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特征

2024-09-09

控制特征(共11篇)

控制特征 篇1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一) 相关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重要性等。尤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能直接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对相关性的要求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有关,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业绩, 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等。评估相关性质量特征完成效果, 关键要划清会计信息使用者,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会计目标的准确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赋予了相关性更丰富的内涵, 不仅仅是指一般相关性, 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这些通用的相关信息。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在这一方面还是符合要求的, 因为我国会计准则对此已作出明确的规定, 基本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要。但是, 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些特殊的信息使用者, 他们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 还面临一些特殊、复杂的决策问题。这就对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用的信息是指相关且可靠性强, 这早就被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视为真理,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能够忠实反映实际发生或存在的经济活动或现象。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 可靠性位于核心的基础地位。虽然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由相关性和可靠性决定, 但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不一定存在什么直接的关系。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两者出现了相反的现象, 如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 反而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 反而相关性较差。从信息有用性角度,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 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能孤立的谈相关性或者可靠性, 缺少其一,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都会大大折扣。两者必须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 现实操作中, 难免会出现两者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形, 涉及偏重相关性还是可靠性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 兼顾成本效益原则进行选择。

(二) 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 也是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特征。可比性是要求各企业根据实际的情况选用会计政策, 可比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 可靠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 不可靠的信息信息不可比。可见可靠性特征的重要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使用, 能理解才能使用, 不然再可靠相关的信息也是无用的。

(三) 重要性

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企业会计报告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进行一视同仁的披露, 而是对那些与决策更相关、比较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详细的披露, 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二、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应对措施

由于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特征, 本文下面主要围绕这两个特征进行论述, 试图对企业有所帮助, 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并使这两个特征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可靠性不强, 影响国家宏观管理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准确性, 这其中的原因有认识不到位, 措施不力等, 对此我们还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我们只能努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 完全杜绝这种现象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还存在一些必然性的原因。

(一) 不断完善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制度

第一,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借鉴国外会计法规的经验, 虽然不能将所有情况都纳入法律中, 但是尽量在新的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 明确解释会计准则适用条件和界定某些定义范围, 以缩小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主观随意性, 减少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的机会。第二, 有效扩大披露信息的量, 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充分发挥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会计信息的作用, 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仅仅依靠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是不够的, 还需要参考报表附注披露的一些非财务信息, 如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及风险应对等, 附注构成了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内容, 影响着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也可增加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理解性, 从而找到对企业重要又准确的信息。显然我国现行财务报告附注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 虽然会计法律已作出鼓励行为, 但是财务报告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 由近期财务报告可知, 进行详细、按照规定进行披露的企业很少。这与企业对财务报告附注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因此需要会计主管部门通过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附注问题作出具体的强制性规定。第三, 在报表补充资料中, 增加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信息。特别是如今通货膨胀严重, 单一历史成本计价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反应实际价值, 应按可变现净值或重置成本等方法, 披露物价变动对表内信息影响的程度、相关调整方法等。第四, 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陈报和考核。现金流量有明显优于其他财务指标的一些特性, 如其可靠性和相关性突出, 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等, 但按会计准则的规定, 现行的现金流量表通常是以年报形式报出, 并且对考核要求规定甚少, 这必将降低了现金流量信息发挥其可靠性和相关性强的优势。因此企业应增加现金流量表的编报频率, 可增加至每月编报, 并且增加如现金净流量盈利额等指标的比重。第五, 编制预测财务报告, 描述未来发展前景与投资计划。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 有助于弥补历史性信息的不足, 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以便其更好的做出投资规划。第六, 利用信息技术, 增加财务分析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给会计信息也带来了完善的机会,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获得日常的会计信息, 企业内部领导者和外部投资者可以随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和财务状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财务分析更加顺畅, 获取数据更加方便, 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缺少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 依然是需投资者自己分析, 大量的信息显然给相关性造成了影响, 降低了信息利用效率。

(二) 建立明晰的企业产权制度和产权监督系统

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 纷纷扩大规模, 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结构层次增加。因此, 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关键, 就需要建立明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和配套的监督系统, 明确各方利益关系, 有效防止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 吸收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中, 如管理者的聘任, 要通过业绩、道德考核进行选择;经营过程中设立各种评价指标, 通过责任约束, 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样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激励、约束会计行为, 优化资源配置, 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 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与检查系统

监督与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全面的监控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并进行连续地经常性检查, 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严惩会计造假舞弊行为, 保证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依法健康有序完成。首先, 内部监督控制系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内部监督控制系统来予以保证, 企业应该从会计信息产生的源头着手,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使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化、科学化和明确化, 充分发挥日常的监督作用。真正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如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个人担当采购、保管、记账, 这样部门之间互相牵制。财务部门要做好做足实物盘点工作, 对不同的存货, 根据其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盘点方法, 得到准确的资产实有量, 然后账实核对, 如果发现账实不符, 应及时查找原因, 原因可能是报废未记账或资产被非法侵占, 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和责任追究。按会计制度规定, 制定明确的盘点制度, 至少每季度一次抽查, 至少每年度终了进行一次存货的全面盘点。账实不符也可能是从仓库领货至开票给客户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可能已做存货出库处理, 而财务部门尚未做出库的账务处理。同时也可能人为的舞弊行为, 销售部门从仓库领货发货后不开票, 或款项已收回不上报, 所以应在财务账上设立存货账户专门用以核算这部分资产的增减变动, 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其次, 企业外部监堵体系。外部监督的独立性说明了其在对企业监督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包括财政监督、税收监督以及其他社会监督等, 促进企业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力度,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 全面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尽量使会计人不法行为的惩处有法可循。

(四) 全面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水平

会计人员是经济活动核算的执行者, 其行为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会计人员执业水平情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会计工作, 只有具有一定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执行好, 才能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可靠和相关, 并且具有一定素质的会计人员也有利于发现一些虚假编造的会计信息, 因此, 要加强会计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 会计人员聘任上严格把关。企业应聘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 不能任人唯亲;其次, 认真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加强素质培训。会计法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段的变化更新, 因此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更新其会计知识和充实其他方面的知识, 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定期的考核会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方式, 将其业绩与其自身利益挂钩, 促使会计人员的不断提升自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再次,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正面和反面案例的学习,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认识到舞弊行为的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性。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领导者和外部投资者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重要性等, 而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 因此, 本文主要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仍存在这一些问题, 如信息披露不充分, 信息失真等,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建议

参考文献

[1]褚作红,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分析, 当代经济, 2011年9月[1]褚作红,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分析, 当代经济, 2011年9月

[2]李俊,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 财会通讯, 2008年1月[2]李俊,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 财会通讯, 2008年1月

[3]佟国华, 浅析会计信息质量, 民营科技, 2011年10月[3]佟国华, 浅析会计信息质量, 民营科技, 2011年10月

[4]雷延海,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 中国证券期货, 2011年10月[4]雷延海,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 中国证券期货, 2011年10月

控制特征 篇2

毕玉贵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平均发病率为16.18/10万。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15岁病例数(不包括0~8月龄)占65.76%,其中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全人群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6%,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以及强化免疫、监测和实验室诊断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策略。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200

5BI Yugui(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7,Qingha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05 and to develop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measles control.Methods The data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reports of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analyze by using SPSS10.0 software.Results

Among the total of 1799 measles cases, the seasonal peak appeared from March to June.The majority of the native cases were children, and mainly bellow ten years.21.10% had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history, 25.56% were non-vaccinated and 53.33% were uncertain.The incidence in the district of the South Qinghai is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which are along the Qinghai-lake and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of Haidong and Xining city.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measles outbreaks were the zero immunization, and failure of immunization.For control of measles outbreak, the effect strategies include improving the coverage of basic immunization, reinforcing surveilla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and diagnose of laboratory.Key words:

Measles;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ontrol strategy 为掌握青海省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消除麻疹的有关策略及措施,现将2001~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做一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青海省人口统计局。统计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 流行强度 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年平均发病率16.18/10万,年发病率波动于4.77/10万~34.29/10万。2 时间分布 2.1 季节性

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从3月份麻疹发病开始增多,4月份达到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2005年例外,5月份达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3~6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2.26%(1300/1799),与麻疹冬、春季高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1]。2.2 周期性

2001年麻疹发病率较高(34.29/10万),以后逐年下降,2005年又开始增高(25.44/10万),与运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分析的1995~2004年麻疹每4年一次流行的特征相符,较麻疹疫苗使用前城市1~2年1次流行[2]的周期有所延长,但仍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2.3 长期趋势

