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使用

2024-12-03

语言使用(共12篇)

语言使用 篇1

一皮书的兴起与语料价值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皮书的印象,大概首先是来自毛泽东主席的那篇著名政论文《别了, 司徒雷登》中的“美国白皮书”。可谁曾想到,一个那么重要、严肃的政府文告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名为“皮书”、具有相当规模的一个大类出版物,有了一系列专门服务于它的载体,如“皮书网”“皮书数据库”“皮书评价研究中心”“皮书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管理办法”,当然还有起着直接推动皮书事业的领袖人物“皮书之父”。作为我国皮书主要出版单位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制订了20多种有关皮书选题、撰写、编辑、格式、用词等方面的规章规约。“第三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六届优秀皮书奖评审会”刚刚在北京召开1,这个系列会议的举办就已经显示出它的历史与兴盛。

从内容来说,皮书指的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就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而发表的重要文告或研究报告; 从得名之由来说,皮书指的是书的封面以某种颜色为基色,或以某种颜色来冠书名或丛书名。“单就皮书‘颜色’而言,红黄绿蓝黑金,无所不有”( 季韦晶,2005) 。在笔者所搜集的2243种皮书中2,就有“蓝绿黄白金红紫银”8色,排首位是蓝皮书,达1721种,占总数的76. 7% ,排第2位的是绿皮书,141种,占总数的6. 3% 。不同颜色的皮书与领域本来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蓝皮书通常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比如金融危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课题组的学术观点。绿皮书是针对所观察研究的对象,带有可持续的意思,与农业、旅游、 环境等有关。黄皮书主要同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有关,国际系列绝大部分以黄皮书来标示。红皮书是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其共同特点是,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 米淑惠,2013) 。但由于参与编撰出版的团体和单位愈来愈多,对皮书颜色的使用因各自理解而自由命名,边界逐渐模糊。本来蓝皮书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可现在的1721种中属经济类的只有551种,属综合类的505种,其他的分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政治”“法律”“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宗教”“体育”等,共14类。绿皮书有141种,分属的领域有“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人口” “医药卫生”“教育”“综合”等8类。紫皮书有8种,其中7种为“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 ( 紫皮书) ”,属“经济”类,1种为“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 2003 ~ 2004) ”,属“社会”类。 “银皮书”只有一种,为“《银皮书: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 2011》”。可见颜色与领域之间的关联已经比较随意了。

进入皮书的领域,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专题类皮书,万象包容”( 季韦晶,2005) , 已经很难用某种固定的领域、颜色来对它划界与分类了,更能反映其特色的倒是对皮书功能与特色的概括。因皮书内容的复杂,各家学科归属及需求的不同,概括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如 “( 皮书) 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个人或机构的学术成果或者分析意见为依托,在固定的时间( 一般以年度为单位) ,以连续出版为传播方式出版的系列图书”( 王瑜,2009) ,这是从图书出版、传播角度来概括的。又如“( 社会科学研究家们) 把大量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料纳入其中,并且通过最新的数据和资料对本研究领域( 行业、地区)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就通过‘皮书’推向社会,各种职业的人士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 陈泽伟,2004) ,这是从作者服务于社会的角度来概括。下面的定义则着眼于皮书的内容与社会服务功能: “‘皮书’是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以专家和学术的视角,针对某一区域或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具备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实证性、前瞻性、时效性等特点的连续公开出版物。”( 米淑惠,2013) 对皮书性质、功能、特点的阐述已进入相当深入的层面,有的甚至还细致地找出了皮书与年鉴之间的各种细微区别。( 熊向群、肖东发,2004)

对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皮书已经达到的规模。“再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皮书数据库’为例,截至2012年12月,皮书数据库已有3万多篇研究报告,并以每年1万余篇的速度保持增长”( 蔡维辉、张静鸥,2013) 。以书为单位,按每种书20万字来估算,2200多种图书就是5. 2亿字的规模。这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一类语料。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过一些颇有名气的通用语料库,如《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所用语料库是180万字,语料类型是“政论: 占24. 39%”,“科普: 占15. 73%”,“口语: 占11. 17%”,“文学: 48. 71% ”。(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 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语委主持建设的“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从2000万字的核心库,到4500万字的扩大库,再到现在逐年增加、已达亿字规模的语料库,语料类型 大体不变,即“人文与社 会科学类59. 6%”“自然科学 类17. 24%”“综合类9. 36%”“报纸13. 79% ”。32005年由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承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连续十年进行年度语言调查,每年使用约10亿字的语料,主要用的是新闻语料。由此观之,如此规模的皮书语言,自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兴文体。 即便是跟内容较为接近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或文风与之较为接近的政论文体相比,皮书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值得语言研究者关注。更何况,人们在阅读、利用皮书的数据、分析、观点时,准确把握其语言使用的规律与特色,更是益处多多。挖掘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正是本文写作动力所在。

在我国,皮书中最权威的当属政府白皮书。政府白皮书是表达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原则立场及有关情况进展的官方文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通过新闻媒体、出版社、网络媒体或大使馆等渠道发布。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国家有关部门还发文规定“不得擅自以‘白皮书’作为图书书名”4。除了政府白皮书,其他各色皮书由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有关政府业务部门发布,本文统称为“彩色皮书”。下面按“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两类进行分析。

二政府白皮书

( 一) 概况

政府白皮书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简称“国新办”) 颁布的、以“白皮书”命名的官方文书,全部内容见于国新办网站。我国第一本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于1991年发布,截至2014年,共发布白皮书91部,平均每年3. 8部。每年发布数最少的为1部, 最多的9部( 2011年)5。统计数据见表1。

政府白皮书通常用中文和英文发布。部分白皮书的内容涉及非英语国家或多语地区,会增加相应的语种版本,如2012年《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还有日文版,2010年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还有法文版。政府白皮书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外文对照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已发表的中国政府白皮书分为“国情”“外交”“国防”“人权”“地方问题”5类6。其数量详见表2。

“国情”可视为综合类,包括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司法改革”“稀土”“互联网”“气候变化”“减灾行动”“廉政建设”“和平发展”“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后4类是专题, “国防”类有“军备控制与裁军”“防扩散”“钓鱼岛”等专论,其余是年度本。“人权”类达14部,延续时间最长,份量最重,其中3部是专论,11部是年度本。“地方问题”类包括台湾问题2部,新疆问题2部,西藏问题8部。

( 二) 话语功能

政府白皮书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声音,它有着突出的政治功能。“白皮书成为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达原则立场和基本政策的重要文件,其国际政治和外交功能日益凸显。”( 李少杰、赵可金,2014) 有人指出根据时代不同,国际政治环境不同,不同年份的白皮书承担的任务不同,总的来说是“澄清事实和真相”“增进了解、塑造形象”; “中国政府的白皮书具有较为多样化的政治功能设定: 既有斗争色彩浓厚的一面,也有缓和合作的一面,还有劝诱说服的一面。”( 李少杰,赵可金,2014)

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白皮书有着报告功能、反驳功能、说明功能、宣示功能和说服功能。报告功能是其基本功能,指中国政府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议题,向全体国民、国际社会报告中国的状况,以促进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其他功能都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1991年发布的第一部政府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反驳了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不实言论,具有反驳功能。《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向世界报告中国裁撤军队、积极推动军备控制的实践,具有说明功能;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揭露了日本窃取钓鱼岛的行径, 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具有宣示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系统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蓝图,向世界许诺“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7,具有说服功能。

政府白皮书的话语功能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针对性。2005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并表示“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相关表述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帮助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强调的是自己的态度,体现更多的是说明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体现更多的是自信,宣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意在说服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 三) 语篇特点

作为政府重要文告,政府白皮书具有规整的篇章结构,表述上严谨准确,表达色彩上理性而有鲜明立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政府白皮书形成了规整的篇章结构。政府白皮书通常采用的都是 “前言—正文—结束语”的“总分总”式,必要时会有“附录”部分。如《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 2013) 》,“前言”提出了“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这一主旨,简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以及“南南合作”的背景。“正文”部分从“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拓展相互投资领域”“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帮助提升民生水准”“拓宽中非合作领域”“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7个方面详尽反映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结束语”表明了政府一如既往地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立场,提出了“中非经贸合作一定会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美好愿景。“附录”展现“中非经贸论坛”的资料。

