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分类

2024-08-12

调查与分类(共12篇)

调查与分类 篇1

1 引言

在苏州, 人均每天产生约1kg垃圾。目前, 苏州市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000t左右。尽管现在苏州的垃圾大部分用来焚烧发电、沼气发电[1], 少部分填埋, 但以目前的速度, 到2025年左右, 苏州的垃圾填埋场就将饱和。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城市垃圾处置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复杂的成分也对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造成了影响。防范垃圾围城的最有效途径并不在终端处置上, 而在于普通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 在于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上。

在资源回收领域, 当我们谈论国外的再生利用、生物堆肥、垃圾发电等等先进技术时, 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引进这些硬件技术很容易, 但一切先进处理的前提都是垃圾分捡水平, 只有分类越干净、越细致, 回收利用、堆肥甚至焚烧才会有效率。要提高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就必须有高效实用的垃圾分类体系。

2 苏州市垃圾分类现状

2.1 市政府积极为垃圾分类搭建平台

苏州从2000年便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垃圾分类。2002年底, 苏州与丹麦的艾斯比约市、意大利威尼斯市共同向欧盟申请了“苏州市生态垃圾管理项目”, 在一批中小学、高校、机关部门和居民小区进行试点。

2010年, 环卫部门对近10年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总结, 提出“近期大分流, 远期细分类”的目标, 把垃圾分类的重心转向社区。2012年, 苏州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便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促进循环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2012年9月, 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该标准主要从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生活垃圾细分类标识及收集容器标准三个方面对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进行了规范。

垃圾分类处置后端处理是彻底完成垃圾分类处置的关键一环。苏州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固定、流动、在线”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建设, 目前已建成固定回收网点53个、中心分拣站4个[2]。另外在终端处理上,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期扩建工程将于2013年实现商业运行。餐厨垃圾资源化终端利用设施扩建项目也将建成投运, 日处置600t餐厨垃圾能力可实现苏州市95%以上餐厨垃圾纳入正规处置途径。

2.2 社区积极推行垃圾分类

苏州市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以社区为试点的方式, 2012年, 在7个城区25个居民小区中再次试行垃圾分类。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可以按照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类来进行分类, 各行政区可根据所辖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等具体情况, 选择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或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在这25个试点小区中,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的3个小区实行四分法外, 大多小区采用三分法。

姑苏区的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走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前列。二郎巷社区和养一社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亭里放置了五、六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 其它垃圾的收集容器采用蓝色240L脚踩垃圾桶,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分别采用绿色和红色120L脚踩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桶身不仅贴上了可收集垃圾的类别, 在垃圾亭内, 还放置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板, 方便居民认识和学习分类放置。收集亭上还安装了感应装置, 当有人准备投放垃圾时, 会有语音提醒分类投放。养一社区还在激励措施上做了一些尝试, 社区与回收公司合作, 居民在变卖可回收垃圾的同时, 按比例获得相应的积分, 记录在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上。年底, 社区对积分前10名的居民给予“免物业费、免费社区旅游”等奖励。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与环保意识做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7份。调查显示,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的了解程度上, 全部受访者都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一些方面, 其中8%的人是非常了解, 92%的人是了解一些。80%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回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与行动的确影响到了每一个苏州市民。

2.3 未形成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大环境

尽管目前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成效明显, 但回收的效果上还不及北京、上海等全国环保城市龙头, 更远不及像日本、荷兰、德国、美国等世界循环经济强国, 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低, 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未确立等一系列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还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苏州的垃圾分类已经做了10多年, 却依然推行缓慢。大部分的场所没有用于分类投放垃圾的垃圾桶, 即使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却形同虚设。2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49%的受访者表示虽有分类垃圾桶, 但没有按照分类投放垃圾;还有29%的受访者表示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25%的人认为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桶作用很大;67%的人认为作用不大;8%的人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日本之所以在垃圾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 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环保设备及技术, 同时普通国民爱护环境的真挚感情和高度自觉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

调查显示, 有75%的的居民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存在困难的原因是居民环保意识淡薄;3%的人经常主动关注垃圾分类的常识与进展;82%的人偶尔关注;还有15%的人从不关注。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垃圾分类这件事与己无关, 认为这只是政府或者环保部门的责任。

环保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日本极其重视对居民进行系统详尽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合作, 每个月都要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 比如举行各类报告会, 对垃圾分类处理有功的人加以表彰等[3]。

在丹麦, 人们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始灌输生态循环的理念, 让孩子影响父母, 进而影响全社会。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所有人都完全遵守规定。正是因为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积极引导并坚持, 因此, 在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上要做到全方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 应把垃圾分类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一块内容, 宣传并做到垃圾分类。我们的调查显示, 电视、广播、网络是居民获得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大力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让这个潜意识深入在人心, 达到只要一提到生活垃圾, 就能想到要分类投放的效果。

此外, 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趣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比如, 养一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童谣《垃圾分类》, 志愿者在新村内上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 不断增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 形成小区内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4]。

城市垃圾生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通过多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此, 要从现在做起, 从娃娃抓起, 不断倡导和宣传垃圾生态管理的环保理念, 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3.2 扩大试点区域

目前, 苏州市区还没做到所有场所配备分类垃圾桶, 这样就会出现想分类投放, 却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即使居民自己在家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 扔到小区里还是只有一个垃圾箱。调查显示, 23%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 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83%的居民认为设施不够完善。所以, 应尽快扩大分类试点的范围, 增加试点小区的数量, 并逐渐覆盖全市。

3.3 加强垃圾分类运输管理

垃圾最终是否能被分类, 关键在于分类后的每一类垃圾要与它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挂钩, 形成一条从居民到垃圾处理场的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置链, 这正是目前垃圾处理过程中所缺乏的。苏州市目前已经建设了分类垃圾专用的转运房, 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完整处理链条已成型。尽管有了分类运输的设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管类别而全倒在一辆垃圾车内的现象。因此, 对于垃圾的分类运输一定要加强, 否则, 垃圾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3.4 出台监管与激励措施

只有倡导, 没有强制力, 成为很多垃圾分类不理想的原因。目前, 垃圾分类投放还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正是因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单薄, 所以, 自觉分类投放垃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调查问卷中对日常生活中垃圾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示, 36%的人未出售也未处理, 全部投放到垃圾箱;41%的人除废品出售外, 其他全部投入垃圾箱;仅有23%的人会分类投入垃圾箱。这也说明, 没有监督措施和激励措施, 完全靠自觉, 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英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 以及我国台湾, 对于垃圾分类问题上早已有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人们投放垃圾的行为, 并且拥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在纽约, 如果违反了垃圾分类法的规定, 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处以25~500美元的罚款。现阶段我国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加快立法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值得高兴的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也已开展, 力争2013年纳入立法序列, 2014年颁布出台。

3.5 细化垃圾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名录详细, 而我们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的时间尚短, 自主意识还未形成。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非常细致, 例如, 日本的横滨市把原来的5类细分为10类, 政府为此专门向市民分发了长达27页共528项条款的手册, 指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流体系。但居民区的分类多采用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三分法, 居民的厨余垃圾垃圾并没有单独的垃圾桶。中国人的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占了大比重, 如果不进行干湿分离, 湿的垃圾会使燃烧不充分, 焚烧发电会带来更大的污染。因此, 在垃圾的分类细则上应将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单独列出。厨余垃圾应单独投放、单独收集、单独运送。

4 结语

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种类构成也日趋复杂, 落实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势在必行。垃圾是放错的资源, 如果能将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投放, 将会大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费用, 同时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除了推行垃圾分类, 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居民增强环保意识, 实现垃圾减量。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关键词:垃圾分类,苏州,调查

参考文献

[1]蒋丽英.垃圾山“变身”发电站[EB/OL].[2011-5-31].http://www.subaonet.com/html/society/2011531/BD2K4I1473K5K30.html.

[2]宗文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14年出台[EB/OL].[2012-10-15].http://news.2500sz.com/news/zt/11n/qmhbdsy/bzdd/1710152.html.

[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1 (8) :212.

[4]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养一社区举行“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EB/OL].[2012-12-6].http://www.srsz.suzhou.gov.cn/Newsdetails.aspid=56177.

