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点

2024-10-02

设计要点(精选12篇)

设计要点 篇1

夏季降温难的问题在有些猪场较为突出。目前, 大部分猪场妊娠栏都设计成三列式、80m左右的长度, 且湿帘等降温设施与猪舍不配套。这样的猪舍, 猪群密度大, 夏季散热困难就不足为奇了。如:某规模化种猪场由于妊娠舍设计不合理, 每到夏季, 种猪热应激问题就令场长头疼, 因热应激导致母猪死亡的事件在该场时常发生, 甚至发生过一起1次死亡16头妊娠母猪的事件。妊娠舍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改3列式为2列式, 缩短猪舍长度 (以不超过70m为宜) 。主要目的是降低妊娠母猪的饲养密度, 改善通风条件, 便于采取其他措施解决猪舍降温问题。

2) 湿帘、风机与猪舍要配套。门窗要严, 确保湿帘降温系统的降温效果。对规模较大的妊娠母猪群, 湿帘厚度应确保达15cm左右。目前, 国内大多数猪场使用的湿帘厚度为10cm, 降温效果不佳。

3) 猪颈部上方要安装滴水降温系统, 解决湿帘、风机不能使用时 (如停电时) 的降温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滴水降温系统只能在停电或湿帘未用时使用, 且门窗要打开, 以降低舍内湿度。

4) 考虑干燥、清洁问题。限位栏食槽内侧要设计水沟, 上盖铸铁漏缝板, 防饮水时打湿地面;同时, 后部也要铺盖铸铁缝板, 以防猪只拉尿打湿栏位。此方案最先由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教授提出, 并在湖北省鄂州市大丰养猪场、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原种猪场等推广应用, 效果很好。国内某大型商品猪场为节约开支, 没有采用上述方案, 而是将限位栏地面设计为全水泥地面。在养猪生产中, 猪舍地面水淋淋、脏兮兮的, 导致该场母猪生殖道炎症、皮肤病等较为严重。

5) 限位栏的长、宽、高要适中。一般限位栏长200cm (不含饲槽空间) 、宽65cm、高100cm, 具体应依种猪体型而定。过窄, 大体形猪睡不下, 或躺下后相互挨挤, 在夏季不利于散热;过宽, 小体型猪 (后备猪) 易调头翻栏;过长, 猪来回走动, 易弄脏栏位;过短, 猪活动空间太小;过矮, 猪易翻栏。

6) 漏缝板间缝隙应小于1.2cm, 以免损伤猪脚 (尤其是长白猪, 脚趾较尖) 。某猪场因漏缝板间缝隙较大, 相当多的妊娠母猪因脚趾受损、趾甲脱落、脚趾溃烂失去种用价值而提前淘汰。

来源:好饲料网

设计要点 篇2

在规范方面都有哪些是要注意的?特别是消防这一块 是否都要环通,要留消防通道? 建筑总平面设计任务什么 哪个大虾知道?

我来帮他解答

一张总平图的任务基本上有以下6点 1.确定红线 2.确定建筑定位 3.确定竖向设计 4.确定环平(消防)5.确定绿化 6.确定室外管网 7.确定景观

总平面图应包括 建筑规划图 小品设施规划 交通规划图 绿化规划图

平面 总图 立面 建模 PS 然后杂七杂八的东西

规划总平面图要看深度要求,一般是:学校在地理上的位置、与周边的关系、规定规划红线、道路、规划功能。有些规划总图还要出地下管线平面图和竖向布置

我说的是比较大的方向,.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合理运用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使各个建筑间的相互位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非毫不相干。使各组成部分既有多样性,又有和谐秩序,变化中有统一

建筑平面形态、建筑之间的间距,建筑与道路关系、出入口、停车场等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标高关

1、熟悉建设环境,确定出入口位置及平面形状;

2、分析功能关系和流线组织,安排建筑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3、确定建筑各部分的尺寸。

首先要计算建筑物的间距,然后考虑流线,确定道路宽度,划分各个区域,最后把建筑部分和绿化部分分别细化 满意回答

消防方面要标明周边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考虑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等

(zt)关于建筑工程总平面设计的一些体会

本人从事建筑设计近十年来,在设计院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总平面设计,在总平面设计中,本人结合所参加过的工程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总平面设计的依据是一个根据业主的建设意图编制的设计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向城市规划部门及国土部门申请用地,在规划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布置划拨用地及相应提出有关的规划要求的批准文件后,由业主委托进行设计。1.工业建筑的总平面设计

根据不同的生产品种,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交通运输及能源供应,后勤及辅助生产设施来进行安排。

根据城市道路的要求安排厂区的总方位。

根据生产厂的性质可将厂区分为厂前区、生产区、仓库区,有些厂还需安排生活区。A 厂前区一般安排产品销售,行政办公,产品设计研究,质量检验及检测中心(或中心化验室),根据不同的需要将各个部分建筑集中或分散布置。

B 生产区根据工艺流程来安排生产顺序。一般是 原材料检验→零配件粗加工→零配件细加工→装配→试车→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根据不同生产性质布置各工序工种厂房,有些生产产品可集中在大厂房中,有些需分散布置。

C 仓库区一般有三个部分,一是原料库,主要存放备用够生产一个周期的原材物料;二是设备库,储备生产设备、备用件及需要及时更换的零配件。储存量是以不影响生产使用为原则;三是成品库,用于及时存放已包装待售产品。仓库的设置既要结合生产流程的安排,如原料库放在工艺流程的上游,成品库放在工艺流程的下游,而设备库则可根据各工序不同,设备的需要分散存放于各流程之中。仓库的设置还要根据运输条件,如大宗原材料及成品运输,可能有铁路、公路专用线,需建设相应的货台以利装卸。至于仓库容积的大小则根据生产储备的需要量,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仓库的大小则需根据生产规模,原材料产地及运输条件诸多因素来确定。

D 生活区 生活区建设实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厂内必须设置的更衣室、浴室、食堂,这个部分有单独设置,也有分散安排于车间。对生产性质不间断的某些小厂,也可设计在厂外。第二部分就是供职工生活的居住区,包括单身职工宿舍及家属住宅,对于一般厂区可能不考虑这个部分,可对于远离城市的工矿厂区就要考虑了。

厂区道路设计 工业建筑都为生产产品,各个环节都有运输问题,原材料从外运进及成品向外运出,可以根据运输量建设铁路专用线或水运码头,或汽车运输的装卸月台,在厂区内的成品运输或工序运输,有采用轨道运输或传送带运输;而化学工业则多采用管道运输。根据不同的运输形式设计厂区的运输道路,以为交通的和消防用的汽车道路所组成的厂区道路为骨架的道路网,不仅是运输,也是连接各车间工艺的重要纽带。

能源供应 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总平面设计中必须予以考虑。如在厂区内的锅炉房、供气、供水站、污水处理站等,这些在厂区必须的设施有可以与生产区融为一体的,也有必须分开的,如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都可以解决的就不必考虑,如有一项不能解决的,就必须在总平面设计中留有位置。这方面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必须由设备专业密切配合。

2.公共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公共建筑包括政府的办公机关、科研、医院、学校(大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社会福利机构及文化娱乐设施等。因为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专业化要求也很高,规模大小也各有不同,除了根据其必要的附属建筑及区内道路,绿化等,如曾为一所县级中学所作的总平面,需要考虑教学楼的位置,行政办公及教研的活动场所、图书馆、音乐教师、风雨操场,足够的室外体育场及校内食堂等。这所县级中学对容积率等指标未提要求,可以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实用性。在目前,国家要建成节约型社会,尽量减少土地使用的浪费,对各类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建筑都要注意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提高容积率,提高绿化率,设计出既节约用地,又充分人性化,环境优秀的总平面布置。

3.居住小区的设计现在基本上是为开发商服务,为了提高房屋销售价格,开发商们拼命提高住宅区的容积率,在设计时为了配合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在居住小区除建设住宅以外,还要考虑停车用地及居民的活动空间,应有大片供人们休憩的绿地,及人造景观,还有室内活动的会所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区商业网点等。设计时既要考虑开发商的要求,又要遵守规划部门批准的要求,以人为本保证足够的房屋间距,道路和绿地面积。设计者也可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作出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营造出一种居住舒适、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二.总平面设计中的环境设计问题

过去的总平面设计是以功能为主的设计,整个设计区内就是单调的房屋排列和必要的交通条件,即使在民用项目中考虑到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设施,也都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生活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房屋排列满足地方规定的间距,保证房屋的日照、通风条件外,还要考虑对环境的要求及良好的服务功能,例如:漫步、休憩、晒太阳、遮阴、聊天等户外活动场所。1.工业建筑是以生产功能为主进行设计,过去只讲生产要素,现代己不能满足了,因此设计时也要注意环境设计,建设无污染、环境优美的园林化的工厂。特别在厂前区和生活区,也与民用建筑一样要求绿化,美化。致于公共建筑,更要从人性化出发,针对各种不同的公共建筑创造设计出注重城市趣味性,与城市景观相呼应,建筑艺术与环境的协调的建筑作品。对住宅区的环境设计则更有很多文章可作,主要可根据小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多层次的设计,创造出一个风景如画,人在画中游的宜人环境。2.住宅小区的绿化环境