政府白皮书使用的是标准书面语,表达严谨准确,语句结构复杂,多长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有27702句,平均句长53. 6字。表达色彩充满理性力量,具有鲜明立场。语言表达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少描写、抒情,多援引历史事实、大量真实数据、国际国内法律条文,论据引用扎实充分,观点提出鲜明而准确,论述阐释严密周全,具有强烈的理性与逻辑力量。如《中国的人权状况》,在叙述中以“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 ,人均占有量只有1. 3亩,比美国的人均12. 16亩和世界平均数4. 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 的人”的事实为证据,进而立场鲜明地驳斥道,“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言: 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 四) 词语使用

政府白皮书是政府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国情,反映的领域、层次、深度,都会在词汇使用上清楚地反映出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70余万词,用词18738个。前100个高频名词是:

高频词中的“中国、国家、政府、人民、民族、少数民族、人、企业、公民”显示了白皮书中最常涉及的人物主体。“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反映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经济、制度、 法律、技术、政策、资源、文化、权利、军事、能源、国防、人权、生态、宗教”等反映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及人权关注的主要领域。“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区、国务院”等反映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农村、农业、基础、权益、食品”等反映了国家对民计民生的关注。

同一主题的白皮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关注重心的变化,主题词、高频词也会有明显变化,从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政府立场态度与执政重心。11部人权白皮书共使用汉字词6654个,见于11部年度报告的共用词有342个,其中名词122个。这些名词反映出人权白皮书的普遍特点,如“中国、全国、国家、人权、权利、少数民族、社会、人民、政府、万人、公民、法律、经济、民族、人、工作、地区、制度、农村、生活”。共用词以外的是年度独用或若干年度的部分共用词,能反映出一年或若干年中政府对人权问题的关注重点。表3列出了每年的前20个高频名词。

表3显示,“残疾人”“公约”“宗教”“家庭”等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对象,“残疾人”一词在10部年度人权白皮书中都是高频出现,在所有词语中排第24位。有的高频词会随着人权事业的进展、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而变为低频词,甚至不再出现。如“文盲”在前几种白皮书中多见,在后面不再高频出现,反映出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满足。“电视机”也是呈现前密后疏的变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0年的报告中,表明这一重要的家电及娱乐方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关注度下降。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则会反映在高频词从无到有或从低频到高频的变化,如“艾滋病”“互联网”“网络”“信息”“移动电话”“犯罪嫌疑人”等。“移动电话”首现于2000年,之后逐年多见,表明移动通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成为反映百姓家庭财产及娱乐消费方式的一个重要参照点。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从2000年的0. 33部,增长到2008年的54. 00部”( 2009年人权白皮书) ,“西藏的移动电话业务始于1993年8月,当时交换机容量仅为4500户,移动基站只有1个”( 2008年人权白皮书) 。

三彩色皮书

这里说的彩色皮书是相对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政府白皮书而言的,包括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皮书,因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封面色彩而命名。它们由科研机构、团体或企业发布, 也有少数是由政府其他部门发布。调查发现,除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白皮书外,还有数十种也叫白皮书,如《重庆市2013年发展改革白皮书》《2008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本文统归于“彩色皮书”。这些皮书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视域下,对相关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有现状的详实描述,也有对变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的预测与建议。

( 一) 概况

据初步统计,1986年至2014年共发布彩色皮书2152部。年度出版情况如图1:

彩色皮书1986年至2000年共发布65部,年均4. 3部; 2001年至2005年大幅增加,年均46. 2部。2006年后,年均达206部,2014年高达339部。出版单位有162家,出版10部以上的有25家,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402部,占全部数量的64. 9% ,排第二位的是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42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度重视皮书的出版与研究,召开全国性研讨会,制定了一系列皮书规范,并大力推动中国皮书的海外发行和皮书数据库的建设。

彩色皮书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简要统计如图28。

经济领域有715部,是分布数量最多的领域,全面涵盖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财政与加工贸易等子领域以及各行业领域,如《经济蓝皮书: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综合发展领域是指对地区、省份或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研究,这样的皮书有550部,如 《区域蓝皮书》《北京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

社会领域有445部,涉及社会状况、社会构成、人口、就业、社保医疗、法律、公共安全等,如 《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文化教育领域有282部,包括教育事业、科研科普、文化事业、新闻媒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如《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和资源环境领域相对较少,分别为86部和74部,如《国际形势黄皮书: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环境绿皮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彩色皮书依托有关学术机构、科研单位或课题组,采取团队组编、合作撰写的方式,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中国知网中以“经济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1522篇,以“社会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2624篇9。

( 二) 咨政资讯功能

彩色皮书不仅仅是学术报告,更主要的是学术转化为社会服务的产物。彩色皮书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咨政服务的功能; 另一方面又是面向图书市场的出版物, 为普通读者提供信息资讯。不论是咨政还是资讯,都强调要提供详实准确全面的参考信息。 不管哪一种彩色皮书,都在努力追求所反映领域的真实面貌。重数据、重真相、重全貌,成为皮书的一个普及目标。在皮书评价体系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实证性’则主要考察所评价皮书含有第一手资料,含专项调查数据、评价与评级报告等的研究报告占全书文章篇数的百分比,以及以数据或调查资料作为立论基础的研究报告占全书的百分比”,“‘前沿性’一方面考察皮书总报告和分报告中是否有对今后发展态势的预测或建议,另一方面考察皮书是否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时效性’则从皮书所用资料的年份以研究报告所采用数据的最终截止时间为准和皮书的出版时间两方面进行评价,所用数据资料越新,得分越高,且由于经济类皮书大多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所以出版时间在出版年前一年11月至出版年2月之间出版的皮书该项得分为满分,并以此类推,分数递减”( 蔡维辉、张静鸥, 2013) 。这里所说的实证性、前沿性、时效性,都是要实现咨政资讯功能的内在素质要求。如果说政府白皮书主要是对外,那么彩色皮书则主要是对内; 前者主要是以主张、宣示为主,后者则有更多的知晓、借鉴、参考的功能。

( 三) 语篇语句特点

作为严谨的学术报告,彩色皮书有着明显的学术著作语言规范和体例。皮书具有连续性, 彩色皮书往往是系列丛书,每一个系列的皮书具有稳定的体例。彩色皮书一般都采用“总— 分”结构,先综述论题和时间范围内总体的情况,再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皮书根据领域和主题的特点安排体例。以《经济蓝皮书》为例,系列中的每一部书均先对本书报告时间范围内的总体情况进行综述,对全国的经济走势和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再分述。 分述通常有政策、区域省份、行业、专题4个维度。如果是区域发展类蓝皮书则会在区域范围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而论之,如《北京蓝皮书》系列下含有《北京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还有以更具体的问题作为论域的,如《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北京律师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彩色皮书已经形成严密的学术体系,有层次地覆盖了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个产业行业,反映了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彩色皮书多是由多篇报告按照体系组织在一起的,每一篇报告也是独立的一篇论文,具备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报告由标题( 副标题) 、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 英文摘要) 组成。正文的典型结构是“现状描写—问题分析—预测展望( 思考建议) ”。基于各领域学科特性,有的皮书根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预测和展望( 经济类皮书多为此类) ,有的皮书则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给出政策建议( 如《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

在叙述表达上,彩色皮书具有鲜明的科学论文的特征。主张用统计数据来“说话”,除了行文中随处可见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图表,如《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全书包含文章32篇,共有图表119幅,平均每篇文章用图表3. 7幅。

在语句使用上,使用最多的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直陈客观情况、统计数据、事件案例,不加文学修辞,强调精确性、专业性。

如陈述句的大量使用: “传统意义的文化内容生产是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轫之前形成的,侧重于实物形态、专业化、集中创作的小众生产。”( 张晓明等,2014: 26) “地下水污染、超量开采、水位下降导致的地面下沉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严重,至90年代末,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刘鉴强,2014: 3)

如祈使句的大量使用: “加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中小金融机构减税,甚至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财政贴息和担保的办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经济蓝皮书: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9、20页) “一方面要慎重考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调整起征点; 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税者家庭收入、消费情况而不是个人收入情况,来确立个人所得税税率和税收返还制度。”( 《社会蓝皮书: 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6页)

( 四) 词语特点

彩色皮书是对行业、领域研究的产物,因此皮书中会大量使用学术术语。如经济类皮书中的“物价、GDP、内需、刚需、剩余劳动力、紧缩效应、CASS指数”等; 社会类皮书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心态、舆情分析、城乡一体化”等; 语言类皮书中的“语言规划、语言冲突、汉语国际传播、流行语、语言社团”等。

