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为什么

2024-10-25

动物的为什么(精选7篇)

动物的为什么 篇1

我们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人类一样,也是红色的。但是,也有少数动物的血液并不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淡青色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动物的血液会有不同的颜色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给我们来信吧!答案正确的前10名小读者.都将获得本刊赠送的精美礼品一份。

Q动物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

A1生活环境不同

A2吃的食物不同

A3血红蛋白不同

想知道最佳答案吗?>>>请看14页

2012年第6期问题:火车票为什么要剪票?

2012年第7、8期问题:身体上最强壮的肌肉到底是哪里?

上期答题优胜者名单:

陆煜辉安婷王立仁罗云丽杨苑远蒋林峰丁梅吴海燕姜占雨赵彭生组织奖单位:内蒙古旺泉小学

脑力加油站

你知道吗,和人类血液清一色的红色相比,整个动物家族的血液颜色则显得奇妙与多彩。比如,乌贼血液的颜色是绿色的,蚯蚓的血液是玫瑰色,蜘蛛的血液是青绿色。河马和蜗牛的血液颜色则是很美丽的淡蓝色。而虾、蟹这些我们平常以为是无血的动物,其实它们的血液是淡青色。田螺的血液则是像牛奶一样的白色。在南极附近的海域里,有几十种珍贵的鱼类的血液都是无色的。扇螅虫是栖息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动物,它的血液颜色更是奇特,居然一会儿是绿色,一会是红色。

答案请邮寄:南京中山东路三条巷4-1号《科学大众·小诺贝尔》“问题对对碰”收。邮政编码210002,投稿电子信箱:luyan1017@yahoo.com.cn

问题对对碰答案

最佳答案:A3动物的血液颜色是由血色蛋白所含的色素决定的。各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血色蛋白不一样,因此,血液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

动物的为什么 篇2

I prefer to see animals living in their natural state.

除了单孔类动物和有袋动物之外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All mammals except monotremes and marsupials are placental mammals.

鱼类、两栖动物、爬虫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Fishes and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and birds and mammals are verbetrate animals.

软体动物学动物学中研究软动物的一支

The branch of zoology that deals with mollusks.

这个玩具动物的腿是怎么装上去的?

How do the legs of this toy animal join on?

我不让我的朋友靠近那个危险的动物。

I kept my friend back from the dangerous animal.

秋天,这些小动物把地上的坚果收集起来。

These little animals gather nuts from the ground in the autumn.

在英国,虐待动物要受严厉惩罚。

Cruelty to animals is severely punished in England.

他们计划使那些动物掌握一套新的表演技术。

They plan to put the animals through a new set of tricks.

我们的考察范围仅限于狩猎动物。

Our survey was restricted to the game animals.

在南非有许多野生动物园。

There are a lot of animal parks in South Africa.

但是对于我们吃的动物是怎样的呢?

But what about the animals we eat?

许多动物可能会伤害我,但我不伤害它们。

Many animals can harm me, but I do not harm them.

“我们需要保护这些动物,”他说。

“We have to protect these animals,” he said.

一旦这些动物学会了他们就不会忘记。

Once the animals learn, they do not forget.

如果你看到受苦的动物时,你可以做些什么?

What can you do if you see an animal suffering?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脖子。

Not all animals have necks.

老师:什么东西只有大象才有,其他动物都没有?

Teacher: What do elephants have that no other animals have?

一个昆虫或动物是怎么生活在野外而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How does an insect or animal live in the wild without anyone knowing it exists?

我们发掘了这些动物的骨头。

We found the bones of these animals.

克拉克说,“然后我们不得不决定这些动物对我们来说是否重要。”

Then we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he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

但是野生环境下的动物是怎么玩耍的呢?

But what about how the animals play in the wild?

既然药物只在半数人身上有效,我们为什么还一直要在动物身上做药物测试?

If pharmaceuticals only work for half the population why do we still need to testthem on animals?

