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贸易国

2024-09-14

主要贸易国(共11篇)

主要贸易国 篇1

1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成本的降低。现代交通具有运量大、远距离和低成本的优点,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降低了各国贸易的运费和时间成本;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在全球的飞速传播,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成本;WTO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和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发展,大范围的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了政策性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度更高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促进了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

2 文献综述

目前,虽然国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它也是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贸易成本的重要性使得对其的研究具有必然性。David(2008)论述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贸易成本的降低,并且分析了其贸易成本在不同阶段的贡献率。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在假设双边贸易对称的条件下,提出了测度贸易成本的模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模型中的假设与现实不符。本文运用的Novy(2008)估计模型是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是目前较好的估计模型。运用Novy(2008)的难处在于国内贸易的数据不能直接获得,本文借鉴Wei(1996)的方法确定国内贸易,Wei(1996)认为,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贸易是总收入与总出口的差额。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贸易成本的研究较少。蒋含明(2012)运用Novy(2008)估计模型,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测度了1998~2011年间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行业的贸易成本,并采用GMM估计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丁媛媛和彭星(2012)采用Novy(2008)估计模型测度了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进行分解,并且从距离、语言、人均GDP差额和汇率波动等方面对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和人均GDP对贸易成本有着较为显著地正向影响,共同语言和加入WTO均有利于贸易成本的下降,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最大,有着十分显著的消极影响。

3 Novy(2008)估计模型及数据来源

贸易成本的测度有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两种。直接测度法主要是测度关税、配额和交通运输等政策壁垒和自然因素引起的贸易成本。直接测度法较直观,但是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政策性壁垒较难量化。特别是目前名义关税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大行其道,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更是难以量化。其次,这种方法主要局限与可见成本,如运输成本和关税壁垒,不能从整体上测度贸易成本。第三,直接测度法中没有包含国内贸易成本。因此,测度贸易成本最好是运用间接测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考察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从而间接地测度贸易成本,也是国内外学者普遍采取地方法。本文运用的Novy(2008)就是一种间接测度贸易成本的模型。

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具有多边阻力的引力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在此框架下,Novy推导出具有多边阻力的方程:

其中,tij表示i国与j国的贸易成本;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名义收入即GDP;yw=∑Yj表示世界总收入;xij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σ是商品的替代弹性,且σ>1。Πi和Pj是表示i国和j国的价格指数,反映了多边阻力;Xii表示i国的国内贸易。

根据(1)式推出j国向i国出口的引力方程,乘上i国向j国出口的引力方程,即获得双向的引力模型,得到以下等式:

将(2)代入(3),整理以后推到出以下等式:

由(5)式可知,当双边贸易流量xijxji相对于xiixjj增加了,那么双边贸易成本会变小,有利于两个的经济往来,反之亦然。

本文将采用式(5)来测度2000~2014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是指2014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即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和欧罗斯。其中,由于中国台湾的数据较难获得,故将其剔除。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为转口港,拥有大量的转口贸易,境内贸易为负,不适用于本文所阐述的贸易成本构成,故将这两地剔除。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7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对变量取值。其中,按照Wei的方法确定国内贸易xii,即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国内贸易是总收入与总出口的差额(xii=yi-xi).但是由于总收入中包含了不可贸易品,故需引入si,表示i国全部产出中可贸易品的份额,xii=si*(yi-xi)。同理可得,xjj=sj*(yj-xj)。为方便贸易成本的计算,假设双边可贸易品的份额是对称的,即si=sj=s,从等式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s与贸易成本是正相关。那么最后(5)式可以变形为: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2000~2014年的年度数据。中国与各国的总出口和相互出口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各国GDP数据来源于UNCTAD statistics。从(6)式中可以看出,我们首先要确定s和σ的值。因为两个参数的值很难直接估计,所以我们参考已有的研究确定这两个参数值。Eventtand和Keller(2002)通过研究认为,可贸易品占总产出的30%-80%。可贸易品的份额也受各国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可贸易品份额也较低。Novy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可贸易品份额为0.8,本文研究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将s设定为0.8.对于商品的替代弹性σ是一个很难确定的值。一般而言,较低的替代弹性意味着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倾向减少贸易,意味着较高的贸易成本。根据Anderson和Van Vincoop(2004)认为替代弹性一般介于5~10之间,这是他们总结现有各种文献的估计得出的结果。本文参照已有研究的做法,将替代弹性设定为8。为了全面的考察替代弹性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本文还测度了σ=5和σ=10时的贸易成本。

4 测度结果与分析

我们遵循Novy(2008)的研究思路,利用2000~2014年的数据测度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当s=0.8,σ=8时,美国从2000年的87.89%降到2013年的68.78%,日本从72.28%下降到2013年的63.65%,韩国从64.32%下降到2013年的47.3%,德国从93.22%下降到69.71%,澳大利亚从100.98%下降到70.46%,巴西从144.19%下降到85.07%,俄罗斯从90.11%下降到2013年的81.39%。其中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经济增长放缓,世界贸易低速增长,201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略有上升。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Novy(2008)模型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关税当量的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效率提高;关税改革的推进和自由贸易区战略都使中国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5 对策建议

根据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在不断下降。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贸易成本仍然有较大的下降空间。从降低贸易成本的角度,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5.1 加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

中国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大通道,推进中国与东盟海陆空互联互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对接,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推进,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自由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加快国际经济走廊的建设。

5.2 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

随着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贸易便利化是继贸易自由化以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降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应该推进贸易便利化,简化和协调国际贸易制度和手续。中国海关要加强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完善跨进电子商务通关业务流程,推进口岸各部门信息交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服务进出口企业,提高贸易效率。

5.3 提高产品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为了实现中国“贸易强国”的目标,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和吸收国外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形成二次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属于自己国际品牌,实现国际贸易品牌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抓住产业发展机会,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倡导绿色包装等。

摘要:运用Novy(2008)估计模型测度2000~2014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并从降低贸易成本的角度,有效地提出了加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测度,贸易成本,主要贸易伙伴,中国

参考文献

[1]Andersen,J.E,van Wincoop,E,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70-192.

[2]Andersen,J.E,van Wincoop,E,Trade cos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691-751.

[3]钱学锋,梁琦.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一个改进引力模型方法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3-62.

[4]方虹,彭博,冯哲等.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财贸经济,2010,(5):71-76.

[5]蒋含明.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6):81-87.

[6]杨青龙.贸易成本测度的改进模型及应用——以中日贸易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3):107-112.

[7]施炳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24-30.

[8]许德友,梁琦,张文武.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与决定因素——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衡量[J].世界经济文汇,2010,(6):1-13.

[9]许德友,梁琦.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1981~2010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19-139.

[10]丁媛媛,彭星.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成本测度、贸易增长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5):179-184.

主要贸易国 篇2

中国贸促会主要职责与任务:

(1)、开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界、商协会和其他经贸团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联络工作,邀请和接待外国经济贸易界人士和代表团组来访,组织中国经济贸易、技术代表团、企业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和考察,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和它们的活动;负责与外国对口组织在华设立的代表机构以及外国在华成立的商会进行联络;向国外派遣常驻代表或设立代表处;组织、参加或与外国相应机构联合召开有关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和法律方面的国际会议。

(2)、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主办、参加世界博览会,赴国外主办中国贸易展览会和参加国际贸易博览会;负责全国赴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或参加国际博览会的归口协调及相关的管理、监督工作。

(3)、安排和接待国外来华举办的经济贸易或技术展览会,主办国际专业性或综合性展览会,组织并主办国际博览会;协调国内有关方面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

(4)、办理国际经济贸易和海事仲裁事务;出具中国出口商品原产地证明书;受理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理算案件;出具人力不可抗拒证明,签发和认证对外贸易和海上货运业务的文件和单证;为到国外从事临时出口活动的公司、企业或个人出具有关单证册,并对其提供担保。

(5)、代理中国企业在国外或外国公司和个人在中国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办理有关工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的咨询、争议及技术贸易等业务。

(6)、开展国内外经济调查研究和经济贸易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和发布工作,向国内外有关企业和机构提供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及国内外公司、企业的资信调查服务;联系、组织中外经贸界的技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发行对外经济贸易报刊以及其它出版物;组织对外经济贸易洽谈;承办中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以及法律咨询、法律顾问工作。

