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2024-11-0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共12篇)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1

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现实与弊端

1.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现状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这决定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也正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 但是仍然未能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2002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出版了Banister撰写的一份评论, 指出2002年中国总体制造业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只有0.57美元, 仅相当于同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的3%, 相当于新兴工业经济体的10%, 或墨西哥和巴西工人的25%。该评论的结论是, “中国显然享有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优势”。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 而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工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 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剧烈。可悲的是, 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 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 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1.2 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端

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基础上的比较利益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一国发展对外贸易应该充分发挥本国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优势, 同时避免运用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劣势。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 并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首先, 实施这一战略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长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它用国际贸易的事实告诉人们即便没有比较优势所限定的那些贸易条件, 国际间的贸易依然能够得以进行。同时, 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也从理论角度对其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 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理论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然而这种借鉴却有着许多的误区。日、韩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时, 非常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力, 不断发挥自己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自身的建设, 对于外国在境内的投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而中国在推行这一战略时对外资的依赖过高, 忽略了自身建设。

2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的衰退, 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 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加工贸易, 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受影响最大。此外, 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 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恢复, 避免更大程度地受到影响, 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尽管G20金融峰会上各国都承诺反对贸易保护, 避免出现新的贸易壁垒, 但是20国之中的大多数国家没有履行相应的承诺, 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措施。

在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中, 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关税与常规非关税措施, 已经不是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最主要障碍, 我们国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这些措施的举措。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 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些因素促使非关税措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障碍。这些新的非关税措施具有自身的巧妙性和隐蔽性, 从保护技术上看又有一定的歧视性。

3 实施新型发展战略, 促进对外贸易战略改革

3.1 出口和进口齐头并进, 实施混合发展战略

出口方面, 应积极推进产业改革和技术创新, 鼓励出口工业制成品, 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进一步地减少贸易壁垒、实施自由贸易, 改善出口贸易环境;继续实施对出口部门的特殊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政策, 为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措施, 鼓励企业发展出口贸易;同时, 可适当、适时地采取货币对外贬值策略, 提高国内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进口方面, 首先, 应着力完善我国进口法律体系, 进一步调整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国内工业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减免税赋和利用加速资本折旧等手段, 加强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 加速国内工业化进程。其次, 应进一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 积极引进和采购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外先进设备仪器、先进技术, 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转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首先,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所建立的产业是我国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的产业。但这些仅仅是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的, 在国际上未必有相应的竞争优势, 所以在调整过程中必须逐步削减和淘汰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由产业结构优化而带来的竞争优势, 必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 而我国目前产业分布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东西部产业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在制定竞争优势策略时, 要兼顾西部地区, 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基础, 构建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其次, 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品牌战略和名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核心, 而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够, 拥有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比较少, 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脱节。因此, 要想使我国的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 必须加大投入和自主研发的力度, 不断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最终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 增强企业品牌意识。

3.3 协调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优化对外贸易宏观环境

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协调战略不仅对发达国家如此,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这方面是中国这些年外贸战略中欠缺的一点, 也是需要积极扭转的一点。长期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过多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没有充分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国只有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 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协调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 中国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地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 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对我国对外贸易提出了挑战。在面临更多出口贸易和投资合作机会的同时, 中国必须承受国内市场开放的压力, 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实行内外兼顾的新型对外贸易战略,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 我国必须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转变思路, 逐渐推广和实施内外兼顾的新型发展战略, 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出口导向战略,现实与弊端,新型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2

国际工程承包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事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扩大出口,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移国内富余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政治和经贸关系,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为此我们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力度奋力开拓,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局面。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国际工程承包,因此,了解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向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为:

1.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跨国公司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开创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直接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技术转让。10月3日贸易会议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则表明,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下属公司近70万家)借助于外国直接投资、跨国收购和参股大幅度提高了其销售额,达到近134000亿美元,而在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才24000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实行“全球战略”,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密集区,彼此间通过信息网络密切联系,从而能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并获取了最大利益,实现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大跨国公司的年销额可以与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似。

2.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显重要 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呈加速趋势。《20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的.6600亿美元增至8650亿美元,而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可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化下,海外投资的发展速度和重要性已超过了国际贸易。从发展速度上看,从1985年到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从美国来看,1994年美国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超过1万亿美元。可见,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制定经济法规、规则方面,主要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据统计,年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

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以国际外汇交易、证券、股权与借贷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 交易发展迅速。以外汇市场为例,1973年每天的交易额仅为150亿美元,1983年达到600亿美元,1992年迅速发展到9000亿美元,19平均达到14000亿美元。外汇交易额与世界贸易额之比,年是9:1.1983年为12:1,1992年90:1,而1997年为100:1,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全球化,表现为官方性国际机构增多,如7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77国集团等的影响和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银行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银行业巨头。 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新动向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受世界经济的兴衰和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好,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年全球建设投资规模在1998年的3.2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8%,达到3.6万亿美元;并预测今后4年将保持5.1%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承包工程领域扩大。 国际工程承包已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而且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国际承包工程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据年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199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在普通房地产市场的营业额为305亿美元,占总额的29.1%;工业市场营业额为423.1亿美元,占35.7%,其中制造业营业额26.9亿美元,加工工业117.2亿美元,石油化工业279亿美元;交通运输业市场营业额209亿美元,占总额的17.6%;电力市场营业额为71.9亿美元,占6.1%;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61.7亿美元,占5.2%. 2.对承包商要求更高 (1)承包方式多样性、灵活性增加。

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单一 工程施工的要求趋于减少,客户更多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承包方式呈现多样性。如EPC(设计——采购——建设)、BOT(建设——运营——转让)、DDB(开发——设计——建设)、DBFM(设计——建设——设施经营)、PDBF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设施经营)等方式出现,从而对承包商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的大项目更是倾向于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美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贝克特尔50%的工程都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接触的几个项目信息来看,他们都是开发商做好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然后要求我方承包公司开出银行保函,他们再拿我方保函去当地银行贷款,才能启动该项目。 (2)对技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国际 工程市场: 一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石化、冶金、电力、通信及环保等项目不断增多;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建筑项目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从而要求承包商在科技开发、专业技术、新技术应用方面且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际承包商的竞争能力。如名列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公司前列的ABB路玛斯公司等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是由于他们时刻瞄准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投资,在许多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日本清水公司则提出了“技术的清水”这一口号,就是力图在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3)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新的承包公司不断加入,从而使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此外,不少国家采取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外籍劳务的进入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委托本国公司代理,外国公司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工人,外国公司只能与当地公司联合投标等措施,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一些国际承包商也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并购或联合,如美国著名的URS公司通过兼并D&M公司成为一家资产为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设计公司;法国韦温迪公司以66亿美元兼并美国菲尔特公司,从而组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这笔交易使韦温迪公司水处理业务收入成倍增长,达到120亿美元。总部设在巴黎的维西(VINCI)集团和GTM集团并购价达180亿美元,创该领域并购之最。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