皮书语言讲究叙述客观平实、判断准确可靠、预测合理可信,特别重视对同义词语的使用。 比如描述经济整体局势会用到“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稳健增长、平稳快速、平稳较快、低速增长、增长缓中趋稳、趋缓、放缓、稳中略降、衰退、大幅下滑、缓慢复苏、复苏巩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大幅回暖”等。这些词语之间语义差别细微,体现出作者精确表述经济数据背后复杂形势变化与走势的努力。

彩色皮书带有明显的领域词特色,即不同领域的皮书会使用到不同学科的专用术语。我们从“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五个领域各选一种皮书进行分析,发现领域词的特色十分突出。下面是五种皮书10中词频排序为前10的独用词:

文化领域的是“艺术品、影视、演艺、创意、版权、票房、出版业、数字化、视听、音乐”; 社会领域的是“男性、初中、居委会、社区服务、入学、本科、宅基地、院校、劳动合同、打工”; 环境领域的是 “流域、鄱阳湖、长白山、石化、自然保护区、淮河、污染物、污染源、水质、环保局”; 经济领域的是 “国民收入、消费税、跌幅、美联储、税种、物价指数、特区政府、商品市场、增值税、负债”; 政治领域的是“难民、武装、恐怖主义、阿富汗、安理会、领土、经合组织、冷战、北约、攻击”。

跨领域的通用词语也会给人颇有意味的启示。除了指称词、关联词、语助词外,一些很普通的词语由于格外高频的使用,也会彰显出我国国情及文化发展的某些特点,如“发展、增长、 产业、企业、问题、市场、收入、政策、投资、安全”等,凸显出我国整个社会发展态势有着向上、 快速、政府主导、重视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等特点。

四思考与建议

( 一) 提高对皮书价值的认识

皮书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与社会管理部门,各个行业、地区,都十分重视皮书的撰写与发布,愈来愈成为社会读物中的重要一类,它以真实、具体、全面、准确的数据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们详实地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社会管理者的政策、态度、措施,都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值得现代社会组织与个人充分利用。这是学术研究界由深宅高院走向社会服务的产物,是整个社会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资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如此重要的一种文本,值得语言研究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 二) 加强对皮书语言使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发展如此迅速、对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加大、规模如此宏大的新型读物,对它的语篇特点、语料价值、语言使用规律与特点,都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传统文体的划分早已显得落伍,粗而不细,旧而不新,现在新文体、新语言、新运用层出不穷,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料性质、语料类型的变化,影响到语言规律、语言风格、语言运用的研究和结论。皮书语言是一种重在叙事说理的科学文体的语言,以再现一个领域、行业、学科的真实面貌为基本任务,它紧密服务于皮书的目的,又有着说明事实、揭示真相、澄清谣言、申张主义、说服对方、驳斥歪曲的多重功能,因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引用材料数据,也就有了多样性、复杂性、混合性的特点。它还承担着咨政辅政的功能,咨询建议、参考提策,服务于执政团队,因此,在语言运用、语言风格上又有了另一层的别样要求。这里面的语言运用规律与特点,及对实现皮书功能有着怎样的影响,都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

( 三) 提高皮书语言的可读性

皮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研究者、写作者、出版者要高度重视皮书的写作,在谋篇布局、语体运用、遣词造句、数据呈现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语言的表达效力,使其更加通俗,更具可读性。上面说到彩色皮书在语篇语句、词语运用上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资讯性文本的特点与价值,但也会带来一些局限。即在提供了详实资料、准确数据、可靠理论、严谨分析的同时,也使得读者从中获取信息的门槛变高,需要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快速准确地从中获得有用信息。彩色皮书对学术论述风格严谨全面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语言的精简性。一部书动辄数十万字,单篇文章也是上万字。另外,叙述语言有模式化的倾向,文本重复率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出版机构的重视。( 米淑惠,2013) 总的来看,相当一部分彩色皮书语言的学术性过浓,不利于咨政资讯功能的实现。

摘要:皮书是一种新的、已具相当规模的出版物,其语言使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新兴文体。本文分别考察了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的基本状况、话语功能、语篇特点及词语使用,初步挖掘了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

关键词:皮书,政府白皮书,话语功能

语言使用 篇2

1、一般情况下: 呼叫方:XX岗位或XX呼叫XX岗位或XX人,听到请回答(重复一次或数次)结束时用“完毕”。

被叫方:XX岗位或XX人听到,请讲。结束用“完毕”。

呼叫方:语气平稳把呼叫内容讲清(尽量简明扼要),结束用“完毕”。

被叫方:XX岗位XX人明白,结束用完毕。

2、紧急情况或紧急集合:

呼叫方:各岗位听到请回答(如三号岗要求全部到位支援),XX地方出现紧急情况,请马上支援,(除固定岗外所有巡逻岗立即支援)。重复呼叫结束用“完毕”。

被叫方:XX岗XX人收到,马上到达,完毕。(听到后立即跑步赶往现场,以最快方法并相互用对讲机联络,以免有其他人员未听清)。

对讲机使用语言规范

1、一般情况下: 呼叫方:XX岗位或XX呼叫XX岗位或XX人,听到请回答(重复一次或数次)结束时用“完毕”。

被叫方:XX岗位或XX人听到,请讲。结束用“完毕”。

呼叫方:语气平稳把呼叫内容讲清(尽量简明扼要),结束用“完毕”。

被叫方:XX岗位XX人明白,结束用完毕。

2、紧急情况或紧急集合:

呼叫方:各岗位听到请回答(如三号岗要求全部到位支援),XX地方出现紧急情况,请马上支援,(除固定岗外所有巡逻岗立即支援)。重复呼叫结束用“完毕”。

班主任如何使用语言 篇3

一、让孩子们读你的嘴,用真诚的语言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不光是知识的溪流,其实也是品格的溪流。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说大话、空话、假话、套话,则更会令他们反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班主任和学生说话都要真诚,说的内容要真实、真切,说的态度要真挚、诚恳,如此,班主任的话才会有感染力、说服力,才能说到孩子们的心坎里去。而班主任只有做到真诚做人,真诚做事,才能真诚说话,用情感深深地感化学生。

二、让孩子们读你的眼,用传情的语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通过眼睛可以把对学生的情感传达出来。老师最美丽的语言,就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爱意的语言。有一次我问学生们:老师的哪一方面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最大影响?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影响他们最大的,是付老师的眼神。有的学生说,付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柔和;有的学生说,付老师的眼神在严厉中传递着爱意;有的学生说,付老师的眼神中蕴满母亲般的慈爱;有的学生说,付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不息的河流,洗涤着他们的心灵……的确,老师最美的眼神里流淌出最美的感情,这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一团火焰、一道霞光。

三、让孩子们读你的心,用尊重的语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确,教育就应这样“无痕”,没有说教和强制,通过形象直观的心理暗示,去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契合。比如,一位学生抄袭作业,我会在批改时判对,但同时会写上“诚信乃为人之本”。学生看到后,自然会明白教师的意图。教师不露声色地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理解、关爱和期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以适当的暗示,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精神得到警醒。嘴说的话作用于耳,心说的话作用于心。这种潜移默化的表达方式,彰显着教师的育人修养和智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让孩子们读你的文,用温暖的语言

文字是写出来的话,教师用文字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在批阅一个孩子的日记时,发现该生由于成绩差而情绪悲观。于是,我在日记后面认认真真写道:“你的沉默寡言,使我太迟发现你。你有正义感,有强烈的责任心,你虚心求学,专心学业,这些我从你的行动中看出来了。基础不厚,用力夯实可造大厦;声名不显,默默耕耘也必风流。”在我情真意切的鼓励中,该生渐渐恢复了自信,成绩逐步提高。可见,教师的文字如果来自心灵深处,有温度、有热量、有能量,就能温暖学生冰冷的心,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班主任的语言艺术越高超,其工作效果就越好。然而,高超的语言艺术需长期锻炼才能练就。班主任在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要揣摩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班主任语言的真正魅力。

语言的产生与使用小议 篇4

一种是书面表达:文章与著作。

一种是口头表达:演讲与口头叙述。

口头表达对我们来讲更为重要,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能不用语言么?要讲好话,能不借助口头表达么?

作为中国人,应感到自豪与骄傲。中国人所谓四大发明,我认为应当说五大发明,而第一大发明,就是中国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请问,如果没有语言文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么?

