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产品

2024-08-18

涉案产品(精选7篇)

涉案产品 篇1

4月29日, 国家质检总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陈熙同通报了2014年一季度质检总局执法打假和产品召回相关情况。据陈熙同介绍, 一季度全国质监系统共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9 488起, 涉案货值达3.3亿元, 查办大案要案242起, 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49起。

2014年第一季度, 质检总局继续深入推进“质检利剑”行动、“双打”专项行动和重点区域整治, 全面加强缺陷产品召回、12365系统建设, 不断提升质检部门执法打假能力和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质检利剑”行动。在2013年工作基础上, 按照突出重点、重拳出击的思路, 继续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一是开展日用消费品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儿童用品、食品相关产品、手机产品等。确定4月12日至4月19日为全国食品用纸制品集中打假行动周。通过暗访, 发现食品用纸制品违法案件线索83条, 儿童用品产品违法案件线索16条。查办儿童用品案件37件, 涉案货值53万元。二是开展农资产品专项行动。重点以化肥、农药为重点产品, 开展“农资打假下乡”和执法打假行动。各地质监部门共组织暗访活动1 207次, 摸排制假企业和窝点1 216家, 进入乡村12 158个, 进入农户34 276个, 抽查样品11 800批次, 接受农民咨询93 782起, 受理农民投诉举报855起, 查办农资案件806起, 货值1922万元, 移交公安23起。三是部署开展建材产品专项行动。重点检查防水材料、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木地板、采暖散热器等产品, 查办建材案件1 208起, 涉案货值1.4亿元。围绕国务院部署的“化解落后产能”问题, 专门研究进一步打击“地条钢”问题。四是深入开展汽车及其配件专项行动。以专用校车、制动器衬片、制动液、安全气囊等为重点, 打击无证生产、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假充真、废旧翻新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共查办案件143起, 涉案货值413万元。

同时, 质检系统还开展了网购产品执法打假工作, 摸排出32批次产品质量违法线索, 落实源头打假责任。

二是保持“双打”高压态势。一季度全国质检系统共查处案件4 744起, 涉案货值2.7亿元, 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7起, 捣毁窝点70个。检查服装、小家电、箱包、玩具、鞋类、家具等大宗出口商品37万批次, 查获不合格大宗出口商品2 514批次, 货值1.2亿美元。起草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依法公开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

三是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2014年一季度共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45次, 涉及车辆13.4万辆。按汽车召回涉及汽车总成分类, 因发动机存在缺陷召回汽车数量最多, 共召回3次, 涉及车辆4.5万辆;其次是车身部分存在缺陷实施召回3次, 涉及车辆3.3万辆;召回数量排在第3位的是电子电器缺陷, 共实施召回7次, 涉及车辆2.4万辆。

一季度共实施儿童玩具召回9次, 涉及儿童玩具1 255件;共实施家用电器召回2次, 涉及家用电器13.2万件。

四是积极推进12365信息化建设。一季度全系统12365机构共受理有效业务16.52万件。其中咨询业务11.7万件, 打假举报0.92万件, 质量投诉1.19万件, 其他业务2.7万件。3月1日组织开展了“局长接线日”活动。

论涉案财产的保护 篇2

一、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涉案财产的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文件, 应当查封、扣押;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文件, 不得查封、扣押。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 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 不得使用、调换或者损毁。

第一百四十条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 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财物、文件持有人查点清楚, 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两份, 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 一份交给持有人, 另一份附卷备查。

第一百四十一条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 经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 即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

不需要继续扣押的时候, 应即通知邮电机关。

第一百四十二条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 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已被冻结的, 不得重复冻结。

第一百四十三条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 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予以退还。

从本质上来讲, 扣押是一种强制措施, 是以干预犯罪嫌疑人财产权为内容的, 扣押有两个特征:第一, 扣押, 既可能直接剥夺公民财产权的全部权能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 也可能仅仅限制公民财产权的部分权能。所以侦查机关在扣押当事人财产的时候, 应当保证那些与侦查活动无关的财产的权利行使, 这也体现了保障当事人的涉案财产。第二, 由于扣押对当事人财产权产生了干预, 对公民财物的损失, 不仅仅有所有权的直接损失, 也有对财产权的间接损失。

