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安全因素(共12篇)
运输安全因素 篇1
石油运输安全就是指消费者可以可靠安全的获得所需资源的一种状态。石油安全以保证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转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海洋石油运输因为其成本低、运量大等特点, 成为众多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重要的石油运输方式, 于此同时海洋环境的复杂性, 相关专业性运输石油的油轮成本和技术限制问题, 以及相应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模式都在限制着海洋石油运输安全, 特别现在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激烈的国际竞争, 又给了海上石油运输更多的变数。
1 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港口建设。
港口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油轮的停靠, 同时要考虑反恐等级问题, 是否违反相关的国际公约, 能不能满足国际海上人员的安全等。作为石油运输的起点和终点, 是保证石油运输的重要设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海上空间的控制并没有那么严格, 海上成为众多海盗的游乐场, 在茫茫大海, 即使是现代, 人们也很难对每一片海域都形成如陆地一样的控制。现代海域恐怖分子和恐怖活动仍然时有发生, 索马里海盗成为中国永远的痛点。港口同样是一些恐怖分子的目标, 在国际航运中, 如何保护港口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加强港口建设, 保护海运路线成为国际海上石油运输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2 海上运输线路安全。
因为油轮要穿越一些公海和相关国家的海域, 从出发到目的地航线相对较长, 如中国从波斯湾海运石油要经过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等等, 距离长、途经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多, 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出现问题, 中国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和营救, 所以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海运线的保障体系。
1.3 承运份额对于海上石油安全影响巨大。
承担份额保证了有石油可以运, 国际油价会因为一些政治原因、战争等因素形成很大的坡顶, 承运份额就是进口国为保证国内石油的最低份额, 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能源需求的最低要求。这就需要国家有一定的运力和承担进口石油一定份额的能力。一定的承运份额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国内的经济的正常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外汇支出, 促进经济发展。
1.4 港口接卸能力和防污染能力也是海洋石油运输安全的一部分。
港口接卸能力首先是是否能够完成一定量的接卸任务, 另外能否满足接卸总量这两个方面。港口的接卸能力需要与石油运输能力相适应。保证石油能够快速有效地投入生产和利用阶段, 保证石油运输效率, 也就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求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 合理地建设港口, 保证港口接卸能力的合理分配。防污染问题在近现代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海上石油运输防污染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首先海上石油运输要防止溢油事故的发生, 一旦发生溢油事故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航向在海域上的油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船上的相关操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中和素质。以此同时, 要建立相关的油损赔偿制度, 保证在石油泄漏后受影响的相关方的利益得到补偿。海上石油泄漏, 石油面积的扩散相对较快, 石油本身的稳固性, 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所以要重视海洋石油运输安全, 保护我们生活地球的生态环境。
1.5 相关国家要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 降低石油供应不足造成的风险。
建立相关的海洋运输制度, 加强国家相关海域的管理, 保障海运安全和避免出现海运事故造成相关海域的被污染, 以及相关海域海运能够顺利进行, 降低因为战争和冲突的发生、港口安全、海洋运输安全等等对海上石油运输造成安全隐患。
2 风险矩阵分析法确定石油安全系统的影响
影响石油运输安全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 相互之间联系相对比较复杂, 需要我们借助风险矩阵分析法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我们对于影响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编号, 如:A1国家海域的监管制度A2运输航线的安全A3防污染安全力度A4海上军队保卫能力A5油港的接卸能力A6港口设施的安全A7装船港的安全情况A8石油运输能力A9港口安保体系的完善A10油轮的运力及承运份额A11沿途战争和冲突的发生A12存储能力A13油轮海上运输的安全。
首先需要建立各个因素之间关系, 首先是A各个因素分为两边Aaa=1、2······和Abb=1、·2·····, 每边都是13个要素, 然后分析之间的联系绘制成带有箭头的结构图。同时建立系统可达矩阵, 直接绘制带有箭头的结构图, 利用布尔代数运算法进行矩阵的运算, 当得到结果时, 设定矩阵为M, 则对M进行幂运算。建立元素的邻接矩阵A, 求A与单位矩阵I的和为 (A+I) , 则M= (A+I) n+1。可以根据其计算结果看出Aa和Ab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以及没有联系。
然后根据相互的关系进行他们之间的集合处理, 把各个影响要素进行有效的分级, 也就可以得出各个因素对具体的海洋安全运输的具体影响。再根据其具体的影响和之间的联系分级建立合理的结构图。这样对于各个方面的影响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3 结语
提高海上石油安全运输需要相关的船运公司进一步的提高其管理水平, 港口建设需要相关军队和安保能够切实保证港口的安全, 提高港口接卸能力, 保障石油能够有效率的进入到生产领域中去, 国家要做好石油储备, 建立相关的石油储备制度, 加强海上运输安全和海上防污治污能力。
摘要:因为国际石油相对分布不均匀, 石油相对的集中在一些区域, 作为现在产业发展重要的国际性资源, 石油成为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急需要的能源原料。一些地区需要跨海才能运输, 以及海运石油相对成本控制以及运输量较大的优势, 海运成为众多国家进行石油运输必不可少的方式。
关键词:海上石油运输,运输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彭丽.我国进口石油海上运输安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苏同江, 王瑞亮.浅析中国石油能源安全及供需对海上石油运输的影响[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4, 25 (4) :40-43.
运输安全因素 篇2
摘要: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是
行,这就增加了安全难度。井下作业空间狭窄,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应时时保持警惕,否则就会四处碰壁,出现破皮红伤,甚至出现人身事故。井下地质条件多变,采掘工作面压力不稳定,顶板破碎,局部冒顶事故难免,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则影响一个区队的生产任务和安全指标的完成,给矿工造成心理挫折。
死亡10人,经调查,各起事故的原因如下:
中尤为明显。某矿建矿以来的顶板事故中,临近下班发生的占一半以上。
究其原因有:(1)临近下班时间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此时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形成了临近下班时间现场安全管理“空位“。(2)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始下降,安全观念变的淡薄。(3)井下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环境差,近一班的重体力消耗,体力和精力减弱,稍不慎极可能导致事故。(4)临近下班时间,生产任务的完成与否,易产生两种不稳定情绪,一是没完成任务,就易冒险蛮干,违章作业,埋下事故隐患;二是如条件好,超额完成任务,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易产生事故。(5)矿工思想分散,一心想着快点回家忙家务,从事
校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校车安全 交通事故 影响因素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重大校车安全事故引起国务院安委会、教育部、公安部等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一系列部署,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由此掀起了一场彻查校车安全隐患的全国性行动。今年两会期间,校车安全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汇报,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我国的校车生产企业,如恒通、安凯、海格、长安等做了大量研发工作,设计并生产出新型校车,并提出系统解决校车问题的方案,如江苏金龙海格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此外,地方政府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浙江德清校车运营管理模式。
1、校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1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校车事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人的因素,其中包括校车驾驶员、乘员、其它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客观原因包括校车技术状况、道路状况、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1.1.1人的因素
人因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公安部曾对全国范围内1年中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7.37%的交通事故是由駕驶员的原因引起的,导致人死亡的占到78.56%。驾驶员的违章操作和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人为因素中有大部分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和预防。因此,校车驾驶员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1.1.2车辆因素
车辆性能不好也是影响校车安全的隐患。虽然在校车事故原因的统计数据中,直接由车辆问题引起事故的比例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车辆因素对于校车安全的影响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车辆的结构和性能完好、车辆的技术状况良好以及安全化的设计,对于减少校车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校车事故的伤害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3道路因素
道路因素作为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和车辆行驶的根本条件,在校车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道路方面包括道路拥挤、路况和道路结构。从道路设计来看,许多道路的线形、视距、车道宽度、转弯半径、超高、加宽等都不符合规定,而且存在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状况。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校车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1.1.4环境因素
恶劣的气候条件是校车安全的隐患。在雨、雾、风、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危险性较大,驾驶员的视线受影响,车辆难控制,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
1.1.5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和安全教育。目前有关校车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体制还不够健全。校车安全教育缺少全面系统性,局限于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形成全民校车安全教育局面。有些现存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管理条块分割和冲突现象仍然存在。道路交通管理和路政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某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执法水平低,执法力度不够大,执法易受人情和行政干预等。这些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车安全水平的提高。
1.2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校车安全事故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为节约学校管理成本,农村撤点并校操之过及,再加上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却又很少投入前提下,导致幼儿、小学生 “上学路远”,带来校车需求急速增加,政府在解决孩子“上学路程过远”问题上,又疏于系统设计和管理。
1.2.1城市化进程
在推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外来人员未纳入当地公共教育系统,以致农民工子女学校和民办学校兴起,为了争夺生源,许多学校提供校车接送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合格校车。另一方面“中学进县,小学到镇”等撤点并校成为规模,由传统的“一村一校”变为“多村一校”,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校车的需求应运而生,从而为校车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故城市化进程是校车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2教育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占国内财政支出的比例较少,小学、学前教育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等基本上是靠自身收取的学费维持生存和发展,学校根本就不具备经济条件购买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校车。同时,分配到各地教育系统的投入不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水平参差不一。此外,国家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因而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滋生校车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1.2.3校车问题产生路径
由上述引发校车安全的间接因素,我们可以梳理归纳出校车问题的产生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校车安全问题产生路径
校车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校车问题,避免校车事故的发生,应从缩短学生上学距离上下功夫。
2、结论
只有寻本探源,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校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校车驾驶员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最主要原因,而上学距离远是产生校车问题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甘肃省庆阳市“11·1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
安委办〔2011〕43号.