如果说我多年来的演讲比较有内涵,有深度,有内容,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超过5000种,据统计每个国家地区约平均有25种语言,据欧洲一些语言学家统计,世界上有5651种语言,其中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公认。

余洋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文,他说世界上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

中国语言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在今天世界10大语言中,汉语的使用率居世界第一,堪称冠军。各种语言使用人数为:

汉语超过12亿;

英语约5.6亿, 有人估计学英语的人, 大约10亿;

印度语近5亿;

西班牙语约3.62亿;

俄语约2.93亿;

阿拉伯语约2.8亿;

孟加拉语约1.89亿;

日语约1.2亿。

这些数字也仅仅是一个参考, 我们不必过分计较, 但汉语使用人数世界第一, 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作为中国的教育家、演讲家,应珍惜自己是中国的教育家、中国的演讲家,我们的影响覆盖面之大,是值得骄傲的。

我经常讲,我是用汉语演讲的教育艺术家,我的录音、录相、演讲、VCD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应归功于汉语,应感激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美好的语言。我在演讲中,一再借助文字,如甲骨文、小篆、行书、草书;又借助诗词歌赋,产生了奇特的效果。正因为中国文字与语言有着其独特性,即形、音、义的结合与统一,所以一个聪明的演讲家,既要借助声音又要借助文字,特别是十分形象、十分直观的文字,这是其它种类的语言难以企及的。

说到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语言。其它动物也许有语言,但那些语言绝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比,那也许是一种表达,但绝不可能达到人的语言那么丰富多彩。

人类语言是怎样产生的?一直是众说纷纭。

“上帝”创造了人,当然也创造了语言,这也可称为唯心主义的看法。

语言产生于劳动,这是唯物主义的看法。

我倒觉得,人类语言产生原因绝非一种,应该是一果多因。

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语言,那么人们会说:根据是什么?

如果说劳动创造了语言,那人们可以提出,其它动物也劳动,为什么没有产生类似人类的语言呢?

苏格拉底认为,人在劳动交往中需要交流,所以从手势、动作开始,相互交换思想,到发出声音后,逐渐形成了低级的语言。

又有人说,大千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从各种声音中去感受、去体会,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些就成了人类语言的雏形。

不管怎么说,语言要靠在实践中进行总结。

另外,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大千世界各种声音,被人听到以后产生共鸣。

总之,可以研究的方面颇多,但我们不能向后看,只能向前看。

上述道理如果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演讲与口头表达,既需要学习声音的运用,又要在人际交往中去总结,还需要研究和用好手势、情态等辅助成分。

语言使用 篇5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失责问题.这种语言失责现象源于对语言责任的违背.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语言责任产生于说明书制作者语言权力的获得,并通过内部基础责任和外部附加责任的共同实现而实现.语言失责现象大量产生,总的说来是因为语言权力和语言责任间力量的不平衡,而更具体和直接的原因则是语言驱动力和语言节制力间力量的不平衡.要使说明书的语言环境进入一个健康规范的良性运行状态,就必须提高说明书制作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语言责任意识.

作 者:许明鑫 XU Ming-xin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3(6) 分类号:H12 关键词:语言失责   语言权力   语言责任  

★ 产品说明书范文

★ 自我产品说明书范文

★ 产品使用承诺书

★ 设备使用说明书范文

★ 机械产品设计师个人简历

★ 机械产品结构设计开发个人简历

★ 工程-机械绘图员职位说明书

★ 课件使用说明书的写法

★ 情况说明书范文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使用艺术 篇6

关键词:艺术性;教学语言;生活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身心都处在尚未完全发育阶段,缺乏生活经验的他们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方面都存在欠缺,需要幼儿教师的及时指引。但是由于接受能力方面的限制,幼儿对于很多事情无法完全理解,这就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使用艺术是一种挑战。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使用语言艺术走进幼儿内心,让自己的想法易于被幼儿接受呢?

一、让爱的语言成为常态

幼儿园的孩子往往都有着极为敏感的感知能力,很容易在别人的语言中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幼儿教师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应极为注重这一特点。在与他们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情绪,不让自己带有负面情绪的语言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幼儿教师如果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体现在对儿童的语言中,儿童很可能理解为老师对自己的不满,很容易引发儿童的自卑情绪。因此,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的语言多加注意,要热爱自己的每个学生,只有投入了真情实感,才能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对幼儿的爱。用带有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也就更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二、将鼓励的语言融入生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的孩子心智都还很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这也是大多数幼儿园小朋友受到批评后忍不住大哭的原因。因此,幼儿园老师应该做的是多多向学生传递自己对他们的期待,而不是将满心埋怨丢给学生。例如,幼儿园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可能会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这时老师可以将“某某小朋友又说话了”换成“某某小朋友以前能坚持十分钟不说话,现在已经能坚持十五分钟了,老师期待你可以坚持更久哦”,简单的一句鼓励,既委婉地指出了过错,又表示了对孩子的夸奖,往往可以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三、用引导性语言鼓励思考

幼儿园中各种学习,更注重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所以更要禁用一些“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有可能削弱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对其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幼儿园的教学要多向孩子问“为什么”,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思考力,以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在孩子的回答出错时,不要想着急于纠正,而应引导孩子进行二次思考,比如可以说,“再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呢”等,多多向孩子发问,锻炼其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委婉地告诉孩子要认真仔细。

四、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发想象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想象力发达,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擅于将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图画,所以他们的记忆力也极为强大。要想孩子能够迅速准确地将学习内容记忆下来,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情,往往易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集中力,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课步伐,并能根据老师的描述产生自己的联想,及时掌握所需掌握的知识。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将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对于孩子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也要及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备课,为孩子提供生动的课堂。

五、运用不同特点语言对待不同幼儿

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因材施教往往能开发出每个幼儿最有潜力的部分。在与幼儿的相处中,老师要多观察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不同幼儿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比如,对于外向的孩子,老师可以运用一些玩笑式的话语进行交谈,而对于腼腆的孩子,则应用较为低调的方式与其交流。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伴随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老师投注自己的全部精力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完善。幼儿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为孩子打开通往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扇窗,为孩子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丹.浅谈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格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3(04).

[2]李璐,蔡雪斌,甄瑞.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科普研究,2014(03).

[3]蔡倩.幼儿园新手教师教学语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不要忽略英语语言使用规则 篇7

一个外语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在与外族人交谈时, 本族人对于外族人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 与此相反, 如违反语言使用规则, 就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如果你偶尔违反语言的结构规则 (如忘记动词过去式加-ed) , 对方可以谅解, 至少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但是如果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 就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如英美人士之间通常不会说“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之类中国人见面时极其普通的寒暄话语, 否则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往往认为语言结构规则错误只表明说话人使用语言不够熟练, 而语言使用规则错误则表明说话人的品质、举止不良。为避免这种误解, 我们在交际中必须注意语言使用规则的学习和正确运用。交际活动中应该注意中英语言使用规则的差异。

1. 价值观的差异导致语义的差异

以”individualism”一词为例, 该词因中美 (英) 价值观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英美社会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 (egocenter society) , 这个社会强调个人、强调个人尊严、强调个人不可剥夺的一些权利和强调个人在自己进步和成长中所负的责任,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并任其自由发展。人们将广泛注意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 并将其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因此, 该词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 被赋予积极意义而带褒义, 它成为英美人普遍接受的重要价值观念。

而中国更主张个人服从集体, 崇尚“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所以在汉语词典中“个人主义”定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 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显然它是一个贬义词, 可见, 同一个“individualism”,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语义上的极大差异和内涵上的实质性区别, 在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中, 我们必须注意这种差异。

2.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语言表达、交际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在言谈交往中喜欢试探, 言辞婉转含蓄, 避免直露而给对方难堪, 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英美人在人际交往中显示自我, 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法, 而把对方的脸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置于次要地位, 强调直截了当的问话和直截了当的回答。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谦虚看成是一种美德, 他们把自尊和自负看成是个人心理健全的标志, 因而绝不为了表示谦虚而贬低自己, 相反却常常夸耀自己。

3. 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日常交际活动中语言使用规则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往活动中 (包括称呼、介绍、寒暄等方面) , 不同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习俗和模式。例如, 在中国, 人们见面握手表示友好;而在日本, 人们则鞠躬问候;巴西人则奉行吻礼。可见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必须留意差异, 以免造成尴尬局面。

4. 身体语言导致语言使用规则的差异

身体语言包括手势、姿势、体态、服饰、眼神、表情、体距、音量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身体语言同语言一样是文化的一部分。与人谈话时,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在不同的情景中, 身体语言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应, 所以在语言交际中, 我们所运用的身体语言必须适合当时的情景、语境和所处的文化背景, 不然会引起交际效果的变化。

