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培养(精选9篇)
继承人培养 篇1
中国的家族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随着老一代企业家年龄的增加, 家族的继承问题也随之提上了日程。
1 中国家族企业继承的现状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经过多年的打拼, 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王国。现在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在55岁到70岁之间, 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下一代的传承问题。事实上, 家族企业交接班难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
美国一所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显示, 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 88%未能传到第三代, 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继续经营。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 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兴衰命运的重大问题, 而能否成功实现两代人的权力顺利交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对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上。
在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中, 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1 第二代顺利完成交接班
在家族企业传承上, 多数企业家采用的是家族传承制, 这主要取决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子承父业”。因为一系列子承父业的成功案例, 也让业界认为“子承父业”是最稳定和最安全的财富交接模式, 而且这种方式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了财富的积累和企业的稳定。如浙江万向集团副总裁鲁伟鼎, 任万向集团CEO;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接替父亲周耀庭;方太集团茅理翔之子茅忠群顺利完成了交接等。
以上是部分家族企业顺利完成交接的情况, 而实际来看, 这些“少掌门”们也的确是在接过父辈的“权杖”后, 发挥了自身的解数, 纷纷在商界崭露头角。在企业管理中, 他们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 打造现代化的企业,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2 “富二代”不愿“接班”
在传承这个叉路口, 家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方向性抉择, 如果没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的指引, 难免陷入彷徨的境地。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 学习型组织的第三项修炼就是要建立共同愿景, 因为团队的共同愿景能够帮助组织培养其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在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研究中, 学者们也都认为, 父辈和子辈彼此分享关于企业终极目标的看法对成功的传承至关重要。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中, 就是有一些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很少和下一辈进行愿景的沟通和交流, 父辈们又是往往自作主张, 认为家族的后代就一定要继承家族的事业, 也不管后代们“愿不愿意”。他们认为作为家族的子孙, 理所应当继承家族的事业, 这是责任, 也是义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作为家族企业的子辈, 所受的教育与父辈不相同, 生活环境也不同, 在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取向上与父辈格格不入。同时, 父辈们大多时间都忙于生意, 都很少和子辈进行有效的沟通, 更别说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愿景。所以, 子辈往往会以一种新的价值观来评判父辈的价值取向, 从而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更有甚者对家族企业的价值观产生怀疑等。他们对家族企业的继承愿望不强烈, 有的甚至不愿继承或是拒绝继承。2009年11月4日, 浙江一富豪为了让喜欢动漫的孙子“改邪归正”继承家业, 孙子愤起而抗议, 断然用刀砍断四指, 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来反抗父辈们施加的让其继承家业的压力。
1.3 寻找职业经理人作为家族的继承人
家族企业最怕的就是“群龙无首”。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 如企业家突然不幸死亡, 而子女又不能一时担起企业大任, 那怎么办?当下, 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一些企业家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 开始选择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公司的事务。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家族企业往往“传内不传外”, 同时, 由于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机制以及职业经理人的信用机制不健全, 还有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这些都造成了为什么家族企业往往不相信职业经理人和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起用职业经理人的原因。
在起用职业经理人的家族企业中, 对职业经理人的授权方面, 更多的是经营权的授予,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职业经理人替自己的家族企业进行经营方面的有效管理。但是, 职业经理人也因为家族企业中复杂的裙带关系往往在管理中和家族企业成员会发生一些冲突, 从而导致无法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 也因为创业者对职业经理人可能产生的不完全信任将导致职业经理人无法在企业内全力以赴。
2 中国家族企业继承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族企业传承缺乏一个完整的传承计划
成功的家族企业, 创业者大多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创立的, 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奋斗, 终于把企业做大做强, 而创业者大都进入了退休年龄。所以, 他们前几十年的时间都在商场打拼, 可对继承这个问题都缺乏一个完整的计划, 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能再继任或是年岁已高, 工作感受到吃力的时候, 或是创业人的意外身亡, 才想到了继承问题, 但往往不可能如愿。中国人对继承问题一向是比较敏感, 因为当创业人年富力强的时候, 本人或是家族中的成员是不会去考虑传承的问题。因为创业人的退出, 表明了他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 所以, 对权力的拥有和渴望, 最终让创业者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放手的。另外, 创业者认为, 企业只有先发展, 只有发展壮大了才能去谈传承的问题, 如果企业都没有发展壮大就业谈些问题, 不太切合实际。因此, 在家族企业中的传承计划往往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才会被提上工作日程, 但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失误。这也是现代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2.2 接班人培养过程较长且较难考核
对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 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里指的过程是指创业者从认识到自己的企业应该寻找一个接班人开始, 到培养完成可以顺利接替老一辈创业者的事业为止, 这一过程可能要经历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 创业者要有意识地处处培养接班人, 而且最好有一个完整的传承培养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传承人的学习计划及工作计划。因为培养继承人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无法对继承人的所有行为及表现作出完整的记录和进行公允的评价, 因为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跟踪一个未来的继承人, 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去记录和跟踪。有时可能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去培养继承人, 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整个培养过程不会了现任何意外, 因为继承人也是独立的个体, 而且随着继承人的成长, 所受的教育及意识的变化, 都有可能让前期的培养前功尽弃, 让继承人无法正常接手家族的企业。另外, 对继承人的培养没有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和设计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 继承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动机, 带有一定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样就给培养过程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同时, 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受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从而让继承人的培养出现偏差。所有的这些都让继承人的培养过程变得很困难且难以考核。
2.3 家族企业创业者在观念上容易和接班人发生摩擦
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大多人文化层次不高,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缺乏, 对一些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没有年轻人那么强, 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致富起来的, 导致他们的观念相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 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 年轻一代人更加趋向于价值的公允及自由的生活, 而父辈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敛聚财富。这使得年轻一代人对父辈的经营方式及价值观会产生厌恶甚至反感, 所以他们在某些观念上也会产生摩擦, 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分歧, 这也会导致一些继承人出于种种考虑而不愿接班或是工作不是十分顺利。另外, 创业者一辈对接班人的不放心和不信任, 让他们迟迟不敢放权。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放权, 就标志着他们的历史将终结, 头上的光环将随着他们的退出而渐渐隐退, 这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失落感。另外, 继承人也会认为, 如果继承父辈的事业, 做得好, 那是因为有父辈的根基在;如果做得不好, 就会说自己是一个无能之辈, 是一个败家子。因此在继承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摩擦。
3 家族企业内部继承人的培养计划
3.1 未来继承人15岁以下, 应培养独立自理能力
如果子女在15岁以下, 这部分继承人年龄相对较小, 心智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 对企业继承一事还没有概念, 但可以从小开始培养其自理能力。现在的家族企业, 都会不惜重金, 把子女送到最好的学校上学, 让他们从小接受正规的教育, 汲取最新的知识。同时, 父辈应对子女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 不应越俎代疱, 更不应有金钱就是万能的观念, 而是从小培养继承人的独立自理能力。俗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对15岁以下的继承人, 读书、立志及吃苦应是其必修课, 要让继承人知道父辈创业的艰辛, 让他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
3.2 继承人在15-23岁, 培养其技能及管理方法
处于这个阶段的继承人, 应接受相对完整系统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相关的技能及理论。对继承人的技能的培养应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学校的学习, 这是最系统的培养方式, 这样有利于继承人系统完整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技能。
其次, 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当前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的现状, 一些培训机构抓住市场机遇应运而生, 旨在为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前总经理茅理翔进行二次创业就是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 专门为企业培训接班人。但目前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体系大都不完善,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 让继承人到企业外进行锻炼, 让他们感受残市场酷的市场竞争, 同时了解市场, 了解行业, 了解竞争对手, 为管理能力的提升作准备。
第四, 让继承人到本企业最基层学学习, 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线进行锻炼, 一般由熟练的师傅进行指导, 实行“传、帮、带”, 在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 以了解企业的动作程序, 同时企业家也会扶持继承人一步一步向企业管理层过渡。
同时, 要注意培养继承人对企业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其继承人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
3.3 继承人在24岁以上, 培养其管理能力
处于这个阶段的继承人, 因为他们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过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的熏陶, 他们对问题有独立的见解, 能独立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这个阶段创业者对他们的培养应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包括市场经验、领导能力、市场洞察能力等的培养。同时参与企业的决策, 一些决策可以放手让继承人去做, 着重锻炼他们的决策能力。做好企业的继承人, 要让所有的员工都拥护继承人, 经验很重要, 能力也很重要。因此要让继承人到企业中进行锻炼, 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及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同时, 应培养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如何发现市场机遇, 如何识别市场机会, 并且抓住市场机会带领导企业实现突破。
总之, 在企业家族企业中, 对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上, 应该按照继承人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目标的培养, 同时提前作好培养的计划, 这样可以使继承人的培养做到有计划, 有目标, 让企业顺利实现交接。
参考文献
[1]刘婷, 顾颖.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继承人的选择问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7) .
