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定位

2024-08-03

职责定位(共11篇)

职责定位 篇1

2013年是政府推进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一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 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1]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必要要求, 是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它的本质是服务的市场化。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政府如何才能归位、补位、不缺位、不越位?

一、必须明确界定服务的范围

本文所研究的服务既包含为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的机关运行服务, 也包含为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机关运行服务采取的都是市场化运作, 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根据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服务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共服务, 如国防、警察、基础科学;第二类是具有竞争性, 但却无法有效排他的公共服务, 如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第三类是比较容易排他, 但不具有竞争性的公共服务, 如残疾人学校。[2,3]对于第一类服务, 社会力量缺乏有效激励, 市场提供是失灵的。因此, 对于绝大多数纯公共服务, 一般仍由政府生产。第二类和第三类服务可合并为“准公共服务”, 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市场属性, 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社会力量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来生产这类服务, 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更大。因此,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范围是机关运行服务和准公共服务。

二、合理制定服务的目录和标准

制定政府采购服务目录, 明确采购项目和采购限额标准, 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 减少政府购买服务的随意性;有利于实行集中采购, 取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实行统一筹划和配置, 提高专业化程度;也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促进政府采购服务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应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准确把握政府服务需求, 结合采购部门的承受能力, 科学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 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标准参数。按照购买服务的范围, 指导性目录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和机关运行服务四大类。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 为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 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主要包括公办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人才就业、三农支持、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社会事务服务是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 保障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序规范运行和纠正社会失灵所提供的服务, 主要包括社区事务、社会救助、社工服务、社会福利、慈善救济、公益服务、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内容;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科技推广、科研服务、行业规划、行业规范、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政策性金融服务、资产评估、检验检疫检测等内容;机关运行服务是指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行、确保机关各项职能有效发挥所提供的服务, 主要包括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物业服务、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课题研究、政策 (立法) 调研与论证、会议和展览、绩效评价、项目评审与审计等内容。采购目录公布后, 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目录说明, 并对重要内容配备详尽的解释, 以便于操作执行。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 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以体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的透明度, 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指引与保障。

三、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目前,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 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购买服务:一是合同制, 政府和社会组织签定服务合同, 由社会组织负责承担合同所规定的服务项目, 政府根据合同规定向社会组织支付一定的费用。比如, 上海市向旅行社购买公务活动接待服务。二是直接资助制, 政府通过经费资助、实物资助、优惠政策等形式对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助。比如, 政府向事业单位拨款购买其所提供的服务。这是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方式。三是项目申请制, 是指社会组织根据需求, 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求申请立项, 经过评审后, 以项目方式予以资金支持。从西方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经验来看, 可以借鉴和创新的方式主要有:

1.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授权于某组织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社会提供特定的服务, 而政府制定行业准则和服务标准, 拥有监督权。目前, 特许经营主要有下列几种:租赁-建设-经营 (Lease-Build-Operate, LBO) 、建设-转让-经营 (Build-Transfer-Operate, BTO) 、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购买-建设-经营 (Buy-Build-Operate, BBO) 、建设-拥有-经营 (BuildOwn-Operate, BOO) 。[4]LBO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 向政府交纳租金, 经营政府产权所有的基础设施, 经营所需资金自行负责, 并按照合同规定收回投资, 取得合理回报。BTO是指政府通过合同将基础设施的建设权承包给社会组织, 由社会组织负责融资建设, 但建设完毕后所有权归政府。然后, 政府再以合同的形式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承包给社会组织, 允许其通过收费的方式获取利润。BOT是指社会组织负责建设并在合同期限内有权获取收益, 合同期限截止后将所有权转交给相关政府部门。BBO是指政府部门在已有的基础设施中撤资, 社会组织拥有所有权, 经过改造和扩建后进行经营获得收益。但是, 在政府撤资前, 已经对服务的定价和运营等作出规定。BOO指社会组织负责设施建设, 建成后拥有所有权并取得经营收益。政府只能通过定价和运营限制来实现控制。[5]比如, 法国将多种特许经营方式广泛应用于港口、电力、通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

2. 使用者付费。

使用者付费是指按照“谁享用, 谁付费”的原则, 要求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在进行公共服务消费时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对公共服务进行收费, 可以规避公共服务免费使用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但以下情况除外:一是服务设施边际成本非常低, 甚至等于零;二是政府所应提供的基本服务领域, 如社会保障;三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义务服务领域, 如义务教育。使用者付费更适合于效率与产出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 通过付费能够刺激服务供应商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3. 补贴制度。

补贴制度按照补给对象的不同分为补助制度和凭单制度。补助制度是指给生产者 (服务供给者) 的补贴, 政府通过向服务供给者给予补贴来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凭单制是政府围绕特定物品或服务向特定消费群体实施的补贴, 持凭单制的消费者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这既可以作为福利补贴特定的消费群体, 又可以促进服务承办方之间竞争, 使其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政府通常可以向服务对象发放食品券、消费券、养老券、交易券等凭单, 来实现公共服务的委托授权。[6]

四、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应当形成项目申报、立项、拨款、结项和评价全过程的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综合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购买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它强调公共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能够促进政府部门不断改进购买服务水平和质量。在这个绩效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由预算单位进行项目评价, 确定绩效目标, 进而确定预算额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通过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进行事中控制;项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定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指出预算单位未达到绩效目标的指标, 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并以此确定最终的决算价格。具体步骤如下:

政府购买服务前期要组织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有关专家, 设立科学的评价目标和指标, 对项目预期的投入与产生效果进行评审, 确定是否列入当年预算。这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编制预算要根据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 编制预算绩效计划, 列示绩效目标, 按照绩效预算的要求确定拨款预期数。财政部门审核并履行法定审批程序后, 在单位预算批复中同时批复绩效目标。

预算执行过程中, 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来检测是否达到相应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细化绩效评价指标, 建立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通用指标适用于所有政府购买行为的绩效评价, 如资金到位率、目标实现率、社会满意率等。专用指标则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按照项目性质特点设置。

服务购买完毕, 要建立绩效评价公开机制和反馈机制。绩效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和选择服务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 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

五、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与行政机关有着天然的联系, 行政化色彩浓厚, 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手段单一, 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定位不清, 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缺乏市场竞争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机关运行服务和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机制健全、治理高效的现代事业单位组织体系。当前, 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构建高效的竞争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 健全的激励机制, 使事业单位实现从“养人”到“养事”的转变。政府要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使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处在同一竞争平台, 切实激活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

另外, 为促进政府采购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必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采购服务的方式、程序、目录、标准、预算管理、监督机制诉等问题进行详细规范。

摘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满足社会公众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但在实际操作中, 必须要从合理确定购买服务的范围、制定服务的目录和标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五个方面准确定位政府在购买服务中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5.

[2]李伟, 准确定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职责[N].中国经济时报, 2013-11-28 (6) .

[3]苏明, 贾西津, 孙洁, 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财政研究, 2010, (1) :10~11.

[4][美]E·S·萨瓦斯, 周志忍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什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0.

[5]欧莉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大学, 2012.39~48.

[6]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 (2010-2011)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56.

