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优化

2024-08-02

景观优化(精选9篇)

景观优化 篇1

1 引言

关于景观环境生态性与健康性的研究并不少见。有关研究表明, 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 最初20s内对色彩的注意力约占80%, 对形体的注意力仅占20%[2]。最早应用于医学界的园艺疗法, 就是通过景观色彩对人体器官的神经作用来缓解患者精神压力, 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3]。这仅仅只是医学上有关景观色彩健康的研究, 但是就目前面向的公共景观空间来说, 现有色彩上的研究大部分仅停留在视觉美观性上, 缺乏结合游者观感与体感的考虑。关于如何科学的搭配色调分配比例, 缺少一些定量的理论指导。

为改善这种感性设计的现状, 本文挖掘出Munsell色彩理论中有关于色彩调和的定量公式, 将其结合园林景观的现状, 提出一套改善色彩景观的定量方法。希望能从设计源头降低视觉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害, 为设计者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2 方法

当观赏者接触到景观时, 第一感官一定是视觉。视域范围内的色彩协调直接关乎视觉健康。本文深度挖掘出孟塞尔色彩调和理论中关于色彩达到调和时的评价公式, 结合观赏者游园的视觉感官, 研究出这种数据化可评价的色彩搭配方法。具体过程与方法如下。

在设计之前首先得到所用色彩的明度值与纯度值 (S明a、S明b、Ba、Bb) 。依据Munsell色彩调和方程计算出所要达到的标准色彩面积比值K[4]。以此标准比值为定量参考来科学配比色彩。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下几种方法来改善景观视觉: (1) 若实际比值低于标准比值, 则增加B色的面积区域、减少A色的面积区域。 (2) 若实际比值高于标准比值, 则增加A色区域、减少B色区域。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直接更换树种来改变其色彩明度与纯度来达到色彩的理论优化以创造一个调和的景观视角。

3 实例应用与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的展示此方法的过程, 并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评定。本文取几处实景运用景观色彩优化方法作为展示, 以供参考。

3.1 材料与工具

(1) 照片采集。选取主要观景点, 在最适宜观察的距离采集, 模拟人眼采集现场照片。

(2) 现场取色。运用比色卡, 对比真实叶片以确定植物的颜色。植物的色彩主要表现为叶色, 取色时以叶片的主色调为主, 为保证颜色的准确度, 可采集叶片作为参考。选取的比色卡为CMKY。由于CMKY比色卡相对于其他比色卡, 更接近人眼看到叶片的色彩。后期在photoshop软件中输入CMYK值, 将其转换为明度与纯度, 可避免人工目测和电脑显示器偏色而造成的色彩偏差。

(3) 图像处理。该方法主要以色彩面积的比值作为衡量色彩是否协调的依据。在处理图像时, 计算每一种颜色面积的操作十分繁琐且任务量大。先用photoshop软件中的马赛克滤镜, 选择合适的像素, 将原有图片处理成马赛克状, 提取叶片原有色彩, 将统一植物区域调成统一的颜色。

(4) 数据分析。通过前两项操作处理后分别得到植物的CMYK值和实景中的主色面积比。根据色彩理论基础, 将叶片的CMYK值转换为明度值和纯度值后, 运用孟塞尔色彩调和公式计算出色彩和谐事的标准面积比值。

通过得出的两项数据比值, 以色彩调和公式得到的面积比值作为参考, 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方法选取适宜场地的方法优化色彩景观。

3.2 实例应用

为更明确的展示此优化方法的应用, 选取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色彩面积大且较为鲜艳的花海梯田景区为例, 进行色彩优化。在午时太阳光温和的情况下, 模拟游客的行走线路于花海梯田处采集人眼观赏到的主景图像, 并结合CMYK比色卡和Photoshop软件将观测区域主色转换为明度值与纯度值 (图2) 。采集的景观图片需要保证观测角度与实际观测角度一样, 视线主区域完整摄入照片中。

采集的图片用Photoshop中的马赛克处理, 方格单元根据实际需求, 本实验选取8像素, 方便对叶片边缘进行较为细致的处理。通过实地调查, 和对比取样, 确定叶片的主色调后, 拾取主色将两区域调成统一颜色。用Arcgis软件计算出两主色区域的面积。

通过两项面积比值并结合分析结论中改善景观配色的方法与形式, 结合白鹭湾花海梯田的实际情况, 由于栽植花草已定, 且公园规划的植物栽植区域已定。用其他颜色植物代替其中某种或者仅仅减少或者增加某种植物的面积都非最简易可行的。综合考虑应该增加百日草面积的同时减少三色堇的栽植面积来达到最终效果的平衡 (图3~5) 。

3.3 实验结果影响因素

3.3.1 环境因素

人眼看到的色彩是光线照射到物体后, 视觉神经反应出来的感受, 因此光线的明暗强弱直接关系到景观色彩, 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研究表明, 在色温比较稳定的状态下确定植物主色调, 时间在日照正常天气10:00至14:00期间采集照片[6]。

目测距离的影响由于景观色彩主体是以人体目测为主, 而观赏距离过远会使得色彩有种灰蒙蒙的感觉。研究人员对室外观测景观距离进行研究, 得到在15m范围内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微小变化无法被比色卡识别, 也就是15m范围内观测景观的观测值基本不变[7]。

3.4 优化结果与分析

为检验本文优化方法的效果, 面对非园林专业人员发放了80 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4 份, 回收率80.0% (数据见表1) 。在性别比例方面, 有58.46%的女性和41.54% 的男性。年龄分布上, 21~30 岁的最多, 占到61.54%。其次为31~40岁, 占到了15.38%。20岁以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12.31%。在学历方面, 本科和研究生所占比例最高。在职业上, 在校学生或教师和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在问卷中罗列了三组通过色彩优化方法优化的前后对比实景图, 设置了优化效果评分选项, 采用打分方式评判本方法的优化效果和色彩在此效果中的重要程度 (打分标准如表2) , 并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384个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出不同景观优化效果与色彩之间的内涵关系 (表3) 。

结果显示三组优化图像的综合优化结果得分为7.24分, 且优化效果与色彩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r=0.377~0.467) 。这表明基于Munsell色彩理论的经过色彩优化方法对景观视觉的优化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优化色彩分布是优化景观视觉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通过实际应用可以看到图一组的原实景图的色彩经计算未达到调和, 且明度数值过高。在色彩优化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实地状况分析, 选出适宜场地的整改方案。由于场地植物选用品种已定, 调整两种植物栽植的面积比例是最为有效并且实用的方法。从实景图和优化后效果图的对比可以看到, 根据色彩优化方法调节比例后, 虽然整体画面配色未变, 但两种颜色能科学的得到调和, 使得视觉呈现出中性灰色调, 也就是不带有任何色彩倾向, 这样景观才能在让人欣赏美的同时又能避免带来过激的不良感受, 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 改善保护人体生理健康, 营造生态景观。

三组优化图片的测评数据分析结果说明运用本文所提出的色彩景观优化方法来改善景观的色彩是可行的, 并且有一定力度的改善效果。此方法, 在以往仅仅只是定性配色的基础上, 针对景观设计的特点, 结合色彩调和理论探讨出一个可量化的设计方法。此方法使得设计者的色彩搭配有据可循。并且在改善景观视觉上色彩方面的调和劣势的同时, 也能兼顾一定的生态效益, 缓解现代人的亚健康与高压力。但由于景观的尺度较大, 所以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观景者长期停留的并且能欣赏全景观的视觉区域会有较好的效果。

5 讨论

1996年英国色彩规划专家Michael Lancaster针对色彩在现代城市中的意义演变, 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10]。2005 年, 王明通过对湖滨地区中的色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了有关湖滨色彩设计的方法。2006年, 张长江针对环境色彩的设计问题提出系统性、多样性、目的性、经济性等多项原则[11,12]。景观色彩设计的发展历年来不乏研究者, 但始终未探讨出一个定量的评判标准。