二、查询、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必须遵循的程序

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邮电机关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时, 应经县以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责人批准, 填写查询或冻结犯罪嫌疑人存款、汇款通知书, 协助查询或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 并通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邮电机关执行。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已被冻结的, 不得重复冻结。”但是, 有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邮电机关在解冻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之前, 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

对于在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死亡, 对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依法应当予以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的,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通知冻结犯罪嫌疑人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邮电部门上缴国库或者返还被害人。

对于冻结在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邮电部门的赃款, 应当向人民法院随案移送该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邮电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 由人民法院通知该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邮电部门上缴国库。

对于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 应当在3日以内通知原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邮电部门解除冻结, 并通知被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所有人。

冻结存款的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的, 侦查机关应当在冻结期满前办理记叙冻结手续。每次续冻结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逾期不办理继续冻结手续的, 视为自动撤销冻结。

三、对于不起诉中查封、扣押、冻结的处理

在侦查活动中司法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是一种强制性的侦查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转移其财物, 从而来保证判决的执行。在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后, 刑事诉讼就已经终止, 应当同时对侦查活动中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查封、扣押、冻结, 人民检察院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通知公安机关或者执行公安机关查封、扣押、冻结决定的机关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查封、扣押、冻结刑事涉案财产的意义, 是在于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的财产权利在遭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得到救济。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财产权的保护日益加强, 也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健全和司法的严格。财产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在司法领域同样应该加以保护, 对于涉案财产的保护, 重视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保障, 是贯彻保障人权的需要, 是维护我国母法宪法权威的需要, 是实现刑事诉讼法任务的需要, 是预防司法腐败的需要, 同时也是减少犯罪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瓮怡洁.我国刑事搜查、扣押制度的完善与改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05) .

[2]颜伶俐.刑事诉讼中的涉财问题[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

[3]冯宝玲.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4]夏铮.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5]栾平平.论刑事案件中涉案财产的产权归属[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07 (06) .

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研究 篇3

一、涉案罚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信息不透明, 容易产生腐败

各执法执纪单位都有自己的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体系, 有的单位还建立了独立的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透明, 信息要素不全面, 只有少数管理人员和审批人员知道扣押了什么、移交了什么、处置了什么, 谁扣押谁保管的体制导致了部分资产谁保管谁占有, 有的执法单位为了本单位或个人的私利, 扣押和处置非常随意, 严重损坏了国家和当事人利益。执法执纪单位都是强势部门, 群众不敢监督, 体制内又难以监督, 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产生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损坏了国家执法形象。

2. 涉案罚没资产分段分散管理, 浪费国家资源

所有执法执纪单位, 不论涉案罚没资产管理是否到位, 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 配套了管理人员, 建设了保管场所, 大多数执法执纪单位保管的都是移交过来的同一涉案罚没资产, 同一物资由多个部门、多个机构、多班人员、多个场所分段分散保管, 重复建设和配置管理机构与人员, 严重浪费国家资源, 增加公共财政成本。

3. 管理不规范, 涉案罚没资产损坏严重

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中的损坏主要在这几个环节:一是移交部门多, 产生的损毁、丢失现象严重, 更有甚者, 偷梁换柱、以次充好, 肆意侵吞国家财产。二是保管不规范, 由于保管场所有限, 没有按物资分类保管, 按专业保管要求存放各类物资, 没有相应的专业保管人员, 很多涉案罚没资产在保管中就已经损毁,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如许多基层派出所受保管场地面积限制, 屯集大量的待处置物品, 加之缺少保管防护措施, 特别是涉案机动车辆, 只能停放在屋棚外, 风吹雨淋造成腐锈损失的情况比较普遍。三是处置不及时,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由于分段保管, 各环节责任不同, 分散保管各单位保管量少, 对涉案罚没资产处置不关心不重视, 涉案罚没资产结案时间长, 一些资产在实际结案处置时已经自然损耗殆尽, 资产的价值大打折扣, 特别是电子产品类资产, 处置不及时, 价值贬值非常大。四是处置不规范, 涉案罚没资产流失。各执法执纪单位处置资产少, 资产处置业务不精, 不按程序随意处置涉案罚没资产, 每一笔不规范的资产处置都可能造成资产流失, 有的单位私自挪用涉案资产, 擅自违规作价、变卖扣押罚没物品, 使涉案罚没资产处置成为不正之风产生的温床, 甚至发展成为腐败问题, 影响执法机关廉政建设。

