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

2024-09-25

家长课程(通用9篇)

家长课程 篇1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 。通常, 人们只注意到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存在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而往往将家长定位为纯粹的家庭教育者, 只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作用。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二元化结构, 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一旦儿童的发展出了什么问题, 则容易相互指责。在当前的社会分工模式和教育现状下, 要想贯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主导作用, 应认识到家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之内, 予以开发和利用。

一、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

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尤其在德育领域,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家校双方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否则, 学校里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育很快就会被与之相悖的家庭教育所抵消, 甚至走向反面。另外, 学校采取新的教育措施、实施课程改革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观念支持, 如果家长漠然置之或强烈反对, 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 家长对学校的观念支持不是无条件的, 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才能达成。学校和教师应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课后、周末的空闲时间, 与家长展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家长, 用真挚的教育热情去感染家长, 用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鼓励家长, 用切实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家长, 使得家长自觉自愿地与学校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 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另一巨大推动力量。也就是说, 家长能否成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家长课程资源, 引导、影响的过程就是培育的过程。

就当前的课程改革而言, 要争取家长对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让家长深入了解和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真正走进新课程。一是对家长进行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文化层次, 采用相应的教育案例对家长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 使家长知道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转变他们的人才观、教育观, 形成与学校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将家长请进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这样有利于家长把学到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对新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理论层次上;三是与家长建立长期、定期联系, 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与家长定期联系, 就儿童的进步和变化互相通气, 并共同参与学生“档案袋”的建立和充实, 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课程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变化, 深化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坚定其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2] 。

同时, 家长还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的支持。学校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 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 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空洞的讲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 往往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而这时候, 如果教师把目光转向五彩斑斓的社会, 转向诸多的家长, 则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每个班级的几十位家长构成了强大的资源来源。譬如, 在某班的“感恩”主题活动中, 家长提供了孩子的成长录像、心语日记等物品, 在活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 。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家长资源只可为教育教学和组织活动所用, 不是为教师个人所用, 教师不可以“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为名为个人谋取利益;二是对于家长资源尤其是物质资源的利用以不给家长造成负担为限, 学校和教师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麻烦家长。

二、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对家校教育的密切合作, 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保持与学校、教师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基本上处于被动, 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极其有限。实际上, 家长还大有可为。

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儿童的成长都十分关注, 很多家长下了很大工夫去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家长对教育比较了解, 其教育观念比较进步, 教育见解也比较深刻。他们既了解儿童又熟悉教育且来自学校生活之外,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 应有意识地邀请他们加入, 为校本课程开发谏言献策, 这样往往能增加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也符合“教育回归生活的”的要求, 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

例如, 可以邀请当交通警察的家长进课堂讲解一些有关交通安全和道路标识方面的知识;邀请当医生的家长讲一些有关身体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邀请有摄影或收藏爱好的家长介绍有关的技术技巧、展览自己的作品或藏品;邀请有体育特长或从事体育工作的家长担任学校或班级运动队的义务教练等。如果家长不善于口头讲解或为了增加讲解的直观性, 可配合教师组织一些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有关的主题活动, 如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访问、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班级活动提供方便等。

在这一点上, 很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都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组织的“家长系列讲座”[4] 距今虽然已近20年了, 但今天看来, 正是十分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校本课程。

三、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很多家长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 他们培养孩子目标正确、方法科学, 孩子一般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全面发展。《妈妈的心有多高》中的妈妈赵定军、《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家长十分清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所在的班级班风很差的话, 营造再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他们一般都很愿意把自己的良好家庭教育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班家长, 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与其所在的班级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整个班级一起进步。同时, 对于家长来说, 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对其他家长而言, 他们也非常愿意学习和借鉴同龄孩子家长的经验,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看书更有效。所以, 创造机会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分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应该成为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 由于不住在同一社区或由于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家长们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为家长创造交流的机会。

在某小学进行有关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期间, 笔者协助班主任老师一起组织了一次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时间为期中考试结束以后。首先是各任课教师简单通报了期中考试的成绩, 针对性地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 然后请几位家长上台介绍家庭教育经验。这几位家长的孩子均成绩优秀、全面发展, 以下是他们发言中的一些闪光点:

“我经常跟孩子说, 我们是母子也是朋友。说真的, 我有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发火。但事后我会向孩子道歉, 诚心诚意地道歉。这样, 孩子才不会产生警惕心理, 才能和我无障碍地交流……”

“我们做父母的, 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我平时生活很朴素, 孩子也是。一个书包从一年级用到现在, 已经比较旧了, 我们要给他换他就是不干, 说等上了初中再换。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 为父母做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经常给我们一些感动和惊喜……”

“有的时候,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就打电话向老师求助。说真的, 我的孩子现在能表现这么好, 多亏了老师啊……”

没有高谈阔论, 没有夸夸其谈, 家长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教子 (女) 秘诀”。事后, 对与会的家长作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全班30个学生, 来了28位家长, 有三位上台介绍家教经验, 作为听众的25位家长均表示自己从中获益良多, 有的家长则意犹未尽, 认为仅仅介绍经验是不够的, 提议搞一个“家长论坛”, 定期就一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还有的家长建议邀请南京本地的一些知名父母 (如提倡“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 来学校给家长介绍经验等等。而上台的三位家长则表示, 这次经历对自己是个很好的锻炼, 也鞭策自己今后更加努力地搞好家庭教育并注意总结经验,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今天, 仍然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 同时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监督和评价。其中, 家长因其与学校的密切关系而应成为重要的监督、评价者。

同时,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包括决策、监督和评价等) 也是依法治教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学校扩大自主权以后, 要有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 家长参与应是监督机制的一个方面。家长参与教育可增强教育内部的透明度, 促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形成共识, 依法“诊断、防治、治疗”基础教育面临的多种疑难之症。有不少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并积累起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例如,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为在教育收费中保证教育公信力, 聘请了18名热心教育的百姓代表担任教育行风监督员。每逢开学前后, 他们会悄悄地暗访学校, 查看是否在醒目处悬挂了收费公示牌, 向家长了解是否及时发放了《收费联系册》等。其辖下的迎园中学从1000多名学生家长中招聘了12名家长代表组成家委会, 并专辟办公室作为家委会的工作场所。所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学校均主动与家委会协商。而每周半天的驻校办公制度更成为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良机, 聆听、巡视、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逐渐取得了相互信任与理解。短短一个学期, 由家委会综合家长意见提交了21条建议, 内容涉及校园环境、食堂伙食、课堂调控等各个方面。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评价之后, 家长不仅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声誉的宣传员、推进学校工作的智囊团, 更成为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宝贵资源[5] 。

总之,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需要, 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是大势所趋。学校应该主动打开校门, 把家长请进学校。当然, 涉及到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 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组织、方式等, 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分工模式和教育现状下, 要想贯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主导作用, 应认识到家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之内, 予以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包括: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关键词:家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53.

[2]王爱菊, 徐文彬.家长: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 (新课程研究) , 2005, (7) .

[3]陈钰.家长参与田野课程的价值与策略[J].2005, (9) .

[4]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5]中国教育信息网[EB/OL].http://www.chinaedu.edu.cn/e21sqlimg/html-temple/2008-11-07/article.

