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堂

2024-10-24

普通话课堂(精选12篇)

普通话课堂 篇1

作为国家推广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主要教育阵地———高职院校开设《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少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准确流畅地表达不仅关乎个人气质修养,而且对今后的就业与在社会中的立足大有裨益。但是审视当下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呈现出的一些现象不容乐观,必须进行创意式的革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推广提供更好的助力。

一、当下《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弊端

(一)因教育理念的偏差,使得该课程被边缘化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活跃,各行各业也悄然兴起急功近利的心态变化,即注重眼前现实利益,不看重未来规划。这种风气在当下校园中无孔不入。翻开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体现各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及与学生就业休戚相关的重点课程占据每周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二,教学系更会选派业务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来完成。而《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在各专业每周的学时数仅两个课时。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也能把《普通话与规范汉字》作为必修公共课,但在偏颇教育理念的强势冲击下,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早已被边缘化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举动成为推广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绊脚石。

(二)语言教师沿袭传统,得过且过的思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当下不少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得过且过的思想很严重,认为:“基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方言音顽固的学生仅靠每周两节的口语课是纠正不过来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能按教师要求用普通话的标准把规定内容读正确即可。”教学过程中依旧延续着“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普通话测试大纲》的内容进行灌输,忽视了通过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时有逃课现象的发生。

(三)当下青年一代并未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

因我们教育理念的偏差,当下年青一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状况令人担忧。语言课堂中在教师的严厉要求下,多数学生能够基本运用普通话的语音语调完成课堂教学,但下课铃声响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仍然延续各自原有的方言音,转换速度之快令人疑惑;校园内的餐厅、图书馆、运动场依然是各地方言音的大融合;另则,在当今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年青一代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通讯工具,但细究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况,实在不敢苟同,错别字、用词不当、语序颠倒的状况令人啼笑皆非;生活中遇到比较生疏的汉字词会绕过去,未养成自觉借助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主动学习的习惯。

当下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年青一代对母语的尊重与传承状况,不容每一位语言教师感到乐观。《普通话与规范汉字》作为一门人文性、实用性的基础文化学科,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语言文字准确流畅的表达是各行各业的职业必备。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学是甘泉,可以慰藉人的心灵,为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高职教育应从学院建设及学生发展的现实着手,扭转当前的教育理念,务必给予《普通话与规范汉字》本该拥有的地位。语言教师不能继续抱残守缺,应与时代合拍思考自己的教学,立足“人”的培养,用创新的方法使语言文字课堂活泛起来。

二、新时期的语言课堂对语言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积极的课堂教学观

在大时代背景下,语言教师应看到开设《普通话与规范汉字》仅为应对普通话测试过关率服务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如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如何做人、做事应成为此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愉快表达应成为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调整的方向。

(二)新时期语言教师应是学习型、思考型的教育工作者

为上好每一堂课,语言教师应是一位学习型、思考型的教育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教学有机融合,增强课堂魅力。比如,新学期伊始,如何使学生体悟到汉语汉字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标识,这一深刻命题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妨调动创意之思,利用互联网下载2015年10月初习近平同志使用汉语普通话在联合国总部作“和平与发展”的演讲视频形成课件,在讲课过程中将此播放于学生,其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走出课堂,语言教师应对周围的语言现象产生思考。在校园中究是何种原因使青年学生彼此羞于使用普通话交流?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如何提升农村地区使用普通话的覆盖率?如何杜绝商业广告语对汉字的‘随意’使用?带着这些问题,语言教师仍需要学习思考。

(三)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伴随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语言教师不妨将此教学手段运用至自己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声音、光影多方位立体的表现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古体或繁体汉字,带领学生对这些字形进行分析辨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极大地提高青年人对母语文字的热爱;“声母”教学中舌尖前音zcs与舌尖后音zhchshr的区分是来自南方地区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两者区分的关键是舌尖在口腔的准确位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利用网络资源库查找相关发音动程的图片并制成不同发音动程的视频,教学中通过对舌尖位置准确地展现,学生的困惑便迎刃而解;进入作品朗读环节,可将文章的作者简介及再现文章内容的图片做成课件,讲授该文章时展现于学生,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积极与文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朗读练习中学生会自觉将感情融入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言教师除了注重本专业的学习外,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势在必行。

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使学生认知思考的力量

作为一名语言教师,要使语言课堂风生水起,应具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并将此职业素质与教学完美融合。在《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朗读环节备选篇目中有不少中外的名家名篇,语言教师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人文亮点,联系社会现实,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进行屠格涅夫《麻雀》的朗读辅导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老麻雀冒着生命危险极力呵护小麻雀种种的细节描写后,可结合文章最后内容:“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依据此点,语言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国际社会中对‘恐怖主义活动’的判定以“恐怖、死亡与爱”为议题组织学生发言。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与时代同步,新鲜的命题使课堂氛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愿与大家分享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谈自己的观点。学会思考对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延展第二课堂,多渠道创设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语言与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仅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教师要积极创设拓展语言训练的渠道。培养良心道德与外在气质修养兼备的现代文明人,阅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课下,鼓励学生多阅读,每堂语言课前利用五至八分钟时间就课下阅读内容进行讲练,教师可就学生讲练的效果是否字正腔圆以及作品内容带来的思考进行点评。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课下广泛地阅读,讲练时采用的诗歌、散文或寓言故事,篇幅尽管短小但往往蕴含着大道理,发人深省,颇受学生的欢迎。

另则,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利用第二课堂创设“新闻直通车”“今日我播报”———让学生模拟新闻主持人进行社会时事播报,或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也可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辅导员共同组织关于人生理想、职业规划、友谊与爱情等命题的班会活动,表达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配音软件,为一些经典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模拟配音。这样,学生的表达训练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在兴趣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会更自觉地改正与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央政府在上世纪将“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作为国家战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力推行,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代代中国人的薪火相传,语言教师应意识到这份责任担当。切合时代发展,用创意、生动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使语言文字表达的真、善、美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周婵.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之浅见[J].时代教育,2014(8).