职责定位 篇2

对于保安服务的管理,我省1999年7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已有明确规定。该条例规定,保安员是由保安服务组织聘用,依法从事保安服务工作的人员。保安服务组织分为保安服务公司和内部保安组织两类,其设立都需要经过相关公安机关批准。保安服务公司是专门从事有偿安全防范服务,维护保安服务目标安全的企业,其提供的服务包括:

(一)守护、巡逻等内部安全防范服务;

(二)公众活动的保安服务;

(三)安全技术防范设施的服务;

(四)安全防范咨询;

(五)经国家公安部门批准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其他保安服务项目。而内部保安组织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设立的从事内部守护、巡逻等工作的安全防范组织,其服务范围只包括本单位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不得对外提供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保安服务。

根据《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保安员实行持证上岗,即取得公安机关发给的《广东省保安员资格证》的方可参加保安员的应聘。保安员的职责是:

(一)保护服务单位的财产安全、维护服务场所的正常秩序;

(二)保护服务区域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者灾害事故现场,维护现场秩序;

(三)把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扭送公安机关或者保卫组织;

(四)做好服务区域内的防火、防盗、防爆炸、防治安灾害事故等安全防范工作。保安员执勤时,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二)辱骂、殴打他人或者教唆殴打他人;

(三)处理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或者劳动争议等。如违反相关规定,情节轻微的,由保安服务公司或者内部保安组织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并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注销其《广东省保安员资格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我省对于保安服务的管理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

从当前广州市物业管理公司保安队伍的设置情况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机构类似于《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保安组织,但实际上,两者在服务范围及管理模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根据《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广州市物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包括:

(一)建筑物及其附属共用设施、设备、场地的使用管理、维修养护、巡视检查。

(二)园林绿地的管理养护。

(三)环境卫生的管理服务。

(四)公共秩序的维护、安全防范。

(五)车辆行驶、停放管理及其场地的维修养护。

(六)物业档案资料的管理。

(七)法律、法规及合同规定的其他事项。物业业主、使用人需要特约服务的,可以与物业管理公司另行约定。在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这些服务中,公共秩序的维护、安全防范与内部保安组织的服务相类似,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一)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并不是专职的保安员,除了提供安全防范服务外,大量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还参与了物业的场地的使用管理、维修养护、巡视检查,公共秩序的维护和车辆行驶、停放管理等;

(二)物业管理公司是向物业的业主、使用人提供服务的,这一服务来源于公司以外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业主委员会的委托,这有别于不得对外提供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保安服务的内部保安组织;

(三)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机构一般是物业管理公司的自设机构,没有经过公安机关的批准,其保安人员由公司向社会招聘,一般也没有在派出所备案。由于以上区别,对于物业管理公司保安机构、保安人员的管理,套用《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对内部保安组织的管理模式有点牵强,而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从保安服务公司聘请专职的保安员,由于既不符合物业管理尽量降低成本的原则,又存在物业管理公司对外聘的保安员管理难以到位的实际问题,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施。

为了对保安员与物业管理公司保安人员进行区分,有的物业管理公司甚至提出,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应当定位为安全管理员,是物业管理的服务人员之一,而不是单纯的保安员。

如此定位,能够将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与《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所规范的保安员区别开来,但可能引发以下的问题:安全管理员能否配备保安器械,如果配备保安器械,安全管理员作为物业管理公司的员工,是否会成为物业管理公司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武器”,导致物业管理行业滑向进一步的混乱和无序。

综上,当前物业管理公司保安人员的管理,一方面难以适用《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另一方面,完全由物业管理公司自行管理,又存在许多隐患,广州市近期几次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纠纷更说明了这一点。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还是应当从加强机构管理和人员管理入手,一是引入批准制,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公司保安机构的建立,二是实行持证上岗,物业管理公司保安人员也应当持有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物业管理的相关服务工作。建议政府

管理部门,包括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共同研究探讨制订一个《小区保安管理守则》,加强物业管理公司保安机构的管理,规范物业管理保安人员的行为。

重新思考CEO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篇3

作为一个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卫亮的价值导向和言行表现正好符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最不称职CEO的标准,凯行集团的这个最重要的“扣子”必须解开重扣,哪怕付出沉重的代价。

德鲁克曾经精辟地阐述过21世纪CEO的职责,这也是他留给人类的最后智慧,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主要五点:

1.CEO需要做且必须做的第一点就是整合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以洞察全局。德鲁克的观点是,要想获得好的业绩,CEO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不仅要洞察全局,而且要洞察理论是如何运用于解决企业问题的。洞察全局,是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先决条件。凯行集团现任CEO卫亮在这一点上的作为——既不喜欢拜访客户,同时也不喜欢过问公司的事情,将使得他对客户的理解、对企业自身的理解、乃至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演变的理解都很肤浅和表面化。

2.CEO需要做出平衡的决策,在目前的需求和是否投资于高度不确定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对企业的CEO来说,既需要决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当是什么”,更需要决定“我们的事业不应当是什么”,而这样的方向性决策将成为企业日常决策的标准和价值准则。现任CEO卫亮对组织内外部信息的肤浅和表面化理解,决定了支撑其决策的信息基础相当薄弱,经不起推敲。同时凯行集团现任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卫亮的朋友,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与卫亮很是相似,这种思维方式同质化的团队构成表面上将使得卫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决策很容易获得大家的赞同,但同时也决定了决策层里难以出现不同的声音,这往往使得企业的重大决策陷入危险境地。

3.CEO的第三条重要职责就是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如关键人员的配置和CEO本人的精力、时间等等。卫亮不喜欢过问公司的事情,在公司露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的行为方式表明其并没有意识到CEO这条职责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了,由于其组织内外部信息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其资源配置结果的合理性也值得推敲。

4.德鲁克关于CEO职责和角色定位的第四个重要观点就是CEO需要通过身体力行去树立组织的价值观和标准,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结果。凯行集团股票交易价格非外部因素的不断下滑,尖酸刻薄、尔虞我诈、帮派斗争文化的盛行以及等级制度对员工创新精神的压抑等现象的客观存在,充分说明了现任CEO卫亮对业绩、文化培育、团队培养方面的不称职,更为可怕的是卫亮面对媒体质询时的答复“我不认为凯行存在什么问题,也不需要改变。如果你们非要说凯行存在问题,那只能是你们捏造出来的,与我无关”,这种答复意味着的漠视和不作为,将使得凯行集团在卫亮的领导下看不到转变的曙光。

浅析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 篇4

从客观方面来讲, 由于目前各高校仍存在体制不健全、分工不明晰、职责不明确等问题, 导致辅导员仍是扮演着多重角色, 有时甚至被称作“高级保姆”, 使辅导员落入一个尴尬境地,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很多工作也无法有效顺利地开展。然而, 作为一名学生政治辅导员, 必须理清工作重点, 明确职责所在, 抓重点、抓主流, 使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卓有成效地开展。

