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分类

2024-08-23

评价与分类(精选12篇)

评价与分类 篇1

一、高校教师[1], 只看到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工具性”, 却忽略了教师的真实人性, 忽视了教师尊严的获得、个性的张扬以及主体价值的实现等[2], 因此, 在评价的标准设计中往往注重教师的绩效考核, 忽视了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虑[3]。笔者认为, 这些对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剖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看到了评价应以人为本, 本着健全和完善人性的理念来考评教师, 但这种分析对高校所有类别的教师都能够适用, 没有考虑到不同教师之间的区别, 强调的是整体研究、抽象研究, 缺乏分类研究、具体研究。考虑高校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思路之一除了要以人为本,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根据不同大学的定位、不同教师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职称、不同的岗位等标准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区别与分类, 使之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任务、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设置合理的教师晋升、奖惩、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激励措施,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依据

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最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同类事物具有同质和可比的属性。高校教师评价应该坚持同类可比的原则。教师作为高校的基本主体,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则可以把他们划分到不同类别中去。从专业技术职务的角度来看, 高校教师可以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四种类别;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 高校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人文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三大类, 同时又可以细分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中去;从岗位设置的角度来看, 高校教师通常又可以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专职科研型等三种类型。所以, 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 要采取合理的评价导向, 合理设计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机制, 激励教师为促进学校形成有特色的方向和领域而努力。

高校教师评价应坚持适切性原则。以专业技术职务为例, 不同职务的教师虽然都有共性的要求, 如在法律法规方面, 要求教师都能够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热爱教育事业, 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在职业道德方面, 要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师德高尚、学风严谨, 能够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教育教学方面, 要能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 在学生指导方面、自我提高方面、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方面等, 也都有一些共性的要求。但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应该是其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差异。如对讲师而言, 要求其能够系统讲授本专业课程, 组织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讲解习题、批改作业和试卷, 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 承担编写、编译教学参考资料, 参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导学生实验或社会实践, 参与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安排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地方服务等工作, 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每年一般应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 或参与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或取得其他研究或创作成果;而对教授而言, 则要求不但能够系统讲授本专业课程, 而且还要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果, 有独立见解, 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和风格, 能组织与指导 (或指导助教开展) 课程和课程群建设, 主持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工作、讲授实验课程, 承担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安排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地方服务等工作;组织开展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 每年应向科研课题组或本学科报告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每年一般应公开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或获批发明专利, 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或主持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或取得其他研究或创作成果。

三、高校教师工作量分类评价实践

能否科学合理地评价各类教师的工作量, 不仅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是分类评价教师的一个难点。基于此, 评价教师工作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师特性来制定, 各类教师工作量的确定既不能太高, 也不能太低。工作量规定过高, 就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 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量规定过低, 会导致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效率低下, 学校用人成本上升, 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 在分类评价教师工作量时, 首先需要找到一个确定各类教师工作量的合理的平衡点和科学依据。

(一) 教师工作量的制定方法

各类教师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工作量需要根据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标配教师人均科研工作量、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特点要求来确定。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可通过测算标配教师人数和现有当量学生人数对应的教学工作量来衡量, 标配教师人数由现有当量学生人数和生师比决定, 生师比的确定可以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为依据, 如该文件规定, 综合性大学生师比合格标准为16∶1。标配教师人均科研工作量可由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工作量的比例要求和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确定。这样, 就可以根据生师比、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学校发展需要综合确定各类教师应完成的工作量。

(二) 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

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应该采取校、院和学术组织等三级考评体制。学校应主要根据工作量的要求对学院教师的总体完成情况和个体完成比例进行考评;学院既可以根据教师个人岗位基本职责情况另行制定考评办法, 也可以对学术组织教师岗位基本职责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术组织再结合实际对教师个人进行考核。

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以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根据教师工作量的制定思路, 需要制定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教师工作量, 二级指标主要是指被评价的对象, 包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四类, 三级指标是对被考评对象岗位职责的界定, 包含教学工作量 (学时/年) 、科研教研社会服务工作量 (分/年) 两大类, 四级指标是对三级指标的细化与分解, 其中, 教学工作量用教师的当量课时来衡量, 科研教研社会服务工作量根据各学科的差异情况, 细分为社科、人文、自然科学等三类。以二级指标教授工作量评价为例, 详见图1。

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首先应根据对不同职务教师的要求, 合理确定正高、副高、中级及初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比值, 如为了强调对低级别教师的教学要求, 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比值可以分别为正高取70∶30、副高取80∶20、中级取90∶10、初级取95∶5。其次, 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高校还应确定社科类、人文类、自然科学类之间的科研工作量差异。

参考文献

[1]丁敏.高校教师评价中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1) :76-77.

[2]熊岚.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根源剖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121-125.

[3]韩明.高校教师评价中的绩效管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33-135.

评价与分类 篇2

摘要:

危险化学品德分类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危险化学品固有危险性评估和专项安全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掌握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志知识,将有助于安全评价的开展。安全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不断加强管理的同时,重视化学品评价工作,有效预测其风险程度,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使之更加完善,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有重点地采取事故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分类

安全评价

Abstract: Classific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and moral basis for managemen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dangerous chemicals is inherent in carrying out risk assessment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specific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aster classific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marking knowledge, will help carry out the safety evaluation.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s the basis of chemical safety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chemicals,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safety and make it more perfect, and then to carry out targeted safety management, to focus on take accident prevention measure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Key words: Safety Assessment ; classification ; dangerous chemicals.一.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程度。健康危化学品是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伤害的属于危险化学品。化学品的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燃爆危害是指化学品645880485@qq.com

害是指接触后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环境危害是指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危害程度。

危险化学品具有的特性包括:

①毒性,包括对人体各部分的急性或慢性健康效应;

②化学或物理特性,包括易燃性、爆炸性、氧化性和危险反应性; ③腐蚀性和刺激性; ④过敏和致敏效应; ⑤致癌效应;

⑥致畸性和突变效应; ⑦对生殖系统的效应;

火灾、爆炸事故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化工、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由于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所导致的事故占化学品事故的53%,伤亡人数占所有事故伤亡人数的的50.1%。这些事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有重要意义。

由于化学品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腐蚀性、麻醉性、窒息性等特性,导致人员中毒的事故每年都发生多起。2000—2002年化学事故统计显示由于化学品的毒性危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占化学事故伤亡的49.9%。因此,关注化学品的健康危害,将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充分利用化学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由于毫无控制的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他途径的泄放,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如何认识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最大程度降低化学品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已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645880485@qq.com 二. 化学危险品的分类

危险化学品德分类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危险化学品固有危险性评估和专项安全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掌握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志知识,将有助于安全评价的开展。

根据危险品危害性的不同,各国家/国际组织对危险品进行了相应分类以加强管理工作,因此目前对于危险品的分类状况即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1.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

输建议书 规章范本》分类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 规章范本》从运输安全角度将危险品分为9大类20项,这些类别和项别如下。

第1类—爆炸品

1.1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2项: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3项: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4项: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5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1.6项: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第2类—气体

2.1项:易燃气体 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 2.3项:毒性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然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4.1项: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和固态退敏爆炸品

4.2项:易于自然的物质

4.3项: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5.1项:氧化性物质 5.2项: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性物质 6.1项:毒性物质 6.2项:感染性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 第8类—腐蚀性物质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2.按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分类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旨在建立一个单一的,致力于化学品标记和安全技术说明的全球协调系统。该协调制度对危险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其总体将危险品危害类别分为:物理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危害。

其中物理危害包括: ①爆炸物; ②易燃气体; ③易燃气溶胶; ④氧化性气体; ⑤高压气体; ⑥易燃液体; ⑦易燃固体;

645880485@qq.com ⑧自反应物质合混合物; ⑨发火液体; ⑩发火固体;

1○

1自热物质和混合物; 1○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1○

3氧化性液体; 1○

4氧化性固体; 1○

5有机过氧化物; 1○

6金属腐蚀剂。健康危害包括: ①急性毒性; ②皮肤腐蚀/刺激; ③严重眼损伤/眼刺激; ④呼吸或皮肤敏华作用; ⑤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⑥致癌性; ⑦生殖毒性;

⑧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接触;

⑨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接触;

⑩吸入危险。环境危害包括: ①急性水生毒性; ②慢性水生毒性。

2.按《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

标志》(GB13690-92)将危险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1项:易燃气体 2.2项:不然气体 2.3项:有毒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3.1项:低闪点液体 3.2项:中闪点液体 3.3项:高闪点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4.1项:易燃固体 4.2项:自然物品 4.3项: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5.1项:氧化剂 5.2项: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6.1项:毒害品 6.2项: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质

第8类:腐蚀品

8.1项:酸性腐蚀品 8.2项:碱性腐蚀品 8.3项:其他腐蚀品

从运输安全角度,危险品可分为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和杂项物质共9大类20项。

几种常见的化学品德危险特性

爆炸品具有以下特性:(1)爆炸性强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而引起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2)敏感度高爆炸品对热、火花、撞击、摩擦、冲击波等敏感,极易发生爆炸。

645880485@qq.com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危险特性如下:

(1)可压缩性 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的越小。若继续加压力会压缩成液体。

(2)膨胀性 气体在光照或受热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剧,体积增大,若在一定密闭容器内,气体受热的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越大。一般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都盛装在密闭的容器内,如果受高温、日晒,气体极易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当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就会造成爆炸事故。

(3)易燃可燃气体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4)除具有易燃性、毒性外,还有刺激性、致敏性、腐蚀性、窒息性等特性。

易燃液体具有以下几种危险特性(1)易挥发性 易燃液体大部分属于沸点低、闪点低挥发性强的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当蒸汽与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2)易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具有流动性和扩散性,大部分黏度较小,易流动,有蔓延和扩大火灾的危险。(3)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液体表面蒸汽压同时随之增加,部分液体挥发成蒸汽。在密闭容器中储存时,常常会出现鼓桶或挥发现象,如果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4)带电性大部分易燃液体是非极性物质。在管道、储罐、槽车、油船的输送、灌装、摇晃、搅拌和高速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易产生静电,当所带的静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火花有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5)毒害性大多数易燃液体都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系统有毒性作用。易燃固体的主要特性

(1)易燃性 易燃固体容易被氧化,受热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

(2)可分散性与氧化性 固体具有可分散性。一般来讲,物质的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分散性就越强。当固体粒度小于0.01nm时,可悬浮于空气中,这样能充分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

三.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不断加强管理的同时,重视化学品评价工作,有效预测其风险程度,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使之更加完善,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有重点地采取事故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模型

经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危险化学品的评价可分为实际易发生性评价和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两部645880485@qq.com 分.实际易发生性评价可分为固有易 发生性评价与安全补偿措施.实际易发生性评价是在固有易发生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危险性的控制因素,以及人员的良好素质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

度对事故发生的消减作用. 固有易发生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和危险物质生产、贮存过程中的特点,其取决于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评价值与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易发生I生评价值的乘积.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包括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后果分析. 实际易发生性评价方法

2.1 实际易发生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根据第1节的分析,实际易发生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A—BCD(1)式中

B为危险化学品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的评价值;

C为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的评价值;

D为安全补偿措施系数.

2.2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的计算

根据GB 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5)自燃物品;(6)遇湿易燃物品;

(7)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8)毒品物. 根据每种物质与

反应感度有关的理化参数值给出各特性分值B,则该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系数为 B一ΣB(2)对于压缩性气体、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还应考虑其化学活泼性,可在易发生性系数B 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得到.

2.3 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的计算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分为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和中毒事故易发生性.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22项:

(1)放热反应;(2)吸热反应;(3)低温;(4)高温;(5)负压;(6)操作压力;(7)静电;(8)电气火花;(9)明火;

(10)摩擦、撞击;(11)设备;(12)腐蚀;(13)泄漏;

(14)易燃物质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15)物料贮存;(16)物料处理和输送;

645880485@qq.com(17)工艺布置;(18)密闭单元;(19)操作方式;

(2O)爆炸范围内及附近的操作;(21)粉尘和雾滴;

(22)排放与泄漏控制.根据上述生产、贮存过程中的因素给出各项的危险系数C .

