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因子(精选3篇)
成长因子 篇1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提升, 也开始在资本市场中崭露头角, 2009年10月首批创业板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场, 发展至今, 创业板公司数量从最初的第一批28家增加到如今的380家, 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创业板市场 ( Growth Enterprise Mar- ket) , 又称第二板块或者风险交易板块, 它是指专门为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兴创新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提供筹集资金及资本运作的平台[1]。与主板市场侧重点不同, 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业公司[2]。一般认为, 创业板市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市场, 它较为注重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3]。
一个上市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中持续、稳定地成长是检验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客观标准。成长性主要用以描述企业发展能力或增长能力, 它贯穿于公司从起步到壮大的整个动态过程。企业成长性分析不仅囊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静态分析, 还包括对企业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等重要策略执行效果的综合考量[4]。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创业板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无论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都有重要意义[5]。
最初国外学者对公司成长性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度量。有学者提出可以用公司的雇员人数增长率来度量其成长性, 理由是公司雇员人数的增长率越高代表公司的成长性越好。1969年托宾Q概念被提出, 这使得之后很多学者转而用托宾Q值来描述公司的成长性。2004年以Szewczyk为代表的多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用托宾Q值来度量企业的成长机会, 得出研发投资支出的增长与托宾Q、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即Q > 1时, 股票的平均回报是正值, 相反, Q < 1的股票平均回报为负值。然而用托宾Q值来表示公司的成长性时, 须考虑股票市场有效性假设。后来出现了许多成长性定量评价模型, 如因子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模型、功效系数模型、二维判断模型等。
国内研究公司成长性较早的几位学者吴世农、 余伟等人认为公司成长性区别于公司业绩, 业绩只是一个过去的、静态的概念, 而成长性则是未来的、 动态的概念。2005年隋波曾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进行了模拟实验, 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对创业板的成长性还是较为认可的[6]。王智 ( 2011) 曾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利用相关财务指标构建了成长性的指标体系, 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参差不齐[7]。本文主要针对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通过构建成长性指标体系, 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来研判它们的成长性。
1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概况分析
截止2014年6月, 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共有44家, 按照江苏省地级市的范围划分, 这4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注册地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在南通、徐州、常州、无锡、 南京和苏州等地注册的上市公司数量都在3家及以上。在江苏省4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南京有6家, 苏州更是高达17家。此外还可以看出, 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 这与苏南地区工业基础好, 经济发展速度快, 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环境良好有密切关系。
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从行业分类看 ( 见表1) , 它们主要涉及15个种类: 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其中多于4家以上的行业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江苏的4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大部分公司都有十年以上的经营历程, 从时间上来看, 江苏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已走过创业初期。从注册资本金额来看, 属于机械行业的金灵通、电子元件行业的天龙光电和锦富新材、工程建设行业的苏交科, 它们的注册资本比较高, 都在2亿元以上, 其他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全部在5000万元以上, 这表明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具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经营角度看, 持续的盈利能力、完善的管理运营、有效的风险控制是公司实现高成长的重要前提, 因此创业板成长性评价指标应该侧重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借鉴王智 ( 2011) , 本文不仅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主要是体现公司规模的变化趋势) 和净利润增长率 ( 主要是反映公司经营成果变动的状况) 两项指标, 还拟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维度选取多个财务指标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
2. 1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 主要衡量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自有资本的盈利能力, 一般认为,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给股东带来的投资效益会越高, 该值较低说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差。其表达式为:
资产报酬率为企业息税前利润和平均总资产的比率, 是评价企业总体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表达式为:
2. 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 它不仅可以衡量企业的风险水平还可以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一般资产负债率高, 则表明企业的融资效率高, 较好地发挥了财务杠杆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其表达式为:
流动比率指标可以衡量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反映公司的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变现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非单项纯指标, 过高则说明该公司的货币资金闲置或者是资金占用过多, 过低则表明该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不够。按照西方的经验, 一般流动比率在2左右是较为合适的。其表达式为:
速动比率, 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部分后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来说速动比率在1左右时较好。 其表达式为:
现金比率, 是反映公司可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公司持有现金及等价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高, 则可认为公司的支付能力越强, 对偿付债务是一种保障。其表达式为:
2.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 反映企业单位资产创造的销售收入净额高低, 反映特定经营周期中资产的流转速度。一般认为, 该指标越高, 公司总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 运用全部资产的效果越好, 效率也越好。 其表达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主要衡量公司应收账款项目转化为现金的快慢。如果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表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 反之, 则说明公司的营运资金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其表达式为:
2.4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
资产增长率, 是企业本年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 反映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内资产规模的扩张情况。其表达式为:
股权资本增长率, 又称净资产增长率, 可以反映企业净资产的积累程度和状况, 也体现企业持续发展水平及趋势。其表达式为:
净利润增长率, 是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和变动的趋势, 该指标值越高表明该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大。其表达式为:
营业收入增长率为公司报告期营业收入增长额与基期的营业收入的比值, 它的值越大, 表明增长速度越快, 公司的市场前景越好。当公司的营业增长率小于零时, 则表示产品销售不畅或者是在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市场份额缩小。其表达式为:
本文选取的成长性指标体系如下表2所示。
3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 主要考虑到因子分析模型能从多个成长性指标中归纳出少量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公共因子, 简化了研究过程; 其次是因子分析模型可以消除主观性影响, 客观地反映各样本企业之间的关系。
3. 1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模型一般要求各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所以要对各个变量要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通过SPSS 19. 0软件可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表上半部分是相关系数矩阵, 数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越高, 表下半部分是显著性水平矩阵, 表中值越大则表示相关性越高。
3. 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个因子间的整体相关性, 可以通过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模型。一般说来, 当KMO值小于0. 5时, 表示数据不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模型来分析。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上表可知, 本文选取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 761, 大于0. 5, 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接近为0, 小于显著性水平0. 01, 这表明所选取的样本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适合用因子分析模型来分析。
3. 3公共因子的提取
通过观察因子分析得到特征根及贡献率表, 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四个, 而这四个公共因子对总体变量的解释程度高达86. 943% , 具体如表5所示。表5
但是还存在另一种情况, 当因子载荷量比较平均时, 难以区分各个指标和各个因子之间的联系, 此时需要进行因子旋转。本文采取最大方差法来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成分矩阵如表6所示。
根据旋转后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得:
公共因子F1在资产负债率 ( B1) 、流动比率 ( B2) 、速动比率 ( B3) 、现金比率 ( B4) 上都有较高的负载, 而这些指标都是与公司的偿债能力相关联的, 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1称作企业偿债能力因子。
公共因子F2在净资产收益率 ( A1) 、总资产报酬率 ( A2) 上有较高载荷, 而这些指标都与公司盈利能力相关, 同理, 可以将公共因子F2称作企业盈利能力因子。
公共因子F3, 在总资产增长率 ( D1) 、净资产增长率 ( D2) 上的载荷较重, 而这些指标与公司的发展能力有关, 所以将公共因子F3称作企业的发展能力因子。
公共因子F4在应收账款周转率 ( C2) 上有较重的载荷,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公司营运能力大小的指标, 所以将公共因子F4称作企业营运能力因子。
综上所述, 企业的成长性主要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有关, 而这四大公共因子对公司的成长性的解释率分别是32. 819% , 24. 078% 、 17. 149% 、 12. 898% , 总的解释量高达86. 943% 。
4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综合得分
通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求出各公共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
由表6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得四个公共因子的表达式:
本文假设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分数为F, 根据各个公共因子对成长性的贡献率 ( Wi) 进行加权得到, 其计算公式为:
综上所述, 将26家 ( 主要从年度财务数据是否完备角度考虑) 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 - 2013年度的财务数据代入上式就得到各公司在四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 继而得到各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综合得分, 如表8所示。
注:上表为作者计算整理。
5结论与启示
本文旨在对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评价, 考虑财务数据完备性, 选择了符合要求的26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借助于因子分析模型, 利用SPSS 19. 0软件对所选取的26家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这四类共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研究, 得出四个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为偿债能力因子, 第二公共因子F2为盈利能力因子, 第三公共因子F3为发展能力因子, 第四公共因子F4为营运能力因子, 这四个公共因子共同构成公司成长性综合因子F, 它们对公司综合成长性的解释率高达86. 943%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江苏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都在0以上, 甚至还有9家公司超过1的。从因子得分结果来看, 江苏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发展良好。
参考文献
[1]彭伟.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成长脆弱性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6) :11-18
[2]黄倩.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评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9) :23-38
[3]周孝华.创业板高科技公司估值与定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 (11) :46-50
[4]李延喜.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 :3-4
[5]任国宏.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9) :4-10
[6]朱艳鑫.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驱动因素——基于创业板特锐德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3) :59-62
[7]王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与实证[J].经济管理, 2011 (6) :17-20
成长因子 篇2
大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可以分成两次成长期,在第一次成长期中,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健全的人格,为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奠定基础。二次成长期的目标是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较成熟的公民。在二次成长期的初期,特别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因子,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最终使得大学教育向开放性、服务性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可能出现的反向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消整提出建议。