现在市场上很多景观喜高明度的景观配色。这种容易刺激人体兴奋, 促进心血管加速, 虽然可以提高游客观景乐趣与兴奋程度, 但对老年人和有心脏病、高血压者却十分不利。这种情况下, 景观的协调必要性尤为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人的视域是不断移动的, 景观相对于人眼是无固定视角的。由于景观的尺度较大, 本文的景观色彩优化主要运用于观景者长期停留的并且能欣赏全景观的视觉区域, 对于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系统全套的设计理论方法有待后续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与探讨。希望本文能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 城市公共景观缺乏的背景下, 在有限的景观内, 通过科学的手段最大化避免设计误区, 制定出一套标准, 将类似园艺疗法一样拥有治愈能力的景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为人类带来健康是景观色彩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指出了色彩是观景者接触园林时最敏感的元素, 园林色彩质量直接影响游者的愉悦感和心情, 不当的色彩搭配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基于孟塞尔色彩调和理论, 结合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提出了用于调节园林植物色彩配比以及选取适宜色调的植物的定量指导方法。旨在用以改善视觉环境, 避免因景观色彩设计不当而造成的视觉刺激, 损害观景者健康。且运用此方法对实景进行了优化示意, 并将优化前后对比做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大众审美且能更科学的做到色彩和谐, 希望为景观色彩设计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色彩调和,景观色彩,视觉健康

景观优化 篇2

2.1景观构造缺乏层次感

对小区景观设计来说,首先必须要充分把握小区景观的整体感,有明确的宏观设计理念,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小区景观方案才能具有层次感和易于识别性。然而,目前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建造出的小区显得杂乱无章,行人和居民不知怎样识别小区内的标志,给他们进出小区带来了很大不便。

2.2配套设施不完善

2.2.1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一些小区没能在交通上,将人与车进行道路分流,导致了人和车使用相同的通道,不仅使人和车的通行极为不便,还影响了小区交通的畅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导致居住环境变得较为嘈杂。

2.2.2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公共活动场地是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的途径,也是满足不同人群进行活动的场所。同时,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会让居民感到心情舒坦。目前,一些小区盲目进行开发,楼栋与楼栋之间安排过于紧密,导致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不同人群进行活动,也让居民感到居住环境压抑。

2.2.3公共活动器材不足小区内应规划一些公共活动器材,如健身器材以及供小孩子玩乐用的滑梯等,丰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一些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器材种类不足,导致小区内缺乏生活情趣。

2.2.4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人文环境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它能够给小区带来美感和情调。目前,一些小区的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比如在颜色和景物上搭配不协调等,导致小区看上去没有美感。

3对小区景观设计进行优化的措施

3.1注意景观构造的层次感

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小区的整体感出发,把握和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尤其要在小区内设置醒目的标志牌,让行人和居民便捷地出入小区。

3.2设置完善的配套设施

3.2.1做到人车分道在设计小区交通设施时,一定要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小区交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可令人与车混道进出。

3.2.2预留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预留出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切不可盲目追求房屋建造数量,使公共活动场地狭小,导致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3.2.3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满足其在文体活动上的需求。

3.2.4合理规划人文环境相关人员可以将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如中国古典设计风格同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进行有机搭配,让居民有舒心和愉悦的感觉,不可让人看上去没有美感和层次感。

4结语

景观优化 篇3

关键词: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人居环境,作为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场所,它的舒适度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然而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对人居环境的重要影响,有些城市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但是对人居环境的优化研究却没有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不仅造成景观资源的浪费,同时脱离了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也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在人居环境优化策略中加入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景观资源的内涵

景观资源,也被称作景源、风景资源或者风景旅游资源等,通俗点讲就是指能够引起观赏者兴趣以及吸引力的资源。它可以作为风景开发利用以及游览对象的事务与因素的总称,同时也是能为风景区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基本要素。通常情况下,景观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即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以及综合景观资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以及保护策略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

想要借助自然景观资源来优化人居环境,就要保证自然景观的可视性。

第一,可以在景观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视景廊道,并围绕廊道来集中开发以及建设相关产业,比如餐饮业、旅游业等。其中在建设视景廊道时,如果会因为地形限制或者周边障碍物等因素影响到观景效果,可以适当地抬升视景廊道来打造观景平台,从而提高自然景观的观赏效果。

第二,不同地区所拥有自然景观资源的富集程度以及采集难易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对那些自然景观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旅游业或者餐饮业的开发建设,而稍次一点的地区则可以适当减少相关产业,借助先进的科技技术来获取自然景观资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三,严禁将自然景观资源私有化。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自然景观资源成为了富豪们的独享资源,围绕自然景观建设的大量别墅区以及住宅区,正一步步地将公共自然景观私有化。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对现有的不合理建筑进行依法拆除,将自然景观向公众开放,杜绝一切可能侵占公共景观资源的行为以及建设项目。

2.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

众所周知,自然景观资源越得天独厚,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就越脆弱,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怎样有效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就成为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前提。

第一,对于那些自然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不要进行人居环境的开发建设,与此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还要考虑到人类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大气污染或者大量抽取地下水等,这些都可能间接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可以通过限制人均用水或者节能减排等策略来达到保护自然景观的目的。

第二,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减少裸土,或者在风沙较大的区域建造建筑来削弱风沙对植被的侵蚀,以此来提升植被的存活率。此外,在保留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将剩余破碎土地转换为绿地,尽一切可能为城市居民创造绿化节点,从而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优化。

(二)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

第一,可以在相邻两个或以上的乡镇进行人文景观带的建设,对景观资源薄弱区域进行强化,以此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强影响带,并重点进行文化、旅游以及教育产业的开发以及利用。

第二,在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中,要将当地人文景观作为发展的重点,恢复重建历史遗迹或者新建人文景观,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当地的人文景观资源以及文化韵味,从而让当地的人居环境更加的富有人文气息,以此来带动当地各产业的发展。

第三,不是所有地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对于那些人文景观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想要短时间来提升当地的人文景观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结合当地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以及安置对人文景观需求不大的产业,并将文化、旅游业以及餐饮业等产业转移到人文景观富集地区。

第四,在众多人文景观中,有些人文景观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比如有些历史遗迹周围还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产业,所以,在优化人居环境时,应该将这部分与历史遗迹不相符的建筑或者设施进行改造以及更换,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历史氛围的空间。

三、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人居环境,并不单单指代老百姓的居住空间,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比如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都属于人居环境的范畴。因此,想要对现有的人居环境进行优化,必须要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来考虑。

(一)遵循人居环境政策背景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来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优化,必须要在遵循相关背景政策的前提下进行。所以,要对当地的人居环境发展背景以及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尊重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以此来分析研究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并提出可行性高且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

(二)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在众多的城镇乡村中,拥有独特景观资源的地方不在少数,而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对当地人居环境的优化。

1.针对景观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居环境优化

第一,这些地区的整体景观资源最佳,且较为集中,有些城镇具有独特的古城风貌,为了更好的引入自然景观的视觉资源,可以在城镇周边进行限高,并着重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同时还要将人文景观资源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纳入到城镇发展进程中。

第二,在发展以及优化人居环境时,还要对当地的耕地进行适当保护,并合理利用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教育业以及文化等产业。

第三,在发展人居环境过程中,要争取处理好天景、地景以及水景等资源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资源,尽量避免在临海建设过高的建筑,从而降低侵占公共景观资源现象的发生几率。

2.针对景观资源良好地区的人居环境优化

第一,与资源富集地区相比,这一部分城镇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及人文景观资源相对丰富,应该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人文景观,要注意人文景观的建设尽量不要与其他乡镇类似。与此同时,在建设娱乐或者休憩场所时,也要与周围自然景观资源相协调,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城镇建设中。

