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保护

2024-09-29

分类与保护(精选9篇)

分类与保护 篇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1]。保护区分类的动态管理问题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缔约国的明确要求[2]。在国际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提出的保护区分类体系将保护区分为严格的保护区 (Strict protection) 、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 、自然纪念物 (Natural Monument) 、物种/生境管理保护区 (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 、景观保护区 (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 和资源管理保护区 (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 6类, 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是依据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差异进行划分, 每一类型保护区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目标和选择指南[3]。在我国, 目前保护区是按保护对象划分的, 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3种类别, 具体又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等9种类型[4]。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入到科学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 自然保护区已由数量型建设向质量型建设转变, 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完善[5]。本文针对目前世界自然保护事业开展较好的主要国家的保护区类型划分进行综述, 探明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建立目的以及在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方面管理措施的差异, 为我国保护区系统分类及相关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1 美国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保护区的国家,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现代意义的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如今, 美国已建立起完整的保护区体系, 除了人们熟知的国家公园系统 (National Park System) , 还包括野生动物庇护所系统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ystem) 、国家森林系统 (National Forest System) 、国家荒原保护系统 (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 等[6,7,8] (表1) 。

除上述保护区系统外, 美国的保护区体系还包括以保护、恢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美国海洋保护区体系 (Marine Protected Areas) ;保护风景、游憩、地质、生物、历史、文化和其他有价值的河流的国家原野与风景河流系统 (National Wild and Scenic River System) ;保护国家风景、历史及游憩步道的国家步道系统 (National Trails System) 等。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个完整的美国保护体系。

2 加拿大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加拿大于1911年建立了保护区的专门管理机构领土公园分部 (Dominion Parks Branch) , 即现在的公园管理处 (Parks Canada Agency)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其保护区体系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9]。加拿大主要的保护区类型包括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s) 、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National Wildlife Areas) 和国家候鸟禁猎区 (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国家海洋保护区 (National Marine Conservation Areas) 等[10] (表2) 。

3 俄罗斯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俄罗斯的保护区按管理形式的不同分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禁猎区等多种类型[11,12] (表3) 。

4 日本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日本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主要包括由《自然公园法》建立起的自然公园体系;由《自然环境保全法》建立起的自然环境保全区体系;林野厅以国有林为对象所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环境厅以野生生物及其生境为对象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特殊野生动物保护区[13,14,15,16] (表4) 。

5 英国及澳大利亚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是联邦制国家,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各州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各有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故保护区命名和分类也较为复杂。据统计, 目前英国保护区的种类有36种之多[17]。澳大利亚陆地保护区的类别已有50多种。在管理措施上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差异也很大。如在英国, 特殊科研价值保护区 (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 是按其最好的动植物和地理地质资源而划定的一类保护区, 该类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在英国的保护区中也是最高的, 该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商业活动和旅游开发, 其核心区仅允许科学研究人员进入;在国家自然保护区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NNR) 内只允许采用传统方式发展农牧业, 禁止大型现代化机械, 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都要依法报批, 以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s) 主要是以提供人们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 管理措施也较为宽松, 区域内约有25万人居住, 大部分土地私有, 公园的管理由公园管理处、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实施, 经费共同承担[18]。在澳大利亚, 联邦政府的保护区管理机构是环境、水、遗产和艺术部下设的澳大利亚公园局 (Parks Australia) , 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国家自然保护的有关原则, 对外代表国家签订相关的国际协定, 履行国际义务[19], 事实上真正由澳大利亚公园局管理的保护区只有21个联邦保护区。

6 结语

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成立至今, 世界自然保护运动开展已有140年的历史, 保护区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单一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保护区发挥着资源供应、旅游休闲、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调节地区气候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20]。

从上述几个世界代表性国家的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中可以看出, 各国对保护区的分类主要是从保护对象和管理措施的差异这2个方面进行考虑的。即使是相同的保护对象, 管理措施的差异也会划分为不同的保护区。例如, 在加拿大, 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候鸟禁猎区都是保护侯鸟栖息地的, 但禁猎区只在候鸟出现期提供保护, 而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管理则是常年的[10]。日本的野生动物保护地也分为野生动物保护地和特殊野生动物保护地2种, 前者在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切野生动物都会受到严格保护, 而后者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同时, 在批准的情况下允许进行砍伐竹子、树木等资源利用的行为[16]。

从上述几个世界主要国家的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中还可以看出, IUCN的保护区分类体系虽然是目前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国际组织统计保护区时采用的分类系统, 但各国在进行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过程中, 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 并非生搬硬套。

目前在我国保护区的分类上, 是按照保护对象来划分的, 分为3个类别9种类型[4], 在保护措施上各类型、各级别保护区都是一致的, 按保护区条例的规定, 在我国保护区内, 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可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而对各类型的保护区在管理上并无差异。我国对保护区的该种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也需要建立起以管理差异划分的保护区分类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做法类似, 我国的保护区管理类型划分也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可以将保护区管理类型的划分与我国目前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的分类体系、保护区的分级管理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分类与保护 篇2

虽然我们乱扔垃圾,现在有环卫工人来帮我们扫,但光光有环卫工人还不够,我们更要自觉,只要我们自觉的把垃圾扔进适合的垃圾桶,这样一来垃圾分类好了,垃圾们就可以变废为宝了,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地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一分,世界会美十分。要知道,一吨纸等于一棵树,如果我们浪费一吨纸就是浪费一棵树,如果我们每人都这样,那世界会变成是么样,我们城市还有绿色吗?小动物还有家吗?

我们以前从来就没有重视过垃圾分类,所以垃圾桶还少,所以导致垃圾满大街都是垃圾。垃圾桶也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垃圾桶夜变成了一个"花花世界"里面有电池、饮料瓶,你要什么他都有。我们知道电池等有害垃圾,放在地下几千年才能全部化解。那不是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危害了吗。

现在我们重视了垃圾分类了,但有些人还不重视,觉得没必要弄的学校是"垃圾桶展览"似的。其实垃圾分类并不简单。垃圾的种类很多,如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指:塑料、纸、钢…不可回收垃圾指:蔬果皮,餐巾纸,严重沾污的纸…还有一些种类我们学校基本没有,所以我也不细讲了。但是我们都有家,垃圾们也有温馨的家呀,所以我们要把那些垃圾放在合适的"家"里。不可回收垃圾"住"在蓝色"房子"里,可回收垃圾"住在"绿色的里面,而红色的"房子"是有害垃圾的"家"其是垃圾分类并不难,只是我们的举手之劳而已,而我们举手之劳就能保护环境难道不划算吗?

档案实体分级分类保护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实体档案分级保护分类保护

档案实体是我国馆藏档案的主要形式,跨越时间久,存量大,种类多、保管条件参差不齐,现存状况好坏不一。如何加强保护,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实体寿命是各档案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分级、分类保护不仅有利于将有限的保护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而且有助于甄选出珍藏、特藏和一般档案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

一、档案实体分级分类保护的必要性

档案保护一般划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针对档案实体的原生性保护;二是针对档案内容的再生性保护。前者的目标是保持档案原貌,既强调档案实体的保护,又注重内容的保护;后者通常使用缩微拍摄、数字化、仿真等形式呈现档案信息,方便利用。虽然上述各种类型的再生性保护措施都可以脱离原件来保护其内容和信息,但是仍然需要依托原件实现信息转化或复制,即完整的原件是信息再现的基础。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档案实体价值与档案保护现状之间矛盾凸显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数字化进程中和完成数字化以后,对原件保护(档案实体)的讨论逐渐增多,主要有整体性保护、摈弃保护、弱化保护等观点。尽管观点不同,但实体档案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无论再生性保护手段有多少种,技术多么先进,对档案实体的保护都不应该放松。然而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同的档案实体逐渐呈现出老化、破损、褪变等趋势,甚至部分已经处于或者临近濒危,严重者已经失去了保存意义和利用价值。