调查与分类 篇2

(一)定量调查报告。如果在调查研究和在分析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以及描述调查的结果时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则此类型的调查报告称为定量调查报告。从典型意义上说,定量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仅仅用语言文字。

(二)定性调查报告。如果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以及在分析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和描述调查的结果时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则此类型的调查报告称为定性调查报告。与定量调查报告相反,从典型意义上说,定性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垃圾的分类调查探析 篇3

随着资源日愈匮乏,环境问题成为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今“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个人的真实行动。但总有人会有各种疑问,归根到底就是“要怎么做才能使生活做到真正低碳?”其实很简单,最基本就是做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垃圾分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即使是有分类的垃圾桶,也有许多人“视而不见”。做此垃圾分类调查,希望能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活动准备

方案A:在“问卷星”网站上设计一份问卷,问题包括“能做到垃圾分类吗?”、“什么情况下可做到垃圾分类?”、“有垃圾分类意识吗?”等问题,向所有人开放。

方案B:在天一中学随机抽取10名学生做调查采访。

方案C:在街头随机采访几位老人。

方案A主要是将这个调查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开放,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及全面性;方案B是为更好地了解同年龄段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做法及看法;方案C是为这个社会的特殊人群——老年人准备。

这次调查涉及多层面与年龄段的人,可更好地找出“无法垃圾分类”这一问题的主要来源。

3.活动过程

方案A:实行比较顺利。将调查问卷贴到网站首页,说明意图,做好不泄露个人隐私的保证。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白领与在校高中、大学生,也同样对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十分注重,都填写了问卷。短短两天,收到七十多份填写认真的问卷。在此向这些人表达衷心感谢。

方案B:实行有点波折。首先一些学生对待此问题不是特别严肃,而且有些同学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反复给他们强调,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根据自身情况回答即可,平时没有做到的,现在知道重要性,就从现在开始做。于是有许多同学敞开心扉,调查也得到很大收获。

方案C:最难实行。首先老人对环保本身不特别重视,“垃圾分类”也许未听过;而且很少有老年人愿意接受采访。面对这种态度,首先选择看上去比较“和善”的老人。在一位老人接受采访后,又有许多老人愿意接受采访与调查,方案C告一段落。

分类整理得出调研结果。

方案A:78%的人有垃圾分类意识,但其中只有5%能做到真正垃圾分类;剩下95%中,有70%人认为,使用大街上的分类垃圾桶可做到垃圾分类,而家中的单个垃圾桶则不能做到,理由普遍是使用多个垃圾袋比较麻烦和浪费。

方案B:大多数同学都有垃圾分类意识,但10名学生中只有1名能做到真正垃圾分类,有4名平时基本能做到垃圾分类;7名同学认为垃圾分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是应当为地球做的保护措施;3名同学认为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意义不大。

方案C:老人普遍不太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也很少有环保意识,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将家中所有垃圾归于一个垃圾桶,所以基本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4.活动收获

分析产生“垃圾不能分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公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数公民家中只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全部扔进其中。尽管有许多人在有分类垃圾桶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垃圾分类,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分类垃圾桶。

学生与年轻人基本都有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识,而中年人半数有环保意识,老年人则基本没有环保意识。因为学生与年轻人在校园和网络等地接受宣传与教育,耳濡目染,对环保有一定了解;中老年人较少参加社会活动,有许多老年人连“环保”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值得反思。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渠道不完备,小区收垃圾的垃圾车把所有垃圾都归在一起收集,按照这样收垃圾方法,和没分类又有什么两样?同时,收好的垃圾是如何回收和处理的也无从知晓。所以,要想做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需要完善。

5.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不仅使其更加了解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而且培养了的能力与兴趣。这是一次极好的社会实践,也是步入社会后会应用到学习外的能力。▲

调查与分类 篇4

因此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以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意愿、对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课程设置需求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力图从分析学生视角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调查对象为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四所北方高等农林院校大二年级以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得到有效问卷175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意愿

高等农林院校综合改革提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将人才培养类型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拔尖创新型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复合应用型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用技能型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三种类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科技创新型人才要求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发展前沿, 科研创新能力强;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 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 某一方面比较擅长;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在普及上述人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

结果显示, 本科生对自己的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复合应用型, 占比为66.29%, 其次是应用技能型, 占比为23.43%, 拔尖创新型占比最小为10.29%。这与当前社会经济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学生对个人培养目标的期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选择培养自己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中男生占比相对略高, 为55.56%, 选择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的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大, 分别为60.34%和75.61%。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个人培养目标选择上均表现为复合应用型占比最多, 应用技能型其次, 拔尖创新型最少。同时, 选择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农民家庭和上班族家庭, 分别占61%和33%, 只有一个样本来自中等或大城市, 同时该样本是意愿取向为拔尖创新型学生中唯一来自经商类家庭的, 上班族家庭中来自乡镇或县城的样本数明显多于中等以上城市。这说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正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意愿

本科生在个人能力培养意愿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共性和特殊性。样本总体统计分析表明, 对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 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并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一技之长 (如:英语、写作、计算机等)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

人才培养目标意愿不同的学生对各种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以42%的优势占据重视程度的首位,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这三点所占的比例都为16%。

以复合型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最受重视, 占比25%,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居次分别占22%和19%。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两者最受重视, 占比均为19%, 其次是较强的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 两项占比均为12%。

综上可见, 本科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已较为明确, 对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有较为明确的认知, 并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对“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三者的重视成为能力培养中的共性意愿。

三本科生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那么, 当前教学是否能满足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呢?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确存在不能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的现象。

从课程体系看, 学生对当前课程体系的满意度不高。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三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中, 分别只有44.44%、44.83%和41.46%的人认为当前的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尚不足半数。认为“不是很满足”的分别占50%、52.59%和46.34%;认为“满足不了”的分别占5.56%、2.59%和12.2%。因此, 学生视角下教学最不能满足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其次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侧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看,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实践课程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7.77%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56.9%以复合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和63.41%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实践课程无法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认为能够满足的分别只占11.11%、17.24%和14.63%。

对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 学生培养意愿中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没有达到。调查发现, 学生认为培养最薄弱的环节依次是口才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认识三农问题的能力、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统计学经济学等必修课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在满意度中排名居中, 培养效果最满意的是对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是实践课方面, 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达到学生的预期。调查中, 实践课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为最薄弱的环节, 其后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 (例如英语、计算机、写作等) 、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力。

三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不很紧密。有41.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程度一般;认为不紧密和非常紧密的被调查者比例相当, 均为16%;2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紧密。这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没有受到重视, 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感到脱节。

四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建议

综上, 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意愿, 落实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政策, 按类培养是突破点。为此需要创新农经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一)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平台

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教学进步的指导。根据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科生自身的人才培养意愿,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需要主动融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 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尤其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与合作, 强化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教学不足, 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农业、“一带一路”下外向型农业发展、可持续和生态农业、六次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等新发展思路和方式, 着力打造本科生亟需的能力锻炼平台。

一是构建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通过改革学分制增强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提供更多的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兴趣和认知, 为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供基础。通识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既可以在本校不同专业实行互认学分等办法, 还可以进一步打通高校间的通识教育。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行业领域修习相关通识课程, 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农业农村经济实际, 掌握生产经营的基础知识, 为今后学生在农村公共管理、农业合作社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业投资创业等方面打下基础。

二是构建多样化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教育平台。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还需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口径、培养方向、时间、空间安排上不断完善, 以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强化大二上学期理论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实习内容, 突出对学生表达、交流沟通、软件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高年级以后的实践教学则应强调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重视独立时间段的岗位实习。针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开展顶岗实习、学徒计划等专门技能提升的实践教学。

三是构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省市层面已有的平台,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身特色的平台, 可以采用赛事、项目、计划等形式, 比如可以借鉴国外“本科生研究计划”“独立活动计划”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农业经济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活动,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平台配套还要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贯彻精英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制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结合风投、建立创业基金等手段, 鼓励和引导社团活动为人才培养服务, 鼓励多种形式获取实践教学学分;应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可以与订单培养结合, 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和质量。

(二)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

首先, 以专业方向为载体, 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设计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是分类培养的前提与保障。对国内外高校来讲在农林经济管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是有高度共性的, 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可广泛借鉴;能力培养重点应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演讲等科研对外交流能力、计算机和经济分析软件技术、学术论文撰写等。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则应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就业实际和未来就业导向, 设置贴近就业的课程或突出为就业服务的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口才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等工作能力。

其次, 以教学环节为发力点, 实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尤其在专业课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课堂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师生互动, 以发言、辩论、案例讨论等形式为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学术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型或者应用型的活动主题。课外环节可以为不同目标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和作业, 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提倡阅读学术论文和经典论著, 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提倡阅读问题导向的论著或随笔等;写作作业则可以有专业论文、市场报告、工作方案、策划书等不同类型供不同兴趣目标的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别建立实验室和基地, 在学时学分一致的前提下分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人才分类培养的可行手段。

最后, 重视多类型师资培养是提高人才分类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师资建设中一贯重视科研型教师, 追求科研教学相长。为满足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还要重视培养双师型以及有各种教育教学特长的师资力量。农经专业教师应多参与三农实践, 参与指导相关社团活动, 参与和指导相关竞技比赛和各种交流活动,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尽快适应学生分类培养和多种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

摘要: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对接, 提高就业质量也是学生的客观要求。以北方四所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总结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意愿和对当前教学的认知, 提出通过平台创新和教学创新推进人才分类培养的对策建议, 旨在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於倩, 李顺龙, 马文学, 万志芳, 王玉芳, 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5) :21-23.