第二,有些区域的生境景观较为恶劣,在优化人居环境时,应该先对这些生境进行改造并加以优化。打个比方来说,有些地区由于风沙大、裸土多,一旦遇到大风或者大雨等天气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人员进行植树造林或者建造建筑,来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要在综合考虑当地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之后,才能最终确定这一区域是否能发展建设人居环境。

3.针对景观资源匮乏地区的人居环境优化

第一,在景观资源匮乏的区域,应该合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将那些建设在景观资源富集地区的、缺乏美感且对景观要求不高的生产企业或单位转移到这里,将景观资源富集区域用来集中建设住宅、娱乐以及餐饮等对景观要求较高的产业。

第二,由于这些区域景观资源匮乏,所以为了满足这一区域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打造人工自然景观。举例来说,可以在公共空间开辟绿化带,或者将公共观景台的高度适当提高,将遮挡视线的障碍物移除,从而获得自然景观资源。

第三,不管景观资源多么匮乏,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特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因此,应该在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缺乏的人文景观类型以及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之后,来对损毁严重的历史文化建筑或者古代遗迹等进行恢复重建,也可以新建当地缺乏的建筑景观。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景观能够继承并且发扬下去;另一方面,还能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当地的人文景观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的开发建设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密不可分,而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优化,就必须要对当地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分布以及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从而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合理利用来达到优化人居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丹.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设计研究——以苏州24个村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13.

[2]张臻,何波,杨乐.基于山地人居环境优化的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以重庆大都市区为例[C].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1-9.

[3]周举,姚萍,李子蓉等.大村庄制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优化路径探究[J].四川建筑,2012,(06):8-10.

[4]高文文.生态导向下的江南水网地区村镇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

[5]蒋文杰.基于“人类聚居学”的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6,(06):142.

[6]那伟,张永峰,庞凤仙等.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人居环境优化路径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04):65-67,84.

[7]荣星.城市人居环境实证分析及规划评价——以西安典型住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8]陈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仙桃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景观优化 篇4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旧校区的水体景观由于扩招建设,城市内不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等影响,存在水污染日益加剧、水体更换频率低、景观设施陈旧等问题,甚至威胁到生态安全;新校区景观建设则往往过度注重校园主体建筑和活动空间等方面,对于水体景观和它所展现的美化效果等考虑较少,大大降低了水体景观的功能作用和利用价值。因此如何设计一个集生态与艺术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水体景观,为在校园中奔波的人们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是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1]。

1 高校校园水体景观评价方法

1.1 校园水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校园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体景观设计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在众多要素中进行提炼,从不同景观类型中选取易于考察和分析的要素作为本文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起评价体系[5](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一种综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5],它将对复杂系统的思维决策过程数量化、模型化、简单化。在分析时,AHP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与决策有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因属性及关系不同而包含各种层次,一般而言这些层次从上而下分为三类: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不同的层次按照支配关系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2]。

1.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方法,结果清晰,系统性强,适合于解决各种难以量化、非确定性的问题。FCE计算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即权向量,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评价指标众多并且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直接给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困难,而这正是AHP所擅长的。因此,采用将AHP与FCE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失为一种最佳方案。

1.2.3 调查问卷法

本文研究所基于的的调查问卷分为专家调查问卷和群众调查问卷两类。其中,专家调查问卷使用德尔菲法专家问卷,群众调查问卷使用李克量表问卷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开放式问卷中的问题不提供备选答案,而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结构化调查问卷的不足[3]。

1.2.4 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yaahp、SPSS和EXCEL等数据计算和处理软件。利用yaahp,可以方便地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等以完成多准则决策分析任务,从而进行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利用SPSS和EXCEL可以对李克量表的调查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

2 成都部分高校水体景观现状调查

现将对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校区水体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汇总,以表格形式展示出来(见表2、表3、表4、表5)。

3 成都部分高校水体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根据评价目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最上面一层为目标层———成都高校水体景观,中间一层为准则层,共包括水体、驳岸、园路、地形、植物、景观小品与休闲建筑六个评价准则,即从这六个方面对目标层进行比较评价,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为:校园水体景观综合评价O={C1(水体),C2(驳岸),C3(园路),C4(地形),C5(植物),C6(景观小品与休闲建筑)},每个准则又包含3个评价指标,作为层次结构模型的最底层———方案层,即:

水体C1={P1(水体视觉美观性),P2(水质清澈性),P3(形式与变化愉悦性)};

驳岸C2={P4(岸线形态艺术),P5(驳岸生态性设计),P6(亲水性与安全性)};

园路C3={P7(园路线形与铺装样式),P8(材料生态性),P9(可达便捷性与可意象性)};

地形C4={P10(竖向空间变化),P11(地形因地制宜设计),P12(地形刺激性与多样性)};

植物C5={P13(形态、层次、季相变化),P14(环境调节性、生物多样性),P15(功能需求性)};

景观小品与休闲建筑C6={P16(艺术造型与设计风格),P17(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与生态性),P18(休闲娱乐性)}。

方案层的各个要素即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

3.1.2 排序权重的确定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并经过一致性检验后即可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排序权重值。

判断矩阵是在确定影响某因素的各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将这些比重定量化的结果。假设要比较n个因子X={x1,…,xn}对某因素Z的影响大小,采用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即每次取两个因子xi和xj,用aij表示xi和xj对Z的影响大小之比,用矩阵A=(aij)n×n表示所有的比较结果,称A为Z-X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5,6]。此处采用专家调查问卷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共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

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W,将其归一化后得到每一层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对于准则层中的每一准则,都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即得到每一准则下各个评价指标的排序权值。运用层次单排序可以得到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要得到各元素,尤其是最低层中各方案相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称为层次总排序权重),则要自上而下将单一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并。假设上一层(A层)共包含A1,…,Am共m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a1,…,am,又假设其后的下一层(B层)包含n个因素B1,…,Bn,它们关于A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b1j,…,bnj(当Bi与Aj无关联时,bij=0)。通过,i=1,…,n,即求出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1,…,bn,也即B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对于各层次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结果都需要通过一致性检验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7,8]。

这里运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直接求出各评价准则以及评价指标的排序权重。

3.1.3 模糊综合评价

设置李克特量表式群众调查问卷,对各个评价准则(共6个)和评价指标(共18个)的评价等级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对应评价分值依次为5、4、3、2、1,在成都市各大高校图书馆、食堂、教学楼、水域景观附近等地发放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79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各个高校水体景观每个评价准则、以及每个评价准则下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评价分值。然后按照AHP方法计算出的排序权重,可以计算出成都市各个高校的水体景观综合评价分值,以及每个校区水体景各评价准则的评价值。运用yaahp软件,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见表6)。

3.2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校园水体景观综合评价[8]结果,发现调研的四所高校校园水域景观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西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东湖)、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西湖)。四所学校的水体驳岸、园路和地形评价值普遍较好,都在3分以上。而在水体、植物和景观小品建筑方面,各学校都有所欠缺。

4 成都高校水体景观优化与改造建议

4.1 优化的方向

4.1.1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西湖)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西湖)水域景观现存问题主要是对水体和植物的养护不到位,水污染日渐严重,植物杂乱,人行道路太少,交通不方便,一些穿过湖面和水道的地方都用石块搭路,安全性较差。改造方向定位为对水域周围护坡进行改造,更换植物种类,净化水质,加装小品设施等,增加其吸引度。

4.1.2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东湖)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东湖)的特点是水域面积大,水质较好,清澈且有水鸟戏水。以自然造景手法为主,人工驳岸,水中植物以菖蒲、睡莲等为主,但植物稀疏且种类不够丰富,显得整个景点很空旷。周围的道路环绕曲折,方便性较差。优化方向则以结合现状为主,进行道路交通的改造,使得其具有可达性。

