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的作用

2024-10-02

物理实验的作用(精选12篇)

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1

小实验趣味性高, 实用性强。它是用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 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做实验, 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 也为学生适应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以下谈谈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一、小实验能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 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 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 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 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指甲剪、杆秤、起子等应用了杠杆原理;鞋底和车轮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等, 我们可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做各种与这些原理有关的小实验, 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外实验中, 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 并用来做一些实验, 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 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他们的思维活动会更积极主动, 学习后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例如, 做“乒乓球托住矿泉水瓶”实验, 首先将矿泉水瓶装满水, 然后用乒乓球盖严瓶口, 手按住乒乓球把瓶子倒过来, 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这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直观形象, 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比任何语言描述得更好的效果。又如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总是迷惑不解。这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把鸡蛋放在纯水中, 鸡蛋会下沉, 当不断往水中加盐后, 鸡蛋又浮起来了, 在加一定量的盐时, 鸡蛋悬浮在水中, 继续加盐, 最后发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从这个实验中, 学生很轻易地领悟到了同一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密度越大, 浮力越大。

三、小实验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实践, 积极思维, 大胆探索, 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中, 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动手中加快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步伐和效率, 演示小实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的取材、制作和观察, 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亲手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 小实验“筷子提米”, 在玻璃杯内装上半杯大米 (不能装满或装的太少) , 筷子插在中间, 把米压紧, 使筷子直立, 加入少量水后, 不能立刻就提筷子, 稍停一段时间, 等米吸水胀开后, 再提筷子。根据压力增大, 表面变粗糙, 摩擦力变大的原理, 当米吸水以后发胀发涩, 这样既增加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压力, 又增大了米与筷子, 米与玻璃杯之间的粗糙程度, 因此筷子与米以及米和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 所以提起筷子能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实验形象、直观地说出了压力增大, 表面变粗糙, 摩擦力变大的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 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与此同时, 小实验还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 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 学生用导线将电池 (三节) 、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 小灯泡发光, 说明电路连通, 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 小灯泡不发光, 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 小灯泡亮了, 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 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 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 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通过安排这些生动的小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组装、调试和观察, 使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 不仅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的欲望。

通过课外实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 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 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 都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2

介休市义安一中 邓文涛 2015.1.15

笔者有幸于2015年1月10-11号,在太原晋西宾馆参加《山西省中考备考策略及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培训》,10号上午聆听太原市尖草坪区物理教研员——王伟老师所做“再谈物理实验”讲座,深有感触,颇有收获。结合本人近年的教学工作,谈谈“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提到“物理”课,学生就说:“物理难学”,物理教师常抱怨“物理难教”。物理究竟什么难住了我们的学生?难住了我们的物理教师?主要原因:物理比较抽象,有大量的逻辑推理过程,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但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对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还有很强的依赖。但物理区别与其它学科,有大量实验。有位物理专家说过:“其实物理很好学,也很好教,因为物理有大量的实验”。我们一线物理教师都身有体会: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特别积极,包括平时不爱学物理的学生。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勤做实验,用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促进对物理的学习。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以下是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

我在2014年12月讲授九年级“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节,“想想议议”中有“测发光二极管的电功率”,发光二极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好多同学没有关注,我提前自己做了该实验,确实很省电,并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上课时播放,学生无一不仔细观看,而后学生积极动手完成实验,效果不错。

在2012年的校内公开课“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了使学生对物理更感兴趣,我将学生分组,提前自制实验教具,周一时来校后,每个组的教具都相当好,有木制的,塑料的等小凳子等,上课实验时,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实验,整个过程兴奋,全体学生全程都在参与,真正学到了知识。

2013年春我外出的讲公开课“力的复习”,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上好复习课。我突破常规,上课时,我从口袋里拿出一大“弹力球”,学生很快说“弹力球”我又问“同学们玩过吗?”学生大声回答“玩过,好玩”等等,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我又问“弹力球蕴含哪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而后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弹力球,小组合作并黑板白班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们特积极,特给力,将本章的力学知识用全新的方法掌握,课后有同学跟我讲“老师这节课好有趣”我又问“学到知识没?”该生回答“没想到弹力球有这么多物理知识,我以后更要好好学物理”听后,我很欣慰,没想到自己的一堂课,对学生能有这么大的改变。

