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科学化

2024-09-05

高校党建科学化(通用12篇)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1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站在时代、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党建,科学管理,高校

当前,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制度,以科学方法推进学校党的建设,以科学规律谋划高校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这一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之何为

根据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和总书记的要求,形势和任务都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当前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气的影响,师生思想的多元化,党员队伍和师生规模的变化,高校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放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来谋划,放眼科教兴国战略大局中来推进,努力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科学的理论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88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才能建设一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科学的制度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抓好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是保持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高校党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表率,从严要求,以身作则,以上带下,使学校党的制度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科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坚持科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开展高校党的工作,对于高校党组织能否发挥其职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浪潮,高校党组织要善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的形式、载体的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实效。高校素有创新之风,富有创新之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认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探索、掌握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使高校党组织成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二、高校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之如何为

(一)突出首要地位,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

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是研究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上下功夫。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坚决抵制各种思想影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突出保证作用,以科学制度保障高校党的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重点是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上下功夫。从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办学治校、改革发展能力的角度,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办学方向、学校定位、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战略思维,树立战略眼光,牢牢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习型政党的目标,推进校、院两级中心组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从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完善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管理使用即“三重一大”的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

(三)突出实践导向,以科学方法推动高校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方法创新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一环。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要突出实践性和时效性。突出实践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是从实践中来的;突出时效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得切切实实地取得效果,能够让群众认可,让党员满意。重点是在改善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坚持支部建在专业上、建在班级上,强化功能、增强活力上下功夫。认真分析高校的特点,紧密结合教师、干部、工人的实际,紧密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高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基层党支部设置、组织活动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鼓励试验,敢于借鉴,包容不足,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方法上的科学化步伐。

(四)突出党性特色,以科学规律谋划高校党的建设。

重点是在总结经验、破解难点、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就是通过全面梳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近2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高等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分子进行创造性劳动、取得创造性成果、作出创造性贡献的重要基地。高校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的重要职责,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党在高校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高校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迫切需要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2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关键字:高校党建;高校党员;高校内部;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2011-07-25 06:5

5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党的90华诞之际,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党和青年的关系,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的重要性,并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语重心长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是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当前,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教师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牢记胡锦涛同志的殷切嘱托,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无旁贷地做好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更为明显。这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学校主导性的思想教育增加了难度,弘扬主旋律的活动实效性有时被削弱。社会上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不断泛滥,给高校部分师生带来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思想认识上出现困惑,理想信念淡漠。

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等各项重大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的活力,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也给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例如,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独立学院党的组织建设有关问题随之出现;高校内部二级学院党、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等等。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挑战。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学分制、弹性学制的采用以及学生宿舍的公寓化使得原有的党建工作的载体——行政班级、年级逐渐淡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又一问题。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党建工作自身存在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高校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形式、教育形式、管理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与新时期党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习惯于用旧框框认识新问题,用传统思维分析新问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服务发展、服务师生的意识不强。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存在党建工作是软任务,教学科研才是硬任务的认识误区,直接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缺乏实效性、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二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各种利益的驱动,个别党员干部和教师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上。有的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注重思想品质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砺,缺乏进取精神。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为自己牟私利而触犯国家法律。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明确,没有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党员极大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损害了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干部队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能上不能下的事实上的“终身制”,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个别干部人浮于事。干部选拔任用还缺少竞争机制,在一些干部身上,“官本位”意识浓厚等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加强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虽然面临来自国内国外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种种重大挑战,虽然高校党建工作自身存在一定问题,但时代前进的步伐给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围绕四大任务,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首先,必须围绕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党建。

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证。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动摇,牢固把握办学方向,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其次,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建。

当前,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随着高校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教学科研改革的不断深化,势必会触及高等教育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师生员工以及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努力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发展,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学校的稳定。

第三,必须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党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学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资源配置科学、依法治校、行为有序以及富有教学意义的校园环境等。高校党组织作

2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进一步实践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必须围绕育人加强党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重点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紧紧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抓好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使大学生党支部在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五,必须围绕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党建。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要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必须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探索建立党委决策、行政组织实施以及党政协调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局面,努力为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3 以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充分领会和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时代命题,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第一,不断丰富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理念。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围绕中心,狠抓落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党委要在抓大事的同时不放过小事,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做到师生员工的心坎上。抓实事贵在持之以恒,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抓出成果、抓出水平。我校党委在加强学校党建工作中明确提出:党建要同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建设促进和推动事业的和谐发展。要把党建工作物化为让广大师生员工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其感受到党和组织的温暖。如:校党委建立天才基金,为教职工增加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为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学生设立“安泰基金”、“福寿基金”和“关爱基金”,各投入200万元用于疾病治疗和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困难学生帮扶;坚持数年为7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同志每年到家祝寿;设立天财“敬老日”,每月发放慰问品;为50岁以上的教授每周提供家政服务;在提高教职工待遇时首先提高离退休老同志待遇,等等,涉及教职工生活的每个细节都纳入了党委的工作视线。

第二,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做到符合高校党建规律和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之中。我校党委坚持抓大事、议大事、干大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党委常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校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和市委号召,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近年来经过竞争性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中层干部已经达到了新提任中层干部的70%,使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坚持“党管人才”,我校党委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高水平人才

3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新引进人才“扶植期”政策,成功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一批领军级人才。通过抓党建,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第三,不断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实践载体。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推动事业发展中找到支点与落点。高校党建工作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因此,优化党建工作载体就成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我校党委从1999年开始实施凝聚力工程。凝聚力工程就是通过创造学校各级党政组织紧密联系、团结凝聚群众的工作机制,以了解人为前提,以全方位关心人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以凝聚力工程为载体,我校党委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十余项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凝聚力工程的实施,已经成为我校各级党组织凝聚人心、促进稳定、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第四,不断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引领育人的实现途径。

“党建”助力民办高校科学发展 篇3

民办高校党建受关注

民办高校是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党和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有民办本科高校84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高职院校319所。在校生达600万人,其中民办本科院校100多万人,独立学院近300万人,民办高职高专200多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0%。

党建作为民办高校的重要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2006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自此,我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由原先的自主自为地开展工作转变为党和政府的直接推动、直接参与,各地纷纷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相继出台了落实意见和一系列有力举措。

为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陕西、江西、辽宁、山东、安徽、福建、广东等20多省份向民办高校派出督导专员,负责联系党政领导班子,了解情况、沟通信息、督导检查,向有关部门和学校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江西省副省长孙刚认为,“督导专员要做民办高校办学方向的扶正者、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稳定的保证者、党建工作的创新者。”江西省2007年在全国率先向10所民办高校委派了督导专员(党委书记),“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向民办高校选派督导专员(党委书记)的做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标志性的成果。”2011年,该省又向13所民办高校委派了新一任督导专员。