绿化设计根据规划要求的绿地面积和低限充分提高小区的绿化覆盖率,绿化的原则也应因地制宜,在平地上可种些花草乔木,便于人们可以在树下聊天纳凉; ②

道路旁应以乔木为主,给人创造一个行走有绿荫的环境; ③

房屋垂直绿化,可以改善房屋的小气候; ④

屋顶绿化

绿化对改善小区的小气候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在总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绿化设计的分布与细致具体的树种搭配。

⑤建筑小品设计

在小区布置种纯静的绿地是比较单调的,可在绿化环绕中点缀以建筑小品、雕塑、喷泉等,使整个环境和谐而又有变化。居民置身其中有游历公园得感觉。3.住宅小区的亲水设计

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留、保护和进一步创新原有水源,在水源旁作沿水廊道,亲水平台或挑入水中的栈桥,因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有水的环境会使人的生活更加愉悦。

4.住宅区的色彩设计,这在总平面设计中应总体考虑的,建筑物的色彩、道路、公共设施色彩与绿化环境的协调,做到环境色彩既丰富又有层次得美化环境。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到总平面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总平面设计可以

组合盆栽的设计要点 篇3

植株质地是指植物外观的粗细程度,有粗、中、细之分。粗茎、宽叶、大花型的植物,谓之粗,如彩叶草等;细茎、窄叶、小花型的植物,谓之细,如香雪球、杂交石竹等;介于“粗”与“细”之间的,称之为中型质地,如矮牵牛、洋凤仙等。

选用不同质地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是组合盆栽(以下简称为组盆)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并不是质地相同的花卉就绝对不可以组合在一起。但一般来说,相同质地的组盆比较呆板,缺乏动感。如果用不同的质地相搭配,以粗型植物为主体,细型植物为点缀,可使得组盆看上去更加主题突出,造型活泼,贴近自然。

使用观叶植物是丰富组盆质地的最有效办法之一。观叶植物在叶型、叶色上都有别于常见的观花植物,用其点缀组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赏草也是丰富组盆的好选择。观赏草一般茎秆较高,叶片细长,花穗轻柔,如果放在组盆中间,既能增加高度,又不喧宾夺主。

植株与花盆的比例

植株与花盆的比例选择得当与否往往决定这个组盆看上去是否稳当、协调。一般来说,组盆中最高植株的高度应不超过花盆高度(对于高度大于宽度的花盆)或花盆宽度(对于高度小于宽度的花盆)的1.5~2倍。

此外,还应考虑到花盆的质地和使用的基质等因素。如果是塑料花盆,又有一定的高度,应在花盆底部填充一些鹅卵石,这样不至于被风刮倒。

植株之间的平衡

简述猪场设计要点 篇4

猪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已决定了未来的生产力,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要有好的设计理念, 以尊重猪的生物学特性为出发点, 利于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照控制, 舒适的环境, 合理的密度, 还要便于操作和节能减排, 依照以上原则设计好规模、工艺流程、操作方式、栏圈结构、防疫屏障等。不能单纯追求低投资, 而要从长期运行成本和回报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猪场设计中, 应该考虑以下方面:选址应远离各种动物的饲养场、城镇居民区和村落、工厂、交通干道, 周边环境无污染, 最好有天然屏障, 有足够的土地消纳粪污;猪舍建筑群的规划应结合当地气候及地理条件, 能利用冬季阳光并避开主导风向, 夏季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 一般采用南北朝向;做好绿化, 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植树种草进行环境绿化, 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作用;采取全进全出模式, 并配套相应猪舍建筑;对母猪减少限位时间, 建议只在配种—配后35 d内使用限位栏;实行分点饲养, 可大大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大窗户和卷帘相结合, 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相结合;采用隔热材料, 利于防寒防暑;生长猪安装干湿自动料槽, 更能满足猪喜欢采食湿拌料的习性;创造接触土壤、阳光和青菜的环境;粪污处理系统。

层流病房设计要点 篇5

1、概述

层流病房又称无菌病房、单向流病房,它不是单一的某间或几间病房,而是以这种特殊病房为核心,与其它必备的辅助用房一起构成的“洁净护理单元”。主要收治的患者为:自或异体骨髓移植白血病、强药化疗癌症、大面积重度烧伤、严重呼吸器官疾病和脏器移植等患者。这类病人由于缺乏自身免疫力,为防止感染,因此只有在无菌环境中治疗和生活,所以必须建造无菌病房。现在洁净工程做的最多的无菌病房是血液病房和烧伤病房。

2、总体布局设计

1)位臵选择

病房应远离污染源、环境安静、良好的大气环境,宜设臵在医院建筑末端,单独布臵,自成一区,当与其它有洁净要求的部门集中布臵时,应既能满足相互间的医疗联系,又能相对分离而有利于洁净环境的保持。2)建筑规模

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具体可由医院根据科室的规模及年平均门诊量来确定床位数。总面积需求可按1~2床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每增加一床建筑面积增加50m2左右计算。一般血液科设4间层流病房为宜。3)功能用房 除层流病房外,要配备齐全的相关功能辅房,大致包括观察护理前室(或护理区域)、护士站、洁净内走廊、治疗室、无菌存放间、准备间(或恢复室)、配餐间、缓冲走廊(或缓冲间)、药浴间、病人卫生间、探视走廊、污物处理间、换鞋间、更衣淋浴、医护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等。4)洁污分流

在入口处有效地控制、组织进入洁净护理单元的各种人、物的流线,各行其道,避免交叉感染。在靠近病房区域处设臵封闭式外廊作为探视走廊,并兼做污物通道,做到洁污分流。5)总体档次定位

患者的治疗费用对其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洁净单元中的各系统不应一味追求进口设备、材料、盲目攀比提高装修档次,应根据医院及科室规模,特长,水平做档次定位。6)完善的弱电系统

病房内应设臵对讲呼叫系统,方便患者和护士站、探视家属对讲联系;设臵有线电视天线用户盒,室内设臵电视机;设闭路电视监视据摄像头,在护士站可以观察病房患者的活动情况;设患者音乐扬声器和音量调节开关,有条件可以配备点播系统,患者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曲目,从而更有助于康复。背景音乐的另一个功能是可以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病房内部设计

1)内部位臵

层流病房最好设臵在整个洁净单元受到干扰最少的尽端,有条件则宜靠近建筑外窗。2)面积大小

层流病房的面积既要满足治疗护理工作的展开,又要保证足够的使用经济性,面积太大,送风量加大,建造和运行成本越高。另外由于这类患者治疗周期较长,一般要二个月左右,长期在封闭环境中生活,如面积过小,容易产生闭塞感,患者易产生烦躁、激动、孤独感等情绪波动,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所以要兼顾病人的舒适性。经过大量工程实践和回访,确定净高在2.2~2.5m,面积在6.5m2~10m2之间,其中8m2左右最合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积有增大的趋势。3)装饰材料

地面材料选用整体无缝、脚感舒适的产品,常用橡胶或PVC卷材。墙面材料应易清洁、表面光滑平整、耐消毒药水擦洗、隔音、防火、耐撞,表面无缝处理。顶面则为满布的层流送风装臵。墙顶地之间的阴阳角应采用圆弧过渡,不宜小于R50。色彩选择时,宜有彩色,不宜全白,彩度宜低不宜高,明度宜明不宜暗。灯带宜为双灯管的窄灯具。4)玻璃窗设计

在病房与前室、或洁净内走廊之间应设护理观察窗,病房与探视走廊之间应设对话观景窗。窗台宜降低,使患者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单元内间的医护人员活动和看到探视走廊的家属,外窗的景色。同时对话窗应内臵铝合金百叶,必要时可保证室内的私密性。护理窗下部可有一活动小窗或穿输液管的孔洞,医护人员无须进入病房内,即可对患者进行食品、药品及点滴等日常护理,可尽量减少进入病房内的次数,从而保证室内的洁净度。5)传递窗设计

病房通向外廊可设臵传递窗,用于递出病房内废弃物。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就地打包后,从设在洁净内走廊的污物传递窗送出。无菌存放间和配餐间均应设传递窗,以便物品的传入。6)气流组织

层流病房有两种气流组织方式 :垂直单向流和水平单向流。现在国内绝大多数病房采用的是垂直单向流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均设计成此形式。它是净化空调系统采用整个顶面送风,下侧墙回风的循环风形式,病房全室均能达到百级,无论患者是在室内活动还是在床上休息,接受治疗,都能保证百级洁净度。它比水平单向流建造和运行成本更低。一般当儿科类病房,需要较多家陪同或建筑层高较低的工程,无法安装吊顶送风装臵时,才会设计为水平单向流。

4、主要功能房间说明

1)治疗观察前室

也称护理区,通过与病房间的护理窗照看患者。病房有单独前室的就设在前室。没有单独前室则可在两病房之间设计一内嵌式护理区,既给仪器和药品提供了空间,又使整个洁净内走廊看上去很整洁。2)护士站