在讲授“改变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和学生用光盘和气球自制气垫船,存满气后,轻推光盘,可看到光盘运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学到了知识。

2014年11月校内公开课,我讲“水果蔬菜电池”。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准备器材。上课时各小组利用准备好的水果、蔬菜、干电池皮、铝片、铁片、各种金属材质的钥匙、小勺等等,都成功做出了水果蔬菜电池,有三个组还将电池串联将发光二极管点亮,整堂课,学生积极动手探究,充满了喜悦,收获了成功。

在讲授“磁现象 磁场”这一节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我们物理教师而言很简单,但对学生却极为抽象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看ppt,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磁体周围摆放小磁针观察,在玻璃板上敲击观察铁屑的分布,利用磁感线演示板和立体磁感线演示器。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很容易,事实也证明如此。

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強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中可看出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物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如果说,物理学科是一门让我们人类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学科,实验就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眼睛,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科,这是从物理的学科本质,彰显学生整体素养的角度来谈的。另外一个方面,高效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于优化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深层认知,优化我们教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与综合能力、创新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举足重轻的重要影响。本文中就从分析高中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重大意义入手,展开论述,望抛砖引玉。

一、引起了中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与求知欲望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的大规模普及,许多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由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抽象和艰难而受到一定的影响,这迫使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去寻找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而趣味小物理实验所具有的魅力和精彩,常常引起了中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与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改、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仅仅掌握了教材中有的,实验室里摆放整齐的物理实验原理、过程与步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我们身边的具体生活现象做起,开始观察、发现,并实验。,由于这些小实验与我们学生的具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便尤为亲切,由于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所以便显得自然、随和,没有了实验室里与教室里的压抑。尤其重要的是,由这些小实验开始,会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由实验的新奇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首先形成直接兴趣和求知欲,虽然这种兴趣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水平,但它对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课改之前,传统意义的物理课堂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包办过多,应试痕迹较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思考,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提升与创新精神。新课改活动开展以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成为了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实验在这方面会起到较大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摩擦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实验试试,看在一个玻璃杯子里填上大米,中间再插上一根筷子,把米压紧,再倒少许的水,这时就可以提起筷子把真个杯子拎起来。学生们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自然会加以主动思考,这样无论是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全方面地得到培养与提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之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任何一项实验,从设计实施到分析总结过程,得出结论,都与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密不可分,并要求听觉、视觉等器官高度兴奋,是手与脑的密切合作,想象与现实的奇妙交融,起着任何其它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追求创新,以适应人们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那么,在学校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而物理实验教学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明白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适当加以引导,切不可加以包办。让学生学会经受挫折,从挫折中去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新灵感。例如,在做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时,正确的做法是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向右盘依次增减砝码,那么,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示数。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想到,如果我把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此时能不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呢?在经过多次实验后,这些学生竟然总结出当物体和砝码在天平的左右盘放反了时,也能测出物体的质量,此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示数。虽然我们不提倡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测物体的质量,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总之,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创设实验情景,才能使物理教学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容易接受了,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掌握相应的技能。

充分发挥物理课堂实验的作用 篇4

每一个实验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 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课堂的每一个实验都必须目的明确、措施得法, 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什么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启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观察, 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 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或导出规律, 才能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 收到预期的效果。我的教学实践证明, 如何安排课堂实验和基础知识教学, 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我的体会是:课堂实验的方式和做法,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我在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尽量用多个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同一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和推理, 建立概念或导出规律。

例如在《空气的“力量”》这一课题中, 教材除了冷水浇铁皮罐实验和小吸盘之外,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补充一些实验。每做完一个实验, 都要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步步深入, 最后引出规律性的东西。

1.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和《冷水浇铁皮罐实验》, 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存在压强, 并作为引导性的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我增加了《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膜扎好, 然后用抽气机或针管将漏斗内空也抽去, 可看到橡皮膜向里凹, 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橡皮膜的凹向不变, 这个实验表明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