4.1.3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的水域面积大,水质比较清澈,湖体与河道相连,使其形成活水。同时,道路铺装种类较为丰富,给人一种变化的空间感。其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搭配较为合理。其存在的问题有木制亲水平台安全性存疑,且平台之间由石块相连,水道边无护栏。所以优化方向为局部提高的优化措施,同时增加一定的安全措施,如设置栅栏或者安全提醒的标识牌等。

4.1.4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水域景观主要特点是水域面积大,水质较好,有大量的鱼生存。以自然式手法为主,其优化方向定为对周边景观进行特色化营造(如特色廊道、小品、植物景观等),对交通进行规划,有目的的引导人流在此处停留。

4.2 改造建议

4.2.1 提升水体景观的利用率

校园水体景观利用率与校园中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等地的距离远近有关,而这些区域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中区,因此水体景观设置在这些区域可以有效提高其利用率。

4.2.2 完善休闲景观小品

在休闲娱乐层面上,增加休闲娱乐的多样性,如利用水面空间,建设亲水平台,让水体景观充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游散步道、观景步道、休息亭、休息坐椅等均最大化地供学生和老师们使用,营造一种适合休闲娱乐的轻松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学子找到温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4.2.3 改善水质,提高水质清澈性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质改善,沉水植物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体溶解氧、降低氮磷营养物含量。在土质护坡上种植根系较强的植物,防止土质流失,后期养护要定时打捞。同时,工作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水质进行清理,并且改善将水域尽量打造成活水。

4.2.4延续人文地域性,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景观

各个学校历史久远,以自身特点营造特色景观。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校的一大特色是水杉,则可以大力推进水杉植物的应用,辅以其它植物,形成特色景观。

5 结论

通过本研究分析得出,首先,因地制宜是高校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规划与建设中的一大关键问题,应当尽量做到依据现有的地理和水文元素,选择合理的景观场地;其次,要建立在校园历史文化底蕴上。校园景观应充分展示学校宗旨,用景观环境传达校园景观文化的内涵;第三,应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校园水体景观应体现生态、环保的景观特征,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保持动植物多样性,清洁周围空气,起到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最后,应以人为本,即从师生角度出发,营造人性化的亲水空间,以不同的观赏形式展现水的活力。

摘要:水体景观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部分高校为例探讨了水体景观的相关理论与规划设计,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结合评价因子创建一套数学模型,初步建立校园水体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部分高校水体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优化与改进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校园水体景观,优化

参考文献

[1]多贝尔理查德.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许喆.大学校园水景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3:1-67.

[3]唐勉.广州大学城校园理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1-108.

[4]张舜.大学校园水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5]武月龙.大学校园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6]蔡迎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图书采购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理论研究,2010(21):36-39,104.

[7]杜峰.基于AHP的示范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47-50.

景观优化 篇5

2006年合肥植物园对园区进行了扩建项目规划暨园总体规划调整的方案设计招标,中标方案将原有植物园区进行规整改造,并和新开发的地块规划形成和谐共生,把握这个契机,我们可以对新老园区的景观小品进行系统的完善和统筹,达到以小见大,处处生花的效果。

在进行调研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园林小品的特点进行大致的认识以便调研植物园内的小品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与改造。

1)以人为本。园林小品是为人而设计的,是供人使用和为人服务的。因此,园林小品在造型颜色等方面必须满足人的尺度和行为特点。人们就是通过各种行为,认可环境、适应环境,与环境相联系,并与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

2)工艺要求。为满足不同的景观环境,创造不同的景观气氛,我们在处理景观小品时既要会选择不同的类型和形式的小品使之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又要懂得如何挑选施工工艺和建造材料,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会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也会在园区内塑造不一样的环境氛围。

3)识别性。识别性对于园林小品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一些设施如垃圾桶、指示牌等,好的设计创意不仅能够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也能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

4)与环境相协调。在塑造环境时,应对各个细小环节深入系统考虑,一个完整的景观环境体系,其中各种元素是相互照应、相互协调的,各元素要与环境相融,其地位可以重、可以轻,体量可以大、可以小,但绝不能与所处环境相抵触,格格不入,从而使其过于独立,脱离了环境。景观小品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脱离环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下面针对植物园具体情况调研,分析并探讨园区内各个景观节点小品的优化与改造。

1 售卖部

售卖部大致有两个功能:旅游用品及烟水售卖、园区内开发活动项目物品售卖,分布在门口、区内叉路口和浅水岸边,是植物园内实用性比较强的小品建筑。原有小木屋式的建筑造型比较适合园区内的环境,建议保留,并加以修缮翻新,增加其功能性要求,满足更多游客的需要;植物园旅游项目之一的秋季烧烤系列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每逢秋天,游客络绎不绝,原有烧烤地的物品出租和售卖部是两个小木屋,暂时可以满足目前的游客流量,但随着植物园的改造扩建,游客会大量增多,就有必要对木屋进行加建和翻新,并对防火进行特殊处理。园区入口处的售卖部采用临时材料搭建,没有过多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需要进行改造,可以参考园区大门的形式,使之作为入口大门系统的一部分。

2 凉亭及座椅

休憩设施在植物园区内占的比重比较大,凉亭和座椅布置在各个重要的景观节点,既美化环境,又方便游客(见图1,图2)。凉亭的设计要经过考究,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凉亭形式不同,且针对植物园区域大的特点,凉亭的数量应增加并进行精心设计。原有几处凉亭很好的做到了与环境的融合,加以修缮和翻新便可,新建凉亭可以发挥其随品味性,即在特定的环境设立特定的小品,营造各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此时的小品不仅起休憩的作用,更多的是让植物园区内环境变成一幅幅充满不同想象气氛的图画。座椅与凉亭相同的是对画面氛围的营造,不同的是多了几分趣味性和随机性,不占用面积,不用考虑地点,形式丰富多样。原有区内座椅多是铁艺成品,颜色和形式与环境的协调性不够,而且由于长年裸露,座椅的损害比较严重,功能性大大降低。座椅可以适当考虑运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椅、木质椅,既与环境不相冲突,游客也能随兴坐停。座椅的维护很重要,园区内很多随意性的趣味性座椅经常被灰土落叶遮盖,让游客失去了坐下来的兴趣,建议清洁人员对这种园区内的座椅进行经常性的清理,使之一直保持洁净。

3 公厕

在园区内布置和设计公厕时,外形的比重减弱,着重考虑内部设施方面的使用和长期的清洁度。

植物园区内的公厕目前只有一个(不包括办公楼和茶室内的卫生间),位于烧烤售卖部旁边,是我比较欣赏的建筑小品之一。运用了一些传统建筑元素,简洁大方又不失小巧别致,隐藏在丛林里面,既能让人看见又不会轻易察觉,很好的达到了景观公厕的效果。建议将公厕内部清理翻新,再加建几处公厕方便游客。

4垃圾桶与指示牌

植物园区内垃圾桶采用现成产品,分布在各个岔路口,由于年岁比较久,木质表面大多已经褪色,且布置在四周空无一物的草地上略显突兀。建议将垃圾桶重新设计和布置,增强趣味性和雕塑性,根据其不同的摆放位置,设计成融合于环境的造型(见图3),如设计成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丛林里的一段矮木等。

指示牌分布在各个分岔路口,为游客指明路线,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设计起来难度也比较大,既要考虑到游客能够轻松找到,又不能显得太过突兀而变得商业化,既要坚固耐用又要考虑到其临时性(以后可能会有新景点,或原有景点更名),普遍做法是中间一木质支杆,路线牌钉在枝干上,指示地图架在两个支杆上类似电影银幕(见图4)。小指示牌由于造价低,效果好,建议保留,但要进行经常性的修理维护;地图式指示牌建议缩小比例,将展板变为展台,变为一个雕塑小品来处理,这样可以方便成年人和小游客近距离查询,也可以降低与环境的冲突。