一、学生政治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6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自身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 传授知识也;育者, 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 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 高校辅导员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笔者认为, 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 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然而, 即使辅导员自身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有着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观念, 但是仅凭着一腔热情和老辅导员的传帮接带而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如若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工作方式就难成系统, 因此也就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成份、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中国已加入W TO, 人们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趋频繁, 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碰撞更加激烈;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在为我们提供新的工作手段和渠道的同时, 也使一些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有了可乘之机。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 如果不从思路、内容、体制、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思想工作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我们要注重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要认真学习和积极吸取现代科技成果, 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更新工作设备和手段, 提高工作水平;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 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 增加工作实效;更需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直面教育因素的各种变化, 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 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

此外,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 也要配合着进行:公民素质教育 (民主法制、人文素养) ;学校规范教育 (校规校纪等) ;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民族精神) ;时事政治教育———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会, 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从而实现多种教育相辅相成, 协调一致, 和谐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 辅导员管理艺术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高校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年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校规校纪的执行者, 肩负着领导、辅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责任。

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方面, 首先是日常事务管理:如大学生的作息制度管理;教寝室卫生;上课等考勤;学年小结、评奖评优、奖贷勤补免等工作;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安全保卫等管理。管理工作要做到一视同仁, 从严要求, 按章办事, 要做到量化、数据化, 耐心细致, 严肃认真;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要从头做起, 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其次是学生班级建设。班级作为大学里最重要也是最基层的团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个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将关系到院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其主要内容是党团组织的建设;班委会的建设和学生社团、学风班风、学生干部队伍、精神文明、班级工作制度等建设, 建议采取民主化管理, 作好授权工作 (主要由学生自我管理, 避免沦为大班长) , 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和设计激励上。学生班级建设要从基础抓起, 强化目的性和针对性, 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注意联系专业特点、积极做到建设内容的细、新和深。再次是信息管理。结合时代信息化、高效率等新特点, 将学生各类个人信息汇总, 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电子档案库, 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诚信信息、生涯规划信息等。此外及时汇总筛选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信息, 并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同时, 积极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全面塑造各类人才。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不够完善, 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 致使辅导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学生社区、食堂、财政缴费、医疗, 甚至课堂、图书馆、电脑室、安全保卫管理等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 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参予其中。实际上, 辅导员对规范学生行为和学生党团、干部、组织及社团都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 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 高校内部应尽快健全管理体制, 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服务是高校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 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服务, 为学生就业服务。做好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深刻认识服务工作的政策性强、利害关系突出的特点;努力增强服务意识, 端正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情、理、法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热情细致周到, 又要坚持原则性和政策性

(一) 要转变工作观念, 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 应该提倡树立在引导和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的理念

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 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辅导员的角色更多的应是引导者, 包括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进行的学习引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发展性的引导等。辅导员要想对每位学生的成长确实有所启发、有所引导的话, 就必须做到尊重、关心他们, 理解、体谅他们, 信任、接纳他们, 逐渐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公正”精神的教育模式。辅导员应经常与班级学生一起, 确立组织目标、拟定班级活动计划、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活动乐趣, 可以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交融。老师和同学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 相互之间是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所以, 首先要制订出一系列详尽的切合实际的关于学生学习、纪律、寝室卫生、请假制度等的实施准则, 如操行评定准则, 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平时的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有了规矩, 学生的行为也就有了方圆, 我们就能防微杜渐, 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寓情以教和人性化的管理, 可以化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的主动管理, 有利于他们增强驾驭大学生活的能力, 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

(二) 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 但不是学生各

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 辅导员必须抓重点、重落实, 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轴来开展学生工作

由于高校后勤改革还不够完善, 生活适应能力较弱、较自私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 贫困生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学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提高, 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的生源质量下滑, 与此相适应的学生教学、生活、课外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 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 因此, 面对各种消极不利因素, 辅导员必须做好多方面准备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辅导员应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勤工助学、申请贷款等问题;提供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建立辅导咨询, 即与导师、校医院、心理、职业指导中心合作,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情况下, 主动沟通, 从一年级就建立一定的职责体系, 必要时交给他们处理。

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服务为主, 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出发, 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 应该树立服务意识, 尽一切力量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予以帮助引导。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 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这就要求辅导员将教育、管理、服务三种职责集于一身, 将学生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舞台, 努力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因此, 我们辅导员在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 还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功夫,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不仅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不仅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而且要熟谙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 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另外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实践和活动的组织管理中去, 并从中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造,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 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曲建武, 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 2006, (4) .

[3]林伟波, 等.论政治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角色与作用[J].求实, 2006, (2) .

[4]张勇, 等.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塑造[J].探索, 2006, (2) .

[5]张彦.构建科学高效的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J].北大青年研究, 2006, (1) .

售后人员岗位职责及定位 篇5

1:熟悉汽车构造知识,熟悉常规维护知识。2:熟悉汽车备件价格与工时费用。

3:严格按服务流程实施作业。(步步相扣)(进站---离站)4:杜绝漏项·漏填·报价不准(派工单填写真确)(故障明了)。

5:维修项目解释清楚明了,时刻追踪维修进度。6:严格按照核心服务流程的要求去做。

7:维修项目报价分类明了。(备件·工时·工种)8:客户回访评价度。(热情·周到·积极等)9:能按时给客户承诺移交问题。

10:工作节奏。(反应速度)(填写工单速度)(不怠慢客户)11:追加项目及时反馈,沟通协商。

12:预约车辆工作计划。(预约维修)(预约订件)(预约办理业务)(预约维修费用估算)(预约时间)13:交接完善合理。

维修技师

1:严格按照派工单实施作业。2:车辆保护措施。

3:判断故障准确无误,方可下结论。

4:作业当中严格按维修工艺及数据,努力提升维修工艺。5:维修安全把控百分之百,不得一点马虎。6:移交问题一一解决,不得偷工减料。

7:发现新问题及时通知服务顾问,并告知服务顾问解决方法。

8:维修车辆要积极。

9:维修结束,做好车辆完检工作,确认无误后,方可移交服务顾问。

10:实行一车一清扫,五不落地(油· 液·水·工具·备件)11:一切作业必须在有安全的前提下方可作业。(车辆状态)(举升设备)(周围隐患)(潜在危险)12:坚持贯彻并落实6S管理。13:要有良好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14:移交工作细致明了。

职责定位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职责定位;新环保法

中图分类号:X830;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073-02

在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相对于之前实行的环保法新环保法对较多的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特别为在环境监测方面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确定了环境监测活动范畴与监管工作的具体范围,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依据,更好的保证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进行。

1 环境监测的定义

在新《环保法》的第2条中明确的规定,所谓的环境为影响人类发展与生存的各种人工改造和天然的自然环境组成的总体,包括有:乡村与城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文遗迹、野生动物、湿地、草原、森林、矿藏、土地、海洋、水及大气等方面。因此,环境监测的广义定义就为实现对上述因素的全面监测。

2 环境监测的职责

根据新《环保法》第10条的规定,我国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力在国务院内设立的环境保护主管单位,其中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为地方性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对自身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负责。通过新环保法种的该条款体现了环境监督的统一性,既有部门之间的管理,又有国家整体上的监测,总体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

在上述构成的特殊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下,新环保法中第17、18、20、32等相关的条例分别针对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对环境监测职责进行了定位。