[2]李满贺,王文来.民工子弟学校校车安全问题及对策[J].道路交通理,2005-12:30-31.
双氧水运输安全影响因素探究 篇4
关键词:双氧水,运输安全,浓度,温度,分解速率
过氧化氢 (俗称双氧水) 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含量一般有3%、30%、35%, 有的甚至高达90%, 常用的有30%或35%。由于其无污染的特性, 被称为“最清洁”的化工产品, 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造纸、军工、电子、航天、医药、建筑及环境保护等行业,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双氧水呈弱酸性的无色透明液体, 分子式为H2O2, 结构式为H-O-O-H, 由于其分子结构的低对称性及过氧键的存在, 造成双氧水容易发生自发分解反应。化学性质极不稳定, 遇碱、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它杂质会引起分解, 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 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双氧水难以避免地遇到远距离运输及长时间贮存的需求, 这种过于活泼的化学性质使得其贮存运输成为一大难点, 稍有不慎极可能引发火灾甚至爆炸。如在运输过程中, 贮存双氧水容器的材质只能用纯铝 (>99.6%) 、不锈钢、玻璃、陶瓷和聚乙烯塑料等, 以防止其较强的氧化能力腐蚀容器;高浓度双氧水溶液对杂质较敏感, 少量存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都会使其催化分解, 进一步导致火灾甚至爆炸;诸如温度、光照强度、p H等, 亦对其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一定程度上引起双氧水分解。
因而, 对于其稳定性及分解速率的研究尤为重要, 是指导过氧化氢安全运输及贮存的有力保障。本次课题中, 模拟双氧水运输环境, 通过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收集相同体积氧气的时间, 探究了浓度、温度、PH、金属离子等因素对于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加以整理分析, 探讨双氧水贮存及运输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双氧水分解方程式如下:
在一定条件下, 双氧水分解速率越高, 则反应越剧烈, 反应程度越大, 在固定时间内产生的氧气越多。通过控制反应变量, 测定不同条件下反应0.5小时内收集的气体体积, 一定程度上即可反应出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考虑到实际双氧水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不会额外加入催化剂, 本次实验中未添加Mn O2等催化剂, 主要探究了温度、浓度、p H、金属离子等影响因素的影响。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采用主要试剂包括:不同浓度H2O2溶液 (化学纯) 、Cu SO4、Mn SO4、Zn SO4、Na OH (分析纯) 、纯水
主要实验装置包括p H计、恒温槽、水槽、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圆底烧瓶、量筒等
1.3 实验内容
搭建测量气体体积的仪器, 进行气密性检查, 按照不同研究内容,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1.3.1 温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量取10m L 30%的双氧水于干燥的圆底烧瓶中, 置于特定温度的恒温槽中, 反应开始计时30min, 记录30℃、40℃、50℃、60℃、70℃、80℃、90℃下收集气体的体积数据。
1.3.3 p H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量取10m L 30%的双氧水于干燥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Na OH调节p H由3.1-13.3, 置于60℃的恒温槽中, 反应开始计时30min, 记录不同p H下收集气体的体积数据。
1.3.4 双氧水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分别量取10ml 30%的双氧水稀释成5%、10%、15%、20%、25%的不同浓度, 在p H为6.0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在温度为30℃和60℃的条件下放置30min, 记录收集气体的体积数据。
1.3.5 金属离子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量取10ml 30%双氧水于干燥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一定浓度的Cu2+溶液后, 置于60℃的恒温槽中, 30min后, 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同理测定不同浓度下Zn2+、Mn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本模块中, 以浓度为30%双氧水为研究对象, 模拟实际运输中不含催化剂的条件下, 采用控制变量法, 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 分析不同温度下双氧水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分解情况, 通过气体放出量的多少来判断反应程度, 进一步确定温度对于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图1为30%的双氧水在不同温度下30min内分解的趋势。
通过图1可以看到, 双氧水的分解受温度影响十分明显,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分解出的氧气量非常少, 30℃下静置30min没有观测到气体放出;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至60℃, 收集到8ml气体;随着反应温度的继续升高, 分解加快, 90℃收集气体达到25ml。
整体来讲, 双氧水在70℃一下分解比较慢, 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步升高, 分解速率缓慢增大, 但总体来讲对于30%的双氧水, 在控制其他影响条件的情况下, 温度对其分解速率的影响较小。
2.2 p H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本模块中, 仍以浓度为30%双氧水 (初始p H约3左右) 为研究对象, 不含催化剂, 60℃反应温度下, 采用控制变量法, 通过加入氢氧化钠调节反应体系的p H, 分析不同p H下双氧水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分解情况, 通过气体放出量的多少来判断反应程度, 进一步p H对于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图2为30%的双氧水在不同p H下30 min内分解的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 在60℃, p H值为3~5的酸性条件下, 双氧水相对较为稳定, 在p H为3.1时, 30min内仅分解产生2ml氧气;随着p H的增大, 分解产生的氧气体积逐渐增加, p H>5后急剧增加, 并在p H值9左右达到峰值, 此时产生氧气310ml;然而, 随着p H的进一步增加, 30min内分解产生的氧气量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p H为13.3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仅为180ml。
由此可见, p H对于双氧水分解的影响较为明显, 酸性条件尤其是p H<5的情况下, 双氧水分解速率较慢, 此时稳定性最好,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常规储存双氧水时加入一定量酸作为稳定剂的做法;而p H值为9左右时, 最易导致双氧水分解, 此状态下存储及运输的危险性最大;而当体系的碱性过强, p H超过10后, 反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氧水的分解, 但相较而言, 低p H更适合双氧水的储运过程。
2.3 双氧水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本模块中, 探究了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双氧水分解速率, 同时对照了30℃、60℃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反应状态。量取10ml 30%的双氧水分别稀释成不同浓度 (5%、10%、15%、20%、25%) , 不含催化剂, 在p H为6.0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在温度为30℃和60℃的条件下放置30min, 分析不同条件下双氧水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分解情况, 通过气体放出量的多少来判断反应程度, 进一步探究双氧水浓度对于其分解速率的影响。
图3为不同浓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根据图3, 在温度较低时 (T=30℃) , 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增加, 其分解情况并未能显著增长,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当温度升高至60℃后, 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增大, 尤其是浓度>15%时, 分解速率显著提高。主要原因在于, p H=6、T=60℃的情况下双氧水本身处于较活泼的状态, 此时再随着浓度的增大, 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相应增加, 有效碰撞次数随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 分解速率自然加快, 进一步导致反应温度的局部升高, 加快了分解速率。
由此可见, 在双氧水储运过程中, 运输的双氧水浓度越高, 对于其温度及p H的控制要求愈加严苛, 尤其在15%以上浓度的双氧水储运过程中, 尤其应该注意对温度和p H的控制。
2.4 金属离子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在实际的双氧水生产及运输中, 金属离子引入反应体系的状况难以避免, 一定程度上引起安全隐患。本模块中, 以10ml浓度为30%双氧水为研究对象, 在温度为60℃下, 不额外调节p H, 通过引入Cu2+、Mn2+、Zn2+等金属离子, 分析不同条件下双氧水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分解情况, 通过气体放出量的多少来判断反应程度, 进一步确定金属离子的存在对于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图4为30%的双氧水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30min内分解的趋势。
从图4中可以发现, 不同金属离子的加入对于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不同:Mn2+、Zn2+的加入, 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几乎无明显变化, 说明这两种离子对于双氧水的分解无催化作用;而Cu2+加入后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 且浓度不同时其催化能力也不同, 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大, 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越快, 催化作用越强。
由此可见, 双氧水的运输过程中, 应该避免Cu2+的引入。
3 结语
通过本次探索研究, 初步了解了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包括温度、浓度、p H、金属离子等, 得出双氧水运输安全过程中的几点结论:
(1) 双氧水的分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 呈现加快趋势, 但总体来讲温度对于双氧水分解的影响程度并不十分剧烈。在室温条件下其自然分解速率较为缓慢, 相对稳定可长久保存, 运输及储存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温度高于50℃。
(2) p H对于双氧水的分解速率的影响极大, 尤其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可大大加速其分解速率;但是在强酸条件下, 尤其p H<3~4时, 双氧水较为稳定分解速率缓慢, 因此在运输过程中, 双氧水溶液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酸作为稳定剂。