[2]储小平, 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J].管理世界, 2003, (6) .
[3]谢蛮.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继承人培养 篇2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 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 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 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 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 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 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 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 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 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 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 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 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父母和配偶的继承顺序应予重置
(一)父母不应列人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
我国现行《继承法》将父母与配偶、子女共同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这是受死后扶养说影响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反映,混淆了继承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在 以往我国公民财产数量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规定或许符合被继承人的意愿。但是在公民财产数量和价值都有了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显然有违被继承人的愿望。一个人在有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时,通常都是希望将财产留给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而不是旁系血亲。而将父母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父母继承的财产将存在最终通 过父母转归被继承人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的很大可能,这是不符合被继承人愿望的。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规定父母的继承顺序后于被继承人的子女。而在我国 民间传统习惯上也是被继承人的遗产首先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予以继承,在死者有晚辈直系血亲时父母一般不继承其遗产,而且这一继承习惯在我国《继承法》实施以 来的几十年里都没有发生改变。为此,建议此次《继承法》修订时应将父母列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但是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可能认为,将父母规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有违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如前所述,这是混淆了继承 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被继承人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范畴的问题,应当按照赡养制度来解决,这里不涉及道德问题。而继承法通过设立酌给遗产 制度和先取权制度,也可为被继承人父母的晚年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二)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应固定其继承顺序
如果说血亲继承人继承权的根据是血缘关系,那么配偶的继承权则来自于合法的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其他一切亲属关系的基础,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夫妻之间的关 系无论在感情生活上还是在经济生活上都是相互依赖程度最强的。当配偶一方死亡时,死者通常总是希望将其财产首先留给对方。所以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将配偶作为 最主要的继承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配偶的继承地位日益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 (她)可以和某些或者所有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产,其继承份额视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而定,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前,配偶的继承份额越低,反 之,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后,配偶的继承份额越高。如《日本民法典》规定,配偶和子女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直系尊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 继份为三分之二;与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瑞士民法典》规定,配偶和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和父母系继承人共同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无父母系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配偶与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按人数平均分配遗产;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祖父母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三分之二;无血亲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这 种立法例与我国相关立法规定相比,究竟何者更为合理?笔者认为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她)可以和所有或者部分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 产,其应继份根据与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确定的制度更合理。首先,夫妻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而夫妻关系具有可变性,可 以亲密无间胜过任何血缘关系,也可能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在婚姻关系稳定性降低的社会环境下,让配偶绝对排斥顺序在后的血亲继承全部遗产,其合理性值得商 榷。其次,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可以根据与配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合理确定配偶的继承份额,这样既能够照顾到血亲继承人 的利益和感情,又不损害配偶的利益。如果将父母确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那么将配偶规定为特殊继承人就绝对必要。否则在死者无子女的情况下,全部遗产归配 偶,配偶一旦再婚,其财产便进人与被继承人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家庭,而被继承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却一无所获,这样的结果不仅使被继承人的血亲在感情上难以 接受,一般来说也不符合死者的愿望。
与配偶继承权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的利益保障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 活的情况日益增多,其中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有的还生儿育女。社会舆论对此种同居行为也从以往的.大加挞伐逐渐变得宽容和接受。如果在共同生活期间同居 一方死亡的,按现有法律,另一方只能取得共同生活期间共同创造财产的一部分。这对保障生存一方特别是女方和老年人的正当利益很不利。笔者认为,对这种具有 一定普遍性的既存社会现实,法律不应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而应当做出应有的回应。将这类人纳人遗产酌给制度的适用对象是较为妥当的解决方式,但需通过司法 解释规定纳人的条件和酌给份额的确定原则。
三、侄(甥)子女的继承权应予承认
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旁系血亲继承人止于兄弟姐妹,侄(甥)子女不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他们只能够通过自己的父(母)得到叔伯姑舅姨的一份遗产。由此导 致兄弟姐妹中在先死亡者的子女无法得到叔伯姑舅姨的遗产,并因此会出现有的侄(甥)子女能够得到遗产,有的不能得到遗产的情况。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不会 对侄(甥)子女厚此薄彼,他(她)更愿意“一碗水端平”。实现被继承人这一愿望的办法是将侄(甥)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即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规定为同一顺 序的法定继承人,兄弟姐妹中有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由其子女依据自己的继承权按照其父母的继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叔伯姑舅姨的遗产(代位继 承)。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的理由主要在于,侄(甥)子女是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遗产在死者的兄弟姐妹各支中平均 分配,符合死者的意愿,而且我国民间有侄子女继承叔伯财产的习惯。另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来使得子女一代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增加侄(甥)子女作 为继承人可以满足无子女的被继承人的需要,以尽量减少遗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实际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将侄(甥)子女纳入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这或许也可 以解释为充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理念在继承法上的体现吧。
继承法对于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没有代数限制,而兄弟姐妹为继承人时,其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是否有代数限制,各国或地区的规定不一。《日本民法典》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只有其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而德国、瑞士等国以及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则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其直系卑血亲代位继承没有代数的限制。两 种立法的实质区别在于,按前者的规定,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皆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应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而按后者的规定,只有兄弟姐妹及其 所有晚辈直系血亲都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才能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笔者认为,祖父母的利益应当优先于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得到考 虑,因此只宜增加侄(甥)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而不宜将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也纳人法定继承人范围。
