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精选12篇)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篇1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方式。2000年以前,我国更倾向于通过“引进外资—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这一方式拉动经济增长,截至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55.74亿美元。在此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之后几年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迅猛上升趋势(见表1)。
单位:亿美元
2003—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60%,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该值仅有1.1%。随后出现的欧债危机,使出现复苏迹象的欧美经济再次震荡,也影响了我国企业,使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愈演愈烈,但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777.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高达124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3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2012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4354.9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1.32万亿美元。2012年中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00.7亿美元,其中银行业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5.4亿美元,占64.9%。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特点
(一)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从投资区域分布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区位分布特点呈现从周边地区向外围区域扩散的多元化分布格局。中国在2012年对亚洲投资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2.4%,占总流量的73.8%,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投资虽然同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基数仍很高。大多数投资项目分布在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与地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近八成以上集中在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地,例如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
(二)发展中国家比重大
我国大部分海外项目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这些行业大部分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截至2012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存量为4588亿美元,占总量的86%。亚洲地区集中在哈萨克斯坦、缅甸、蒙古、柬埔寨等;拉丁美洲地区集中在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国;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非、赞比亚、苏丹等国家。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北美洲的投资,主要流向美国和加拿大,2012年我国对北美洲的投资额达48.8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97%,但是相较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来说,比重仍然很小。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主体规模小且投资总额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型企业承办的中小型项目为主,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小,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小。除少数由中央部属大企业投资的上千万美元的较大项目外,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海外中资企业的平均单项投资额太低。据统计,在中国海外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投资总额、投资规模偏小,致使我国的跨国企业难以获得规模优势,缺乏先进设备和研发能力,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恶性循环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使企业丧失诸多机会。
(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近年来,尽管中国海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有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小。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三)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43.7%集中在港澳地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美国,投资流量截至2012年达到40.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3.5%。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占较大比重,主要流向亚洲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投资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四、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2000年,我国正式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向。虽然政府对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高度重视,但是对企业如何开展直接投资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统筹安排,政府仅充当决策者,对企业的比较优势缺乏深入了解,直接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外直接投资优势不明显。因此,政府应该根据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积极转变角色,强化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以及相关信息服务,为投资主体提供有效支持。
(二)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国际形象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频频受阻,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存在偏见,一方面认为我国企业缺乏内部治理制度和外部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认为我国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背后总是有政府的“影子”,担心自己被接管的企业或所在社区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采取谨慎态度。我国企业要想消除东道国的偏见和误解,就要积极树立企业自身形象,淡化国籍,经营方式上力求以国际市场为中心,以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思维开展经营活动,避免民族主义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为更好引导和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护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等。近年来,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但我国政府仍未出台用以规范主体投资行为、明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政策,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使我国企业顺利实现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的过渡。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可为企业搭建良好平台以保护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维护我国跨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构建金融平台来帮助跨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政府还需完善相关监管体系,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通过政府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境外突发事件预防和预警能力,加强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果的检测,以减少损失。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仍然以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为主,有些国家政局仍不稳定,宗教和民族冲突频发,这给我国跨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政治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外交支持。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篇2
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分析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分布更为广泛、行业分布有所扩展、地方投资规模及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从存量看,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72亿美元(见图1),比底增加了342.8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从流量看,入世以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更为明显。2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22.6亿美元(见图2),比1990年和20分别增加了95.6和113.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2.5倍和3.5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790亿美元,存量为106720亿美元。据此计算,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57%和0.54%。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篇3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大型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长沙远大中央空调公司、万向集团公司等一些优秀的民营大型企业,都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业务,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2.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财政部涉外司和外经贸部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显示:68.7%的企业认为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3.2%的企业自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8.1%的企业在区域内领先,说明跨国经营企业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占90.3%,其余9.7%则处于亏损状态。年出口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70%。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往往大于国内经营,为了规避风险,我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或控股51%以上的投资方式,以便取得支配地位,掌握境外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4.境外企业的管理以自派人员为主。对于境外企业的管理,除了海尔采取本土化策略外,其他企业均采用生产车间或自主决策的管理策略。而且九成以上的企业采取以自派人员为主的方式,把握着经理、财务、技术等关键部门和岗位。
5.企业在产品上大都有某些竞争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52.4%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18.8%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价格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优势,17.8%企业认为拥有品牌优势,还有11%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拥有差异性优势。