累计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近7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0亿美元,已进入国际承包10强行列。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0多家企业享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对外承揽的工程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1999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更是表现不俗,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33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位列第20名。但客观地分析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迫切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实施新的经营战略。 1.联合战略 从总体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公司普遍规模小,实力还比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为业绩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位居225强第一位的美国贝克特尔集团1999年国外营业额74.42亿美元,总营业额112.4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2.30亿美元,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应业绩为15.45亿美元、48.79亿美元、60.07亿美元。至于其他公司,则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大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进入更多国家的承包市场; 二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承包领域。如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建筑企业承担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设备; 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联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兼并、收购或控股,也可以通过政府无偿划拨进行企业重构;还可以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虚拟公司”。 2.“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又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我们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既可分散风险,又可获得综 合效益。比如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既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也要许多生活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建筑材料若从国内带出运费较大,在当地采购又往往价格很高,这时可以通过效益成本测算在当地投资设厂,就地生产,比如生产砖、水泥等,以供项目使用;可以在当地设立销售商店,从国内出口生活用品以供人员之需,并对外销售。等项目完工后,这些投资的企业既可转让,也可继续自已经营,岂不是“三全齐美”。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国际战略;国际贸易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國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贸易替代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母国商品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会替代母国同行业贸易。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的贸易替代效应愈发明显。

二、国际战略的选择

跨国公司对外直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跨国企业面临全球整合与当地响应两大压力。企业根据差异强度不同进行全球战略选择,分为四种:全球标准化战略、跨国战略、国际战略、本土化战略。

(一)全球标准化战略

采取全球标准化战略的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及区位经济实现降低成本。运用全球标准化战略的企业将生产、营销、研发活动集中于若干有利区位。在全世界销售标准化产品,基于规模经济获取最大收益。当成本降低的压力大而当地响应压力小时,这战略最为有效。

(二)本土化战略

强调改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加利润,跨国企业提供与东道国消费者兴趣与偏好相适应的产品。当降低成本压力较低,当地响应压力较大时试用本战略。如果东道国客户需求服务的价值能够让企业收回成本,也能够让企业在当地市场获得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

(三)跨国战略

当成本压力较大而当地响应成本较低时,跨国战略试图取得低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技术的扩大效应。通过区位经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获得低成本。通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间的技术流动来扩大技术效应。但是实行本战略并不容易,实现产品差异化来适应不同的东道国市场的要求会提高生产成本,违背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国际战略

当跨国公司兼有低成本压力和当地响应压力时,采用国际战略。跨国公司通常先为母国国内生产产品,在根据不同东道国的市场需求稍作改变将产品销往不同地区。采用此种战略的跨国公司通常没有强大的竞争者,么有降低成本的压力。跨国供公司将产品开发职能集中于母国,在各个东道国市场设立兼具制造与营销职能的部门。

三、东道国的选择

在东道国的选择方面,在国别制度特征方面要考虑与了解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由两个指标来考察,一是其对集体主义或者个人主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其民主或者集权的程度。集体主义是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在强调集体主义时,一个整体的社会需求被看做重要于个人自由。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优先于国家利益。

(二)经济方面

有三种主要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在纯市场经济中,生产活动为私人拥有,非国家所有。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数量以及提供的服务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由价格机制将生产信息传递给生产者。而在计划经济中,工商企业归国家所有,政府按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投资。在混合经济中,自由化程度相对适中。

(三)文化伦理方面

文化是指一群人所共有的、为生存而设计构建的价值观和准则体系。价值观是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公认假设。准则是指社会准则,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有关适当行为的规定。对于文化差异有两个尺度尤为重要,一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还是群体,二是社会分成阶层或者等级的程度。

伦理体系以及宗教对于商务活动的影响在于影响对工作和企业家精神的看法并且影响一国国际商务活动的成本。

四、外商劣势的抵消

多国企业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投的动机。垄断优势理论从市场不完善的角度解释对外直投,跨国公司以等级结构替代市场价格。而外商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外商劣势”,外资企业之所以能够同东道国的本土企业竞争是由于其具备垄断优势。这些优势能够抵消外商劣势,使其在东道国获得收益。

五、对于东道国的贸易促进效应

母国对于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来提高东道国的技术、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其进出口贸易发展。对外投资对于母国可以优化其产业结构、转移边际产业,从而降低其相应行业的生产成本。

六、产业结构升级与出口替代效应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优化东道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以我国为例,外资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生产方式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在外资进入比较密集的东道国市场的行业中,外资带来的生产技术与营销知识的外溢以及市场网络的示范效应,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出口比重的上升。随着东道国市场政策的完善以及相关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的加大,以及东道国市场的要素可利用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投入也将加大,从而促进东道国相关产业生产的技术比重上升,使东道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市场份额增多,高附加值产品数量增加,由此使东道国贸易结构优化,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和出口创造效应。

七、总结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在充分了解东道国市场要素及贸易政策的基础上,衡量全球整合压力与当地响应压力,选择合适的国际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扩大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还会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使东道国市场产生贸易替代效应。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炜瀚 王健 梁蓓 主编.国际商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

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 篇4

关键词:能源,能源战略,战略安全,国际关系

最近十年, 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突显出来了。中国石油进口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达40%以上。预计, 到2015年, 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达到50%。从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来看, 真正能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真正构成威胁的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印度。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 “能源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问题”。

一、美国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美国以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主要表现在:首先, 美国势力竭力将中国排斥在“世界石油心脏地带”之外。北非、西非、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所构成的一个条状带就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其次, 美国试图影响或操纵油价以遏制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美国已经控制着世界上60%以上的石油资源, 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50%以上的话语权, 能够极大地影响和左右世界石油价格。第三, 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实施主体的中国石油企业屡屡遭受来自美国的政治干涉。

二、日本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消费大国。首先, 日本对能源迫切需求向中国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近年来中日两国对东海石油资源的开采的争夺, 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提前表现。从俄罗斯安大线与安纳线的争夺上, 可以看出日本的能源战略的意图及对中国利益的威胁。其次, 台湾问题态度暧昧。一旦台海开战, 依美日安保条约, 日本一定会协助美国实现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封锁。还有中日之间的高度不信任和钓鱼岛的领土之争。

三、印度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首先, 领土之争是中印互不信任的根源, 表现在威胁方面是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安全以及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印度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威胁是石油运输的安全。长期以来, 印度把中国当作假想敌, 由于中印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境领土纠份, 导致了印度对我国的石油运输的严重威胁。其次, 印度在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上, 与中国有高度的利益之争。