四、继子女和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不应享有继承权
现行继承法规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生子女相同。解释上甚至认为继子女可以有双重继承权,即与继父母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既可以继承继父母 的财产,又可以继承生父母的财产,继承继父母财产的根据是扶养关系,继承生父母财产的根据是血缘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这样的规定虽然保护了继子女的利 益,但忽视了血缘关系在亲属间权利义务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无视现实生活秩序,并高估了法律制度对生活秩序的塑造能力。因此非但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反而会带 来一些消极后果,即对带有未成年子女的男女再婚造成困难。因为与之结婚的对方如果拒绝抚养继子女必然会影响夫妻关系,而予以抚养则会被认定为形成扶养关 系,将来继子女会与自己的子女一起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实非所愿。我国继承法上作出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笔者认为,应在这次《继承法》的修订中删除 该规定。如再婚一方愿意抚养对方的子女,可以将其收为养子女,按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处理抚养和继承问题;如果不愿抚养,那么该子女就只是其亲生父(母) 亲的子女;如果双方相处融洽,形成实际上的抚养、赡养关系,可以通过遗嘱或者酌给遗产制度分给其适当财产。这样规定既遵从了习惯,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较 为灵活,也容易为民众接受。同理,继父母也不应为继子女的法定继承人。如果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良好,形成事实上的抚养、赡养关系,也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 分给其适当的遗产。
现行继承法将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且给予他们高于死者亲生子女的地位〔他们作为第一顺序 法定继承人继承,不影响其子女的代位继承)。该规定与继子女继承权的规定一样,可以说也是绝无仅有。当初立法者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丧偶儿媳或者丧偶 女婿积极赡养老人,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但是将他们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则违反了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姻亲不能作继承人的原则,似乎有过犹不及 之嫌。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赡养公婆或者岳父母是一种美德和善行,对他们的高尚道德和付出应当给予肯定和褒扬,但不宜将他们规定为法定继承人。继承法应当 通过酌给遗产制度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予以肯定和褒扬,被继承人也可以通过遗嘱分配给他们部分甚至全部遗产。
五、孙子女的继承地位和代位继承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孙子女未明确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 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因此,学者通常认为孙子女是代位继承人,而不是法定继承人,并由此引发了代位继承权是代表权还是固有权的争论。
代表权说又称为代位权说。代表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是被代位人的代表,其是代替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而继承。因此,被代位人的继承权是代位人继承的根据和基 础,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其直系卑血亲即无位可代,因而不能继承。法国民法典、意大利旧民法和德国普通法采此主张,但意大利新民法和德国普通法已经放弃代 表权说而改采固有权说。我国继承法采代表权说。固 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并非基于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继承。因此,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可基于 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意大利新民法、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均采此说。根据法国1972年1月3日第72-3号法 律,法国对此也已经采固有权说。固 有权说符合传统习惯,反映了人类繁衍传承的需要,也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因而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法所采。笔者在即撰文批评代表权说,认为 代表权说违反民法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我国民间传统的继承习惯。按照民法原理,自继承人死亡时起其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主体资格消灭,以主体资格为依归的继 承期待权亦随之消灭,继承法律地位不复存在。因此,不管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还是丧失继承权,其代位人都不可能基于一个实际上已不存在的法律地位进行 继承。而固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本来就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只是在其父(母)生存时,按照“亲等近者优先”的继承原则不能继承,当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 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即可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人资格和继承权,按照被代位人的继承顺序和份额进行继承。该说既可有效克服代表权说的理论缺陷, 又可使法律规定与民间传统习惯相一致。
从制度上考察,代位继承是建立于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两种继承制度之上的一种制度,没有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就不会有代位继承。所谓亲系继承,即在血亲继承人 中不是按亲等而是按亲系来划分继承顺序,如第一顺序为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二顺序为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三顺序为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等。亲系 继承的特点是按亲系划分继承顺序,前一亲系所有成员的继承顺序在后一亲系的继承人之前,只要前一亲系中有一人继承,后一亲系的人就不能继承。所谓按支继 承,即在一个亲系中按子女的人数划分为若干支,每个子女及其后裔为一支,遗产在亲系中按支分配而不是按人分配,每一支当中按,亲等近者优先”的原则继承。 如果某一支中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则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如果一概按亲等远近划分继承顺序,就不会有代位继承。亲系继承和按支 继承从制度上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的继承人资格,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权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而不是通过被代位人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 产。因此,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不影响代位继承人继承。在有些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各继承顺序都有代位继承的适用,在这些国家继承人的范围很 宽,即所谓“有血缘可寻之处就有继承权”。有些国家则有限制,如日本,代位继承限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一亲系和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在这类国家继承人的 范围较窄。代位继承的适用范围实际上决定着继承人的范围,而究竟在多大范围内适用代位继承,归根结底是由立法政策决定的。
综观各国继承立法,血亲继承基本上都采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制度,而不是按照亲等来划分继承顺序。例如,子女和父母都是一等直系血亲,但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 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而父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在这里,不仅身为一等直系血亲的子女的继承顺序在父母之前,身为二等直系血亲的孙子女甚 至身为三等直系血亲的重孙子女的继承顺序也在父母之前。其原因就在于孙子女和重孙子女属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这个亲系是第一继承顺序,而父母 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二继承顺序。叔伯姑舅姨和侄(甥)子女都是三等旁系血亲,但是在承认他们是法定继承人的国家,叔伯姑舅姨的继承顺序都在侄(甥)子女 之后,更有不少国家承认侄(甥)子女的继承权而不承认叔伯姑舅姨的继承权。这是因为侄(甥)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叔伯姑舅姨属于祖父 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前者属于第二继承顺序,后者属于第三继承顺序。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由被继承人的意愿决定的。如前所述,被继承人总是 希望自己的财产在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中传承,而不希望流向旁系。在没有晚辈直系血亲的情况下,也希望将财产尽量留给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而亲系 继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遗产的继承最大限度地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
