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基层组织

2024-08-28

师生基层组织(精选10篇)

师生基层组织 篇1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开放, 越来越灵活了,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教师内心, 已经在学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 这使我们更有信心进行生物教学的改革, 也更有信心能够使生物教学在孩子们心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然而, 在此期间,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生物教学也出下奶不少新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解决, 势必影响生物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一、课堂驾驭和课堂组织, 路在何方

1. 课堂控制, 难。

新教材为让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有所转变, 增设了许多操作栏目, 比如苏教版上册, 就新设了许多活动项目, 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验……真是不厌其烦。这些活动要得以顺利开展, 首先需要默契的课堂氛围, 要给孩子们民主、愉快的气场, 他们才能大胆独立地进行探索, 才能大胆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但在实践中, 我们却发现, 很多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只讲自由、轻松, 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 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 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 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2. 小组讨论, 难。

新课程十分注重孩子们合作学习,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希望他们能够在互相协助的状态下进入学习, 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为了孩子们能够全员动起来, 为了增加那份互相帮助的感觉, 为了体现探究, 就有许多老师, 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 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但, 在小组合作中, 我们却发现这样的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1) 气氛很热闹, 孩子们很开心, 但可惜的是, 实质上有的在讨论, 有的在聊天, 有的在玩耍; (2) 气氛很乏味, 很憋闷, 因为在讨论时, 只有个别孩子参与; (3) 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 就被老师打断了, 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 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 过分放任学生; (4) 小组分享交流时, 常常只有几个好生参与, 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 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 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 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 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 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定位学生和定位教师, 追求高效

1. 强调课堂的组织工作。

(1) 加强孩子们的思想意识濡染。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 必要急于进行教学活动, 或者展开一些探究, 在活动前, 一定要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纪律、规范、集体荣誉感、以及学科本位知识的讲解, 让孩子们的心首先静下来, 这样, 他们才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而不是浮躁的状态。 (2) 制定科学的小组分配计划。孩子们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 因此, 如果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则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了解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 然后按现在比较流行的也是证明比较科学的小组分配原则, 对孩子们进行分组。 (3) 拟定相应的合作规则为保障。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适宜的规则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比如班级规律、学习规则, 并进行必要的训练, 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 学会自我控制。

2. 科学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1) “点”要找准。讨论的“点”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这个“点”牵涉到课堂有效性, 牵涉到孩子们的兴趣, 牵涉到讨论的效果问题。教师应该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2) “问”要艺术。讨论的过程, 也是一种“提问”的过程, 只有有问题才能进行讨论, 因此, 讨论问题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 我先列举了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然后提问, 在你的身边, 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很爱他 (她) , 你将为她如何设计合理的“营养搭配”?

3. 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很多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 也就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又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 我们的老师首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多与学生交流, 多表扬和激励学生, 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 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 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 从中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 还可从中特色生物“人才”, 同时增进师生感情。第二, 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 既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 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 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好好研究“讲”, 正确把握“讲”的作用, 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 让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精心点评,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新的机遇, 新的挑战, 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但我们只有正确面对, 只有坚信新课程的理念, 才能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组织策略, 定位好合宜的师生关系, 从而达成对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追求。

师生基层组织 篇2

通讯员徐正位、段锋意报道:9月3日,北流水小学组织师生集中观看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美在你身边”。

观看影片时,同学们聚精会神,为精彩的演讲鼓掌,为感人的故事流泪,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感到自豪。在活动中大家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生活的美好和榜样人物的高尚品格。

师生基层组织 篇3

自组织理论 师生关系 耗散结构论 协同学 突变论

一、师生关系概述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这句话说明了学校内部的关系系统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1]。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特征的关系。[2]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和成败,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和谐。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师生校园暴力、师生关系淡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发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以有利于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良好教育活动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新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3]它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养成、品行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身心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和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应对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为此,复杂性科学领域中的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自组织理论及其内涵