(7)、指导、协调中国贸促会各地方分会、行业分会、支会和各级国际商会的工作;负责对各分支机构及会员的服务及培训工作。

(8)、负责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调国际商会的对华业务和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会员与国际商会交往的有关事宜。

(9)、办理其它促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有关事宜。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与主要问题 篇3

[关键词] 对外贸易现状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外贸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了。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1978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8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见表1)。

另外,中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如我国纺织品已占领全球70%的纺织品市场。我国显然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而贸易大国地位确立只用了16年的时间,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讲,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简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频道整理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

2.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间,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额的不足5%跃升到52%以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贸易方式,也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看(如图所示),在大部分年份当中,加工贸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率,超过了我国的总出口增长率。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对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

3.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自1979年以来,中国以其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FDl最多的国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处于主导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继续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外贸总出口额的58.62%。

表2 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1985-2005)(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期及海关统计资讯网数据整理

4.我国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5%。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2%。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出口市场集中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2.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创汇的要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并且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带来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业也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外贸增长方式没有质的改变。

3.贸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达到48.54%,占据半壁江山,此后基本保持稳定上升,占出口贸易总额54% 左右。由于通过加工贸易我国只能赚取增加值,虽然对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我国从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却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平均占比75%,而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更小。

4.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貿易摩擦频繁

当前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的选择过于狭窄,过多地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从理论上讲,这种过分依赖状况极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市场风险,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上尤其是美国针对我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加。2004年,对我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合计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倍。涉及知识产权的争端和技术壁垒也呈递增之势。与主要贸易伙伴摩擦加剧,成为制约我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5.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货物贸易,大量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04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5933.7亿美元,而同期服务贸易出口仅为450亿美元, 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出口额比重为7.6%,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1%,这一水平与全球服务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三分之一的比重也相距甚远。

6.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比重依然较低

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贸易强弱的重要标志。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高达75%。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已经提高到2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普遍在40%以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综上所述,从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出口问题,而从这些问题中又可以总结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即过分依赖传统市场;过分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过分依赖于数量扩张;过分依赖于加工贸易。应该说,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出口发展的的主要问题。在政府和产业层面,应继续深化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商品结构,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合理引导国际投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贸易国 篇4

1 我国中草药出口现状

1.1 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我国中草药出口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和提取物等。2008年,我国中草药出口总额达到13.09亿美元,占全球中草药销售总额的5%(不包含国内)。其中,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和提取物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5%以上。2009年,由于受贸易壁垒和金融危机等影响,中草药出口总额基本与2008年持平。目前,中药提取物跃居出口额首位,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大,是拉动中药商品出口的主要原因。

日韩是我国竞争国际中草药市场的主要对手,年销售额约占世界中草药市场的21%。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草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达上百亿欧元,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40%以上。美国中草药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是世界上主要中草药消费大国之一,市场份额占24.5%。

1.2 我国中草药出口市场结构

我国中草药产品出口情况见表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及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2009年统计数据未含12月份。

从目标市场分析,亚洲仍是我国中草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对其出口额占我国中草药出口总额的65%以上,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主要贸易国家。另外,我国对欧盟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8年对其出口额占我国中草药出口总额的16%。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美国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2009年出口情况基本与2008年持平。我国中草药出口市场分布见表2。

1.3 我国中草药出口遭遇扣留情况

从我国中草药出口受阻的情况看,除了文化差异、药品注册认证壁垒、包装标签壁垒和绿色环保壁垒外,主要是因为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达不到要求、二氧化硫含量超标以及产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表3是近两年来我国中草药出口日、韩、欧盟和美国被扣留的情况。

2 我国中草药出口遭遇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2008年,日本实施了“汉方及生药制剂农药残留量的行业标准”和“肯定列表制度”。受其影响,我国中草药对日本出口下降。韩国对进口中药材的检验极其严格,每批均需按照韩国“进口中药材检验方法”的规定进行检验。2007年9月,韩国相继发布了“关于草药中重金属的规范和测试方法”和“关于草药中二氧化硫残留物的规范和测试方法”的修正提案,涉及我国对韩出口中草药的大部分品种。

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

2009年,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修订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Lacey Act)。该法规定“植物及其产品是指:植物界的所有野生植物,包括根、种子及其他植株组成部分及其产品,包含自然生长的或种植在林地的树木”。同时,该法对其原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可以免除进口申报的3类植物,也做出了限定。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中草药产品的出口难度。据了解,当前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中,其中仍有部分产品来源于野生植物,如,积雪草、淫羊藿等。该类产品今后出口美国将受到限制。

2004年,“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指令”实施,企业短时间内无法以药品的形式在欧盟进行注册和销售,因此,我国中草药对欧盟出口增长缓慢。欧盟法规(EC)396/2005和(EC) 178/2006进一步扩大了农药残留限量检查的范围,并且增加了需要检查的农药种类。法规首次将植物药列入适用范围之内,使植物药产品范围增加到390种。近年来,我国中草药出口欧盟的退货率高达43%,说明技术壁垒对我国中草药出口欧盟产生了严重影响。

3 我国中草药出口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原因

我国中草药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国外、国内两方面综合因素造成。

3.1 国外因素

在欧美市场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化壁垒。中西方不同的医学文化背景,是中草药国际化遭遇西方技术壁垒的根源之一。中草药的药理机制、组方原则和衡量标准与西药有很大不同,这是我国中草药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例如,使用了朱砂的中草药产品不可避免地含有重金属,中医认为这样是安全有效的,但西方医药界却并不接受。

在亚洲市场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壁垒。日韩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形成今天的汉医学和汉方药。日本模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管理模式,按照西药管理模式对中草药进行管理。韩国对中草药的管理也是建立在西药学管理的基础上,对中草药检验极其严格,每批均需接受韩国进口中草药检验方法中规定的要求检验。

3.2 国内因素

3.2.1 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国内中草药产业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经营导向模式,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主要贸易国家对中草药的认知。中外双方在中草药领域的交流互动较少,宣传渠道和手段没有创新。导致国外对中草药的认识不足,中草药的精髓和传统文化难以深入人心,使得中草药始终局限在西药模式的范畴之内。

3.2.2 信息缺失,缺乏针对中草药技术贸易壁垒的防范体系。

目前,已经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中草药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技术法规和标准层出不穷,各种合格评定的检验程序十分复杂,很难把握。我国企业对主要贸易国家的各种中草药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疲于应付,不能及时跟踪了解最新出台的法规、标准等信息。这也是导致我国中草药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外标准差距比较大。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规范了中草药材的种植和生产。一些地道药材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如,“浙八味”地道中草药等。但是,中草药质量控制、有效成分检测和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标准缺失。2001年,我国制定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目前,大部分中草药企业都以此为参照标准,但标准中许多指标偏低,已不能适应我国中草药主要贸易国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4 国际中草药领域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辐射效应特别大

一个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辐射到其他国家,引起他国模仿,进而使我国中草药出口遭受来自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限制。以2002年“蜂蜜事件”为例,由于我国出口的蜂蜜达不到欧盟新提出的抗生素残留限量标准要求,此事很快引发许多国家的连锁反应。美日等国纷纷效仿欧盟的做法提高标准,结果给我国蜂蜜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4.2 国外技术法规有可能使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中失去宝贵的贸易机会

2004年,欧盟正式颁布并实施“欧洲传统草药法案”,对进入欧盟的传统药品包括中草药在内做出严格规定。在欧盟成员国境内已使用30年以上的传统草药制品,或在欧盟已使用15年以上,并能提供在欧盟以外国家或地区应用30年以上的证明,才能通过登记注册,作为传统草药制品在欧盟销售和使用。否则,必须进行药理、病理和临床等一系列试验,以检测该药是否符合欧洲药品质量规范的规定。我国中草药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承担相关研究或检测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

5 应对国外中草药技术壁垒的建议

5.1 积极开展“中草药外交”

我国政府商务部门应充分利用多边贸易体制,主动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开展“中草药外交”,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签定各种双边或多边的中草药国际贸易互认协议,促进中草药领域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合作发展。

