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古建筑(共4篇)
可园古建筑 篇1
文物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具有不可再生性。东莞可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和岭南园林的珍品, 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因此, 做好可园的消防安全和防火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东莞可园古建筑的特点及现状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 布局巧妙合理、小巧玲珑, 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丰富。虽占地面积不大, 但布局紧凑, 虚实得体, 建筑压边摆布, 形成“连房广厦”的格局, 留出中间空地作庭园, 故视线开阔、畅朗, 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可园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瓦为主,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材料耐火等级低, 火灾荷载大, 经过160多年的风干, 极易燃烧, 并且可园是“连房广厦”的格局, 建筑连片成群, 没有有效的防火分隔, 极易蔓延。古建筑引起火灾的因素很多, 就可园来说, 最有可能引起火灾的原因可能有三种, 第一是人为因素, 包括游客吸烟、燃放烟花、小孩玩火等;第二是雷击;第三是电气线路故障。可园建成已有160多年, 虽然至今为止没有发生过火灾, 但我们仍应防患于未然, 不能掉以轻心。
2 现有设备不足, 管理手段有待提高
在设备上我们配备了消火箱、灭火栓、手提式和推车式的灭火器等, 同时禁止在古建筑内用明火、设香炉、吸烟、拉明线、堆放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等, 但是设备配备仍略显不足。我们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 对古建筑内进行全面监控, 但是管理系统单一, 不能有效地进行防火。在管理方面, 我们建立了岗位防火责任制, 组织了防火安全检查和消防安全演习, 实行24小时值班制。但是检查和演习的数量有待增加, 质量有待提高, 且没有开展经常性联防活动。因此, 我们需在硬件和软件上加以提高和整治, 加强对可园的防火。
3 进一步完善消防设施和防火对策
由于古建筑所具体的特殊意义及价值特性, 在防火安全上具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 其火灾破坏性不论从时间、速度、程度上均大于现代建筑物。因此, 不是发生水灾后如何去扑救, 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为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提高对古建筑的消防设计、规划、保护工作的重视。
3.1 完善设备设施, 从硬件上提升可园的消防安全度
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形象的前提下, 合理的在古建筑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装设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尤为重要。如何安装和设置火灾探测器, 应根据可园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空间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部位的火灾特性综合加以选择。可选用的探测器主要有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缆式线型室温探测器、线型光纤感温探测器等, 达到早探测早报警的目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火灾探测系统是新型的消防设施, 它安装方便, 无需电缆布线,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建筑物的破坏;可以在不介入人力的情况下实现对危险场所的监测;可以实现更精确的监测。这种系统可以解决传统的有线监测系统布线复杂、造成建筑物破坏等弊端。如果条件允许, 这种新型的火灾探测系统是首选。
灭火设备方面可新增动力消防泵、喷水枪、水幕设备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多、灭火成功率最高且造价低廉的灭火系统, 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火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可园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对保护历史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装设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可以防患于未, 杜绝电气火灾的发生。