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命

2024-08-21

健康生命(精选11篇)

健康生命 篇1

在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名普通的儿保医生, 他自1988年起, 从事儿保工作已经26年, 他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儿童保健事业,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用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儿保工作者的崇高风范, 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信赖与好评。他曾被天津市卫生局评为2004年度天津市妇幼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并荣获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度先进个人奖, 他的名字叫周宝恩。

走百户入千家, 把好儿童健康第一关

西堤头镇共有10个自然村, 辖区人口4.7万, 3岁以下儿童约600人。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 做好儿保工作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 周宝恩十分珍视这份工作。他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 家长的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乡村, 许多家长并不知道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周宝恩下决心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他常年骑自行车下乡开展新生儿访视工作, 不管刮风下雨, 不管遇到什么危险, 他都抛在脑后,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把好儿童健康第一关。

201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天空下着小雨, 周宝恩骑着自行车向辖区一户新生儿家中赶去。由于雨天路滑, 他不慎摔倒, 膝盖伤得不轻, 衣服也划破了一个大口子, 当他赶到新生儿家中, 家长看到他满身的泥水和划破的衣服时, 连声感谢道“您的责任心真是太强了!”周宝恩笑笑说:“别说是雨天, 就是下雹子我也得来啊, 要不我放心不下。”

在入户访视的过程中, 周宝恩也遇到过许多突如其来的危险。两年前的一个冬天, 为了找到一户巡访儿童的家, 他骑着车挨家挨户问了三条街。找到后该户却大门紧闭, 叫门无人应答, 周宝恩试探着推开大门, 突然一只大狗斜刺里冲了出来, 他急忙闪躲, 然厚厚的棉裤仍被狗狠狠地咬破了一块。说起来, 这样的事别人都觉得后怕, 但对周宝恩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

西堤头镇外来人员较多, 居住也比较分散, 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难题。2009年, 一名外地务工产妇因难产去市内医院分娩, 出院后便不知所向, 周宝恩想尽办法还是联系不上, 心里非常着急。他骑车挨家挨户地转了半个村, 才找到新生儿的住所, 经检查孩子一切正常, 他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家长感动地说:“你对我们外地务工人员也这样关心, 真是太感谢你了!”周宝恩回答说:“这都是我该做的工作, 要感谢你就得感谢现在的政策好, 无论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户, 我们都一样服务。”

保障儿童健康为己任, 悉心呵护宝宝的方方面面

儿童心脏、眼睛、髋关节筛查是儿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家长介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自2009年以来, 西堤头镇儿童筛查率达到99%, 通过心脏筛查, 先后发现7名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并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后顾之忧。

西堤头村有一2岁半女童, 家长开始不配合心脏筛查工作, 认为这是多此一举, 周宝恩多次对女童家长进行解释, 在他再三劝说下, 家长终于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成想, 女童果然患有先心病, 通过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恢复良好。事后, 女童家长一再感激地说:“多亏周大夫苦口婆心地劝说, 这病才及时发现, 不然不知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呢!”

在多年的工作中, 周宝恩发现新生儿6个月到1岁期间患缺铁性贫血的特别多。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 直接威胁到孩子的生长与发育, 为了让家长们对这种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周宝恩也是煞费苦心。东堤头村一男婴, 6个月时被查出患有中度以上贫血, 导致营养不良, 男婴不肯吃药, 家长也不配合, 周宝恩对家长说:“小儿缺铁性贫血虽然是婴幼儿期一种常见病, 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不小, 必须加紧防治, 轻视不得啊!”在他的耐心解说下, 孩子家长终于同意接受治疗, 并在他的指导下, 连续给孩子服用补铁剂3个疗程, 孩子的身体得到了明显改善, 看到孩子活蹦乱跳, 家长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代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 在过去的年代, 儿童患佝偻病的特别多。周宝恩主动向市、区妇幼机构学习防治经验, 在专家的指导下, 定期、定时指导辖区内的婴儿服用AD剂进行预防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他永远把工作放在首位

在负责儿保工作的同时, 周宝恩还兼职防疫工作。西堤头镇每年都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一次预防婴儿瘫糖丸发放补漏工作, 因发放糖丸具有时间性, 遇上节假日、周日, 他经常放弃休息到村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查访, 为的就是不漏掉每一个儿童。2008年秋天, 他听说刘快庄新来的几位四川务工人员带了几个小孩, 当时周宝恩的腰扭伤了, 但他仍然忍着疼痛来到务工人员家中, 当几名儿童在他的指导下服下糖丸, 他才放心离开。

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科每年还承担着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2000多新生的麻疹疫苗接种任务, 正值2009年开学, 接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周宝恩80岁高龄的老父亲突发冠心病, 虽然含服了速效救心丸, 仍然面临生命危险, 作为儿子, 又是医生, 周宝恩本该留在老人身边悉心照料, 但他考虑到防疫科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 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当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 父亲已被家人送到医院救治, 周宝恩深知自己对家人亏欠太多, 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爱献给他热爱的儿保事业和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了。

为做好儿保工作, 随时为家长们解决燃眉之急, 周宝恩将自己的电话公开。2011年秋天的一个深夜, 周宝恩的电话突然响起来, 电话中, 一个9个月婴儿的母亲焦急地说, 她的孩子白天打了预防针, 晚上10点多开始发烧, 现在烧到38度, 问该怎么办。周宝恩详细了解了婴儿当时的症状, 凭着多年的经验, 他认为婴儿的状况是疫苗副作用的反应, 他安慰婴儿母亲不要着急, 给孩子多喝水, 吃退烧药, 再进行观察。第二天一早, 那位妈妈打来电话高兴地说孩子已经好了, 吃奶了, 并连声道谢。周宝恩笑笑说:“知道孩子生病后我也一宿没睡好觉, 随时准备前往探视, 现在孩子好了, 我就放心了。”