[2]孟玉红,刘小菠.口语训练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3]杜伟东,常莹.普通话朗诵指导[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普通话课堂 篇2

1.2.3.4.5.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7.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的分区

⑴ 初级感觉区

①视觉区:17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②听觉区:

41、42区,在颞叶区的颞横回处

③机体感觉区:1、2、3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

⑵ 初级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和盘中央小叶的前部,简称运动区

⑶ 言语区:44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⑷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2.脑功能的学说:

⑴ 整体说: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⑵ 机能系统学说: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的障碍。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接受外界的物理能和化学能,只接受神经冲动。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3.视觉(传导机制: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枕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 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⑴.适宜刺激:频率范围为五乘十的十四次方——五乘十的十五次方,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

⑶.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之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4.颜色的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

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对中波更敏感,蓝色对短波更敏感。

⑵.对立过程理论:德国黑林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色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立过程,黑林成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听觉

⑴.适宜刺激:振动频率16Hz——20000Hz,次声——超声波

⑵.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器官震动-卵圆窗-耳蜗淋巴震动-基底膜毛细胞兴奋-到大脑

7.理论(了解)

⑴.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电话理论。

⑵.共鸣理论: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长纤维对低频率产生共鸣,短纤维反之,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刺激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声音,强调了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

⑶.行波理论:声波振动,作用与卵圆窗、基底膜产生相应运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也不同;镫骨按高频运动时,基底膜的底端振动较厉害,声音频率降低,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转向蜗顶。

⑷.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8.其它感觉

⑴.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⑵.嗅觉和味觉

⑶.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⑴.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而直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⑵.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之间,而知觉是对物体属性的解释分析加工过程

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

⑷.感觉是基础,知觉是进一步发展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受主观因素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与自己的兴趣有关)⑵.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⑷.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大小、明亮、颜色恒常性

⑸.知觉适应

2.运动视差。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3.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4.头—眼运动系统: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5.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就是按这个原理制作的)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途径: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完成;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认识自我、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任何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期待

6.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7.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条件:至少有一种活动不需要过度的智力活动)

8.注意的认知理论

⑴.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⑵.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⑶.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选择阶段。

⑷.多阶段选择阶段: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9.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⑴.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⑵.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2.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在1秒左右;短时记忆在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在1分钟以上,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SPI理论

SPI理论假定,存在5中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时独立的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觉醒状态, 组快和加工深度.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复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进程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学说

⑵.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⑶.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有些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的回忆,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被回忆起来。

⑷.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去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7.内隐记忆

⑴.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谁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使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⑷.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者的内隐记忆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形的影响

⑸.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室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4.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因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形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5.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路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型模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在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有手段----目的是分析,逆向思维和爬山法三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江姐的推断出来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层析理论(从低到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能量越大

4.动机与工作效率 倒U型曲线: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主见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6.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7.意识行动中的挫折

⑴.挫折: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⑵.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其中攻击最常见.⑶.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感染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分类(了解):心境;激情;应激

4.情绪的早期理论(比较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斯皮尔曼二因素说: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另一种是特殊

能力或特殊因素

5.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七元):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

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6.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能力、操作、产品

7.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8.智商的算法:智商(IQ)=(智龄/实领)*100IQ=100+15Z

第十二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5.投射测验:以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6.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

期经验因素、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自我调控、第十三章.学习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2.什么是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暂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极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学中都必然存在极点现象

普通话课堂 篇3

【摘要】翻转课堂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传入我国后,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推崇,但也有另一部分人对其提出了质疑。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为依据,结合普通话训练课程的特点,论述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翻转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优势,针对普通话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考核方案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高职院校与语言密切相关专业的普通话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表现为普通话教学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

一、翻转课堂在普通话训练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这种新型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录制的学习视频或网络课件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调整课程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中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困惑展开讨论和互动,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课后学生还能重复返回来观看视频,这就是“翻转课堂模式”所创设的高效率的课堂。翻转课堂自传入我国后,学界态度纷纭,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其大加质疑;一些教育工作者则对其高度赞赏。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课程性质和内容,就普通话训练这门课程而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选择学习进度,提高了学习质量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控制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体角色,促使教师向引导者转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承担了传道、授业的角色,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课堂设计,促进了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训练是一门研究并实践口语运用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对普通话训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增强了课堂活动,真正地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话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导游专业开设的普通话训练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综合利用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动态补充课前学习资源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短小精悍的视频或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而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的出现,为翻转课堂的课前知识预置提供了条件。本课程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整合利用现存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并进行动态补充,既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教育教学成本。

(二)调整学习流程,开展“游戏化”课堂学习

从已有的翻转课堂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是“学生提前看材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汪晓东),即分为课前学习和课上学习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

1.课前学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的分层处理,选取教学视频和其他类型学习资源,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将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指引。普通话训练课程为口语课,其作业形式多为语音作业,学生根据平台上提供的资源和任务书在课前48小时将语音作业反馈至教师指定邮箱,教师则根据作业情况进行课程的课堂设计。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游戏化学习是教学者结合游戏的设计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以游戏化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张金磊),普通话训练课程采用了游戏化的学习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如在单韵母ɑ的辨正中,多数学生容易开口度不够,舌位靠前或靠后的情况,根据韵母开口度的大小与声音响亮度的关系,课堂活动设计为“寻找最响亮的名字”,请小组讨论并寻找班级中最响亮的名字,阐述理由,从而纠正单韵母ɑ的发音状况,加深了同学们对该韵母的发音情况的了解。同时,布置相应的练习,进行课内考核,完成该韵母的发音辨正。

(三)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明显提升。

根据各行业的规定,有关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如下:公共服务行业的特定岗位人员(如广播员、解说员、话务员等),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本课程在我院旅游系导游专业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使用的测试卷的题型是一样的,难度基本一致,前测取得二级甲等成绩学生为30%;后测取得二级甲等的学生达到92.5%。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普通话训练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具备可实施性。

2.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

本课程通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情况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学生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有较高的认同度,85%的同学很喜欢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方式构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30%的同学认为该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20%的同学认为该方式使得课前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增加了学习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课前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协商的组织形式在过程中互相启发,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养成的学习倦怠情绪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和竞争意识较差。学生不善于提问、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自主地偷懒试图蒙混过关等现象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尤为突出,一部分学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或不能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四、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通过普通话训练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翻转课堂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这样既将枯燥的理论讲授具体化,又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并应用理论知识,通过有效地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得教学流程得以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6]谭群瑛. 翻转教学模式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5(6).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作者简介:刘晓静,1983年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张晓磊,1966年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普通高校课堂观察与反思 篇4

关键词:教学观察,教学现状与问题,教学思考

近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与此同时, 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一份“针对我国教育的满意情况”的问卷调查中, “质量滑坡”被公众排在了“高等教育领域最突出的问题”的首位[1]。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 而课堂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最主要的实现途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 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乃至一个学校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那么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到底如何呢?