家长课程 篇2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部署,我于2011年12月22日下午进行了家长课程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为做好今后的工作,特作总结如下:

一、演出《家庭教育情景剧》,让家长在观看过程中学习亲子沟通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亲子教育情境,增强亲子沟通、亲子互动的能力。观看《家庭教育情景剧》后,由辅导老师讲解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然后在各班级中由班主任讲授《牵手两代》教材内容,共同研讨亲子教育,学生管理的新路子。

二、家长与学生互动。学生在周五放学前,将自己前段时间的作业本、成长记录、课堂达标成绩、给父母的一封信等放于桌面。家长到教室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交流后,给自己的孩子留一封有培训感想和鼓励孩子内容的信。班级交流中,家庭教育出色的家长还作了经验介绍。

家长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思考 篇3

【关键词】家委会;家长学校;课程基地;课程导师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47-03

【作者简介】姚君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一级教师。

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应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在当地教育局的学校花名册上,星河小学只是其中的一所新学校。但实际上,我们是一园两校——一所是教师面向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小”学校,另一所是几千名家长义工面向学校,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大”学校。两者就像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

一、“满天星”家长学校:让家长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一致行动,对儿童统一要求,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教育信念,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上不发生分歧,才能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孤军奋战,靠自身力量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家长是学生终身的“教师”。学生的成长路上,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星河小学鼓励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兴趣、不同身份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样而丰富的生活视角、人生经验和行事智慧。在每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结束之后,学校会发放课程建设咨询单,请每一位家长填写相关的信息,并思考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或者能够提供的资源,学校统一汇总,根据创想课程建设的总需求,有选择地邀请部分家长进入家委会,参与到学校整体课程的设计中来,努力实现家长个性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星河小学成立了“满天星”家长学校,定期开展系列讲坛讲座,提升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家长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报名抢票,学习情况计入家长学分。学生六年级毕业领取毕业证书,家长同样领取“满天星”家长学校结业证书。六年,我们不仅培养一个个学生,也努力熏陶一位位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生力军,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的导师。

星河小学的校歌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创作的,学校标识是学生设计的,教室的课桌椅和学生的校服都是家长和学生一张张选票共同选出,楼名、路名、校花、校树等都来自学生们的创意,随着对学校文化和课程理念的逐渐认同,“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成为家校共同的愿景,家长愿意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创想课程的设计中。

二、FSC课程基地:让家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如今的学校教育,普遍走入了“圈养”的藩篱,要求越来越多,内容却越来越“缺氧”。学校因为戴着“安全教育”的“防护帽”,不敢越雷池一步,错过了许多让学生综合学习的场域和契机。

“创想无界,心筑未来”是星河小学的教育哲学,学校从儿童多元智能的视角,努力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生命成长需要的课程,努力办一所小学里的“大学”。星河小学于2014年1月成立了FSC联合会(family家庭,school学校,community社区),联合会以呵护好奇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经过前期宣传与发动,学校、社区、家长们明确了FSC成立的意义,许多家长和教师纷纷走进基地,进行“踩点”考察,寻找适切“创想”课程需要的项目基地,积极申报所能提供和开发的社会课程资源。在完成初步申报的基础上,学校发展协会与家长委员会逐一调查论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课程基地。最后经过投票,确定了20多家单位,作为首批FSC创想课程基地。这些校外课程基地,引导儿童走出校门,走进大学、法院、银行、医院、农场等更为广博的校外大课堂。学生可以和大学生一起做研究,可以听法官的审判,可以和农学专家、能源专家、建筑专家面对面交流,从而优化素质结构,不仅习得知识,更能增长见识,历练胆识。

每一个课程基地都有着自己的特性,所能提供的课程服务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家长与基地进行沟通,共同议定开展的课程项目。如佳农探趣生态园,低年级侧重生态课程、田野课程:秋葵怎样生长?紫青菜从哪里来的?地龙宝宝喜欢在怎样的环境生活?“爱禽公寓”住着哪些小动物?中年级侧重科普课程、拓展课程:金斑蝶如何羽化?面包虫的变态有哪些?武进有哪些农家民俗?真人CS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FSC基地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科学教师提前一周在低年级开展了地龙宝宝知识讲座,中年级则开展了关于面包虫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基地,生态园成了研究场,基地的技术人员则成了学生眼中权威的课程导师,家长则成为本次课程的重要开发者。

FSC活动得到家长的一致拥护和大力支持。中年级学生准备去污水处理厂开展实践活动,陈嘉俊爸爸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主动来校为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主题讲座。班主任考虑到污水厂的储水池缺少安全护栏,就在班级家长群里发布了义工招募信息,邀请有空的家长协助管理。一分钟不到,5名义工报名结束!家长强烈要求FSC课程基地实行义工轮流制,让每一个家长都有为学生服务的机会!

三、“晨光爸爸”“故事妈妈”系列:让家长成为课程的实施者

当朝阳轻轻地从城市的楼宇间播撒光芒,校园里,走进了一群可敬、可亲的“教师”,那是充满魅力的“晨光爸爸”。他们将走进自己子女所在的班级,为全班小朋友送去特殊的课程。二(1)班的小函爸爸,利用国庆假期刚刚骑自行车去了北京,每天行进200公里,六天才抵达目的地。他要给学生们讲一講自己在骑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旅行中有趣的故事,当他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行程路线图时,班级里的小朋友都佩服得张大了嘴巴!而小畅妈妈是一位校外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她带来的《水墨动画》讲座,让学生在欣赏经典水墨动画片的同时,穿插了解水墨画的历史,并通过亲自动手体验水墨画的魅力,小朋友乐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美的熏陶。

在星河小学,95%以上的家长都到学校给学生们授过课。单周五的“故事妈妈”们组织开展的电影课、阅读课、故事课,让美好的故事像种子一样植入学生心田。双周五的“晨光爸爸”们精心设计的国防课、建筑课、拓展课,让多彩的世界逐渐在学生的眼前铺展开来。学校整合家长教育资源,推行“专题系列”模式,产生课程菜单,家长自主申报并精心准备,每周按课程计划执行。优秀的“晨光爸爸”和“故事妈妈”课例,还应邀到其他班级进行“走教”。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生家长由于儿童刚入学,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比较高。教师也发现,一开始家长更多关注自己的子女和子女所在的班级。随着自身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家长也越来越感受到创想课程给予每个儿童的成长力量。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爸爸、妈妈如果没空来校进行课程服务,爷爷奶奶们便争着来做。有的家长发现自己身边有可以利用的其他课程场地或人力资源,会有意识地跟学校的课程建设“链接”起来,主动与教师和学校沟通。因为家长都认识到,共享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儿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生长的创想课程,使学生得到更多成长与收获的机会。

为积极树立典型,盘活更多的家长资源,激励家长更好地为儿童的成长贡献课程的力量。在每一学期末的家长学校活动中,“卓越课程家长”的评选成为家长心目中的盛典。获得“卓越课程家长”称号的家长觉得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这一荣誉同时成为对其他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无声引导。

与家长携手开放课程建设新思路 篇4

作为有着“自然、清新、梦想、开创、先行”教育理念的沈阳市皇姑区珠江五校, 在校学生近四千五百人, 丰沛的家长资源成为学校特色课程构建的基础。从2012年3月起开设的“家长进课堂”班本特色课程, 让珠江五校打破了封闭办学的藩篱, 为学生成长拓展了广袤的时空。

一、家长, 潜力巨大的资源

珠江五校是沈阳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每一名学生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 每一名学生的身后都有强大的“后援团”。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学生在校的成长。他们渴望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零距离了解学生的表现。

学校想家长之所想, 确立了开放办学的主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座谈会, 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形式, 倾听家长的意见更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了依据。