为强化党建工作,不少地方还划拨专项资金,开展评估验收,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北京每月给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每人发放500元的岗位补贴,并开展党建评估,纳入民办高校办学状况综合评估体系之中。2012年年初,江苏下发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党组织工作业绩、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开展教学评估的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上海市教委还成立了民办高校党工委办公室和“民办教育管理处”,合署办公,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民办高校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合力。

在党和政府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愈发关心支持的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对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视。北京城市学院以章程的形式,率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确立了党委在日常管理中的决策地位,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为全校党员每人每年配套400元活动经费,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加强党的领导,形成了“六管六抓”的党建特色,即“管方向抓保证、管政策抓监督、管政治抓稳定、管思想抓引导、管干部抓教育、管服务抓宗旨”,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眼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近年来,在每年召开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都有民办高校的身影。在各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七一”表彰中,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也榜上有名。

截至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党的组织和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党务干部队伍明显加强,党组织行使政治上的领导权、管理上的参与权、行为上的监督权,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全国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已达40余万人,学生党支部6430个。

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抗震救灾、铁路春运、城市义工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活跃着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身影。据统计,民办高校获国家奖学金、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中,党员所占比例超过80%,不少民办高校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占全校非党员学生总数的70%以上。

转型期,民办高校党建面临新挑战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尽管目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开端良好、初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民办高校自身的快速发展相比,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民办高校党建作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领导体制不同,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些办学者认为坚持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地位,会冲击董事会的最高决策地位,党组织可有可无。一些民办高校把党建工作当做软任务、虚指标,存在“重行政、轻党务”的现象,党组织负责人并未进入董(理)事会,不能直接参与学校重大决策,致使党组织无法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

“民办高校在工作重心上,往往更多地关注资金、师资、生源等影响到学校生存的问题,党建的核心工作相对弱化;在机构组成上,追求以最少的机构获得最高的管理效率,党务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建立则相对忽视。”对民办高校党建有多年研究的浙江树人学院教授章清这样认为。

2012年4月至5月,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调研发现,有8个学校成立临时党委多年,没有按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党员未能有效行使组织权力。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江苏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党务干部队伍匮乏,党建保障力量不足

当前,由于重视不够、经费短缺,有些民办高校为节省开支而精简机构,党务人员配备不足,一人多岗现象普遍,院系两级党组织负责人产生办法不规范,流动性较大,工作量太大,疲于应付,影响了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专职党务干部151人,仅占党务干部总数的15%,兼职的党总支书记50人、党支部书记230人,分别达到了54%和65%。

在党建专项经费上,民办高校也是投入严重不足,平均到党员个人的活动经费少之又少。党建活动场地也极为缺乏,一些民办高校没有设立党员之家、党员活动中心等党员教育、学习、交流场所,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是党组织活动和党员发展,不够规范有序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有限,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党组织活动存在不规范的状态。有的学校组织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活动内容单一,方式方法陈旧,载体建设滞后,与师生实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在事关学校重大发展的问题上党组织存在缺位现象。同时,发展党员工作还不够规范科学,存在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从内部来看,当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滞后于学校规模发展,自身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急需进一步加强。

从外部形势来看,国际国内社会形势深刻变化,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地方,处于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前沿,应对复杂局势和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虚拟化、思想复杂化、价值多元化,民办高校党建面临很大挑战。

教育部思政司组宣处处长徐艳国认为:“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使思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新媒体时代全新的传播方式也对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保障

提高民办高校党建水平,促进党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建设是根本。只有建立长效机制,运用制度来管理约束党员和党的组织,才能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首先,要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制度体系。加强和保障民办高校党组织地位的最大困难源于其特殊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董事会、行政、党委三者如何和谐共处,形成合力,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的一大难题。民办高校要理顺体制机制,必须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形成一个董事长、校长和党委书记相互配合、三方权责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董事会、校行政、校党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民办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容易出现两条线、两张皮,无法对接融合”, 西安外事学院党委书记李玉华说。该院创新管理体制,党委书记、副书记均进入董事会,党委6名成员进入院务会,参与行政管理,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兼总支书记,打通了党政合作途径。

宁波大红鹰学院党委书记孙惠敏认为,“应当在学校章程中,明确党委作为学校政治核心”,在她看来,董事(理事)会议容易成为董事(理事)长“一言堂”,她表示,“要落实由党委领导下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教职工代表董事(理事),落实教职工代表董事(理事)的决策参与权。”

民办高校党委参与决策,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落实党代会、教代会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集提案,让教职工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重大举措的讨论。西安外事学院将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待遇、福利、住房等问题提交党代会、教代会讨论研究决定,发扬民主,学院新建600余套福利房,基本解决了教职工住房问题。

其次,要健全党员发展制度体系。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是一支规模庞大、数量可观的群体,但质量参差不齐,应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用民主程序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确保把最优秀、最公认的大学生发展入党。该省积极推行发展党员“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即推优投票、发展预备党员投票、预备党员转正投票,推优公示、发展公示、转正公示,召开预备党员转正答辩会。2011年以来,江苏推行上述做法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有46所,经历上述做法的有17326人。

同时,还要健全党员教育学习制度体系,包括“三会一课”制度、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党务工作者培训制度、党员示范岗制度、学生党员带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

党员教育既要坚持讲座、党课、报告会等传统的集中教育方式,又要注重通过交流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好经常教育。要积极搭建志愿服务、科学研究、文化活动等各种实践平台,使学生党员的教育从重视课堂灌输,转到注重实践锻炼,引导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的先进性理论教育找到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党员教育是新形势下一种有效途径。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积极构建网上党校、党建QQ群、红色微博等网络教育阵地,丰富网上学习内容,拓展党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途径,把网络建成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员思想建设、开展和交流支部活动的新阵地。截至目前,江苏省民办高校建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专题网站、博客、微博、QQ群近百个,日均登陆上万人次。

再次,要健全党员管理制度体系。民办高校中党员流动性大,应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上海教委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党员中有12.9%是返聘教师党员,流动速度快、不稳定,给党员管理带来难度。民办高校应加强对返聘教师党员的管理,尽快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入学校。除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应健全党员考核制度、党建工作评估制度、毕业生党员跟踪调查制度等。

创新载体,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多元化

新形势新任务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开创党建新局面。

一是要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

党建工作只有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才有生命力。当前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质量是民办高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如何“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是民办高校必须思考的紧迫课题。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围绕学校“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的定位,重点推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做足、做好“服务”的文章,零距离联系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由党组织牵头与地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校企无缝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明显。

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的工作任务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书记热线”“院长信箱”、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多种途径倾听群众心声,着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同时,党建工作还要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一名党员帮助一名同学,负责一个寝室,带动一个班级。上海杉达学院在学生公寓成立“党员工作站”,推动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品格、增强党性。每名学生党员把自己的姓名、照片、寝室号等信息在“党员信息窗”公布,张贴在公寓入口醒目的位置,一方面方便同学对党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履行“有困难请找党员”的庄严承诺。