[2]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2) :43-46.

[3]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R/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49/201404/166946.html, 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 李红勋, 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5) :1-7.

[5]颜华, 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274-296.

调查与分类 篇5

《数据的调查与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调查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

二、分类探究,掌握特征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

交流想法。制定方案。汇报调查表的设计方案。

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填写调查问卷。

收集调查数据,让学生分类整理收集到的问卷。

出示整理后的表格。

教师讲解:

三、巩固练习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调查与分类 篇6

【关键词】分类经营;小班调查;区划;问题

0.前言

森林分类经营是“天保”工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林业从传统的以木材为主向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它要求对不同种类的森林,按照不同的功能、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经营方法,从而构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条件下,二类调查作为林业经营管理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也应由过去的以资源调查为主向多资源、全方位的调查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拓展专业调查项目,通过对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和分析做出评价,更好地为各部门制定决策、合理规划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服务。

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它要求对不同种类的森林,按照不同的功能、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经营方法,从而构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类调查作为林业经营管理中基础的一项工作,也应由过去的以资源调查为主向多资源、全方位的调查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拓展专业调查项目,通过对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和分析做出评价,更好地为林业厅、国家林业局制定林业政策、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分类经营与二类调查的有关问题

1.1小班划分

森林区划是森林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也是组织林业生产的基础。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过几次区划等级的变化。大体上对于林班以上的区划都是长期区划单位,很少变动。而小班作为统计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在每个经理期都要重新划分和建档,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块,不同的人员在内业勾绘或现地调查过程中,因为对划分条件的理解不同,小班界线也会因人而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其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另外,在现地小班没有明显的边界,在成图过程中,受限于当时所使用的资料、设备和技术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小班界线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这些都给以后的规划和经营增加了障碍。使调查成果和实际的生产应用出现脱节。

1.2由于二类调查注重的是资源统计

并没有按照各林种的不同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只是重点调查森林的面积、蓄积、树种组成和平均直径等,对土壤、下木、植被也只是象征性的调查。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营理念下的必然结果,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人们对林业认识的提高和对森林价值的转变,这种做法显然很不合适,尤其在分类经营后,针对不同经营目标的森林,这种做法不能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无法描述森林各项特征因子及变化动态,更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1.3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是国家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态势采取的一项战略性决策,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资源。它不是对林种重新划分,只是在特定的时期、地域和环境下,对森林发挥的效益的侧重点不同。基本做法是将《森林法》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林种。我省是森林分类经营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由于这两大类型的森林在其功能性质、管理方式、经营目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二类调查也应改变千篇一律的做法。

1.4类型区的区划与小班界线的关系

类型区划是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主要依据是近3年内的二类调查资料进行。超过期限的资料应通过现地调查进行修正。分类经营区的划分是在已有二类小班界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与小班界线完全一致。在森林分类区划完成之后保持长期稳定,在进行二类调查上时,小班就不能跨越类型区界线,小班的经营措施和调查因子必须与森林分类经营区相符。

2.提出几点建议

2.1改变小班划分条件,合理区划小班面积

对于禁伐区小班的划分方法,应注重立地划分和森林群落划分,并适当放宽原来的一些划分条件。例如:树种组成可按三类划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若有珍贵树种可注明;对林龄组的划分可采用三大龄组划分,即中、幼龄林,近、成熟林和过熟林。对郁闭度也可以用疏、中、密三级表示法。在商品林区小班的划分,应重点对用材林以外的林种进行调整。对小块人工林可以与相连小班合并;在短期内,通过自然生长,能够达到或接近一致的林分,不必单独划分小班。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减少以前由于统计的需要而划分小班过细引起经营上的不便,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对其他因子进行调查。

2.2重点生态公益林区

是按照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来进行经营的森林。主要内容是研究其防护功能的大小及变化动态,不进行经营性的开发或采伐,保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发展。针对这一原则,可以从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各项指标调查入手,例如在防护林中深入对植被、土壤、水文等因子调查;对与防护功能密切相关的森林结构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可以对森林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寻求最优的结构模式,例如按地被情况、林层结构和是否纯林等做依据进行划分并加以调查;对于无非林地应注重林地质量的调查,有利于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和生态效益;对郁闭度低的人工林、次生疏残林、过熟林、病虫害严重的林分进行不同的调查重点,寻求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改造。虽然目前没有完善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体系作基础,但通过相关调查与分析,可以为逐步制定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打基础,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合理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

2.3商品林区

虽然现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但是木材生产却始终是森林的主要产品之一。商品林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社会的木材需求,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调查是以面积、蓄积、生长量等为主,方法已比较成熟,但为了合理选择商品林树种、缩短经营周期、提高产量,还需要加强对林地生产力、林木质量、出材率等方面的调查和估测,以满足高度的集约化经营和森林资产评估的需要。在小班区划方法上可以在公益林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细化,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进展,使用高分辨率卫片的使用,都将为高质量的调查成果提供保障。

2.4一般公益林区

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的类型,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将逐步分别转化为重点公益林和商品林,所以伐区的调查中,应为过渡之后的经营管理打好基础。笔者认为禁伐区应参考以上两种类型的调查方法,并根据所在地区的生态状况、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来灵活掌握,适当进行调整。

3.结束语

调查与分类 篇7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东靠景泰县, 南接永登县, 北邻凉州区、古浪县, 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 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 势控河西的咽喉, 地势险要, 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1.49万hm2, 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 全县有8镇11乡, 即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等8个镇, 东坪、赛拉隆、天堂、大红沟、毛藏、祁连、旦马、朵什、西大滩、抓喜秀龙、东大滩等11个乡, 共22.14万人。天祝地势西部高峻, 而东南逐渐变低。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4 000 m以上的大山有马牙雪山、雷公山、牛头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干沙峨博、磨脐山、响水顶、卡洼掌等。全县以代乾山及乌鞘岭、毛毛山为界, 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岭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岭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大小10多条河流, 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m3, 地下水补给量4.2亿m3。以乌鞘岭为界, 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 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气温-8~4℃, 日照时数年均2 500~2 700 h之间, 相对无霜期90~145 d, 年均降雨量265~632 mm之间。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小区域气候复杂多变, 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境内群山环抱, 峰峦叠嶂, 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 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海拔最高4 874 m, 最低2 050 m, 属大陆性高原气候,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全县有耕地2.12万hm2, 草原39万hm2, 天然林地19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马铃薯、大麦、蔬菜等。主要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高山细毛羊、绒山羊、黄牛、犏牛、驴、骡等。主要树种有云杉、松、柏、桦、杨等乔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鹃、小檗、锦鸡儿等灌木。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石羊、雪鸡、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等。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 产矿点134处。物产资源富饶, 农畜土特产品丰富, 有农作物品种400多种, 林木品种100多种, 家禽家畜品种20多种, 还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 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 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40多种, 名贵中药材100多种, 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境内水源充足, 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条内外流河, 年径流量8亿m3,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种类繁多, 有天然水源涵养林18.6万hm2, 活立木蓄量3.72万m3, 植被覆盖率达80.7%, 森林覆盖率为27.4%;境内文化古迹和景点多, 有始建于唐宪宗年间闻名遐迩的古刹天堂寺, 风景险峻秀丽的“天祝三峡”, 宏伟壮观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县旅游产业, 现已开辟以“天祝三峡”、石门沟、马牙雪山、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布尔智为代表的多处旅游专线, 开发景点20多处。