纵观5年来的发病情况,麻疹发病有下降的趋势(2001年发病率为34.29/10万,2005年发病率为25.44/10万,其他年份均低于这个水平)。3 地区分布

从5年来麻疹发病的总体形势来看,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87.92/10万)高于环湖地区(32.88/10万),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27.24/10万)。(发病率人口基数为2003年人口数)4 人间分布 4.1 年龄分布

5年间<8月龄的107例,占总病例数(1799例)的5.9%,<5岁(不包括0~8月龄)474例,占26.35%,5~10岁427例,占23.74%;10~14岁282例,占15.68%;<15岁(不包括0~8月龄)1183例,占65.76%;大年龄组病例主要集中在15~30岁之间,共451例,占25.07%,≥30岁共58例,占3.22%。4.2 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987例,女性病例828例;男女性别比为1.19:1。4.3 职业分布

学龄及学龄前儿童病例占65.76%,其余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占25.07%;二者占总病例数的90.83%。4.4 免疫史

全人群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1.10%、25.56%、53.33%;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MV)有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7.89%、27.82%、44.29%。

三、讨论

青海省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及各级计免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由于我省经济底子薄,地理环境特殊,人口居住分散,群众防病意识淡薄,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居全国前列。近两年来,各地麻疹爆发不断,且大多发生在学生中间,呈现出高“接种率”、高“发病率”现象,暴露了常规免疫工作的不足。

麻疹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麻疹流行规律没有改变,人工自动免疫未能有效地起到遏制其传播流行的屏障作用,麻疹基础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而麻疹强化免疫未能消除这些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2001、2002年全省进行了麻疹疫苗普种,但2005年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两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青南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其次为环湖地区、西宁和海东地区发病率最低,与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情况有关。另外,与海东西宁相比,青南地和环湖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落后导致当地文化教育落后,群众防病意识淡薄,对免疫规划工作缺乏了解、关心和主动配合的意识。

65.76%的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70%左右的儿童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成人中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比例高达78%。一方面,暴露出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工作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暴露出免疫规划资料管理不善,很多病例免疫史无法追踪,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的工作质量,为免疫规划工作的正确决策带来了困难。

随着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的开展,麻疹病例有向大龄人群蔓延的趋势,近5年全省15岁以上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8.09%。究其原因,该年龄段人群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有效接种率低,漏种较多;加之在疫苗时代缺乏自然感染,导致体内抗体消失或处于偏低水平。未免疫的成人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积累的人群成为麻疹易感人群。当遇有麻疹病毒侵袭时,则表现为大年龄组人群的发病[3]。

为了迅速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须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那就需要95%的人群获得免疫力。因为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他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4]。

为加速控制麻疹,降低发病率,进而消除麻疹,根据我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WHO西太平洋区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现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1)控制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降低或消除麻疹病毒传播的机会。由于麻疹病毒是单一血清型,接种1剂有效的麻疹疫苗可有效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因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包括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5]。

(2)加强麻疹监测和预警,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避免漏掉任何1例可疑病例,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防止疫情蔓延传播。

(3)由于疫苗的使用,麻疹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加之各级防疫医师诊断水平不齐,所以疑似麻疹病例的确诊最终有赖于实验室诊断。就目前情况而言,我省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高,原因在于:①州、县级麻疹实验室尚未建设,或尚未通过相关部门的认证,病例标本须由省麻疹实验室检测,而我省地广人稀,标本运送成本很高;②当地群众不配合,采血困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可行途径是:①加快州、县级实验室建设;②提高标本采集率。参考文献:

控制特征 篇3

关键词: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特征

一、岩溶发育特征

(一)岩溶发育概况

矿区位于耒临南北向断褶皱带中段,区域构造较为复杂,较大的褶皱有飞仙——瑶冲向斜,山塘背斜等。断裂纵横交错,有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四组,形成网格状,并对地层有推移错动现象,较大的断层有南北向的F2、F3、F4等,东西向有F7等,北东向有F19、F21、F20等,北西向有F13、F15、F16等。矿区北东向断层最为发育,而北西向断层仅在西北角局部发育。

矿区构造最早发育在印支期。印支运动时,本区以东西向压力为主,形成南北断褶带的雏形,大气降水、地表水等沿断裂渗透,溶蚀形成岩溶裂隙,逐渐发育形成岩溶漏斗、落水洞,随着地表剥蚀、岩溶崩塌作用的发育,形成岩溶洼地。燕山运动时,在南北向断褶带的基础上发育了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同时印支期断层再次活动。并对地层产生较大的推移错动,使岩石更加破碎,引起印支期岩溶崩塌和沉积压实胶结形成古岩溶崩塌积体。古岩溶塌陷时,由于拉张作用,在溶洞的边缘产生了规模不等的破碎带。从而形成了坌头断陷向斜。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汇集在断陷向斜下,沿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向下渗透,形成深部地下暗河系统。在燕山晚期,地壳局部下降,发育了第三系古新世(E1)的红色砂岩沉积层。喜山运动又使地壳开始上升,岩溶发育加剧,一方面地下水沿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向深部渗透,使深部地下暗河多层化。另一方面,裸露地表的岩溶地貌进一步改观,形成岩溶微地貌。

(二)岩溶发育特征

矿区主要出露有古生代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石炭系下统岩关阶下段(C1y1、)大塘阶石磴子段(C1d1)、梓门桥段(C1d3)、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和中生代三叠系下统(T1dy)可溶性碳酸盐岩类岩层,在可溶性碳酸盐岩类岩层中夹有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上段(D3y2),石炭系下统岩关阶上段(C1y2),大塘阶测水段(C1d2),二叠系下统当冲组(P1d)、上统龙潭组(P2l)非可溶性碎屑岩类岩层,矿区内碳酸盐岩其岩层分布较广,约占矿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的85%左右,除了飞仙——瑶冲向斜核部的T1dy薄层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地层,由于构造不发育,岩层厚度较小,夹层较多,地势较高,切割不强烈,地表剥蚀作用不强烈等原因,致使T1dy灰岩中岩溶地貌不发育外,其它碳酸盐岩地层中岩溶地貌非常发育。

铀矿床区域水文地质图

二、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一)地层岩性

矿区各岩层碳酸盐岩,因岩石性质、结构、构造以及其组合关系等条件的控制,造成岩溶发育程度的不同特征。

1、岩石性质

矿区碳酸盐岩类的类型比较复杂,包括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其中以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分布最广泛,灰岩次之。

依据矿区内各地层的化学成分及其组成物质,可分为三种岩溶岩组。即:Ⅰ灰岩类,Ⅱ白云岩类,Ⅲ灰岩——白云岩过渡岩类。表中说明:灰岩类的岩溶以地下河为主体,岩溶漏斗、落水洞、岩溶洼地发育。岩溶大泉分布稀疏。白云岩类则以岩溶大泉分布为主,地下河发育居次要地位。灰岩——白云岩的过渡岩类的岩溶兼前二者的特征。

2、岩性结构

在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是影响岩石溶解度和溶解量的主导因素。而岩石的结构特征控制了岩溶的发育情况。石炭系下统岩关阶下段(C1y1)与大塘阶石磴子段(C1d1)的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岩石呈致密块状构造,地下水活动主要在岩石的构造裂隙中,溶蚀作用与裂隙发育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岩溶发育均受到层面控制,岩溶发育方向与地层走向一致。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的岩性以厚——巨厚层状中粒白云岩为主,岩石风化后结构松散,呈砂粒状,地表水渗入补给条件较好,因此其溶解过程具有与致密块状灰岩相异的特征,溶蚀过程呈多向性,岩溶形态则以网格状发育的小型地下河及岩溶大泉为主,流量大,居其它地层之首。

3、可溶岩分布状况

飞仙——瑶冲向斜北端扬起及两翼地层由于挤压作用强烈,岩层呈条带状展布,岩性较破碎,地层产状较陡,变化大,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可沿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渗透,溶蚀作用较充分,岩溶发育密度较大。向斜的核部地层与开阔褶皱的两翼地层一般呈片状展布,地层较平缓,挤压作用较弱。岩性较完整,其透水性较差,溶蚀作用不发育,岩溶发育密度明显小于条带状岩层。

