中的信息, 并起一个别名, 以便绑定数据, 进行查询。DB Query主要功能:输入SQL语言, 将查询结构返回。
硬件模型的动态导入, 可以使用Quest 3D中Lua脚本。Lua脚本类似于提供二次开发的环境, 能使用户开发一些信道或调用一些模块。设计思想如下:①将构建好的硬件模型导入Quest 3D中, 并存储为.cgr格式。②利用Lua脚本进行加载, 其脚本语言如下:q.LoadChanelgroup (“yinjian.cgr”, “yinjian”, 0) //调用一个名为yinjian的信道组, 其中0代表实例。
4.4 主要模块设计
4.4.1 演示实验模块设计
演示实验模块是播放教师组装硬件的视频, 使学习者可以反复观看。在Quest 3D中, 可综合运用Media Texture, Media Texture Command, Trigger, UserInput等信道来实现此功能。其中Media Texture为视频存放的路径, 包括本地视频位置、摄像头录制视频及网络地址。Media Texture command信道类似于视频播放器, 主要功能为播放、停止、暂停等。
4.4.2 自主实验模块设计
本模块的设计思路:①设定主板上各个插槽的坐标位置。②通过键盘上、下、左、右键来移动硬件模型的坐标位置。移动模型位置可以用UserInput信道来触发方向键, 同时Expreesion Value中函数设置为x-1, 为在x轴方向向左移动一个位置。③将模型的位置与插槽的坐标位置作比较, 如果位置相等, 表示操作正确, 否则错误。④由于肉眼的误差, 人们观察的位置常常与实际位置存在一个误差值, 所以我们必须设置一个误差范围。
5 结 论
针对当前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开发“虚拟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系统”有利于弥补现实实验的不足。本文借鉴了以往开发的虚拟硬件组装系统, 并以一些教育理论为指导, 设计了系统的框架。以SketchUp、Quest 3D等开发软件, 实现了虚拟硬件组装系统。下一步研究:①增加协作实验模块, 该模块包括学生与学生协作实验、学生与老师协作实验。②增加学生自评实验、教师点评实验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天太, 王引童.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J].机械制造, 2003, 41 (6) :7-9.
[2]马世霞, 刘丹, 茹庆云, 等.基于VRML的虚拟组装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25 (5) :193-195.
组装实验论文 篇10
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flash动画技术也在飞速发展。Flash动画的动画控制技术一直是flash动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虚拟仿真,不仅能够生动形象的模仿实验实训过程,完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学校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不足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大量减少教学的硬件投资。它不仅广泛的应用于中学课件制作中,更广泛应用到水电站虚拟安全仿真的研究中,下面讲述的就是通过Flash代码控制实现模拟开关安全仿真操作。
1 预期效果与功能
预期效果与功能显示如图1、图2、图3所示
功能效果:如图1,当我们拖动鼠标将钉子的顶尖放置在管子的红色圈内,松开鼠标钉子将自动进入管子如图3所示,钉子将无法再拖动,表示安装正确;否则弹出错误提示,要求重新放置(如图2所示),点击重新按钮,钉子和圆筒都恢复到初始位置,并且钉子处于可以重新拖动状态。
这种操作广泛的应用于很多仿真实验的各个小环节中。
2 制作步骤
2.1 实验矢量图形的准备环节
1) 钉子元件的制作
步骤:
第一步:新建一个层,使用圆形工具来制作钉帽, 高光通过加半透明层来实现,通过矩形工具然后配合alt工具来制作钉子的尖角部分,如图4所示。
第二步:F6加关键帧,将钉子的长度剪短,如图5所示。
第三步:给元件的第一个关键帧设置停止动作,如图6所示。
“再钉”元件的制作
第一步:第一个关键帧不留任何图形,此关键帧为空;
第二步:在第二个关键帧写入再钉!!!,第三个关键帧输入ok!!!;
第三步:将第一个关键帧设置停止动作;如图7所示。
2)“重来”动态按钮制作:
按钮是控制动画的关键,它的绘制相对的重要。一个完整的按钮对其不同时期的作用,在绘制过程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图6所示;
按钮的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弹起”、“指针经过”、“按下”、“点击”;
每个阶段都可以相应的做一些变化。按钮又由两部分组成,底部的矢量图形与文字,它们可以做一些大小、颜色与形状方面的变化。
绘制按钮一般使用到的工具是[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填充变形工具]以及[文字工具]。矢量图形,只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及效果的表现,大体都能将原图转化成矢量图。
2.2 元件动画以及场景的设置的制作
将各个元件拖入场景的关键帧中,钉子元件取名为a, 再钉元件取名为zai;
2.3 编写程序
1)钉子元件鼠标右键,点击动作,输入以下代码:
解释:当钉子元件的位置(x轴坐标和y轴坐标)在一定范围中时,钉子元件就自动跳转到第二帧,即钉子变短,场景显示“ok!!!”并且钉子元件不可以鼠标拖动;否则元件的位置移动到场景的右上侧,钉子元件可以继续拖动,场景显示“再钉!!!”。
2)在“重来”按钮上加入如下代码:
解释:当点击“重来”按钮时触发手柄下打,这时钉子恢复可拖动状态,位置恢复到场景右上角,“提示”元件回到第一帧空白。
3 总结
Flash控制动画在虚拟仿真中的应用很广,虚拟仿真在虚拟仿真中应用尤为广泛,该文主要通过flash的控制技术在一些组装操作仿真中的应用,重点讲述了如何通过代码编辑技术来实现仿真动画操作的技术,这里我们主要是通过if语句的控制写在钉子元件上,通过钉子元件自身的触发来让自身元件动画跳动到第二帧的变化来实现,关键技术是当元件拖动到一个范围,通过_root.a.gotoAnd-Stop (2) ;这一语句来实现当手柄下打时跳转下一步即可通过这种技术, 我们可以广泛应用于很多虚拟仿真实验的组装动作中。
摘要:该文介绍了如何通过flash的控制技术在组装实验仿真操作中的应用, 重点讲述了如何实现仿真安全操作的应用。
关键词:flash,组装实验,仿真,鼠标拖动,放置元件。
参考文献
[1]胡海.ADOBE FLASH CS3 PROFESSIONAL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 (美) 葛雷布勒.优秀动漫游戏系列教材--Flash动画入门[M].孙哲, 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组装实验论文 篇11
一、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计算机组装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群的基础课, 所以计算机专业群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一般每学期都会有开设若干个班级的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因此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维护压力比较大。