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指数为

中毒事故易发生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6项:

(1)腐蚀;(2)泄漏;(3)介质;(4)设备;(5)出料;(6)输送.

根据以上生产、贮存过程中的因 素给出各项的危险系数C . 中毒事故易发性指数为

如果腐蚀、泄漏、设备等3个因素在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评价中已经涉及,在火灾爆炸、毒性事故易发生性评价中不再考虑.火灾爆炸、毒性事故易发生性综合指数C为

2.4 事故易发生性分级与安全管理分级

根据作者目前的认识,初步确定事故易发生性 分级标准: 可能性小,A<4O;

可能,40~A<60; 相当可能,6O≤A%90; 极其可能,9O≤A<150; 完全可能,A≥150. 安全管理分级标准:

好,E≥35;一般,35>E≥3O; 差,3O>E≥25; 不合格,E%25。

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

事故后果严重度可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表示。

人员伤亡分为人员死亡数、重伤数、轻伤数。对于气体、液体危险化学品物质,考虑气温、风向等环境因素,中毒事故影响区域用椭圆形危险面积描述,而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区域用死亡、重伤、轻伤等各自当量圆面积描述;对于其他危险化学品物质,事故影响区域用死亡、重伤、轻伤等各自当量圆面积描述. 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事故形态,即使是同一类物质,甚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事故形态.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 事故形态建立5种火灾爆炸、毒性伤害模型一卜 :

(1)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2)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3)池火灾伤害模型;(4)固体火灾伤害模型;(5)泄漏扩散模型.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的严重度进行评价,应遵循下面3个原则:

645880485@qq.com(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质具有多种事故形态,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计算;

(2)最易发生原则,如果一个危险单元内有多种危险性物质子单元,则按最易发生事故的物质子单元考虑;(3)求和原则,如果一个危险单元内有多个同一爆炸性物质,总的爆炸能量是多个同一爆炸性物质爆炸能量的总和.

在计算出事故后果严重度后,可将下列标准作为事故后果严重度的分级依据.

轻伤事故:只有轻伤数;

重伤事故:有重伤数,无死亡数; 死亡事故:死亡数1~2; 重大死亡事故:死亡数3~ 9; 特大死亡事故:死亡数≥1O 针对生产、贮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围绕危险化学品物质特性、生产工艺、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初步研究一种科学、客观、可行并能综合反映企业安全现状的评价方法,以期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过程中安全管理及评价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参考文献:

(1)王利兵,《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包装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1—59页

(2)张文海 陈国华,(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 10640 潘 游 梁庆棠 陈清光,(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20。《研究简报》,2004,04。第55卷 第4期

评价与分类 篇3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法;命制选择题;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评价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呢?SOLO分类评价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SOLO分类评价法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等级描述的质性区别的划分,从而达到评价获得较好效度的目标。SOLO分类评价法依据皮亚杰结构理论,建立学生对某一具体领域问题的五种思维水平,提供一个问题的清晰的评价系统。五种思维水平反映了学生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应答结构水平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不同水平的回答反映出学习质量的高低。在评价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识别学生现有的发展处于五个水平中的哪个具体层次,从而诊断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一种以评价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逐渐成为教育评价方面研究的热点[2]。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有关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有80篇,其中最早的理论文献出现于1998年,相关文献中以试题设计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有2篇,都采用了SOLO理论的五个递进的层次依次设问的方式设计试题[3]。

SOLO分类评价法在开放性试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总体看来“在文科中的应用比理科的应用广”,“在探究性实验试题中运用比简答题的应用广”,“在主观性试题中比客观性性试题运用广”。然而客观性的选择题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化学考试中却占有较高的比例,如果通过一道或一组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符合现实情况下考试模式的需要,亦能开发SOLO分类评价法在测量领域的应用。带着学习的态度,运用该法尝试命制三道选择题,期待与同行老师一同探讨开发基于SOLO分类法在选择题模块运用的空间。

1 SOLO分类评价法简介

SOLO分类评价法是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与其同事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可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的结构。”SOLO分类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学说,它将学习成果划分为5种结构。5种结构及其含义如下:

前结构(prestructural):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真正的理解,解决问题时逻辑性差,处理问题时发生错误。

单一结构(unistructural):解决问题时,只能想到某一知识点,并立即得出结论。

多元结构(multistructural):解决问题时,能够想到多个知识点,但不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关联结构(relational):解决问题时,能够想到多个知识点,可以将这些知识点联系成一个整体。

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能对结论进行反省,从而得以扩展。

SOLO分类评价法将学生的情况大致归入上述5种结构中,在每一种结构中又分出3个水平,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勉强符合。5种结构和3个水平分别用字母和数字来代替。E代表前结构;D代表单一结构;C代表多元结构;B代表关联结构;A代表拓展抽象结构;1代表勉强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由此也可看出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个二维评价系统[4]。

选择题因其考查点灵活、可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中考化学考查中的比重较大(扬州地区百分制试卷,第一卷客观题分值40分,其他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选择题的比重30%左右),在大范围的考试中运用读卡机读卡,省时且高效(运用软件分析,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快捷),给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数据,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关注教学盲区起到积极作用。对于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发展的程度还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这一方面跟目前的选择题的命制思路侧重于结果性考查,淡化思维过程考查有关;更可能是SOLO分类评价法在命制选择题方面的应用还很少,已有的研究显示SOLO分类评价理论不仅可以为开放性试题研制出能揭示思维层级的答案评价标准,还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提问方式,即按SOLO分类标准的思维层级设置问题,命制出可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种题型的题目[5]。

如果建立基于SOLO分类评价法命制的选择题题库,通过运用“一道题或一组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分析统计每个人的选项情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为了能够说明SOLO分类评价法在命制选择题方面的应用,这里选取目前比较盛行的流程图式选择题为案例,说说个人点滴想法。

2 命制三道选择题

2.1 第1题

2.1.1 题目

工业尾气硫化氢溶于水成为氢硫酸溶液,直接排入空气会产生污染;目前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制得工业产品硫化钠固体(H2S+2NaOH=Na2S+2H2O),工艺流程如下:

D.系列操作中一定含有过滤这一步操作

2.1.2 思路

(1)关于题干设置:简短文字体现环保意识、废物利用的思想;给出了信息反应方程式,便于理解流程中的核心反应。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4]李旻.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尝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23~24.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4]李旻.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的尝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11):23~24.

(2)关于选项设置:A酸碱度~pH试纸,考查阅读细心程度,也是方法考查;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属于单一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A,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单一结构层次。B考查命名“硫化钠”,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命名,学生“听得懂”,但是不会“灵活运用”;更何况需要从题干中读懂提供的信息方程式,再到流程图中找到主反应池,还要冷静地处理“硫酸钠、硫化钠”的化学式;不难看出需要联系多个孤立要点,B选项设置属于多元结构水平。如果学生选择此项,则可判断其学习水平处于多元结构层次。C选项设置,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题干提供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需要学生寻找出流程中多个反应的方程式以后,才能做出判断,即要能够联想多个要点,并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属于关联结构水平。D选项命制,从溶液中获得固体硫化钠,属于混合物分离问题,“固液分离”要过滤,学生知道,但在这个情景下是否看得出来?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懂得产品分离属于物质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本题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选择项,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2 第2题

2.2.1 题目

氢氧化钡在日化工业用作制造烫发水的原料。下图是利用工业硫化钡与烧碱液直接反应,生产出氢氧化钡的流程,同时得到副产品硫化钠。

(3)关于选项C:目的考查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同时也是对“物质制备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的考查,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

(4)关于选项D: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出发,弃渣之前要洗涤,原因应当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对化学的应用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告诫人们化学产生的问题是可以依靠化学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哲学思想,定位于“拓展抽象”水平。

2.2.3 试用结果

虽然本题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的模式命制的题目,但是由于设问为“不正确的是”,即正确的说法太多,学生反而把握不准(本意是用较多的正确说法帮助学生解读流程的),不过经讲解(特别是解流程题的方法指导)以后,学生还是学到了技巧。

尤其是洗涤的原理,在解读流程图时,运用隔离图形的方法,判断D选项时,学生基本上能够划出下图的模式(虚线框)。说明给学生“方法”比给“知识”更加重要。

2.3 第3题

2.3.1 题目

碳酸钡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高温下能分解成两种氧化物;氧化钡与氧化钙都能够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以含有碳酸钡的毒重晶石生产氢氧化钡的流程如下: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毒重晶石进行预处理“研磨成粉状”有利于充分焙烧

B.焙烧炉中添加焦炭粉和热空气是为了维持炉内的高温状态

C.焙烧炉内只涉及到分解反应

D.废渣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弃渣,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3.2 思路

题目选择项的设置:A考查反应物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这一基本认识,定位于单一结构水平。B模仿高炉炼铁中“焦炭”的用途,考查对教材实际工业反应的深度理解,定位于多元结构水平。C基于题干的信息与上述B的理解,焙烧炉里面还应该有焦炭燃烧的化合反应,CO2与C在高温下的化合反应(也能有效除去CO2,便于炉内平衡移动,生成更多的BaO),反应基本类型涉及到分解、化合两种。定位于关联结构水平。D出于“绿色化学”、“友好化学”的思考,洗涤后再弃渣,一定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尽量转化到产品中去,而且Ba2+会对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归在化学的“价值功能”层面,定位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3 尝试后的反思

(1)难以在一道选择题中同时涉及五种结构水平,在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师生称之为“送分题”)中基本上是“单一结构水平”为主,最多涉及到“多元结构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多元结构水平”与“关联结构水平”在编制时难以截然分开,在统计分析判断“学习水平评价的层次”时比较耗时,甚至难以把握。

(2)可否尝试命制“一份完整套题或试题组”来分布各点结构水平,对学生进行学习水平测量。目前这方面的开发尚属于盲区,可借鉴学习的素材极少。

(3)以上案例没有涉及到“计算性选择题”,期待同行老师给出案例,便于大家学习使用。

(4)新课程改革鼓励“创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命制“选择题”是否可以尝试应该是个“大命题”,恳请专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试题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15~163.

[2]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3~14.

[3][5]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综述[J]. 化学教学,2012,(1):6~9.