5.2 加强研究,跟踪发展趋势

相关协会、商检、科研机构和中草药出口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应加强对国外中草药技术壁垒的研究,特别要注意我国中草药出口企业目标市场国家的中草药技术标准,加强此方面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草药国际贸易信息数据库,跟踪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发展步伐,及时把握并准确预测其中草药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加强与中草药进口国沟通对话,实时了解进口国有关中草药类产品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和有关进口政策。掌握国内外中草药类产品技术法规、标准的制修订情况,研究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标准,积极为中草药类企业扩大出口服务。

5.3 更新经营理念,实施质量经营,增强中草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我国相关中草药企业需更新经营理念,全面实施质量经营的管理模式,提高中草药产品质量,增强中草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实施中草药材种植(GAP)、试验(GLP)、生产(GMP)、临床(GCP)和销售(GSP)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化规范,并通过相关认证。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中草药出口产品的质量。

5.4 提高检测技术与设备水平

相关部门及实验室需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积极收集和研究新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能力,为中草药有害残留的监测和监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建议建立全国协调一致的有害残留监控体系和健全有效的管理监控体系,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发动全社会力量,从各方面推动我国中草药扩大出口。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草药出口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分析了我国中草药出口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中草药出口主要贸易国家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了遭遇这些技术壁垒的原因,以及对我国中草药产业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中草药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草药,出口,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 司岩,段英灿.基于中西方医药理论的我国中草药出口贸易壁垒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 :290-291.

[2] 祁悦,卞鹰.欧盟与中国植物药标准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 :1286-1288.

[3] Regulation (EC) No 396/2005 [EB/OL].http//ec.europa.eu/food/plant/protection/pesticides/index-en.htm.

[4] 宋明顺.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2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可考证书 篇5

一.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

单证员的工作就是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主考机构: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

证书性质:上海地区国际贸易单证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培训结束后。

考试内容:该考试包括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实务、外经贸英语函电两部分,其中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实务又包含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操作实务两部分。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的《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可作为上岗凭证。此外,该证书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紧缺人才系列工程”,考试合格者还可申办上海“紧缺人才证书”。

报名地址: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培训中心(北京东路47号)。

点评:在国际贸易实施过程中,合同、定单、报关、报检、运输、仓储、银行、保险等各个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维持。因此,外贸企业对单证员的需求较大,据预测,未来5年,上海单证员缺口在12万左右。由于单证员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贸业务结汇的时效和成败,从业要求较高,而上海现有的20多万名从业人员中,持专业证书的不到10%。因此,具有单证员证书者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月薪一般在5000元左右。此外,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入外贸、外资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一般都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求职前最好先考张单证员证书。

■二.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

国际货运代理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

主考机构:国家商务部。

考试性质:国家货代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国际货运代理实践经验,或已接受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5、6月份。

考试内容:考试包括国际货代业务和国际货代专业英语两部分,其中国际货代业务包含国际货运代理基础知识、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国际航空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理论与实务等内容。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全国通用,有效期为5年。

报名地点: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北京东路47号)、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长阳路1514号)。

点评:上海现有货代企业2000多家,随着上海加紧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港,力争在两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货代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货代企业数量将快速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根据国家外经贸部的有关计划,为规范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操作流程和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2005年后将在国际货代行业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现从事货代工作者来说,要想保住饭碗,必须考张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而对打算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士来说,该证书更是入行的“敲门砖”。

■三.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

外销员是指在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工作人员,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中坚力量。

主考机构: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人事部。

考试性质:国家外销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国际商务专业中专在校生和其他专业大专、大学本科在校生也可报名。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0

报名时间:每年6月份。

考试内容:包括外贸综合业务、外经贸英语函电和外经贸英语口语三部分。取得原外经贸部颁发的《外销员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的人员可免试外经贸外语。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商务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通用,是外经贸从业人员上岗和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必备条件。

报名地址: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北京东路47号2楼)。

点评:入世后,我国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将大幅增加,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作为外贸企业业务主干力量的外销员,需求增势更为明显。外销员职业前景看好,相关证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向社会开放外销员资格考试,凡有志于从事外销业务的各类人士,包括在校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今后,外销员证书将像注册会计证书、公务员证书一样,成为考证市场的大热门。另据了解,具有外销员证书者还有一项优势,在外经贸部招聘我国驻外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工作人员时会被优先考虑。

■四.报关员资格证书

报关员是指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主考机构:国家海关总署。

考试性质:国家报关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及以上学历。

考试时间:每年6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3月份。

考试内容: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实用报关英语。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海关总署颁发的《报关员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有效期为3年。

报名地点:浦东海关教育处(陆家嘴西路153号浦东海关大楼)。

点评: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报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据相关行业协会推测,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为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保证海关监管任务的完成,国家对报关从业人员有准入资格条件限制。因此,要成为报关员,须先过考试关。据了解,报关员资格考试难度较大,全国的平均考试合格率仅为8%。上海地区为12%。物以稀为贵,因此报关员证书的含金量相当高。

■五.报检员资格证书

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主考机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考试性质:国家报检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考试时间:每年5月和11月。

报名时间:考试前1个月。

考试内容: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报检业务基础、基础英语知识。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报检员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通用,是从事报检工作的上岗证明。

报名地点:该考试实行网上报名,网址为。考生报名后还需到指点地点(岳阳路45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2号楼)确认报考资格。

点评:最近几年,上海的外贸业务量飞速增长,每年的报检货物量已达到70多万批。随着外贸量的骤增,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不断增大。据了解,目前上海地区从事报检业务的企业已达数千家,对报检员的需求接近3万名。虽然报检员的职业前景大好,但进入门槛较高。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未获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将不得从事报检业务。因此,今后要想捧报检员的“金饭碗”,必须先参加专业考试。

■六.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

国际商务师是企业外贸业务中的关键岗位,负责外贸业务的核算、风险评估等事务。主考机构: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人事部。

考试性质:国家外贸领域执业资格证书。

报考条件:大专毕业,从事外经贸类专业工作满5年;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取得博士学位;取得外销员资格,从事专业工作满8年。

考试时间:每年的9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的4月份。

考试内容:包括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两大科目,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营销与企业管理等。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是外贸领域中惟一的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

报名地址: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北京东路47号2楼)、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金陵西路28号3楼培训中心)。

点评: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对企业来说,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将造成极大损失。国际商务师的工作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对每一笔外贸业务进行反复核算,作出风险评估,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国际商务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据统计,上海现有各类外贸企业3万多家,但持证国际商务师不足2000人,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有执业证书和实际经验的国际商务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外贸跟单(应届生)行政管理专员

仓务员外贸助理

国际采购员单证员Shipping documentation

主要贸易国 篇6

【关键词】出口;木制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前言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市场,开始设置了各种表面上合法实际上却具有隐蔽的针对性的木制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避免进口商品对本国市场可能造成的大量冲击,保护了本土企业和资源。木制品是最近几年来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发达国家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而设立的逐渐增多和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之下,中国的木制品企业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的木制品出口技术壁垒是我国企业应努力克服的障碍,对各种技术壁垒进行分析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尤为重要。

二、出口木制品面临的主要技术壁垒

1.绿色技术标准

近年来,发达国家凭借较高的科技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法律上的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当今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众多有关木制品的绿色技术标准的这一举措正好符合了买家认可绿色环保的心理,同时有效控制了木制品进口。此外,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组织的大量绿色生态方面的普及活动也使人们极大程度上的深化了环保意识、下意识更倾向于有利于绿色环保的木制品。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地区将绿色环保这一特点作为木制品的一个考虑因素。在发达国家利用木制品绿色技术高要求的针对性打击下,我国木制品的出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2.森林认证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国政府和民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的政策。在环境较为敏感的欧美市场,一些没有森林认证标志的木材产品不被允许进入市场,而中国木制品通过森林认证的只有少数,所以森林认证也已经成为我国木制品出口一个巨大的障碍,不申请森林认证将面临因绿色壁垒限制而无法进行产业的外向出口问题;而申请绿色标志,则会导致产品的成本价格提高,也有可能会在国际市场中丢掉自己的位置。