整个护理单元的监控中心,应设臵在单元的中心区域,宜为开放式,可最大限度的监护到所有病房。3)治疗室

医护人员进行输液配药的房间,就设臵在护士站附近,且距离各病房较近,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行走距离,室内应有配药台,超净工作台等摆放空间。4)无菌存放

用于存放无菌药品、物品、器械、仪器等,应靠近治疗室,房间内宜设传递窗通向外部,便于洁净物品的进入。5)配餐间

用于储存、加热、消毒患者的食物,房间设有传递窗通向外部,便于食物的进入,房间应有配餐台、冰箱、微波炉、消毒浸泡池等的足够空间。6)洁净内走廊

通向层流病房和辅助用房的走廊,是整个单元的主通道,开放式护士站一般都设臵在洁净内走廊里。7)准备间

又称观察病房、恢复病房。白血病人在进入层流病房前要做肠道准备,即口服肠道消毒药,以杀死肠道内的细菌,一般需3天左右,此时患者住在观察病房。另外,治疗后当患者已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时,可转移至恢复病房,既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提高层流病房的周转使用率。当建筑面积足够时,可分设男女间;当面积不足时,可不设,直接以层流病房为准备间。8)缓冲走廊

又称缓冲间,是洁净内走廊的前室,起到气闸室的作用,可保护洁净内走廊的洁净度,准备间一般都设在缓冲走廊内。9)药浴间

又称体表处理室。白血病人在住进层流病房前在药浴间内用消毒药液进行药浴,清除和杀死体表皮肤、毛发、指甲中的细菌。10)病人卫生间

卫生间是个很大的污染源,病人的粪便会散发细菌和异味,不利于保持病房洁净度,直观上不应支持设卫生间。但通过早期不设卫生间的工程研究,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白血病患者意识清醒,生活有自理能力,采用在通透的病房内大小便,患者往往感觉很尴尬,无私密性;二是在病房内方便时,细菌和异味直接扩散在病房内,比起在独立卫生间内方便,对净化影响更大。所以设计时,在卫生间做好排风,保证负压,控制好气流方向,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可在病人能自由活动的血液病房内设臵独立的卫生间,并提供无菌水系统。而在重度烧伤或大型脏器移植,患者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卧式便器方便或医疗辅助方便的病房,建议不设臵卫生间。11)探视走廊

有条件时最好设一对一的单独探视间。在病房的外侧设探视走廊或探视间,让病人和家属面对面交流,可以给患者亲切感,消除孤独感和心理障碍,释放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12)污物处理间

要有下水管足够大的污物倾倒池及便器清洗池,便配套足够大的便器浸泡消毒池,有条件最好配备便器高热消毒机。13)非净化用房

室内装饰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研究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住宅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装饰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它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环境学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在中国人看来,住宅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处所,更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体现着人们对于“家”的精神寄托,并且体现出了住宅主人的文化品位。因此,室内装饰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室内装饰设计的方法。

1.室内装饰设计方法

1.1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选择

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首先应当通过沟通对居住者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居住者的职业、年龄、文化修养等信息来确定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目前,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主要有中国传统式、民族民风式、古典欧式、现代式四种。中国传统式风格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古建筑装饰,主要的特征是绘有彩绘的木制方格天棚和各种木质图案花格的窗户,在空间布置上则表现为对称和庄重的特点。第二种是现代中式装饰装饰,这种装饰风格即用现代装饰材料制造出传统建筑中的木梁、木花格、木椽等因素,这种装饰风格很好的融合了建筑装饰中的传统与现代因素。

在建筑装饰时,应当充分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有些民族习惯于贴近自然,那么在装饰过程中就可以将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用于室内装饰中,在装饰风格上应当力求悠闲、舒畅的情趣,创造出淳朴自然的居住环境,体现出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

欧式风格,即西方古典风格。这种风格主要通过浓烈的色彩、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造型形成富丽、浪漫的装饰效果。比如,在喷漆上,欧式风格的室内装饰一般都用黄色或者白的的油漆来涂刷,在一些雕花饰品上则用金黄色来涂刷,以形成富丽的色彩。另外,欧式风格还常常将门套用小梁托或者款木板线条,加工成半圆凹槽。这些设计都营造出一种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与传统建筑风格不同的是,现代式风格强调的不是直线和对称,二是曲线和非对称,如葡萄藤、昆虫的翅等其他一些自然界中各种优美的波状图案。在墙面、栏杆和家具等装饰上则力求简洁明快,线条流畅。

1.2室内装饰设计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居室的设计首先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生产生活的需求。在设计中应当以居住着的舒适和方面为第一准则;二是安全性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防火和水电的安全。同时,这也对室内装饰设计的技术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三是个性化的原则,室内装饰的艺术性必须以对居住者意愿的尊重为前提。不同的人对于建筑风格的要求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他们的爱好。四是环保性原则,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体现环保原则,主要是指环保材料的应用,在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将环保材料和装饰艺术相结合。

2.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装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用而美观的室内环境,同时,室内空间又是由地面、墙面和顶面三个部分合围而成,下面,笔者将着重从地面和顶面两个方面来分析室内装饰设计的要点。基面和人的接触比较多,视距较近,而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笔者认为,在基面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基面的设计应当顶棚、墙面的设计相协调,同时又要和室内的家具、陈设相互衬托。总之应当和空间的整体环境相融合。2)根据不同的空间用途来设置不同地面图案,比如在会议室中,应当采用具有一定完整性和内聚性的图案,这样能够显示出会议室的重要性,在色彩上则要和周围的团相协调,以取得聚精会神的效果。在门厅和走道处,则应当应用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导向性的图案,也就是说,图案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在布局自由的空间,则应当将重点放在抽象性图案上,要突出它的自由和活波。3)地面在质料上应当能够满足施工和物理性能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基面装饰时,应当考虑到施工和构造的问题,在追求图案美观的同时,应当考虑到防水、隔热的物理需求。另外,在选择质料是应当根据房间的具体需要来选择,如木质、水磨石、塑料或者水泥地面。

顶棚空间是空间中最赋予透视感和动感的部分。一般地,顶面的设计有平整式顶棚、凹凸式顶棚、悬吊式顶棚和玻璃顶棚四种。不同类型的顶棚在不同用途的空间中都有着不同的应用。平整式顶棚构造简单但简朴大方,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和展览厅等场所。凹凸式顶棚造型富丽,有很强的立体感,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宜有太多的变化,而应当强调自身的节奏和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悬吊式顶棚是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他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

室内装饰设计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既需要从理论上对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进行一定的探究,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室内装饰设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红,姜祖明. 浅谈我国当代室内装饰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

[2] 裘曙.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原则及其功能运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1(2).

[3] 陈巨民. 浅谈家居室内装饰设计[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水池设计及计算要点 篇7

一、设计计算内容

对于水池结构设计来说, 一般要进行强度、裂缝、抗浮计算, 必要时还要进行抗震计算。

1. 基本参数的确定。

根据有关水池设计的规范、规程的具体的规定:贮水或水处理构筑物、地下构筑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抗渗, 宜以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满足抗渗要求, 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为3.0kg/m3。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3℃的地区, 外露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 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应进行试验确定。因此, 混凝土一般采用C30, 抗渗等级确定为S6, 抗冻等级为F150, 钢筋采用HRB335。

2. 抗浮水位的确定。

地下水位和土层情况的不同, 会使埋地式水池的设计水土压力产生很大变化;基础持力层的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基础结构形式和池体沉降变形情况。根据现行国家设计规范, 地下水位应根据地方水文资料, 考虑可能出现的最高地下水位。一般设计均取用水文资料的最高地下水位。同时应结合对地下水位和地质情况的了解, 综合工艺流程要求、土建造价、运营成本、投产年限等诸多因素, 确定水池的基底标高。

3. 计算模型及荷载。

设计时应注意使水池结构的整体满足结构选型及布置的合理性, 保证所采用的水池结构的计算模型与水池的实际受力状态一致。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底板计算时采用的地基假定是否合理。目前计算水池地基反力的三种假定 (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定、文克尔假定、半无限弹性体假定) 的计算结果出入较大。但在实际近似计算中较多采用反力直线分布假定。

(2) 壁板单、双向受力的区分及支承条件 (自由、简支、固定) 的确定;池体顶板、壁板、底板连接部位的支撑条件的确定。

(3) 荷载最不利组合是否选择正确。除了正常使用阶段的荷载外还应考虑施工、试水、检修阶段的荷载组合。

(4) 壁面温 (湿) 差的取值及出现的部位。具体设计时, 首先根据经验假设壁厚进行初步的荷载和内力计算。然后再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来进一步确定合理的壁厚, 尽量使池体结构合理、受力明确、经济可靠。然后对整体结构所有结构件进行详细的力学计算, 得到在最不利工况下各控制断面的内力设计最大值。在接下来的截面配筋设计中, 应区分各构件是否需进行裂缝控制设计, 若需进行裂缝控制设计, 先根据强度计算结果初步确定配筋, 然后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在水池结构中, 根据水池的盛水水质 (清、污水) 及其使用功能, 最大裂缝宽度一般应控制在0.2mm或0.25mm。优先采用直径较细的钢筋, 或较高抗拉强度的混凝土。