自组织理论是复杂性科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如果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即系统有序化的原因主要是内部的,这种有序化就叫做自组织。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组织力的来源。他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外部,系统本身无进化的动力和可能(如机械系统);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内部,即系统元素间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和系统元素对外界输入的物质、能力、信息的反应方式和过程(如复杂适应系统),其“微观组元都是具有自身目的的积极活动的主体,它们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推动了系统的发展”。[4]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它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它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揭示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一个理论群。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论组成,但基本思想和理论内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给出。[5]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和自组织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即“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来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所共同组成的,其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师生关系共同构成了教学系统内部一对主要的关系。教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特定的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教学主体,二者以教育中介为交往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复杂适应系统。教育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自组织的涵义和研究指向,我们发现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这一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于教学系统内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系统外部之间各组成要素和组分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教学系统在这些组织力的作用之下,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来回变动和转换。在教学系统内部运用自组织理论来处理和研究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尝试,运用得当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面笔者就从自组织理论的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耗散结构理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LPrigoging)在热力学的基础之上于1969年提出来的。后来这一理论被推广到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各种系统,用于解释系统进化的动力、方式、途径等问题。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会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一旦系统的某个参数达到一定的阀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以由原来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6]也即是说,一个开放系统在处于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有可能突变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这种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就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并保持一种稳定性,且不会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它是一种“非平衡状态稳定有序结构”。系统这种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被称之为自组织现象,所以,耗散结构理论又被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endprint

一个系统由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要满足和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涨落导致有序。

学校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等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形成有序是需要条件的,作为教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师生关系这一主要关系,要想形成新的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也需要具备和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是否满足和具备耗散结构所需要的条件呢?首先,师生关系这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要形成自组织结构,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系统开放,因为只有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才能使系统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使系统朝向有序的方向转化。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中一对关系,其有序和和谐的程度如何,既与师生内部之间如情感、心理、教学内容、课程、手段等有关,还与这一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关,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所面对的还有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对教育系统中的师生产生各种影响,使师生关系的有序结构不时发生着转化,从无序结构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系统论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处于开放的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必然随着与外界进行各种能量和信息交换,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自组织现象也随之出现,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不断趋向有序和和谐稳定。其次,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形成新的系统和结构,系统还必须要远离平衡。因为只有在远离平衡时,系统才能实现不断地与周围和内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保持系统内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反过来又维持着系统的交换过程,如此来往反复,使新的结构得以自发形成。所以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师生关系在与内、外界进行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师生关系产生震荡,使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的不平衡性加剧,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促使师生关系系统与外界进行进一步的开放和交换,从而形成师生关系的新的有序结构,这样就使师生关系这一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使师生关系充满活力,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此外,要想实现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离不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共同作用,系统内部要素作用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推动系统有序化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在于各要素不是单独作用的累加,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师生关系不断出现涨落和起伏,师生关系系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也不断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个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个新的有序状态。

所以,作为耗散结构的师生关系系统,是可以经由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角色概念,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受教与学指导与被指导职能活动的结构制约,而这种职能活动的结构,又因课程编制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异。”[8]为了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系统,我们需要使教育系统进一步与外界开放,不断地使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尽可能多的能量和信息交流,教育及其行政机构要不失时机地对师生关系系统施加积极影响,使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而将其与周围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不断地为师生关系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使师生关系不断实现涨落和起伏,从而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有序和和谐发展。

2.协同学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协同学(synergetics)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激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关于多组分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的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化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哈肯认为,协同对系统的进化尤为重要,他认为“协同学”就是“协调合作之学”。[9]协同学研究的是那些极不相同类型的系统所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即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系统,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而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产生新的有序状态。[10]哈肯把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归纳为三个方面: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不稳定原理指出,一个系统同时存在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其中稳定因素使系统保持稳定结构,不稳定性因素使系统产生震荡,倾向于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结构,不稳定因素是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序参量在系统失稳时,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它作为系统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命令参量,一旦从系统内部自组织中产生出来,就成为支配系统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系统的组织者,支配着其他子系统和组分。在系统的稳定状态下,系统各参量力量之间对比均匀,均无法主导系统的模式。但系统组分间的差异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系统产生涨落,对系统产生扰动,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这时,系统内部会出现变量来推动和役使系统朝新的结构和稳定性发展,使系统内部出现涨落,从而使系统趋于新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协同和竞争是系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也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竞争使系统内部组分互相争夺,努力使自己成为系统的序参量;协同使系统内部组分和各要素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共同决定系统的状态。竞争使系统内部各要素产生差异,使系统内部失稳,失稳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导致新结构的形成,使竞争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与竞争相比,协同使系统内部各组分和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行动,使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新的整体。“协同导致有序,有序需要协同。”协同是序参量实现对系统支配的重要手段,序参量支配系统的过程就是使系统组分与其协同运动的过程,因此,协同与竞争构成了系统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协同学解释了多组分系统通过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制。endprint