六、结语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我国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修改,首先应当承认配偶是特殊继承人,同时参考亲系继承原理,充分考虑和尊重民间传统习惯, 合理设计继承顺序。继承顺序确定后,继承人的范围也就随之确定,所以不必另行讨论法定继承人范围问题。在具体的立法设计上,笔者建议设置以下两项条文内 容。一是在有关法定继承顺序条款规定:“第一顺序: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以亲等近者优先。子女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 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其余以此类推;第二顺序: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酬顷序 和份额继承;第四顺序:祖父母,包括父系祖父母和母系祖父母。配偶可以和任一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二是在有关父母子女的解释条款规定:“本法所说 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和养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和养父母。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只有在该子女生前承认并抚养该非婚生子女的,才可以 继承该子女的财产。”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现行法将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列为第三顺序法定继承人,而笔者上述建议条文为什么要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列于祖父母 之前?如前所述,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各国继承法均将这个亲系的继承顺序放在祖父母这个亲系之前。究其原因,就在于祖父母 继承后,财产将通过祖父母进人血缘关系更远的旁系血亲手中。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总是希望财产在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的亲属中传承。而且上述建议条文并没有 将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的所有成员都规定为继承人,只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规定为继承人,也就是说祖父母的继承利益优先于侄(甥)子女的子女。与父 母应后于子女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一样,这里不涉及是否敬老爱老的道德问题,因为祖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问题,继承法还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分给他们适 当的财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将兄弟姐妹列为第三顺序继承人,而将祖父母列为第四顺序继承人。
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地位 篇3
一、继承地位的确定
优士丁尼时期, 罗马法关于继承主体的确定依据是三个关系:血亲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根据对收养制度于社会之重要的认识所保留的收养关系。[1]现代各国关于法定继承人确定的问题, 在立法上深受罗马法基本原则的影响, 继承以血亲为基础, 按序继承、同序均分。而在按序继承问题上, 又采取了罗马法上依次以直系卑亲属、直系尊亲属、旁系血亲为序的继承顺序。大多数国家均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来确定继承主体, 都是为了保证延续家庭中相关的基本职能, 如生育子女、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物质生产等职能, 这目的符合了罗马法中的原则。
(一) 子女、父母的继承地位
人类的繁衍是以血缘为纽带, 往往在一定血亲之间才会发生继承。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最直接, 彼此发生继承。财产继承制度的目的是尽量保证私人遗产世代相传, 其中最需要抚养的人往往是未成年子女, 故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多包括了直系卑亲属。[2]“以亲等近者为先”, 意思是, 亲等的远近决定卑血亲的继承地位。只有相近的卑血亲才有权予以继承, 直系卑血亲是亲等相近的血亲, 所以子女应当排在第一顺序中。
我国《继承法》中的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依据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确定的, 对于依收养关系发生的亲属关系被法律拟制为血亲关系, 而发生继承, 这是毫无争议的。至于抚养关系作为确定法定继承人的依据, 这说法有待商榷。如何才能形成抚养关系, 对于共同生活所而形成的, 这样的回答是模糊不清的。怎样才视为共同生活呢未成年子女之所以和继父母生活在一起, 是因为其父母的再婚。由此看来, 以这样的事实来确定抚养关系, 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除此之外, 虽然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了继承的发生与抚养关系的形成, 但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了抚养关系, 可能不会发生继承;而没有抚养关系, 却可能会发生继承。
父母为法定继承人, 也是依据血缘关系来确定的。虽然法律规定, 父母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同时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 一般应当均等, 但抚养中最需要重视的, 大部分是未成年直系卑血亲, 为了完成被继承人的遗愿, 并且保证家族财产的存在和发展, 未成年直系卑血亲享有遗产继承的优先权。并且, 实践中, 我国的继承习惯仍然是子女继承优先于父母, 即死者若有后人, 父母一般是不参与遗产继承。[3]法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立法都有具体规定, 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直系尊亲属, 其中台湾地区、英国及美国的法律中明确限定了, 直系尊亲属是指被继承人的父母, 德国立法直接将被继承人的父母与其兄弟姐妹列为第二顺序的遗产继承人。国外的一些立法通例其实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相符合的, 如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与国外关于由后代继承遗产的规定, 都起到同样的作用。我国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直系卑血亲的利益, 明确规定其继承地位。
(二) 配偶的继承地位
配偶继承权的享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到今, 妻子享有继承权的限制从严到宽, 后到完全没有限制。配偶之所以把遗产留给对方, 是因为他们之间所经历的生活, 相互照顾所积累的感情。所以, 配偶应当享有继承权, 几乎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同。而且, 家庭的组成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 配偶之间的依赖性也在增强, 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种配偶继承地位不断提高的立法趋势。
各国对于配偶如何继承有不同的规定, 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采取一定的顺序主义, 把配偶固定在某一个继承顺序, 该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与配偶均等的享有应继承的份额。中国、前苏联、越南、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采用这种做法。另一种是采取非一定的顺序主义, 此种做法并不把配偶固定在某一继承顺序中, 视情况而定。配偶的应继份也不确定, 与其他顺序的继承人不同的是, 其法定应继份因参与不同的继承顺序而不同。德国、日本是如此规定的。
我国的继承法中规定, 位于第一顺序的有配偶、子女、父母。由此看来, 配偶是排在第一顺序的首位的, 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配偶的先取权的享有。但是还规定了一般位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应当平均的分配所继承的遗产。实际上, 配偶是与生存子女和父母一起分享同一遗产, 配偶最后所得到的遗产数量并不确定。生存子女和父母人数多, 配偶则得到的就少, 反之, 配偶则得到的就多。这其实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继承人, 即血亲和配偶, 这样的做法导致配偶的继承权被血亲侵占, 不利于保护配偶的继承权。上述的第二种做法对于配偶的继承权保护更有力度。
以德国的立法规定为例, 《德国民法典》所规定的配偶继承权, 并非固定在某一个顺序中, 配偶可以位于第一顺序, 和第一顺序的直系血亲一起继承遗产, 也可以位于第二顺序, 和第二顺序的直系血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继承遗产。这种做法平衡了双方的利益维护, 既维护了配偶的利益, 也维护了被继承人血亲的利益。对于继承份额的分配, 德国仍然是采用了第二种做法, 配偶可参与被继承人各个顺序的血亲继承人的继承, 这也决定了配偶的应继份额并不固定, 配偶的应继份额与其参与的继承顺序中继承人有关系。若该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血亲关系越远, 该继承人所得份额越少, 则配偶的应继份就越大, 与被继承人的血亲关系越近, 则配偶的应继份就越小。《德国民法典》第1931条具体规定, 为不受被继承人血亲继承人人数的影响, 配偶在不同的继承顺序都有一个确定比例的继承份额。这充分的保障了配偶的继承权。
为了充分保护配偶的权益, 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先取权制度。配偶除遗产继承外, 还有权优先取得家用物品及其它, 这些家用物品及其它必须是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必需的。规定先取权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德国、南斯拉夫、希腊、以色列、英国、美国及英美法系的其他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等。《德国民法典》第1932条规定, 只要配偶对遗产有先取权, 就能拥有此财产, 并且规定了受遗赠的财产包括了配偶依据先取权取得的遗产。
我国《继承法》暂无配偶遗产先取权的规定。为能够更好地维护配偶的合法权益, 应适当地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有关于配偶先取权规定的立法经验, 当然, 还要结合我国不同的经济状况, 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为宗旨。
二、借鉴意见
在借鉴国外的立法规定下, 确定配偶与子女、父母的继承地位依据并不相同, 不应将两种继承人混合在一起, 应将法定继承人分为血亲继承人和配偶继承人。
第一, 血亲继承人中, 不宜将父母与子女列为同一顺序的继承人, 应当确定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地位。否则, 根据“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均等地继承遗产份额”的规定, 子女所获得的实际数量仍然不多, 这在实务中, 很难保护未成年直系卑血亲的利益。所以, 将父母列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比较适当。
第二, 配偶继承人的继承地位, 应借鉴国外做法, 非一定顺序主义更适合我国, 也更有力的保护配偶继承人。不把配偶纳入具体哪一继承顺序, 配偶的应继份也是可以确定的, 如上述采非一定顺序主义的做法, 由最后配偶所在的那一顺序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来确定其应继份。因为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关系, 被继承人的血亲与被继承人的配偶同样是不同的两种继承人。我国将配偶列为第一顺序, 与其他继承人均分遗产, 这很容易产生纷争, 每位继承人的权益均无法得到保护。若规定应继份额, 配偶都将分得比较固定的财产, 从而配偶的继承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配偶的继承份额可在确定配偶的无固定顺序法定继承的基础上, 加以具体规定。如当无血亲继承人时, 配偶继承全部遗产, 当与子女、父母一起继承时, 继承遗产的1/3, 当与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继承时, 其应继份额为1/2, 这是由配偶所在的继承顺序中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亲等关系的远近。给予配偶具体的继承份额比均等划分继承份额, 更有利于保护配偶的法定继承权。
我国虽然对配偶的先取权没有明确规定其所取得的份额, 但以我国社会经济现状, 可以规定具体对哪些物品, 配偶享有先取权。借鉴国外立法对于先取权对象的规定, 我国可确定对于基本的家庭生活用品或有纪念价值的物品, 配偶拥有优先取得的权利。这对保护配偶权益存在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安玲.罗马继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2000:175.