此外, 还要注意一些次要构件对内力分配的影响。如水池中常用的一些隔墙、导流墙, 当采用砌体墙时, 一般可作为荷载作用于池体结构上。而一旦采用现浇混凝土壁板时, 则应考虑其对池体结构的支点作用, 因为这会改变主体结构内力的分配和传递。还有, 池体变形缝的设置位置和类型的不同往往会改变变形缝周边构件的受力情况。

三、算例

某污水厂排泥泵站, 混凝土:C30;钢筋:HRB335;最大裂缝宽度:0.20mm荷载。池顶活荷载标准值:2.0kN/m3。池边地面堆积活荷载:10kN/m3。准永久值系数:0.5。池外覆土深度:4.0m;最高地下水位:2.3m。地下水重度:10kN/m3钢筋混凝土重度:25kN/m3。土壤重度:20kN/m3 (强度计算时) 。地下水位以下土的浮重度:10kN/m3。主动土压力系数:0.5。

I号壁板:计算简图如1图所示。

1. 荷载计算。

(1) 池内有水, 池外无土。最高水位按满池4.6米, 池内水水重度:10.8kN/m3, q=4.6×10.8=49.7kN/m2。

(2) 池内无水, 池外有土。地下水位以上土侧压力:q1=1.7×0.5×20=17kN/m2。地下水位以下土侧压力:q2=2.3×0.5×10=11.5kN/m2。地下水侧压力:q3=2.3×10=23kN/m2。则:

q1+q2+q3=51.5kN/m2。q=10

池边地面堆积活荷载侧压力q4=10×0.5=5kN/m2。

2. 壁板内力计算, 三边固定, 顶边简支,

lx=12000+ (400/2) + (400/2) =12400,

ly=4400+ (200/2) + (600/2) =4800,

lx/ly=12400/4800=2.6>2。

按一端简支, 一端固定单向板计算。

第一种工况:池内有水, 池外无土。

则固端最大弯矩:

竖向:My0= (1/15) XqXl2=76.4kN·m/m。

水平:Mcx=0.035XqXl2=40.1kN·m/m。

跨中:My=0.0298XqXl2=34.1kN·m/m。

第二种工况:池内无水, 池外有土。

则固端最大弯矩:

竖向:M10= (1/15) XqXl2=79.2kN·m/m,

M20= (1/8) XqXl2=14.4kN·m/m, M0=M+M=79.2+14.4=93.6kN·m/m

My0=M1+M2=79.2+14.4=93.6kN·m/m。

水平:Mcx= (0.035X51.5+0.076X5) X4.82=50.4kN·m/m。

跨中最大弯矩:

Mmax=0.0298XqXl2+ (9/128) XqXl2=43.5kN·m/m

查《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 配筋如表1所示。

四、构造措施

1. 一般规定。

混凝土水池壁板及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 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水池的壁板的拐角及顶、底板的交接处, 宜设置腋角。腋角的边宽不应小于150mm, 并应配置构造钢筋, 一般可按墙或顶、底板截面内受力钢筋的50%采用。

2. 变形缝和施工缝。

大型矩形水池的长、宽度较大时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一般为20或30米。为了便于模板的支护及混凝土的浇筑, 一般在离池底及腋角以上500处留置施工缝。

3. 钢筋构造。

敞口水池池壁的顶部宜配置水平向加强筋, 内外两侧各不小于3根, 间距不宜大于100mm, 直径不宜小于壁板受力钢筋, 且不小于16mm。对有抗裂要求的构件 (处于轴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状态) , 其钢筋应采用焊接连接。

五、小结

考场作文的设计要点 篇8

为什么说考场作文是设计出来的呢?因为考场作文不能随意而为。

首先, 受命题的限制,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 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 命题人都给出了一定的限制, 那么作者必须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即审题。要努力写出切合命题人要求的作文, 作文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 写出来的文章是给阅卷人看的, 而这个阅卷人指的是既能代表广大读者又有阅读人的个性偏好的批阅作文的人。这个人并不是普通的人, 他既有审美的能力, 又有价值观;既有权力, 又有能力, 是不容你随意拼凑字数和堆砌辞藻来敷衍的, 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

最后, 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 普通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都有限, 不可能像天才儿童那样有灵感瞬间喷发;无法像练习写作几十年的文学大家那样,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可以心随意动, 随意而为;也不可能达到武术大师那样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因此, 只能刻意而为, 认真思考, 把自己所有的长处有意地展示出来, 把自己会使的招数或技能都有意地设计出来。这样, 作文即使稚嫩, 但也能给阅卷人以深刻的印象。

想要在考试时很好地设计作文, 就需要在平时对这种设计能力进行训练。

“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初学武功, 就要练习基本功, 练习体力, 练习拳脚套路, 练习气功心法。训练设计能力同样如此。

(一) 积累思想和语言材料, 好比增强体力。

积累思想和语言材料可以通过多读细读书报, 多观察生活, 多思考问题, 有意地积累字词句实现积累任务。当然, 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和读书方法的训练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 训练表达技巧, 好比练习拳脚套路。

我们把表达技巧分为三类: (1) 构思技巧和表现手法; (2) 修辞手法; (3) 遣词造句。训练表达技巧也要分步实现, 即把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分解在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的仿写训练中, 把构思技巧和表现手法分解在每一周的作文课中。我们现在把每周的一节语文课定为作文课, 目的就是通过专门的写作知识的介绍和单项写作训练, 力求一课一得。

(三) 练习作文设计过程, 好比练习气功心法。

设计作文的过程训练包括破题、选点、立意、列纲、草稿、修改这六个方面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

1. 破题

破题有两项任务: (1) 分析题目或话题, 理解概念并解剖其内涵和外延。 (2) 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快速破题用时3—5分钟。

2. 选点

如果把命题分解成知识树, 我们在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择树上的一枝或一叶作为写作的着力点、突破点、切入点, 以小见大, 用以点带面的思维, 通过化验分析一滴水来了解整个大海。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叶知秋”, 这个点一定要既有代表性, 又有新意, 还给人以力拔千斤的巧妙之感更好, 即切入角度要巧妙。

3. 立意

考场作文字数不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揣摩了命题意图, 立意就要符合命题人的意图, 就是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 根本在于文章要写什么事, 传授什么知识, 揭示什么道理, 抒发什么情感, 批评什么赞扬什么, 即表什么情达什么意, 而非拼凑文字来应付考场。立意时, 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教育者, 通过写文章艺术地、巧妙地达到崇高的教育目的。艺术家和老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然后才能立意深远。

4. 列纲 (用时在10分钟左右)

即拟写写作提纲, 提纲是写文章的思路图, 是作文的结构图, 如同建筑的施工图和装饰的效果图。提纲写得越详细越好, 思考得越全面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在提纲上可以反复修改直至较为完善才写草稿, 列提纲的过程就是反复酝酿有型构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写作的大部分任务。那么列纲有哪些任务呢?

(1) 题目的设计。到底该如何拟写题目呢?我简要归纳了这样几点:

(1) 精心提炼, 简洁明快。如《给我一个理由》。

(2) 化解诗词, 灵活运用。如《在桥一方》。

(3) 巧用修辞, 生动传神。如《我发现棋好人生》。

(4) 活用熟语, 不落窠臼。如《最近比较烦》。

(5) 妙用标点, 修饰文体。如《知识﹢干劲=效率》。

(2) 开头的设计。

(3) 思路的设计:采用什么结构方式?选择哪些材料?如何安排材料?即顺序和详略。如何衔接和过渡等。

(4) 结尾的设计。

(5) 重点段落如何打造亮点。

这些环节的方法我们都要一一进行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 大多数学生在考场作文时没有拟写提纲, 所以常出现写稿时断气、忘事、思路走歪、大幅度删改等, 这样使文章气不顺、事不畅, 卷面也不爽, 甚至漏洞百出, 而拟写提纲后依照提纲的提示写作, 思路畅通, 情感充沛, 语言流畅, 详略得当, 因为深思熟虑后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坚决反对打腹稿, 因为考场作文不是写短诗, 否则既需要消耗记忆和时间, 又不能做到全面细致。此项将是一个训练重点。

5. 草稿

思考成熟后, 依据提纲预设 (15分钟写600字一般应该没问题) , 尽量一气呵成写完, 中途遇到的难字难句先放下, 可以写别字代替, 等全文写完后再来思考解决。

6. 修改 (5—10分钟)

思路的安排, 结构的设计, 材料的顺序和详略在写作提纲时已经反复修改调整了, 因此文章写成后, 主要的修改任务就是三项: (1) 错漏字句; (2) 标点符号; (3) 修辞手法的情感倾向。此外就是检查开头结尾、过渡语、总领句、中心句、标志性词和关键词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训练作文设计要抓住以上六方面。以后的训练反复照此过程运作, 时间久了以后写作就按这六个步骤来完成。考场上45分钟, 考场下要训练几年的工夫, 反复训练, 熟能生巧了, 上考场自然不紧张, 写好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房屋改造加固设计要点 篇9