“协同学”作为一门“协调合作之学”,它对促进系统的进化和有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系统内同时存在着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它们各司其责,共同维护着系统的发展。要想在系统内部实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入不稳定状态,而不稳定因素是实现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在系统处于震荡和不稳定状态下,需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一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内部也同时存在着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状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利用这一系统中的“序参量”对师生关系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和协调,如师生关系僵化死板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辟蹊径,使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得以缓解和改变。此外,为了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和谐状态,需要创造条件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结构,推动师生关系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状态。为此,需要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引入协同和竞争机制,发挥二者在自组织演化中的动力作用。协同要求师生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行动;而竞争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互相争夺,都努力成为系统内的序参量,这样就会使系统内部产生差异,使系统失稳,产生序参量,使其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之源。为此,构建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和班级管理者强化同学们的团结协调意识,保持教育系统稳定,一方面要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奖惩措施激发同学们的前进动力,合理拉开差距,在班级内部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推动师生关系走向新的和谐和有序。

3.突变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是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在1969年提出来的,它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生态学等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和连续的变化现象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种群动态的突然爆发或突然崩溃等。突变论是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它与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一起,在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的转化机制上,把系统的形成、结构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推动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突变论特别适用于用来研究系统内部作用尚属未知、但已观察到不连续现象的系统。突变论的方法就在于试图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种突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内容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组态的现象和规律。突变论的基础是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的丧失,就是突变的开始。所以要保证系统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部一对重要的人际关系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持师生关系的稳定性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变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系统内部,除了存在大量的渐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突变的开始源于系统内部的结构稳定性的丧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想方设法来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保证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包含有很多方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因素,也有精神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也影响着系统内部的稳定和功能发挥。“师生关系观的构建,必须从多个视角出发,其中,人性论和教育学是两个最主要的视角。”[12]所以,对师生关系系统中所观察到的那些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萌芽因素,师生双方要从尊重和民主的角度出发,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化解在萌芽之中。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心理结构等的不同,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做法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师生关系产生矛盾。师生双方要经常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习和生活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尽量避免对发生于萌芽状态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不利因素置若罔闻,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而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发生突变,从而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使师生关系的稳定性产生突变,这样就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

参考文献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2]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6(1).

[3] Morganett L.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A key element in classroom notivation and management.Education,1999.

[4]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9481.htm.

[6] 乌杰.系统辨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8] 陈桂生.漫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1(9).

[9]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 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教育学报,2007(5).

[作者:黄宝权(1978-),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师生基层组织 篇4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 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人体标本或模型, 只能通过课本上大量的黑白图片来认识人体内部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 且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之间过渡比较突然且抽象,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 或使用有限的静态挂图均较难在比以往压缩了大量课时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利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软件, 如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骨骼肌一节内容时, 骨骼肌是个完整的器官, 它由很多肌束组成, 每个肌束由很多肌纤维组成, 每个肌纤维由很多肌原纤维组成, 每条肌原纤维又由很多肌丝组成, 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实际上是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发生了滑动的结果, 这是由大体形态结构向微观结构过渡的几个不同层面, 将不同层面的过渡突然的图片制作成连续的直观形象的动态过程展现给学生,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更容易。另外,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 利用不同的图标为学生明确课堂重点、难点和疑点, 并在各章内容里加上课堂练习题;或者将课件直接连接到网络上, 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分清主次、掌握重点、难点, 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采用问题法、比较法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学会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 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讲授课程中常运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例如在讲授基本组织中的上皮组织一节时,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上皮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上皮组织的细胞形态如何、这几种类型的上皮组织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它们有何功能、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殊结构有哪些等,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列表比较。列出表格以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诸如这几种类型的上皮组织命名的依据是什么、总结出上皮组织的基本特点等总结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进行补充点评, 使学生深刻掌握该节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列表比较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进一步提出问题→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的教学模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既使学生明确课堂重点难点, 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 提高他们的概括取舍能力, 又掌握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 重视实验课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实验课是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也成了教师运用的必要手段。