几十年来, 周宝恩始终把对幼小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放在工作的首位, 他深深感受到只要倾注责任心和爱心, 他的工作就会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他就是这样用一颗饱含仁慈的爱心, 默默呵护着生命幼苗健康成长。

珍爱生命,健康长寿 篇2

走近医院,看到病床上躺着的一个个与死亡搏斗的生命体,尽管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悦,但我们依然感到很欣慰,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他们是那样的尊重生命,即使忍受病魔的折磨也不轻易放弃生命。

二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无视生命,后者则紧抓生命不放。其实,每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一样的,谁都希望自己健康快乐长命百岁。然而,自从生命诞生起,生命这艘大船就靠我们自己掌舵了,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则艰难前行。

相对于生命而言,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之外,生命的长短主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如果我们好好的爱惜自己,生命就会很长,即使活不到传说中的120岁,活到八九十岁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有的人却不珍惜生命,任意践踏生命,无视生命的重要性。当然对于生命的践踏,并不是说像自杀这样的行为才叫践踏,日常生活中的抽烟、酗酒、熬夜等等行为,就是对生命的践踏。我们无视生命的存在,生命也就会不珍惜你。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人好好的,突然就离世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猝死。猝死不是偶然的,它是我们日常行为对生命的无视和践踏造成的。

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篇3

一、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

1. 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显性与隐性并重的教育资源。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努力建设“关爱生命,创造健康”的生命教育氛围。同时,教师更要注重隐性校园文化的培养与积淀,那就是整个校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体现在校园内每个人身上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笔历久不衰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与最好舞台。

2. 整合学科资源,有机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渗透功能。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

1. 借助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专题教育,既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又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引发思考,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例如可以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正确处理交往、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培养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人格和乐于交流、合作与分享的心理品质。

2. 发展学校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如在校园内组织田径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等,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性与特长,在活动中养成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和对他人的赏识。

3. 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培

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法定纪念日和节日,以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契机,从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生命教育的内涵

健康心灵 珍爱生命 篇4

人有一般危机感时会不安,强危机感时会紧张,生命危险时会大喊:救命!求生,是人的本能,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求生,是一种心理活动,但他会变成行为与动力。求生,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延续。求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

求生,是一种责任,一种道义,一种美德!求生,需要自助,求生更需要互助!

请同学们在心理想一想,你们的生命源于谁?大家一定会说:父母。是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起源于父母,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未来。请发挥我们的想象能力,随我一起重温一下这些场景:

场景一:当我们出生时,父母会遍告亲朋好友,高兴地接受着四方的祝贺与祝福,甚至于会大宴宾客。

场景二:于是小心呵护,哪怕是个常见的感冒,都会无比紧张,奔走于医院、工作地和家庭的道路上!

场景三:有人抱着三岁的小孩在上幼儿园,有人握着6、7岁儿童的手在往学校的路上。

场景四:小孩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挺拔,父母越来越憔悴,腰背越来越弯了,个子越来越矮小了,他们也越来越不是我们眼中过去那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又高又大的英雄了!

在这种视觉变化中,生命的主宰权在移交。现在,父母的希望与未来,也就是我们的健康与生命,掌握在谁的手里?请问:现在你的生命的真正主宰者是谁?

所以,我们离开了父母,出来求学。我们仅仅是带着父母要好好学习的嘱咐出来的吗?当然不是的。带着什么?

带着父母的那颗悬挂着的心,带着父母的希望,带着父母的幸福!带着他们的未来!

请问,我们能察觉得到这些吗?好多人都不能,因为他们只能听到父母这样的轻描淡写的叮嘱:好好学习,生活规律,注意安全,不要乱花钱,要吃饱些,注意保暖,自己照顾好自己!有事要找老师同学帮忙„„(这样的话,其实就包含了老师今天要讲的内容:你要学会自助,也要寻求他助(互助)。

一、搞好心理自助,做自己的救世主

1、为什么要自助

其一: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了,父母已把我们的一切交给了我们,他不能总是跟着我们了,我们必须做自己的救世主,我们学习也是为了学到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本领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做自己的主人了,所以自助是必然的。

其二: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每个人要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境遇,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模一样。

其三: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人虽遇坎坷却应付自如,轻松愉快地生活着,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境;有的人却在平坦的道路上屡次跌交,生活得沉重压抑,自叹生活对自己不公平。有人说过,人生是一次长跑比赛,在这个进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如果你负得越重,就跑得越慢,越容易失足。更可悲的是,这些负担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而且是不太必要的。在生活中,许多人不自觉地为自己营造着心理牢狱,把心灵圈起来,心理上就有了这形形色色的沉重。

人生正如行路,人生变化多,难以预料,每个人都有永远解不完的心理难题,时刻伴随着你的是你自己,所以,人必须要学会心理自助。

2、自助的内容及范围

①基本生存自助。如照顾自己衣食住行。

②安全自助——身体危机自助。如防意外伤害,防他伤,更要防自伤。落水要大喊救命,看见伤人的动物要奋起反抗。③健康自助。(关于健康的概念)④培养能力的自助。

⑤积极参与竞争,体现社会价值的自助。

⑥心理危机自助:如出现了活着没意思,我为什么总比别人差,真烦,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的念头时,失去亲人悲痛无比时,被别人误会而羞愤无比时,报复心理很重时,失恋时,因为刺激而长期生理周期紊乱,睡眠差时,情绪频繁失控等等,都要及时调整,并且积极寻求他助。有的青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应变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等等到,他们承受不了这些挫折,往往将就对自己不满意,将自己作为某种报复的工具(有少数自杀者为了达到报复对方的无情无义,想让别人后悔一生,在这种精神幻想下,往往一念之差就对自己、亲人、社会犯下滔天大罪)。

