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系数

2025-01-06

排污系数(精选4篇)

排污系数 篇1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承担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 于2007年12月20日和2008年1月10日分两次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7年12月20日召开的首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段宁主持,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行业、环保、地方环保机构和典型企业等部门的20位专家, 以及课题组、各专题组的代表共近八十人参加了课题验收会。

“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是为全国第一次工业污染源普查所做的重要前期工作, 课题涉及国民经济分类中6个大类、19个中类、39个小类的产排污系数核算工作。该课题按行业分解为造纸、酿酒、饮料、皮革、羽绒、发酵、焙烤、罐头、乳制品、制盐、油墨、动物胶、日用玻璃和日用陶瓷等14个专题。

课题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 主要参加单位有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制盐协会、中国日化协会油墨分会、中国日化协会明胶分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和中国日用陶瓷工业协会14个协会;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北京工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五所大专院校。共计投入人员668人。

该课题自2007年6月28日全面启动, 要求完成558家企业的实测与调查工作。其成果将用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 并可为轻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数据, 意义重大。为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领导非常重视。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陈士能会长、潘蓓蕾副会长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 在王世成副会长亲自主持下,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各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 付出超常劳动, 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规定要求,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与会专家听取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课题成果的汇报, 审查了《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工作报告》、《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技术报告》和《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使用手册》等相关文件, 并进行了现场质询。

专家组认为,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课题组在30个省、市、自治区选择了693个企业进行现场实测和历史实测数据收集, 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核算, 超额完成了项目组下达的课题任务;课题方案设计合理, 技术路线正确, 方法得当, 数据处理规范, 数据质量控制有力;提出的系数规范、简洁、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有助于普查员和企业填报普查数据;核算工作完整地覆盖了相应轻工行业产排污实际现状, 能够满足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中核算相应行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工作的需要。

该课题提供的轻工行业40个小类行业的产排污系数, 填补了我国大部分轻工行业基础数据的空白, 对国家环境规划、环境统计、环境标准、环境科研、轻工行业节能减排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和数据依据。论证专家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近期各专题正在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国务院第一次普查办公室的要求对产排污系数使用手册进一步修改完善上报。

2008年1月10日第二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院孙启宏博士主持, 来自行业、环保、地方环保机构和典型企业等部门的17位专家, 以及课题组、三个专题组的代表共约40人参加了课题验收会。

“轻工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第二批行业涉及国民经济分类中3个大类、3个中类、4个小类的产排污系数核算工作。第二批行业包括电池、家电和塑料中的人造革合成革行业。

第二批专题仍采用行业协会牵头, 产、学、研结合方式, 参加单位有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家电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3个协会, 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苏州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等共计16个单位, 投入核算人员54人。

为保证第二批专题能够及时完成任务, 满足全国第一次工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需要,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07年7月底自筹资金下拨了启动经费, 各专题开始拟定实施方案。10月11日3个专题组有关人员参加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产排污系数核算培训暨全面启动大会。第二批专题比第一批时间更加紧张, 但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陈士能会长、潘蓓蕾副会长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 在王世成副会长亲自主持下,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各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付出超常劳动, 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与会专家听取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课题成果的汇报, 审查了《轻工行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第二批专题工作报告》、《轻工行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第二批专题技术报告》和《塑料、电池和家电制造业产排污系数使用手册》等相关文件, 并进行了现场质询。

专家组一致认为: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全面完成了项目组下达的课题任务。课题方案设计合理, 技术路线正确, 方法得当, 数据处理规范;实测和核算工作反映了三个行业的特点, 完整地覆盖了相应行业产排污实际现状, 提出的系数规范、简洁、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有助于普查员和企业填报普查数据, 能够满足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需要。产排污系数填补了我国相应行业基础数据的空白, 对国家相应行业环境领域规划、统计、标准、科研和节能减排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和数据依据。

最终, 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排污系数 篇2

工业源产排污系数在污染源普查中的应用分析

为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编写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为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源的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计算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工业源产排污系数在污染源普查中的应用.