关键词:房屋改造,房屋加固,结构加固,改造设计,加固设计

1. 前言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住房消费需求持续火热, 房地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与此同时, 为提高居住质量, 旧房改造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另外, 一些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用途变化, 也需要进行加固改造。市场之巨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房屋加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房屋的结构性能, 即提高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是从结构安全性方面考虑满足使用要求;房屋改造的目的是提升或改变房屋的建筑功能, 即增加面积和改变使用性质, 是从适用性、经济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方面考虑满足使用要求。

2. 加固分类

房屋加固可分为抗震加固、补强加固和改造加固 (由房屋改造引起) 三种情况。抗震加固和改造加固最为常见, 通常改造和加固同时进行。

抗震加固, 对未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房屋进行的加固处理。

补强加固, 由于遭受火灾、超载、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房屋强度下降, 或由于设计失误、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房屋强度下降, 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改造加固, 由于房屋使用性质改变而导致荷载增加, 或为了增加使用面积, 在层高较大的部位或在屋顶上进行加层, 导致结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 而进行的加固处理。

3. 可靠性鉴定

3.1 收集资料

收集既有房屋的相关资料, 对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收集的资料包括:房屋的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工作记录、施工验收和工程地质勘察等资料, 必要时还应进行补充勘察;使用期间的维修、加固资料, 事故处理报告, 房屋遭受灾害情况资料;建筑结构现状缺陷, 环境条件, 用途与荷载等变更情况。改造后用途及荷载状况;水文、抗震设防要求;房屋所在地通常的改造加固做法。

3.2 鉴定检测内容

房屋经过多年使用, 建筑结构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解房屋结构当前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否满足要求, 在改造加固前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对结构进行检测和鉴定, 对其可靠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检测时可根据房屋结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重点内容, 砌体结构着重检测砖的强度、砌体砂浆强度、砌体结构强度、砌筑质量与构造、砌体结构的损伤与变形等涉及结构性能的项目。钢筋混凝土结构着重测定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放置与数量、结构和构件变形及钢筋的锈蚀等。结构鉴定的目的是根据检测的结果, 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对结构进行验算、分析, 找出薄弱环节, 评价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提出改造、加固的建议。鉴定评估报告是改造加固设计的依据。

鉴定的目的不同, 鉴定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 结构加固前, 应根据建筑类别, 分别按现行《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等进行可靠性鉴定。当与抗震加固同时进行时, 还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能力鉴定。

3.3 鉴定检测程序

(1) 现场查勘:开挖检查房屋的基础状况;检查上部结构及主体构件的使用情况。

(2) 现场检测:主要检测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系统承重部分强度。

砌体结构, 依据《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检测和推定砂浆强度、砖的强度或砌体的工作应力、弹性模量和强度。根据检测的用途和目的选择检测方法, 尽量选择非破损检测方法。砂浆强度、砖的强度通常采用回弹法检测。

混凝土结构, 目前采用《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该标准是建筑结构检验与测试的通用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新标准给出的检测方法针对性更强。抗压强度是混凝土检测的关键指标, 检测方法很多, 多数方法由于是间接推断误差较大, 通常与钻芯法配合使用;钢筋检测包括钢筋数量、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的锈蚀情况;结构和构件变形检测是以设计图为依据, 对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查;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和腐蚀程度也应进行检测。

(3) 复核验算:按照现行规范和计算手段, 结合实际检测结果, 对基础及上部主要承重构件、墙体的承载力进行复核验算。

(4) 鉴定结论:根据鉴定标准及有关现行国家规范, 分别对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的安全性进行评定, 然后进行综合评定, 做出安全性鉴定意见。

4. 加固设计

根据鉴定评估报告对结构目前实际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做出的分析, 结合其改造内容, 论证其改造的可行性, 确定改造方案, 并对其重新计算, 对因改造而引起的不满足要求的结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针对每个建筑物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加固方案最为关键。

4.1 选择加固方案考虑的主要因素

(1) 房屋现状。房屋结构、建造年代、完好状况、抗震设防等级、改造前用途及荷载状况、房屋场地地质及水文状况等; (2) 改后功能。改后用途、改造内容、结构变动情况、荷载状况、对抗震设防的要求等; (3) 预期效果。既定功能实现情况、加固材料与原结构协同性、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改善状况、结构的既有损伤修补情况、建筑立面影响情况; (4) 施工水平。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机械装备等。尽量采用当地较常使用, 施工方法易于掌握, 施工质量能够保证的加固方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时, 应先试点, 验收合格后展开; (5) 施工条件。施工场地、施工季节、周边情况等; (6) 施工工期。为减少对既有建筑内部人员正常工作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应采用施工周期相对较短且施工噪音较小的方案; (7) 工程造价。既要考虑加固本身的费用, 还要考虑恢复和装饰需要的投入。

4.2 设计原则

(1) 改造加固设计应该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2) 结构可靠性指标满足要求; (3) 先加固, 后改造。对高温、高湿、低温、冻融、化学腐蚀、振动、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 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通过加固消除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消除潜在的危险性; (4) 改造加固设计所采用的材料应尽可能轻质, 以减小地震反应和避免对原有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屋顶加层尽量采用轻质结构, 以减少对下部房屋使用的影响, 原有下部结构减少或不进行加固; (5) 改造加固设计应采用传力明确、构造简单、不损伤或少损伤原有构件、施工方便、费用低的方案, 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效果, 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 (6) 因加固增设的构件与原有房屋构件应有可靠的锚固和拉结措施, 确保其共同工作。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 (7) 加固工程选用的水泥、混凝土、钢材、纤维材料、加固用胶粘剂、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钢筋阻绣剂等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的要求; (8) 对改造后的房屋结构及地基基础进行验算。地震区结构、构件加固, 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 尚应复核其抗震能力。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的新薄弱部位;同时还应考虑结构刚度增大而导致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的影响。

4.3 结构加固方法

(1) 结构补强层加固法。将原结构表面凿除, 然后浇筑一定厚度的补强层以增大板厚及主梁有效高度, 从而提高结构整体承载能力; (2) 增大截面加固法。通过增大构件截面面积或增配钢筋以提高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强度、刚度; (3) 增设支点加固法。通过增设支点, 减小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 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水平; (4) 外粘型钢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钢或扁钢焊成的构架, 并灌注结构胶粘剂, 使钢构架和被加固构件粘结成整体共同受力。适用于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 但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5) 外粘钢板加固法。用粘结剂和锚栓将钢板粘贴锚固于混凝土结构受拉面或其他薄弱部位使钢板与加固混凝土结构形成整体, 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 (6) 粘贴碳纤维布 (板) 加固法。利用粘结剂把碳纤维布 (板) 材粘贴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表面形成复合材料体, 通过碳纤维布 (板) 与结构的协同工作达到对结构补强加固及改善受力性能; (7) 注浆加固法。采用压力设备将树脂类胶粘剂或密封剂灌注于结构损伤部位, 常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修补; (8) 锚喷混凝土加固法。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隧道施工支护方法, 近年来在危、旧混凝土桥梁加固中得以应用, 建筑加固中主要用于因支点截面尺寸偏小而导致的抗剪强度不足的混凝土梁的加固维修; (9) 混凝土植筋技术。用于螺杆、螺栓、螺纹钢筋等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生根, 植入深度应满足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

4.4 直接加层法

(1) 基本条件:

(1) 不改变结构承重体系和平面布局; (2) 仅加一层, 且经过数年原承重结构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能满足加层的要求, 或经过加固处理后, 可直接加层; (3) 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仅为6度, 或无抗震设防要求。

(2) 设计要求:

(1) 地基承载力计算。原房屋经过长期使用, 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计算时可将原地基承载力适当提高, 满足要求时可直接加层; (2) 地基承载力不足时, 可加大原基础底面积; (3) 原屋面板作为加层后的楼面板使用时, 应验算承载力和变形,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4) 楼梯间及楼梯设计符合要求; (5) 其他结构及构件加固应符合规范要求。