学校召开运动会, 家长们不仅帮助布置场地, 借来彩旗、锣鼓、大头人, 购买遮阳帽、运动饮料, 还组成家长方队, 参与亲子运动, 是运动会中最抢眼的风景;学校组织学生“寻秋远足”, 家长自愿成为摄影师, 一路随行, 用镜头记录“人在画中游”;学校召开“炫彩六一·快乐童年”艺术节, 家长们又变身成为艺术指导、化妆师、剧务, 为了节目质量、服装饰品忙前忙后;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 家长们也积极建言献策, 为学校的发展倾心尽力……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 大多数班级都有由班主任创建或是家长自发创建的QQ群、微信群, 家长们网络互动, 了解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基于此, 2010年9月, 珠江五校家长委员会正式成立, 每个班级选举3名家长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设德育活动部、艺术特色部、课程发展部、后勤安全部, 四部门家长每月召开例会, 为学校提合理化建议。委员中不仅有热心人士, 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他们中有高级技术人员、大学教授、医学专家、著名演员等, 如何结合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办学所用、为课程拓展所用, 成了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的发展机遇。

二、军官变身“爸爸老师”的启示

2011年9月, 伴随着新一年级学生入学, 六百多名阳光萌童成为珠江五校一份子。他们或聪颖活泼, 或文静乖巧, 当然, 也有让老师又气又爱的淘气包。

一年十班周青同学特别“抢眼”, 站排时不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还总是推搡前后同学, 要不就跑到其他班级队伍中捣蛋。上课时, 他一会儿下地喝水, 一会儿抢同学文具, 还在小组学习时揪女生的辫子, 同学们躲他远远的。一天午餐时, 周青将剩饭倒在同桌的课本上, 一时间教室乱成一锅粥。同桌女生哇哇大哭, 老师一边帮助收拾“残局”, 一边批评周青的不当行为。周青竟顺势倒在地上耍起赖, 还踢翻了桌子, 砸到同学。

教师连忙通知周青的父母到校协助处理, 周青的母亲强行拉起孩子和老师到办公室“教育”, 教室中暂时由周青爸爸看管学生上自习。一年级的学生见老师不在教室, 有说有闹, 教室“开锅”了。周青爸爸是海军军官, 急中生智给小朋友们讲起了舰船知识, 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对周青爸爸充满崇敬, 对周青也友善了许多。

教师和家长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从此, 每隔一段时间, 周青爸爸就主动请缨给孩子们上课。当他身着军装, 带着舰船模型和精心准备的课件来到课堂, 学生们便兴奋不已, 他们被海洋与军舰的魅力深深吸引。作为班级的“爸爸老师”, 周青爸爸不仅成了学生的偶像, 也帮助周青和同学和谐相处, 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周青的转变”“舰船课程”“爸爸老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家长要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就要走进课堂, 除了听教师的课, 还可以亲自上课。而且由于家长的专业领域不同, 讲授内容能够很好地补充教材的不足,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多元。于是, 学校领导同课程发展部的家长共同协商, 决定开发家长进课堂“志愿者课程”, 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三、志愿者课程变、变、变

2012年3月, 学校发出《家长志愿者》问卷3446张, 调研家长职业领域及才艺特长, 有544名家长申报“选修课程”志愿教师。授课领域涉及“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健康自护”“实用英语”等。4月11日, 学校聘请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省书画学会理事、国学研究会会员等8位家长成立校级“课程审定委员会”, 通过“课程设计”和“微教学”观摩, 首批12名家长的选修课“书法教学”“动漫绘画”“‘easy’英语”“国学经典赏析”“小足球”“跆拳道”“ 小提琴”“古筝”“折纸”“小制作”等入选。

2年6班郑乃千的母亲是新东方英语学校的首席讲师, 她执教的“‘easy’英语”将英文动漫电影引入教学, 通过故事情境, 原音视听, 疯狂模仿等环节, 使英语学习快乐、轻松。

3年5班于程鹏的爸爸是沈阳体育学院的教授, 原沈阳市足球队队员, 他开设的“小足球”运动课程, 踢、传、盘、带等动作娴熟、专业, 不仅征服了学生, 也让体育教师们成为了他的粉丝。

6年9班付彧的爷爷是书法大家, 他现场挥毫泼墨的书法佳作, 就是最好的书法进课堂教材, 让孩子折服, 让教师惊叹。

6年11班迟盛文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会制作京剧脸谱, 自费购买模版, 五色油彩在浓淡间引领学生走进了京剧国粹艺术。

4年11班张茗祁的奶奶是民间艺术家, 老奶奶特意从南方赶来, 申请做志愿者, 手把手教孩子捏泥人, 惟妙惟肖的西游记人物让神话故事与学生如此亲近。

1年5班张雪莹的家长是飞机设计师, 他不仅将飞机模型带到课堂, 还组织学生参观飞行器博物馆、飞机制造车间, 让学生直观感受航天工业的魅力……

每周三下午14:30~16:00家长们如约开讲, 家长讲坛如坛坛好酒, 让参与其中的师生为家长的博学多才、术业专攻而叹服。

课程开展过程中,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 家长进课堂的选材虽好, 但很多内容只讲授一课时, 无法让学生系统了解;有些家长备课认真, 但讲授时因过于紧张或缺少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 课堂纪律无法保证;有些家长由于时间原因, 申报了课程却无法按时上课……为此, 学校与课程发展部的家长共同研究, 出台了《家长进课堂课程审定标准》《家长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家长进课堂奖励办法》, 用制度规范家长的教学行为。

《家长进课堂课程审定标准》规定, 课程需围绕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 从知识积累、养成教育、特长培养、安全自护、探索实践等方面选材, 每位申报人结合专业或特长, 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儿童性、序列性、完整性, 至少通过8节课时完成一项主题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 引发学习兴趣。课程时间也由原来的每周两课时, 改成间周两课时, 该课程正式命名为“家长志愿者班本课程”。

《家长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根据课前准备 (课件、教具、学具) 、环节设计、语言表达、学生兴趣四项, 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课程发展部家长共同评价。凡是评价为优秀的课堂教学, 学校要对家长和学生共同表奖, 感谢他们为课程特色化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家长走进珠五, 不再只为接送孩子、开家长会, 他们带来了讲义、课件和教具, 带来了思想、阅历和笑声。

家长群体是人才宝库, 医生、警察、律师、专家、书法家、银行工作人员、运动健将……三百六十行, 每一行都是通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 都能给学生带来陌生的惊喜。学生的头脑被解禁了, 心智被开启了。在一节又一节的精彩课程里, 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求知若渴。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框架, 只有不断的惊喜和火花。每每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家长们循循善诱的讲解, 我们的欣喜都会油然而生, 与课堂同时开放的是珠五人的开放心态。

四、因为爱, 童年更精彩

家长志愿者课程开设已经两年了。2013年末, 珠江五校推出“收获2013·爱心课程展示”活动。12月24日是珠江五校孩子们特殊的节日, 开放课程展示活动全面启动。全校95个班级均推选了最优秀的家长代表, 为学生奉献课程大餐。

执教者有耄耋之年的爷爷奶奶, 有职场精英爸爸妈妈, 他们带来了“创意沙画”“立体贺卡制作”“神奇剪纸”“三国演义与华容道游戏”“音乐唱游”“厨艺大比拼”“实事演讲训练”等95门课程, 学校更是特别请来劳动模范李栓良警官、学校法制校长、社区领导参与活动。因为爱, 童年更精彩。这特殊的课程是学校、教师、家长奉献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家长志愿者课程的实施, 让家校联手, 给珠江五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变化:

1.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小学生从只能学到语数英、体音美等国家规定课程, 到接触到更多实用、专业、前沿的知识, 课程领域无限延展。