(二)现有档案实体老化速度加快,破损量大且破损较为严重

由于装订形式不规范,生锈、脱开、折裂、起翘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现存民国档案出现了大量破损。除了民国档案,20世纪80年代之前形成的档案,保存现状也不容乐观,纸张、字迹、案卷外观、装帧等均有程度不同的破损。同时,纸张酸化导致纸质档案实体寿命下降也需要引起重视。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政法类图书为酸性,其中80%纸张pH值在5.0以下,属于严重酸化;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pH值在6.0以下的约占70%;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前和抗战后新闻纸pH值在3.7~4.7;美国国会图书馆1700万册藏书中约35%发生脆化现象;日本图书馆发脆不能翻动的图书约占20%;西藏档案馆馆藏300余万卷档案,其中约33%出现破损,因酸化发脆档案约占47.3%,严重者已为片渣状。

综上,笔者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特别是考虑到其中关于古籍文献的文物定级标准以及文化部已经颁布的多项分级标准及规范,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定级标准》等,并结合我国目前的档案保存状态、实体档案的价值等情况,认为在档案抢救和保护实践中需要开展实体分级或分类保护。分级保护是依据档案实体破损情况,将破损档案划分在不同的等级范围内,开展不同级别的保护活动,优先抢救破损程度最为严重的档案。换句话说,分级保护主要是针对出现病害状况的大批量档案采取的保护行为。保存现状、病害特点、破损等级划分、分级保护措施等问题都需要理论和应用的深入研究,越细化越具体,实际单位越容易操作。分类保护是按照档案实体的价值、重要程度、独特性等,创造不同的保管条件并开展保护活动,比如对特藏和珍藏档案创造最为理想的保存条件,及时开展科学的抢救。一般而言,由于特藏、珍藏档案数量不大,容易划分和筛选,因此,实际单位便于实施分类保护。

二、档案实体的分级保护

在档案破损数量大、保护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档案实体分级保护,可以优先抢救濒危状态的档案。分级保护程序首先是对馆藏档案保存现状进行调查,摸清档案病害状况;依据档案病害种类和破损程度,制定破损等级标准;在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方面分级采取措施。摸底调查是分级保护的前提,划分破损等级是实施保护和抢救的基础,分级保护是实施抢救的主要方式。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档案馆所藏档案保存现状、破损程度、馆库条件和保管情况等,需要开展全面调查,建立档案保存现状信息数据库。对档案个体调查是对档案纸张和字迹种类、保存现状、病害种类、病害程度、案卷外观状况等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调查。主要包括:档案形成时间、档案来源、纸张种类、字迹材料种类、酸化、霉变、虫蛀、老化、污染、撕裂、残缺、糟朽、粘连、皱褶、字迹洇化或扩散、字迹褪色或酸蚀、字迹磨损(纸页中间和边缘)、不规范折叠。

破损等级划分是依据档案实体保存现状和老化情况,通过定量测量或定性分析病害,综合判断其破损程度,考察的主要病害因子为:酸化、粘连、残缺、污染、纸张糟朽、纸张撕裂、字迹洇化扩散、字迹褪色或酸蚀、霉变、虫蛀、老化、不规范折叠等。依据病害类型和程度可将档案实体破损等级分为:特残破损、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档案实体病害程度尽可能量化,只要其中一项病害因子达到等级范围,即可确定其等级类型。以纸张酸化程度为例,比如纸张的pH≤4.0,不用考虑其他病害程度,即可确定该份档案属于特残等级;4.0

分级保护包括预防性分级保护和治理性分级保护。预防性分级保护的范围覆盖整个馆藏档案,属于全程性维护和保管。预防性保护在先且最为重要,涉及库房建筑、保护制度、环境监测与调控、安全维护等,是对馆藏档案批量进行的保护行为,产生效率高,作用明显。而治理性保护是在其后开展的抢救性活动,针对个体进行病害诊断和治理,只需要对破损的档案进行修复,不需要普遍开展,因此,工作开展涉及面较小。治理性保护实施需要考虑修复的技术条件成熟与否、资金支持、技术力量、人员修复水平、修复材料等众多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者互补,是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两者也面临相似的困境,馆藏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预防性分级保护和治理性分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各种分级尝试难以实践。如何得出客观、准确、简单易行的分级办法是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三、档案实体的分类保护

档案分类保护是针对档案的重要程度或价值或独特性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档案的重要程度需要考虑档案内容、形成时间和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挥的作用等,一般分为一般档案、珍藏档案、特藏档案。其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一)一般档案的保护方法

档案馆中保存数量最多的是一般档案,普通库房即可存放一般档案。一般档案的保护需要严格执行国家档案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中有关温湿度、防光等规定。比如,温度为14℃~24℃±2℃,相对湿度为45%~60%±5%。

(二)珍藏档案和特藏档案的保护方法

1.珍藏档案是指内容价值高、历史远久、形式非常独特的档案,比如清代之前的档案可作为珍藏档案,因其在全国数量不大,可作为优先调查对象,详细开展各项调查,创造特殊的保存环境如微环境。微环境要求温度为16℃±1℃,相对湿度为45%±3%,并采取避光、低氧贮藏、防盗、防爆等。实际工作中常用封闭的橱柜等特殊装具,充氮气或二氧化碳,并采取精准地控制温湿度,避光、洁净空气等措施。

2.特藏档案是指具有特殊形式、内容和价值的档案,档案记载的内容具有独特性,比如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本馆特色等,或者对社会及利用者产生特殊影响等,内容独特的档案往往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特藏档案保管要求温度为14℃~20℃±2℃,相对湿度为45%~55%±5%,特藏室与一般的档案库房不同,需要经过装修改造,对温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等实施更加严格的调控,尽量制作特殊装具,同时在防火、防盗、消防等方面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此外,在开展保护中珍藏和特藏档案可分步进行。一是对珍藏、特藏档案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内容包括:特藏形式、数量、保存现状、破损级别、保管状况等,建立珍藏、特藏综合信息库,形成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评估,编制出版《中国珍藏、特藏档案联合目录》。二是逐步建立完善的珍藏、特藏档案保护制度,改善保管条件,加强保护管理。三是依据现有标准如《档案修裱技术规范》《历史图牒档案修裱技术规范》《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来规范珍藏、特藏档案的修复活动,并制定实操性较强的《档案修复操作指南》,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汪孔德.档案分级管理初探[J].档案管理,2003(4):10-12.

[2]马翀.历史档案分级保护体系构建初探[J].档案学研究,2007(3):61-63.

[3]张美芳.分级保护与管理——国家重点档案保管环境最优化的实现方式[J].档案学通讯,2010(3):76-79.

[4]严永官.馆藏档案分级管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档案,2000(1):27-29.

[5]程大鲲.档案分级管理中的鉴定[J].兰台世界,2002(3):15-16.

分类与保护 篇4

1 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所担负的基本任务和作用, 一般对有如下四个基本要求。

1.1 具有选择性

继电保护的选择性是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 继电保护装置应仅把故障组件切除, 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 从而保证电力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仍然能够继续安全地运行, 如图1所示, 当在D1点发生短路时, 应将故障点最近的DZ1开关中的保护装置动作, 将DZ1开关自动断开, 这时DW2和DW1开关中的保护装置都不应动作, 该开关也不应断开, 这就叫做保护具有选择性。若保护装置无选择性动作, 就要扩大停电范围, 甚至引起停电, 发生更大的事故。

在选择性保护中, 若前一级保护装置拒绝动作, 则后一级保护装置应动作。如图中所示, 当D1点短路时, 若DZ1开关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断开, 故障不能切除, 则DW2开关中的保护装置应动作, 将DW2开关自动断开, 这种情况是部分地失掉了选择性, 扩大了停电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称后一级保护的备用保护。由于继电保护装置或开关拒绝动作的现象可能发生, 因此备用保护是完全必要的。否则, 故障部分将无法切除或使事故更加扩大。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选择性的要求, 可用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或动作值来达到。

1.2 具有速度性

继电保护的速度性就是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应力求短。迅速切除故障可减轻被保护设备的损坏程度, 防止故障蔓延, 缩小破坏范围, 减少对非故障部分的影响, 保证其正常安全运行;要求快速切除短路故障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热效应方面:通过电气组件的短路电流产生的热量Qr与短路电流Idl的平方和时间t成正比, 即Qr=kI2dlt, 式中:K-比例系数。由此可见, 切除得快, 产生的热量小, 设备不易烧坏。