评价与分类 篇4

营运资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财务管理话题, 但却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内容。经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营运资金所涉及到企业运转所需的日常性流动资金, 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覆盖范围延伸到企业整个价值链,如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它的投入与收回是一种从 “现金投入———材料———在制品———应收账款———现金收回”的循环过程。 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表明其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资金成本占用也就越大,可能表明其管理效率越低;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少,其偿债能力、资金占用成本与管理效率呈相反的现象。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相关专家对营运资金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本文仍希望从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着手研究,让营运资金进一步推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二、营运资金概念本质

目前,营运资金在严格意义上的概念,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按照杨雄胜(2000)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一文,将营运资金概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表示营运资金,也称净营运资金。 该概念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第二种是以流动资产来表示营运资金,称为总营运资金。该概念使营运资金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使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环节渗透与服务;第三种是把营运资金解释为营运资本,强调对流动资金的投入数额。

营运资金的概念均过于宽泛、笼统,使实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本文中,所采用的营运资金概念,是借助“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阐述的,如图1 所示。

在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中, 一般可以分为经营性活动、投资性活动与筹资性活动三大类。营运资金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上半部,从其流动性的本质来讲,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而非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管理。经营性现金流量所涉及的项目金额来源,也是资产负债表左右上半部的部分项目相互变化所致,但并不是全部项目变化所致。 比如货币资金项目尽管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其来源已经涵盖了三大经济活动的结果,已经根本无法区分其存量或变量中,哪部分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或非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并且其变化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将其纳入营运资金管理范畴,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性活动的结果和营运资金的业绩;又如,应收股利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又如,短期借款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由此可见,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概念表现形式上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不从理论上彻底厘清这种关系,在实务中将很难进行真正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为了使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与概念形式上达成一致, 必须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重新认识与划分,如图2 所示。

在划线的上半部分,是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项目,下半部分是非经营性活动项目或无法区分为何种经济业务的项目(如货币资金)。企业在实务中,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重新归类与划分, 比如预付账款可由专门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预付, 则预付账款需要划归到非经营性活动项目。 根据这一原理,营运资金的概念改写为: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

据此,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再次分类,如表1。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可以将表1 分解移项整理为:

现金性流动资产=(内生权益-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投资性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外生权益),等式右边的前三项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第四项反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最后两项反映筹资性现金流量。 因此:

内生权益变动=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负债变动)

经过上述推进演变,通过内生权益的集中表现结果,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紧紧捆绑在一起, 使营运资金扩展到经营性现金流量, 充分揭示营运资金的概念本质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减去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 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就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三、营运资金分类

(一)按构成要素分类的营运资金

按照构成要素分类,可以把营运资金分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一般而言,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或周转性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类,即资产周转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资产,负债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即为净营运资金。按此分类的方法,营运资金重点关注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付账款的管理等方面。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集中在其持有量的研究上,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货分析模式、随机模式、资金预算管理等;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信用政策与收账政策的确定,以及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率的计算等;存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佳经济批量的确定,以及存货周转期与周转率的计算等;应付账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付款方式的选择、是否放弃现金折扣等。

这种分类方法为营运资金提供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有助于营运资金的深化研究。 然而,正是这种分类方法,把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营运资金各部分割裂开来, 分别去研究它们的最优解。 事实上,局部最优并不代表整体上的最优。其次,这种分类的解决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上面,放弃了如其他应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在某些时候,放弃的部分也恰好是对企业有关键影响的部分。

(二)按时间变动分类的营运资金

对于流动资产, 如果按照时间变动性可以分为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 临时性流动资产指那些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比如促销季节的存货、应收账款等; 永久性流动资产则是指那些使企业处于经营低谷也仍然需要保留的, 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 同时, 流动性负债也可以分为临时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 临时性负债指为了满足临时流动资金需要所发生的负债,如文具企业在每年新学期前为满足学生购买的需要,超量购入货物而举借的债务; 自发性负债是指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的负债, 如商业信用筹资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其他应付款,以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税费等。通过上述分类方法, 主要研究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和如何筹资营运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 这种分类方法单纯的将营运资金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 没有考虑到各部分营运资金的相互联系。

(三)按供应链分类的营运资金

企业的营运资金从其使用角度来看, 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和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这部分营运资金是追求周转效率, 从而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标;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如货币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 这类营运资金与经营性活动并无直接关系或已经无法区分是经营性活动、筹资性活动或投资性活动产生的结果。这两大类营运资金按供应链的分类方法结果见表2。

四、构建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

(一)传统财务比率业绩评价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时, 多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比率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技能,在分析企业财务时被用来分析评价企业状况的各项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 由于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的各项流动资产的管理状况,如果试图要说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评价的整体评价时,这种分析非常脆弱,而且在比率相互之间冲突时,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 例如,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紧缩客户信用期,现金流入增加,但是势必影响存货的滞销和销售增长的放缓。 其次,传统分析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相差甚远,例如,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存货变为现金及应收账款的速度。 其常用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所反映的是“产成品”到“销售成本”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其矛盾在于:存货所反映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随着经营环节的进行,人工成本和相关制造费用不断投入,各环节的存货价值也不断增大,所体现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产成品的价值达到最大值,由产成品转移到销售成本的价值也始终是最大的;而分母则是材料、在成品、产成品三者平均之和,其体现的存货不是最大值。 因此,在分子分母所代表经济含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分子始终代表最大值,而分母代表是一个均值,其计算结果,必将是夸大的。

由此可见,单一的财务比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其计算公式的过程具有自身局限性, 经常会扭曲实际经营管理的结果;营运资金管理是一个从投入到流出的整体链条,单个比率的最优解,并不意味着整体管理的最优解,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现金周期业绩评价

相对而言,国内对营运资金业绩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 但也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 其中代表之一是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2007)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以营运资金重分类为切入点,提出了把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成品存货+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 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在此基础上,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为评价,分解为营销渠道营运周转期、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具体计算公式为: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销售收入/营销渠道营运资金)=365×(成品+应收账款、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全年销售收入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完工产品/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在半品+半成品+平均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全年完工产品成本

采购渠道营运金周转期=365/(全年材料采购金额/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材料+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票据-应交税费)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365/(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全年销售收入)=365×(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全年销售收入

在上述评价时, 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具有趋同性。 此种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容纳了企业多个营运资金项目, 解决了传统指标所考虑的营运资金项目太少的弊端, 也解决了在计算营运资金周转率时分子分母所代表的含义不一致的现象。但是,该评价体系并没有把与营运资金关系紧密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联系起来, 并不能全面有效评价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构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循环从购买材料开始,这一业务在资金的表现上分为直接支付或商业信用的欠款, 但商业信用的欠款在信用期到来之时,仍需通过现金的支付。这一过程是经营性现金投入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形成的开始;接下来, 是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转换到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实现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实现一个完整的闭环式链条。

在经营性活动中, 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天生就是一对紧密体, 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在考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的应收账款时,必须把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联系在一起评价, 在分析原材料时, 须把支付存货的现金和应付账款三者有机结合一起评价。 在以往的业绩评价体系中,较多的是对营运资金单个元素进行评价, 后来出现对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按渠道分类进行评价。 但这些评价方法,均忽视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对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物价上涨的年份,企业往往因为战略因素储备大量的原材料存货,此时如果按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得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效率低下的结论, 从而有可能大量削减存货的错误决策;同时,大量储备的原材料与应付账款和支付购买的现金, 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对整个经营性活动将产生何种影响? 这是传统营运资金业绩评价所不能解决的。 因此,建立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就是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结合在一起评价。 从上文论述得知:

内生权益变动= 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流动负债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经营性现金流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出-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 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 营运资金产出-营运资金投入= 营运资金盈余

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经营性产出/经营性投入

根据上述推论的过程, 得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汇总表,见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资金从投入,到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最后收到资金,完成了一个闭环式的链条。 而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 正是这种闭环式业绩评价的最终结果,这种结果,可以与同行业比较,或历史比较,从而得出本财务期间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

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 评价表体系设计时,采用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抵减项。 然而,正因为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其本身的构造也是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而得。 因此,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也可以采用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加项来设计,从而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原理都是一样,只不过在采用加项时,生产渠道与采购的营运资金内部的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位置换一下即可。 但两者具体表现的财务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1.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抵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资产减去相关经营性负债,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资产的盈余状况。 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资产盈余为负数,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小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2.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加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负债减去相关经营性资产,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负债的盈余状况。 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负债是负的,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大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 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更加希望采用第1 种表示经营性资产盈余的表达方法。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伴随而来的则是日益复杂的流程管理, 以及对企业财务和营运资金管理的更高要求。 营运资金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与重要内容, 它通过对以经营性现金流量为核心的经营性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优化管理,以达到企业良好的获利能力、 偿债能力和保持强劲的战略竞争力。本文对营运资金概念本质、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但是,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在构建基于闭环式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中,由于分类的要求,对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要求非常高, 企业内部的财务经理人可以方便获取得数据进行分析。 而外部分析师,则比较难于完整取得真实性的数据,从而有可能影响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竹泉.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2]孙晓婷,张文华,晋芳,杜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营运资金管理创新——2014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暨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高峰论坛综述[J].商业会计,2015,(3).

作业要分层设计,分类评价 篇5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近几年来,我们尝试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形成了积极进取的要求,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层设计”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分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选择作业,学生各取所需;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选择。

分类评价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就是对好中差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松些,对优生,判分适当严些;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松些,对优生可紧些。例如,对差生,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选择作业,半倍加分,做对超额作业,一倍加分。对中等生,做对超额作业,半倍加分。再如,对中差生,作业做错,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差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我们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进一步,就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优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我们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了以往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分层设计,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有利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与分类 篇6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分型;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1406

一、引言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创新的灵魂,是其主体性资源。教师绩效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认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1],只有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有效地调控、引导教师的行为,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2]。同时,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更对高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及深化改革方面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设定,还是评价方法的选择都会受到被评价对象的类别与层次的影响,此外,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实践越来越多。国外学者对教师的评价理念,逐渐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过渡[3]。不同学者根据其所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侧重角度,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国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正的、可具操作性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4]。因此本文尝试从分类、分型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并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教师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一些参考。

二、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从分类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科学的评价应具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做

法是针对所有教师设定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5]。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导致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此本文从文、理科两大分类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对高校内部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学科划分不宜过细,否则不利于学科间的横向比较,反而在一定程度偏离了绩效评价的目的。

(二)从分型的角度设定权重

通常高校教师根据其所在岗位的不同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应用开发型,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中有不同的侧重[6]。如果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同的权重,如对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设定相同的论文权重,可能会导致一些高校忽视其自身定位,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校层次,而一味强调科研,忽视教学工作。从而出现教师在教学上“忽悠”,在科研上实行一些“短、平、快”的应急之策。这样的指标权重只会导致高校学术泡沫的出现[7]。

因此,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在对学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师类型进行分型分析[8-9]。只有每种类型的教师都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从而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荣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可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另外,荣誉能够体现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评价或成绩,属于“第三方评价”[10],因此我们也将其单列为一个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具体划分,可分别得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指标。由于高校文科(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理科(自然科学类)教师的工作差异性较大,故在确定指标时对二者确定了不同的二级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程度不同,所以相同指标对应的权重也有所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过多,未详细列出)及权重如表1和表2所示(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

四、实证分析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选取的对象是中部某大学除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外所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根据当前该校的实际情况,这些学科带头人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梯队,建设团队”,因此未进行此次分析。最终进行评价的人员为626名,其中教授213名,副教授413名。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评价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及学校官方网站等。其中二级指标中的授课量和人才培养所采用的是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中2011年9月—2012年6月的数据。由于某些荣誉是终身制(如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即使不在评价期内,我们也将其计入。在科研及社会服务两项一级指标下的数据都只考虑第一作者(由于理科论文指标的特殊性,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对半方式计入)。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为了便于计算比较,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笔者采用最大值法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endprint

摘要:高校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对高校的高竞争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分型;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1406

一、引言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创新的灵魂,是其主体性资源。教师绩效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认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1],只有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有效地调控、引导教师的行为,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2]。同时,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更对高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及深化改革方面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设定,还是评价方法的选择都会受到被评价对象的类别与层次的影响,此外,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实践越来越多。国外学者对教师的评价理念,逐渐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过渡[3]。不同学者根据其所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侧重角度,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国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正的、可具操作性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4]。因此本文尝试从分类、分型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并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教师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一些参考。

二、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从分类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科学的评价应具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做

法是针对所有教师设定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5]。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导致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此本文从文、理科两大分类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对高校内部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学科划分不宜过细,否则不利于学科间的横向比较,反而在一定程度偏离了绩效评价的目的。

(二)从分型的角度设定权重

通常高校教师根据其所在岗位的不同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应用开发型,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中有不同的侧重[6]。如果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同的权重,如对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设定相同的论文权重,可能会导致一些高校忽视其自身定位,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校层次,而一味强调科研,忽视教学工作。从而出现教师在教学上“忽悠”,在科研上实行一些“短、平、快”的应急之策。这样的指标权重只会导致高校学术泡沫的出现[7]。

因此,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在对学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师类型进行分型分析[8-9]。只有每种类型的教师都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从而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荣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可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另外,荣誉能够体现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评价或成绩,属于“第三方评价”[10],因此我们也将其单列为一个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具体划分,可分别得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指标。由于高校文科(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理科(自然科学类)教师的工作差异性较大,故在确定指标时对二者确定了不同的二级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程度不同,所以相同指标对应的权重也有所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过多,未详细列出)及权重如表1和表2所示(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