6.跨国经营企业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咨询以及农业开发和合作等领域。但投资的重点仍集中在贸易和资源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分散,投资成功率较低,缺乏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普遍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企业后,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仍旧沿袭国内经营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而且由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企业不能适应国际经营和竞争。
2.资本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匮乏。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影响,我国企业中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增大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困难。
4.信息和服务缺乏。大多数企业无从获得到国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而且无法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使风险性大大增加。
5.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而且创新不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
6.管理环节过多,监管体制不畅。由于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严重的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个项目分别要经过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的审批,经常使企业坐失良机,而且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
1.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产业和行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定部署、方法和措施,分阶段实施。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政局稳定、双边关系友好且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產品领域。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
3.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加快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投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4.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5.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由半政府性质的协会、商会等非盈利性机构出面,在主要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所遭遇的风险。
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中国正处在如何确立在全球资本链条中地位的关键时刻。是成为国际资本大鳄下一个经济猎场, 还是掌握国际资本分配的话语权继续扩展经济影响力, 都将由中国的对外投资的发展决定。
一、中国对外投资现状
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对于世界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 起步阶段
1979-1991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并未形成健全的经济奠基的时期。这阶段也是对外投资逐步发展形成的阶段。
自改革开放起, 随着经济的逐步放开、体制内各种管制逐步放松, 中国的对外投资开始起步, 并形成了符合现代经济规律的对外投资雏形。
但是在这一时期, 由于中国刚刚开始经济建设, 国内资金需求很大, 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也形成了规模, 所以没有能力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对对外投资进行引导。
(二) 探索阶段
1991-2004年是中国对外投资政策不断调整, 以便合理地补充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阶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国际投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但是当时对外投资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1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 指出“中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 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 资源和优势以补充国内的不足”;并在此后的10多年内成为了对中国境外投资影响最大的政策法规。
这一时期的政策体系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到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9%和0.55%。
(三) 发展阶段
2004-2007年, 是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中国GDP长达13年的高速增长, 以及1994年以来快速增加的国际贸易顺差, 中国完成了可投资资本的迅速积累。这使得对外投资以其可转移存量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中的佼佼者。
而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发生转换, 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始于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新的投资体系的诞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投资结构完善, 并且加速了其发展。
2006年, 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1.6%, 其中, 股本投资77.2亿美元, 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47.9%;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 占19.8%;其他投资52.1亿美元, 占32.3%。截至2006年底, 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
(四) 成熟完善阶段
自2007年至今都属于成熟完善阶段。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为标志, 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中投公司的成立是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开创性举措, 其目的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 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随着各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 中国不再仅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主要接收国, 更逐渐发展成为纯资本输出国,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快, 中国在世界各地积极投资及并购产业的主要目的除了需要新的消费市场、掌握能源及原材料、获取先进技术及向全球延伸行销渠道外, 还有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原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来说问题是双方面的, 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一些内部自身的因素。
(一) 世界投资资本的竞争压力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不是孤立于世界经济存在的, 所以其必将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会受到国际投资环境的制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 国际资本流动有增无减, 并以更迅猛的态势得到长足进展, 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为例, 在70年代, 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是100-200亿美元, 约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1997年, 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已达到2800亿美元, 约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4%。
由于各国逐步放松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制, 同时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多重作用下,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惊人, 表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以外汇市场的急剧膨胀为例, 1999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到112-115万亿美元, 是国际贸易量的100倍。
另外, 据统计, 在过去20年里, 国际资本流动平均增长13167%, 而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158%。此外, 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充斥, “热钱”交易量逐年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全球货币日平均交易量曲线近10年来一直呈大幅上升趋势, 目前已经上升到平均每天1万亿美元以上。
随着世界经济和生产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分析联合国贸发会议年度《世界投资报告》得到证实。1991-2006年, 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和投资司连续发表了16部《世界投资报告》,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世界投资流量和结构的变化, 也说明了存量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存量形式的多样化存在。
中国对外可投资的资本总量排在世界的前列, 但是就对外投资的国际研究以及战略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是说, 我们空有巨大的资本优势但是没有运作的技巧。长此以往这些资本优势不但不能转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 反而会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机活动。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内部制约因素
1、对外投资未形成规模优势。
一直以来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和传统的投资经营模式的限制, 中国的对外投资被认为是有国家主导的政治行为, 而不是市场主导的经济行为。自改革开始的1979年一直到上世纪末的2000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都是规模小、产业单一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的资本规模小, 经济影响力差, 行业地位低。长期以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都以中小型企业承办的中小型项目为主, 除少数几个由中央部属大企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援助特色进行的投资达上千万美元的较大项目外, 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以来, 随着次贷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 为了有效的应对, 大型的企业开始了大规模投资的尝试。如中海油对沙特和阿联酋油田的收购、首钢对巴西、智利的煤铁矿产的收购、国内企业对澳大利亚金矿、铁矿的收购, 以及对俄罗斯铁矿、煤矿, 对印度大型水电站的投资, 对美国黑石私募基金的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大多超过几十亿美元, 但是相对于这些行业来说是规模较小的投资, 对于投资企业来说也是其单独的投资行为, 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2、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
(1) 中国对外投资结构没有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布局。由于历史的经济发展原因, 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和企业的国际地位等原因形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中国的对外投资一方面集中于初级产品, 如煤、铁、有色金属、石油等矿物资源。另一方面则是集中于对外投资中国有较成熟经验的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由于国内没有很成熟的技术或相关经验、国外相关行业投资门槛较高、部分国家对中国在此类行业投资有限制等种种原因被忽略。这样不利于中国引进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也无法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 (2) 中国对外投资区域结构不合理。中国对外投资遍布130多个国家, 但是存量的70%在亚洲, 其中香港占了在亚洲投资存量的90%。而排在亚洲之后的是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存量的90%又集中在其自由经济区有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其余的投资存量分布在100多个国家。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 这种过分集中的投资地理分布, 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 (3) 在投资方式方面, 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 企业兼并以及间接投资为辅。在现在的国际金融资本运作环境下, 如此单一的投资模式, 已经不适应激烈的国际投资的竞争环境。