3、何为心理自助

有人就有心理活动,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有思维,就有心理活动。正性的心理活动能激发人意志,鼓励人克服困难;负性的心理活动能使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满怀妒忌。活的心理活动能教会人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看问题,不钻牛角尖,不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过于偏激的心理活动往往看问题单调,死板,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容易接受不良的暗示,喜欢把事情往坏的地方想。人能通过自己的心理调节(暗示)作用,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具有灵活性,多层次性,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特点,通过学习与实践,渐渐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态平和,与人为善,敢于克服困难,勇于承担责任,热爱自己、他人及其它物种的生命的品质,在心理出现疲劳、情绪长时间调节不过来以及人生出现大的变故时,心理承受不了时,能够主动积极地寻求他人帮助,或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这些就是心理自助。

4、怎样自助

自助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自助需要用心去培养与学习。

(1)关于人的潜能:

有这样一篇报道——英国一个父亲救助儿子的故事。

中国古代先贤们认为:人是一团气。常听人说:人争一口气。老师说:年轻人要有朝气。把自己变得有朝气些,应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2)学会控制与调节情感:青年人容易一叶耳障目,情绪瞬息万变。“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菜根谭。他说:人的心和天体一样,只要心里一喜,就会出现祥星瑞云;心里一怒,就会打雷下雨;心里一慈悲,就会吹和风、下细雨;心理一严厉,就会晒烈日,落秋霜。人心里的喜怒慈严都不能少,只需要随时发生,随时消失,能够保持豁然开朗的心情,就同太空一样运行不息了。(3)情与义谁更重:初初涉世的年轻人,由于社会知识欠缺,生活阅历少,容易冲动与感情用事,往往在还不明白何为“义”之前,就直奔向“情”。他们矫情、纵情,在单纯与天真无知下,往往用情也简单得很,往往只能在“情”字前面加上一两个字,如“感情、爱情”,其实古人说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酸甜苦辣甘辛咸,而不是要么苦,那么甜。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有的同学常说的:看破了红尘。因为单纯,将人生滋味两极化,根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人生的起与伏,就因一事两事或更多些的事吧,就说看破了红尘。

(4)做人做事主次分明,不能颠三倒四 青年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压力,但是摆在面前我们真正该承担的压力是什么?有学者归纳,目前青年人普遍存在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心理有:

1.封闭心理。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讲封闭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问题往往出在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地方。现在的人更讲求实效、追求高成就,许多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中并为之奋斗终生,有的人无暇娱乐交往,有的人顾不上亲情相聚,废寝忘食、聚精会神达到忘我境地甚成为上工作狂。天长日久,心里只剩下眼前一片天地,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单调的氛围和思维中,从无暇走出去变成不愿走出去甚至不能走出来。

2.攀比心理。今天物质文明水平大大提高了,生活上讲究一些、享受一些无可非议,但许多人并不是通过体验和品味实在的生活而获得幸福舒适之感,而是通在攀比中超过别人而达到一种心理上虚伪的满足,这种无聊的竞争愈演愈烈,处处比,时时比,挖空心思,使尽招数,几乎达到疯狂地步,在一次次的攀比所谓显示了人生的价值之后,心理背上了惟恐超人不过的负担,欲比不可,欲罢不能,人和生活的关系被颠倒了,幸福的本来意义被扭曲了。

3.孤独心理。今天人们普遍感到,随着社会交往交际的更广泛,人们之间的理解反而更少了,心理距离拉大了,人际关系表面化形式化,亲友不亲,邻里不邻,防盗门、安全锁挡不住窃贼,却阻隔了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

4.空虚心理。空虚者并非只是无所事事者。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叹如是,心目中缺乏一个坚定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支持行动的信念,自感时势变化太快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作所为总是追求短期效应无长远打算,边走边看,边挣边花,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抱着糊涂苟且一生的宿命思想,早看朝辉东升,晚看夕阳西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一天阴阳念一天经。这种人总是很现实,不愿展望未来,也不敢思忧后顾,顺水行舟,听天由命,生活中一通挫折总感到活着太虚太累太压抑——没意思,生活的全部意义被归结为无意义。

5.害怕心理。眼下社会上叫人害伯的事情和东西太多:假药劣酒、毒品性病、交通事故、家庭婚变、商品涨价、薪水下降、老人生病、孩子学坏,等等,旧有的和新生的,国产的和进口的,形形色色。可以说,从早晨睁眼醒来到晚上闭眼睡觉——往往睡梦中还耽一片心——许多人时刻处于一种忧患顾虑状态,生活中得老是提防着警戒着,那紧绷的神经之弦总不能松弛下来,这一连串恐惧的续接造成了心理上对任何人和事的不信任。

6.追潮心理。开放社会市场经济,新奇的思想和东西层出不穷,来得快而猛,人们唯恐落后于时代,拼命追赶,形成一浪一浪追赶潮流。“追歌族”、“追影族”、“追球族”、“追奇族”、“养宠族”„„把自己火热的情感投入到崇拜的偶像或珍爱的宠物或热衷的活动中,如狂如痴,如颠如醉,如梦如幻。那些潇洒于时代潮流浪尖的弄潮儿,在虔诚的模仿祟拜中不断地失去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至人格,最后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了。