一、二次成长期的概念及初期的特点
人的成长分两方面:生理的成长和精神(心理)的成长。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生理成长,而精神(心理)成长仍在继续。主要依据精神(心理)成长程度,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成长分为两阶段:在校期间完成学业的阶段和毕业就业到成为成熟公民的阶段,前者我们称之为第一次成长期,后者称之为第二次成长期。
二次成长期的目标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就业并初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家庭的期待,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期待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相结合,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第二阶段是在已有的工作平台上学以致用,学习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生活经验,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职业规划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定位并;第三阶段拥有较丰富的生活、生活、成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
二次成长期与一次成长期是先后承继的。从任务与目标上看,第一次成长期是第二次成长的基础,二次成长的状况是对一次成长期效果的检验。第一次成长期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学生个人品格的良性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个性品格是否符合社会的预期,直接关系到第二次成长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
二次成长初期是指大学生就业并初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家庭的期待,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期待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相结合直至形成初步职业规划的阶段。这一时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开始告别学校学习,步入社会的时期。学校是一个学习知识,完成人生第一次成长的殿堂,十五、六年校园的学习、生活足以使他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基本上掌握了一门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特别是工作经验,大学期间有限的实习、实训基本上只能建立起一个知识运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步入社会,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能否平稳实现由第一次成长期向第二次成长期的过渡,直接关系到第二次成长的品质。其次,这一时期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别是信息化高度发达,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撞较激烈的情况下,刚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往往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对即将面临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第三,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带有一定的取向性。这种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二次成长的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第四,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须要克服诸多负作用因子。第一次直面社会需求,普遍感觉就业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难上加难。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学历、院校、性别等情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协调,其次会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巨大,有感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甚至可能遭受到各种歧视,这些都会阻挠大学生成功求职就业,个别人可能开始否定自身或怀疑人生,更加严重的会敌视他人和社会甚至走向犯罪。
二、二次成长初期可能存在的负作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二次成长中的负作用因子泛指一切在大学生二次成长过程中起不利影响的因素、分子。这些因子大约可分为内在与外在两大类。
(一)内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1. 知识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结构性失业在失业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和胜任就业岗位需要的不适应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3]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内在的一个影响极大的负作用因子。
(1)知识结构缺失。首先,从高中阶段开始就实行的文理分科及大学阶段高度专业化使得大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分科教育有利于快速地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分科也造成理科生知识面偏窄,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缺乏,致使可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人文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参与社会人文生活的能力的弱化;而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缺乏,可能导致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缺失。这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知识应有的作用。其次,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过窄,学科体系不合理等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知识不
(2)知识厚度缺失。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但是我们的高校专业分科很明确,学科束缚过严使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各个专业之间很难互通。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知识广度不足同时存在的还有知识厚度缺失。就业的压力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还不是很扎实的时候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考试,考取某种证书,以期待在以后的择业就业时能多个选择,多条出路。但是,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所考的职业资格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以后的职业选择都没有关系,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等的信心不足。
(3)知识运用能力缺乏。高校教育都以书本为主,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这确实有利于学生形成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实践太少,光是学习理论,无法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这在以后的就业求职中都是不可忽视的短板。
2. 个人品格缺陷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需要那些富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与人合作和分享,会关心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才。[4]而处于二次成长期初期的大学生的个人品格并不是很成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又对品格还不是很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品格缺陷。个人品格缺陷毫无疑问将直接导致职业品格不健全,这也是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一点。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二次发展初期伦理、道德、意志、心理等个人品格中可能存在的负作用因子。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品格缺陷有以下几种:
(1)价值观念错位,拜金、享乐之风盛行。当前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习讲实用,做事先求功利,盲目崇尚金钱和权力,把“挣大钱”、“当大官”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有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消耗时光,不思进取。
(2)法治观念缺失,追求放任自由散漫的生活。高校不管什么专业都有开法律基础课程,但是不少学生并没有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在权利遭到侵犯时不知道在合法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权益,平时生活工作中自我意识膨胀,不愿意受太多约束,不能坚持按规章依法办事,个别人甚至还触犯刑法,沦为罪人。
(3)荣辱观念错位,诚信助人、团结友爱等道德观受到质疑。部分大学生中可能存在道德问题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孝顺长辈父母;花钱大手笔,用物太奢侈,过度攀比;不诚信贷款,作弊剽窃现象严重;是非观模糊,正义感和责任感被冷漠取代;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没有奉献意识等,这些现象时有出现,被社会广泛批评。
(4)意志品质下降,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耐力。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就是郁闷、迷茫。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厚,不像父辈那样辛苦的劳动,也几乎没经受过大挫折失败的磨练,意志力、承受失败的能力相对较弱。
(5)心理素质不高,出现焦虑、冷漠、逆反等多种不良情绪。在马加爵案后,人们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不少大学生性格孤僻,易怒冲动,不会疏导情绪,遇到委屈心生报复,遇到挫折心灰意冷,遇到不公怨天尤人,可能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做出过激的举动。
3. 经验缺乏
经验缺乏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必须克服的的十分现实的负作用因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目的是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希望新招进的员工能熟练操作并迅速转化为提高单位效益服务。但是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工作经验是一种看似合理却很荒谬的悖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有工作经验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要求刚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大学毕业生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应该认真面对这一悖论,在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有效地化解这一悖论。
(二)外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1. 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个概念。主流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在一个地区起主要作用,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流文化是相对比较稳定,带有官方色彩的,覆盖到历史、生活、文学艺术,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现象。我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非主流文化相对主流文化而言,并不仅仅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其具有独特的价值。社会现象是千姿百态的,每个单独的社会个体也是独一无二的,非主流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社会的包容,也彰显了个性,更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一味的叛逆另类、与社会相敌对并不是非主流文化,如黄色文化、灰色文化及黑色文化不是非主流文化,而是极端地反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塑性很强,对社会现象难以全面理解,加之青年人本身心理上偏好刺激,追求独特,难以理性思考和把握非主流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不少大学生性格张狂,行事自私,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垃圾,都是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2. 个体不良生活环境
人处在社会环境中就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不良的生活环境环境会影响到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就业择业。
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的生活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品行嗜好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被过分溺爱的学生多数骄横自私缺乏爱心,被过分严厉教养的学生的性格多沉默寡言或性情暴躁,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则更可能容易出现过于敏感,对外部环境缺乏应有的信任。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促进子女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在求职应聘中更加自信,就业期望值与自身素质兴趣相符合,使子女顺利就业。
学校环境应该是在知识上崇尚自由创新、追求真理,在管理上应该是松弛有度、民主科学。如果大学学习气氛浮躁,学术腐败,管理松散,学生无法在大学里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进入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是很有抱负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第一份工作的环境会影响他们看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方式,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从工作中学到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完善。不良的工作环境却使人染上陋习,不仅使人多走弯路,耽误了大学生毕业后二次成长的时间,同时也可能带来心态和观念上的负面作用,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3. 偶然事件
年轻人感情相对强烈,做事易于冲动,而在二次成长初期,在求职中或初入工作时面对的一般都是没接触过的新问题新情况,某些偶然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认识能力不够,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时在偶然事件的诱发下,会产生强烈挫折感,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时失去控制,不计后果地发泄情绪。因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极可能导致出现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如有人误入传销组织,有人则不知不觉中被诈骗团伙利用或成为受害人。所以说,突发事件也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不可忽视的负作用因子。
三、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存在的负作用因子的消整
(一)概念与目标
关注大学生成长,必须重视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可能存在的各种负作用因子,并多举措地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消除或调整(如知识结构等)这些因子。消整的途径应该是学校指导下大学生自己充分努力并加上社会支持。在微观上,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使大学生个体能够具体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健全的品格,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多积累实习见习经验,提高偶然事件应变能力,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方向。宏观上,应该继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校就业指导并营造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
(二)微观消整
1. 调整与完善个体知识结构
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大学生顺利度过二次成长初期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