语言使用 篇8

在学习策略领域中, 前人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语言学习成功存在着联系。例如, Oxford和Burry-Stock在1995年的综述文章中发现高频率地使用学习策略与学习成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1]2.学习策略的使用存在着群体和个体差异。例如, Ehrman和Oxford[2]在1989年, Macaro[3]在2000年, Oxford和Niykos[4]在1989年以及Sheorey[5]在1999年均发现与男性相比, 女性更倾向于运用更多的学习策略;3.尽管研究学习策略的方法还不完美, 但也具有令人满意的效度和信度;4.如果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时间较长, 并包括针对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习策略训练则能有效促进学习。

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习策略的引出、测量和分类方法的批判。这些方法的效度和信度受到部分研究者的怀疑。

2.对实施干涉研究的方法的批判。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研究的有效性遭到人们的怀疑。

3.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效果所提出的假设的批判。学习者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忽略某些因素而直接得出使用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学习成功是不可靠的说法。

4.对学习策略研究理论不严密的批判。如前人对学习策略所下的定义不甚明晰、过于抽象, 而且没弄清楚外在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 前人所提出的学习策略理论框架不够严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学习策略所处位置问题。前人关于学习策略应属于内在心理行为还是外在行为并没有达成一致。

2) 学习策略定义以及分类的抽象、模糊不清的问题。定义分类的不清晰给学习策略的研究或者策略训练带来诸多障碍。

3) 学习策略定义中所用词语的可互换性和语义等同的问题。在学习策略定义中, 经常出现诸如技巧、策略、方略、过程、行为、技术等语义相近, 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 因而人们无法把学习策略和其他行为彻底区分开来。

4) 学习策略的使用效果问题。研究者仍然并不十分清楚, 学习策略的作用是什么, 到底是单个学习策略还是学习策略群对学习过程产生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处理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策略理论框架来解释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 (见图1) 。

在新的理论框架中, 作者把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学习过程、学习风格区分开来, 并指出我们不能轻易给学习策略下定义, 而应提出一系列特征来描述学习策略。为了更好地解释学习策略的特征, 作者首先提出了三项命题作为前提条件:1.研究者应从目的、情境及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描述策略;2.策略是人类有意识的认知活动的原始材料。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策略是以何种方式组合成群的;3.人们应该把策略和潜意识活动、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技能、学习计划与学习风格等区分开来。基于以上三个命题, 作者论述了学习策略的四大特征。

学习策略所处的位置是其第一大特征。该理论框架认为策略处于人的工作记忆中。它是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资源之一。离开了策略, 工作记忆就无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保存、处理、解码等一系列的功能。此外, 学习策略应被划分为一种有意识的脑力活动。[6]Rabinowitz和Chi认为无意识的脑力活动不应被视为是一种策略性活动, 因为策略不仅包括一种行为, 而且包括其要达到的目的和其适用的学习情境。[7]

学习策略的第二个特征涉猎人们应以何种方式来描述策略以及在一个给定的任务中不同策略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 人们不应使用一些相关的二级策略来描述一级策略。由于策略是属于认知行为领域, 而非外显行为, 因此, 人们应从心理或认知层面而非外在行为层面来描述策略。此外, 策略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与其他策略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个策略群。高效的学习者往往根据任务的不同, 将多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保证高水平的完成任务。[8]值得注意的是, 使用者能否有效运用一个策略群的关键在于群内的各个独立的策略是否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被组合。因此, 策略群不是几个策略的简单叠加, 而是它们之间相互合作的产物。

学习策略的第三个特征是指每一项策略必定包括一个明晰的目标。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有关心理动机的文献中找到充足的理论和现实依据。[9]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具有目的驱使性或者说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策略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学习策略的第四个特征指出策略应该是集独特性与可转化性于一体的。一方面, 学习者应该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情境有意识地使用一种策略。另一方面, 这一策略又可以被运用到其他相关的情景之中。学习者在转化策略时往往经历一个模式匹配的过程, 学习者通常都要先发现前后两个情景的相似之处, 然后再做适当的调整。[10]

在介绍完学习策略的四大特征之后, 作者使用大量篇幅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框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 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的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 策略处于工作记忆当中, 属于人类有意识的认知活动的组成部分, 它与人脑的潜意识活动是有区别的, 因为后者与神经学过程有关并导致一系列无人为控制的结果。这些潜意识活动在工作记忆中有可能会受到策略的影响, 但在长时记忆中则基本不受个体控制了。而隐性学习则绕开工作记忆直接与学习过程相关联 (见图中箭头b, 此处即隐性学习过程) 。

第二,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关系。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包括相互作用的认知策略群和元认知策略群。所以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只不过由于它发生得很快, 人们往往会觉得它是潜意识的。语言过程在工作记忆中的不断重复将导致词汇和句法在长时记忆中发生结构性变化 (见图中箭头c到a) 。

语言学习过程伴随着许多变化, 它是“一个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组合”[11]语言学习过程有状态变化和阶段变化之分, 比如, 阅读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属于状态变化。在阅读过程中, 学习者可能运用到的策略有:使用已有知识或者已经被普遍接受的知识经验来帮助理解[12], 单词的层面或者低于单词的层面来理解 (如前后缀) 等。所以通过这些策略的使用, 学习者可以从一个状态 (不理解文本内容) 转变到另外的一个状态 (能够理解文本内容) 。而写作则属于阶段变化, 首先学习者从一个概念阶段发展到用语言单位表达概念的阶段, 然后再到其他必需的阶段 (监控, 评估等) 。在状态变化过程中, 第二语言使用者在每一个状态之下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能力;而在阶段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第二语言使用者都不具备自身的可操作能力。

第三, 策略性计划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元认知理论来构建学习的策略性计划, 而学习者的元认知理论又是同其他学习动机紧密联系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影响其学习策略与策略性计划之间的关系 (见图中箭头d和e) 。

学习动机由三个要素构成:目标、归因和自我效能。在本文所提的理论构架之下, 学习动机通过这三个要素与动机策略性计划相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 目标是学习者构建策略的必要条件。其次, 学习者通过归因可以更好地认识反思先前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继而为今后学习过程中制订策略性计划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 成功的策略运用能够引起学习者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 进而也会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第四, 学习者的认知类型和学习类型的关系。

策略群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重复地相互作用, 就会对学习者的认知类型产生影响 (见图中箭头f) 。而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则与他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 (见图中箭头g) 。也就是说, 学习者的认知类型需要与学习动机一起才能超越一般的认知水平形成学习者的学习类型。

第五, 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语言技能是指学习者相对成功地完成语言任务的能力, 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结果 (见图中箭头h) 。学习者通过不断地运用策略群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达到能够无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 并最终使自己的语言技能得到发展。语言技能具有可测量性:人们不仅可以单独对其进行测量 (如: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 , 也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测量 (如:采用翻译、总结、报告等方式) 。

文中提出的理论构架是对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理论严密性缺失的批判的回应。作者着重描述了处于框架之中的相互作用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试图把语言习得与人类记忆理论相联系。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人类的知识是按一定方式组织的, 所以学习过程也需要按这种方式进行解释。这样, 作者所提出的学习策略理论构架便能很好地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探索保持一致。第二语言学习通过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的策略性行为, 通过学习者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发展, 在长时记忆中体现出来。

最后, 作者再次强调位于工作记忆中的学习策略不是使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更加有效, 而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没有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就不会发生。作者总结说, 如果我们不能尽可能详细地、科学地解释学习者的认知行为, 并且不能弄清楚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行为和其表现出来的外部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和学习者的潜意识行为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将只能从学习者的角度粗浅、表面地了解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Oxford, R.L., &Burry-Stock, J.A. (1995) .Assessing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orldwide with the ESL/EFL version of 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learning (SILL) [J].System, 23, 1-23.

[2]Ehrman, M., &Oxford, R.L. (1989) .Effects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 and psychological type o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2, 253-265.

[3]Macaro, E. (2000) .Learner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ross national factors[J].Tuttitalia, 22, 9-18.

[4]Oxford, R.L., &Nyikos, M. (1989) .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291-300.

[5]Sheorey, R. (1999) .An examin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the setting of an indigenized variety of English[J].System, 27, 173-190.

[6]Kail, R.V.&Bisanz, J. (1982) .Cognitive strategies[A].In C.R.Puff (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229-255.

[7]Rabinowitz, M., &Chi, M. (1987)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strategic processing[A].In S.J.Ceci (Ed.) , Handbook of Cognitive, Soci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2) [C].Hillsdale, NJ:Erlbaum.83-102.