如其第17条规定,国家构建出完善健全的环境监测机制,其中国务院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全国总体的环境监测任务制定出对应额监测规范,并与相关的部门一同构成完善的全国监测网络,对我国的环境质量监督站的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全面的增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同时其中也提出了在对环境监测站进行设置时也应当全面的从我国环境监测规范与监测规定等方面入手,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第18条规定,各个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应根据自身管辖区域内实际管理需求出发,委托相关机构或者组织有关的部门对环境整体的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构建出完善的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系统。

第20条中规定,政府应当针对跨行政区域的重点环境监测区域构建出统一协调的环境监测机制,全面的实行统一性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增强管理标准的统一性。

第32条中规定,政府应当全面的增强对土壤、水源及大气的保护工作,不断的完善对应的修复、评估、监测与调查机制。

根据上述的规定,在新环保法中环境监测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应当由国家的层面上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督监测体制,然后由国务院内部的环境保护主管单位在全国的范围内构建出统一完善的环境监督网点,特别是对跨区域进行污染防治的应当构建出统一的执行标准。

3 环境监测的行为主体与定位

除了排污单位之外,在新环保法中并没有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从环境监测主体的具体责任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其规定的内容,可以大致的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各个级别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境主管部门为环境监督职责的主体。从新《环保法》的第17条规定中可以得出有关部门仍旧具有自行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与权力,同时明确的指出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进行环境监测网络的制定。另外,在第18条中也指出,该类机构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包含有对整个地区内的环境状态的评价与调查,尤其为应当全面的突出环境事故工作的评估与监测。

其次,新《环保法》第42条中规定的排污单位。新环保法规定了确定为重点排污单位的企业应当全面的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及对应的监测规范的要求,科学合理的使用环境监测装备,确保环境监测装备能够正常监测,同时对得到的原始监测记录应当进行保存。新环保法中通过该部门内容对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生产经营者具体的污染防治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落实。

第三,国家接受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环境监测,根据新《环保法》的第18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在对环境进行评价与调查时,其主要实施的主体可以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其本质为一种市场行为。通过该条款的规定,可以将市场中有利于环境监测的相关机构纳入到环境监测中,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效果。

4 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环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其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任务针对性的进行了明确,指出了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全面的从规划环境保护入手,通过借助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同时借助环境调查与分析,全面的掌握当前环境破坏及污染的情况,并制定了对应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污染等相关的问题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解决。

但是通过对新环保法的分析发现,其对具体的环境监测的主体并没有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必然导致在具体的环境监测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的情况,如可能出现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中出现技术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及监测体制等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规定与技术要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导致具体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存在一定的不相符性。

4.2 应对措施

4.2.1 明确环境监测主体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政策制度,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为我国经济从传统粗方式发展转向更高层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全面的实现环境监测职责定位工作对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总体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环保法》的出现在很多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且为了更好的保证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发展、明确落实,相关的单位与个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做到宏观调控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根据地区的实际环境监测的需求及存在问题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的防污减排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的展开,明确出环境监测的思路,掌握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职责的具体定位,增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与研究,以高科技、现代化为总体监测框架,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的总体环境监测水平。

4.2.2 转变监测机制模式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势头发展迅猛,相应的法律法规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这一背景下,环境监测体制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步有计划地向市场化体制进行转变。而在向市场化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市场化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环境检测数据及结果的准确性,并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市场化操作进行约束,保证市场化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发展政企合作的监测机制,在加强市场化操作的同时,政府监督管理亦要进行加强,尤其对排污严重的企业或公司,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第二,加强环境检测主体的资格审核。市场化环境监测必然引起众多团体加入到环境监测市场,并可能扰乱国家的环境监测体系。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资格审核标准,对准入机制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政府要大力开拓环境监测渠道,鼓励社会性团体或个人加入到环保监测工作中,并在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后,承认其合法的环境检测地位。为确保市场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环境监测的无偿服务方式,但需通过责任与义务来对环境监测主体进行规范。

第三,市场化环境监测工作落实需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开展,可首先在局部进行试点运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考察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在局部试点开展市场化环境监测,也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宝贵经验。在试点选择方面,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首先对试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环保措施开展之前需要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所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将环境监测工作有效落实。

4.2.3 深入贯彻落实新环保法

没有法的保障,任何一项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与落实。因此,环境监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新环保法,相关部门亦加强政府在环保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环保理念,引进先进的防污技术与设备,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高效进行。同时,对于国家自身亦要加强对环境监管理念与技术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监测框架,提升我国的的环境监测水平,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 语

全面的做到环境监测对于增强我国环境保护,提升环境保护力度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对我国环境监测的职责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位,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与个人在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时,严格的按照新环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切实的履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责任,更好的增强我国环境监测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保证我国“五位一体”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曦,邓旸.从“统一监督管理”到“综合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第7条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2] 杨雪杰.《环保法》:如何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杀手锏”——访全国人 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吕忠梅[J]. 环境保护,2015,(6).

[3] 顾华详.构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新体制机制——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评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4] 刘新民,刘源月,夏溶矫,等.新环保法生根基层难在哪——基于调查 问卷和座谈会的调研报告[J].环境经济,2015,(12).

[5] 高冬婧.新环保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

职责定位 篇7

1集中在学生学习方面的事务管理。民办高校通过高考录取的大多是分数线无法达到二本以上的学生, 这批学生在高中就存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进入大学后, 这种学习上的缺陷突出表现为逃课、课堂纪律松散。笔者曾在上海市一所民办高校担任学生辅导员, 通过与逃课学生座谈, 了解到该部分同学不去上课的普遍原因是没有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 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解, 导致上课积极性低。而逃课较多的直接后果就是期末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而通过与成绩排在班级前五名或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座谈, 注意到这部分学生也觉得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与考试成绩并无实际关系。由于受学生这种忽视课堂听讲的心理因素影响, 导致课堂出勤率更多需要依靠严格的课堂考勤来加以保障。因此, 民办高校多把班级课堂出勤率、早晚自修出勤率、四六级通过率、补考率等学风建设指标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点, 而辅导员也确实要将多数的精力花在如何保障课堂、早晚自修出勤率这一方面。

2集中在学生生活方面的事务管理。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上自律性有待提高, 生活中的自理、自立能力也有待增强。如:学生无法处理好寝室关系、同学关系, 无法适应宿舍集体生活从而出现厌学情绪;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习惯学校的住宿条件, 在寝室使用违章电器, 一旦获得处分就会影响在校发展;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要么在寝室睡懒觉, 要么上网打游戏, 导致成绩下降;部分家境困难的同学为了减轻父母负担, 利用学习时间打工做兼职, 使正常学习受到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时间花在社团工作、学生工作上面, 造成学习成绩差, 不能均衡发展等等。辅导员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些“问题”学生上面。除此之外, 在一些民办高校, 学生辅导员基本都是住楼辅导员, 除了负责班级各项工作外还要负责一栋学生宿舍楼的管理, 包括卫生检查、夜宿检查、安全检查等等, 而楼内工作的稳定、安全也是辅导员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3集中在围绕学风、班风建设所进行的日常管理。民办高校多采用实体班级制度, 并有固定的晚自修教室, 在大一、大二年级实行固定晚自修管理制度。每周要组织一次班会, 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通知传达学校布置的任务和会议精神。在平时针对班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也要及时与任课老师联系或与家长联系。期末要制定评奖评优细则, 做好综合测评、考核奖惩等工作。还要特别关注班级中或所管宿舍楼中有生理、心理方面障碍和疾患的学生。如笔者所管理的宿舍楼内, 有一位残疾同学的寝室关系紧张, 导致同寝学生要求调换寝室。这样的学生需要辅导员花费非常多的精力去关心照顾。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问题, 辅导员既要抓两头, 又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感到被忽视、遗忘, 因此,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花费的精力最多, 成效却不一定最好。