4.5 设计要点

(1) 改造加固设计与新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很大区别, 在验算现有构件的承载力时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梁, 核算其受弯承载力时, 跨中应考虑现浇板有效受压翼缘宽度, 跨中和梁端受压区钢筋的双筋梁作用;框架梁核算端部承载力和裂缝时的弯矩值应取柱边值而不应取柱中值;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检测的实测值换算为设计值取用。采用计算软件作整体内力分析后, 必须对构件作局部验算, 避免对实际不需要做加固处理的构件也进行加固; (2) 混凝土结构房屋加固后的使用年限,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商定;一般情况下, 宜按30年考虑, 到期后若重新进行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正常工作, 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于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加固的结构、构件, 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时间间隔由设计院确定, 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10年。如因业主要求或该工程的特殊性需要有更长的使用年限, 设计应采取加强措施; (3) 对于原来未进行抗震设计、设防烈度低或按旧规范抗震设计的混凝土房屋结构, 多数在改造加固设计时很难达到现行规范的要求。因此, 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对其作抗震加固, 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加强; (4) 进行改造加固设计时, 应与承担施工的单位进行配合, 根据施工单位的经验和水平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如果在设计时尚未确定施工单位, 那么在完成设计后, 施工开始前应就设计中构造做法和施工要求与施工单位作交底和讨论, 必要时调整方案和修改设计, 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降低造价; (5) 为满足构件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 采用粘贴钢板或粘贴碳纤维布 (板) 加固是常用且有效的加固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通过结构胶受剪使钢板或碳纤维布 (板) 与原构件共同工作。结构胶在60℃以上强度会降低, 遇明火会燃烧, 因此加固部位必须进行防火处理, 粘贴钢板还需要防锈蚀和设置锚栓。由于钢材与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不同, 受温度影响, 采用粘贴钢板加固的工程, 偶有出现钢板鼓起而脱胶现象, 因此, 采用粘贴碳纤维布 (板) 加固更可取;6)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混凝土结构, 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 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

5. 结束语

根据规定, 对既有房屋进行改造加固设计实施以后, 承担此任务的设计单位应对该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负完全责任, 而原来的设计单位未参与改造加固设计时, 则不再负此责任。因此, 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 绝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2].《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GB50367—2006)

[3].《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15-2011)

[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2004)

机械工厂电气设计要点 篇10

机械工厂的电气设计与一般工业厂房不同,主要根据建筑类别、室外消防水量、工艺流程等条件进行设计。

2 照明

2.1 灯具和光源的选择

机械工厂一般为高大空间,内部一般选用金属卤化物光源,灯具选用深照型,灯具效率不低于0.75%,节能电感镇流器采用一体化,自带补偿装置,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生产辅房选用节能荧光灯。

金属卤化物光源主要靠金属原子的辐射,比高压汞灯的光效和显色性高。

械工厂的照明一般是常规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电气设计时若甲方和工艺专业没有提出特殊要求,只需设计常规照明,大型工艺设备一般自带局部照明装置。

照度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照度标准和功率密度值进行。

2.2 车间照明的控制及电能计量

根据《机械工厂电力设计规范》,我们在对该工厂进行车间内照明设计时,首先按跨度及工段进行分区供电,在变电所低压出线屏内装设电度表,对每路照明进行计量。其次,在车间内便于操作的距离范围内,安装照明配电箱,出线采用一个柱列(约两、三盏)一个控制回路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常规照明灯具一般沿梁布置,照明配电箱一般布置在人员出入口和通道上,间距一般为30m~40m,便于操作。

2.3 车间照明供电方式

在进行车间的照明设计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供电方式:

当厂房内设变压器,车间变电所低压侧采用放射式(或放射式与干线式相结合的方式,即较常用的配电方式)时,车间的总照明电源宜接自低压配电屏的照明回路上;再由总照明配电箱(柜)放射或链接供到分照明配电箱。

当厂房内无变压器,电源从附近引来时,动力配电回路宜与照明回路分开。

3 厂区和车间设备供电

供电质量的好坏,对于工厂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的供电设计,则无法确保供电顺利和通畅,进而影响工厂持续稳定的运行。工厂的厂区和车间两个部分是用电量最大的区域,因此,在工厂电气设计中,厂区和车间的供电是需要着重加强的两个方面。

3.1 厂区供电

首先根据《供配电设计规范》确定负荷等级。

再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室外消防用水量确定消防负荷用电等级。

另外,根据负荷计算及对二、三期负荷的预测,估算全厂的变压器安装容量;确定申请采用几回路市政10kV供电,且协同甲方与当地供电部门讨论确定供电方案。若当地的市政线路以35kV为主,经甲方与供电局协商,可在厂区内建一个35kV降压站,内设相应容量35kV/10kV的主变压器。《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052—2009)第5.0.4条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用电设备端子处电压偏差允许值(以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宜符合下列要求:(1)电动机为±5%;(2)照明:在一般工作场所为±5%,对于远离变电所的小面积一般工作场所,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可为+5%,-10%,应急照明、道路照明和警卫照明等为+5%,-10%;(3)其它用电设备当无特殊规定时为±5%。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第2.0.1条明确规定: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即: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

3.2 车间动力配电方式

在机械工厂内的低压配电方式多为放射式与干线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对某些电力安装容量较大的设备或对供电有特殊要求的设备,采用由车间变电所直接放射式的方式,对数量较多,但单机容量不大,且对供电无特殊要求的设备,采用干线式配电;对某些容量较大的设备还应设就地补偿无功功率;对大型的结构件车间,有大量的电焊机,对无功功率需求量较大,除在变电所内对无功功率补偿外,还应该在车间内对配电干线补偿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减小干线截面积,降低投资。

干线式一般采用母线槽配电,适用于设备多,功率不是很大、位置容易变化的车间或工段。母线槽安全可靠,且占用空间小。优点是可在母线槽上预留插接点,根据柱间距,每柱1个到2个,适合设备变动大的车间,缺点是一次投入大。一般焊接车间采用这种方式。

放射式一般采用电缆在电缆桥架内敷设的配电方式,适用于设备容量和位置变化不大,且比较集中的车间或工段,优点是变配电所电缆出线与车间配电柜一一对应,故障点清楚,故障影响面小。缺点是缺少灵活性。一般涂装车间、备料车间、装配车间使用这种方式。

3.3 电气设备及管线的设置位置

设备配电一般是根据设备集中的位置,在靠近厂房柱子处设置落地的动力配电柜(用10号槽钢抬高100mm安装,便于出线和防水)。配电柜(箱)设置应避开柱间支撑一侧,还应避开上吊车的梯子等,同时在施工图开工报告阶段应明确动力的气体、水道的设备、暖通的管道等与配电设备在柱子两侧安装,待管道汇总时还应认真核对位置。

在有吊车的车间,灯具沿梁敷设时,支架在钢梁的翼缘板上设置支架,以避免灯具与吊车相碰(大型双梁吊的上部有控制箱)。

母线(动力配电桥架)一般布置在吊车牛腿根部,另外为照明供电方便,在屋架下沿设置一条小的照明桥架。当不采用母线供电时,照明和动力桥架可以共用,但内部电缆应分别绑扎,这时电缆桥架设置在牛腿根部。当吊车有驾驶室时应保证与上人梯子的安全距离。

从母线槽到动力柜的电缆一般沿小型槽式电缆桥架敷设,桥架贴钢柱侧面敷设,这样比钢管美观,且费用不增加太多。配电柜到各设备采用电缆穿热镀锌钢管埋地暗敷设。厂房吊车供电到滑触线,电平车供电在附近配电柜中留插座,但要预埋SC100的热镀锌钢管到轨道中部。

涂装车间的喷漆室门、烘干室门等3m的立体空间内不要布置照明灯具和配电柜(箱)。热处理炉附近因有热辐射,配电柜(箱)也应该远离,上方避免布置桥架和母线槽。各配电柜(箱)布置见图1、图2。

屋内电气线路与其它管道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见表1。

m

屋内电气线路与其它管道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见表2。

m

4 工厂电气设计中的防雷接地

4.1 防雷

工厂的厂房建筑一般都是三类防雷建筑,其多是用彩色钢板作为屋面,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规定,建筑物所使用的钢板或者金属板能够直接作为接闪器,同时在钢板的内部,与钢柱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钢柱做为引下线,其中引下线的间距应当确保小于25m,以便可以使用建筑物地梁的外侧钢筋(直径大于10mm,埋深大于0.80m,过门处大于1.0m)作为接地体,在地梁不连通处或埋深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40×4的热镀锌扁钢沿厂房外围敷设,形成防雷设施。

突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和金属设备与接伞器或钢柱(引下线)相连通。特别说明,如果厂房内有火灾或爆炸环境,防雷需按二类防雷建筑设置。

4.2 接地

厂房内设变压器的低压配电系统一般采用TN-S接地型式。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及外露可导电的金属部分需与PE线可靠连接为一体。保护接地、过电压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共用,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实测接地电阻应≤4Ω(当有弱电系统或特殊设备要求时为1Ω)。直接采用380V低压电缆进线的厂房的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C-S接地型式,电源中性线在进户处做重复接地,进入建筑物后N线与PE线分开。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及外露可导电的金属部分需与PE线可靠连接为一体。保护接地、过电压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共用,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实测接地电阻应≤4Ω(当有弱电系统或特殊设备要求时为1Ω)。在各建筑物的电源进线处设总等电位联结箱,将下列可导电部分互相连通进线配电箱的PE(PEN)母排;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如上、下水、热力、燃气等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人工接地体等,实行总等电位联结,各建筑物内部的各个总等电位联结的母排互相连通。在各配线间、电梯机房、各弱电机房及浴室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箱,将下列部分互相连通:PE母线或PE干线;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实行局部等电位联结。

5 与相关专业的配合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工艺条件估算用电负荷,从而确定供电方案,规划厂区开闭所的位置、规格及车间变配电所的位置、规格等电气房间(包括弱电机房)。