推进支部共建是创新党建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不少公办高校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包括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高年级党支部与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同时党支部与社区、街道、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党支部共建,互惠双赢。民办高校机制灵活,校企合作联系紧密,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探索与企业、社区党支部共建,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党建成效。

二是要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增强党组织覆盖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增强党支部的生机活力是民办高校党组织“强基固本”的关键。

目前,民办高校要主动适应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党员队伍构成的新变化,优化和改进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探索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实习基地、实验室、学生公寓、学生社团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组织三延伸”,即把党团组织延伸到工学交替的企业、把党支部延伸到海外、把党小组延伸到学生宿舍,实现了党建工作无缝隙全覆盖。

小议高校艺术类学院党建科学化 篇4

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高校艺术类学院是国家大力发展、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摇篮, 因此必须提高党建设科学化水平, 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艺术类学院的党建工作既有与其他文理工学院的党建工作之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党组织的优势, 同时解决艺术学院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提升整体功能的现实选择, 是学院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艺术类学院基层党组织党建的现状

1.艺术类学院党建工作中的优势

一方面, 艺术类学院党组织工作的空间大、触角多。高校党的组织应该与教学、重点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相对应, 使业务工作与党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找到契合点。工作室或者重点项目组是艺术类学院“产学研”最活跃的细胞, 党的组织可以覆盖到这些机构, 真正做到把党的组织建设到基层最活跃的细胞上, 实现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双赢。

另一方面, 艺术类学院的师生党员思维活跃, 又具有各类艺术特长, 为创造性地开展党建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与内容, 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是凝聚党员、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的必行之路。

2.艺术类学院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首先, 在艺术类学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就是师生包括部分党员重专业、轻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加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尤其认为理论学习与个人的工作业务没有直接关系, 理论学习都是“虚”的, 自己的业务学习才是“实”的, 导致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 由于艺术类师生的思想开放、崇尚自由, 表现出部分师生的作风比较散漫,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形象, 教师党员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亟待加强。

再次, 艺术类学院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势微。少数党员把“党内”的一些会议、活动看作是形式、走过场,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党支部的凝聚力也不够强, 这为教工党支部开展工作造成了较大障碍。如何推动基层教职工党支部的功能作用的发挥、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工作之一。

二、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运行机制

1.民主治院, 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艺术类学院办学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院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 但同时也会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提高艺术类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 首先要健全党政领导班子的民主管理机制, 我们认为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四步”制度的良性运转。

第一步, 是完善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学院党政领导有分工, 又有合作。要明确院党委与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范围, 对于党政各自独立分工的事项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于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分工存在交叉重叠的工作, 也要规定办理程序和工作规则。一方面, 院党委要加强对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政治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另一方面, 又要尊重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权力。

第二步, 是注重调研听证制度。不断推进党务、院务公开, 注重院内重大事务的调研、听证, 提高党员、师生对院内事务的参与度。

第三步, 是保障有效沟通制度。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要多沟通多配合, 并提高沟通效率。

第四步是有力执行“三重一大”制度, 落实党政联席会议。

2.深化内涵, 构建思想理论学习武装机制,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艺术类学院要整合学习教育资源, 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 以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为契机, 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在学习内容上要与时俱进,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在学习形式上要突破陈规。开展形式多样创新、富有创意的文体活动, 把学习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中, 如举办红歌会、红色经典演讲比赛等, 吸引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引导、鼓励、支持教师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正确的人生目标, 将集体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愿景;在学习目标上学以致用。健全符合师生特点和需要的学习机制, 组织党员教师学习本职岗位所需的业务及技能, 加强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力度, 使党员教师能成为本校、本专业的业务骨干、技术尖子, 成为带领干部群众完成工作任务、争创一流业绩的“旗帜”。

3.以人为本,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

艺术类学院的师生包括部分党员个性更为开放、思想较为多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党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要从把握这一特点, 在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突出人文关怀, 创新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切实把握党员“心理”, 改变以往较多地党组织单向传播、单向要求的做法, 转而更多地了解党员在想些什么、希望党组织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上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党员意愿, 把握诉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关心和爱护, 激发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进而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保证党的建设各项事业恒久持续地推进;其次要正视“利益”在调动党员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学院党组织要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需要, 研究如何通过满足党员正当利益的需要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如教职工的编制问题、住房问题等。

4.转变观念, 创建党建与学科建设良性循环作用机制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应放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针对艺术类学院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式微、在学科建设发展中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学院党委要积极转变观念, 走出为党建而党建的狭隘观念, 引导党员走出党建都是“虚”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认识误区, 引导党支部充分认识党建与科研、学科建设的密切关系。围绕学科建设要求、科研的要求设置和调整基层党组织;积极为党员之间、师生之间、不同专业之间搭建思想交流和学术研究平台;倡导教工党支部围绕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不同学科方向的党员教师开展学科前沿问题交流。

摘要:高校党建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艺术类学院的党建科学化水平, 就是要总结、把握艺术学院的办学特点、教学规律以及党建工作规律, 在加强和改进学院党建工作过程中,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不断摸索、实践、完善出一套符合艺术类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党建运行机制。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5

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如何提升效益,让老企业重新焕发青春?党建工作如何在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彰显力量?党建工作和企业中心工作如何相互融合?这些都是公司党委一直以来深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宣钢始终把解决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党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工作重点和管理方式同步转变,确保企业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切实达到党建工作上水平、党员受教育、职工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增强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意识,在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求突破

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既是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民主、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一是抓重点,确保决策效力。公司党委重点在管全局、议大事、把方向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好关系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双向进入”,为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制度保证。涉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的事项,事关本单位、本系统全局性、政策性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该由集体讨论的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处理,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等问题的决策,党委均实现了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抓统筹,实现决策衔接。进一步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程序和渠道,特别是对改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规定,保证改制企业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宣钢公司向几家改制单位委派党委书记,加强对改制企业的监管,几家改制单位党委委员出任公司董事,工会主席兼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在改制决策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抓党、行政抓长、工会抓网的格局,实现了党政决策工作的完全对接。三是抓制度,力促决策科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决策过程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党政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制度、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等。从公司到各二级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职代会制度,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方案、改革措施,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明确规定未经党组织讨论或党组织未形成决议的决策方案,暂缓决策或不予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积极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在党组织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深度融入上求突破

面对企业跨越发展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个别党员干部应变能力欠缺,缺乏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有的党务干部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能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致使党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的现状,企业党委坚持“抓党建促经济、抓经济促党建”的原则,积极创新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坚持有效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把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依法进入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推动力量。要不断创新党组织的活动载体,满足党员在政治上提高、业务上进步、事业上发展的需要,增强党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二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要逐步改变生硬简单的工作方法,做到潜移默化、深入细致。要坚持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寓教于乐。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科技手段运用到党组织活动中来,促进活动方式的现代化。宣钢党委围绕实现宣钢跨越式发展目标,积极开展了共产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比业绩、做表率”、“五个有所作为”、“五率先”、“五带头”、“四创”、“三提升”、“三学习”、“双培双带”、党员先锋岗选树等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三是坚持着力点和落脚点的统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以促进职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支持改革、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报公司的形势和任务、工作思路、发展规划等,注重干部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用心用情做好职工工作,努力营造公司发展的稳定和谐环境。仅半年多时间就接待职工群众来访12起、65人次,处理职工群众来信39件。