二、集中管理涉案罚没资产的意义

将一个行政地区的所有涉案罚没资产进行集中管理, 成立跨部门的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中心, 对涉案罚没资产进行集中统一收缴、保管、评估、处置、上缴, 可以减轻执法执纪部门的保管压力, 集中精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同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

以县为单位的一个行政地区, 执法执纪部门都在17个以上, 各执法执纪部门分散在各乡镇的执法单位都有几十个, 所有执法执纪的单位都要建保管场所, 配套保管人员, 年年安排保管场所维护经费, 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 浪费公共资源。集中管理涉案罚没资产, 全县只建一个管理中心, 减少由分散保管带来的行政成本, 提高了财政经费使用效益。

2. 有利于减少涉案物品的毁损和丢失

现有分散管理涉案罚没资产的场所都比较小, 大型资产只能放室外, 风吹雨淋, 腐锈损失, 被偷丢失经常发生, 再加上随案移交移动, 损坏较大。集中管理, 集中建设相适应的室内保管场所, 配齐专业管理人员, 对资产进行分类专业保管, 保证资产不损毁损值, 不须随案移交资产, 只移交资料, 减少了人为损坏, 减少了大型资产移交移动成本。

3. 堵塞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漏洞, 预防腐败,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由于各部门各自负责保管涉案罚没资产, 信息不公开, 监管无技术手段, 涉案罚没资产从扣押、保管、移交、评估、处置各环节都非常容易产生漏洞, 滋生腐败。通过集中管理,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系统, 让涉案罚没资产从扣押到处置信息共享, 所有环节, 人人可以监督。集中管理后, 办案和财物分开, 保管和案件分开, 符合科学管理原则。另外, 集中管理、集中处置, 由专职机构按规范程序及时处置涉案罚没资产, 堵塞各单位擅自处置的漏洞, 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三、建立健全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办法

1. 统一思想, 提高对集中管理涉案罚没资产的认识

涉案罚没资产跨部门集中管理, 涉及到的部门多, 与部门利益关联大, 集中管理涉案罚没资产导致的风险集中, 对管理者提出一定的挑战和难题, 例如, 涉案罚没资产的识别和认定;数量种类多保管难度大;应返还资产出现损毁产生的法律责任等问题。执法部门必须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的重要性, 正确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抓住司法体制改革契机, 规范和加强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

2. 建立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机构

集中管理执法执纪部门全部涉案罚没资产, 就是要建立跨部门涉案罚没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 配齐专职人员。组织机构健全、队伍素质优良是做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工作的前提。从调研情况分析, 各级应建立隶属于财政部门的二级事业单位, 独立的管理机构, 编制数分别在1035人之间, 在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 还可以聘请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 包括信息技术人员、仓库管理人员等。

3. 开发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依托现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即时提供和发布涉案罚没资产管理信息。集中管理机构接收各部门、单位上缴的资产后, 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详细登记, 建立包含数据和图片的资产数据库, 用技术支撑, 靠信息手段管理涉案罚没资产, 让每一个环节都能随时通过信息系统监控, 确保透明阳光运作。

4. 健全涉案罚没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的政策制度是涉案罚没资产正常管理的保障, 要使涉案罚没资产管理机构真正做到有章可依, 必须配套出台涉案罚没资产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以及内部管理规程等规范性文件, 完善涉案罚没资产的管理, 制定从扣押、接收、入库、保管、处置、上缴等各环节的管理办法, 设置严格的时间限制, 制定特殊物资委托第三方机构保管制度, 解决特殊物资专业保管问题, 完善聘请部分专业人员维护制度、中介机构选择制度、以及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依据和标准。