(3) 随着双氧水的浓度的升高, 分解速率逐渐增大, 同时, 温度及p H对于高浓度的双氧水分解影响也较为明显, 因而在高浓度双氧水的运输过程中, 必须额外注意温度和p H的控制。
(4) Cu2+对于双氧水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可加快其分解速率, 因而在双氧水的储藏及运输过程中, 必须严格避免Cu2+的引入, 以维持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酸碱度对双氧水生产的影响与控制》刘炳录河北化工2005.
[2]《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吴洪达黄映恒河池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影响过氧化氢催化分解速率的原因》张丽霞庞承新谭延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过氧化氢的性质》尚丽华数理化学习 (高中版) 2007.
消除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因素. 篇5
一、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和意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
1、人的不安全心理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支持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因素,也是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有这种心态的人,大多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的原因,而是“明知故犯”。例如,我们现场的“低、老、坏”现象反复出现,就是操作人员图省事不按章操作,当有人监督检查时,能够劳保穿戴齐全,检察人员一走,马上又会故伎重演。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一种“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的侥幸心理。
(2)、麻痹大意,盲目自信
麻痹大意是造成违章和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在生产现场,劳保护具穿戴不齐全、不采取任何措施盲目进入大罐、高空作业不进行防护、坐岗观察不认真等行为都是盲目自信、麻痹大意的表现。这种人平时操作时不认真,马马虎虎,时间久了形成“我经常这样干就没出过事”的想法,平时安全就只挂在嘴边,而心里却放松了警惕,觉得无所谓。
(3)、逞能心理和习惯、从众心理
表现为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艺高人胆大”的能耐,往往会头脑发热,不遵守操作规程,干一些愚蠢和冒险的事。例如:不系安全带上井架,安全设施不齐全、防范措施没有到位、不具备开工条件而盲目施工。还有一些人,在日常工作中用经验代替标准、用习惯代替操作规程。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明知不对,不仅不进行监督和制止,自己还照着做。
(4)、惰性心理
一些员工在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为了少出力,常常简化程序,而忽视了安全。对生产现场出现的小漏洞、小问题不够重视,有的甚至认为出现这些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是合理的,不主动去整改。现场巡检中,对这些问题不重视、视而不见,纯粹是“走过场,完任务”,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最为常见。
(5)、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
一些员工往往受到社会、家庭、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么烦躁不安,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上不专心,操作中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要么兴奋、得意忘形。这两者都会增大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2、纠正员工的不安全心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1)管理者
第一、管理干部要有主动管理意识。平时对本单位队伍现状、员工素质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管理目标、方法和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制订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制度和措施并严格执行。特别是员工的思想动态管理上更应具备主动性和预见性,要随时分析掌握其情绪,观察其行为,发现不良倾向,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第二、管理干部应具有较为全面的安全知识,熟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单位各岗位的安全风险、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只有具备这些素质,自己才不会违章指挥,抓安全才能抓到点子上,才会抓住关键。反之、日常的安全管理就会无的放矢。
第三、对员工坚持不懈的开展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岗位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规程教育,对关键装置、岗位、重点要害部位进行重点培训。定期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操作技能。认真开展“反三违”和整治“低、老、坏”专项活动,组织职工开展事故案例教育,切实吸取事故教训,遵守操作规程。
第四、在行为准则上加以诱导、用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首先要求员工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干部要不厌其烦的讲、踏踏实实扑下身子去抓,同时执行制度的力度要大,对违章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只有各项制度执行到位,无违章指挥,安全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事故就会远离身边。
第五、安全管理不能忽视细节。隐患无大小,一个小小的安全隐患,有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安全工作也应当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大日常隐患排查力度,查找管理死角,堵塞管理漏洞,特别是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要下大决心进行彻底杜绝。另外,不能因目前较为平稳的安全形势而产生盲目乐观、骄傲自满、妄自尊大思想,而应当考虑到目前机组扩充、新增人员多,再加上生产提速带来的人员紧张,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大,应该相应加大管理力度来应对出现的各种风险。
第六、抓好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因为安全隐患和事故常常发生在这些最基层的管理者身边。首先抓好班组长责任心的培养,平时要严格要求,采取压担子、定指标,定期进行考核等有效措施,使其认真履行班组安全员的职责。其次提高其管理能力,对班组长的日常班组管理勤检查、常指导,使其管理水平真正达到班组的日常安全管理、自查自改、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班前班后会、一日一练等班组活动正常有效开展。
(2)、被管理者
员工是现场操作者,也是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大的伤害者,因此抓好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员工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因为,只有员工自身防范意识提高了,才能保证自身本质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要么是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操作造成的,要么是自身的无知造成的。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学习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靠规程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二是主动服从管理,自觉克服急躁心理,不盲目蛮干。三是自觉分析岗位风险、自觉进行隐患排查,只有知道风险才会知道害怕,才能避免无知和违章,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四是严格自身要求,不简化程序操作。五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把家庭或其他矛盾造成的不稳定情绪带到工作中。六是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认识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做到日常一切工作要为安全让路。
其次、安全工作要人人参与。因为安全事故在各种工作场所、各种工况和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安全管理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动态监控。员工不仅要做到自身不违章,而且要主动监督和制止他人违章。做到人人参与,上下互动,齐抓共管,不留死角。
第三、强化执行力。安全管理和制度的落实是否有效关键体现在执行力上。执行力要靠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员工安全意识、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来保障。这些保障因素无论哪一方面不健全或在执行上打折扣,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安全管理“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无条件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安全管理“没有任何借口”,就是要做到像执行军事命令一样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能因管理上的问题而找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因为借口会淡化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意识、甚至给安全管理设下屏障,类似事故就会重复发生。因此抓安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以任何理由去逃避责任。
据统计,在石油行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中,大多都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引起的责任事故,但在追究责任时,事故责任者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借口,井喷事故说成是地层原因或设计缺陷,其它事故要么说是设备原因引起的,要么说自己非常忙没有时间顾及,要么说自己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等等,尽量来为自己推脱责任。
殊不知,如果说是地层原因或存在设计缺陷,当初为什么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为什么还按该设计施工? 如果说是设备原因,在事故发生之前,为什么不对设备进行保养、检修、更换? 使用过程中为什么不加强检查? 为什么事先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致使事故发生后不知如何进行控制? 使用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而等到发生事故以后才提出来? 如果说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那为什么不培训合格后再上岗? 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任何一个为什么都可以将其推翻。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责任心、是完美的执行力,体现的是管理者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执行者不打折扣的具体行动,体现的是每一位员工对待安全的态度。