1. 运用师生身份互易的互动教学方式, 加强实验课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身份互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一种方式, 即师生互易角色, 学生做教师登台讲课, 教师换作学生听课。例如在讲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一章实验课时, 虽然实验难度小,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但观察的内容相对较多, 如何加强学生对所观察内容的记忆,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应先让学生预习本章实验内容, 上课时给每个小组配一套标本或模型, 各组学生对照课本自己观察标本或模型、互相讲解讨论, 在2个学时内将本节内容学完, 在最后1个学时内,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随机讲解该节部分内容, 所有的小组轮流讲完以后, 由他们围坐共同讨论点评, 评出优、良、中、差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融师生身份互易和讨论式互动教学模式于一体,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教师综合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50页) 技能得到了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推行自主式教学法, 加强实验课中师生互动。

例如在血涂片的制作实验中, 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过程。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课堂上老师不再做演示,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结果失败的人很多,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他们会再次对照课本, 回想自己的操作过程, 分析得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拿玻片的手法不正确, 导致涂片中断;血滴过大或过小、推片与玻片的角度过大或过小、推片速度不均匀等均可导致涂片薄厚不均;缓冲液与染液的比例不当导致染色过深或过浅等最终都会导致血涂片制作失败。在此过程中, 首先给学生一次失败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然后解决问题, 老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充当主角, 一切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种提前预习→学生动手操作→结果失败→在老师引导下对照课本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自主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 关于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 高校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 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优化知识结构, 改变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手段,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当然, 推行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 需要建立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的奖励机制,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摘要:针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基础知识点多、内容杂、连贯性差、过渡比较突然等特点,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施师生身份互易等营造师生互动效应, 探讨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师生身份互易

参考文献

[1]林晨, 胡巢凤, 江振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4.

[2]张军.互动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保定示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3]张朝毅.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互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师生基层组织 篇5

本网讯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加大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培训和管理模式,12月14日,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到科大讯飞调研,思政部主任施民宪、软件学院党总支书记韩冰、产学合作部主任杨军、思政课教师和软件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调研。

科大讯飞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音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我院通过与科大讯飞多年的合作办学,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验实训、产品开发以及对教师的业务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调研中,双方就企业文化进课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科大讯飞公司负责人高天芳女士强调,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很朴素的,大赢靠德。韩冰书记、施民宪主任、杨军主任就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实现无缝对接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随后我院师生代表参观了科大讯飞学员学习培训基地,并听取了有关我院历届学生在科大讯飞学习培训优秀成果的介绍。

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对下一步积极推进我院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文化育人高地,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师生说——师生易位,理解万岁 篇6

由于我扮演着教师兼学生的双重角色, 因而有关老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我最有发言权。英语Put your foot into other’s shoes, and then you can be considerate.道出了移情的重要性。做人徒、为人师, 我甘苦两相知;养内气、练外力, 我两翼附一体;论学习, 谈老师, 我师生矛盾得统一。下面笔者将从六个方面展开《师生说》。

1. 希望说

作为学生, 我希望老师知识渊博、为人幽默、举止洒脱;我讨厌老师尖酸刻薄、对人冷漠、不求开拓;一向勤奋刻苦、喜欢表现自我, 当然不堪忍受老师对我不公正的冷落!

作为老师, 我希望学生朝气蓬勃、机智活泼、热爱生活;我不喜欢学生故意逃课、缺乏配合、反感严格;我最难接受学生评价老师只顾感情不顾公平。

“远离家乡心惆怅, 老师学生都一样, 世道难行互体谅, 人生苦短情意长!”课上是师生, 私下是朋友。情商是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俗话说“爱屋及乌”, 一旦学生喜欢上你, 即使无心向学者也会喜欢上你的课。

不论是当老师还是做学生都要有人情味, 不能只要智商不要情商。爱是相互的, 老师只有真心关爱学生, 学生才会爱戴老师;反之亦然。

2. 境界说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笔者认为教与学也有三境界说:

(Ss) 要我学 (passively) →我要学 (initiatively) →要学我 (example to follow) ;

(Ts) 我要教 (secure job) →要教我 (learn from senior) →要我教 (very popular with Ss) (TS)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 对于学问都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境界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转型说