4一人兼任数职的问题。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同时还是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重要力量。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不理解, 有时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这时就需要辅导员化解矛盾, 解决危机。但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辅导员的配置不是按照年级安排, 一位辅导员所带的年级可能从一年级跨至四年级, 最多可同时带三个年级的班级, 并且对所有班级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党建社团发展、园区住楼工作都要负责。实际大学各个年级的工作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这样分散带班必然导致辅导员精力分散, 无法形成工作方向。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责的重新定位

从工作实际来看,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更多偏向于管理者, 在实际工作中强调的是如何管学生, “围追堵截”“问题”学生, 这一职责定位使得民办高校中辅导员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也不能获得其他岗位同事的尊重。加上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 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普遍较低, 这就不利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因此, 重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推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1同时做好管理者、教育者双重角色

民办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不仅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 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光荣使命。不仅通过严格管理和严明纪律推动学风建设, 更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挖掘学习动力。在管理方式上,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到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 多听学生意见。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的同时, 还能够“授之以渔”,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是随着学分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 班级管理必将从实体班级转向虚拟班级, 在虚拟班级管理中, 更重在辅导员对学生的引导、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2从日常管理走向全面指导学生成长

2005年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进一步确定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要求, 包括学生德育工作、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承担相关教学工作及指导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等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跳出“学生保姆”的角色定位, 既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题教育、课堂教育等途径,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要顺应大学生的组织形态变化实际, 利用党团工作、学生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等载体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还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开展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学生的事务管理和咨询辅导工作, 更要参与处理涉及大学生的突发事件, 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在个人职业定位上也要抛弃管理者的思维定势, 树立起全面育人的观念与意识。

3从一身数职走向专业化

民办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存在尚未建立专业化、职业化机制的问题, 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在辅导员的配置中,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在院系设立职业发展、心理咨询等专业辅导员, 在学生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型工作者。这有利于这支队伍的稳定, 也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职责完善的路径

1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 重视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目前高校辅导员大部分都是硕士毕业生, 学习的专业各不相同, 民办高校有时还会任用返聘的老教师。面对这样一支专业不同、经验不同的辅导员队伍, 提供专业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如政治理论培训、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指导和创新教育方法培训、心理咨询辅导、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的培训。以笔者原所在学校为例, 学校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非常重视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每个学期都会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论坛。定期组织集体学习和讨论, 注重入职培训, 以老带新, 使辅导员掌握最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对于中老年辅导员, 可以结合其工作特点开设党团建设、班级管理等方向的培训, 使得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上立足自身, 有所侧重。

2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 提升职业认同感

民办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是自律性较差, 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因此要想胜任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只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 还需要过硬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工作技巧和经验。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 也不能仅仅依靠惩罚教育方式, 辅导员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自身的威信。笔者通过一年的工作, 强烈地感觉到若想得到学生的尊重敬佩, 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 挖掘学生的特长优势, 摒弃民办高校学生差的思想观念, 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 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真正让他们信服, 也才能真正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多是由返聘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两部分成员组成, 这样的队伍在工作效果上有所区别。老教师辅导员的阅历、学识能够让学生信服, 严格的管理方式可以增强控班能力, 而年轻的辅导员因和学生年龄较接近, 易受学生喜爱但管理力度不够。应当依据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在不同的辅导员队伍中明确各自的职责, 从而使得两者互补, 共促学校发展。

3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健全辅导员评聘职务机制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一直存在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特别是硕士学历辅导员的流动性更大。究其原因, 一是受民办高校工作环境的影响, 二是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务评聘制度不是很完善。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应建立辅导员队伍考核体系和辅导员职务评聘机制。通过制定考核体系,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使辅导员能够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通过奖惩措施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推动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在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上, 应给出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 并为辅导员评定职称提供有利条件, 让辅导员对于所在学校有一种归属感, 这样他们才能自觉自发地投身到学校建设中, 也能够促进辅导员获得职业声望和专业地位。

4加强队伍建设, 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生辅导员的工作, 也是所有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民办高校, 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辅导员, 因此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是加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中,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负责人, 而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 在学校各个部门、上下各级中应当形成一股合力, 共同做好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韩丽霞.积极探索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

[2]吴宽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科技资讯, 2008 (24) .

政府在反垄断工作中的定位与职责 篇8

垄断是指一家企业独占某一商品或服务市场, 从而导致竞争完全丧失的状态。

垄断是从政府保护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 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 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 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 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 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 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 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 达成一定的协议, 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 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律。

参照进入障碍的区别, 可以从垄断成因上区分理解垄断:由于技术经济特点导致的自然垄断;由于政府授权导致的行政垄断;作为市场竞争过程与竞争结果统一、具有市场势力的经济垄断。

中国的行政垄断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清晰, 行政垄断因素纠缠在自然垄断产业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后者游离于整个社会的市场化改革之外, 成为一块“飞地”。

因此, 反垄断法表面上是对市场主体的活动和市场竞争方式的管制, 其对经济政治生活的深层影响却是在政治和社会利益层面展开的。其实质在于维护公平竞争机制, 防止市场力量过度集中。

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中立立场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 政府应当尽量少干预经济的发展, 企业和个人会在追求自己利益的驱动下, “看不见的手”会保护市场秩序。

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 以防止由于人性的贪婪等造成的无序和灾难, 防止由于资本的不断集中和垄断所造成对广大民众的伤害。如果将整个国家看做一个社会系统的话, 必须有一个机构对系统的整体负责, 因为国家中的个体所追求的只是自己局部的利益最大化, 倘若没有人对整体负责的话, 必然会引起冲突, 伤害到整个国家, 国民。

但事实上, 在解决效率的问题前面, 历来是市场最有效。因为每个市场的主题都是追求者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所以, 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 这正是市场的魅力所在, 也是人力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涉及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但是市场的有效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 市场的竞争状态必须是尽可能充分而完全的;其次, 创造的经济利益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由此便产生了政府的市场运行中的一项基本职能———保证公平, 一方面是竞争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则是分配的合理性。

国家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将越来越多的职能交给社会自己去处理, 虽然社会自治不能够完全代替国家的行政管理。因为任何自治都是小范围的自治。这个自治不能代表公共利益, 有时甚至和公共利益相违背。

但目前反垄断工作推进的最大阻力来自政府内部。由于政府内部固化于思维意识, 不利于市场竞争软环境的发展, 客观上阻碍了竞争政策、反垄断工作的推进。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要靠竞争。政府在市场领域的深度参与, 偏离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内核。