四、俄罗斯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 两国关系比较友好, 高层往来不断。但俄罗斯跟中国若即若离, 政热经冷, 民间不信任。其在安大线对中国的暧昧态度和白俄罗斯在天然气上的争端以及对印度的武器出口超中国的先进程度都表明, 它在各各方面间寻找最大的利益点, 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伙伴。如果我们把能源战略重点放在俄罗斯身上, 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冒险。另外,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 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希望在它的周围出现强国。

五、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对策选择

一是构建和谐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在石油安全观念、战略乃至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别, 但根据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石油安全领域, 只要中美双方相互包容, 求同存异, 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 那么两国就会在国际石油领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 实现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利益双赢。

二是加大石油储备量以防台海有事。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理应包括能源的供应与运输安全, 建议应在目前的和平时期, 利用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来收购石油加大储备。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量至少应有5个月的消费量为标准;在条件成熟时, 应大力发展石油进口的管道运输。

三是积极构建以中印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 中国应积极建立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尤其应阻止印度加入“亚洲版的北约”, 以保证我国在台海战争爆发的大纵深战略的安全。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国, 况且中俄关系又十分友好, 因此印度是我们争取的对象, 如果印度能与中国友好, 那么我们的石油运输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是积极发展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中国和日本同属经济大国, 经济发展又都高度依赖石油的进口, 从总体上, 中国之间的在全球的石油竞争将会长期化。中日之间能源战略博异, 应首选合作为主, 竞争为辅。在合作方面中国应主要集中在能源技术方面和经贸合作方面。

五是政府应加强对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的工作力度。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应多利用长期合约的共同开发方式, 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 获取我们在俄罗斯的石油利益。

六是增强内功提高综合国力。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能源领域的科研投入, 加大深海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国民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石油的陆路、铁路、海路、石油管道的多种运输方式;大力研发可替代能源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561-572

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篇5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市长参考 作者:程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会中心研究员 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程国强

中国农业要想进一步融人世界贸易体系,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应对国际竞争的种种挑战。

一、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战略选择

笔者认为,在农业贸易自由化日益扩大、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必须继续坚持既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立足国内生产,适当进口国外粮食。

1.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应该说,除中国以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养活13亿人口的经验,也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分配、管理相当于世界总消费l/4的粮食的困难。目前中国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的25%左右。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约2亿吨,仅相当于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40%。而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每减产1个百分点,就需要进口近500万吨,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5%。如果按照某些专家的建议,中国放弃以“国内生产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很难预料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会被怎样地改写,而中国又有多大的可持续的采购能力来保证粮食供给?中围是否能够承受由此所产生的调整成本和社会代价?其他粮食进口国(尤其是缺粮的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够容忍和承受由此所引起的世界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笔者以为,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仅仅是经济和贸易问题。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全力推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继续对农业实行高度优先的政策安排。

2.中国仍然不具备依赖粮食贸易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从技术上看,中国尚不具备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条件,如国内市场发育迟缓,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严重滞后,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工具,等等。目前中国既没有像美国、法国和德国那些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大粮商,没有类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局等贸易组织和日本、韩国那样的进口管理机制,参与国际竞争的贸易主体还处于成长阶段。现有贸易基础设施也不具备承担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能力。

3.中国的粮食政策措施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能够使用的粮食政策措施,主要是在国内支持环节,包括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科研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补贴等“绿箱”政策,以及有限的价格支持和投入品补贴等“黄箱”政策。在进口控制上,除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外,中国并没有其他进口保护措施的选择余地。因此,所谓的“适当进口国外粮食”,实质上是要把承诺的粮食关税配额量作为进口底线。但如前所述,关税配额粮食进口有可能突破过去所定的95%的自给率目标。

从技术上看,需要具体分析粮食安全政策关注的范围,考虑具体粮食品种的自给率目标。比如,中国的粮食统计包括大豆,这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定义的粮食范围差别较大。尤其是大豆早在1996年就开放了市场,最近几年年均进口达2000万吨,自给率仅40%。如果仍然把大豆作为粮食来统计,显然不利于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总体判断。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把大豆从粮食统计中分离出来,并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关注的范围中剔除。

第二,研究以具体粮食品种为基础的自给率目标。如中国大米具有理论上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国内需求庞大,世界供应有限,今后大米生产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而小麦、玉米的生产优势不足。如果以它们的进口关税配额(分别为963万吨、720万吨)满额进口,则分别相当于目前国内生产的11%和6%。是否应该考虑将小麦、玉米的自给率目标做相应调整?

第三,粮食安全的范围是否需要调整,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玉米,如果仅仅考虑“口粮安全”,作为饲料产品的玉米理应放开进口。但“口粮安全”并不能反映现有“粮食安全”定义的基本含义——对于吉林等玉米主产区而言,玉米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如果农民没有基本收入来源,他们的粮食安全实际上不能得到保障。

令人担心的是,在发达国家对玉米高补贴、跨国粮商垄断全球贸易的背景下,如果大规模进口玉米,可能会动摇目前“北粮南运”的格局,许多人判断的“南进北出”格局也难以形成,而很可能的结果是,将出现北方玉米出不去、南方大量进口的“南进北不出”格局。最终受到损害的,是以种玉米为生的农民。

二、实施促进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应该重视的是,在中国面对国际竞争压力的同时,促进中国农业融人世界贸易体系,也有利于中国农业进一步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利益。笔者认为,在坚持立足于国内生产的粮食安全战略的前提下,今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理应选择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积极促进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其核心内容包括:

1.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自然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流失严重、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资源向高价值农产品生产集中,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生产率。同时,在坚持立足国内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国内外的农业资源,适当进口国外农产品,建立利用国际资源弥补中国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长期战略机制。

2.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为战略出发点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一2亿,且今后呈增长趋势,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难点。这要求现阶段制定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基点,必须由过去的“外汇贡献”向“就业贡献”转变。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如何制定及掌握农产品政策和战略基点。如果继续要求农产品出口以创汇为主,就要保持出口有一定的利润水平。如果是突出业贡献,则农产品出口战略出发点是出口成本临界点,这需要政府加大出口退税、财政扶持等政策支持力度,以相同的出口创汇额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中国的国情来讲,解决农民的就业与收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政治意义都大于经济意义。特别是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稳定的政治利益显然要远远大于外汇贡献,这也是发挥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体现。

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拥有自主研发技术或引进国外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必须在发挥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使中国农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优势,能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的核心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保证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

机制和动态比较优势。

4.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体系

要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满足今后若干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需求。要稳定和扩大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北美、南美等潜力巨大的市场。

三、近期关键措施

1.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制定系统的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的力度,提升中国农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抵消国外不