7.疲倦心理。社会发展快、时代变化快,竞争的社会一切处于高速运转之中,生活中的高旋律和快节奏使人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高度和持续的紧张中,多少人在拼命挤时间干事情、拼命干事情留时间,有限的时间总有着无限干不完的事,常常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过重的负担持续疲倦让人有一种随时衰竭的危机感。

8.负重心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考虑问题就像往筐里装垃圾,什么东西都往心理塞,不知轻重、不分主次、不辨大小、不管先后,心里担待得太多,拾得起放不下。想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好,其结果什么都处理不好,负重负疚,患得患失,最终没有在心理的田野上给愉快留下一方之地,形成不良情绪的续接,其整个人生就如老牛拉车,平淡而沉重地度过一生。人们常常宽慰别人“别往心里去”,就是不知用来自我解脱。

请问,让以上这些心理充斥我们的头脑,能不累吗?还有精力去搞学习吗?这些都一定是我们要去承受的吗?如果不走出来,抛开这些精神锁链,我们如何能变得轻松与愉快?

青年人就是在这些心理里,围着一个“我”字走不出来,“我的感受”,“我的委屈”,“我的得与失”,“为什么我就不能有,为什么他能得到”!“为什么他朋友多,为什么他学习好„„”,就这样,给自己的人生设了层层的心理牢笼!有了这些心理牢笼,我们还有精力去考虑我们该去考虑的问题吗?比如:亲情的重要,友情的维护,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人生的真正价值等等。

前面我为什么要你重现生命的起点?就是年轻人容易因为感情冲动,而将自己的一种感受看得比什么都大,大得对家人无情无义,大得不知道什么是自私,那种只顾个人的感情而不去考虑家人感情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自私到了几乎是对别人的犯罪!

二、关心他人,不做冷漠与自私之人,主动搞好心理互助

1、谁在呼唤我们的帮助

请问:你们身边有需要你伸出关怀之手的同学吗?如果有,你也是知道的,请问,你为他做了些什么吗?

2、如何觉察别人的需要

这是个好问题,人群的比例,可以看出谁在呼喊友情。

A、人是社会动物,有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弱,不是他的过错,在很多的帮助与指引中,他也会学会与人交往的。

B、发现近期有人情绪变得低沉,不愿多说话,一个人去散步,或与平时作息时间有变化,或近期与人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等等,我们都要主动地去关心,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会有前因后果的,青少年容易冲动,但一般也有外因的,所以,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多关心身边的人。更有人明知别人有困难,就是冷观,表现得麻木不仁,更是不应该。

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有时很有成就感,人生也许就多了一位患难之交,当然可以说是帮助了自己。

生命是树,健康如花 篇5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选择了适量的东西。”原来生活如此简单,不要太少,也无需太多,适度的选择,就能获得快乐,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悟到人生也是这样,有很多选择,但选择健康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选择了健康,你的生命也会如花般美丽绽放,犹如牡丹那样娇艳,菊花那样飘逸,丹桂那样馥郁,兰花那样清香。那是因为,有了健康,才会有幸福的家庭;有了健康,才会有成功的事业;有了健康,才会有生命的憧憬;有了健康,学步孩儿会嘻戏无忧;有了健康,白发老叟会益寿延年;有了健康,社区街坊会欢声笑语;有了健康,田野庄稼会茁壮成长;有了健康,工厂机床会加速飞转;有了健康,边防的哨楼会更加坚固……

生命的光阴,我们无法度量,但也有两种可能,或是一辈子始终都风华正茂地迎风潇洒;或是一刹那间生命突然阴差阳错地随风而去。其实生命也可在你的掌握之中,而你就是健康的指南针,导引你的生命驶向健康之岸或是病痛之海。对待健康,切记不可听天由命,因为那是在弹奏健康的一种悲鸣之调。

因此,人千万不要等到疾病缠身时才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健康的价值。对健康多一份珍惜,就是珍惜生命,爱护自己,抛开听天由命的偏见,或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健康就在你的掌握之中。生命或许美丽多彩,或许黯然失色,那就在于你是怎样对待生命和珍惜健康。

人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悄然失色,多一份对健康的珍惜吧,你才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即使在生命逝去的那一刻,你也不会带着遗憾而去。

当今社会,也许你生活的节奏在不断提速,也许你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如果身体的健康都成问题,何谈享受幸福之生活,更遑论事业之成功、人生价值之提升了。可以说,“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健康生命 篇6

一、立足生本, 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若学生见到教师如君临天下, 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如此氛围之下, 学生如何敢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缺乏生命气息的课堂必定了无生趣。一名学生转到新学校就读, 数学考试得了25分, 教师给他定了增加20分的学习目标, 下次考试该生得了58分。教师宣布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是该生, 学生们很惊讶, 教师说:“该生比上次增加了33分, 有谁比他强?”全班学生鼓掌向该生表示祝贺。也许是首次受到赞扬, 这个学生哭了, 从此爱上了数学。这位教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 帮助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很好地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态教育环境下, 学生只有差异之分, 没有优差之分, 教师要树立生命独特性与超越性的教育观, 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之进入生命发展的最佳状态, 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生命之美。

二、关注动态生成, 构建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互动变化的空间, 其极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生成的丰富性和鲜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和教学设计, 而要时刻关注并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 并以此为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如, 在教学“矩形”一节时, 我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进行演示, 并提出问题:在改变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中, 有哪些量发生了变化?这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正如我预想的一样, 很顺利地引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当我提出如何说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说明。正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 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 我发现刚刚证明矩形对角线相等的方法太麻烦。如果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a、b, 根据勾股定理知道, AC2=a2+b2, BD2=a2+b2, 所以AC=BD。该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同,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三、情智共生, 构建生态课堂