3、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来说, 国家需要进行明确的投资指导, 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整体的对外投资进行管理, 而是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对投资的方向、产业、国别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中国对海外投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 也没有具体的引导管理部门。能够对海外投资进行管理的部门过于繁杂, 政出多门, 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一般要经过4-5级的审核批准, 在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 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同类国际投资企业。
4、对外投资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国际投资行为是有一定风险的资本运营行为, 其容易受到各种金融风险、国家风险、商业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袭扰。 (1) 国家缺乏健全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在对外的经济往来和风险发生时用以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对外投资体系健全发达的国家, 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专门保护本国的对外投资资本, 保障本国企业的利益, 引导、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投资活动当中去。如美国的《对外援助法》、日本的《外汇法》、印度的《国际投资法》、韩国的《对外投资法》等。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保障体系, 还不能使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鼓励、引导对外投资, 以达到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 中国缺乏对外投资的经济保障体系。对外投资的强国,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 有完备的经济保障体系。例如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外投资的保障、使用商业投资保险、国家的对外投资保险, 以及引导性的各类专门进行对外投资经济保障的由国家主导的国际投资银行。
5、对外投资缺乏管理经验。
对于中国来说, 对外的大型投资管理、国际的大型投资资本运作都是缺乏经验的。既缺乏整体的企业模式运营经验, 又缺乏掌握这些经验的人才。由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而中国的市场是不同于国际市场的———改革中的过渡型不成熟市场经济雏形, 所以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都处于适应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开始于1994年, 真正起步于2004年, 进入国际投资市场仅仅5年的时间, 这5年间国际市场风云起伏, 全球性危机就超过4次。所以说, 中国的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靠经验常识无法进行危机应对的世界投资市场。这样的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也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同时, 由于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决定了, 中国缺乏那些能够应对纷杂的国际投资市场的人才。外派的管理人员中, 很难找到既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外语水平, 又通晓国际惯例并且能够进行国际营销运作的人才。而且, 由于中国涉外投资企业的用人制度对这类稀缺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使得这类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更加严重。
三、结束语
2007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开始进入了拐点, 这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来说, 既是一次进行投资资本结构调整和投资资源有效整合的契机, 又是一次参与全球资本重新划分的大好时机。但是其前提是解决好中国对外投资中的这些基础性问题, 这样才能使对外投资行为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过程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试图使中国的对外投资体系得到完善并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中国对外投资首设负面清单模式 篇5
商务部9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上正式公布,中国将于10月6日起施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修订版,此次修订版除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外,还将首次实行对外投资负面清单模式。
据悉,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这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成为投资国也是大势所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更是放开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来说,对外投资面广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新高
去年对外投资流量创纪录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投洽会”期间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较2013年上涨5.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
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软,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11年增长,2002至2013年年均增速高达39.8%。
而对外投资方面,最活跃的仍属并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24起,涉及70个国家(地区),实际交易总额达529亿,其中直接投资337.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3%。并购行业则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等16行业大类。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速迅猛,但从投资存量来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指出,201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60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但其存量规模仅为同期美国的10.4%,英国的35%,德国的38.6%,法国的40.3%,日本的66.5%。
对此,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方蔚表示,虽然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晚,较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也指出,除存量规模外,跨国公司仍然主要体现为“大而不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资产与投资回报率也有待改善。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只有21亿元,而2014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高达2101.25亿元、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入围门槛也达到233.11亿元。此外,在海外经营业绩方面,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和海外员工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都比上年有所上升,然而,海外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却由22.25%降至20.86%,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部分海外业务仍处于投入阶段或者投资回报率不理想。
创新
境外投资管理首设负面清单
事实上,在对外投资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商务部再次对《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办法将于10月6日起实施。
方蔚表示,《办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确立了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并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仅对企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投资实行核准,其余均实行备案。”
与此同时,《办法》取消了对特定金额以上境外投资、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实行核准的要求;《办法》将核准时限缩短了5个工作日。其中,对中央企业的核准,将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对地方企业的核准,将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
方蔚还表示,此次除简政放权外,《办法》还首次实施负面清单模式《办法》指出,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损害我国与有关国家(地区)关系;违反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出口我国禁止出口的产品和技术四方面不允许投资外,其他均可。
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表示,此次商务部对企业“走出去”设立负面清单制度,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这是很有意义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够规范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从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
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表示,“负面清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即把不开放的行业列一个清单,明确告诉对方这些行业不开放或存在限制,而未列入清单的就是开放的,由此可以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
“现阶段负面清单仍较简单,仅从大原则上分成四种类型,今后会考虑再度修订。而时间点可能是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谈判后再做相应调整。”方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但对于投资管控的减少,也有专家提醒当前仍有一些正在积聚的风险因素制约着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效益。
2014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3年有59个国家和经济体颁布了87项外商投资政策措施,其中,新的管制和限制措施所占份额较2012年的25%上升2个百分点至27%。接受采访的部分专家认为,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有的国家则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收紧对外资的审查和监督程序。此外,一些国家在针对跨国并购的准入方面也愈发挑剔,并开始限制战略性产业的外资介入。
对此,方蔚也表示,商务部会加快制定出台《境外投资条例》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以保障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和构筑风险防控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商务部对于企业对外投资不是盲目的管,也不是盲目的放。今后必将促进国内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并规范其投资行为。”王晶说。
趋势
我国或成净对外投资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吸引外资增长速度却放缓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或首次成为净对外投资国。2013年,中国全年吸引外资达1239亿美元,上年增长2.3%,而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107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8%,仅居美、日之后,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与此同时,日前海关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8月贸易顺差再创单月新高,也再度展现这个趋势。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0.6%。其中,出口9.1万亿元,增长2.1%;进口7.9万亿元,下降1.1%;贸易顺差1.2万亿元,扩大28.7%。
“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和吸引外资的局面将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世界投资报告》主编詹晓宁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2014年将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新的标志性的一年,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中国对外投资将明显超过1000亿美元。