[2]陈苇, 杜江涌.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 2002 (6) :96-99.
继承人申请书(精选) 篇4
景东县国土资源局
现将土地使用证(景国用【2013】0281号)土地使用权人:常国福,座落:十八队第十五幢二号房,地号:(62)—30—74,地类(用途):住宅,使用权类型:划拨,使用面积:80.56平方米后购买11.44平方米,共92平方米。由于土地使用权人常国福于2011年12月27日病故,经景东县公证处公证,合法继承人:常华。本人申请变更土地使用权人为常华,请给予办理为谢!
申请人:
继承人培养 篇5
笔者认为双方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完全正确,笔者认为麦小超应继承份额应当由符韵、林诗二人共同继承,两人各占上述房屋的十分之一产权份额。以下笔者将理由逐一分析。
一、代位继承人死亡后,配偶能否转继承遗产
首先看符女士的说法。麦小超是麦老孙子,不属于继承人之列,但麦超先于麦老死亡,其独子麦小超依法代位继承。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麦小超有权继承财产这点无疑,但是否已经代替父亲成为继承人?这点法律没有明确说明,这点很重要。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权,并于遣产分割前死亡,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注意,规定注明是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权而死亡的,代位继承人是否也适用该条款呢?
笔者认为,代位继承人在未分割财产时死亡的,其应得份额可以由其继承人转继承。我国继承法未规定孙子是继承人,而规定兄弟姐妹是第二顺序继承人。举个例子,张三死去,张三的父母亲早已故,张三生前无结婚无生育子女,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张三的遗产由其哥哥继承,但哥哥其时也已经病危,于张三死后三天,张三的哥哥也死去。按照法律规定,哥哥未表示放弃继承权利,在分割财产时死亡,其配偶肯定有继承权。再举例子,李四死亡时,其父母亲均已早故,其配偶先于其死亡,其子女也先于其死亡。现李四有孙子一名,还有哥哥一位,请问谁有权继承李四的遗产呢。毫无疑问,依据继承法规定,孙子可以继承李四财产,哥哥没资格继承李四的财产。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只有孙子和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孙子有权继承遗产,而兄弟姐妹没资格继承遗产,孙子的继承地位是优先于兄弟姐妹的,并且兄弟姐妹作为继承人时,其继承资格尚能转给其配偶,可以推定孙子继承遗产时,其继承份额也应该转给其配偶。综上所述,麦小超的配偶林诗可以继承遗产。
下面再看看林诗女士的说法是否成立。
二、法定继承财产与夫妻共有财产的关系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学术界比较普遍认同的观点如下:《继承法》第二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笔者对林诗的主张说法也不能认同,以下将展开分析。
(一)继承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继承权是一种基于亲属关系而获得的身份权利,死者死亡之时起,其直系亲属均是其法定继承人。法定继承人是一种身份权利,也是一种资格,某某人有资格继承其父亲的遗产,其可以选择继承财产,也可以因为避免同时继承债务而放弃继承遗产。某人作为死者儿子,有权继承遗产,也有可能因为法定原因(例如虐待、遗弃被继承人等情形)而丧失继承权利。按照继承法第33条的规定:“继承遗产应当首先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在未公示债务,继承人未偿还债务之前,遗产尚不能又继承人所有。”从司法实践来看,无论公证处主持分割遗产,还是由法院判决分割遗产,都不会要求继承人的配偶前来表态,也不会查询继承人的婚姻状况。通常情况下,公证处要求全部法定继承人前来公证处分割遗产,无论继承或是放弃继承,都要在公证员面前表态并签署相关文件。法院则会将除原告以外的其他继承人全部列为被告,所有继承人出庭应诉以分割财产。可见,此时的遗产均不是继承人的既取得财产,因为如果推定继承人已经拥有遗产,则其应占产权份额应当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只有继承人有继承人单方放弃遗产继承权利,显然已经侵犯配偶的财产权利。显然,继承人的配偶只有通过继承人决定接受遗产并通过相关法定程序取得财产,其配偶才正式成为财产的共有人。由此可见,继承权是一种资格权利而不是物权。
(二)继承权为拟制取得财产权,不应视为实际取得财产所有权
假如死者死亡后,继承人都觉得遗留的房子太破旧,都不愿意出钱去修理加固房屋,对危楼置之不理,认为反正不是我名下财产,即使倒塌伤人也与我无关。这样的话,显然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果继承人实在拿不出修房资金,可以与当地政府协商,由政府出资翻新,待翻新并继承后出售房屋偿还修房款,而不应该置之不理。再如某继承人,明明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但由于自己债务缠身,故故意无条件放弃遗产继承权,由其他继承人继承上述遗产后,再转赠给自己儿子,这种做法明显恶意侵害债权人利益。继承人明明可以通过继承遗产得以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却通过放弃继承权方式使自己子女变相取得遗产,此情况笔者觉得应当推定继承人已经取得遗产,可以直接从其应得遗产部分直接执行,以偿还债务。笔者提出拟制取得遗产,继承人不得以推卸责任为目的,恶意放弃遗产继承权。某房屋产权人死亡,如果其继承人不拟制取得产权,则该产权成为无主物。对于无主物,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物体,适用先占原则,也就是当产权人去世后,其继承人尚未取得财产之前,任何人可以利用先占无主物的机会抢占该房屋,这样的推论显然不可能实现。
(三)法定继承财产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以下看另一个案例:何女与配偶经常打架,何女想起诉离婚,但碍于父亲病重,故一直拖延没有离婚。待父亲死亡后,何女与丈夫协议离婚。离婚后何女痛定思痛,开始着手继承父亲遗产。何女父亲遗留以其名义登记的座落在广州市越秀区一处房产,依法该房屋属于何父与配偶的夫妻共有财产,因无约定,故各占二分之一产权。即该房屋的二分之一产权属于何父的遗产。考虑到女儿刚离婚,无固定居所,何女的母亲和哥哥都决定自愿放弃上述房屋的继承权利,最后由何女继承父亲的上述有房屋遗产,继承后上述房屋由何女和母亲各占二分之一产权。继承房产后,何女与母亲一同在上述房屋居住,直至有一天收到人民法院的传票。原来前夫已经将何女告上法庭,前夫引用继承法相关规定,主张继承时间应当从其父亲死亡时开始,因为其时何女尚未离婚,故现在何女继承所得的上述房屋二分之一产权属于何女与前夫的夫妻共有财产,前夫应当占有上述房屋四分之一产权。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何女深受震撼,作为一般老百姓,断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离婚后所得财产理所当然是个人财产,根本想不到对方会摆出如此理由。
何女前夫诉求是否有道理呢?笔者前面提到的拟制取得有现实价值,如果认为死者死亡时子女已经取得遗产,即每个人遇到以外身亡,他的女婿或者媳妇都马上占有其财产,这样的推理显然是荒谬的,也违背了继承法的立法精神,依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媳妇、女婿都不是法定继承人,前夫的这种诉求显然与继承法立法精神相违背。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夫妻共有财产属于夫妻共有财产。”物权法也有规定:“不动产的取得以登记为取得”。显然在此案件看来,应当推定有利于何女的取得时间,即以登记时间为取得时间。
论继承人何时取得遗产 篇6