2) 对负荷的影响方面:对同步电动机的影响最明显, 因同步机的转矩M和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即M=KU2, 式中, K-比例常数。

由上式可见, 若电压U下降较大, 转矩M下降大, 会使电动机停止运转。若短路故障很快切除, 非故障部分的电压可迅速恢复, 因为电动机有一定的惯性, 所以可使非故障部分的电动机仍然正常工作。若切除得慢, 非故障部分的电动机也都要停下来, 其中包括重要负荷。

1.3 具有灵敏性

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是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的故障或不正常工作状态的反应能力。就是说, 在保护范围内, 不管运行情况、短路性质和位置如何, 对属于自己保护内的故障, 都应反应灵敛。灵敏性愈高, 发觉故障和切除就愈早, 对系统的影响和设备的破坏就愈小;保护装置的灵敏性, 用灵敏度来表示。

1.4 具有可靠性

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装置本身要能可靠地工作, 对它保护范围之内的故障, 不应拒绝动作, 在正常运行或不属于它保护的范围故障时, 不应误动作。否则, 它本身就可能成为产生和扩大事故的根源。因此, 保证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 保护方式的选择、装置本身的质量、计算和测试、安装、维护和检修等。对保护装置的上述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 这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衡的。例如:若速度性很高, 则选择性就要差些, 反之亦是。若可靠性很高, 则灵敏性就要差些, 反之亦是。对于具体问题需结合实际, 具体分析和解决, 例如对于过载保护, 主要要考虑它的可靠性, 并不要求它的速度性;而对于短路保护, 则要尽量考虑它的速度性。

2 继电器

由上述继电的保护作用和基本要求可知, 此任务若依靠人员的操作, 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由自动的继电保护装置来完成。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继电器组成。继电器是一种能自动动作的电器。其特点为当控制继电器的某物理量达到一定数值或进入某一定的物理量时, 继电器便自动动作, 使被继电器控制的某物理量发生突然的变化, 在此控制与被控制的物理量中, 至少有一个为电气的量值。

图2是一最简单的电磁式过电流继电器示意图。继电器主要由接受机构、中间机构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接受机构:用以接受控制量的变化 (图2中电流线圈1) 并以某种形式传送给中间机构 (以电磁力吸动衔铁4) 。中间机构:将接受的量与已给定的量 (以弹簧3的拉力确定预定值, 调整调节螺杆7, 可进行预定) 进行比较, 当接受的量达到已给的量值时, 就能作用于执行机构 (脱扣钧子5) 。执行机构:接受中间机构的作用后, 使被控制量发生突然变化, 完成继电器所担负的任务。控制继电器的物埋量是电流Io, 当过电流继电器线圈1的电流值达到起动电流值后, 铁芯2的吸力将大于弹簧3的拉力, 铁芯将衔铁4吸下, 使脱扣指打动脱扣钩子5, 在弹簧6的作用下, 使断路器跳开, 把电路断开, 使主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

3 小结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分类, 主要有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包括具有选择性、具有速度性、具有灵敏性和具有可靠性。另外, 又对继电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分类, 主要有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另外, 又对继电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作用与分类

参考文献

[1]李忠平.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及分类[J].科技资讯.2010.

广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研究 篇5

广西传统村落, 整体数量多, 种类丰富, 分布广, 景观特色鲜明,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级分类保护。

一、广西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一) 整体数量多, 分布广, 保存不完整, 消失趋势加剧

10年前, 广西境内传统村落众多, 在185000多个自然村中, 符合传统村落标准的村落数量很大, 然而今天漫步在广西广大的乡村, 见到的只是零散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 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相当惊人。从传统村落的存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 广西的传统村落应该与云南、贵州大致相当。然而分析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云南有294个传统村落入选, 贵州有292个传统村落入选, 广西只有89个传统村落入选, 不及广东91个, 高于四川62个。2012年和2013年经过普选, 在广西185000个自然村中, 只发现600多个村庄传统村落痕迹较重, 其中266个可以探寻出相对的历史格局、建筑风貌和建筑环境, 89个村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建筑风貌具有典型价值,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他村庄已经失去历史的记忆。

89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主要分布在桂东和桂北地区。

在266个传统村落中, 南宁有14个, 柳州有22个, 桂林有86个, 玉林有31个, 梧州有11个, 钦州有6个, 百色有10个, 贵港有6个, 河池有8个, 来宾有20个, 北海有5个, 崇左有4个, 防城港有5个, 贺州有38个。

266个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与185000个自然村相比, 其比例只占0.15%, 这266个村落中, 有部分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必须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经济和社会价值。传统村落一旦消失, 农耕文明的基础就会削减, 中华民族的根源就会逐步消失。各级政府必须把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现代村庄建设必须保护传统部分和传承先行。

(二) 种类丰富, 年代久远, 形成原因多样, 文化发掘和传承任务较重

从地理特征来说, 海滨地区占1.11%, 平原地区10.62%, 丘陵地区46.52%, 山区33.33%, 其他8.42%。滨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传统村落破坏较为严重, 城市中的传统社区, 靠近城市郊区的传统村落, 以及乡镇所在地的传统村落破坏更为严重。

从民族构成来说, 壮族为主的39个, 汉族为主的传统村落144个, 瑶族为主的52个, 苗族村寨6个, 侗族为主的10个, 毛南族为主的2个, 回族为主的2个, 彝族为主的1个, 水族为主的1个, 京族为主的4个。

从建筑风格来说, 青砖黛瓦徽派马头墙风格为主的6个, 青砖黛瓦岭南锅耳墙风格为主的4个, 土坯砖或青砖黑瓦主从硬山墙、悬山墙风格为主的184个, 骑楼和碉楼风格为主的6个, 干栏式风格为主的32个。

从形成年代来说, 元代以前47个, 明代92个, 清代96个, 民国16个, 现代1个。

从形成原因来看, 土著原始村落1个, 自然形成92个, 祖上迁移40个, 宗族聚居20个, 交通枢纽6个, 经商6个, 水运形成1个, 战乱迁入12个, 军事基地3个, 沿海军事基地要塞1个, 逐鱼群上岛安居3个, 拾荒定居1个, 祖上传下21个, 古代城2个, 最主要形成原因是自然形成, 其次是祖上迁移和宗族聚居, 再次是战乱迁入。这说明, 先民们自然选择的村落生命力更为持久。

在这些传统村落中, 有家谱记载的传统村落不到15个, 村落成员口述家族辈字的不到10个, 绝大部分村落不是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毁于灰烬, 就是一直没有修家谱, 当地县志、村志更没有记载, 村中也没有相应的文化自觉人士对村落历史的记载。以至于在对村落文化发掘和文化传承研究中, 缺乏相应的文字资料, 只能靠研究者实地进行研究和推断, 并纠正村民的错误认知和传说。

(三) 规模大小不一, 景观特色鲜明, 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保护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的规模主要表现在村落的占地面积, 传统建筑面积与村落建筑面积的比例。广西266个传统村落中, 村落占地面积30亩以下的32个, 30~50以内的44个, 50~100亩以上的34个, 100百亩以上的148个。传统建筑面积占村庄建筑面积, 超过90%的有16个, 超过80%的有12个, 超过70%的有19个, 超过60%的有19个, 超过50%的有22个, 超过40%的有12个。

村落景观主要包括平峒景观、滨水景观、榕树景观、大院景观。

平峒景观主要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的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村落位于峰丛谷地, 依山而建, 建筑布局高低起伏, 村前为小河良田。

滨水景观主要是河流附近的传统村落, 如漓江边上的传统村落, 左右江边上的传统村落, 以及桂江流域的传统村落。这样的村落主要景观是大河环绕, 舟楫往来, 村落曾经多为治所之地, 文物较多, 经济上极度繁荣, 大家族和大宅院较多。

榕树景观的村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榕树代表着村内的不同节点, 阐发着不同的传说和故事, 由于榕树很少有人砍伐, 所以榕树的树龄就代表着村落的年龄, 这样的村落活动中心是大榕树下, 村落因为大榕树而景观独特。