总之,安全管理是针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只要每个人都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积极负责的安全态度,那么安全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的企业就会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和谐。
运输安全因素 篇6
首先,清舱作业属于受限空间项目,具有通风条件差、作业面狭窄、作业环境复杂和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等特征。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清舱作业存在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事故隐患,一旦发生意外,施救相当困难,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其次,油轮货舱原装载的货品一般为易燃易爆的液体危险品,油舱虽然经过清洗,但是油舱内的残余油品不能彻底排尽,存有一定的数量。残余油品的可燃气体持续挥发和积聚,不采取有效通风或可燃气体置换措施,会给清舱作业构成很大的安全威胁。
再次,油舱通风效果、气温变化因素和施工作业残油清除时的搅动,也会造成可燃气体浓度增大,影响清舱作业的安全性。另外,施工作业单位的选择和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也直接关系到清舱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综上所述,做好油轮清舱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油轮清舱作业期间的安全,不但需要可靠的“硬件”支撑,保证清舱作业施工设备、工具符合安全规范;更需要持续的、行之有效的“软件”予以保障,保证清舱作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保证清舱作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因此,油轮清舱作业应当创造条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是确保油轮清舱作业安全的重要前提
油轮清舱主要火灾隐患来源于残余油品的可燃气体挥发和聚集,而油轮洗舱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完全清除油舱内的残余油品。况且油舱清洗不彻底、油舱空气置换滞后、安全检测手段不到位、气温变化因素和交叉作业影响,都会遗留下严重的爆炸和火灾事故隐患。如何消除油轮清舱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成为确保油轮清舱作业安全的主要工作。
1.油舱有效空气置换是防止残余油品可燃气体挥发和积聚的重要措施,是确保油轮清舱作业安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装载过原油或成品油的油舱洗舱结束后,残余油品的可燃气体挥发量仍然很大,舱内可燃气体浓度大大超过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要消除或降低油舱内可燃气体浓度,唯一途径就是进行随性气体置换或空气置换。
2.油舱实时跟踪测氧、测爆检测是杜绝施工人员应对危险因素盲目估计或侥幸心理的主要手段,是确保油轮清舱作业人员在油舱内施工作业安全必须具备的重要步骤。油轮清舱作业采取油舱实时跟踪测氧、测爆检测手段,能准确地判断舱内含氧量和可燃气体浓度,可以避免人为的判断失误,能够及时调整舱室工作顺序,保证作业舱室的安全性。
3.油轮清舱项目选择符合安全资质的施工单位是排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确保油轮清舱作业安全性的必要程序。一支合格的油轮清舱施工队伍必须具备合法有效的施工资质、合格称职的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规范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掌握清舱作业安全知识的施工作业人员,才能保证油轮清舱作业任务的完成。
4.执行现场实时监管措施是确保油轮清舱安全的必须具备的辅助条件。现场实时监管能够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现场实时监管能够起到纠错和协调的作用,现场实时监管能够起到及时采取强制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的作用。
二、坚持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是保证油轮清舱作业安全的主要手段
保证油轮清舱作业安全必须坚持执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把好油轮清舱施工作业“五个安全关”是油轮清舱作业安全监管的一项主要任务。
1.资质审核关:油轮清舱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核关系到油轮清舱作业的合法性,合格的油轮清舱施工作业单位必定有较好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备一定安全素质的施工队伍,能够为油轮清舱施工作业提供技术和安全保障;
2.安全教育培训关:对油轮清舱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教育培训,明确交待清楚油轮清舱安全注意事项关系到安全措施落实的有效性,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增强是保证油轮清舱业务顺利进行的基础;
3.测氧、测爆检测关:测氧、测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测油舱内含氧量和可燃气体浓度,鉴别舱内含氧量和可燃气体浓度程度的一种检测手段,测氧、测爆直接关系到清舱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规范的测氧、测爆才能保证油轮清舱作业的安全性;
4.收缴火种关:收缴火种是杜绝火灾事故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油轮清舱作业实行强制收缴火种规定能够有效防止人为的故意或过失,是消除火灾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
5.实时监控关:实时监控是现场监管人员对油轮清舱作业过程中,对作业环境变化进行监督纠错的一种管理制度,是对安全措施不落实和违章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的监管手段,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实时监控制度的落实能够有效防止安全措施缺失和减少杜绝违章行为发生。
三、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现场监管到位是预防油轮清舱作业事故的必要措施
火灾、爆炸事故是事故隐患满足燃烧、爆炸条件的结果。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消除火灾隐患是防火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油轮清舱作业过程中,由于油舱原装载油品种类不同、油舱清洗程度和通风程度不同、清舱船期的长短和施工队伍的安全素质差异等因素,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隐患。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可变因素更多,天气温度和气压的变化、残油量和油气浓度挥发量的变化和施工人员的行为偏差都会给油轮清舱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爆炸和火灾事故隐患。因此,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和清除事故隐患就显得特别重要。
1.安全监管人员必须坚持清舱作业前油舱通风制度和测氧、测爆规定,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和“不达标不下舱”,保证清舱作业始终所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
2.安全监管人员必须坚持“油轮清舱作业程序”,督促油轮清舱作业人员严格遵守油轮清舱作业程序进行施工作业,保证下舱作业人员身份清楚、个人防护用品穿着规范和收缴火种程序到位;
3.安全监管人员必须坚持现场实时监管的规定,做到作业不结束监管不撤岗,在监管中及时解决和纠正油轮清舱作业现场的安全问题和违章行为。
四、坚决制止油轮清舱作业中习惯性违章行为,强化事故隐患整改和违章查处意识
油轮清舱作业是为消除船舶修理期间事故隐患、提高船舶营运能力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的一项具体工作,同时油轮清舱作业安全也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是确保油轮清舱作业安全的关键。
1.个别船舶由于船期偏紧,迫使施工单位在测氧、测爆刚合格,油舱通风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安排施工人员下舱作业,有时也会出现洗舱作业与清舱作业同时进行的情况,清舱作业安全保险系数降低,容易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应当予以查处、给予抵制。
2.油轮清舱项目由于其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较少,选择范围相对狭小,当清舱船舶相对集中时,施工单位“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的“三超”现象就相对频繁,会给安全作业带来很大隐患,需要拓宽工作思路,创造条件在清舱施工设备改上挖潜力,促进施工作业的工作效率。
3.油轮清舱施工单位由于用工制度的特殊性,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且年龄偏大,防火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给安全措施的具体落实带来难度,容易形成事故隐患,必须加强施工单位选择工作,消除人为的事故隐患。
影响生产安全的心理因素 篇7
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汉斯经过研究发现,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和心理、管理、环境和设备, 以及技术和经验等4个方面。其中, 生理、心理以及管理因素是直接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包括:生理状态不佳, 如听力、视力不良, 反应迟钝, 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机能障碍;怠工, 反抗、不满等消极情绪, 以及疏忽大意、侥幸、过度注意等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管理的原因则包括:领导者对安全问题的疏忽, 管理方法粗暴简单, 人事配备不完善, 操作规程不合理, 缺乏安全规章或规章执行不力等。
另外,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对7万5 000起工业伤害事故的调查, 发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其中, 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 以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仅占12%, 而后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
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 研究者对全球数百起重大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发现:员工的习惯性违章和身心健康问题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共同和根本原因。比如,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就是由于操作员的操作失误导致。
违章心理因素
违章心理, 是威胁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一项调查显示, 75.9%的员工认为生产中的操作失误主要是由侥幸、冒险、逆反、草率等心理造成的。
1. 侥幸心理
明知安全的操作规程, 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但由于不愿意付出必要的劳动, 怀着侥幸心理, 采用自以为巧妙的方法来达到“省力”“方便”的目的。心怀侥幸, 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心理。
调查显示, 68.2%的员工都曾有过因心存侥幸而不遵守操作规程的情况。侥幸心理具体表现在:明知按自己的做法有一定的危险, 但总认为灾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不至于那么巧”“一次不会有什么问题”, 操作中图省事, 凑合着干, 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2. 冒险心理