当可园古建筑内的电气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发生漏电现象, 在还没有发生火灾之前, 该系统能够根据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揣测器的设定值发出预警或漏电跳闸, 及时发现和消除电气火灾隐患, 真正做到建筑消防电气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3.2 安装防雷设施, 确保古建筑消防安全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第5.3.2和5.3.3条明确规定, 曾经遭遇雷击的地区和当古建筑附近有高大树木时, 应采取必要的防雷设施。可园邀山阁高17.5米, 接触点高, 前侧有高大的龙眼树, 极易引起雷电火灾。近几年, 可园邀山阁已两次遭遇雷击, 柱础、建筑墙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 邀山阁周围有大面积的可湖, 且外围存在着电缆等, 因此, 安装防雷设施迫在眉睫。
日常用的避雷设施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及避雷器等,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接闪器向大地泄放雷电流, 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可园是“连房广厦”的格局, 可以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 将设计成网状的防雷装置铺排在古建筑顶部的瓦面上, 构成一个大型的金属网笼, 并饰以与屋顶相同的颜色。这样既可以直到防雷的作用, 又保持了古建筑完成的艺术造型, 是一种实用、美观、安全的防雷方式。在龙眼树树顶装避雷针, 沿树干敷设引下线, 下部埋设接地装置, 以防雷击。
在对可园安装防雷设施时, 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要求, 由专业人士安装。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 对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维修, 保证完好有效。
3.3 利用高科技、新材料, 加强建筑的防火力度
可园的主体建筑均是木结构, 木材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 一旦发生火灾, 建筑物内散热差, 温度升高快, 容易引起轰燃而使火热失去控制。因此, 可采用防火涂料和阻燃液对古建筑的柱、梁、枋、檀、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表面涂层, 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 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 阻滞火灾迅速蔓延, 进行防火保护。阻燃剂必须效力好、无毒无害、阻燃性持久、无腐蚀性、对木材的特性不产生不良影响, 处理后木结构的形貌特征不会发生改变。
可园的柱子均为红砂岩, 火灾会破坏红砂岩的强度, 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的坍塌。可采用厚型无机防火涂料或隧道防火涂料来保护它们, 以免火灾发生时结构强度的破坏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坍塌。可园中的走廊、过道、墙板、楼间距等很难达到消防要求, 我们可以采用防火板材来提高耐火性能、增加防火分隔, 达到消防的目的。
3.4 加强人员管理, 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在消防管理方面, 领导要重视, 定期维护与检修消防设施、加强消防演习培训和联防、建立日常防火体制, 各部门密切配合, 增加防火安全意识, 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我们要以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可园古建筑安全, 以“能做的先做, 能行的先行”的原则予以积极推动, “全方位、全方面”地采取有效措施, 从硬件设备和管理手段等多方面, 不断加强消防安全,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使其代代相传。
可园古建筑 篇2
今天我们去了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可园位于东莞的莞城镇,风景秀丽。
来到可园,我感受到这里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幅赞美可园的对联: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可见可园当时的盛况。进去以后,看到可园的大门上的一副表人心志的对联: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表明了园子主人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以后还要复出的。这样一来,使客人一来,还未见其人,先识其人。这个园子的主人是谁呢?进去一看原来是清朝的张敬修。
再说这可园的.历史,具体时间可以早到清朝道光三十年。这里原先是一出处冒氏宅子,后来被张敬修购得,并加以改造,更名可园,在可园,你会发现,住宅、客厅、别墅、花圃结合巧妙在一起,有条不絮,所以可园可谓以小建大。在这其中,有一处非常能体现张敬修的智慧。就是在客厅旁设了一个小屋,在这看似平常的表面下,暗藏玄机,地底下有一通道连着客厅,这样一来,仆人们转动风车,就会使客厅凉快。多厉害!