作 者:曹群 郭正 潘琼 张之浩 李亚丽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4(2) 分类号:X502 关键词:污染源普查   工业源   产污系数   排污系数  

化工行业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初探 篇3

产排污系数作为环境领域重要的基础工具数据, 是准确测定各类污染源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以及环境统计的基本技术方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较为系统的产排污系数手册是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于1996年出版的《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包括7个主要工业行业、主要燃煤设备以及部分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随着经济和技术工艺的发展, 原有的产排污系数已经严重失真。2005年, 我国开始系统地修订工业源产排污系数, 并发布了《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2010修订) 》, 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 (除建筑业) 的32个大类行业351个小类行业, 共计有10504个的产污系数和12891个排污系数[1]。但目前, 我国在产排污系数的污染物指标上仍然显得较为单一, 特别是固体废物或危险废物的产排污系数基础极为薄弱, 缺乏危险废物排放重点源行业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而化工行业一直是危险废物产生的主要行业, 并且危险废物的种类较多。因此, 有必要对化工行业生产装置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类别和产生量进行梳理, 建立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进而指导危险废物相关的环境统计工作, 为危险废物管理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

2 危废产排污系数的概念与开发方法

产排污系数是污染物产生系数和污染物排污系数的总称。其中污染物产生系数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条件下, 生产单位产品或产生污染活动的单位强度 (如重量、体积和距离等) 所产生的原始污染物量, 而污染物排污系数是指相应的污染物经控制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2]。当污染物直接排放时, 污染物排污系数与产污系数是相同的。危废产排污系数即特指生产装置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产排污系数。

根据产排污系数的定义, 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危险废物产 (排) 污系数=某类危险废物年产生 (排放) 量/年产品量, 其中危险废物类别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列的废物类别为准, 产品量以废物产生工艺环节的主要产品量为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固体是多数废物处置的最终形态, 危险废物的产污系数和排污系数往往是相同的。

产排污系数应用性的关键在于危废产生量与产品量的匹配, 不同的数据来源, 其开发成本和可靠程度不一样。一般来说开发成本越高的方法, 其可靠性越好。例如, 采用连续监测的方法获得污染源的产生和排放数据。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统计的方法, 根据生产装置的工艺运行情况, 以生产台账、废物处理处置台账为准。

3 丙烯腈生产装置分析举例

3.1 生产工艺

丙烯腈是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染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某化工企业采用直接氧化法生产工艺, 即以丙烯、氨、空气为原料, 在催化剂作用下, 在气固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氧化反应生成丙烯腈, 同时生成氢氰酸、乙腈、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烯酸、丙烯醛等, 采用复合萃取技术, 精制分离丙烯腈、乙腈和氢氰酸。

3.2 危废类别梳理

固体废物是否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需通过对固体废物产生的行业来源、产生环节与工艺、所使用的原辅材料MSDS等分析来查询名录列表。查询方法为:首先按废物产生的行业来源来比对, 然后查询非特定行业, 查询过程需把握废物产生的环节与工艺, 将其与危废来源特征进行比对分析, 对于工艺复杂的情形, 可通过专家论证会咨询相关行业专家[3]。因此危险废物类别的梳理离不开生产工艺产污环节的分析。

丙烯腈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图1所示。

S1:水处理废渣主要来源于催化剂沉降槽、地沟渠及废水槽。合成反应产物经急冷塔后重组分和流失的废催化剂保留在釜液中, 经沉降槽后沉降出来, 因此其主要组分为废催化剂、聚合物、丙烯腈等。比对《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S1属于HW38有机氰化物废物, 是指有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 废物代码为261-068-38。同时, 地沟渠、废水槽产生的污泥也属于HW38有机氰化物废物, 是指有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污泥, 废物代码为261-069-38。

S2:高浓度丙烯腈废水产生于硫铵回收单元或检修时产生的高浓度废水, 其主要成分为丙烯腈、乙腈、HCN、硫铵及其他有机物、聚合物。比对名录, S2属于HW38有机氰化物废物, 是指有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残余物, 废物代码为261-067-38。

S3:废吸附剂产生于丙烯腈成品塔过氧化物的脱除单元。由于合成的丙烯腈产品中含有过氧化物, 为满足丙烯腈合格品中过氧化物的限制性指标, 采用活性铝作为吸附剂去除过氧化物。当吸附剂失效后则产生活性铝吸附剂废渣。比对名录, S3属于HW38有机氰化物废物, 是指有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吸附过滤介质, 废物代码为261-068-38。

S4:碱性清洗废液产生于回收、精制系统换热器等设备清洗 (图1中未标出) 。由于设备长期在酸性条件下使用, 易造成腐蚀, 需用碱液清洗。其主要成分为5%~10%NaOH及微量丙烯腈。比对名录, S4属于HW35废碱, 是指使用碱清洗产生的废碱液, 废物代码为900-352-35。