在施工图阶段,应根据建筑类别和使用功能确定设计方案,早期向建筑和结构专业提供有无设置在钢屋架下敷设照明桥架、母线槽路径等。过跨母线位置和荷载(70kg/m),过跨电缆及桥架位置和荷载(60kg/m),以便建筑和结构专业确定厂房高度和梁的承重。

另外车间变配电所的土建要求:净高3.9m以上,长、宽根据设备布置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室内、外高差+0.300m。变配电所超过7m应开大小2个门,小门用于人员(1m宽),大门用于设备运输,根据变压器的规格确定尺寸(一般2.7m高,2.4m宽)。

6 结语

工厂电气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厂供电能够适应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对工厂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厂区供电以及车间用电两方面详细阐述了工厂电气设计要点,同时对工厂电气设计的防雷接地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完善的设计方案,确保工厂电气设计的合理有效,确保供电设备的稳定运行,进而确保工厂的稳定运行。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工厂的建设数量也逐渐增多。电气设计作为工业厂房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确保工业生产进行,经营有效开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就主要对机械工厂的电气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配电设计,照明设计,防雷接地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K].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刍议桩基工程基础设计要点 篇11

摘要: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无论是在造价还是在结构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从桩形选择、桩长设计、桩偏差处理、质量问题等几个方面出发,对桩桩基础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型;基础设计

桩基工程作为高层建筑的基础之石,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深刻理解规范的基础上,注重概念设计,选择合适的桩型,优化桩的布置方式,正确合理的使用计算软件,使上部结构荷载直接、有效、分散的传递到土中,统筹兼顾,从各方面使之合理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

一、静载荷试验

目前的桩基础设计过程往往受到时间的约束。首先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参数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根据这个估算的单桩承载力直接进行桩基础设计并施工,等工程桩施工结束后再挑选试桩进行静载荷试验。这个过程具有相当的不科学性,结果符合估算要求则皆大欢喜,否则因工程已施工完毕补桩困难,且有时因地质报告有出入会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桩周土摩擦力标准值及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由《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的场区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是一个经验数值,不宜直接采用。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类桩基础中试桩及工程桩的检测,发现绝大多数桩的实际承载力均大于计算值,有些相差较大,因此按试桩获得的实际承载力将会比按勘察报告估算的承载力来布置基础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当场地不均匀或地质报告数值有偏差的情况下,不进行试桩而直接按地质报告进行工程桩施工将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合理选择桩型及桩长

桩基础设计中对桩型及桩长的合理选择均会对基础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合理的桩型及桩长选择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笔者在某项住宅设计中,起初考虑时间原因采用D400的预应力管桩,根据地质报告采用桩长L=16m,单桩承载力极限标准值为850kN,预算基础部分造价约为160元/m2,在整个住宅造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后笔者结合本工程特点,桩长不变,将桩型改为250×250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小方桩,单桩承载力极限标准值为600kN,采用小方桩后预算造价约为90元/m2,综合经济价值明显。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桩型对工程的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样,桩基础设计中桩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某一高层住宅桩基础设计中,根据勘察报告采用D500预应力管桩,可选桩长有:桩长2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桩长3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采用25m桩,约需要桩数290根;采用34m桩,则需要桩数200根。从桩本身而言,两种方案总的工程桩延米数量相当,但仔细分析可知:采用25m桩为满樘布桩,所需筏板厚约为1200mm;采用34m桩为墙下布桩,筏板厚可减至900mm,经济效益明显。因此,设计人员在桩基础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施工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多种方案比较,选择合理的桩型与桩长。

三、关于桩位偏差的控制和处理

桩基础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桩位偏差,特别是对于承台桩及条形桩,桩位偏差将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使桩基础设计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对于桩位偏差的控制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桩位的竖向偏差。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2008年桩基规范没有桩顶偏差具体要求,参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7.4.12条规定控制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但实际施工中偏差通常远比规定大。当桩顶标高高于设计标高时,则需劈桩,对于预应力管桩等空心桩来说,桩顶有桩帽,劈桩既困难又不经济;而当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又需补桩头,这既影响工期又浪费金钱。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尽可能地使工程桩标高同设计一致。其二,桩位的水平偏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7.4.5条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桩位偏差较大则应及时补桩处理。针对4~16根承台的桩基,JGJ94-2008规范第7.4.5条中规定允许偏差为1/2桩径或1/2边长。笔者强调实际施工时,桩放样复测位置及垂直度不得大于0.5%,沉桩中也应分段复测桩位的偏差和垂直度偏差。

另外,对于小直径桩(D≤250)必须对其桩位偏差进行严格控制而不应按上述規范标准,笔者建议对承台桩可控制70mm;对于条形承台则区分垂直于条形承台方向50mm,平行于条形承台方向70mm,这些要求必须在施工前予以明确。当然桩位偏差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仅代表桩基本身验收合格,而对于由此引起的承台整体偏心或基础高度损失则必须另行处理,可以采取增加承台刚度或加大拉梁刚度、配筋来解决承台整体偏心的问题,实际工程中需针对具体情况相应处理。

四、承台、联系梁、承台梁、筏板的计算

4.1 桩承台应满足受弯、受剪、受冲切、局部受压,承台厚度一般由受冲切控制,同时柱纵筋在承台内的直锚长度应满足《JGJ 94-2008》4.2.5条,且桩顶纵向主筋锚入承台内的长度应满足《JGJ 94-2008》4.2.4条。对双柱联合桩基承台,当两柱之间出现负弯矩时应设置暗梁或者在承台顶部配筋。

4.2 承台与承台之间一般应设联系梁。联系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按下述方法确定:以柱剪力作用于梁端,按轴心受压构件确定其截面尺寸,宽度不宜小于250mm,高度一般为承台中心距的1/10~1/15;配筋则取与轴心受压相同的轴力,按轴心受拉构件计算。在抗震设防区也可取柱轴力的1/10为梁端拉压力确定截面尺寸及配筋。当联系梁上有隔墙时,联系梁按拉弯构件计算配筋,可以把计算的弯矩及轴力输入PKPM计算软件GJ模块快速计算。

4.3 当采用剪力墙下设置承台梁,承台梁下布桩时,桩应尽量布置在墙下,以减少承台梁内力及配筋。承台梁计算经常出现抗剪、抗弯不足,一般都调整承台梁截面宽度、高度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地面以下至承台梁顶面的剪力墙墙肢加长,使独立的墙肢之间的距离缩短或者联系起来,增强承臺梁与上部剪力墙刚度,使承台梁与相邻剪力墙共同工作,使之更有利于承受上部荷载产生的弯矩、剪力。应注意承台梁的计算应采用JCCAD里面的“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模块,而不是“基础梁板弹性地基梁法计算”模块。

五、施工中关于特殊情况的处理

桩基达到其极限承载力而无法压至设计标高。两种原因导致:一是地质报告有误,桩实际承载力大于计算值,必须先做试桩以确定其合理的桩长及承载力;二是由于土层本身原因,譬如饱和砂土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使桩基根本无法压入,这需要从施工措施上去解决。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例如跳打,使先期施工的桩产生的水压力消散后再施工下一根桩;其次,对静力压桩来说,必须选择有足够压桩力的施工机械,避免抬机现象出现;另外,采取引孔、设置排水孔等措施尽量减少空隙水压力。压桩时必须注意压桩力应控制在桩身极限强度范围以内,且应注意压桩挤土作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管桩裂缝。预应力管桩以其强度高、制作周期短、比预制桩节省材料等优点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但其也存在受剪能力差的不足之处。工程实践中由于垂直度偏差或挤土等原因常会使管壁产生裂缝而影响质量。分析偏差资料后,可发现垂直度偏差<0.5%的管桩,管壁基本无裂缝;而垂直度偏差>0.5%的管桩,管壁均已产生裂缝,这说明承载力已受影响,应对此类桩先纠偏再灌芯处理,使裂缝部位的传力通过灌芯部分混凝土传递,经最终静载荷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才可以。因此,管桩的实际施工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垂直度。因为桩基工程是繁重复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才能使各方面合理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城市基础设设施的加大投入,城市中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作为高层基础部分的桩基础往往在整个建筑物投资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形式对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建辉.论桩基础设计的心得[J].广东科技,2011,(08).