理想的数学生态课堂是生命和智慧的有机统一, 是以情促智, 以智生情, 情智共生。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因素, 并善于艺术性地赋予知识以情感, 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 在教学“比例”一课, 学生一走进教室, 就被黑板上一个巨大的手印 (教师事先用粉笔勾画出的) 吸引住了。“这是谁的手印?”“不会是巨人的手印吧?”“手印都这么大, 这个巨人有多高呀?”“如果真是巨人的话, 他的脚印该有多长呢?”……学生讨论的问题越来越接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了。教师从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手按在黑板上的手印上。由于教学情境的启发, 学生的议论再度升级:“老师, 这个手印大约是你的5倍, 这个巨人的身高会不会也是你的5倍?”……如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讨在学生的想象中拉开了帷幕。知情交融, 师生互动, 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妙趣横生的故事,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健康生命 篇7

一、考生要相信自己, 自信迎考

考生要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经历, 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次考试。只要考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行动, 即便是考不上大学, 也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 要学会自我心理减压。

高三生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 自我意识较强, 压力很多时候来自自己, 如自我要求过高, 过分注重排名等。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平时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考生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注意劳逸结合, 要知道会安排时间的学生才会学习, 最好自己制定出一个作息计划表, 要调节好人体生物钟, 形成规律, 以保证考试的时候体力充沛, 精力旺盛, 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样既提高了时间效率,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利于身心健康。运动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式, 还会让考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还可以做一些放松型的训练, 如深呼吸, 这有利于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采取积极、合理的减压方式, 如听音乐、聊天、书写、向身边人诉说自己的烦恼, 或者找模拟物品出气、哭泣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力。

2.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自信迎考, 调整好对高考的看法。

高考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 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是我们众多机会中的一个。高考固然能塑造自己、提升自己, 万一落榜也不要有太大的遗憾, 毕竟还可以复读, 也可以另选其他的成功机会。如果把高考看得过重, 就会导致我们的思想压力过大, 自信心不足, 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生要提高信心指数, 抓关键和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且要文、理结合, 要把看、思、读、听、做、小结结合起来。考生不但要结合本班的教学计划, 而且要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状况来制定计划、合理确定目标, 坚定成功的信念。把精力放在知识储备、改善技巧、解题过程中, 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保持心情平静, 集中精神, 将自己的水平甚至潜力发挥出来, 体会做题和进步的乐趣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 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

3. 要有全面的心理准备。

参加高考, 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金榜题名, 要么名落孙山。考试之前, 考生就应该有个全面的心理准备, 迎接、承受即将到来的结果。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 还有复读、读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等多条道路都可以走向成功, 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积极面对。未来的道路很漫长, 处处都有无形的答卷。考生要积极培养自信、顽强、坚毅、持之以恒的人生品格, 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或听说某某学生考上大学了, 有的顿时被幸福包围着, 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俨然成了家庭的“英雄人物”;有的开始骄傲自满, 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不但瞧不起落榜的同学, 而且对家长的索求也多起来了, 家长没有满足他就赌气翻脸, 这种不以感恩的胸怀去回报家长和老师的心态, 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二、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本来就不够稳定, 面临高考的重压, 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这时要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 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家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调节心态更为关键。

1. 要积极配合, 增强孩子的信心。

面对高考的压力, 绝大多数考生能够沉着应对, 也有不少考生会出现情绪低落、急躁、自卑、埋怨或对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削弱高考战斗力。他们将无处发泄的压力转嫁到别的地方, 甚至对父母大发脾气。造成高考前孩子心理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本身心理素质不过关是其中一方面因素, 而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 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 也是导致孩子考前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家长多给孩子鼓励、关心和陪伴, 树立他们的信心, 一定要做到:接受事实, 接纳孩子现状;多看孩子优点, 少看孩子缺点;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表扬, 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上不要与其他的孩子去比较, 要与他自己比较, 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对孩子过分地管理和约束, 真正把学习的责任心交还给孩子。

2. 要理性看待高考, 调整好心态。

每一位家长都会高度重视孩子的高考, 因为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但高考在人的一生中也绝对不是唯一的机会, 家长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不要表现出过分关注, 也不要突然改变生活习惯, 要与孩子一起, 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面对孩子的烦躁焦虑, 父母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要信任孩子, 相信他有能力完成最后的学业, 并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 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 会影响到考生。保持生活常态,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饭桌上、散步时给孩子一些鼓励, 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经历多次考试, 考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抗压和调适能力, 家长对考生的关心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3. 要关注细节, 保持良好的沟通。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 其内心其实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痛苦,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来自家长的关心和鼓励, 所以家长更应关注细节, 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高三学生忙于复习迎考, 由于作业多、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大以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各种睡眠问题, 如睡眠不深、睡眠紊乱、甚至失眠, 但是高三学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 功课多紧, 睡眠时间都应保证不低于六小时。家长在晚饭后可适当安排孩子散步或轻微运动, 让孩子树立“学就是学, 休息就是休息”的观念。当孩子因为紧张、担心而睡眠不好时, 让他们把自己的担忧写在纸上, 有些没必要的担心就自动消除了, 心里就踏实多了, 这也是睡前整理思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 部分家长和考生一样产生紧张情绪, 免不了对孩子经常唠叨甚至抱怨, 或者对孩子过度地关切, 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啰唆、太烦人, 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当考生出现负面心理时, 其实家长才是最好的心理理疗师。考生在诉说考试压力时, 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 真诚地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明智的家长会做到少说话,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举动, 如一个关切的微笑、一杯温暖的水、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等。

三、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 缓解考生心理压力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学生的主战场, 高考临近, 这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