2.家长深度参与学校建设。

家长从学校建设的关注者到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 不同的体悟, 通过切身体察, 增加了与学校的相互理解。

3.增加了亲子沟通话题。

家长进课堂最自豪、最骄傲的是孩子, 而孩子的评价与感受也是家长最想得到的认可。家长备课时大多会与孩子商量讲课内容和环节, 而孩子也会在家长授课后为其打分, 这种深度沟通对增进亲子关系有很大帮助。

4.学校办学得到多助。

开放课堂两年来, 家长与学校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审订课程、参与听课, 为管理、教学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家长成了学校办学的最强助手。

开放课堂从“热闹”走向规范还要深入研究, 大胆实践。从2014年起, 珠江五校倡导家长加入“爱心志愿者”团队, 希望发展100个志愿者家长, 开设100门成熟的特色课程, 让这些课程不受班级限制, 面向全体学生, 成为爱心课程。

家长课程教案 篇5

初一三班

刘宝财

爱,也需要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家长们明白孩子对于亲情关爱的需求

2.帮助家长寻找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也学会经营爱,感激爱,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寻找到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合理把握爱的尺度。

[教学难点]怎样把正确的经营爱的家庭教育方法真正落实到教育子女的生活中 [教学方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学习。我相信,这个字你们一定都认识,(板书:爱),并且你们一定体会过这种爱给你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感,那先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冬冬自我感觉从小就是一个比较敏感也较懂事的人,用冬冬爸爸的话说:比较善解人意。一直以来,冬冬家吃鱼都是爸爸吃鱼头,冬冬吃鱼肉,冬冬也真得相信了爸爸爱吃鱼头。有一次,奶奶到冬冬家吃饭,饭桌上有鱼,奶奶刚要吃鱼头,冬冬说:“奶奶,我们家爸爸爱吃鱼头。”奶奶笑了,说:“真是个傻孩子,谁不知道鱼肉好吃啊!你爸那是不舍得吃呐。”冬冬很惊愕,一直自我感觉较懂事的冬冬,竟然如此心安理得地吃了这么多年鱼肉……现在的孩子们更是得到了家长全方位无条件的关爱,当他们把家长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当成一种自然的时候,除了换来的是儿女的冷漠与贪婪外,更得到的是孩子对社会不会以同样方式关爱他们的不满,失去了爱的能力后的自卑。相信在座的家长听完故事后,一定有自己的感想与体会,也许这种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你们会爱自己的孩子们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是呀,有哪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有哪一位父母没有为儿女的成长操碎了心呢?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家长恐怕认为也很简单,舐犊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那是连动物都会爱的事,我们当然知道该怎么爱了。其实大家爱的方式不同,结果可是大不相同的,按理来说我们的那份厚重的爱理应换来儿女对我们的爱,换来对我们的孝敬之举,可现实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二、案例及其分析:

1、讲述案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峰是一个独生子。他的父母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用“望子成龙”这句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们把对孩子全部的爱倾注在对他的培养上。他们对小峰说:“现在是竞争时代,学得越早越好,学得越多越好,超过人家,将来才能赚大钱,才会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们不准小峰玩耍,以免“荒废”时间,除了对小峰的课业严格要求以外,还安排小峰学习许多额外的技艺。双休日也不闲着:学跳舞,学书法,上英语补习班,学钢琴。为了给小峰创造练琴的条件,父母在不算富裕的工资中省吃俭用,为小峰买了一架钢琴。为此,父母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父母甘愿承受经济负担,但小峰却不愿承受这种沉重的学习负担。四项业余学习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英语会话,最讨厌的是练习钢琴,每天完成作业以后,已经精疲力竭了,手指已经有些发麻了,头昏昏的,还要在父母的监督下,丁丁咚咚地敲打琴键,实在是烦死人了。小峰似乎感觉自己没有音乐细胞,他对音的分辨能力很差,节奏感也不强。但是,他还得练,父母逼着他练,“牛不喝水强按头”。父母看出他有情绪,就给他讲故事,举出许多天才音乐家从小勤奋练琴的例子来开导他、激励他,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然而没有兴趣的强逼教育毕竟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几个月下来,父母见小峰练琴没有长进,还显露出愁眉苦脸、无可奈何的神情,父亲不能容忍,厉声斥责,不许同学来访,撤销原来的奖励,惩罚的措施接踵而来。小峰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幻想用什么方法自我解脱。一次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述一位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如何成为翻译人才的事迹后受到启发:父母一定要我练琴,还不如砍断手指,看他们还能把我怎么样!简单的联想,迫切的心情,导致愚蠢的行动。小峰悄悄地从厨房找到菜刀,狠狠地“咔嚓”一下,左手的食指被砍断了,血流如注,“哇!”小峰也大哭起来。父母忙着把小峰送往医院。此时此刻,父母顿足捶胸,懊悔不已,搂着小峰说:“咱们怎么这样蠢啊!”

砍指自残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小峰父母希望儿子将来“赚大钱,成为人上人”的打算彻底落空了,“望子成龙”的希望不能实现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这真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如何爱自己的孩子里面更是大有文章。

类似这种例子不少,孩子承载不了我们的爱而自残,甚至对父母恩将仇报,杀害父母,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实在是令我们为人父母的心痛、心寒。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请家长自由发言。)

2、分析案例:父母的爱为什么不被孩子接受 ?

这个故事引发出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家长认真地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怎么这么冷血,这么无情,这么不知好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是有原因的:

我们就从小峰的父母说起。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未来及课余学习安排上有一个优点、三个缺点。所谓一个优点是,他们看到现在是竞争的时代,这是对的。当今社会确实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主动,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小峰父母,应当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能意识到“竞争”是时代的特点,应当牢牢地抓住这个特点,这比一些浑浑噩噩不管孩子的父母强多了。有一个记者到西部采访,在草原上遇见一个放羊的小孩,记者问他长大以后希望干什么,牧羊的孩子回答很干脆,也很简单:“娶媳妇。”记者再问:“娶媳妇以后干啥?”牧羊娃又回答说:“养娃。”记者再问:“娃大了以后干什么?”牧羊娃说:“放羊!”这位记者感叹地呼吁:教育应当深入到西北,教育应当走向草原,应当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全国有3亿个家庭,在3亿家庭中能像小峰父母那样认识到“现在是竞争的时代”的,应当说是了不起的,他们没有脱离时代,从这一点上说,这是优点。

但是,小峰的父母有三个不容忽视的、致命的缺点,这必然导致他们铸成大错——导致小峰砍断手指自残,这三个缺点是: 第一,立足点错误。小峰父母说:“现在是竞争时代,学得越早越好,学得越多越好,超过人家,才能赚大钱,过上好日子。”请注意:父母的立足点和归宿在“赚大钱,过上好日子”,而不是提高孩子的素质。这样来引导孩子必然会使孩子误人歧途,甚至走火人魔。在竞争时代,要参与竞争,除了努力提高竞争者自身的素质以外,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竞争胜利了,怎么办?竞争失败了,又怎么办?没有这种思想和心理准备,在竞争结果揭晓以后就会茫然失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实在是比“赚大钱”更重要的东西。小峰的父母完全忽略了,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们以为“学得越多越好,超过人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呢。其实“超过人家”何尝容易啊!中国“神鹿”、“马家军”长跑运动员、世界冠军得主王军霞在运动场上,当别的运动员跑在她前面的时候,她没有急躁情绪,而是坚定地迈开步伐,沉着地摆动双臂,向前向前,终于把别的运动员甩在后面了,她更勇敢地向前冲。在运动场上,在竞技场上,在人生大舞台上,要竞争就要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成功的奖杯和花环前,可以淌下激动的泪水,但不可以有骄傲自满的念头萌生;在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叹息,更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爬起来再前进。这些精神上的财富远远超过了钱的价值,钱是有限的,是可以用完的;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财富却是用不完的,永不贬值的。小峰父母对小峰的教育就缺少了这一点,只用“赚大钱”教育小峰怎么能不失败呢?