三、深化党组织自身建设,在推动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提升上求突破

在实践中体会到,在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后继乏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企业党群部门工作机构被撤并,有的单位在内部机构改革和分流人员过程中,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突出,专职党务干部逐年减少。“强者能人搞生产,老弱病者抓党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有的单位,党务干部的报酬明显低于同一层次生产管理人员。有的单位一名党

务干部身兼多个职务,有的单位党群部门只有一名干事,致使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宣钢公司党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强化责任上下力度。各单位党组织一把手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负直接责任,应不断强化对党建工作的指导。要探索抓好企业党建工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考核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把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评定考核档次的一个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公司及二级单位党委普遍建立了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制度的建立使领导干部始终有紧迫感,有忧患意识,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在强化督导上做文章。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推动全公司党建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对抓好单位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同时,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宣传党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起到以点带面、引导推动的效果,努力使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三是在强化服务上求实效。随着用工制度多元化趋势的加深,要解决好非正式职工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无法管理党员,无法正常开展组织生活等相关问题。实行党员属地化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非正式职工党员都能够以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及交纳党费。四是在强化学习上讲方法。公司党委建立了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机制,确立起党员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轨道。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各项学习制度,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公司党委制定了《20xx年-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党组织适时开展党员及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健全并不断完善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两级党委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每周半天,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 党建工作 育人 工程 体系 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我们清晰地理清了“育人”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高校的“育人”职能决定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必须以“育人为本”,这是高校党建不同于非教育部门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坚持“育人为本贯穿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使高校成为培育党的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从机制的建立入手。通过建立“四项工程、两个体系”长效管理机制,提出适合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创新途径。对今后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育人管理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通过建立“四项工程”,实现了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1.建立“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工程”,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育人的基础

加强大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做保证,也是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基础。

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党支部的四个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学生党支部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主题。始终着眼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人手,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者衔接的责任体系,保证了党建工作的组织建设,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支部的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包括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积极分子考核制度等。

2.建立“新生党员继续教育工程”,是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关键

新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需要,也是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新生党员一入学,对新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先进性意识教育;三是宗旨意识教育;四是校规校纪教育。缩短从中学到大学教育的“断乳期”,尽快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党员形象工程”,是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充分体现

大学生党员形象,是政治思想、党性觉悟、知识能力水平、为同学服务的质量等一系列内在素质在实践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先进性的具体化。党员形象工程以一系列党建活动为载体,通过“点(党员个体)、线(党支部)、面(党员整体)”塑造党员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党员的良好风貌,营造一种“以形象本身示范群众,以精神实质带动群众”的党建工作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展示党员风采,并采用明示方式主动接受同学的监督,实行“双挂牌”制度。

4.建立“党建工作网络化工程”,是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最有效途径

党建工作网络化,是2l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也是创造性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拓展学生党建工作领域的需要。网络的快速性、开放性、及时性等提高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也为新时期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通过建立网络“五个平台”,做好党建工作,即党支部日常信息发布平台、党支部自身建设平台、时事政治宣传平台、组织生活讨论平台、党员群众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展现党支部的风采,宣传党的基本知识,为同学答疑解惑,增强了党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性和时效性。

二、通过建立“两个育人体系”。为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了保证

1.建立“预备党员量化考核管理”育人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质量保证

预备党员的考察期是一个预备党员向正式党员转正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时期的成长不仅对一名预备党员今后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很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发挥。因此。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党建工作的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量化考核管理体系,即预备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模范作用、专业学习、群众基础等五大指标进行考评,考核方式实行四级量化考核,即党员自身、党员之间、群众之间、党支部。对考核优秀的预备党员,作为评优和奖学金评定依据,对不达标的预备党员进行延期转正,通过量化考核不仅可以约束预备党员的行为,增加他们的紧迫感和压力,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保证党员的转正质量。

2.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推优育优”育人体系,是做好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创新措施

要做好大学生党建育人的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队伍。应该采取“四早”措施,即“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充分发挥“推优育优”功能。早播种就是新生一入学就对他们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入党动机和入党启蒙教育等。推优是团支部按照《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条件》,严格选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团员作为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育优是党支部以党员的标准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教育,按照党员发展要求进行考察。形成“团组织推优——党支部培养——党总支把关”的工作体系,为培养对象进行动态考察和考核,加强党建工作及时性和有效性,保证积极分子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今后的党员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7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社会转型期高校扩招背景下“党建带团建”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交织, 教育领域新老矛盾叠加”[1], 这些变化对青年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团员青年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思维更加活跃、价值更加多元、诉求更加多样。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通过各种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对我国高校青年进行政治思想、理想信念、奋斗意志等方面的“和平演变”。这些新的变化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表现如下:

首先, 高校党团组织对“党建带团建”工作思想有懈怠, 工作有放松。随着大学扩招, 高校党组织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扩张的过程, 高校党的自身发展问题也较为突出, 可以说近年来高校党组织在对团组织的“带建”是有所放松的。甚至, 有些高校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工作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 许多高校的党组织并没有真正把“党建带团建”作为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进而投入必要工作精力, 相反, 却由于自身精力的缺乏而很少对团的工作作具体深入的指导, 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也没有真正把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 忽视了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密切关系, 各自为政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许多高校的基层团组织自身也往往忽视党的组织对其指导和帮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因而削弱了党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其次, 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多年来, 高校团建工作特别是“党建带团建”模式较为成熟, 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工作体制机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原有的工作模式、工作机制已滞后于当下高校团建工作的实际,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创新。许多高校基层团组织没有主动分析形势的巨大变化、没能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而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团的工作方式方法仍坚持传统教育工作模式, 陷入繁忙而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之中, 不能主动去探索共青团的工作有效载体和平台。据调查, 大多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还是沿用建国初的模式, 按班级设置团支部, 院 (系) 设置团总支 (团委) , 而忽视了大学学分制发展和后勤社会化的潮流, 忽视了当下高校团员青年比重过大的现实, 没能与时俱进地研究按照团员的不同群体、活动地域范围进行分类管理的模式。

再次, 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内容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多年以来, 高校“党建带团建”的主要内容就是高校党的组织从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对高校基层团的组织进行指导和帮带。更为严重的是, 在实际的工作中, 许多高校的党团组织往往将高校共青团的主体内容片面地理解为组织一般性学生活动, 特别是高校团员比重过大的情况下。而高校共青团作为为高校党组织培养推荐优秀党员的作用逐渐被弱化, 以致“党建带团建”工作常常落于形式主义的窠臼。