大院景观的传统村落是因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官署、会馆、宗族祠堂、寺庙和几进院落而知名。广西传统村落中, 官署类 (官厅) 的历史建筑1座, 宗族祠堂8座, 大院17座, 名人故居41座。这些大型建筑样式不同于民间建筑的穿斗式, 多为抬梁式, 建筑石刻、木刻、砖刻精美, 多有壁画装饰, 院落多为二进以上。某些近代的碉楼式建筑更是岭南风格显著, 彰显主人的不同身份。

二、广西传统村落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广西传统村落总体发展趋势是:具有保护价值的266个传统村落中绝大部分继续面临消失的危险, 已经纳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一) 广西传统村落急速消失的原因

传统村落是历史长河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伦理宗法的需求。随着时代条件不断变化, 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村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另一种面貌, 于是“革命”或“改良”后的传统村落就出现在广西广大的农村。

改善居住条件的能力和意愿以及现代居住文化的冲击是传统村落消失的直接原因。从农业经济发展条件来说, 广西山多地少,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支撑起青砖黛瓦、高堂大屋、雕梁画栋的大院大宅建造, 于是就使得大部分的传统村落规模较小, 建筑密度大, 房屋矮小, 功能分区不合理, 人畜混居。根据相关资料, 在20世纪80年代, 广西共有49个贫困县, 贫困县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 贫困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1985年广西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1500万, 贫困发生率达44%。即使到2009年, 仍有贫困村4060个, 占全区村委会总数的28.3%。在广西的贫困人口中, 80%以上是少数民族人口。

1990年, 广西农村人均收入为640元, 1995年达到1446元, 2000年达到1865元, 2005年达到2495元, 2010年达到4543元, 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彰显广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 村民能够从农业生产之外获得改善居住条件的资金和建筑材料, 建造新的楼房式建筑取代低矮的瓦房也就顺理成章。根据在农村中的调查资料分析, 传统村落中大规模的建房运动开始于2000年以后, 其中2005年左右达到高潮。

农村宅基地政策和生活区域的狭小, 以及攀比心理加剧传统村落的消亡速度。由于耕地有限, 加上适合建房的地域有限, 农村中建造新房必须在原址上重建, 而新建的房屋无论从采光、色彩、高度都会给邻居带来心理和现实上的压力, 于是一户建房就会导致整个村子只要有点能力都会建房。传统村落毁于生存与生活的质量改善之中, 消亡于邻居们的攀比之中。

按照广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 宅基地建设核心是节约利用耕地资源, 其中明确规定, 严格实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 村民建新房入住后应当及时拆除废弃的旧房并复垦、复绿;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住宅;严格控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建住宅;禁止村民在已查明的地质等自然灾害隐患点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禁止建设区建住宅;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建住宅。农民只能在原有住宅或自家耕地中建造新的住宅, 这就导致传统村落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而急剧消失。

现代的村落建设如果是对传统村落的传承, 也会造就一批有特色的村落, 遗憾的是, 广西目前的村镇建设呈现出“万村一面”、“千镇雷同”的趋同趋势, 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够, 对传统村落缺乏细致的梳理。加上工匠们的技艺水平有限, 建筑趋向实用、经济, 但是不够美观。传统村落在各方面都闪耀着光辉的价值,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和文化。如果把传统建筑体量扩大, 台阶加高, 门窗加框并使用现代建筑材料, 保持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合适的尺度, 这样传承并创新的建筑一样具有典范价值。然而现代农村中大量取代传统建筑的现代建筑却因为工匠们的技艺有限, 加上追求实用和经济, 普遍缺乏美感、尺度感、缺乏韵味, 无法全面反映特定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

(二) 传统村落得以保全的原因

广西还有部分传统村落得以保全, 其中有些村落传统建筑面积占整个村庄建筑面积达到90%以上,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传统村落建筑规格较高, 不光建筑材料全部为青砖黑瓦, 而且雕梁画栋, 色彩丰富, 造型美观, 整个建筑就是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 每一个细节和装饰都是一个故事, 值得细心把玩和研究。像兴安县白石乡的秦家大院, 每一栋房屋都会令参观者驻足良久。由于房屋建造水平和规格代表了建造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其后人会为祖先的许多这样的房屋而自豪, 自然会认真保护好。

广西目前建筑规格较高的大院式建筑包括故居、祠堂、碉楼、围屋等, 总计73座, 其中官署类 (官厅) 的历史建筑1座, 宗族祠堂8座, 大院17座, 骑楼碉楼6座, 名人故居41座。

二是家族村落, 村民热衷求取功名, 建筑只是栖身场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以“耕读传家”为最高标准,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 家族里的年轻人承担着光宗耀祖的重任, 年轻人需要苦读求取功名, 齐家治国平天下, 告老还乡之时再建造深宅大院, 于是广西的传统村落中总有一两个因功名而形成的大院, 其余为寻常百姓之家。改革开放之后, 年轻人要出外求学就业, 不愿回到农村, 更不愿维修老宅, 家中只有老人留守田园, 等待子女功成名就再营造祖宅。现在的很多老宅只有老年人在留守, 年轻人出外生活和就业, 只有在年节时回祖宅团聚。于是老宅得到保存, 子女不维修的就任其破败。

三是老宅保存一份记忆, 体现一定社会地位。传统村落一般以宗族祠堂为中心, 靠近祠堂的建筑等级较高, 其他建筑沿祠堂展开。在村落中处于中心的院落体现着家族的地位。

四是村民集体在新址建造新房, 保留下传统祖宅。于是保留相对完整的村落一半是旧的住宅, 一半是新的建筑。随着绝大部分传统村落的消失, 留下的传统村落愈加珍贵, 村民也认识到村落的旅游和其他价值, 于是保护愿望更加强烈。

传统村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的。农耕时代, 主要的运输方式是肩挑背扛, 街道的宽度就是两个人挑着东西并行的宽度, 或者抬着轿子走过的宽度, 两头牛能够错过的距离, 街道总是有一些比较宽的节点, 那就是满足行人负重时能够相向而过设计的, 这与乡村的道路在某一处留下错车面是一样的。

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 挖掘其丰富内涵, 在此基础上, 才能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科学性、原真性与可持续性。

这就需要做到:首先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心, 挖掘传统村落的内涵。

其次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一些建筑类高校设立传统村落相关专业或设立相关课程, 培养专门的传统村落规划和保护人才。

再次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平台, 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网等形式传播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内涵和现状。

最后是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 组织村落中专门人才, 建立民间传承保护体系。

(三) 扶持村落内的文化人才, 挖掘和整理村落文化信息

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依靠当地人民, 村落的历史、主要建筑及其遗址、村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村落格局的风水解读、建筑材料的取材与技术、村落布局的社会含义、村落的佐证材料都散落于民间。村落得到修复保护之后, 使用和日常维修的依然是村民。

从村落调查和规划实践中, 发现村民对于自己的村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 部分村民热衷于研究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村落的历史, 但这仅仅体现在个人爱好的层面, 仅凭记忆言传口授, 均未形成一个完善资料整理体系, 对于村落的重要建构筑遗址能够凭记忆准确找到位置, 并能叙述大体形态。

鉴于这种状况, 建议建立以下措施:

首先, 为部分有积极性、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学识的村民颁发特聘传承专家证书, 提供一定的经费, 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其次, 收集村民手中的老照片、家谱、口述史等资料, 建立村落的资料库, 对现存建筑和格局保留影像资料, 为村落传承提供真实资料;

再次, 收集和集中展示与保存村落内的生产工具、生活设施, 建立村落博物馆, 为村落文化传承提供物质保证;

最后, 编写反映该村落文化历史价值的书籍, 为子孙后代留下翔实的资料。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类标准初探 篇6

各国政府之所以重视地理标志问题, 主要是由于地理标志产品一般都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特色产品, 该标志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 必须加以保护。

在国际上, 由于各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不同, 保护的商品范围及对保护产品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他国家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种类相对较少, 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酒类, 因此, 分类也相对简单。根据欧盟理事会条例 (EC) 510/2006的分类, 将其分为食品 (葡萄酒不在其范围内) 和农产品, 食品主要以加工后的副食品为主, 如帕尔马火腿等。酒类作为专门的一类产品进行分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自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以来, 批准保护的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系统批准的) 已达1, 000余个, 其中包括众多的产品种类。如何对这些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生产方式多样的产品进行分类,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 对今后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1我国目前的现状

