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教法

2024-08-19

普通话课教法(共7篇)

普通话课教法 篇1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 除了按照课程要求, 完成教学任务以外, 为了让学生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素质, 在每个单元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还有必要进行复习。很多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时候, 都只是把知识 (例如单词、语言点、语法等) 重新呆板地复述一次。这样做, 学生感觉课堂沉闷, 得到的效果不理想。我尝试从比较有趣的方法入手, 介绍普通高中 (尤其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的普通高中) 英语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为从事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参考。

我认为,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首先要备好课, 然后才能谈得上课堂上的发挥。准备好复习课, 教师还需要下点功夫。我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6》 (以下简称选修六) 第一单元为例子加以说明。

1. 确定复习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需复习的内容。如果学生基础相当好, 学习非常用功, 课后就会自觉复习, 那么, 教师可以利用复习课对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拔高。相反,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差, 平常又不自觉复习, 连单词、语法都掌握不牢固的话, 那么就很有必要利用好课堂的时间来帮助他们复习、掌握要点。那么, 教师在备课时候, 首先要确定该单元要给学生复习的内容, 比如词汇和语法项目。要复习的词汇一般为书后词汇表的黑体, 这是要重点掌握的, 还有就是单元的语法, 这个能在每个单元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查到。

例如, 教师要对选修六第一单元进行复习, 首先可以确定要复习的词汇为realistic, abstract, sculpture, gallery, aim, possession, superb, attempt, appeal, painting, 要复习的语法内容为虚拟语气。

2. 以有趣味的方式安排内容

在确定了要复习的内容后, 教师就要对要复习的内容作教学步骤安排。为了增强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或模拟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这样与实际有关, 而且主题明显, 学生没那么容易走神。

由于必修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art (艺术) , 而且要复习的单词又与艺术和画作很有关系, 因此, 教师可以尝试用为将要开张的艺术画廊做一个公告 (notice) 为主题, 以实施课堂的复习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步骤开展复习:

(1) 简单地复习单词, 使学生对单词有印象。

(2) 设计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使用单词。

(3) 在情境中出现要复习的语法内容。

(4) 在情境中运用语法生成句子。

(5) 让学生设计本课作品——将要开张的艺术画廊的公告。

(6) 参考例文背诵, 让学生通过这一复习课, 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与语法。

3. 课堂设计要注意适合开展活动和调动气氛

当确定了复习的内容、根据的主题和教学步骤以后, 要实施教学,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课堂设计。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 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一些便于师生互动的活动和采用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方式。比如, 做游戏、看漂亮图片、小组讨论等。

例如, 对于上文提及的 (1) 中的单词复习, 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显示要复习的单词的汉语, 然后让学生从书中找出他们的英文, 可以以抽行, 进行开火车的方式。 (2) 中的设计, 就比较花心思, 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和情景来引导学生运用单词。例如, “Art Gallery”可以在幻灯片上显示一张艺术画廊的照片, 为了更加明显, 可以对之进行英文的解析, 例如:“It is a

room or building for showing works of art.”然后让学生说出图片所指的是什么。不过教师应注意, 采用的图片应该是有特色的, 这样, 学生才能一看就说得出。当然, 除了用图片引导学生使用词语外, 教师还可以用句子的形式引导, 例如, 对“ap peal”的使用的引导, 教师可以问“Do you like these superb paintings?”然后在幻灯片上设计两种可能“Yes”和“No”。“Yes”后面出现句子“These paintings__________to you.”;“No”后面出现句子“These paintings do not__________to you.”让他们进行填空。根据介词, 学生可以很容易填出。 (3) 中对语法内容进行复习时, 教师可以在提问过程中, 进行语法内容的复习, 例如, 教师可以提问“If you had all these objects, what would you do?”这个提问可以显示在幻灯片上, 并且划出语法点, 好让学生注意。然后可以设计一个句子填空, 让学生运用“If I had all these objects, __________, and let all the people enjoy them.” (2) 和 (3) 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的方式, 增强师生互动。 (4) 中的设计, 可以以填空的方式进行, 这样可以降低难度, 例如可以设计成以下形式:

Art Gallery

_____Art Gallery will be opened on____________________We at sharing a variety of____and____with you.There are paintings as well as_____paintings.We also have some_____sculptures in our gallery.We_____to collect objects which%%%to art lovers.

If we______ (have) more room, we would add more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to our collections.