一、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我们通常认为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部分组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 就要进入课堂教学, 首先让我们客观真实地来观察目前普通高校课堂的一些教学现象。

1.逃课现象严重

在大学的课堂上, 我们常常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偌大的教室里, 只有为数可怜的学生零散分布在各个角落里。缘由何在?答案是逃课了。在大学的校园里, 甚至流传着一句俗语:逃课也是必修课之一, 选修课必逃, 必修课选逃。逃课成了大学课堂教学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2.上课迟到早退成为一种默认的常态

上课铃声响了, 教室里, 稀疏的坐着一部分学生, 教师诧异地问学生, 今天是否有什么活动, 耽误大家来上课, 学生摇头。老师开始上课, 接下来的十分钟内, 陆续有学生满不在乎的走进来。而与此相反, 距离第二节课下课还有二十分钟, 教室的后门却开始有人不断的走出了, 真如有的老师戏称课程成为了自由市场。这样的场景, 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个普通高校的课堂上找到, 迟来早退成了一种普遍的状态, 亦是学生默认的生活状态。

3.课堂上与学习活动无关的现象无所不有

黑压压的教室里, 教师在讲台要么拿着讲稿, 要么盯着电脑认真的讲课, 学生在下面, 有的听歌, 有的玩手机发短信, 有的看其他书, 有的聊天, 有的睡觉, 两百多人的教室里, 只有十几个才真正在听教师讲课, 其余的人, 身在课堂心早就不知去哪儿了。

看到上面学生的课堂表现, 我们肯定很难理解, 探究知识的神圣殿堂怎么如此呢?教师是如何管理课堂, 开展教学呢, 再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主导者。

4.教师只顾讲授, 学生听与不听无关紧要

课堂上, 只见教师口沫横飞, 不见学生针锋相对。教师只着眼于书本, 教材, 而把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当成机械, 或不会思考的动物, 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学生则昏头转向。教师只顾及自己的学术权威, 俨然一个学术卫道士, 板起脸孔。甚至有些教师, 完全是在课堂上做秀, 恰似进入无人之境, 声情并茂, 感情丰富, 自我陶醉于知识传授, 对于讲台以下的情况全然不理, 学生听也罢, 不听也罢, 时间一到, 收拾讲义走人。

5.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照屏宣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普通高校的课堂上已经普遍使用, 在现代化的教室里, 屏幕居中居大, 教师居偏居次, 学生抬头只见屏幕, 难见教师, 只闻其声, 不见师情;屏幕内容上, 要么屏幕的内容与教师所讲完全吻合, 几乎无差别;要么屏幕内容与所讲无关或只是简单的标题而已, 教师、屏幕、学生三者分离。还有一种则是“快速浏览”, 其特征是课件做的很扎实, 教师边讲边快速的一页一页翻过, 不管学生是否跟得上。学生呢, 似乎在“看电影”、“听天书”。教师倒是费劲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了。仔细观察普通高校课堂, 此类现象在今天的普通高校课堂中不再少数。

二、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上述的普通高校课堂现象, 虽不能代表我国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但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未真正的彻底改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根深蒂固地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课堂教学规则, 这种规则通过不断细化 (甚至是量化) 的课堂教学规范而得到进一步强化。长期以来, 采用这种课堂教学规则的一种潜意识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 需要靠教师的讲授、灌输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特别强调其中的基本概念。注重知识传承, 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知识“大爆炸”的现代, 就会像爱因斯坦形容的“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 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 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 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2.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 保证了教学形式的质量, 阻碍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非常严格地规定了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好处是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质量, 但同时抹杀了创造性的教学质量, 阻碍了教师适时地柔性调整课堂教学这一能动过程的发挥。优秀的课堂教学不是一场编导好剧本给学生看, 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在交互中生成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普通高校课堂师生缺乏交互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标, 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 老师在课堂上辛苦的讲, 而学生并未参与到教学的情景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状况不能及时地反馈给老师, 老师也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一言堂的讲授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4.普通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

在我国普通高校, 由于受重视学科及科研等政策的影响, 部分教师存在不重视本科课堂教学的现象, 教师更注重科研的投入, 而对上课则抱着应付的态度, 不愿在课堂教学上投入精力和时间。正因为如此, 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才被国家教育部门写入规定, 力图从根本上扭转普通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

5.只注重知识的的传递,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 更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但目前的总体状况是, 课堂教学中, 对知识的讲解比较重视, 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关注的较少,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较少注意到怎样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自学能力等进一步提高。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 约有40%左右的普通高校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学生主要表现在心理压力大, 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有些大学生还存在诚信的缺失, 如考试作弊, 找工作时编写假证明等。因此, 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格健全、道德水准高的人才也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本科课堂教学的思考

尽管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 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更新, 但纵观我国的普通高校课堂, 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课堂教学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仍然制约着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转变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现知识观到能力观的过渡

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 只能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知识也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必须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那课堂上应该怎么讲?原苏联教育论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有的知识与结论, 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上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 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断提高智力水平……”。德国教育思想家费希特认为, 如果教授上课时是把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书朗读一遍, 这种教学实在是毫无意义。人家上课就像是“吊胃口”, 就像介绍一桌丰盛的大餐, 告诉你每道菜有多么好吃、营养多么丰富、对身体多么有益, 使你垂涎三尺, 食欲顿起;再告诉你每道菜应如何制作、如何调配, 使你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下课后, 你会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 为自己准备这顿大餐。授“鱼”还是授“渔”, 何者更为重要, 值得深思[2]。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学习型课堂组织, 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双方目标一致, 共同参与, 协同配合。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传统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常被看做是“上下级”的关系, 这样的师生关系肯定会使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所以, 建立学习型组织, 能够切实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3.创设融洽的交互的教学情境, 做到知识生成与教育价值的统一

教学情境就是由师生以学习内容为中介, 在特定的场景中情感互动而产生的学习氛围, 它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知识的获得必须经由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 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 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 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 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 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 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教授曾经指出, 课堂教学应该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现状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则在学生的成长中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升华自己的职业情感。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4/153210330114.shtml.

[2]李志义.是“喂食”还是“吊胃口”[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2) .