第二,越俎代庖。越俎代庖是一个典故。意思是说掌管祭祀的人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代替厨师去做饭了,后来引申比喻超越职权范围,去处理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孩子未来的设计上,许多父母都不征询孩子的意见,自说白话,满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为孩子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未来生活蓝圈,就是为孩子架好了登天揽月的最好的云梯,感觉自己是在爱孩子。殊不知这种包揽,往往给孩子带来许多不幸。小峰的断指自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峰缺乏音乐艺术细胞,对音的分辨能力很差,节奏感也不强,天天逼着他练钢琴,不是活受罪吗?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于能否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逼”有两种,一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即孩子不想学,硬要他学;一种是孩子有兴趣,但毅力不够,给他加点压力。前一种逼法不可取,因为它违背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后一种“逼”则有一定意义,因为它是建立在孩子兴趣基础上的。适当的压力能促使孩子的潜能极大地发挥,许多体育和艺术尖子往往就是通过严格和艰苦的训练“逼”成才的。小峰的父母不顾孩子是不是对钢琴有兴趣,一味地“逼”小峰练琴,“牛不喝水强按头”,结果发生了“顶牛”事件,这都是小峰父母越俎代庖而造成的。这实在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第三,方法错误。小峰的父母为小峰安排了4门课外课程:舞蹈、书法、外语、钢琴。小峰对哪一门感兴趣呢?小峰为什么对钢琴不感兴趣?原因何在?小峰父母不了解,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相反,简单的斥责,不许同学来访,撤销原来的奖励,惩罚措施接踵而来。正是在这种简单而错误的惩罚措施下,在自信心严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小峰才绝望地砍指自残的。如果小峰的父母不采用“逼”的方法,不采用简单斥责和惩罚的办法,这场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3、得出结论: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父母的爱为什么不被孩子接受的三点理由是出发点错误、认识论有误、做法也欠妥。由此得出,孩子对父母感恩意识的缺乏是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造成的。因此我们每一位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要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爱孩子。爱不仅需要经营,更需要艺术。(板书:需要艺术)

三、怎样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报恩的孩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重视的,对父母的感激教育也是没有松懈的,正如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子女的通病。” 因此我们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母爱的无私,让他们通过开展活动感受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如开展大休时为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使他们在生活中爱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目的。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但仅仅靠老师这样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起到好的效果。那么孩子爱的能力,那颗爱心家长要如何培养呢?(学生展示家庭生活情景,引起家长的思考,结合情景展示方法)

1、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爱心

俗话说得好: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家里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难于磨灭的印象。如在家里,要孝敬长辈,经常给长辈倒茶、盛饭、倒洗脸水、给父母洗脚、梳头等;逢年过节时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可以让孩子一起来商量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长辈;经常带着孩子去拜谢对自己事业上有过帮助的人和自己的亲戚朋友,既让孩子开开眼界,又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同事、亲人的关心和体贴之情。同时,对孩子也要多加关心、要有诚意。如:说话经常用温和的语气,孩子遇到困难时,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并帮助他寻找解决的办法等,在夫妻关系上,经常给爱人夹夹菜、捶捶背等,出差回来时,不要忘记给爱人和孩子带份礼物,语言方面还可以说些如:亲爱的,你辛苦啦!你先歇会儿吧!别着急,我来帮你呀!不要紧,困难总会解决的!谢谢你帮我做得一切!等等。另外,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伶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憎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2、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的话告诉我们: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基础,人们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产生于良好情感,因此,做父母的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塑造孩子的一颗爱心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近及远,由浅至深,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动物及花草树木等,进而扩展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首先要萌发对父母的爱,这是情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教育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开始了解父母养育之恩,知道父母工作和在家庭生活中辛劳,让他们产生体贴之情。要培养孩子爱伙伴,与邻里,亲戚和同学友好相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而这种高尚情操首先根基于家庭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果我们现在不知爱父母,长大不可能热爱祖国,现在我们心中无他人的人,长大不可能爱人民。所以,家长要注重对子女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一颗爱心。

3、建立平等有序的家庭关系 在现在的家庭中,我们倡导平等、民主,希望孩子能参与到家庭的建设中来,发表建议,提出看法,但是也不能任孩子在家中逞强胡闹,不能让他们成为家中的“皇帝”、“太阳”,去溺爱他们,做事要有原则,要有父母长幼之分,让他们知道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当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的事情应与他们协商解决尽可能按他们的意愿来办,如果完全不符,也应征得孩子的同意,不要犯与小峰父母同样的错误。

4、支持

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遭遇了不公,这时最想得到的就是家长的支持。耐心的倾听,轻轻的拍拍肩膀,一个拥抱,都可以给孩子心理上以莫大的鼓励。父母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是孩子的避风港。哪怕您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言的支持也鼓励起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5、理解

理解并不等同于认同和支持,他只是表达了自己对孩子某一做法的体谅。孩子的某些做法虽然在外人看来不对,但是按照孩子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这样。比如,老师没有调查研究误会了您的孩子,您的孩子非常生气,虽然当时没有顶撞老师,但是回家后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此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予以理解,但是要对他讲,在家发泄完了就完了,到学校一定不要这样。

四、课堂总结:

其实爱是平等,爱是欣赏,爱是宽容。爱所表达的是体谅、信任和理解。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爱孩子的方式和尺度,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以管制你、限制你的这种爱,阻碍孩子的成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我们都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开出灿烂的爱之花,结出丰硕的爱之果!让我们的家庭生活更美满,让我们的集体生活更和谐吧!

作业:

1、请每位家长搜集一个关于亲情关爱的案例,并做好案例分析。以书面的形式完成,让学生大休回来带给老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家长会改革 篇6

又要召开家长会了,我可真犯了难。对于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又因为环境的影响,对待孩子总是老脑筋。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也罢,坏也罢,随他去,学习不好长大后不一定找不到好工作,再说学习不好才好呢,省得花钱供他上大学……因此每次的家长会,我总是想法设法改变家长的这种思想,可是难于上青天。我们知道,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但是他们有思想、有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想通过班主任一个人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一个整体,就需要共同促进,共同进步。很多班主任深深感到: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缺少其中任何一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其实家长与班主任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人才,而班主任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义不容辞的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主任的心与家长的心自然就应紧紧联结在一起,这也是实现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合作的基础。

这天我在看学生的日记,无意间一个念头涌上心头,学生的日记反映了许多问题,何不以日记为引子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呢?孩子的日记肯定能触动家长内心那柔软的一处,好,就这么办!

我从学生的日记中选择了十几篇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章,并分为几类:学习方面的、卫生方面的、生活自理方面的、安全方面的、与人合作方面的,孝敬父母、感恩的,甚至还有家庭和睦方面的等等。

家长会开始了,我告诉家长们要召开一次日记家长会,家长们听了面面相觑,莫名其妙。我先读了聪的日记:“……《父与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知道了父爱同样很伟大,我要好好爱我的爸爸……”然后我又读了另外两篇读书日记,并适时引导家长,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不仅有助于学习,更重要的是爱读书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懂事,更懂得关心亲人,谁不想有个懂事的孩子呢?