浅谈可园的庭园特色 篇3
可园位于东莞莞城博厦, 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为广东近代四大名园。
地处珠江三角洲东段的东莞因盛产莞草而得名。莞城位于东江繁纷水系的冲积平原上, 城郊河网纵横, 气候“三冬无雪, 四季常花”, 秀丽的水乡景色为发展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明、清以来这里工商业兴盛, 经济十分繁荣。这里也是古代岭南文化策源地之一, 历代出有不少文人学士, 尤其是明末清初, 不少反清诗人都云集于此, 借造园、隐居来发泄对外族统治的不满。据《东莞县志》和有关文献记载, 明、清时期东莞便建有众多著名的园林如意园、垣园、大芳园、道生园、东溪草堂等等。然而, 时光流逝, 岁月苍桑, 时至今日, 这些名极一时的古代园林均已无存, 仅留给后人的, 也是岭南最负盛名的可园而已。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 (即公元1850元) , 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该园历经多次扩建和改建, 现已建设为可园传统文化区。而古庭园现存格局是一九六一年修复后的情况。园主人张敬修文武兼备, 琴棋书画, 样样精通。居巢、居廉等岭南画派祖师曾客居可园多年。诗人张维屏、郑献甫、简士良、陈良玉、何仁山等都曾在此作客联呤。篆刻名家徐三庚亦曾在可园传师授徒。可园成为近代广东文化的策源地之一。而文人墨客的艺术风格对可园的筹划兴造产生了深切的影响。
2 庭园布局特色
可园占地面积仅为3.3亩, 园内设计布局十分精巧, 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岭南民居特色与岭南园林特点, 其造景与实用功能的相互渗透,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庭园风格。
2.1 平、立面布局特色
2.1.1 平面布局特色
从可园的平面布局来看, 包括两个平庭, 是错列式的内庭结构。一般庭园多以单幢建筑 (如厅堂) 之类的分散布势, 再连以回廊曲院, 构成大小庭园空间, 但可园中的建筑与一般庭园不同, 可园的建筑以集成为几组群, 在组群之间包围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 是庭园布局中比较罕见的类型, 属“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其主要建筑可分为三个组群:东南部为门厅组群, 北部为厅堂组群, 西部为楼阁组群。各组群间连以回廊, 两个平庭则错列在这些组群的界限空间之内。
可园的占地面积需小, 但布局十分紧凑, 虚实得宜, 建筑一般建在园边, 园内“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包围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 视线不受阻隔, 有空间感和距离感, 不产生压抑感, 故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全园建筑虽无统一的轴线, 但大致按南北方向布置, 体量适宜, 且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的组合十分精妙, 建筑组群间又以檐廊、前轩、过厅、套间、敞廊等过渡空间联成群组, 曲直长短随势, 前通后连, 变化随机, 有一气呵成之势, 生神秘变幻之境界。可园内的两个内庭似连非连, 似断非断, 一大一小, 景物相互呼应, 相互穿插。南侧内庭面积较小, 名为“擘红小榭”的六角半月亭是庭院的入口, 院以幽邃、宁静取胜, 主要植以荔枝、龙眼等岭南果木, 树下散置黄蜡石数块, 石几、石桌数张。离入较远处是一方曲池, 池面窄而筑高栏, 沉静悠远。北侧内庭视线较开敞, 院内筑有滋树台、拜月亭、假山成为组景。两庭间穿以一道红沙岩铺成的小径“花之径”, 景色透而不露, 层次丰富。
2.1.2 立面布局特色
从可园的立面布局来看, 园内的建筑以西北高东南低。园内主要的建筑物可堂、雏月池馆、绿绮楼位于北部, 双清室、可轩以及全园最高的建筑邀山阁位于西部。而东南部多为环廊围墙围合的内院。园内建筑体量大小不一, 高大的建筑物以低矮的环廊、过厅、小院相连, 错落有致, 别俱韵味。
2.2 景色因借处理特色
“巧在因借“是我国传统造园的基本手法。可园在因借的处理上是很有特色的。可园选在郊野水流云飞的可湖畔上, 足以表现洋洋大观。园基不拘形状和方向, 因地制宜, 旨在于因景就筑和因筑得景。可园胜景兼有人为庭景和自然外景两种。庭景由密集建筑内向围合而成, 景观以建筑为主, 结合庭中假山、花木、小品, 组成中心静态美景。
而外围美景, 则巧借邀山阁, 尽收入目。全园最高建筑高约有十五点六米的邀山阁, 亦是当时整个县城最高的建筑。随着视点的升高, 视野逐步扩大, 身在园内, 却能收入千里之美景于眼内。白天到此, 远可眺大海、群山, 近可察村舍篱落、桑麻庄稼, 可谓如画美景尽收眼内;夜间, 可以看到阁中灯光远照, 如空中仙阁。
临水处广开窗户, 广设游廊, 建筑凌波而建, 则妙借了可湖美景。可园内虽无大面积水体, 但可园北区建筑临可湖而建, 这组建筑既是内庭的边界, 又把湖上四时美景借为已用。设计者因形取势地把建筑展伸到水面, 摄取自然外景来补充内庭景观不足。可堂、雏月池馆等建筑的临湖墙面窗户开敞, 驳岸设游廊, 使游人能直接与水面结合, 自成为偏幽的景区。这里视野宽畅, 视线深远, 意境清闲。可亭则筑于碧波之上, 与雏月池馆前面平台用曲桥相连, 位置得宜, 造型得体。兼有观景和点景之作用。
3 庭园热环境设计特点
可园内不仅造景、借景手法独到, 而且凡到过可园者都会惊叹可园四时适宜的环境, 即使盛夏入园亦倍觉清凉, 能有如此效果, 主要归功于可园在防晒、通风等设计方面的独特方法。