政府尽可能的少干预经济行为, 让市场经济体系自身去修复其缺陷,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 在没有其它可供选择的办法的前提下, 政府才能直接进行干预。政府是市场竞争的维护者, 而不是参与者。市场经济下, 宏观上重视竞争政策的核心性作用, 微观上发挥反垄断执法的作用, 才有利于竞争有序的市场形成, 释放发展的活力。

三、我国的特殊国情与发展趋势

在我国, 市场经济是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发性垄断”与政府行为密切相联, 尤其是在公共事业领域。所以, 无论是反对传统性的垄断还是原发性的垄断, 都要求我们约束和纠正政府的行为。因此, 真正要有效的开展反垄断, 除了立法理念和技术, 还必须有两个条件配合:一是平衡地区差别, 二是重新定义政府与经济的关系。

全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是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执政观念的重大变革, 并且的确成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 由于对政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认识还有失偏颇, 造成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的GDP有关, 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关, 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仕途升迁有关。这种体制关联是一把双刃剑, 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也刺激了地域性的经济政治垄断。

这种垄断导致地方与地方之间相互歧视性地对待, 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因此, 反垄断立法其实是要求政府执政观念的第二次变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要求政府为发展市场而努力。这种努力不是要政府自己在其中担当经济角色, 而是要为市场活动主体提供优质的环境条件。具体来说,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着眼于“流动性”, 即拆除壁垒, 提高市场的可进入性。

地方性垄断的形成, 还与地域发展不平衡有关。由于地区差别较大, 而且在这种差别与整个政府投资和发展政策上的倾斜有关的情况下, 相对落后地区更容易倾向于以保护主义的垄断,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种发展策略。

我国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期, 但传统的对政府职能的思维模式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 其会产生长久影响,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 经济体制改革后, 中央管理经济的职能有所削弱, 但地方政府及其经济主管部门管理经济的职能却大大加强, 出现了地方或部门利益的独立化问题。各地区或部门为保护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 常常会进行横向或纵向垄断。

同时, 有些政府部门干预意识过强, 法治意识薄弱, 加上行政利益是行政性垄断的动力源, 在行政利益的驱动下, 政府及行政部门容易为了实现积极的直接利益而忽视法律的约束, 从而引起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现象。

因此, 要坚持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 政府就要在扭转不平衡方面有更大努力。否则, 地方垄断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在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政府逐步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建立并开展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存在于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主要领域里。其中, 较为重要的领域依次是社会服务、调查研究、行业协会、学会、文化艺术、法律咨询与服务、政策咨询和扶贫。由此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迅速, 而且它们参与的即是政府在政策上相对允许和鼓励的领域, 也是社会非常需要的服务。

四、民营化在反垄断工作中的意义

反垄断是一个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价值取向对分配方案的最终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反垄断而言, 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引进竞争机制, 而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引进竞争机制仍然面临着包括决策者的政治意愿、所涉利害关系方甚至监管机构的抵制以及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壁垒等诸多问题。因此, 促进市场的自由化, 从而在这个领域得以有效地反垄断, 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讨论反垄断问题时, 引进竞争机制和强调民营化都十分必要。民营化可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 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 无论是缺少不同的利益主体, 还是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 这个市场都是不可能最终建立的。

将随着竞争性领域和市场机制的增加、因自然垄断和合法垄断而需受特别监管的领域愈益缩小, 在当前完善竞争机制的改革中,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对相应市场竞争秩序的培植和维护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

民营化与引进竞争机制相辅相成。公有、公共部门应该服务于公共利益, 但在现实中它并不必然恪尽职守;私营部门追逐私利最大化实为天经地义, 但其客观效果却未必损害公共利益。两者应当在平等的竞争和规制条件下, 在各个领域中生存、发展, 以提高效率并造福社会。

反垄断法应贯彻“人人平等”原则:民营企业滥用其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优势地位、通过限制竞争协议和反竞争的结合行为损害竞争的, 要适用反垄断法进行相应的制裁;国有、公营部门滥用其因特别规制而取得的任何优势地位的, 也不能例外。政企分开、产权多元、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充分适度、监管合理有效的市场是反垄断所必要的体制前提。只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 反垄断法才能真正发挥它对市场竞争结构和秩序的维护作用, 而不是在不合理的“法定”垄断、行业壁垒和部门利益面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企业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中, 滥用优势地位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一个企业拥有市场优势地位, 可能是因为经营成功而做大, 也可能是基于自然垄断或法律的规定, 还可能是协同他人一致行动的结果, 再可能就是它与交易对手实力悬殊、相对而言具有支配或影响的优势力量。滥用优势地位是指具有任何优势地位的企业或其他主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实施的反竞争行为, 也即利用某种优势地位强制他人接受某种交易条件或单方面实施某种行为, 对交易对方或第三人构成限制竞争效果的垄断行为。

针对滥用优势地位的反垄断政策, 首先, 应当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和民营化的改革,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将自然垄断缩减至尽可能小的范围。其次, 对政府引起的不当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况, 包括通过政策、规章实施的重组、联合等, 应当参考发达国家通行的“主权”原则, 准许市场主体对其进行司法救济。即针对凡政府所为非专属于主权者的行为, 譬如在监管和反垄断的名义下采取使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遭受损害的措施, 利害关系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范围包括诸如民营化措施、分拆或重组、特许经营、价格管制措施等领域。

因此, 恰当地设置监管机构及其职权, 在相关各个领域内引进竞争机制及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 对于中国改进低效落后的制度安排的体制改革而言尤为关键。

民营化在反垄断工作中的另一个角色是非盈利性质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一是第三部门属于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目的不是利润的最大化, 它们是以某种特定的“宗旨”为导向, 带有很强的公益色彩, 从而使非营利组织也具有了最强的使命感, 能够把公平和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非营利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是公民志愿参与的自治性组织, 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时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低、效率高、更加灵活多变。三是它能够把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组织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市场机制在非营利组织运作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向公众提供服务, 非营利组织可以理所当然地向公众收取服务费用, 从而降低政府所投入的总成本。这也是契合我国进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的。

五、问责制是反垄断工作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服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民意并受其制约的一种善治。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无论是针对原发性垄断还是地域性垄断, 都需要政府在法治的前提下进行调控与监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调控监管和市场操作作为劳动协作的社会层面, 已经成为经济的内在要素。

政府调控的主要模式就是法律概括授权、政府自由裁量和问责制。

法律不是万能的。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是对法的一种曲解。但是, 政府在宪政、法律概括授权下的自由裁量不能是任意的。

概括授权、自由裁量而又不脱离宪法、法律的约束, 集中体现为对政府的问责机制上。问责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角色定位、权利义务设置, 即领导责任。在公共管理中, 每一个角色都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权利义务, 定位角色。在这个基础上自由裁量, 履行角色的要求。政府和市场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在反垄断工作中, 政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职责, 恰当地履行政府职能, 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方面是可问责。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检察院、行政监察、纪检、媒体的问责和群众通过检举控告、网络等舆论的问责。所有的质询和疑问, 被问责人必须谦恭的、谨慎的、有求必应的作出回应。

第三方面是法律责任。行为人应当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从责令辞职、引咎辞职、赔礼道歉, 到行政处分乃至被刑事责任。

市场、经济和社会时刻处于波动和变化之中。法要不断、随时顺应形势变动。法条的原则性、灵活性、弹性越来越大。概括授权也越来越多。这就是法的政策化。

政策法治化, 就是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能脱离宪法和法律, 要纳入问责制的框架体系。

法不等于法条, 等于法治。法不等于法条意味着, 法条作为法治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要素可能是不完备的、有欠缺、有矛盾、有错误、有过分超前的、有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等等。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 政府受到主流民意和既有的司法、行政、道德等机制的约束, 硬性推行错法或者法律是有悖法治所要求的正当性即合法性要求的。

摘要: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现象之一, 大规模的垄断会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法学界对于如何应对垄断并无定论。中国的垄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性, 国有、公营部门与民营部门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对此, 应一方面大力推进民营化, 另一方面在政府调控工作中切实落实问责制。

关键词:反垄断,民营化,问责

参考文献

[1]史际春, 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5 (1) .