(二)构造条件

1、褶皱的控制作用

(1)复式向斜扬起部位,岩溶发育密集。飞仙——瑶冲复式向斜北端扬起,两翼地层呈条带状展布,岩石较破碎,构造裂隙与层面裂隙较发育,岩溶沿裂隙呈线状展布,岩溶漏斗,落水洞发育,地下暗河富水带。在向斜的转折部位,岩层产状变缓,裂隙发育,岩溶地下水以井泉形式出露地表,组成弧形富水带。

(2)背斜核部张裂隙发育,岩溶发育强烈。矿区北部山塘背斜为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下段(D3x2)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平缓,张裂隙发育,溶蚀作用充分。地表剥蚀强烈,岩溶崩塌形成背斜谷地或盆地。地表水体及大气降水汇集形成地下暗河密集带。

2、断层的控制作用

(1)断层活动破坏了岩层的正常层序

矿区中部和北部大规模的走向断层与一些规模较小的横切或斜推断层发育,形成“格式”构造,使可溶岩层连成一片,促进岩溶发育,形成广泛的岩溶孤峰丘陵地貌。同时因断层的密集,构造破碎,更为地下水运动创造了条件,地下河往往追踪断层或裂隙發育,如Ⅰ号地下暗河上端沿F11构造发育。

(2)压扭性断裂影响带岩溶发育。区域性压扭性断裂规模较大,岩带以磨棱岩、压碎岩和角砾岩为主,其结构致密,透水性差,岩溶不发育。而在两盘断裂的影响带内,由于受断裂盘位移的牵引,形成于主干断裂斜交的张裂隙和扭裂隙,岩溶亦沿此发育,断裂旁侧的裂隙岩溶密集。如F3断裂上盘(西盘)岩溶地貌较发育,地下水富集。

(3)张扭性断裂破碎带岩溶发育

张扭性断裂破碎带一般形成碎块状角砾岩及压碎岩,角砾呈棱角状,大小相差悬殊,胶结松散,孔隙率高,大气降水沿破碎带渗透,形成岩溶裂隙,落水洞,岩溶洼地,地下暗河等。构造破碎,岩溶均很发育。

(4)构造交汇部位岩溶发育

断裂交汇部位,应力集中,岩石破碎,影响带宽度大,张裂隙与扭裂隙发育,岩溶亦循此发育,地下岩溶水容易在此富集形成断裂汇带富水构造,如F3与F11断层交汇处。岩溶大泉密集。

(三)地形地貌条件

1、地形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标高在300米以上的地区,岩溶地貌以岩溶洼地和落水洞为主,为地下水补给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在250-300米地区,岩溶地貌以溶洞、落水洞、漏斗、洼地为主,在地势切割较大的山谷中,有岩溶泉出露,为浅层水排泄区和第二层岩溶水的补给区,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标高200-250米地区,岩溶地貌以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为主,局部有地下暗河,岩溶井泉出露为第二层岩溶水富集带的排泄区,第三层岩溶水富集带的补给区。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和北部。150-200米地区,岩溶地貌以落水洞、岩溶洼地、漏斗、岩溶泉为主,同时岩溶井泉,地下暗河较发育,即为第三层岩溶水的排泄区和第四层岩溶水的补给、逕流区。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北部。标高150米以下地区,岩溶地貌以落水洞为主,地下暗河亦发育,为第四层岩溶水的补给、逕流排泄区,主要分布在矿区舂陵水、江西侧地形低洼处。

岩溶在不同标高上的发育特征,即反映了岩溶作用的分期性,反映了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变化特征。标高250米以上岩溶地貌以印支期岩溶为主体,主要发育在背斜的核部,断裂影响带中,岩溶规模较小,以浅层岩溶为主,地下水均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地表,随着地壳的上升运动,地下水向深部渗透,地表遭受溶蚀与剥蚀作用,产生岩溶塌陷,形成岩溶洼地,岩溶多沿构造裂隙发育,地下水以暗河或岩溶井泉的形式排泄地表,构成燕山期岩溶体系。燕山晚期,地壳局部下降,形成标高200米以下岩溶发育区。喜山运动时,地壳开始上升,地表剥蚀作用加剧,各种岩溶地貌不断演变,形成区域侵蚀基础面以上岩溶地貌最发育的地下岩溶富水带。地下水以暗河和岩溶井泉的形式在河流两侧或溪流的源头排泄地表。

2、地貌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在岩溶地貌单元中,溶丘洼地与溶丘谷地,由于地形低洼,地表水系较发育,地表溶蚀与剥蚀作用强烈,产生的岩溶风化产物堆积,经地表水的冲刷与搬运,形成第四系沉积物,植被开始发育。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层的存在,使渗透覆盖层的地下水中侵蚀性CO2含量增加,同时溶解了覆盖层中的腐植酸,大大增强了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性,加速了地下岩溶的发育。因此,在碳酸盐岩出露区第四系覆盖層是地下岩溶发育的标志之一。

3、风化层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板料成形回弹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篇4

1前言

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过程的主要缺陷之一, 严重影响着成形件的成形质量和尺寸精度, 是实际工艺中很难有效克服的成形缺陷之一, 它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还制约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实施, 是我国汽车制造工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从理论上说, 板材冲压成形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板材经过塑性变形变为想要获得的形状的过程。然而实际上, 板料尺寸、材料特性和环境条件使冲压成形过程的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变得困难。以韧性金属板材为主的冲压成形件从模具上取出后, 必然产生一定量的回弹。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的3种主要缺陷 (起皱、破裂和回弹) 中最难控制的一种, 因为它涉及到对回弹量的准确预示, 不同的材料和尺寸的零件其回弹规律大不相同, 单凭经验和工艺过程类比是很难进行准确的回弹补偿的, 这就使得一个模具设计的周期变长, 因此在板材冲压成形中回弹变形是使模具设计明显变复杂的一个基本参数。在大多数板材冲压成形中, 强烈的非线性变形过程致使板料产生很大的弹性应变能, 在模具与板料动态接触过程中存在于板料中的这种弹性应变能会随着接触压力的消除而自动释放掉, 回弹的驱动力一般是朝着板料原始形状变形。因此, 冲压成形中的最终产品形状不但依赖于凹模形状, 而且依赖于成形后存储在板料中的弹性应变能。弹性应变能与许多诸如材料特性、接触载荷等参数有关, 因此在成形过程中预测回弹变得很复杂, 这也就给那些必须精确评估回弹量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

近40年来, 有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对回弹行为进行着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和计算机仿真算法, 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就有限元仿真方法而言, 在众多仿真算法模拟应用中, 采用显式算法模拟成形过程, 用隐式算法模拟回弹过程的方法最多;其次是冲压成形和卸载回弹过程都采用隐式算法。而G.Y.Li等学者提出一种新算法, 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全部采用显式算法。U.Abdelsalam等学者还提出了采用一步成形算法模拟冲压成形过程, 再用隐式算法计算卸载回弹过程, 并应用该算法模拟了3个复杂冲压件的卸载回弹过程, 这种算法的模拟精度虽然不高, 但计算速度很快, 可以为模具在设计阶段提供一个定性的参考方案。T.C.Hsu等学者采用隐式TL (Total Lagrangian) 算法, 引入Hill二次方屈服函数模拟了轴对称问题的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M.Kawka等学者采用静态显式有限元 (实际上也是隐式算法) 算法软件ITAS3D模拟了轿车顶盖和轮毂的多阶段成形过程, 以及卸载回弹和切边回弹过程,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上这些对于回弹的研究只限于理论方面, 其与实际试验的对比验证还鲜有涉及。对于如何补偿所产生的回弹及所谓的回弹控制在试验方面的验证尤其对于新型的高强度材料研究甚少。本文将从这方面着手进行回弹控制的研究。

事实上, 克服回弹缺陷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设法将回弹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二是如果实在回弹量很大且难以控制 (如轻量化的高强钢板成形回弹问题) , 就必须借助于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回弹补偿技术重新构造加工型面, 以确保加工精度。此外, 温控成形技术也是有效抑制甚至消除回弹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减小回弹的控制技术。