5雕塑

植物园有大片的草地,有些草地可以保留其纯净的空间,有些便是雕塑的发挥地。脱离开景观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充满艺术化的雕塑引进来,其途径有:请著名艺术家亲临设计,既提高植物园的知名度吸引大批游客观光,又可将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特质与植物园的自然特质相沟通融合;不同时期建造不同主题的临时性雕塑,植物园每年会举办各种与植物相关的展览,可以借机会采用临时性材料,设计与之相关的主题雕塑来取代单纯的大幅宣传画,可以组织园内员工发挥想法,做出特色,也可请展览合作单位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互利互盈。

6结语

新的规划和扩建给植物园带来新的美好前景,我们从宏观把握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从微观方面具体实施各环节,在细小处体现园区品位,展现植物园人文关怀。各景观节点的优化与改造需要长时间的精心操作,我们可以发动每位员工,观察细节,出谋划策;更可以与来往游客沟通,对于提出的建议虚心接纳,这样,植物园便能够走向大众,走向市民,更高的提升人气和价值。

摘要:从植物园整体布局和新规划设计总平面着手进行了研究,针对园区内各个景观节点建筑小品的临时性和趣味性,对新老园区的景观小品进行了系统的优化与改造,从而营造出更加宜人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节点,建筑小品,优化与改造

参考文献

[1]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乔夫.环境艺术小品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光华.建筑.环境.人[J].世界建筑,1983,23(2):56-57.

景观优化 篇6

1 玉苍山风景区森林植物景观现状

玉苍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在浙江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部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玉苍山森林公园有维管束植物504种 (含种下等级) 隶属于128科368属, 其中栽培植物59种, 木本植物300种。主要有木兰科的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 樟科的沉水樟 (Cinnamomun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 , 钟萼木科的针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 冬青科的全缘冬青 (Ilex integro Thunb.) , 山茶科的紫茎 (Stewartia rostrata Spingberg.) , 安息香科的银钟树 (Halesia nacgerii Chun) , 马鞭草科的海南石梓 (苦梓) (Gmelina hainanensis oliv.) , 香果树 (Emmenopterys henry oliv.) , 禾木科的短穗竹 (Semiarundinaria densiflora (Rendle) wen.) , 壳斗科的青钩栲 (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 。松科的江南油松 (Keteleeria cyelolepis Flous.) , 罗汉松科的竹柏 (Negeia neg Kuntze.) , 红豆杉科的南方红豆杉 (Taxusmairei (Lemmee.e Levl.) s.y.Hu) 。

1.1 马尾松林

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 是风景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人工纯林。林下植物以杜鹃花科的映山红、马银花, 金缕梅科的继木, 豆科的胡枝子, 山蚂蝗桃金娘科的赤楠、华南蒲桃, 壳斗科的短柄、白栎, 山茶科的柃, 大戟科的算盘子、馒头果, 山矾科的山矾类、白檀、华山矾及蕨类植物芝莫、真蕨和禾木科、莎草科、菊科、蔷薇科等成分为主, 分别构成灌木层和草木层。

1.2 杉木林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低海拔山地, 是风景区内面积大、分布广的人工纯林, 主要种类有桅木、映山红、赤楠、马银花、盐肤木及连片的芝、白芋等。

1.3 柳杉林

分布在800m以下, 基本上是纯林结构。

1.4 黄山松林

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灌木层和草林层主要种类有映山红、华山矾、柃木、马银花、胡枝子及白芋、芝杭白、一枝黄花、蕨等, 藤本植物少, 以拔葜较为常见。

1.5 山顶灌丛

分布在高海拔山顶附近, 山顶灌丛高度矮、多萌生状、种类组成较杂, 主要的种类有山胡椒、小果南烛、豺樟、小叶青冈、化香、短柄、中华石楠、乌饭、胡枝子等, 一般高度在1.8m以下, 越近山顶高度越低, 盖度75%左右。此外, 有较多的草本植物, 以白芋、芝、蕨、泽兰等为主, 平均高70cm, 盖度50%。

1.6 低山丘陵萌生灌木

分布在低海拔地区, 一般以鹅掌柴、映山红、白栎、毛叶石楠、山合欢、野桐、天仙果、狗骨柴、赤楠、黄连木、胡颓子、山矾、山茶子、野柿、小竹、冬青等种类为主, 部分分布着山麓小型灌丛植被, 以苦竹及短穗行为主, 也有以若竹为主, 成积不大。

1.7 竹林

分布范围广, 多为单层林, 既有散生型竹林, 如毛竹、刚竹, 又有丛生型竹如青皮竹林、孝顺竹林等, 既有暖性竹林如水竹林、绿竹林, 又有热性竹林如麻竹林。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玉苍山风景区对次生天然森林群落破坏性大, 地处700m以上的森林公园, 全部为人工林, 是由柳杉、黄山松、马尾松、竹林等单一林种组成的森林群落。天然群落的常绿阔叶林已消失, 但尚存有人工林与灌丛组成的景观。主要特征是:树种单一, 色叶树少, 林相变化不大。无林缘植物和林木下层结构植被, 层次单调。空间景观效果平淡, 花灌木贫乏, 群体效果不够丰富。总之, 玉苍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大部分被破坏, 现大部分为次生林, 另有小部分景观林分及园林植物, 植被类型、群落结构、树种组成较差, 景观斑块不明, 森林景观质量有待提高。

3 森林植物景观优化对策

3.1 万景园区的植物景观优化

全区由观景台、法云寺、玉池、庵井、雅谷和迎宾园6个景区组成, 该区风景视觉领域宽广, 可俯视、仰视其他各区景色, 又具寺庙、摩崖石刻人文景观, 有形象逼真的岩石景观35处, 内容丰富的天象、水域景观6个, 更有鸟瞰多处的森林季相景观35个, 在人文、岩石景观中有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 给景区增添了情趣。该景区是整个玉苍山风景区的游览中心, 森林景观为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灌丛景观、竹林景观、针阔交林景观。对于现有大部分次生常绿阔叶林、阔混交林、灌丛林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性措施, 维护优秀的树种资源及乡土植物群落, 尤其是要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中的优势群落, 通过自然演替提高森林植被景观质量。对于部分针叶林景观 (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纯林) , 其森林植物层次结构较为简单, 病虫害与林火风险等级较高。但其下层常伴有甜槠、木荷、青冈栎等杂阔树种, 主要采取管护措施, 任其自然演替, 逐渐演变为阔混交林, 以提高生态稳定性和观赏性。对于部分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疏林地, 将郁闭度控制在0.4~0.6, 有目的地进行补植阔叶树, 以培育异龄复层林景观。

3.2 雅谷景区景观优化

地处雅谷景区谷底的柳杉幼林, 可按自然庭园改造, 留有林中空地, 添置休息设备, 建成封闭式森林景观, 浓绿素雅, 具清静感。雅谷景区南边东北坡面的黄山松幼林, 海拔700m以上, 可改为松阔灌丛散块状混交, 使夏秋季相突出;700m以下改为松阔散状混交林, 与秋季相突出, 以绿色为基调, 红色斑驳, 黄色单块突出。

3.3 观景台景区景观优化

观景台景区海拔800~830m处的85.67hm2柳杉幼林, 可根据地段不同改造为不同类型的柳杉为主的风景林, 其中又以培养大柳杉林为主。海拔825~850m处的33.87hm2风景林以黄山松、红枫混交, 配合观日出, 反映旭日生辉、红霞普照情调。海拔825m以下, 此处是多处视觉的交汇处, 设计景观时应多方位考虑效果, 树种配置、色彩渲染以外向型为主, 应考虑春、夏、秋季的色彩, 林内不宜升林窗。海拔800~900m处悬崖陡坡处的19.67hm2黄山松林, 全境封山育林涵养水源。海拔90m以上山脊处的黄山松林应结合原岩石景观, 按其自然调整组合空间, 组成流林灌木、稀树草地、松灌地被等多种矮林景观, 此处具备组成春、夏、秋、冬各种景观色彩的自然条件。