关于学生和老师, 据我所知, 有三个有趣的变化。

3.1 变“学会”为“会学”。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 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越来越少, 学生的自学 (self-taught) 能力越来越强;能学的不如会学的, 学得多不如用得活, 学会毕竟不是终极目的。包天仁的四位一体金字塔上知识属于最底层。“把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忘光了, 剩下的便是素质”, 素质能使你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 轻装上阵, 应付自如。真正的学者读书应遵循3C原则:carefully认真→critically挑剔→creatively创新。

3.2 变“教会”为“会教”。

从小学到大学, 表面看来老师越来越“轻松”。不会教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教书育人不是力气活, 而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远在千里之外开研讨会, 学生自主学习高考成绩竟然能夺魁。真是“能者多劳, 忙而不乱”!教会一届学生不是目的, 如何轻松高效地较好下一届才是从教资本。

3.3 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模式为: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好像总理给全国人大作报告, 又好像明星在开演唱会。现代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师为编导、学生表演, 还给学生应有的教学主体地位。为此, 老师要“讲台让出一点, 身份降低一点, 心态年轻一点。”如果说教室是维也纳音乐大厅, 那么全体学生就是庞大的乐队, 老师就是指挥, 教鞭就是多情的指挥棒而不是无情的冷戒尺。

4. 和谐说

做学生苦, 寂寞十年为读书;当老师难, 清贫一世为教书。老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体谅而不是互相刁难;走到一起就是缘分, 要彼此珍惜命运的安排, 而不能互相拆台;与对方共创成功的理由, 不在对方渴求自己失败的借口。师生之间不要兼并要兼容, 不要对抗要对话。即使是相貌平平、智力欠佳的学生也会苛刻地说:“这位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 连我这么聪明的学生也教不会!”面对“上帝”的责难, 当老师的应该坚信:“世上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还应该自责反思:“我怎么这么笨, 连这么聪明的学生也教不会?”而不能象有些老师抱怨的那样:“有的学生启而不发, 简直是对牛弹琴!母鸡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让石头里孵出小鸡来!”

5. 志向说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应该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学生, 意气风发, 无限生机;老师,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作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线教师, 我盼铁成钢。早在2001年我教高中时, 我献给中小学生一副对联:“立志、立大志、立鸿鹄大志;考学、考大学、考名牌大学。横批:成人、成才、成器。”

作为积极向上、学而不厌的终身学生, 我望己成龙。我写给自己一幅自勉的对联:“学生、大学生、超大龄学生;老师、好老师、硕士生导师。横批:学士、硕士、博士。”它将会成为我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庸庸碌碌的的“教书匠”, 我要以陶行知为榜样, 成为一名光荣的教育家, 成为孔子般的一代宗师。为了名垂千古, 何妨清苦一世!

6. 竞赛说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徐悲鸿如是说。北京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主任隋允康曾写一首名为《赠有志者》的诗鼓励博士生们:“自古人才非天降, 有无运化玄机藏。妙哉拟贤不泥贤, 抖擞全依自飞扬。”

我们尊敬老师, 我们更应超过老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超不过老师的学生不是老师的好学生。“人生难得一知己, 学子至幸遇良师, 知己良师最难觅, 伯乐良马自相吸。”这首打油诗表达了我对恩师马红军教授由衷的敬意!外秀而中慧的马老师令我崇拜, 但是我有志向世人展示自己毫不逊色于师的风采!一方面, 我甘为人梯, 希望自己的学生比自己有出息, 另一方面我也不甘心自己的学识比优秀的学生低。“当学生的好老师, 做名师的好弟子。”兼顾两面, 我矢志不移, 自强不息!

结语

生者, 问道、学业、有惑也。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达者, 悟道、乐业、无惑也。师者, 曾为生;生者, 可为师。佛是过来人, 人是未来佛。圣人无常师, 闻道有先后, 达者方为师,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成为达人是人生共同的目标。老师与学生, 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笔者以为, 教与学之间富有做人的哲理, 师与生之间蕴含人生的美丽。画龙如文, 点睛如诗:

美即真

千学万学学做人,

千教万教教慧根。

师生互爱惜缘分,

师生基层组织 篇7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师生情感越来越冷漠。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课后接触几乎为零。通常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从来没有和专业教师交谈过,许多老师也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以致于很多学生课后遇见老师从来不打招呼。而老师也经常表现为“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课,彼此之间都感到陌生。