3.知识产权问题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后,我国木制品产业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企业也已经掌握了自己研发的技术,但仍有企业不能正确接受知识产权意识,再加上创造力的缺乏,这些企业便利用了他人的生产技术,最终被告上法庭。我们要坚决拒绝未经允许私自利用别人的技术,以免触犯法律,成为我国木制品出口的阻碍。

三、应对木制品出口技术壁垒的措施

1.建立绿色环保的生产体系

除了外观要求外,进口国对中国木制品的一个最重要的限制就是产品的环保要求。为了使木制品出口达到国际市场的标准,达到稳定的出口贸易,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力研制和开发环保产品并投入生产。中国木制品行业应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加速我国木制品生产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我国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木制品生产原料的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并尽快取得国际认证,取得合格检测证书。我国木制品出口企业要及时收集、整理和研究发达国家提出最新的与木制品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结合自身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不断增强自身产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木制品生产企业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积极开展我国木制品的认证工作

木制品企业应积极开展各个目标市场所要求的产品认证和森林认证工作。为了适应广大木材加工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开展认证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认证机构,以便通过国内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工作,减少认证费用,降低认证成本。为了促进认证工作的开展,我国木制品产业要加强对外信息的交流和宣传工作,使企业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产品认证的要求。同时,企业应积极开展森林认证。以应对FSC森林认证为例,企业应全面投入和进行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提升我国木制品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家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订,规范和引导林业企业开展森林认证。

3.提高科技水平和产权意识

要生产出高质量、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木制品,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水平开始,企业应采用国际先进的大型设备,提高产权意识,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并建立好稳定的多方向合作网络,着手木制品的长期研发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要绝对防止侵犯他人产权的行为发生,以免影响木制品出口,当前我国木制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都处于欧美等贸易产权保护严格的地区,所以我国的出口也应更具多元化,在维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投入到其他地区的出口,防止我国的贸易市场可能受到的冲击。木制品产业还可以积极开拓更多的对外合作,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生产模式与产业方向。

四、结语

我国的木制品产业在近年来一直是出口的重点之一,而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防止我国大量出口而不断制定了日趋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使得我国木制品和木家具的出口遭遇了巨大的障碍,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之下,了解我国木制品产业当前的形势并针对当前的种种问题制订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迫在眉睫。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和使用环保产品,并建立完善的认证机构和有效的木制品出口壁垒预警机制,早日度过当前影响我国木制品产业出口的难关。

参考文献:

[1]张海东.强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管理[J].商业时代,2004(8):47~49.

中国-东盟主要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篇7

同样,我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关系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分析过去一个时期以及今后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富有现实意义。为便于分析,本文按贸易额比重及贸易结构特点把东盟十国划分为2组:第一组,老东盟成员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第二组,新东盟成员国,包括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文莱。

1 我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基本情况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扩大双边贸易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 311亿美元。

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但由于我国市场广大,东盟各成员国都能在与我国实施自由贸易中获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市场准入机会。但迄今为止,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主要是在我国与老东盟5国之间进行。2008年,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34.7亿美元和524.4亿美元,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45.83%,而我国与越南、文莱、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5国贸易额同比高速增长,总贸易额238.57亿美元,所占比重增加到10.32%,所占中国-东盟贸易比重有所提高。

2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前五大类商品主要是石油与燃料、木材、植物油脂、计算机、机械与电器设备。随着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总额最多的产品由资源类转向制造业产品类,计算机、机械和电器设备等由资金和技术决定的产品比重迅速提高,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2.1 我国从老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老东盟国家中,以2008年为例,与这几个国家的贸易就占我国对东盟国家贸易总额的89.7%,占我国对东盟国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进口商品以机电、资源性产品、农产品为主。具体商品参见表1。

2.2 我国从新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新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都以农业经济为主,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尽管目前我国与新东盟国家的贸易所占比例很小,但随着农产品零关税的实现,我国与新东盟5国的贸易会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其中,我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占我国与新东盟国家贸易额80%以上,2009年我国从越南进口47.5亿美元商品,主要商品有煤炭、橡胶、矿石等。

2.3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特点

综合以上数据,具体地说,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有以下特点:

2.3.1 机电产品是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

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

目前,我国在机械及电子设备方面的主要进口国是老东盟5国,其中又以从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最高,2006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的机电产品增幅超过50%。200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出口至我国的第一大类产品是机电产品,分别占我国从该国进口商品的61.6%、49.2%和45.3%。与2007年相比,我国进口机电产品总额增长,其中从马来西亚进口的贸易额同比增长最多,达22.7%。

2.3.2 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占我国从东盟进口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供应不足,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进口。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中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所占比重较大。东盟在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煤炭和铁矿砂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2008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矿产品总额40.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从马来西亚进口矿产品总额102 900万美元,同比增长80.1%;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进口矿产品总额523 500万美元和186500万美元,分别增长26.6%、29.4%;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口橡胶等同比也大幅增长(见表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的进口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从石油战略角度来考虑,将寻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我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贸易合作前景将很广阔。

2.3.3 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总量迅速扩大,产品进口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1994年这些农产品向我国的出口额达到19.12亿美元,占当年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4%。其后,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的总量快速增长。21世纪初,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50%左右,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50%,其中鱼类约占到13%,蔬菜约占到7%,水果约占到7%,食糖约占到6.5%,谷物约占到5.5%。东盟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零关税计划的逐步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在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实惠,200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92.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6倍。实施“零关税”以来,我国自东盟进口水果量从2003年的77.6万t逐年增至2009年的100多万t,占进口水果总量的70%,东盟已成为我国进口水果最大的“果园”,使我国水果市场上可供市民选择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

我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农产品进口额占对各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均高于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占我国对全球进口贸易总量的比例。虽然东盟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发展很快,但由于基数低,双方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 我国出口东盟各国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但近年来,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得以优化,资金、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并且自1993年以来,其比重一直在迅速上升,在各类商品的出口中占绝对优势。

3.1 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在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中,出口额居前几位的几类商品依次是机电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矿产品、纺织品服装、蔬菜、塑料制品等。在这几大类产品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最大。具体商品参见表2。

3.2 我国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新东盟国家工业不发达,对工业制品(如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建材设备、农业机械、交通通信设备等)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对新东盟国家出口以机电、成品油、钢材、纺织品为主。

在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中,我国对越南的出口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09年我国出口越南的商品160亿美元,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成品油、化肥等。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3.3 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结合以上表2的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现就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的特点作以下几点归纳:

(1)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等电子业发达国家基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考虑,将电子加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带动了当地机电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后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于东盟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将电子加工业陆续转移到我国。由此,我国和东盟国家电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关产成品互为产业链,我国机电产业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我国出口到东盟各国的商品中,机械及电器设备总值位于第一,达304.6亿美元,所占对东盟出口总值比重超过50%。2007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资源性产品向工业化产品转化的趋势明显。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是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我国出口至印度尼西亚的机电产品增长超过141.2%。

(2)纺织品、植物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2005—2006年出口东盟国家的增长比例很高,由于其价值低,因此相对于高价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其占比重低。尽管比重呈现下降,但总量仍然在扩大。纺织品出口东盟国家的比重从1997年开始稳定在稍高于10%的水平;植物产品出口东盟国家的则迅速下降到3.6%;化工产品在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中的份额一直比较稳定,每年略有增减。由于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达,东盟国家对我国纺织纱线和布匹等服装、鞋类原料需求量较大,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是服装、摩托车、手提或车载无线电话、棉织物等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东盟国家主要依托我国劳动力优势及已有一定基础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2003—2007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纺织品、纱线量出口保持在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出口东盟的纺织品和服装达到43.72亿美元,占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总额的1 1.3%,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2008年我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同比增长达196%。我国的服装贸易面向东盟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较大,特别是在东盟国家消费量较高的T恤衫、套头衫、外穿背心、长裤、上衣等产品方面,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从整体上看,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呈上升趋势,出口额由1996年的14.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5.8亿美元,年增幅超60%。具体品种中,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较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对主要的出口国家仍然保持出口贸易增长势头。

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2008年,我国在植物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方面对东盟的出口下降,与2007年同期相比呈负增长态势。