1999年8月17日,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明确了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法律地位,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规定, 标志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由此算起, 我国实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在这期间, 确定保护的产品超过1, 000余个, 但还没有明确的分类方法和建立分类系统。目前使用的分类方法还是沿用一般的商品分类方法。根据这种分类方法, 可以将地理标志产品分为以下几类。

1.特色农产品 (种植产品) 包括:

(1) 园艺产品:包括水果、蔬菜、观赏花卉等。

(2) 茶叶:如龙井茶、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

(3) 特色粮食产品:包括大米、豆类、薯类等。

(4) 中草药:如霍山石斛、川白芷等。

(5) 食用菌:如泌阳花菇等。

2.特色畜产品及水产品包括:

(1) 特色畜产品, 如苏尼特羊肉等。

(2) 特色禽蛋类, 如崇仁麻鸡等。

(3) 特色水产品, 如阳澄湖大闸蟹等。

3.加工食品包括:

(1) 肉类加工食品。

(2) 谷物类加工食品。

(3) 酿造食品类:包括酒类、食用醋等。

(4) 其他类加工食品。如涪陵榨菜、东陂腊味、八公山豆腐、绍兴黄酒等。

4.工艺品包括:

编织工艺品、雕刻类工艺品、绣品、烧制类工艺品。

5.其他:如金丝桐油等产品。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与一般商品分类系统结合紧密, 容易理解和推广, 适合于在日常的统计、管理中应用。但这种分类方法不能正确地反映在某类地理标志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同一类产品中会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特征形成因素完全不同的情况, 不利于对某类产品制定相对统一的质量技术要求, 不利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管理以及监管工作的进行。

2适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分类方法研究

根据TRIPS协定对“地理标志”的定义可以看出, 地理标志强调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点基本取决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 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以及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同类商品中该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 并且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大量的产品对比研究发现, 不同的地理标志产品, 虽然其特色的形成均与地理环境条件或人文条件相关, 但不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而是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环境条件所起的作用不同。

根据产品的这个特点对产品进行分类, 将特色品质形成特点相同的产品分为同一类, 利于管理规程的制定以及今后的监管。根据这个原则, 在大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根据影响产品特色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类的产品分类方法。根据这种分类方法, 可以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为传统声誉型、地质决定型、生长环境主导型、加工环境主导型以及原料产地和加工环境双重决定型等五类。

2.1传统声誉型

这类产品往往具有很高或较高的声誉, 生产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较为丰富, 具有较鲜明的地域特色, 大多数产品为工艺品。但这类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产品的品质特征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及传统工艺的关联性更强, 如:苏绣、藏毯、云锦、蜀锦等。这种类型中的部分产品其生产原料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有关, 但与其成品的加工过程则无明显的关联性。如藏毯, 其生产原料羊毛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饲草、羊种等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羊毛的知名度高则应保护羊毛。但在消费者中认知度高的并不是羊毛而是用羊毛编制的藏毯。人们之所以接受这种商品, 愿意支付更多的钱来购买这种商品, 主要是对这类商品文化特点的认同。

目前我国这类商品较多, 与其他产品相比, 这类产品往往市场价值较高, 如果加以保护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但根据我国目前对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规定, 这类产品保护起来非常困难。其关键就是产品的特色与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很弱, 同样的原材料和相同技能的技工, 在不同的地点均可以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但由于这类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容易被假冒, 又迫切需要保护。因此, 对这类产品今后如何加以保护, 也是需要认真讨论的。

2.2地质决定型

这类产品其品质特征的形成仅与地质条件相关, 而没有人类利用自然条件的创造性劳动, 包括矿泉水、石材、特种矿石等。如:矿泉水的质量仅仅取决于其生成的地质结构、地质条件,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做的主要是将其开采出来并推向市场。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往往是对特定的环境条件的认知, 而没有对人类利用环境的创造进行认知。

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应具备3个重要的要素: (1) 具有较高的声誉; (2) 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 (3) 产品品质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这里所说的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并不是单纯的指某种产品埋藏于某个区域, 而应该是某个区域具有相对独特的气候、土壤、生态条件, 当地的生产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些独特的条件, 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正确的、恒定的”生产惯例, 最终生产出了具有特殊品质的产品, 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接受。由此看出, 在这里很重要的是人和环境的结合, 人类利用环境特点, 创造出独特的生产方式。

地质决定型的地理标志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不被纳入地理标志的范围, 但我国由于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类产品中有许多知名度非常高、附加值很大、市场假冒很多、亟待保护的产品, 如:寿山石、和田玉、巴林石等。对于这类产品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3生长环境主导型

这类产品是目前保护数量最多的一类, 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中的园艺产品、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部分中草药、食用菌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产业链短, 其最终的商品就是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收获的直接产品, 基本没有复杂的加工过程。产品质量特色主要取决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特殊的环境条件所制定的生产惯例。

在国际上这类产品也是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类别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农耕古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众多的具有特色、被消费者广泛认知的特色产品, 如:马家沟芹菜、章丘大葱、五常大米、沁州黄小米等。加强这类产品的保护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工环境主导型

这类产品的质量特色只取决于加工环境及工艺, 而与原材料无关。属于这类产品的主要是部分加工食品、酿造产品 (大多数的白酒、醋等) 。以迎驾贡酒为例, 其产品原料主要是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等。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料的来源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是规定了原料要达到一定的质量即可。其中特别规定:高粱采用符合GB/T 8231标准规定的辽宁、山西、内蒙古等北纬40度以下地区生产的优质高粱。其原材料的供应范围远远超出了保护区的范围, 说明最终的产品特色与原料产地无关, 只要达到某种质量要求即可。相反, 制酒的发酵过程则严格规定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 并且必须使用保护区内的东淠河水, 要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生产。这主要因为在白酒生产过程中, 其发酵、陈酿过程对当地的微生物菌群构成、发酵环境、陈酿温度等有特殊的要求, 离开了一定的区域, 其产品品质就会发生变化, 而原料的来源并不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特色。2.5原料产地和加工环境双重决定型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产品质量特色不但取决于原料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原料质量, 同时还取决于加工环境条件、加工工艺、产品贮藏后熟环境等。这类产品中的典型代表是葡萄酒。要生产具有特色的酒葡萄, 对原料的要求很高, 要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采用特殊的生产方式生产原料, 不同产区的葡萄酿出的酒风味差异很大。因此, 在世界范围内好的葡萄酒产区一定有好的葡萄种植园。

除了对原料要求外, 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条件及加工工艺也有严格的要求, 如葡萄酒的发酵、窖藏等都要求在特定的区域内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最具代表的如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干邑葡萄酒、香槟酒等。

除了葡萄酒外, 我国特有的一些加工食品也具有这种特征, 如涪陵榨菜的生产, 即要求原料菜头必须是产自保护区内, 同时要求后发酵过程也必须在保护区内进行。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前我国已获得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分类可以看出, 生长环境主导型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总数量的70%, 其次为原料产地和加工环境双重决定型, 占总数的20%左右, 加工环境主导型占约6.5%, 地质决定型占近2%, 传统声誉型比例最低, 只占总量的1.5%。

3今后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适用于现实情况, 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检验、修正及完善。根据决定产品质量特色的形成因素进行分类在目前还没有应用的先例, 如何应用新的方法指导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管理规则、质量标准的制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

[2]《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8号) .

[3]关于农业产品和食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保护 (欧盟理事会条例2006年3月20日第 (EC) 510/2006号) .

[4]李祖明.传统知识视野下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J].知识产权, 2009.

[5]张建华.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产地关联性的研究[J].标准科学, 2011/01.