摘要:为搞好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海南省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力量, 在全省和部分兄弟省开展了涉案罚没资产管理调研。调研中对于的涉案罚没资产的管理现状, 当前存在的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罚没资产集中管理的重大意义, 以及建立涉案罚没资产集中管理办法。

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篇4

一、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概念

某媒体报道公众人物涉嫌赌球侵权案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公众人物概念的案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公众兴趣的需要,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姓名权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涉案”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笔者认为应当受到至少同样的重视。引申“涉案公众人物”的概念就是与案件有关的主要公众人物以及与本案关系较为密切的其他公众人物, 一般包括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当事人和案件的直接受害者。

在我国公民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干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这一概念在《宪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中分别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通信秘密等予以规定, 《民法通则》中第一百零一条对公民的名誉、人格尊严作了规定, 同样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侵犯公民隐私权应承担侵权责任。这些规定都没有具体明确的解释, 但在美国, 隐私权很早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与美国相比之下对隐私权的保护状况有很大不同, 这不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法制方面的不同, 也体现了对人权的重视程度不同。要制定一个完备法律体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调整和完善。

公众人物的范畴比较广泛, 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例如, 娱乐明星、政党官员以及著名科研人员、正负面新闻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冠有好名或恶名的公众人物等。尽管法学界有很多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但大多数学者都较为关注普通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 笔者更关注对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以下是笔者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

二、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曝光的现状剖析

中国的隐私权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 直到近几年, 才作为一项单独的人格权被公众认可, 即自然人所享有的一种不希望他人知道的自己私人信息的一种保护和支配的权力。1987 年《民法通则》并未将隐私权规定在其中。但近几年以来,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的不断发展, 侵犯隐私信息的行为越来越多。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隐私权以列举的方式规定在第二条中。然而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 我国的“隐私权”的概念仍没有得到法律的确切的解释。因此, 在适用过程中还是无法解决一些问题, 如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个人信息的利用等。以某演员为例, 虽然公安机关有对其进行治安处罚的权利,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涉案行为进行公开公布。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其的私人私密的问题, 而且还会牵连到更多的人, 甚至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 许多公众人物的不良事件也频繁出现在新闻头条当中。比方说, 如果该市的某一个公安机关的电子信息平台涵盖了整个市, 这样的话该市某区所有的基层公安办案机关所上传的案件电子信息, 信息在另外某区的基层公安机关也能查阅到。显然, 公安机关内部的信息一般和外界的信息是分隔的, 并不是“互通有无”的, 即使是机关内部人员想要查询信息时, 也要使用专门的电脑并获得授权。综合来说, 除了办案机关内部人之外的人几乎不可能查阅到机关内部上传的相关信息。所以, 如果那些涉及公众人物的隐私信息被上传之后泄露出去的, 有很大可能是办案机关内部成员泄露的。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0条规定: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案件时, 对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应当予以保密。”在2014某演员事件被大众当成闲谈, 这其中显然有人泄露了消息, 这难道就没有侵犯到其本人的隐私权?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促进依法行政, 减少更多繁琐、复杂的方法。但是,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当媒体向警方求证某演员嫖娼被拘留的具体信息是否准确时, 警方完全可以以关系公民个人隐私作为拒绝回答的理由。而某律师事务所律师也曾表示, 警方有权对其进行处罚, 但没有权利在某演员的嫖娼行为被证实后, 却还没来得及通过诉讼途径得到最终的判决的前提下, 这种做法无疑给其本人及其家属带来无比的痛苦与压力。

三、提出法律保护的原则

提出对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应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参考和借鉴国外的立法和理论, 结合我国司法实践, 提出解决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 一) 社会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除非涉及到公众的利益, 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公共利益至上是公认的基本原则, 那么涉案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涉及到公众的利益时, 也应当遵这样的原则。因此, 当涉案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社会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遵循社会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 二) 不打破底线原则。公众人物对于大众来说在公众人物自愿的前提下, 适当透露隐私是一件茶余饭后的闲谈, 但这并不是说涉案公众人物隐私就可以无休止的被他人进行曝光。行政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 应当注意维护涉案公众人物的基本隐私。