四、实证分析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选取的对象是中部某大学除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外所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根据当前该校的实际情况,这些学科带头人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梯队,建设团队”,因此未进行此次分析。最终进行评价的人员为626名,其中教授213名,副教授413名。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评价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及学校官方网站等。其中二级指标中的授课量和人才培养所采用的是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中2011年9月—2012年6月的数据。由于某些荣誉是终身制(如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即使不在评价期内,我们也将其计入。在科研及社会服务两项一级指标下的数据都只考虑第一作者(由于理科论文指标的特殊性,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对半方式计入)。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为了便于计算比较,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笔者采用最大值法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endprint

摘要:高校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对高校的高竞争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分型;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1406

一、引言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创新的灵魂,是其主体性资源。教师绩效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认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1],只有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有效地调控、引导教师的行为,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2]。同时,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更对高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及深化改革方面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设定,还是评价方法的选择都会受到被评价对象的类别与层次的影响,此外,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实践越来越多。国外学者对教师的评价理念,逐渐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过渡[3]。不同学者根据其所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侧重角度,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国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正的、可具操作性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4]。因此本文尝试从分类、分型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并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教师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一些参考。

二、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从分类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科学的评价应具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做

法是针对所有教师设定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5]。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导致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此本文从文、理科两大分类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对高校内部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学科划分不宜过细,否则不利于学科间的横向比较,反而在一定程度偏离了绩效评价的目的。

(二)从分型的角度设定权重

通常高校教师根据其所在岗位的不同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应用开发型,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中有不同的侧重[6]。如果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同的权重,如对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设定相同的论文权重,可能会导致一些高校忽视其自身定位,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校层次,而一味强调科研,忽视教学工作。从而出现教师在教学上“忽悠”,在科研上实行一些“短、平、快”的应急之策。这样的指标权重只会导致高校学术泡沫的出现[7]。

因此,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在对学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师类型进行分型分析[8-9]。只有每种类型的教师都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从而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荣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可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另外,荣誉能够体现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评价或成绩,属于“第三方评价”[10],因此我们也将其单列为一个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具体划分,可分别得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指标。由于高校文科(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理科(自然科学类)教师的工作差异性较大,故在确定指标时对二者确定了不同的二级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程度不同,所以相同指标对应的权重也有所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过多,未详细列出)及权重如表1和表2所示(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

四、实证分析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选取的对象是中部某大学除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外所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根据当前该校的实际情况,这些学科带头人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梯队,建设团队”,因此未进行此次分析。最终进行评价的人员为626名,其中教授213名,副教授413名。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评价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及学校官方网站等。其中二级指标中的授课量和人才培养所采用的是该校教职工考核系统中2011年9月—2012年6月的数据。由于某些荣誉是终身制(如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即使不在评价期内,我们也将其计入。在科研及社会服务两项一级指标下的数据都只考虑第一作者(由于理科论文指标的特殊性,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对半方式计入)。

评价与分类 篇7

1) 不同区域开发效果差异明显, 该块中部主力区汽驱效果好于外围区, 少量井出现汽窜或高温汽窜趋势, 个别井组油汽比小于0.1;

2) 边底水水侵严重, 汽驱热利用率低, 影响汽驱效果;

3) 注汽井地质条件差的井组开发效果不理想;

4) 大倾角部位下倾方向生产井见效慢或不见效, 降低井组内蒸汽驱替体积。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 将各类地质参数与开发效果对比分析, 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层倾角

通过不同倾角区域开发效果对比, 确定地层倾角对蒸汽驱开发的影响。监测结果显示, 由于蒸汽的超覆作用, 上倾方面蒸汽突破速度较大。表明在较均质的地质体条件下, 随地层倾角增大, 蒸汽会强烈地向上倾方向运动, 不同地层倾角日产油、油汽比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地层倾角小于10度优势明显。

(2) 油层厚度

油层是蒸汽驱开发的物质基础, 油层越厚、净总比越大, 热损失越小。研究发现, 汽驱井组随有效厚度增加, 开发效果逐渐变好。开发效果好的井组有效厚度与油汽比呈现较好的二阶函数。有效厚度在20m~35m之间油汽比随着有效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3) 储层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发影响很大, 平面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发效果影响, 通过试验区不同相带物性及生产井开发效果统计, 蒸汽沿砂体厚度大、物性较好的主河道方向优先突进, 开发效果较好。储层综合研究发现, 渗透率平面分布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 渗透率大于2μm2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好。

(4) 隔夹层特征

隔夹层发育影响蒸汽热利用率, 从热效率评价上来看, 隔层热损为12.9%。夹层频率与开发效果对比来看, 夹层频率高的区域开发效果较差。

1 地质体分类评价

根据莲花油层纵横向发育特点, 该块中部主力区油层发育, 分两套层系进行蒸汽驱开发, 外围采取一套层系开发。开发效果研究表明, 主力蒸汽驱开发效果相对好, 区域井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地质分析研究, 开发效果较好的主力区油层发育、净总比值高、夹层频率小、渗透率大于2μm2的区域广泛分布, 变异系数小 (表1) 。这些因素共同反映出:地质体条件直接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

开发效果以油气比作为主要依据, 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级别, 在地质参数与开发效果对应关系的一致性基础上选取典型井组进行剖析:开发效果为Ⅰ类的典型井组, 夹层频率小于15层/100m, 渗透率大于2.0μm2, 净总比大于50%, 大于5m的油层占总厚度的比值大于0.5。而开发效果为三类的井组, 夹层频率大于20层/100m, 渗透率小于1.5μm2, 大于5m的油层占总厚度比值小于0.2, 净总比小于0.4。平面上, 主力区夹层频率普遍小于15层/100m, 渗透率大于2.0μm2, 净总比0.5以上, 大于5m的油层占总厚度比值大于0.5大面积连片分布, 而外围区域只有零星分布。

同时研究发现注汽井和生产井对井组开发效果影响不同, 注汽井对井组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在单井分类后建立井组地质体分类界线时分注汽井、生产井两个方面来确定, 并最终建立了井组分类标准。

齐40块转驱井组地质体划分为3个级别。地质体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 研究发现蒸汽驱开发效果受地质体控制, 在地质体评价为Ⅲ类区域通常蒸汽驱的开发效果较差, 在地质体评价为Ⅰ类的地方蒸汽驱开发效果较好, 地质体评价为Ⅱ类区域开发效果介于两者之间。同时, 由于受到井网完善程度低, 以及井网自身不规则、工艺措施等原因的影响, 个别井组地质体评价为Ⅰ类, 而开发效果为Ⅲ类, 以此确定动态调整重点。

2 成果应用

采取纵向上注采剖面调整及平面上采液井点综合调控等举措提高井组开发效果, 区域采取针对不同地质体的调控措施。

主体部位:改变蒸汽流向, 纵向注入井剖面调整, 平面采液井点综合调控;对生产井高温水窜层位封堵, 选层集中吞吐改变蒸汽流向、水平井辅助汽驱。

东北角:增加注入热量 (提高干度、注汽速度) ;有效驱替层位的重新确定;注汽井与莲I合注分采;关停低效井组。

边部薄层区:加强平面蒸汽波及 (加强有效排液) ;提高注汽质量 (提高干度、连续注汽) ;储层改造。

边水区:提高热效率 (封堵边底水侵入层) ;井网调整;提高蒸汽干度;关停低效井组。

摘要:辽河油田齐40块莲花油层工业化蒸汽驱开发以来, 不同区域开发效果差异明显, 在地质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 优选地质参数, 分析每种参数对蒸汽驱开发效果影响, 确定该块不同区域地质参数的关键值, 建立单井、井组分类标准, 进行地质体分类, 通过地质体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对比, 对符合率较低的区域提出调整建议, 对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价与分类 篇8

大庆地区盐碱化总面积429 955 hm2, 其中大庆盐碱化面积148 687 hm2, 肇州盐碱化面积48 113 hm2, 肇源盐碱化面积87 690 hm2, 林甸盐碱化面积46 833hm2, 杜蒙盐碱化面积98 592 hm2[1]。

由于大庆地区历史上是低洼湖区沉积而成, 土壤盐碱度较高, 尤其是现存湖泊附近土壤盐碱度更高。而且盐碱化现象有日益扩大加重的趋势。

1 大庆地区盐碱化土壤的形成

土地盐碱化是大庆市土地退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属于中国八大土地盐渍区的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土地盐碱化主要以苏打碱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苏打盐化草甸碱土为主, 其典型特征是土壤在盐化的同时伴随着碱化过程[2]。严重制约了大庆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分析大庆地区土地盐碱化不断加剧的原因, 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1.1 自然因素

盐碱化不断加剧是该区域内独特的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组成、气候条件、地下水水位及其含盐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北方气候变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庆市十年九春旱, 个别年份出现夏伏旱, 冬季降雪偏少, 尤其是春季风大且次数多。这样, 一方面使得草原表层土壤水分急剧蒸发, 草原植物根系发芽返青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 每年因春旱导致草原植物返青率平均下降10%~20%;另一方面因严重干旱, 使得土壤水分蒸发量严重大于降水量, 盐随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 使大量盐分积聚于地表, 加剧了次生盐渍化, 造成盐碱浓度增加;再一方面因严重干旱和大风, 使该地区沙化加剧, 沙层深度每年以0.1 cm的速度增加, 严重影响了草原植被的正常生长。草场退化、湖泊缩小消亡或沼泽变干, 导致盐碱化继续加剧。

1.2 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从正反两方面对土地盐碱化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大庆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是中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 区域内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作用比较敏感, 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过度放牧是草地盐碱化加剧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 盐碱化程度与放牧半径呈明显相关, 即以农村居民点为中心, 距离越远, 放牧越少, 盐碱化程度越轻, 反之越重。耕地盐碱化, 从面积上看远不及草地、沼泽和湖泊的盐碱化严重, 但是它对农业生产造成最直接和严重的影响。耕地盐碱化的原因主要是盲目地大面积长期过度开垦造成的,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出现板结现象, 原有的深位含碱层逐渐向上移动, 产生盐碱化[3]。

另外, 石油开采对土地盐碱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庆油气资源丰富, 但却是一座地表严重缺水的城市, 其水资源主要靠地下水, 经过多年的开采, 地下水的补给速度远远小于人类的抽取速度, 致使地下水位呈下降的态势。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和地下水的超采, 致使大庆市原有的水面不仅水质恶化, 而且面积变小, 以1988~2001年为例, 1988年大庆市水域面积为28.49×104 km2, 而2001年水域面积仅为21.21×104km2, 13年间水域面积减少了7.28×104 km2。湖泊的消失和水域面积的缩小, 导致大庆市泡子变成盐碱地或湖泊周围出现大量积盐现象, 从而使没有水供给的水面逆转为退化的草地或碱斑, 造成碱化土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2 大庆地区盐碱化土壤的特点及其危害

大庆地区土壤盐碱度较高, 尤其是现存湖泊附近土壤盐碱度更高。大庆地区盐渍化土壤NaHCO3含量高, 毒性大, 属于苏达盐碱化土壤, 其特点是pH在8以上, 以碱土和黑碱土居多, 少量白碱土位于西部, 多处于低洼地带并且呈面积较大的片状分布, 结构分硬皮粘土层、松散层。60%的盐碱地生长着碱草、碱蓬草等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作物, 25%的盐碱地是不毛之地, 15%是碱性湿地。

大庆地区盐碱土属于苏打盐碱化土壤, 盐分组成以钠质碳酸盐为主即苏打 (Na2CO3) 和小苏打 (NaH-CO3) , 局部地方受地形、地下水矿化情况的影响, 也有氯化物、硫酸盐多的土壤。其特点一是碱化度 (ESP) 高, 一般为10%~45%, 高者可达80%以上;二是呈碱性和强碱性反应, pH在8以上, 高者大于10。ESP值高, 引起土壤细颗粒分散和土壤膨胀, 影响土壤的水分传导性质, 使土壤吸水速度、水力传导度、饱和持水量渗透率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等降低。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 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黏滞, 通气性差, 容重高, 土温上升慢, 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 养分释放慢, 渗透系数低, 毛细作用强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伤害植物组织, 影响植物正常营养, 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 最终的结果是使盐碱化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4]。