(2)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所以很多同学在未进大学之前,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然而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于是这种现实与想象的矛盾无疑成了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道门坎。再者受经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谋取私利,做出一些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所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不高,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不满意,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所以也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3)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大学生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踏出社会,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还欠周全。所以仍然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念。目前高校虽然一直强调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只注重单方面的传授专业知识,而不管学生的接收情况,更不谈专业以外的任何话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怕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一些教师首次上课就开宗明义,上课可以不听讲,允许做其他事情,也可以不来上课,但不要讲话。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的放任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起码的礼仪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4)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科研永远是放在首位,是一项雷打不动的硬性指标,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所以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殊不知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本,教学才是其第一要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时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更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需求。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师生组织关系严重机械化。

2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1)高校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高校中往往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等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由此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上。他们没有意识要与学生交往,所以在大学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成了纯粹的工作关系。

(2)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然而我国的大学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教育效果的依据,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人格上的东西,却较为忽视。这样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多层面,多重角色的师生关系。

(3)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考试,这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大体上做出一个衡量,但这种考核结果很难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吻合。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可能由于某些突发状况导致考试成绩偏低。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觉得毫无价值而言,对老师的付出自然不会心存感激。我们目前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往的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望获得更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自然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管理难度增大。步入大学,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把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放在首位,而把学习知识排在第二位。鉴于这样的思想指导,学生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表示不屑,再加上大学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校外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

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和措施

(1)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尤其是现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所以教师育人的责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大学教师要努力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学生与之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他们既有经济压力、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问题,又有恋爱、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困扰。如果大学教师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对他们进行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同时教师作为引路人更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目前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有威望,专业过硬的教师,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民主。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应该理解、尊重和宽容。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平和地心态看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不要老师稍有差错就抱怨,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能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而民主。坚持教育民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教育,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恋爱,学习,交友。同时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3)扩宽师生交往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如QQ, BBS,或E-mail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既可以避免师生面对面交谈的尴尬,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文揭露了高校扩招和市场机制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并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了加强师生情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燕娜.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系统研究[J].研究生论文.电子科技大学, 2006.

[2]陈悦.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 2006 (3) :39-42.

师生基层组织 篇8

关键词:古代师生关系,高校,和谐,启示

1 关于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

1.1 尊师爱生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教育家把师视为父,师就是师父,孟子也曾说:“师者,父兄也。”(1)教师不仅担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正是由于教师担负着“开我之蒙蔽”,“化我之私狭”(3)的重任,所以在我国古代,也把师与君并尊,《学记》就明确提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君到民全体“尊师”的传统。但是,古代的教育家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显得高高在上,他们从仁爱的原则出发,主张“仁者爱人”、“大爱无私”的教育智慧,孔子就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4)意思就是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古代师生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互尊互爱之情正如《吕氏春秋·诬徒》所言:“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1.2 师友之情

古代教育家认为,交友即是择师,师即友,友即师。李贽曾说:“学道人脚根未稳,当离不得朋友;脚根既稳,当尤离不得朋友。何者?友者,有也。故日道德由师友有之,此可见朋之不可离矣。”(5)这里的“友”就是教师,可见,古代教育家早就意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教师愿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表明古代教育家承认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只要谁掌握了“道”就能够成为“师”;另外一方面认为学生学有所成之后还有可能超过教师,正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教师不必以自己先“闻道”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间以朋友相待,自然就会消除原本心理上的顾虑,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就会更加顺利,交往就会更加亲密无间。所以,古代的师生关系就是处在这样一种自由、平等、融洽的气氛之中。

1.3 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彼此交往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再继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认为这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一种方式。被誉为“圣人”的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可见其谦虚好学的态度。并认为“当仁不让于师”,肯定了“后生可畏”,韩愈进一步提出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这充分证明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不仅能增加彼此的知识,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1.4 为师之道

中国古代教育家“师者,人之楷模也”。要想成为“人之楷模”,首先他必须得通晓真理、知识渊博,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仰;其次,古代教育家主要是道德教育家,《周礼》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师就是道的化身,所以,为人师者必须还要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再次,《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说明为人师者还应该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作教师的最起码的责任。只有先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称其为师。但仅仅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好教师,古代教育学家还特别强调教学的艺术。比如老师在讲解时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另外,老师还应该要懂得教学规律,在教给学生知识时,不能用灌输,压抑的方法,而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正如“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的变化,以防止“学者四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得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 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促进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1 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尽管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承认大学生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民主与平等不仅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民主且平等的。民主要求教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使他们的需要、利益、价值、意见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保证个体民主的多样性不受外界的侵犯。而平等并不等于平均,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补偿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弱势群体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因以自己的私人情感来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这样的教师也值得学生爱戴,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有了建设的前提。