2 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天祝县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注重突出产业优势, 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的思路, 即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总纲, 突出实施科教兴县、基础优先、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着力打造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西北生态旅游避暑胜地、雪域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四大品牌, 集中力量发展白牦牛、旅游、特种养殖、特色种植、藏酒藏药五大特色产业。

从武威乘车到祁连林场, 草原森林面积187.5 hm2, 境内云杉、圆柏、青杨分布均匀, 金露梅、高山柳环绕乔林。林木资源丰富, 有树木10余种, 2008年, 全县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7 hm2, 义务植树135万株, 重点公益林补植补造49 hm2, 补植各类苗木222.4万株, 森林覆盖率达到38.26%。

畜牧业生产, 特种养殖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94%。种植优质牧草1.1万hm2, 新建养畜暖棚157 hm2, 肉牛繁育示范村7个, 完成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围栏15万hm2, 工程补播改良任务4.7万hm2, 草原补播改良2万hm2, 改良绵羊13.6万只、黄 (肉) 牛1.02万头。发展规模育肥示范户1 000户、规模养殖户1.03万户。天祝白牦牛生长在中国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 因天祝独有, 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在海拔3 000 m的严寒地区, 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畜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低的生态环境, 能充分利用其他家畜难以利用的高山草场, 属半野生畜种, 其肉细嫩味美, 适口性好, 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 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经测定:白牦牛肉每千克中含蛋白质31.13%, 较其他牛肉商1~4个百分点, 球蛋白比例高, 含脂肪1.40%, 比其他牛肉低3~8个百分点, 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萝素19.1mg, 是普通牛肉的2.65倍;肉内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 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比例合适, 易于吸收;白牦牛肉热能值高达2 297.43l kcal/kg, 比普通牛肉高600~1 000 kcal, 对增强人体抗病力, 增强细胞活力、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促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 利用白牦牛开发加工了系列产品, 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产品是以屠宰后经低温排酸处理的新鲜白牦牛肉为原料, 在低温下, 通过部位分割、修整、计量、真空包装、速冻等工艺处理, 保持了白牦牛肉原有的风味及色泽, 该产品肉质细嫩, 色泽深红, 高蛋白, 低脂肪, 并含多种脂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是优质的天然绿色食品, 该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品种:大腿肉、腱子肉、背脊肉、辣椒肉、肋条肉、共黄瓜条、西冷、牛柳、精牛排等, 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生态与畜牧的发展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祁连山东端的天然生态屏障, 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而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其生态与畜牧经济的发展应在保护中开发, 和在开发中保护。天祝白牦牛产区天祝藏族自治县, 位于甘肃省中部, 祁连山脉的东端, 青藏高原北边。境内南部有终年积雪的马雅雪山, 东部有毛毛山, 乌鞘岭横跨中部。地势复杂, 地貌类型多样, 沟谷长深, 山系纵横交错。海拔2 040~4 874 m, 无霜期90~120 d, 年均气温-0.2~1.3℃, 气候寒冷, 最低气温-30℃, 降水量300~416 mm。相对无霜期77.8~95.8 d。拥有天然草原39.14万hm2, 灌丛放牧林地11.42万hm2。全县23万人, 饲养各类牲畜60万头 (只) , 其中有牦牛9万头, 牦牛中白牦牛只有3.94万头, 占牦牛总数的40%。

一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具有繁育白牦牛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天祝牧区的藏族人民历代饲牧牦牛, 具有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据藏族牧民介绍, 相传100多年前, 天祝地区人烟稀少, 水草丰美, 藏族牧民逐水草游牧, 在天祝马雅雪山草原上饲牧的牦牛中就有白色个体。在我国明朝的藏传佛经中就有白色牦牛的记载。由于天祝白牦牛不仅是当时给朝廷的贡品, 而且毛能染色其经济价值高, 是远销国内外的珍品, 可制作古戏装和圣诞老人的胡须、蝇拂、刀剑缨穗及假发等, 加之肉质鲜嫩, 食之有野味, 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 来天祝收购毛、肉的商人多, 促使当地牧民历来就注重繁育白牦牛。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 积极开展白牦牛的选育工作, 使白牦牛的数量迅速增加, 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成立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领导小组和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 专门从事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工作, 并确定了“肉毛兼用”的选育方向, 制定了选育计划、《天祝白牦牛评级试行标准》及种质资源保护实施方案, 建立了选育区和育种核心群, 使天祝白牦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得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可以说, 天祝白牦牛是在原有少量白牦牛的基础上, 经产区劳动人民, 不断选育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保护中开发, 要有计划的发展这一珍贵品种的现代畜牧产业链。

二是要加快对这一物种的科学研究, 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亚属的一个白变种, 全身被毛纯白, 密长且丰厚, 耐严寒。从天祝县有关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研究资料显示看:头部发育正常, 眼大有神 (选留黑眼圈的) , 有角或无角, 角粗长, 黄褐色, 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后上方月牙形伸出, 角轮明显, 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 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 全身肌肉发育良好, 皮肤为粉红色, 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前躯发达, 胸宽而深, 耆甲高, 后躯较前躯差, 但发育正常, 尻部一般较窄。四肢粗短, 结实有力。偶蹄, 蹄形小而圆, 蹄叉闭合良好, 蹄壳呈黑色或淡黄色, 质地致密, 善爬山。尾形如马尾, 体躯各突出部位, 肩端至肘, 肘至腰角, 腰角至髋结节, 臀端联线以下, 包括胸骨的体表部位, 以及项脊至颈峰, 下颌和垂皮等部位, 着生长而光泽的粗毛 (或称裙毛) 同尾毛一起围于体侧, 胸部、后躯, 四肢、颈侧、背侧及尾部, 着生较短的粗毛及绒毛。公牦牛头大额宽, 头心毛曲卷, 眼大有神, 雄性突出, 鼻镜小, 颈粗, 垂皮不发达, 耆甲明显隆起, 前躯宽阔, 胸部发育良好。睾丸较小, 被阴囊紧裹。母牦牛头部清秀, 额较窄, 有角或无角。外表特征是全身毛长。尤其是额部毛很长, 往往眼睛被覆盖, 嘴和鼻孔比公牦牛稍小而瘦凸, 颈细薄, 耆甲稍高, 身躯发育协调, 腹大而圆不垂, 乳房小, 乳头短, 着生均匀, 大小相称, 发育良好。经在天祝白牦牛产区现场对不同年龄、性别白牦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活重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 天祝白牦牛体态结构紧凑, 前躯发育良好, 耆甲隆起, 后躯发育差, 尻部一般窄而倾斜, 四肢较短, 骨骼粗而结实, 耳、垂皮小, 体表很少有皱褶, 相对体表面积小, 唇薄灵活, 口裂较小, 属良好的高寒草地肉毛兼用牦牛体型。

三是天祝白牦牛生活在海拔3 000 m左右的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下, 耐严寒和粗放型的饲养管理。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环境影响下, 天祝白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研究者发现了其具有特殊的生态生理特性:全身被毛丰厚, 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 形成良好的保温层, 不怕冰雪严寒;四肢健壮有力, 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灵活, 齿质坚硬, 舌端宽, 舌面丝状乳头发达, 对高山草原的低草采食性能很好;鼻孔大, 气管短而粗, 胸部发育良好。心脏和肺叶发达, 呼吸、脉搏快。据测定, 成年公牦牛呼吸为17~18次/min, 脉搏为45~46次, 母牦牛相应为22~23次、50~51次, 使白牦牛在正常呼吸外, 能获得必需的氧气, 以增加血液、肌体组织中的氧容量。在其他家畜难以生存的海拔高、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上, 天祝白牦牛能正常生活、繁殖, 它的肉、毛、绒、乳等产品, 对高山草原严酷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