普通话课堂 篇5

实 施 方 案

临江市第二中学

按照白山市教育学院《关于在普通高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通知》要求,针对我校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在我校“优化教学设计,争创高效课堂”主题教研系列活动探索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工作制度化、全员化、常态化,现制定《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学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努力践行“夯实基础,分类推进,提高质量,多元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将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减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改进教法、学法为途径,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方面的持续提升。

二、活动目标及措施 1.增加集体备课的深度。

针对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确定集体备课的主题,选择实验班和有操作能力的教师主备,其他教师辅备,注重“高效”的可操作性。具体流程如下:预告主题----群议主题-----集体定教-----个性补教。使集体备课活动主题化、规范化。每个教研组要求至少每2周集体备课一次,主备教师上交教务处详案,教研组长上交教研室集体备课记录。

按照《临江二中教学常规检查改革方案》的要求,教务处每月组织教学常规考核小组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与评定。并按照《优秀教案评定标准》认定优秀,与本月的效益奖和本学期的各项评比挂钩。

2.落实课堂新模式实施的效度。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安排每学期至少上1次大型公开课,践行新模式,保证“两种高效”,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和每一分钟的高效。提倡同课异构的比较和实验班与平行班的纵、横向的跟踪对比研究。在多媒体进行,教学校长、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相关科目教师出席听课。

学法上,要求明确目标,先学后教。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学习、多元互动、教师适时介入,课后拓展延伸,形成课堂学习高效链条。

教法上,要求以教导学,优化教学策略,有机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主管领导随堂听课,并竭力邀请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研修院、教科所等上级指导部门光临指导,给教师提供与专家当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使教师教学行为得到理论层面的分析和阐述,规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动力。3.拓宽听、评课互动的广度。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月至少听课6节,中年教师每月听课至少4节。听课教师要求做有准备的听课,课后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和自评,听课教师结合课堂观察和自己的预设进行评价,教研组长跟进主持互评,通过多元评价,解剖课堂教学,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再生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课堂真正走向“高效”。每位教师月终上交教研室听课记录、教研笔记、教育叙事,教研组上交教研室集体评课记录。

及基本方法,确定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结合本教研组课题开展情况,教研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优势定位研究分类,细化分工。

(三)课堂实践阶段(上)(2013年 4—7月)

1.教研室在学校服务器FTP://211.141.79.138/ jiaoyanshi(教研室)投放高效课例录像,教师“临帖”实践,争取“破贴”。

2.教学校长组织听课组随堂听课,观察课堂表现,课后由备课组长即时出题抽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高效课堂的落实情况。

3.实验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的小组管理,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研究不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不同。

4.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进行校际交流和聆听专家课堂。

5.调研反思,找出问题和差距。教研组长组织教师根据高效课堂的实施,通过自评、互评梳理本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共性问题、个别问题分类,研讨对策,调整下学期的活动方案,以确保活动有效进行。

(四)课堂实践阶段(下)(2013年 9—10月)

1.针对上学期“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与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合新学期教材的需要,进行集体探讨,避免出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环节,嫁接成功经验。进行针对性的尝试,争取有突破和创新。

普通话课堂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颜回曾形容孔子的教学:“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扫除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枯燥无聊、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恐怕教师手中得握有足具吸引力的香喷喷的诱饵——创造性的课堂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设计、选择、运用课堂问题,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闪出智慧的火花。那么把什么样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会问出兴趣、问出质量、问出力度、问出智慧?以下是本人就近年在农村中学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的课堂问题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从“推测可能,激发联想”角度入手

课文中常常有很多空白或省略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推测事物可能的发展方向或结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这一类问题答案不定,有利于开拓学生生龙活虎的思路,能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习《边城》时,我要求学生对《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进行续写。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搜集可能性探讨答案。有的人从时代发展趋势设想傩送不回来了。根据原著推测,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向往改变了他的初衷。因此他在外另有家庭,生活美满。有的人从手足情深设想傩送不回来了。依据原文可知,兄弟俩都有着坦荡的胸怀,都光明磊落、推崇正义,因此他在外面一直受到煎熬,生活穷困潦倒。也有的人从原著中的情爱美设想傩送回来与翠翠结婚。根据的是文章中湘西人重义轻利、诚信待人的风俗美德。如此问题一抛出,可以想象到这节课堂的活跃的气氛。蓝英焱老师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不搞舆论一律。”是的,从《边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看,一个能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大多数学生有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课堂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拓展一个想象的空间,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开垦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

二、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入手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分析能力。通过设置比较性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比较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同中寻异、异中求同的学习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分析。

如,教学李白的《越中览古》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单靠一首诗歌的场景很难让他们体会诗人传达出的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上这节课时,引入了李白的《苏台览古》、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这几首类似的怀古咏史诗,让学生对诗歌的画面、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在比较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对诗歌的画面感变得更分明、更具体,诗歌中运用的借古讽今、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中从比较分析的角度设置问题,并长此以往,将会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对增强语文课堂实效性大有益处。

三、从突破常规入手

教师按照常规设置问题,往往令课堂枯燥无味。而突破常规,从更新鲜的角度设计课堂问题,能帮助学生摆脱成规和习俗,用全新的角度和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其价值。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我所提供的一些墓志铭撰写,风格各异,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特点和内涵,并帮别理科夫撰写墓志铭。有的学生站在别理科夫的角度,抓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和言行,形象逼真,入木三分。有的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用评论式的语言总结别理科夫的一生,同时也渗透着或同情或厌恶或批判或客观冷静的不同情感态度。有的学生的答案极富哲理式,给人反思和疑问的空间,让人思考别理科夫性格形成与死亡的原因,是性格悲剧还是时代悲剧,他是一个人还是一类人,有没有典型意义,基本上能通过文字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西方的墓志铭文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西方很多墓地本身很容易跟公园、人们散步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写别理科夫的墓志铭时,因为叙述的角度不同,渗透的情感价值也呈现多元化,這样会使主人公的形象呈现出一种丰富性,而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单一性。

四、从关键处入手

关键处,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它可能是文章中频频出现的某字,可能是富有内涵的、隐隐表现文章主旨的词句。若教师在课堂上能把问题设在关键处,能问到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地方,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滕王阁序》,前文写宴会盛况和深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后文写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人生感慨。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划分出这两个部分,依据这让学生更快速直观地了解前面所写的壮阔之景正是为后文抒发苍凉悲壮之情做铺垫,写景也是作者抒发感情的联想点。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文章的特点,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设置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关键处寻找解题的钥匙,从关键问题入手迅速地找到分析文章思路的办法。

五、从层层深入把握入手

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课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具有清晰的层次,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基础,并能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1)琵琶女声名远扬,并拥有高超的琴艺,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2)随着年龄的增长琴技会越来越精湛,为什么现在反倒“门前冷落鞍马稀”?(3)今天的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为什么还“梦啼妆泪红阑干”?这其实是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一是琵琶女地位已经衰落,二是琵琶女地位为什么会衰落,三是琵琶女对自己现在的衰落处境是否觉醒了。学生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很快便能理解文章内涵。

总之,课堂问题要设计得有效且巧妙的话,除了上述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外,还要求教师对文本有充分的研究,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同时学生也得有充分的讨论时间。这样,课堂问题才能像磁石般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课堂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参考文献:

[1]李明.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冯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初探[J].新一代:下半月,2012(11).