1. 要多途径开展心理疏导, 缓解考生压力。

针对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考前焦虑、紧张等现象, 各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活动, 如:邀请心理咨询师做专题报告, 举办考前心理教育主题班会, 通过座谈, 了解学生对考前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 通过“我能行”教育, 使学生树立自信。如果老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学生心中的太阳就会慢慢升起, 最终照亮自己, 照亮别人。学校针对学生的需要, 多层面、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是面向群体开展心理讲座, 通过讲座报告, 同学们掌握了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就能从容自信地迎接高考。二是针对个体开展心理咨询, 利用课间、课后开展心理咨询, 使学生有倾诉压力的地方, 有解答疑问的出处。三是公布咨询热线电话, 提供心理支持。把心理咨询教师的电话公布给考生, 使他们任何时间内都能拨打电话, 方便快捷地获得心理支持。四是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部分学生虽然有沉重的心理压力, 但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与了解及时发现问题, 与家长及心理教师沟通联系, 及时化解问题。

2. 要重视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多数学困生虽然在学校文化课不如别人, 但是走上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因为智商是人成功的基础因素, 在此基础上只有良好的情商和逆境智商才决定了人的成功。老师要在集体中给学困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订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使他们的情感、行为受到目标调控;要善于引导他们从先进人物、事迹中汲取动力, 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对他们的错误要予以耐心的教育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实践等,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困生。站在学生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心理, 对他们要宽容, 不要当众讽刺挖苦他们, 使他们形成对立情绪, 当他们考试失败时, 不要指责埋怨他们, 要耐心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 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要紧紧抓住, 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在学习中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悉心引导,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 要关注复读生的心理调试。

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 落榜和考得不理想的部分学生加入了复读生的行列。理解学生的是老师, 最容易解开学生心结的也是老师。老师们要与复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教育复读生要接受现实, 积极调整自己。高考失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有的是方法问题, 如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网络不清晰、学科能力薄弱、自学能力较差等;有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 如缺乏毅力、恒心等。无论是什么原因, 老师都要帮助学生认真科学地剖析自己, 帮助他们对每个学科做出及时的小结、评估, 使他们看到各科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做哪些努力可以尽快改变。老师要防止复读生的两种倾向:一是高分复读的学生, 因为期望更高, 他们压力更大, 很容易看不清自己的问题, 比如不重基础, 不重学习小结, 只偏重于难题、怪题的学习。二是复读生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 教材上的内容都学过, 他们会感到翻开书什么都懂, 对老师的讲解不以为然, 也不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善意的批评, 尽管这些同学学习很努力, 结果却并不理想。

高考固然是国家选拔人才、进行公平竞争的平台, 但绝不是以扭曲学生心理, 甚至牺牲年轻生命作为沉重代价的。我们谨记:教育不能超越学生的生命健康, 不能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 不能超越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希望全社会人人合力, 都来为高三考生减压, 为年轻的生命健康成长护航。

摘要:本文从考生、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对高考生相应的疏导方法。高考生要学会自我减压, 家长要积极配合, 学校要多途径开展心理疏导,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关键词:高考,考生,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杨永龙.面对高考压力, 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帮助[DB/OL] (.2012-02-14) 《.求学》杂志官网.

健康生命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蜕变的重要阶段, 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处理问题方面往往自认为自己长大, 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 在关注初中生学习成长的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生命健康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事实上, 目前初中生在生命健康教育方面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现实,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严峻。

一、案例

中国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2015年12月28日, 甘肃省永昌县发生一起中学生坠楼事件, 经公安机关调查, 死者赵某为该县某中学一名12岁的初中女生, 该学生当日中午到华东超市东街店购买矿泉水时在衣服内藏匿超市的巧克力、衣帽挂钩等商品, 被发现后, 超市营业员随即让其打电话通知家长前来处理。其母亲张某某到场后, 与超市工作人员交涉, 期间, 死者母亲张某某对赵某进行了责打, 赵某于14时33分自行离开超市, 14时55分被发现从城关镇御山城市广场E座高层坠楼身亡。

二、中学生思想状况

从年龄上看, 中学生一般是13岁至18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正是从学生青春期最为躁动的一个阶段, 学生们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很强, 情绪化严重, 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简单, 容易偏激。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 但是因为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的欠缺, 思维简单, 且不计后果。他们看事物往往只看到一个原因, 只看到表面现象, 只想到一种结果。一些学生稍不如意就采取自残、自杀等过激的方式来应对挫折, 反映出当今学生心灵的脆弱, 这实际是素质教育跟不上智力教育而造成的后果。

2. 冲动行为的影响。

现在的很多学生, 往往是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 所以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 家长现在也往往是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这无形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再加上家长的溺爱, 所以导致很多这个阶段的学生做事冲动、缺乏理智, 有时候做事不计后果, 容易出现严重问题。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却是发展迟缓,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的行为往往对于这些区分能力很差的学生影响较大, 他们有些时候是非不分、甚至不能够理解做事的对与错, 这种正确认知的缺乏也容易出现问题。

三、开展初中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当前, 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都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多学校还占有一定的比重, 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是比较欠缺的, 所以一些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不珍惜生命的行为还是有发生, 这不仅仅给一些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也在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 那就是必须要关注生命安全教育。因此, 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事不宜迟, 开展生命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开展初中生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我谈谈一些具体想法与做法:

1.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 帮助初中生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培养初中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强烈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尊重、爱护、珍惜生命的品格, 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 使其具备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成为生命活力充沛, 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心理素质比较差, 一点点小困难, 就会让学生“想不通”。家庭和学校也必须要增加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学生从小养成坚强、乐观的心态。一旦发现学生情绪或者心理上有波动, 就要及时寻求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帮助。