四是畜牧兽医研究者对其生产性能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 认为天祝白牦牛晚熟, 一般4岁大才能体成熟。初生重公犊牛10~13 kg, 母犊牛为8~11 kg。平均断奶日龄20 d, 断奶重70 kg。初生至4岁, 公牦牛增重200~230 kg, 母牦牛增重160~180 kg, 1~2岁增重最快, 母、公牦牛年均增重58~60 g, 母牦牛相应为57~59 kg。而繁殖性能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与当地黑、花牦牛基本无差异, 一般母牦牛12月龄第一次发情, 初配年龄母牦牛为2.5~3岁, 初配体重160 kg, 一般4岁才能体成熟。发情季节为6~11月份, 个别母牦牛12月份也发情, 7~9月为发情旺季。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 h, 因年龄、气温、体况及营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强度比普通牛种弱, 不易辨认。发情周期为22.19±5.49 d, 具有一次发情受胎率高的特点, 平均为76.5%。怀孕期为255 d。多为两年产一犊或三年产二犊, 产犊母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 连产母牛占6.07%~15.02%。产后到第一次发情间隔时间平均为105 d。终生可产犊6~9头, 最高可达20头。公牛一般在10~12月龄时, 具有明显的性反射, 但多数不能发生性行为。在2周岁即具有配种能力, 但实际在母牛群中参与初配的年龄为3~4岁, 利用年限为4~5年, 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均为自交, 公母配种比例为1∶15~1∶25。据试验采精测定, 供体种牛射精量为0.5~2 m L, 精子数8.0~13.4亿/m L, 原精活力为0.7~0.9以上。

4 要实施好畜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特有珍贵动物, 是宝贵的畜牧资源, 保护和发展天祝白牦牛, 提高其生产性能, 加强产品系列开发利用, 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支援国家建设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 有关研究专家建议建立中国天祝白牦牛自然保护区。继续组织实施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 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进行纯种繁育。重点搞好天祝白牦牛种质保护, 为国家保护和保存优良畜种种质基因, 丰富国家优良畜种遗传基因库, 使这一宝贵的畜牧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活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白牦牛是我国乃至世界稀有而珍贵的牦牛地方品种, 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畜种质资源, 已被列入《中国牛品种志》和《甘肃省家畜品种志》。2000年, 被农业部列入全国78个国家级畜龠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 又被农业部列入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天祝白牦牛本品种选育”课题以来, 广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推广工作者, 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在天祝白牦牛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遗传繁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疫病普查与防治、产品开发与利用、选育方向与技术路线的确定等方面, 进行了广领域多学科的潜心研究,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自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以来, 保护家畜多样性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祝白牦牛的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天祝县委、县政府将天祝白牦牛作为振兴天祝经济的优势畜种, 积极开展品种保护工作, 大力发展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为天祝白牦牛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使天祝白牦牛育种保护、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做好天祝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工作, 引导牧民群众将先进的养殖技术应用于天祝白牦牛生产中, 加快种群扩繁步伐, 提高种群质量, 使这一特色物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天祝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 又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在发展中要在保护中开发研究, 在开发中保护, 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中对白牦牛这一珍稀物种进行研究繁育, 保护开发, 并将纳入《生物多样性公约》, 保护家畜多样性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吉水县草场分类调查及改良利用 篇8

吉水县地处江西省中部, 辖18个乡镇, 249个行政村, 总人口52.6万, 国土面积2 509km2。吉水县是一个“七山半水二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地丘陵县。全县森林覆盖率63.4%, 耕地面积387km2, 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之一。是著名的粮食主产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水系发达, 所有江河、溪水均汇入赣江。主要有赣江、恩江、泷江三条河流穿越全县16个乡镇。京九铁路、赣粤高速、105国道穿越县境, 交通十分便利, 动植物资源丰富。

2 草场分类

2.1 丘陵草丛草场类

这类草场在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植被在长期无法自行恢复的地方, 草本植物生长良好, 为放牧牲畜的良好场所。这类草场分布极广, 占33.2%。植被覆盖度15%~95%, 草层高度15~80cm。2万m2载畜一个牛单位。其植被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群落。

2.1.1刺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纤毛鸭嘴草群落。

这种群落草场分布在水南镇西团、毛家, 文峰镇龙田, 丁江镇唐下、江口、汉背, 白沙镇何公岭, 八都镇南溪、兰花, 缪桥镇黄家边, 盘谷镇大桥等。其中667万m2以上的有白沙镇何公岭。

2.1.2 纤毛鸭嘴草+野古草+白茅群落。

该群落以纤毛鸭嘴草为建群种。这些草场分布在螺田镇城陂、恭溪, 白沙镇青华, 水南镇沙田, 文峰镇井头、庐下、朱山, 乌江镇新田、岭上, 水田乡双园、水田、石古, 金滩镇缪下, 双村镇曲岭、桐木, 其中水田乡江南至双园一带有万亩以上。

2.1.3 黄背草+四脉金茅+白茅群落。

此群落以黄背草、四脉金茅、白茅为优势种, 其他植物为伴生种, 这类草场产草量较高, 但适口性较差, 典型草场水南镇华山。

以上三种群落植被破坏严重, 是目前牛、羊放牧的主要草场, 它的理论载畜量较高, 但营养价值较差, 缺少豆科牧草。

2.1.4 四脉金茅+芒萁群落。

第一层为四脉金茅, 较稀疏, 有些地方则很少, 而第三层芒萁则遍布山野。这类草场的土壤为酸性土壤, 适口性更低, 但土质较肥, 具有改良前途。典型草场有白沙镇双林。

2.2 丘陵灌丛草场

这类草场灌木的覆盖度占总覆盖度的50%以上, 灌木下面为草本植物, 植被覆盖度在35%~95%之间。草层高15~95cm。占总量的11%。其植被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群落。

2.2.1 乌饭树+杜鹃+刺茅野古草群落。

植被中草本植物以禾本科刺芒野古草为主。覆盖度占总覆盖度的30%以上。主要分布在丁江镇珠坑、乌江镇风坪, 白水镇四分场。这类草场目前是当地群众采薪的主要场所。

2.2.2 乌饭树+杜鹃+纤毛鸭嘴草群落。

草本植物以纤毛鸭嘴草为主, 一般占植被覆盖度的30%~50%, 这类草场适口性良好。主要分布在螺田镇新和, 八都镇太山、住支, 其中以太山面积较大。

2.2.3 乌饭树+杜鹃+水竹+芒萁群落。

这一群落草本植物以芒萁为主, 适口性较差, 但产草量较高, 由于有水竹间杂期间, 这类草场可作冬季牧场。分布在水南、螺田、白水、双村、八都、丁江等地, 以水南镇西团水库东、双村镇桐木两处较大。

2.3 丘陵疏林草丛草场类

这类草场主要特征是森林郁闭度较小, 约为10%~30%, 林下有茂密的草本植物, 冬夏皆宜放牧。占草场总面积的34%, 主要群落有:

2.3.1 马尾松+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群落。

此群落以刺芒野古草为优势种, 覆盖度和产量占30%~50%, 其他植物有少量着生。分布在白水、乌江、黄桥, 其中黄桥镇金州, 乌江镇彭家最大, 约200万~267万m2。

2.3.2 马尾松+纤毛鸭嘴草+画眉草群落。

这类群落牧草以纤毛鸭嘴草为主。在全县分布较广, 特别是水西较多。最好的一处为水南镇高中村亩产草量达1 200 kg。这类草场面积大, 但产草量不高。

2.3.3 马尾松+白茅+蜈蚣草群落。

这类群落以白茅为林下优势牧草, 底层以蜈蚣草为多。是一种特定群落, 要求地势平坦、潮湿。全县只有枫江镇陂田一处。

2.3.4马尾松+木荷+芒萁+纤毛鸭嘴草群落。

这一类群落乔木郁闭度稍高, 草本植物较前三种丰富, 以芒萁为优势种, 适口性较低。分布在盘谷镇同江到坛山园, 枫江镇凹头等地。

2.4 丘陵疏林灌丛草场

这类草场为森林砍伐后的次生植被, 一般形成历史不长, 它在吉水县分布有区域性, 多见于县境东南部低山区丘陵地带。平均亩产鲜草量800 kg, 4.7万m2可载畜一个牛单位。群落类型有:

2.4.1 马尾松+木荷+乌饭树+杜鹃+刺芒野古草群落。

这类群落乔木郁闭度仅10%~20%, 灌木覆盖度较高, 达到50%~70%, 草丛以刺芒野古草为主, 覆盖度可达30%~40%, 适口性稍差, 主要分布在文峰镇珠山到七里湾, 乌江镇缎上。

2.4.2 马尾松+杜鹃+乌饭树+米饭花+纤毛鸭嘴草群落。

这类群落植物种类比较复杂, 产草量较高, 灌木占总覆盖度30%~60%, 草本植物占30%~60%, 以纤毛鸭嘴草为主, 适口性优于前一群落。主要分布在水南镇华山、白果、邱陂, 乌江镇枫坪。