最后, 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创新。目前, 多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校级党团组织的层面, 忽视了基层团组织及其所属的团员青年。而现实是只有依靠全体团员青年, 在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渗透党建带团建的工作目标才可以大大提高这项工作的有效性。而且, 很少有学校党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点, 即使有考核, 也是在形式上的, 具体考评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和奖惩措施都都没能得到重视。

2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给高校“党建带团建”带来的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于2010年4月做出决定, 在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培养、发现、树立、运用先进、优秀的好榜样, 发挥先进、优秀好榜样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要求全党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既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当前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最重要前提。那么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 一直以来就有“党有号召, 团有行动”, 密切联系党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的传统, 理应在全党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中走在时代的前列, 紧跟党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步伐, 争当党的排头兵和时代先锋队。而作为人才集聚的高校团组织更应该成为我党创先争优和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的先锋与模范,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科学化发展路径, 为高校团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的启动以及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文件精神给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党组织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特点, 把党建带团建工作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相适应, 在指导思想、实现途径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定会大有作为。

二当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科学化发展路径探索

所谓“党建带团建”, 即以党的建设带动和促进团的建设。党基层组织在各级党委领导下, 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 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 以基层党组织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带动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增强共青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以更好地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3]。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高校“党建带团建”科学化发展也是我党科学化水平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党建带团建”科学化发展路径的根本出路乃是创新, 创新是此项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 各高校党、团组织虽然能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形式多样地进行创先争优活动。然而, 当下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更多地是以党的创先争优为主体, 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围绕党的创先争优工作服务, 主要充当的是配角, 很多时候只是在创先争优过程中做些实际性的、事务性的或者任务型的工作。高校共青团在创先争优过程中虽然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 它们没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没能结合高校共青团工作特点, 针对过去高校共青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做理论上的创新和方式的改革, 没能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探索和研究高校共青团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 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发展。因此, 以创先争优活动总结和十八大后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为契机运用现代党建、团建理论对当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进行学理分析和理论探讨, 在吸取高校“党建带团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科学化发展提供进行科学化的路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为解决这一课题, 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1从思想上入手推动工作创新, 用先进思想引领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科学化发展, 首先必须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入手推进工作创新。高校党组织和团组织都要在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要将以往党建带团建工作那种流于形式的、只是进行学生活动的、单向度的“带建”, 转向于党组织对团组织进行“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工作指导”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带建”, 以此建构“党建带团建”“团建带党建”互动模式。将“党建带团建”工作切实建设成为联系团员青年, 引领团员青年, 帮助团员青年, 进而赢得团员青年的认同感, 引导团员青年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为党的事业真诚付出的有效载体。党的组织不仅要对团组织建设进行物质资源的支持, 更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团员青年成长, 成才, 用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对高校团员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4]。党对青年寄予厚望, 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党团组织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为党和国家赢得那些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

2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组织建设, 加强团干培养, 为高校“党建带团建”注入创新动力

要为高校党建带团建注入创新动力, 使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走上科学化发展之路, 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组织建设, 加强团干培养。在体制机制上, 高校党组织应该真真切切的把高校团的组织建设纳到入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让共青团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与党的科学化发展无缝衔接, 真正做到“以党建带团建, 以团建促党建”。与此同时, 还必须将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对团的工作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此外, 高校在进行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过程中应该深入到高校团员青年之中, 把广大团员青年, 特别是优秀团员青年发动起来,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党、团建设出谋划策。实现党团同步共建, 推行党团工作一体化模式。在组织建设方面, 要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下, 按照“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的标准,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团干部队伍, 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高校团干部的队伍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去,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 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善于做青年工作的优秀团员青年和学生党员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之中去。与此同时利用党的干部培训的资源加强团干部培训, 把团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此外, 还需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用制度保障高校团干部能无时无刻做到深入青年、了解青年, 用榜样的力量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引导团员青年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设置科学、系统、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 加大高校团干部挂职、轮岗锻炼机会。将团干部的挂职轮岗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使高校团的干部快速成长。

3 创新工作模式, 促进“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互动模式创新性发展

高校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和“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离不开此项工作的模式创新。为此, 有必要建立高校“党建带团建”科学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常态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目标考评体系。与此同时, 师生党员务必全员参与“党建带团建”工作,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带”和“建”的工作任务细化到师生党员和团干部个体, 使他们能够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过程融入到诸如校园文化活动、班团活动、推优入党和团支部建设等高校日常工作中去。此外, 必须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延伸到全体团员青年,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开展的条件, 实现党团组织共建互进目标的最终实现。

要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党团组织要及时敏锐地了解和掌握当下高校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教育管理方式;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教学、社会第二课堂实践、党团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 借用诸如传统媒体、新兴媒介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等平台, 精心设计工作内容, 科学研究工作方法, 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进班级、进支部、进宿舍、进课堂, 进社团、进实验室、进研究所、使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角落、做到此项工作的全覆盖, 将与团员青年学习、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都纳入到党建带团建的过程中去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用文化创新塑造高校青年的理想、人格、意识和思维方式, 以“带”促“建”, 以“建”激“带”, 带团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工作发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与此同时, 也促进党组织把自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做到更好, 最终促进“党建带团建”“团建带党建”互动模式的科学化发展。

早在2004年, 中央16号文件就对党建带团建有明确的要求, 指出要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2010年9月26日, 中组部和团中央在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座谈会上, 也为今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发展, 特别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12月, 中央组织部和共青团中央审时度势,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更是对新时期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以带团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带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推动建立广泛覆盖、富有活力的团的基层组织, 教育团员带头坚定信念、带头勤奋学习、带头争创佳绩、带头弘扬新风, 造就一支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团干部队伍, 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5]。这是新形势下党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 加强对共青团领导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今后各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 有利于党团组织紧密团结, 有利于增强党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有利于扩大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有利于党建带团建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 建立一套有效的实践机制。从而对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十八大对党的工作的全新布局以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目标的提出给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 各大高校的共青团可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为契机着重研究新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新方法、新特点,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建立健全和巩固团的基层组织, 进一步扩大团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和青年群众中的影响力,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性发展做出大胆的尝试, 从而使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为共青团的科学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坚持改革创新, 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01-24.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3]闫超栋.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3) .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 (7) .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8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这一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相继在连续两届人大会议中被提到关于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上, 体现了其重要性。高校是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输送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源泉, 肩负着培养人才、研究科学、传承与创新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同时也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障。高校要完成肩上的使命, 就必须开展好高校的党建工作, 想要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出现今党建工作中的不足。建党60多年来, 高校党建在确保完成高校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任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工不明确——党政角色定位不清, 主要指的是校长行政职能与党委的政治职能相混淆。 (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的三个现象:一是, 缺乏拥有尖端知识的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二是, 一名教师身兼多职;三是, 科研性和专业性的人员与行政工作人员比例不协调。 (3) 不良作风“染指”原本纯洁的校园生活。学校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 高校是顶尖学子云集的地方, 但随着高校向大众化方向的发展, 高校中出现了个别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腐败;二是权力腐败;三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出现在高校的教育和生活中。