庆元县公益林分类及生态保护对策 篇7

1 自然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北纬27°15′~27°51′, 东经118°49′~119°29′。地处亚热带南缘,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丰富。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最高海拔1 857m, 最低海拔240m, 相对高差达1 617m。境内山地起伏, 山峦重叠, 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 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 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 地理条件优越, 动植物资源丰富。

作为瓯江、闽江、福安江三大水系发源地的庆元县, 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3年, 该县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强县”和打造“生态环境第一县”两大目标。2005年, 国家环境检测总站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指数等5个方面计算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指数, 庆元县位居第一, 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生态效益显著。

2 庆元县公益林分类

2.1 按地类划分

庆元县公益林按地类划分为:林地3.92万公顷, 占98.065%;疏林地733m2, 占0.002%;灌木林地369.4hm2, 占0.925%;未成林造林地372.5hm2, 占0.932%;无林地30.2hm2, 占0.076%。

2.2 按事权等级划分

庆元县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65万公顷, 占26.4%;省级重点公益林2.94万公顷, 占73.6%。

2.3 按林木权属划分

庆元县公益林按林木权属划分为:国有重点公益林面积0.82万公顷, 占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的20.6%;集体所有制重点公益林面积1.47万公顷, 占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的36.9%;个体所有重点公益林面积1.39万公顷, 占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的34.8%;其他所有制重点公益林面积0.38万公顷, 占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的7.7%。

2.4 按森林郁闭度划分

庆元县公益林按森林郁闭度划分为:郁闭度0.29以下面积为218.66hm2, 占0.55%;郁闭度0.30~0.49的面积为1 686.30hm2, 占4.22%;郁闭度0.50~0.69的面积为6 490.30hm2, 占16.25%;郁闭度0.70~0.89的面积为1.79万公顷, 占44.77%;郁闭度0.90~1.00的面积为1.37万公顷, 占34.21%。

2.5 按森林类型划分

庆元县重点公益林按森林类型划分为:阔叶林3 913.33hm2, 占9.8%;针阔混交林2.076万公顷, 占51.97%;针叶林1.452万公顷, 占36.35%;竹林753.33hm2, 占1.88%。

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1)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工程建设。国家投资少、补助标准低, 与工程需要不适应, 影响了生态建设工程的速度和质量。随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推进, 造林难度不断增加;同时, 随着物价上涨, 造林成本不断提高,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涉及的各有关部门, 缺乏统一规划, 因而使其功能难以发挥。

(3) 有些地方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 广大群众对防护林系统的建设缺乏深刻认识, 因而工作不扎实、不系统、不到位。

(4) 树种结构比例失调、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易遭受病虫危害, 防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5) 广大群众法制意识、生态意识淡薄, 乱砍滥伐和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4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使广大民众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队伍中来, 全民共建美好家园。

4.2 加强整顿治理,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林业、环保、水利、土管等部门应密切配合, 采取强有力措施, 对乱采、乱挖、乱占林地, 乱排、乱放、乱堆有害气体、有害物质、工业粉尘等有损环境与生态建设的行为, 要进行坚决查处, 为庆元县林业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资金短缺是制约山区林业发展的瓶颈,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增加对林区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基地建设, 并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或扶持。

4.4 调整树种结构,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树种结构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以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 丰富生物多样性,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效益。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木林地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不断加强, 对违法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要依法严肃查处。

4.5 严格资金管理, 确保补偿到位

在资金管理上, 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户, 实现专帐分科按项目进行核算, 并实行专人负责, 对所有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对象按乡镇进行公示, 规范公益林资金发放流程, 确保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拨付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秋根, 杜天真, 郭晓敏.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7 (2) :34-37.

分类与保护 篇8

一、贝伦舞的分类

贝伦舞按照相关的曲调进行分类, 每一种贝伦舞都有专门的伴奏曲谱, 据调查, 目前流行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贝伦舞主要有16种1, 分为五类:

1. 纯贝伦类。

“锡伯贝伦”, 它是锡伯族贝伦舞中, 最能体现锡伯族贝伦中自娱自乐原生态特点的舞蹈, 与新疆蒙古族的民间舞蹈萨吾尔登接近, 它是贝伦舞中最基础的舞蹈, 包含了贝伦舞的基本动作, 用“卡吾尔登”舞曲伴奏, 节奏舒缓, 基本动作以手臂弯曲最为突出, 脚步步法以“走擦步”、“跺步”为主。

2. 以脚踏步的拍点和节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类型。

这种分类有五种:单点阿克苏尔2、双点阿克苏尔、多火伦阿克苏尔、索伦阿克苏尔、萨满阿克苏尔, 前三种现在较为流行。

“单点阿克苏尔”, 汉语意为“跑动之颠马”, 是锡伯族先民通过模拟颠马的跑动步伐及猎人在马背上活动的各种姿态而逐渐形成的舞蹈。以“单颠步”带动, 并与膝部的屈伸有机配合, 上身以“甩手“、“单叉腰”、“双叉腰”、“耸肩”、“弹手腕动肩”等动作为主。

“双点阿克苏尔”:又可称为“吉里阿克苏尔”3, 汉语意为“跑动之走马”, 是锡伯族先民模仿走马跑动及猎人在马背上的各样的姿态的舞蹈。伴以固定的音乐节奏, 舞者双脚交相踢踏, 步伐以踏步为主。舞蹈节奏欢快, 步法灵活, 舞蹈情绪欢快活泼, 热情奔放。

“多火伦阿克苏尔”, 亦称“单点贝伦”, 汉语意为“瘸腿的颠马”, 舞蹈的即兴、自娱性特点突出。以“三步一停”的踏地步伐贯穿始终, 舞者先以右脚踏出第一步, 再接左脚, 再移右脚, 第四步时停顿, 形成“三步一停”。伴有“绕弹腕”、“单臂硬肩”等变化动作, 动作顺序可随意组合, 可自行加入诙谐幽默的动作。

3. 根据东布尔伴奏音乐的声音不同进行划分的类型。

这种贝伦主要有:德勒温恰克、哆勒咚恰克、咚冬恰克、格尔经恰克。

格尔经恰克”是贝伦舞中最原始的舞蹈类型, 主要体现“摇头的动作”, 音乐的节奏较快, 表演者随着节奏摆动头部, 动作比较单一, 节奏感强。

“德勒温恰克”是一种以胳膊、肩膀的运动为主的舞蹈, 跳此舞蹈时, 表演者随着音乐的律动上下、前后扭肩、摆臂, 表现锡伯族年轻人积极乐观、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4. 按照生活动作划分的类型。

这类贝伦主要用舞蹈再现了锡伯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具有较强的叙事性, 表达了锡伯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多若罗若贝伦”, 即“行礼舞”。行礼舞是一种以注重礼节、尊敬长者为内容的舞蹈形式, 多在节庆、婚庆等喜庆场合或喜迎宾客的隆重场合进行表演。舞者伴着相应的伴奏舞曲, 踏着“平跺步”入场, 每走三步做一个行礼的动作, 着重突出“屈膝”、“耸肩”、“鞠躬”等特点, 形式灵活。

“嘎拉沙什卡拉热贝伦”, 即“拍手舞”, 舞蹈步法以平跺步为基础, 配合双手拍击动作如“拍手”、“拍胸”、“拍腿”等。每个拍击动作都贯穿单颠步之中, 男性结合躬身、扑身、后仰前扑等上身动作表现男性奔放洒脱、刚健有力的性格, 女性随着节拍手指在身体的各部位上方轻挑, 不直接拍击身体, 动作舒缓柔美, 表现女性温柔的性格。

“赫赫呼拉热贝伦”, 即“招媳妇舞”, 以“叉腰硬肩”、“耸肩”为主要动作, 体现出“软贝伦”的特点, 由男女对舞, 有一定的喜剧风格, 表现出青年恋爱时的幽默情节, 小伙子踏着欢乐的舞步来到姑娘的窗户前, 向姑娘示爱, 被姑娘父亲发现, 姑娘父亲故意咳嗽, 吓跑了小伙子, 但他不甘心离开, 跳起舞蹈打动了姑娘, 最后两人共舞, 演出效果别具一格, 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乌兰克”, 即“仿形舞”。最初由艺人乌兰克最先跳此舞, 故称此舞为“乌兰克”。该舞以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态特征为主要内容, 运用各种动作、表情、神态表演出“踏步鸟叫”、“母鸡展翅”、“毒蛇出洞”等一系列不同动物的形态动作, 可以即兴发挥, 诙谐幽默, 表现了锡伯族人民原始质朴的渔猎生活场景和捕获猎物时的欢乐情绪。