可是如果不是你而是你的朋友有动物怪癖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为什么动物的眼睛在夜晚放光 篇3

众所周知,看上去好像一片黑暗的夜晚,其实充满着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但是,红外线即使被物体反射,一般也不会变成可见光,除非被反射的红外线发生蓝移(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复杂,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查阅)。在通常情况下,动物眼睛内的液晶膜分子是处于基态,无论其怎样排列,受到红外线照射的动物眼睛内的液晶膜是不会产生蓝移反射的。因此,动物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一般是不会放光的。

但是,如果某些动物能够通过肌肉给眼睛内的液晶膜施加一个压力作用,令其表面产生一个压电效应,则动物眼睛内的液晶膜表面就会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使得大量液晶分子被维持在某一激发态或亚稳态,从而使得液晶膜表面的反射光发生蓝移,变成了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绿光、蓝光、黄绿光等可见光。

由上述分析可知,动物的眼睛在夜晚放光,并非是简单地反射了夜晚中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而是反射了充满夜空的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并且在反射红外线时令其发生蓝移,变成了可见光,所以才有人们看不见入射光、却能看见动物的眼睛反射光的情况。这样的可见光由于黑夜光强十分微弱,但具有与背景不同的奇特色彩,于是显出各种不同颜色。

动物沟通凭什么 篇4

上面的文字只是一个小笑话,不过人类如果能够掌握动物的语言,明白动物们的交流方式,那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将更加深入。可以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和你的动物朋友们能够交流、沟通,明白它们的想法和感受,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动物之间是怎么传递消息的?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吗?除了语言,它们还有哪些神奇的沟通方式呢?

“话篓子”家鹅VS“闷葫芦”鱼类

很多人都喜欢八卦,这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动物界也有喜欢八卦的,家鹅绝对是动物界的“八卦协会会长”

有人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劳伦兹先生(1973年),家鹅究竟在聊什么?他回答说,它们纯粹在瞎胡扯,至于具体内容谁也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东拉西扯让家鹅们快乐无比。



温顺的山羊也喜欢“说话”,它们经常发出“咩咩”的声音,可能也是在拉家常而已。

如果说家鹅是“话篓子”,那么鱼类绝对可以称得上“闷葫芦”了。我们很少能听到鱼儿们发出叽叽呱呱的声音。它们闷不吭声,到底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呢?实际上,很多鱼类是靠着生物电来传递和感觉信息的,它们通过特殊信号和同类交换讯息。只有鲂鱼和小黄鱼等是例外,它们在求偶、交配或者抢占地盘的时候会借助鱼鳔收缩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

动物们靠声音传情达意的方式可谓丰富多样。你知道吗?蛋壳里的小雏鸡们就已经懂得通过啾啾声称兄道弟了,一起商量出壳的最佳时机。这一招能够让小鸡们达到更高的存活率,并且一起长大。

企鹅爸爸妈妈仔细辨认着企鹅宝宝的叽叽喳喳声,就能够在企鹅群中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小企鹅。

狼都喜欢嗥叫,不是因为害怕、痛苦或者忧伤,而是通过叫声彼此交流。狼可以和相距很远的同类通话。比如,一只狼对另一只嗷嗷叫着说:快看,那儿有驯鹿!或者说:小心,人来了!狼之间的远程通讯非常方便,手机根本就毫无用武之地。

语言不够,舞蹈来凑

动物们可以利用多种声音来联络,可惜的是它们没有足够多的词汇量,无法像人类一样闲聊。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其他的方式来沟通了。舞蹈往往是出其不意的制胜法宝。

蜜蜂除了会发出“嗡嗡嗡”的声音之外,它那优美的舞姿也是一种“语言”。工蜂中有些侦察兵,它们负责寻找花蜜好、花儿多的蜜源,然后把找到的蜜源告诉家里的其他工蜂。它们是怎么报告蜜源的距离和方位的呢?就是舞蹈!

以德国种蜜蜂为例,如果蜜源距离蜂巢90米以内,侦察蜂就在巢内跳圆舞来报告;如果超过90米,它们就会跳摆尾舞来报告;要是距离很远,侦察蜂就改变舞蹈的节律来报告。距离超过700米,它们每分钟跳22次摆尾舞;距离不到700米,但大于330米,它们每分钟跳33次摆尾舞。

而意大利蜂又不相同。意大利蜂在9米以内发现蜜源时会跳起圆舞;蜜源超过9米,它就改跳镰刀舞;蜜源超过37米时,它又改跳摆尾舞。距离蜜源约330米的时候,意大利侦察蜂每分钟跳22次。

德国蜂和意大利蜂的表现完全不同。看来,蜜蜂们也是有“方言”的。

“闻香识美人”

除了语言和舞蹈,动物们还通过嗅觉来找到同伴。

蚂蚁是用气味来进行交流的,一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立即引起其他蚂蚁的警惕。

蛾子的嗅觉也非常灵敏,它们可以闻到5千米之外自己的“心上人”的味道,然后循着气味飞过去。“闻香识美人”的本领可比人类厉害太多啦!