[3]高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问促教”[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0).

普通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管理 篇7

一、上课叫起立, 师生问好, 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上课喊起立, 师生整理仪容仪表后, 相互问好”, 这是我每堂课必须要做的。首先, 这是一种礼貌, 相互尊敬对方。其次, 让老师和学生能迅速的进入上课状态。上课前学生往往是还没有从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兴奋状态下静下心来, 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做这个常规的工作, 以此来提醒为进入状态的学生, 马上就要上课了。例如:每次预备铃响后, 我走进课堂都会环视一周看看学生都在做什么---有的说笑;有的趴桌子休息;有的吃上午茶;有的在过道行走准备入座;有的在互相传递作业、学习资料等等,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面, 我都会毅然的走上讲台大声喊“起立”, 此时学生注意到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了, 新的一节课马上就开始了, 同学们在互相提醒下, 注意力也就集中起来了。像菜市场一样的教室瞬间静悄悄。此时, 上课铃如约而至, 师生整理仪容仪表, 相互问好。新的一节课就可以顺利的展开了。只要你坚持此常规工作,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无论身、心都能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解决学生上课溜号的问题

再秩序井然的课堂, 也会有溜号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或与同学讲话时, 我会突然向该学生提问一个刚刚讲过的, 只要是注意听讲的学生都能答对的知识点, 这样一来, 在维护学生内心自尊的同时, 也提醒了该学生去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再一次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讲。例如:有次, 我讲解英语阅读的时候, 出现了customer这个生词, 于是我就扩了custom和customs这两个词, 这时我发现我班周同学和同桌笑, 似乎好像说着什么, 此时我刚想把她叫起来问她为什么笑, 可是我没有怎么做, 我想, 万一她说没有, 我不是很尴尬。于是, 我灵机一闪, 对, 提问她。“周同学, 您看看黑板上这三个词都是什么意思”, 顿时她脸就红了, 在前后桌的帮助下回答了问题, 坐下后就再也没有溜号。

三、用暂时停止讲课几秒的方式, 制止上课淘气、说话的学生

上课, 教师讲的比较投入, 学生说的也比较”high”.然而教师想试图用自己的声音去压住学生的声音是最不可取的。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师生冲突。后果会是什么样子, 大家可想而知。当学生在讲话时, 如果老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对他们讲话是不在意的, 是允许的, 那么即使老师声嘶力竭, 也无法控制学生上课不讲话。所以发现有说话学生时, 可静下来注视该学生, 适当的时间内, 用眼神传达给学生一个提醒, 这样做更加的人性化, 学生也能接受。我班的刘墨迪同学, 用大家的眼光来看, 这个学生每节课不说话, 不影响前后左右桌上课, 他就不正常。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他, 他一动我就看着他停下正讲的课, 此时全班同学都顺着我的目光去看他在做什么, 由于爱面子, 他不好意的红着脸低下头, 几次后, 在我的课堂上他就一点一点的坐住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眼神也是师生间很好的交流方式。如果您有这样的经历, 不妨试试。

四、对屡次犯错不改的学生, 采用适当的“惩罚”

当你生气时, 是因为你很在乎对方, 却无能为力。我们老师有时候就会被屡次犯错的学生气的面红耳赤的走出课堂。学生能一而再, 再而三地公然违反课堂纪律, 是因为90%的学生没有及时受到惩戒。第一次犯错叫不知道, 第二次犯错叫不小心, 第三次犯错叫故意!在提示、说服教育的状况下仍没有及时的改正, 那么就要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合理适度的并能被学生接受的“惩罚”。这样的力度会给班内同学有一个深刻的提醒。我班的王同学可谓是小错误不断, 大错误不犯的高手。每位课任老师都头疼, 在对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暗中观察发现他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 我抓住时间, 在他又一次违反错误后, 我让他写份1000字的深刻的“自我剖析书”----屡次犯错的动机是什么;犯错给自己带来的优缺点是什么;犯错给别人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你以后会怎么看待你屡次犯的错误等等。我给他一周时间去思考去整理思路去写他的自我剖析书。一周后他面带惭愧的上交了他的自我剖析书, 看到他的表情我从中也能看出他内心的悔过。借此我答应他, 如果他一直到学期末表现良好, 检讨我就销毁, 并表扬他的进步。慢慢的他变了, 学习成绩也好了, 大家都非常佩服他。学期末成绩也很优秀。在对学生进行惩罚的时候, 我们不一定会用管教的方式, 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 走进学生的心理, 帮助他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五、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时, 要讲究艺术