公平贸易措施不利影响的竞争能力。二是要把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与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把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建立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把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开拓重点市场结合起来,把优化出口环境与搞好出口支持与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支持与服务体系。三要围绕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势农产品和出口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战略措施,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2.防范和消除农产品进口激增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如抓紧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

3.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多哈谈判,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6

1 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以及19个省市第二次对口援疆政策给处于“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新疆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新疆西与八国接壤,作为联接中亚、西亚、南亚及东欧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区位优势使新疆既承接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又担负着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既是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重要舞台,又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资源的重要阵地。新疆周边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油气、矿产及棉花、皮革等能源、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上颇具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工业体系不健全,不具有较为独立的工业生产技术和能力,国内物资相对匮乏,其从我国进口的商品中服装、鞋帽及机电产品占了较大比重。周边国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状况,为新疆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以促进就业、实现贸易平衡、改进产业结构等,对新疆经济发展、外贸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新疆加工贸易的研究,为数甚少,仅有原帼力、程云洁、李慧萍、贺峥等从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出口加工区等方面对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还缺乏立足于特殊的战略背景、区位条件对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现实基础等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本文将通过SWOT矩阵对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以期为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战略选择。

2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西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也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目前,新疆拥有17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0个二类对外开放口岸,并建成了15个国家级园区,49个自治区级园区。其中,6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作为新疆首个综合保税区的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已建成。新疆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

2.2 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陆上安全通道。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资源预测储量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煤层气预测资源量占全国的26%。其他矿产如铁、铜、金等,储量大,品位高,在全国名列前茅。除此之外,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使新疆的电力成本与内地相比,较为低廉,工业用电价格低于内地价格的50%左右。

2.3 产业基础优势

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新疆的三次产业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在农业生产方面,个别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开发技术等已由单项技术逐步向综合配套、规范化及模式化方向发展。在工业生产方面,新疆以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已形成了一批以石油、电力、冶金、煤炭、机械、建材为支撑,以皮革、化工、印刷、塑料制品等为分支的工业体系。以内地为依托,新疆的石油化工业较为发达,轻工、纺织、机电产品价廉物美。在经济发展上,与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互补性较强,互利性较好。

3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劣势分析

3.1 缺乏龙头项目,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域在相互竞争吸引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产业配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提高产业配套实力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发展产业集群,尤其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由于新疆的加工贸易起步比较晚,其发展的程度就相应的较低,又没有完备齐全的产业链,故而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也少,由此具有带动性强的企业和具有配套协作的企业十分缺乏。使得新疆本地的产业竞争力降低,制约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类型和规模。

3.2 缺乏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新疆的加工贸易生产规模小,从事的企业数量少,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研发的能力,产品的档次比较偏低,并且没有自己的独创品牌,许多企业所加工的产品大多都采取贴牌生产,所以其加工的贸易获利很小。虽然有些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但是在国际营销能力方面又相当缺乏,所以只能选择跨国公司贴牌生产,这就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生产链中,新疆的加工贸易水平仍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新疆开展的加工贸易,规模较小,加工的层次低,利润微薄,加工的订单很少,大多数企业更多的倾向于边境贸易或一般贸易。

3.3 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高

因为新疆地理环境的特殊和物流运行效率低的缘故,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是新疆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之一,2011年中国社会物流平均成本占比18%,而新疆社会物流成本占比则为29.7%,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1.7%。尤其在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加工贸易时,更缺乏区域性便利化的多边运输条件。

4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分析

4.1 国家在政策方面对新疆的大力支持

2003年,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准许建立,落户企业不仅能够享用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享用开发区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的补助,这将广泛吸引国内外的外商投资与企业的安家落户;2010年5月在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用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反哺”新疆,在对新疆投资方面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并提出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设立中巴经济走廊,同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必将拉近中国与南亚,中亚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这一系列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使新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拥有无穷的潜力。

4.2 东部地区对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

自1997年以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出现饱和状态,资本增值的需求在本地市场难以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本地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都相继的上升,使得东部地区丧失了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劳动力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和能源价格上,西部地区都要优于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需要加快步伐向中西部蔓延。当前,已经有大量的能源工业、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企业不断向中西部渐渐转移,新疆正在面临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的历史性机遇。

4.3 中国—亚欧博览会为新疆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从2011年开始,中国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将升格为中国-亚欧展览会,其意义也在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的步伐,加快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同时,它将突出新疆的地域特点,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的外商投资和产业集聚。2014年9月3日记者从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了解到:乌鲁木齐市交易团在本届博览会上签约项目合同已达96个,外贸进出口合同和内联项目签约总数1807.65亿元,较上一届增加了20.03%,可谓硕果累累,给新疆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5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威胁分析

5.1 中西部其他省市的竞争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其他省市,如贵州省,它的交通设施建设在日益的完善,从公路建设上来看,贵州形成了“一横一纵四连线”公路交通网络,从省会贵阳到其他8个市州全部通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包括铁路、水路、航空建设都有很大的改善,加强了贵州与外界的联系,增强了贵州商品的流量和竞争力。这些省市早已做好准备,积极主动的筹备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加工贸易产业的可贵的机会。而这些省市与新疆相比,都具有自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虽然新疆的资源,区位优势稍具有竞争,但是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和他们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5.2 沿海地区的“内地”竞争

在转移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上,东部沿海的欠发达地区与西部西江相比有很便利的交通,经济也更为发达。因此,对于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也更具有吸引力。许多欠发达省市,都在尽力为本地区创造良好的环境,想办法招商引资。因此,就目前转移的情况看来省内转移占上风,出现从省内的沿海地区向省内的“陆地”地区转移的模式。而从东部向西部的跨省转移还未大面积的出现。

表1 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表

5.3 生态环境的挑战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出来的加工贸易产业,大部分都是一些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和一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加工贸易产业不仅会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大量的消耗本地区的资源。如果新疆不能够理性的承接,盲目的引进,那么必然会给新疆整体的经济带来不利,更加有损于新疆经济的长远发展。要想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疆应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6 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与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列出相应的SWOT分析表,如表1。

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威胁,也可以分析出自身的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并根据分析选择相应的战略。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相结合,通常可选择的战略有S-O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为增长型战略;S-T战略,即发挥优势—消除威胁的战略,为多种经营型战略;W-O战略,即克服弱点—利用机会的战略,为扭转型战略;W-T战略,即克服弱点—消除威胁的战略,为防御型战略。

根据新疆整体的经济发展,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虽然新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并且存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挑战,但在区位、资源和政策方面存在优势,面临多重机遇,因此,应选择S-O战略,即增长型战略。根据此种战略,新疆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时应把新疆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放在首位,例如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烟草加工业等。新疆应加大投资并招商引资,在利用这些优势的同时应针对自身存在的弱点进行改善,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和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设施加大力度,更要培养高科技人才,以提升对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采纳和吸取转化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新疆要致力于本土企业的创新和技术研发,培育并建立一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产业配套能力。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是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所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产业配套实力的强化,是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当务之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为了摆脱新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带来的物流运行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优化产业承接的环境。

[1] 戚晓曜,邱志珊.中国加工贸易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43-152.