李稻葵指出,我国政府统计的对外投资量往往是低估的,因为,往往有很多企业没有将自己的对外投资报备给商务部。也就是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对外投资国了。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篇6
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母国)的投资者在另一个国家(东道国)取得资产,并获取了对该资产控制权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所获得资产具有经营控制权,从而与对外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政手段等间接投资区分开。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同蒸汽机、电力和汽车的应用推广一样,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尽快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规模小 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情况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所占的比重也很小。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增长趋势显著 如果按照我国自己的统计数据,近10年我国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率大约在30%。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
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或者是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地。但是近10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对亚洲国家的投资有显著提高。
高度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行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资源开采和加工制造业三大领域。
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运营状况不乐观 虽然总量和平均规模迅速增长,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业绩很难令人满意。据商务部对一些省份的抽样观察,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三个1/3”,即1/3盈利,1/3持平,1/3亏损。
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制为目的的理论,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众多理论学术门派,如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等。上述理论是西方学者基于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的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
美国垄断优势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Hymer)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被称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石。海默归纳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第二,存在不完全市场,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评价: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我们应该看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而言的。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日本边际产业扩张论
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种投资会扩大投资国和接受国间的比较成本优势差距,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有利于国际间的分工。
评价: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增速居世界第一位。从日本海外投资现状看,无不处处显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由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方面的情况和我国目前具有相似之处,即存在着期望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正在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推动作用的客观要求。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我国对外直接
投资的产业选择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通过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
投资是我国产业选择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这将给我国带来两大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绕过一些壁垒更直接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跟踪世界动态,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二是可以形成对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牵引。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的获得其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
应遵循边际产业基准
我国在纺织、食品和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按照边际产业基准,借鉴日本的经验,把这些行业转移到拥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当地进行生产销售,是这些“夕阳产业”的出路所在。通过产业与技术的梯度转移,在国内集中发展比较优势较大的产业,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容量较小,资金技术实力较发达国家不足,他们往往要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自身需要。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梯度较小,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资源开发业仍是我国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任务
目前来看,资源开发业仍将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二是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三是有助于缓解资源缺乏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引言
从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大进大出的繁荣景象。一方面, 中国对外投资的量快速扩张, 2012年中国企业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另一方面, 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16亿美元。然而, 目前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增速、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等方面的原因, 为今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重大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国的国际投资与人均G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邓宁根据人均GNP的大小划分了四个发展阶段, 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对应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另外, 赵晓晨 (2000) 指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相结合, 多种投资方式、多个投资领域、多个目标市场、多元投资主体的综合型发展模式。冯鹏程, 仲鑫 (2009) 总结出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规模较小、近年增速较快、产业结构低层化和区位选择结构过分集中等特点。朱华 (2012) 运用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租赁和商业服务, 投资目的是为了投资控股, 而且国有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主体。本文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 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新的分析方法, 阐述当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的新特征。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 投资总量分析:起步低, 发展快, 处于投资发展周期论中的第三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由快速发展转型到平稳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的ODI和中国引进的外资相比差距甚大。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69万亿美元,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 占当年存量的2%。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主要国家排行中位居第六, 与美国、日本、法国的差距还是很大。
更重要的是, 结合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分析可以得知:从2004年以后, ODI与FDI的差距总体在缩小, 而且ODI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FDI的增长速度 (2004-2011年, ODI的平均年增长速度是45.16%, FDI对应的速度是9.71%) , 符合进入第三阶段的条件。然而, 2004年中国人均GNP是1488.88美元, 小于邓宁要求的2000美元。由此可知,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忽视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忽视了不同国家市场结构的非均衡性。另一方面, 也说明中国提前进入了第三阶段, 2011年, 中国人均GNP是4610美元, 因此虽然国际经济变幻莫测, 我们仍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积极态度。
(二) 投资区域分析:国家聚集度高, 对香港的投资将近六成
中国海外投资地域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对于香港投资占大部分比重。2010年对于香港的直接投资占55.96%, 澳大利亚占8.89%, 英属维尔京群岛占5.08%, 卢森堡占4.66%, 开曼群岛占2.47%。出现这么高的国家聚集度的原因有三方面: (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的ODI在刘易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的指导下, 更青睐于向香港等离中国近的区域投资。 (2) 通过“返程投资”的方式同时以“外资”的特殊身份同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避税区优惠的税收政策。 (3) 随着国家竞争的白日化加上来自发达国家日益深化的保护主义, 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低端技术著称的中国产业和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境内的风险愈大, 成本愈高。
(三) 投资行业分析:产业分布广泛, 投资重点由制造业转为服务业
从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 制造业占比由2008年42.70%锐减到2010年的6.77%, 2010年主导产业的流量总额及其占比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2.8亿美元, 44%) 、金融业 (86.3亿美元, 12.54%) 、批发和零售业 (67.3亿美元, 9.78%) 、采矿业 (57.1亿美元, 8.3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6.6亿美元, 8.22%) , 这五个行业占到总投资的80.84%。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控股权, 对于并不从事具体的对外经营业务活动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4%的投资, 说明我国企业很大程度是为了避税、“中转”等策略型投资。
(四) 投资主体分析:地区发展不平衡, 海外投资以国企为主导
一方面, 国企的海外投资能力远远高于民企。在我国进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境内投资者中, 就投资存量分布而言, 中央企业占的比重由2008年的81.3%下降为2010年的77%, 2008年中央企业的投资主体是5.6%, 这种差距很大部分来源于国有企业在财税政策性支持、国别产业导向政策、保险政策支持等方面, 获得的帮助多于民营企业;另一方面, 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海外投资比例很不平衡。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按省市区排序情况表显示:浙江、山东、广东和上海是主要海外投资省份 (城市) , 这四个地方共投资960, 816万美元, 占总投资的47.32%;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大大制约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