2回弹控制技术

为了避免回弹补偿带来的冲压模面设计的困难, 对于许多成形问题, 首先希望利用回弹的控制技术来尽可能地消除回弹。在本文中, 首先分门别类地介绍回弹特性和控制方法。

所有由弯曲产生变形的金属板材成形过程的表征是, 由弹塑性材料特性引起的板材厚度方向不均匀的位移分布而导致回弹现象的产生。当某一冲压件成形完毕, 即在成形步骤的结尾, 板材体积内存在着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与工具的接触力相平衡。当工具被释放, 就是把成形件从模具上卸下时, 板材将寻找新的平衡位置, 局部残余应力被释放, 导致成形件的最终尺寸与预期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即回弹现象的产生。也就是说, 回弹主要是由于弯曲部位外侧 (拉伸) 和内侧 (收缩) 的应力差而引起的。因此, 为了减少弯曲变形的回弹, 可以考虑给弯曲部位施加外力以消除应力差。但是, 因产品形状和模具结构等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图1a给出板材拉伸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1b给出板材弯曲后的卸载回弹特征。

为了减小弯曲变形产生的回弹, 应该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屈服应力小的材料。高强度钢板的屈服应力明显高于普通金属板材, 这类材料的回弹量往往很大。成形板材的厚度对弯曲回弹影响也很大, 通常, 板越厚, 回弹量越小。此外, 工具角部的弯曲半径对回弹影响也不可忽视, 弯曲半径越小, 成形卸载后的回弹量越小。因此, 在板材可成形性允许条件下, 应尽可能减小模角半径。

下面针对不同的回弹机制, 介绍几种抑制回弹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2.1局部压缩减小回弹方法

如图2, 利用压缩工艺在弯曲部位压缩板料外侧 (将板料在该部位压缩到大约使厚度减小5%~3 0%) , 且不让弯曲内侧变化。这种“局部压缩”的工艺策略是利用了弯曲部位压缩板料外侧减薄导致板料局部强度降低的有利因素。

a部分 (外侧弯曲R) 不可与弯曲内侧的弯曲R同心, 由于外侧与内侧的弯曲半径不同心且有所稍稍偏移, 有利于外侧部分压缩板料减薄。如果偏移过大, 会发生不该产生的变形 (如图2c) 。

2.2一道工序分2段弯曲方法

如图3, 将一次拉延弯曲成形分成2段弯曲成形, 以此消除回弹。第一段弯曲采用大间隙 (板厚1.15~1.3倍) 加工。由于间隙大, 板料倾斜, 模具的弯曲半径也大, 使板料大致弯曲。第二阶段的弯曲是将第一段弯曲的大弯曲半径R整形到小弯曲半径r。第一阶段变形的间隙要从最初的小间隙开始调整, 根据控制回弹的效果而逐步放大。

预测在第二阶段弯曲变形时, 由于采用小间隙容易产生“拉毛现象” (模具磨损而导致制件拉毛) , 为了消除“制件拉毛”, 模具的凹模有时需要采用表面硬化处理。

2.3内侧圆角R硬化方法

如图4, 从弯曲部位的内侧进行压缩, 以消除回弹。在板材U形弯曲时, 由于有两侧对称弯曲,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比较好。L形弯曲时, 一般面部分的材料压料力变弱, 有时会产生尺寸变差。从形状判断, 弯曲部位压力弱。对于既要保证强度又要具有弹性的成形件产品不适用。

另外, 还可以变化S (圆角R处的厚度变化量) 的尺寸来调整回弹量。往往由于压缩圆角R使得翼面长度而稍微变化, 对于翼面高度容差小的产品, 有时需要展开长度的补偿。

2.4硬化加工法

如图5, 使弯曲工具的侧壁翘曲, 在钢板上留下硬化筋 (TYPE-A~C) 的痕迹。

硬化筋要用在非变薄面上, 注意打痕。由于硬化筋会划伤产品, 因此要根据产品注意选择。这种回弹抑制方法对于越厚的板材效果越好。

2.5变整体拉延成形为部分弯曲成形的回弹控制方法

如图6, 把整体拉延成形 (设整体拉延深度为90 mm) 的A部 (设为60 mm) 采用弯曲成形, 消除板外侧和内侧的应力差, 剩余30 mm凹模的B部, 再通过拉延成形以减少回弹。

这种方法对于二维形状简单的产品有效, 对于三维形状的复杂产品有时会产生不合格的效果, 要注意选择产品。

2.6消除残余应力方法

如图7, 拉延成形时在工具的表面增加局部的凸包形状 (圆形凸包) , 在后道工序时再消除增加的形状, 使材

料内的残留应力平衡发生变化, 以消除回弹。

2.7加强筋冻结形状方法

如图8, 不改变原产品功能的前提下, 改变产品形状, 增加加强筋, 可以控制和改善回弹。

2.8负回弹方法

如图9, 在加工工具表面时, 设法使板料产生负向回弹。上模返回后, 制件回弹, 通过负回弹和回弹而达到要求的产品形状。

2.9淬火、回火抑制回弹方法

如图0, 对板料的弯曲部位进行局部的淬火和回火处理, 降低屈服点, 进而达到消除回弹之目的。

2.0冻结形状技术

如图a, 板料弯曲变形没有达到正确的曲率, 外侧产生拉应力

变平回弹, 在边缘里面部位产生皱纹, 这是由于弧长a和弧长b (如图

b) 之间的长度差而造成的。

如图b, 由于弧长b比弧长a更短, 进而产生堆料 (边缘部) 产生皱纹;弧长a产生拉应力而变平。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可以考虑设法消除弧长a和弧长b的长度差, 如图c, 追加使弧长一致的形状筋是比较有效的。

2.11焊接工序配合消除回弹技术

如图2, 利用焊接工序消除回弹影响, 首先要求焊接工序指定出点焊顺序, 目的是保证有回弹或者回弹量大的部位先焊。此外, 在焊接工序中要追加强制夹紧及克服回弹的强制加强板。

控制特征 篇5

青海东北部木里煤田江仓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系地层、煤层的控制

江仓矿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木里煤田中最大的矿区,通过多年地质工作,在矿区构造特征和构造对煤系地层的控制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笔者通过对江仓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试图对整个木里煤田及其他矿区相似构造环境下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江仓矿区煤系地层构造形态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向斜构造,该构造控制了煤系地层及煤层的延深.矿区内发育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及北东向三组断裂构造.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控制煤系地层的主要构造,江仓向斜南北两翼的.浅部均被该方向压扭性或压性断层切割,大部分地段成为矿区南部和北部的自然边界.矿区构造控煤特征明显.

作 者:宋维刚 宋生春 董琳 魏小林 贾成财 崔明 SONG Wei-gang SONG Sheng-chun DONG lin WEI Xiao-Lin JIA Cheng-cai CUI Ming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刊 名:西北地质 ISTIC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GEOLOGY年,卷(期):41(3)分类号:P618.11关键词:江仓矿区 构造特征 煤系地层和煤层的控制

控制特征 篇6

关键词:汾河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构造控制

一、汾河湖盆典型剖面的沉积特征

(一)北庄剖面沉积特征

剖面第一层沉积为古土壤层S0浅褐色亚粘土,厚度约1.0m;依次下陷为淡黄色粉砂质粘土,这种土质疏松多孔,具有垂直节理,厚度约3.8m;第三层由三层古土壤S1组成,类型为棕褐色亚粘土、灰白色和灰绿色粘土,厚度分别约3.2m、2.9m,湖相层的水平层理清晰,便于观察;再下一层由两层古土壤L2和S2复合而成,分别为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和棕红色亚粘土,质地疏松均匀,厚度分别约0.9m、1.5m;最后一层为湖相层,由杂色粘土构成,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厚度约5.7m。

对北庄剖面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可知,在古土壤S2发育时一定出现过一次湖退阶段,这样才能使棕红色的亚黏土超覆在湖相层之上,也就是说在古土壤S2发育前,出现过湖泊的入侵扩张阶段,对应于黄土层L2发育的晚期,如此原先在湖相层之上的黄土层重新被湖相层覆盖就能得到解释。其次古土壤层S1覆盖在湖相层之上说明在古土壤S1发育前,盆地又发生了一次湖退,导致湖面缩小,湖相层被古土壤S1所超覆。因此,在古土壤S1、S2发育期间汾河盆地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湖退现象,在黄土层L2发育之时,有过一次大范围的湖侵扩张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特征构造对湖退-湖侵-湖退的演化过程的控制。