Welcome to visit our gallery.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完成这项任务。最后, 教师可以提供参考答案, 然后让学生背诵。背诵可以设计成分句背诵, 背诵时难度渐增。以第一句为例, 幻灯片首先全句显示:“We aim at sharing a variety of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with you.”;接着去掉虚词, 让学生背诵:“We aim sharing variety paintings sculptures you.”;接着去掉另外一些实词, 直到全部去掉, 学生能说出原来的话。这样, 学生就能在复习课完后, 在脑中仍然有复习过的内容的印象。

4. 结语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 教学的内容不同, 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 本文从使课堂变得有趣的角度, 提供一些高中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以供参考之用, 希望对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教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第二版 (2008第二次印刷) .

微机原理课教法试探 篇2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 了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的知识是现代社会工程和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 掌握这门课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 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1 合理把握教学理论起点, 侧重硬件部分教学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方法是使得学生获取后续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但在微机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内容比较复杂、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不产生厌学情绪,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 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加入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延伸, 如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合理地介绍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计算机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够带着对于新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进行课堂学习,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启发、渐近、案例、比喻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达到了所要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存储器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笔者把存储器比喻成了学生的宿舍, 每个宿舍相当于每个存储单元, 每个宿舍都有门牌号那就相当于存储器的单元地址, 每个存储单元可存放8位二进制数, 那就相当于每个宿舍可住8个学生, 存储器读数据比喻成学生走出宿舍, 学生进宿舍就好比向存储器内写数据。在讲算术运算指令时, 采用启发式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标志寄存器的结构和数制计算时的补码运算,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算术运算类指令的格式和功能。有了这良好的理论基础, 再介绍十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转换程序。用顺序结构算法讲解转换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算法的不足, 为后续介绍循环结构打下基础。

2 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技能训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实验课程往往局限于对理论的验证或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得学生可以处在一种期望和主动学习的状态, 通过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如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基础性实验, 可以通过演示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设计性实验, 可采用启发、案例、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当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由于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其动手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先让学生学生熟悉计算机的软件环境, 了解相关的指令系统。在了解了相关的软件知识之后让学生来依据实验指导书的程序和要求来用编程的方法编写一些难度适中的程序,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微机原理的信心。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遇到一些调试中的问题, 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协同解决。但在引导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主要侧重对于学生思路上的引导。通过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 从而提升了学生进行微机调试程序和微机应用的能力, 同时一部分的教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在实验中自行获取, 从而节省了教学的课时, 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这是学生日后走入社会独立自主的进行知识运用的起点和开始, 因此在微型原理的教学中务必要紧扣高职学校教学的特点, 更加贴近实战,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学生工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引入工程意识, 丰富理论知识

高等教学的特点和目标是将使用作为主导思想来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为了可以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学习的系统性, 就必须将工程的意识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目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领域发展中新的技术和前沿信息,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 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理论知识更为丰富。

计算机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仅仅依靠高职阶段的课本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体系的构建。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树立起长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标, 通过一次次老师的启发中,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功和收获, 最终帮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主要讲授的是一些原理性知识, 学生能否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得知识, 这虽然和教育的对象以及教学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这更取决于学生的决心。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不少, 但老师只要充分考虑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寻找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只要教学以学生成长作为教学的动力和目的, 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提出了探讨。针对目前软件硬件教学失衡的状况, 提出侧重硬件部分教学的观点。高职教学更加突出实践性, 因此着重探讨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主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文中论述, 以期增强微机原理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原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佩玲, 彭虎, 傅忠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基于16位机)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朱金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法探讨 篇3

在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需要对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把握, 教学目标的把握是教学策略制定的关键, 有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式与掌握, 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也是通过数学概念本身的逻辑联系来进行.所以教师要明确概念定义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中达到如下要求:1.让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明白数学概念由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 如函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等等, 让学生了解其客观背景.2.让学生了解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所含的数学术语, 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掌握概念的语言表达, 图形表达, 符号表达, 如集合的交并、补定义.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片面甚至错误的应用.3.让学生了解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会对概念定义正确地进行分类, 形成一定的概念定义体系, 如圆锥曲线的概念定义, 三大圆锥曲线的关系.4.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定义, 解决数学中的相关问题.如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以推导出其通项公式及其性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推导出三角函数关系式, 求值等等.

二、数学概念课的课堂实施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教师应当因材施教, 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一般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即概念的引入及概念建立与认识.