在哺乳动物界也有翘楚,鹿就是其中之一。雄鹿身上有几个芳香腺,两个在内眼角,一个在尾巴下面,还有一个在腹部,两个在后足,每个蹄子上还各有一个。它把芳香腺往树上擦,树上就留下了自己的气味,这种气味经久不散,雌鹿闻到后就会跟踪而来。

事实上,气味语言是几乎所有动物都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我只爱光和色彩

萤火虫发光可不是为了人类的夜晚更加斑斓,这是它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仲夏之夜,在野外,我们常能看到萤火虫发出微微幽光,并翩翩起舞,这是它们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一种北美洲雄萤,常在草丛间寻找雌虫,每隔5.8秒闪一次,藏在草丛深处的雌虫即以每2.1秒一次的闪光回应。更有趣的是,菲律宾民答那峨岛有两棵“萤树”,每棵树上的萤火虫数以千计,但行动一致,两棵树次第明灭,每次闪光持续2~3秒,间歇5~6秒,真是奇秒极了!

还有些动物虽然没办法自带“灯光特效”,却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炫目的色彩。

比如雄孔雀在开屏的时候,雌孔雀往往会被那身华丽的羽毛迷得神魂颠倒,我们在动物园看到了也会惊叹它的魅力。当然,如果你大声喧哗或者是让它们受到了惊吓,孔雀也会开屏——这个时候的开屏可不是为了博人一笑,而是一种示威和防御!金翅雀的幼鸟饿的时候会张开嘴巴,露出嘴边4个发光的金属颜色的斑点,告诉鸟妈妈它们肚子饿了。

动物为什么要冬眠 篇5

多种冬天冬眠的动物们:松鼠、蛇、青蛙、蟾蜍、亚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极熊、亚洲黑熊、蜗牛、鳄鱼、刺猬、乌龟、蝙蝠、黄蜂、睡鼠、蜈蚣、蝙蝠、刺猬、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1、蛇:蛇是集体冬眠的,它们互相搂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来那样可以取暖,提高温度.如果单独过冬会冻死的,它和青蛙一样也是变温动物,聚在一起可以减少死亡率。

2、蝙蝠: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里。它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囊住身躯,倒挂着头,一动也不动。这时,心脏跳动每分钟从400多次减少到5~6次。

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

3、熊:熊冬眠是因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们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长胖,冬天就靠脂肪来提供养料.但是,冬眠时,它们还会醒过来的。

4、刺猬:冬天一到,刺猬冬眠时,蜷缩一团,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

乌龟冬眠被吵醒会怎样

当乌龟从冬眠中被炒醒时,你不必太紧张。 只要找到原因并适当调整,确定乌龟身体不会出现异常,冬眠环境适宜,乌龟很快就能再次进入冬眠状态。 你可以把乌龟放在原来的位置,让它继续冬眠,或者把温度提高到15度以上,让它停止冬眠。 偶尔叫醒乌龟是可以的,但不能频繁打扰,容易造成死亡。

乌龟冬眠中途醒了还能继续睡吗

乌龟苏醒后,宠物主人可以检查乌龟是否有焦糖病,四肢是否虚弱无力,眼睛是否有白眼病。 如果乌龟因身体不适而被惊醒,应立即到宠物医院就诊。 这时候,乌龟又不容易冬眠了。 另外,检查环境温度,应该在10度以下,环境要安静、黑暗,这样乌龟才会重新进入冬眠状态。 如果乌龟被唤醒一次,它可以在再次醒来时直接将温度提高到15度以上,让它结束冬眠期。

乌龟冬眠时候怎么换水

极地动物为什么不怕冷 篇6

然而,生命是顽强的。与贪图安逸的人类相比,野外的生命似平要顽强得多,在两极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细菌到藻类,从昆虫到地衣,从植物到动物,从天上飞的鸟到水中游的鱼,都能顶风冒雪,争分夺秒,在极端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会问,它们用什么绝招,与如此严酷的大自然抗衡呢?