孩子永远都是自己家的好。哪位家长都不爱听别人说自己家孩子不好, 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孩子的姥姥、奶奶。虽表面上迎合着你说管教孩子, 可是内心都是不悦的。同时, 学生对您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认为您就是爱告状的老师, 进而连累到您的课堂, 在您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 让你上不下去课。针对此现象我建议: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 多讲究艺术性.多以建议的口吻去告诉家长, 让其帮助学生不断的成长,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班的李同学, 英语基础较好, 人比较聪明, 可是自从上了高中后, 不喜欢学习了, 时常在课堂上与别人聊天, 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 英语成绩下滑很厉害。在跟家长沟通该学生在校情况是, 我首先表扬了李同学的优点, 进而说出要是上课注意力在更集中些, 课后多做些习题, 成绩能进步的更快。家长听了很是开心, 并愿意与老师一起帮助学生成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该同学上课说话次数少了, 英语单词背诵也勤了, 问英语问题也多了, 整个人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因此, 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性, 决定着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更能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六、教师一定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说出什么, 做出什么,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保持清醒的理智, 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如果一个教师为一件小事便表现出怒不可遏的样子, 只会降低自己的威信, 恶化师生关系, 影响课堂管理。有一个故事值得我们老师思考:有一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这条小路很窄, 一次只能走一个人。歌德走到一半, 抬头一看, 发现对面有个人正向他走来, 这个人走到歌德面前时, 很不客气地说道:“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原来, 这个人是个批评家, 他很不喜欢歌德的诗, 于是趁机羞辱歌德。歌德听了, 一点儿也不生气, 微笑着对那个人说:“亲爱的朋友, 我和你恰恰相反, 请你先过去吧!“歌德说完, 笑着倒退到路旁, 让那个批评家走了过去。批评家得意地走过去以后, 突然领悟到歌德话里的意思, 原来, 歌德是反过来在骂他是傻瓜呢!批评家气得脸色煞白, 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去来。歌德遇到批评家的羞辱并没有恼羞成怒, 也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 而是, 保持清醒的理智, 以冷静的态度和理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从而避免了一场争执。很多严重的纪律问题, 比如到最后把学生送进校长办公室, 都是因小事引起, 最后激化成了大冲突。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 本来事情并不大, 但是却和学生发生了语言上的冲突, 然后不断升级, 不可收拾。如果教师的干预尽量低调, 尽量把问题解决在悄无声息中, 就会使很多冲突得以避免。有经验的教师会特别注意那些出现了行为问题的学生, 如果让他们成为教室里的注意力焦点, 反而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进而得寸进尺。教师首先要密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 来回在教室走动, 对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总之, 学生都是天真的, 毕竟还是孩子, 哪有不犯错的孩子呢?但是在课堂上, 我们在接受孩子们犯错误的同时, 也要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课堂的违纪行为有轻重之分, 要酌情处理, 因人而异。我相信, 只要用心的对待每个孩子, 真心的和他们相处, 他们会接受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How to be an effective teacher》China Youth Press Harry K.Wong and Rosemary T.Wong.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 篇8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在家庭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查阅相关资料、网上购物、制作多媒体CD等一些基本情况;还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受,如哪些地方比较有兴趣、哪些问题还没有用信息技术解决等。在开学初,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学生情况调查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调查,然后收集处理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清楚,才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及时操作实践,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作品设计制作中。

1.教学与兴趣并行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都要搜集本节知识对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导入新课。使学生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既能造福于人类社会,又能帮助我们创造幸福人生的思想。

2.教学与鼓励并行

有些内容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很容易感到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习,亲自操作,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讲授“多媒体作品设计”时,“课题的确定”让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教师就鼓励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或见到的多媒体事物,从内容、外观、人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否感到满意?如果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是不是就确定了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启发,然后分组讨论这个课题的可行性。这样一来,作品课题就比较容易确立了。

3.教学与操作实践并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演示要与学生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用讲授的知识及时地演练操作,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教学与作品评比并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很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 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并把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作品展现给全体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探究教学方法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习Excel时,学生对于Excel的基本操作,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完成。但是布置一个任务(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及分析),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一目了然了。教师通过发现探究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农村普通高中创新政治课堂浅探 篇9

一、生发兴趣创新

首先,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 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魏书生说:“激发兴趣, 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一旦建立起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增强, 甚至会疯狂地进取。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而且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 教学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在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深入浅出, 多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抽象概念,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再次,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 努力改变“一只粉笔, 一张嘴, 一本书”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个性化, 把思想政治课中不形象的形象化, 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过:“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使识记可能增加一倍半, 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魏书生说:“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他那里不起作用, 正是兴趣创造高效率的原因。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得更加深刻、中肯。他说:“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 入了谜自然勤奋、有毅力, 最终达到忘我, 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 作为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可终身受用无穷。”这就说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 而且要教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创新

学生对活动有着天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任何课堂教学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就其教学容量来说, 总是有限的。但是, 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能通过创造超越时空的教学意境, 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

教师应该课前充分备课, 精巧设计, 很好地理解教材的安排意图, 做到将情景引入与学习资源的构建合二为一, 并持续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而且这样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认知与建构之初就形成正确、正常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而农村的高中生相对于城市的高中生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 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认知悬念和解决问题欲望的冲突, 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道理。重视学生经历政治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设计,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一个氛围浓厚, 气氛活跃的理想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少用“听懂了吗?”“明白不明白?”等带有预期限制的设问, 要有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情景对话,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对话。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而营造出浓浓的、催人奋进的学习情景, 使对话本身多了一个“主体”, 教师的设计以能力去培养能力, 以民主造就民主, 通过对话交流升华主题, 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创新

课堂上, 教师创设出的情感气氛, 能让学生自由地呼吸, 积极地思维, 主动地探索, 无拘无束地表达, 他讲错了, 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 有人关注;他有不同意见, 不会受到批评。教师和学生共同用一种进取的精神, 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进行智力的搏斗, 这种交流和搏斗能够有效地、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这种教学的实质是教师跟学生以心换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情无味、无精打采, 必然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入生命的激情, 把教学内容中情思形象、富有理性的观点, 出神入化地展现出来, 传递给学生。政治课教师应该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 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 可以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教材对教师来说, 只不过是其善于弹离的跳板, 教师应达到扬弃教材的境界。而学生在课堂里所进行的学习必须是一种发展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高潮体验, 即人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兴趣与积极的情感相伴随, 较高级的兴趣具有意志的特征, 从而使道德认识经过情感的催化和意志的作用, 形成道德信念和行动, 有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另外, 从认识来看, 任何行动和觉悟, 形成的基础是认识, 认识不深入、不系统、不彻底, 就不可能形成觉悟, 就不可能达到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材料, 指导引路,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用心去发现问题, 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建构提问思路, 学会问问题, 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都不再是拘泥于课本的信息, 而是信息的一种拓展创新。

普通话课堂 篇10

关键词:教师管理,教师主导,问题现状

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 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人的问题教育是关键。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学生权利意识逐渐觉醒, 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从知识化数量化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背景, 也就是说, 教育的发展要受制于社会的发展。 学校教育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 必须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否则课堂管理目标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的课堂管理目标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支持,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 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的形象不应该再是板着面孔的师者, 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创造者。