岭南建筑最大特点之一是:建筑的热环境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顺其自然, 改善自然“的设计原则在岭南园林中有突出体现。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 盛夏酷热难当, 要使宅园成为适宜居住的良庭, 必需在园中的热环境花一番心思。可园的热环境设计则充分体现了“顺其自然, 改善自然”设计原则。
3.1 平、立面布局
从全园布局来看, 可园的建筑可分为东南部、西部、北部三个组群。其东南部为门厅组群, 包括有正门厅、草草草堂、葡萄林室、擘红小榭, 且均为一层建筑。北部为厅堂组群, 包括有可堂、绿绮楼、雏月池馆, 多为二层建筑。西部为楼阁组群, 包括有全园最高建筑邀山阁、双清室。可见全园布局为东南部低, 西北部高。不单园内建筑是这样分布, 就连作为庭园分界的围墙也是东部矮且通透, 西部高而厚实。这种设计正利于引入岭南沿海一带夏季盛吹, 风质凉爽的东风、东南风, 并且阻挡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
3.2 防辐射设计
可园内庭巧用了多种遮挡防晒的方法, 减少地面辐射作用。由三个建筑组群以“连房广厦”的手法围合而成的两个内庭虽有大片露天硬质铺地, 但为了减少地面受晒面积, 设计者巧妙地设计了不少高及人腰的长条形花基, 花基上摆满盆栽植物, 花基立面与盆栽植物正好遮挡了地面的日晒, 在地面上形成了大片阴影区, 减弱了太阳对地面的热幅射。沿环碧廊边种植了高大的树木, 茂密的树冠也减少了太阳对内庭地面的直射。在面积较大的中部庭园, 设计者建造了拜月亭、滋树台及狮山三大件, 成品字形排放, 对遮挡太阳对地面的热幅射起了很大的作用。
3.3 通风散热工艺
全园的通风散热设计工艺甚是一绝。广东沿海一带陆地夏季盛行东风、东南风, 风质凉爽, 但风速不大, 要想利用凉爽的风为全园散, 必须创造各种引风入室, 让风流通的条件。可园利用东向的正园门将风引入园内, 通过擘红小榭后进入内庭。不设墙壁的可轩、可堂、葡萄林室, 满开间格窗的双清室让风直入室内, 并得以流畅, 利用小天井及冷巷形成的热压通风作用, 完善园内的自然通风系统。
别致的窗设计, 岭南建筑的窗功能除了采光、观景外, 还需遮阳、挡雨、通风。在窗的设计中这几项功能往往很难同时满足, 而可园的窗却巧妙地满足了上述的要求。雏月池馆的北面的几组大窗, 每组有多排, 每排分上、中、下三扇窗。下扇窗固定, 中、上扇相连, 向上折叠开启, 开窗时既可遮阳、挡雨, 又可通风, 也可保持室内私密性, 一窗多用。而窗扇多用彩色玻璃或贝壳叠嵌, 丰富了园中的色彩, 增加了活跃的园林气氛。
3.4 建筑材质选择
园内建筑的外墙全部采用青灰砖磨砖对缝, 屋顶亦为青灰瓦面, 这种冷灰色在南方强烈的阳光下显得暗淡柔和, 冲淡了阳光的炽热, 给人清凉的心理感觉, 与岭南四季常青的绿树蓝天取得很好的协调。
外墙下部墙体、廊柱柱身、花之径等多处使用了疏松的红砂岩。红砂岩蓄热系数较小, 被日晒后吸热不多, 表面温度不高, 防水耐用虽不如花岗岩, 但优于木, 且色为诸红色, 既可是较好的防热材料, 又是质感丰富的园林造景材料。
4 结语
可园是岭南近代庭园的代表作, 至今仍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正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体现岭南传统建筑园林特色的设计手法,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闪炼着岭南园林建筑艺术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铁文.可园.2000年6月第五版
[2]汤国华.东莞可园热环境设计特色
可园导游词 篇4
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园。可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20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30年,也就是公元1850年,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大家知道为什么“可园”叫可园吗?这里有个传说:张敬修原本取名叫“意园”,即满意,合心意的意思。园林修好后,它就邀请朋友过来聚会游览,并征集人们对园子取名的意见。可大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就都说“可以!可以!”张敬修见大家一致应为“可以”,而“以”与“意”近音,“可”在“以”前面,就觉的“可”字优先,便改名为可园。这是张敬修自谦的称呼。是不是很有意思。
好了,大家请看,正门口的“可园”二字正是张敬修的亲笔书法,每一个字都是一气呵成,一笔写成,写得苍劲有力,显出了张敬修不凡的书法功底。所以说张敬修不仅是一名武将,也是一名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接下来,我们要进去的是(草草草堂)这么奇怪的名字?其实呢?张敬修认为,吃饭能草草;但是做人不能草草。所以就起了三草堂名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不能草。
好了!请大家与我到“可轩”它是园主的客厅。这间房不仅门:罩上透雕着桂花,而且地板上也雕着桂花,所以叫“桂花厅”。据说兴建可轩地板时,要求每个工匠每天加工不得超过两块,多了不但不赏,反而要罚!因此保证做工精细。
大家有没有看见那一个最高的楼。这就是“邀山阁”因为推开窗户近看就是黄旗名山,远看就能看见罗浮仙山。它整个造型是碉楼式的,非常有特色、高16.5米、共4层。那现在就让我来带大家登上“邀山阁”的最高层,领略一下可园的周边环境。大家可以照照相啊!休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