(一) 概念引入

引入概念的过程是提示概念定义发生形成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加深对所学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有必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渡, 或者是帮助学生把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的方法有:

1.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入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 它们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 而新旧知识的矛盾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温故而知新, 既要造成新旧知识的矛盾, 又要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有启发性.如椭圆的引入:由初中学到的圆的定义 (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是一个定值的动点的轨迹) ,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定点变为两个定点, 问学生: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的引入既可以复习圆的定义, 又可以自然引出椭圆概念, 同时也揭示两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以趣味问题的探究引入

导言生动有趣, 可以引人入胜, 使课堂气氛和谐, 师生融洽, 思维活跃.教学中要尽量发掘素材的趣味性.数学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 我们可以从实践、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等比数列”概念教学时可以引入这样的趣味问题:“阿基里斯” (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 和乌龟赛跑, 乌龟在前方1里处, 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当它追到1里处时, 乌龟前进了1/10里;当它追到1/10里, 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它追到1/100里, 乌龟又前进了1/1000…… (1) 分别写出相同段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行走的路程; (2) 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很快就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其合适性, 问题太简单, 缺乏思维质量;问题太难, 学生则无法思维.

3.以史实情境引入

创设史实情境就是利用数学史知识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发现的史实, 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讲复数概念时, 我们可以讲数的形成与发展, 让学生知道数的概念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学发展的需要, 人们对数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学生了解这些史实, 可以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学会发展地学习, 辩证地看待问题.

4.以直观图形引入

巧妙采用直观图形可以让学生把抽象概念变为通俗易懂的概念.如“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且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一个物理事例引入:设计四个电路图 (电路图略) , 图1是开关A、C并联后与灯泡B串联, 图2是开关A与灯泡B是串联的, 图3是开关A、C与灯泡B是串联的, 图4是开关C与B灯泡是串联, 而A开关任意接某一段线路.问学生:欲使灯泡B发亮, 开关A、C应具备何种条件?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该问题.进一步问学生:若“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 “灯泡B亮”为结论, A是B的什么条件?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充要条件”概念理解入木三分.

(二) 概念的建立与认识

建立概念一般有两种最基本方法:一种是概念的形成, 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而建立概念, 往往采用概念的形成这种方式, 概念的形成是在教学条件下, 从大量的例子出发, 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 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定义形成过程.看下列事件:

(1) 抛一块石头, 下落; (2) 在常温下, 焊锡熔化; (3) 某人购买福利彩票, 中一等奖; (4) 某人射击一次, 中靶.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1.各事件的发生与否, 各有什么特点;2.事件发生是否需条件?

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特点, 从而引出“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做抛硬币试验, 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允许你做大量的重复试验, 正面向上事件发生频率有无变化, 在变化中有无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概率定义.学生通过实验明白道理:从特殊中寻求规律, 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 要把握好时间度, 如过早地下定义, 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 但定义过迟,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及时整理和总结, 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定义.

2.注意刻画概念的本质

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得到的“概念”定义往往是片面的,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 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 学生有时错误地扩大缩小概念.因此, 教师要从多角度加以补充, 抓住重点, 善于引导学生, 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 充分揭示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能正确把握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 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3.注意对比概念定义的差异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 要做好比较, 防止负迁移, 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 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个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过对比方式, 学生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 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4.注意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应用性

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 就是用于实践.在概念教学中, 绝不能单纯地进行抽象的概念的挖掘, 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概念, 升华概念.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 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 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概念的运用还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 掌握运用概念解题的方法.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法探讨 篇4

罗永青广东省兴宁市陂西中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发展体能法、运动技能法、信息法以及实践练习法等。它们的共性是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并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提高, 忽略学生个性化动作的发展。同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样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到要在教育中把“健康第一”的思想灌输到学生的意识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结合教学实践, 本人提出几种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法是学生为了达到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目标, 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根据自身条件制订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内容、步骤, 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体育运动课堂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 不是以体育教师教得多与少来评定, 而是以学生接受、学习、练习的效果来评定的。也就是评价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在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已经明确了“健康第一”的宗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严格制订学习计划, 降低学习难度,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体育技能的形成, 有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和体育知识, 以便完成教学任务, 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探讨学习法

探讨学习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在教学中根据自身条件和想法, 与教师进行个性化运动技能形成的探讨。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想法基础上加以合理正确的调整,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动作的形成。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学中运动