(二)其他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在地貌沉积上,由于断裂凹陷作用,湖盆的第四纪地貌发育保留了两级湖积台地:大阳台地和千伏村台地。与北庄剖面沉积特征有所区别,其湖相层之上覆盖层是由黄土和古土壤复合而成的,土层序列分别是古土壤S1和S5、黄土层L2,但两级台地的形成时代与北庄剖面几乎一致。两级台地之间也发生了土壤混合,太阳台地的前缘古土壤层S5与千伏村台地中的湖相层相互延伸过渡。其他典型剖面如三林镇剖面、三家店剖面等沉积特征与北庄类似,其湖相沉积层之上覆盖的也是古土壤层S2和黄土层L2,在黄土层之上又覆盖了灰绿色粘土构成的湖相层以及黄土层L1。仓底村剖面的沉积特征为湖相层之上覆盖古土壤S5、S4和黄土层L1,并且又被湖绿色粘土湖相层覆盖,南周村台地剖面沉积序列自上而下为:古土壤S1和黄土L1的复合层、黄土层L2、L3、杂色或灰绿色的湖相沉积层。

二、汾河湖盆湖侵-湖退的构造控制

(一)构造控制过程

汾河湖盆外围是一个外流湖,其下游建设有泄水通道。除去天气环境的影响,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湖侵-湖退主要是由构造活动强弱来控制。当构造活动强烈时,湖盆的上地幔剧烈上移,幅度明显大于盆地间和周边山地地区上移运动的幅度,这样就导致了湖盆地区上地壳比周围山体结构要高。如此一来,湖盆的蓄水量因为空间环境的变化显著减少,湖水通过泄水通道被排泄,使下游河道高度不断被侵蚀而发生塌陷现象。这样湖盆区域就产生了一次湖退,湖泊蓄水量减少,湖面面积缩小,形成了一级湖级台地,在沉积特征上的表现为湖相层之上超覆黄土或古土壤层。当构造活动减弱或趋于相对稳定时,上地幔上移活动减弱,其上移幅度逐渐小于盆地间和周边山地地区上移运动的幅度,甚至出现缓慢收缩现象,导致湖盆地区上地壳比周围山体结构要低,发生沉降现象,湖盆的蓄水范围和容量增大,河道变宽,湖面扩大。湖盆剖面的沉积特征资料也表明了湖盆上地幔的活动与盆地的形成基本一致。可以说,在构造活动控制下,湖盆地貌沉积过程与特征反映的就是地壳上地幔的活动。在地表湖盆中表现为湖退-湖侵-湖退的地貌沉积旋回。

(二)构造控制规律

当湖盆地壳上地幔处在构造运动的强烈期时,对应的地貌沉积特征为湖相层上超覆古土壤层S1、S2、S5,说明湖盆处在强烈湖退期;当湖盆地壳上地幔处在构造运动减弱期或稳定期时,对应的地貌沉积特征为湖相层上超覆黄土-古土壤复合型L2-S2、L3-S5,说明湖盆处在缓慢湖侵期。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古土壤S1发育时期湖盆构造运动剧烈,显示为快速湖退,让盆地中的湖泊完全消失,因此无法找到在湖泊消失后因上地幔下沉而出现的湖侵现象的证据,但湖盆其他地貌或沉积现象可以加以佐证,上地幔相对于其下游河底高度,仍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下游的河道不断被侵蚀,在强烈湖退时尤其会加速侵蚀下陷,每次强烈湖退之后的湖面如果再次发生湖侵现象,并不会回返或超过其湖退前的高度,所以早期形成的湖积台地比后期更高。

结束语

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的沉积特征显示,湖盆的湖侵湖退现象与构造运动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针对湖盆上地幔上移的幅度来说,构造运动越剧烈,上移幅度越大,湖退现象越快速;构造运动越微弱,上移幅度越小,显示为缓慢的湖侵现象,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的沉积特征说明了汾河湖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幅湖退,表明了该区域发生过三次剧烈的构造运动。也就是说,在构造活动控制下,湖盆地貌沉积过程与构造活动强弱一致,在地表湖盆中就表现为湖退-湖侵-湖退的地貌沉积旋回。

参考文献:

[1]胡小猛,郭家秀,胡向阳等.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J].地理学报,2010,65(1):73-81.

[2]王振强,胡秀梅,吴义北等.柴北缘马海地区新生界沉积特征与沉积相演化[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2):129-131.

[3]陈留勤,郭荣涛,钟焱等.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结构特点及其对构造控制的响应[J].中国地质,2011,38(6):1446-1453.

控制特征 篇7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创新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研发活动作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具有收益滞后、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殊性质,使企业高管人员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面临更多的代理问题。首先,进行研发投入会影响企业短期业绩,占用企业较多资源,对企业高管的经济利益不利;其次,研发投入风险较高,若不能达成预期目标,则会损害高管的职业声誉;再次,鉴于目前我国企业高管薪酬普遍以企业当期业绩为依据制定的机制,高管倾向于追求当期业绩的提高,并没有动力进行收益具有滞后性的研发投资;最后,研发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高管人员并不一定拥有企业运行所需的所有技术知识,这增加了其进行公司治理的隐性成本。

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风险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代理理论认为,无论是薪酬激励还是股权激励,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高管的报酬水平,降低代理成本。我国目前关于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直接影响效果方面,且不同学者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另外,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水平下,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体,对于其实际控制人特征对研发投入是否造成影响,是否会影响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机理,均缺乏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2010 ~ 2013年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2 662家民营企业为样本,结合实际控制人特征实证检验高管激励对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高管人员参与企业资源的分配决策,是研发投资决策的制定者,高管特征必然会对研发投入产生影响,比如高管任期、职业经历、专业背景、年龄、风险偏好等。高管的风险偏好尤其会对研发投入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风险厌恶型企业高管往往基于自利动机,缩减企业的风险投资(如研发投资),以降低所承担的风险。但高管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会受其所得回报的影响,提升高管激励水平可以促进高管人员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国外学者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有些学者发现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受高管激励类型的影响,如股权激励中的股票激励和期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作用存在差距。当然,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投资有着更强的需求。Go mez-Mejia L. R.(2000)等发现,高管短期和长期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力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则没有影响。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也有所区别:夏芸、唐清泉(2011)认为高管股权激励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而高管薪酬水平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则与企业性质有关;王燕妮(2011)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均与研发投入成正相关关系。以上不同学者对于高管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别。一般来说,依据代理理论及我国目前企业高管的状况,高管激励能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水平,降低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代理成本,促使高管将更多的企业资源投入到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方面。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高管薪酬激励能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H1b:高管股权激励能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二)实际控制人控制力水平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除高管激励这一因素外,众多学者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角度入手研究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蔡逸轩、雷韵文(2006)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在研发创新方面更缺乏动力。文芳(2008)则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呈现出“正向——负向——正向”的关系,而股权制衡对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因控股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的不同而不同。王宇峰(2012)等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投入正相关,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

现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从实际控制人特征这一角度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多通过交叉持股、多重持股、金字塔式控制等方式控制上市公司,因而通常持有较多的股份,而且往往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加之公司治理结构不甚完善,缺少足够的制衡力量,因此实际控制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教育背景、政治关联、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对企业控制权比例及控制企业的方式等都会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产生影响。实际控制人可能是控股股东,也可能是控股股东的股东,根据上述学者关于控股股东对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可以推导出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随着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控制力度的增加,是否也会出现类似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企业发展造成损害,抑制高管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索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从实际控制人控制企业的方式和控制权比例这两个方面衡量其对企业的控制力,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H2a: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

H2b: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

(三)实际控制人参与公司治理对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影响

代理问题影响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两个方面,因此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因素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Pol Herrmann(2010)认为,内部人持股降低了高管薪酬总额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Lin C. H.(2015)等发现,在家族企业中,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比在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而且家族企业中研发投资效益更好。也有学者研究不同企业性质如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等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夏芸(2014)研究则发现,高管可以通过权力影响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的相关性,权力越大,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越小。在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交叉持股、多重持股、金字塔式控制等现象的存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等问题。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日常运行了解很少,他们通常不清楚高管人员的经营活动,更不知道具体哪些行为会增加自身利益。但如果企业所有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高管激励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当企业高管人员同时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时,说明其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的企业股权比例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应的股权激励作用就随之降低;而高管人员同时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使得高层管理团队的短期利益与企业长期效益相一致,从而高管人员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对薪酬激励会更加敏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会影响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

H3b: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降低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为同时反映企业当年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数据,选取的研发投入数据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和管理费用中有关研发支出的项目。为使规模不同的企业可以形成对比,用“RD=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2. 解释变量。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重点关注以下解释变量:

高管薪酬激励(Salary)。考虑到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复杂性,本文的高管薪酬包含董事前三名薪酬总额和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高管薪酬激励水平用高管薪酬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高管股权激励(Share)。因高管所持股份为公司的未流通股,而目前我国流通股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较小,所以本文以公司高管持股数量占当年未流通股总股数的比值来衡量高管股权激励水平。

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Control)。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考虑其中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实际控制人所拥有的控制权比例;二是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控制、金字塔式、复式投票权、交叉持股式、多重持股、其他等,这几类控制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3. 控制变量。企业研发投入也会受到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本文选取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反映企业规模的总资产自然对数(Size)、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Prof)及反映企业现金流能力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总负债的比值(Cash)等作为控制变量。

上述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建立以下模型: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 年开始执行现行会计准则,但至今对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依然不规范、不统一,造成以往研究中研发投入数据获得口径的不一致。为了统一研究口径,并避免国有性质造成的影响,本文以2010~ 2013 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研发投入数据选取开发支出与管理费用中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支出项之和,并剔除了ST、*ST以及数据残缺的公司,最终获得2 662 个样本,其中2010 年有453 家公司、2011 年有633 家公司、2012 年有764 家公司、2013 年有812 家公司。本文数据均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获得,数据的预处理用EXCEL完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模型的回归分析用软件SPSS20.0完成。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4.48%,而且不同企业投入水平差距很大,但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般达到10% ,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鉴于我国企业目前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由统计结果可知,我国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平均为营业收入的0.42%,高管持股比例水平参差不齐。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 可知,研发投入强度(RD)与高管薪酬激励(Salary)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8,与高管股权激励(Share)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87,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初步说明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均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即提高高管激励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初步验证了H1a和H1b。实际控制人的控制力与研发投入负相关,但并不十分显著,具体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需要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双侧)上显著,下同。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1. 模型(1)是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2 662 个样本中控制变量对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的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与研发投入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增加,会抑制企业进行高风险的研发投资;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对研发投入具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盈利水平的提高,对研发投入的需求和动力便随之降低;企业现金流能力与研发强度正相关,说明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是促进研发投入的重要基础。

模型(2)是对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5.097,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H1a,说明提高高管薪酬可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模型(3)是验证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与高管股权激励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H1b。说明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进行高管股权激励确实能将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业绩联系起来,产生利益趋同效应,激励高管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使其倾向于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模型(4)描述的是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实际控制人控制力与研发投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验证了H2及H2b,否定了H2a。一方面,民营企业的高管对企业有较长远的发展预期,本身就有着明显的研发倾向,而随着实际控制人控制力的提升,高管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自主权降低,在企业内的主人翁感觉也随之减弱,则反过来追求短期收益,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这与苏文兵、李心合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高管在公司治理中的自主权总体上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控制力的增加提高了其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动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东和高管之间的代理成本,但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企业其他外部股东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实际控制人也有能力和动机侵占外部股东的利益,即产生第二类代理问题及“隧道效应”,而基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外部股东对第二类代理问题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影响很小。

2. 表5 描述了民营企业中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对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

对比模型(2)下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两组分析结果可知:在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系数为5.25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在实际控制人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3.899,显著性水平不变,可见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H3a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实际控制人参与公司治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的短期利益与企业长期效益相结合,高管人员对薪酬激励更加敏感,进而会加大研发投资。

通过对比模型(3)下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两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际控制人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力度和显著性均高于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的情况,H3b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在于实际控制人本身就直接或间接拥有企业较高比例的股权,其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其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附加的股权激励相对于其原来拥有的股权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对实际控制人的激励作用很小。

五、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2010 ~ 2013年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了研发投入信息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结合实际控制人特征,研究高管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在民营企业中,高管激励能显著增加企业研发投入,适当提高高管的短期薪酬水平能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进行高管股权激励可以将高管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相结合,形成利益趋同效应,促进研发投资。2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控制力的增加会抑制高管人员的经营自主性,也可能发生“掏空”行为,这两种情况均对研发投资产生负面影响。3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会影响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说明不同高管激励机制的运用需考虑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工情况。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

事业单位在运营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单位的战略目标,从而对各个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加强联系,在共同努力下,实现目标。从根本上看,内部控制就是对决策者的决策进行控制,保证决策的可行性,保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单位制度环境和管理监督系统对于内部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管理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基础。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分析

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后,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始实施,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内部控制的一些门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引导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也被不断挖掘出来。

内部控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多元性、经常性、内在性和联系性,以下对这四个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多元性。也就是说,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控制时,无论是控制内容还是控制形式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这种控制并不是对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进行单方面的控制,而是对涉及到单位的全部部门和业务进行内部控制,控制范围要更为全面。同时,内部控制不仅是对决策进行控制,还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并提出参考意见;经常性。经常性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时间说明的,内部控制并不是针对某段时期内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和分析,内部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内部审计始终贯穿事业单位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是不间断的内部控制系统。内在性。所谓内在,我们也可以用潜藏来代替,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内部控制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进行,而是潜藏在单位管理过程中,与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关键的时候予以指导,同时,内部控制的表现和行动,往往是由管理者在意念上,对其进行控制;联系性。对于内部控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但是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现,即使各部门或业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内部控制都是单独存在的,相反,每个内部控制工作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将这种联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来看,却显得有些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单位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就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现状而言,完善措施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逐渐培养较高的管理和内部协调能力,从单位发展的需求出发,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对人员的有效管理,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管理部门需要展开定期的培训工作,使全体员工对各自岗位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并确保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落实。这样一来,便可以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完善预算制度

在当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提升控制质量的常用方法就是预算控制,内控人员需要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同时要对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问题解决,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对预算制度的完善,单位需要将部门的预算范围扩大,同时要对预算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细化,严格财务收支支付,最终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2.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力量,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设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过程监督、风险对策、事件识别等也应当纳入到风险管理机制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将其完善。这就要求单位要一步一个脚印,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在机制的制定上,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逐渐将单位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完善。

3结语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必须要肯定并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地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体系,合理转变用人制度,加强对内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内控人员选聘门槛的,真正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单位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

软岩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篇9

1.1 软岩定义

软岩是指单轴抗压强度小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性一类岩体的总称。该类岩石多为泥岩、页岩、粉砂岩和泥质岩石等强度较低的岩石。软岩巷道最明显的特征是地压显现比较剧烈,巷道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围岩的自稳时间短、来压快、围岩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四周来压、底鼓明显、遇水膨胀、变形加剧,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松、散、软、弱。

1.2 软岩分类

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和工程岩体分级国家标准所列的岩石坚硬程度和岩石完整程度将软岩划分为5类:软弱型软岩、破碎型软岩、高应力型软岩、软弱破碎型软岩、膨胀型软岩。

(1)软弱型软岩:软弱型的软岩在变形时通常是以岩块所发生的变形为主。因此其产生的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塑性变形,一种是流变变形。

(2)破碎型软岩:破碎型的软岩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岩块变形;二是结构面变形。因此破坏型巷道变形有三种,一是顶板冒落,二是两帮落骨折,三是顶板和两帮变形量很大。

(3)高应力型软岩:高应力型的软岩巷道如果处在岩块自身强度较大的状态时,变形破坏的过程中主要表现是松动塌落。而其变形的不同形式主要有冒顶,片帮等形式。在高地应力地区软岩巷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变形,一种是岩爆。

2 软岩巷道破坏变形原因

依据围岩的物理力学巷道围岩变形原因主要为4个原因:一是岩体自身结构松软;二是高地应力作用;三是岩体裂隙节理较发育;四是岩体遇水流变。

3 软岩巷道破坏变形特征

巷道在软岩掘进后,岩体的原岩应力状态遭到了破坏,引起巷道表面出现了破坏变形的现象。如巷道受压后出现底鼓、顶沉、两帮收缩等大变形特征。

依据巷道破坏位置可分为如下软岩巷道变性破坏的现象:

①层面分离,地下水压,上边岩石来压,施工方面的影响致使巷道顶板出现破坏变形;②底板破坏变形:主要原因是在巷道掘进时,由底板含泥土矿物遇水后会减弱岩石的强度和膨胀起来引起巷道底鼓的现象;③顶底板破坏变形:主要原因是在软岩巷道掘进时巷道受围岩垂直应力较大,顶底板的泥土矿物膨胀引起顶板下沉,底板起鼓的现象;④巷道两帮破坏变形:主要原因是巷道围岩水平应力过大引起;⑤顶板变形巷帮压缩现象:由于垂直方向应力波及,两帮,顶板出现变形;⑥四个方向变形现象:主要原因是巷道掘进时围岩的垂直压力与水平压力同时作用,岩石含泥土岩遇水后就膨胀引起四个方向变形的现象。