“茶伏也布热贝伦”, 即“烧茶舞”。是一种由女性表演的舞蹈, 此舞蹈来源于锡伯族妇女的日常生活, 将锡伯族妇女晨起拾粪、挑水、挤牛奶、加火、烧茶到冲奶茶, 再将奶茶一碗碗端给家人喝的一系列过程用舞蹈语汇表现出来, 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索克托火贝伦”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舞蹈, 用幽默滑稽的舞蹈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醉汉喝酒从初饮、微醉到酩酊大醉, 到最后脚步趔趄、晃晃悠悠, 直至醉倒的各种醉态。舞者在演出时即兴加入了点不着烟, 吃辣子却放到了眼睛上, 喝得太多松腰带等令人捧腹大笑的动作, 幽默中不乏警示的意义。

“着若莫林贝伦”, 即“走马舞”。舞者双手前伸, 摹仿骑在马上握着马缰绳的动作, 双腿微微弯曲, 两脚踏着音乐节奏模拟马慢步、小跑、驰骋的动作, 描绘马在草地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伐和姿态。舞蹈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由慢加快, 舞蹈风格刚健有力, 舞蹈形象生动逼真。4

“多木多昆玛克辛”, 即“蝴蝶舞”。最早为双人舞, 也可一人表演, 一般用于欢聚自娱。舞者模拟蝴蝶飞舞的姿态, 脚下随着音乐节奏移动, 膝部动作起伏柔和, 脚跟蹭跺地, 打出单、双点及各种复杂的踢踏点, 同时双臂模拟蝴蝶翅膀上下抖动, 变换丰富多样的舞姿。双人对舞, 眉目传情, 且歌且舞, 描绘了锡伯族青年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

“法兰弗库特热贝伦”, 即“踏地舞”。这种舞蹈在婚礼场面表演, 和“阿克苏尔”的动作类似。

5. 具有原始生殖崇拜性质的贝伦。

“耶尔克尔德克”也被称为扭屁股舞蹈, 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舞蹈, 单人、双人、多人都可进行表演。以前跳此舞时, 每个男子都会拿一个扫把, 象征着对生殖能力的崇拜, 现在这种意识已经淡化, 主要突出扭屁股等动作, 舞者随着音乐节奏, 肩部上下扭动, 节奏动感较强, 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二、贝伦舞的特点

1. 舞蹈动作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

在“乌兰克”中, 舞者可以即兴摹仿各种动物, 造型独特, 形象逼真, “这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都源于数千年来草原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哺育与陶冶, 是牧民们继承古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6生活动作为舞蹈的形体运动提供了素材。7贝伦舞的舞蹈动作除了来源于对动物的摹仿, 还有很多来源于生活, 其中很多都是表现劳动生活场景, 摹仿劳动动作和过程的舞蹈, 如“烧茶舞”, 表现出人们劳作时的愉快和收获时的欢乐。

2. 贝伦舞以上肢动作为主。

由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 所以在生活中腿和脚运用的较少, 手和上肢运用的较多, 表现在舞蹈上, 主要是腿和脚的动作较少, 上身动作丰富多变。贝伦舞的十几种舞蹈, 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舞蹈风格, 但都是以手臂、手腕动作为主, 情绪欢快、热情, 动作轻巧、灵活, 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很强。

3. 表演场合不受限制。

贝伦舞属于民间自娱性舞蹈, 所以一般表演时不需要舞台, 也不分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场地, 只要是在劳动的间歇空余时间, 在过年过节和婚庆喜宴典礼上, 在广场、庭院, 不分年龄和性别, 男女老少都可参加, 舞蹈形式灵活, 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多人群舞, 人数不受限制。在民间演出时, 无固定的队形, 大家欢聚在一起, 东布尔乐手弹起欢快的贝伦舞曲, 会跳的人便会不由分说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欢歌起舞。

三、贝伦舞的传承保护

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 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 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8锡伯族的贝伦舞作为锡伯族的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贝伦舞被锡伯族视为“生命的舞蹈”, 锡伯族的一生就这样跳过来, 跳过去, 唱过来, 唱过去, 在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西迁节”、“元旦”歌舞表演中都少不了贝伦, 在锡伯人的人生礼仪中, 热闹的婚礼上, 唱起婚礼歌, 贝伦舞欢快的舞步也随之跳起, 贝伦舞已成为锡伯人灵魂的一部分, 融入到锡伯人的血液之中, 世世代代伴随着锡伯人。

贝伦舞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 当地政府更加重视贝伦舞的传承和保护, 不仅加大了对传承人的生活补助, 还开展了贝伦舞培训班, 贝伦舞大赛等一些列活动, 扩大了贝伦舞的普及面。文化的传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贝伦舞的传承人对贝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着深刻认识, 并有自己擅长的贝伦舞类型和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但这些艺人大多数年事已高, 传承保护的形势严峻, 时间紧迫,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对贝伦舞传承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为其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 第二, 抓紧记录他们所掌握的贝伦舞的相关情况, 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 抢救贝伦舞的相关资料。第三, 结合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让传承人对年轻人进行传、帮、带, 尽快培养新的传承人。其次社会要为保护贝伦舞营造良好的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 让更多的锡伯人加入到保护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队伍当中去。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 贝伦舞这朵锡伯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之花一定会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摘要:贝伦舞是新疆锡伯族十分流行的民间舞蹈,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 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现今流传的贝伦舞分为五类16种, 每一种贝伦舞都有不同的特点, 但同时它们又都具有动作来源于生活, 以上肢动作为主, 表演形式不受限制的特点, 面对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遇到的严峻形势, 贝伦舞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疆锡伯族,贝伦舞,民间舞蹈,特点,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舞蹈志新疆卷》, 学林出版社, 2007年, 第152页.

[5].贺灵主编.《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113页.

[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第180页.

[7].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 《舞蹈生态学导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 第5页。

[8].引自张紫晨《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 载于《舞蹈》1989年第1期.

[1]贺灵.锡伯族百科全书[Z].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9.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5]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M].学林出版社.2007.

[6]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分类与保护 篇9

基于粗糙集与分类回归树的“病例组合”分类研究这个课题, 是在数据挖掘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外对“病例组合”研究的深入及我国的医疗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基于“病例组合”的付费方式作为控制和缓解医疗费用的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并且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始应用。基于“病例组合”的付费方式被公认为是缓解医疗费用最有效的方法, 它在卫生政策、医疗管理以及卫生经济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意义。我国自199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例组合”, 出现了AID算法及病例分型等几种“病例组合”的方法,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DRGs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促进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由于我国对这些研究起步较晚及医疗条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对“病例组合”的统计分类尚无系统的研究。

在数据分析与分类中, 粗糙集与决策树都显示了无穷的魅力。然而由于两者思想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特点。粗糙集理论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它不需要预先给出关于数据的任何附加信息, 能表达和处理不完备的数据以及拥有众多变量的数据、能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化简并求得知识的最小表达、能识别并评估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能从经验数据中获取最小规则。粗糙集理论在处理大数据量, 消除冗余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预处理、属性约简等方面。但是, 由于粗糙集理论的分类通常是确定的, 且缺乏交互验证功能, 所以其结果往往不稳定, 精度不高。[1,2]分类回归树具有分类精度高, 有良好的自学习能力和简单的树形结构, 以及直观明了导出规则, 适合于处理几乎未经过预处理的数据, 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但决策树不能预先确定哪些知识是有用的, 哪些知识是冗余的。在冗余信息甚至错误信息的干扰下, 容易导致树结构复杂, 构造一棵决策树的耗费快速膨胀, 计算量也会迅速变大, 使得决策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决策树模型作新的改进。粗糙集方法可以描述知识表达中不同属性的重要性, 简化知识表达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间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粗糙集的属性约简, 可以成功地剔除知识库中的冗余属性 (知识) , 发现知识中隐藏的关联和规则, 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简洁的决策。这是决策树所需要的。而决策树的分类精度高, 有良好的自学习能力和简单的树形结构, 都是粗糙集所求之不得的。因此, 如果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 即采用粗糙集进行数据约简, 去除冗余属性, 然后利用决策树方法来产生分类规则, 有可能形成新的有效分类方法。所以将粗糙集跟决策树结合是很有意义的。