二、剖析原因

哲学上讲, 每一个历史现象都有决定其产生与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即产生这个历史现象的原因, 既然如此, 那么以上有关高校党建的三个“症结”也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 有关校长的行政职能和党委的政治职能的分工在《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他们都是高校的领导, 但是对校长与党委谁有决策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在高校实际工作运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党政角色定位不清并出现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合作不分工, 分工不明确”的混乱局面。第二, 高校工作人员从职能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分支:领导班子、管理干部、教育与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虽然从分工很明确,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就好比教学不但从事讲学还会承担一些行政管理的工作。这样就不能使搞学术的老师全身性的投入到学术的研究中, 这样就难出现顶尖的学术人才, 从而延误科学的发展。而这些搞学术的人去解决行政方面的事情, 也不能把这些工作做得很完美, 从而出现了行政工作滞后的现象。第三, 一些死板的学究不能学以致用, 合理的将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 并且固执的坚持己见, 就导致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出现。这些固执的学者虽然刻板但是他们也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 可是有些则不然, 他们是纯粹的功利主义, 他们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利益抄袭盗取他们的学术成就, 破坏了学术氛围, 导致了官僚主义、学术和权力腐败的出现。

三、应对措施

医学上讲, 对症下药, 方能痊愈。前面两个章节论述了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所面对的行政与党委决策权问题和工作人员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并寻找出其原因有好多方面, 但是总结起来也就是现在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没有达到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水平, 同时也证明了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迫切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项应对措施:第一, 必须始终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理,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 大力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第二, 提高所选和所用干部的素质要求, 即, 所选用的干部必须是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但必须保证一个前提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党的领导。第三, 在不违背与时俱进等其他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制定更为科学严谨且更为强而有效的运行机制, 以确保更加完善的处理高校党建工作。第四, 就是合理的利用高校党建工作和科学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即以不断创新的态度探索推进党建科学化的方法来促进党建科学化, 然后结合新的党建科学化成果来解决现有的党建问题。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要点:公开互动、系统规划、分类指导和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

结语

就高校党建工作承担着确保高校稳定发展和巩固党在高校中的领导与执政的历史使命而言合理的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是实现国家党建的重要体现之一。其开展的好坏程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成败, 间接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 当前社会的变化迫切的需要高校提高其党建的科学水平——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的迫切性, 同时也需要党务部门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并不断的总结经验来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石国亮.试析全国高校党建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05) .

[2]蔡长水.努力开创高校党建研究的新局面——评张静如教授主编的《高校党建研究丛书》[J].理论学刊, 2010 (01) .

[3]何家义.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

[4]王炳林, 孙秀民.深化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高校党建研究中心暨学校党建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 (08) .

[5]何全福.对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S1) .

[6]段建国, 周连选, 刘荣江.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研究[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7 (10) .

[7]于晓光.学好十四大文件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年会暨十四大文件研讨班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 1993 (01) .

[8]马克思,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2.

[9]魏满堂, 崔建良, 刘广雄.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04) .

[10]王德福, 徐大林, 王淑珍, 沈健.抓好高校党建工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9

高校党建科学化要把握理论精髓, 顺应科学创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云蒸霞蔚之地, 高校有责任将法治文化内化于管理服务之中, 有优势将法治精神融合于党建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于漫长历史进程, 无法完全割裂历史而凭空创造。自先秦 “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的法家文化始, 借鉴西方社会法治框架经验, 我们既吸收传统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 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起一种法治文化形态,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依法治国是从宏观层面来设计, 旨在建立保护自由、尊严、正义、平等的制度体系并贯彻实施, 其核心是限制权力, 依法治吏; 而基层依法治理则是从微观层面来操作, 侧重于鼓励民众最大范围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核心是基层民主与群众自治。高校党建是基层依法治理的表现形式, 并且具有特殊性。就高校党建而言, 法治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完备与执行, 二是基层民主的扩大与实现, 三是廉洁高效的效能建设:

一、礼备法善是高校党建的前提

高校党建必须以师生的法治精神作为文化底蕴, 才能获得牢固的本土化支持。我国向来缺乏法治精神, 有长久人治传统, 不会通过疾风暴雨式群众运动方式来实现, 而是社会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因高校云集知识分子与智识青年, 法治是师生在基层学习生活中的深切呼唤和价值追求, 他们比社会大众有更强烈的法治意识, 对党内制度、民主程序、领导机制有更高的期待, 期待规范化服务与人性化管理。

二、实现民主是高校党建的核心

高校作为科研先锋与人才来源承担了历史使命, 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育成果与引导成效, 这与法治的价值指向高度契合:人是主体, 一切以人为中心, 充分体现法律对人的自由、尊严、价值、正义等的关怀。强烈的民主意识与主人翁姿态, 使高校师生的民主政治参与度较高。只有在参与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才会深刻感受到除了内在德性修养, 外在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促进师生自律。在高校中, 当家作主这个意愿更多被诠释为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更有利于积极的民主行为。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表现出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 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 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切及法律人的全部理想情感”[2]。

三、效能建设是高校党建的目标

高校党组织应该把握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权, 加强效能建设, 这是推进高校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需要, 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体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非法治化、实用主义、私利观念是影响高校运行的因素, 造成机关官僚作风, 组织结构僵化臃肿, 层级过多阻碍沟通。“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建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 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调整社会关系, 使人们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3], 高校党建的目标即实现教育与引导理念, 实现党的民主政治理想。我们需要理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 在新时代情境下赋予新内涵, 探索新的沟通渠道, 更要理清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各项事业之间的关系, 找到平衡点。教育是有客观规律的, 高校党建也有客观规律, 尊重这种客观性, 才可能避免资源浪费, 建立高效流程, 以服务立口碑, 以效能护发展。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 面向师生的扁平式服务、问责制、学习平台, 构成高校党建的新特征。

费孝通先生说过: 从乡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任何思潮、制度与理念的本土化历程都是艰辛而复杂的, 法治的中国化是历史使命。高校党建是集中窗口, 民主、创新、文化等标签令其容易成为社会焦点, 折射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诸多困难: 经济的非法治化影响到文化领域, 以官本位和权力至上为主要表现形式; 与依法治国同生共长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私法观念的淡薄缺失; 少数知识分子对 “体制”的排斥感、不信任感与危机意识。

法治回应社会变革和规制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 希望从科学理论、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上推动高校党建的水平和成效, 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创造性。依法而为, 循序而治, 愿以法自身的正义品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价值取向, 激发高校师生的热忱。

摘要:高校党建是法治基层依法治理的特殊组成部分, 高校法治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完备, 二是基层民主的实现, 三是廉洁高效的效能建设。高校党建必须以师生法治精神作为文化底蕴, 才能实现本土化。

关键词:高校党建,科学化,法治

参考文献

[1]刘英.高校党建科学化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 2011 (14) .