3.进行《马得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向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而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让两个空心的马得堡半球密合在一起, 用抽气机抽出球里的空气, 为了生动形象, 可以叫两个小同学用力往两边拉, 结束半球拉不开, 教师把管子的开关打开, 听见嘶嘶声, 表明空气又进入球内, 小同学很容易就把两个半球拉开了。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出:抽出空气后的马得堡半球, 两个小同学都拉不开, 究竟要用多大劲才能拉开?这时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都处在积极思维的活跃状态, 迫切需要理解这个问题。

趣味物理实验在课堂引入中的作用 篇5

趣味物理实验在课堂引入中的作用

作者/米热古丽 肖琼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初中理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能高效地完成课堂知识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兴趣;物理实验;入门

课堂引入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因为好奇心和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源泉,好的课堂引入可以将教师目标转化为学生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好的课堂引入可以将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境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初中理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物理知识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引入的。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学习枯燥乏味的知识极易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难以提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成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呢?我想首先得让学生“入门”。“入门”就是让学生知道物理要学些什么。所以第一堂“入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实例,给学生打开一扇物理窗口,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理世界,使学生产生急于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强烈愿望,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充分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鲜的好奇感,也有忧虑感,担心自己学不好。教师可适时地提出一些适宜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迫切的期望中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例如,在自然界中的“夕阳西下”“地震”“彗星”“电闪雷鸣”“火山”“雪崩”“龙卷风”等皆为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光、声、电、热、力等现象有关,而且也与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融。又如,生活中的脱衣服时的火花,梳头发时的静电,倒饮料、水折筷子、拉链关闭、圆珠笔、冲浪、跳高等生活现象,它们不仅与物理学有关,而且还与技术发明、社会影响等有密切联系。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启发他们去做实验,从实验中找答案,培养他们的物理兴趣,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而要让学生经过入门怎样才能让每节物理课都能吸引学生呢?我想设计与课堂有关的趣味实验是最好的方式。一个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新课的导入,如物理中的魔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起学生探究谜底的胃口,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好物理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化学基础不好、有厌学情绪的差生,趣味实验的作用尤其重要。趣味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比一般演示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不断深化与积累,自然产生出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如果趣味实验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话,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能高效地完成了课堂知识教学的任务。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举多得!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篇6

物理实验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物理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过程;可以强化研究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物理过程;可以重复再现物理过程;可以对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总而言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对此加以说明: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并能够使之久久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地,第一次演示实验时,应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而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观察老师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便是让学生综合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经过十年的实验探索才发现的,在此之前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启发并提出“磁转化为电”的设想。1822年法拉第就开始了艰苦漫长的转磁为电的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后成功的实现了磁转化为电的设想,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开创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捉雷电”实验的,并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见,科学实验也是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再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获1093项发明专利,可以说,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通过实验取得的。他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曾先后用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历时13个月,终于研制成功一只亮度达40烛光的炭化竹丝灯泡。可以说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变革自然界的活动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和本质的种种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和建立理论。

1.通过物实验可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2.通过物理实验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了发展。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教材非常重视实验, 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 得出规律, 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培养兴趣和能力, 体现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如下。

一、利用好引课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一堂物理课能否成功, 新课引入是关键。利用简单的物理实验, 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时, 通过“吹面粉”实验, 探究面粉为什么会被吹到脸上?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 大气压强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借助“瓶吞蛋”实验, 探究鸡蛋是在什么作用下进入烧瓶中的?在“大气压扁易拉罐”实验中, 易拉罐为什么会被压扁, 是被什么压扁的? 奇迹般的实验现象一下子把学生集中引入探究“为什么”的情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述光的折射一节时, 先做一个“硬币浮起来了”的实验:在脸盆里放一枚硬币, 移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为止, 然后慢慢地向脸盆里灌水, 学生渐渐地看到沉在盆底的硬币“浮”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惊奇不已, 纷纷探讨其所以然。这些小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为新课的推进做好铺垫。

二、借助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的可视性较差, 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这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 一般都会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 希望寻求原因, 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 因此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例如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感知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感知, 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压强的概念。再如在“变阻器”一课中, 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调节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让学生猜测变阻器的六种连接方法, 列出可能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分步骤地进行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 进行比较讨论, 总结出物理规律。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了动手能力, 又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多得。