( 三)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人格尊严与隐私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保护隐私权不受到侵犯就应保护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代表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品质和原则, 特别是公众人物隐私权在某些情形下被加以限制, 显然, 涉案公众人物即使涉案也会有相应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在对这些内容加以限制的同时应当保护人格尊严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受侵犯。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对公民使用任何侮辱诽谤和虚假指控的方法是绝对禁止的。

四、提出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 理论研究与立法。笔者主要在宪法和民法领域着手来加强对隐私权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在《侵权法》中有关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规定加以明确具体化, 并且提出涉案人的隐私权也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实质上就更加注重特殊人员的隐私的保护, 可以更好的实现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目的与意义。对在开展自主研究的同时, 参考和借鉴国外有关理论成果; 加强理论探究, 加快立法步伐,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 保护隐私权。具体来说就是逐步完善公众人物以及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可以考虑把涉案公众人物隐私权明确写入法条。

第二, 新闻媒体出于大众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就对公众人物的一些涉及本人隐私的犯罪行为、违纪违约行为以及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显然, 站在法律的角度分析, 新闻媒体应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更好地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但是新闻媒体不能出于对公众人物的个人情感, 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恶意曝光与其行为无关的隐私问题, 否则也构成侵权。

参考文献

中国成WTO反倾销第一涉案大国 篇5

随着15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时所签署的世贸议定书第15章 (d) 条款到期, 中国2016年是否被接纳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Market Economy Status, MES) , 成为中外人士谈论的焦点。根据WTO统计, 2014年其成员共发起反倾销案件236起, 中国涉案63起, 占全球的27%, 是全球第一涉案大国。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如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冰岛、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 但美欧和拉美这些反倾销主要发起国还未承认我国为MES, 导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涉案产品 篇6

2012-2014年, 天津市某基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共受理审查侵害妇女人身权利案件44件。其中强奸罪案件40件, 强制猥亵妇女罪案件3件, 强迫卖淫案件1件。经过比对分析, 此类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女性犯罪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

经研究发现, 西青区境内的女性犯罪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职业以农民、个体劳动者、无业人员为主, 她们成为女性犯罪的高发群体, 其中农村妇女占了绝大多数, 所占比例为65%。

(二) 涉案女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女性刑事被害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犯罪者占绝大多数, 高学历犯罪极少。但是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 高学历的女性被害人比例也在逐步增多, 如贪污、职务侵占罪的受害主体一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 性色彩浓重

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促使下, 为满足性欲而对异性或者同性采取的性侵犯他人性的权利。主要有强奸罪、强迫卖淫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引诱幼女卖淫罪等。近年来, 西青区受理的强奸类案件逐步增多, 并且常伴有性暴力或故意伤害出现, 给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带来极大伤害。

二、女性刑事被害人涉案特点的原因分析

从近几年来女性涉及案件的情况来看, 导致这类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原因很多, 如女性自身条件较弱、社会环境对女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司法机关对涉及到女性案件的保障不够充分等。结合办案实践, 将重点分析因女性自身条件的欠缺而导致犯罪的情况。

(一) 防范和警惕意识较差

比如在一些盗窃案件中, 一些女性防范意识较差, 有时候为了使用和提取财物方便, 通常不在柜子和抽屉上上锁, 而且存放东西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 不够隐蔽, 容易疏忽大意。再比如, 实践中出现过这样的案例, 女性朋友做事的时候喜欢结伴, 一起逛街或者一起取钱, 这样密码很容易被同伴记住, 这就为他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提供了便利。近年来, 一些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也比较薄弱, 因此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涉嫌强奸罪一案。其驾驶出租车假借“问路”为名, 与在被害人刘某某搭讪, 然后以让刘某某搭“顺风车”为名将她骗上车, 之后把车开到偏僻的地方, 并采取殴打、威胁、恐吓等手段, 强行与被害人刘某某发生了性关系。这本是一起可以避免的案件, 被害人刘某某作为一名成年大学生, 应该具备基本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而该案中的被害人为贪图“搭顺风车”便宜, 疏忽了防范意识,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 反抗能力较弱