3.4 天湖区植物景观优化

全区可观岩石景观4处, 水域景观4处, 可收揽森林景观54处, 由天湖、东湖、西湖、幽湖、天湖山庄、怡乐宫和观海楼7个景区组成, 同时有观光果园、茶园、竹园等多处, 并设有健身气功场所, 还有观东海、看日出胜地, 较平坦的山顶坡面, 日光充足, 环境幽雅, 众多的湖面决定了该区以幽雅旷野为特色而形成了理想的度假休养胜地。现有湖区植物以针叶林为主, 如马尾松幼林、黄山松林、柳杉林等, 林相结构单一, 变化不明显, 缺乏层次感。在封山育林的前提下, 为丰富森林植被景观资源, 满足景观多样性要求, 应以恢复自然植被为最终目标。对于松林中伴有一定数量的杂阔树种的情况, 可采取人工促天然更新的方法, 增加叶色观赏树种比例, 丰富层次与季相。湖区周围稀疏地段及湖区边缘应选择叶色树种进行嵌边或块状化措施, 强调林冠色彩。近水面坡地景观改造时应注意水土保持, 防止表土裸露, 分地段重要性种植不同植被。如幽湖景区海拔625~800m处的柳杉幼林, 树种单一, 可改为星散状混交风景林;625m以下的柳杉林可改造为封闭式风景林, 而马尾松幼林可改造为封闭式的针灌群落, 以增加观赏效果。

3.5 石海区植物景观优化

石海区奇石密布, 似兔似犬似龟, 故名“石海”。石海区的植物景观优化主要体现在山顶花园景区。山顶花园在大玉苍山顶, 海拔921.5m, 方圆数公顷为稀疏矮林草地。由于山顶效应, 异龄稀松林高者逾3.33m, 低者约0.33m, 配以自然时令的野花草丛, 更富野趣。此处稍加改造即成异年龄的短叶松灌丛矮林草地, 野花遍地, 野草丛生, 蔚为美观, 散发着生机盎然的气息。

3.6 水鸭湖景区植物景观优化

水鸭湖处于林海区腹地, 在玉苍山第一高蜂下, 四周茫茫林海, 大柳杉林集中于此, 11.27hm2的中龄柳杉林, 体现林海区景观特色处应封山育林, 建立封闭式景观, 开辟林窗供游人用, 营造成“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氛围。而位于水鸭湖处21.27hm2的柳杉幼林, 从整体考虑以培养各种类型的柳杉类型, 以加强、加速林海区森林景观的气氛, 让游人体会山风起处涛声阵阵的心旷神怡的感觉。海拔860~925m, 近山顶的平缓地可改造成矮林景观, 组织开放型与封闭型相结合的群落, 以春、夏、秋相为呼应的各种矮林景观, 而陡坡面以封山育林为主。

3.7 玉苍山风景区道路的景观优化

园区道路支线、游览步道是公园的主要风景线, 合理的规划设计能达到步移景换, 体现鲜明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 引人入胜。同时, 这些地方往往是林区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地段, 因此在景观优化时应关注水土保持, 突出审美和保护两大功能, 乔、灌、草相结合, 达到色彩和谐, 层次鲜明, 四季景色不同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玉苍山风景区地处浙江省最南端, 属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气候, 地形复杂多变, 地貌类型多样。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境内植被类型不丰富, 树种组成、层次结构欠复杂, 森林生产力不高。通过调查, 摸清了玉苍山风景区森林植被类型、分布现状及特点, 并对各植被类型进行分析, 提出了改造、保护、开发利用意见。今后除加强封山育林外, 应大力采用乡土树种造林, 丰富森林树种资源, 形成多样的植被类型。选择优良园林深化树种, 加强玉苍山风景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按不同的景观要求进行林分改造和经营, 培育多种多样的风景林和观赏林, 提高森林景观质量, 丰富玉苍山风景区森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惠明.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J].生态科学, 2003 (1) :30-33.

[2]杨学军.青云山风景区森林植物景观优化对策[J].林业科技, 2003 (4) :57-60.

景观优化 篇7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和省级单元特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制度优势。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海南城乡统筹建设的推进,为海南城乡景观优化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三亚作为海南旅游核心城市和城乡统筹试点城市,近年来众多乡村腹地发展加速,景观风貌变迁明显,这使得对乡村景观的控制和引导变得紧迫起来。

从本质上看,乡村景观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复杂系统,受农林生产、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多部门、多政策综合影响,对乡村景观的控制引导也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实体规划所能支撑。三亚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使得以旅游为主导的城乡统筹政策能够对各部门、各政策进行统一协调[1],而景观的控制和引导正是其实现这种统一和协调的重要路径之一。三亚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使其乡村景观的优化可以借助于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得到落实,二者互利共进的发展最终将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2.现状问题

从三亚以往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来看,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滨海地段,对乡村腹地考虑远远不足,城乡景观风貌差距不断拉大。在国际旅游岛政策刺激下,三亚乡村空间重构加速,大量的开发行为进入乡村,乡村生态环境、空间形态和整体景观风貌等遇到极大的压力。三亚本身不缺乡土文化,更不缺乏适应国际旅游岛高端目标所需的乡土文化资源,其黎苗聚落景观、热带农业景观等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深入挖掘的潜力。由于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在潜意识里对乡土文化的不自知和不自信,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深,造成了大量低品质的开发建设和乡村景观的失序和失真。

3.研究范畴和方法

3.1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特征

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乡村景观的理解和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本研究的范畴和深度是基于从地理范围划分的角度来定义。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的“景观”,范围涵盖城镇规划区外,由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景观组成。《欧洲景观公约》将景观定义为:“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景观的特征(Landscape Character)在公约中被特别强调[2]。本研究的乡村景观特征是乡村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了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是乡村景观物质形态与精神格调的高度概括。

3.2乡村景观特征评估

景观特征评估(LCA)在英国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景观特征评估主要由特征描述和评价分区两部分完成,其中特征描述主要通过桌面研究(Desk study)和野外调查(Field Survey)完成,接着是在此基础上的评价分区[3]。由于各国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不同,照抄照搬必然与现实情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评估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

4.亚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及优化策略

4.1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本次研究将三亚市所属范围内的乡村景观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研究的目标主要是从旅游导向的景观特征评估出发,探讨三亚乡村景观的优化路径,以起到辅助政策决定、指导发展的作用。

4.2桌面研究——旅游导向的相关数据和图纸信息叠加分析

景观特征不仅仅来自于景观的视觉感官,也由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因素综合影响形成,桌面研究即是基于旅游导向完成对这些因素的初步的综合研究。通过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叠加三亚地形地貌、社会人文、生态保护等方面信息,对三亚自然地理、乡土人文特征分区进行粗略划分。

三亚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滨海,乡村地区多山岭台地、层次感十分丰富,为城市总体景观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背景,也提供了多处可供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在中部台地和北部山地分别形成了以瓜果蔬菜种植为主的热带特色农业景观和山体生态林业景观。通过对卫星遥感、地质气候等资料的研究,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等因素,将三亚乡村区域粗略划分为山地特征区和台地特征区(图1)。三亚市是海南省唯一一个聚集黎、苗、回、汉四大世居民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多选择山地乡村居住,各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表达使得三亚乡村地区呈现出景观多元、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区。

4.3田野调查——场地的直观感受、调查和记录

通过对三亚乡村地区的全域覆盖调研,补充完成桌面研究不确定的场地景观现状和视觉特征描述。针对性的对特色乡村聚落、建筑和遗址、动植物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拍照、定点和记录,可灵活采用手绘、详细文字描述、列表等方式以完成对现场感受的记录。具体如对传统村落的建筑现状进行调查和记录,并根据其空间位置、美学质量、历史价值和视觉品质等进行初步分类,为后期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更新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4.4景观特征分区和政策分类