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但是对于继承人何时取得遗产的所有权, 则仍然存在着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 在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 这段时间里, 遗产的所有权属于“空白”, 即成为了无主财产。其理由是继承权只是继承人可以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资格, 它使继承人对遗产的继承权转变为对遗产的所有权成为可能。但有了继承权不一定能取得成者立即取得遗产的所有权这样, 在由继承人取得遗产所有权的可能转到实际占有财产这段期间, 就形成了“空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不符合实际的。即使在“空白”期间, 遗产被认定为无主物, 按照《民法通则》第79条第1款: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 归国家所有。可见, 在我国无主财产由国家享有所有权, 不是所谓的无主财产。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即取得遗产的所有权。他们认为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二十九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 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因此, 被继承人一旦死亡, 遗产的所有权即自动转到继承人手中。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笔者要强调的是, 《物权法》中所有权自继承或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取得了物权, 而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是否就自动取得物权尚待探讨。我国《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 应当在遗产处理前, 做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 视为接受继承。可见, 继承人在遗产处理前并不直接取得物权, 而是享受继承财产的资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的财产属于继承人的共有财产, 所有有继承权的继承人对遗产享有共有权。这一观点目前最普遍的观点, 他们认为继承开始后, 遗产的所有权即从被继承人那里脱离, 但这个时候, 继承人并不直接获得财产, 而是享有获得遗产的资格和期待权, 只有等到遗产按照规定进行了分割之后, 各继承人才对特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
二、遗产归属应当视情况而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遗产所有权的取得, 笔者认为, 在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的财产归属, 不能一概的认定为直接归继承人还是继承人的共有财产, 而应当视情况而定。
(一) 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
嘱, 且全部财产指定对象仅为一人的, 遗产应当自继承开始后, 直接归属于指定继承人。根据《继承法》第五条的规定, 继承开始后, 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 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 按照协议办理。所以遗赠抚养协议、遗赠以及遗嘱相比法定继承而言有优先性, 若全部遗产指定由某一人继承时, 因为没有其他的继承人, 因此也就不存在与其他继承人共有遗产的问题, 所以这种情况下, 全部遗产在继承开始后, 直接归属于被指定对象所有。
(二) 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
嘱, 且全部财产指定对象为多人的, 遗产自继承开始后, 属于指定继承人共有。与前一种情况不同, 这里指定的对象是多人, 虽然其相对于法定继承来说有优先性, 但同一种继承方式中的继承人之间是平等的, 故而不能将财产直接归属于被指定对象, 而应当由其共有所有权, 待分割遗产后, 各自对特定的部分享有所有权。
(三) 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
嘱, 且部分指定对象为一人或多人的。按照《继承法》的规定, 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嘱, 被指定继承人有优先性, 但没有被列入其中的遗产, 仍应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因此, 对于有指定对象的, 该遗产归被指定对象所有, 而剩
(四) 没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
嘱, 且法定继承人仅为一人的, 遗产应当自继承开始后, 直接归属于该继承人。在没有特别指定对象的时候, 遗产就按照法定继承进行, 若继承人只有一人, 那么就没有与其他继承人分割的问题, 直接由该继承人继承所有财产, 遗产的所有权在继承开始后直接归于该继承人。
(五) 没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遗
嘱, 且法定继承人为多人的, 遗产自继承开始后, 属于多个继承人共有。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应当按上述引用的第三中情况处理, 即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的财产属于继承人的共有财产, 所有有继承权的继承人对遗产享有共有权。最高人民法院1985年9月1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四十九条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应当在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 而是所有权。”可以明确的看到, 继承人在财产分割前所放弃的不是所有权, 而是继承权。继承开始后, 遗产的所有权即从被继承人那里脱离, 但这个时候, 继承人并不直接获得财产, 而是享有获得遗产的资格和期待权, 只有等到遗产按照规定进行了分割之后, 各继承人才对特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
三、结束语
经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继承的形式和情形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在处理遗产继承案件时, 应当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个案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 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 有效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校利.浅析遗产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法学论坛, 1992年03期
继承人培养 篇7
一、候选人的可信度
这里的可信度指的是家族企业主表现出的对候选人的信任程度, 体现他的一种主观预期, 即家族企业主在多大程度上有理由相信候选人的动机会引导他按照企业主的利益行动。可信度是家族企业主在选择继承人时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而对于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来说, 忠诚几乎是他们在选拔主要经营者时最看重的一个因素。因为一旦继承人接管企业之后背离创业者的意志, 创业者将会面临失去整个家业的风险。企业主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信候选人在接手经营企业以后, 能够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 而不是利用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去追求个人利益。特别是在企业目标与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出现冲突时, 企业主希望其选择值得信赖的候选人不会背离企业的目标。其中, 中国家族企业的兴起是在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这个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不得不经常性的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 或者采用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防止出现涉及企业投资动态、内部经营等商业秘密的泄漏, 从而引致被竞争对手赶超, 企业利润下滑或政府管制关注的情况。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诚信成为家族企业主选择继承人的主要依据。
中国的家族企业受儒家文化、中国人的家族传统及宗族观念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 很看重血缘关系。血浓于水, 血缘关系的亲疏成为人们信任体系的一把最直接的标尺。另外, 从内部交易成本来看,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 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信任关系作为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进入, 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使得家族企业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中, 传统的信用规则功能弱化, 超出血缘亲情的家族关系以外的社会网络连接出现重大破损, 而以法律契约为基础的有效的信用制度和制约机制又残缺不全, 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很难在短期内确立, 由于家族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心存芥蒂, 怕辛辛苦苦打来的家业被他们夺去。所以, 出于对可信度的考虑, 家族企业主在选择继承人时往往倾向于家族内部继承。