1.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维护问题。
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的设备一般是由其他机房换下来的陈旧计算机, 以及拆装机需要的工具箱。由于这些设备平时需要拆装, 大量的零部件会由于同学们的拆装丢失或损坏, 因此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就存在了问题。另外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硬件配置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对于计算机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补充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组装知识的发展。
2. 实验室耗材的管理问题。
计算机组装维护实验室的耗材主要是螺丝刀、螺丝、刷子、镊子、钳子、数据线、光盘、水晶头、网线等耗材。这些耗材的特点是数量多, 体积小, 适用性广等。每学期都会有一定量的消耗, 但是作为管理人员, 如何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 能够更少的消耗耗材, 这就是我们要着手解决的。
3. 实验室教学安排的问题。
每学期都有若干个班级安排课程, 对实验室的整理就尤其显得重要了。每次上完计算机组装课程后, 整个实验室的各类设备都会支离破碎, 对随后的课程安排就有很大的难度了, 因此教务处在安排课程时候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二、实验室管理维护信息化建设
在目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在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工作中, 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实验室消耗, 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1. 当前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
经过近十多年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高校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所以将来发展方向将是从不断完善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 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制度。
2. 实验室管理维护与信息化的结合点。
从以往高校重视知识教育, 精英培养, 到现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因此从实验室管理维护作为切入点, 引入信息化管理, 完善信息化管理中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其次, 通过对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管理人员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 更高效、更便捷的为教学服务的认识。最后, 通过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信息化系统的顺畅运行。
3. 信息化管理实验室。
使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创新思维以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通过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耗材、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信息的畅通传输。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实验设备管理、实验预约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数据库管理、综合查询、在线交流、系统帮助等。建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对已经开展了LIM S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 的情况下, 如何发挥系统优点就必须通过制订合理的制度来保障系统稳步实施。明确职责。LIM S实施的目的是提高组装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因此务必明确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三者的职责。教师每上一次课后需将组装实验室的各类设备与耗材的大致情况通过网络输入备案, 并且对下次课程的需求也一并录入系统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教师录入的目前组装实验室设备与耗材的大致情况, 及时进行确认并理清组装实验室的设备与耗材的现状, 并且依据教师提出的下次上课的需求递交设备或耗材的采购清单。教务管理人员在安排课程时候, 酌情考虑组装实验室与课时量的情况, 组装实验室在两次不同老师上课之间能够间隔至少两节课时, 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维护, 这样可以避免一个老师上完课后, 另一个老师要上课的时候发现实验室非常凌乱, 无法正常安排课时。定期开展培训。每学期开学初, 务必由组装实验室管理人员向教师培训当前组装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及各类耗材情况, 并将上课前的注意事项与教师说明。每学期排课时, 组装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与教务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实验室课程安排的情况, 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实施LIM S以及健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来提高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的管理维护效率, 实现设备耗材损坏低、授课效果良好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严平平, 任祖平.高效信息化管理初探[N].科技创新导报.2009.N O32198.
[2]刘民, 李昕, 钟伟和.高校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 26 (1)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