[2]田成有.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J].法律科学, 1997, (5) .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10

一、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1. 机关党组织作为高校发展建设的中枢, 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是高校贯彻执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机关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党领导和执政的关键部位。机关党组织的党员思想觉悟高, 知识丰富, 学习、服务、创新意识较强, 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机关党组织要发挥出机关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创先争优, 做出表率。因此, 要建设“三型”高校, 必须首先建设好“三型”机关党组织。

2. 机关党组织作为高校发展建设的先驱, 建设“三型”机关党组织是高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主线, 统领和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 也必然统领和贯穿于“三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建设“三型”机关党组织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 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是建设“三型”机关党组织的内涵和体现。如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丧失了,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如果不能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同样会失去发展动力。

3. 机关党组织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关键, 建设“三型”机关党组织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迫切要求。

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努力学习, 建设学习型的机关党组织;必须积极向服务型党组织转换, 自觉认识、把握、运用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 更新服务理念, 拓宽服务领域, 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断进行创新,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学习是基础工作

建设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强调机关党员要善于进行团队学习, 使学习成为机关党组织的一种内在要求, 进而以学习力推动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要让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并能自觉地将这种使命和责任转化为服务师生、提高效能的不竭动力。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调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机关要建立健全学习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应认真总结, 树立学习典型, 对于态度认真、学习效果良好的党员干部应予以表彰, 对于敷衍了事、学习效果较差的党员干部应予以批评督促, 从而加强对机关党员的监督约束。

2. 服务师生是根本目的

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 在思想认识上, 机关党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高校机关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发展和广大师生谋利益, 不断强化每一个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的反馈意识, 学会倾听广大师生对已开展的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呼声,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服务工作体系, 切实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发挥机关各支部和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利用“党员先锋岗”等载体, 有效改善工作作风, 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 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利益, 打造和谐机关。

3. 改革创新是动力源泉

构建机关“三型”党组织, 要以创新为动力和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 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机关党员干部要将开拓创新作为一种责任履行, 作为一种基本素质来培养, 作为一种党性要求来坚持。要有自我超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闯劲、不畏艰难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争先创优的干劲, 在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大胆探索实践。要有敢于突破的胆气、不断攀登的锐气, 以新的理念作支撑, 以新知识新技能作基础, 不断培养创新思维, 磨砺创新勇气,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对于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议

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建设要打破原有的工作方式、办事程序, 创造一种勤奋、高效、廉洁、崭新的工作环境, 构建一个体现学习、服务、创新的机关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下, 机关党组织革新意识逐渐增强, 主动性逐渐提高, 积极服务于广大师生,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机关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具体决策和实施方案的研讨中来, 为高校的发展建言献策。面对新环境、新任务高校机关党组织必须要充分把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深刻内涵, 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党组织路子,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坚决破除一切落后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 继续深入推进“三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机制创新, 不断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摘要:高校作为为祖国未来培育人才的摇篮, 其发展前景依靠党的科学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机关作为为高校发展服务的保障军和根据地, 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党建科学化水平。高校应按照十八大精神, 遵循党建规律, 把机关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这关系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加强学习是基础, 服务师生是目的, 改革创新是动力。为此, 高校机关党建工作一定要夯实理论基础, 建好基础工程, 强化服务意识, 建好保障工程, 激发前进动力, 建好特色工程。同时, 还要分析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有效对策, 为高校机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扫清道路。

关键词:高校,机关,“三型”党组织,党建

参考文献

[1]李春立, 陈彦彦.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J].学术交流, 2013, (3) .

[2]李明忠.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的思考[J].达州新论, 2013, (2) .

[3]周俊.着力推进“三型”机关党组织建设[J].唯实·现代管理, 2013, (2) .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11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60—0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高校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离开了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失去了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持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重大课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发展,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增强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才能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新的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健全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战略选择。高校党建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高校党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态,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形态。只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成效落实到推进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发展上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决定因素。高等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促进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内涵建设,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发展抓党建促改革,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既要着力解决好高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要充分考虑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努力把全体师生员工的认识统一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来,把人心凝聚到共谋学校发展的大计上来,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1.树立党建可持续发展观,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一元化导向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也是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高校党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一是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把传授知识与理论宣传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这些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是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方式。按照有利于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原则,合理调整和设置基层党组织,形成比较健全的党的组织网络,不断提高高校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探索和推进党组织“进社区、进公寓、进社团”的工作,积极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更加地贴近党员群众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成为凝聚党员和联系群众的核心。

三是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党员意识和先进性意识,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慎重地做好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入党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外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工,努力把更多的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生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使高校党员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实现本科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政治影响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着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办学应以教师为主体,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根本。

一是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是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应把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公寓、进网络”,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学生社团及新型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功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3.树立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统筹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包括主客观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时空统一、矛盾运动规律等。高校党建工作是发展的重要保证,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科学统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外延的扩张,更要注重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内涵发展以充分挖掘潜力为基础,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更好地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党组织应认真研究新情况,确定发展思路,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办学特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统筹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基。但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应充分认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活力,就难以发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教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通过改革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三是科学统筹党建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协调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密集、知识分子集中的基地,担负着长期培养人的任务,必须加大在知识分子中培养党员的力度,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争取到党内。在发展党员数量上,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发展党员质量上,要坚持党员标准。注重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发展积累动力、增添活力、释放潜力,为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平凡.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沧桑,2006,(5).

[2]孙玉贤.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6,(10).

[3]姚志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党建工作[J].前沿,2006,(5).

[4]郑永廷,朱孔军.以科学发展观主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05,(3).

[5]沈昕,凌宏彬.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高校党建科学化 篇12

一、河南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河南是人口大省, 也是教育大省, 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4所、教职工9.6万人、在校生125万人。全省高校共有基层党组织7100多个、党员17.4万人, 其中教职工党员近6万人, 约占教职工总数的62.5%;学生党员11.4万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9.1%。高校党建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统领地位十分突出, “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已成为高校党委的共识。近年来, 河南高校党委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跨越、大发展。

1. 强化素质, 加强班子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三个面向”, 强化班子建设, 有效提升了党组织在高校的执政能力。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抓学习促提高。河南高校党委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提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以适应需要为动力, 以学以致用为目的, 积极打造学习型班子。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上下工夫, 实现了党的建设在挑战面前不停步、在机遇面前迈大步的跨越式发展。

面向学校建设和发展, 抓机制促团结。河南高校在健全党委领导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健全党委议事制度, 规范了议事决策程序和办法。二是认真落实党委集体领导、校长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教代会和工会等的监督作用, 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面向全体师生员工, 抓作风树形象。一是贯彻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在参与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二是坚持领导干部谈话等制度, 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三是狠抓廉政建设,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是力避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巩固了群众基础。