3.3 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

根据现场调查的数据, 计算危废产排污系数, 并汇总于表1。

4 展望

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的开发可以填补工业源危废产排污系数方面的空白, 弥补监测力量的不足, 为危险废物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下一步危废产排污系数开发的主要方向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 从源头上梳理工业源危险废物的来源工艺及其规模、危废产生量及其类别、废物的污染控制手段等, 从而建立更为细致可行的危废产排污系数;

(2) 结合物料衡算方法及生产现场监测, 提高危废产排污系数的可靠性, 同时开展产排污系数不确定性评估研究, 即须进一步深入评估开发出来的产排污系数的可靠性、代表性;

(3) 结合工业固体废物的申报登记, 构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产排污系数信息管理平台, 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从而形成产排污系数从开发到应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说明:本论文属于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危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开展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段宁, 郭庭政, 孙启宏.国内外产排污系数开发现状及其启示[J].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5) :622~626.

[2]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排污系数 篇4

1 我国制革工业生产方式与废水治理模式

所调查的60家企业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可分为如下三种模式:(1)集中生产、统一处理:在制革企业高度集中的工业区,各企业废水排入制革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如河北辛集制革工业区,达到当地标准后再进入城市管网;(2)单独生产,各自处理:分散的企业,在拟建时都要求有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废水经厂里的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再进入城市管网;(3)单独生产,预处理+统一处理:制革企业分布相对疏散的地区,企业单独进行预处理,达到当地规定的入网排放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或市政管网集中处理,如浙江桐乡制革工业区。

上述三种处理模式在调查企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60%、13%(图1)。在现阶段,制革企业区域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为治理模式(1)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以后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来说,是处理成本最低的一种模式。治理模式(2)一般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污水处理后要求CODCr与氨氮达到当地严格的标准才能排入市政管网,要求这类企业水处理技术要密切结合当地环保要求,从成本上相对较高。治理模式(3)适用于生产相对集中的中小型企业,排入工业区管网的CODCr一般在500mg/L或800mg/L以下。预处理主要去除悬浮性CODCr,再排入工业园区进行进一步处理,这种模式水处理成本基本可以为企业接受,是一种过渡模式。

2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效果分析

目前,制革废水治理的技术类型很多,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差异比较明显。因统一处理模式的16家企业无法明确表征各企业的处理效果,在此不予讨论,其余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主体工艺性质可分为“预处理”和“预处理+生化处理”两大类。

2.1 预处理技术及效果分析

处理工艺大多为混凝沉淀或加药气浮,其中混凝沉淀适用于牛皮制革,加药气浮主要适用于含油脂较高的猪皮和羊皮制革,所调查部分企业的处理效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物理化学处理对制革废水中总CODCr平均去除率达70%以上,主要是因为制革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毛渣和肉块等悬浮颗粒,这些成分是废水中CODCr的重要来源,氨氮去除率较低,平均去除率不到10%,其中加药气浮工艺对去除氨氮有一定的效果。

2.2 “预处理+生化处理”技术现状和处理效果

生化处理按其工艺类型又可分为好氧生化处理和“厌氧+好氧”组合生化处理。好氧生化技术包括接触氧化法、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和SBR等类型;组合生化处理法是指在好氧处理基础上增加厌氧处理过程。

2.2.1 好氧生化处理技术现状

调查企业中各自处理模式中有27家企业采用了好氧生化处理法。表2反映了调查企业中好氧生化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其中氧化沟工艺应用最多,占40.7%。该技术于2000年被中国皮革协会确定为皮革行业废水重点推广技术。其次是接触氧化法,占25.9%,该法因容积负荷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剩余污泥量少,无污泥上浮和膨胀等弊端而应用较多;普通活性污泥法,占22.2%,这种技术是制革废水处理建设初期实施的一种技术,目前数量呈下降趋势。目前新型的好氧生物技术如SBR工艺及其变型CAST在部分企业开始推广,尽管数量不大,但因其运行灵活,管理方便,具有脱氮功能,尤其适合中小企业应用,具有推广优势。

表3为采用好氧生化处理的部分企业的处理状况。除企业9外,其余六家企业的出水CODCr均能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II级排放标准,平均去除率超过90%。但氨氮出水浓度绝大部分企业在100mg/L左右,平均去除率61.8%,说明通过单一的好氧生化处理很难实现氨氮达标。

在以往建设的水处理设施中,氨氮指标在污水处理中没有得到重视,基本上只考虑了CODCr 的去除,没有考虑氨氮的去除。由于制革脱灰和软化过程中高浓度的铵盐的加入,再加上大量的皮蛋白将被水解到废水中,使制革综合废水中氨氮浓度高达200~500mg/L,单纯的好氧生化法很难有效去除氨氮。