[2] 原帼力.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必要性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2,(8):52.

[3] 张焕裕,万尚钦.SWOT分析方法在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10,(2):1-5.

[4] 陈国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探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杀伤力不断加码,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仅2008年初至2009年1月底, 国内就遭受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3起贸易调查, 影响出口约65亿美元。由于世界经济衰退, 外需萎缩, 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出口都在下降, 我国外贸也连续多月滑落, 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中国的钢铁业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面对全球经济回落,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拉动钢材需求的刺激计划。在他们寻求一切手段拯救经济的时候, 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 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反倾销、调整进出口关税等手段构筑贸易壁垒的举动也日趋增多, 因此, 对于依赖外贸出口比较严重的产业之一的钢铁业来说, 无疑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空前巨大的。

二、钢铁贸易保护的历史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等各种壁垒限制进口, 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反倾销调查、外汇管制、繁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经过不断演变, 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的借口越来越多而且复杂。同旧的贸易保护的实质不同,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 其目的不是培养新的自由竞争能力, 而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垄断地位, 其政策行为影响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

作为大多数国家的重要的基础战略产业之一,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和出于战略安全上的考虑, 钢铁业自然是这些政府要重点保护的对象。以美国为例,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和现有的工业体系趋于成熟和完整, 美国经济对大型钢铁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美国政府对钢铁工业一直给予扶持, 以此支持美国钢铁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性。

三、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行业困境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从2008年8月起, 中国的钢铁企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 价格下调, 处于困难时期。2008年上半年之前, 由于中国钢铁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 大量低附加值、高耗能的钢铁企业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庇护下纷纷上马, 当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展到全球性的时候, 使本来就脆弱的中国钢铁企业在这种巨大的考验面前变得弱不禁风。国内需求方面, 作为中国内地钢材消耗量最大的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 由于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量建筑项目搁浅或取消, 因此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钢铁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 降低原料的需求量和采购价格 (如废钢) 。由于钢铁行业的退出壁垒较高,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限产甚至是停产的措施。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 各个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振兴本国经济的方案。作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出于战略的考虑, 钢铁业的振兴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拯救和救济的对象。但是很多国家不是通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互相合作, 而是抱着自救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如2009年1月28日,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新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有条款规定, 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 所使用的钢铁产品都必须是美国生产的。与此同时, 欧盟、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通过调整钢材进出口关税而保护本国钢铁企业的措施, 这样中国的钢铁企业就会面临更大的出口压力。

四、我国钢铁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战略选择

1.积极地进行应诉和抗诉

众所周知, 自从中国加入WTO, 针对中国的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反倾销调查事件越来越多。由于欧美等国家尚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因此按照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会按照“第三国家”的标准进行价格对比, 这就致使我国在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形势。由于钢材产品经常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的钢铁企业应该更好地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以往应诉和抗诉的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情况不同, 申诉的主体应该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的局面。中国的钢铁企业应该以大局为重, 成立一个以几个大型钢企为主要成员的组织机构, 在机构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由相关的法律专家、贸易专家和钢铁企业家组成的抗辩部门, 统一处理所有相关的反倾销案件。同时这个组织机构应该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及时沟通, 各方通力配合, 努力使权益的受损害程度降到最小。为了提前预防或者使企业能够迅速地对反倾销调查做出反应, 机构中还应同时设立外部监督部门, 以便形成对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

事实证明, 在许多国家对我国企业提出的贸易保护案件中, 凡是中国企业主动应诉和抗辩的, 要么是我方胜诉, 要么是迫使对方减少壁垒高度, 出口企业的损失被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但我国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缺少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 使反倾销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商品也因此屡屡被封杀。

2.加快产业整合,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1) 实施产业整合的原因。

产业整合是以产业为构架, 以企业为主体, 通过组织改造和结构调整, 进行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形成产业整体优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整合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兼并和重组。仅在去年, 就有山东钢铁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和河北钢铁集团的相继成立, 从而拉开了钢铁产业整合重组的大幕。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 一直以来, 我国钢铁行业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繁荣, 但是由于我国近年来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 致使钢铁企业的总体质量不高, 出口的钢材多是附加值较低、耗能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正是由于这种国内出现的严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加之由于次贷危机, 逐步导致了国内和外部消费市场的疲软, 很多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钢铁企业面临着生死考验。因此, 在国内和国外的需求都严重缩水, 钢铁企业生产停滞, 企业都有了更多时间的情况下, 我国的钢铁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 加速钢铁产业的整合力度。

(2) 产业整合带来的长期效应。

首先, 以兼并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整合能够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产业整合就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尤其是那些产品结构和生产设备类似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 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规模经济效益显现得会更加明显, 同时规模经济的效果对其他企业来说模仿难度很大。其次, 虽然企业整合意味着耗费相当大的现时成本和机会成本,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效益的增加, 会使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 企业的兼并重组会使企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进而实现优胜劣汰。长期以来, 中国钢企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在铁矿石价格上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少,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钢铁企业多而乱, 缺少凝聚力。这样就导致了以力拓、必和必拓为首的铁矿石经销商随意加价, 给我国的钢材生产成本造成了重大压力。因此, 中国钢铁企业的整合程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就能够在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3.实施退出战略, 使无生存优势的企业退出钢铁市场

虽然说破产清算也是企业市场退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 采取这种方式的企业还很少而且还处于尝试阶段。在现时的环境下, 中国的钢铁企业走产业集中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钢铁企业, 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生存优势的企业而言, 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得以继续在钢铁行业生存的话, 退出这个行业无疑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那些毫无优势可言的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退出市场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 进行战略选择。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 中国的钢铁企业供需严重失衡, 结构也不合理;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钢材的国内和国际需求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 多个国家又出台了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政策, 无疑使我国钢铁业本来就严峻的形势更加恶化。为此, 我国钢铁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危害, 利用这个过渡期加快产业整合力度, 以使钢铁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产业整合,中国钢铁业

参考文献

[1]王玮.中小钢铁企业区域性联合重组探讨[J].冶金管理, 2007 (7) .

[2]李拥军, 高学东.对中国钢铁产业进退出壁垒的分析[J].中国钢铁业, 2007 (1) .