松嫩平原由于草原盐碱化面积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且重度盐碱化面积大, 大约占30%, 每年有部分牛羊处于饥饿状态, 损失牛羊肉约6 000 t。安达市是全省盐碱化典型地区, 有30 930 hm2的重度盐碱化耕地, 除用于治理的经济损失外, 每年粮食和干草的损失达2 656万元。

3 大庆地区盐碱化土壤发展原因

大庆地区的生态恶化是多年来气候、生产、建设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是主导因素, 而建设进程中的破坏是生态恶化的诱因。更由于大庆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松嫩平原中部, 属于闭流区域, 无自然河流, 地表水源全部来自嫩江水系的“三引工程”, 境内多草原和自然沼泽, 湖泊星罗密布, 河网不甚发育, 由于本区历史上是低洼湖区沉积而成, 微地形变化急剧及特殊成土条件的原因, 成为盐碱土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5]。近年来,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草地“三化”日趋严重, 盐碱斑面积逐年扩大连片, 盐渍化侵蚀逐步加剧。

4 大庆地区盐生植物概况

盐生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 生物量小, 经济效益低, 因而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然而许多盐生植物却是在盐渍土上唯一能正常生长的植物, 它们在盐渍土开发利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其生态价值不可低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盐渍土资源和耐盐植物资源将会变得日益重要[6]。加强盐生植物开发利用, 对推进盐碱地区农业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 盐生植物中蕴含重要的基因资源, 对培育耐盐作物具有重要价值。

大庆地区盐碱地量大面广, 盐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充分利用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 加强盐生植物研究, 充分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 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大庆地区盐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灌木类

4.1.1 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

别名狗奶子根, 茄科, 枸杞属, 落叶蔓生性灌木, 高1~2 m。枸杞耐旱、耐寒、耐瘠薄, 喜光, 根系发达, 耐盐耐碱能力强, 目前野生枸杞已广泛用于盐碱地护坡、绿化。其果实、根皮可作中药材, 宜在盐碱地区推广种植。另外, 还有中宁枸杞 (Lyciumbarbarum Linn) 与野生枸杞不同之处是茎粗壮, 枝条较粗, 直立性较强, 叶片比野生枸杞窄长。花萼钟状, 常2中裂;花冠漏斗状, 冠筒不到裂片的两倍, 而野生枸杞的裂片稍长于或等于筒部。它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根系发达, 是很好的中药材和盐碱地绿化树种。

4.1.2 西伯利亚白刺 (Nitraria sibirica Paul)

蒺藜科, 白刺属, 落叶小灌木。耐旱、耐寒、耐瘠薄、极耐盐碱、抗风沙, 是优良的改良盐碱地及防风、护坡的优质材料。

4.1.3 四翅滨藜 (Atriplexcanescens)

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 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 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的废墟地带、道路两旁、盐含量高的荒漠地带植被、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 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 (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 。是世界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荒漠牧场改良最优树种。

4.2 乔木类

4.2.1 白蜡

分为大叶白腊 (Fraxinus americana L.) 和小叶白腊 (Fraxinus sogdiana Bunge) 。是木樨科, 白腊树属落叶乔木, 为喜光树种, 喜生长在肥厚、湿润的土壤上, 耐盐抗风能力非常强。其树体高大, 形体美观, 材质坚硬, 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4.2.2 杜梨 (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蔷薇科, 梨属, 落叶乔木。树皮灰黑色, 树冠多开张。喜光、耐旱耐寒、耐低湿和盐碱, 主要用作盐碱地栽培梨的砧木或绿化观赏。

4.3 草坪草及牧草类

4.3.1 星星草 (Puccine lliatenuiflora (Griseb)

Scribn.et Merr.) 禾本科, 碱茅属,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产于东北及华北各省, 生于盐化草甸, 为优良牧草。它耐旱、耐寒, 耐盐碱, 是优质牧草和盐碱地改土先锋作物。

4.3.2 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 steud.)

禾本科, 结缕草属, 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茎叶密集, 植株低矮, 具细长而坚硬的地下茎。叶色黄绿。花期5月, 种子7~8月成熟。是优质牧草及盐碱地绿化优良草坪草。它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耐践踏、耐盐碱, 是盐碱地不可多得的耐盐、耐践踏草坪草。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细叶结缕草、中华结缕草、马尼拉结缕草等。

4.3.3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为禾本科, 赖草属多年生草本。须根具沙套。秆散生, 直立, 高40~90 cm, 具4~5节。花果期6~8月。耐践踏、耐盐碱、耐干旱、耐放牧, 绵羊、山羊特别爱吃, 所以称之为羊草。是盐碱荒荒漠地区理想的牧草和优良植被。

4.3.4 狗牙根 (Cynodon deatylin (L.) pers)

禾本科, 狗牙根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变异大的暖季型草种, 根茎和匍匐茎同时存在, 栽培品种较多, 都为暖季型草, 在北方绿期较短。它耐旱、较耐践踏、耐盐碱, 作为草坪草, 它修剪量少, 观赏价值高, 在盐碱地区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4.3.5 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禾本科, 羊茅属, 多年生丛生形草本植物。叶片较硬, 较宽, 叶色深绿, 具有较强的抗热、抗旱性, 在暖温带和冷凉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它栽培品种众多, 大多都比较耐盐碱, 耐粗放管理, 为冷季型草类。它绿期长, 生长量大, 抗逆性强, 是优质牧草及盐碱地绿化草坪用草。

4.3.6 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豆科,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一年生草本, 茎缠绕、细弱, 疏生黄褐色长硬毛。叶为羽状复叶, 具3小叶;小叶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耐干旱、耐盐碱, 营养丰富, 为优质饲草。

4.3.7 饲用甜菜 (Beta Vulagaris Var.cicla L.)

黎科, 二年生草本。主根为肉质块根。6月初开花, 花小, 绿色, 单生或2~3朵聚生。果实球状, 褐色, 通常数个联生成果球。喜冷凉、喜氯离子, 耐盐碱。鲜叶产量高, 可发展作为盐碱地改土先锋植物和优质饲料。

4.4 花卉类

4.4.1 大叶补血草 (Limonium gmelinii (Wildl.) Kuntze.)

蓝雪科, 补血草, 属多年生草本。高40~80cm, 光滑 (除萼外) 。根粗壮, 叶基生, 莲座状, 多数绿色或灰绿色, 长圆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 花期7~9月, 果期8~9月。花色秀丽, 花期较长, 耐干旱、耐盐碱, 是优质的盐碱地花卉。

4.4.2 马蔺 (Iris ensata Thunb)

别名马兰, 鸢尾科, 鸢尾属, 多年生密丛草本。根壮、茎粗壮。叶条形或狭剑形。花茎高3~10 cm, 花浅蓝紫色。蒴果长椭圆形, 顶端有短缘。马蔺抗旱、耐盐碱, 生命力强, 生长旺盛, 其花和种子可入药, 叶坚韧挺拔, 花亦秀亦雅, 是盐碱地理想的观赏花卉。

4.4.3 蜀葵 (Althaea rosea car.)

锦葵科, 蜀葵属, 多年生草本花卉, 茎直立挺拔, 株高可达2.5~3.0 m。叶互生, 表面皱缩, 叶缘有5~7浅裂, 叶柄长。花腋生, 花色多, 有红、紫、黄、白、粉等多种颜色, 花期6~8月。果盘状。耐干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 较耐盐碱。可作为盐碱地区花坛、花景及道路绿化材料。

4.4.4 月见草 (Oenothera biennis)

原产北美, 株高1m左右。全株被毛, 倒披针形至卵圆形。花常2朵着生茎上部叶腋, 花瓣4枚, 黄色, 茎约5 cm, 傍晚开放, 略有香气, 花期6~9月。塑果, 果熟期为8~10月。性喜光, 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不耐寒, 能自播。

4.5 药用植物类

4.5.1 罗布麻 (Apocynum venetum L.)

夹竹桃科, 罗布麻属, 为多年生半灌木。高1.0~1.5 m, 有乳汁。叶椭圆状披针形至长圆形, 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花紫红色, 有短柔毛。蓇葖果双生, 下垂。种子细小, 顶端有白色种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盐碱荒地、沙漠边缘、海岸、河流两岸及戈壁滩上, 抗旱、抗湿、耐盐碱。罗布麻纤维为优良的纺织原料, 叶可入药治疗高血压、头晕、失眠, 乳汁能愈合伤口, 根有强心、减慢心律, 利尿、镇静的作用, 其粉色花秀丽典雅, 亦可作为盐碱地绿化材料。

4.5.2 甘草 (Gi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豆科, 甘草属, 多年生草本。茎高40~100 mm, 被腺毛和刺毛。羽状复叶, 长10~25 cm;小叶7~17对, 卵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长4~10 cm;萼筒钟状, 长8~14 mm;花冠紫色, 长12~19 mm。荚果密集成球状, 镰形或环行弯曲, 长3~4 cm, 表面密被刺毛或腺毛。花期6~7月, 果期8~9月。它抗旱, 耐瘠薄, 耐盐碱, 是重要的中药材。

4.5.3 黄芪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又名沙打旺, 属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1.5cm, 最高可达2 m, 全株披丁字毛。主根粗壮较多, 具大量根瘤, 侧根发达。茎直立或近直立, 粗壮、中空, 丛生。主茎常不明显, 分枝多。叶为奇数羽状复叶, 小叶对生, 长卵形或狭长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 多数为腋生, 粉红色、蓝色或蓝紫色。直立黄芪是一种优良豆科牧草和绿肥作物, 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均有野生。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和抗风沙的特性, 适应性强, 产草量高, 是理想的优良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

4.5.4 牛蒡 (Arctium lappa L.)

菊科, 两年生草本植物。高1.0~1.5 m, 根粗长, 肉质, 茎直立, 粗壮, 多分枝。基生叶丛生, 叶片心状广卵形或心形, 表面绿色, 被短毛, 背面淡绿色, 被灰白色绵毛, 有长柄;茎叶互生。头状花序蔟生, 或排列成伞房状;总花梗长, 总苞球形, 苞片多层, 披针形, 先端呈钩刺状;花全部管状, 紫色。花期4~6月, 果期9~10月。牛蒡耐旱, 耐瘠薄, 喜疏松、深厚的沙质土壤, 有一定的耐盐能力。牛蒡的根是营养丰富的蔬菜, 种子俗称“牛蒡子”, 是散风热、清咽喉的中药材。

4.5.5 二色补血草 (Limonium bicolor (Bge) O.Ktze)

蓝雪科, 补血草属, 多年生草本。高20~50 cm, 叶基生, 匙形至长园状匙形。花序圆锥状, 花序轴有3~4棱角, 末级小枝二棱形;花萼长6~7 mm, 漏斗状, 萼筒直径约1 mm, 萼檐初时淡紫色或粉红色后来变白, 花冠黄色。花期5~7月, 果期6~8月。它耐瘠薄、耐盐碱, 全草可入药, 有收敛、止血、利水的作用。

4.6 其它

4.6.1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禾本科, 芦苇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 在重盐碱地往往表现匍匐状, 高0.5~2.5 m;叶扁平, 带状披针形, 长15~50 cm, 宽1.0~3.5 cm, 两面无毛, 边缘粗糙。圆锥花序长8~45 cm, 分枝及小枝粗糙, 小穗长12~17 mm。耐水湿、耐瘠薄、较耐盐碱, 秆可作造纸和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 根可入药。

4.6.2 盐地碱蓬 (Suaeda salas (L.) pall)

别名黄须菜, 黎科, 碱蓬属一年生草本, 高20~80 cm。叶条形, 半圆柱状。团伞花序常3~5花, 腋生, 花两性兼雌性, 花微半球形, 裂片卵形;果实背面稍增厚, 有时在基部延伸出三角形或狭翅状突出物。胞果包于花被内, 果皮膜质, 种子横生黑色, 有光泽, 表面具不清晰的网点纹。花期7~9月, 成熟期9~11月。耐水湿, 极耐盐碱, 是盐碱地指示植物, 其茎叶是味美的蔬菜, 其种子含油22.5%左右, 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 是制造高级保健药品———共轭亚油酸的原料, 开发前景广阔。

4.6.3 菊芋 (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

为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植物, 有块状地下茎, 叶片基部下延在两侧成翼, 头状花序较小, 管状花黄色。花期8~10月。适应性强, 耐贫瘠、耐寒、耐盐碱、耐干旱。块茎富含淀粉, 可食用或作酱菜。含多量菊糖和果糖, 是制糖和糖浆的原料, 也能提制酒精和白酒。叶可作猪饲料、茎皮纤维亦可利用。茎叶作饲料应在霜降前采收。块茎随用随采。块茎含水分79.6%, 粗蛋白质1.5%, 粗脂肪0.2%, 粗纤维0, 7%, 无氮浸出物16%, 灰分11%。

4.6.4 地肤 (Kochia scoparia Schrad.)