2.2.2 “厌氧+好氧”组合生化处理

“厌氧+好氧”组合生化处理技术在调查的企业中共有9家,其代表性工艺处理流程分别为:工艺Ⅰ:混凝反应池→物化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生化沉淀池→曝气生物滤池;工艺Ⅱ: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气浮→活性炭过滤;工艺Ⅲ:氨气吹脱池→气浮池→兼性调节池→ABR折板式厌氧池→SBR曝气池。

其处理效果如表4所示,CODCr平均去除率达96.3%,氨氮去除率达80%以上,出水氨氮浓度均低于40mg/L,这三种工艺均采用厌氧+好氧的处理思路,即处理技术针对总氮,在总氮去除的同时,氨氮也得到有效降低,但在生物法处理中一定要注意高浓度S2-对生物的影响,可在生产工艺中对脱毛浸灰工序废水进行单独分离处理。这三种工艺复杂,基建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

组合生化处理对氨氮去除效果较好,但由于运行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难以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I、II 级排放标准。

3 氨氮处理问题及对策

综合分析表1、表3和表4可知,我国制革综合废水中CODCr平均浓度高于3000mg/L,绝大部分企业的氨氮浓度都在200mg/L以上。经过生化处理后CODCr基本能达到排放要求,但是氨氮达标率很低,常规生化处理技术很难实现氨氮的有效去除。近年来我国制革行业大力推广节水工艺,使污染物浓度有可能进一步增加[6],从而加大了废水治理的难度;其次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废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水平等都会严重影响氨氮脱除的效果,因此单独依赖末端治理很难达到出水要求,必须从多方面解决氨氮问题。

(1)源头控制

制革废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脱灰软化工序,如果对其进行清洁化改良,采用保毛脱毛和无铵少铵脱灰软化技术,可使该工序废水氨氮浓度得到大幅度降低[7,8]。

(2)设计指标合理

针对制革废水中有机氮含量较高的特点,在进行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时,需考虑有机氮的释放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各种形式氮的转化问题,可将总氮或凯氏氮作为设计考核指标之一。

(3)处理工艺经济可行

从制革行业的废水处理现状来看,适合我国制革废水特点、经济可行的脱除氨氮的工艺尚不成熟,加强新型、经济、高效制革废水脱氮工艺开发势在必行,表4中的三种工艺值得借鉴。笔者认为,强化物理化学处理,降低生化处理负荷非常必要,现有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中吹脱法和化学沉淀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生化处理工艺的选择宜采用低有机负荷的工艺,如氧化沟、SBR、CAST等,它们具有耐冲击能力强的特点,符合制革废水的污染特征,这与马莉[9]等人的结论一致;针对现有制革污水处理工艺脱氨氮效率不高、CODCr去除率较高的状况,可在生化处理后采用适合于高氮低碳废水的工艺,如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

(4)加强运行管理

制革废水处理工程运行管理较难,运行管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现有皮革制造、生产加工基地的集中发展优势,通过专家设计、专业管理、统一处理制革污水等手段,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4 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革企业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能实现CODCr达到当地的排放标准,但氨氮几乎不能达标。在分析目前制革工业废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为解决污染与制革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应结合我国制革污水治理模式,利用并发展制革园区统一处理污水优势,针对制革污水目前存在的氨氮达标问题,设计、运行管理污水处理设施,并从制革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出发,实行“浸灰液、废铬液分制分流”,实现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才是制革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Subramani S,Palanisamy T,Jonnalagadda R R,et al.Reversing the conventional leather processing sequencefor cleaner leather production[J].Environ Sci Technol,2006,40:1069-1075.

[2]龚正君,欧阳峰,张新申,等.制革行业清洁化生产研究新进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5,15(3):41-46.

[3]陈学群,李文龙.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皮革,2000,29(3):18-21.

[4]Aravindhan R,Madhan B,Rao J R,et al.Bioaccumulationof Chromium from Tannery Wastewater:An Approachfor Chrome Recovery and Reuse[J].Environ SciTechnol,2004,38(1):300-306.

[5]马宏瑞.制革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徐新鑑,高忠柏.减少制革污水中氨氮含量的工艺研究[J].中国皮革,1999,28(17):19-20.

[7]吴浩汀,陈鸣,荆建鸣.中国制革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皮革,2005,34(5):35-36.

[8]陈学群,姚丹,孔了一.制革废水氨氮达标和脱氮处理技术分析[J].西部皮革,2008,30(4):27-32

上一篇:雅思培训下一篇:音乐拯救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