[8]Macaro, E. (2001) .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M].London:Continuum.

[9]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M].London:Sage.

[10]Anderson, J.R. (200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80)

[11]Faerch, C., &Kasper, G. (1983)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

语言使用 篇9

1 教学语言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学语言有如下特点: (1) 规范性, 即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2) 明晰性, 即易于理解, 不能模棱两可。 (3) 教育性, 即教书育人的“育人”。 (4) 知识性, 即教书育人的“教书”, 也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传道、授业、解惑。 (5) 针对性, 即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最能引起其思想共鸣的叙述。 (6) 启发性, 即启发学生思维, 不能“授人以鱼”, 而要“授人以渔”。 (7) 艺术性, 即音调高低和强弱、语速快慢。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8) 趣味性, 即生动、形象。

2 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种修养不是朝夕之间获得的, 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揣摩。毛泽东同志说过:“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

2.1 锻炼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没有语病[1]。但是, 想做到以上这几点, 是非常不易的。为增加教学语言的表现力, 教师应熟练地掌握一些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 如发音、吐字、停顿、重音强调、节奏控制、语调升降等技巧, 避免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脱离课堂的现象。

2.2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装满一桶水。教师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3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教师语言的训练要经过在备课时根据课堂内容和面对的学生群体特点刻意设计语言表达艺术方式, 然后在课堂上运用设计好的语言技巧, 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整,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运用自如。

语言表达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比喻。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所谓比喻, 就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使该事物生动鲜明、易懂易记。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原理指出人对陌生概念的接受是较为困难的, 但如果将抽象陌生的概念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就比较容易接受[2]。构思巧妙、贴切、恰当的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合理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 能够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感, 引发探讨问题的强烈欲望,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做到这点, 需要我们潜心教学, 钻研教材, 用心备课。下面就如何在C语言教学中运用比喻这种语言艺术表达方式进行探讨。

3 C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3.1 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在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中, 是单片机与微机原理技术、嵌入式系统、EDA、DSP原理及技术等课程的前导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C语言是极具发展前景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广泛应用于系统软件开发、数值分析、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操作系统等多方面。它同时具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点, 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好, 目标程序效率高, 适合应用程序设计和系统程序设计。

3.2 C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指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其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目前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由于C语言牵涉的概念比较复杂, 规则繁多, 使用灵活, 容易出错, 不少学生感到C语言抽象、难学。教师介绍某一抽象算法, 或解释某一规则时, 尽管费尽周折反复讲解, 学生还是无法理解[3]。

(2)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待改进。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情况还是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久而久之,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 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数学解题思维模式, 没有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模式。比如编程求1到10以内的奇数的和。有些学生会直接写出s=1+3+5+7+9, 结果固然是对, 但完全没有理解编程的思想, 也没有进一步去思考, 如果范围是1到1000, 或者更大将无法实现。

上述情况固然和课程的性质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但其实都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来改善, 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例如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

3.3 C语言教学中语言表达

高尔基说:“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一切”。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尽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多, 但教学语言是任何传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与表达技巧, 常常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教师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同样一句教学语言, 不同的老师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产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掌握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具体做法如下: (1) 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提取适合采用语言艺术修饰的知识点。 (2) 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涵, 选取一个与该知识点有类比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 精心设计适合该知识点的比喻。此处必须注意, 比喻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果比喻中的喻体是学生不熟悉的, 那么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 (3)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自然地运用。 (4)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并进行修改。

示例1:while和do while的区别。

while是当表达式成立时才执行循环体。do while是先执行一次循环体, 然后判别表达式, 成立则继续执行循环体, 否则循环结束。

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 那我们就用游戏比喻:while的执行条件是你的游戏币必须大于0时才能玩游戏。do while是第一次玩是免费的, 但第一次游戏结束就要看你的游戏币, 如果你的游戏币大于0可以继续玩游戏, 否则就不能。

示例2:continue和break在循环语句中的区别。

书本描述:continue是跳过循环体中下面尚未执行的语句, 接着判定下次是否执行, 即结束本次循环。break是用来从循环体内跳出循环体, 即提前结束循环。

比喻描述:“民以食为天”, 我们用吃苹果来比喻这两种区别。吃苹果前订立规则。规则一:假设有5个苹果, 从第一个开始吃, 如果遇到苹果有虫子, 就必须把这个苹果丢掉, 看是否还有苹果, 有就继续吃, 没有就结束。以此类推, 这种规则就是continue。规则二:从第一个开始顺序往下吃, 只要遇到苹果有虫子, 就必须把这个苹果丢掉, 同时剩下的苹果也不允许吃了, 这种规则就是break。

分析:吃苹果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的例子, 吃苹果吃到虫子也是我们会遇到的事情, 所以原本很容易混淆的两个语法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

示例3:auto变量和register变量。

书本描述:一般情况下, 变量的值是存放在内存中的。对变量的值的存取操作是在内存和运算器之间进行的, 这就是auto变量。对频繁使用的变量, 可应将其保存在CPU的寄存器中, 以加快其存取速度, 这就是register变量。

比喻描述:我们可以用把内存比喻成图书馆, 把寄存器比喻成自己的书架, 把变量比喻成参考书, 我们就是运算器。如果我们每次用这本参考书都要去图书馆借那这个变量就是auto变量。很显然这很麻烦, 聪明的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借回来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用时只要从书架上拿就可以了, 不用跑图书馆了, 这时这个变量就是register变量。

分析:用大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的例子来说明两个变量的区别, 让原本很抽象的内存存储问题变得形象生动。

示例4:auto变量和static变量。

书本描述:static变量的值在函数调用结束后保留原值, 在下一次该函数调用时, 该变量已有值, 就是上一次调用结束时的值。auto变量是在函数调用时分配空间, 调用结束后自动释放。

比喻描述:我们在上学时, 很多都被妈妈罚过写N遍作业。假设某一个星期六, 你因为不听话, 妈妈罚你写20遍作业, 如果星期六你写了10遍, 那么星期天你会从第11遍开始, 还是从第1遍开始呢?很显然你会选择前者, 那就是static变量, 它会保持上一次运行时的值, 下一次就从这个值开始。那如果是选择后者呢, 就是auto变量, 每次调用都自动清零。

分析:用写作业这个很多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明static变量初始值和auto变量初始值的变化, 会立刻引起同学的共鸣,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示例5:return语句中表达式的值和函数值的类型不一致时, 以函数类型为准。

书本描述:return语句中表达式的值和函数值的类型不一致时, 以函数类型为准。

比喻描述:如果地方法规和宪法冲突, 以宪法为准。

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如果地方法规和宪法冲突, 以宪法为准”是大家都知道的, 那么把return语句中表达式值的类型比喻成地方法规, 把函数值的类型比喻成宪法来说明这个语法, 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受。

4 结语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开始。在C语言教学中恰当使用比喻这种语言艺术, 将抽象陌生的概念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形象。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 轻松解决那些原本晦涩难的问题, 去除学习疲劳感,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信息传送量, 优化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教学语言的特点和重要性, 提出了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种途径, 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达艺术把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并在分析了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之后, 给出了在C语言教学中使用语言表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示例。

关键词:语言表达,艺术,C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洪云.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语言能力的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3 (4) :28-31.

[2]郭成.教学心理学丛书·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5-30.

农村孩子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篇10

1 被调查人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对163个农村孩子的语言状况进行了收集, 这163个孩子在性别、分布区域、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年龄段四个方面都进行了有效平衡。其中性别上男性83人, 女性80人, 基本实现了男女1:1的比例;分布区域上河南104人, 其中郊区的51人, 普通农村53人, 桂林59人, 其中郊区27人, 普通农村32人, 郊区和普通农村的人员比例为78:85;有无父母外出务工上, 有父母外出务工的86人, 无父母外出务工的77人, 比例为86:77;年龄段上3—6 (幼儿园) 岁的有39人, 6—9 (小学) 岁的有46人, 9—12 (小学) 岁的有45人, 12—15 (初中) 岁的有33人, 比例为39:46:45:33。这里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和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差别相对较大, 然而考虑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照顾到, 再加上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孩子的语言, 首先确定了农村, 外出务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占很大一部分。其次确定了孩子的语言, 那么调查主要也就应该锁定在小学, 因为心理学认为孩子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是6—13岁, 因此这次调查得出的数据, 应该是有效的。