三、充分利用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一个探究实验可以涉及所有要素, 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 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例如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相互讨论, 提出猜想和假设: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 通过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检验猜想。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控制电阻一定?②怎么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③电路中的电流如何观察? 学生相互讨论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制订合适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设计, 学生不仅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基础知识, 对三者的关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

2.进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学习探究方法, 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实验中, 首先分组讨论, 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的合理猜想有多个, 例如质量、深度、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 要逐个进行探究需要时间较长, 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获得感知,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 最后共同归纳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回顾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评估。最后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 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实验,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让物理实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 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观察生活中的实验现象, 利用和制作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利用塑料瓶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 ①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②光的直线传播。③研究光的折射现象。④连通器等。 又如利用石墨和灯泡中的玻璃, 既可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又可研究绝缘体与导体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可以相互转化;利用废旧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 探究固体形变; 把一个盛有红色墨水的密闭小薄塑料瓶制成“浮沉子”放入水中, 观察“红色水球”的悬浮状态, 研究潜水艇浮沉条件等。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 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 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物理, 觉得物理知识就在生活中, 并且通过实验探究, 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 真正做到让物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

综上所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验教学得到逐步加强, 但是总体来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仍是薄弱环节, 极大地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 对教师而言, 有必要改变教育观念, 从更深的层次认识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试验和教学的结合, 让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8

一、精心设计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学科最强劲的动力。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打开物理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选择性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呈现给学生们看,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进入角色, 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问题一探到底的欲望。比如, 在教“汽化和液化”这节新课时, 我权衡再三, 决定在引入部分用酒精的汽化和液化来打头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顺理成章地进入课题。做法是将少量的酒精放入一保鲜袋, 然后扎紧袋口, 把袋子倒置过来, 用开水浇淋, 请学生观察酒精的状态变化, 然后为了加快实验的速度和增强实验的效果, 紧接着将袋子浸入预先准备的冰水中, 捞出后, 再请学生观察酒精的状态变化。这个实验很直观, 很形象, 而且很神速, 学生在一开始就被带入接二连三的悬念中, 接下来的教学, 学生不继续跟着学才怪呢。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物理知识很神奇, 物理知识好实用, 原来物理现象及物理知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原来通过认真学习我也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 越来越多的教师知道了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会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实验, 努力使课堂充实和活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 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的学习过程, 经历着一个个课题的提出、搜集生活案例进行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按照修改后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数据分析归纳出结论、对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交流和评估等。比如, 教“摩擦力”这节课时, 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熟知探究的整套过程, 我就先让学生自己将手放在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表面上拖动, 切身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和摩擦力有大小之分, 从而引入课题并提出新的问题: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 并举例说明猜想的理由。接着按照猜测因素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让学生挑选合适的器材, 设计实验的步骤和记录的表格, 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集思广益, 纷纷献计献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最后敲定实验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 接着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最后两组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交流探究心得。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究, 开展实验的教学方式同样叩开了物理学的大门,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化繁为简, 促进学生理解消化

在物理教学中, 怎样使自己的讲解既言简意赅又能使学生彻底明白呢?我觉得还是得依赖实验这把金钥匙去开物理学的大门。如在体验液体压强存在时, 学生体验液体压强存在, 我就用实验和学生共同寻找它们, 将复杂问题通过实验简单化: (1) 向玻璃管内加水,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 用手指压装满水的塑料袋, 手指有什么感觉? (3) 把下部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使你很快体验了液体压强存在。通过实验教学, 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消化。

四、创造训练, 形成科学学习方法

物理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而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一般来说, 物理实验有以下几类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 能使这些科学方法得到训练。