二、候选人的可获取程度
家族企业的候选人主要有三个来源:家族成员、企业内部选拔的非家族成员以及企业外部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一个企业往往不会同时在这三种来源中都有合适的备选人。如果企业主有几个子女且都很优秀, 那么无疑其中最聪明、最有能力及最有兴趣接管家族企业的一个将被选为继承人, 或者是由有能力的兄弟姐妹等具有亲缘关系的人来继承。但是作为潜在继承人的子女也可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或意图, 而不愿接受家族企业的经营, 或者企业主认为其子女亲属不具备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企业持续健康的经营下去的相应能力, 从而难以从家族内部产生继承者;有些家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的某些非家族成员会具备比较优势的条件成为潜在候选人, 他们能够沿着管理台阶积累现场经验、熟悉企业的营运流程、在企业上下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能够完全融合于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也有很多家族企业中不具备如此合适的内部人选;另外, 中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 职业经理人评判体系不健全。虽然现在职业经理人证书有很多种, 除了劳动部核发的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书, 还有行业协会或海外引进的, 也有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经理研究中心设立的职业经理资质评价与培训体系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如何评判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和能力这个关键的问题却始终难以解决。而现实又是具备经理人资格的人很多, 合格的却很少。另一方面, 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配置机制尚不完善。家族企业由于长期的家族运作, 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配置系统,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薄弱, 引入职业经理人一般都是靠企业主个人的人际关系在有限的范围内物色人选, 聘请职业经理人这种渠道的限制导致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寻到适合企业需要的经理人。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具体情况, 其获取不同候选人的难易程度也大不相同, 因此各种候选人获取的难易程度也对企业主选择继承人有很大的影响。
三、候选人的企业家能力
家族企业主都希望其继承者具备能够将企业做大做强, 使企业永续经营下去的能力。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自己含辛茹苦大半生创办下的事业, 在自己不能打理之后很快垮掉。而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的重心开始由产品和市场转向内部管理, 企业及其组织开始走向正规化, 对于第二代领导人而言, 需要改变创业时期的一些行为惯性和思维惯性, 他们所需要履行的职责更多的是带领、激励员工完成很多上一任没有完成或无法完成的事情, 这就使得他们要求继承人具有综合的企业家能力。一般来讲, 企业主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继承者的企业家才能: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继承人的个人魅力。
1. 知识素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知识素养决定着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又决定着行为方式。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 经营者才能具备或提高自己观察分析、断然决策、组织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所以说, 知识素养是领导人能够成功经营企业的基础。继承者应该拥有合理化的知识结构。比如, 较为丰富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往经营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对本企业所在行业比较熟悉且有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本企业所涉及到的技术工艺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企业主往往只能通过候选人受教育的程度及其工作实践经验来衡量候选人的知识素质。
2. 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继承者能否胜任, 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大体包括: (1) 创新能力; (2) 决策能力; (3) 战略管理能力; (4) 统揽能力; (5) 信息管理能力; (6) 经营能力特别是营销能力; (7) 对外交往和沟通能力。另外, 能力素质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人事能力、组织能力及资产运营能力等等。企业主希望继承人能够的具备经营企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从而能将企业越做越好。但是这种能力素质一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衡量评定的。
3. 心理素质。
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把企业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去;管理者还应该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吸引力, 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从而吸引、保留企业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管理者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 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谦虚谨慎;要有影响他人的魅力以及宽广的心胸, 才能够吸纳不同意见, 容纳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等等。可能很少有人能够具备以上所列出的各种素质能力, 但是企业主当然希望能够找到尽可能拥有综合企业家才能的候选人来继承他的事业。而家族内部成员中未必一定会有具备这种综合的企业家才能的合适候选人, 这就使得家族企业家有可能从非家族成员中寻找合适的经理人。
4. 继承人的个人魅力。
要接掌家族企业不光需要热情, 更需要依靠个人魅力去团结和领导下属, 也需要专业知识来管理企业, 新生代必须有能力在将来对家族企业的战略做出改革和创新, 来继承和发展家族企业。如果缺乏必须的魅力, 将会对企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 2005-02-03.
[2]储小平, 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管理世界, 2003, (6) .
[3]潘晨光, 方虹.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初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 (1) .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5]雷丁.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3.