(1)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掌握正确的认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提问的方法和能力。理论高才能眼光更远,在竞争中就能放眼世界。但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学生光会死记硬背理论,却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难以自觉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育,要用问题导向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较分析和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自觉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法律是刚性的行为规则,是社会道德可以看得见的维度,是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的载体。大学生应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治观念,坚守正义,以法维权,始终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2)基础知识。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小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教育应注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社会、人文等较为全方面方面的基本知识。而大学教育应更注重于培养专业人才,强调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中、学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起保证作用。
(3)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业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现代社会,专业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必须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4)关联知识。学习不是静止的,知识是无限的,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步入社会就有别于以前的学生生活,必然要面对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工作气氛,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的沟通交流。大学生具备广博的关联知识,能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广博的关联知识能打开工作思路,扩大视野,刚进入社会的人更应该抱着开放谦虚的态度,广泛地学习,善于自学,学会创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如果能利用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掌握某方面知识形成自己的特长,这样能使自己个性张扬,独具魅力。
2. 品格的修正
(1)借助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说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是可行的。古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心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诚信品质,“孔融让梨,黄香温床,卧冰求鲤”的孝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宣传。青年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形成优良品格。多开展理论学习、模范典型学习,让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观念;开展社会现象分析辩论和演讲活动,锻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美丑的辨别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对学生的奖惩评价体制,组织开展服务福利院、养老院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面临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要关心和鼓励大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要有实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普查,开展各种主题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疏导和自我管理。
3. 经验的积累
(1)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高校课程设置应有效改革,与社会发展和个性解放需求相联系。多开设方法教育方面的课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学模式应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育,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其次针对现在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职业师)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给学生上课、办讲座,这样既可以把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又能弥补师资上的不足。而邀请社会政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到高校进行交流和演讲,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实习热情。
(2)规范落实大学生见习实习。大学生实习是为了在毕业进入社会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并且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过渡。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部分工作,部门大学生对见习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深,让本来很好的见习实习流于形式。高校应重视实习,开辟创业专用场地,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责任。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实习环节的支持力度,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给予财税上的支持。学校方面,应开门办教育,与企业、军队、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见习基地等;通过建立法律规章来规范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同时用人单位也要积极配合。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接待大学生实践,特别是对安置大学生实践人数较多的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接待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3)大学生自己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尽早明确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做好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主动收集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各类信息,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和主动与社会相关行业联系,有意识地提前做些积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4. 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完善
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生要实现一系列的转化,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由他律为主到自律为主;由基本上是一个消费者到更强调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是生活与人格的逐渐独立。要完成这些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生存能力包括以合法方式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处理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应对特别困难的技能与健康的心态。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在学识、事业上获得应有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一方面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有限的社会生活中自觉获取,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有计划地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心理健康辅导及协作技巧的培训。