由于曾经有过冒险尝试却未出事的经历, 而形成的藐视危险, 敢于冒险的心理定势, 并逐渐对蛮干产生一种自我肯定和自豪的心情。有了这种心理的员工, 在关键时刻往往容易感情冲动, 不假思索地采取冒险行动。
冒险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有胆量, 敢于冒风险, 缺乏冷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知发生事故的几率比较大, 甚至危险已经很明显, 仍然不顾客观环境, 不顾行动后果, 一味盲目行动, 铤而走险。
3.逆反心理
某种特定情况下, 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下, 会做出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行为。
在生产过程中, 逆反心理虽然不是特别普遍, 但也仍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对于外界约束和引导存在抵触心理。通常, 这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以罚代管, 以责代教等管理行为有关。
4.草率心理
由于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缺乏预计, 办事没有计划, 而草率行事;同时, 由于责任心差, 遇事急于求成, 工作忙乱, 经常顾此失彼。
草率心理的具体表现有:情绪不稳定, 缺乏耐心, 粗心, 敷衍了事, 责任心差;计划性和预见性比较差, 喜欢轻举妄动, 兴趣转移快。
身心健康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 员工也很容易受到来自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从而增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几率。根据我咨询机构针对某电力企业的调查显示, 当前员工困扰并咨询的问题按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情感家庭如婚姻关系、婆媳相处等) 、工作压力 (如失眠问题、抑郁情绪处理等) 、子女教育 (如孩子早恋、学习问题等) , 以及职业生涯发展 (升职、自我提升) 等几个方面 (如图1) 。
在已有的大量研究基础上, 心理专家综合得出, 影响生产安全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心理应激、工作和生活压力、心理疲劳和环境适应等4个方面。
1.心理应激
应激, 是指人在受到各种外界强烈刺激 (如亲人去世、家庭矛盾、人际冲突等) 时所出现的普遍性身心反应。具体表现在, 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易激动等行为;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在应激状态下, 员工的感知觉、思维和反应能力都很难正常发挥作用, 极易出现操作失误,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 员工应激心理的及时、有效处理, 对生产事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安全事故中, 导致应激的刺激源主要有3种:
工作本身比如, 操作失误、工作时间紧张、工作环境不利、企业变革等都会诱发员工的应激反应;
人际冲突比如员工与客户、同事和上下级间的冲突, 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员工个人原因 比如失恋、家庭矛盾、子女教育、亲人去世、受伤疾病等都是应激反应的诱发因素。
如图1所示, 情感家庭、子女教育、职场人际等不利刺激都是诱发应激反应, 影响和困扰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工作和生活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岗位竞争, 很多企业的员工和领导者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使得安全生产的标准不断提高。研究发现, 26〜40岁的员工承受的压力最大, 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安全生产的需要, 以及严格的安全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要求。
与此同时,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 员工还要承担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职业成长、人际关系等的压力。这些压力累积在一起, 很容易产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从而导致降低对组织的认同感、心理满意度;缺乏工作热情, 并可能导致离职倾向以及情感衰竭、企业人际之间关系紧张、士气低落、敌对态度等问题, 这些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3. 心理疲劳
疲劳, 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其中, 生理疲劳主要是由于睡眠不足、噪声、加班、倒班等因素引起, 可以通过休息的方式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而心理疲劳, 即对工作产生的厌倦心理, 则很难缓解, 它往往成为生产事故的潜在“杀手”。在很多企业, 尤其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中, 由于长时间工作、24小时连续倒班、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思维迟缓、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心情低落、行动吃力、易疲乏等身心反应。如果感觉自己出现上述身心反应的时候, 说明已经处于心理疲劳状态。
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伴随生理疲劳而产生的紧张感、倦怠感和厌烦感, 导致工作兴趣低下;另一方面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 比如, 工作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矛盾冲突、思虑过度、工作不称心、人事关系不和谐等都会诱发心理疲劳。
一项调查显示, 因疲劳诱发安全事故的多发时间依次是:后半夜, 凌晨, 交接班时和午餐后;而疲劳反应则依次是:身体不适, 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头痛, 头晕, 肩颈酸胀, 视力模糊等。
4. 环境适应
随着全球电力、煤炭等大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对外派和海外员工来说, 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影响吊装安全的因素分析 篇8
一、人员
1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求吊装指挥人员、司索人员、吊装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 并经考核合格, 取得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许可证后, 才可从事相关工作。未经培训、不会操作的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2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严禁违章操作、违规操作, 对于给出的违章或违规的指令应拒绝执行。
3作业人员要有安全意识。作业人员要树立自己的安全意识, 要对吊装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有清楚的了解, 避免凭经验的错误吊装方式而引发事故。作业人员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防止因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4现场监督人员要认真负责。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 现场监督人员在吊装作业中应认真履行职责, 做好风险分析, 提示作业人员在吊装作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面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对发现的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
二、机具
1正确、合理选择吊装机械和吊索具。吊装机械和吊索具是吊装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选择的正确、合理与否对整个吊装过程的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方案时应根据吊装物的重量、体积、形状, 需要吊装的高度, 吊装的半径及各种吊装机械的工作性能参数等选择吊装机械和吊索具, 并且确保吊装机械和吊索具工作在其安全系数范围内。
2机具的稳定性。机具的稳定性是保证吊装安全的重要因素。吊装机具失稳会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设备损坏等, 它主要包括吊装机械失稳和吊装系统失稳。吊装机械失稳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故障、超载、支腿不稳定、吊臂偏心过大等, 其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机械检查、禁止超载、打好支腿并用钢板或道木垫实、注意吊臂偏心角度。吊装系统失稳主要包括多机吊装不同步、多机吊装过程中的载荷分布不均、多人协调指挥失误、桅杆系统地锚或缆风绳失稳。其预防措施为:多机吊装采用同机型或吊装能力相近的机型、多人指挥时采用主副指挥来实现指挥的同步、桅杆系统的地锚和缆风绳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并进行检查验收、集群卷扬机或千斤顶作业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同步。
3吊装机械和吊索具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作业人员在吊装前应对所有吊装机械和吊索具进行安全检查, 防止吊装机械和吊索具带伤作业造成事故。其安全检查包括:电气保险装置、制动系统、液压系统、传动系统、金属构件、钢丝绳及吊钩的磨损量、钢丝绳的断丝情况、地锚的埋设, 缆风绳的安全系数、滑轮组的状态、卸扣及各种夹具的状态等。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均不可投入使用。
三、吊装物
吊装物的稳定性也是保证吊装安全的重要因素, 吊装过程中应防止吊装物的失稳。吊装物发生失稳的主要原因有:吊装物的刚度太小、设计与吊装时受力情况不同、吊耳或吊孔强度不够或位置选择不合理、吊装物临时固定不稳或翻转失稳。其预防措施为:对薄壁设备进行加固加强、对型钢结构或网架结构的薄弱部位进行加固或加大截面、对于细长或大面积吊装物采用多点吊装、对吊装物的吊耳或吊孔的位置和大小进行验算核查、对吊装物进行全面固定并考虑吊装运行过程中可能的触碰因素。
四、环境
吊装作业周围的环境也是影响吊装安全的重要因素, 尤其因为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些可容性风险会可能转变成重大风险。影响吊装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等。自然环境:如大风、大雨、大雪、大雾、雷电、严寒、高温、地震等。作业环境:如吊装场地受限、附近有架空线路、地下有管线、高空作业、照明问题、噪音影响、场地不平整、地耐力不足、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粉尘太大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精神负担等。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均会对吊装作业的安全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提前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做好预案, 在吊装作业过程中随时注意其变化, 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吊装方法
吊装方法的选定也关系到吊装的进度及安全。在全面收集吊装作业的相关图纸、资料, 了解作业周边环境情况、吊装机械的工况、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后, 应组织安全、施工、设备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讨论, 全面考虑各个因素以确定最终吊装方法。其具体内容应考虑到以下几点:吊装机械及吊装物的摆放位置;吊运路线的选择;作业流程、吊装次序;试吊工作。
六、管理