学生, 我校要求教师为其讲数学故事, 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二是开展全校学生参与的讲数学故事比赛活动, 学生讲的数学故事必须是原创作品, 只供参加比赛。这项活动虽然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但学生在创作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却要思考故事背景、数学内容, 还要对故事的雏形进行深加工, 使其内容精彩、有新意, 最后还要成文。可以说, 要创技能的重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生个性化动作的完成就变得简单又有趣。如在教学球类中的头球技术时, 在课前布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练习目标和步骤, 正是有了他们自身的想法, 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参与态度非常好, 同样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想法, 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探讨学习法是教师与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习法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使学生能有更好的目标进行选择并结合自身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创造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参与运动的情感态度;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开放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并为个性化动作提供充足的空间。在篮球教学中, 学生的个性化动作得到充分拓展, 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技术动作有了质的飞跃, 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采用引导学习法不仅开拓了我的教学视野, 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四鼓励学习法

鼓励学习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不畏艰难、敢于吃苦、勇往直前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上课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越矮小瘦弱的学生就越不锻炼。大家在玩的时候, 他们就在一边站着。如上实心球课时, 我常告诫他们, 掷实心球是一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并不是身体高力量大就能掷得远, 若能掌握好投掷的技术, 就能掷远。经过对他们的一番教导、鼓励, 在中考的时候, 我班的肖×身高不足一米六, 但他投掷出了十四米八的好成绩。因此, 鼓励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是最有成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总结, 权衡利弊得失, 合理利用整体条件, 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经验。

[责任编辑:李冰]

作一个好的数学故事, 必须具备数学、作文等基本功。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数学学科建设方面, 我们只是刚刚起步, 简单摸索、尝试了一些方法, 还不成熟。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 探索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探析 篇5

一、创新思维, 注重基本教学理念的应用

《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在新课程理念下,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此, 新课程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 用后者学生仅仅知道学的内容是什么;而用前者, 学生不仅仅知道学的内容, 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呈现上提出了新的理念,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此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 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有意义”就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际, 是丰富多彩的, 当然是有意义的、有趣的, 也是学生乐于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富有挑战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有一些适当的难度, 需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因为没有思考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以促进学生的迁移。

这些理念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换句话说, 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就必须清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的特点, 还应该清楚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关方面的问题, 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注重体验, 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传统的数学课堂, 教师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接受数学知识, 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复演练枯燥的数字之间的相互转换, 学生苦不堪言, 索然无味。新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进行“数学建模”, 从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商”与“智商”和谐统一, 相互作用过程中, 实现“课程是知识”向“课程是体验”的转变。例如, 在教学生“行程问题”一节时, 由于本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历届学生对此望而生畏, 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难以将“相遇、相对、相向、速度”等数字概念内化到心中, 对此我便设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玩具车, 将此在课桌上玩耍, 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 两人一组地进行玩具车的相向运动、相背运动、相遇情况等练习。尽管课堂秩序显得乱糟糟, 但学生们快乐的脸神告诉我:路程、时间、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 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 随着音符的跳动, 数学素养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已进入学生心中!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体验, 使学生获而有乐, 获而轻松, 获而深刻!

三、结合生活, 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 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 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 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 “2”和“3”的大小, 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选择, 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 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 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此外, 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 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 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 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 教师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后, 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 然后, 教师又进行演示, 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 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 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 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 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又如素数、合数的概念是通过它们有多少个约数来划分的。教学时, 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 然后让学生找出1、5、8、13、15各数中的约数,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进行分类。通过分析, 就能得出三类:第一类5的约数有:1, 5;13的约数有:1, 13。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 5和13是素数。第二类8的约数有:1, 2, 4, 8;15的约数有:1, 3, 5, 15。除了约数1和它本身外, 还有其他的约数, 8和15是合数。第三类1的约数有:1。只有约数1本身, 所以说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 就把自然数清楚地分为三类, 并建立了素数、合数的概念。

总之, 透视新课标、新教材, 使我们认识到, 教数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由此, 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加大力度, 不仅要备如何教, 而且要备学生如何去学, 才能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要想方设法设置鲜活的教学情景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真诚地与学生合作, 共同创造一种新课标下,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的颁布, 引发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评价均有较大的发展, 内容的变革对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冲击, 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思维、方法投入到教学中, 方能适应《标准》要求,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熊川武.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角色 篇6

一、学习新课标, 认知新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试用了10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这里就简述一下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册课程内容上的变化.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 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 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

其次在核心概念中新增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四个概念;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则保持了原有内涵.