[2]史际春.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与“反垄断法”[J].法学家, 2002 (6) .

[3]余晖.政府管制改革的方向[J].战略与管理, 2002 (5) .

职责定位 篇9

1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1.1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在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问题上, 已有研究认为, 心理委员承担着志愿者、同行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宣传者5个角色[1,2]。志愿者是指心理委员要具有高度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 有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和热情, 能够自觉自愿地帮助同学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心理困扰。同行者是指心理委员在帮助身陷困境的同伴认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同伴共同学习、领悟、体验、分享和反思的过程。学习者是指心理委员通过接受专业培训, 掌握助人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心理自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示范者是指心理委员往往都是心理健康、乐于助人、责任心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宣传者是指心理委员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使同学们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 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有的学者还提出心理委员扮演着4种角色, 即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活动组织者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信息传递员[3]。

1.2 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已有研究认为, 心理委员所担负的工作职责[1,4]主要包括: (1) 在班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 (2) 积极开展朋辈心理咨询, 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 (3)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及院系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 定期排查班级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 及时进行干预, 若有必要应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 (4)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助人技巧。总结起来就是关注、倾听、宣传、报告4个方面。所谓关注, 是指关注同学们的情绪、行为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不稳定的因素;所谓倾听, 主要是指倾听同学们的忧愁和烦恼;所谓宣传, 是指在同学们当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谓报告, 是指要及时将不良状况向辅导员或心理专家反映, 以便于他们为出现心理困惑的同学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另外, 有的学者把心理委员工作职责总的概括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和朋辈辅导员[5]。

2 心理委员在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心理委员对工作职责认识不清、角色不明确

当前学校普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但这些工作职责空泛的内容较多, 定性的、可以考量的内容较少, 导致心理委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难以把握分寸, 搞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 如多数心理委员简单地认为其主要工作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此外, 心理委员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 如有的心理委员认为自己是混入学生内部、专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奸细”, 是同学们的“心理垃圾桶”等[6]。

2.2 多数心理委员对工作不认可, 职务形同虚设

据调查, 心理委员普遍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 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都浮于表面化、形式化, 没有实质性地深入开展工作。与班级其他班委相比, 心理委员的工作比较清闲, 基本没什么事做, 主要承担的工作还是协助学校及学院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 心理委员流动性也较大, 工作不能保持连续性, 很多心理委员工作时间1 a不到。

2.3 心理委员在履行心理排查工作时的问题

调查发现, 心理委员在履行心理排查工作时出现很多问题, 如有些心理委员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保密工作不到位, 工作方式不到位, 甚至有的心理委员直接将心理排查表交给排查对象填写;部分心理委员因担心被自己上报的学生对自己有意见, 因而去征求上报学生的意见, 这些做法对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负担, 也使得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难展开。

2.4 心理委员无法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

研究发现, 学生对心理委员工作普遍不认可, 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大多持否定、怀疑的态度。如果出现心理困扰, 一般不会去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 而当心理委员主动关心他们时, 反而引起学生的警惕和戒备。据调查, 大部分心理委员表示自己曾经帮助过的有心理困扰的同学都是自己比较熟悉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 但咨询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原因是缺乏有关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朋辈心理咨询时, 主要还是讲大道理, 不能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来帮助同学。

2.5 心理委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心理委员表示曾参加过学校有关心理委员的培训, 但培训次数不多, 感觉培训的效果也不理想。据心理委员反映, 刚开始心理委员对培训兴趣很高, 但培训之后发现培训无法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 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起来。此外, 学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太多, 培训次数也少, 因此心理委员对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3 讨论

3.1 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应是面向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当前, 过分关注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而忽视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是学生这个问题。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也需要完成学业, 他们时间不多, 精力有限, 能力不足, 知识匮乏, 能做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帮助。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不是帮助一切应该帮助的人, 而是帮助那些可以帮助的人[7]。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是普及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8],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只占一小部分。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 大多数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性问题,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9]。因此,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 而是发现和反映问题或协助解决问题。从大部分心理委员反映开展主题班会效果较好的情况来看, 也证实了这一点。

3.2 心理委员不是朋辈辅导员, 无法承担心理咨询职责 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多数心理委员经过简短培训后让其开展工作难度较大。因此, 他们无法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心理委员的职责与定位不应是“小小心理咨询师”或“朋辈辅导员”, 他们的工作重点并不在于个别的心理咨询或辅导, 而在于推动班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且以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为主, 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则通常以个别的心理咨询或辅导为工作重点, 通常要帮助大学生同龄人解决一些轻度障碍性的心理咨询问题, 因而面临更大的工作风险, 需要有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担当。与朋辈咨询相比, 心理委员相对淡化心理咨询功能, 而突出针对团体心理的知识宣讲和普及、氛围营造、信息获取等功能, 可以降低其犯专业过失的风险[10]。

3.3 应慎重考虑让心理委员承担心理排查工作 多数心理委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 他们的心理知识和能力有限, 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 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心理排查的标准。在心理排查工作的保密性原则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有的心理委员在心理排查工作中没有做好保密工作, 结果让排查对象知道, 而同学们对心理问题大多比较敏感, 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来讲, 更加忌讳别人说自己心理有问题。因此心理委员在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时, 如果工作方式不到位, 保密工作不到位, 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反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建议高校最好不要安排心理委员负责心理排查工作, 而应由相应的教师来担当。

3.4 心理委员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工作需进一步深入 当前, 有关心理委员的工作体制还不健全, 相关的管理考核、培训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制定明确合理、切实可行的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这些工作职责应该是定性的、可以考量的, 而不是空泛的、定性的。目前, 大部分普通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 缺乏心理学的师资, 开展培训工作的多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员, 由于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与定位不准确, 而过多地将咨询工作下移至心理委员的工作中[10]。在培训方面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应注重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 让心理委员切实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使心理委员的工作深入下去。

在强调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时, 同时也应看到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是学生这个问题。既然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就不可能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对于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完全否定, 合理定位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和工作职责, 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作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徐浩.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5) :11-12.

[2]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8 (2) :32-35.

[3]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教育与职业, 2009, 535 (4) :36-38.

[4]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6) :43-44.