又名扫帚菜, 药材名地肤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能耐轻度盐碱, 在0.5%左右的土壤全盐量条件下生长较好。地肤果实可入药, 嫩苗可食, 茎枝可捆扎扫帚使用。也可用于园林绿化[7]。

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各国非常关注和致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一些国家在技术上已取得重大进展, 并得到广泛应用。盐生植物具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 可以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牧草饲料、工业原料以及医药原料等。此外, 盐生植物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盐生植物的研究工作, 也是发展盐碱农业的迫切需要。

盐碱环境对其是一种限制性因素, 试图通过治理改造盐碱地而发展传统农业, 从长远看常常是花费颇多而又得不偿失, 特别是在淡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是难以有效进行。因此, 对于大庆地区盐碱化土壤的治理改造和开发利用, 应该改变传统思想, 着眼于盐碱环境, 充分挖掘盐生动植物潜力, 发展盐碱农业,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促进盐碱地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张树文, 陈静.大庆市土地盐碱化遥感监测与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4) :101-106.

[2]潘保原, 宫伟光, 张子峰, 等.大庆苏打盐渍土壤的分类与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 :57-59.

[3]陈新, 刘晓冬, 刘晓艳.大庆市重要类型土壤的性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 (4) :15-17.

[4]刘阳春, 何文寿, 何进智, 等.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 2007 (2) :68-71.

[5]顾峰雪, 潘晓玲.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J].干旱区研究, 2002 (4) :17-20.

[6]徐明岗, 李菊梅, 李志杰.利用耐盐植物改善盐土区农业环境[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 (3) :6-10.

评价与分类 篇9

2015年,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划分,并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这拉开了国企分类改革的大幕。相应的企业集团内部的分类管控需求也日益增强。随着企业多元化业务发展,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但集团内部业务板块、子公司特点多样性使集团管控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集团分类管控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就从分类定责考核的角度出发,论述企业集团内部如何构建起合理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实现对各类子企业进行“既具有较强普遍适用性的要求体现各自经营特点、客观有效评价各子企业”的业绩考核,以此作为构建集团内部分类管控的重要实现途径。

一、相关概念

(一)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努力程度,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制定既符合行业实际又具有标杆引导性质的评价标准,并运用科学的评价计分方法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水平,以充分体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环境,准确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经营难度系数

经营难度系数根据影响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经营难度系数早已运用于国资委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但是,国资委考核在体现激励的同时更要体现权衡,在经营难度系数的运用上与企业集团对下属子企业考核时的运用还要有一些区别,这成为集团管控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一般企业集团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部分企业集团业绩考核现状

目前部分企业集团业绩考核一般会包括财务定量考核与管理定性考核,采取各自得分后加权,加总确定考核得分。

财务定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类指标等。

管理定性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安全生产、党建与纪检工作三大类指标。基础管理又按照各职能部门相关内容进行划分。

确定得分后,对应考核奖金。实行年薪制的企业考核奖金直接与基薪挂钩,未实行年薪制的企业考核奖金按照一定标准测算。

(二)目前部分企业集团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无法有效协调,或是以财务定量考核为主,管理定性考核所占比重较小,或是管理定性考核比重过大冲击了业绩考核的实质,定量与定性顾此失彼。企业集团对子企业的考核中,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权重统一划定,无法反映子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无法指导子企业提升的具体方向。

财务定量考核指标仍以营业收入挂帅,缺乏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研发能力、现金流控制能力以及企业发展对职工的惠及程度等相关指标,无法满足资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管理定量考核指标以及权重由于各职能部门的自身利益最大化需求而处于不断需要平衡的局面。

由于指标完成的不可预见性,导致部分企业集团定量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不可控,进而导致考核结果波动较大;同时,引起子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预算时极力压低预报值,以获取更多的奖励空间,以致集团整体的生产经营预算与实际产生偏差。业绩考核奖励对应的基础奖金测算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兼顾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与集团内部统一协调的关系,从而在集团内部产生分歧。

三、企业集团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确定综合业绩考核体系的框架

综合业绩考核体系包含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应明确企业管理为业绩服务,定性考核补充定量考核这一基本原则,将定量考核作为综合业绩考核的核心部分,通过经营难度系数调节定量与定性指标得分。定量考核指标的基础得分要在原始比重的基础上,与经营难度系数相结合确定最终得分,定性管理指标在原始比重的基础上测算的得分即为最终得分,两者相加为考核总得分。

(二)以分类管理的理念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定不同的指标与权重

假定某集团将子企业分类为利润型、规模型、功能型三类企业,则各类企业的指标以及权重都应有所不同。利润型、规模型企业的定量指标原始比重应高于定性指标,功能性企业两者可以持平甚至定量指标原始比重可以略低于定性指标。不同企业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包含的子指标也不同且占比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层次总排序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引用),总体原则是,在可考虑的共性前提下充分反映个性,引导子企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三)完成对定量指标体系与定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企业发展惠及普通职工角度出发,设定定量指标体系。

引入EV A指标,并将其作为定量指标体系的核心,增加指标权重,依靠EV A管理体系实现价值的增长,并增加EV A驱动指标资本周转率、资本成本率等(引用);引入反映企业现金流控制能力类的指标,如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指标,缩小“账面与实际”的差距,贯彻“现金为王”的理念,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以科技与研发投入指标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职工人均收入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增强企业“将发展惠及普通职工”的主观动力;完善成本费用类指标体系的设定,以比率代替具体数值,体现配比原则,不以预算约束企业发展。

2. 从推动企业管理、定性不随性的原则出发设计定性考核指标体系:

定性考核要涵盖基础管理、安全生产、党建宣传与纪检三个大的方面,在指标选择中要以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意见为基础,结合集团管控的重点需求,综合研究确定内容及权重。同时,定性考核指标应该标准明确、打分量化,并提前下达至各子企业,引导其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并且要注重考核评价,通过考核意见确实达到帮助子公司提升的根本目的。

3. 以上下限、超预算扣分实现综合业绩考核结果的可控性。

基于人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当考核体系不完善时,各子企业有充分的动力压低预算,以更大的超额完成指标率换取更大考核奖励。这与集团管控相违背,并且容易导致业绩考核结果的不公平与不可控。除了集团总部硬性规定主要指标外,合理设定定量指标的计分方法,能够在主观上降低类似问题的发生。设定单项指标分数=(1+单项指标增减率)×100(单项指标增减率超过30%的按照30%计算)。以定量考核指标中的利润指标为例,高于利润指标预算数30%以上的完成率按照130%计算,低于利润指标预算数30%以下的完成率按照70%以上计算,这能够充分提升子企业预算的真实性,同时使定量考核指标的得分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对于超过预算一定百分比的主要指标要进行扣分处罚,如利润指标实际完成值超过预算值15%以上,每超过5%扣除该指标得分的0.25分,单项指标超比例扣分不超过2分,总体超比例扣分不超过5分,引导子企业逐步提升预算与实际的关联性。

4. 合理设计基薪计算模式,协调“多数公平”与“个别激励”。

基薪计算模式的设计需要考虑4个主要因素:集团内部的人均收入水平、基薪调节系数、子企业自身达到的人均收入水平、经营难度系数。前两者体现系统内部的“多数公平”,后者体现“个别激励”。基薪调节系数给予上级管理者在集团内部平衡差距的权利,经营难度系数则能充分反映不同企业的个体差异及集团贡献水平。四者的有机结合及合理设定,能够较好解决基薪计算模式设计问题。

5. 灵活设计、运用经营难度系数,激活整个综合业绩考核体系。

经营难度指标在整个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杠杆作用,它能够放大定量考核指标的实际权重保证其主导地位,它能够调节基薪计算使其更好的反应企业要业绩的本质。相交与国资委的经营难度指标设定,各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经营难度系数的构成要素、系数范围等。例如,集团内部规模、经营情况差异较大,集团更突出业绩考核激励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大经营难度系数值的范围,反之亦然;以做大规模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增加营业收入类、规模类指标在经营难度系数构成中的比重,以提升盈利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则放大EV A、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在经营难度系数构成中的比重,侧重点不同构成要素不同、比重不同,依此类推。

6. 举例描述综合业绩考核体系。

第一步,假设根据集团管控要求及子企业基本情况,将子企业分为管理相对三类企业,确定综合业绩考核指标目标值。其中,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确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定量考核指标),三类企业分别占比45%、50%、55%;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党建纪检目标责任书、管理工作定性评价标准确定定性考核指标,两类企业分别占比55%、50%、45%。再根据各子企业的特性,确定不同指标及要求。

以第一类企业为例,假设其经营业绩指标中具有基础指标、分类指标共计17项,设{利润总额;EV A;营业收入;……报表上报率}={A 1;A 2;……;A 17},各指标实际完成={B1;B2;……;B17};对各指标完成率进行上下限处理得到调整后的指标完成率={C1;C2;……;C17};再设各指标权重={D 1;D 2;……;D 17},则可以求出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同时对基本指标超预报进行扣分设为E,即可计算出各单项指标得分及经营业绩基本得分。经营业绩基本得分设为F,则。

第二步,确定经营难度系数。经营难度系数是假定每个单位的经营难度都不同,影响经营难度的指标有若干,选取最主要的指标,如规模性指标、产值性指标、效益性指标等作为重要指标计算其难度,设为Y i,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权重设为X i。按照每一项数据的最小值定义为n,最大值定义为m,把所有的企业涉及经营难度的重要指标数据按照n到m的区间进行幂指函数换算和排序,最后根据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各单位的综合经营难度系,Y值会在n到m之间。

第三步,确定基薪。基薪确定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各子公司职工收入水平,促进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并用企业集团整体平均工资水平避免差距过大。同时,引入基薪调节系数,根据集团公司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行业特点以及测评误差等因素综合确定。设基薪为Jq,集团内部人均工资为H,占比K%,各子企业人均工资为G q,占比(1-K%),基薪调节系数为Lq。则。

第四步,计算考核总得分并按照得分化档。设考核总得分为O,则。

我们对单项指标的完成率进行了限定,经营难度系数也有固定范围,因此总得分可控。我们根据年度综合考核得分确定A、B、C、D四个级别,各类的奖金与基薪之间有不同的倍数关系。

7. 对综合业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对综合考核为A档的企业,基本判定该企业业绩优秀,在集团内部可作为先进标杆;考核为B档的企业,要对短板进行分析,有针对的进行提高,向A档方向努力;考核为C档的企业,需要对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明确改进方向;对于考核为D档的企业,要对现有的战略决策及实施路径进行检讨和分析,进行全面提升。