(五) 海外投资方式分析:跨国并购领域集中, 目前投资方式仍以新建为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领域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受欧债危机的影响, 从2010年到2011年,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金额和所占比重呈现低速下滑态势。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 同比增长54.7%, 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72亿美元, 占流量总额的36.4%, 并购领域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
另外, 从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中我国ODI流量构成比例:新增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占比达到了81.40%, 而当期利润再投资2012年的比重下降到18.6%, 可以看出我国的海外投资并不是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而是更加强调对股权的控制。新增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占了绝大部分, 进入市场和获得受资企业特殊资产的速度远远快于当期利润再投资, 该比重的不断增加, 表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逐渐与世界接轨。
四、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大, 但是与引进的外资数额相比差距甚大, 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海外投资的流向集中在香港等离中国较近的国家或避税区;投资的行业广泛, 但是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 地域差异很大, 国企的海外投资能力明显高于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比较集中, 但是新建仍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冯鹏程, 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研究, 2009年第10期
[2]朱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和新特点[J].跨国经营, 2012
[3]赵晓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及特点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0;第6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分析 篇8
(一) 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一个整体, 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 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 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 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 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
2.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 国际分工更加细化, 分工的路径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
传统的国际分工不仅表现为垂直分工, 而且表现为产业的梯度转移, 发达国家将大量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今的国际分工则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 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立体发展的方向推进, 也就是说, 产业的国际转移将突破传统的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也延伸到发达国家, 基于此建立起全球性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国际分工体系。
3. 在世界宏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 微观经济组织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驱动下, 一些大企业摆脱母国市场的空间束缚, 转向全球市场的价值定位, 即通过创建一体化的、跨越国界的全球经营网络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地位。
(二) 国内环境
1. 生产相对过剩, 贸易顺差持续增高。
近年来, 我国已告别商品短缺现象, 市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高,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为319.84亿美元, 2005年越过千亿大关, 达到1018.8亿美元, 2007年突破两千亿, 达到2622亿美元, 2008年是2955亿美元。自2005年以来, 外贸顺差的激增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个棘手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贸易失衡问题, 是我国经济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在对外贸易领域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 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造成的。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适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向国外转移部分富余的生产能力, 开拓国际投资的新领域。
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近年来涉及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8年全球有21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两反一保”调查93起;2009年我国输美轮胎特别保障案、我国输欧铝合金车轮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对我国输欧无缝钢管征收17.7%至39.2%的最终反倾销税、美国对我国无缝钢管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8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反倾销57起, 反补贴9起, 保障措施13起, 特保9起) 。据统计, 1995-2008年间, 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超过800件。纷至沓来的贸易摩擦事件, 不但直接导致贸易机会的损失, 而且会对厂商和客户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3. 资源严重短缺, 能源危机出现。
在一些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 我国却存在着资源短缺问题。若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资源丰缺的标准, 即资源种类的齐全程度、资源储量的充裕程度和资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来衡量, 我国属于资源种类比较齐全,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的国家, 而且矿产资源品位低, 如石油、木材、橡胶、铁和铜铁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 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的速度很快,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流量) 为559.1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1%。其中:新增股本投资283.6亿美元, 占50.7%;当期利润再投资98.9亿美元, 占17.7%;其他投资176.6亿美元, 占31.6%。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2002—2008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5.7%。截至到2008年底, 我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12000家, 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 (地区) ,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存量) 1839.7亿美元, 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
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情况为:商务服务业217.2亿美元, 占38.8%;金融业140.5亿美元, 占25.1%, 其中银行业132亿美元, 占金融业的94%;批发和零售业65.1亿美元, 占11.7%, 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58.2亿美元, 占10.4%, 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6亿美元, 占4.8%, 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制造业17.7亿美元, 占3.2%, 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1亿美元, 占2.3%;建筑业7.3亿美元, 占1.3%;房地产业3.4亿美元, 占0.6%;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亿美元, 占0.5%, 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7亿美元, 占0.3%, 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农、林、牧、渔业1.7亿美元, 占0.3%;其他行业3.6亿美元, 占0.7%。
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其中:亚洲435.5亿美元, 占77.9%;非洲54.9亿美元, 占9.8%;拉丁美洲36.8亿美元, 占6.6%;大洋洲19.5亿美元, 占3.5%;欧洲8.8亿美元, 占1.6%;北美洲3.6亿美元, 占1.6%。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 制造业投资者占总数的42.7%;批发和零售业占28.2%;建筑业占4.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4.5%;采矿业占4.2%;农、林、牧、渔业占4.1%。
以上数据表明,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的发展, 投资产业分布趋于广泛, 结构也渐趋合理。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相比, 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小;主要以资源开发行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 缺乏对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 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 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 非贸易型投资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加工制造业。尽管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大, 但其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 虽然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有所增长, 但总体上讲, 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这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 又必须从我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按照这一思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考虑以下基准:
(一) 产业组合区位比较优势基准
所谓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 经济优势不是单个厂商优势, 而是该产业内各厂商经济优势的集合, 其本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内各优势企业的合理组合, 是决定国际投资产业选择方向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 只有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 才能不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
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全球优势。实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并不需要所谓的全球优势, 而是需要相对于一定区位的, 即母国相对于东道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 产业选择是将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 选择了不同的区位, 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由此可见, 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区位选择与投资者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 进行产业选择的同时, 也选择了一定的区位, 产业组合优势要以区位为基础。