[5]薛艺, 刘霞, 李寅.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北京教育:德育, 2008, 1 (2) :52-53.

[6]朱美燕.浅谈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教育探索, 2010, 228 (6) :137-138.

[7]葛健, 覃爱苗, 刘来君.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思考.今日南国, 2010, 154 (4) :181-183.

[8]思彤, 宋德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作用,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吉林教育, 2008, 34 (12) :54.

[9]李莉.某理工科院校280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8) :950-951.

职责定位 篇10

所谓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以及与其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那么辅导员在高校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1995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 (以下简称《德育大纲》) 中认为:辅导员属于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即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 并且和“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所不同, 对其角色做全面认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从传统的教师职责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而言, 辅导员是教师。但是, 辅导员有别于任课教师,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 寓教育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各项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学生集体和组织管理、学生学习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等。这些工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 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辅导员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 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对规范学生行为和学生党团、干部及社团都负有管理职责。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辅导员必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并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做好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及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服务等。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主要有八项工作职责, 《规定》明确了指出: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

动, 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3、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

点、焦点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化解矛盾冲突, 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4、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 组织好大学生勤工助学, 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5、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6、以班级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7、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

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8、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 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几对关系

1、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共青团组织的关系

按照国家有关高校辅导员配备情况的文件要求, 辅导员一般根据学生人数按1:120-150的比例来配备的, 但目前实际比例明显高于这个数值。其编制为院系行政编制, 我国高校一般采取校系领导制, 校党委直接领导院系党委和团委的工作。辅导员则在院系党团委的领导下, 在分管学生思政工作的党委书记 (副书记) 或副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 全面负责本院系一个年级或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院系党委负责辅导员的考察培养, 负责对本院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做出安排, 辅导员负责具体落实。

院系党委负责全院系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组织、宣传建设工作, 因此在很大意义上其党团领导水平对辅导员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辅导员工作水平也反映着院系党委领导的素质和水平。院系团委的工作是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开展的。作为团的一级组织, 与辅导员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但团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协调好和辅导员的工作关系。从体制上看, 一般主要通过兼职工作解决。即院系团委书记任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或直接兼任辅导员, 或辅导员又担任院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通过这些形式加强团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联系和协调。使得团的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工作, 也使政治辅导员关心重视团的工作。团的工作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寓教育于活动娱乐之中, 对广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辅导员可以通过各项活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一般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辅导员的关系

行政管理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行政管理人员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施管理的。其工作行为具有强制性, 注重的是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规范。在前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主持教育部工作的八十年代初期, 他曾提出注重加强学生管理, 强调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是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仍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所遵循的。高校不同于其他部门, 学校对学生实施的行政行为应强化教育的成份, 也就是“管理育人”之意。但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又不可能都做细致耐心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很好的把握这些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的疏漏之处, 用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给以积极配合。

3、高校辅导员工作与专业教师的关系

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关系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工资与津贴、社会荣誉、工作成果等几方面进行说明。就工资与津贴而言, 由于高校工资与职称职务挂钩, 辅导员晋职晋升慢, 总体上辅导员工资低于专业教师;从获得的社会荣誉看, 辅导员更多的获得的是精神奖励, 而教师的努力工作转化成了显形的、被社会评价机制认可的形式, 如在某一领域的知名教授;从工作成果看, 教师发表的文章、著作等有形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 而辅导员的努力工作, 往往转化成了校园的稳定、班集体的团结、学生良好的作风、以及学生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等这些无形成果上。就辅导员的这种状况, 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相比, 说明在实际中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对个人而言发展性较小的职业, 许多辅导员因此心理失衡, 感到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时期,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人的各种需要, 去促使人们追求各种目标, 高校辅导员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教思政[2007]4号) , 2007-3-27.

[2]张耀灿, 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张耀灿, 陈万柏,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4]李才栋.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职责定位 篇11

哈尔滨市各高校内部均有自己的校园有线广播台, 在此我选择黑龙江大学校有线广播台加以分析和说明。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始建于1958年, 现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实行台长负责制, 下设5名副台长, 分别管理各个部门, 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目前拥有台员百余人, 他们分工协作、积极进取、努力工作;黑大校有线广播台现有编辑部、新闻中心、播音部、音乐组、专题部、周末组、体育组、技术部、文化推广部、摄影部等十个部门组成。黑大广播台的宗旨是:服务师生、服务校园;团结协作, 精英团队!黑大广播台的台训是:热情、感恩、责任。黑龙江大学校有线广播台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 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管理细则》、《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机构设置工作职能》、《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奖惩办法》等十余条管理规定, 使台务管理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这些细则, 规定让黑龙江大学校有线广播台走上了一条正规化的发展经营模式。

然而, 任何事情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但道路未免曲折。据调查, 黑大校园有线广播台和在哈各高校的其他校园有线广播台在职责定位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相通或相近的问题。第一, 广播台的工作人员团队的精良度不够。在广播台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多冗余人员和虚设职位, 这些人员的存在不利于广播台工作的整体调度与安排;同时, 有可能涣散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一些工作人员可能是由于一些关系因素加入广播台的, 而不是通过层层筛选的过程加入的, 他们可能在业务水平上还不够成熟, 在业务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他们需要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这些都制约着校园广播的发展速度。第二, 校园广播的收听率和覆盖率低。目前, 绝大多数的校园广播仅限于校园内部的接收与收听, 它的收听率和覆盖率人群极其的低, 不利于校园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把校园广播就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是不正确的, 校园广播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功能, 积极与外界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 我们可以取外界之精华, 去外界之糟粕,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努力使校园广播成为文化宣传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第三, 广播台的自采自编自办类节目的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谓只有品质优良, 才能飞速发展。要想各高校的有线广播台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那么, 不断地提高自己节目的质量是可持续发展路线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积极对校园内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报道, 比如黑龙江大学的优秀校园学生人物—雷锋侠。发挥校园媒体传播思想道德的优势力量, 号召广大校园学子学习校园优秀人物, 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青年而贡献力量。

那么, 应该如何进行各高校校有线广播台的发展与创新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 各高校的校园有线广播台才能如青松绿柏, 长盛不衰。第一:各个高校应该对校园广播加大重视力度和各种资源的投入力度。校园广播目前作为校园界, 唯一的校园媒体资源, 它的垄断独大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校园内部的相关部门再给予校园媒体一定的重视, 那么它的发展优势的显现必然指日可待;学校可以请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对广播台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播音指导和有关广播电视编导等方面的相应指导。因为, 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第二:加大评比力度, 推行奖励机制。对广播台的节目进行每周评比活动, 评选出最优秀的节目团队, 可以从节目选题, 节目内容, 节目的受众收听情况进行入手分析。再给予相应的奖励, 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第三: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 实现优势互补。从网络中发现优秀的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 进行资料的整合运用, 再利用校园媒体自身的优势力量进行传播, 形成优势互补, 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北京中信出版社

[2]杨赐文《论高校媒体资源的联动与整合》—香港新闻出版社

[3]陈顺孝《校园媒体的企划与实践》

[4]宫宇《关于高校校园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北京新闻战线编辑部

上一篇:财务管理效果下一篇:异位妊娠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