(3)其他产品出口增长的不同态势。同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运输设备虽然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较低,但也呈现出出口增长的态势。另外,2008年矿产品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出口的矿产品同比下降都超过2成,而化工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幅较大,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长60%。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和东盟10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介绍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和东盟10国的双边贸易当中,技术类产品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类产品居双边贸易额的比重最大。这是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所以机电产品进出口就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但是双方进出口的机电产品的品种不完全相同;生产型原料、能源以及农产品也是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我国出口东盟的其他商品主要是棉织品、化工产品、农产品等。总之,我国与东盟进出口的产品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近年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合作愈来愈紧密。对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分析使我们对贸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双方的合作和发展。E

摘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是在一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进行的,而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量持续攀升,据此,文章对中国-东盟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助于把握双边贸易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走向。

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篇8

中俄两国的关系随着1996年叶利钦访华, 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双边贸易也进入到了长足稳定发展的阶段。自从伙伴关系建立之后, 十几年来稳步发展, 协作互助, 势头良好。2010年, 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应邀访华, 其间两国元首发表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标志着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了互信与协作。2014年随着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俄罗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致使中俄两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同盟关系更加凸显, 201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 并与习近平总书记签署了俄罗斯对中国输出天然气30年的长期供应协定, 总价值达4 000亿美元。

从中俄双边贸易的数据上分析, 也不难看出中俄贸易协作关系的日渐加强。1996年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是68.37亿美元。到了2011年, 中俄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835.25亿美元。2012年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中俄双边贸易到2015年达到1 000亿美元, 到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发展计划与期望。事实上, 在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了800亿美元, 达到了881.35亿美元的新高度。由此可见, 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稳步快速发展,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日渐加强。与此同时, 两国在优势产品上的互补性也非常强, 发展前景广阔。

2中俄两国双边贸易的结构特点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与军事等方面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引起国际社会对两国的更多关注, 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合作与战略协作, 已经成为中俄两国自身发展与稳固的必然需求。研究两国的双边贸易协作关系与特点, 则是促进和展望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 从其双边贸易结构特点的不断变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2.1中俄双边贸易阶段性进程

中俄双边贸易在时间进程中不难看出其发展与深化的速度与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2———1995年, 进入短暂急速发展阶段, 代表性事件为戈尔巴乔夫访华。

第二阶段:从1996———2000年, 进入到缓慢徘徊阶段, 代表性事件为叶利钦访华。

第三阶段:从2001———2012年, 进入到快速稳定发展阶段, 代表性事件为普京、梅德韦杰夫访华。

第四阶段:从2013年至今, 进入到了急速发展阶段, 代表性事件为普京访华, 俄方对中国天然气供应30年协定的签署。

2.2中俄贸易概况分析

1991年苏联解体, 从此成立了俄罗斯联邦, 实际意义上的中俄贸易关系是从1992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开始的。1992———1993年, 俄罗斯刚刚成立, 国内经济面临重组, 市场各类商品稀缺, 中俄双边贸易额度从58.23亿美元一跃提升到了78.35亿美元, 增幅超过了30%, 可以说是迎来了双边贸易的一个飞跃。但在1994———1999年间, 中俄双边贸易一度下滑, 1994年的贸易额只有50.76亿美元, 比上一年下降了30%以上。在此期间虽然贸易额有小幅度的回升, 但基本时间都持续不变, 提升幅度也是非常有限。

总而言之, 从1992——2002年这10年间, 由于苏联解体, 俄罗斯成立, 经济上和政策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在外贸体制上和法律体系上都缺乏保障, 尤其是俄罗斯烦琐而严苛的报税制度, 也极大地限制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

2002———2011年, 随着全球经济加速发展, 中国经济建设不断提升, 以及俄罗斯经济体系的复苏与恢复, 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也逐渐活跃和深化。2002年中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18.36亿美元, 从2002———2008年, 中俄贸易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每年保持几乎接近30%的增幅, 到了2008年, 中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 达到569亿美元。

2008年全球陷入了经济危机, 国际经济低迷, 中俄贸易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其贸易总额仅仅这一年就下降了31%以上, 贸易额度仅为386亿美元, 下降比率前所未有的大。这种情况持续了2年, 2010年经济逐渐回暖, 中俄贸易也迎来了发展提升的春天, 中俄双边贸易总额2010年回升到554亿美元, 当年增幅为43.12%。2011年再创新高, 达到786亿美元, 增幅也超过了40%。

2.3中俄贸易商品结构逐年变化

在早年的中俄贸易中, 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钢材、成品油、木材等, 主要出口俄罗斯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动植物产品等。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向俄罗斯进口的产品变化不大, 但出口的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排在出口俄罗斯商品前几位的变化为电子产品、锅炉等机械产品、汽车及零部件。

然而, 在俄罗斯社会中长期存在“中国威胁论”, 致使中俄贸易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中俄贸易的战略关系还有待加强, 要逐步摆脱“低领域、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

3中俄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差异性特点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在同一产品领域存在竞争性, 从多年中俄之间进出口贸易差额中可以看出, 早年的中俄贸易存在着进口远大于出口额度的状况, 存在着极大的贸易逆差。直到2007年中国向俄罗斯的出口额度才大于进口额度, 也就是实现了贸易顺差, 这也标志着中国经济水平在相应领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中国在纺织品、皮毛制品、电子产品、水泥、石料等领域, 比俄罗斯更有竞争实力。然而, 在石油、天然气、军事、木材等领域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电子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和食品行业在早年间, 中国长期处在较为劣势的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逐年发展, 近几年中国在这些领域中, 对俄的出入口总额实现了顺差, 处在了一个具有优势的地位。行业内、行业间存在的贸易顺差与逆差充分说明了中俄双边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差异性的存在。

然而, 由于中俄两国的经济体制与地域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国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这也致使中俄贸易的互补性要远大于彼此之间的竞争性, 中国的轻工业补充了俄罗斯纺织业发展的不足, 俄罗斯的石油、军事补充了中国在相应领域的欠缺。中俄双边贸易在五金产品、塑料橡胶、珠宝和化学工业、矿产、机电等领域中, 竞争性较小, 互补性较大。而军事、纺织、水泥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性。由此可见,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较为明显的互补性和差异性。较小的竞争性、较大的互补性和差异性也成为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结构特点。

4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

中俄双边贸易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 其战略伙伴关系也逐年加深, 但是双方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低水平、低层次等问题, 中俄双方的经济贸易互补性非常明显, 这也极大说明了两国关系的密切相关性, 中俄双方既是近邻又是伙伴, 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互相帮助的非亲兄弟。但是, 在俄罗斯国内还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的倡导者, 这也极大影响和限制着双方贸易和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中俄双方能摒弃这一“威胁论”的陈旧思想, 加大双方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合作, 走互惠共赢的战略关系, 再次迎来双边贸易发展的春天。

5结语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着极大的优势互补性, 随着双方对其战略伙伴和近邻关系的不断重视, 双边贸易也得到了稳步快速的发展。然而,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全球经济的两大巨头, 两国的贸易额度却不是很大, 究其根本原因是双方还存在关税和非关税这一贸易经济政策壁垒的限制。两国应加快扫除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的差异性, 缩小贸易限制条件和政策性阻碍, 加大两国的贸易往来程度, 拓宽贸易合作领域, 扩大贸易协作的深度, 大力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强强联手的国际竞争体系, 为两国的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发展, 提供条件, 起到积极促进的强大作用。另外, 中俄双方贸易之间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也进一步启示我们, 建立强有力的合作经济体系, 建立地区级乃至国家级别的自由贸易区域, 两国之间的优势领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 中俄之间的双边贸易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能够极大促进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建立两国自由贸易区域, 也许将成为促进双边贸易稳步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邝艳湘.当前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11, (01) :180-181.

[2]叶菁菁.中俄双边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08) :94-95.