2. 狠抓关键, 强化干部队伍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 突出抓好了“四个环节”。

尊重民意选拔。认真落实“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要求, 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多种形式培养。一是扩大校内党校培养面, 强化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教育。二是积极开发校外培训资源, 通过选送学习等途径加强干部培养。三是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省外重点大学挂职锻炼, 开眼界、理思路、学经验。四是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干部岗位自学。

严格制度管理。一是按照《领导干部加强改善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的要求, 抓好处级以上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落实。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作风建设活动, 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 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严肃工作纪律, 规范工作程序。三是按照新任领导干部试用期管理规定, 狠抓新任干部试用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的落实。

多个层面考核。各高校党委坚持“重视业绩贡献、突出客观公正”的考核指导思想, 建立了多层面的干部考核体系。一是个人述职与群众测评相结合, 看群众对个人的认可度;二是单位总结与单位互评相结合, 看单位整体作风和业绩;三是综合比较与领导考评相结合, 横向比较, 优中推优;四是突出业绩指标, 对有突出贡献者免予考评, 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

3. 突出重点, 夯实组织基础

调整、充实、完善, 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河南高校党委根据新形势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 按照“规范、高效、便捷”的原则, 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 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一是党组织的设置体现了“覆盖面广、便于发挥作用”的特点, 教工支部设在教研室, 学生支部建在班级。二是党组织按期换届, 选好、配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三是认真执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 探索实施了党建工作责任制, 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确立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建立并实施了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为党组织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提供了制度依据。

发展、教育、管理, 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发展方面, 坚持“三早、两抓、一严”的工作模式。“三早”是指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两抓”是指狠抓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党性实践锻炼两个环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训;“一严”是指坚持标准, 规范程序, 严把入口关。同时, 在党员教育方面, 不断创新载体, 拓宽渠道, 优化效果。一是利用“三会一课”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二是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四是把主题教育活动与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格局。此外, 在党员管理方面, 注重强化制度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4. 创新形式,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高校都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就业上指导”的教育服务体系。

二是主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不断加强“两课”建设和教学改革, 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形势与政策》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强化时事教育。广泛建立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三是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念, 把“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标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典型引路,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四是教育氛围日渐浓厚。总结办学历程, 凝练大学精神, 培养独特的校训、校风和学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开展大学生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河南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较好执行,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日趋规范。但是, 政府与高校、党委与行政、行政与学术等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学校行政领导的选用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定位;中层单位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原则性较强, 但操作起来存在很多问题, 甚至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二是干部任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在一些学校, 这种民主程序被极端化, 出现了群众不按标准打分, 而是更多地考虑关系远近, 造成分数失真, 得分高者不一定有能力的现象。长此以往, 造成不良导向, 大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保持一团和气, 谁都不愿得罪人。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待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 存在就事论事、强行灌输的现象, 影响了效果。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使他们待遇偏低、出口不畅, 导致人心思走、队伍不稳, 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是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廉政建设一定要依靠法制, 并在根本问题上进一步下大工夫。

六是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亟待改进。民办高校的聘任制, 导致党委领导处在从属地位, 甚至形同虚设, 党建工作难度较大, 需要加大规范力度。

三、面对新形势, 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1. 大力推进机制创新, 为党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要创新工作格局,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党建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 要以学校党委为核心, 以基层组织为基础, 以党员和积极分子为主体, 以党员干部为骨干, 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为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要完善领导体制, 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会议、行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保证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切实贯彻。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的要求, 开展高校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专题培训, 切实增强高校领导班子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的能力, 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 以及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要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提高高校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 着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 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为广大党员参与决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务公开的制度及其形式,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 规范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的制度。

四要不断改进工作手段。要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党建工作网站, 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网络特色、深受师生喜爱的主页和栏目, 拓宽工作渠道, 改进工作方式, 增强工作效果。

2.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完善和创新选拔机制。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 把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以及严于律己的奉献精神、勇创一流的开拓精神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条件。要认真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选举办法, 结合学校实际, 适时推行直接选举方式, 构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二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培养机制。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和培养, 推进干部培养方式由单一的政治理论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转变, 由课堂培训为主向课堂培训与实践交流相结合转变。教育和培养的内容要与干部的层次相一致, 与干部的需求相吻合, 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要明确和规范使用机制。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制定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 激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切实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促进党的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有机结合, 做到同步研究、同步考虑、同步实施、同步检查。

四要探索和完善考核机制。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考核体系, 坚持静态绩效与动态发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3.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一要抓住源头, 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要从源头抓起, 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教育”。要注意大学与中学的衔接, 特别要重视对在中学期间已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过党的基础知识培训、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大学新生进行重点培养。要结合入学教育, 大力宣讲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重大意义和入党的条件、程序等, 做好引导启发工作, 调动学生的政治热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进大学生对党的了解, 激发大学生对党的情感, 强化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意识, 从而为高校发展党员提供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要强化教育, 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要高度重视提高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设置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 组织他们完整、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 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其政治鉴别力。

三要规范管理,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建立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 把经常性的党内生活作为教育党员的主要手段。要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组织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的政治核心, 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要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本着“有利于开展工作, 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 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 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 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一致。要认真落实本科生“支部建在班级”的要求, 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要求。要积极探索与专业方向、学科团队相对应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新方式, 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要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要针对高校知识分子密集、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 创新工作方式, 增强活动效果。

三要重视联系和服务群众。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 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 畅通群众意愿表达的渠道, 努力构建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网络, 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5. 搞好宣传和教育, 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要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强化宗旨教育, 进一步深化“为了谁、依靠谁”的认识;要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灵魂, 进一步深化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认识。

二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丰富宣传内容, 使宣传工作更加鲜活生动, 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拓展宣传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 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规模效应。要做好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 紧紧围绕就业等社会敏感问题, 阐明党的政策, 反映政府的工作, 把师生的情绪引导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三要搞好理论灌输。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 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要营造文化氛围。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艺演出、竞赛、展览等, 让师生在参与中受教育、受感染;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搞好党建基地、党建人文设施等建设, 形成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

6. 实施量化评估, 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评估制度, 实行目标管理, 进行科学评价, 是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要更加科学地规范党建各项工作, 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评估, 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一是评估内容要具体明确。应本着“加强基础、规范工作、突出重点、便于操作和鼓励创新”的原则, 制定评估标准;要把形式和内容相结合, 注重有效的形式和实质性内容的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与工作落实相结合, 既要看制度健全与否, 更要看落实的实际效果。

二是评估方法要切合实际。评估工作要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切合实际, 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标准, 科学准确, 定性分析, 量化打分, 做到依据扎实, 透明度高。要通过组织评估, 达到自我总结、自我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上一篇:主镜结构论文下一篇:服装企业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