一、当前普通高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和制度因素, 中学阶段分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国情决定了不同层次学校同一阶段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其他能力素质存在差异甚至相差甚远。 重点高中按中考分数优先录取高分学生, 分数较低学生则流入普通中学。 尤其到高中阶段许多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已经落后, 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更是相差悬殊。 部分城市普通高中及乡镇高中学生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动机学习风气涣散似乎已成常态。

(二) 长期以来, 由于现实和历史因素, 广大高中一线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薄弱, 课堂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管理方法与手段以经验性总结为指导。 各大院校专家教授只管研究, 研究结果主要用来发表而很少考虑研究结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2]。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 但当前的高中教育仍有严重的应试倾向。 学生课业负担重, 升学压力大, 教师同样面临类似压力。 课堂管理的原则在不知不觉中以分数为导向, 以“尖子生”为优先服务对象。 考试、分数、升学率的一元价值观, 带来一元化的课堂管理导向, 主题班会、文体娱乐活动、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统统让位于如何提高学生分数、如何提高升学率, 给学生的个性成长、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消极影响。

二、教师主导的课堂管理

(一) 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

课堂规则和常规本质上都是有关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前者指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 用以规定学生的言谈举止, 后者是完成常规工作和其他在课堂里频繁重复发生的具体活动的方法, 其作用在于使学生能知先后顺序, 循序渐进。 有效的管理者会从开学第一天开始主抓班级规则和常规的建立。 新学期的开始是建立有效常规和有益学习环境的关键期。 首先让学生参与常规的制定,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责任,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拥有感。 其次保证规则的贯彻与执行, 如果规则在制定后未能彻底执行, 就难以维护规则在以后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和信度。

建立了课堂规则和常规能够使课堂的复杂程度降低, 更加可以预测, 因而可以节省教师的指导时间。 规则和常规的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 尤其在普通中学新入学伊始, 学生整体知识基础、学习主动性都比较差, 基本不具备自我管理动机和能力。 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那么可能只是个风气涣散的群体。 需以教师为主导,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规则和常规, 在班会上公开宣读, 并由学生讨论适当增订使规则常规更符合班级发展的需要。 有效的课堂管理者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 并在以后的两三个月内, 用更多的时间抓全班的规则和常规管理。 新学年开始的那段时间是营造有益学习环境的关键期, 教师要监控和执行规则。 在新学年开始的一段时间, 教学可能因为要顾及学生的行为问题而经常被打断, 但短时间的常抓不懈换来以后的长治久安, 要比一开始就急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行为问题, 但是更长时间都会被行为干扰要好。

(二) 优化课程设计, 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加强课堂管理与监控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 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做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3]。 传统教学中, 教学局限在知识的传授,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 学生是承装知识的容器, 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 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强调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接受和记忆, 忽略了学习兴趣才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事实。 课堂规则的监管属于外部控制, 有效的管理者更注重课堂的团体注意力的维持。 维持团体注意力是指吸引和保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的过程[4]。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的心理表征, 根据高中生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群体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

1.设计教师主导, 引导学生参与的教案, 保持课程进行的动能和流畅性。 能动提供课程强度和方向, 在一个能动性掌控得很好的课堂里, 学生总是有事可做, 不可能太捣乱, 流畅性主要指教学进程的连贯性。

2.维持团体注意力, 使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 库宁曾提出维持团体注意这个概念, 包括两个基本部分:责任心和团体警觉, 责任心就是解决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的问题。 团体警觉是指讲授和讨论期间, 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5]。

3.课堂气氛与教师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突出表现在课程实施与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利用课堂上的机会, 教师争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情感的共鸣是课堂气氛的重要变量。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而且是教师在情感方面的动态交往过程。 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力争通过自己的目光和眼神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教师的“注意圈”内, 都有自己是“注意中心”的感觉。 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三) 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由于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已养成, 缺乏学习动机, 基础差。 教师通常用失败综合征描述对作业抱有低期望, 一碰到困难就倾向放弃的学生。 教师需要向这类学生保证他们能通过适当的努力, 也就是不是加倍的努力就能取得一定进步。 帮助他们设计计划, 预定目标, 鼓励引导他们向目标努力。 积极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并在同学们中可以有所表现, 培养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融入学习活动的主流群体。 关心关注但谨防“全场紧逼”处处设防, 大事小事全管, 学生从根本上不需要自我控制, 这样的学生一旦离开师长就会暴露致命的弱点———缺乏自控能力。

(四) 培养良好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内学生思想的认识、情感、意志、舆论等方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 建设优良的班风, 能对班级成员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激励, 能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 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每个人精神振奋, 身心愉悦, 人与人之间高度团结, 高度信任, 人际关系和谐, 班集体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培养良好班风除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外, 还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 马卡连柯曾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 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的意志, 能就学生的个人行为的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能培养学生因为学校因为自己是个光荣集体的成员而自豪的精神。 ”[6]正确的舆论具有评价功能。 既然舆论反映的是班内多数人的意愿, 态度和倾向, 那么必然形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 对班内的矛盾冲突, 班内成员的行为进行评论, 使错误的言论行为得到抑制, 并促其转化, 使正确的言论得到肯定、支持、鼓舞和鼓励。 教师还要注意对一些非正式小群体的引导。 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 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 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巨大。 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 它能极大促进班级的发展, 维护班级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时, 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

(五) 注意所学知识的考察, 优化评价方式。

严格考试纪律, 才能充分发挥考试检查效果的作用:评定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程度和水平。 部分学生受错误观念的支配为考试及格, 为能出人头地满足虚荣心和表现“江湖义气”, 以增进友谊。 教师应平时重视思想教育, 杜绝作弊根源,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抑制作弊的恶风, 将外在的惩戒转化为内在的觉悟, 使每名同学都能获得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在学生能力和局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对其进步或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进步, 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将学生的进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而关键的三年, 在此期间,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奇妙而巨大的变化, 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学业压力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何协调各种关系间的相互影响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考验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耐心。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不是理性知识的堆积, 而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启迪, 教师的职责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 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劲松.有效的课堂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6.

[2]林新事.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38.

[3]崔允郭.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P215.

[4][美]Cruickshank, D.R, 等著.时琪, 等译.教学行为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363.

[5][美]斯莱文, 著.姚梅林, 等译.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271.