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分区应以兼顾公平的价值观,综合考虑各区未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发展需求和政府、游客、大众的利益诉求,综合前述桌面研究和田野调查取得的成果叠加分析划定。在乡村景观特征区划定之后,即可分类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各特征区景观的控制引导策略、原则和发展方针提供相应的景观政策。

本研究将三亚乡村景观分为三个类型的政策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区——在空间上是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结合紧密的区域,乡村景观核心区域,乡村旅游中充分展现乡土景观特色的区域。建议本区在景观政策上对整体空间环境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对自然和文化价值明显的景观节点和要素重点保护。本类型区涵盖山地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台地河流景观区、农田景观区、自然保护区和林地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功能优化区——从城乡发展空间统筹、工程可行性和环境承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宜拓展乡村旅游的区域。此区域的开发应该做到在宜居宜游、保护生态的同时,传承和发展充满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其下涵盖滨水景观优化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区。城乡边缘景观创新区——在空间上主要是城乡边缘的区域。作为连接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区域,其景观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远远大于生产功能,这里的景观也更趋近于观赏农业与休闲农业景观。在景观策略上可考虑对传统乡土景观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塑造区域新的景观特征(图2)。

4.5以旅游为主导的城乡统筹模式下乡村景观优化策略

通过对三亚乡村地区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景观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乡村自然空间环境为依托,以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聚落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通过景观的手法协调统筹和规划设计,塑造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的旅游产品,创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空间。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区可结合旅游发展塑造为生态旅游区、山地主题旅游区(如虎豹岭、金鸡岭、狗岭、大隆水库等),雨林拓展(如尖峰岭森林公园等),特色的乡土聚落和特色村寨可以结合旅游作为民俗旅游点(如凤凰镇的槟榔村、天涯镇的文门村、崖城镇的水南村等)。在乡村景观功能优化区,可以结合现有农场发展旅游特色农场(如立才休闲农场、南岛休闲农场等)。在城乡边缘景观创新区发展集观光休闲、生产生态、科教娱乐为一体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如崖城热带作物观光园、海棠湾热带花卉基地等)(图3)。

5.结语

三亚以旅游为主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独特发展模式使得乡村景观成为了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规划和管理乡村景观和环境资源的重要工具,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亚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优化研究即是在乡村发展与保护共赢的目标下对景观总体控制与引导的初步尝试。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乡村将迎来空间和功能的巨变。通过景观的方式协调城乡风貌,引导乡村保护与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海南省三亚市以旅游为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并对三亚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和景观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景观优化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处理,营造对策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成功的园林景观工程不仅在于设计, 还要从其建设细节来进行体现。贝律铭在谈到设计时曾指出, 一个优秀的设计, 不仅源自构思, 更要从细部处理上做到位。与之相对的是, 在城市园林景观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 对园林铺装及景观细部的处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具体施工中也未能真正从细部的界定、意义和功能上来展现其特性。为此, 本文将从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视角, 试图从景观细部处理上提出积极的对策, 以改善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面貌。

1 中西方城市园林工程细部处理理论依据

景观工程细部处理是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必要部分, 无论是东西方园林设计与建设, 都格外关注细部处理, 如古希腊的山花、哥特时期的玫瑰花窗,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丹楹刻桷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概括来讲, 主要从地域历史文化、美学范畴, 以及现代人体工程学视角来表现。

在园林文化上, 西方园林所展现的多以其强烈的形式感、理性和人工方式的自然风貌为主, 水景处理上以几何图形为主, 并侧重于对水流的精心处理, 有的水流设计成喷涌的, 有的水流设计成轻柔的, 不同环境下水流状态的营造, 都需要从细部施工中来进行着重把握。在园林小品上, 西方园林细部处理更加注重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如台阶的设计、矮墙的规划等都着意从艺术处理手法上得到完美呈现。另外, 在园林的规则布局上, 注重对称、轴线, 如植物修剪上整齐统一, 人工化修筑细部处理更加明显, 从而凸显严谨与理性的园林风格。中国古代园林在细部处理上也是讲究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如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将山、石、水与植物、建筑等进行仿自然处理, 营造出丰富的园林特色。如水景处理上凸显“上理石泉, 口如瀑布, 亦可流觞, 似得天然之气”, 园路处理上结合不同环境而采用不同的材料或形式来体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在石景处理上注重层峦叠嶂的意境;对于墙体设计上, 把握空间界限与墙洞的形式, 既从感官上愉悦了园林结构的层次性, 又从开洞方式及形式上彰显了园林的活泼与生气。

在美学理念的运用中, 建筑美学无论从形式, 还是内涵都不是孤立的, 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 (1) 实用性。即将建筑的坚固、实用与美观作为首要目标; (2) 艺术性。即从建筑理论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上, 形成对建筑艺术的重塑与延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后对美学观念的重新认知与体现; (3) 机器美学。即将工业化的建筑方式作为城市居住和规划的基础; (4) 空间观念性。即从空间的组合、变化与构成上来认识建筑的空间艺术特征; (5) 环境观念性。即将建筑与自然、人的因素进行综合, 以满足对环境的保护; (6) 可持续性。即从建筑与科技、建筑与文化等方面注重建筑与环境、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与可持续性, 并从综合生态学理念上来处理建筑、环境的关系。

现代人体工程学将心理学、生理学、技术科学等融合起来, 从人的生存环境与健康视角来渗透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细部处理, 特别是人本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有效的功能分析, 来强化环境与景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在环境视觉上融入光学理论, 并从人的视觉生理上来进行优化;在环境听觉上融入声学理论, 来获得人对声音及听觉效果的优化;在味觉、触觉等方面融入人的客观需要, 如从看到、听到、进而到闻到、触到的顺序来布局景观。

2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处理的关键点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处理, 多从功能上来探讨相互作用的联接要素, 在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强化中来把握整体性。主要关键点分布在如下部位:

2.1 构件的穿插处

对于园林景观中的构件材质, 不同设计风格的材质选取也不同, 如对于休闲座椅既可以是木质的, 也可以是石木结合的, 而不同材质间的穿插则需要进行细部处理, 以确保其耐久性和稳固性、观赏性。

2.2 材料的接头处

材料的接头处也是构成细部处理的关键点, 如景观水池四周花岗岩与木质休闲座椅间的相接, 木头的热胀冷缩系数较大, 而花岗岩的热胀冷缩系数较小, 色调上也不均匀, 因此, 在细部处理上要从材质特性、伸缩缝及收口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

2.3 景观形体的转折处

特别是对于大型景观项目来说, 不同转折处的细部处理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品种和舒适度, 如材质做工细腻程度、崩角的处理等都是容易被接触到的关键点。

2.4 景观色彩的过渡区

特别是对于黑白卵石路面的色彩过渡上, 可以采用新疆红石材, 使其色彩对比和效果呈现渐进性。

2.5 不同形状景观的变化处

如直线木平台与圆形树池的交接, 对台阶石进行异形切割时要从形状及拼接方式上进行细化处理, 对于弧形图案与直线图案的交接, 更是细部处理的关键。

3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的特性分析

3.1 功能性分析

从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来看, 首先要从功能上满足需要, 如对于路面的铺装首先满足防滑要求, 然后再增添铺砌肌理, 以增强其美观性。对于围栏的加装首先满足防止攀爬的要求, 再凸显其艺术手法。对于园林中的无障碍设计, 也要从细致入微的处理上来体现空间要素的基本功能, 对于出入口宽度至少120cm以上, 水平空间至少满足150cm×150cm的轮椅要求。也就是说, 对于基本功能的满足是进行人本设计与艺术化表现的前提。

3.2 感知性分析

感知是从人的视角来设计和优化的, 对于城市园林建筑细部设计, 在满足其原始功能的基础上, 还要从建筑与景观的结构、功能进行联接, 突出其对人们的感知功效, 如从景观的整体性上把握尺度感, 从建筑细部来体现人文关怀。