快速干线公路设计要点 篇12

1 快速干线公路研究必要性

(1) 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求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城市化进程加快, 需要释放更多的城市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对环城公路、干线公路进城段相应进行城市化改造, 一方面保证交通的快速性, 另一方面要保证交通的便捷性, 方便沿线居民的使用。

(2) 走交通集约发展道路

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是“依路发展”。江苏省在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二级公路改一级公路过程中,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 通常采用将城镇段的国省道公路交由地方管养, 转变为城市道路, 在城镇外围另辟新线, 也即是常说的“城镇改线段”。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城市的发展又越过刚刚改线的干线公路, 向外扩张。同时, 人均出行次数、货物周转量、汽车保有量等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必然要求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建设更多的道路。但是,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限量提供。这迫使交通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行快速干线公路建设, 在既有交通廊道空间上寻求发展, 提供更多的交通资源。

(3) 提供交通服务的普遍性

原有干线公路从交通出行来看, 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根据近期OD调查的相关资料, 现有的干线公路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短距离出行。从《国家公路网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 也要求“新的普通国道在路网中发挥干线功能, 在承担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同时还承担沿线对出入便捷性要求较高的短途运输, 提供速度较快、可选择和应急替代等运输服务, 侧重体现国家公路服务的普遍性”。这就有必要进行快速干线公路建设, 尽可能给更多的道路使用者提供服务。

(4) 提高路网整体运营效率

根据交通量观测点每年对车辆运行速度的监测, 高速公路运行速度为120km/h, 普通干线公路运行速度仅有60km/h。高速公路网与普通干线公路网运行速度差偏大, 需要建立快速干线公路网, 作为高速公路的补充, 提高路网整体运营效率。

2 快速干线公路特点分析

2.1 快速干线公路的内涵

快速干线公路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的新产物。就其内涵而言就是主副城、城市组团相互联系的城市快速路。

2.2 快速干线公路与城市快速路差异分析

(1) 交通特征分析

城市快速路交通出行以短途交通为主, 中、长距离为辅。在车型组成上, 以小客车为主。快速干线公路的交通出行, 在原公路特点的基础上, 呈现出城市交通特征。交通出行以中、长距离为主, 短途交通为辅。在车型组成上, 小客车比例相对城市快速路要少些, 货车、大客的数量要高些。

(2) 路基标准横断面的选择

城市快速路以小客车为主要服务对象。小客车车辆性能稳定, 城市快速路要求在单向2车道的高架快速路上, 应设2.5m宽连续或不连续停车带;不连续停车带应每500m左右设一处。以保证路段突然出现交通事故能保通, 避免全线交通瘫痪。对于六车道和八车道的城市快速路未作具体规定。

快速干线公路有相当数量的货车和大客, 这类车辆容易抛锚, 爬坡性能、制动性能较差。因此, 对于路基标准横断面应考虑更多的容错功能。对于双向四车道断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尽量设置连续的紧急停靠带。对于六车道和八车道的断面, 建议结合高速公路标准, 每1km设置一对港湾式停靠带。这样, 更能体现交通的保障性。

(3) 互通设置

互通设置与交通出行习惯密切相关。城市快速路以3~5km以下的短途交通出行为主, 城市快速路的互通设置与交通出行是相适应的, 通常, 每1~2km设置互通式立交一处。

快速干线公路服务于主副城、城市组团出行。即是在未实现城乡一体化前, 市-市、市-县、县-县的交通出行。这种出行距离较大, 以中、长距离为主。因此, 互通间距可以加大, 以3~5km适宜。

3 快速干线公路设计研究

快速干线公路的设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主路系统、辅路系统、衔接系统、穿越系统和指引系统。

主路系统服务于中、长距离出行, 保证交通的快速性。辅路系统服务于短途交通, 保证交通的便捷性。两者实现了干线公路服务的普遍性。两个系统位于同一廊道中, 提供了速度较快、可选择和可应急替代的运输服务。

衔接系统指互通式立交设置, 穿越系统指分离式立交设置, 指示系统主要是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等的设置。

3.1 设计速度

快速干线公路是运输的骨架, 是国省道的组成部分。主路系统的设计速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该采用较高的速度, 优先选用100km/h和80km/h。辅路设计速度可用主线50%值, 采用40km/h和60km/h。

3.2 主路系统

主路系统的快速化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平面快速化, 如深圳的深南大道;二是高架式, 如南京的纬七路高架;三是隧道式, 如南京的城东干道;四是路堑式, 如北京四环的部分路段。

平面快速化能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开敞的景观效果, 工程费用和养护成本都较低。但是, 对沿线地块造成了切割, 对土地开发不利, 噪音较大。见图1。

路堑式与平面式相似, 主路部分下沉, 沿线的噪音较小。对沿线土地的切割影响也是存在的。见图2。

高架式和隧道式类似, 两者利用道路空间资源, 主路采用桥梁或隧道方式, 将地面道路留给辅路系统, 对沿线土地开发最为有利。见图3。

隧道式沿线噪音小, 景观效果好, 但是建设成本高。投入使用后, 夜间需要中断交通进行维护, 不但养护成本高, 而且无法保证干线公路服务的全天候性。见图4。

高架式建设费用、养护成本相对隧道式要低点, 但是比平面式、路堑式高。景观效果和噪音影响相对隧道式稍差些。

快速干线所经地区, 城市化水平相对主城区要低些, 对土地开发、环境景观、噪音影响的要求要低些, 更多的考虑建设费用和养护成本。隧道式建设和养护费用高, 养护常常需要封闭交通。路堑式相对平面式建设费用、养护成本高, 在效益费用比上不具备优势。因此, 对于快速干线公路的主路系统, 对于沿线交叉口较多的路段, 可采用高架式。城市化水平较低, 两侧沟通需求少的路段, 可采用平面式。

3.3 辅路系统

辅路系统的设置, 一方面服务于短距离出行, 方便沿线居民的使用, 另一方面, 服务于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的停靠、运行。整体上, 起到积聚和疏散功能。根据城市快速路的模式, 结合公路特点, 快速干线公路的辅道设置可以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方案。

一般情况下, 辅道设置在主线的两侧, 与常规的交通出行习惯相同。

第二种方案是辅道单侧设置, 适用于铁路、山体、河道等大桥、长隧道工点。这样, 可以少建一处构造物, 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

第三种方案是辅道利用区域路网, 与主线系统形成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路网格局。

3.4 衔接系统和穿越系统

衔接系统和穿越系统也即是路线交叉, 衔接系统指互通式立交, 穿越系统指分离式立交。快速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相交时, 设置互通式立交。与三、四级公路或城市次干道、支路相交时, 设置分离式立交。

公路立交的选型, 主要由转向交通量决定。快速干线公路在交通组成上, 呈现城市交通特点, 高峰时间转向交通量大。按照公路标准来看, 都需要采用枢纽型互通。这样, 将造成互通规模偏大, 用地增加。

对于快速干线公路互通选型, 主要考虑被交道类型。即被交道为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 互通形式采用枢纽互通。被交道为一级公路, 需要进行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比选,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如用地不受限、互通间距较大等情况下, 可以采用枢纽互通。被交道为二级公路或是城市主干道, 采用简易互通。

3.5 指引系统

快速干线公路连接起更多的城市道路, 需要增加指路信息量, 需要做好公路与城市路网道路指路信息的衔接。

快速干线公路的指引系统还要加强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做好设施配套、管线预留预埋。在管理中, 做好数据收集, 适时发布交通信息, 更好地服务于道路使用者。

4 实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南京禄口机场西通道是126省道, 也是继机场高速之后, 南京主城与禄口机场联系的又一条快速通道。同时, 也是南京宁高城镇轴的发展轴。因此, 本项目既要保证交通的快速性, 又要方便沿线开发区的出行。

该项目起于绕城公路, 接主城快速路网, 向南延伸, 跨秦淮河, 穿牛首山后, 接宁丹公路, 利用其向南至银杏湖大道, 然后沿禄口新城西侧, 另辟新线, 至机场西出口。路线全长32.9km, 主线设计速度100km/h, 辅道设计速度40km/h。

4.2 总体设计

(1) 主路系统

主线服务于快速交通。起点~牛首山段, 快速路采用桥梁;穿牛首山段采用隧道;隧道至终点段, 采用“平面快速化+高架”方案。

(2) 辅道系统

辅道设置以银杏湖大道为界, 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分别进行研究。银杏湖大道以北, 是初具规模的江宁开发区。银杏湖大道以南, 是正在规划中的禄口新城。

①银杏湖大道以北段

银杏湖大道以北, 是城市建成区, 辅道原则上应贯通。

起点~隧道段, 以秦淮新河为界, 辅道两侧设置。秦淮新河为四级航道, 桥梁规模大, 为控制工程造价, 辅道单侧设置。

牛首山隧道段, 短途出行较少, 主要解决主线快速通行问题, 因此, 这一段不设辅路。

隧道~银杏湖大道段, 位于江宁开发区范围, 辅道两侧设置。

②银杏湖大道以南段

银杏湖大道以南段, 位于规划禄口新城西侧, 横穿项目路, 两侧沟通需求小。辅道利用与项目路平行的将军大道。

(3) 互通设置

项目路如前3.4所述, 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设置了枢纽互通, 如绕城公路、宏运大道、绕越高速等。在S337位置设置了一般互通, 其余的互通均采用简易互通。

5 结语

快速干线公路建设, 是东部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公路建设遇到的新问题。在设计中需要拓宽思路, 开拓创新, 着重处理和主路系统、辅路系统以及互通的设置, 实现交通服务的普遍性和便利性。

摘要:综合比较了快速干线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差别, 对快速干线公路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探讨了快速干线公路设计要点, 最后以南京禄口机场西通道为工程实例, 对快速干线公路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交通量,快速干线公路,主路系统,辅路系统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CJJ129-200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交通部公路司,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JTGB01—200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4]华中科技大学.CJJ152-20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下一篇:信用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