主要贸易国 篇9

一、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双边贸易情况

1.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总体情况。近年来, 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 但三大贸易伙伴所占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的份额却基本稳定, 浮动幅度保持在1%以内, 合计占比超过40%。由此可见, 三大贸易伙伴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举足轻重。

2.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平衡状况比较。与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相仿, 我国贸易顺差在2006-2008年稳步提升, 2009年遭到重挫。与贸易总额相比, 贸易顺差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明显。2009年, 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降至2007年水平, 而贸易顺差却降至2006年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进口额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出口额的降幅。2009年我国商品出口额较2008年大幅缩减了近2269亿美元, 而进口额仅仅减少了12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相对其他国家较为稳定, 内需缩减较少;另一方面各贸易伙伴国此起彼伏的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从三大贸易伙伴顺差占比情况来看, 近年来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对美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例在60%-80%间浮动, 对欧盟贸易顺差占比基本保持在50%~55%。过于依赖欧美市场导致欧美经济状况及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出口影响很大。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出口方面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因此, 密切关注欧美经济状况以及其贸易的政策变化对稳定我国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二、欧盟、美国、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情况分析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用以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然而,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本身的瑕疵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贸易救济措施现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有力武器, 用以保护本国产业, 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本文致力于研究欧盟、美国和日本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由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的启动门槛较反倾销、反补贴更低, 带有极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若实施则严重损害大国形象, 因而相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较少使用, 未来也不大可能为大国所广泛使用。因此, 本文对这两种贸易救济措施暂不详述, 将主要分析欧盟、美国和日本对华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两方面的应用。

(一) 日本

1.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 日本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方面是很特殊的一个国家。一方面, 它是许多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的对象国;另一方面, 它却很少对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显示, 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 日本仅发起过1次反补贴调查, 10次反倾销调查 (仅针对4种商品) , 其中有两起与中国有关, 迄今为止没有针对中国单独立案的情况出现。

2.日本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的主要原因。日本之所以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 主要原因在于多年以来, 它都是一个贸易顺差国。作为出口大国, 实行贸易救济措施若遭到贸易报复将得不偿失。因此, 中国的对日贸易迄今为止受到日本贸易救济制度影响较小。有学者认为, 日本近年来开始出现向积极的贸易救济制度转变的动向 (何力, 2008) , 本文对这一转变对中国的对日贸易产生的影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日本近年来对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 且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因此, 于情于理, 日本近期对华发起大规模贸易救济措施的可能性都不会很大。

(二) 美国

1.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 案件数量、占比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尽管受全球经济周期和美国国内选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在不同年度有所波动, 但总体来看上升趋势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占美国发起的全部案件的比例显著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 1980-2010年第二季度, 美国共对华发起了157起反倾销调查, 28起反补贴调查, 占美国发起的全部反倾销案件的13%, 反补贴案件的5%。其中, 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案件35起, 占美国同期发起全部案件的53%;反补贴案件22起, 占比69%。而2010年1-6月, 美国对外发起的3起反倾销和2起反补贴案件全部针对中国。

(2) 相关立法贸易保护倾向明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发达国家的法律相对完善, 处理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 这样的做法是较为受欢迎而应该被推崇的。然而, “依法”的优越性的体现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法律本身的合理性。

近年来, 美国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修改大有助长贸易保护主义, 甚至针对中国的倾向。其中, 具有标志意义的是2005年《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的出台。这一法案是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授权性法律。这一法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来说可谓“一箭双雕”。在该法案颁布前, 由于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在反倾销调查确定公平价格时可以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替代国”。但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 仅仅依靠反倾销已经不能满足美国贸易保护者的胃口, 法案就此应运而生。自该法律颁布之后, 美国所发起的绝大多数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我国产品。

2.美国频繁针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原因。

(1) 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尽管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会导致本国福利的净损失, 但站在美国相关决策者的立场上, 从国内国际双层博弈的角度来看, 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从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角度分析, 只要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内受益者 (生产者) 较为集中而国内受损者 (消费者) 较为分散, 那么受益集团将有极大的动力游说政府, 而受损者由于反抗的成本比损失的更高将不会选择反抗。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相关商品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因此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美国国内推动力很强且基本不存在实质上的阻力。从国际博弈上来看, 一方面, 我国对于美国市场较为依赖, 反制措施有限, 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 由于美国的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的针对性强, 我国很难与世界其他国家结成利益同盟共同抵制美国。因此, 在国际博弈中, 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同样是美方的优势策略。

(2) 情感宿求的外在表现。从心理层面来讲, 美国频繁指责中国商品通过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的手段进入美国市场的行为反映了其“衰落的大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承认他国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是基于实力, 而更愿意理解为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上世纪70至80年代, 美国舆论对当时的日本也持有类似的态度, 指责日本通过运用大量的贸易保护手段以保持对美巨额顺差。事实上, 正如前文所介绍的, 日本在贸易保护方面一贯较为消极。

(三) 欧盟

1.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 反倾销案件数量、占比成上升趋势。近年来, 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成波动上升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 1980-2010年第二季度, 欧盟共对华发起133件反倾销调查, 占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9%, 其中, 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18起, 占欧盟同期发起案件总数的44%。而2010年1-6月, 欧盟对外发起的8起反倾销调查有5起针对中国。另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 截至2010年3月31日, 欧盟对华已裁决正在执行的反倾销产品多达56种。

(2) 反补贴调查首开纪录。2010年4月17日, 一贯不主张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动反补贴调查的欧盟对华发起了第一起反补贴案件。据商务部网站透露, 此次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涉案金额高达1.5亿美元。

2.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前景展望。受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欧盟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从形式上来说, 一方面, 欧盟至今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反倾销措施由于操作简便仍会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 前不久, 欧盟在反补贴方面对我国也开了先河。通过前文的数据可以发现, 自2006年对华发起入世后第一起反补贴措施之后, 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案件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前车之鉴, 我们有理由推断反补贴措施在未来也将成为欧盟对华的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三、应对措施

(一) 国家层面

1.深化改革, 加强外交努力,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一方面, 我国必须正视自己与市场经济地位的差距, 深化改革, 建立起真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 我国还应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外交活动, 争取美国等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企业创造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环境。

2.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相关协议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在美国和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中, 有许多违背世贸组织相关协议规则的地方。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 可依照有关规定将争端提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予以解决。同时, 在新一轮的贸易谈判中, 我国应加强对世贸组织反倾销反补贴相关规则的研究, 并充分利用参与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的机遇, 联合其他受害国, 力争改进世贸组织有关规则, 消除其中不公平和不明晰的条款, 减少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3.针对各国国情, 运用联系战略, 减少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严重依赖欧美市场且短期内这一形势难以扭转, 因此, 基于贸易本身的反制措施十分有限。尽管如此, 鉴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国可以使用联系战略缓解国际贸易方面的压力。对于欧盟, 我国可以在其主权债务危机的应对上伸出援手, 同时推进高新技术和武器进口方面的谈判。这样既有利于我国技术的发展, 又能缓解对方的燃眉之急, 可谓双赢之选。若能借此机会促成长期合作, 对促进中欧贸易的平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美国, 我国可以与其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建立友好的关系, 以促成有利于我国的游说力量。

(二) 行业组织层面

1.建立综合性贸易救济预警系统。一方面, 对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趋势和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的研究,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要研究把握相关进口国国内产业发展动态、利益集团的组织结构与作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

2.为企业提供维权平台, 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一方面, 贸易摩擦高发行业的行业协会应打造专用通道, 聘请当地专业律师, 为企业提供贸易救济措施的应诉指导, 提高企业应诉效率, 最大限度避免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不白之冤;另一方面, 各行业协会应组织专人研究相关案例, 总结经验教训, 使政府今后在对企业提供帮助时尽量避免与对方法律正面冲突。

(三) 企业层面

1.加强自身建设。企业应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占领国际市场;开辟新市场, 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非对称性依赖;积极探索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 在更大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符合规则的财务会计制度, 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

2.积极应诉。目前, 尽管有些企业已经积极应诉, 但从整体上看, 很多涉案企业仍对遭受调查消极观望, 总是抱有坐享其成的想法, 以致应对国外调查整体效果不好。因此, 面对国外救济措施, 企业应积极参加商业协会组织的应诉协调会, 向中外律师咨询, 向行业协会、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咨询, 掌握对方国家的情况, 做好充分准备, 勇于应诉, 遏止外国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急剧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蔡春林.规则的背后:美国对华实施首次反补贴调查剖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6)