(1) 实验验证法。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是两种类型的研究方法。探索性实验是并没有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一定的实验探索得出正确的规律或结论;而验证性实验是假定结论已得出, 通过一定的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通常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两种实验次数一般至少三次, 教学中只要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 都具有启迪思维, 探索真理的作用。 (2) 实验归纳法。它的特点是实验在前, 结论在后, 实验就是探索规律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 通过大量的实验, 让纸发声、敲音叉、让气球发声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发声前与发声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所有发声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便水到渠成了。 (3) 事实实验与理想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事实实验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可以作为检验物理真理的标准。理想实验要依赖于真实实验。如在做“助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 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同一高度, 使其自由滑下, 用毛巾、棉布、木板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看小车运动的距离, 在不断减小助力过程中, 运动路程越来越长, 这是一个真实实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 “如果没有助力, 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推出“如果没有助力, 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这就属于理想实验法。在现实中完成不了, 但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9

这些年来,国家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高考说明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实验考试分为四项:口试、笔试、操作和小制作。如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实验,简谐振动图像的演示实验,光电效应演示实验,运用静电计研究平行行板电容器电容量的决定因素,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和LC振荡电路的演示实验。高考的题型变化真正体现了命题者的指导思想:“出活题,考能力”,“让只有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做得出来”。“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很多中学物理教师正自觉地朝着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实验教学”的课题研究。虽然如此,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之“实验考试”的分数比例较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际操作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一些教师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重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从18世纪德国、法国建立了学校的演示实验室,教师经常用昂贵的仪器演示生动的现象,从此便开始了世界上的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演示实验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明确实验目的,观察细微的实验现象。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能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将各种物理现象,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高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节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导体切割磁感线,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从实验现象得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就越大”这一结论。在这一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这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样,学生在物理实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且对这一定律的理解极为深刻。

同时,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搞好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且能使它成为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以及理解上、态度上、技能上的变化。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大多数学生都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教师再加以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使学生更细心、全面地去观察物理现象,体验物理规律的奥妙。比如:高一物理教材中安排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具体来说,就是先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已知的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再用弹簧秤测定这个合力,进而考察它们是否相等来加以验证。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也看到了,力的合成也就是在保证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替代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即是那几个力的合力。所以,求合力实质上是寻求一个等效力,用这个力替代物体实际受到的那些具体的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总结出这种等效替代所遵循的规律。因此,通过“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实验,使学生在运用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实验这一手段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他们在实验操作中作了主人,既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做好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实验、小制作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土电话”、“电铃”、“水面浮针”、“自制滑动变阻器”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能够丰富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感性认识,能够让学生体会出物理学“让事实说话”的特点,易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物理小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究兴趣,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具有延时价值。

四、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10

一、做好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很大作用, 它的作用有:

1. 演示实验的激发性

演示实验,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做, 学生观察的示范性实验。演示实验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听到的现象, 通过实验手段再现出来, 把“生活世界”转换为“物理世界”, 使学生置身于物理情境之中, 获得感性认识, 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学习动机。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习热情能够长久保持。

2. 演示实验的启迪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同时, 也能使他们加深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领略物理学的思想, 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

3. 演示实验的示范性

在平时的演示实验过程中, 教师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方法等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操作、严谨治学的意识。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物理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4. 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演示实验也可以把物理学科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动手参与的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得到直接的体验。例如: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知识, 教师可以演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塑料挂钩的吸盘、用吸管吸饮料等例子, 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这一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 又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二、改进课堂实验, 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操作

为了科学、严密和规范, 物理课本中的规定往往会给实验操作带来较大困难。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解决操作中的不便, 我大胆地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八年级物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每小组需要一辆小车, 可配发的小车太少, 难以满足小组实验需要。我在做此实验时, 用实验室中的金属圆柱体代替小车, 不仅解决了小车数量不足的问题, 而且便于学生亲手操作, 很好地达到了实验目的。

对课本中实验的改进, 降低了做实验的难度, 既便于操作, 又便于理解。这样, 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三、增加验证性实验, 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例如在讲授“液体凝固放热”时, 学生没有一点感性认识, 很难理解“水结冰时会放热”这个结论。我就把熔化后的蜡烛滴在学生手上, 让学生亲身感受蜡烛凝固放热的过程。同学们纷纷伸手, 感受凝固放热现象。通过这个小实验, 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

在以上的验证性实验中, 学生亲自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得出结论,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把课后练习改成实验, 真正体现实验的基础地位