1落实安全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在吊装准备过程中应建立吊装作业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对参与吊装工作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落实安全责任, 落实各项制度。防止因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未全面覆盖、责任不落实等原因造成参与人员都忽视安全。
2吊装作业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控制。危险源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在吊装作业前应组织有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危险辨识, 从人员因素、设备设施、吊装方法、作业环境、吊装物等多方面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或管理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
3吊装作业的安全技术交底及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是让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减少因违章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可能。其交底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吊装物的重量、体积、特点;吊装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的具体预防措施;各岗位应遵守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吊索具的安全要求;吊装物的捆绑要求;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4应急预案。大型构件的吊装作业, 施工方应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防止一旦紧急情况发生时出现混乱。
结语
总而言之, 吊装作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控制好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 使其按吊装方案的计划进行实施, 才能确保吊装作业的最终安全。
参考文献
人为因素与航空安全 篇9
关键词:航空安全,人为差错,机务维修
1 航空安全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民航事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机务维修人员使用的设备和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但是, 航空维修有一个主要的方面没有改变, 即大部分的维修工作仍然是由人来完成, 然而“人”由于受到自身心理、体力、智力、反应能力等的限制, 总会有失误的时候。因此越是对人的依赖性大的设备, 人的因素就越重要。随着新材料和电子系统的使用, 对航空器维修的要求有所增加, 机务人员必须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此外, 由于航空业竞争日益激烈, 效益必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航空营运人为降低成本, 提高飞机的利用率, 要求减少飞机停厂维修时间, 因此, 维修人员经常要在夜间进行高度复杂的工作, 承受巨大的时间压力。这些因素都致使维修差错成为影响航空安全的突出问题。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所有飞行事故的80%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所以人为因素是当今航空飞行安全的最大隐患, 同时也是提高飞行安全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人始终是航空运行复杂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无论航空器多么先进, 它必须由高质量的人去操纵和管理, 但是从人的行为学角度来看, 人的行为是会发生错误的。人的行为由思想、情绪、能力、行为动机等因素所决定, 也可以说人的行为是思想、情绪、能力、行为动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所以说差错是人类正常行为的构成部分。随着飞机总量的不断增加, 若不采取措施减小人为差错, 事故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本文将从飞机维修方面谈谈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探讨避免发生差错的方法和对策。
2 人为因素理论
人为因素源于美国, 在西欧称为人—机工程学,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将其发展为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它把人、机、环境看作一个系统的三大要素, 在深入研究这三者各自性能的基础上, 从系统的总体性能出发, 通过三者间的信息传递、加工和控制, 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 并且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性能。这里简单介绍一下SHEL模式。
SHEL模式 (见图1) 是在航空维修人为因素领域使用最为普遍的模型。认为航空系统由软件、硬件、环境和人四个要素组成, 它的名字由模型中各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构成。
(1) S—软件, 维修程序、维修手册, 检查单等。
(2) H—硬件, 工具, 设备。飞机结构、驾驶舱设计、操纵系统和仪表配置的特性等。
(3) E—环境, 维修条件、工作环境、管理方式等。
(4) L—人, 包括维修人员、主管、计划员、经理等。
SHEL模式用简化的方法表示复杂系统, 具体形象的表述人为因素的研究范围、基本要素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各个方块界面之间要相互匹配, 有一处不匹配就意味着一个人为差错, 人处于模式的中心地位, 被认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 同时其适应能力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是航空活动的主体, 随着飞机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 人为因素已成为当今航空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3 预防人为差错的方法
飞机总是要由人来操纵的, 但是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 飞机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飞机的操作技术也日趋复杂, 然而“人”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总会有失误的时候。因此越是对人的依赖性大的设备, 人的因素就越重要。但是人的行为也是可以控制的,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沟通、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 积累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从中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减少失误的发生。为有效的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思路来尽量避免人为差错的产生。
3.1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面对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 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对于避免人为差错、保证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领导要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 重视员工教育和培训, 切实加强培训部门人、财、物的投入。其次培训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模块大纲, 尤其要加强员工入场、上岗、岗位调整、在职业务的培训和复训工作, 并要注意加大“人为因素”培训的比重。再次, 要明确规范员工的行为, 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要求员工要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 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从一开始就加强安全教育, 责任义务教育, 加强责任心, 培养员工热爱工作、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是最宝贵的财富,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管理人员要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来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的潜能,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还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坦荡、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得失, 注意研究和掌握员工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 对症下药, 即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管理。在用人方面, 应当坚持“用人之才、记人之功、容人之过、解人之难”的原则, 要善于捕捉每个人的闪光点, 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机会, 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关系, 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3 树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是保证航空器持续适航的有力手段, 其基本目标是对飞机、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的故障或损坏前各种有意义的变化特征加以认识、分析、评估、处理和监控, 以确定各类维修管理要求。
首先, 加强维修管理, 细化管理程序。“工程管理手册”、“质量保证手册”等是航空维修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在编写“手册”或“程序”时, 应充分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 考虑工作人员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从安全角度出发, 尽量减少操作人员出现差错的机会, 使各项维修活动有序进行。其次, 加强组织管理, 注重细节控制。加强信息管理,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进行同步监督检查, 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准确性、经济性, 真正使公司或个人吸取教训, 加强沟通, 舒畅信息通道, 要讲实话, 讲真话, 出现失误不隐瞒, 及时上报采取补救措施, 减少差错的产生。
4 结语
影响人为差错的因素很多, 但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能提高人的可靠性, 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当出现差错时, 不仅要从操作者自身找原因, 还应从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去查找,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并及时制定出纠正措施, 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避免差错的产生。因此, 提高工作质量, 从一点一滴做起, 杜绝人为差错的发生, 是保证飞行安全,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有效最基本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朱丽君, 刘珂.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M].兵器工业出版社.