5. 偶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
适当处理偶发事件需要良好的心态、理性的判断及科学的方法。良好心态的获得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调适,高等教育中一般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应该获得更多的重视。从一定意义来说,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心理问题。理性判断能力需要以知识作为基础,知识是人类获得解放的真正的力量,处理偶发事件的知识包括法律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法律知识,法律是现行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道德的标注与底线,是我们认识偶然事件性质的依据,只有正确认识了事件的性质,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态度、立场,从而才会有正确的方法去应对。所有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学校有计划地去引导和培养。方法论是效益的关键,偶然事件的处理应该讲究方法,如程序、目标、行动及评价等等。有效方法的获得需要知识、经验,而知识、经验的获得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
(三)宏观消解
1. 知识与能力的和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国教育改革30多年来一直与社会改革相伴随,教育体制改革、高考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从未曾停止却也是异常艰难。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30多年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政府的极大支持,近年来,中央财政先后支持实施了“985工程”、“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促进了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提升了科研水平,有力地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我国高校自身也在推进教学体制改革,学分制的实行、专业培养口径的拓宽、选修辅修课程的设置、联合办学措施的落实都是极大的进步。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总的来说还是管理式的、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始终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这种被主导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限制了他们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构建。我们经常说要舍弃应试教育而发展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我们真正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因为很多人还是没弄清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能力是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的做人、处事、做学问的本领;素质是知识能力在学生身上的内化、外化、人格化,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一体化、个体化。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递进包涵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传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发展能力的;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会促进知识的学习。知识和能力又是素质存在和提升的逻辑前提。
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太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考察多于倚重学业成绩的考核,这种教学体制有三大弊端,首先,这种考试大多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更多强调学生的复述、记忆知识的程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其次,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主要是“趋同”,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这种评价体制只需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停留在“知道是什么”的水平,学生难以形成批判精神。所以要解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确实不易,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而深刻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5]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6]大学教育必须坚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导向,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重新建立评价制度,最终使得大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由只注重知识积累向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观念转变。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被知识所武装的头脑确实更容易找到成功的方法,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存在根本性的方法论问题,如果方法不当,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但不能被学生所用,反而会限制人自身的潜能。消解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教育方面的负作用因子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7]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对社会有更准的判断力,对人生有更强方向感,懂得运用已有的知识为实现人生价值服务,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地积累和创造了更多的知识。美国伟大的作家、职业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大学仅仅是教育的开始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更多强调思维训练、方法掌握,淡化知识记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现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8]
(2)由灌输式向启发、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必须尊重个体,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中小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而大学教育却直接与社会接轨,大学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行动力的塑造,增强教育活力。
(3)由纸质测试的评价制度向全面激励性的评价制度转变。评价制度是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效果的检验,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纸质测试的评价制度不全面,也极不灵活,内容上应该由传统的“德、智、体、美、劳”向“德、智、体、美、劳、能”的全面评价转变,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等都是可以在大学里得到训练和提升的。评价手段也应更加多样化,增加健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手段。对评价结果的公布和运用也应该是鼓励人发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多样化人才。总之,评价制度应该是能使学生发现自身并超越自身,而不是使人忘却自身,阻碍人性的不断生成与完善。因为,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自觉引导超越性生存的文化精神。[9]
2. 时间与内容的和谐——高校末端指导的拓展