“……因为妈妈很忙,我经常不洗澡,别人说我的了“霉毒”,我听了心里很难受,今后如果妈妈很忙,我就自己去洗澡……”我想不用多说什么家长心里肯定也不是滋味,今后的卫生问题肯定有所改变,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看不起呢?

……

在家长会的过程中家长或沉思,或点头,或微笑,从他们前所未有的神情中,我知道了这次家长会开对了。

“姥姥得了半身不遂,妈妈天天照顾她……水都被染黄了,那是姥姥被褥上的屎和尿染黄的……那么脏,那么累,可妈妈竟然没有怨言,我的妈妈真是一位好妈妈……”

“我的爸爸对我真好,我想买什么他都给我买……爸爸每天都打牌赢钱,只要赢了钱,我要什么,他都给我……有时爸爸也打我,但那是为我好……”

不用我泛泛的说教,家长们也能从日记中得到什么,也能知道和谐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家长会到底怎样开,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样本,但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又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家长课程 篇7

关键词:感恩思想,感恩教育,园本课程

一、研究的价值

(一)感恩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

现在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和缺乏爱心成了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家长参与较少

现有的教师以及学者应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幼儿园孩子的实际学习需求,提升现有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实施的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品德教育主要渗透于各年龄段的主题活动,实施维度也是从教师到幼儿的单一渠道。

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结合当前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探讨如何将园本课程与幼儿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现有幼儿自身的感恩情绪,提升幼儿自身的感恩思想。由此,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所在幼儿园从2014年开始开展以“在园教育”为主,联系家长积极配合,适当利用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感恩教育活动。

二、研究目的、路径、方法

(一)研究目的

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家长参与“感恩教育”的园本课程开发,探索形成家园合作“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途径与运行方式。

(二)研究路径

1. 探索有效载体

比如,建立“亲子社团”“教育沙龙”“互动评价”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创造和挖掘家园包含的教育因素,积极探索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2.合作成果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尝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感恩成分,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

3.积累成功案例

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提供机会,让幼儿践行感恩,在实践中积累感恩教育的策略: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小案例、组织各项与感恩有关的活动,积累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4.获得感恩教育实效

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实施的手段、形式的研究,家园合作,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整理法

收集比较全面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感恩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体现。

2.调查问卷法

家园共同参与调查,对幼儿礼貌与尊重这种基本品格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3.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观察、分析家长和幼儿在参加感恩活动前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况,积累幼儿在感恩活动中的成功案例。

三、“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

1. 主要概念阐述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幼儿园感恩教育是家长参与式的“感恩教育”开发,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为依据,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选择幼儿力所能及的项目为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我园,通过对幼儿园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多以结合在五大领域中的感恩教育和随机的感恩教育为主,其占总数的68%。家园合作的感恩教育在该园中的比重占的比较少。这都说明了,我们并没能充分利用家园合作来开展感恩教育。

2.家长参与的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

( 1 )探索感恩教育实施要素

幼儿园应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幼儿园单一的说服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烦现象,更会降低幼儿学习感恩的效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理顺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重点

1理念同步跟进

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文化的创设,让幼儿受到直观的、形象的感恩影响,而这些也会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人文环境来说,可以利用在捐赠爱心的活动中,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灾区人民的感恩思想,从而推动幼儿感恩思想的形成。从心理环境来说,家园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感恩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感恩的环境中,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学习感恩,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快幼儿感恩行为的形成。

2日常生活贯穿

感恩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贯穿到日常活动中去。

(二)践行感恩教育的实践

1.挖掘感恩教育中的点滴行为

(1)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小朋友进行随机教育

(2)引导小朋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幼儿的活动中

(3)树立榜样作用

(4)将重大节日融入对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2.梳理感恩教育中的节庆内容

一年多来,每逢与“感恩”有关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我们都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感恩的心。

3.提升感恩教育中的家园合力

( 1 ) “ 家长沙龙共享 ”

感恩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 因此,我们定期在幼儿园举办“家长沙龙”,互相交流自己的教育经验。 不仅如此,老师和家长密切联系,主动沟通,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提供正能量,让教育有了一致性。

(2)“感恩节的故事”

在“感恩节”里,我们请来了家长和幼儿一起来聆听质朴又温暖的感恩小故事,一同唱起了“感恩的心”,这份感恩之情传递出一份“特别的爱”,唱出了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心。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论

一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幼儿的测评,我发现他们的礼貌用语变多了,如“谢谢”“请你让一让。”行为规范有进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里更懂道理了。而这些进步是家园多种教育合力的结果和体现。 为了能够进一步去考察整个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展结果,对幼儿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二)研究反思

现有的园本课程在实施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自身的感恩之情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园本感恩教学的实效性不足。

当下的园本感恩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有效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开展较少,造成了其实效性不足。

(三)建议

感恩教育在园本感恩教学中的应用,除了教师这个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外,还应拓展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进行感恩教育的教育主体,共同完成对幼儿的园本感恩教学。

1.进一步拓展家庭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的观念,与家长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诚合作。这样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社会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社会力量是家庭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感恩教育力量,社会力量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幼儿受到的各种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园本感恩教学有效性。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一种品德。众所周知,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个性、习惯、品德形成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及意义。

家长课程 篇8

一、明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家长会的核心作用是引导家庭教育向积极方向发展, 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形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家庭与学校的合力。

二、家长会的组织形式

1.互动式家长会。适用于新班级第一次召开的家长会。会前班主任可将任课教师的照片、自我介绍、教学特色等制成课件, 在家长会召开时播放。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工作思路, 家长为班级管理出点子。班主任要把时间让给家长, 使他们成为家长会的主角, 引导、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 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2.互帮互学式家长会。适用于考试后召开的家长会。请学习成绩进步很大的学生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发言, 分析自己孩子的优点, 至少说一件孩子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同时指出孩子的不足。老师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查找学习成绩提高或下降的原因, 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家庭教育经验, 从而使家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学生端正态度, 增强信心, 改进学习方法。

3.小家庭式家长会。适用于解决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孩子的个性、生活习惯不完全相同, 住在同一个寝室, 相互之间如果协调不好, 很容易产生矛盾。往往家长的第一要求是换寝室, 但换寝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处理不好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此时可以将出现矛盾的学生及其家长请到学校座谈。先让每位学生对自己在寝室的生活进行总结,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解除误会, 通过协商提出解决方案, 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和谐相处。

4.课堂式家长会。适用于班主任为了与家长达成共同的教育理念而召开的家长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理念的改变, 班主任有必要召开课堂式家长会, 与家长们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新观点、新方法。让家长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 并与班主任形成教育合力, 从而减少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5.联谊式家长会。适用于学期结束时召开的家长会。会前在教室里布置好获奖的学生书画作品、奖状、荣誉证书等, 让家长观看、了解班级及孩子的学习成果。每位学生给自己家长写封信, 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首先, 学生和有才艺的家长表演文艺节目;然后, 请家长逐一介绍孩子做过的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这样做的目的是, 希望每一位家长时时处处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贡献出来, 与学校教师形成合力。

三、家长会的要求

准备充分。家长急于了解的是自己子女在校的道德、心理、学习情况等, 因此每一次家长会要提出什么问题、分析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班主任心中都要非常清楚。只有这样, 才能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总体的了解。

形式活泼。家长会不光需要严肃的教育话题, 适时采取一些欢快活泼的形式 (如唱歌、游戏、图片展览等) , 可以活跃会场气氛, 提高会议效果。例如让学生发挥特长, 朗诵、唱歌、表演、画画……可以利用电教室的设备让家长通过看照片来了解学生参加的“军训”、“跑步比赛”、“校园歌曲赛、演讲赛”、“参观访问”等课外活动, 使家长对子女的爱好有所了解。