[2]李伟, 林国樑.航空安全与事故防范[J].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3]高培建, 人为因素与航空安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4]凌晓熙, 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是儿童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儿童各系统生理功能尚处在发育阶段, 其生理、心理特点独特,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均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因此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笔者对近年来我院儿童用药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例进行总结, 并分析儿童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治的2000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1238例, 女762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2±2.0) 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新编药物学》[3]中用药标准, 统计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用药失误是指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错误、剂型错误、用药途径错误、用药间隔错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患者错误以及用药适宜性错误等。药品滥用是指用药者长期自行使用与公认的医疗卫生需要无关的药物。
2 结果
在抽查的2000例儿童中, 125例 (6.3%)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事件, 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原因。本组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有52例 (41.6%) , 药品滥用26例 (20.8%) , 用药失误36例 (28.8%) , 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 1例 (8.8%) 。
3 讨论
3.1 影响用药安全的主观因素
3.1.1 儿科医师因素
对儿童用药特异性意识淡薄, 不熟悉、不了解儿童用药特点;缺乏儿童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知识;对儿童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不够[4];治疗时急于求成, 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无指征性联合应用药物及预防性用药;不结合辅助检查、化验结果经验性用药;抗生素经验性乱用、滥用[5]。在本调查中, 2例 (1.6%) 为儿科医师用药适应证掌握不够, 2例 (1.6%) 为儿科医师急于求成导致药物剂量过大, 3例 (2.4%) 为无指征性多药物联合应用, 2例 (1.6%) 因过度应用抗生素, 导致菌群失调。其中属于用药失误4例 (3.2%) , 药物滥用5例 (4.0%) 。
3.1.2 药师因素
严格审方意识不强, 机械化照方发药;对儿科药物知识缺乏, 处方合理性判断能力差, 把关能力弱;未能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述药物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时间及注意事项;与儿科医师配合不密切, 未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药店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药师, 不能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优质的药学咨询服务[6]。在本调查中, 因为药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2例 (1.6%) , 滥用药物6例 (4.8%) 。
3.1.3 护师因素
未能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未严格检查药品有效期而使用过期药品;未准确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同患儿家属沟通不良均可导致儿科医师用药与患儿病情脱轨。在本调查中, 因护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1例 (0.8%) 。
3.1.4 患儿及家属因素
儿童因智力尚未成熟, 依从性差, 药物应用时间、方法、疗程不当;家属因患儿感冒、发热等疾病而不恰当自主应用解热镇痛药, 长时间应用易导致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后果;患儿家属误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作为营养药, 使患儿长期超量服用, 以致患儿出现消化道反应、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7];患儿家属对药物的危害意识不强, 未能安全放置药物致患儿误服;滥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抑制患儿自身免疫物质产生, 造成免疫系统紊乱, 影响机体抵抗力。在本调查中, 因患儿本身误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共计18例 (14.4%) , 因患儿家属因素造成药物滥用15例 (1 2.0%) 。
3.2 影响用药安全的客观因素
3.2.1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儿童各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药物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年人相别较大, 其体内药物代谢系统、酶系统、肝肾解毒排毒系统均未健全, 药物在体内分布、吸收、代谢、排泄均不同于成年人, 药物敏感性强, 因此儿童用药需更精确。在本调查中, 因儿童生理特点造成的不良反应3 0例 (2 4.0%) 。
3.2.2 药物因素
儿童用药时需按年龄、体表面积、体重决定药物用量, 采用成人剂量或折算应用均不科学, 不安全;目前, 市场上绝大部分药物尚无儿童药代、药效参数资料, 临床儿童用药剂量多为成人实验后外延至儿童, 临床应用药物时剂量及疗程不易把握;药品说明书不规范, 目前临床常用药品约50%以上均未标注儿童用法用量[8], 另有部分标注不明确, 儿童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如“遵医嘱”“儿童用量酌减”“儿童安全性尚未建立”等, 造成儿童用药时无据可依, 部分药品说明书内容滞后、过时、扩大药品作用及适用范围, 误导临床医师及患儿家属。在本调查中, 因药物自身因素引起不良反应共有22例 (17.6%) 。
3.2.3社会因素
尽管许多药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和成年人, 但是大多数处方药在儿童用药方面没有充分的资料。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亦相对缺乏、儿童用药管理秩序混乱、儿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特殊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且未得到严格执行;同时, 社会上伪劣、假冒药品频繁出现、屡禁不止;政府医疗事业投入不足, 医院以药费促进自身发展, 以药养医;目前药品市场上常用药物均已应用于儿童患者, 但国内尚未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指导政策, 临床治疗多采取经验性用药;制药企业过于追求企业效益, 忽视了儿童用药质量的严格性及要求, 造成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在本调查中, 因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1例 (8.8%) 。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及敏感性各不相同, 尤其与成人差异很大, 而当今临床药物多以成人为主, 儿童用药时多以成人剂量、剂型为基础经验性应用, 这种不科学、不安全、不精确的用药方法严重危害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医院应定期对医师、药师、护师、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指导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并完善儿童合理用药制度、医嘱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 加强儿童用药自动化电子信息服务及儿童药物信息咨询服务, 规范儿童用药处方审核, 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误服药物等威胁患儿安全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欧阳珊, 莫小兰.儿童用药的隐患与防范措施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2) :178-18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 2010:107-154.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3.
[4]郑建新.我院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4382-4384.
[5]魏红, 熊一岚, 陆姝, 等.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2) :159-162.
[6]李桂兰.儿科用药不良反应62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6) :34.
[7]朱良.2008~2010年我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11) :243-244.