最后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主要的变化有:一年级上:《准备课》代替了《数一数》和《比一比》, 删去了《比一比》中的比高矮;《认识图形 (一) 》代替了《认识物体和图形》, 删去了认识平面图形.去掉了《分类》.一年级下:《认识图形 (二) 》代替了《位置》;《分类与整理》代替了《图形的拼组》.去掉了《认识时间》和《统计》两个单元.二年级上:《观察物体 (一) 》代替了《观察物体》, 去掉了关于对称图形的内容;《认识时间》代替了《统计》;《数学广角———搭配 (一) 》代替了《数学广角》;活动课《量一量比一比》代替了《我长高了》和《看一看摆一摆》.

二、挖掘新教材, 体验新教法

无论是《实验稿》还是新《课标》都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遵循这个目标, 首先, 是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如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 我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 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情境图, 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 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 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 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 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 感知事物数量特征, 使学生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其次, 是教师适时引导, 把握教材的“度”.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有目的、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能更好地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服务, 切忌“放任自流”.如上《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时, 我让学生在同桌互说的基础上在全班交流看到了什么?在让孩子充分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思考: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若提出的问题能马上解决的就直接解决, 最后重点解决“9+7”怎样计算?有些问题若有一定难度, 就放在课的最后或者下一课时.

再次, 在日常教学中也逐步渗透数学的美.在新教材中, 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它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 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其中, 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 是激发学生情感, 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 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 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参加, 我让他们分组, 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 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 教室里买卖声不断, 就像生活中一样, 把既枯燥无味的又抽象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最后在日常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数学中的“听、说、读、写”.“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让学生学会耐心听同伴讲.“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及学具, 指导学生多进行看物说话、看式说题等训练, 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新教材中, 可以给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或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质疑, 以读促思, 在学完新知识以后, 多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查缺补漏, 巩固新知, 有利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它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完整性等.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进行书面表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

三、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已经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0分钟传授角色, 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急剧变革,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 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 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 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 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 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 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知识和多种能力, 不光能让学生敬佩, 还能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选择教材和教具, 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2.指导者: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 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 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更为主动.3.促进者:教师要通过激发学习动机, 为学生提供支架, 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学习更深入.4.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组织课堂教学, 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5.伙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人爱好等, 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法刍议 篇7

一、转变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 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 且背诵记忆也较为困难。尤其高中的文言散文、诗词, 句子较为拗口, 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在创新教学中, 教师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 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 生成新的知识, 与作者对话, 与时代对话, 与文本对话,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问题为主线, 以活动为主轴,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品质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柳宗元所说的“愚溪八景”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八种景物都以“愚”命名?提出问题后, 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后, 就会积极地在文中去找原因。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探究, 不难找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句子:“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 悖于事, 故凡为愚者, 莫我若也”, “予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 则茫然而不违, 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学生再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加工, 形成答案: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 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二、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 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高三课文《等待戈多》, 作为一部荒诞派的作品, 内容大多是欠缺逻辑的剧情, 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任务、事件、环境等杂乱无章, 看不出有任何的进展和变化, 语言支离破碎、颠三倒四, 对白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不少学生觉得此文十分无聊, 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也就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 更谈不上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及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将作品呈现出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乐于学习。同时, 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表演得更好, 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准备, 而在反复朗读、揣摩的过程中, 自然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体会到文学之美。

三、利用现代技术,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

教师利用声、光、形、色合一的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增强语文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句章内容, 深化对语言的感受, 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通篇以气势恢宏的言辞和奇瑰丰富的想象描述了蜀道的峥嵘崔嵬、阴森深邃,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但由于学生对蜀道的认识不足, 难免会以为诗句的写法过于夸张, 从而在理解文章思想上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背诵也较为困难。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蜀道的图片及一些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则可以让学生对蜀道有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在朗读和学习课文时感情更为投入, 从而促使学生在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和影像获得的直观印象的基础上, 根据文章描述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之美,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阅读朗诵,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十分重要。而由于高三学生课业较重, 课余时间较少,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难以实现。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同时还应加强课堂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就某一场景写一段文字,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陶醉于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辅导, 让学生将从课堂学习及课外积累的知识通过课堂训练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表达能力, 将语文课堂教学推上高效率的平台。

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过程逐渐步入正轨。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学习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阅读及课堂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潜能等各有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摘要: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花的时间不多, 成绩普遍偏低。而新课程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 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回收条件下一篇:社会实践与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