主题精炼。家长会最忌面面俱到, 只有内容精炼、主题单一, 才能有的放矢, 谈得深刻。或就管理措施向家长征求意见, 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情况, 或是向家长介绍家教知识, 等等。

内容实在。家长们一般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参加家长会, 因此家长会一定要务实不务虚。每次会议, 都须结合学生实际展开讨论,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激发他们积极参加的浓厚兴趣。

研讨交流。家长会切忌班主任“一言堂”, 不要开成告状会、训话会。要抓住机会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耐心和家长磋商、讨论教育上存在的棘手问题, 广泛听取家长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出要求。每位家长都有教育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可围绕家长会宗旨, 提出相应要求, 要家长跟学校持同一原则, 采取同一措施。

四、做好会后的工作是家长会成功的保证

1.收集“家长意见单”、“学习心得”或者针对某些现象而设计让家长答的问卷资料, 并进行归类推理, 装订成册。

2.对反馈回来的信息采取整改措施。家长提出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改正的, 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3.对因故未到会的家长, 或电话联系, 或登门拜访, 将有关情况及时沟通。

家长课程 篇9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 利益相关者及其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首先由安索夫所提出,他指出“要制定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要综合平衡地去考虑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间产生冲突的索求权,包括股东、管理人员、供应商、工人和顾客等。”[1]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是经过诸多学者不断研究和总结而形成的,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曼指出,“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组织实现目标或是可以被一个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受影响的人。而企业中,他们是因公司的活动而受到影响,其权利也由此受到尊重或侵犯。”[2]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应用于公司的运营和治理,在否认传统公司股东至上的观念下将公司的每个股东看作诸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主张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平等态度。奥尔加特提到,“利益相关的道路向各经济组织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即在制定长期的投资策略时,必须要努力证明所有收到该决策所影响的利益主体。”[3]因此,企业与公司都应以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考虑点,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其核心要素是公司这些组织机构要满足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各利益相关者也能全心关注整个组织的有效运转及未来发展态势。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本人,后来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于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规划与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企业管理的参与性。该理论经过不断深化和完善,已融入了实证性研究方法和战略管理理论等,其理论的要点大致为:第一,企业风险非股东完全承担,相关风险也需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第二,企业目标不是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所有企业相关者利益的获取;第三,企业治理模式主张民主管理,鼓励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即各利益相关者权利、利益和责任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安排;第四,以契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企业是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多边契约,而每一个参与者都向企业提供个人资源,因此为保障契约公平,各方都有平等的谈判权以确保各方利益的照顾。[1]

2. 中小学的利益相关者属性

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关注企业的利润、剩余风险的承担等分析,而中小学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虽有别于企业等经济类组织,却也是社会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成分,其办学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出资到个人、团体或企事业等组织的参与,由此也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的组织机构。就其内部而言,专用人力资本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资源依赖,也就是布莱尔提出的专用性资产。学校的内部成员对其投入的这种智力和人力资本与学校密切相关,没有这些资本,学校难以存在,而没有学校这一机构,其成员也将承担风险。

当然,它并不具有整齐划一性,学校中的每个人都需承担一定责任。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校长、管理人员,也包括教师、学生等;学校的拥有者也并非限于高层,还包括更广泛的个人与群体。学校与利益相关者间还存在多维利益关系,学生虽是受教育者,却也是教育的产品或加工对象,是接受学校服务的消费者。教师是教育者,却也可能是行政管理者或学生家长。这些利益相关者涉及政府、社会公众、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角色间的重叠交集使得中小学的互动网络更为复杂化。

3. 家长在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组织中的角色分析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家长作为监护人和教育出资者,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对象,也为学生提供了各方面资助,抚养与教育是其天然职责,对子女的良好成长有不可推诿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或内容有所调整,而家长则更加担心子女的学业、升学考试以及未来发展前途。在改革过程中,家长作为一大利益集团尤为关注其孩子是否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而顺利考入重点中学或大学,这是家长作为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

除此之外,在课程改革中,家长还是该过程中的有效促进者,即多维关系。利益相关者也应履行多重利益关系和角色,如家长可以是学生的父母,但也有可能任职于某学校或政府部门。而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家长若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改革,自愿与学校合作,重视学校事务,参与到学校决策中,能够使课程决策更为民主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改革的实施,对学生产生积极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利益相关者,除抚养者外,还扮演参与者、监督者、执行者等各“局内人”的角色,其自身更加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理念,也能够帮助学校更全面地考虑学生实际,从而防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这对其子女的教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冲突何以存在:家长阻碍课程改革的方式

1. 参与课改与放权学校

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易出现两种极端偏向,一种是不管不顾,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交给教师,自己充当后勤保障,这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子女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单纯认为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所有问题都应由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师教学生”、“学校管学生”是义务性的职责,与家长无关,在思想和行动上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另一种是盲目乱管,即无论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管理都要插手,甚至对新课程改革等产生疑虑,持保守的态度。目前大多数家长属于第一种群体,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扮演家长角色的应然行为,课程改革鼓励加大与社会合作的效度与力度,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优势,若不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互补。

家长对自身在子女教育中扮演角色的定位会影响其参与教育的行为,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力关注得以促进,而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改革是政府部门和学校、教师需关注的核心,与自身无关。但放权于学校的后果是家长对学校的改革一无所知,在学校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家长又会质疑和阻抗改革,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而这也会使家长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学生不能协调接受教育,影响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2. 减负与增压教育

如今大多数学校倡导减负,减少频繁的考试和作业量,减轻课业负担以降低学生学业压力。而学校的这些愿望都在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的行为下化为泡影,在学校实施减负时,家长在课后或假期不断给孩子增加作业量、购买各种练习资料。教育部就《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家长征求意见,部分家长指出,“不布置作业可行吗?孩子课后一点作业也没有,在家能干什么呢?”也有教师也表示,“即便没有作业,家长也不会让其子女闲着,说不定会报英语班或乐器等兴趣班”。[4]学校减负带来的不是学生的课余放松,而是家长加紧买各种练习资料、报辅导班等,唯恐子女少学知识,这种减负反而增加新的负担。

对于低层或弱势家长而言,只有增负和施压才能够有机会缩小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改变目前环境和水平,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因此减负在这些家长眼里就是“剥夺”。甚至有的家长还将学生成绩的下降归咎于学校的减负,据《武汉晨报》的记者报道,武汉市某学校教师向家长道歉,表示不再减负,原因是“作业布置量减少,学生有时间玩并多了特长,可其成绩却迅速下降。”为此,该教师向家长承诺布置大量作业,每天做60道口算题。[5]

3. 尊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懒,费时间”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家长却理直气壮地以“担心教育质量滑坡”为理由阻碍学校改革。原因就在于家长并不相信学校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理念,认为传统读写算等基本训练实效性强,教师权威下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环境类、活动类课程的开发,如家庭环境的布置、人际交流、参观访问等都属于新课程的一部分,而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些事情不是这种年龄孩子该做的事,花那么多时间用到学习上该有多好”。课程改革鼓励家长帮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彻底抛弃“听—背—练—考”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其在体验和探究中习得知识。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研究性学习等需要学生收集大量信息,大多数课外活动都需家长的协助才能完成,得到部分家长的回应却是:“是我们读书还是我孩子读书?”“老师成天偷懒,自己不想做的让我们家长做。”[6]这种情况下,家长不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反对课程改革以防止孩子的成绩下滑。