高校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末端指导,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大学是实现学生身份到职员身份转化的必要预备。大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准备”、形成个人就业的“配置能力”。[10]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已有十余年,学校、中介机构通过网站、平台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多种形式的指导和服务,为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合作的桥梁。整体上看,一个相对完整的就业指导信息与服务平台已经建立起来,成效也比较明显。尽管如此,指导工作仍需不断深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改进的空间。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就业指导服务时间可以进一步延展,时间要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成功就业,甚至可以延展至大学生成为成熟的公民,即整个第二次成长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应尊重市场人才需求,及时地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实行全程和全面指导,并始终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进行调整,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就业接受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创新特质也要求在就业指导中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服务。
(2)指导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对就业指导课进行合理设置。在就业指导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及前瞻性。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课程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同年级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不一致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多是接触和理解并按照既定方向充实自己,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见习实习,更多地需要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而毕业生就迫切地需要各种就业信息,而不再仅仅是技巧了。所以好的就业指导,应该要按照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调整不同的指导内容。
(3)就业指导应该与学校管理、课程设计、培养体制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从院、系、专业等各管理层都有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人式的管理体系,畅通信息传达和服务。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在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就业指导不能学生一毕业就停止,而是应该进一步关注毕业生的发展情况,这将有利于就业统计数据,总结成功经验。
3. 社会环境的改良——微观与宏观的和谐
大学生就业往往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健全的用人体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滞后的就业立法和一些不良的观念习俗等等,所有此类环境大致可分为法律与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乃至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提供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减少乃至消除大学生二次成长(特别是初期)中可能遇到的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阻力。良好的工作环境应该是相对稳定、和谐及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的状态,良好的企业文化、社团文化是良好工作环境的孕床。此类文化的培养需要宏观与微观和谐与努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及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外部条件。社会应该通过系统的努力,使青少年在步入社会时有条件获得健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避免由于非健康的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
不可否认,社会变革和利益分化还将继续,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改善,大学生二次成长中将长期面对社会环境方面的负作用因子,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制度体制的完善,法律的健全和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些因子会最终消失。
四、小结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2010年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已达1843万,在校生人数已达6791万[11],居世界第一位,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但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面临的诸多负作用因子说明我国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仍需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与完善,目前最关键的是动员学生、学校主导,全社会参与共同消解这些负作用因子。微观上,大学生应及时调整与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丰富个人社会经验,增强自己的在困难面前的抗压能力;在宏观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时刻面向社会不断调整,同时高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全社会应尽量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只有大学生主体能很好的认识与恰当的消除自身二次成长初期负作用因子,并通过高校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鼓励,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力良好的成熟公民。有成熟的公民才会有成熟的社会;有成熟的社会才会有每个人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7.
[3]戚业国,卢辉炬.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一种公共政策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1,(5).
[4]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0.
[5]沈正赋等.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致教育部长并全国教育界的公开信[J].理论参考,2010,(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1-02-26.
[7]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57.
[8]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9]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10]戚业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J].教育,2009,(23).
成长因子 篇3
1 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因子
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生在原发性颅脑损伤后数分钟到数周内, 即可发生在原发伤部位, 也可发生在远离原发伤部位, 这主要和一些继发性损伤因子有关。
1.1 钙离子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和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
钙离子在正常细胞中执行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在颅脑损伤和脑缺血后, 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异常升高在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颅脑损伤后, 钙离子迅速从组织间液进入神经细胞, 而且线粒体、微粒体、内质网等钙库 (calcium pool) 也释放出大量的钙离子, 导致细胞内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ing) , 其发生机制为: (1) 电压依从型钙离子通道 (VSCC) 的开放。 (2) 受体门控型钙离子通道 (RGCC) 的开放, 主要是NMDA等受体。 (3) 脑组织缺血缺氧, 钙泵功能受损。 (4) 脑组织酸中毒, 钙离子内流增加。 (5) 细胞膜受损, 细胞外液的钙离子可直接进入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在伤后48h达高峰, 约在伤后一周恢复[1,27]。