3.3 艺术性分析

建筑从美学视角来分析, 其内涵不仅局限于建筑的表面附加成分, 而是作为建筑美学不可分割的整体艺术效果。特别是在细部设计上, 应该从艺术性来创造最大的美感。如对于园林景观中的小品, 需要从环境的衬托和交互中来彰显情趣, 景观中的座椅是常见的设施, 在细部处理上应该与周边环境进行巧妙构思, 仔细推敲, 以营造相应的艺术氛围。再如, 对于草坪的设置, 平坦的大面积草坪与带着起伏波纹的草坪, 其艺术效果是差异的, 无论从视角效果, 还是形式美上, 波纹状的草坪总能激发人的想象, 也更能取悦人的审美情趣。

3.4 地域性分析

城市园林景观与地域人文文化的结合, 更能够彰显景观的个性与特色, 不同地域位置的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也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关键点。如在纳西文化背景下, 围绕民族特色与园林景观建立关联, 可以对小空间赋予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更能够从局部环境的美化上来增强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如日本江户彩虹路, 从道路景观元素上融入地域标识特征, 路灯、护栏、街边设施、行道树等都增加了七色彩虹的搭配, 从而增添了城市街道的独特魅力与风情。

4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的优化思路

细部处理往往需要从精致中来完善, 而对于园林景观细部处理, 同样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尺度的把握上更应该从整体上来追求平衡。

4.1 园林景观细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把握

城市园林景观是由多种建筑单体群组而成,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建筑全貌的三维效果。在把握园林景观细部与周边环境关系上, “移步异景”是中国古代景观设计的特质。从人的主体出发, 随着位置的变化和视线的转移, 对于周边景观的搭配与协调上, 将人与环境的细部尺度建立合理化关联, 从而增强视觉美感。从景观细部的相对性来看, 将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尺度, 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优化景观的深度, 如地面砖铺装比例与尺度关系的把握, 对砖的尺寸及景观灯的高度、休闲座椅、垃圾箱的间距设置等, 这些不易察觉的细部环节, 都需要从与周边环境的衬托中来营造深远的境界。

4.2 人的感知与景观细部之间的关系把握

人是景观设计与感知景观空间的主体, 在人的感官世界里, “鸟语花香”、“柳暗花明”将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官激发起来, 并从景观环境的感知中来满足人的需求。对于视觉感知, 其感知的信息量是听觉的千倍以上, 由此可见, 视觉感知在人对景观空间认知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视觉原理来分析, 水平视阈要远远高于竖向视阈, 而人在行走中所得到的视轴线会向下偏移10°左右, 也就是说, 对于前面的景观多以底层、路面及街道空间为主。因此, 在景观环境设计与优化上, 对于景观对象应该从人的视域范围内进行加大构思和施工, 而对于多数景观规划设计来说, 多侧重于总体的景观特点, 忽视了人对视尺度下的景观, 这往往是景观细部处理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对于人的听觉、触觉、嗅觉来说, 多从园林景观的材质与肌理以及植物配置上来完善。如光板小径与铺面碎石的小路, 其对人的感觉是异样的, 而对于肌理丰富的景观表面与光滑的景观表面其愉悦感也是不同的。同时, 对于花草的芳香、泥土的芬芳、潺潺的溪流、清脆的鸟鸣更是园林景观知觉体现的重点。

4.3 人性化设计与景观细部处理的关系把握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细部处理应该体现人性化需要, 特别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更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总趋势。人性化设计一方面体现在对中老年人的个性需求上, 以城市街道为例, 对于地面铺装是最直观的界面, 从材料选择上要以环保、透水为主, 并从色彩、样式美观上与周边环境进行融合, 同时在施工上, 还要从经济性、便捷性、地面的可识别性来充分发挥各材料的优势, 增强耐久性、地域性和美观性。如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修建, 从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生理特征上来满足其安全性、选择多样性和可锻炼性要求。另一方面从儿童的需生理要上, 要从活动空间的细部处理上, 来把握好安全、自然、季节性变化、尺度适宜、功能齐全及多样性需要, 如对草坪的坡度要把握柔和性, 铺装材料以彩色瓷砖或塑胶为主, 对园路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增强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范围。

5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细部处理, 要从功能性、感知性、艺术性和地域性, 以及细部处理的优化上来整体把握, 结合关键部位来建立细部优化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城市环境增添更多的美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苏斌.探析园林景观工程水景设计施工[J].现代园艺, 2012 (14)

[2] 管丽丹.浅谈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特性及处理[J].科学之友, 2011 (14)

景观优化 篇9

1 绿地结构现状情况概述

洛阳绿地结构总体包含点、线、面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绿地相互交织、相互结合、相互勾通共同构成洛阳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结构。但是3个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且连接程度有强有弱,绿地结构整体性不强,生态过程很难在水平方向进行有效平稳的过渡;具体来说:洛阳市除了了了几个综合性公园外,各类区级公园、专类公园(如动物园、儿童公园等)相应缺乏难以满足市民需要求;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游园、街旁绿地数量偏少,市民可利用的亲近空间太少,中型斑块,小型板块的缺少导致现有斑块在空间中布局分散难以产生联系。且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被侵占情况严重,不仅难以达到真正的防护目的而且使线状廊道的连接作用丧失;市区内各类绿地的配比也都存在结构性问题,各城区间绿化指标差距较大,发展严重不平衡,如: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西工区和涧西区,老城区和瀍河区的公园绿地则比较匮乏;道路绿地质量参差不齐,老城区和瀍河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差,西工区、涧西区和洛南新区道路绿地情况相对较好;同时洛阳新区与洛北老区相比绿地情况差异较大,集中反映在居住区绿地上指标差异比较明显:洛河南部居住区绿地人均绿化指标明显高于洛北老区。

2 建议和措施

针对以上洛阳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建议洛阳优化绿地空间结构,组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由于斑块类型、形状和大小等影响着景观斑块功能的发挥,如何从类型、形状、大小这3个方面增强板块的功能,建议:加强生态绿地的建设;在大遗址保护性恢复建设方面,建议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基址条件和历史文献,对一些重要历史意义或是有代表性的园林进行有计划的复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道观园林和学宫园林等多样类别的园林在洛阳城建史上数不胜数,若能重视对这些历史名园进行恢复再现,不仅能够增强洛阳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再现洛阳园林盛世风貌,而且还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基底。生态流通过廊道在各斑块之间流动,从而保证景观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城市内部的绿色廊道大部分是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互耦合的,城市内部一定范围内的林荫绿道、滨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通道互相交叉形成绿色网络,则可以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整体绿地系统生态流动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洛阳绿色廊道建设的首要重点是增加道路绿化。建议在保持与提升主干道良好绿化的基础上,提高洛阳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绿化水平,增加城市快速干道、高速公路的防护绿带的宽度。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是基质,它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生态流。流经洛阳市区的河流主要有洛河、伊河、瀍河和涧河,这4条河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骨架,也是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质。建议:洛河沿岸继续完善洛河城市型滨水绿地和生态湿地建设,增加其与其他斑块的连接度,使其连接城郊大面积的楔形生态绿地和高速公路两侧线状绿地,形成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基质、廊道、斑块系统。加宽伊河两岸滨水绿地的面积,维持其自然生态型的滨水绿地面貌。是涧河、瀍河沿岸由于地势低洼,居民很难利用河道两侧绿化,建议在河道的两侧建设加宽绿化带,并在局部条件允许的地方加强沿岸绿地斑块与涧河、瀍河绿化的连通。最后是洛阳城市内原有的一些支流水渠沿岸也建议在两侧设置滨水带状绿地,安置健身娱乐休闲设施,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退化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考验,本文以洛阳为例探讨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方法来完善并优化洛阳城市现有的绿地系统,以达到利用景观生态学营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及维护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系统,洛阳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傅超英,韦晓霞.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

[2]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7):1903—1910.

[3]伍业纲,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农机服务产业化下一篇:快速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