女性因自身条件所限, 在面临威胁时往往表现出胆怯、懦弱以及顺从, 这样就给犯罪分子制造了进一步威胁的机会。某些女性被害人在威胁解除后, 依然难以从精神高度紧张中解脱出来, 同时又不敢告诉亲朋好友以及司法机关, 从而纵容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最典型的是家庭暴力案件, 有些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的程度, 但是绝大多数女性都选择沉默或是掩饰, 即使有心反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虚荣心作怪, 对金钱的贪欲较强

纵观被害人是女性的诈骗类案件, 被害人多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并且喜欢穿戴、爱慕虚荣, 注重钱财外漏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这无疑容易让犯罪分子抓住其心理变化从而实施犯罪。

三、当前办理女性刑事被害人案件存在的问题

在受理审查侵害妇女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案件过程中, 笔者发现虽然近几年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但是实践中因国家制度设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此类案件不降反升的现象仍然存在,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有关女性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相关规定散落于《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 这就给保护女性刑事被害人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例如强奸、强制猥亵妇女类案件, 此类案件对女性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不言而喻, 但就笔者了解, 目前基层法院并没有对此类案件女性被害人的精神损害支持赔偿。笔者认为, 对于此类严重侵害女性人身权利的案件, 仅凭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远远不够, 建议增加其精神损害赔偿, 以提高全社会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也给犯罪分子以有利打击。

(二) 家庭暴力案件打击惩治力度不够

总体说来, 现行法律制度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重调解、轻处罚, 打击惩治力度不够, 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 很多被害人根本不会选择报警或求助, 即使其报警或求助, 民警或有关部门也会以制止正在实施的暴力行为为主、以对施暴方进行说服教育、对双方进行劝解等处理方式为辅, 考虑到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等因素, 往往不会对施暴方进行行政处罚, 即使被害人的伤情已达到轻伤以上后果, 该案被立为刑事案件, 司法机关也往往顾虑双方的夫妻关系, 以调解结案、对施暴方从轻处罚的可能性更大, 从而造成重调解、轻处罚的局面。

(三) 维权组织单线运行, 维权力度不强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 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组织、社区单位等均应当制止家庭暴力行为, 并向受侵害的妇女提供必要的帮助。但目前上述部门基本处于单线运行状态, 未形成联合长效机制, 致使信息不畅通、沟通不及时、维权力度不强。如果上述各部门之间能够建立起联动机制, 彼此互通信息, 例如, 被害人受到家庭暴力后向公安机关报警, 公安机关制止当场的暴力行为, 并做好侦查取证工作后, 在征求当事人 (主要是被害人) 意见的基础上将该情况反映给民政部门、妇女组织或社区单位, 由后者深入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 从而缓和夫妻二人矛盾, 教育劝服施暴方, 或者向被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心理帮助, 则能够更好的保护妇女权益, 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四、加强女性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 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构建权利救济体系

当前, 针对女性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法律法规较少、主要分散于多部法律中, 并且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例如我国的劳教制度已经废止, 但是在有些法规中仍有“在劳动教养场所应该为女性犯罪嫌疑人提供必要的健康保障条件”的提法。这种说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应当予以调整。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 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此处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必然包括女性被害人。笔者认为, 鉴于女性被害人涉及案件以及受到侵害的特殊性, 应当在司法解释中逐步建立针对女性被害人的权利救济体系, 其内容包括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适时法律援助、隐私权受到保护、以及精神损害求偿等。

(二)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长久以来, 女性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在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 往往逆来顺受。虽然近几年来全社会对女性给予保护和关爱的意识不断提高, 但对于家庭暴力案件, 只有在侵犯人身权利达到一定程度时, 司法程序才会介入。而妇女组织、街道办等部门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也主要以被动、短期为主, 注重现场化解矛盾, 却忽视长期干预。这就容易造成女性受到侵害的来回反复性, 甚至变本加厉, 致使不少女性受到多次伤害, 更加不敢主张其合法权益。因此, 司法部门及社区单位应当联合办公, 加大关爱女性的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法制环境, 重点宣传国家法律制度、妇女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在权利受到侵害时, 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引导其加强自我保护。