2 农村孩子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农村孩子语言使用情况这部分, 我们主要调查农村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不同语境下语码转用的问题。语言能力这部分, 调查问卷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会不会使用普通话? (1) 会 (2) 不会; (2) 在一些场合交流时, 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会不会出现混合乱用的情况? (1) 会 (2) 不会。语码转用这部分主要从“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这两个维度来经行调查, 调查问卷中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 在公众场合 (学校、市区) 和老师、同学、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陌生人的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是家乡话?还是普通话? (1) 家乡话 (2) 普通话; (2) 在私人场合 (本村、亲戚家) 和老师、同学、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陌生人的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是家乡话?还是普通话? (1) 家乡话 (2) 普通话。由于农村孩子, 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对私人场合和公众场合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是很深, 因此这里特定学校和市区为公众场合, 本村和亲戚家为私人场合;下面我们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区域、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年龄段四个方面对农村孩子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转码问题进行分析。

2.1 农村孩子语言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 这163名农村孩子, 会说普通话的共有148人, 占总数的91%, 不会说普通话的共有15人, 占总数的9%。在一些交流场合, 把普通话和家乡话混合使用的共有66人 (这里包括偶尔混合使用的情况) , 占总数的45%, 不会混合使用的有82人, 占总数的55%。由此可以得知农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 90%以上都具有双语能力, 不会使用普通话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这说明国家在普通话推广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 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够区分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 但是仍有将近一半的人会把两种话混合使用,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村语言学习教学的现状。下面具体讨论:

(1) 性别上, 会说普通话的男性有73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49%, 女性有75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51%;不会说普通话的男生10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67%, 不会说普通话的女生5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33%。会把普通话和家乡话混用的男性有31人, 占混用总数的47%, 女性有35人, 占混用总数的53%;不会把普通话和家乡话混用的男性有42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51%, 女性有40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49%。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孩子在掌握普通话方面, 男性学习普通话的能力比女性稍微弱一点, 而在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混用上则相反, 也就是说在使用家乡话和普通话的稳定性上, 男性要稍微高于女性。

(2) 在分布区域上, 郊区会说普通话的有76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51%, 普通农村会说普通话的有72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49%;郊区不会说普通话的2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13%, 普通农村不会说普通话的13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87%。郊区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19人, 占混用总数的29%, 普通农村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47人, 占混用总数的71%;郊区不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57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70%, 普通农村不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25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30%。由此可以得出郊区会说普通话的人相对较多, 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数很少, 大部分不会说普通话的被调查者都来自普通农村。普通农村的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情况也相对比较严重, 达到了71%, 而郊区大部分儿童青少年已经能够将家乡话和普通话分开使用。这种现象应该是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经济越发达和本区域以外的人交流也就越频繁, 普通话的推广力度也就越大, 儿童青少年对普通话的把握也就更早、更精确。郊区是城市向外扩展的最前沿, 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和本区域以外人的交流情况自然要高于普通农村。

(3) 在有无父母外出务工上, 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会说普通话的有79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53%, 无父母外出务工会说普通话的有69人, 占会说普通话总数的47%;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的有7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47%, 无父母外出不会说普通话的有8人, 占不会说普通话总数的53%。父母外出务工会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37人, 占混用总数的56%, 无父母外出务工会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29人, 占混用总数的44%;父母外出务工不会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42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51%, 无父母外出务工不会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有40人, 占不混用总数的49%。由此可以得出有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会说普通话的较多, 也就是说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孩子普通话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不过从混用情况看有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也相对较多, 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和父母教导孩子有着密切关系, 外出务工的父母根据自身在外打工时语言使用的经验, 一般对孩子语言学习的要求较高, 然而平时他们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指导又较少,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语言使用的混乱情况。

(4) 在年龄段上,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 无法做到各个年龄段人数的平衡, 各个年龄段上人数相差较大。考虑到调查的各项总数可能会影响最终对比结果的情况, 这里统计时没有选择他们占总数的百分比进行对比, 而是选择了他们和各个年龄段总人数的比例值进行对比。

通过对上图的观察可以发现, 在会/不会说不通话这一项上, 各年龄段会说普通话的人数都达到了本年龄段总人数的70%以上, 而且在12—15岁年龄段的所有被调查者已经都能够说普通话, 这说明普通话在农村的普及已经很广, 各年龄段70%以上的人都具备了双语能力, 而且在12—15岁这个年龄段农村孩子已经基本完成了普通话的学习, 都已经能够使用普通话。从蓝色曲线和红色曲线的走势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农村孩子对普通话的掌握能力,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尤其是在3—6岁和6—9岁之间增长是最迅速的, 之后的增长会逐渐的趋于饱和。

在会/不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这一项上, 在调查的四个年龄段中, 都有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情况, 而且在6—9岁这个年龄段混用情况达到了最高, 达到了本年龄段总人数的67%。这种情况应该是和该阶段会说普通会的人数迅速增长有关。从各年龄段的混用情况来看, 3—6岁和6—9岁这两个年龄段混用情况是最严总的, 达到了总混用情况的四分之三。这种情况应该是儿童刚刚接触新语言, 对新语言把握不够准确引起的。从青色曲线和紫色曲线的走向来看, 农村孩子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情况, 在9岁之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在9岁以后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降低, 而且在9—12岁这个年龄段降低的速度是最快的, 这是儿童青少年经过一段学习后, 初步掌握普通话的结果。

2.2 不同情形下语码转用考察

这部分的调查统计是基于上面的统计结果的, 因为语码转用考察的基础是有双语能力, 并且使用时能够不经常混用。经过整理共选出114份有效问卷 (考虑到调查问卷的数量问题这里把家乡话和普通话偶尔混合使用的情况也加了进来) 。经过对114份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 我们得到了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农村孩子在和六个不同交际对象交流时说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情况。

从上表调查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私人场合农村孩子使用家乡话的情况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尤其是在和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交流时这种情况表现的尤其突出, 只有在和老师还有陌生人交流时说普通话的情况才偏多。这说明在河南和桂林的农村中虽然大多数农村孩子能够使用普通话, 但是再具体的语言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仍然偏向于使用家乡话, 普通话的使用率是比较低的。

从交际场合看, 农村孩子在公众场合给不同对象交流时, 使用普通话的比率远远大于在私人场合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比率, 使用家乡话的比率则正好相反, 这从侧面印证了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推广的成效。从交际对象来看, 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农村孩子在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 大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用普通话, 在和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交流时则更倾向于使用家乡话, 这种情况是和交际对象的身份密切相关的, 同时也说明了河南桂林具有双语能力的农村孩子基本已经能够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下面具体分析 (经统计有/无父母外出务工这一项, 农村孩子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差别不大, 因此没有列出) :

(1) 在性别上语言使用差异

注:公众场合下被调查者对各种交流对象使用普通话/家乡话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值

注:私人场合下被调查者对各种交流对象使用普通话/家乡话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值

通过对以上两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合, 农村孩子在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女生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都高于男生, 这说明在农村女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运用更早更充分。二是在公众场合农村孩子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女生和男生说普通话的比例相差较小, 而在私人场合农村孩子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女生和男生说普通话的比例相差却很大。针对这两个问题, 在谈话调查时经过询问得知:女生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都相对较好, 在老师、同学、陌生人面前他们都想以最好的状态出现, 进而得到它们的表扬, 而男生则认为在私下交流玩耍时自己用家乡话比较方便流利。

(2) 在区域上语言使用差异

通过以上两图的观察可以发现:农村孩子在和不同的对象交流时,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公众场合, 在说家乡话和普通话的比例上郊区和普通农村的孩子相差的程度基本不是太大, 只有在私人场合和老师交流时相差较大, 达到了14%。这说明郊区和普通农村在和不同对象交流时语言转换的认同度上基本是差不多的, 比如说在遇见老师时郊区的大多数孩子认为该说普通话, 而普通农村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也认为该说普通话。

(3) 在各年龄段语言使用的差异

由于各年龄段和各个对象交流的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和使用家乡话的比例是完全相对的, 因此只列出了农村孩子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

通过以上两图的观察得到:在公众场合农村孩子再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 各年龄段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步增加的;在私人场合农村孩子再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 说普通话的比例前三个年龄段是逐步增加的, 而且和公众场合相比相差基本不大, 有的和公众场合的数值竟然是一样的, 像3—6岁这个阶段和老师交流时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说普通话的比例都是59%, 而12—15岁这个年龄段和9—12这个阶段相比反而减少了很多, 甚至比6—9岁这个年龄段说普通话的比例还要低。经过谈话访问得知:幼儿园和小学的农村孩子他们认为给老师同学交流就应该用普通话, 不用分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 这样才算表现好。12—15岁年龄段的初中生则认为在私人场合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用家乡话显得更加亲切, 交流时也更方便。这说明农村的幼儿园学生和小学生在语言选用时更多的是关注交际对象, 而初中生在语言选用时不仅能够注意到语言的表达效果, 而且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语言选用。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郭骏.关于城市语言调查的几点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13 (4) .