2.2 交往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教学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无论是哪一种的交往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只有在此基础上,交往才能无拘无束,师生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不仅可以使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促进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今,大学生的思维都十分活跃,师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新的思想。除了教学上的交流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情感上的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属于一种非正式关系,据研究,“师生之间这种非正式关系可以消除在正式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压力”。所以,师生之间也可以因相同兴趣或爱好加强彼此在感情上的沟通,使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更加亲近。

2.3 互相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高校师生关系也应该遵循这种互爱的原则。前苏联著名的教育评论家索洛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遵循如下公式:“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取得成绩—学生更信任、尊重老师—老师更热爱学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爱的基础之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应该要尊重他,这点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教师真诚地、全身心地为学生投入之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而信任是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受到教育后,再以感恩的心态回报教师,而爱永远是相互的,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也会备感欣慰然后更加热爱学生。爱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真诚付出,彼此为对方多投入一点,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好起来。

2.4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经验阅历方面,总体上还是优于学生,所以,在构建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反之,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崇高的教师,不仅自己可以做到恪尽职守、真诚守信、认真负责,而且他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应懂得教学的艺术和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既不违背教育规律,又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师生基层组织 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 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姆的观点同出一辙, 其实质就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 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真确立一种和谐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说的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要确信教育的力量,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激情和希望。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只有充满削铁化泥的信心, 才能在工作中不望而生畏, 才能产生源动力,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师生共同在学习的天地里探索、尝试、成功……

一、承认差异, 突显学生个性

黄沙如海, 找不出相似的两粒沙子;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就是让老师来解读的一本书。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教育才显出丰富多彩的魅力。所以, 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必须承认差异、理解差异、顺应差异, 运用科学、合理、巧妙的教育艺术, 努力研究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需要, 给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找到出路, 使每个孩子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习成绩的差距, 学生便出现了两种典型的类型。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和学有困难的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他们的成绩, 忽略对他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记得有位学生家长跟我谈到班里一位成绩较好的男生的一件事。因为期中考试临近, 家庭作业较多, 男孩就跟妈妈说, 不想上学了, 作业太多了。家长当然不会同意儿子这种荒唐的念头, 于是做儿子思想工作, 第二天按时上学, 但是考完试后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 让他看孩子的试卷, 出乎家长意料的是, 平时成绩很好的儿子居然考得极差, 家长认为不太可能, 但事实摆在眼前, 回家询问儿子为何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 儿子回答说, 考试考差了就不用上上学啦!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 他们也会有各种问题存在,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发展优势, 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对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 绝不姑息迁就, 而要严肃批评。同时, 经常开展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认识到学无止境, 不能满足于现状, 又能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而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 往往令老师头痛, 作为教师, 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信心, 给他们希望, 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给他们提供舞台, 发挥他们的优势, 同时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以书面、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告知家长,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品行的良否, 能力的高低, 与教师有极大关系, 只要方法得当, 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 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

二、亲近学生, 用心沟通, 树立教师的威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 要和学生交朋友, 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 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 不仅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 也使他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更重要的, 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学生为师;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伟大教育家, 成为无数孩子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最真诚的朋友!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 是心与心的沟通。

我班有个女生小蒋, 个子1.70米, 人际关系较差, 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与她交往, 总是独来独往, 做作业速度极慢,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面对这个个性存在缺陷的女孩, 我始终维护她的尊严, 主动与她谈心, 了解造成她各种问题的原因, 细心爱护她, 每当她有细微进步, 适时表扬鼓励;对于她的一些缺点, 也毫不留情的指出。经过一段时间, 女孩明显有了较大的进步, 任课老师反映作业及时上交了, 成绩也有进步了。她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开始慢慢融合到班集体中。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要成为一名教师, 则必须用自己的真爱, 去抚慰每一个孩子稚嫩而脆弱的心灵, 尽心呵护学生的自尊, 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用“爱心”去换取自己的威望。