二、资料和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的1, 356条肝癌症病例。

(二) 数据预处理。

(1)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删除缺项、漏项及不符合逻辑的病例。如, 滤过合计费用大于50, 000元及小于50元的病例;住院天数小于1天的病例和大于100天的病例, 治疗结果为无效、未治、其它等。这部分病例不属于标准医疗消耗的人群, 不参与费用标准的制定。[3] (2) 将各库中的伴随病、护理、抢救、院内感染、院内并发症及次要手术等变量化成1和2定量变量, 其中1表示无, 2表示有;有伴随病的指的是有第二诊断的, 有护理的指一级护理天数不为空的, 有次要手术的指第二手术编码不为空的病人。 (3) 删除缺失病例。

(三) 分类变量的选择。

美国新版本的诊断相关分类法 (DRGs) 的分类主要考虑了八个因素为: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主要手术、重要的合并伴随病和合并症伴随病、年龄、新生儿体重、昏迷时间、是否死亡。在我国根据病例首页所提供的信息中选择主要诊断、手术、抢救、护理、入院方式、年龄、入院情况、入院次数、并发症、院内感染、伴随病、特护天数、是否死亡13个影响住院费用的变量作为分类变量。国内有些专家在内科病人中引入护理、伴随病、感染、并发症4个因素。外科病人中引入护理、伴随病、感染、并发症和次要手术5个因素。经过本人与医院方讨论及参考国内外其它算法的作法, 我们决定在系统中设计灵活选择属性的方法, 再在粗糙集算法中把与测试目标无关的属性滤掉, 这样就不会产生漏掉重要属性的问题。

属性变量字段的设置如下表1所示。

利用系统进行对学习样本的重新编码, 对连续属性进行降低属性向量基数处理后的部分样本如表1所示: (年龄分为4类:1:0~20, 2:21~40, 3:41~60, 4:61~100)

(四) 分类原则。

(1) 同一组病人需要消耗的资源是相同的; (2) 同一组病人在临床特征是相似的及所需要的检查和诊断也是相似; (3) 要根据一定的分类变量进行分组; (4) 分组数目要少且各组病人没有重复。

三、分类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 分类方法。

(1) 利用粗糙集对医院数据属性维数进行约简, 找出约简属性集, 简化分类回归树的输入。 (2) 以住院日期为测试目标 (不管是美国DRGs还是英国的HRG采用都是住院天数作为病例组合的结果, 而在本研究也是采用住院日。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呈线性关系 (β=0.446) [4]) 。其中2/3的记录用于最大分类回归树的构造, 1/3的记录对剪枝生成的一系列子树进行误分类代价比较, 从而选择最优子树。再从生成的规则中得到该病的组合。 (3) 按照GINI分裂准则, 寻找一树节点的分裂属性, 构造一棵充分大的分类回归树。 (4) 采用后剪枝方法, 对生成的分类回归树进行剪枝, 生成一系列嵌套的分类树。并用测试数据对各分类树进行测试, 找最优分类树。 (5) 根据“病例组合”特点, 利用二次优化程序对最优树进行重新组合, 找出最适合的病例组合来。 (6) 验证本系统分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 研究结果。

1.粗糙集与分类回归树结合的效果。

把粗糙集与分类回归树相结合并应用于“病例组合”分类中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本人首先把各输入属性数字化及离散化。然后利用计算粗糙集属性约简的信息熵的观点来计算属性的重要程度与依赖程度。再根据病例组合的“影响病例组合的节点数不应超过3个”的特点, [5]选择重要程度最大的两到四个属性向量作为约简属性集输入到分类回归树中。得到的对比效果如下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1) 此样本有许多多余的属性向量, 如果不使用属性约简, 无疑给建树及剪枝增添了不少的时间开支, 使树的复杂度也随着增加。 (2) 用属性约简后的最优树平均误分代价比未用属性约简的小, 说明其精度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利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作为分类回归树的前置模块这个方法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2.病例组合结果及分类合理性评价。

(1) 病例组合结果。经系统分析后, 系统提供出两种方案供用户选择。

第一个方案里, 肝癌病人可以分为2个组合:转归为死亡或治愈的病例为一组, 转归为未愈或好转的病例为一组, 如表3所示。

第二个方案里, 肝癌病人可以分为3个组合:转归为死亡或治愈且年龄小于等于40的病例为一组, 转归为死亡或治愈且年龄大于40的病例为一组, 转归为未愈或好转的病例为一组, 如表4所示。

(2) 病例组合结果分类合理性评价及比较。

①第一种方案中, 有2个组合, 检验假设 (α=0.01) :H0:μ1=μ2

H1:μ1, μ2不全相等。

其中s=2, n1=126, n2=547, n=673;则方案一的方差分析如表5所示。

因F0.01 (1, 671) =6.63<27.6, 故在水平0.01下拒绝H0, 认为各组合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所以说第一种方案的分类是合理的, 也就说明这个分类方法是可行的。

②第二种方案中, 有3个组合, 检验假设 (α=0.01) :

H0:μ1=μ2=μ3,

H1:μ1, μ2, μ3不全相等。

其中s=3, n1=22, n2=104, n3=547, n=673;同理得出第二种方案的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

因F0.01 (2, 670) =4.61<16.13, 故在水平0.01下拒绝H0, 认为各组合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所以说第二种方案的分类是合理的。

③用RIV指标来比较上面两个方案。RIV ( Reduction in Variance) 指一个数据集被分解成n个子集后, 子集间的变异对总变异解释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RIV= (TSSQ-TWGSSQ) /TSSQ (公式1)

其中, TSSQ ( Total Sum of Squares ) 是数据集的总离均差平方和, TWGSSQ ( Total Within Groups Sum of Squares) 是n个子集的离均差平方和的总计。RIV反映了数据集分成子集后, 子集间数据的异质性程度。RIV值越大, 说明组间异质性越强, 分组效果越好。

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公式2)

undefined (公式3)

经计算得:

RIV1=0.040 //第一方案的异质性指标

RIV2=0.046 //第二方案的异质性指标

从RIV1

四、结语

在用粗糙集方法和决策树方法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存在两个差别。第一个差别是决策树处理信息不能将输入的属性维数简化, 当输入的属性维数较大时, 由于对每个属性都必须对数据集进行扫描, 因此不仅构造时间长, 而且树结构复杂, 分类容易出错;粗糙集通过属性的约简, 可以去掉冗余信息, 简化输入信息的表达维数。第二个差别是当输入数据噪声较大时, 决策树分类精度不高, 语意难以理解;而粗糙集有较好的抑制噪声的能力。因而将两者结合起来, 把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作为决策树分类的前置系统,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粗糙集属性约简的方法减少了信息表达的属性维数, 减小了决策树结构的复杂性, 减少了计算时间和训练代价。 (2) 通过粗糙集属性约简的方法去掉冗余信息, 使训练集简化, 同样减少决策树的训练时间。 (3) 使用决策树作为后置的分类识别系统, 具有分类精度高、简单直观等特点。 (4) 粗糙集属性约简的方法对数据的预处理提高了决策树的分类精度, 决策树模型的应用更体现了粗糙集属性约简的方法的强大功能, 两者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五、讨论

经过上述算法得到的组合, 是根据节点变量分组后变异有无统计学差别完成的, 虽然已基本满足组内病例医疗住院日或费用的方差小、组间方差大的原则, 但一般尚不能直接用作费用标准, 除了上述节点变量外, 还有许多环境因素影响医疗费用。如医院规模、医院所在地理位置、当地物价指数等。还需用这些因素对标准费用进行调整, 如针对医院规模的影响而进行调整的方案有:[6] (1) 计算病例组合指数CMI, 用以综合反映医疗机构的产出情况; (2) 对每个病种形成各类医院的比例系数, 用该系数乘病种内各组合的标准费用, 用作各类医院的标准费用。

参考文献

[1].吴成东, 许可.软计算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5, 13 (3) :294~297

[2].李永敏.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 1999, 39 (1) :29~33

[3].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2

[4].阎玉霞.住院病人“病例组合”统计分类方法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001

[5].NCMO.Project Progress Report.NHS Executive, 1997 (12)

上一篇:机械刀具下一篇: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