(三) 加强心理疏导, 增设心理救助站

纵观女性刑事被害人涉及的案件, 以侵害其身体健康、性权利为主, 而这些权利通常会影响到女性的婚姻、家庭甚至个人隐私, 一旦受到侵害, 难以恢复, 给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带来巨大压力。这些案件由于特殊性, 受害女性往往选择沉默或是冷处理, 不仅使她们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导致此种现象屡禁不止、恶性循环。因此, 加强对女性刑事被害人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建议在社区建立一些心理疏导站, 既可以保护个人隐私, 同时也可以为受害女性提供建议、必要时鼓励她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以此提高全社会共同关爱女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芮强.刑法修正案 (八) 对女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0 (33) .

[2]陈劲松, 潘娟, 伍淑.近20年中国女性犯罪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 2012, 11 (6) .

涉案产品 篇7

记者近日就此案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 采访了全国妇联特聘维权专家。他们对各界关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一问:案件如何定性

回答:关键在是否有强迫行为

习水案的定性问题, 是本案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各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涉案官员的行为应属奸淫幼女还是嫖宿幼女。

“对此, 应当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予以认定。”妇女法律问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

夏吟兰对奸淫幼女和嫖宿幼女的区别进行了对比分析:

奸淫幼女是强奸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观上表现为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交的行为;主观上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对方是或可能是幼女, 或者不管对方是否幼女都决意实施奸淫的行为。

嫖宿幼女是指以交付金钱或者其他财物为代价, 与卖淫幼女发生性交或者从事其他猥亵活动。嫖宿行为以对方主动、自愿卖淫或者基于某种原因正在进行卖淫活动为前提。

“因此, 本案的关键在于, 涉案官员是否实施了强迫行为、受害幼女是否承诺行为人的嫖宿行为。”夏吟兰指出, 如果涉案官员没有实施强迫行为且受害幼女承诺行为人的嫖宿行为, 则应定性为嫖宿幼女行为, 反之则应认定为奸淫幼女行为以强奸罪论处。

二问:涉案官员担何责

回答:刑事责任等三种责任

对于涉案官员应当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 夏吟兰指出, 无论该案最终作何认定, 涉案官员以及为其提供幼女和活动场所的袁某等人的行为, 都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未成年人在身体、心理、性等方面都未发育成熟, 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害将对其造成巨大的甚至是永久的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夏吟兰指出, 就本案而言, 涉案官员及袁某等人的行为已经构成对受害幼女身体权、健康权的侵犯, 在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同时, 还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赔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

三问:孩子为何在学校周边受害

回答:有的地方维权只是口号

“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要整顿校园周边秩序, 可还有这么多孩子就在学校周边受害?”这是许多人在习水案发生后提出的问题。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 多年专门从事儿童保护工作, 参与了很多相关立法活动。他曾对媒体2006年到2008年报道的340个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犯的案件进行过分析。

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介绍, 类似习水案件, 在上述340个案件中, 有10起发生在校园周边。辍学青少年在学校门口等待上学、放学的学生, 通过哄骗或者拦截等方式将其带走实施侵害。

“在有的地方, 保护儿童权益还只是一句口号, 一些地方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甚至从未研究过一次儿童保护的事宜。”佟丽华说, “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我们每个人, 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真正行动起来, 及时发现、制止那些侵害孩子权益的行为, 为孩子们真正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四问:如何防范

回答:政府监管不能缺位

习水案的发生, 引起各界关于如何防范类似案件再次发生的思考。

“习水案件并非个案。”夏吟兰指出, 在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少年儿童的利益问题往往被忽略。而他们作为身体、心智尚未成熟和健全的群体, 又恰恰是最需要保护和关注的。

夏吟兰指出, 我国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 同时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相关个人、单位在未成年人保护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但实际上, 在个别地区, 这些法律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习水案中, 3名幼女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内连续遭到性侵害, 这正反映了长期以来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上家长监护义务、学校保护职责的缺失以及政府监管职能的缺位。

上一篇:汽车转向轴下一篇:渐进性探索式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