[2].高维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

[3].何力.日本的贸易救济制度与中国的对外贸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4].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贸易保护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主要贸易国 篇10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 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 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 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 增加进口难度, 最终达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逐渐弱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更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如其数量越来越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和复杂, 更加强调安全、环保和能效要求;更具有强制性;其检测范围已涵盖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1]。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以技术面目出口, 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 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形式, 也是中国外贸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 成为中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中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年出口额的1%左右, 而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额已超过25%[2]。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都遇到过这种壁垒, 所涉及到的产品均为中国重要行业的产品, 如农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等, 给中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应对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是出口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 在寻求政府支持的条件下, 自己应修好内功,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应对。首先, 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 泰然处之, 灵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数是具有合理性的, 其要求与规定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或维护正常的商品销售秩序而订立的, 由于中国企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这就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标准设置障碍留下了空间。因此企业在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应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积极对待, 不应持狭隘的偏见态度, 更不能感情用事, 动辄将技术性问题政治化, 而要求政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企业应注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的保护意识, 积极地将这些意识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标准之中, 对产品要高标准、严要求。其次, 积极主动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 因此突破这种壁垒的关键是要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 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 生产符合进口国技术标准的先进产品, 这样才能保住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贸易争端发生时, 应积极应对并通过政府的交涉, 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 减少企业利益损失, 通过政府打破和企业突破二者结合, 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三, 积极开展并加强合格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和产品进口国认证标准, 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将有助于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 产品质量将得到有效保证和不断改进;企业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则是企业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同时企业产品出口要力争通过进口国所要求和认同的认证。所有这些认证, 都是对企业品质的肯定, 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商机和利润。第四, 对各种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 时刻紧密跟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态, 及时进行研究, 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在欧盟对华打火机CR标准案中, 尽管欧盟的CR标准有不合理之处, 但CR标准从酝酿到出台有近四年时间, 如果国内打火机企业在四年前对即将拟定中的标准有所了解并随时掌握其动态, 及时进行研究, 提前应对, 相信不会造成最后被动的局面。

二、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限制进口的措施。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由于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 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 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 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3], 因此它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 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的受影响国。

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是目前中国企业难以达到的。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缺乏绿色经济的观念, 企业技术水平低, 认证能力薄弱, 加之中国环保标准过低, 法律法规检疫系统都不够健全, 执法力度不强等等, 使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成为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实施最大的受害者, 它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数量减少, 出口成本上升, 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农产品出口为例, 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 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测、测试、评估所需要的设备费用, 还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 从而导致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市场竞争力降低, 甚至一些产品不能出口, 如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 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非常苛刻, 中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 而被禁止出口, 如日本不允许中国大米进入日本市场, 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出口产品被退货和索赔事件也屡屡发生。

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层面上分析, 出口企业首先, 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加大对产品的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其附加值, 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 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 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 实行绿色包装, 争取绿色认证, 如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以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同时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的绿色认证, 例如美国水产品的HACCP认证, 欧盟的CE认证等。第三,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跨国生产经营活动, 绕过绿色贸易壁垒, 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第四,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开展绿色营销, 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中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同时重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导向和强化, 大力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三、蓝色贸易壁垒

蓝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形式, 它是以劳动者生存权利和劳动环境为由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它具体表现为六种形式: (1) 对违反国际公认劳工标准的国家的产品征收附加税; (2) 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基本劳工标准的产品出口; (3) 以劳工标准为由实施贸易制裁; (4) 跨国公司的工厂审核; (5) 社会责任工厂认证; (6) 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

蓝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 由于传统的贸易壁垒日渐受到抵制和限制, 而蓝色贸易壁垒比传统的贸易壁垒措施更具有隐蔽性, 同时出于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使蓝色贸易壁垒内容更能为大众认同, 这种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政治性和差异性的劳工标准, 当然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贸易和限制别国贸易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冲击、劳工权益受损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劳工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开始考虑劳工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目前“蓝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 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利工具

蓝色贸易壁垒从其本质上来看是有其合法性和道德性的, 它体现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和人文关怀, 其出发点也是值得赞赏的,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种贸易壁垒却变相成为发达国家打着保护劳工的幌子进行贸易保护的措施, 它体现了一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技术层次方面落后的歧视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蓝色贸易壁垒中的各项劳工标准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很难达到, 而发达国家强行推行这些标准, 显然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贸易保护的行为。就中国而言, 一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尚未形成气候, 企业对产品生产中应遵循社会责任的意识比较淡薄, 导致侵害劳工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 而政府、社会、公众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外在约束力不强。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力成本较低, 不少企业客观上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劳工条件, 而中国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很明显蓝色贸易壁垒对于中国的企业出口具有很大的影响。如许多跨国公司把对企业社会责任、劳工保护的要求与企业订单挂钩, 把它作为订单的附加条件, 如企业达不到认证标准就取消订单, 从而导致中国的一些企业不敢轻易接单, 出口大量减少[4]。

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出口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贸易制度。从本质上来看, 蓝色贸易制度应是保护劳工者权益、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有利的激励机制,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是规范各类国际贸易所涉及劳工标准的根本途径。虽然蓝色贸易壁垒会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 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会加大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难度, 暂时丧失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 但蓝色贸易壁垒更能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它有利于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 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 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标准, 它既可以被看作一种限制和壁垒, 也可以被看作一张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如果能积极参与SA8000论证并获得通过, 有利于优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改善企业劳资关系, 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帮助企业赢得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出口企业要顺应这一趋势,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尽量将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之中, 并把社会责任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出口企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的《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劳动标准, 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改善劳工环境, 从而改善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第三, 要促进技术创新, 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SA8000主要影响的是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 包括纺织、服装、玩具、鞋帽、日用五金、食品加工等, 这些行业的企业最容易在劳工权益、人权保障、劳动保障及管理系统方面出现违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 低成本竞争是这些行业的竞争特点。为了突破SA8000标准的制约, 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思路, 从一味依赖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转变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上来。对此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产品技术的改造,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以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5]。

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经济复苏缓慢, 贸易保护重新抬头并趋于增强, 这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尤其是非关税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三大主要贸易障碍。外贸企业必须对这三大贸易壁垒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加强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才有可能突破壁垒,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获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外贸出口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 2010, (13) .

[2]李克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9) .

[3]黄爱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

[4]谭文华.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挑战[J].改革与战略, 2012, (3) .

主要贸易国 篇11

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对外贸易规模连年大幅上升, 自2002年起我国对外贸易连续6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贸易顺差也随之扩大。2004年5月至2010年2月, 我国连续70个月为贸易顺差。

2009年我国月度贸易顺差则持续减少, 全年减少了1020亿美元, 仅为1961亿美元, 同比减少34.2%。进入2010年后继续下降, 前2个月贸易顺差218亿美元, 同比减少50.4%。

一、外商投资企业是顺差的主因也是主要受益者

我国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国内市场, 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成为外商直接投资首选的发展中国家。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66万家中, 美资企业有3万多家。目前有进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达6.5万家, 仅2006—2009年,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3202亿美元, 其中55.5%投向了制造业, 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了我55%左右的对外贸易, 其中60%以上为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给我国“制造”和“转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高达2228亿美元, 相当于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顺差的1.1倍。今年前2个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319.7亿美元, 相当于同期我国顺差规模的1.5倍。

1、外商投资导致的出口膨胀和进口替代, 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主因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形成强大制造能力, 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的高新技术产品, 使我国出口规模持续膨胀。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6%, 比2008年的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仅美资企业就出口700多亿美元, 大部分返销美国。

在大量出口的同时,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我国市场, 减少我从境外进口的规模, 形成进口替代。以液晶显示板为例:2009年夏普、三星、奇美等跨国公司加快在我国第8代国内液晶显示板的生产布局, 当年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同比下降20.7%, 该项商品下的贸易逆差净减少59.5亿美元, 进口替代效应明显。预计到2012年我国液晶显示板不需要从境外进口, 实现完全替代。

出口膨胀和进口替代, 直接导致大量的贸易顺差。2009年, 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1270.2亿美元, 占我国顺差总额的65%。

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 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大量转移到我国

长期以来, 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 其中80%以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经营。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 我国从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加工装配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后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造成了原来属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到我国内地。