(二) 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一产业内部以工程间分工为基础的贸易关系, 即某一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交易数量。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主要是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效应, 这种带动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海外子公司与国内企业所发生的垂直贸易量。因此, 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该产业组合优势的形成, 又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 所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 应是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 即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大的产业部门。
(三) 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
所谓结构高度化同质性, 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同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 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是为了发挥产业的“现有优势”, 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则力求培育产业的“潜在优势”。目前我国正加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瞄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 服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故投资重心应在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紧密型产业。这既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又能有效实现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 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投资的非选择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对于“非资本过剩型国际投资”来说, 其投资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潜在的投资机会日益增加, 这种机会成本还会上升。弥补这种机会成本的主要途径, 便是在国际投资领域寻找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
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下, 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时, 应根据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结合世界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 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 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业链环节迈进, 在国际分工中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从而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 资源开发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
资源开发业应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 因此, 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 而且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表明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此外, 针对我国资源缺乏的现实, 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的不足, 相对提高我国资源拥有量。目前, 我国已积极发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非洲国家等资源较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 例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开采铁矿, 每年可运回近千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矿石。
(二) 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可以将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己失去比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 这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50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 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 目前, 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 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 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 易于为它们所接受。所以, 这些行业也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实现产业转移。一方面, 可以适时地转移国内过时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国际转换、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另一方面, 可以延长国内比较劣势产业的经济寿命、增加利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三) 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产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 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 如今服务业己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 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从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但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 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 以及旅游服务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2007年,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4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7.67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4.90亿美元, 同比增长48.9%, 三项合计完成营业额479.00亿美元, 同比增长34.2%。截至2007年底, 三项合计累计完成营业额2564.3亿美元。旅游业方面, 2007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419.19亿美元, 位居亚洲第一。由此可见, 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旅游业等领域, 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四)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 面临着借助对外投资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 因此, 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但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 科学技术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 我国有必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 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玉宝.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 2009 (6)
[3].黄顺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J].现代商业, 2008 (3)
[4].周新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3)
[5].胡美婷, 冯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初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07 (5)
[6].苏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 2007 (12)
[7].王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分析 篇9
近年来, 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卓有成效, 在资源开发、制造业、服务业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当可观, 但同时高科技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步伐缓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质量效益不高、产业分布不尽合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要想进一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素质, 就需要合理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在稳定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 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构建优势型和学习型共同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体系。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 中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流量预计2010年的FDI流量将超过12000亿美元, 2011年进一步上升至13000亿美元至15000亿美元, 2012年上升到16000亿美元至2000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84.8%, 发展中经济体占12.7%, 东欧和独联体占2.5%。2010年9月5日,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厦门联合发布《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以下简称流量) 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 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很快,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 即使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 己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 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 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农业及农产品开发, 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大, 投资重点相对集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
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2.2.1 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 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资源开发也属于低附加值行业, 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地位的提高。我国现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 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 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 加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2.2.2 忽视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目前, 传统的商业、运输和公用事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大大下降, 而银行、保险、电信、媒体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大大上升。反观中国第三产业对外投资, 基本上是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传统三产项目。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国内连锁效应弱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资源开发产业和初级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例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低。而前者属于低附加值的产业, 对国内产业的连锁带动效应相当小。依据有关的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主要是其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效应, 这种带动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海外子公司与国内企业所发生的垂直贸易量, 即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 所以,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不能有效发挥带动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作用, 不能很好地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市场条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