三、阻力何以生成:家长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阻力的原因分析

1. 利益相关者观念的局限性,缺失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经营风险,该风险大小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资专用的程度高低密切相关”。[2]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家长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对学生与学校投资的专用性程度较高,理应承担学校改革的风险。但目前大多数家长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水平或生活环境等原因,还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对学生寄予厚重的期望,而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终身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势必会与家长的观念无法相容。同时,“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古之王者,建国君民,以教学为先”、“有余力、则学文”等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崇尚通过读书改变人生轨迹已形成一种国民性格,这种读书至上的观念难以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协调。另一方面,家长的群体心理也成为阻碍改革的一大成因,“群体内部的相互同化作用将会传递一种文化规范”。[7]这主要是一种家庭的外社会化行为,当社会中衍生一种“补习至上”等热潮时,其他家长将不约而同卷入其中,这种从众心理还源于“不让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的观念。

对于大多数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而言,对子女最多的期望就是跳出“农门”,希望能够以升学这些形式作为孩子未来的唯一出路。弱势家长群体关注点更多的在于孩子能够改变现有家庭处境“同样作为家长,即使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得轻松又高效……经济窘迫的农民和下岗工人介意的更多的是改革之后,教育是否能最大限度减轻家庭负担,改变现状。”[8]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必须与企业活动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为主动,也有可能为被动。家长这些观念都属于一种消极的抵制行为,并未意识到承担风险的责任,而若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消极态度持续,其投资专用程度也会降低,就越容易退出,这对学校活动极为不利。

2. 契约未达成:沟通不畅与权利限制

契约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大理论基础,强调“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多边契约”[2]。而每个契约参与者都能向公司提供各自的资源,为保证公平公正,契约各方必须有平等谈判权,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被照顾到。学校亦是如此,每个家长都是学校的资源,若能够在改革中充分开发与利用其资源,将使课程丰富化。从权利结构方面来看,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仅停留于知情权,学校甚少与家长主体联系与沟通,在权利主体上并不相等。即便部分学校设有家长委员会,也只是单纯报告学生基本情况或转为“批斗会”,从未谈及学校的改革,这也就决定了家长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学校动态,无法感受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势必会对其产生怀疑和抵制行为。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家长处于被动地位,更谈不上利用自身的资源。

民主化管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观点,它具备四个属性:必须对被管理者负责,享有充分信息交流和沟通自由、民主参与的过程中权利平等、参与者能代表被管理者的权益。[9]因此,学校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管理,使其平等参与和协商学校相应事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参与积极性相应提高,但是学校方面存在形式化与随意性强的状况,家长被严重边缘化,造成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育人系统,将教育“神化”为学校的任务。目前许多家长对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或是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上,而对于学校的相关改革甚至是事务管理却很少关注,对学校改革的目的、改革进行的相关层面并不了解,因此在改革涉及其自身的利益方面与学校产生冲突。当然也有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相关事务中时仅仅关心与子女有关的方面,以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来采取行动,而这种行为也很难使各家长之间形成真正的沟通和合作,更不能产生合力系统。

3. 利益冲突与角色矛盾

利益冲突,即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过程中,彼此间基于利益矛盾产生的纠纷或利益争夺的过程,是各方利益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对抗态势。[10]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引起一些权利上的分配变化,而各个权利主体尤其是新旧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产生,教育改革亦是。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其身心健康、学业成长都与家长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教育改革的进行是否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对这一利益主体而言可谓威胁。这种利益上的冲突也是家长对改革所预期的可能利益公平分配与否的一种担忧,这种不确定感受主要源自对学校改革中家长利益可能受损的主观预估,即“害怕被剥夺”。[11]作为学校数量比重最大的利益群体的家长,无论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如学费、图书文具费等都大量投入,学校课程改革的进行也相应关乎每个家长的投资利益。家长对新政策不了解,各自的立场就会产生分歧,使得家长对学校产生怀疑,担心利益受损。

当然,教育改革的进行并不是靠校长一己之力完成,还需学生、教师等角色的参与,家长也不例外。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家长也需要承担起多元的角色,家庭与学校也都应承担责任。但是对于家长而言,一方面要面临改革前后新旧角色的转换性冲突,适应改革带来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好学生与学校对其角色的期待以及处理好自身与学校各要素角色扮演之间的种种关系。而实际上,由于家长自身社会地位、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和专业积累等因素带来的价值观、态度,以及学校等对其的期望等,这些角色期待和自身局限性造成的压力会使其对改革更恐惧或排斥。

四、和谐何以可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突破家长阻力的路径

1. 风险共担:利益主体的观念转变与角色定位

“一旦新思维确立,旧问题就会得以消失,而事实上人们很难再意识到这类旧问题。”[12]因此,要从观念上打破家长的传统观念,放弃保守的施教方式,而理性判断学校教育是家长作为利益主体观念转变的关键,不应错误和盲目支持分数至上和竞赛教学。改变视升学为实现向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的观念,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人际交往的培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不同家长群体虽社会地位、文化资本等有所差异,也应能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家长在教育上并不处于被动地位,对子女教育应抛弃完全依赖学校的心理,适当调整尊师重教的敬畏感。同时,在思想上不应放松对子女的教育,盲目强调教育孩子是教师全部责任,自己只管孩子的衣食住等。当然,家长也应意识到自己诉求的话语权,消除传统上的“权威观念”,学校或教师相关教育改革没有成效时应主动表达意愿,推动改革进行,作为学校改革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其处于社会何种阶层都有参与学校相关事务管理的权利,与学校共同承担风险,成为促使学校摆脱传统教育思路或工作关系的外在压力与动力。

2. 赋予利益相关者权利,实现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

“行动者按自己心意去实施决策的能力是制度中拥有权力的表现之一”。[13]赋予家长这一利益相关者适度权利,能使其根据自身感受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协商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与原则。促进家长参与并不仅仅通过活动进行,还可从舆论上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方面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从而营造家长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氛围。如建立与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相互制约和独立的家长委员会,能够使家长有机会了解学校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也是使家长能尽快摆脱自身受教育水平限制的有效方式。课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这些都需家长对其有清醒认识,在良好的改革氛围下,家长理解与支持度增加,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成功的学校会邀请家长参与管理,构建多元化沟通、合作渠道与家庭取得联系,包括参与做决定的过程,邀请家长或社区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协助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等。”[14]面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家长参与的形式化,家校合作应从制度上得以加强,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实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形成。学校应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一定明确表征,对其权利领域也应有相关界定,如对教育教学计划的决定与修改、学习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无论是经费、人事还是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都应有家长知情与意见,使家长的参与成为双向、多元、实质化的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吸收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教育的决策是改进教育改革和改善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应创造条件使教师、家长和所有公众间达到更好合作。”[15]

3. 达成多边契约:家校沟通形式多元化

学习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间的“契约网”,学校的任何改革都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双方只有达成多边契约才能共同投资,避免冲突的产生。家校沟通不顺畅是导致家长阻抗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才能使学校与教师提倡的现代教育手段和理念都能为家长所理解。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持有传统观念,但家校沟通有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所有家长意愿,在有部分家长支持学校改革的情况下,这种沟通也能使家长意见通过正常渠道表达,不同家长及其与教师间的不同主张在沟通研讨的情况下能得以调和,如定期举办家校交流活动、校长接待日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等。通过家校沟通,家长与学校能够协调一致,向学生提出同样要求,信念一致,从同样原则出发,在教育目的和过程上都能够减少分歧的产生,使学生更充分地发展。

上一篇:服务业钻石模型分析下一篇:选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