[3]樊中元.农民工语言认同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11 (10) .

正确使用汉字 纯洁祖国语言文化 篇11

汉字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方块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雏形,又是现代汉字的祖宗,后经历了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断发展与丰富,成为今天世界文化中表意文字的精华,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从先秦的诸子散文、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今天文学样式的千花竞放,异呈纷彩,文字也随之而丰富与完善。

汉语文字,以方块为特征,书写汉字在笔画和笔顺上又有严格的规定,须认真对待,略有马虎就会出现错误,甚至出现笑话,更有甚者,贻误大事。所以说学习和准确书写汉字是一件极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在汉字书写与运用中,出现错字、白字现象比较普遍,近些年来呈上升之势,且欲演欲烈,严重的破坏了汉字的正确性与规范化。这种错白字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严重混乱,常常使本来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顺利表达。应引起文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导致错别字普遍出现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有下面几种因素:

汉字词汇丰富,容量大,同音字、形似字在文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具体运用中,由于疏忽大意,往往把甲写成了乙,是常有的现象。

一、同音字易导致错别字的大量产生

由于汉字表意特点最为突出,特定的汉字表达特定的含义,虽然大量的同音字读音相同,但意义差别较大,有的甚至两个同音字的意义没有丝毫联系。如:“绑、榜、膀”三个字,读音完全相同,但意义区别较大,“绑”指用绳等捆扎。“榜”指贴出的公告或名单。“膀”则指胳膊上部靠肩的部位。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仓、苍、沧、舱”,“仑、伦、沦、轮”……举不胜举,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错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常常引起一些笑话:传说明代有一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好的枇杷作为礼品送去,并谴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到:“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呢?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一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类似这样的现象,虽然报刊、杂志上专家们多次提出批评、指正,但只博得大多数人一笑,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收效甚微。商洛作家汪效常就在《商洛日报》上就此作过严厉的批评。说是他自己当年从山阳到商南出差,介绍信上把“汪笑常”写成了“王校长”,对方还以为他是某学校的校长,闹出了笑话。但许多人看了之后,仅仅把它作为一则笑话,不能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二、形似字的误用,也是错白字出现较多的原因之一

形似字是指形状、外表相像,但又有细微差别,而读音和意义又完全不相同的字。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人认为写字是个人的小事,同别人关系不大,多一笔或少一笔没有关系,细微差别无足轻重。如“巳、己、已”和“辩、辫、瓣”,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就会写错。虽然他们之间差别细微,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过去有一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却花了几千两纹银买了个县令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应命来到一家大药铺,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了起来,“小的若买不到鹿耳,依我老爷的脾气,定挨50大板!”老板见状,马上给差人解围说:“我写张纸条给你带上,老爷见了包你不受责打!”说罢提笔写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差人将信将疑,拿着纸条跑了回去,交给县令。县令一看,始只自己念白了字。也就不再责怪差人了。在现在文字运用当中,虽然把“鹿茸”写成“鹿耳”的事件不多,但对报刊、文件和内部材料略加注意,类似这样的事件却常常可见。如把“衷心”写成“哀心”,“工作”写成“工做”,“公安”写成“工安”等屡见不鲜。

三、汉字自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导致出现的错白字如果说可以原谅的话,人为的原因就不可饶恕。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语言使用 篇12

Greenfield (1972) 在研究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使用时, 第一次分析了语域理论。他对纽约市的波多黎各社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结果发现西班牙语在非正式语域中会被用到, 比如说“家庭”和“朋友之间”。英语被用在正式语域或人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时, 如“宗教”、“教育”和“职业”。虽然他的实验验证了语域概念的理论, 但我们在实践中由于不会分类语域而不懂如何辨别不同语域。他认为不同语言社区之间的语域是不同的。

Colin·Baker (1992) 在《态度和语言》一书中对语言态度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回顾并探索了一些实际问题。这本书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 对态度的本质, 定位进行了阐释。

(2) 少数民族语言态度、双语态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对语言态度的先前研究局限在他们对个别语言态度的研究上 (比如说, 对法语的态度 (加拿大) 和对威尔士的态度等) 。然而对双语的调查显然被忽视了。先前的研究把对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和对双语态度的研究弄混淆了。他重新明确了双语态度和单语态度的不同之处。

(3) 语言态度的改变和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领域语言态度的变化被第一次提出来了。一种语言濒危时, 这种语言和文化将会通过教育政策被公开性的保护。通常意义上来讲, 一种语言态度的变化趋势将会从根本上决定一种语言保持的成功与否。尽管有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但其潜在的部分问题是语言态度改变的关键。

(4) 通过问卷对威尔士语言态度的调查。

陈淑娇 (1992) 在她的博士论文《费城华语社区语言保持和语言转变》中对费城华裔美国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调查。参与者共有32个孩子和39个成年人。这篇论文探索了在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城市和郊区两代华裔家庭人之间对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保持和转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的使用频率和语言态度与他们的身份认同, 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保持和语言转变有密切联系;在语言环境不同时, 如在华语社区和美国学校, 语言功能和语言态度有一定关系。

徐大明和陈松岑 (2005)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区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共有三大发现:第一点就是华人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过程中是有差异的。第二点就是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使用一种语言与对话者进行交谈。最后一点是在解释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时, 教育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另外一些社会因素, 如性别, 年龄, 职业, 教育水平, 家庭收入, 家庭条件只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托马斯和罗伯特 (2011) 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在北威尔士少数民族语言课堂内外对双语学生的语言使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他们对双语持肯定态度, 使用英语的趋势清晰。

2 国内研究

自从这些年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以来, 许多研究者都开始研究人们对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研究。以下部分将一一回顾。

戴庆厦是中央民族大学是最早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之一。他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藏语系语言和社会语言学方面。从1958年到现在, 他写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有27部作品和超过280篇论文, 他的作品涵盖少数民族语言的多种研究范围, 如语音学、语言保持、词典编纂、语言政策和规划、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问题、双语和双语教育的类型学等。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关于语言现状, 包括语言使用和一些关注语言态度的论文。例如, 戴庆厦和张弼弘 (1990) 在“论仫佬族的语言观念”中对仫佬人进行了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比起采取积极态度学习其他语言来说, 仫佬人更喜欢使用仫佬语。戴庆厦和陈卫东 (1997) 发表的“论普米族的语言观念”中做了关于普米族人语言态度的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对普米族汉语和母语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戴庆厦 (2010) 详细阐述了语言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的趋势。应该还指出在2010年, 戴庆厦还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书。这些书在中国不仅代表描述语言现状的宝贵经验, 对于社会语言学家而言, 也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研究并拓展他们的观点。

万明钢和王鉴 (1997) 使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 对生活在西藏的藏族双语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藏族双语人对藏语有深深的感情并倾向于把它保持下来。他们对汉语持有理性的态度, 认为这是一种交流工具。

王远新 (2008) 在“湖南省城步县长安营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中对苗族和侗族对汉语普通话和其他在村子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他们对语言的评价具有先后顺::他们高度赞扬汉语普通话和长安营语, 其次是苗族语言和侗族语言。

卫炜 (2008) 在“甘洛县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态度”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甘洛县的彝族语言的使用和态度。结果表明:在村子里彝族语言是最首选语言;彝-汉双语人很常见;彝族语言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王远新 (2009) 在“河北省抚宁县朝鲜族村的语言使用状况和双语教学”中对河北抚宁朝鲜族的语言使用和双语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使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客观地说, 朝鲜语的群体团结性比汉语普通话高;人们对汉语普通话采取积极的态度, 认为它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高于朝鲜语。这一结果与当地语言使用的状况一致。

包桂花 (2010) 在“阜蒙蒙古族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中经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倾向于使用蒙古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汉语;25-70岁大多为掌握蒙古语和汉语的双语人。大部分蒙古族有使用汉语的倾向。一些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和态度。

摘要:以往国内外提供了不少关于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中国, 也有很多研究是调查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模式和语言态度。本文重点探讨总结中国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状况, 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少数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松岑. (1999)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 (1) 15-20.

[2]戴庆厦. (2008)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R].应用语言学讲座, (1) 20-25.

[3]王远新. (2008) .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调查及弱势和濒危语言的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 111-119.

上一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客户/服务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