三、善待学生, 宽容学生

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于苛刻, 过于统一。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学生的幼稚、过失、冒犯持宽容态度, 体现出一种长者风范。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孩子以希望, 让孩子在广阔大地自由遨翔。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某一天, 班里一位学生说, 小张同学课桌里有只小鸡在叫, 全班都在关注这叫声, 马上就要上午休课了, 得马上处理这件事, 我先叫小张同学把小鸡拿到办公室, 跟她说, 先让我来照看它, 放学再来拿小鸡, 小女孩不相信地看了我一眼, 先回教室了。之前我已了解到女孩由父亲一人带大, 母亲在她还是婴儿时就离家出走, 而且从没来看过她, 女孩挺自卑, 等放学后, 我找她谈话, 得知中午吃完饭后在路上买的, 她觉得小鸡很可怜无助, 决定带回家饲养, 我跟她讲不应该那小鸡到教室里来, 影响老师、同学上课, 爱护、保护弱小生命是可以的, 但时间、地点错了。如果当时我收掉她的小鸡并训斥她, 那可能就会伤害到她。要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宽容、善待学生, 让学生自由充分展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四、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 不搞“一言堂”, 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 真诚的态度, 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一视同仁,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如今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 心灵也要走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 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 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 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师生基层组织 篇10

一、学生话语权缺失和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分析

学生话语权缺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是学生课堂发言权利的异化。

(2) 二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缺乏挑战力。

(3) 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话语权缺失。

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动职业领域。教师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表, 获得制度性权力进入学生的世界, 对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影响, 教师自己的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威来源于教师对权势话语的尊重和传递, 然而, 由于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社会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 因而在职业活动中, 教师的话语权是被赋予、受控制的, 教师的个人话语权依附于制度性权力, 基本上被权势话语所覆盖, “教师很容易被矮化成一个仅仅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工, 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愚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想附庸, 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这不仅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使命, 教师自己也因为个人话语的丧失成为了学生自由、健康、生动活泼发展的阻抑者、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 人们似乎习惯于将研究看成是专家学者特定的工作和专有的领域, 专家学者很自然的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占有优先地位, 掌握着教育话语权。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教学中, 而是将教材的内容完整的复制给学生;不是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观点、价值观等内化到教学中, 而仅仅是引导学生如何接近标准答案;不是去表述个人思想, 而是凭借自己对知识的预知而支配学生的思维。

综上可以看出, 教师的传统话语权威地位, 直接导致学生的话语丧失;教育话语世界里, 权势话语和理性话语的覆盖, 又使得教师的个体话语丧失。

二、教师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共享师生话语权

1.创建平等友好、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首先, 教师要正确定位新课堂, 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次, 教师要正确引导课堂讨论, 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离开座位找与自己有共同话语的同学, 找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同学交流, 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 也可以寻找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理论, 说服别人或修正自己。在这样的讨论中, 学生才有自己的真正的“话语权”, 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 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给学生足够的个人思考时间和共同讨论时间。

2.鼓励学生讲真话, 指导学生行使话语权

首先, 教师要正确定位学生,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可以是错误的, 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 恰好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 只有敢于让学生讲真话, 才有与学生真实、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学生的机会, 才能避免使学生仅仅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其次,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关键是指导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

3.弱化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联性, 对教师教育教学采取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传, 提高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的话语权。

三、增强教师主体意识, 建构教师话语权

共享师生话语权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关键在于同时唤醒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力的主体意识。师生双方通过共享话语权力, 使师生关系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

1.教师要从自身出发, 发现“本真”的“自我”,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人, 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自己的主观追求, 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 努力从权势话语的遮蔽之下走出来, 从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独立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教师需要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 努力从理性话语的束缚之中走出来, 提高知识内化、活化的能力。

教师的个人的话语不仅是要把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 更要求教师把自己对教育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 建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 从而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 使得教师的话语更能彰显教师个人的精神和活力, 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话语游离于学生所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师生,教育,核心,人际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9.

[2]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3) :17-22.

[3]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4]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教育学文摘, 2004年, 第7期.

[5]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2) .

[6]丛海燕.论教师话语的失却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 第2期.

[7]龚振.讨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J].基础教育研究.2002, (1.2) :56.

[8]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 2003年, 第14期.

上一篇:专业选择动机下一篇:辽宁地区玉米种植技术