2. 提高青少年免疫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学生进行保护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教育, 如告诉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 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 遇意外时可以互相帮助。不要单独到荒凉、偏僻、灯光昏暗的地方。遇到抢劫时, 应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 不要过多地顾及财物。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硬拼, 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关键时应大声呼救, 及时报警。报警时, 应确认对方是110报警台后再述说。尽量明确地告知出事地点、坏人的人数, 是否有武器和交通工具的种类等细节, 还要留下联系方式。

3. 要求学生举办珍爱生命手抄报, 板报内容可有名言警句、诗歌, 如《生命的明天》《我生命的每一天》《生命河岁月歌》, 溺水急救方法、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自我保护的方法等, 体现热爱生命, 快乐生活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 珍爱生命, 包容与欣赏他人, 追求上进, 报答社会。

总之, 全社会的关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沃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 而且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必须加强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整治,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求是, 黄浦芳.生命教育与心灵成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8) .

健康生命 篇9

台湾心理学家郑崇趁认为就个人的生涯层面,生命愿景之设定,包括下列四个层次:1.自我:生命要活得有意义,对自己必须充分了解,掌握性格、兴趣及能力,让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2.事业:生命的光辉,来自每个人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个人的成功与平淡也大多决定于一生事业的选择及发展。3.休闲:长大后,生命意涵除了工作本身的丰富化之外,休闲生活的安排日益重要,其深度与广度有时超越工作世界之范围。4.人际:人是集群的动物,生命的价值建立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建立在“个人表现”造福“于己有关”的大众。所以,与他人互动、人际之经营也是展现生命光辉的重要层次。郑崇趁(2 0 0 0;2 0 0 1)在《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一文曾依前述生命四大层次,建构生命愿景如下:

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它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

生命愿景对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并且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作用。

一、生命愿景对企业员工职业烦扰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知道,那些有明确受教育目的的企业员工比没有明确目的的员工更能适应环境;心理想象能够减低职业焦虑,有职业倦怠现象的员工报告通过心理想象能够提高积极情绪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有研究认为,工作目标明确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精神健康能缓解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生活目标、信念、心理想象等概念都能与生命愿景是非常接近的概念,他们能够缓解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生命愿景也应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有理由认为生命愿景能够缓解工作烦扰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作用。

二、生命愿景对个人烦扰和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个人烦扰与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有着很高的相关关系。员工体验到的压力有一些来自他们的非理性想法,例如:要求过高过多,低挫折耐受力等。在日常压力下人们所产生的情绪来自他们的认知,或者说是来自他们的非理性想法。

日常烦扰导致忧郁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烦扰威胁到员工的生活目标。只有当人们把日常烦扰看作相对重要的生活事件时,它才会导致疾病和忧郁情绪。另有研究认为,自我关注较多的人容易产生冥想,而冥想会引起忧郁情绪。相比之下,外向性格的人不易产生忧郁情绪,即使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也如此。意志坚强的员工对工作目标有着更深的感受,通常这些目标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且修正错误,这些员工很少被日常挫折所困扰,工作目标的作用在高压力条件下比在低压力条件下更明显。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愿景能够缓解个人烦扰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的作用。

三、生命愿景对消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理性情绪理论指出,由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是由非理性想法引起的,例如要求过高和低挫折耐受力。因此改变情绪的最好方法是改变非理性想法。研究认为,人们的非理性想法主要导源与对自我的执着,理性情绪治疗方法就是帮助人们从对自我的执着中解脱出来。还有研究认为,心理想象在压力之下会引起积极情绪。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执着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能够有心的不同的作用。由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执着,使得他们能够对消极生活事件有新的不同的解释,使他们有能力在消极事件中找到积极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对消极事件的应对能力。

生命愿景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和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呢?

简单来说,企业员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生命意义或其他精神化的东西,而不是只在高压力下才需要。弗兰克曾经写道:“今天,如此多的人对生活抱怨,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缺乏对活着的价值的理解。他们被自己的内在空虚感所缠绕,或者说被自己的生存空虚感所缠绕。”弗兰克进一步提出“星期天精神病”的概念,他说“很多人在忙碌了一周以后突然间变得无所事事,于是感到内心的惆怅和空旷。”许多自杀是因为生存空虚感造成的,许多人的忧郁情绪、攻击性和网络成瘾等也是由于他们心灵深处的空虚感造成的。很显然,人们需要意义和精神,绝不仅仅在严重压力之下,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生命愿景能够直接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要:介绍一种新的概念:生命愿景, 阐述了其概念的基本要素, 并阐明了生命愿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和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员工,生命愿景,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James Moher, The employee assistance handbook.New York:Wiley C press, 1999

[2]Allcom seth, Codependeny in the work pl-ace:a guide for employee assistanceand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Quorum Books, 1992

[3]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inmanaged care.New York:Best Business Books, 2002

安全饮水 让生命健康延续 篇10

1.抗震救灾过程中,为防止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不要喝河滨生水,应尽可能饮用开水或卫生指标合格的瓶装水,严禁饮用未经消毒的水。

2.在情况紧急下如果无法提供开水或瓶装水,则首选深井水饮用,但地震很可能造成地下水层破坏,致使砷等有毒物质溶出,所以,在有条件的地方,需进行水质快速检测。

3.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对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检验,确定可否饮用。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堆以及尸体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护制度,设岗哨看管,防止坏人投毒。

4.对不适饮用的水进行洁治。

5.积极修复自来水系统和水井,必要时打临时浅水井。

饮水净化消毒的方法

①煮沸消毒将水放入干净容器,煮沸后饮用。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保障饮水安全的方法。