承包人死亡后继承人继续承包初探 篇8
一、继承人继续承包的条件
(一) 原承包人为个人承包
在承包关系中, 主要有个人承包、一户承包、以及合伙承包。当承包人死亡, 只有个人承包关系的承包项目, 才可以被继承人继续承包。在个人承包关系当中, 当承包人死亡之后, 需要有新的主体来对原承包方的法律地位进行替代, 从而维系承包关系的存在, 维持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主体变更的原因较为特殊, 因此, 在承包关系变更之后, 继承人的主体身份也应当具有相应的特殊性[1]。因此, 对于继承人的继续承包, 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合同主体变更形式。
(二) 承包项目被法律允许
这里提到的法律概念, 指的是广义上的法律, 主要包括现行的政策规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等。对于由于承包人死亡而需要继续承包的项目, 只要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理论上都可以由其继承人继续承包。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当中, 对于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的项目, 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的养殖业、种植业等范畴当中[2]。相比于其它的承包项目, 这些承包项目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由于劳动对象自身的自然属性, 使得这些承包项目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承包人在进行相应的投入之后, 在几年之内都难以取得有效的收益。而在承包项目发展成型之后, 将会带来长期的持续性收益。而对于承包这些项目的承包人, 不要求其具有一些特定的生产技能, 只要具备通常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即可。而有一些承包项目不符合这些特征, 例如小型企业承包等, 是不适宜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因为这类承包项目要求承包人拥有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定专业技能。而承包权与承包人之间的身份关系, 是由这种特定的技能所决定的。因此, 当此类项目的承包人死亡之后, 承包关系应当立即终止, 不能由继承人继续进行承包。
(三) 承包合同中有相关约定
承包合同指的是承包双方一致同意的内容表达, 在签订承包合同的过程中, 合同双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合同中可以对是否允许继承人继续继承等事宜进行约定。在合同当中, 如果规定了承包项目不能由继承人继续承包, 那么在原承包人死亡之后, 其继承人不能以该身份对承包项目继续承包。不过, 在农业生产的承包项目当中, 基本上都是实行个人承包责任制, 而在当时签订的很多承包合同中, 并没有是否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的事宜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这种情况, 为了能够对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以调动, 维持稳定的经济秩序, 对于此类承包合同, 应当当作例外进行处理。如果相关法律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 合同双方应当添加相应的条款。如果继承人在合同变更之前死亡, 则应当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 发包方也应当据需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权利和义务。
二、继承人继续承包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将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分清
在个人承包关系中, 承包人如果死亡, 将会同时产生承包权的转移和遗产的继承两种法律关系。虽然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但是, 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却不尽相同。承包权的转移是按照合同法来进行, 而遗产的继承则是由继承法来进行。承包人死亡后继承人的继续承包问题, 属于一种特殊的承包权转移形式, 并不包括在遗产继承的范畴当中[3]。因此, 对于承包权继承人并不是继承获得, 而是可以享有继续承包的权利, 是在保持原合同条件的基础上, 继承人拥有优先承接原承包人生前的承包权利和义务的权利。因此, 在确定继续承包人的时候, 与继承人的遗产实际取得并无关系, 只是与其继承人的身份有关。
(二) 恰当选择继续承包人
在通常情况下, 在承包合同当中, 如果对于继续承包人做出了明确的指定, 就应当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不过, 如果合同中并没有指定特定的继续承包人, 或是指定的继续承包人放弃继续承包权, 则可根据继承人确定的相关法规来选定继续承包人[4]。如果在遗嘱当中, 原承包人没有对继续承包人进行指定, 或是其指定的继续承包人不合法或放弃继续承包。那么, 应当按照其法定继承人的顺序, 对继续承包人进行承包。应当注意的是, 对于选定的继续承包人, 应当能够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在同一顺序中, 如果几个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对于继续承包人的协商未达成一致, 则发包人可以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继续承包人。
(三) 保持原承包合同的条件
继承人在对项目进行继续承包的过程中, 必须遵守原合同中的所有内容。而对于继承人承包的要求, 以及其提出的新的附加条件, 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发包人也不能予以拒绝。因此, 可以看作是无条件的继续承包, 合同双方都必须对原承包合同加以维护[5]。不过, 如果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 使得继承人在继续承包时, 原合同中的利得发生改变, 导致继承人不愿按原合同内容承包, 要求对合同进行修改。此时, 发包人能够选择是否接受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如果继承人不愿意继续承包, 那么应当将原承包合同终止。在合同终止之后, 发包人可以重新进行招标, 从而签订新的承包合同。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原承包人的继承人中标, 也不能当作继续承包处理, 而是要将其作为新的承包项目开展合作。
(四) 对遗产继承进行妥善处理
在个人承包合同生效的期间, 如果承包人死亡, 对于其留下的遗产来说, 除了现实中的财物之外, 也包括了在承包项目当中应当获得的个人收益。遗产既包括原承包人所有的生活资料, 同时也包括其在承包项目之后所建设的一些产性设施及相关的生产资料。对于承包合同的延续来说, 分割这些设施的方式, 将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分配遗产和继续承包合同的过程中, 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同的。例如, 在继承法当中规定了, 如果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 具有特殊的生活困难, 在进行遗产分配的过程中, 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照顾。然而这些人通常不能作为继续承包人。因此, 就存在着继承遗产较多的继承人与继续承包项目的继承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 在对继续承包问题的过程中, 应当同时对继承遗产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 才能够对继续承包继承人的承包生产条件和所得, 以及非继续承包继承人的利益所得进行共同的保护。
三、结论
承包关系是当前农村地区十分流行的一种生产关系。尤其是在农田、果园、鱼塘等项目当中, 通常承包期限都会达到十年甚至几十年。在承包过程中, 如果承包期限未到而承包人死亡, 就涉及到了继承人继续承包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 首先要确定继承人是否符合继续继承的资格, 然后在继续承包过程中, 对相关的问题加以注意, 从而确保承包合同的顺利延续。
参考文献
[1]王金堂.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困局与解破[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2]朱广新.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期限和继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04:28-37+171.
[3]汪洋.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研究——对现行规范的法构造阐释与法政策考量[J].清华法学, 2014, 04:125-149.
[4]刘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研究[D].广东商学院, 2011.
继承人培养 篇9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人”的条件,应当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即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原告张某与陈某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效力所及范围只限于特定的债务人;债权从性质上讲属于对人权,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当事人行使请求权。张某对陈某享有债权,就是属于对人权。而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对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许可,是物权变更行为,物权属于对世权。张某对陈某以刘某名义出售的不动产,不享有所有权,也未设置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因此张某对该房产不享有追及力。所以,原告张某与被告房屋登记机构许可交易的不动产之间,没有法律上的直接联系。是否许可该不动产转移,对原告向第三人陈某实现债权,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张某不符合作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条件,不具备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裁定驳回原告张某的起诉。
一、该房属于陈某与刘某的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房屋权属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本案中登记在刘某名下的房屋是属于陈某和刘某的共有财产。
二、登记机构不能为死者办理交易过户登记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所谓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刘某去世后,其民事行为能力自动终止,继承开始。其财产应由继承人继承,在办理继承转移登记后由新的权利人与第三人蒋某进行房产交易才符合《继承法》和房产交易的有关规定。陈某以刘某名义出售房屋无法律依据,房屋登记机构给蒋某直接办理权属登记是错误的。按照《物权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因继承或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三十条规定,依照第二十九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所有权人死亡后,未按照规定申请继承登记,直接以产权人名义申请交易过户的转移登记,造成登记错误,这类案件实践中比较常见,法院一般会判决撤销转移登记。
发生这种登记错误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继承后又要办理过户手续的情况下,当事人为图省事,少交继承登记发生的手续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过户交易手续;二是继承人有多人的,其中某个继承人为了侵占其他继承人的份额,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交易手续,试图一人独占全部售房款;三是继承人有多人的,其他继承人默许一个继承人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交易手续,后来由于家庭内部或继承人内部纠纷和矛盾出现,其他继承人再明确表示反对;四是依据其他部门出具的文件或资料办理登记手续,后来发现该文件或资料错误而导致登记错误;五是债务人将房产证、身份证、土地证等资料交给债权人,后来债务人死亡,在债务人的被继承人没有办理继承登记的情况下,债权人持有关证件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过户手续。
三、蒋某的权利应受到保护
张某与陈某之间的借贷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且张某未对陈某与其妻共有的房屋设定抵押,因此对陈某处置的房屋无优先受偿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九十六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如果蒋某系该房屋的善意有偿取得人,则其合法权益应该受到保护。《物权法》中关于善意取得的条件也对蒋某的权利予以了认可。
四、不告不理
我国行政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即当事人不起诉,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本案中,房屋登记机构未尽审查职责,违法办理了房产权属登记,其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过错。张某不具有作为利害关系人的诉权,但如果与此过错存在利害关系的行政相对人没有向法院起诉,法院不能主动受理,即只有当事人起诉,法院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