总体而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 相对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资源开发产业和初级制造业的投资, 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 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 结果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断档与分割, 致使对外投资风险加大, 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因此,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3.1 资源开发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
资源开发业仍应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选择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
3.2 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
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国在纺织、家电、轻工等劳动密集性行业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 属于“边际产业”。但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阶梯低的国家如西非、南亚及中亚等国家又是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因此, 在对外投资产业选择上可遵循优势产业基准, 即将边际产业向在国际分工中梯度低的国家依次转移。
3.3 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产业
如今服务业已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 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 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领域, 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3.4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我国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非常有必要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4 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面对全球的产业调整趋势, 种作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 也正面临产业调整的关键时刻。因此, 目前, 资源开发业仍应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将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将它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是中国对外直接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及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重点与方向以及中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
[1]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中国2005-2006海外投资年度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2]程惠芳:《入世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分析 篇10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表现
(一)区位选择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区位选择不当,对区位内的风险估计不足,产生严重的问题,企业损失很大,引发收益不佳。例如:2005年联想用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制造公司(IBM)的PC业务,美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马托向国会提议审核联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使联想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联想集团海外发展困难重重,加上美国严格的劳工法,使得企业难于破产,只能苦苦挣扎,更无法谈及提高收益。2004年中国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5年1月,8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2007年1月,先后有5名和9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遭到武装分子劫持。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引发的收益不佳
企业自身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尤其是人文环境不了解,使得投资困难重重,收益及其不佳。例如,2004年上汽用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的双龙汽车公司。双龙汽车的收购,使中国在韩国投资引起韩国普通民众的反感情绪。不满的情绪很快蔓延到消费领域,减少购买,再加上经营不当的问题,曾经辉煌的收购投资以申请破产告结。2005年委内瑞拉政府宣布,把外资控股或独资的石油、能源类企业收归国有,外资方不能控股。因此,在委内瑞拉投资石油、能源的外国公司损失巨大。
(三)投资策略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2002年开始的海外直接投资热潮中,企业更多的是看重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市场或资源状况,而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具体环境与自身状况是否适合考虑较少。例如:2005年,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对海外投资环境考虑不周,盲目投资,策略不当,这种方式的投资给海外企业后期的发展形成巨大隐患,投资收益非常困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原因
(一)海外投资历程短,经验匮乏是收益较差的直接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在2003年以后,发展的时间与发达资本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时间短,在几年的时间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其蕴含的风险及问题非常多。投资经验缺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投资经验的缺乏与讯息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国内企业一般缺乏具有研究国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投资国经济法律了解透彻的人才,信息的缺乏加上人才的缺失,企业在进行决策中难免依靠国内经营的经验,而国内经验在国际上很难行得通。联想的海外困境和韩国双龙的破产就是典型的缺乏经验。这两个2005年的投资明星,一个是被国外的劳工等法律制度困扰,一个是被韩国的民族情结和害怕中国强大的情绪打倒。虽然原因不同,却殊途同归,结果都是缺乏海外投资经验。
(二)融资渠道不畅是收益不佳的客观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81%,这类企业在投资初期得到国家政府的资金帮助,但政府资金来源的最大问题是后续较差,一旦这些企业在海外短时无法获利,想从政府这里再获得较多资金就很困难,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因此海外投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为海外投资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机制,国内银行难以评估海外投资的信贷风险,还不能有效地为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企业从海外市场融资也很困难,企业自身的实力较弱,在融资环境良好的国家难以开展;在投资的东道国融资环境较差时融资变的根本不可能,境外企业缺乏一个正常的融资渠道,难以有效做到融资成本最小化,中国海外企业很难获得后续发展资金,甚至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需要都很难得到满足,这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的经营与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收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中国企业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竞争力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但国际投资的竞争力却十分薄弱。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首先是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明确,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联想的海外投资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投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更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就整体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中国的许多企业,在技术上多数尚处于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阶段,加上受研发投入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上都没有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即便是电子产业这种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也是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不会有长久收益。
三、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策略
(一)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以提高收益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历程很短,对外界情况了解很少,企业在作决策时常常看的是市场份额和机会,但是其中很多因素都可能限制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对投资国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选择与企业相匹配的区位进行投资,以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投资历程短,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照所列因素对投资国进行评估,如果企业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如果企业不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不要贸然投资。例如,中国某企业是一家有特色的餐饮业,其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针对当地劳动力价格高的问题,可用提高产品的价格来应对。如企业是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则在劳动力价格高的国家很难站稳脚跟,这些企业应该选择劳动力价格低于中国的区位进行投资。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是提高收益的前提。
(二)建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融资平台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自有资金普遍短缺,跨国经营中资金问题是一个显著的瓶颈。因此,解决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该建立国内海外资金融资平台,中国企业在国外受到较多的融资限制一时难以克服,因此,在国内建立相应融资渠道,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海外企业很难用自己海外企业担保进行融资,因为国内银行对海外资产的处理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国内企业担保为海外筹资。其次,积极引导企业海外融资,政府可以通过官方外交建立海外融资渠道,以政府信誉担保,使企业在海外融资市场上获得资金。融资渠道畅通,后续资金有保证,使企业收益提高的必要条件。
(三)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关键,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掘企业竞争力是投资收益的保证,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要有制造飞机的技术,而是要有竞争力的特色技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对自身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立足海外的优势,如无任何优势可言,就不要盲目投资。当然,投资优势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这类企业有自己的秘密技术,像可口可乐公司的配方保密,虽然没有高技术,却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此类企业就是一类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医药、餐饮行业等。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特色:这类企业在产品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企业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员工素质很高,采取柔性化管理,员工乐于奉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此类企业就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企业有自己的资金规模优势:这类企业资本雄厚,规模庞大,在市场投资过程中以资本取胜,虽然产品特色一般,在国际市场上却能站稳脚跟。如中石油、联通公司等等。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的,在科技领域竞争力短期内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培育多种多样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提高企业海外受益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文.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于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对比数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