2.4.3 马尾松+木荷+樟树+杜鹃+水竹+芒萁群落。

主要分布在冠山乡桥上、排下、桂元, 水南镇带元、邱陂, 白沙镇安坪、飞行。

2.4.4 马尾松+油茶+杜鹃+黄背草+白茅+胡枝子群落。

此群落因土质较差, 仅黄背草、白茅、胡枝子等着生良好。主要分布在冠山乡福全, 水南镇中庄。

2.5 农林间隙地草丛草场

这类草场指田边、地边、林缘、河岸、堤坝、沟渠、村庄边、道路边、园地边等所谓的“十边地”和河浸草甸。面积有120km2。占全县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5%, 分布在田边、江边、水塘边的主要有狗牙根、假俭草、白茅、萆草等植物, 亩产鲜草量2 000kg, 分布在村边、路边、林缘的主要有纤毛鸭嘴草、园果雀萆、画眉草、细柄草、知风草, 群落总盖度75%以上, 亩产鲜草量1 500 kg。分布在赣江、恩江、泷江、同江两岸的水浸滩涂草甸, 水田乡陂头坪, 盘谷镇的磨盘州是以小糠草、细柄草、狗牙根、假俭草、马兰、鼠曲草等植物为主的植被群落, 总盖度95%以上, 亩产鲜草量1 200 kg, 草质优良, 再生能力强, 利用率高, 是最好草场。全县75%耕牛是全靠这类草场放牧。4.7万m2可载畜一个牛单位。

3 吉水县草场资源的特点

3.1 草场类型呈区域性分布

从地形看, 吉水县草丛草场分布于低丘地区, 坡度平缓, 灌丛草场分布于丘陵地区, 坡度稍大, 疏林灌丛草场分布于丘陵山区, 坡度较陡, 疏林草丛草场分布于低丘缓坡地区。水西低丘平原区多疏林草丛草场, 国道一线八都、水田、双村、多草丛草场。由于土壤酸碱度和肥力的差异, 草本植物的分布也有区域性, 白沙、白水、冠山、螺田、水南有以成片的以芒萁为主的草场, 而八都、水田、双村、缪桥多以纤毛鸭嘴草为主的草场。

3.2 草场等级较低

吉水县草场分等中除一等未出现外, 其余四个等和八个级别都有出现, 草场质量很不一致, 理论载畜量也不一致, 水西多有等别高而级别低的草场, 水南、白沙、白水、丁江、乌江、冠山、多为等别低而级别高的草场, 八都、水田、双村、缪桥多为中等中级草场。

3.3 草场草本植物的局限性

吉水县草场中能提供牛、羊利用的草本植物具有数量少, 质量差、营养价值低等局限性。在草场调查中采集1 200多个样本, 而能为家畜利用的为178个, 其中优等植物仅38种, 良等植物84种, 而低等植物却有222种, 特别缺乏豆科牧草。

3.4 万亩连片草场越来越少

由于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 林权确立制度的建立, 林、草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4 草场的利用改良规划

全县草场资源可规划为3个区。利用、保护、改良同时进行, 实行分区管理。即重点改良区、利用改良区、保护利用区。水西为重点改良区, 包括金滩、盘谷、黄桥、枫江、尚贤等6个乡镇, 东北部八都、双村、水田、缪桥、文峰等5个乡镇为利用改良区, 东南部恩江泷江流域白沙、螺田、白水、乌江、丁江、冠山、水南等乡镇为保护利用区。

4.1 重点改良区, 重在改良

4.1.1 对黄桥、盘谷、尚贤等低丘疏林区, 可种植狗牙根、假俭草、红三叶等牧草, 小面积荒山可种植象草、五节芒等作饲料, 对裸地可使用挖燕窝坑种植牧草的办法, 试种多年生黑麦草。

4.1.2 对已开垦而不应开垦的草地进行退耕还牧。

4.1.3 禁止削草皮, 刮松毛。

4.1.4 鼓励农民利用田边地角种植黄豆绿豆。

4.2 利用改良区, 重在利用

4.2.1 建立水田乡陂头坪连片万亩河滩草场, 引进有实力的养牛企业进行开发利用。

4.2.2 推动水田、八都、双村三个乡镇的牛改工作, 让草尽其用。

4.2.3 可采用飞机播种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

4.2.4 在靠近吉安市的文峰镇适度发展奶山羊。

4.3 保护利用区, 保护和利用做到相辅相成

4.3.1 乌江乌江坪、丁江塘边至江口、水南鱼冻坪等草丛草场, 可以采用宽行距, 密珠距的方式种植经济林, 行间间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 待林木成林后放牧。

调查与分类 篇9

1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资源

通过调查统计,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共51科105属120种, 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5种, 被子植物46科100属115种, 主要分布在豆科、大戟科、毛茛科、杜鹃花科、马鞭草科、天南星科、卫矛科、芸香科、百合科等, 庆元县具有丰富的有毒观赏植物资源 (表1) 。

2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的分类

2.1 按生长习性分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丰富, 按生长习性分:常绿乔木树种有三尖杉、石栎、木荷、花榈木、石楠、虎皮楠、交让木等;落叶乔木树种有银杏、金钱松、枫杨、化香、垂柳、无患子、皂荚、黄檀、臭椿、苦楝、构树、乌桕等;常绿灌木植物有南天竹、莽草、厚皮香、杜鹃花、马银花、马醉木、灯笼花、夹竹桃、黄杨、山茶花等;落叶灌木植物有醉鱼草、盐肤木、锦鸡儿、日本紫珠、石榴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香花崖豆藤、络石、单叶铁线莲、山木通、圆锥铁线莲、钩藤、木通、五叶瓜藤等;宿根植物有吉祥草、萱草、朱顶兰、千里光、万年青、水仙、唐菖蒲、鸢尾、石蒜等。这些植物常用于城市绿化和庭院美化, 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植物资源。

2.2 按观赏用途分

按观赏用途分:园林绿化或观赏有侧柏、垂柳、南天竹、莽草、石岩枫、山茶花、厚皮香、羊踯躅、马银花、马醉木、女贞、醉鱼草、老鸦糊、鱼尾葵等;庭荫树或行道树有银杏、金钱松、枫杨、无患子、麻栎、石栎、木荷、花榈木、交让木、黄檀、苦楝等;垂直绿化有紫藤、香花崖豆藤、网络崖豆藤、络石、圆锥铁线莲、鸡矢藤、钩藤、木通、五叶瓜藤等;花坛或花境有吉祥草、萱草、朱顶兰、千里光、万年青、水仙、唐菖蒲、鸢尾、石蒜等。

3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其他用途

庆元县许多有毒观赏植物, 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 还具有药用、农用、食用价值[2]。如马鞭草、吉祥草、南蛇藤、钩藤为药用植物, 具有镇痛消炎、解毒消肿、治跌打损伤等功效;如紫藤、萱草的花在特定发育期采集并处理后可以作为野菜食用[3];如南蛇藤、雷公藤等可作为饲料及杀菌、杀虫的药物使用, 有明显杀菌、杀虫作用, 在该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4]。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 庆元县有毒观赏植物有51科105属120种, 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5种, 被子植物46科100属115种, 对这些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分类, 以期促进当地有毒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有毒观赏植物,资源,分类,浙江庆元

参考文献

[1]陈翼胜, 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2-618.

[2]张庆荣.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1996.

[3]薛克娜, 李镇魁, 陆耀东.广东佛山有毒植物资源调查[J].生态科学, 2005, 24 (3) :212-217.