物理课后练习, 对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巩固和运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有的练习题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教学中把一些练习用实验来演示, 让学生看到过程和结果, 然后再去分析, 解答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在处理“磁铁能够吸住铁钉, 铁钉也能吸住磁铁吗”问题时, 我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去分析, 而是补充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来观察, 把一条形磁铁固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 然后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塑料盆中。水面静止时, 磁铁漂浮在水面上。当我把一个大铁钉固定在盆沿上时, 磁铁因受铁钉吸引而向铁钉移动。这个实验,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做好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敢于对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六、做好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 其理论都是在严谨的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老师严谨的实验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做好物理实验,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也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给学生做一些实验时, 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发生, 从而备课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可以以此为平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初中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研究打好

坚实的基础。为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物理实验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真实的情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边演示一边提醒学生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在测量沸水温度的实验中,从使用的酒精灯要装多少酒精、酒精灯如何点燃、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加热、温度计放入水中的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读数、如何正确读数,到怎样熄灭酒精灯,边做边加以讲解,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掌握。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中 分析、计算总结出结论。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理解和掌握。

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实验大多是实用性、验证性和测量性为主,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就应该是实验的主体。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为此,首先要布置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器材以及实验步骤,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实验结论,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实验中,首先 要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出实验的电路,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连接电路时强调开关应处断开状态,连接时要注意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根据要求,把电压表并联在左边小灯泡的两端,测量出左边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右边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颗小灯泡串联起来的总电压,并作好记录。根据实验的结果,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果。同理,通过实验总结出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的原因和如何减少误差是物理实验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

如:用钢尺测量长度,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夏天和冬天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就有所不同,这就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同一测量值在精确值以外不同人估计读数不同产生误差,要减少误差,只能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只有改进测量方法和仪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测量结果,减少误差。

每完成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的填写,一方面把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作一次梳理,同时又是对该实验的又一次复习,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

在物理教材的一些章节后,安排有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重视这些小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引趣设疑, 激发兴趣

兴趣是鼓舞学生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 是开发学生潜力的引线, 是启发学生的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产生汲取知识营养的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通过设疑问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 利用小孔成像实验, 学生在光屏上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 而且像的大小会随着蜡烛到小孔及光屏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这一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有趣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又调动了学生做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二、疏通想法, 验证知识

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增强, 但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良好的系统, 其思维的批判性使得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潜意识里表示怀疑或者根本不接受, 他们更相信事实, 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 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实验帮助学生疏通想法。验证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知识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习题, 利用凸透镜在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像, 如果将透镜表面用黑纸遮住其上面一半, 则其像会怎样变化? (A.像的上半部没有了; B.像的下半部没有了;C.像还是完整的, 但是整个像比原来暗了。) 学生在考虑此题时经常会选A作为答案, 教师如果只做口头讲解, 学生不容易接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实验, 亲眼看一看, 通过事实来疏通学生的想法, 验证知识既简单明了效果又好。

三、引导探究, 启迪思维

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学生引到思维的源泉中去, 让学生在各种事物中, 学会动脑筋、学会思考, 找出各种事物之间的链条关系, 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因果关系。一旦学生发现这种关系, 就会在思维训练中, 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一个接一个地发现问题,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活跃思维过程, 加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可以边做实验边思考, 自己通过实验事实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和定律。例如, 1.当把金属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溢出的水与浸入水中的金属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弹簧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减小?4.假如把溢出的水收集到容器中, 再挂到弹簧秤上, 其读数又会怎样?学生亲手做完上述实验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 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此基础上,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阿基米德定律就由学生自己总结而出。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 可以活跃并加速其思维。

四、抽象知识直观化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对于抽象的知识, 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演示, 才能把这些知识直观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在探究《磁体周围磁场》教学时, 把条形磁铁放在磁场演示板下面, 用手轻轻敲击演示玻璃板, 玻璃板内的小磁针分布成一条条有规律的曲线。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深信磁体周围确实有磁场, 认识到了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重要性。

五、培养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 又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 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 以调动学生好胜心理, 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 将学生从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 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 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 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上一篇:院前急救的护理隐患下一篇:油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