[2]、张树明,徐莉.中国企业FDI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015中国对外投资扫描 篇11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合作总体发展有什么特点?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1?11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主要特点,一是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且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1?11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制造业增长尤其快,流向制造业的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95.4%,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5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3%。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合作热点,大型项目显著增多。1?11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6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完成营业额1301.2亿美元,同比增长7.3%。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在交通运输、电力工程、通信工程三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新签合同额高达921亿美元,占到新签合同总额的近六成。
三是双边合作务实推进,区域和国别业务增幅强劲。1?11月,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新签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381份,合同额284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对美国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金额达7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4.9%。对上合组织投资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对大洋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25.3亿美元,增长73.3%。
四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合作区共计75个,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
《瞭望东方周刊》: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有哪些?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作用突出。前11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同期,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同比增长11.2%;完成营业额573.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44.1%,同比增长6.4%。
二是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前11个月,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增幅强劲,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10%;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95.4%,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1.33%。
三是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受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愿望强烈。对外投资已从传统的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发展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发展向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篇12
目前中国的投资区域分别为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以及少数欧美国家。投资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石油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农林渔牧业。这些地区具有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双重优势, 十分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 但兼顾发展的同时仍应当注意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 中方区位选择对投资地产生的问题
中国大量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以及少数欧美国家投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由于华裔企业过强的竞争力和经营能力, 或多或少影响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环境资源保护, 因此引起了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不满, 出现了一定问题:
(1) 就业问题。由于中国企业进驻当地, 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结构, 劳务结构。部分中国企业带来的中国优秀劳动力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提升, 另一方面使当地失业率升高。例如在投资地设立分部时仅携带限制数量的中国劳动力, 在保护知识产权、不影响国内生产的同时, 避免影响当地的就业情况和劳务市场, 并且适当传播先进优秀的生产技能, 或者学习当地优秀的生产方式。由此起到尽量减小贸易摩擦风险的作用。
(2) 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由于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大国, 对不可再生资源需求量大, 需要大量进口木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由于中国需求产生的投资使对方开采量增加, 由此减少了当地资源, 影响了当地环境, 引起了当地民众、有关部门、国际环保组织的不满和抗议。
2. 区位选择对中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问题
良好的区位优势对投资带来的影响大多是良好的。其中包括减少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拥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从目前中国选择的直接投资国家、地区来看, 基本满足了中国希望这些地区对双边贸易发展、中国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希冀。但由此带来的中国本土优秀劳动力迁移, 会对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 产生劳动力价格上涨, 直接动摇部分企业的投资根基——资金。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产业框架已经基本成型。主要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构成。近年来尤其集中于对石油、稀有金属的开采加工。但我国已意识到我国对外投资内容的单一, 并且自然资源型市场在未来有缩小的趋势, 存在着许多相关问题:
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难以适应未来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于我国来说, 在东道国集中体现为开办合资工厂、原材料加工企业, 兼并小企业;辅助东道国修建交通运输设施, 工厂。这些东道国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77个国家中多为资源大国科技弱国, 很显然, 我国继续依赖传统产业除了满足国内发展需要, 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之外, 是难以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
2. 产业结构创新
跨入21世纪之后,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 从前的老路子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但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的产业选择仍旧较为保守, 尽管保稳定促增长是主线, 但适当进行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是值得尝试的:
(1) 金融创新。进行金融业创新与创新型投资, 是进入欧美市场的必要途径。尽管金融业是另一种社会体制下的产物, 但身处世界市场中, 进行金融业的发展, 了解西方世界投资行业的规则与操作方式是使我国屹立不倒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稳定的金融体系以及专业从业人员和外汇储备, 有关机构及企业应有效利用外资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活动, 从而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
(2) 科技创新。进行技术研发是摆脱“外包大国”的必要手段。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投入, 投入后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所以导致我国一直难以摆脱“世界加工厂”的不雅名称, 使我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转手国, 难以在贸易、投资中获取真正的利益。怎样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的高附加值产业是极度困难的, 这样的产品诞生需要的是时间的考验与经验的积累, 还有超越用户、市场需求的供给。
(3) 对于第三产业的思考。纵观他国的成功案例, 大部分国家并非一夜暴富, 而是经历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再升级成为第三产业强国的历程。在我国传统的FDI模式中融入第三产业, 是拓展几近饱和状态市场的一种可行办法。在此应当适当学习美国的经验, 将本土文化, 美国精神世界化、国际化。所以从经验上来看, 强调第三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对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十分有必要的。将第三产业良好运用到国际直接投资中, 仍旧需要时间才能实现。
三、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日趋频繁。中小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更应当加强经验的积累, 适时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 从中取得经济利益, 是吸引越来越多我国企业加入其中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我国政府的努力, 更需要企业本身的开拓创新与不断尝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怎样保持稳定姿态,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摘要:“十一五”以来中国实行的“走出去”战略使对外投资初见成效。“十二五”提出“长短结合”, 从而以保民生, 促增长为核心。目前中国经济已逐步稳定, 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对外投资萌芽较晚, 发展较慢, 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政府的直接支持和有效管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呈现出不成熟的姿态, 主要投资地区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 少量分布在发达国家, 并且严重缺乏软实力。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区位选择,跨境并购
参考文献
[1]小岛清 (日) .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2]周译红.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贸效益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国对外投资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09-16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09-02
中国对外援助思想10-29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06-17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05-17
中国对外贸易复习06-26
中国对外贸易总结08-08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08-10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