神经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将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效应: (1) 首先促使一些神经递质, 兴奋型氨基酸的释放, 加重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2) 钙离子与线粒体膜结合, 阻断线粒体内电子传递, 导致ATP合成受阻; (3) 钙离子激活中性蛋白酶 (calpain) 等, 导致细胞结构被破坏; (4) 激活磷脂酶, 产生大量自由基, 加重细胞损伤; (5) 钙离子进入脑血管壁, 引起血脑屏障破坏和脑血管痉孪; (6) 激活神经细胞的某些基因, 加重神经元的凋亡[1,2,3,27,28]; (7) 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也和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发作有关[4]。
目前, 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尼莫地平是一种L型VSCC选择型拮抗剂, 已在临床应用多年, 但目前其对颅脑损伤的疗效仍有较大争议, 一般认为对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效果较好, 而对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效果仍有争议[5]。其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也在研究中, 近年来发现N型VSCC拮抗剂SNX-111在大鼠的损伤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疗效显著[6]。此外, 环孢菌素A也有助于保护线粒体的稳定, 从而减少颅脑损伤后钙离子介导的继发性损伤[7]。钙离子拮抗剂要求在伤后早期使用, 有研究表明, 钙离子拮抗剂在颅脑损伤后15min~10h内使用均有效, 但最佳时间窗为2~6h内使用[8]。1.2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颅脑损伤后, 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升高, 乙酰胆碱受体被激活后能使镁离子从NMDA受体中移开, 导致钙离子内流, 而且通过调节三磷酸肌醇 (IP3) 系统使神经元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 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
颅脑损伤后谷氨酸、甘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浓度也有显著上升, 谷氨酸通过激活NMDA受体使钙离子内流增加, 通过激活非NMDA受体使大量水, 钠, 氯内流, 导致急性神经元水肿, 而甘氨酸是谷氨酸激活NMDA受体的必需辅助因子[9,10,27]。最近还发现, 兴奋性氨基酸对自由基的颅脑损伤作用还有协同作用。目前新型的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司可拉明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MK-801等均已应用在动物实验中, 效果明显[11,12]。
1.3 自由基与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后, 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 黄嘌呤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比例失衡, 加上中性粒细胞爆发式呼吸和NO的自由基产物等因素, 将产生大量自由基。中枢神经系统富含胆固醇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 (PUFA) , 这是自由基攻击的良好底物, 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并产生醛类物质, 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 神经元水肿, 坏死。此外, 自由基激活磷脂酶, 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 (AA) 和血栓素A2 (TXA2) , 引起毛细血管痉挛, 血小板凝集并释放5-HT, 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破坏血脑屏障, 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 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 如此恶性循环[13,27]。
颅脑损伤后早期使用 (伤后8小时内) 自由基清除剂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Vit C, Vit E,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依达拉奉等已在临床应用, 有关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作用目前受到较大质疑, 并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临床上应慎用。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21-氨基类固醇药物U-74006F也在实验室中应用, 效果良好, 但如何使其通过血脑屏障成为研究的当务之急[14,15]。
2 颅脑损失的继发性保护因子
与继发性损伤因子相对应的, 颅脑损伤后机体也会产生一些保护因子, 以减少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和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研究这些因子的作用机理和如何激活, 补充这些因子将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2.1 腺苷 (adenosine)
颅脑损伤后, 脑组织缺血, 缺氧, ATP降解产生大量的腺苷, 腺苷通过刺激神经元细胞膜A1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 保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稳定[26];通过刺激脑血管壁A2受体, 保护血脑屏障从而减少脑水肿的程度[16,17]。腺苷脱氢酶抑制剂和腺苷类似腺苷物的研究使腺苷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18]。
2.2 神经节苷脂和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节苷脂类物GM1等能阻断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减少脑组织能量代谢和脑水肿, 防止钙超载和抑制自由基的产生[19,20];神经营养因子能决定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和分化, 是受损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再生和修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21]。
2.3 热休克蛋白 (HSP)
热休克蛋白是一种应激蛋白, 在多种应激条件下会大量产生, 对神经组织等多种器官有保护作用, 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 可能是通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从而保护神经系统[22]。如能通过分子克隆技术生产, 纯化热休克蛋白, 相信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有一定意义。此外, 热休克蛋白基因是一种和创伤应激有关的基因, 如能对其加以改造, 将能很大的提高机体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2.4 镁离子
进年来发现, 镁离子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的活性, 从而减少与之相关的钙离子内流[1];能保护神经细胞内蛋白支架的完整, 减少细胞的破坏[23];镁离子还有良好的脑血管解痉作用, 是一种良好的脑保护剂。加上其价钱便宜, 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已在临床上使用。在伤后24小时内使用, 给药方式为持续性给药效果好[24,25]。
虽然这些年来经过广大医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颅脑损伤的研究无论在基础方面还是临床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许多在动物实验中认为有效的药物在临床上却得到了“阴性”的结果, 至今除尼莫地平外尚无一种脑保护剂通过三期临床实验, 而尼莫地平在四期临床实验中的疗效又受到质疑。我们考虑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 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之间的基因、解剖、细胞生物学等方面有相当的差别, 不能简单地把动物实验的结论套用到临床上。 (2) 动物实验中干预性治疗的“时间窗”很难在临床上及时达到。 (3) 大多数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 脑组织内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加大剂量又将增加全身的毒副作用。 (4) 人类颅脑损伤的致伤机理往往是多因素的, 复杂的, 相互影响的, 单一因素针对性的实验研究结论很难在临床上达到一致, 单药物治疗的方法也已被证明效果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无疑将是未来颅脑损伤研究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