调查与分类 篇10

1 立地分类所遵循的原则

无论什么的生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森林也不例外, 因此, 森林立地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地域的差异原则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气候种类丰富的国家, 但是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各不相同, 森林的生长与区域内的环境密不可分。

1.2 分区分类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 森林的类型表现也不尽相同, 因此, 我国森林立地的方法则先要采用区域划分的方法, 依据不同的区域环境来制定与其相对应的规划方式。

1.3 多级序原则

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 森林的生长对土地有一定的层次性, 会产生很多不同等级上的异同, 这些不同会对森林经营的分类有着很大的影响。

1.4 主导因素原则

立地分类所囊括的方面很多, 要融合多种因素分析, 由于分析过程的繁琐复杂, 一般会找一些常用的、较为重要的一些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来进行分析, 以便于以后辨识。

1.5 科学实用原则

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森林利用的效率, 因此, 必须要保证其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1.6 动态分类的原则

由于土地资源的动态共性, 所以, 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立地分类问题, 不要单纯地只顾及眼前的短暂利益。

2 立地分类的目标、特征、性质和优势

2.1 立地分类的目标

对于不同的地域条件和潜在的生产力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分类和设计, 然后选择该区域内的树木。根据不同的立地差异, 确定不同的治理方式, 提高森林的收益。

2.2 立地分类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气候差异、地质地貌差异, 森林立地分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树木, 经营管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2.3 立地分类的性质

总的来说, 立地分类实际上是依据生产力和林地差异对树木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它和林区划分的性质以及林业的性质划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看, 后面2种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划分, 林业分区或者树种划分区是最小的划分单位。立地分类是按照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进行的, 立地分类类型是最小的划分单位, 只有详细地进行划分才能更好地为森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立地分类的优势

我国虽然区域较大, 但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 在划分立地区域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划分, 然后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区域管理, 提升森林经营效率。

3 立地分类的理论要求

3.1 系统论

由于森林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很明显, 因此, 森林结构比较复杂多样, 主要包括:气候、土地、地貌、植物, 可以将森林看作为一个系统, 只要协调好各个部分工作, 才能保证整体的作用达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分类的时候,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 并且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 以达到每个环节的具体优化, 提高林业经营的效率。

3.2 生态经济理论

致力于发展林业最终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提高国民经济产值。所谓的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同时,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 环保工作刻不容缓, 做好环保工作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 当然林业也不例外, 为了保证林业资源技能够满足当代人的要求, 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与此同时, 还能促进不同地域间平稳发展, 所以, 进行森林立地, 遵循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4 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

4.1 对于造林工作的帮助

面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基本国情, 植树造林是有效的治理方式, 然而植树造林工作, 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来完成。立地分类是目前来说相对理想的选择, 在造林过程中, 选择所需树木的品种是首要问题, 在选择时根据该地域的土质特点、气候条件、水分含量等特征进行分析, 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树木种类, 合理布局设计, 以保证土地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 森林一般可以分为经济适用林、普通建材适用林、水土保持适用林等。因此, 在选择森林类型的过程中, 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

4.2 森利立地分类在森林生长以及伐木更新中的应用

森林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的环境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对于森林的生长过程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在各项环境都比较好的立地环境时, 树木吸收营养相对多, 并且生长的速度很快, 适用抚育间伐的方法, 该方法相对来说强度小, 且间隔时间短, 适合树木快速生长。面对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域时, 一方面做好相应的树木保护工作, 另一方面要把人为的树木破坏降低。在应对次生林的改造时, 立地分类法同样也比较适用。

在进行森林伐木时, 方案的制定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林场级别的划分也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立地分类来确定。大量的伐木会造成该地区气候、土质、植物等的条件化, 面对林地换代小利的小班;沼泽、湿地、水位相对较高且排水量较小及坡度较陡、水土容易流失的小班;能够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小班, 可以不用全部砍伐。草原中镶嵌的林缘, 高山上的森林地带应该禁止采伐。

4.3 森林立地分类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在完成对森林的调查后, 依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划分立地类型, 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立地表格, 以便于后续的森林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在面对类似调查中, 只要把各小班的数据分析与立地类型表进行对比, 就能够得出小班最终的立地类型, 在这些数据分析上进行面积统计, 总结出每部分所占比例, 对立地的质量作出合理、公正、正确的评价, 然后绘制出准确的立地分类图。

5 总结

森林资源在我国占据了重要位置,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产值, 对国民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只有进行合理、科学的森林立地分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使我国森林资源稳步发展, 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张大力.塞罕坝林业调查设计中的森林立地分类应用[J].中外企业家, 2013 (35)

主题与分类 篇11

一 术语的主题分类

维斯特首先指出,并不是所有看起来好像是概念系统(也就是概念分类)的东西,就是一个真正的概念系统。如果在一个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不存在概念关系,也就是说,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既不是逻辑关系,也不是本体论关系,而仅仅是一种“主题关系” (Themabeziehung),那么,其中一部分概念尽管也可以被排列起来,但是,它们并不能构成概念系统。在这个“主题”下,每一个客体应该按照它在文献资料中被处理的情况来加以理解。这些主题本身也是概念。主题关系涉及的不是客体构件部分的概念的本质,而仅仅是它们在某个确定文献中的偶然出现的特征,仅仅是一种“出现关系”(Vorkommenbeziehungen)。这样的主题关系可以成为“主题分类”(Themaklasifikationen)或者“主题系统”的基础,主要被应用于文献和信息资料当中。

在主题分类当中,“主题阶梯关系”和“主题系列关系”相当于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阶梯关系和概念系列关系。

1.主题阶梯关系

一个主题阶梯关系表示该主题的分类顺序,在这个阶梯关系中,从深远意义上说,一个主题被放在另一个主题之上,阶梯中包括了每一个主题。如果不考虑上层的主题,处于下层的主题是无法起作用的。一个主题阶梯可能是一个概念阶梯,但是它未必一定是概念阶梯。不是概念阶梯的主题阶梯,人们称之为“伪阶梯”(Scheinleitern),在英语中,叫做Pseudo瞙ierarchical sequence(伪层级顺序);Pseudo瞙ierarchy(伪层级)。

“伪阶梯”的例子:

Elektrotechnik(电子技术)

Elektrische Maschine(电机)

Ankerwicklung(电枢绕组)

主题阶梯具有比概念阶梯更多的自由。有些作者把放在上层的概念和放在下层的概念称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而不管它们是否真正具有逻辑上的根据,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是极为有害的。所以,维斯特建议,对于“伪上位概念”和“伪下位概念”应该分别使用“大主题”(Oberthema)和“小主题”(Unterthema)来替代它们。

另一方面,自然也可以把“上位概念”“包含概念(einschlieβender Begriff)”以及“大主题”都归并到“宽泛概念”(weitere Begriffe)这个名称中去,把“下位概念”“部分概念”以及“小主题”都归并到“狭窄概念”(engere Begriffe)这个名称中去。

文献学家们认为,在宽泛概念和狭窄概念所包含的三种不同的类型之间作区别是多余的,这样的工作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当涉及宽泛概念和狭窄概念或者是主题时,文献学家们不使用图示符号,而是使用书面文字的缩写(Abkürzungen)。这些缩写虽然是从英语中借用过来的,但是在国际上通用:

BT:来自英语的broader term(宽泛术语),相当于宽泛概念。

NT:来自英语的narrower term(狭窄术语),相当于狭窄概念。

还可以使用“层级关系”(Hierarchishce Beziehung)和“层级”(Hierarchie)来表达主题阶梯关系。这种叫法使用于宽泛的含义上,又可以使用于狭窄的含义上。如果人们能够根据可能性完全避开这样的表达,或者是仅仅在更广阔的含义上使用,把它看成“上级关系”(aberordnung)同义词语,是很实用的。不仅逻辑关系和组成部分关系,还有其他的本体论关系(如起源关系),最后还包括主题关系(伪阶梯关系),都可以归结到这种关系里。

2.主题系列关系

与主题阶梯关系类似,主题系列关系是主题的分类顺序,在主题系列关系中的这些主题,在形式上依次排列起来。这意味着,在主题系列关系中的各个主题是相互排斥的。显而易见,一个主题系列也可能是一个概念系列,但也可能是“伪系列”(Scheinreihe)。

伪系列的例子:

Dampfkraft(蒸汽力)—Wasserkraftmaschinen(水力机)┆—Elektrotechnik(电子技术)

二 主题的连接

在形式上,主题连接和概念连接类似。但是,主题连接形成不了新的概念,除非它同时也是概念连接。一个主题连接本身所说的只是:在一个确定的文献中,连接的构件部分概念是以主题的面目出现的。在主题连接中,要区分两类连接(而不是像概念连接那样有三类):主题合取(die Thema睰onjunktion)和主题析取(die Thema睤isjunktion)。

1.主题合取

主题合取的意思是,在一个文献中,两个或者多个主题的使用是相互影响的。

举例:

Normung und (Thema)Terminologie[标准化和(主题)术语学]的意思是:在一个文献中,Normung und Terminologie(标准化和术语学)这个主题应该理解为“标准化和术语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的“und (Thema)”被理解成“主题合取”的符号。