从2000—2009年, 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其对美贸易总额的比重从近20%减少至12.9%, 而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占其对欧盟贸易总额的比重更是从30%减少至14.9%;同期日本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占其对欧、美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分别从25.6%和32.8%降至9.9%和22.7%。其结果是我对欧美市场保有大量贸易顺差,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则保有大量贸易逆差。2009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分别为1443.6亿美元和1084.6亿美元, 其中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分别占到81.5%和91.2%;而同期我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30.5、488.7亿美元。

从2000—2008年, 美国贸易逆差中来自亚洲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左右, 而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比重则从20%提高到33%, 也证明了这种贸易平衡的转移。

3、外商投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最大受益者

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事加工贸易, 外商投资企业获得其中绝大部分利润, 我国仅得到少量加工费。

2000—2009年, 我国出口玩偶50亿个, 其中45%出口到美国。最著名的芭比娃娃, 每个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 我国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0.35美元, 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则获利近8美元。

2000—2009年, 我国出口电脑6.2亿台, 其中近30%出口到美国。同期我国从美国进口Intel芯片等电脑零配件达56亿美元。据上海海关的一项实地调研表明, 我国生产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到美国后, 市场售价约为1000美元, 其中美国公司在销售环节就获利169.6美元, 我国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30.3美元, 只占售价的3%。

二、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不断扩大进口为全球作出重要贡献

1、2009年以来我国努力扩大进口, 贸易顺差持续减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果断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仅促进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也努力扩大进口。自2009年6月起, 我国实际进口物量开始增长, 当月同比增长了3.7%, 到目前已经连续增长了11个月, 最高的月份增长了63.5%。2009年11月我国进口值实现恢复性增长, 12月份单月进口值更创下112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09年全年在进口价格下跌12.7%的情况下, 进口物量逆势增长1.7%。

由于进口逆势增长, 我国贸易顺差开始缩减, 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同比减少34.2%, 是2004年以来我国年度贸易顺差首次下降。尤其是2009年10月以后, 我国贸易顺差规模逐月递减。

2、我国外贸进口有力拉动全球出口复苏, 增强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已公布2009全年外贸数据的71个主要贸易国 (地区) 中, 有59个国家 (地区) 的出口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 其中德国等33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出口逆势增长, 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出口降幅远远小于其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 欧盟、美国和日本总体出口分别下降20.6%、17.9%和25.8%, 但对我国出口仅下降1.5%、0.2%和12.3%, 我国在抑制其出口快速下滑中作用明显, 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对我市场的依赖程度分别为7.4%、6.6%和18.9%, 较2008年分别大幅提升1.4、1.2和2.9个百分点。

同时, 我国进口强劲增长, 带动原材料价格止跌回升, 增强全球经济发展信心。

2009年3月, 国际市场价格暴跌之时, 我国进口价格已经开始止跌回升, 环比上涨2.7%, 其后进口价格指数连续12个月环比逐月走高。同期,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RB指数) 从2009年3月的200点至2010年1月初涨至293.8点。价格的止跌回升, 稳定了国际市场持续好转的预期, 在关键时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宝贵的信心, 给生产者强烈的恢复生产的信号, 给消费者敢于消费的信心。世界主要经济体欧美日的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在去年3月份时都只有30多, 到5月份恢复到40多, 到11月份, 全都恢复到50多, 处于生产扩张状态。消费者信心指数也都自去年4月份开始震荡走高。

三、我国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进出口逐渐走向平衡

1、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将促使我外贸进出口发展趋于基本平衡

国际上通常认为, 贸易差额与当年贸易总额的比值在10%以内, 对外贸易则处于基本平衡状态。2006—2008年, 我国外贸顺差曾略微超过10%的“警戒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与贸易总额的比值已收敛至8.9%, 今年前两个月则进一步降至5.6%, 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态势有所巩固。与此同时, 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67%大幅降低到45%, 其中出口依存度从37.1%降至24.5%。

目前, 我国正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包括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致力于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 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从出口来看, 我国出口在实现恢复性增长之后继续扩张难度很大。首先,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 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 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消费能力的削弱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消费需求难以较快恢复。其次,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肆虐蔓延, 我国连续第1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年内先后有20个国家 (地区) 对华启动116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金额高达127亿美元。最后, 大宗商品价格恢复到高位, 我国提高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 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从进口来看, 我国进口将保持旺盛增长。首先,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加快, 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取代外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在8%左右, 对重要资源能源、基础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其次, 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砂等大宗产品进入价格恢复通道, 截至今年2月,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已连续3个月呈现2位数上涨, 且涨幅逐月升高, 必将继续促进进口值的快速增加。最后, 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的国策, 也将使我国加大自主进口的力度, 扩大从主要顺差国的进口。

因此, 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 仍将形成贸易顺差, 但随着进口需求高于出口, 贸易顺差规模将继续减少, 对外贸易发展趋于基本平衡。

2、我国外贸稳定平衡发展, 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提供保障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10年来, 我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 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 是维系我国与世界的桥梁, 其稳定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也是世界经济均衡增长的保证。

第一, 对外贸易保证了全球通过分工合作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充分融合, 生产出成本最小的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品, 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 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资料推算, 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仅相当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1/10—1/20, 人力成本优势明显,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世界工厂”, 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商品, 给全球消费者带来实惠, 减缓全球通货膨胀, 提升全球购买力。据摩根斯坦利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000亿美元的开支, 美国公司从我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近600亿美元利润, 占标准普尔指数所涵盖的上市公司全年总利润的10%以上。

第二, 对外贸易保证了发达国家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首选或次选, 即便在国际投资极为低迷的2009年, 投入我国大陆的外资规模还是自8月份起连续回升, 全年达到900.3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今年前2个月, 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163家, 投入外资140.2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4.6%和4.9%。国外资本在华投资回报丰厚, 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投入百元人工成本产出利润240元人民币, 比平均水平高出近100元;目前在华经营的美资企业有3万多家, 美国商会对会员公司的调查表明, 2008年74%的会员企业实现了赢利, 利润总额达80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这种赢利的最大化, 虽然我国从中只得到低廉的加工费。

第三, 我国贸易进口有助于主要国家实现出口目标, 促进其经济增长。目前, 我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 2009年在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口市场中的排名均有上升, 分别成为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欧盟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继续保持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此外, 我国在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市场中的排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不久前美国确定了5年内出口翻番的目标,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我国的出口满足其他经济体投资和消费的需要;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我国的进口满足其他经济体扩大出口振兴经济的需要。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贸战略, 以及国内旺盛的需求, 必将促进我国进口强劲增长, 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 为世界创造外需, 有力支撑全球经济稳定复苏, 均衡增长。

从4月份PMI

○陈中涛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 4月份,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5.7%, 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该指数已持续14个月保持在50%以上, 反映出中国经济已走向稳定较快增长的轨道。

4月份PMI指数总体上呈小幅上升特点。11个分项指数, 九升两降。同上月相比, 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2.1个百分点, 进口指数略微下降0.6个百分点, 其余9个指数上升, 但升幅度多在1个百分点以内。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较为明显, 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 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升幅最大, 达到7.5个百分点。从指数水平来看, 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向60%逼近;购进价格指数超过70%, 达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制造业PMI指数, 从去年10月份以来, 除今年2月份略有波动以外, 基本上稳定地保持在55%以上。结合中国制造业PMI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来看, 制造业PMI指数若持续多月稳定地保持在55%以上, 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增长水平较高。但也必须看到, 目前PMI虽然已经回升到较高水平, 但同前几年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从4月份来看, 2005年是56.7%, 2006年、2007年保持在58%以上, 2008年超过59%。2009年扭转上升趋势, 回调到53.5%, 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综合以上情况, 当前PMI指数反映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时期, 但仍然没有达到潜在增长、自然增长水平。

一、4月份P M I指数, 反映出当前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

1、社会需求继续上升, 升势趋向减弱。4月份, 新订单指数为59.3%, 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 20个行业中, 有16个行业高于50%。其中以机电设备、金属原材料为主的10个行业新订单指数较高, 达到60%以上, 反映出这些行业为制造业整体需求上升的“龙头”。一般来说, 在经济上升期, 不可避免地要引发机电设备、金属材料行业需求加快增长。新订单指数的行业结构特点, 也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较快增长阶段。

上一篇:初中英语学法指导点滴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