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 篇11
一、结构分析初步判定,2006年11月14日开始的三浪延长走势(指1541点起始的波浪结构),已走在5浪的收尾阶段。即其中所有大的分形结构完整完成合拢。大盘随时会产生对1541点的调整。
二、均线系统尽管仍然呈现多头排列,但5天、10天均线,已多次被跌破。20天依靠均线仍快速向上挺进着。由于近两三周来,大盘以粘粘糊糊的横盘为主,指数上升不大,如果大盘在此开始调整,那么对20日依靠均线的考验,将迫在眉睫。均线提示:大盘有忧。
三、趋势线分析,2006年12月22日至2007年1月5日的连线和2006年12月11日至12月25日的连线已被击破。如果笔者的结构趋势线分析不谬的话,1541点上升以来的三浪中的儿孙辈趋势线均已被击穿。如果目前开始回调,将首先去考验2006年11月15日至12月8日的连线,而这条连线目前在2500点左右,并继续向上行进着。
趋势线分析得出结论,大盘的风险在积聚,如果在这里开始调整,在触碰11月15日至12月8日的趋势线之前,请勿盲目进场。
四、能量指标上已明确显示,日线进入背离状态。
有效的四维空间分析法已揭示,大盘的有利因素已很少,而不利的技术特征越来越多。
孕妇用药不安全因素分析 篇12
关键词:孕妇,处方,不安全因素,分析
妊娠期是妇女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此时药物的安全应用不仅关系到孕妇的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因此应尽量避免影响孕妇不安全用药因素。本文通过对我院的孕妇门诊处方中孕妇用药合理、安全性分析, 以期找到影响孕妇不安全用药的主要因素, 从而安全、合理、谨慎地选择使用药物, 保护母婴健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12月妊娠期妇女门诊处方1439张, 去除其中欲人工流产患者处方261张, 有效处方为1178张, 年龄19~42岁, 中位年龄29.3岁, 其中, 年龄<20岁16例 (1.4%) , 20~25岁189例 (16.0%) , 26~30岁587例 (49.8%) , 31~35岁322例 (27.3%) , >36岁64例 (5.4%) 。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颁布并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判断处方内容格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将药物在孕妇中应用的危险等级、药品说明书等标准综合判断用药安全性。
2结果
1178张有效处方中格式欠缺254张占21.6%,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106张占9.0%。格式欠缺包括:前记缺项、正文涂改、后记不全等。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包括选药、用量与用法、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其中有68张同时出现处方格式欠缺和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处方格式欠缺具体条目分布见表1,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分布见表2。
3典型病例
3.1 不安全的选用药物
例1.29岁, 孕24+周, 过敏性皮疹, 处方:氯苯那敏片4mg, 维生素C片0.2g, 葡萄糖酸钙片1.0g, 每天3次, 口服。分析:氯苯那敏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的作用甚强, 对中枢抑制作用较轻, 抗胆碱作用亦较弱, 是最常用的抗组胺药。服后10~30min生效, 能持续3~6h。临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性疾病, 如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药疹、虫咬、神经性皮炎等。但氯苯那敏可致胎儿肢体短缺、唇裂及脊柱裂等, 属于选用药物不安全。例2.35岁, 孕8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处方:盐酸胺碘酮片0.2g, 每天3次口服。分析:胺碘酮含碘量约为其分子量的40%, 10%~25%的胺碘酮和其代谢产物经胎盘转运, 母体和婴儿肺中药物浓度较肝内浓度高, 但新生儿的血浆药物浓度远比母体水平低, 在FDA中属于D类 (有危险性, 只有当危及生命或其他严重情况而其他较安全药物无效时才能使用) , 有无致畸作用意见不一[1]。应用胺碘酮后胎儿可出现心动过缓和QT间期延长等, 严重的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早产、低体质量儿、智力低下等。目前对妊娠期胺碘酮的应用尚无定论, 总体认为, 该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但也具有潜在毒性作用的药物, 考虑到本药对婴儿发育和健康的严重后果, 孕妇暂禁用。
3.2 不安全的药物用量与用法
例3.39岁, 孕19周, 眼干燥症, 处方:维生素A胶丸5000U, 每天2次, 口服。分析:维生素A具多种生理功能, 孕妇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非孕妇多25%, 孕早期母血中维生素A浓度下降晚期上升, 临产降低, 产后回升。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A是必要的。但维生素A孕妇的正常用量为每天5000U[2], 所以每次5000U, 每天2次。属剂量过大。若补充量过大, 由于维生素A可破坏胎儿软骨细胞, 胚胎按无脑→眼缺陷→腭裂→脊柱裂→肢体残缺顺序出现骨骼畸形、指趾畸形、腭裂、眼畸形、脑畸形。
3.3 未重视不良反应
例4.31岁, 孕26周, 慢性单纯性阑尾炎, 头孢他啶注射液2.0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甲硝唑注射液500mg, 每天2次静脉滴注。分析:甲硝唑有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如呼吸道、消化道、腹腔及盆腔感染, 皮肤软组织、骨和骨关节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脆弱拟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脑膜炎等, 此外还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甲硝唑的常见不良反应除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 还有血液毒性的严重不良反应。精神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4 不安全的联合用药
例5.41岁, 孕18周, 心房颤动, 处方:地高辛片0.5mg+乐力钙1片, 每天1次口服。分析: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元素, 它本身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孕后期由于胎儿所需钙质剧增及孕妇本身的需要, 为维持血钙水平, 钙摄取量应为每天1115mg, 由于我国的膳食钙吸收量较低, 需要适当补充钙质, 以满足妊娠期需求, 故妊娠期补钙有助于优生优育和孕妇健康。地高辛是强心苷类中效洋地黄类药物, 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K+-Na+-ATP酶结合, 促进Ca2+内流, 使肌浆内Ca2+浓度升高, 加强了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偶联, 而发挥强心作用,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钙剂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Ca2+浓度升高可使地高辛的作用增强, 发生地高辛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由于钙和地高辛的分子量<600, 非常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对胎儿心脏造成不利影响[3], 属于联合用药的不安全因素。
4讨论
孕妇的安全用药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家庭, 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妊娠期用药状况的调查显示[4], 约有8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接受过药物治疗, 平均接受2.9种处方药, 而不包括非处方药的使用。在孕妇必须用药时, 要充分考虑母体、胎盘、胎儿3个方面的因素, 根据孕妇和胎儿的药理学特点, 充分权衡利弊, 谨慎地选择使用药物。
通过对我院门诊药房孕妇处方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中发现:影响安全用药的最大潜在因素是处方的书写欠缺。处方前记是患者的基本情况描述和简单病情介绍, 包括:门诊号、费别、科别、年龄、性别、姓名和临床诊断等项目。正文是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 包括: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用法、药物品种、结束符号等项目。后记是医师和药剂人员对处方中内容的认可和责任确定, 包括:医师签名、调剂人员签字、审核人员签名等。处方中内容可以让药师取药时对用药进行再次审核, 处方内容的部分缺失可能造成药师的审核关的缺失, 在无核对系统中错误率为5.3%~20.6%, 在双核对系统的错误率0.6%~3.5%[5]。孕妇处方的书写, 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孕妇用药的不安全因素。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占9.0%, 说明对孕妇用药的安全性需要继续加强教育, 而且对孕妇不安全用药的危害性要继续加强宣传。32张处方中药物选择和26张处方未注意不良反应, 需强化医师、药师的业务学习, 提高对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认识, 才能及时避免孕妇用药不安全因素的出现。目前, 在许多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资料不充分, 或安全性未确定, 或经验较少等字样。与国外的药物研究相比, 毒理研究不到位, 显得比较粗糙, 甚至有3%的说明书缺少孕妇用药项[6], 药品说明书管理需要继续加强。
虽然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使用不当非但不能治病, 反而容易致病, 研究表明, 人类出生缺陷由药物引起占2%~3%[7], 药物的致畸作用取决于药物本身的致畸性能、妊娠时期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为防止药物的致畸作用, 在妊娠前3个月应避免使用药物, 新药尤其慎重。孕妇患病时需要及时接受治疗, 但应了解所用药物对胎儿生长发育及孕妇本身有无影响。因此, 对准母亲用药应十分谨慎, 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以免给母婴带来意外的危害, 从而保证母体与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飞翔.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2) :1087-1089.
[2]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84.
[3]程爱英, 费健康.影响孕期用药的因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6) :554-555.
[4]程娟娟.妊娠期药学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 2009, 20 (29) :2317.
[5]马传新, 刘邦国, 马晓燕.投药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药学实践杂志, 2000, 18 (3) :175-177.
[6]杨洁江, 丁湘贵, 高菊琴.100份抗生素药品说明书中对特殊人群用药说明缺项的调查[J].中国药业, 2007, 16 (12)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