[3]张明玉, 张文松.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李亚强.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论文, 2008.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8

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 经济一直呈跨越式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步伐在不断加大、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 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取得优势地位,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一、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 长期的贸易顺差背后却并不容我们乐观, 通过分析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的出口商品往往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出的商品, 劳动附加值低下, 我国长期的贸易出口额是通过数量取胜, 这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若不能及时得到扭转, 我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甚至到最后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 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向发达国家看齐, 将知识价值转嫁到产品的价值当中去, 这也将会是我国今后出口的方向之一。

二、扩大并优化进口结构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经济落伍与时代发展潮流, 而为了赶超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国外产品的进口, 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实际上, 一个产品从设计、加工、生产再到最终销售, 产品上的附加值是通过一道道工序加工生产并附加上去的, 我国若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这些产品, 并保持学习的态度, 从这些产品身上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 这无疑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除此之外, 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内地,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打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会刺激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改进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因此, 进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本土经济, 但是, 我们也应当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进口商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带来压力, 刺激他们优化产品, 进而让来百姓用上高性价比的好商品, 享受到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对外贸易战略化升级

通过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的增长仍然主要是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陷入瓶颈。而为了有效扭转上述颓势, 笔者认为, 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应当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 通过增设科研基金,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际上, 我们不应当盲目悲观, 我国也有个别的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 例如我国的中兴公司以及华为有限责任公司, 这两家企业的产品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它们的科技性含量很高, 它们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若我国可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联动机制, 让这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去扶持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那么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就是要依靠我们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调控“看不见的手”, 若能通过财政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的方式, 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那么可以预见, 我国经济必然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结束语

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加入国际经济贸易既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也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我国出口额虽然一直位列世界前三, 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出口结构处于劣势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 在对我国出口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前提之下, 如何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 如何选择对外贸易战略, 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总结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优化进口结构以及实施我国企业的战略化升级等措施, 以期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比较优势陷阱[J].国际贸易, 2010.

[2]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 国际商务, 201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9

针对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发达国家会向中国征收碳关税阻碍贸易自由化。王厚双等( 2011)[1]提出发达国家对能源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外贸发展模式造成严重冲击,恶化贸易条件,影响贸易自由化发展; 黄晓凤( 2010)[2]认为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碳关税,必然对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高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改变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现状。还有学者认为碳标签的使用将提高生产成本,妨碍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许蔚 ( 2011)[3]提出碳标签在推动降低能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发达国家已逐步广泛使用。也有学者认为制定碳标准会与我国贸易自由化产生冲突。曾玮等( 2010)[4]以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为视角,基于1995—2008年我国向欧盟出口的六大类产品 ( HS标准) 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预测哥本哈根会议和碳标准 将对中欧 贸易产生 影响; 冯相昭等 ( 2010)[5]以PAS2050标准为例,分析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 依托该标 准发展产 品碳足迹 标准 ( ISO14067) ,认为中国应关注发达国家的相关动态,结合本国基础,分析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当前学者认为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主要有平衡协调型、竞争优势导向型及其他类型。李应振等( 2006)[6]认为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应选择强调动态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刘纯安等( 2007)[7]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应该选择“创新竞争优势战略”,这是一种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 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手段,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贸易战略; 李文( 2008)[8]认为中国需要选择将出口与进口替代统一的战略,把握WTO规则,保护本国的产业; 袁青峰等( 2010)[9]认为我国应采取内外都需考虑的战略,快速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本文基于SWOT-AHP模型分析低碳下贸易自由化战略环境,考虑低碳经济对贸易自由化产生的影响,提出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

1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环境分析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SWOT分析如表1所示。

1. 1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自身优势( S) 分析

1对外贸易政策保护适度。我国摒弃过去设置高关税率的名义保护手段,转而采取较低关税下的实际保护手段,实行有效保护政策。

2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加入WTO后, 各行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尤其是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提高幅度较大; 纺织物、半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持续增长中。

3我国绿色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能源以及再生能源在我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景象。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可成为高碳排放的替补资源。

1. 2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内部劣势( W) 分析

1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以及资源能源的投入量是持续上升的,可能会产生国外污染垃圾; 出口产品中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产品的额度仍然不大,且严重污染我国环境的初级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工业制成品比重仍大。

2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且创新能力有限。中国的整体技术并不先进,会发生可再生资源利用不足、碳减排技术不高等一大批问题。

3低碳环保意识薄弱。我国大多数高碳排放企业在低碳减排制度建设、低碳理念传播等方面远落后于国际公司,不利于我国高碳排放企业低碳形象的树立以及低碳发展政策的落实。

1. 3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发展机遇( O) 分析

1新能源业务逐渐兴起。“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研制能力有了飞跃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风电设备产能、实际年产量和装机量,都已列世界首位,并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15% 的目标。

2国际合作不断扩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同样也增强了对国际上环保规则、环境相关法律等相关信息的调研。

3碳金融快速发展。碳金融有利于中国逐渐走向低碳经济的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碳排放指标更加公平化。

1. 4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潜在威胁( T) 分析

1低碳壁垒的出现。低碳经济的提出给对外贸易带来了碳关税、碳减排证明、碳标签、碳标准等新的贸易壁垒,将抑制对外贸易自由化。

2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常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对出口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外加征税款。

3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碳污染转移。发达国家注意到协调碳排放和对外贸易,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不断将碳排放转移到我国。

2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定位

2. 1 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SWOT分析结果中各组的要素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根据准则CI所涉及的两元素Ai和Aj,依据表2AHP的衡量标准确定因素的重要程度,使准则C的n个被比较因素可以组成两两之间比较的判断矩阵形式。

本文选择了问卷法,问卷发放对象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了解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理论和应用知识; 二是具有广泛代表性。本文向高校教授和研究人员、战略管理专家、进出口公司高管及员工以及政府相关人员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1份,回收率达85% 。图1是战略要素两两相互比较的问题样卷[10]。

2. 2 权重 W 最大特征根 λmax 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文构建的判断矩阵,以优势组为例( 见表3) 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优势组S比较矩阵的结果,每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归一化的矩阵见表4。

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A' 按行相加,则平均向量= [0. 492,0. 892,1. 616]T

由此可得比较矩阵的分向量,即各指标权重W = [0. 164,0. 297,0. 539]

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max: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进而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规定如果CR < 0. 10,则接受成立的比较矩阵一致性,反之则需要对比较矩阵合理修正。

查表5得: 3阶时的CI = 0. 004 6,RI = 0. 58,因为CR = 0. 008 < 0. 1,可见,优势组的S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11]。

资料来源: 见参考文献[11]。

同理,根据上述方法,依次得出其他比较矩阵情况,见表6 ~ 表9。

λ = 4. 048,CI = 0. 061,RI = 0. 9,CR = 0. 068 < 0. 1,通过一致性检验。

对特征向量 进行归一 化处理得 到w*= ( 0. 306,0. 125,0. 078,0. 492)T

λ = 3. 018 3,CI = 0. 009,RI = 0. 58,CR = 0. 016 < 0. 1,通过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w2= ( 0. 330 1,0. 377 8,0. 865 0)T