8. 本企业实施综合业绩考核的经验总结。

综合业绩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也是检验各子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重要举措。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奖惩,而是为了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子企业找准突破口,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能力。自2011年开展综合业绩考核以来,此项工作有效推动了各被考核单位管理水平以及公司本部管控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随着考核工作的不断深入、考核办法的不断完善,各子企业随之不断完善自身经营及管理水平。一是随着业绩考核指标的全面化,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从只注重收入,转变到收入利润并重,成本费用有效控制,增加科技与研发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从无到有,子企业由“唯收入”转向追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提升。二是随着管理类指标的不断丰富,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精细化、制度化管理不断深入。特别是原有管理模式中没有或者未加重视的内容,比如风险管控、科技管理、信息化管理、审计工作等随着考核要求的不断提升,从无人、无制度、无执行的状态,逐渐有人、有部门、有制度、有执行,逐年改善。三是各子企业也切实认识到综合考核对自身管理水平的检验与提升作用,无论从材料准备还是从自评自检的认真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热情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公司本部对各子企业的管控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一是主要考核指标的设计由雷同转向个性化,不但目标责任书中分类指标的设定更切合各子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经营实际,同时也逐步按照分类管理的理念对各子企业考核得分的计分方式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引导各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企业定性管理内容不断丰富,参与的部门基本涵盖了公司本部对下有密切业务联系的部门,同时部门得分占比也更加均衡,这能够较好地覆盖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促进各子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三是考核过程更加规范化。能够做到在考核工作开始前印发考核文件,明确年度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办法的改进内容以及整体考核安排,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考核结果确定后,又将根据考核综评情况向子企业下发年度综合考核结果通报文件,包含相关企业考核结果及各部门对相关内容的评价。

9. 综合业绩考核体系的持续改进。

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主旨是有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和努力程度,并促使企业实现持续改进,增强发展能力。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市场条件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的变化,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也需要调整,小到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大到基薪、难度系数计算方法,再到整个体系设定的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下一步,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适应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变化,成为笔者研究的主要方向,要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完善、调整考核体系,以达到与时俱进。

结语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兼并重组的进一步推进,国企之间的兼并重组呈加剧之势,如何在新组建的企业集团中推行合理有效的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分类管理,兼顾激励与平衡,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过程。本文阐述了综合业绩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方法、影响分类考核的重要因素,特别从经营难度系数的有效运用出发,阐述了整个考核体系的要点,希望能够为企业集团实现有效的分类管控提供一种借鉴思路。

摘要:随着企业多元化业务发展,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但集团内部业务板块、子公司特点多样性使集团管控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集团分类管控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经营难度系数充分调节的业绩考核,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增强业绩考核方法的重要适用性的方式,研究有效的业绩考核模型,是提升集团管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集团构建分类管控模式、增强集团管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评价与分类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待评价仪器:XS-800i自动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及校准物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该仪器利用电阻抗原理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用十二磺基硫酸钠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原理结合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技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IP信息报警。

(2)对照仪器:XE-2100全自动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及校准物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

1.2 血标本

血标本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受检者早晨空腹,用真空抗凝管(BD公司生产,含EDTA-2K 3.6 mg)从肘静脉采血2 ml。混匀后室温(18~22℃)放置,于采血后1~4 h(总重复性5h内)完成检测。

1.3 检测方法

XS-800i每天开机后预热至少30 min,全血质控物测试合格后检测待测标本。将标本轻轻颠倒混匀8~10次,以手动开盖后放在XS-800i吸样针下,按“START”键吸入标本进行测试,显示并打印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1.5 质量控制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安装、调试完毕后,按照仪器操作程序,用配套的全血校准物将全血细胞参数校准。以后每次实验前均先测试全血质控物,结果均在其靶值允许的范围内。对照仪器XE-2100(实验前已校准)每天测量全血质控物,结果均在质控物靶值允许的范围内。

2 评价指标与结果

2.1 总重复性

随机取临床新鲜抗凝静脉血20份(正常、异常标本各10份),随机排列,在XS-800i上测定1次,该批样本室温放置2h及4 h后,再各重复测定1次。检测数据根据下列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各评价参数的总CV%:

其中,SSQ(组内离均差平方和)=∑(各测定值)2-∑(各样本小计)2/n。n:重复测定次数,u:样本数。

结果:WBC、RBC、HGB、HCT、RDW、PLT和MPV的总重复性测试结果分别为1.79%、1.62%、1.34%、0.57%、1.75%、3.89%和1.56%。

2.2 精密度

包括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

随机选取10份(正常、异常标本各5份)临床新鲜抗凝静脉血分别在XS-800i上测定,每份标本连续测定3次;该批样本室温放置2 h后再重复以上操作。批内、批间精密性(CV%)结果见表1。

2.3 携带污染率

先取1份高值血细胞样本连续测定3次,随后立即取一份低值血细胞样本连续测定3次,用下列公式:携带污染率CV%=[(l1-l3)/(h3-l3)]×100%计算。WBC、RBC、HGB和PLT参数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20%、0.56%、0、0.45%和0.86%,均小于1%,符合要求。

2.4 稀释效应

取一份高值血细胞抗凝血样本离心除去部分血浆,WBC、RBC、HGB、HCT和PLT值分别为79.8×109/L、7.54×1012/L、248g/L、64.8%和685×109/L,以此样本为100%。再用稀释液将该血样本按80%、60%、40%、20%、10%和0%进行稀释,然后从低到高测定不同稀释度的血样本,每份重复测定2次取均值作为实测值,并与经计算所得各稀释度的期望值相比较。所测CBC参数各稀释度的实测值与期望值之间密切相关(r>0.998),见表2。

2.5 可比性

随机抽取106例临床新鲜抗凝静脉血,每份样本分别在XS-800i上连续检测2次,然后立即在XE-2100上以自动进样模式也连续检测2次,各取平均值进行统计。XS-800i与XE-2100结果的可比性见表3。

2.6 白细胞分类

2.6.1 精密度

取1份抗凝血(其中Neut 61.8%、Lym 25.4%、Mon 6.4%、Eos 4.8%和Baso 1.2%)在XS-800i仪器上重复测定11次,取第2~11次的白细胞分类结果计算CV值。五类白细胞(Neut、Lym、Mon、Eos和Baso)重复测定的CV值分别为1.14%、0.97%、5.65%、4.27%和16.20%。

2.6.2 可靠性

取227例临床新鲜抗凝静脉血(其中内科和外科标本120例、血液系统疾病38例、肿瘤放化疗39例、妇产科和小儿科标本30例)在XS-800i仪器上测定,每份样本重复测2次取均值。同时每份血推3张符合质控要求的血片,瑞氏染色后其中2张血片(另1张备用)由2位有经验的技师在体尾交界处按《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3]进行白细胞分类,将白细胞分为Neut、Lym、Mon、Eos、Baso及各类异常细胞,每张血片油镜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共计400个白细胞取均值,再与XS-800i仪器的白细胞分类值进行比较。227例标本中,171例人工镜检白细胞形态正常的样本,XS-800i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的结果比较见表4。

2.6.3 异常细胞测定(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

(1)XS-800i仪器白细胞分类报警系统的设置:将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核左移、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报警的临界值均设在100。若任何一个报警指标的临界值低于100则定义为仪器阴性,若在100~300(最大值)之间则定义为仪器阳性,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报警指标的可信度。

(2)涂片镜检阳性判断标准:(1)原幼细胞≥1%;(2)早幼/中幼粒>≥1%;(3)晚幼粒≥2%;(4)杆状核粒细胞>5%;(5)NRBC≥1%;(6)异常淋巴(包括异型淋巴)>2%。

(3)评估方法:以镜检分类结果为金标准(2个镜检人员中只要有1人发现阳性结果,即为镜检阳性),对227例标本仪器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仪器白细胞分类报警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真阳性定义为仪器白细胞分类报警且镜检结果为阳性,假阳性定义为仪器白细胞分类报警但镜检结果为阴性;真阴性定义为仪器白细胞分类不报警且镜检结果为阴性,假阴性定义为仪器白细胞分类不报警但镜检结果为阳性。

(4)评估结果:该仪器白细胞分类报警的假阳性为35.5%、假阴性为8.20%、一致率为71.8%;假阳性标本主要是出现“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和核左移”报警;假阴性标本分别是晚幼粒细胞(2%~4%)3例、原幼淋巴细胞(2%)1例和有核红细胞(2∶100)1例,这5例标本由于异常细胞的比例较低,不仅白细胞散点图变化不太明显,而且也无相应的报警。但这几个病例有的血小板数值减低或直方图异常报警、有的血红蛋白值明显减低,结合临床资料和笔者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自动血细胞分析复检筛选规则”,都需要进行血涂片染色人工镜检复核,不会漏掉异常细胞。

3 讨论

本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显示,XS-8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参数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良好,CV值均<2%。总重复性CV值在要求范围内,除血小板为3.89%,其他CBC参数均<2%。携带污染率低,CBC参数均<1%,符合要求。在常见的正常及病理范围稀释效应良好,所测CBC参数各稀释度的实测值与预示值之间密切相关(r>0.998)。与XE-2100检测的血细胞结果对比分析,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CBC各参数r值均>0.99,显示该仪器细胞计数性能良好。

白细胞分类:Neut、Lym、Mon、Eos和Baso重复测定的CV值分别为1.14%、0.97%、5.65%、4.27%和16.20%。171例人工镜检白细胞形态正常的样本,XS-800i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的结果比较(r值),两者对Neut、Lym和Eos分类结果的一致性良好(r值分别为0.981 6、0.979 5、0.962 9),对Mon次之(r值为0.824),对Baso的分类结果相关性欠佳(r值为0.587)。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外周血中Baso数量少、也与其在血片中分布不均有关[4,5]。对血液病样本出现幼稚细胞,严重感染、肿瘤放化疗或外科手术后等情况出现中或晚幼粒细胞、较多的杆状核粒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XS-800仪器上白细胞散点图可有较明显变化或报警提示。对血标本中杆状核粒细胞比例较少或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或Dohle小体等中毒性改变时,该仪器可出现“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和核左移”等假阳性报警。如标本中异常细胞的比例较低,该仪器白细胞散点图变化不太明显或无白细胞分类报警,可出现假阴性,详细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尽管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已由过去单纯的电阻抗原理发展到光散射、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染色、高频传导和鞘流技术等联合应用,有些仪器还能够对分析标本中的原始细胞、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和异型淋巴细胞等进行报警提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迄今为止,血细胞分析仪在形态学检查仍只能作为一种过筛手段,当遇到可疑情况,尤其是在病理条件下,需要人工以显微镜复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6,7]。因此,这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也只能起“过筛”作用。不仅当白细胞总数过高或过低、白细胞散点图或直方图异常、有异常细胞报警提示、分类结果明显异常或不分类及某些特殊标本,而且当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图异常、或有异常报警提示等情况时,都应该结合临床诊断,进行血涂片染色人工镜检复核,以保证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8]。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所用的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特点和各自医院患者组成情况,制定适用的“自动血细胞分析复检筛选规则”,对异常标本进行血涂片染色人工镜检复核,防止漏掉异常细胞。

总之,通过对XS-800i自动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系统评价,表明其分析速度较快,提供的参数较多,与已知性能的其他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可比性强、相关性好,是一种性能较好的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用血量较少,既可采用抗凝静脉血又可采用抗凝末梢血检测,而且操作简便,并有较高的数据处理和储存能力,机内可存储1万份标本的数据及图形资料,方便查询;而且具有接入院内局域网、输出检测数据等功能。因此,该仪器不仅适用中小医院的检验部门,也能满足较大医院的急诊检验室的需要,是一款较理想的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参考文献

[1]ICSH.Clin Lab Heamotal[S].1984.

[2]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Methe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Aproved GuidelineEP9-A.Pennsylvania:NCCLS,1986.

[3]WS/T246-2005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S].

[4]Carter A B,Chavda N,Grant D,et al.Evaluation of the Sysmex SE-9000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J].Sysmex J Int,1995,5:6-16.

[5]Vives2Corrons J L,Besson I,Jou J M,et al.Evalution of the Ab-bott Cell-DYN3500hematology analyzer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J].Am J ClinPathol,1996,105:553-559.