普通话课堂 篇11

自新课改以来,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规则及维持课堂秩序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与活动模式,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理念,让课堂有了新的内涵。然而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同时,常常会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秩序,顾此失彼,而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或者一节课学生高高兴兴上完,却没有掌握学习内容,课堂的变革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校申报了区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策研究》,为了解当前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经过研究,我们将中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定义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对我校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3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校和市内其他普通中学的25名教师和48名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基于新课程的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四个方面: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描述、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课堂特征。调查对象为中学生,发放问卷306份,收回有效问卷303份,其中初中150份,占49.5%;高中153份,占50.5%。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

调查问卷列举了顶撞教师、擅离座位走动、与同学打闹、起哄等20项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程度有四个选项: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下表1是经常和总是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按经常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前十项表现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课改的开展和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生生互动学习方式增多,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和同学聊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的课堂问题行为最为普遍。在与教师、学生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教师和学生大多认为“讲小话”、“上课聊天”是最经常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还主要表现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即不轻易被教师和同学发现,但却对自身影响极大的课堂问题行为。其特点是:不外露、不明显、不引人注目,不明显影响课堂秩序,妨碍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上课发呆、走神,心事重重,无法集中注意力,害怕教师提问,有厌烦情绪等。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多数教师和学生也提到“上课不专心”、“走神”、“开小差”等。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对抗、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有害于身心健康。如果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大面积存在,就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看到学生不合作,精神涣散,课堂气氛沉闷,情绪也会跟着低落,讲课缺乏激情,毫无生气。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调查

我校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已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背后,存在一些低效的现象,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有30.5%的学生常常聊天、说笑;有21.4%的学生常常各做各的事;有16.2%的学生常常没有目标地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小组分工不够明确,19.4%的学生所在小组从不进行分工;44.1%的学生所在小组有时分工明确,有时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也与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有关,14.9%的学生课前从没有完成导学案;62.3%的学生有时能够完成,有时难以完成导学案。

(三)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1.干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自身因素有:71%的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讲课;60%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情不好;48.5%的学生有时难以控制自己;45.8%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

2.同伴影响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课堂问题行为对自身学习产生较大、很大影响的占42.9%。

3.教师素质也会对学生课堂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认为从高到低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品格、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特别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会有助于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4.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也是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34.6%的孩子认为“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他们只顾自己,没心思管我”“他们忙于挣钱,根本不关心我”。父母对孩子缺乏情感关注,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焦虑、自卑、敌对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成为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5.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方面,69.3%的学生愿意与同学以讨论问题的形式来共同解决难题;80.8%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47.8%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时知道应该怎么做,有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大部分学生愿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分工等却不是很清楚,这就会使他们较少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四)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课堂应具备的特征

1.43.7%的学生认为课堂应“有趣”“幽默”“生动”“精彩”“氛围融洽”“充满笑声”“可以小组讨论”“增加活动课”等。

2.15.2%的学生认为理想中的中学课堂学生自己应“积极发言”“提前看书预习”“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等。

3.1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理想课堂中应“拓展课外知识”“耐心讲解”“上课有激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融入学生、心平气和”等。

4.我校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还希望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我校大部分的高二学生支持“传统的双人一桌”;还有部分的初中学生希望“师生合作、互动”“做游戏”。

参考文献

[1](美)林格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普通话课堂 篇12

2011年,我国出台了最新的高校专业目录文件,酒店管理被正式划分到目录内专业,这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所需。酒店行业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语言水平的高低。据调查,员工晋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外语的掌握程度。近几年地方很多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国际酒店品牌集团管理的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实习,从所在实习、就业酒店反馈的信息显示,学院近几年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分析,现在酒店涉外业务趋多使得酒店行业越来越重视英语技能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为适应形势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引入双语教学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实践”是目前众多旅游管理类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对于服务类的专业,实践固然重要,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毕竟不是普通的服务员,是要能够在酒店上得去,下的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的职业院校还是有一定区别,一般高校采用的方法是三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随后分派到各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众所周知,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体系很多是建立在国外酒店管理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不管是教材还是研究成果表述基本是英文原版。酒店业已加入全球化竞争,这就意味着酒店企业要发展,管理者必须了解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化意识,能够与世界客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开展专业课堂双语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英语水平,并且增强了利用语言优势查阅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酒店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为期三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思维能力,这已然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立涉外方向教学班进行差异化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在新生入校前,依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实施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二第二个学期,再依据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成绩,编排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大学英语四、六通过了的学生可以进入双语班的学习,开设三到五门专业双语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客源国概况》等。当然,需同时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比如《饭店英语》,《旅游服务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旅游管理英语》等,让学生能初步接触酒店专业的基本专用词汇,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没有通过的同学就留在普通班学习,这在对学生刚进校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时,就跟学生讲清楚,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不仅避免了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英语语言的问题而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然,对于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而言,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这部分学生充分利用语言优势,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达到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课堂内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中心

无论是双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模块和章节内容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影像教学法和专家讲座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以更好的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饭店英语》这门课的前厅部、餐饮部、房务部时,可以借助实验室安装的前厅管理、客房部管理、餐饮部管理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现场讲解。在前厅部从预订、接待到结账离店,使原本抽象的课堂内容以具体的实物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对酒店工作的浓厚兴趣。在餐饮服务中,为客人点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技能,强调服务人员与宾客之间的语言沟通,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直接运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训练和情景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西餐服务教学中,主要是对西方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房务部,从引客进房,到客房设施的介绍以及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都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情境进行现场模拟。在《客源国概况》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化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布置关于这个客源国家的学习任务,包括这个客源国家的基本信息的讲解、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完成这个国家的讲解,包括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讲解、以及在接待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酒吧管理与服务》对于一些西式点心、外国酒等用英语介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酒店服务中的一些礼貌用语可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实际交流中,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这不仅顺应了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也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形成完备的双语教学班课程的评价体系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保障体系的支撑才能将理论化为实践,使学生受益。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应有的奖惩制度是保障本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顺利建设的硬性条件,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是保证双语教学班良性开展的后台保障。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学院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研究教研室,专门负责学院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学研讨、双语课程的安排等,形成一整套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健全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应当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双语课程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及格等级别的分数可在学分上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或者可以用该分数抵某些通识类课程的考核学分;考核体系方面,要突破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英语》等,可以引进酒店直接评价模式。在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编排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教师而言,激励手段如可以在课酬上按课时量的15%予以补助,另外担任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在赴海外进修、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予优先等。

上一篇:玻璃微珠下一篇:结构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