相对而言,植物抵御严寒的能力相当有限,且又在原地不能动弹,所以两极地区的植物相对稀少,南极只有苔藓地衣之类,它们低矮小巧、生长缓慢,与风雪和干旱顽强地拼搏与抗争,北极则有开花的小草,以其可贵的绿色,点缀着白茫茫的极地大地,动物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它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抗击严寒的物种就生存,忍受不了严寒者就得死亡或者迁移,就这样,经过一番生死较量之后,它们各自发展出了一套在极其寒冷的条件下谋求生存的锦囊妙计,其中最关键的技巧,就是抵御气温变化的能力。而对动物而言,从冷血到温血,则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飞跃,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就是因为它们身体内没有可调节温度的恒温机制,气温一突变,它们就纷纷倒毙,呜呼哀哉了。

温血动物又称恒温动物,只要外界的环境温度在其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内,它们体内的温度就可以保持不变,维持在37℃左右,这是较高等动物的一种属性,一切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如此,对这些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种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在两极地区,其重要性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两极的企鹅,冒着时速145千米的暴风雪,仍能不动声色地保护着自己的蛋和幼仔:北极的廖香牛,在零下40℃的气温中,仍在悠然自得地吃着草,打着响鼻。

地球上的动物品种有100多万种,但温血动物只有13000多种,其余全部是冷血动物,即所谓的变温动物,包括所有的爬行动物、鱼类以及昆虫等,它们的体温完全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有少数冷血动物,即使在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几乎丧失了活动能力,但却仍能安然生存。例如,鱼、昆虫和螨之类的冷血动物,虽然品种很少,但在个体数量上,却大大地超过了其他极地生物,从而为更高级的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研究表明,温血动物之所以能保持其体内的温度,是因为它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敏感的恒温器,能随时随地起着调节体温的作用。当然,这种调节作用,是需要物质基础的,那就是食物,动物用以保持其体温的热量,主要是消化吃下的食物产生的,一般来说,外界环境的温度越低,所需要的热量也就越多,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就越快。

但是,在两极地区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只靠吞下食物和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设法保持体内的热量不会过多地散失,人类可以依靠厚厚的衣服和呆在室内来保持暖和,而动物却只能依靠羽毛、绒毛和厚厚的皮下脂肪来绝热,以及寻找适当的栖息地来逃避风雪,以保持体内的热量尽量少散发,有些动物干脆冬眠,或者在寒冷的冬季迁居他地,例如,阿拉斯加或西伯利亚的爱斯基摩狗,长有厚厚的毛皮,其绝热作用是蛆此之好,即使在寒冷的冬夜,雪花落到它们身上也不会融化,反而起到挡风的作用,这时它们睡得最为舒适,像是盖了一层被子,还有些动物,可以依靠抖开软毛来捕捉空气,从而获得暂时的温暖,或者改变姿势,例如缩作一团,以此来减少热量的散失,在极地的冬夜里,动物的软毛还能吸收并且反射肉眼所看不见的红外线,以便摄取更多的热量。

更加奇妙的是,某些动物还具有保持双重体温的特殊功能,它们可以使身体主要部分保持正常的体温,而四肢、尾鳍等尖端部分,温度则可以降低,这样既能减少身体内热量的消耗,又能减少身体表面热量的散失,真是一举两得,例如海鸥,其双脚的温度只有7℃左右,比身体其他部分的温度低30多摄氏度,但其脚上的神经系统却仍能正常工作。而海豹和海豚薄薄的尾叶及鳍状肢的温度也很低,使身体内部的温度与周围海水的温度差不多,这些动物的体内,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交换系统,通过一种巧妙的设计,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些部位,输送热血到肢体的动脉,与回收冷血送回到心脏的静脉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这样,热血便被冷却,冷血则被加热,因此就可以使得肢体部分的温度,经常保持在低温的状态下,所需要和所散失的热量,就会少得寒。

但是,要在极地环境里生存下去,只靠抗寒和保温还是不够的,对许多动物,特别是那些个体比较大的动物来说,身体内还必须要有这样的机制,在必要时能把体内多余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例如,企鹅有时候可能会遇到零度以上的温暖的天气,它们就会热得受不了。而在海洋里时,它们不仅要飞快地游泳,似追逐鱼虾,填饱肚皮,有时候还得拼命逃窜,以摆脱海豹和嗜杀鲸的袭击,这时候。它们身体里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必须尽快散发出去,北极驯鹿也是如此,在某一时刻,它们可以安安静静地进食,而转眼之间,可能就得疾驰而去,以逃避狼群的进攻,这时候,从驯鹿和狼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量,大约等于平时的20倍,主要就通过它们软毛稀薄的腹部、耳朵、腿、尾巴以及迅速喘息的舌头,很快散发到体外。人类也是如此,在做激烈运动时,总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就是因为身体内产生出大量热量的缘故,如果身体里的热量不能通过出汗和喘气很快散发出去,就有可能热得休克过去,甚至倒地而死,一命呜呼。

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的是,许多极地动物,具有既能抵御严寒,又能忍受酷热的本领,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北极山坡上盛产的金花鼠,以及鼬鼠、狐狸、狼和小北极熊等,都能忍受酷热,甚至比北美旅鼠等沙漠动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还高20多度,由此可见,这些动物体内,用以调节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借以应付寒冷的那一套精密的控制机制,同样也能有效地应付酷热。

为什么哺乳动物很少有毒? 篇7

哪些哺乳动物带有毒性?