λ = 3. 053 6,CI = 0. 026 8,RI = 0. 58,CR = 0. 046 < 0. 1,通过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w3= ( 0. 318 3,0. 505 3,0. 802 1)T

λ = 3,CI = 0,RI = 0. 58,CR = 0 < 0. 1,通过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w4= ( 0. 140 0,0. 700 1,0. 700 1)T

根据上述各组成对比较矩阵,本文可以计算出各组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wn,并对各组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5组成对比较矩阵经过调整后均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威胁影响最大,机遇影响最小。

2. 3 战略四边形的构建及战略象限的确定

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在同一坐标系中以总的组间优先级的数据建立坐标构建对外贸易自由化发展战略四边形。其中:

总优势S = ∑Si= ( 0. 256 5 + 0. 466 0 + 0. 846 8) × 0. 306 = 0. 480 2

总劣势W = ∑Wi= ( 0. 330 1 + 0. 377 8 + 0. 865 0) × 0. 125 = 0. 1996

总机遇O = ∑Oi= ( 0. 318 3 + 0. 505 3 + 0. 802 1) × 0. 078 = 0. 126 8

总威胁T = ∑TI= ( 0. 140 0 + 0. 700 1 + 0. 700 1) × 0. 492 = 0. 757 8

将计算出的变量值在坐标系的相应半轴上描出 ( S'、W'、O'、T') ,依次连接得到战略四边形( 图2) , 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 X,Y) 的坐标为:

由图2可以看出,贸易自由化战略自身优势比较明显、外部威胁较大,且重心P在第四象限,故我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应采取ST发展型战略,即“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

“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是对外贸易发展到新阶段、面临新环境、确立新目标的战略。战略要求在低碳背景下,一是发展平衡性,强调环境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平衡,主旨是提升均衡发展质量,加强对外贸易竞争力,均衡产业的发展潜力,加强绿色产业产品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未来提前完成碳减排任务; 二是发展协调性,强调低碳与贸易自由化协调发展, 创新企业的低碳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三是发展可持续性, 强调低碳下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低碳技术,突破发达国家设立的低碳壁垒,促进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内容

根据可行的备选战略,政府应适度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在低碳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低碳壁垒,减少我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压力。首先, 要发展新能源产业,绿色能源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可能的替代产品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绿色能源可以促进低碳经济; 其次,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碳减排最实质的问题就是企业低碳技术的改良。 低碳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战略体系交错,规模庞大,所以低碳平衡协调型战略不是一个单纯的发展战略,而是一套综合战略群,包含主体战略、子战略和衍生战略三个层次[12],如图3所示。

第一层次: 总战略。这是整个战略的核心支柱, 即“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

第二层次: 支撑性战略。支撑性战略是支持主体战略成立和形成的战略,从多个局部和多个侧面的集合形成主体战略的支撑,确保主体战略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支撑战略包括“以质取胜”战略、“低碳科技兴贸”战略和 “绿色能源创新”战略。

1“以质取胜”战略。低碳背景下,要向对外贸易领域拓展质量概念,保持出口贸易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重要资源产品出口。

2“低碳科技兴贸”战略。“低碳科技兴贸”战略的表现就是大力支持具有低碳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促进低碳减排技术产品的出口,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

3“绿色能源创新”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吸收和利用国外市场、技术,加快培育领军新能源企业,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对新能源企业给予特殊支持,支持企业重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迅速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

第三层次: 衍生性战略。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衍生战略包括理论战略、技术战略、机制战略等,支撑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确保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在全球低碳的大背景下和谐发展。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认为,低碳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发展应采取“低碳平衡协调发展战略”,选择坚持低碳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 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人才的引进; 同时国家政府应适度规避和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坚持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以质取胜”、“低碳科技兴贸”、 “绿色能源创新”等具体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10

关键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

经济体制转变之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如果一直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发展, 我国经济很可能会一直停滞, 很难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所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度, 选择有效的、可行的发展战略进行再次转变, 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和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选择作详细论述。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 连续32年里,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都保持着持续上涨的趋势, 并在同一时期内连续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社会财富得到了大量的积累, 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越变越好。当然, 在同一时期, 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之后, 不只国内生产能力有了提高,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上升,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上。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递增, 已经完全取代了德国和日本两大传统贸易大国的位置, 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进出口贸易大国。

2. 在外资投资上。

一直以来, 我国对海外投资的重视度就很高, 且在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是吸引海外投资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3. 在外汇储备上。

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一样, 我国外汇储备金额同样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 且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通用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以上是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体现出了我国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 在新形势下, 当我国对内经济体制发生改革, 对外经济持续增长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后, 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显现出来了。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沿用多长时间, 是否需要转变?尤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我国对外经济以及对内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在新形势下, 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弊端,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变得极为迫切。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从对外经济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来看,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以及对外金融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对其作详细的分析。

1.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

笔者认为, 在对外贸易方面, 可以先构建一个系统、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体系, 并有效实施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战略等。

其次, 在构建好国家发展战研究体系之后, 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各行业的贸易发展现状, 了解国家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概况并探讨其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 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转变我国对外货物的贸易发展方式, 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利用价值, 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这一目的。

2. 对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转变。

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样, 转变我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时, 也要先站在直接投资产业的角度, 分析产业直接投资当前的发展状况, 并探讨产业直接投资发展的未来前景。然后根据分析统计结果, 建立相应且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 并予以实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际对外经济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是壮大对外投资经济, 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对外经济直接投资时, 首要任务是先探索出对外经济直接投资的整体性布局战略, 这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政界、企业界以及学术界各大研究人员表示,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我国ODI战略布局, 并结合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分析结果, 最后得出符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求的, 只有“超所有权优势”理论。

另外, 各业界人士探讨出转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一, 加快转变对外直接投资的观念。转变现有的较为不适的对外直接投资观念, 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以期最大限度的吸引海外投资;二, 最大化限制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严格做好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三, 颁布国家政策,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做好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 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3. 我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对外金融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 主要包括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和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存在缺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入点的选择, 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进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因素, 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展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去研究在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长期又可以做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研究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高越, 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08)

[2]喻旭兰.大陆香港贸易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J].国际经贸探索.2010 (05)

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竞争战略 篇11

关键词:对外投资企业 竞争 战略 模式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分析

1.政府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法律责任

中国政府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论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支持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政府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上应做到以下几点:完善中国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将零散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范性文件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简化海外企业投资的审批程序以及维持公平性,以达到效率性;加强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对于调控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扶持中小企业,调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领域过于集中现状和区域的选择更加合理化,国家应在把握大局和掌握更多经济信息情况,为企业对外投资起到指导作用,消除一部分企业的对外投资的盲目行为,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发挥国家有效的调节作用,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法律障碍和反倾销事件,国家相应的部门应给予法律支持和国家支持,以避免我国企业在外投资时遇到东道国不平等的待遇。