②个人饮水消毒水壶(或1升水)中加个人饮水消毒片或双层消毒丸1片(丸),振摇1分钟,放置5分钟,即可饮用;如果没有个人饮水消毒剂,可使用其他类型的饮水消毒剂,按照说明消毒饮用水。

③群体饮水消毒需由专人负责,根据人数在不同容积的干净容器中加入清洁水,并加入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粉剂;或加入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等消毒剂,摇匀,30分钟检测游离余氯达到0.5~1.0毫克/升即可饮用;如果没有余氯检测条件,则在消毒后的水中闻到淡淡的漂白粉(氯)味道也可。

④浑浊水的快速净化与消毒如果水质浑浊,需要先进行混凝沉淀,一般用明矾150毫克/升,或硫酸铝100~120毫克/升,或碱式氯化铝(又名聚合氯化铝)50~60毫克/升,加药后快速搅拌1分钟,静止沉淀5~20分钟,可使浑水变清;净化后的水必须消毒后才能饮用。

⑤如果没有合适的水源水,也可采集干净的冰、雪融化水,用粗布等初步过滤,然后煮沸饮用或消毒后饮用。

提问:哪些方法可以判断水是否干净、能不能饮用?

回答

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判断水质的好坏。前三种比较简单直观,每个人都可以操作;后一种方法需要检验设备,一般由专业人员操作。

①望干净水应该无色、无异物、无漂浮死亡的动物尸体等,否则可能对健康有害。

②闻干净的水没有异味,否则不宜饮用。

③尝干净的水没有味道,如果发现有酸、涩、苦、麻、辣、甜等味道则不能饮用。

健康生命 篇11

关键词:生命立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解,生命超越

1. 现状

时至今日,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开展在我国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然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了解到, 不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及开展是存在以下偏差:其一,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学生的成绩决定了一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其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部由教师根据特定的教材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学期末采用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其三, 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每学年一至两次的讲座。其中, 第一种观点, 完全否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决定作用,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将危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种观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片面理解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甚至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 也没有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第三种做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 仅将其局限在课堂上, 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贯穿的始终。这些偏差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缺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明确的认识, 忽视了教育中的人性。笔者将研究的原点定位于人的生命, 在生命立场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再分析。

2. 生命立场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1 课程目标——立足学生生长, 尊重生命的个体性

课程目标, 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1]然而, 对课程目标的这种定义过多的关注了预设的目标, 忽略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笔者认为, 从生命着眼, 立足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应该是生成性的, 它关注的应该是教育教学的过程而并非结果, 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作为教育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的的界定, 同样是基于这种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与普通的学科课程不同, 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 具有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主张学习来源于经验, 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活动之中, 更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甚至是学生生命过程的始终。学校心理学的两大主要任务分别是, 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危机问题[2]。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是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活动之中以及活动之外,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处理成长危机的能力、发挥学生内在潜能, 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生命的提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是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重视生命的个体性。我们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正是由无数千差万别的生命所组成, 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 关注每一个生命, 发现每个个体先天的特质和后天形成的个性行为、爱好[3]。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 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又要重视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 对“目标学生群体”和“高危学生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 帮助他们顺利应对成长危机。

2.2 课程内容——依据发展阶段, 避免唯知识取向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 其课程内容也应该是依据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各阶段特有的发展任务制定的。然而, 受知识中心课程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看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讲授过多的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知识, 而忽视了引导学生领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成长中的问题的过程, 颠倒主次、舍本逐末, 没有正确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郭元祥教授认为, 如果把尊重书本当成尊重科学, 书本至上, 科学唯一, 那将不仅仅是对生活世界的反动, 也是对科学世界的反动[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避免这种取向。也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应该是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 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使学生能够成功应对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挑战。

2.3 课程组织——以活动为依托, 创设生命自我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独立型和融合型两大类。其中, 独立型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 如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课程, 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让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理念, 但因其模式单一, 互动性较差, 不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受学生青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感悟与发展, 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 这一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组织, 须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活动而活动。生命立场下, 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责任,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 应是通过创设适合心理成长的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拥有自我体验, 自我发现, 自我成长, 自我超越的可能, 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实现生命的超越。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促进发展的可能, 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发现并利用它, 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

2.4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进行整体性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也存在着如何对其进行评价的问题。它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对其评价不能局限在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掌握上, 而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利于发展的情境以及学生是否抓住了发展的可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上。判断心理健康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可能是预设的、既定的, 也可能是在活动中生成的。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的目标, 也都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

在生命立场下的课程评价应该是整体性的评价。经验主义和整体评价都建立在如下的假设之上:我们所有的教育努力, 包括评价, 都应该来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7]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活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生长, 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起其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 即使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微小的变化都应纳入评价的范畴。同时, 整体性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 也就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堂外的成长、发展的信息, 而不仅仅最后的发展结果信息, 积极地促成变化的发生。再次, 要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还在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分享与感悟。通过学生的分享, 并通过对学生言行变化的观察, 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进而检视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小结

生命立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应该是将人作为关怀的起点, 将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课程的归宿, 热爱并尊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 将生命的超越看作是最高的价值。在生命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中, 需要实现自我对生命超越。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 引导学生具有超越自我的心向, 激发实现学生自我超越的潜能, 并为学生达成自我超越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2.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9.

[3]刘济良.生命的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93.

[4]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论教育中的而生活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8-13.

[5]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200-203.

[6]刘德华, 李勋亮.叶澜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思想解读.教育科学研究, 2011:28-31.

上一篇:私营企业员工的培训下一篇: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