4 软岩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针对越南溪占煤矿软岩巷道作为典型工程背景。溪占煤矿位于越南广宁省锦普市,隶属于越南煤炭集团。溪占煤矿12-5回风平巷原有的支护主要采用U型钢支护,其为直墙半圆拱巷道,尺寸宽度为3.5m,高度为2.8m。巷道埋深400m,巷道围岩所受地应力大。现场表明巷道掘进短期内围岩变得松散破碎。同时巷道出现底鼓,顶板下沉的现象,最大顶板下沉量可达850mm,U型钢支架顶部被扭曲变形,无法采取有效的巷道支护措施,巷道变形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煤层顶底板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4.1 支护方案设计

通过分析越南溪占煤矿软岩巷道的变形力学机制和锚网索联合支护结构力学,提出了合理的支护措施如图1所示。

巷道支护的具体参数如下:

(1)锚杆:采用20螺纹钢锚杆,长度2100mm,间排距800 mm800 mm,平行布置。

(2)锚索:采用15.2钢绞线锚索,长度6000mm,间距1.6 m,排距1.6 m,按平行布置。

(3)金属网:采用8号铁线菱形编织网。

(4)钢筋梯:采用圆钢焊接制成,直径为12mm。

(5)锚固剂:为树脂药卷CK2350。

4.2 数值模拟的建立

本次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了12-5回风巷道在未支护和采用锚杆锚索支护方案支护情况下回采时巷道围岩应力、变形和塑性破坏区变化的影响。本次所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尺寸为40m×10m×26m,共划分344320个单元,359816个节点。根据计算模型与巷道相对几何关系:可视模型四周表面设为铰支,模型下表面设为固支,上表面设为自由边界并作用有上覆岩层的载荷。模型中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地质力学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施加。数值计算几何模型如图2

5 软岩巷道支护方案在现场应用

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应用于越南溪占煤12-5工作面回风巷道工程。在12-5回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布置5个监测点进行长期的变形观测。根据图3实测曲线可知,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对巷道的稳定性和控制围岩变形有较大的影响,巷道围岩变形速率明显大大降低,变形量满足使用的要求。这说明“锚索网联合支护”的措施是合理可行的,能保证巷道长期稳定与安全。巷道变形监测结果如3所示。

6 结论

(1)在软岩巷道掘进时,巷道受围岩压力引起巷道出现破坏变形,主要变形现象为:顶板,底板,两帮或者四个方向破坏变形。

(2)U型钢支护形式的实践应用表明,在活动机理复杂的软围岩中,支护结构不能保证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锚杆锚索支护突破了原有的U型钢支护形式,变被动为主动,保持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支护体与围岩共同作用,限制围岩的变形、位移和裂隙发展,充分发挥了煤岩体的自身支撑作用,把围岩从荷载变为承载。

(3)矿压监测结果表明,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后,巷道围岩变形量与变形速度较小,这说明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是合理的,有效可行的,能够保障巷道掘进工程长期稳定安全。

参考文献

[1]TRINH DANG HUNG(郑登兴).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

控制特征 篇10

1.1 成分多样复杂, 环境风险大

工业固体废物由于其来源复杂性较高, 并直接受到工业生产过程中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其成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从而为其处理利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工业固体废物中, 其组成成分常见的有有机物、无机物、非金属、金属、无毒物、有毒物、单一物质、聚合物、边角料以及设备配件等。在一些工业固体废物中存在着有害有毒的物质, 比如;重金属、放射性元素, 汞渣等。这些有害物质在工业固体废物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当地土壤以及水体中正常含量。如果有害物质通过工业固体废物通过运输、生产等方式渗入到环境中, 将会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1.2 与区域工业经济特征关系紧密

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与国家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都会导致工业固体废除产生量不断的增加, 从根本上加快固体废物产生的效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得知, 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高的时间段, 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高, 呈现出正相关性。从2003~2007年, 中国GDP增速率为10%以上, 而工业固废产生量随之增加, 其增长率也保持在10%。

2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优惠政策尚未配套、落实到位

我国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发展实行的促进措施, 体现在我国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 其明文规定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的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或是免征的政策, 但是该文件存在优惠、配套不足, 同时操作性较差等特点。因此该措施给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发展带来的效果甚微。与此同时, 对综合利用企业从建设项目立项、信贷等多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从而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内动力有所欠缺。

2.2 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缺乏相应对策思路

目前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而言, 既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同时还存在主体不明确、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法规滞后等问题, 这也是导致我国某些工业固体废物 (如粉煤灰等) 排放量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政府开始利用法律武器, 通过宏观调控的模式, 完善市场长效机制, 提高市场秩序的规范性, 防止市场机制出现实效的问题。

2.3 管理职能机构的职权范围明确和有效协调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管理的一些相关政策无法有效实施, 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管理的职能范围模糊。比如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等, 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着的联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出现了限制、推诿甚至是禁止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此外, 我国地方政策的制定在执行上无法实施到位, 比如说:财务部门不予以执行电力工业部门之制定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等。

3 控制对策

3.1 构建废物交换及资源化平台

由于交换能够有利于固体废物在产生者与利用者之间进行物质的传输, 从而提高工业固体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中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一个企业、区域、社会、行业以及废物处理与再生产业一体化的工业固体废物交换信息系统, 通过该系统将有关的废物信息定期发布, 从而提高企业之间副产品交换的效率, 以及废物资源化的水平。这一方面对于及时掌握以及调控工业固体废物的流向以及数量有着显著的作用, 同时对于行政管理、经济、技术决策等管理工作而言, 还能够为其提供合理的数据依据。

3.2 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完善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工业固体废物法规标准体系, 同时从根本上对工业固体废物进行有效的管理, 我国应当不断学习国外成功的理念, 对不符合发展需求的标准及时进行修订以及更改, 并对多种工业废物进行研究, 帮助企业达到管理的目标。完善该标准体系, 有助于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的发展, 同时对于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利用的广泛性与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科学研究

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技术更新以及应用领域拓展, 从而更好的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的发展。对于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可以通过展开科研项目研究的方式, 不断开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新方式, 加强技术水平;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研究开发基金, 保证科研经费来源稳定;完善相关的科研开发项目运行体制, 同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项目研究。

4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 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的有效发展, 一方面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外, 环境管理研究工作也需落实到位, 同时参考国外成功的例子以及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为我国建立健全环境管理运行体系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参考文献

[1]徐睿.吉林省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现状与循环利用[J]吉林大学, 2012, 05:1-76.

控制特征 篇11

无线传感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是由分布在检测区域内的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节点之间通过无线通信、多跳传输、自组织形式传输信息[1,2]。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感知, 采集用户所需的实时信息。

无线传感网络的多跳传输、节点规模较大、无线链路的失效、相互干扰等和网络流量不均衡的特点, 使得靠近Sink节点的下游节点会成为通信的瓶颈, 容易发生拥塞, 这就是所谓的“漏斗效应”带来的危害之一[3]。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拥塞特点, 可以将无线传感网络的拥塞分为两种类型:节点级拥塞和链路级拥塞。拥塞会造成无线传感网络的能量浪费、Qos传输质量下降等危害[4]。例如, 网络产生拥塞时会引起节点队列缓存产生溢出, 缓冲队列的增加又会造成数据排队的延时增加、分组的丢包概率增加。同时, 拥塞会造成无线链路的冲突, 导致链路利用率降低。分组丢失会造成采集信息的可靠性和应用服务质量降低。当网络使用竞争MAC协议 (如CSMA) 进行无线传输, 链路级拥塞会造成无线传输产生碰撞, 从而造成能量浪费和分组服务时间增加。因此, 如何有效避免或控制网络拥塞是衡量无线传感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成为了近年来无线传感网络领域的热点探讨方向。

1 无线传感网络拥塞的特点

传统的通信网络通常使用传输控制协议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TCP) 进行拥塞控制。TCP机制是基于丢包重传和窗口调节的传输协议。TCP在传统网络上进行拥塞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但TCP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无线传感网络的复杂环境, 这是由于无线传感网络自身独有的特征形成的:

1) 传统的拥塞控制是基于有线网络的, 它们主要遵循的是“端到端”的控制思想, 传统拥塞控制机制中一切与传输信息相关的处理都在端系统中进行, 中间以路由互联。这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跳、对等、自组织等特点不相适应。