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1)提高企业的科研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众所周之,技术垄断优势一度成为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化之路的重要推力。日美等发达国家知名跨国企业在海外都设有海外研发机构,以支持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往往根据跨国研发机构开发全球化的短缺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适宜的研发环境下,能够多样化企业的技术资源。科技的研究开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谋求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若要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但有自己传统产品的优势,更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加强品牌培育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品牌价值的竞争,优质品牌与同产业其它企业相比,在品牌的影响力,企业销售渠道的拓展,产品的附加利润等各方面都是处在领先地位。当今世界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要重在自己品牌的培育上,不断地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力,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的同时,要注重品牌的价值工程,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施行。海尔的国际之路就是典型的全球化品牌培育的典范。

(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本土化战略

在企业“走出去”战略施行的第一步就会遇到企业的本土化问题,无论企业在母国如何成功,对外投资方面,一定要坚持企业产品和管理理念的本土化。因为不同的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劳工关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企业要首先考虑到管理层面的差异化。中国企业要想在东道国投资成功,首先熟悉东道国的民族文化,在制定产品时要符合东道国消费者特点需求,才能实现利润。再次企业进驻东道国,对于该国在外资以及国外企业的法律制度层面的要求要十分熟悉,做到企业的投资方式和企业雇佣行为,税收等方面符合东道国的法律要求,避免因法律方面的违背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再者对于东道国的劳动者的特点熟悉了解,例如当地的劳工制度,假日休息,劳动者的行为习惯等,以便企业更好地处理劳工关系。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效竞争战略模式

1.跨国并购资产竞争战略模式

跨国资产并购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更有效地快速进入东道国的市场,因投资创办新企业在东道国,从品牌培养和市场开拓虽然从零开始做起,企业品牌的形象为当地的消费者不熟悉,但是由于当地的品牌竞争较小,在短时间内打开东道国的市场也是存在合理性;跨国并购资产同时也是获得高新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资产的收购,也包括企业品牌文化价值和企业核心技术等软资源在内。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企业内部缺少的技术,获得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企业由于发展历程短,国际化程度较低,在跨国并购的大浪潮下并无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支持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跨国并购也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

2.海外品牌输出模式

中国企业的自身的资源就包括民族特色产业。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以及产品具有同行业的不可模仿的差异性,民族特色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投资输出模式的前提是,中国的民族特色产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并在品牌保护上面做出比较大的努力。这样的投资战略的难度较大,因为在品牌获得认可过程可能是漫长的,需要企业对自我品牌的宣传和品牌的价值维护有区别优势。

3.建立海外营销渠道竞争战略模式

海外營销渠道建立模式符合在中国国内企业产品已经成功占有一定的市场比率。基于拓展市场的需求,企业以对外投资的方式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通信市场几乎被外国的品牌垄断。后来以中兴、华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通信企业打破了这种垄断,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抢占了一部分国内通信市场。与此同时华为、中兴在国内发展壮大后,也走了国际化的对外投资之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先建立海外营销渠道的方式,与东道国的通信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竞争,成功获取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华民.国际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4-128

[2]李秦阳.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5(9)

[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内外动力源研究[M].企业管理,2008(7)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篇12

山西省历来就以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著称。自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省依靠自身的煤炭资源优势, 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山西省为全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山西人民并没有如期过上富裕的生活。反而导致山西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支柱产业单一。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遭到重创, 全球经济进入缓慢的回复调整期, 中国经济增速也陡然放缓, 2014年GDP增长仅为7.4%。随着中国经济放缓, 煤炭需求量也进入低谷期, 因此山西省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 山西省则面临着迫切进行经济转型的现状和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服务贸易由于其本身具有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比较大的特点, 成为山西省发展的重点。山西省应从自身出发, 着重发展服务业, 从而为山西经济腾飞创造不竭动力。

二、山西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

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是反映地区发展的一个标志, 而且可以有效加快当地的产业升级,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整个国家和地区长足发展。山西省处于国家中部地区, 由于地理和经济制约, 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滞后, 主要集中在初级资源和加工贸易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发展极其缓慢, 而服务贸易更是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服务贸易可以为山西省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政策建议。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尽快扭转山西省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现状, 而且可以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山西省务必要抓住历史带来的机遇, 为自身发展谋出一条新的出路。

三、山西省应对策略

1.山西省应该着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以提升本省服务贸易竞争力。山西省应该致力于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不仅可以提升本省服务贸易竞争力, 而且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强化服务企业竞争实力也意义重大。一方面加快机制改革, 有效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另一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企业和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 使中国的企业可以与国际企业比肩接踵。

2.山西省还应推进山西旅游贸易发展、并且重视文化服务贸易推动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山西也应该把重点放在积极推进山西旅游贸易发展, 并且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山西历来就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古城。我们要从自身情况出发, 积极主动的发展我省文化服务贸易, 找出一条以文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新型道路, 从而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3.山西省还应注重技术引进, 重视龙头企业的培养。邓小平曾这样说: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在发展服务贸易时, 一方面既要注重全面均衡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一些龙头企业的培养。龙头企业, 不仅是这一行业的领头人, 指路灯, 而且他起着榜样作用, 激烈和扶持弱小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如果发展的好, 在国际上都享有声誉, 那么他自身的口碑和地位自然会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开拓一个丰富又广阔的市场, 为其他企也树立榜样的同时, 也达到了宣传本行业的目的。

4.山西省政府还应注重技术的引进, 健全信息平台, 积极进行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省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技术交流、技术学习和技术交换。这不仅方便我省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对技术的需求状况, 包括这些技术的种类、购买价格, 以及各个国家的相关技术优势, 而且可以了解世界上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先进技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更好的引进先进技术, 在此基础上, 还要注意对这些技术以最优的方式进行消化、吸收, 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作用, 促进我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5.山西应大力发展在服务外包方面的发展。外包服务是指有选择的将一些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机构, 利用他们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经验来更好的为自己公司谋取利益。并且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我省在贸易方面, 既可以走出去, 也可以引进来, 把我们不太擅长或不具优势的一些业务外包出去, 让自己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放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此外, 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本省丰富的优势资源, 承接一些我们比较擅长的服务业务, 如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处理等。这样, 进出业务中, 使山西省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山西省来说, 目前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 适时地抓住历史机遇,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服务贸易, 为山西省的发展谋求一条全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云珠, 黄桦.山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 (4) :35.

上一篇:生态教学模式下一篇:初等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