[6]朱忠勇.怎样看待血液及尿分析仪的过筛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6]:321-323.

[7]朱晓辉,何菊英,朱忠勇.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血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2]:785-787.

评价与分类 篇11

关键词: 油茶;优良单株;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10-04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 、油棕Elaeisguineensis 、椰子Cocos nucifera 并称世界4大木本油料树种[1]。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北、贵州、安徽、重庆、云南、河南、四川、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2-4]。

湖北省地处全国油茶北部边缘产区,茶油年产量位居第七位,是油茶北缘产区的主产区,对油茶产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加速油茶良种化进程,于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油茶选优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油茶优树选育工作,准确地筛选出优良单株,本文对红安县、麻城市和蕲春县3个地方的36株复选优树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拟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优良单株。

1 试验地概况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经114°23′~114°49′,北纬30°56′~31°35′。海拔高度一般为200 m,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7 ℃,无霜期平均为236.4 d,年均总日照为1 998.8 h,年平降水量为1 116.2 mm。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黄冈地区,东经115.073°,北纬31.234°,平均海拔高在32~38 m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126 h,无霜期长。平均降水量1 164.4 mm,年平均气温16.1℃。

蕲春县地处湖北东部,东经115°12′~115°56′,北纬29°59′~30°40′。地形狭长,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无霜期249.1 d,降水量1 341.7 mm,日照时数2 025.8 h,气温16.8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009年湖北省林科院在红安县、麻城市和蕲春县3个地方开展油茶优树选育工作。根据油茶优树选育标准,通过初选和复选,筛选出36个优良单株,分别为:红安县12个(ha1、ha2、……、ha12)、麻城市13个(mc1、mc2、……、mc13)和蕲春县11个(qc1、qc2、……、qc11)。

2.2 试验方法

根据调查的8个主要性状,采对36个优良单株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8个主要性状分别为:3年平均冠幅产量(X1)、每kg鲜果数(X2)、果皮厚度(X3)、果形指数(X4)、单果种籽数(X5)、鲜出籽率(X6)、干出籽率(X7)、仁含油率(X8)。

2.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作散点图。

3 结果分析

3.1 优良单株主要性状相关关系分析

表1可知,3年平均冠幅产量与干出籽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438 0* *),果形指数与鲜出籽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3 170*),鲜出籽率与干出籽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20 0*)。其余性状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3可知:第1主成分指标组合主要有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可称之为出籽率因子,第2主成分指标组合有每kg鲜果数、果皮厚度,可称之为果实大小因子,第3主成分指标组合有仁含油率,可称之为含油率因子,第4主成分指标组合有果形指数、单果种籽数,可称之为果形因子,第5主成分指标组合有3年平均冠幅产量,可称之为产量因子。

根据表2各主成分特征根和表3因子负荷量,可得到5个特征向量,从而得出各主成分的具体形式:

以特征根为权,对5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优良单株的综合得分(表4)。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a1……a5为各主成分特征根所占的权重比。

表4可知,从36个优良单株综合得分来看,得分最高的前10个优良单株分别是qc7、qc1、mc11、ha6、ha1、qc10、mc12、qc9、ha2、mc2。也就是说,这10个优良单株综合性状比其他单株表现更好,这与10个单株的实际调查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与油茶优树选育标准也基本符合。因此,在下一步筛选时应对这10个优良单株进行重点观测。

3.3 优良单株8个主要性状分类

根据表3的因子负荷量,将8个主要性状聚积成3类见图1。第I类主要由干出籽率、鲜出籽率、仁含油率和单果种籽数组成,可称之为出籽率因子,第Ⅱ类主要为3年平均冠幅产量,可称之为产量因子,第Ⅲ类主要由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和每kg鲜果数,可称之为果实因子。

4 结论

(1)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8个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指出了冠幅产量与干出籽率,果形指数与鲜出籽率,鲜出籽率与干出籽率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2) 通过对36个优良单株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性状更好的10株,分别为qc7、qc1、mc11、ha6、ha1、qc10、mc12、qc9、ha2、mc2。这10个优良单株田间实际表现与分析结果一致,在下一步筛选时应重点观测。

(3)根据因子负荷量,对优良单株8个主要性状分为3类,分别为:第I类为出籽率因子,第II类为产量因子,第III类为果实因子,这更好地说明了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涂炳坤[6]等对油桐数量性状进行分类,也阐述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都是符合实际的。

参 考 文 献

[1]姚小华,韩宁林,王开良 等.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国家油茶科学中心.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周伟国,王开良,黎曙光 等.长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引种栽培试验研究[C].木本粮油产业化分会场交流论文,2009:433-439.

[4]汤晓文,刘韶辉,田亚玲 等.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湖南、浙江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8,(7):24-28.

[5] 涂炳坤,郭刚奇,徐正红 等.油桐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分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3):296-300.

论基于职能发挥的高校分类评价 篇12

一、对高校分类评价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制度化安排, 对高校进行评价或评估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 各国都在广泛采用, 尤其在欧美国家早就推行, 而且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对高校进行评价或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制度, 在国家法律条文和制度中给予明确规定。

受国际大学评价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的一些民间机构或团体也开始尝试对中国高校进行评价或排名。1987年9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1997年开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分院武书连等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按年度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9年, 网大首次在网上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 随后每年继续推出中国大学排行榜。国内的其他一些单位也曾以不同方式发表中国大学的评价排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十多家单位研究和发布“大学排行榜”。

我国的各类高校评价与排行虽然也发挥了推动高校提高办学实力的积极作用, 但这些排行榜在评价方法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一是对高校不加分类或分类不太科学, 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所有高校进行单项或综合评判并进行排序比较, 不能很好地体现分类评价原则;二是评价指标的选取仅仅侧重于高校三大职能的某一方面, 既不能体现高校的全貌, 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三是高校数据的获得手段比较多样, 缺少统一权威的来源渠道和甄别方法, 有时数据还显得比较滞后, 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的实时发展状态和实际办学水平。导致的结果:一是评价结果与高校的实际水平不对应, 经常出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中位次相差很大的尴尬局面;二是消极影响高校的办学行为, 一些高校不得不忽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重点关注排名所依据的一些重要指标, 导致高校办学缺少个性, 特色不鲜明, 出现不同高校发展模式相似、目标定位相近、专业设置雷同、大学精神相同的倾向;三是误导社会对高校实际办学水平的正确判断, 片面引导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有效选择。

二、基于职能发挥的高校分类思路

高校分类是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的基础, 对于引导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校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1]: (1) 多元化原则。高校的分类要体现出社会与个人多元化的需求, 以引导高校分类型、分层次发展。 (2) 易界定原则。高校分类宜粗不宜细, 粗线条的划分, 有利于高校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制定战略、获取资源、竞相发展。但不管按什么方式分类, 必须用基本标准来衡量, 即根据高校的基本信息, 来判定它应该属于哪一类。 (3) 可比较原则。为了使同一类型的高校办学水平具有可比性,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统一、规范, 有关统计指标口径应与现行国家标准一致。

从高校的发展历史和承担的实际社会角色看, 无论高校办学规模大小、办学层次和水平高低, 也无论其学科门类多寡, 任何一所现代高校都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只是每所高校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 把任何单一方面作为高校分类的依据都难免有失偏颇, 只有将三大职能放在同等位置加以考察, 分类结果才能全面体现高校的职能特征。笔者认为, 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视角切入, 依据高校三大职能发挥的不同程度, 可以将高校大体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和综合型七大类 (见表1) 。

由于高校三项职能产生的时间有先后, 加之观念的束缚, 目前大多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 而且高校现有的社会服务内涵还不够丰富, 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实践中, 通常只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作为分类标准, 有意无意地忽视社会服务职能, 导致社会服务职能这个标准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张维红, 2009) ;“在我国现有高等学校的分类中, ……缺少侧重体现社会服务的类型。”[2]因此, 以考察高校三大职能发挥程度为导向的高校分类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基于职能发挥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型

高校分类评价的关键是针对不同类别高校发展的不同特点, 分类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分类设计一般有三种基本途径可供选择:一是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 分别设计不同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观测点;二是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 在相同的一级指标下设计不同的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三是根据高校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哲学视角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辩证分析, 在分析高校的个性差异同时, 抽象概括出不同高校共性的过程和要素, 设计高校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 但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 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下设计不同的指标权重, 体现不同的要求和考察侧重点。为了既遵循分类指导原则, 又方便实际操作运行, 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三种分类设计办法。

1.基本指标体系的设计

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各类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考虑四个方面结合, 即资源与成果 (产出) 结合、规模与效益 (质量) 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虽然人们对大学职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创新, 但对现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的认识是普遍一致的。因此, 高校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视角设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的确立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考虑:一是科学理解高校三大职能的基本内涵, 各项指标能够反映高校职能发挥的状况;二是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三是遵循可比较、易操作原则, 各项指标应尽可能简便易行, 有利于数据的获得和甄别。如表2所示, 整个指标体系共设立一级指标3项, 二级指标12项, 三级指标38项。为了体现三大职能的同等地位, 三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均设计成100分, 总分值为300分。需要说明的是, 针对某一具体高校而言, 并不是所有三级指标都具备的, 本研究仍然将它们设计进来, 主要是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高校的发展性。

2.各类型高校一级指标权重的设计

不同类别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阶段特征, 其发展的重点、方式和渠道也会不同, 必然会表现出投入或产出的不同优势与特点。虽然高校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可以是一致的, 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 考察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各级指标的权重也应有所侧重。例如, 教学型高校以教学为主, 以培养、造就各级各类人才为主要任务, 显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一级指标里, 应该侧重考察人才培养职能的发挥程度, 人才培养的权重在三个一级指标里应是最大的;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并重,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一级指标里, 应该侧重考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程度,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就理应高于服务社会;其他类型的高校以此类推。表3给出了各类高校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示例。

3.数据来源与处理

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以及《高校年度科技报表》所反映的实时状态数据为基准。为了使高校在三大职能上的得分具有可比较性, 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办法必须统一。因此, 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可以采用如下公式:得分﹦分值×均衡性系数。

其中, 分值即为表2所显示的各项指标给定值。均衡性系数可以通过高校实际数据与标准值的比较来确定。某一指标的标准值可以通过统计国内外相关成功高校的有关数据, 分析借鉴得出;也可以将所有高校中在某一指标上所具有的最大数据确定为标准值。当高校在某一指标上的数据值与标准值相吻合时, 该校就可以获得在这一指标上的最大均衡性系数。这一系数将随着不同高校在该项指标上的数据与标准值偏离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例如, 假如“在校研究生规模”的分值为12分,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该项指标的标准值为X, 某高校在该项指标上的数据为Y, 则均衡性系数为Y÷X, 该高校“在校研究生规模”的得分﹦12× (Y÷X) 。 按此思路对各项指标做规范化处理后, 即可建立高校评价的基本数学模型, 并通过设计有效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 计算出每所高校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4.高校分类评价的实现

每所高校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即为三项职能的得分。通过比较分析三项得分, 可以判断各高校三项职能的发挥程度, 据此可以大概得出高校的所属类型。在此基础上, 根据高校所属类型的一级指标权重, 计算得出各高校三项职能合计的总效用值。计算公式为:W=U1×S1+U2×S2+U3×S3, 其中, W代表总效用值, U1、U2、U3代表每个一级指标得分, S1、S2、S3代表一级指标权重。依据总效用值的大小, 可以实现对高校的分类型排序。

为了有效引导教育资源向同类高校中的出类拔萃者倾斜, 政府有关部门在给高校划拨经费时, 可以按年度考察该校在同类学校中的办学状况, 再决定其投入的增减, 构建一种资源分配与职能发挥程度相关联的高校分类评价、绩效评估模式, 从而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发展环境, 避免高校间的盲目攀比和办学目标的趋同化, 有利于引导各类高校结合实际确立自己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志广, 张淑林.基于“任务导向”的高校分类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8) :28-30.

上一篇:食品安全的深层危机下一篇:路基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