2)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面向应用的, 传输的数据对实时性有不同的要求, 从而导致不同的数据之间存在优先级的差异。传统网络采用数据包的可靠传输机制, 确保每个数据包都能够成功的传输, 无线传感网络中是以数据为中心的, 某一区域采集的信息能够满足可靠性的需求即可。

3) TCP通常认为网络链路是可靠的, 认为分组的丢失主要是由拥塞或缓存队列溢出造成的。而在无线传感网络中, 数据包的丢失还可能是因为无线链路干扰、分组碰撞、数据误码等原因引起的。在无线传感网中单纯地将丢包作为拥塞发生的标志不太合理。

4)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的是多对一传输模型, 越是靠近Sink节点的下游节点, 转发的数据量就越大, 越是容易发生拥塞。因此, 在进行拥塞控制时, 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因数据类型不同和节点拓扑层次不同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 这在其他无线网络的拥塞控制设计中很少涉及。

5) 网络的生命周期也是我们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受限, 补充能量不太现实, 在进行拥塞控制的时候, 应该考虑节点的能耗限制。拥塞控制的同时要平衡整个网络的能量均匀消耗, 提高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 增大网络的整体覆盖率。同时, 传统网络的确认反馈、丢包重传等机制会造成节点能耗增加。

网络拥塞是网络的一种状态, 当网络中负载超过网络额定负载时, 网络中的分组的丢包率开始急剧增加, 节点传输信道竞争激烈, 此时网络产生了拥塞[5]。

2 无线传感网络拥塞控制基本策略

一般来说, 拥塞控制机制分为两种:拥塞避免和拥塞消除。拥塞避免通过对网络进行速率分配和传输控制, 避免网络拥塞现象的发生。拥塞消除则通过对采样速率调节、网内数据处理和流量重定向传输等方法来消除网络的拥塞。

2.1 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主要指在网络出现拥塞之前通过一些处理机制来避免网络出现局部或全局性拥塞。拥塞避免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节点的发送速率, 从而避免负载过大造成网络拥塞。根据其实现机制的不同, 可以将拥塞避免机制分为基于速率分配和基于传输控制两种方法。

2.1.1 基于速率分配的拥塞避免

无线传感网络发生拥塞时会严重影响网络的Qo S和网络生命周期, 通过速率分配拥塞避免策略可以在拥塞出现之前, 通过调节源节点发送速率来避免网络拥塞的发生。基于速率调节的拥塞避免机制, 在网络出现拥塞之前, 根据网络的传输能力为节点分配采样速率和数据包转发速率, 从而使得节点接收分组的速率不超过节点转发分组的速率, 保证任何区域内的流量负载都不超过该区域的最大载荷。

2.1.2 基于传输控制的拥塞避免机制

与速率分配机制不同, 传输控制机制通过一些网络信息 (例如:缓冲状态、拓扑结构等信息) 决定是否发送数据和发送数据的大小, 从而避免拥塞的产生。通过缓冲队列占用比来决定传输控制的机制, 主要用于避免节点因缓存增加而造成的网络拥塞。子节点只有在其父节点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时才对其发送数据, 在产生拥塞之前对其进行调节。但这种机制, 需要通过缓存占用比例来对拥塞状况进行判断, 缓冲空间的门限设置较难确定。若门限值过大, 节点可能因为波动造成队列溢出。若门限值过小, 则会造成缓冲队列利用率不足, 影响网络吞吐量。传输控制也可以根据节点的拓扑信息来进行调节, 如通过子节点和父节点的数量来决定发送数据的速率。

2.1.3 基于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拥塞避免机制

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 (Cognitive Radio Sensor Network, CRSN) 使用基于动态频谱接入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的无线传感网络大多使用静态的频谱分配策略, 但由于无线传感网络规模的扩大, 有限的频谱资源限制了网络节点数量的增多。而使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可以给活动节点动态地分配一个特定的“空闲”通道, 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增强动态频谱能力, 更有效地使用频谱。鉴于上述特性, 认知无线传感网络相比于传统传感器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通过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是以更高的网络复杂度为代价的, 因此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尝试解决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协议的设计问题[6], 包括频谱池 (Spectrumpooling) 、CORVUS及IEEE 802.22标准等。

在本方案中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协议的开发基于Simplici TI协议, 根据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OSI) 的定义, Simplici TI实现了物理层、MAC层和基本的网络层。物理层由兼容IEEE802.15.4的2.4GHz射频收发器以及底层的控制模块构成。为实现信道重构功能加入了信道切换模块, 使物理层能够在工作状态时灵活改变工作频率, 为之后的动态频谱接入提供支持;同时增加了频谱感知模块。MAC子层为高层访问物理信道提供点到点通信的服务接口, 提供信道访问控制仲裁、时间同步等服务, 保证无线数据链路的有效性。并且在本方案中还加入了频谱接入模块, 为认知网络节点之间的同步跳频提供服务。

基于Simplici TI协议的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协议架构如图1 所示:

网络层的实现相对简单, 提供网络接入和认证功能, 没有复杂的路由协议。同时加入频谱共享模块, 用于多个认知用户之间的频谱资源分配的决策。由于整个认知环的运行需要各网络层次的紧密联接配合, 传统的分层开发已难以满足认知无线网络的需要。因此采取跨层设计开发的方式, 在分层协议的基础上将认知模块划分出来, 联系网络各层协作完成认知目标。

下面从流程的角度描述认知用户的通信过程。

认知用户的一次通信涉及到了频谱感知、决策与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为简化描述, 在这里只考虑认知中心节点AP向从节点ED发送数据的过程, 如图2所示。

1) 频谱感知

在当前信道发送数据帕之前, 认知中心节点AP协调全网节点对当前信道进行集中式协作频谱感知, 并根据当前和之前的检测结果以及节点反馈的状态信息对信道进行评估。

2) 信道空闲, 发送数据包

一旦信道被评估为可用, 发送端将会发送带有序列标识的数据包。发送端发送完毕后, 会转入接收模式, 等待接收端传回带有相应序列标识的ACK确认包, 如成功收到则认为发送成功。如果一段时间内未收到将重发一次数据包, 若两次均未收到ACK则认为接收端一侧信道忙或被干扰, 包发送失败。

3) 信道忙, 等待或进行频谱迁移

假设信道被评估为忙状态, 则节点随机退避一段时间进行等待。如等待时间达到上限, 则通知网络进行频谱迁移。

4) 信道节点状态更新

在一次认知循环结束后, 认知中心节点会根据此次的频谱感知结果以及其他节点的反馈进行信道状态的更新, 并作为下一次信道评估与频谱决策的参考。

2.2 拥塞消除机制

无线传感网络的复杂工作环境、突发数据流等特点使得拥塞避免机制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网络拥塞。因此, 更多的研究人员更关注于如何在网络出现拥塞状况后迅速、稳定的消除网络拥塞。传感节点可以通过队列缓存长度、信道占用率等来检测网络是否出现了拥塞。通过显式或隐式的拥塞通知方法, 将拥塞消息通知到其它节点。节点收到拥塞通知消息后, 根据不同的控制策略来缓解网络拥塞。根据实现机制的不同, 可以将拥塞缓解主要分为:速率调节、流量调度和基于数据处理三种控制机制。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拥塞控制研究现状, 比较了拥塞检测、拥塞消除、拥塞避免和拥塞缓解的工作原理。提出认知无线传感网络相比于传统传感器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并从流程的角度描述了以Simplici TI实现物理层、MAC层和基本网络层的认知用户的通信过程。

参考文献

[1]IF.Akyildiz, W.Su, Y.Sankarasubramaniam, E.Cayirci.A Survey on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2, 40 (8) :104-112

[2]G.Pottie, W.Kaiser.Wireless Integratedsensor Networks (WINS)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 43 (5) :51-58.

[4]孙利民, 李波, 周新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拥塞控制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8, 45 (1) :63-72

[5]李国华, 李建中, 高宏.近似加权公平性保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拥塞控制算法[J].计算机学报, 2011, 34 (11) :2197-2210.

【控制特征】推荐阅读: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

底层特征07-19

特征因子07-19

词汇特征07-22

几何特征05-08

供求特征05-09

构图特征05-09

链式特征05-10

性状特征05-10

上一篇:郑州粮食物流下一篇:控制和保护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