也可以在∧里加上一个小圆点来表示“主题合取”。

2.主题析取

“主题析取”的意思是,在一个文件中,两个或者更多的主题被独立地使用。

例子:

Normung(标准)和Terminologie(术语)的意思是:Normung(标准)和Terminologie(术语)这两个主题是分开使用的。例如,在纪念文集或者杂志中这两个主题被两个不同的作者所使用。

主题析取(Thema睤isjunktion)的图示符号是在符号∨里加上一个小圆点。

三 分类符号系统

概念系统、主题系统必须严格与“分类符号系统”(System der Klassifikationszeichen)区分开来。也可以把“分类符号系统”称为“符号系统”(Die Notationen)。尤其是在“分类”(Klassification)这种笼统的表达下, 概念系统、主题系统和分类符号系统经常被混在一起,这会导致很多误解。 “符号系统”可能是数字组合、字母组合、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组合,当然也可以包括词和词组。“类属词典”(Thesauren)中首先应该使用词作为符号。在类属词典中,它们被称为“叙词”(Deskriptor)。所以,也称“类属词典”(Thesauren)为“叙词词典”(Deskriptorw塺terbücher)。

目前,概念系统和符号系统常常相混淆。例如,在概念系统(或者主题系统)的每一种类型中, 在原则上可以使用数字作为符号。但是,如果谈到“图书十进制分类法(Universellen Dezimalklassifikation,简称为DK)”,人们应该想到的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也或多或少地、偶尔地使用数字作为符号。 概念系统(或者主题系统)与符号系统的混淆,在使用“等级分类”(Hierarchische Klassification)[与“多角平面分类”(Facettenklassification)不同]这种表达时也经常地发生。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应该想到,它是一个或多或少呈等级结构的符号系统,而不应该把它设想成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系统。

四 几种常见的综合分类

最后,维斯特还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综合分类,根据使用的目的把它们区别开来。这些综合分类有:专业科学分类、词典编纂分类、文献学分类、内容一览表。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专业科学分类

例如,Brauckhaus大百科全书(Der Groβe Brockhaus,第4卷,Wiesbaden Brauckhaus, 1954)关于地质形成的分类。地质形成分类系统是一个组成部分系统。每一个单独的地质形成类别在空间上是相邻的。

KNOTTNERUS睲EYER的动物学词典(Leipzig睟erlin, Teubner, 1920)的动物系统的分类。由上向下地进行排序。按照这样的顺序,首先分为许多“科”(Familien),“科”下面有很多的“属”(Gattungen),“属”下面有很多的“种”(Arten)。这种分类系统是1735年由瑞典科学家林奈(Linné)建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抽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种”是“属”的下位概念,而“属”是“科”的下位概念。本体论关系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说,动物分类系统同时也是动物的起源系统。

2.词典编纂分类

维斯特给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词典编纂分类系统:

——由英国人Roget编排的“类属词典”(ROGET, P. M. 《英语单词和短语的类属词典》, Toronto/London/New York: Longman, Green and Co., 1947)。

——由德国人Dornseiff 根据事物类别编排的德语词汇(DORNSEIFF, F. 《根据事物类别编排的德语词汇》)

——由Hallig和Wartburg编制的作为词典编纂基础的概念系统(HALLIG, R.; WARTBURG, W. 《作为词典编纂基础的概念系统•顺序图示研究》,Berlin: Akademie睼erlag, 1952)

——由美国人Buch编制的大型的语言比较系统(BUCK, C. D. 《主要印欧语言中同义词选编词典》,Chicago: Chicago大学出版社,1949)。

上述的几项抽查表明,分类系统不是纯粹的抽象系统,它不只是包括本体论系统在内的纯粹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经超出了这些主题系统。在某些术语词典中,分类则更为严格一些。

3.文献分类

这里维斯特给出三种有形象说服力的文献分类系统。

——国际图书十进制分类系统(Die Internationale Universale Dezimalklassifikation,简称DK):这种分类系统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1876年。(《十进制分类系统 德语简版》,第3版,Berlin: Beuth, 1973)。DK被看成是技术的标准分类。但是,在一些应用领域,它正逐渐地被类属词典所取代。

——阮冈纳赞(Ranganathan)的冒号分类系统(RANGANATHAN, S. R. 冒号分类法,London, Blunt & Sons, 1950)。

——工程师联合会的工程和科技术语分类词典中的分类系统(ENGINEERS JOINT COUNCIL, 《工程和科技术语分类词典》,New York, Engineers Joint Council, 1967)。

对这三部分类系统的抽查说明:文献的分类与主题分类有关。事实上,大部分文献分类是从现存的专业分类中提取的(特别是从DK中提取的)。因此,它们大部分是纯粹的概念系统。

4.内容一览表

例如,《无机化学教程》(HOLLENMAN瞁IBERG. 《无机化学教程》,Berlin, DE Gruyer & Co. 1958)中的内容一览表。这张内容一览表采用主题分类,是系统化的内容目录。其他大多数的书籍或者文章的内容一览表不是纯粹的概念系统,而仅仅是主题系统。

调查与分类 篇12

1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将ETM影像作为基准对MSS影像进行预处理,同时注重在预处理环节开展过程中设定约50个控制点,继而由此确保校正行为的精准性,且将校正误差值控制在4个像元左右,满足土地调查数据获取需求;第二,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坚守建立训练区→评价训练区→初步分类图设定→检测分类结果的影像数据分类步骤,由此满足土地调查技术应用条件。

2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在土地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机预处理处理技术

表1为土地利用类型图件精度要求,为此,为了满足土地利用条件,应注重运用计算机预处理技术,即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其次进行几何校正,并选定K1、K2为所判定指标,继而设定公式

K1=Xij/Xi×100%

K2=Xij/Xi+1×100%

且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15种土地类型,呈现600个图斑,且建立矩阵误差,最终判定精度>91%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可应用于土地调查工作中,满足土地调查工作需求。

2.2计算机特征参数获取技术

在MSS数据分类程序开展过程中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参数的获取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咸宁窗口分类特征提取中,对子窗口、样取进行了选定,同时判定1978.10.16和1979.6.16为MSS直观图数据象元,由此展开数据分析行为,并针对谱聚群现象、自然可分性进行观察,同时选定8个子样区,同时确保子样区所占比例为60×60像元,继而按土地类型将麻地、茶园、树林、水田、竹林编号分别设定为1、2、3、4、5,并保障了地物名称与标号等间的一致性,最终将其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且利用MSS、辐射测量值间对应公式:y=mx+b,其中y、m、b分别为辐射度、最大辐射能、最小辐射能,由此实现对1978.10.16和1979.6.16象元信息的矫正处理,且获取相关特性关系,达到最佳的动态信息获取状态。

2.3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

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即应首先建立分类模型,即:

并在模型建构过程中设定分类类别为A=1,2,3,……n,P(xk为K中所观测的条件概率,由此获取列分类信息。其次,为了满足计算网络误差分类条件,应注重设定样本分类目标,同时建构权矩阵,且将像元R、G、B输入到计算机网络影响环境下,计算各类型概率值,最终就此确定土地类型。

另外,在土地直方图观测过程中亦应注重设定概率计算公式:

同时,将公式:应用于计算机影像灰度次数分析中,最终将影像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

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精准化调查数据,要求作业人员在土地数据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利用计算机像片比例尺缩放功能将本地土地更新数据精准的清绘出来,且准确表示土地位置。同时,在影像调绘过程中应注重遵从1:10000调绘比例,同时确保调绘偏移量与图面相比,高于其0.2mm,由此达到计算机清绘目的。此外,在计算机零星地物清绘中,应将人工编制的草图,以图形数据化输入、数值处理、线条光滑连接置入计算机平台,最终通过外部设备将人工草图内容快速输出供调查人员参考。

3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土地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不精准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作效率,并就此限制了土地的高效实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数据调查状态,且就此满足土地类型划分需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于土地调查动态变化信息获取、特征参数的获取等领域中,由此提升整体土地调查效果,达到高效的土地调查作业状态。

摘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精准度不足的问题,继而由此影响到了对土地的高效使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调查状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贯穿于其中,由此获取简便、直观的调查数据,最终就此精准土地调查结果。本文从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土地调查

参考文献

[1]屈芳青,唐光金.土地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分类及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2(15):283-284.

[2]洪志刚,丛楠,阎利等.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2,11(01):112-114.

上一篇:公关活动中的项目管理下一篇:高职院校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