在已知的5000多种哺乳动物中,真正有毒的不超过10种,占比不到千分之二,而且大都位于相对边缘的支系上,鲜为人所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不少蛇、虫、蜥或两栖动物有毒,却偏偏说不出哪种毛绒绒的哺乳兽带毒。

为什么带毒的哺乳动物这么稀少,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先让我们来看看究竟哪些哺乳动物那么“毒”。

在少得可怜的几种毒兽中,最重要的谱系是“真无盲肠类”动物,比如鼩鼱科的北短尾鼩、南欧水鼩,鼹科的欧洲鼹鼠,以及沟齿鼩科的4个物种。它们都是一群毛绒绒、嘴尖尖的小伙伴。

沟齿鼩生活在南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国家,所谓“沟齿”并非浪得虚名,指的是这种动物的下门牙背侧,有一道沟槽。这些毛绒绒家伙体内的毒,就藏在这个沟槽里的唾液中。这几颗毒牙,使得沟齿鼩在狩猎较大动物时,可以使猎物瘫痪。其余几类“真无盲肠类”动物也具备类似的特征:门牙背侧有槽或凹,唾液有毒。

除了毒牙,有些哺乳动物还有一种特殊的“毒距”,现代仅存的例子是鸭嘴兽。这些长着鸭子嘴的毛绒绒的奇怪家伙,无论雌雄,在出生时其根骨,也就是足跟那块骨头,都有一根特化的距,状如利爪,但只有雄性到成年以后仍能保持这个特征,并且相当有力。每年6月到10月的繁殖季节,一个与毒距相连的肾状毒腺就会活跃起来,让雄性鸭嘴兽暂时拥有注射毒液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哺乳动物普遍不具毒性,偏偏“真无盲肠类”动物和鸭嘴兽却如此另类?

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无毒?

原来,早在7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像沟齿鼩这样的“真无盲肠类”动物和古怪的鸭嘴兽,就已经和同时期的恐龙一同生存在地球上。它们是非常古老的物种,保留了很多早期哺乳动物的特征,其中就包括带毒的沟槽齿和毒距,这也暗示着早期的哺乳动物也曾和其他同时期脊椎动物一样,善用毒性。而这对体型较小的早期哺乳动物来说,由于没有体型上的优势,它们可以靠毒来捕获比自己大的猎物,获取足够的食物。

后来,中生代结束,新生代来临,随着恐龙的灭绝,哺乳动物不断进化,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体型也越来越大。由于哺乳动物积累体内的毒液需要时间,且毒液发挥作用也需要时间,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食物大多也是其它哺乳动物,大家的体型都在进化中变得很大,所以毒液在捕猎的时候就显得得不偿失。

进化所带来的更快的新陈代谢速度和更发达的肌肉神经,让哺乳动物力量越来越大、敏捷性越来越高,通过格斗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狩猎问题,因此作用越来越小的毒液攻击便成为了累赘,所以大多数哺乳动物便在进化中逐渐抛弃了毒性特征。只有“真无盲肠类”动物和鸭嘴兽这类生活环境与世隔绝的古老物种,保留了它们的“毒”。

虽然如今的哺乳动物普遍没有了毒液和毒刺等进攻“装置”,但有的种类却空前地发明出“毒气”——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肛门腺,用来润滑直肠,而食肉目鼬科和臭鼬科的肛门腺格外发达,其油状分泌物含有许多低分子量的硫醇类物质,遇到危险就像喷雾一样释放出来,营造出昏天黑地的恶臭氛围,并足以让捕食者暂时失明。当然,这个“屁”是用来保命的,而不是用来搞破坏的。

强大的爆发力、灵活的步伐、迅捷的反应和奔跃,让哺乳动物在“呆呵呵”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面前成了“战神”般的全能对手。武力便能快速解决问题,为何还要费尽心思“下毒”呢?

上一篇:小切口开胸手术下一篇:电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